0

小满的习俗汇总精品20篇

浏览

3873

作文

1000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DD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之一D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习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元宵节的习俗

全文共 2546 字

+ 加入清单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元宵节的习俗: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元宵节的习俗: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元宵节的习俗: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的习俗: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元宵节的习俗: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旳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旳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旳,狮子是文殊菩萨旳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旳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旳贡品。而狮舞旳技艺却是引自西凉旳“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后来传入民间旳。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旳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旳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

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旳是当时舞狮旳情景。

在一千多年旳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旳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旳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旳形体,它旳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旳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旳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旳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旳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旳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旳“鸡公狮”,广州、佛山旳“大头狮”,高鹤、中山旳“鸭嘴狮”,东莞旳“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旳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旳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壮族三月三”习俗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阳春四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迎来了一个节日,大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这,就是我们的“三月三”!

大家一定想问,三月三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三月三有多种不同的来历,但最著名的非“刘三姐”莫属。

相传,刘三姐的歌声婉转动听,被誉为“歌仙”,但她的山歌里,揭露了财主们犯下的滔天罪行,财主们对刘三姐恨之入骨,于是趁其上山砍柴的时候让她跌入山谷身亡。于是人们在歌仙逝世的三月初三唱山歌来纪念歌仙。这,也就形成了三月三最有名的习俗,歌圩节。

三月三不仅仅是壮族的节日,也是汉族、瑶族等多个民族的节日,在一些地方,三月三甚至比过春节更重要。

三月三这一天,壮族人民家家户户制作五色饭,染彩色蛋,穿上节日盛装,赶去参加“歌圩节”。“歌圩节”的地点一般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歌圩节”一般持续两三天,附近的群众无论相识与否,都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歌圩节”上,各村的花季少年,纷纷三五成群地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男青年先唱“游览歌”,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邀请歌”。得到女生回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了解后便唱“爱慕歌”和“交情歌”。分别时,唱“送别歌”。歌曲随心所欲地编,随心所欲地唱。亲切感人。

这,就是三月三,我们的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习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不一样的蒙古习俗小学作文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我和爸爸去内蒙古呼和浩特旅游。一路上,导游陈阿姨给我们介绍了很多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常识。

蒙古人的服饰,男人穿的袍子,腰上系一根带子,怀里面经常揣着银碗和筷子,还带着蒙古刀,到了别人家里,直接就动手可以吃了。在重大节日上,女人会佩带银的首饰。蒙古人的衣服一般是左边开襟的,只有死人是右边开襟。蒙古包其实是很有学问,门的边上有一根绳子,如果刮大风,就放松绳子,整个蒙古包会变矮,就不容易被风刮起来,如果下大雨,就收紧绳子,整个蒙古包会变高,门也变高,雨水就不容易进来。顶上还有一个圆形天窗,不仅可以采光通风,而且一看木条的影子就可以知道时间,连钟都不用,以前的牧民也没有闹钟啊。而且,安装、拆卸也很方便,个把小时就可以搞好,用一个勒勒车就可以拉着走了。蒙古人很爱马,他们认为马是忠实的朋友,有“四不杀”,主人的坐骑不杀、救过主的马不杀、好的种马不杀、下过驹的母马不杀。

到了地方,下车一看,现在的蒙古包都是固定住了,不过顶和天窗还是一样的。蒙古人确实很爱马,看他们训马的时候也是很凶的。

这次内蒙古之行,让我学到了很多游牧民族的习俗和知识。

[不一样的蒙古习俗小学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节日习俗作文

全文共 990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知道过春节有哪些习俗吗?年前跟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过春节,加上从网上查看资料,我知道了一些春节的习俗,你想了解吗?

在我老家的很多地方,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才结束。有一段歌谣是这样唱的“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猪肉,二十七油渍渍,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热黄酒,三十杀鸡祭祖。”其实最主要的传统习俗有这么几项:

祭灶王。腊月二十三也叫小年或祭灶节,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现在民间有的地方还在灶间设有“灶王爷”神位,也有的灶王爷神像直接贴在墙上。这天晚上,民间讲究吃饺子,意思是“送行饺子迎风面”。

扫房子。迎新首先要除旧,也就是年终大扫除。扫房子的时候,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贴春联:每到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俗称“对子”,大都用红纸书写。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倒贴福字: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守岁:也叫“熬百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大家终夜不眠,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放爆竹:爆竹是春节中最具有过年味道的标志,每当进了腊月,就能听到各处不断响起的爆竹声,代表着春节已经来临了。同时,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新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初一起床后,晚辈先在自己的家里向长辈磕头拜年,然后,由家中的长兄率领晚辈,去村里其他人家向长辈磕头拜年。从初二开始,就要上门给亲戚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距离,增进了亲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秋节的习俗作文素材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介绍这些节日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寓意等等。都可以在这个节日的故事里得知。

中秋节有很多故事,其中有一个是众人皆知的——传说很久以前嫦娥飞上月宫后。后羿很想念他,一天王母告诉后羿说,月圆时向西做好一些糕团,三更时呼唤嫦娥,嫦娥真的飞来,后来这些糕团就称为月饼。所以中秋节也叫月节等等的名字。

中秋节有很多习俗,活动。就比如赏月,拜月,吃月饼提灯笼舞火龙等等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习俗,活动。我记得我小的时候,中秋节最喜欢就是吃月饼,然后就是和一些经常在一起玩的人去赏月,晚上九点钟月亮很圆很大。就拿着手电筒去地坛。我们躺在尼龙纸上面,对着月亮。关掉手电筒观察月亮,圆圆的月亮里有一棵树,在月亮上显得很弯曲,好像是绕着月亮伸展,月亮发出来的光很柔和。洁白亮丽,它的光照下来,不用打开手电筒也能看清路。月亮的光照在地上,就像我们也在月亮上面一样。赏玩月我们就开始聊天。不过比我大的孩子都是聊一些我们没经历过的事。聊完天,大的孩子就想捉弄小的孩子,就骗我们说“闭上眼睛在这里睡一下,感受一下。”当我们闭上眼睛多久他们就会跑,所以我们有的真闭上眼,有的眯着眼看他们,他们静静的跑了,我们也在跟着跑,有些跑得比较慢,又追不上我们,被他们吓一吓就边哭边跑等我们停下等他她来到我身边就哭着跑变成笑着跑。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现在的中秋节没什么节日气氛,中秋节变得有点冷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春节习俗_文化作文

全文共 1397 字

+ 加入清单

作文春节习俗(一)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等一大堆讨吉利的话,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作文春节习俗(二)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作文春节习俗(三)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而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端牛节习俗作文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在这一天,在祖国的每个地方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相传,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寻找他,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此后,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这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据说,比赛时,岸上人山人海,彩旗飘飘,锣鼓喧天,江里万箭齐发,百舸争流,龙舟全体队员配合着船头的鼓点,齐心合力,奋力摇浆向前。。。。。最先到达终点的当然就是胜利者啦!想象一下,都觉得赛龙舟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到现场去观看比赛,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想上龙舟与其它船队较量一番呢!

包粽子也和屈原有关,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每年这个时候,爷爷都会买来粽叶、糯米、蜜枣和各种各样的豆子,把糯米和豆子洗净泡好,爷爷把粽叶平平地铺在桌子上,将一边轻轻卷成漏斗状,在下面放上一层米和豆、再放三、二颗枣进去,然后用米和豆盖好,用粽叶把口包住后用马连草绳把粽子捆住。包出的粽子棱棱角角,十分耐看。我在一边看着爷爷流畅的动作,真是佩服极了,也想学学这门手艺呢!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为了驱邪避恶,家家都洒扫庭除,悬挂艾草。姥姥在这个时候也会到集市上买回艾草,放置在门后、床下,新鲜的艾叶会散发出一股股淡淡的清香,很好闻呢!虽然这样做有些迷信的嫌疑,但是那是姥姥美好的心愿,她希望我们一家人都能身体健康,幸福地生活,我们怎么能拒绝她这样衷心的祝愿呢?

又逢端午了,不管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渡过,我都希望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所有的人都能实现心里的愿望!

[端牛节习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春节习俗优秀作文100字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说道春节习俗,我还特意问了一下外婆,到了春节,为什么人人都穿着红色的衣服?这也是春节的习俗吗?

外婆呢,听了这一大堆连珠炮的问题给“吓”着了叫我从她说的来寻找答案。

“以前,每到正与初一的前一天,就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十分可怕,村子里的人都十分的怕他,都管他叫‘年’。一个老村人发现了【年】的弱点,于是就说:“这个【年】有三怕—红色、响声、火。”其他人听了,就造出了鞭炮来吓年,从此,天下太平,那个怪兽再没出现。”

“哦,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怪不得要穿红衣服”

那么,你们明白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0字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节日,那就是‘端午节”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非常喜欢这个节日。

我刚起床,妈妈就给我戴上了荷包,手上戴上了五彩线。只见爸爸拿着两个葫芦,今天的早餐是粽子和鸡蛋,我津津有味儿的吃了一个粽子和一个鸡蛋,粽子里用俩枣。接着壮壮拿着鸡蛋来找我创鸡蛋来了,我怀着必胜的心情和她创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赢了,我高兴的蹦了起来。

就在今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葫芦,都插上了艾蒿,都吃了粽子和鸡蛋。这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节的习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国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大家一定会马上想到春节。而在过春节时,我们一定会履行许多传统习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春节的习俗。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怪物叫夕,它每年都会吃人。后来人们发现它害怕红色和烟花爆竹的响声,就以此来驱赶夕。从此,人们在除夕夜就有了贴春联和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

在贴春联时,一般都有左联右联和横批。人们往往都会在春联上写上吉利的话语,祝愿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平平安安,心想事成。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摆上好酒好菜,很多人还会吃饺子,同“交子”。然而,酒才是重中之重,古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由此可见,燃放烟花爆竹也是春节的一大习俗。在夜晚,那爆竹声噼里啪啦,那烟花五颜六色,红的,黄的,蓝的,……各种形状,各种样式,无不给春节带来了许多节日气氛。但现在许多人非法燃放烟花爆竹,给我们的安全带来了隐患,而且燃放的烟花爆竹还会污染空气,所以这一习俗已经被“禁止”。

其实这只是一小部分,在春节中,我推荐大家安全出行,过一个绿色环保的新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议论文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清晨,我刚在睡梦中醒来,就有一阵阵的香味扑鼻而来,我细细的闻了闻,原来是粽叶的味道。是的,今天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我迅速的穿好衣服,奔向了家里的厨房,哇,那一个个用粽叶裹着的饱满的粽子,那三角的形状,好看极了。我迫不及待的拆开了一个,那黏黏的糯米,虽然只有没有放什么多余的材料,就是最原始的味道,还是非常的好吃。正当我吃在兴头上的时候,我的好朋友娇娇喊我一起去看赛龙舟。赛龙舟是我们这里每年都会有的竞技,是人们娱乐的一个方式,更重要的是为了纪念屈原。当我们来到比赛的现场的时候,那真是人山人海啊,气氛高涨,一声声“加油,加油,加油。”如雷贯耳,我看到了两队的队员都在很卖力的划着,很有默契的配合着,两队的速度差不多,都在飞速的前进着。忽然,身穿蓝色衣服的那队,一个猛划,超越了红色衣服的那队,成功取得了胜利。

这个端午节,真是一个难忘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的习俗压岁钱的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一百、两百、三百”,整个春节都能听到我数钱的声音。问我数什么钱?当然是压岁钱啦!多少?一大堆哪!外公外婆给的,爸妈给的,爷爷奶奶给的,大伯给的,小阿姨给的,五婆婆给的。加起来有一千五百元呢!每年,我压岁钱都要上交给我的“财务主管”--老妈。可今年不一样!我已经10岁了,我压岁钱可以自己保管了。我从老妈那儿理直气壮地拿回了我的“财产”,接下来就该想怎么“花”了!要合理,不能用在不正当的地方。嗯,交学费?爸妈已经给交了;买零食?有点儿太。再说,也不能全用在这上面呀!我决定,取出50元用来买零食,反正我吃零食也不是太多,50元足够了。还剩一千四百五十,想买些学习用品:尺子,我喜欢;钢笔,好漂亮!橡皮,擦得真干净!可这一算,我才花去10元,怎么办?这么多钱怎么花?啊!我想到了!我可以买两只小鸟!我喜欢小动物,可我妈不让养,说没时间,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压岁钱,买了后放到爷爷奶奶家养,看她怎么说!剩下的,我要存到银行,听说存到银行的钱能得到利息呢!

我的压岁钱我做主,我可以用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最主要的是能让我们锻炼自己的理财能力,真是太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学春节习俗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时,妈妈从她公司抱了一只小狗回来,小狗的眼睛圆溜溜的,非常可爱,眼睛下面一个乌黑的鼻子翘得高高的,妈妈对我说:“我们来给小狗洗个澡吧!”我拿了一根红色的绳子把小狗栓了起来,系在卫生间里。妈妈找了个大盆子,打开热水,把小狗放了进去。一开始,小狗动不动就跳出盆子,后来好像是感到很舒服就不动了。妈妈拿来了沐浴露抹在了小狗身上,妈妈用手揉啊揉,小狗好像很痒,就继续往外跑,只听“呼!”地一声,直见妈妈换了一盆水,浇到了小狗身上,终于洗完了!

妈妈把小狗抱到了地上,拿着吹风机给小狗吹风,吹完后,小狗变得干干净净,浑身的绒毛也干干的,还有一股香气,摸起来可舒服了!它在地上走来走去,我看着电视,几十分钟后,爸爸妈妈把饭做好了,是我最爱的炒饭,我三口两口的吃完了,然后又倒了一些给小狗吃,小狗吃得可香了!这就是我觉得春节里最有趣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春节的习俗

全文共 2290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可真是飞逝啊!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十多个新年了……这不,新年又来临了。

在除夕之夜,我们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还有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一家人笑语连连……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我们在过年时还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饺子。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可又为什么它是必不可缺的呢?说其中的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我们在腊月二十八扫完房子后还要贴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号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我们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很惧怕“年”来伤害他们就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爷爷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很平常的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白胡子老爷爷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怒气冲冲的就朝院子里跑过去。正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嘭嘭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年兽抖得更厉害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年兽刚进院子,屋子的门就开了,白胡子爷爷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慢悠悠地走出来,朝着年兽哈哈大笑。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白胡子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大海边。年兽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红纸,院子里都堆着一燃烧一边啪啪响的竹子。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窗花、红福字,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大年初一我们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压岁有谐音“压祟”的意思,所以长辈受拜以后,就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而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

其实我们的春节还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值得我们去了解它,还有去传承它,不要让它变成一个回忆。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从中获得快乐。所以在过年之际,我们就回家看看吧,不要再一次与家人失去团圆的机会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有关春节习俗为题的作文

全文共 3315 字

+ 加入清单

“噼噼啪啪……”在这排山倒海般的爆竹声中,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人们喜气洋洋地辞旧迎新,忙得不亦乐乎。我家也不例外。

瞧!奶奶正做汤圆。汤圆圆溜溜的,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雪白雪白的,又像娃娃白嫩嫩的脸蛋。我疑惑不解地问奶奶“为什么汤圆是圆的呢?"奶奶笑眯眯地说:“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

我飞奔去看看爷爷,他正在贴春联,举起双臂,抬起头,等待着爸爸的指挥。“左一点,过了,右一点,错了,高一点,不对,低一点……对对对!”爷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贴好了。我抑扬顿挫地朗诵起来:“跃马迎春春风扑面,抬头见喜喜气盈门。”这不就意味着来年会更好吗?

妈妈正在忙着贴窗花呢。有红红火火地“福”字,有喜气洋洋的拜年娃娃,还有可爱的卡通小马。这些美丽的窗花把透明的移门、窗户点缀得格外醒目、格外喜气。“咦,妈妈你把‘福’字贴倒了!”我不满地嚷嚷起来。妈妈意味深长地说:“你想想,‘福’字倒了,不就是福到了吗?”我一边点点头,一边“哦”了一声。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那就是放烟火,爸爸搬来两大筒烟火放在门外宽敞的地方。我躲在里面,捂住耳朵,透过天窗,只听“嘭”,五颜六色的火焰拖着长长的尾巴窜入夜空,就像一颗颗美丽的流星从东划到西。你看!有红的似一团燃烧的烈火,有黄的像一块块闪耀的金子,还有紫的如璀璨的水晶……这一响像个艳丽的大绣球抛入空中,那一响像朵美丽的牡丹尽情绽开,还有的像柳枝垂落,像仙女散花,像巨龙腾飞……顿时,漆黑的夜空显得分外妖娆。我欢呼起来!这美不胜收的烟花不就是上苍撒给大地无尽的喜悦与祝福吗?

烟花伴着爆竹敲响了新年的钟声,春联和窗花红红火火的迎新春。我美滋滋地收到了许多压岁钱,全家洋溢在欢声笑语之中,神州大地更是一片欢腾!……啊,又是一个幸福年!

这天是大年夜,我十分兴奋,因为在这一天,我终于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决定放一次烟花。

也许你想,放烟花有什么难的?不是我胆子小,而是我对火有恐惧症,因为曾经被火烧到了右手的小指头,差点就成了只有9个手指的残疾人到现在还留着疤痕,所以从此以后,我对自己发誓,我再也不玩火。但这天,我却准备突破自己这十多年来对火得恐惧,放完我前面的这个巨型烟花。

刚看到这个烟花,我被吓了一大跳,妈呀,这个烟花到我的大腿那边,可能比我还重,我连小的也没碰过,更何况这么大的,怎么可能呢,我想老爸求情,想换小一点的,但老爸说,只有这个了。但我想:放就放吧,我好歹也13岁了,害怕这个,还不笑死人,我今天站在这了,就一定要放掉它!我拿起打火机,一步一步接近这个大家伙,按了一下打火机,“哗!”一个火苗燃了起来,一阵滚烫的风吹来,我吓得一松手,把打火机扔在了地上,我做了一个深呼吸,拿起打火机,小心翼翼地向烟花走去,把打火机凑近燃火线,轻轻点了一下,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得不见了踪影但火苗只是“啪”地燃了一下,又灭了。我再次走过去,有点起火,但还是不动,突然,一个红色的点正迅速的往上窜,“噼里啪啦”到了终点“揪”一声,几个橙色的火苗像火箭一样飞上漆黑的天空,寂静的天空顿时热闹起来,烟花声,欢呼声响彻一片。紧接着,在天空中画成了一条线,五颜六色的花儿便在空中盛开了,把黑漆漆的天空装饰得很是热闹,两三秒后便似流星般落下,过了一会,我便走过去看看,突然,又有几个烟花蹦了出来,我下的坐在了地上,真是惊心动魄呀!

虽然,这次放烟花让人胆战心惊,但我却还是很高兴。因为,我终于克服了对火的恐惧,放出了我13年来的第一个烟花。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一阵阵鞭炮声中引来充满希望的蛇年,春节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全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团圆饭。

大年三十那天,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充满着喜庆的气氛。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挂满了红红的大灯笼,贴上了喜庆的对联,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大街小巷。我们家里也都充满了节日的喜庆。

从早上九点开始,我们一家人就开始了做团圆饭。奶奶负责掌勺,是我们家的主厨,做出香喷喷的美味佳肴。由小爹来帮厨,幺幺洗碗,妈妈就来摆碗筷。我也不袖手旁观,便自告奋勇地去帮妈妈摆碗筷。我们都忙得不亦乐乎,厨房想起了锅碗瓢盆的交响乐。

到了十一点,在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下,饭菜终于做好了,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菜陆陆续续端上了桌子。有热气腾腾的鸡肉象征着红红火火;有油亮亮的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有圆鼓鼓的饺子象征着招财进宝;有香甜可口的甜米饭象征着甜甜蜜蜜;还有细长细长的粉丝象征着长命百岁……在一阵阵鞭炮声中,我们开始祭祖,爷爷点上一支蜡烛烧纸钱,盛上一点儿饭,点下一点儿酒,代表我们对他们的思念。望着这一桌香气扑鼻的菜肴,我馋得口水直流三千尺,便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并迫不及待对爷爷奶奶敬酒。爷爷奶奶听了,满脸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就递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红包。就这样,在一阵阵欢笑声、碰杯声、鞭炮声中吃完了团圆饭。

我家的团圆饭真是一桌名符其实的满汉全席。也是一次充满幸福、团圆、吉祥、喜庆的团圆饭。更是一次让我回味无穷的团圆饭。

2006年即将结束,我们也将进入新的一年--2007年。我们中国有句话:“新的一年,新的事情,新的开始”。2007年还没有进入我们的世界,我就早早地盼望着春节的来临了。

既然新的一年应该什么都是崭新的。那我的家也应该是崭新的。我准备这样布置我的家:既然2007年是猪(亥)年,我就多画几张小猪的照片,然后剪下来,贴在家里的各个角落,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猪。有时间,我就跟着外公学剪倒“福”字。(学的差不多了),我就自己用红纸在家慢慢地剪倒“福”字。剪好了,我就把它贴在我们家的门上、窗户上、墙上。甚至连日常用品上都贴有着倒“福”字。看到这一张张红纸上面的倒“福”字,就感觉家里面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好像这一年都会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的。再用彩纸(蜡光纸)剪几条五颜六色的拉花,一抽一合的,比大街上卖的还要漂亮!再把这些五彩缤纷的拉花贴在窗户上,电视上,电脑上……显得格外光彩。太阳光亮的时候照在上面还会返光。通过拉花,把我家照得都亮堂堂的。几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又美、又妙的七彩光。啊!真是天下最好的奇观呀!经过这一番修饰,我总是感觉到还缺些什么。“对了,还有灯笼呀!”我要在家的大门前挂两个大大的灯笼。这两个灯笼可都是我亲手做的。最后拿出毛笔和对联纸,写出了一幅春联。上联是:你我春节都有缘,下联是:缘缘都在春节中。横批是:有缘春节。再拿起浆糊往门口这样一贴,OK!真是大功告成了。我欢呼雀跃。

这就是我准备在春节期间对我自己家的梳妆,打扮。自己亲手布置的家,住在里面感觉就是不一样。它充满温馨,洋溢着喜庆!春节,你快快来临吧!我们都等着你,期盼着你!

中国传统文化是反映民族风貌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我们知道的书法、对联、灯谜、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都属于传统文化。中国也有许多传统佳节,在我们黄冈,十分重视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人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答。我们就说说春节吧!

先说贴春联。新年伊始,人们为了表达对生活的一种期待,往往把一些祝福语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两侧,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再说说团年饭吧。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有香喷喷的烤鸡,甜甜的年糕,可美味了。其实,听老人们说,每种菜还有它特殊的意义呢!比方说,吃肉丸子代表一家人团团圆圆,吃豆腐代表来年生活富裕,吃鱼则代表年年有余。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义?吃完团年饭,就该放鞭炮了,为什么呢?原来,放鞭炮不仅可以驱赶不吉利,还能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每年春节的时候,放烟花是小孩子必不可少的节目。仙女棒、巨无霸、天女散花、火树银花,都是我喜欢的。吃过晚饭,我总是吵着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陪我一起去玩。我们先点着一个仙女棒,在天空中“画画”、“写字”然后点燃一个巨无霸,听它的隆隆巨响,接着再点上一个火树银花,看它在地面开花。哇!真是五颜六色,漂亮极了。瞧,美丽的焰火冲上了天,变成一棵“大树”,我高兴得又拍手又跳。

春节还有好多好多习俗呢,比如说拜年、收红包。我很喜欢过年,你呢?

[有关春节习俗为题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学端午节的习俗

全文共 114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是我国历代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最初为全民健身、祛病防疫、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后又因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总是伴着炙热毒辣的烈日悄然而至。清早醒来,家家户户都热火朝天地忙着包粽子。我也总是跃跃欲试,跟着妈妈依葫芦画瓢。我拿起粽叶,把它编成一个漏斗状的样式,然后把我最爱吃的咸肉、咸蛋黄等凡能作馅的美味一起塞进去,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主料——糯米。紧接着,我把粽叶对折包好之后,一个矮小但肥胖的三角粽子就呈现在我眼前,和同伴相比,它的体重严重超标。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蒸笼,生怕它爆裂开来。正午,粽子已经蒸得熟透了,值得庆幸的是,我的那个粽子并没有爆裂,但由于馅放得过多,导致其它粽子成熟时它的馅还没有完全熟透。哎!看来包粽子也不能太过于“贪”啊!吃着鲜美可口的粽子,闻着粽叶的阵阵清香,心中不觉多了几分对端午的留恋,又深深被端午的韵味给迷住了。望着摆在桌上的粽子,不禁遥想两千多年前屈原投江的那一幕,百姓们为了不让鱼儿吃掉屈原的尸体,陆续赶往屈原沉江的那一块江面扔粽子。慢慢的,端午包粽子、吃粽子已然成为广大民众的一种风俗。

而午饭后的赛龙舟更为精彩。你看,信江河岸边人头攒动,大家翘首东望,只见一艘艘龙舟飞一般地冲过来,顿时,江面上锣鼓喧天。划桨的运动员们使出全身力气拼命地划。的几条龙船上,队员们配合默契,就连龙舟也特别听从他们的指令,行动自如。龙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条欢乐的波纹,原来平静的水面霎时布满硝烟一般。尾随在后面的龙舟,吃力地跟着,我看着都替它们着急,真想冲上去帮那些龙舟上的队员们一把。鼓手们也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使劲地敲鼓,这鼓声一下一下,铿锵有力,也敲在了一旁观看的人们的心坎上。仿佛每多敲一下,运动员们就多一份力气,队员们也不甘示弱,一边划船,一边和着鼓声,“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那口令里充满了运动员们对胜利的渴望,也表明了运动员有使不完的劲儿。江面上热闹极了,口令声、敲锣声、打鼓声,包括划桨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乐曲,乐曲里有着浓重的端午节日气氛。

看着这激烈的划龙舟比赛,我心里暗想:端午节要搞这么隆重的活动还是源于战国时一些朝中大臣不忍心失去屈原这样一位国家栋梁,才架舟你追我赶地向屈原投江的地方四处巡看,希望能救回屈原。屈原本是贵族出生,后来被奸臣陷害,被放逐到边疆,看到自己的国家快要被别的国家占领,屈原悲愤交加,跳江自杀了。想到这里,我深深被屈原这种爱国情深所打动。是啊,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里,怎么能忘记这些爱国之士为我们做出的贡献?我们不仅要在心里埋下爱国的种子,更应该努力学习,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把这种流传了几千年的爱国情怀发扬光大。

端午节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我觉得这样的民俗必将播撒到每一位中国人心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端午节习俗高中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悬艾叶、我最喜欢看赛龙舟的比赛了,这比赛并不是为了争谁第一水第二,是为了在观众面前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能与美好的姿态。

我先来说说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绿色的芦叶包裹一着糯米和枣子。煮熟后,剥一开芦叶,只见米一团一里仿佛镶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粽子还有一个悠久的故事。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人民还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当做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一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一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一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春节习俗的作文500字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会吃饺子、放鞭炮、拜年、贴春联

今天,我和姐姐下楼去玩,“哇!家家户户门口都张贴着火红的春联!”我们来到了一家服装店门口,只见两边各贴着一张春联,我情不自禁读起来:“财运享通步步高,生意火红腾腾起。”我刚想称赞这幅对联写得好,姐姐却在旁边笑了起来。我不解,问姐姐:“姐姐,你笑什么啊?”姐姐捂着肚子笑着说:“应该这样读:‘生意火红腾腾起,财运享通步步高。’呵呵。”我很好奇,就问:“为什么?你这样读反了。”姐姐说:“不,对联应该从右往左读,是你读反了。俗话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就是说,上联贴在右手边,下联贴在左手边。”我点了点头,看来上初中的姐姐知识就是比我丰富啊。可是,我突然看到这家门上的“福”字贴反了,我怕再给姐姐笑话,就仔细看了看周围的店上的福字,都贴反了,我问姐姐为什么他们都把福字贴反了,姐姐点点头,说:“是因为一个>故事: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

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

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且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就会给大家带来好运。”我点了点头,说:“这些故事真有意思,看来今天我>收获的春节习俗方面的知识还真不少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河源的过年习俗

全文共 1179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河源市,那儿的年忙碌而丰富。

腊月初旬,男人都不停不歇的工作,筹钱购置年货,女人则上山砍柴割草,准备过年

到了腊月下旬,当地人俗称“鬼锁山”,人们不得上山砍柴割草,家家户户便拿起扫把,开始自家的大扫除,正所谓新的一年要有“新”的开始,大家焕然一新迎新年。除外,各家各户还得备上好几百斤的川糖来做各式各样的客家年糕,这种年糕弹性十足、润滑可口,好吃极了!接着大伙儿还要“大开杀戒”,鸡鸭牛羊都得“速手就擒”。之后,人们纷纷做起了油炸米、油果、煎堆和米糕来,到处弥漫着一股“不闻不知道,一闻吓你一大跳”的独特香味。在临近除夕的几天里,村上的人开始磨豆腐,豆腐里有的包着肉馅,有的包着韭菜,之后用油锅炸至金黄色,外酥里嫩,便是当地著名的客家豆腐了。人们还会到池塘放水捉鱼,有的人把其嗮成鱼干,有的则放到锅上炸,香气扑鼻、味道鲜美;这寓意着“年年有余”。

在除夕这一天,人们一大早从山上采来柚子叶,之后要用柚子叶泡澡,寓意着把上一年积的晦气洗掉。家家都换上新的对联,挂上新的年画,男女老少穿上新衣,人人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天每家每户的大门都大大敞开着,人们还得读祭文,象征着平安如意、子孙满堂。在除夕之夜,人们不到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中吃团圆饭,吃团圆饭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团圆饭也是很有讲究的,要留下一个空位。一对筷子和一个空碗,这会为了祭奠死去了的亲人;为保幸福平安是不准碎碗断筷的。团圆饭的佳肴丰富多彩,大家共聚一桌,有说有笑、温馨和美。

饭后,家家都放着漂亮的烟花,黑咕隆咚的夜空顿时变得五颜六色,别有一番风味。除了婴儿外,每个人都要守岁,不过十二点是不允许睡觉的。刚到零点零零分时,家家都点起了鞭炮,到处鞭炮声不绝,“穿入云霄,打入地洞”,即使远隔千里之外,都能听见。

正月初一,大人都得早早起床,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大福大运,一帆风顺。人们互相窜门,拜年的人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络绎不绝!这时候,长者要给小孩封“利是”,孩子们收到了压岁钱后,便乐开了花,都一蹦一跳地来到集市买自己喜欢的玩意儿。这天,人们不吃肉,只能吃素食,找当地人风俗,人们还得在祭台上摆上芹菜和蒜,芹菜寓意着会聪明,蒜寓意着会理财,过的划算,还要在门上挂上一根葱,寓意着来往的人都智慧满满。做完以下工作后,村民还要拿一些香,端一只鸡、一瓶酒和一摞水果到祖祠里烧香礼拜,这就是敬祖先了。

正月初一,村民都在家里休息,不许出门。

正月初二,人们又一次大扫除,把自家搞得干干净净,鞭炮声附和着连连响起。

到了正月初四这天,人们从集市上买来各种各样的礼品,并准备好十余斤的新鲜猪肉和年糕回娘家探亲,虽已嫁出,归根是亲,多日不见,怎能不思?难得回家,礼品满满,刚一见面,笑谈风声。

河源的年到元宵前后就基本结束了。学生也该上学,大人也开始陆续开始干活。河源的年丰富而忙碌,真叫人陶醉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写过年的习俗小学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如何度过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一是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蚊子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二是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剪很多各式各样的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欣赏性与一体。

三是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士志》。除夕之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瘟病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好啦,大家肯定还知道其他很多习俗,像拜年了,放炮了,扫尘了等等,我就不一一多说了。

总之马上过年了,我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合家团圆、高高兴兴过新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