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改变一生的故事(汇总20篇)

班级是另一个大家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我们班的故事作文的内容,欢迎大家的查看!

浏览

1819

作文

101

哲理小故事10、不可改变的真理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曾有一名教授给刚入学的新生出了一道测试题:一加一等于几?学生们一阵大笑之后想:这么简单的题,连三岁小孩都会,看来其中必有其他深意。于是有85%的同学竞没有给出答案,5%的同学回答是“三”,至于剩下10%的同学,答案五花八门。

于是,教授公布了最后答案:“二”。在学生们面面相觑之后,教授意味深长地说:“一加一等于二,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不能、也不会因为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有深度的哲理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早就听父亲讲过张海迪姐姐的故事,今天阅读完《张海迪的故事》这本书后,我真正明白了“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含义。

张海迪五岁时患脊骨骨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里自学完中学课程。十五岁,便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地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的英语小说,还当过无线修理工。《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讲述的就是张海迪的故事。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从非凡和毅力学习和工作,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看到这位与疾病顽强搏斗的身残志坚的女性,我不由得想起街头乞讨为生的健壮的青年,想起整日麻将虚度光阴的人们。他们有着健康的体魄,却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勤劳勇敢的志向。平时,有些人总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作为没有取得成就的理由。但是和张海迪相比,这些借口是多么微不足道呀!

遇到困难不退缩,这就是张海迪。做困难面前的强者,这是张海迪给我的启示。这本书真是影响我一生的书,我将以海迪精神为目标,勇敢向前,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贝多芬一生的故事介绍

全文共 3273 字

+ 加入清单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在德国的一个贫困的基督教天主教徒家族中。他妈妈信仰非常虔诚,从小就把贝多芬送往教会学校学习。

他后来讲,那儿的一个耶穌会会员老师让他“在箴言”中成长。年轻时他参加各种各样的教会,而他最重要的良师益友哥特布·尼夫是个基督教新教徒。

贝多芬一生都充满苦难:家境贫寒;父亲酗酒;母亲多病;十岁被迫退学,

但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他的父亲想要把他培养成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所以从小就逼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8岁时,贝多芬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获得了巨大成功,被人称为第二个莫扎特。

1781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学习钢琴和作曲,另外还跟弗兰兹学习小提琴,在这些老师的系统专业的教育下,贝多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2岁时,贝多芬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同时担任风琴师尼福的助手。他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

在生活方面,他十二三岁时就已经挑起了超过成年人所负的重担子,十七岁时,年仅四十岁的母亲也不幸去世,给他留下一个愁苦的家——病在摇篮中的妹妹、两个年幼的弟弟和酗酒成性的父亲。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给了他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理想——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自由,他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1号到第11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1号到第3号钢琴协奏曲。1799年,贝多芬完成了《第1号交响曲》。他凭着神奇的想象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着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扎特都受束缚的严格形式。

1803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3交响曲》。那时,拿破仑正在远征,无情地征服着途中的每一个民族。起初,贝多芬非常钦佩这位征服者的威力,准备把自己的第三交响乐曲献给这位英雄。但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贝多芬在狂怒中把乐谱的扉页撕成了碎片。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然而,正在他的音乐事业一帆风顺之际,耳聋失聪的厄运却不幸降临到他的身上。对音乐家而言,失聪无异于灭顶之灾,他再也听不到美妙的旋律了。如果按照正常的自然发展规律推演下去,可以断言:他的音乐艺术生命只能到此为止了。

但是,事实却是;他的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品却是在他耳朵失聪后才创作出来的。他音乐艺术的黄金创作期正是在他失聪之后。《欢乐颂》正是他失聪之后的巅峰之作。

1824年五月,耳聋的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这部交响曲上演了,在乐队凯旋般的声音中融汇进来雄伟而庄严的合唱:“欢乐啊!天上美丽圣洁的光辉!……亿万生民,互相拥抱吧!……亿万生民,下跪吧!世人啊,你可感到造物主的存在?到繁星密布的穹苍去找,他就住在那重天九霄。……”

演奏结束,全场起立,欢呼的听众把帽子扔向空中。按当时的习俗,对皇族也只能用三次鼓掌表示欢迎。而这次,听众却一连五次向贝多芬致敬……

真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贝多芬!”他太使人震惊诧异了!他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当他在耳聋之疾缠绕下弹奏出美丽的音符时,当他的一首首雄浑绝美的交响曲回荡在世界各处时。

我们不禁要问:

是一种什么样的超自然的力量,使他能够如此顽强地战胜一个又一个逆境的风暴,持之以恒,永不言败,不断谱出动人的乐曲,弹出高雅的音符?

是一种什么样的超自然的力量,使他如此奇妙地从绝望的黑暗走向辉煌的光明?战胜自我,飞跃极限?

是一种什么样的超自然的力量,使他如此自信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一个无人能及的音乐巨人?从不幸的谷底达到音乐的颠峰?

对于上面的疑问,贝多芬的日记、信件和对话本(耳聋后用来和别人沟通)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在这些资料中,有许多地方他都虔诚地提到 神,这正是他坚定信仰的有力证据。

他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亲近上帝,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远离上帝。”

虽然他后来失聪,但他心灵的听觉变得更为敏锐,能听到整个宇宙的交响乐。他用音乐讴歌生命,赞美生命的创造主。他说:“要一架钢琴出声,需用压力。如你经得起压力,神就要把你压出音调来与天上的音乐相和。”

他以自己特有的确信写道:“不是原子的偶然碰撞形成了这个世界,如果宇宙的构造反映出秧序的美丽,那么必定有位创造者: 神。”

失聪的作曲家抒发了他最深的渴望:“全能的神,你鉴查我心中的灵魂,你也测透我的心,知道里面充满了对人的爱和对善的渴望。”

他和神的关系非常个人,在生活中感到不平时他向神寻求答案:“因此,我将平静地忍受一切不合理,并把信心放在你永恒的良善上。哦,我的神,在你自有永有的里面,我的灵在欢唱,你是我的磐石、我的光、我永远的信任。”

1810年,他向一好友坦白自己近乎孩气的信心。他写道:“我没有朋友,必须独自生活。然而我知道神比其他人更亲近我。我一点也不怕祂,我总是能认识和理解祂。”

在1815年,他甚至表示希望成为一个小教堂的作曲家,在那儿他将把作品献给“永恒的神的荣耀。” 在他的日记中记录着他热烈和虔诚的祷告:“无论怎样,让我转向祂并在创作中结出累累的硕果。”

贝多芬写给他的朋友鲁道夫大公爵的信时说:“我要比其他人更亲近神,并且在人类中彰显祂的荣耀,没有什么比这更棒了。”

贝多芬拥有法文和拉丁文的圣经,至少在晚年,他每天早上和晚上都与年轻的侄子一起祷告(他的一个弟弟去世后,年幼的侄子由单身的他抚养长大)。

他的图书馆藏有一些基督徒祷告的文献。像托马斯·阿·坎培斯的《效法基督》,还有一本非常著名的克里斯蒂安·斯姆写的《神在大自然奇妙作为的反映》——一位路德派传教士的著作。“苏格拉底和耶穌是我的榜样”。

1820年贝多芬在对话本中写道他的虔诚而且隐密,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说:“今天恰是礼拜日,所以我从《圣经》中引点东西给你:“看见你们彼此相爱。”

贝多芬了解他属天的任务,曾在遗嘱里写道:“直到完成上帝要我做的,否则我不可能离开这世界。”在日记里一个简短的祷告道出他的心声:“不管如何,让我倚靠你而结满丰盛果实。”

贝多芬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服侍人的机会。我们应效法耶稣,不顾别人的嘲笑,真心诚意地去服侍人,学会在服侍人的过程中体验主的大爱;并在服侍人的事上,学会服侍主。”他在给兄弟的一封信中说:“神还不愿用死亡把我带走,因为我还负欠甚多!在我出发去天堂之前,必须把圣灵启示我完成的东西留给后人,我才开始写了几个音符。”这是他的最后遗言,那些被他谦卑地称之为“几个音符”的音乐作品,是一位历经苦难,却与命运顽强斗争的勇士留给世界的遗产。

贝多芬毕生热爱生活,并不因耳聋而始终悲观,不因苦难而终生抱怨,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生命的盼望以及对人生的热爱。他说:“如此美丽的人生我愿再活1000次。”“如果我能活到100岁,我也觉得死得太早。”他爱大自然,常在公园、果园、森林中散步,他说:“我听到树木、岩石在歌唱。”事实上,贝多芬的确能顾念别人并同情他们的苦恼。当他知道巴赫仅存的女儿需要帮助时,立刻出版了一部新作,将所有的收入赠给了这位老妇人。贝多芬的耳聋日益严重,他越来越退缩回到作曲的工作中,并进入与神之间亲密的关系。

1827年,在临终的床上,他再次向弟弟表示“已作好充分准备”回到神的平安里面。他在生命尽头的最后所做的事是领受圣餐,他的朋友哈顿布瑞纳一直和他在一起,直到他在有暴风雨的那一天去世为止。他亲密的朋友费利克斯·辛德尔坚持说贝多芬的“整个生活是他内心虔诚的证据。”

1827年3月26日晚5点45分,贝多芬逝世了。结束了他苦难却荣耀的一生。这天,突然间雷雨交加、狂风大作,大自然为这位伟大的音家的去世演奏了一曲壮丽的交响乐。他离开了这个众声喧哗的世界,回到那美好无比的天家。他的那些乐章,穿越几百年的历史隧道,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心灵。

贝多芬的葬礼是英雄的葬仪,送葬的队伍有两万多人。许多人都痛哭失声……。

一年之后,有一位单身贵族妇女,来到贝多芬的墓前,默默地献上一束鲜花,伫立良久。她就是丹莱莎——贝多芬永久的也是唯一的恋人。由于门第之见等阻隔,互相深爱着的二人最终没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贝多芬,终身未娶;丹莱莎,终身未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一生爱吃什么哲理故事

全文共 1878 字

+ 加入清单

靠山村的林老汉,一生养了三个儿子和一个闺女,大儿子是局长,二儿子是乡长,三儿子是董事长,就一个闺女,也是一所学校的校长。

林老汉一辈子对几个儿女真是关怀备至,三儿一女平时最爱吃什么,他都了如指掌,比如说,老大爱吃马铃薯,老二爱吃花生米,老三爱吃西红柿,宝贝女儿爱吃细细长长的豆角。

就这样,马铃薯、花生米、西红柿和豆角,成了林老汉一辈子的追求。他开荒地,种上马铃薯;麦地的麦垅里,他套种上花生;田间地头,他就搭上西红柿架、豆角架。他起早摸黑,辛勤劳作,因为他知道这几样东西都是儿女最爱吃的。

今年春节的时候,几个儿女都回来了,陪着林老汉聊天,林老汉笑得前俯后仰,突然,他脖子一歪,背过气去,再也没有醒来。

几个儿女慌了神,他们号啕痛哭,老大说:“行了,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赶快给咱爸把寿衣穿上,趁着身上还有股热气,胳膊腿还软和,好穿!”

寿衣早就准备好了,老二、老三赶快找来,含着热泪给林老汉穿上。紧接着,按照乡间的规矩,儿女们把林老汉的遗体停放在堂屋中央,扯上幛子,写上挽联,挂上遗像,贴上“奠”字,很快,灵堂就被布置得庄严、肃穆起来。接下来,按照当地风俗,几个儿女要给林老汉烧“倒头”纸,意思就是给林老汉烧些上路的钱,让他无忧无虑地上路,不受一点苦难。可要烧这“倒头”纸,先要给林老汉做一顿生前最爱吃的饭菜,让他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钱装得多多的,精神抖擞地走上黄泉路。

老大问老二:“咱爸生前最爱吃什么饭菜?”这一问,可把老二给问倒了,他支支吾吾地说:“咱爸生前最爱吃什么,我平时可没有注意过呀,你问问老三!”老三脸一红:“我……我也没有注意过……”

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妹妹,心想妹妹经常给老爸做饭,她一定知道,可是妹妹拍碎了脑壳,就是想不起来,她也支支吾吾地说:“咱爸生前老是吃咱们剩下的,什么饭菜都吃,我……我也说不清。”

一句话,直说得他们又一次号啕痛哭,四个人跪在老爸的灵前,回忆起老爸生前对他们的好,专门吃他们剩下的饭菜,老爸如今要上黄泉路了,他们却连老爸平生最爱吃的饭菜是什么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脸面做老爸的儿女呢?他们越哭越惭愧,越哭越心痛,一个个直哭得头发昏,眼发黑。

老大见状,再一次流着眼泪说:“现在都别哭了,得赶快想个办法,把咱爸生前最爱吃的饭菜端上去,咱爸一定饿得不行了!”

还是老二脑子灵活,他哭着说:“东村的三婶或许会知道,当年她和咱爸还做了一段时间的夫妻呢!”

几个兄妹一合计,倒也是,当年,妈妈去世以后,老爸为了照顾好年幼的他们,就把三婶请到家里,为他们洗衣做饭。可是,他们几个不明事理的毛孩子,死活不认三婶这个娘。三婶做的饭,他们不吃,三婶洗的衣服,他们不穿,还骂三婶是个妖精,不存好心,企图分他们家里的财产。没办法,三婶只好含着泪又回到了东村,后来听说,三婶还时不时地给林老汉送些好吃的,经常偷偷地和他约会哩!

事不宜迟,现在最要紧的就是赶快去东村问三婶。于是,老大吩咐老二和老三,开上自己的车子,赶往东村三婶的家。

林老汉故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靠山村,村民们都十分惊异和伤痛,纷纷拿着幛子、花圈和纸钱,向林老汉家的院子里拥来。

按照当地的风俗,前来吊唁的人,必须要等死者吃了最后一顿饭、拿了黄泉路上的纸钱后,才能来到灵前吊唁。可是,林老汉已经走了几个小时,还没吃到一口生前最爱吃的饭菜,于是,院子里说啥的都有,有的说:“老林生前种的马铃薯、花生、西红柿和豆角都喂了狗了,做儿女的,竟然连自己父亲生前最爱吃什么饭菜都不知道,真是令人心寒!”

老大望着院里前来吊唁的人群,听着他们的责骂,焦急地等待着老二、老三的询问结果。不多久,老二、老三垂头丧气地回来了,他们无奈地说,三婶早在一年前就去世了。老爸生前最爱吃什么饭菜,这个简单的问题,难住了他们几个干大事的“长”,总不能让老爸胡乱吃一点就上路吧,兄妹几个想到这里,哭声又起。

这时,院子里一位老大爷开了口,他是林老汉生前的好友老张头,两人一块儿光着屁股长大,在一起待了一辈子,林老汉的心思、爱好,包括秘密,他都了然于胸。

老张头手拄拐棍,走到林老汉的灵前,抹着老泪,对跪着的四个兄妹说:“今天这个问题,非我来解释不成。”

四兄妹给老张头又是磕头,又是作揖,老大苦苦哀求说:“张伯伯,看在我父亲生前和您的交情上,您就告诉我们吧!”

老张头流着眼泪说:“你们一生爱吃什么,你们父亲就爱吃什么,马铃薯、花生米、西红柿、豆角,不过这一顿饭,你们绝不能让他再吃你们剩下的了!”

说完,老张头回过头,对着林老汉的遗像说:“老哥,你……你就吃一顿新鲜的饭菜吧,这一辈子你可就吃这一回啊!”

哀乐声起,四个儿女失声痛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例文三:改变孩子一生的故事全集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我有一本《改变孩子一生故事全集》,它是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编是滕刚,本书有十二辑,共有二百六十一个故事。第一辑: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第二辑:人是不可能被注定的;第三辑:撬开你的心门;第四辑:一个长跑冠军的“秘密武器”;第五辑:让心窗看到美景;第六辑:在危难中享受安然;第七辑:好运气缘何降临七次;第八辑:把心情加工了一下;第九辑:虽然错过春天,还将收获秋天;第十辑:人生因换车票而改变;第十一辑:脚比路长,只要你还在走。第十二辑:一次喝彩,改变了他的一生。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第一辑的《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它反映出在我们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有理想的人,缺少的只是能将理想实现的人。当一棵草有了愿望,它就会开出一朵花儿;当一只蚌有了愿望,它会育出一棵珍珠;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它会成就一座城堡。当我们经过梦想的磨练与拼搏之后,我们也能让生命之蛹破茧而出,化蛹为蝶,绽放属于我们自己的五彩缤纷!

我喜欢《改变孩子一生的故事全集》这本书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所采集的一个个睿智的故事;它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与心理活动都描写得惟妙惟肖。它不仅感动了我而且还教育了我: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爱自己、爱别人,学会自己做选择和做决定,学会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帮助,学会自尊自爱,学会努力进取,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一则故事改变我作文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书里的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个道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如此……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讲述了海伦。凯勒历经坎坷,却创造了一个充满奇迹的一生。虽然她生活在无光、无声、无语的世界中,但她不但不悲伤,反而更加坚强地面对自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以前,我很爱哭,但自从看了这个故事,我看到海伦虽然又盲又聋,却是生活的强者。我应该向她学习,学会坚强,不轻易掉眼泪。

记得刚开始学素描时,有一次有一个地方没有领悟老师的意思,画得不好。老师当着很多同学的面批评我,说我没认真听讲。可我确实认真听讲了呀,我觉得是老师没有讲得透彻,何况我是初学者。我感到非常委屈,脸上火辣辣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扑扑地掉了下来。听着同学们的嘲笑,我恨不得一摔画笔,从此“金盆洗手”!但当我准备迈步走的时候,却迟疑了,我的眼前浮现起海伦,她在巨大的打击面前,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强地去面对。我不是一直想向她学习吗?应该说到做到!

想到这,我马上抹去了不争气的眼泪,主动让老师又给我讲了一遍。并且把要点深深地记在了心里,回到家又自己单独画了一张。果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的自信心也恢复了。通过这件小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管碰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强面对,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我要感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感谢海伦·凯勒,是他们改变了我,同时让我懂得了坚强的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鼓励改变命运的哲理故事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上午放学的铃声一落,我就匆匆迈出教室的后门,刚刚走到楼梯口,还没有踏上台阶,映入眼帘的是小小的女儿两手举着一把淡蓝色的雨伞,正扬起小脸神情专注地朝我看着。在大雨伞的笼罩下,九岁的女儿似乎显得更小了。她见我看着她,急忙腾出左手在脸前挥了挥,笑眯眯地拖着声音“嗨”了一下,逗得楼梯上下的学生们都开心地笑了。我急忙跑步下楼,想接过女儿手中的伞。孩子却一脸认真地攥着伞柄不放,非要给我打伞。我猫着腰钻在女儿的伞下,搂着孩子的肩膀,朝住室走去。

一进屋,女儿就乐呵呵地去翻书包,正在盛饭的爸爸提醒她:“吃饭了,先把书包放下。”孩子扬了扬眉毛,皱了一下眉头,冲我笑笑,又扬了扬摸出来的一本小字,口齿不清的告诉我:“我画小人了。”说着,又快速地掀开了本子。我看见女儿的作业本上确实画了一页小笑脸,虽然不够干净漂亮,也不够规范,但是就凭女儿的水平,能够规规矩矩按格子去画,已经很不错了。我急忙向孩子翘起了大拇指,啧啧称赞着:“妞妞真棒,会画小人了!”谁知道女儿赶紧指着老师给她批改的对号,眯着眼睛说:“我老师改的!”说着,又翻到昨天我让她写的拼音处,指着老师批改的对号向爸爸炫耀起来。这我才明白,女儿兴奋的,不是自己学会了画小人,不是自己学会写拼音字母,而是老师给她批改了作业。

我这才想起来,开学已经将近两周,这是老师第一次给她改作业。每天,女儿按照我的要求在家写一张或者两张字,写完后都是我再按照她的要求在本子上用红笔画一个苹果或者一朵小花,作为鼓励。在学校里,孩子几乎没有写过字。我知道这个孩子的特点,她真的注意力太不集中,或者说集中的时间太短了,往往是写不了一行字,甚至喝饭时不能连续两三口,她的眼神已经有其它可以关注的对象了,所以我不责怪老师,因为经常陪伴她的我知道她是坐不住的。有时候,知足的我会觉得,只要老师能够容忍她,不天天告状,我就心满意足了。

可是现在,看着女儿抑制不住的兴奋,我也感慨万千,哪个孩子都渴望被人关注,哪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哪怕只是你轻轻的一个眼神,哪怕只是你一次无足轻重地批改,都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的惊喜和力量。女儿的表现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多多鼓励吧,也许你的不经意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地质学家李四光一生的故事

全文共 1779 字

+ 加入清单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县的四龙山镇。因为他是父亲的第二个儿子,所以,父亲给他起名叫李仲揆。

少年时的李仲揆,刻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1902年,14岁的李仲揆听说省城办了一所官费的高等小学堂,凡是学习好的都可以去报考;特别是听说那里不学“四书五经”,而是教授国文、算学,成绩优秀者还能出国留学。因此,李仲揆终于说服了父母,带着借来的几个盘费,徒步到省城报考。

李仲揆办理了报考手续,买了一张报名单。是由于太兴奋,太紧张?还是没见过世面?李仲揆提笔在姓名栏中端端正正写下了“十四”二字,而不是“李仲揆”。

“糟糕!”他差点叫起来,“怎么能把年龄当成自己的名字呢!”

无论怎样后悔,也已经晚了。重新买一张报名单吧,身上剩下的钱已经不多了,何况还要住宿、吃饭。

李仲揆双眼注视着“十四”二字,一簇思维的火花在幼小的头脑中迸发出来。他重新提起笔,把“十”字改成“李”字,然而,这“四”字与“仲”字的笔划和字形却相差太大,确实是难以改成。难道还能改叫“李四”不行!不真成了人们平时说到不相干的人而代用的“张三”、“李四”了吗!

第一次离家出门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急得鼻子尖都渗出了汗珠。忽然,眼睛一亮,瞥见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刻着“光报四表”四个大字,李仲揆急中生智,在“四”字的下面,加上了一个“光”字.

“李四光”!李仲揆端详着自己起的新名字,心里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好!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前途大有希望!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南路高等小学堂。从此,李四光便“取代”了李仲揆。他那富有战斗性和科学精神的一生,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光照四方!

年轻的李四光,曾被派往日本学造船,派往英国改学地质,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不为国外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所动,学成后毅然回国了。

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为祖国赢得的第一荣誉,就是发现了中国内地有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大量的实据,推翻了那些国内外学术权威认为在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理论,为我国进行地质研究,奠定了真实可靠的理论基矗

李四光热爱地质科学,从事科学研究,一向是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严格的,连走路,也要学生练好基本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经常到野外去工作,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要求迈出的每一步的距离都要相等,并且要记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长。

李四光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大小相等,迈一步就是0.85米。不论到哪儿,他仿佛老在度量距离。

李四光搞科研,每天总是要到街上路灯通明时分,才骑着自行车回家;爱人总是焦急地等待着他回来吃饭。繁忙时,李四光连回家吃饭也忘了,爱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儿去叫他。一天,为撰写一篇学术论文,竟忘记天晚该回家了。他正在凝神思考时,偶尔抬眼,瞅见一个小女孩静悄悄地站在桌边,他未加理会,又低头继续写作,并轻声催道:“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天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该等着急啦!”这时,只听见小女孩埋怨说:“爸爸,妈妈不是等我着急,是等你在着急哪!”李四光听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李林。他不由得笑出声来,忙答道:“这就回家,这就回家。”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

1971年5月2日,周恩来沉痛地当场宣读李四光女儿李林写给他的信,以此代致悼词

1971年4月29日凌晨,李四光的动脉瘤破裂,被送进北京医院抢救。周恩来得知后,立即派派自己的保健医生赶到医院,一直守护在手术室旁,随时将李四光的病情和抢救措施向周恩来报告,直到李四光停止呼吸。

由于当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办公厅的主要军代表说,中央决定追悼会上一律不致悼词,有关负责同志就没有安排准备悼词。

5月2日,周恩来赶来参加追悼会,发现没有准备悼词,非常生气,严厉批评有关负责同志。周恩来沉痛地当场宣读李四光女儿李林写给他的信,以此代致悼词。李林在信中反映了她父亲生前对祖国地质科学工作的关注和希望,以及今后开发利用地热、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发展地质力学所提出的建议。周恩来在讲话中,高度评价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的杰出成就和对我国地质事业的重大贡献,称赞“李四光同志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认识张海迪吗?张海迪小时候五岁时患上了脊髓管瘤,最后使得她高位截瘫。因为下身瘫痪,由此她总羡慕别的孩子,心灵非常痛苦、脆弱。在父母的鼓励下振作起来。1970年张海迪自修学医,后来又从事文学创作。

张海迪就是这样一个身残志坚,时刻为人民服务的人。 当张海迪心灵受到创伤时,张海迪并没放弃,在父母的鼓励下,她决心振作起来,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当我读到最后一句时,让我感受到只要有一颗坚强的心,生命绝对是美丽的。当一些患上严重的病时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生命是如此美丽,不像张海迪一样那么乐观,只会终日想着,我的生命就要到此结束了……可张海迪决不会这样,她仍然那么乐观,做一个生活上与正常人一样的心去面对生活。

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坎坷不平的,在遇到生命的折磨时决不退缩,一定要迎难而上。张海迪虽然下半身已瘫痪,但她并没能对生命放弃过,她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夺得了生命的光辉,使她感到生命是多么的美丽,似花儿展开花瓣时美丽;似薄公英漫天飞舞时美丽;以毛毛虫变成蝴蝶时美丽。有了生命,就有了希望。鲁迅曾说过:人之所以值得活下去,是因为有一个灿烂的将来,一种伟大而永久的自由。的确张海迪就是这样为自己的前途而付出,不想现在,只顾未来,张海迪不但坚强起来,而且学习刻苦,没想到一个双腿瘫痪而且总是会发病的她并没有被病魔打倒,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努力学习,像张海迪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人的生命往往就是那么美丽,生命美丽固然要像张海迪一样拥有一颗坚强的心!张海迪以坚强的生命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大笔“财富”。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从小必须锤力和培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海迪生于1955年,小名玲玲,山东济南人。5岁因患脊髓管瘤,高位截瘫,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并获得了硕士学位。1983年张海迪走上创作文学的道路,后成为山东创作协会一级作家并且是山东作家协会副主席。

5岁时张海迪因患脊髓管瘤而不能上学,但她非常想学习,恨不得跳出病魔的“控制范围”。一天玲玲终于挎不住心中的渴望,她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话刚说完,妈妈的眼泪夺眶而出:“孩子,妈妈和爸爸会让你学到知识的!”玲玲不能上学,家里又请不起教师,妈妈爸爸下班后便亲自教她。

有一次,她感到非常疲倦,连作业都无力完成(家庭作业),就对妈妈说:“这些作业我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正重地对她说:“今天的事今天做完。”听了妈妈的话,玲玲明白到学习贵在坚持和自觉,绝不能拖拉。

学习知识的决心让这位钢铁战士傲视一切苦难,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海迪不但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能翻译许多长篇小说;不仅能够像其它人一样学习丰富的知识,还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给了无数奋进中的人以无尽的力量。

在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个像张海迪的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做一个生活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哲理小故事:从改变自己开始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哲理故事大道理:从改变自己开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儿童故事资源请搜索儿童故事频道与你分享!

那年我在县城中学读高二,因为学校离家远,我便寄宿在校。我们326宿舍有6位同学,不知为什么,我和5位室友难以“合拍”。他。他们的生活习惯让我难以接受,当我提出自己的建议后,他们便会“群起而攻之”。有什么活动,他们也从不让我参加,我感到自己被孤立了。

在和一位室友意见发生分歧,大吵一顿之后,我决定找班主任杨老师诉苦,请他帮我调换宿舍。杨老师问我调宿舍的原因,我愤慨地说:“我不愿和5个我不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那是一种折磨。”我大发牢骚,倒出一肚子苦水。

“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吧。”杨老师听完我的诉说后说。我说:“只要你肯帮我调换宿舍,讲100个故事我也乐意听。”

“一只乌鸦常常搬家,一次搬家途中遇到了鸽子。鸽子问:‘乌鸦大哥,为什么你喜欢搬来搬去?不累吗?’乌鸦回答:‘我搬家是被逼的,到哪里,哪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声音,驱逐我。’”杨老师停下来看了我一眼,又接着讲,“鸽子说:‘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声音,无论你搬到哪里,都不会受人欢迎。’”

“杨老师,你在暗示我是一只乌鸦吧?”

“不,乌鸦永远改变不了自己,老师相信你能改变自己,做一个受欢迎的人。”走出杨老师的办公室,我心情格外轻松。那天晚上,回到了326宿舍,我勇敢、真诚地对5位室友说:“以前我许多事做得不对,请你们原谅。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想做一个受你们欢迎的人,请你们多帮助我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点。”5位室友热烈地鼓起掌来。

从此以后,我便和室友们交往多了起来,常常主动去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渐渐地我融入了“326”这个集体。

毕业分别的那天,我们326宿舍6个小男子汉抱成团哭了好久……

改变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不易,要想做到受人欢迎,你必须改变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要求自己做到符合受人欢迎的标准。不然,你永远是一只令人生厌的乌鸦,搬到哪里也无济于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读了《张海迪故事》后,我不由得对她长生了敬佩之情。我认为:张海迪不仅是我心目中的榜样,更是我学习的楷模。

海迪小的时候,是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她样样都行,让爸爸妈妈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可是在她五岁那年,不幸降临到了这个小女孩身上,她的身体2/3失去了知觉,我也对她惋惜难过。但小时候的海迪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坚强的面对困难,以她最甜、最美的微笑面对生活、面对未来。并没有被命运所折服,我为她这种坚强不屈,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而骄傲、自豪。

海迪从小就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小姑娘,也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好学生,虽然学校不收她入学,但是好学的她,自己学习、自己钻研、自己学习医术,并且成了当地有名的小医生,她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大家,大家都非常喜欢她,也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呢,也得到了海迪更多的帮助,她利用空闲时间给大家补课,有很多人因此考上了大学。她所做的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佩服,她的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海迪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她读了成千上万册的书,还会几个国家的语言,并且翻译了几十本外著。我觉得:我们和海迪相比,她太伟大了,而我们太渺小了。

生活的前景是光明的,生活的路程也是严峻的。让我们跟随着绚丽的朝霞,向着理想的太阳飞翔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让孩子一生感动的勤学故事》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让孩子一生感动的勤学故事》这本书是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包含了很多勤学的小故事,每次我都读的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这本书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有它自己的一个道理,比如《张溥抄七遍书》张溥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学者,他小时候的记忆力很差,老师检查学生温书情况时,总以为他贪玩儿没做功课,就非常生气,罚他回去把文章抄十遍。晚上他认真的把文章抄了十遍。但是,他只顾着抄书,还是忘记背文章了,老师让背诵的时候,他只好硬着头皮背诵,没想到他竟流利的把文章背了出来。这令他感到很奇怪,难道抄十遍就会背吗?他决定晚上再试试。当晚,他先读了几遍文章,接着便开始抄写。他边抄边记诵,每抄完一遍就大声朗读一遍,抄到第五遍的时候,他已经能复述全文了,抄到第七遍的时候,他不仅能熟练背诵,还领会了文章的含义。张溥高兴极了,他终于找到了加强记忆的方法。长大后,他做了大学问家徐光启的弟子,仍坚持用这种抄书记诵的笨方法刻苦学习,为了勉励自己,他还把自己的书斋村称为“七录书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读书时以为只需要动动脑,不需要动手,这是不对的。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偷不得半点懒,有些知识必须亲自动手实践才能真正领会。还有《顾炎武马背上读书》从顾炎武身上不仅可以看到他读破万卷书的刻苦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学习他的读书方法:第一,他读书重视思考,随时记录自己的心得;第二,他读书并非读死书,而是结合实际随时核对校正。《竺可桢逛北海公园》竺可桢为了研究气象和气候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每天坚持观察天气变化,做观察日记。其实不仅科学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也是什么都学不成的。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的勤学故事,我越是认真地读,越会发现,学习要靠长期的坚持和积累,正是点点滴滴的努力缔造了成功者的灿烂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一则故事改变我作文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我就是个非常胆小的女孩儿:很小的时候不认识的叔叔阿姨看着我说话,我就会别过脸去大声哭;上了学,老师抽我回答问题,我的心就会“扑扑”直跳。

但是有一天晚上,不知道妈妈是为了考验我还是锻炼我,她竟然说要去办事情,让我一个人留在家里看书或做作业。妈妈走了以后,我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战战兢兢地开始做作业。但是家里安静极了,我总觉得房门外有声音——是不是有小偷,有陌生人知道大人不在要闯进来?我又觉得我的身后有眼睛在盯着我——天哪,是不是有鬼有怪物?

我不敢回头,不敢挪动身体。我小心翼翼地翻开《小王子》来看,妈妈说过,《小王子》这本书虽然我还小可能还看不懂,但是他很勇敢的。我看着看着,果然渐渐被小王子迷住了,也就不那么害怕了。书里讲:小王子来自一个只比一间房子大不了多少的星球,那里有许多朴素的花,有疯长的猴面包树,有两座活火山和一座死火山,还有一株玫瑰花。小王子一直过着孤单的生活,但是他很坚强,很勇敢。

我放下书,觉得自己也进入小王子的小小的星球,那里很安静很安静。是啊,小王子一个人生活,看太阳升起来又看太阳落下去,他都不害怕,我有什么害怕的呢?其实,爸爸妈妈不在,但家还不是那个家吗?就是没有人和我说话罢了嘛!不怕,不怕!于是,我又沉浸到小王子的世界,和他一起拔猴面包树的幼苗,一起疏通火山口……

后来,小王子在我害怕的时候总是会出现。比如我要上台做主持人,正紧张的时候,小王子出现了,他告诉我他正在坚持照顾他的玫瑰花,让我也要坚持!于是我就一点儿也不害怕了,轻松地走上台去朗读着。又有一次,妈妈让我自己去买奶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妈妈感到很奇怪,说:“宝贝儿,你以前都是扭扭捏捏不敢去的呀,今天怎么这么勇敢了?”我高兴地告诉妈妈:“小王子一个人做了很长时间的旅行呢,我也不怕!”于是,我光荣地完成了任务。

在这之后,我还自己一个人做到了很多以前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不再胆小啦,因为《小王子》的故事改变了我,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勇敢的“小王子”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世界名人励志故事林肯的一生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个人,他在二十一岁时,做生意失败。

二十二岁时,角逐州议员落选。

二十四岁时,做生意再度失败。

二十六岁时,爱侣去世。

二十七岁时,一度精神崩溃。

三十四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三十六岁恃,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四十五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

四十七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

四十九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

五十二岁时,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这个人就是林肯,因为他坚信上帝的延迟,并不是上帝的拒绝,因此能屡仆屡起,最终成就不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热爱的人:如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治病救人的医生和护士,忠于职守的警察叔叔,还有身残志坚的张海迪阿姨……其中我最敬佩的人就是张海迪阿姨。

张海迪阿姨5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她做了很多次手术,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就是张海迪却因此而残疾了。所以她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每一天。张海迪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对生活仍充满了信心,张海迪阿姨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但张海迪却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她还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写作,她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她还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文学作品。我感到非常惊奇,一个残疾人如此热爱生命,真就是令人敬佩啊!

张海迪考大学的时候,主考官得知她就是一个知识渊博的有名的残疾人,多少在考场上有些不便之处。所以主考官对她说:“你可以直接进入大学,不用考试。”张海迪摇摇头,坚定地对主考官说:“谢谢你的好意,可我想凭着自己的实力考上我梦寐以求的大学。”终于,张海迪考上了她理想的大学。

张海迪阿姨真就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啊!她那种身残志坚,热爱生命的精神令我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哲理故事:你的傻,却误了你一生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凡夫总是纵心所欲,虽有短暂的快乐,终究会害了自己。下面将由小编为你带来哲理故事:你的傻,却误了你一生,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有个女人,家庭很幸福,不但生活富裕,先生也很疼爱她。

有一天,她认识了一位年轻人,这年轻人的甜言蜜语使她心动了,两人发生不正常的感情。

后来年轻人对她说:“偷偷摸摸的不自由,我们干脆离开家乡,到新天地建立属于我们的家。”女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就趁先生外出时,拿了家里所有最值钱的财物,到港口与年轻人会合。

年轻人说:“你先把东西给我,等我运到对岸再回来载你,要不然被抓到就不堪设想。”

女人也认为有理,就把所有财宝交给他,自己留在原地等待。

没想到,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年轻人就这样一去不回。

她又饿又冷,可是不敢回去,实在万般无奈。

突然,她看到一只狼狗衔着一只鸟从她面前跑过去,那只鸟还在奋力挣扎。

狼狗跑到水边,看到水中有一条鱼,就把鸟放下,要去咬鱼;结果鱼游走了,鸟也飞走了。

女人看了,忍不住笑说:“这只狼狗真傻,已有一只这么好的鸟,居然放弃而去咬鱼,结果鸟和鱼都得不到,真是傻啊!”

狼狗回头说:“我的傻,只不过让我挨一顿饿;你的傻,却误了你一生!”

此时这愚痴的女人才如梦初醒,懊悔地说:“我居然为了那种人,放弃爱我的先生及稳定的家庭,毁了一生幸福,这都是贪欲害的啊!”

凡夫总是纵心所欲,虽有短暂的快乐,终究会害了自己。

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境界而心动,但是要赶紧提起正念化解贪欲,才不会一时迷失而招来无尽的烦恼折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万死一生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万死一生死的可能极大,随时都有可能死去,活的希望极小,只有一线生的希望,形容处境极度危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万死一生

【汉语注音】:wàn sǐ yī shēng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突出了经历多次死之考验而幸存下来。

【万死一生的意思】:万死:一万次死。死的可能极大,随时都有可能死去,活的希望极小,只有一线生的希望,形容处境极度危险。

【万死一生的近义词】:死里逃生、九死一生;

【万死一生的反义词】:稳如泰山;

【万死一生的故事】

隋朝末年,李渊奉旨镇压起义军,李世民那时十八岁便参加作战。李渊虽是隋朝的官,但并非亲信,隋炀帝杨广还派人监视他。李世民开诚布公地劝父亲:“现今盗贼无处不在,您能讨得尽吗?讨不尽还是有罪的。”李世民怂恿父亲起兵。李渊终于在太原起兵,立国号为唐,从镇压起义军转而利用起义军。隋炀帝这时已被宇文化及等谋杀。从此唐军展开了统一中国的战争。李世民手下都是出身低微的人,像尉迟敬德(铁匠)、秦叔宝(小吏)、张亮(农民),有的是教授生徒的儒生,也有赫赫有名的文士,还有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李世民和这些人出生人死,身经百战。李世民曾说,这些人跟随我奋不顾身地打仗,非常艰苦,逃出万死,而遇一生。“万死一生”就是后人把此话演化成的成语。

【万死一生例句】

南宋.文天祥《集杜诗.诗之二序》:“公万死一生,备经艰难,竟得脱。”

宋.陆游《晚泊》诗:“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清.陈天华《狮子吼》第二回:“有当时一个遗民,于万死一生之中,逃出性命,做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叙述杀戮之惨。”

【万死一生造句】

直言不讳地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鬼使神差地在那种万死一生的情况之下把他救下来。

作为道合志同革命党人,大家在危如累卵的境地都要有万死一生的准备,但也不要心灰意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哲理小故事助听器改变生活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约翰的母亲配了助听器,家里顿时安静了下来。过去大家总是听见她在厨房用力地关柜门,将锅盆撞击得锵锵震耳;餐桌上每当她放下碗时,大家更极力地忍耐那碗底与玻璃桌面的强力撞击。尤其使人受不了的是她推电锅,如同粉笔滑过滞涩黑板时令人汗毛耸立的锐利音响。

可是,一下子全不见了!甚至她忙碌地在厨房工作,都令人难以觉察,反倒是,当她刚配上助听器,走出医院时,第一句话就是:这里的车子怎么那样吵?回到家,更是麻烦了!老人家开始抱怨每个人说话的声音太大,又说鹦鹉叫得令她想过去把它掐死,甚至电话铃响和别人打喷嚏,都能把她吓一大跳。

于是过去唯恐铃声不够大、甚至得将无线电话放在她枕边的事情,全做了180度大转变,亲友未进门,更得早早叮嘱:别再对着老人家的耳朵猛喊。

尤其妙的是,她自己的嗓门也突然降下了一大半,过去如洪钟的声音,顿时变成了低语,好像说的都是秘密,她说不敢大声,因为怕炸了自己的耳朵。

跟着老人家便有些得意了起来,笑着警告家里每一员,以后别想再背地里说她坏话,因为连其他人关着门讲话,她都可能听得见。指着自己的耳机,老人家说:“我的耳朵比你们强,可大,可小,碰到你们讲悄悄话,只要我把耳机调大声一些,就成了顺风耳!”老人家果然厉害得有些可怕,走在街上,邻居老太太正跟媳妇聊天,年轻人尚且没有听见说什么,老人家却老远地搭上了话,敢情她全听到了,原来是因为过去耳朵不好时,她是半听半猜,日久几乎能从对方嘴唇的移动,来猜想内容,如今听力增进几倍;加上“看”的功夫,自然有了过人之能。

当然助听器也有缺点,就是只戴在右耳,声音即或发生在左边,她也觉得从右边传来,过去大声讲话,她的裸耳还能听见,现在右耳变得敏锐,左耳就完全没有用了。在花园里,只见她一面种菜,一边不断地转头四顾,寻找啁啾的小鸟和鸣蝉;行在街上,后面有车驶近,老人家总是做成要躲避的样子,正如她所说:前10年,不知是怎么过的,倒没让车撞上,只是也没觉得世界这么吵。

这世界真有这么吵吗?对于不觉得吵的人,会不会正像是母亲未戴助听器前,自己反而是噪音的最大制造者?同样的,作画时用强烈色彩的艺术家,吃饭时要大咸大辣的老餐,只怕实际上,对色彩和味道的感觉,反而比一般人来得迟钝。至于那些一天到晚觉得生活太单调的人,恐怕不是真单调,而该怨自己体味生活情趣的能力太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毛浙东一生关于读书的20个故事

全文共 8770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一生读书的20个小故事

1、上帝放他一天假,毛泽东会在干什么?

有一天,上帝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三人说:你们明天都不要工作,爱干什么干什么去吧。毛泽东干什么,他肯定是睡懒觉,而且早晨起来以后也不一定起床。我们知道他的床是一张硕大的床,里边低外边高,外边睡人,里边一半是放着书,他随手拿出一本书就看,甚至看上一天也不下榻。周恩来头天晚上回去高兴地对邓颖超说,“小超呀,明天放假,咱们是不是请赵丹、张瑞芳他们到家里来作客,一块儿热闹热闹呢?” 这些人都是电影演员,周恩来非常喜欢文艺,他年轻时候演过话剧,而且是演旦角,就是客串男扮女装那种的,他会跟这些朋友欢度一天。这两种选择背后体现着什么样的文化含量呢?毛泽东是一个沉迷于书本的领袖人物,肯定是站在此岸,设想彼岸的。一个上天入地、大悲大患,寻求于思想和未来的人;周恩来是一个一有闲暇就和朋友在一块热热闹闹欢聚的人,他肯定就是很善于、很乐于在群体当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这两种选择恰恰说明他们两个人的角色是非常恰当的。毛泽东是大军事家、大政治家,他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精神领袖;周恩来是新中国国务院总理的不二人选,因为他协调、主持群众、集体工作非常在行。

2、毛泽东读书过于广博令研究人员大为头疼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很大,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军事、书法、报刊杂志等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十一大类。他读书很偏,一般常人很少去涉猎的书,他都去读,而且读了之后还去谈。比如说科幻题材现在比较多,但在1936年,长征刚刚到达陕北,他会见美国记者斯洛的时候,就谈到了一个英国的科幻作家威尔斯,他写了《星球大战》、《月球上的第一批人》,毛泽东引用威尔斯小说里面的话说“我们买一张车票从地球到月球”。相信在那个时代读过威尔斯的《星球大战》、《月球上的第一批人》这种小说的人很少,但毛就读了。而在50年代初,毛泽东又读到什么样的很偏的书呢?一个苏联科学家写的《土壤学》,他读了好几次,而且上面有很多批注。后来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就是“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八字宪法。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读了《土壤学》以后得到的启发和感悟。他读《红楼梦》,他不仅读这本书,而且还读一些研究《红楼梦》的著作,读《红楼梦》的一些考证。周汝昌有一本书叫《红楼梦新证》,里边考证到一个“胭脂米”,毛泽东就想方设法要去弄清楚这个“胭脂米”到底是什么米,花了很多时间去考证。

毛泽东在讲话和写作里边引用的一些话,研究人员后来在编辑和整理的时候,都想找到原始出处,但是一般都很难找到。毛泽东在延安讲话的时候曾经引用了一句徐志摩的话,他说诗歌让人读起来要像“银针之响于幽谷”一样。这是徐志摩的话,毛泽东就引用了这个话。后来我们去查,找了很多人,包括找了当时的现代文学史家唐涛,都记不住。后来到北京图书馆里面去查徐志摩留下来的一个全集样本也没查到。结果查到陈源的文章、鲁迅的文章也用过这个话。还有一次,毛泽东给丁玲写了一首诗,里面有“三千毛瑟精兵”,这是拿破仑的话,我们也查,在孙中山那儿查到过。就是说他读过的书对他的工作、他的话语、方式和体系都有巨大的影响,而且这都是很“偏”而“深”的东西。

最有名的,是林彪在1971年9月13号乘坐飞机外逃的时候,当时周恩来到毛泽东身边问该怎么办。有人提出是不是该把飞机打下来,它已经进入蒙古境内了。这时候毛泽东就说了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由他去吧!”,意思是说由他去吧,就没有打。后来我们想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话可能是有出处的,是不是俗语?后来到韶山那一带去验证,那一带也没有找到这样的话。后来想想是不是在哪一本书上看到的呢,也一直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后来有热心的读者和研究者告诉我们说,这两句话查到了,是清代嘉庆年间有一个人写了一本章回小说叫《何典》,那里面有。我们把书找来,很意外地发现,那里边有一些话是毛泽东在1974年的时候在中央会议上经常引用的,里面有一些这样的话“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这就说明毛泽东是读过《何典》的,而《何典》这部书我们当中知道的就是非常少的。这说明毛读书非常广博。

3、逝世前七个小时,毛泽东还在读书

毛泽东读书真正做到了“活到老,读到老”。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毛泽东讲这个话不光是鼓励别人读书,而且他自己也做到了,而且“活到老,读到老,读到死”。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1976年9月9日凌晨10 分逝世。那他9月8号在干什么?当时他是全身插满了管子,一会儿昏迷,一会儿清醒,但一清醒过来就要书,要文件看,看了多少次呢?看了11次,也就是说他苏醒了11次,要书要文件要了11次,总共的时间加起来就是两小时50分钟,就是9月8号那一天他清醒的时间是2小时50分钟,而这2小时50分钟都在看书,而最后一次读书、看文件是什么时候呢,就是9月8号下午4点37分,过了7个小时以后,他就去世了。

4、已是口不能言,毛泽还要关心国际大事

毛泽东临终前,有一次他突然清醒过来了,但是他已经不能说话了,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发现他的手指头往后扬,轻轻地敲了三下木床板。工作人员不明白,他敲三下木床板是什么意思呢?工作人员拿书出来给他看,他摇摇头。后来有一个精明的工作人员说毛泽东看过一个材料,当时日本在大选,参加日本大选的领导叫三木武夫,他敲三下木头,是不是要三木武夫的竞选材料?他赶快给他找来了,毛泽东就点了点头,他要的正是这个!这就是毛读书之执著。

5、《共产党宣言》,毛泽东读了一辈子

对毛泽东来说,一些经典和重要的书他是反复读,要真读,细读。他在延安写《新民主主义论》这本书的时候,把《共产党宣言》读过十几遍。他走上革命道路是1920年,毛泽东就是因为看了《共产党宣言》,才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信仰。到晚年他又找来《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同时专门找来一个懂英文的人给他讲解,他自己读完以后,还经常在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上写下一些批注,这本书他是真正读到老了。

6、毛泽东用大学问家的方式读经典

毛泽东对于一本经典和重要的书,他反复读,他还喜欢把同一个题材、同一个内容的书对照起来读。这已经不仅仅是读书,更像是做学问做研究了。比如说读屈原的《楚辞》,在1959年到60年代初,他一下子要十几种《楚辞》的注释版本对照地读,他每句话都要琢磨它的解释,朱熹的解释是一种解释,别人的解释也是一种解释,他都要看,这个是一些大学问家才干的事。

7、毛泽东提倡读一点反面的书

毛还特别强调,我们不光要读正面的书,马列的书,而且也要读反动的书。毛主席提出来,唯心主义的书要读,蒋介石的书我们也可以读一读。这句话是在 1957年时候说的。在他看来,只有了解和读反面的东西,我们才可能开拓思路。毛泽东说,要读蒋介石的书,我们有些共产党员和共产党的一些知识分子,恰恰是对这些反面的东西知道得太少,只读了一些马列主义的书,只能照着讲,单调乏味,讲话写文章都缺乏说服力。毛泽东讲话、写文章为什么生动有趣?我们看毛泽东在会议上的谈话记录,一看就是一上午,我是抽烟的人,看书一看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不抽根烟就不行了,但是我看毛主席的讲话记录,一个上午都沉浸在里面,即使没有抽烟,还是觉得津津有味。

8、毛泽东组建读书小组专攻大部头

毛泽东读书爱写批注,他自己读完以后还特别组织一个小组来边读边议。德国近代有一个大军事学家,写了一本书叫《战争论》,毛泽东在陕北为了了解战争,就专门组织了一个《战争论》的读书小组,每天在一块读十多页,读完以后大伙儿就各自谈自己的看法。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又组织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读书小组,而且是把党内的大秀才叫了过去,在杭州呆了两个月读一本书,为什么?就是要总结里边的真理、规律。而他读《政治经济学》这本书的谈话,有人把它记录下来,后来出版,这里边有很多好的观点。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说不清我们社会主义到底处在什么阶段。我们今天熟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源于毛泽东在读这本书之后的一个重要谈话。毛泽东说:社会主义要分两个阶段,就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都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这要找依据。当时好多人认为,我们社会主义还不发达,这也要找依据。找来找去,后来发现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有这个观点,说社会主义有不发达的阶段,这样一说,大家才慢慢接受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9、毛泽东从小立志“读书要为天下奇”

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外号叫“毛奇”。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有四句话经常挂在嘴上。他说我们都是读书人,“读书要为天下奇”! “要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读奇书”就是一般的书不读,要读就读一些有大智慧的书;“交奇友”,毛泽东果然交了一批奇友——新民学会的那些成员。前两年中央电视台也放过一个电视剧叫《恰同学少年》,围绕在他身边的一些慷慨之士,后来大都成了非常著名的人物;“创奇事”,他缔造了一个共和国;最后,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奇男子。打仗他是一流的军事家;搞理论他是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写诗他是一流的大诗人;散文也了不得。五十年代初,我们大陆在批判胡适的时候,那个时候胡适住在美国,有人就去采访胡适说,大陆正在批判你的思想,你有什么感想?胡适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这证明我的思想还有批判的价值。第二句,客观地说,要论大陆白话文写得最好的还是毛润之!连胡适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白话文的大家,都说毛泽东的文章写得好;搞书法,毛泽东的书法是很难学的,自成一体;读历史,毛泽东也是当然的历史学大家;搞政治就不用说了,政治领袖;搞国际战略,也是国际的战略大家,包括处理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从乒乓球这个外交开始慢慢实现。毛泽东他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理论家、散文家,又是史学家,一个人做到这份上该知足了。所以说,毛泽东年轻时候做奇男子的目标达到了!

10、毛泽东读书,读了就想去用

毛泽东年轻的时候读书,不是一般的读,他读完一本书,如果受到启发了,他就想去干。比如说1919年他在《新青年》上读到周作人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介绍有一个日本人在搞一个新政主义的实践,他对新政主义特别感兴趣。在1918年底、1919年初的时候,他到北京就打听周作人在哪儿,他就去找到了周作人,跟周作人谈了半天。1919年底,他回到长沙以后就组织人,在长沙岳麓山上面找到了一个地主,他要地主把这个地租给他们,他准备找些人在这几十亩地上实验他的新政主义。但是后来没成功,但是关于新政该怎么办?他写了一个详细的计划书。大家到这里来,怎么读书、怎么劳动,大家结婚,在这里办幼儿园,该办什么图书馆都有,他的计划书留下来了,但是他的实践半途而废了。

11、毛泽东下令,打土豪要保护图书馆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要领兵打仗,找不到书看,非常苦闷。那个时候见到一本书就非常高兴,特别是在当时打下土豪,只要有书,他就眼睛发亮。有一次打下土豪以后,他就跟着警务员去找有什么书看,但是什么也没找到。毛泽东回来以后,就立下一个规定:以后凡打下一个地方,要组织专人把图书馆看起来,要寻找报纸,所以后来打下福建漳州的时候,毛泽东就让人从漳州的图书馆运了两批书回去。在这些书里面有两本书,毛泽东读了以后感慨万千:列宁的《两种策略》、《共产党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他读完以后,马上推荐给彭德怀读,而且还给彭德怀写了一个条子,他说要是在大革命的时候读到这本书,我们就不会犯错误。我们还发现毛泽东的一封信,1929年写给李立三的信,他开了一个书目,在信里面说要什么书,他说我现在没有书看很苦闷,想通过你们搞一批书过来,说到买书的钱你们先垫着,完了我再派人把钱给你们送过去。毛泽东就是在苦闷的时候都要读书,包括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在长征时期是被抬在担架上走,因为他生病了。毛泽东醒来以后就在担架上读书,他就这样读完了《列宁与革命》。

12、毛泽东晚年是如何克服困难坚持读书的

毛泽东的晚年,特别是75年他患白内障,看东西不清楚,由于印刷体看不清楚,他就读书法。后来还是想读书,就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讲师吴迪来给他读,那段时间他读了很多古代的文史经典,尤其喜欢读庾信的《枯树赋》,据记载,他至少细读了五遍,他每次都读得老泪纵横,他为了《枯树赋》的一个字的注释还专门写了批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英雄暮年很能体现他的气质,很本色,很文化,很感性,而且是大悲的感性,这是他内心真实的体验。

13、林彪读书不求甚解在主席面前出洋相

毛泽东是政治家,编书、荐书和讲书是他的工作和领导方法。编书、荐书、讲书的前提都是读书,而且是精读之后才能推荐、编书。毛泽东是自己读懂了,才给人推荐。1931年,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去攻打长沙,由林彪指挥。但是敌方火力猛,红军冲上去伤亡太大。林彪就琢磨怎么样才能打下来,他突然想到读过一本连环画,里面有一个火牛阵——给牛尾巴上点上火,然后冲向敌人的阵营。红军就到附近的老百姓那去弄水牛,把尾巴上浇上油,点着火了,让它们向敌阵扑过去。结果敌人打枪,牛就往回冲,反而把我们自己的阵地给冲垮了。这时候毛就来总结教训,他说林彪读书不求甚解,牛是自由主义,一定要集体主义才能打赢。连环画上没有把它画出来,如果读《春秋》、《左传》,上面就写了,是每四头牛为一组,由大木棒子在它们的脖子那儿捆起来,这时候把尾巴上点上火,再往前冲,即使敌人打枪,它也拐不了弯。

14、毛泽东编书成瘾,超然务虚

毛泽东特别喜欢荐书,讲书,最重要是让别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因为他是政治领袖,又是读书人,这就有了毛泽东编书、讲书、荐书的领导方法。他把书作为理论创造和思想普及的工具。毛泽东长期有一个观点,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到延安以后,在那么一个只有几万人的边陲小镇,毛泽东办了20多所学校,从艺术学院、妇女学院,到青年干部学院,再到民族干部学院,一应俱全。毛泽东自己在延安时期经常到各个学校讲课,现在还有一张当时讲课的照片,非常有名,因为是穿着打着很大补丁的裤子。他把讲课、编书都作为打通思想,解决干部思想疙瘩的方式。实际上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编书,刚进第一师范,他喜欢文学经典,他就自己到图书馆整理目录,就编了一个有77个书目的书单,然后把这个书单寄给朋友,他说这么多书我们一辈子都读不完,我们就要读好书,读奇书。当然晚年他也编,1958年在成都开中央会议,他3月7日到成都,第一件事就是参观杜甫草堂,武侯祠,然后要了一些书来看,然后会议期间就编了两本书,一本叫《唐宋诗词若干首》,《明朝诗词若干首》,然后发给大家,大伙都不懂,那个时候都在谈产量、谈煤炭、谈三峡建设,大家不明白为什么毛主席发给我们两本书看,而且是唐朝人写的,明朝人写的,他们都不感兴趣。毛泽东后来就讲了,我们中央工作会议不要一开会就说汇报,就说粮食产量怎么样,可以务点虚,要务虚和务实结合,我们可以解决钢铁问题,我们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同时我们要花一点时间来谈谈文学,谈谈哲学。这样还有一个好处,若干年以后谁还记得我们议论过煤炭多少吨,钢铁多少吨,但是大家都会对成都有印象,在成都读的两本诗词还可以背几句。这种方法我觉得很好,我觉得应该发扬,而且外地来开会的这些干部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领域,从实用主义稍微超脱一下,体会一下四川的大好风光有什么不行?

15、毛泽东“荐书”,因材施教

毛泽东经常向身边的人推荐书。他读了贾谊写的《治安策》,还专门写信让别人看,他实际上是暗示一种思想。《治安策》写的是汉武帝在歌舞升平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在盛世之下有什么危机,这是传达他的想法。他在会议上倡导、或纠正某些风气的时候用意就更具体了,往往是针对一些人的特点来推荐书。一个是李德生,他是北京军区司令员。第一次见毛泽东,他准备了很多工作报告,结果毛主席对工作的事一句话也不谈,就只向他推荐了一本《读史方舆记要》,这是一本历史、地理方面的书。毛泽东说你要负责一个战略区域,如果对地貌、地形、历史、文化全都不熟悉,今后怎样排兵布阵。他跟李德生说你读《读史方舆记要》一定要注意华北方面的地理,这是很有针对性的。还有一个是许世友,他是武夫出身,在部队七次当敢死队长,这个人很直率,毛泽东很欣赏他。毛泽东老要人读《红楼梦》,许世友听到了不理解,他说这书是掉膀子的书,就是耍流氓的书,有一点男女关系在里面。这话就传到毛泽东那去了。1973年12月八大军区开军委会议的时候,毛就指着许世友说,你说《红楼梦》是掉膀子的书,你读过吗?你没读过你怎么知道它是掉膀子的书呢?你得读五遍,之后才有发言权。许世友回来后就读了,后来据说一直到他去世都没读完。73年毛泽东向王洪文推荐一本书叫《刘盆子传》,是写西汉末年农民军起义后,要在起义民众中选一个皇帝,而且要找一个刘氏血统的人,许多人都有刘氏血统,怎么办呢?就抓阄,结果被一个放牛娃刘盆子抓到了,他从一个放牛娃一下子成了领袖,就不太适应,还是每天找朋友一起来放牛。毛泽东让成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来读这个传,意思就很明显,就是论资历、论能力,王洪文作为党的副主席是不合格的,但是现在做上了,就应该要有长进。

16、“一个在十里之外都能够呼吸到他个性的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年的读书生涯,使毛泽东身上携带着一种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和一种让人说不出来的折服人的感觉和思维,所以很多人说,在毛泽东身上能感觉到一种神奇的感觉,好像是站在东方智慧的奥林匹克山,有一个光环辐射到他们。比如一个美国记者和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谈了一个晚上,出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看到了一个走在时间前面50年的人。1975年12月31日晚上到1976年1月1日的凌晨,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当时毛泽东头都抬不起来,灯光不太明亮,尼克松的女儿就凑近一点想看看毛泽东的神态。她后来描述说,毛泽东突然睁开眼,就说了一句:你是不是看到一张大中华的脸?他们出来后说:我见到一个在十里之外都能够呼吸到他个性的人。

17、毛对尼克松说:“我们不谈政治,就谈哲学。”

中美打开两国关系的大门,尼克松首先来见毛泽东,这是了不起的大事,而且是毛主席说什么时候见就什么时候见。本来说中午11点到,下午3、4点见,但是后来毛主席知道他们到了,就直接通知见了。尼克松为了套近乎,背了几句毛泽东的诗词,毛不感兴趣。尼克松说毛泽东的书改变了世界。毛泽东说我的书没有改变世界,只改变了北京附近的几个地方。之后尼克松就讲中美的大事。毛就说我们不谈政治,就谈哲学。

18、毛式语句深入人心、深入骨髓

胡乔木为了编《毛泽东诗词选》的注释,非常认真,经常熬夜。夫人说,一个诗选还值得你花这么多时间去做吗?他说,你不要小看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在未来对人们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毛泽东选集》。从他的话里可以理解:其一,毛泽东做出来的一系列具体的决策,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层面;毛泽东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也是一个层面;就是“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再往上就是文化层面,毛泽东做决策也好,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思维状态,精神的这个层面。在今天和未来,最能发挥毛泽东思想价值的到底是哪些?第一个层面会越来越淡化,怎么打锦州,怎么打淮海战役,这些会淡化。但是第二个和第三个层面的思想会越来越多。举一个例子,就说毛泽东精神。网友在网上概括了毛泽东的十句话,最真诚的话是“为人民服务”,最痛快的话是“将革命进行到底”,最谦虚的话是 “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等等。不仅如此,毛泽东的思想还深入到我们今天的话语体系,比如将爱情进行到底,将炒股进行到底等,从话语体系上也是深入人心、深入骨髓。

19、毛泽东读书“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毛泽东读现代小说主要是读鲁迅,也读现代西方爱情小说,像《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毛泽东作为一个自信、自强的人,他的爱情世界,感情非常充沛,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主要是古代的诗词,他也写爱情诗,他有四首爱情诗:第一首是1920年写的叫《虞美人-枕上》,写得非常好。而且他也读古代的爱情诗,如李清照的诗,他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江青,他说我的思想是复杂的,感情世界是复杂的,读书也是复杂的。他说我读书,读词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就是读豪放的读久了,就喜欢读婉约的;读婉约派的久了,就读豪放的。所以毛泽东读很多婉约派爱情诗,而且也写了几首爱情诗。

20、毛泽东对“儒释道”都很有研究

《毛泽东选集》有424处涉及到儒家。佛家的他读过《金刚经》等,而且他专门跟达赖和班禅讨论过佛教的特点。毛泽东读老子,而且读研究道家学者的材料,其中有个很有名的人,他写了一本研究老子的书,毛泽东就到处打听他。儒和道作为中国政治思想的两大流派,在相当程度上,毛泽东在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当中也有潜在的吸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你完全能够改变的哲理故事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10多年前,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的一片空地上,缓缓升起了一个热气球,驾驶这个气球的,是亿万富豪史蒂夫·福塞特。与他一起升到高空的,还有他的勃勃雄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乘热气球不间断环绕地球飞行的人。

三天后,他越过了大西洋,在8526米的高度,风吹着他一路向东飘去,来到了非洲的上空。

但是,麻烦来了,按照眼前行进的方向和速度,他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利比亚的上空。此前,他曾经联系过相关部门,但利比亚明确地拒绝了他的请求,决不允许他在利比亚的领空飞翔。

如果不改变气球的方向,过了阿尔及利亚东部便是利比亚的疆域,毫无疑问他会被利比亚防空部队击落。问题是,他没有办法改变气球行进的方向,在近8000米的高空,风才是真正的主宰,而他只是任凭摆布的奴隶。似乎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降落,那也就意味着他成为第一人的梦想也随之破灭。福塞特当然不肯就此作罢,尽管不能改变风的方向,但可以改变自己的高度。他知道,降低或提升高度,就能发现吹向不同方向的风,从而达到改变气球方向的目的。

福塞特开始释放气球中的氦气,使气球缓缓降低,在2000米的高度,他发现了吹向东南的侧风,这正是他所期望的风向。当气球按照他的意愿到达尼日尔的上空后,福塞特加热气球,重新升高,远远地沿着利比亚的南部边境,一路向东飞去。最终他降落在了印度,虽然没能实现环绕地球的目的,但也创造了行程最远、持续时间最长两项世界纪录。此后,在经历了5次失败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认为自己的一切都由环境所主宰。实际上,可以升高或降低自己的高度,当你改变高度的同时,随之而然的也就改变了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