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名人赵一曼抗日女英雄受刑的故事20篇

浏览

584

作文

1000

一代文豪班昭名人故事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前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

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前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好在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予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前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前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梦里不知身是客名人故事

全文共 2124 字

+ 加入清单

长长的静默,风吹叶落。1973年3月6日,81岁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带着满腔遗憾和对中国无与伦比的思念与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自此,她倾情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与她天各一方。

1972年5月,收到拒绝她访华的回信时,赛珍珠衰老孤独的身体如同深秋的雨布,顷刻瑟瑟成薄凉。只是,误会也好,曲解也罢,甚至连那些常人难以接受的人身攻击,亦不能动摇她的“中国心”。她对中国的感情如同种子发芽生根,早已渗透到骨子里。因此,当记者问她:“你还想回到中国吗?”她微仰着头,眼底清泪盈盈,语气却坚定有力:“我的心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我的童年时代、少女时代、青年时代乃至我的一生,都属于中国!”对她而言,“中国”这两个字那么美好,那般温暖,仿佛从心里长出来的嫩芽儿,每说一次,她的心就会幸福地开一次花……

]892年6月26H,赛珍珠诞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与其他婴儿不同的是,刚刚出生3个月,她就被父母放进摇篮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此后,赛珍珠—生中的前40年,除去回美国上大学的4年和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均在中国度过。她自小跟一位姓孔的先生学习“四书五经”,说中国话,写中国字。闲暇时,则由母亲教她英文、音乐、美术和宗教。童年的赛珍珠最喜欢听奶妈讲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口头文学,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5岁时,她进入上海某寄宿学校就读。出落成大姑娘的她,穿中式服装,梳长长的麻花辫子,以至于到后来,连赛珍珠自己都觉得她与中国女孩没什么两样。

19岁那年,父亲安排她回美国读大学。在康奈尔深造时,她主修的是英文,论文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与西洋》。谈到中国吃苦耐劳的农民,以及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时,她的眼神里似有火焰在燃烧。看得出,当时赛珍珠的中国情结已经根深蒂固。她觉得,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滋养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她与中国和勤劳朴实的中国人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

硕士毕业后,赛珍珠再次返回中国。接着,她与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布克结婚,两人在土地贫瘠的宿州生活了3年。其间,她接触到许多目不识丁、辛勤劳作的中国农民,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贫穷困苦以及天灾人祸中不屈不挠地挣扎和拼搏。中国农民的善良和顽强深深地感动着赛珍珠。她发现,-直以来,西方对中国人的了解和评价是片面的甚至是扭曲的。她觉得,眼前这些不辞辛苦、坚毅勇敢的农民才是中华民族的真正代表。她决意替这些不善言辞的中国人说话,用自己的文字写下他们生活的艰辛、理想与追求,向美国以及全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为了方便传教,赛珍珠一家没有住进与外界隔绝的租界或侨民保护区,而是在比较落后的地区与中国普通百姓毗邻而居。最可贵的是,赛珍珠不仅酷爱读书,还尽可能深入中国民间,四处走访,跟老百姓交朋友。因此,她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甚至不亚于许多中国作家。她的写作与外国某些浪漫主义作家不同,他们大多是在制造异国情调,以满足本国人民的好奇心。赛珍珠写中国,则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同情甚至是感恩。她曾说过:“我早己学会了热爱中国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为他们讲话。”就这样,赛珍珠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为了表达对中国兄弟姐妹的挚爱深情,她主动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发言人”。

1919年,赛珍珠与丈夫来到金陵大学任教,在学校分配的一所小洋楼的阁楼上,她面向群山,文思泉涌,几乎完成了后来为她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这座洋楼现在仍然静静地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

1931午,她以中国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巨作《大地》在纽约出版,引起轰动,她亦于一夜之间名声大振。1932年,《大地》获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她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一生共创作了近百部文学着作。她的作品,影响了欧洲整整两代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正如一位英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是赛珍珠和她的作品为数以百万计的欧洲人民提供了第一幅关于中国农村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长卷。”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赛珍珠在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说中,向西方文化知名人士宣告:“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但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接着,她如数家珍地阐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又详细介绍了中国小说名着《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最后,她由衷地说:“我想不出西方文学中有任何作品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

另外,在创作《大地》之余,她还花费5年时间,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名着《水浒传》。虽然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国外译本,但赛珍珠翻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无疑是最为准确、最有影响力的。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不仅呈现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并且她亦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放在跟西方人同等地位来描述的外国作家。这样的言论,对现在而言,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在当时那个对东亚充满偏见的午代,却可谓石破人惊。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称赛珍珠为“沟通中西方文明的人桥”。她的努力和尝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赢得了国际上广泛的同情与支持。正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所言:“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近代名人故事:叶剑英

全文共 943 字

+ 加入清单

自称总扮演“收拾残局”角色的叶剑英,多次为周恩来、胡耀邦、习仲勋等人挺身而出,在诸多历史节点上,作出了重大决断。他的50多位后人中,有从政位至副国级,也有从商、从艺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叶剑英的做出的贡献,欢迎查阅,谢谢。

叶剑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他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1986年10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叶剑英诞生在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当时革命潮流疾风骤雨般地不断发展着。在风云变幻的年代,在中国革命的关健时刻,面对危难,叶剑英忠贞不惑,洞察局势,无私无畏,机智果敢,力挽狂澜,对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叶剑英早年就在革命阵营的领导机构中工作,充分发挥了一个革命活动家的重要作用。1922年陈炯明政变,孙中山广州蒙难,他率部同叛军英勇作战,力保中山先生的安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他冒着生命危险,将汪精卫阴谋消灭贺龙、叶挺部队的密息,火速通知贺、叶等同志,使他们及时率部脱离九江,开往南昌,顺利地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随后,他又参加领导了广州起义。1935年长征途中,张国焘搞分裂主义,使党和红军处于危险境地,在这紧要关头,他坚决维护革命的根本利益,把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的电令及时报告毛泽东,使党中央能迅速脱离险境,继续北上抗日,胜利到达陕北。1976年,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相继逝世,江青xx集团加紧篡夺最高领导权。在这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严峻时刻,他又挺身而出,同中央政治局一起,采取断然措施,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再次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疾风知劲草,极荡识诚臣。”叶剑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表现了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毛泽东曾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来赞誉叶剑英,确实十分恰当。

叶剑英是我军有名的“儒将”,他阅历丰富,学识渊博,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在政治上、军事上以至文学上造诣都很深。而他的晚年,特别是年逾古稀之后,更是波澜壮阔,瑰丽辉煌。他在《八十书怀》中曾写了“老夫喜作黄昏颂,满日青山夕照明”。81岁时,又在题诗中写道:“百年赢得十之八,老骥仍将万里行。”这些气度非凡的诗句,如今已成为广为流传的格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侯宝林用微笑面对屈辱名人故事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文革”中,侯宝林被造反派拉去批斗。批斗现场设在大礼堂,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都想见识一下台上这位一流的幽默大师如何应付这样的场面。

“说,你向人民隐瞒了什么历史问题?”造反派煞如凶神。

“我,我向人民隐瞒了一个重大的个人问题,我还有一个名字叫侯太宝。

“交代重大问题!”

侯宝林装出一副老实认罪,痛不欲生的模样:“我万恶不赦,我罪大恶极,我犯过一件全世界人民都不能饶恕的罪行。”

众人几乎都屏住呼吸,要听他交代什么罪行。只见他极为认真地说:“希特勒是我的内弟,我们俩一起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台下哄堂大笑。

造反派头头挥手喝止:“肃静,肃静,不要听他胡说!”

侯宝林仍是一本正经,学着造反派挥手:“肃静,肃静,真的,法西斯的总头头盖世太宝(保)就是我。”

笑声更为激烈,连造反派也忍不住笑起来。大师却在笑声中直起腰,理理头发,回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一切困难都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强大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415 字

+ 加入清单

好像是在一次电话采访中,一个记者曾经问过我一个很好玩的问题:“李连杰,你这些年都一帆风顺,你是怎么变得这么强大的呢?”

这位记者采访我之前肯定没做过认真的准备。首先,我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在朋友中有个外号,叫做“死过一百次的生还者”。从小我父亲就过世了,家境实在太差,我只好加入武术队,靠每个月微薄的补贴养活全家;从11岁开始我连续5次拿到全国武术比赛冠军,18岁拍了《少林寺》后一夜成名,但第二年我就摔断了腿,差点成为废人;好不容易等到《黄飞鸿》系列电影大卖,我的经纪人又遭黑道枪杀,事业再次陷入低谷……这些都不说,2004年印尼海啸时,我差点妻离子散命丧异地,当洪水就在你眼前肆虐时,那种内心的惊恐与不舍,又有多少人面对过呢?

也可以理解,问这个问题的人估计从来都只是在电影中了解我,觉得我就是电影中那些硬汉,身怀绝技,从精神到肉体都是天生的强大。事实上,我只是一个血肉做成的普通人,甚至,我比很多人还脆弱,有一段时间,我天天想着出家当和尚。

但是,少林寺的一位高僧却不同意我这样做,因为出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佛家还讲究入世修行呢!后来,我去好莱坞发展时,他要我记住一句话:“一切困难都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这话听起来实在不像是什么祝福。果然,到了好莱坞,事情并不顺利,虽然台湾老板杨登魁花了上亿元帮我打造形象,创造机会,但傲慢的好莱坞并不肯接纳我这个身高才170cm的华人。我忍着,直到一次在片场,导演把剧本摔到我脸上,冷冷地问我:“你是不是不懂英文,所以剧本没看懂。”

那个晚上,我打电话给那位高僧。他淡淡地说:“这些年你吃了不少苦头,但回过头来想一想,是现在的你强大,还是过去的你强大?”我一愣,想着自己这些年的经历,的确,那些困难现在看起来都不值一提了,可当时,那些困难又何尝不是把自己逼得无路可逃?可见,困难的确在让我变得强大,至少,让我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强!

从那以后,我不再惧怕任何困境,对困境甚至抱着一种“欢迎”的态度。朋友都说我着魔了,但我心里知道,这不过是在困难中修炼自己。

拍摄《英雄》的那段时间,章子怡很受非议,甚至在剧组中也被某些人孤立。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刚出道的自己:冲动、爱憎分明,心里有什么,脸上从来藏不住……于是,我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她,慢慢地,她也从流言中脱胎换骨,开始转变成一个坚强的章小妹。

这两年,我对武术之道越来越有想法,我很想和观众分享这种想法,于是,我请人编写了宣扬和平的电影《西藏武僧在纽约》。很多片商对这个名字很感兴趣,但一看剧本就都不肯投资,因为里面的武打场面太少了,不够商业化。到哪里去找投资商?这个问题每晚都折磨得我无法入睡,实在没办法了,我找到法国的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想自掏腰包来拍。拍完后,我看电影前90分钟精彩脱俗,但后30分钟就落入了武打片的俗套,于是要求改结尾,别人都觉得我疯了,改结尾是自杀行为,会让票房一落千丈。吕克·贝松也十分惊奇地问我:“你真想得罪你所有的观众吗?”我笑着说:“那就试一次吧。”

事实是,电影还没有公开放映,就受到了不少电影专家和媒体的关注,慢慢地,随着《霍元甲》的再度出击,大家也开始知道:哦,原来李连杰并不是一个武打机器,他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中华武术除了实用外,里面还有很多博大精深的东西啊!

这就是我的目的。既要表达内心,又要保证票房,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我知道,困境总会过去,而经历困境的人,却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乐观、更有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钟南山》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1026 字

+ 加入清单

大灾大难面前,一大批共产党员彰显出了不辞辛劳

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本色。为了给全国人民筑上一道安全的防护墙,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这其中包含着一对对父子

一对对夫妻一对对师生……他们是亲人,是人生伴侣,是战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成为了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之中有医生护士,有公安干警,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自告奋勇组建起来的志愿服务队。他们冲锋在前,为打赢这场保卫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疫情推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党员志愿服务队搭建起了心与心的桥梁,用爱心温暖人心。”在这场疫情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志愿者,

90后志愿者华雨辰是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教师。疫情发生后,她瞒着父母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她当过接送医务人员的司机,当过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当过搬运工,还是方舱医院的志愿播音员。在方舱医院,华雨辰通过播放音乐朗诵美文以及播报相关新闻,来平复患者的情绪。每一次,她都非常用心地去准备播报内容。她说:“作为一名志愿者,最大的愿望就是患者能够早日出院,希望志愿者小伙伴都能平平安安的。我们一起相约,等到出门不用戴口罩的那一天,再重新认识彼此。

2月3日,武汉市发布志愿者招募公告后,党员李自然便第一时间报了名,随后被分配至医疗队的驻点酒店参与工作。他每天负责对人员进行体温监测一楼大厅的消杀负责物资的搬运工作,一天忙碌到晚上,他才发现全身已经湿透了。在被问到是否辛苦时,他说“疫情期间,在武汉的国企责任重大,同时,我作为基层党员,更要发挥先锋示范作用,把后勤工作做好做实,让医疗队员们休息好,他们才能更专注投入到患者救治工作中去,比起医疗队员的辛苦,我这点辛苦不算什么!”

“你们街道人手够吗?是否需要志愿者?我作为党员也想出一份力!”党员杨叔飞同志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请缨到湖北荆州沙市区公园社区疫情防控阵营中去,自愿担任疫情防控期间的人员出行控制生活物资配送等各项工作,在夜晚冒着寒冬坚持值守,并积极提出了许多有利于防控工作的意见建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冲锋在前的品质与形象。

他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抗战疫情的道路上,他们冲锋在前,伴随着恐惧,他们坚定信念像骑士一般保持着必胜的信念。他们用双手架起了老百姓的生命之桥,用双肩承担起时代的责任,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楷模。用行动扛起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向他们致敬——可爱的斗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的几则寓言故事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很久以前,一只长颈鹿和一只小羊碰到一起,长颈鹿看到小羊太小了,很看不起它。于是大摇大摆的走到小羊面前,高傲地对小羊说:“小不点,你在干什么呢?要不咱俩比谁本领大吧”.小羊说:“比就比,谁怕谁呀”.长颈鹿说:“看,那棵树上有许多果子,我们看谁能吃到果子”.小羊说:“好的”.结果长颈鹿个子高,很容易就吃到了果子。而小羊个子矮,又不会爬树,自然吃不到果子。

又过了几天,小羊和长颈鹿又碰到一起。小羊说:“我们再比比谁的本领大吧”.长颈鹿又高傲的说:“手下败将,比就比,这次由你定”.小羊说: “前面有一个花园,花园里有好多花,我没看谁能采到花”.结果,小羊个子矮,它从栅栏里爬进去,很容易就采到了花,而长颈鹿个子高,没办法进到花园,也就采不到花。

从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各有各的长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别人的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给抗日英雄的一封信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抗日老兵爷爷、奶奶:

你们好!

今年9月3日,是抗战胜利__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日子里,问抗日老兵爷爷奶奶一声安康!

__多年前,你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家的独立、百姓的安宁,义无反顾投身抗日战场.你们与先烈们一道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战旗上留下了你们的风采,用你们的悲壮换取了今天国家的强盛与辉煌!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人民感谢你们!

那场全民族浴血抗战赢得的胜利已经__年了.你们九死一生后坚忍地活着,就是另一场胜利!让时间之殇镀上荣光,让我们的纪念和敬礼有了寄托!当年,几百万抗日卫国将士阵亡战场,太多英烈尸骨无存,铭刻无碑;又有太多的戎衣带血,死地夺路回生的将士在随后的战争和贫寒中饱受苦难,身心飘零.生命之冬,白雪皑皑,你们在青春时遭遇战场,在壮年时遭遇磨难,在年迈时守着孤独与清贫,金戈铁马

,柴米油盐,生死荣辱,已如浮云.但,你们不是风烛残照,你们会发现在晚年的岁月里,新一代的青春带着敬仰和痛惜拥抱你们,成为青春的另一种轮回,为民族,尽忠义;为岁月,挽正气.

敬爱的幸存下来老兵们,你们各自回到地方,回到农村,在不同的岗位上劳作着,虽然身体状况不如当年,力不从心;虽然你们的生活很困难,但你们从不向党和政府伸手,任劳任怨,继续贡献着你们有生的力量.

你们无私的爱国情怀让我们敬佩.我们坚,英雄的鲜血不会白流,坚信历史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敬爱的抗日老兵们,当你离开生长的地方梦中回望,可曾梦见河边那棵亭亭的白杨,每一棵寸草都忘不了你而日夜守望,思念你的何止是那亲爹亲娘.

当你握别温暖的手泪落几行,可曾感到背影凝聚着滚烫的目光,每一颗赤诚的心灵都深深理解你,每一个热切的希望都充满你的力量.

最艰苦的地方,总有着战士的刚强,勇士的肩头担负着多少人心头的崇仰,谁不知生命的可贵?谁没有幸福渴望?你默默无闻的足迹写下不朽篇章!你是国魂军魂,你是中华铁骨脊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怀素由笔冢出名名人故事

全文共 1216 字

+ 加入清单

怀素,我国唐代伟大的书法家,尤以草书著名。怀素,原名钱藏真,出生于公元726年,长沙人。后来出家做了和尚,怀素是他的法名。

据史料记载,怀素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位学者,精于儒术,喜欢书、画。怀素四岁的时候,父亲在学习上对他要求严格,每天要他读四篇经文,写一篇文章,练三篇书法。他对父亲布置的学习任务都能提前完成,尤对练字感兴趣。父亲规定他每天写三篇,他竟写七八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每天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但不知是何原因,在课外阅读中,他对佛经产生了很大兴趣,一读起来就彻夜不眠。到七八岁的时候,他便常去附近寺院听和尚讲经。寺内禅师见他眉目清秀,性格稳重,似与佛家有缘,便叫到跟前询问,方知他自幼喜读佛经,很是高兴。于是,这禅师到小藏真家中游说,小藏真的父亲动了心,便同意小藏真入了佛门。这年,小藏真年仅九岁。

小藏真出家后,法名为怀素。他在学习佛经方面更是刻苦,受到禅师的称赞。禅师也是个书法爱好者。每当禅师练字的时候,他便站立一旁观看,还不时称赞禅师哪个字写得好,写绝了。禅师发现,小怀素指出的几个写得好的字,正是禅师反复练习的字,这表明他是个行家。于是,禅师便让怀素也写几个字让他看看,怀素没有拒绝,提笔便写了起来。禅师一看,不由得大为惊奇,感到怀素年龄虽小,字却写得很有功底,而且很有发展前途,于是便支持怀素练字,并把自己多年收藏的有关资料拿给他看。

怀素出家后,既能研读佛经,又能学习书法,真是如鱼得水,十分高兴。当时,禅师为了支持他练习书法,便给了他一些纸张,但两三天就被他写完了。他自己没钱去买,又不好意思向禅师要,于是便找来一块木板,刨光,在上面擦了写,写了擦,结果时间一长连木板也磨透了。

有一年夏季的一天,他去寺外游玩,见到一棵大芭蕉树,叶子又宽又大,便折下一片练字,发现效果不错,便在院子里栽了多棵,随用随折。过了一些时间,他发现芭蕉叶干了也不会折断,像纸一样更好用,就把芭蕉叶折下一些晒干存放起来,不仅四季能用,而且外出时也可带着。他把用过的废芭蕉叶、废笔,都扔在了院内的一个墙脚下。时间一久,光用过的废毛笔就积了一大堆,他在上面盖上土,埋起来,就像个小坟堆一样。后来被禅师发现了,不知道里面埋的是什么,待扒开一看,竟都是怀素用过的废毛笔。禅师心里很受感动,又让人依旧用土埋好,并为其取名叫“笔冢”。

一天,当时的大诗人、大书法家贺知章路过此地,听说有个叫怀素的小和尚很有才华,练字入了迷,也有很大成绩,便想去看望他。禅师听说后,赶紧迎出庙门。

贺知章看了怀素写的字后,激动地说:“这孩子年龄这么小,字写得就这么好,真是难得啊!”

随后,禅师又领他来到怀素埋废笔的地方,挖开让他看了看。贺知章望着“笔冢”,想了又想,尔后又亲自将它重新埋好,更加感慨地当着怀素的面对禅师说:“真是太难为他了。‘笔冢’这个名字起得好。小怀素若能继续苦练下去,我相信一定会超过前人的!”

从此,“笔冢”也就随着怀素的名字被传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分享

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贯穿古今中外,名人都是爱阅读的。大家知道名人阅读的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关于名人阅读的故事分享,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匡衡借光阅读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鲁迅先生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阅读,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阅读。由于苦阅读,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阅读。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阅读,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阅读,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高尔基先生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先生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列宁的阅读故事

他读起书来,对身边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阅读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张广厚的阅读故事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闻一多先生醉书

闻一多先生阅读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阅读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阅读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卖身为奴的公主名人故事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在历史上,当国破家亡之际,那些坚持活下去的公主,其不幸的遭遇则种种各异,离奇的程度超出我们想象,也超出史家记录的范围,我们所能了解的并不多。痛苦就像千百年前的流星。早在我们注目之前悄然滑落,永远沉寂。

但历史确也记载下来一件公主卖身为奴的事例,那便是西晋惠帝的次女临海公主曾有过这样一段噩梦般的经历。

晋惠帝的皇后贾后生有四个女儿,长女河东公主、次女清河公主(后来晋元帝改封临海公主)、三女始平公主及小女哀献皇女。其中,次女临海公主命最不济。

临海公主原被封为清河公主。西晋灭亡,洛阳大乱,皇族纷纷逃难。清河公主(临海公主)逃难途中与家人及姐妹失散。一名乡村野夫发现了落难的清河公主,他并不知道公主的真实身份,竞为几文钱将清河公主(临海公主)转卖给吴兴县的钱温作奴婢。

钱温有一个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为人自私专横,尤其对身边的家僮侍婢。更是颐指气使,非打即骂。钱温买得公主后,便将她送给爱女当丫头。清河公主(临海公主)一生中最苦难最卑微的生活便由此开始了。

清河公主生得仪表端庄,因为身上带着皇室血统,一步一颦都极有韵致,那是一种非小家碧玉所能及的气度。这很使钱女妒忌,她套问公主被卖之前的身份,公主都避而不谈。

钱女对公主相当冷酷。动不动就差她做这做那,稍有不慎就用鞭子抽打,关在黑房间,几天几夜不供吃喝。公主孤苦伶仃,举目无亲。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清河公主(临海公主)心想,从前做皇女的时光再如何繁华,终究也是一场过眼烟云。她认了命。

晋元帝在江南恢复了晋朝,史称东晋。

清河公主(临海公主)听到这一消息,仿佛在黑暗中抓着了一线希望。钱女差她外出购买脂粉时,她乘人不备,逃出火坑,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都城,求见当朝天子。然而门口的卫士见她衣衫褴褛,一身奴婢打扮,不相信她就是前任晋惠帝的女儿。在她赌咒发誓之后,卫士将信将疑,终于同意向上禀报。

在元帝面前,清河公主(临海公主)涕泪惧下,陈诉了这些年来的颠沛流离及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元帝感叹皇女的不幸,更愤怒钱温及其女儿如此虐待公主。他命人押来钱温及其女儿,送入死牢。

在不久的以后,晋元帝改封清河公主为临海公主,下嫁宗正曹统。公主的生活,终于云开雾散。临海公主作为公主曾被卖身为奴的经历也堪称史之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名人的感动故事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不到24岁的穆罕默de·阿萨夫是加沙罕尤尼斯难民营的难民。为了能参加泛阿拉伯国家的选秀大赛“阿拉伯偶像”,离开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加沙为自己找出路,他偷偷溜出加沙到了开罗,又辗转黎巴嫩去参加海选。然而,由于加沙被封锁而延误,当他抵达贝鲁特时,报名已经结束。

绝望的阿萨夫打电话和母亲商量,最后决定翻墙进入选秀所在的宾馆,但组委会依旧维持原来的决定。另一位参赛的巴勒斯坦人听到了他的声音,把名额让给他,并告诉他:“我知道我到不了最后,但你能。”

最后的结局很美好,阿萨夫战胜了来自埃及和叙利亚的两名决赛对手,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阿拉伯偶像”冠军的巴勒斯坦人。

这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热议的话题。由于时差原因,“阿拉伯偶像”的直播时间是北京的凌晨,但我八十多岁的父亲每次都会不经提醒就守在电视前。他是一个老难民,经历过1948年那段屈辱的岁月,从故乡巴勒斯坦逃难到叙利亚。

他对阿萨夫的喜爱,与其说是一种支持,不如说是找回了一种久违的归属感,一种对于失去故乡的情愫。

老人的这种执着也感动了从未涉足巴勒斯坦的4个孩子。对于他们来说,祖国通常只是一个名词,在填写各式各样的申请表时常被用到。

孩子们拼命拨打国际长途给阿萨夫投票,相信在这个时间,在欧洲和美国、智利、阿根廷、圭亚那等等国家和地区,有着无数和我状况相同的巴勒斯坦家庭。

阿萨夫的成功让别人知道了巴勒斯坦人不只会搞政治、搞游击队,他们也有能力在不同的领域大显身手。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艺术,甚至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他们还有着其他民族没有的东西,比如监狱文化。

以色列监狱里的巴勒斯坦政治犯以绝食要求狱管为他们提供“阿拉伯偶像”的直播信号。在写给阿萨夫的信中,他们给出了史上最壮烈的支持——“你一定要加油,我们都在为你掉肉。”

在社交网站上,阿尔及利亚人给阿萨夫留言:“我们全家昨天都没有做菜,大家全部在看你。在这个周末,你就是我们的大餐。”

巴勒斯坦人的艺术作品反映现实,压抑的生活和以色列持续的占领给他们带来了灵感,但同时他们也通过音乐表达对和平的追求。

1988年出现在一张标志性照片上的投石男孩Ramzi Aburedwan,长大后成了为和平奔走的游吟诗人;3个以色列阿拉伯青年组成的饶舌组合DAM,唱出了《谁是恐怖fen子》《我需要自由》等代表巴勒斯坦人心声的歌曲,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和许多欧美国家。

更多的巴勒斯坦人发现,音乐是比石头更有效的武器。2009年初,在遭受以色列近一个月轰炸的加沙,人们唱出了《我们不会倒下》(We Will Not Go Down),告慰一千四百多个亡灵。

对于三代难民的巴勒斯坦人,上一代是痛苦的一代,他们亲身经历了失去家园的浩劫;我们是失败的一代,身在海外,对民族和国家的支持有心无力;而接下来将是模糊的一代,他们对未来不确定,对过去又不甚了解。阿萨夫成功地成为了一个符号,让三代巴勒斯坦人统一起来,把持不同政治理念的巴勒斯坦人、组织以及派别统一起来,同时也在阿拉伯革命这个大环境下,把所有支持民主自由、渴望公平正义的阿拉伯人统一了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故事大全200字左右二:宋濂的故事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侯 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读书小故事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都是要劳动,没有多少的空余时间,晚上很是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着名的大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只要你能够帮助人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每天早上起床,你都可以选择要成为与人为善或者冷漠无情的人;可以选择成为众人的祝福,也可以选择成为众人的绊脚石。

你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户头有多少钱、工作职阶有多高、衣服有多贵,都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你如何对待邻人与孩子,世界可能因为你的一个善行而变得更加美好,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物质主义只会沦入无限的虚空,赚得全世界也无法填满的虚空。所谓的平安、喜乐,不是拥有某些东西;而是抱持某种态度,去过你的人生。

你得相信,每个人都拥有改变其他人一生的礼物。甚至只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赞美鼓励的话,就能够帮助在沮丧困顿中的人重新站起来。所以我们应该与人为善,随时随地都成为帮助世界运转的光和盐。只要还能帮助人,即便只是端一杯水,送一件衣服,都是美好人生的祝福。

世界知名作家制作人导演伍迪艾伦可是个电影制作课程和英文不及格的学生。环球电影公司的行政主管更曾经跟克林伊斯威特说:“你的牙齿有缺口、喉结太突出、讲话太慢。”福布斯杂志的总编辑在大学时代连校刊报都编不上。披头四则曾经当场被得卡录音公司回绝,原因是“不喜欢他们的声音,吉他团体已经过时了。”

爱迪生实验了两千次才找到电灯的制作方法,《心灵鸡汤》的作者曾经被33家出版社回绝。44岁成为瞎子的汉米尔顿,60岁时写出《失乐园》。耳聋的贝多芬写出“第九号交响曲”。小罗斯福39岁因小儿麻痺瘫痪,却接着成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四次当选美国总统。

只要你能够帮助人,即便你身体残缺也非残障;若是你不能帮助人,即便你万贯家财却是残废。

人生就像骑单车,你可以奋力踩踏版往前冲。然而若是没有明确目标,最后只会精疲力竭瘫软在地。如果沿途能够有一群朋友一起骑,自然欢乐许多。若能一起到达终点,更是人生乐事。但若只得一个人上路,也可以好好留意沿途景色。到达目的地的路有很多,快或许节省时间,但却失去了欣赏沿途美丽风景的机会。慢慢走,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沿途的优美景色中去体会自然的奥妙,思考到达终点以后的人生,相信你会开始对这趟旅程,有不同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讲抗疫故事做奋进青年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心得

全文共 999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疫情没有国界,病魔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中国的“大考”,也是世界的“大考”,需要各国政府坚持以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为价值基点,共建共享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不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力量。

作为负责任大国,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中国始终本着对本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全社会动员控制疫情蔓延和向外界传播,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通报分享中国疫情防治情况,为维护和健全开放合作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援助中国政府抗击疫情,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4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负责人向中方表示慰问支持,60多个国家向中国捐赠了疫情防控物资。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中国在做好本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继续积极同各国开展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欧盟、非盟等组织和有关国家建立了技术沟通机制,及时提供中国疫情防控和诊疗技术指南的更新版,通过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等形式支持中外专家交流分享疫情防控经验技术,共同提升相关国家疫情防控和诊疗、疾控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等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专家团队,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向有关国家捐赠口罩、药品、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向一些国家出口急需的医疗物资和设备,等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中国强有力的举措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认为,中国举国动员应对严峻挑战,以巨大的牺牲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同与赞赏,以大国担当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充分彰显了团结合作、命运与共的新时代担当精神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天下一家,心手相牵。当前,人类生活的关联度之高前所未有,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多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全球性问题需要有全球性解决方案。我们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错误做法,在展现负责任大国道义担当的同时,积极推动世界各国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团结合作、共享共赢,切实担负起各方应尽的责任,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把人类的前途命运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黑吃四寸膘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71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不是黑道故事,是我在农村插队时吃肥肉的故事。

那年头,中国的最大特色就是折腾。农村自不能例外,每逢冬季农闲,从生产队往上,层层兴修水利,农民叫扒河;而公社及至县里组织的大工程,叫扒大河。往往是前任书记开渠,后任书记便筑堤,所以年年不得消停。扒大河很苦,指标是硬的,通常每人每天两方土,不是从河底取土挑到河岸上,就是从平地取土挑到堤顶上,非强劳动力不能胜任。至于风雪交加、天寒地冻之类,都不在话下了。如我辈之无依无靠的知青,年年争着去扒大河当民工,并非因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好了世界观,而是扒大河不用自带口粮,一天三顿全吃公家的,节省下一冬的吃食,可以留着开春后填肚子。物质决定意识,口粮短缺决定了我们的奋不顾身。

扒大河工地上,不但可以放开肚皮吃饭,而且工程胜利结束时,还有一顿大肉作为庆功宴,这就归到我们的正题上来了。总在头十天前,民工们就开始兴奋,收工后躺在窝棚里馋涎欲滴地讨论,今年的这顿肉,会是“四寸膘”还是“五寸膘”,也就是肥肉,农民叫白肉,厚度起码得在四寸以上。熬了一年的肚皮,早已没有半点油水,非此不能杀馋。然后便是催促火头军,趁早到公社食品站去看好猪,生怕肥膘肉让别人抢了去。其实伙夫同样心急,天天吃晚饭时都会向大家汇报,今年杀的猪,毛重几何、膘厚几寸。

终于有一天,伙夫把肉背回来了,所有人都围上去,看、摸、掂、嗅,叉开手指量,四寸五还是四寸八地计较,性急的索性伸出舌头去舔一口,冰碴子把舌头划出血痕,还自以为捞到了油水。本队的看饱了,还要派代表溜到邻队的伙房里去,与人家的肉做比较。得胜的一方,在工地上可以自豪地取笑对方,从白肉的厚薄,攀扯到对方的工程进度、个人的气力大小,直至性能力的高低。失利的一方,不免要埋怨本队的伙夫技不如人,明年怎么也不能再用他,并赌咒发誓,明年的白肉,一定不能再输给别的队。总之,肉还没吃进嘴,精神上的享受已经丰富多彩了。

吃肉的日子终于到了,那是比过年还要激动人心的时刻。须知过年是吃自己的,而现在是吃公家的,公私不能不分明。傍晚时分,整个工地上都弥漫着猪肉的浓香,人人都沉醉在即将到来的幸福之中。验工结束了,工具收拢了,行装打好了,天色黑尽了,只等吃完肉就可以上路回家了,吃肉的庆典也就开始了。全队十几个民工,人手一双长竹筷、一只大海碗,在桌边团团围定。伙夫将煮好的肉连肉带汤地盛在一只大瓦盆里,端到桌子中间放好。闪烁的煤油灯下,切成巴掌大的白肉,油光闪亮,浮在汤面上,微微旋动,虽是寒冬腊月,也可见热气腾起。

队长放开喉咙大声吼:“看好了?”

众人齐声应和:“看好了!”

重复三遍,队长一声令下:“吹灯!”伙夫“噗”地吹熄了煤油灯。

灯熄就是无声的信号。十几双筷子一起插进了肉盆。只听得噼噼啪啪、叮叮当当、稀里哗啦,也就三分钟的时间,便只剩下筷子刮过瓦盆底的嘶啦声了。那是意犹未尽、心有不甘的人在继续奋斗。待到一切都静了下来,队长才开始问:“都吃好了?”话音里带着心满意足的慵懒。

七零八落的声音回复:“好了。”

“上灯!”

煤油灯点亮,十几双眼睛齐刷刷地落向盆里,大伙都不相信黑地里能把肉块捞得那么干净。但事实胜过雄辩,盆里确实只剩下了清溜溜的油汤。

每个人都表示自己吃得十分痛快,至少大家的嘴唇上都有油光。这就是黑吃的妙处了。如果是在明处,你快了我慢了,你多了我少了,必然生出矛盾,埋下怨怼,公家花了钱还落不了好;就是让队长去分,也会有大小、厚薄、轻重的计较,免不了抱怨他偏心。当时的中国,不患寡而患不均,而绝对平均是神仙也难办到的。这顿庆功宴要想吃得皆大欢喜,黑吃无疑是最好的办法。汤足饭饱之后,嘴闲下来了,民工们会忍不住夸口炫耀,说自己吃了几块又几块,谁也不会承认自己比别人吃得少。因为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你吃少了,吃不到,只能说明你无能。而按他们报出的数量,肯定远远多于队里所买的那块肉。

当然,黑吃也是有技巧的,初次参加的人,一块肉都吃不到也是常事。这技巧就是,下手的时候,筷子一定要平着伸进汤盆,因为肥肉都浮在汤面上,一挑就是几块;如果直着筷子插下去,就很难夹住油滑的肥肉。一经点破,相信大家都能明白。

我肯把这个技巧透露给大家,是相信那个时代绝不会再回来,藏着这屠龙之技,也无用武之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包拯审蛋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和敬佩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执法严峻,有许多佳话流传于世。

公元 999 年,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今属安徽省)。他十岁那年,有一天和姐姐一块儿到花园里游玩。游兴正浓时,姐姐问道:“你长大准备干什么事?”“做个为民办好事的清官。”包拯眼睛一眨,干脆利索地回答。“做清官可不容易,你能行吗?”姐姐又问了一句。包拯胸有成竹地答道:“只要大公无私,善动脑筋,案件总能审得清的。”

包拯的一番话,说得姐姐心里暖烘烘的。她嫣然一笑,若有所思地说:“那好,明天让我考你一下吧!”

第二天一早,姐姐来到学堂,把一个煮熟的鸡蛋悄悄送给一个同学吃了,然后要包拯查出来是谁吃的。

包拯不慌不忙。他首先看了每个同学的面色和嘴巴,然后敏捷地端来十碗清水放到桌上,叫每个同学从碗里喝一口水,在嘴里咕噜咕噜地漱一下,再吐入碗内。

轮到第五个同学漱口时,包拯发现,他的碗内有蛋黄和蛋白的残屑。但他没有马上断案,而是让其余的同学继续漱口,直到每个同学都漱完口,他才郑重其事地宣布:“只有第五个同学吃了鸡蛋。”

一直站在旁边的姐姐这才服了弟弟,啧啧称赞说:“包拯长大能做清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名人伽利略的故事

全文共 2060 字

+ 加入清单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被称为“最博学的人”。他的很多观点被西方人奉若神明,他本人也被奉为绝对权威,他凭着“自信的直觉”,做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将近2000年。

1590年的一天,年轻的比萨大学数学教授伽利略,邀请比萨的一些学者和大学生来到斜塔下面,他和他的助手登上斜塔,让一个重一百磅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由塔上自由下落,轻的和重的几乎同时落地。

伽利略把实验重复一次,结果仍然相同。伽利略的实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臆断,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伽利略发现了真理,但却触怒了比萨大学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信徒,他们攻击伽利略胆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必定是圣教的叛徒。伽利略被赶出了比萨大学,但他由于这个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当时他刚26岁,是他当教授的第二年。

伽利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在大学里,伽利略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在宫庭数学家里奇的悉心辅导下,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结合起来,获得了精密的测量方法,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1589年夏天,他受聘为比萨大学数学教授,年仅25岁。离开比萨大学后,伽利略来到学术空气自由的帕图拉大学。每逢他上课时,大厅里挤得水泄不通。远至瑞典和苏格兰的学生也慕名远道而来,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学者。伽利略给学生们讲宇宙,并告诉他们,宇宙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正好相反。他还告诉学生,所有东西、所有原子、所有星球都在运动。

1609年,伽利略听说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他通过别人的一点描述,凭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经过刻苦钻研和实验,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在这架天文望远镜的帮助下,伽利略探索了深邃神秘的天空,在一年之内他就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发现:月球表面并不象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的。木星旁边有四颗运转着的卫星;地球并不是各个天体旋转的唯一中心。太阳上面有黑子;土星周围有光环……所有这些结果,都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日心说”):即地球和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

1610年,伽利略出版了他的《星际使者》,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上述发现。人们惊讶地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1611年,伽利略在《关于太阳黑子的通信》中,肯定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维护哥白尼的“日心说”。他竭力想分清宗教和科学的界限,认为前者属于人们的道德行为范围,后者属于自然界和人的关系的范围。他指出,天体的永恒,只是相信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教士们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天主教的教义。

然而,当时势力强大的教会反对哥白尼的“日心说”。他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围绕地球转动,而地球是不动的。因此教会在1616年给伽利略下了一道禁令,不准讲授哥白尼的学说。伽利略为此烦恼不已。1623年,伽利略冒险开始他最有名的著作——《关于两种世界体系之间的对话》的写作。

同时他6次请求教皇乌尔班接见他。他小心翼翼地向教皇介绍哥白尼学说的书籍,教皇同意他把对“日心说”赞成和反对的论点一起写出来,但不允许他得出地球是绕着太阳旋转的结论。随后的6年时间里,他完成了他的杰作。在书中他巧妙地阐明了自己支持哥白尼学说的证据,而反对哥白尼“日心说”的人的辩解却愚蠢而无力。伽利略把哥白尼的学说当作“一种纯数学假说来叙述”。

1632年,这本书得到了教会监察吏的许可后出版发行。但是,教会的权威人士很快就发现了伽利略仍在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于是便一次又一次地把他押上宗教法庭。当时的伽利略已年近七旬,身患重病,体质虚弱。在宗教法庭上,他的精神和肉体受尽了折磨。1633年6月22日,他被迫双膝跪地发誓,哥白尼的理论纯碎是一派胡言乱语。他要“放弃、诅咒、痛恨”过去的种种错误,并保证以后永不宣传和谈到它,违犯了甘愿受死。伽利略刚宣布完他的誓言,就大声喊道:“不管怎么说,地球毕竟是在运动着的”。

这说明伽利略并没有放弃自己所坚持的学说。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监外执行。但他没有放弃科学,经过3年的顽强拚博,他又完成了一部巨著《关于力学和位置运动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证明》。在书中,他大胆叙述了物体的各种运动和动力学有关的一些问题,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部书被偷运到荷兰出版时,伽利略已双目失明。伽利略的晚年境遇极为凄凉,只有他的女儿在他身边照料他。

1634年他的女儿先他而死,他更加孤独和痛苦。1642年1月8日这位终身为科学真理而斗争的伟大巨人含冤离开了人世。1983年,罗马教会终于为伽利略冤案公开平反,为此在罗马成立了一个由不同宗教信仰的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它的宗旨是:“研究科学同宗教信仰的关系,伽利略案件的科学方面以及伽利略学说对现代科学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贫穷的坚守名人故事

全文共 1491 字

+ 加入清单

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十七岁的曾国藩进京会试却名落孙山,只得怏怏返乡。途经金陵时,他在书店无意间发现了一套梦寐以求的《明史》。一问书价,他又喜又忧。喜的是,袋里的银子正好和书价相等;忧的是,买了《明史》便无钱回家。

他双手紧攥着兜里的银子,徘徊良久,最后还是咬咬牙把书买下了。他一边小心地把书一册一册地放进担子,一边悄悄地问书店的伙计:“小兄弟,这里可有当铺?”伙计用手往斜对面一指:“那不是?”曾国藩立即挑起担子,径直向当铺走去。当掉长衫后,他便去码头搭船返湘。让他惊讶不已的是,船钱与当长衫的钱正相吻合。

船行了三天三夜,他读了三天的《明史》,睡了三夜的好觉,中途只吃了船家的几个火烧。当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曾国藩挑着担子走进家门时,家人都以为他遭劫了呢。

道光二十年(1840年),曾国藩当上了翰林院检讨,为大清编纂国史。尽管此时他已官至七品,有俸禄银饷,但是除去借支及日用开销已所剩无几,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一天,道光帝突然造访翰林院,众大臣便立即跪倒一地。道光帝翻了翻眼前的日课,随口一问:“曾国藩,有什么新作啊?”

曾国藩马上跪上前来,大声说:“微臣曾国藩给皇上请安。”

道光帝细细打量跪着的曾国藩,只见他身穿一件补了两大块补丁的旧官服,外相极其寒酸。道光帝脑中突然浮现出乾隆年间,为博得节俭的美名而刻意长年穿旧官服的浙江巡抚的影子,心中十分不悦,便问:“曾国藩哪,你身为翰林七品检讨,不仅要学仪天下,还要威仪天下。你穿得这么破破烂烂,成何体统啊?”

曾国藩吓出一身冷汗,谨小慎微地回答:“皇上恕罪。微臣以为,翰林院检讨应以治学为第一要务。如果抛弃学问只靠仪表服饰来装点门面,微臣就有负皇恩了。更何况微臣也不愿举债而刻意装扮自己。”

买件衣服就要举债,道光帝十分不解,便问:“曾国藩,朕来问你,你现在身为检讨,一年的薪俸除掉日常开销难道就买不起一件新官服吗?”

曾国藩略一思忖,平静地回答:“蒙皇恩授检讨后,微臣当日从国库领取全年俸禄三十三两皇银。微臣还会馆食宿银七十贯,用庶吉士服改裁七品官服费银三十贯,做补服裤靴费银一两三贯。余下的银子除了交给会馆,又为祖上祠堂捐香火银二两,孝敬高堂祖父母六两,孝敬父母四两……请皇上明察。”

一席话,倒把道光帝逗乐了。他笑呵呵地说:“曾国藩哪,这件事就过去了啊。”

这件事是过去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一天,翰林院学士赵楫因老父来京看望,便发帖宴请翰林院官员。接到请柬的曾国藩左右为难:不去吧?赵楫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有碍颜面;去吧?身上仅存一百七十枚铜板,度日艰难不说,也没有谁拿铜板去赴宴的。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没去。

第二天一早,曾国藩就受命誊一份“皇考”。而每次交与赵楫审查时,赵都会在上面批两字:“重誊。”一份五千字的“皇考”,曾国藩整整誊了一天才交卷,真是苦不堪言啊。

一月未到,曾国藩又收到詹事府金正毕的请帖。他知道,赵揖的宴席既然没参加,金大人宴请也就不能参加。厚此薄彼,是官员之间相处的大忌。此外,他又担心以后会收到类似请帖,于是提笔写了个告示:“曾国藩出身贫寒,箱内无银,七品小官,俸禄有限。即日始,凡京官应酬之事,概不参加。见谅。”然后,他就把这告示贴到会馆的柱子上。

没过多久,曾国藩就因“办事糊涂,办差敷衍”遭到御史参奏,被道光革去翰林院检讨实缺。也就是说,他既没实际差事,又没俸禄。不仅如此,同事、朋友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这让曾国藩备受打击。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曾国藩用毛边纸装订了几个本子,自命名为《过隙影》,决定“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在无缺分、无俸禄、无同乡、无朋友期间,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一路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名人朱德两次历险传奇的故事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1929年9月1日,陈毅向中共中央写的《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一文中曾这样写道:“红军的官兵夫薪饷吃穿一样,所以官兵不能有什么区别。群众及敌兵俘虏初次看见鼎鼎大名的四军军长那样芒鞋草履、十分褴褛莫不诧异,若不介绍,至多只能估量他是一个伙夫头,同时到现在伙夫头三字恰成了四军军长的诨号。”朱德的这种“伙夫头”形象,不仅在于他能和广大士兵一起生活,能与百姓打成一片,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同时也成为他一种潜在的“护身符”,使他两次脱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