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名人赵一曼抗日女英雄受刑的故事(20篇)

浏览

519

作文

1000

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未知时诚实 谦逊的态度,团结协作 各展所长的劲头,终将帮助我们赢得这场与病毒的竞赛。

近日,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的科研人员将表达出的新型冠状病毒N蛋白菌株,无偿提供给科研机构和医药公司。这一做法的价值是,科研人员无需重复合成病毒基因序列,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还有助于相关诊断试剂产品研发。这是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防疫抗疫一线的缩影。

眼下科研与疫情正在赛跑。早一分钟查明病毒源头,搞清楚病毒的传播致病机理,能为下一步疫情防控抢出更多时间;找到准确快速的诊疗方法,能提高诊断的效率,分流病人,避免交叉感染;筛选潜在的治疗药物开展临床试验,能为病人送来希望……正因为如此,疫情暴发后,科技部当即启动了疫情防控应急科技攻关,部署了在病毒传播快速检测对症药物

疫苗研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如今,一批针对疫情防控急需短期内有望及时完成的申报项目优先获得支持,一些科研项目审批有了绿色通道,实验室成了疫情防控的特殊战场,与医护人员忙碌的救治一线相比,这里或许没有喧闹,但工作同样紧迫,每一秒都如金子一般珍贵,每一刻都承载着期望。

令人鼓舞的是,我们的科研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分离和鉴定新型冠状病毒,实现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在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共享;快速研制出了检测试剂盒,核酸诊断试剂已经全面投入应用:初步遴选了部分具有潜在的抗新型冠状病毒作用的药物,正在加紧推进进一步的疗效验证: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和病毒株,疫苗制备正在路上。

然而,由于本次肆虐的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人类对它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无法马上揭开它的所有秘密。它的真正来源是什么,是否存在中间宿主等,仍然需要更多科学证据;如何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依旧需要专家在临床中总结;初步遴选的治疗药物,还需到临床中进一步验证。这些都提示我们,与疫情赛跑,科研人员要有打硬仗的准备,敢于担当集中精力,全力投入攻关任务上来。面对未知时诚实谦逊的态度,团结协作

各展所长的劲头,终将帮助我们赢得这场与病毒的竞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放弃是为了获得名人故事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范蠡追随越王勾践22年,历经百战,终于完成了复国的大业,因其至伟奇功,范蠡被拜为上将军,勾践甚至表示要将越国江山的一半分给他。范蠡感到自己的功劳和名声太大了,大到不能成为享受,而成为了负担。于是范蠡在向越王请辞不成的情况下,带着家眷乘舟浮海悄然离去。到了齐国以后,他给自己的老朋友文仲写了封信,说道:“我听说飞鸟射光了,良弓就要收藏起来;狡猾的兔子被抓尽了,猎狗就要被煮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享乐,为什么不快点离开呢?不然早晚会大祸临头!”文仲觉得老朋友说得有理,但还是心存侥幸,认为勾践不至于太绝情,便想了个折中的方法,称病不朝。结果没过多久,勾践就听信了文仲要谋反的谗言,赐给他一把宝剑,让他自刎而死。

这件事充分证明了范蠡的远见卓识,他深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便毅然放弃了所有的声名富贵,乘一叶扁舟翩然而去,既保全了名声,又保全了最可贵的生命。假如他对权力和财富恋恋不舍,等待他的肯定是和文仲同样的命运。

在许多人内心里,总是放不下得失,就如同一个人拥有一堆苹果,吃掉了一个,就失去了一个,于是不免舍不得,要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起来,珍藏起来,当你想起要吃它的时候,苹果已经烂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愚蠢的公爵烧钻石名人故事

全文共 1579 字

+ 加入清单

19世纪初期,英国有位勤奋正直性格倔强的著名化学家,名叫戴维(1778一1829年)。为了研究一个新的科研项目,在1813年秋天,与他的助手法拉弟,外出考察,一路收集一些土壤样品。一天,沿途考察来到了托斯康纳城堡。

城堡头领是托斯康纳公爵。这个世袭的贵族平日游手好闲,耀武扬威,对仆人就像对待牛马。化学家戴维和他的助手法拉弟来到这个城堡,首先要拜见他。公爵的仆人将他们领到豪华的会客室里等候,坐了很久,不见主人来。戴维正想告辞,托斯康纳公爵大摇大摆地昂着头走来了。戴维一看,心里就觉得这个人很没有教养,文化程度一定不会高,是靠祖先的荫庇当的公爵。戴维真没想错,托斯康纳连初中的文化水平也没有,自恃高贵的身份、地位,无才又无德,虚荣且傲慢。

彼此寒暄一番以后,戴维便直截了当地向公爵介绍了来此城堡的意图。托斯康纳腹内空空,对戴维谈的化学术语一窍不通。戴维向他介绍来意时,他没有听进几句,而是从头至脚不住地打量这两位化学家。他想,这两个人真是呆子,让人不可思议。吃苦受累,跑这么老远取几块泥土,多不值得!研究这土块有何用?能挣多少钱?

公爵这样想着,便毫不掩饰地俗不可耐地问戴维:“请问戴维先生,你们干得这么卖劲,一月挣多少钱?说说,我听听。”

戴维的助手见他这么看不起他俩,很生气地说:“我们不是为挣钱,这是搞科学研究!”

戴维也语气铿铮有力地说:“我们的收入虽少,但是科学研究是无价的。”

托斯康纳听了不解地哈哈大笑,仍嘲笑说:“你们这些书呆子,大谈什么科学,科学能给你们换来什么?我没什么知识,但生活得比你们好多了。我有城堡,你们有吗?”

戴维和他的助手,见这位贵族如此无知,如此愚昧,又这么傲慢、觉得又可气又可笑,再看他的衣食住行,又都高人一等。心中甚为不平,决定好好教训他一顿。

戴维无意中瞥见了他手指上的光闪闪的钻石戒指,心中一动,计上心来。于是,他便大谈泥土中的各种元素,尤其是碳元素。他说得通俗有趣,引起了托斯康纳的兴趣。托斯康纳像小孩子听故事一样,瞪眼听着。戴维觉得他人神了,突然,将话锋一转说:“……您可知道,松软的石墨和无比坚硬的金刚石,都是纯净的碳构成的。就说您手上那颗美丽的钻石戒指吧,也是由纯净的碳构成的,与煤炭、木炭等没有什么区别。”

托斯康纳,开始挺感兴趣,像听故事一样。后来听说钻石是碳构成的,心里不是滋味了。又听说像煤炭一样,就很不高兴了。他想,这是我身价的象征,只有地位高、有钱的人才能有钻石,他竟说成与炭一样不值钱。他想,这绝对不可能。他认为戴维在糊弄他。于是,他便一气之下取下手上的钻戒,说:“你说它是炭,一烧就着,我这是金刚石的戒指,不怕火,你有能耐把它烧掉吧!我要看看你说的是真,是假!”

戴维见他上套了,就故意说:“不,您这是无价之宝,不能烧掉。”

托斯康纳一听,更以为戴维是戏弄他了,他气恼地说:“不!今天我一定看看你能否把钻石烧掉!”

戴维笑笑说:“烧了,您不后悔?”

托斯康纳高傲地说;“一枚钻石算得了什么?君子一言x马难追!”

戴维心中好笑:“愚蠢的家伙,看着吧!”

戴维装作无奈的样子,叫助手取来一个高倍数的放大镜和燃烧工具,然后接过钻石戒指故进一个小箱内,用水加热。过了一会儿,戴维举起故大镜,他又说了一句:“真烧了,您不后悔?”托斯康纳越发以为钻石能烧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吓吓他而已。于是,他说:“我决不后悔!”戴维将放大镜对准焦距,让一束用透镜聚焦的强烈阳光直射在光华夺目的钻石上。

助手在一旁心中好解气,强忍住笑。托斯康纳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怎么也不相信,就这祥能把金刚钻烧掉。他看着,看着,他觉得钻石有变化了,好象小了。但他仍然不相信,他想是自己眼睛看累了,有问题了。于是揉揉眼睛。当他睁眼看着,那颗光灿灿的钻石小得快没了。这下,他心里可慌了。

就这样,傲慢愚蠢的公爵眼睁睁地看着一颗价值数万元的大钻戒因打赌,因无知,而被烧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徐溥储豆名人故事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读书刻苦。

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十分赞赏。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

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徐溥对自己行为的高标准约束显示了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丝毫不放松自我监督的力度,谨慎自觉地按照一贯的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名人故事作文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学习了第五课《灰雀》,讲了列宁爱护鸟类、关心儿童的故事。文中讲列宁在养病期间喂养了三只小灰雀,每天去公园散步时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直到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这时,他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从小男孩吞吞吐吐的话语中,列宁猜到了是小男孩捉走了小灰雀。但是列宁并没有问小男孩,他相信小男孩是诚实的,他想给小男孩一个认错的机会。

我们应该学习列宁爱护鸟类、关心儿童的精神,学习小男孩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杨澜坚持凡事都做好一点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杨澜带有传奇色彩的成功人生,无疑令许多人羡慕不已,就连圈内的很多知名记者也对她说:“你真是太幸运了!你能采访到那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而我们却根本没有这些机会。”

前不久,在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杨澜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

她说,其实她的采访也是从基层做起,从一个区长开始的。如果区长没采访好,就不可能去采访市长;如果市长没采访好,就不可能采访部长;等部长采访好了,然后才可以设想如何采访副总理、总理、总统。

几年前,当时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来中国访问,只停留两天,只接受了一个采访,那就是杨澜的采访。应该说,作为民间的传媒机构,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她很好奇地问其随行人员:“卡西亚诺夫总理为什么会接受我的采访?”

随行人员说:“因为在我们来中国之前,你曾采访过俄罗斯的副总理。副总理回国后认真地告诉卡西亚诺夫总理:‘如果你去中国,应该接受杨澜的采访,因为她提的问题很有水平。’”

杨澜当然不是借此来炫耀自己,而是要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更多的年轻朋友: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对你今后的成长产生影响;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给人们留下烙印,千万不可小看人们之间的口口相传。

一般来讲,一个大学毕业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思想:我一定要做一项很有分量、很有意义和很有兴趣的工作。其实,根本不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可以顺其自然地先做一些看上去“大材小用”的工作,甚至完全是事务性的工作。如果你能把这些工作做得比别人好,不需要等很久,就可能有机会去做更大的更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感到怀才不遇,愤愤不平,只是怨天尤人,什么事情都不做,那只能是有害无益。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尤其会关注一个人做事的结果。所以,只要在某一方面,坚持凡事比别人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更多的成功。

不错,坚持凡事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好评;坚持凡事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机会;坚持凡事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发展;坚持凡事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幸运;坚持凡事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令人羡慕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伽利略的故事

全文共 2060 字

+ 加入清单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被称为“最博学的人”。他的很多观点被西方人奉若神明,他本人也被奉为绝对权威,他凭着“自信的直觉”,做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将近2000年。

1590年的一天,年轻的比萨大学数学教授伽利略,邀请比萨的一些学者和大学生来到斜塔下面,他和他的助手登上斜塔,让一个重一百磅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由塔上自由下落,轻的和重的几乎同时落地。

伽利略把实验重复一次,结果仍然相同。伽利略的实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臆断,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伽利略发现了真理,但却触怒了比萨大学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信徒,他们攻击伽利略胆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必定是圣教的叛徒。伽利略被赶出了比萨大学,但他由于这个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当时他刚26岁,是他当教授的第二年。

伽利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在大学里,伽利略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在宫庭数学家里奇的悉心辅导下,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结合起来,获得了精密的测量方法,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1589年夏天,他受聘为比萨大学数学教授,年仅25岁。离开比萨大学后,伽利略来到学术空气自由的帕图拉大学。每逢他上课时,大厅里挤得水泄不通。远至瑞典和苏格兰的学生也慕名远道而来,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学者。伽利略给学生们讲宇宙,并告诉他们,宇宙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正好相反。他还告诉学生,所有东西、所有原子、所有星球都在运动。

1609年,伽利略听说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他通过别人的一点描述,凭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经过刻苦钻研和实验,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在这架天文望远镜的帮助下,伽利略探索了深邃神秘的天空,在一年之内他就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发现:月球表面并不象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的。木星旁边有四颗运转着的卫星;地球并不是各个天体旋转的唯一中心。太阳上面有黑子;土星周围有光环……所有这些结果,都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日心说”):即地球和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

1610年,伽利略出版了他的《星际使者》,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上述发现。人们惊讶地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1611年,伽利略在《关于太阳黑子的通信》中,肯定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维护哥白尼的“日心说”。他竭力想分清宗教和科学的界限,认为前者属于人们的道德行为范围,后者属于自然界和人的关系的范围。他指出,天体的永恒,只是相信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教士们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天主教的教义。

然而,当时势力强大的教会反对哥白尼的“日心说”。他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围绕地球转动,而地球是不动的。因此教会在1616年给伽利略下了一道禁令,不准讲授哥白尼的学说。伽利略为此烦恼不已。1623年,伽利略冒险开始他最有名的著作——《关于两种世界体系之间的对话》的写作。

同时他6次请求教皇乌尔班接见他。他小心翼翼地向教皇介绍哥白尼学说的书籍,教皇同意他把对“日心说”赞成和反对的论点一起写出来,但不允许他得出地球是绕着太阳旋转的结论。随后的6年时间里,他完成了他的杰作。在书中他巧妙地阐明了自己支持哥白尼学说的证据,而反对哥白尼“日心说”的人的辩解却愚蠢而无力。伽利略把哥白尼的学说当作“一种纯数学假说来叙述”。

1632年,这本书得到了教会监察吏的许可后出版发行。但是,教会的权威人士很快就发现了伽利略仍在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于是便一次又一次地把他押上宗教法庭。当时的伽利略已年近七旬,身患重病,体质虚弱。在宗教法庭上,他的精神和肉体受尽了折磨。1633年6月22日,他被迫双膝跪地发誓,哥白尼的理论纯碎是一派胡言乱语。他要“放弃、诅咒、痛恨”过去的种种错误,并保证以后永不宣传和谈到它,违犯了甘愿受死。伽利略刚宣布完他的誓言,就大声喊道:“不管怎么说,地球毕竟是在运动着的”。

这说明伽利略并没有放弃自己所坚持的学说。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监外执行。但他没有放弃科学,经过3年的顽强拚博,他又完成了一部巨著《关于力学和位置运动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证明》。在书中,他大胆叙述了物体的各种运动和动力学有关的一些问题,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部书被偷运到荷兰出版时,伽利略已双目失明。伽利略的晚年境遇极为凄凉,只有他的女儿在他身边照料他。

1634年他的女儿先他而死,他更加孤独和痛苦。1642年1月8日这位终身为科学真理而斗争的伟大巨人含冤离开了人世。1983年,罗马教会终于为伽利略冤案公开平反,为此在罗马成立了一个由不同宗教信仰的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它的宗旨是:“研究科学同宗教信仰的关系,伽利略案件的科学方面以及伽利略学说对现代科学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冯如(1884-1912),原名冯九如,字鼎三,1884年1月12日(清光绪九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出生于恩平牛江杏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曾在乡间私塾就读数年,辍学后居家务农。

1898年,冯如16岁时,父母就为他成婚,妻子是恩平大沙岗坪乡竹林村梁三菊。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由于生活困难,冯如在1899年辞别了父母和婚后不久的妻子,跟表亲伯母的弟弟吴英兰,远涉重洋到美国三藩市(旧金山)谋生。

天资聪颖多幻想

冯如在村中的私塾读书时,非常勤奋,学习成绩在同班同学中名列前茅。他在写作时常常流露出许多幻想,并提出许多令人思考的问题。如小鸟为什么会飞上天呀,为什么可以在天空中翱翔自如呀,为什么可以飞快飞慢,甚至有时可以停留在空中呀,等等。老师看到他的这些作文,称他是“富有幻想的孩子”。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冯如还经常创造出一些新奇的玩具。他制作一只像大鸟的风筝,两只翼吊着两个小木桶,当风筝乘风徐徐升上天空后,小木桶变成小风袋,起到平衡飞翔的作用,看得村中大人、小孩连连称奇。他还用一个火柴盒造一只小船,放在鱼塘中,让风吹着飘来飘去,人们都称赞他有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书法名人励志小故事:皇帝练字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样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务必痛下苦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名人张学良的故事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着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这人可真可笑!”我大笑起来。

这人?什么人?有这么可笑吗?你一定会问,我说的可是书里的一个人啊!是哪本书?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的一本有趣的书。比如“拔苗助长”是告诉我们食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违背了规律,就必然失败。还比如“守株待兔”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次偶然,就等着下一次一百分之一的偶然了。再比如“狐假虎威”讲的是不能借别人的威风来占领地位的。还有,“大象和小花猫”告诉我们再强大的人也有自身的弱点,再卑微的人也有闪光之处。“喜鹊和蚂蚁”说的是你如果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自己。“黔驴技穷”告诉我们,不要装腔作势,要切实学习过硬本领,不然迟早会被揭穿的。“螳螂捕蝉”写的是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计后果。“杞人忧天”告诉我们千万不要陷于毫无根据的忧虑之中。“因小失大”告诉我们贪图小利的人往往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而贻笑大方。“骥遇伯乐”告诉我们人要得到应有的爱护和常识。

我最喜欢的文章是“蝉的新生”,这篇文章的大意是:一只幼蝉从土洞里爬出来了,它爬上了一颗小树,一动也不动。慢慢的,它的旧皮脱落了,一点点巨大的痛苦使它战栗。但是它还是将旧皮脱了下来,它自由多了,大叫一声:“知了—!”;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它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凡事都要先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我太喜欢这本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陈道明的怪僻名人故事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陈道明拍戏有不少“怪癖”。怪僻之一是不脱戏服。一旦进入剧组,换上角色的衣服,陈道明就不会轻易脱下来。在《归来》的整个拍摄期,他一直穿着陆焉识的破棉袄,下了戏也不例外,回酒店时常常引来侧目。这个习惯并不是在拍《归来》时才养成的,从《康熙大帝》到《楚汉传奇》,无不如此。拍《楚汉传奇》是在冬天,陈道明就穿一条单裤,因为他觉得戏中的场景是在秋天,多穿一条裤子会影响视觉效果。就为这,拍完戏就得了重感冒。在片场他总是穿着刘邦那套戏服,永远是整装待发的样子。之所以如此。陈道明的理由是:“进入剧组后,演员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戏服穿成自己的衣服,把道具变成自己的手持物,只有这样,这些东西才能‘贴神’,而不像借来或租来的。”

陈道明演戏的另一个怪癖是爱站着。在片场,稍微大牌点的演员都有专属的椅子,供休息用,陈道明却总是站着。《楚汉传奇》导演高希希透露,陈道明在片场一站就是一天。陈道明的“站神”精神,让剧组上下都肃然起敬。“你说陈道明站着,我们谁敢坐下?剧组就集体陪站呗!”高希希笑着表示,这算是一部“站着拍完的戏”。排练话剧《喜剧的忧伤》也一样,第一天排了7个小时,陈道明就没坐下过。

这些别人眼中的“怪癖”,在陈道明看来,只是演员的职业特性。他说:“演员这个职业是有职业性的,职业性有时候要付出代价。不都是光环,不都是掌声和鲜花。演员不能只带脸进现场,一定要带着脑袋进现场,因为演员不是演脸的,而是演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抗日英雄王二小观后感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上星期兴趣班上是建党__周年,老师让我们看《小英雄王二小》的电影。我们全都欢呼雀跃。

我一边看一边默默地流泪,看完后我被王二小所做地一切所感动,被深深的感动了!故事是这样的:

在一个不知名的山峡里,有一个村庄,那儿鲜花盛开,绿树环绕,空气清新,花开候,蝴蝶蜜蜂等在花中飞来飞去,构成了一道别来风趣的景画,十二岁的王二小就在这里岀生的。王二小在山上放牛,有一次,他的牛不听使唤跑了。忽然前面来了个叔叔帮助王二小控制,王二小说:“你在哪里?”山的南边。说完便走了。

有一次,黑暗笼罩在这个小村庄上,在神不知,鬼不觉时候,一颗颗炸弹频频发射,炸在村庄中,不一会,呻吟声,哭喊声充满在山峡中。王二小紧忙往家跑,房屋倒了,父亲母亲哥哥全被炸死了。他悲痛万分,有一位老大爷对他说:“二小你带着馒头向南一直走,那儿有一个团可以安身。”王二小爬山涉水历经千万磨难,坚持不住晕倒了,醒来时,他就说;“你们是不是打日本鬼子的,“是呀!”“你是那叔叔。”“对,我就是帮你赶牛的叔叔”

。“叔叔,我要当兵,打日本鬼子,为家报仇。”“你太小了过几年再说吧!”

王二小在军队里做好自己的工作,经过无数挫折,终于当上了儿童团的队员。

有一次,日本人发起了总攻,王二小正在放牛,日本人让他带路,王二小机灵一动,提着篮子突然跑了起来;日本人马上追上王二小,王二小立刻大叫:“吴连长开枪”

“呯砰砰” 四处硝满迷雾,正要脱离险境时,王二小被打死了……

王二小不顾自己生命危险,时时刻刻保护着自己的祖国,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名人成长故事—网易CEO丁磊的童年故事

全文共 2253 字

+ 加入清单

旧历2002年的大年廿九,在网易股价的一路飙升中,春风得意的丁磊驾着大切诺基风尘仆仆赶回老家奉化,参加奉化中学89届(2)班同学会。

按约定,这个聚会的时间是晚上8点, 到10点多时,丁磊才出现在老同学面前。班主任江老师向这个中国大陆首富要300块钱的活动费。丁首富搜遍全身竟然也找不出300元现金,他说他身上只带信用卡。这笔钱到第二天才交。

这算是这个首富荣归故里时发生的唯一一个够得上故事的素材。别的,怎么看都显得平淡。

奉化和首富

首富的光环太耀眼了。2003年,秋风送爽的10月,胡润和《福布斯》不约而同地把“大陆首富”的帽子扣在了奉化人丁磊的头上。从此,这个30出头的后生与“奉帮裁缝”、溪口胜景一起,成了奉化的又一张名片。

从宁波火车站出发,沿鄞奉公路驱车半个多小时,就进入奉化市区。远处的天台山脉和四明山脉宛转绵延,将小城奉化呵护在环抱中,勾勒出奉化“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

惠政西路是奉化市内一条比较繁华的商业街。这里,老人们安享地坐在店铺门前晒春阳,闲扯;孩子们在不远的中山公园里躲猫猫,嬉戏;沿街的店铺里总有行人进进出出。

浙江省奉化中学现任政教处主任江鸿老师是丁磊中学时代的要好哥们,他告诉我们:丁磊的老家就在惠政西路这一带,自折桂百富排行榜之后,丁磊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接父母离开奉化,去了广州。

“你要找的就是那个70亿的丁磊啊!”在惠政路上做小生意的赵大伯一脸的自豪,虽然他并不清楚口中这个叫丁磊的年轻老乡在外面到底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会赚那么多钱。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根本就没有“互联网”、“网游”这些词条,他也不清楚纳斯达克是什么意思。

但是,首富和奉化之间并未因此而少了一层联系。生于奉化、长于奉化的丁磊,身上有着太多浙江商人的特质:性格朴实而稳健,行事低调而务实。这个长着一张笑嘻嘻的娃娃脸的财富少帅,在很多场合都承认,是家乡的土壤给了他商业的头脑。

第十名现象

我们在浙江省奉化中学找到了丁磊的足迹。1986年9月,丁磊考入奉中学习,成为当时高一(2)班56位同学中的一份子。江鸿跟他是同班同学。

在江鸿老师的记忆里,10多年前的丁磊学业平平,入学时在班内的排名只有四、五十位,跟当下“首富”名号很不对称。“可喜的是,每次考试,他的排名总有进步。不过最好也只在第十至二十位之间,从来没有杀进班级前十名,更别提在年级内的排名了。”

3年后的高考,丁磊交出的成绩同样貌不惊人:他以高出重点分数线1分的成绩有幸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录取。只不过,这是丁磊喜欢的大学,他很早就被西部这所藏着大量电子类书籍的高等学府迷住了。

“教育界现在正热衷探讨‘第十名现象’,说的是,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排在第十位上下的那几个,有望成为日后最出人头地的一个。我现在想想,丁磊这个个例也是符合‘第十名现象’的。”江鸿老师这么评价他的老同学。

技术偏执狂

当然,学业平平的丁磊也有锋芒显露之处,他在中学时代的行为癖好就强烈地表现出技术“偏执狂”的特征。

丁磊从小就喜欢无线电。初一时,他第一次成功组装了一台六管收音机,那在当时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收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此时的丁磊认为自己将来最骄傲的职业,就是成为一个电子或者电气工程师。

江鸿回忆:“他很爱动手,每次到他家里去玩,总看到他在拆这个闹钟,解那个收音机。他的父亲是当时国营奉化食品厂的技术副厂长,可能是遗传的因素,他从小对技术充满了兴趣,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钻研。”

所幸的是,当时的奉化中学已经是浙江省内一所着名的重点高中,有一定实力让学生接触到先进技术。那时候,奉中有几台苹果机,学校借此成立了一个电脑兴趣小组,丁磊想都没想就跑去参加了。这可能是他第一次触摸计算机,至于有没有因此种下对计算机技术的迷恋情结,我们不得而知。

不善交际

小时候的丁磊,不仅学业一般,朋友圈子也不广,而且大都只是泛泛之交,江鸿说他甚至没有一个铁哥们。因为江的父亲也是食品厂员工,有父辈是同事这层关系,他俩才走得比较近,他比其他同学更有机会了解丁磊。

“中学时的班级常常会随个性、兴趣的相投形成几个小团体。农村来的学生因为住校自然有自己的圈子,市区的同学通常表现得活跃些,经常会在一起打打球。但丁磊基本上不参与我们的活动,他在班内也不任一官半职,对体育也不热衷,交际不是他的特长。”

可能是因为对技术用情太专了,以致在人际交往中,丁磊给人的感觉总是捉襟见肘。不仅在做企业时,丁磊要退居幕后,架构技术,中学时代的丁磊同样喜欢一个人钻在自己的兴趣中。

然而,丁磊是平和的,江鸿印象中的他很容易相处,同学有忙请他帮,他也很热心。98年的时候,有个老同学南下求职,已在广州开始事业的丁磊帮着同学联系工作,安排住宿,俨然一幅好事者心肠,丝毫不把同学当外人看。

对母校许下心愿

2001年9月,奉化中学迎来了百年校庆。母校给丁磊发了请帖。不巧的很,此时的丁磊俗务缠身,被股价狂跌和财务问题烤得焦头滥额,苦于分身无术,当然他也没心情参观占地250亩的奉中新校园。

一年多后的同学会上,一不小心成了首富的丁磊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情,表示将在3-5年内,在奉化中学设立一项奖学金,用于鼓励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但是,1971年出生的丁磊清楚自己毕竟太年轻了,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互联网的变数太大,网易和自己远没有到可以盖棺论定的时候,一贯稳健务实的“丁首富”不想让自己被浮华和作秀笼罩了。

把财富高高挂在纳斯达克交易墙上的丁磊坦言对钱早有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其实,他对友情、对乡情,何尝不怀着一种“君子之交淡于水”的胸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张海迪的故事》。读后我深受感动,下面听我介绍一下。

张海迪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健康。张海迪曾经也有过快乐的童年,和很多孩子一样也有她自己的幻想,张海迪五岁那年,灾难降临到她的身上。一天,海迪正在排练节目。她正在练习的时候,忽然觉得眼前一黑,摔倒了,她想站起来,但用尽全力也没能站起来。父母知道后把她送到了医院,过了一会,医生说出了结果,五岁的她正得了脊髓血管瘤。许多医生都没能救起她。后来有许多人关爱她,她的三分之二身体几乎都没有了知觉,在她住院时,她坚持学习。妈妈也经常鼓励她。每当病情折磨她时,她都非常坚强。海迪每天都坚持写日记,长大后成了作家。

读完之后,我想:张海迪真是我们的榜样啊,我对一件事非常怀疑,为什么张海迪那么可爱聪明,而上天还要折磨她?张海迪在生病的时候还在自学,我真惭愧,现在有的同学把生病作为借口,不学习。她还那么坚强,病情折磨她时都不掉眼泪,而现在有的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就哭,一点都不坚强,张海迪每天坚持写日记,现在有的人一星期写一篇就不错了。张海迪非常爱上学,得了病还想上学。她可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她那爱学习、坚强、坚持写日记的好精神。

张海迪我们为你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与世界美丽地和解名人故事

全文共 2342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油漆工的儿子,来自“被社会藐视的阶层”。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名牌大学,然后辍学四处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打工仔变成相声演员,再到综艺节目主持人,最后成为日本当今最有才华的导演,以电影《坏孩子的天空》《菊次郎的夏天》为世人所熟知。他就是“鬼才”北野武。

李安评价北野武:“只要他在旁边一站,就能被编成一个故事。”

对北野武来说,编故事、拍电影不过是他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

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是瞧不上他的。“基本上,要是我没经历过这么苦涩的人生,也许我会变成另一个人……不过人生无法重来,我们没办法逃避自己的童年。我忘不了年轻时某些非常艰苦的片段,忘不了有钱人看我们这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时,那种居高临下的眼神。”

这一切,造就了性格复杂的北野武。

其实,他最想与之和解的,是他的父母。

1947年1月18日,北野武出生在东京下町足立区的一个贫民聚居地。北野武的父亲北野菊次郎是个油漆工。每天,父亲穿着寒酸破旧的衣服,带上又脏又黏的油漆罐离开家,开始疲惫又单调的一天。

不知是疲惫使父亲沉默寡言,还是单调使他了无生趣。在北野武眼里,父亲内向冷漠,隐含着一种冷冷的粗暴,让他不敢靠近。

这样的父亲还好,只是个冷漠的闷葫芦。一旦父亲喝酒或输钱回来,那就是悲剧的开始。酒精仿佛赋予他某种力量,使他不断地自言自语、怒吼,甚至殴打自己的妻子。不管母亲如何叫喊、抵抗、哭泣,失控的父亲就是停不下来。

北野武怕父亲,也不知道如何与他交流,疏离感一直横在父子之间。他觉得有这样的父亲是件羞耻而麻烦的事。

但残酷的是,你想摆脱的、抵触的东西,反而会悄无声息地在你体内滋长,连你自己都不会察觉。

1983年,36岁的北野武已经是日本当红的相声演员。在大家眼里,他就是一个机智幽默的人。但日本国宝级导演大岛渚却说,他看到的北野武身体里藏着“一个铁石心肠的男人”。

于是,他邀请北野武在《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中,扮演一个行为粗鲁、性情不定,喝点酒就会很忧郁的上士。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开关,开启了北野武传奇的电影生涯,也开启了北野武的另一面——冷酷粗暴。

接下来,《凶暴的男人》《花火》《座头市》……一部部充满暴力的电影,一个个沉默粗暴的角色,成就了北野武式的“暴力美学”。

父亲去世后,北野武在整理遗物时,居然找出两三张父亲练字的纸,上面歪七扭八地写着父亲的名字——北野菊次郎。父亲到死都写不好自己的名字,但他一直在偷偷练习。

可是,父亲生前明明常冲北野武吼:“会写字有什么用,刷墙又不用寫字!”

就是这几张纸,让北野武哭了。这时,北野武才明白错过了什么。为了不继续错过,北野武开始用电影与父亲隔空对话。

“我记得他只带我玩过一次,是去江之岛海滩。那是我仅有的跟他在一起的记忆,应该说是……快乐的、真正共享的片刻吧。”因此,北野武的电影里,经常出现大海。

1999年,北野武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影片直接用了父亲的名字。这部影片,就像一封写给父亲的信。男主角菊次郎的闲散无聊、无神呆坐,像极了父亲。

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影片,被誉为北野武最温情、最明朗的电影,并被提名当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影片。

就这样,北野武将父亲留在一个个悲凉又温情的镜头残影中——这是一个无能的父亲,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几乎一无是处,不会赚钱,不顾家,没喝酒时是个懦夫,喝了酒是个暴徒。

他对父亲,不是简单的谅解。影片中,北野武释放出的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不忍。他甚至想创造出一个世界,让父亲能拥有另一种人生。

如果说,北野武的沉默与冷酷来自父亲,那么,讥讽与直接,则来自母亲的影响。

1994年,北野武经历了一次“失败的自杀”。那一夜,北野武喝了酒,没戴头盔便骑上一辆摩托车,疯狂地飙行在东京街头。

在不清醒和狂妄中,他撞上了护栏。这场车祸造成他的半边脸面瘫。

当大家都对这场车祸感到后怕与庆幸时,母亲佐纪以她非常人的逻辑发话了:“你有保时捷吧,干吗骑那种自行车似的小玩意儿!”

这就是母亲佐纪,北野武从小就熟悉的,唠叨、讥讽、直接的母亲。

随着北野武的日渐走红,母亲佐纪竟然向北野武索取每个月20万日元的零花钱,北野武因此痛骂母亲为“吸血鬼”。

母亲去世后,留给北野武两件遗物——一封信和一本存折。信中写道:“我儿,你从小生性放荡,我担心你日后一无所有……存折里有1000万。”

母亲把每一笔钱都存了起来。没有人比贫穷的妈妈更懂得生活的苦,贪婪和讥讽的背后是悲伤的爱。

母亲葬礼那天,北野武说他想讲笑话。

悲伤时讲笑话,正式场合戴头套,这正反映出北野武激情澎湃的内心与沉默羞怯的性格之间的矛盾,就像他那张面瘫的脸,“一半让人胆战心惊,一半笑得天真”。

可是,真到了那一刻,还没开始讲笑话,他便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若干年后,他说:“什么时候我们觉得父母原来那么不容易,我们才算真正成熟了。”

对于这个世界,北野武的内心是愤怒的。

2014年,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北野武炮轰宫崎骏:“我最讨厌动画什么的了,也非常讨厌宫崎骏这个人,不过他的动画很赚钱。”

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讨厌宫崎骏。也许北野武讨厌的并不是宫崎骏,而是宫崎骏代表的那种美好。

宫崎骏是标准的“富二代”,小时候父亲送他的是飞机模型,那代表着天空。他的作品所呈现的也尽是世界的美好。而北野武,他小时候只有穷,他从来没有看到这些美好,他唯一能做的只是和这个丑恶的世界美丽地和解。

二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无法达成共识的。

北野武认为,人在经历过失败和痛苦的考验后,是没办法正常地成功的。这是多么现实和痛苦的观点。

可贵的是,北野武没有放弃这种成功,对他来说,与世界和解的关键在于自己不断地奋斗和努力。

“也许童年的阴霾是让人痛苦的、挥之不去的,但这并不能成为一个人无法成功的理由。只是这种成功要比正常人的来得曲折些。”北野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四精神讲中国抗疫故事做奋进青年心得体会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爸爸,明早我就要和战友们一起去武汉战‘疫’了,你要照顾好自己和妈妈。”2月8日深夜,正在工区值守的路金宝接到了远在厦门的女儿路璐打来的电话。

听着电话里女儿的声音,路金宝先是一怔,继而心情复杂地对女儿说:“你是爸爸妈妈的骄傲,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平安归来。”那夜,路金宝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路金宝是兰州铁路局嘉峪关工务段的一名线路工,为了确保疫情防控关键时期铁路运输安全,从1月29日开始,他就和工友们坚守在岗位上,每天负责检查整治管内线路冻害。截至目前,路金宝和工友共检查线路170公里,上道作业58次,检查设备28次,整治线路病害264处,为复工复产提供了可靠的运输安全保障。

路金宝的女儿路璐今年24岁,是厦门市儿童医院感染科的一名护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路璐多次向单位递交请战书,她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员就应该冲在第一线。”2月9日,路璐终于如愿以偿,和11名同事作为厦门市儿童医院第二批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参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至今已坚守岗位23天。

“我们现在最期待的就是和女儿视频电话,每次看到孩子被口罩勒出红印子的脸,心里又心疼又欣慰,我家丫头长大了。”在路金宝和妻子闫淑芳眼中,女儿就是最美逆行者。

路璐告诉爸妈,由于人员紧、任务重,她们每一个医护人员平均要护理10个病人,工作强度是平时的10倍。为了确保安全,她们要穿上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戴上口罩和护目镜,护目镜压得眼睛生疼,眼泪经常会止不住地流,防护服不透气,长时间的工作有时会引起呕吐感。这些常人无法忍受的困难,上班仅两年的路璐却坚持了下来。她说:“虽然很辛苦,但看到一个个患者的笑脸,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闫淑芳是路金宝的爱人,看到女儿冲锋陷阵在抗击病毒最前线,丈夫坚守铁路运输生产第一线,她也不甘落后,主动到社区报名,成为了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每天对小区外来人员以及出入车辆信息进行检查登记。闫淑芳说:“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我也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女儿为我骄傲。”

疫情将他们分开,却没有隔离他们同心战“疫”的爱。路金宝是铁路复工复产中的带头模范,女儿路璐是主动请缨的最美“逆行者”,妻子闫淑芳是默默奉献的社区防疫志愿者,他们一家人在各自的“战场上”用实际行动抗击疫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人物故事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有一位短跑运动员,他拼尽全力,仍未登上领奖台,但他却凭借9秒83的成绩,成为第一个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

这个成绩,一举打破亚洲纪录。他的名字在赛后轰动世界,是继刘翔之后,又一个封神的中国田径英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国人心目中的短跑英雄,却是一个超期服役的80后运动员,甚至几次想打报告退役。

不过幸好虽然伤痛、年龄等因素让他在训练中倍感压力,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心中的梦想。

他就是中国飞人苏炳添

在短跑之路上,他为自己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苏炳添,1989年出生在广东中山古镇镇,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古镇镇特别重视田径运动,经常在村子里举办比赛,比苏炳添大9岁的表哥就是村子里的短跑冠军。

苏炳添和表哥的关系很要好,两人经常在一起追逐玩耍,有时候,苏炳添比表哥跑得还快。

上学后的苏炳添真正接触田径运动还是在初中,看着学校田径队员的专业训练,苏炳添也想加入。

无奈苏炳添个子低,达不到入队的标准,被教练拒绝了。为了加入田径队,苏炳添给教练展示了一个绝活,他以1米5高的身材,向上跳跃后可以摸到2米9高的门板。

教练惊讶到合不上嘴,随后如获至宝般地接收了苏炳添。

县城的体育学校,训练条件实在有限,连最基础的训练设施都不完善,现有的设备也都是破破烂烂。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苏炳添坚持每天早晨5点半就起床训练,一练就是一整天,每周六日天天如此,从未间断过,但他从来都没有抱怨过累。

经过教练专业的指点,苏炳添无论在技能上,还是在体能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他在学校、村里的各项比赛中多次夺得冠军,这也为苏炳添日后成为“飞人”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开风气之先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910 年留学美国,1917 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新诗集;1917 年1 月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胡适的父亲胡传曾经担任清廷的“淞沪厘卡总巡”,后调台湾,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病逝于厦门。胡适自小跟着母亲在绩溪老家,母亲是一位普通农家的女子,但也略通诗文,她经常教儿子背诵古典诗词,并且为他请了旧学根底很深的老师。胡适在故乡接受了 9 年的旧式教育,其间广泛接触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更由于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白话小说,受到了运用白话文的训练,从而也确立了他的文学兴趣。

14 岁这一年,胡适曾经随三哥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他不懂上海话,又未曾开笔写文章,所以就被编到五班,那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了。有一次,国文老师在讲解“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文时,随口说这是《左传》上的话。来上海已经有 6 个星期了,胡适已大略能听懂上海话,他知道老师讲错了。等到老师讲完后,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讲桌跟前,低声对他说:“老师,这个‘传曰’是《易经》里的《系辞传》,不是《左传》。”老学究感到十分惊讶,他把花镜向上推了推,“对呀,我刚才是信口说错了。”

他把胡适拉到身边又一次上下打量眼前这位一身乡下打扮的学生,心里不由得暗暗惊叹。他又仔细询问了胡适读过那些书,背了多少东西,胡适都一一回答了。老师又问了他会不会对对子,会不会写文章,胡适当即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完成后,老师更是惊呆了。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纸文辞锦绣。他第二大就被升到第二班去了。

在上海,十几岁的胡适还曾主编了《竟业旬报》(白话报刊),他积极称赞维新,也有一定反清革命倾向。15 岁这年,他就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

小说《真如岛》。19 岁那年,胡适赴京参加“庚款”留美考试。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这下可难坏了许多考生,一个个抓耳挠腮答不出,胡适却游刃有余,轻轻松松走出了考场。批卷的时候老师看到他答的对子是“胡适之”,不禁拍案惊绝。这一次他的语文成绩是第一名,但是理科成绩却最差,在成绩过关的考生中,他的总分是最后一名。当年 9月份,他踏上了赴美的旅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传说中的圣王名人故事

全文共 2587 字

+ 加入清单

舜帝,三皇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故姚姓,今山东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个人生平: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今地不详,一说即今永济县境内的中条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旧说即山东济阴境内的古雷夏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地不详)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地不详)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又传说是舜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而无天子之号。与此二说差异甚大的一个传说是,舜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而,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

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仰些什么名人故事

全文共 2374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要在翻开的这本书里头寻找到什么呢?这个话题似乎要从我们刚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说起。当人生的这本书刚刚翻开,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在这本书里,我们又要寻找到什么呢?也许两者的答案有很多是相似的。首先翻开一本书,我们希望知道自己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而世界又在哪里。

如果我不打开书,我会以为世界就像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一样,有草原,有森林,有很多和善的人们。但是当我打开书才知道,《上下五千年》里有那么多的历史;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我知道在《一千零一夜》里还有另外一个跟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才知道有好人、有坏人;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才知道,北京、江苏、四川或者其他的地方怎么怎么样。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这个世界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了,结果一个又一个少年该如同我一样,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如果没有书,你不会知道世界是个什么概念,即便后来当你的年岁足够大了,当你来到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国度里,你竟然发现一切似乎没那么陌生,因为早在白纸黑字上,早在字里行间,早在曾经翻开的一本又一本书当中,你曾经如此亲密地靠近过它,世界变得不再那么遥远,也不再那么陌生了。

说起来真的有意思,总有很多人问我,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我的答案永远是一样的,当然是《新华字典》了。如果要是没有《新华字典》,没有我从最简单的一个又一个汉字开始认识起,一直到后来,我怎么会有勇气、有能力翻开一本又一本或厚或薄的书呢?如果我不能翻开那些书,我的很多困惑、我的很多未知怎么能在我的面前陆续打开呢?成长是什么?成长不仅是年岁慢慢增长,更重要的是内心所累积的一个又一个问号慢慢地得到答案。

当你的答案越来越多,当你的问号开始慢慢地被抻直的时候,你就是在成长。最小的时候可能在读《十万个为什么》,获取一个又一个答案,如果没有那些书,答案不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就永远像是一个仰望星空的孩子。虽然在这一生当中葆有好奇,葆有问号,永远是一个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你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不能得到解答的话,成长怎么可能变成现实呢?从你最初好奇的一加一等于二,到后来一加一等于二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学题,而是人生,是大的哲学,是你如何去捍卫常识;当别人因为自己的利益,能喊出一加一等于三,甚至等于四的时候,你还有勇气去坚持说一加一等于二。你想想我们走了多远的路程了。从最初只是一个最简单的小学的数学题到后来与常识、与正义、与真理有关,如果没有那一本又一本翻开的书,你怎么可能有这种成长呢?总有人问我读书有什么好处。我说用几个“解”来回答你吧,它可以解惑,它可以解气,有的时候你有很多这种郁闷和生气,打开书看到有与你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或者古人甚至都提前把那种呐喊替你发泄出来,你就觉得挺解气的。

另外,还解决你的很多挣扎和困惑。翻开一本又一本书的时候,你看到答案,拥有了一种解决的方案,道路变得更加清晰了。当然千万别忘了,看书还有另外的功能,那就是有的时候还解闷。哪怕现在人们开玩笑连解手的时候,都需要有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累的书能陪伴你度过人生当中永远不会没有的这种时光。一天总是琐碎的,但是累加在一起却可能会获取很多知识,因此,我觉得一个能提供这么多“解”的书,会帮助一个又一个人更好地走这样一个成长的道路。

在我们寻找的无数答案当中,最后一种答案可能非常的重要。它帮助我们寻找到平静和幸福,我们可能都记着这样的一句话,“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那是一个屈辱的时代。但是现代在物质大潮快速奔涌而来的时候,这句话可以稍微地变一变了,变成什么呢。

“中国之大,找到一颗平静的心简直太难了。”但是不平静又怎么可能幸福呢?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周围是乱的,自己的心里也是乱的,当你打开书想在书里找到平静的时候,最初几页是很难的。但是当最初的几页慢慢读进去了,你就觉得好书真像是一堵又一堵的墙,开始慢慢地升腾起来,把外面的车水马龙还有那些喧嚣的声音都阻拦在了外面。这个时候,你觉得那颗躁动的心慢慢地安静下来,这个世界你似乎又可以在白纸黑字里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的声音,大自然仿佛又回到了你的身边。更重要的是没有平静怎么可能幸福呢。

那么,幸福与读书、与平静有什么关系吗?很有关系,幸福是由三个关键词构成的,那就是物质、情感和精神。只有物质基础、情感依靠、精神支柱这三种因素的分数都不错,加起来你的幸福指数才高。而读书与这三者紧密相关,“读书无用论”的论调早已经慢慢消散了,那个时代也结束了。

早有调查显示,人们读书和知识获取的水平和你的工资收入是成正比的,我想只有你的读书足够多了,你才会更有创意,才会更自信,你才会更有底气,才能获取更多的物质回报。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书读得多了,你在情感方面会是一个充沛的、获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会更充实,更重要的是在读书中会寻找到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中国人的信仰千百年来并不是仅仅靠宗教来支撑的,它就在唐诗宋词当中,在爷爷姥姥讲给你的故事里,在《三国演义》里,在《红楼梦》里,在《西游记》里,在无数的经典书籍当中,至今依然被文人用那种美丽的方块字写在字里行间。

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因为信仰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敬畏”二字。有了敬,有了畏,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要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它,就如同社会这条奔腾的大河两边有了安全的河床,敬和畏这两个河床在,不管这条河流如何奔涌,总是安全的。我们现在正处在慢慢建两边河床的过程中。

因此,如果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多读书,能够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能在这里慢慢找到幸福感并且找到自己的话,中国就会变得更好。也许读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读书可以改变很多,可以让我们一个又一个人变得更好。

当我们一个又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时候,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