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孟姜女的历史典故(汇总20篇)

浏览

5132

作文

1000

西方世界的10个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98 字

+ 加入清单

西方文化典故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方世界的10个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1、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2、达摩克利斯剑

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3、缪斯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4、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5、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6、犹大的亲吻

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7、诺亚方舟

出自《圣经》。上帝对人类所犯下的罪孽非常忧伤,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诺亚是个正直的人,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灾。经过40个昼夜的洪水,除诺亚一家和部分动物外,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没。后被用来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

8、伊甸园

出自《圣经》。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上帝让亚当看守园子。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人们用伊甸园比喻人间的乐园。

9、禁果

出自《圣经》。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实,唯独“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能吃。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从此他们懂得了善恶,辨别出真假,而且产生了羞耻之心。上帝因此将他们逐出伊甸园。禁果比喻被禁止得到而又渴望得到的东西。

10、多米诺骨牌

一种西洋游戏,将许多长方形的骨牌竖立排列成行,轻轻推倒第1张牌时,其余骨牌将依次纷纷倒下。用于比喻时,“多米诺骨牌效应”常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药王孙思邈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孙思邈到远处去出诊,当他经过一个村口时,正巧见几个人抬着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后边还跟着几个送葬的人,情景甚是凄凉。孙思邈见棺材抬过来,便站立在路旁观看,当棺材从他身前过去时,他看到棺缝里还在向外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红的。

孙思邈清楚地看到这种血色后,不由地思考起来,他想:人死了,血为什么还这样的鲜红呢?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判断,这个人可能还没有死。

救人之心驱使着他,不能再作犹豫,他便立刻赶上前去大声问道:“棺材里装的是什么人,死了多长时间啦?”棺材后边一位送葬的青年农民,忽然看见有人来问,便说:“这是我的妻子,半夜里生孩子,头一胎遇到难产,到天明就死了。孩子也没生下来,还问这干啥!”

孙思邈说:“我从棺材缝里流出的血色来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让棺材停一下,叫我看看情况,或许还能够把人抢救过来呢!”

人已经死了,怎么还能够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仍然抬着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后来在孙思邈的再三说服下,青年农民才让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边。

打开棺盖一看,那位青年妇女的脸色像黄裱一般,没有一点血色,样子显得十分可怕。孙思邈伸出手来,摸摸她的脉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妇女的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着。孙思邈很快选好了穴位,给她扎了几针,又从药包里取出一点药,给她灌进了口里。

这时,大家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等待着……

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锅烟的工夫,青年妇女就生下了一个胖娃娃。在婴儿的哭声中,产妇也慢慢睁开了眼睛,苏醒过来了。

大家看到孙思邈根据对血色的判断,救活了两条性命,都感到十分惊奇,说他是神医下凡,非常佩服他。产妇的丈夫看见妻子活了,又安全地生了孩子,于是由悲变喜,紧紧拉着孙思邈的手,半天才说道:“我一家三口人,怎么报答你的恩情呀!”

孙思邈说:“不必谢我了,赶快把人送回去好好调养。”说罢,便大步向前走去,给远村病人看病去了。

人们看着远去的神医的背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典故成语故事5:唇亡齿寒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九色鹿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恒河旁边,住着一头鹿,它的毛有九种颜色,它的角像雪一样白。九色鹿每天到河边吃草喝水,这儿有它的一个好朋友,那是一只乌鸦。

有一天,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河里。九色鹿看到了,赶快跑到河边,不顾危险,掉进河里去,把那个人救上岸来了。那人要谢九色鹿,九色鹿摇摇头说:“我救你,不是为了叫你谢我。你回去吧,只要你不告诉大家。”说完话,就回去了。

那个人说:“一定、一定,我什么也不告诉人家。”说完话,就回去了。

这个国家的王后,一天夜里做了个奇怪的梦,看见一头鹿,它的毛有九种颜色,他的角像雪一样白。她醒来对国王说:“我要九色鹿,拿它的皮做坐垫,您快给我找来。要不,我就要死了。”

国王告诉全国的老百姓:谁能找到九色鹿,就分给他半个国家,还给他满满一盆金子。

可是谁也没见过九色鹿,谁也不知道九色鹿在哪儿,只有一个人,就是九色鹿救了他的那个人知道。他想:“这下可好了,我可以有满满一盆金子,还分到半个国家呢!”他跑到王宫里,让国王带上兵马和他一起去捉九色鹿。

这天,九色鹿正伏在地上打瞌睡,它的好朋友,就是那只乌鸦,站在树枝上,看见远远问那个人:“九色鹿救了你,你为什么反而要害他呢?”

那个人说不出话来。

国王叫他的士兵让开一条路,把九色鹿放了,并且下了个命令:“以后,谁也不许来捉九色鹿。”那个人呢?他没有拿到满盆的金子。也没有分到半个国家。国王叫士兵把他绑起来,仍到恒河里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经典故事:燕昭王求贤

全文共 1384 字

+ 加入清单

燕昭王求贤这个历史典故是比较有名的,大家了解故事的内容吗,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湣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湣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湣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湣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与帝皇有关的成语历史典故10则

全文共 2130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帝皇除了是历史的统治者,而且还是中华文化的引导者,所以与他们有关的成语历史典故肯定不少。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与帝皇有关的成语历史典故10则,希望读者喜欢。

与帝皇有关的成语历史典故10则

一、夏桀

1【桀骜不驯】

桀: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当权者。骜:马不驯良。驯:驯服。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赞》: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

二、商汤

2【网开一面】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

典故:一天,汤在田野散步,看见一人张开大网,喃喃地说:“来吧,鸟儿们!飞到我的网里来。无论是飞得高的低的,向东还是向西的,所有的鸟儿都飞到我的网里来吧!”汤走过去对那人说:“你的方法太残忍了,所有的鸟儿都会被你捕尽的!”一边说着,汤砍断了三面网。然后低声说:“哦,鸟儿们,喜欢向左飞的,就向左飞;喜欢向右飞的,就向右飞;如果你真的厌倦了你的生活,就飞到这张网吧”。“网开三面”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后来,人们把它改为“网开一面”。

3【顺天应人】

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人心。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

出处:《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这里的“汤”指的是商汤,商汤于鸣条之战打败夏桀而灭夏,建立商朝;武指的是“周武王”,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打败商纣灭商,史称武王克殷,建立了周王朝;这两场革命史称“汤武革命”。

三、商纣王

4【暴殄天物】

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指任意残害各种生物,也指不爱惜物品,任意挥霍浪费。拼音:bào tiǎn tiān wù 〔辨误〕殄不能念成zhēn。

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四、周武王

5【爱屋及乌】

因为爱一处房子,也爱那房顶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她)有关系的人或物。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及,达到。乌,乌鸦。

出处:汉. 刘向《说苑·贵法》:“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典故:周武王打败了殷商,但是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心里还没有谱。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五、周赧[nǎn]王

6【债台高筑】

形容欠债很多。

出处:《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责,就是现在的债。

典故:战国后期,周赧王听信楚孝烈王的建议,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他让西周公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他的话,他借的钱很快就花完,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他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

六、秦始皇

7【焚书坑儒】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比喻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残。

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

典故:据《史记》记载,前213年,秦统一第八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封建制,秦丞相李斯反对,他以为时代变化,制度应该随之变化,不应该以古非今。李斯建议:“史书只保留秦国史书,其他国家的史书都焚毁;《诗经》、《书经》及诸子百家之书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间的都限期交出烧毁;医药、卜筮、农业之书民间可以保留;想学法律的人以官吏为师。”秦始皇下旨同意。史称“焚书”。

第二年,即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寻药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问咸阳。事后,将相关460人在咸阳坑杀。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七、汉高祖刘邦

8【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形容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出处: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典故:刘邦问韩信:“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

9【秋毫无犯】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就投奔刘邦,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拜他为大将,刘邦问韩信有什么高见。韩信把刘邦与项羽进行一番对比,说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不同,对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可以得天下。

10【鸿门宴】

指在公元前206年于鸿门(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个抗秦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典故:杞人忧天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杞人忧天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之一,在《山海经》、《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不妨看看历史典故。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

【释义】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境内;忧:忧虑。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而整日寝食不安。比喻无中生有,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历史典故】

从前,杞国有一个人,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他常常会想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万一哪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啊?到时岂不是要被活活压死吗?

从此以后,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没有地方安身,他越想越觉得危险,越想越觉得可怕,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朋友们看他这样忧愁,整日精神委靡,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会那么容易就塌下来的,即使天真的塌下来了,也不是你一个人担心就能解决的啊!何况,天不过是由很厚的气体聚积而成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大气之中。放心,天不会塌下来的。”

杞人听了朋友的话,又说:“如果天真的是大气组成,那么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是会掉下来吗?”朋友说:“太陽、月亮和星星,也都是由会发光的气体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朋友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仍然在为这个问题担忧。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塌下来,一会儿又担心太陽、月亮和星星会掉下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天没有塌,日月星辰也好好地挂在天上,但他仍然在为此担忧。后来,他因忧虑过度而去世了。

【成长心语】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每天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把精力浪费在无能为力的事情上,还不如积极一点,去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即使那些毁灭性的事件真的发生了,也不至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充满遗憾。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胸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历史典故:杞人忧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黄允休妻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黄允,东汉人,是一位才华横溢、博学雄辩的人,加之他英俊潇洒的长相,高雅脱俗的气质,可以说是人见人爱。可惜他做事有些轻浮,偶尔做出一星半点与名声不大相符的事情,但除了妻子外,并不为外人所知。若凭才学,黄允也能功成名就,就连东汉最善于品评人物的名士郭泰见了他也不无感慨地说:“你有绝世的才学,足以成就大业,只怕行为上的不检点,会毁了你一生。”这话不幸被郭泰言中了。

当时的宰相袁槐自己的亲侄女年龄不小了,时常留意晚辈中有没有可意的人物,想为她找一个如意郎君。当他见到黄允后,不由得感叹道:“佳婿若能象黄允,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黄允闻听此言,以为宰相有意将侄女嫁给他,不觉心中产生了一股邪念。黄允便找了个借口,写下一纸休书,打发妻子开路回家。

妻子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异常平静,来到后堂拜见婆婆,说:“现在我被休弃了,刚才也跟黄允长谈作别。我别无所求,只是在这里的时候,与亲戚朋友相处得不错,希望在我离开这里时再和人家见一面。”婆婆表示同意。

于是,派人把宗族亲戚朋友等召集到一起,共来了三百多人,黄允的妻子在众人中间坐定,手挥着衣袖,口里滔滔不绝,一口气讲述了黄允所作的十五件丑恶下流、见不得人的事情,说得凿凿有据,直听得众人目瞪口呆。

讲过之后,她登车扬长而去,丝毫不为自己被休弃而感到羞辱。黄允却就此声名狼籍,躲在家里再也不敢出门见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握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常见的历史典故简介

全文共 4485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是有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小编整理了常见的历史典故,欢迎欣赏与借鉴。

1):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万赵兵,除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3)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4)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xiàn)”,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5)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实现了统一,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yu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义军推翻。

6)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7)唐太宗病逝,天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灿烂,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8)女皇武则天:公元655年,唐高宗废皇后王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自此,武氏独揽内宫大权;660年,因高宗患风眩,目不能视,下诏委托武则天协理政事;674年武则天与高宗同殿听政,共受朝拜,天下称“二圣”;公元683年,高宗卒,武则天立三子李显为帝,为唐中宗,自为皇太后临朝听政;次年,武后废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为睿宗;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下,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

9)请君入瓮:武则天称帝,平定徐敬业叛乱后,为除掉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国人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现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办案严刑逼供手段残忍,害死了许多无辜的人,后来有人告密周兴造反,来俊臣“请君入瓮”将其治罪,周兴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杀;索元礼因害人太多,民愤太大,被武则天处死;来俊臣预谋害当时势力强大的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后者先发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则天处死。

10)狄仁杰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11)唐中宗复位后,让其妻韦后当权,公元710年,中宗卒,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韦后,拥其父戴睿宗复位,两年后,睿宗传位给李隆基,为“唐玄宗”。唐玄宗在宰相“姚崇、宋璟”辅佐下,吏治不紊、纲纪有条,再次出现中兴局面,史称“开元盛世”。后来被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杨玉环的同族哥哥)破坏殆尽。

12)蜀汉建兴年,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后六次出兵北伐,史称“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病逝,年仅岁。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万古流芳。

1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曹丕之孙),公元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有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14)三国归晋: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是扶不起来的天子,在奸佞宦官黄皓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政权从此灭亡。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公元年,起兵灭吴,三国归晋,全国统一。

15)八王之乱:公元年,晋武帝病重,弱智太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贾后)阴险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废太子(毒杀),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废除贾后,司马伦称帝,之后各诸侯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厮杀,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加上被贾后所杀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史上称“八王之乱”,持续年,独剩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为帝,即晋怀帝,西晋王朝从此衰落。

16)十六国:从后汉开始,北方的一些民族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上称为“十六国”,南方由东晋统治。十六国与东晋并立百余年。

17)南北朝: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裕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晋恭帝退位,东晋灭亡;次年刘裕毒杀晋恭帝,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北方的北魏灭掉北方的几个小国,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方的宋和北方的魏分统天下,并立百余年,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叫“南北朝”。

18)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地生存。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历时多年完成了《史记》,共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19)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字昭君,因未行hui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昭君出塞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20)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王莽篡汉位称帝,该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终未成功,汉皇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21)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冀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22)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骁骑校尉曹操,联络冀州袁绍,聚集各州郡人马,歃血为盟,进军洛阳。董卓得知,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城。

23)王允巧诛董卓:董卓挟天子专横当道,发展到“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的地步,司马王允将义女貂蝉同时许给吕布和董卓,使之反目,并挑唆吕布将董卓诛杀。

24)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25)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袁绍派军万,先是大将颜良文丑被暂时降于曹操的关羽所杀,形成了官渡对峙。袁绍谋士许攸献计不被采用,许攸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便将袁绍击败。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此后,曹操逐渐统一北方。

26)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27)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哙赴宴,席间项庄(项羽的堂弟)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樊哙的保护下得以逃脱。

28)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9)“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30)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3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32)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范蠡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携西施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33)“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34)商鞅变法:商鞅,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35)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36)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消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7)屈原名平,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38)将相和: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应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廉颇听说后,便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39)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常见的历史典故简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孟婆汤与奈何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水煮."今生有缘无份"又何必强求?

"孟婆汤"是一个中国的古老传说,这在澜子家一本古书上记载着。在那个传说中人是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这一世的终结不过是下一世的起点。生生世世循环的人无法拥有往世的记忆,只因为每个人在转世投胎之前都会在奈何桥上喝下忘记前程往事的孟婆汤。所以,走在奈何桥上时,是一个人最后拥有今世记忆的时候。这一刻,很多人还执着于前世未了的意愿,却又深深明白这些意愿终将无法实现,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也是这座连接各世轮回的桥命名为奈何桥的原因。

据说,孟婆生于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

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处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称她为“孟婆老奶”。

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汉。因为当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为幽冥之神,并为她造筑醧忘台。

在《阎王经》中说,鬼魂在各殿受过刑罚后,依序解送至下一殿,最后转押至第十殿,交付给转轮王。

第十殿掌管鬼魂投生,凡被送到这里来准备投生的鬼魂,都会先被押到由孟婆神所掌管的醧忘台下灌饮迷汤,让鬼魂们忘却前生。

相传孟婆汤的做法,先取在十殿判定要发往各地做人的鬼魂,再加入采自俗世的药材,调合成如酒一般的汤,分成甘、苦、辛、酸、咸五种口味。

凡是预备投生的鬼魂都得饮下孟婆的迷魂汤,如有刁钻狡猾、不肯喝的鬼魂,它的脚底下立刻就会出现钩刀绊住双脚,并有尖锐铜管刺穿喉咙,强迫性的灌下,没有任何鬼魂可以幸免。

孟婆在阴间开有一家孟婆店,而她所住的地方就叫孟婆庄。在清人沈起风的《谐锋》卷八中有一关于孟婆庄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有趣的历史典故十则

全文共 2225 字

+ 加入清单

从古至今,历史典故可谓不胜枚举,其中蕴含着的意义更是千姿百态。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品味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趣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1、面上草稿

北宋时有个叫陆东的,在苏州做官。某次断案,他判一个犯人流放,当时流放是要在脸上刺字的。陆东让人在犯人脸上刺上“特刺配某州牢城”几个字。刺完了,手下一个幕僚说,大人不对啊,不能用“特”这个字。但凡用这个字的都是朝廷一时旨意,这个犯人只是流放罪不能用这个字。陆东一听,赶紧叫人把那犯人又拉回来,把“特刺”二字划掉,改成“准条”,重新刺字。估计这犯人得是有一张高晓松式是大脸,不然恐怕刺不下这么多字。陆东给犯人刺字刺两回这事在当时广为流传,没少被人笑话。后来有人向上推荐陆东,说这个人有才干,应该升官。上面人说,哦,这人啊。我知道,不就是那个在人脸上打草稿的家伙吗。

2、八将军

滕王李元婴做隆州刺史的时候经常违法乱纪,属下裴聿直言劝谏,惹得李元婴大怒,让左右暴打他。后来裴聿上京,便将此事告诉了皇帝。皇帝问裴聿,滕王他打了你几下?裴聿说前后一共八下,皇帝听了立马令裴聿官升八级。裴聿回去后跟人诉苦说,我命可真不好,我要是当初说打了九下,现在就是五品官了。此事在当时曾传为笑谈,人送外号“八将军”。

3、杯酒杀三人

南朝梁人张缵,有才学且颇为自负。某次邵陵王萧纶请他喝酒,当时萧纶手下有个名士叫吴规,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人物。这张缵不知道怎么了,就看吴规不顺眼,看见酒席上吴规也在座就不服。举杯就说:“吴规,这杯酒敬你,祝贺你也够资格在今天这宴上喝酒。”把吴规气的够呛,吴规的儿子吴翁孺看父亲被人这么奚落更生气,当晚就气死了。吴规又恨张缵讽刺自己又心疼儿子的死,悲愤交加,也死了。吴规的老婆看老公和儿子相继去世,也悲伤过度,跟着就去了。时人皆称:“张缵一杯酒,杀吴氏三人。”

4、百赢赌咒

唐人段成式在其著作《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条咒语,据说念满一万遍,就能让打出去的骰子随意而动,赌钱百赌百赢。有个姓赵的小子信了,但是他懒,只念了一千遍,心想这也能勉强算个小胜吧。结果出去赌钱,输得干干净净。所以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一定要认真,不能偷懒存侥幸心理。说了让念一万遍就得念一万遍,只念一千遍不输才怪呢。最后把咒语附赠给大家,特别简单,包教包会。就是八个字:伊谛弥谛,弥揭罗谛。大家闲着没事的时候多念念,这都是古人传下来的智慧,万一将来发财了呢。

5、抬旗与出旗

抬旗是清朝一项褒奖政策,对于立功的人,如果是汉人包衣,可升为汉八旗。若是汉八旗,可变为满八旗。若是下五旗,也有可能提为上三旗。就是将身份提高一级,这叫做“抬旗”。而“出旗”这项“福利”措施则是只针对于汉八旗的。乾隆七年曾发布一条诏令,允许汉八旗的旗人“自愿”出旗为民,因为旗人是不许自己出去找工作,只能白吃皇粮的,怕耽误了有学问有手艺的汉人发家致富迈向成功,所以允许他们出旗。诏书写的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不想再白养着这些人吃干饭,让他们“出旗”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乾隆七年发布的这条允许出旗的诏令还算比较委婉的。过了十几年,到了乾隆二十三年,又发布了一条诏令,这次可就不那么客气了。直接昭告:“八旗汉军年老残疾不能当差,以及差使平常不堪教养者,俱令为民。”上次还允许“自愿”,这回连“自愿”都不行了,直接采取强制性措施。大批汉八旗自此被扫地出门,自谋职业发家致富迈向成功去喽。

6、蕉鹿自欺

有个郑国人,某天在野外砍柴。看到一只受伤的鹿跑过来,他就冲上去把鹿打死了。之后他怕被人发现,就把死鹿藏在一个大坑里,上面盖上蕉(即?麻)。等到他砍完了柴,想要回家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那只鹿了。寻觅无果,最后他告诉自己,今天我根本没看见过什么鹿,这都是我做的梦吧。后来蕉鹿自欺演变成一个典故,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反倒当做虚幻的存在。

7、妒妇津

传说,晋朝时有一人叫刘伯玉,他老婆段式善妒。刘伯玉喜欢吟诵《洛神赋》,某天随口说了一句:要能娶到这样的女子就好了。他老婆听了很生气,说既然你喜欢水神不喜欢我,那我也死后做水神。当晚段式就投水自杀了,七天后托梦给刘伯玉,刘伯玉此后再不敢渡水。从那以后,凡是在那条河渡水的女子都得把妆卸了,打扮漂亮的女子必然遭风浪袭击,后人便将此地称为“妒妇津”。而这个故事里最让我感概的是这句话,“丑妇虽妆饬而渡,其神亦不妒也。”长得丑你就连被妒忌的资格都没有,好心疼这样安全的女子。

8、郑公风

东汉人郑弘,年轻的时候去山里砍柴,捡到一只装饰的非常漂亮的箭。过了一会有人来寻,他就还给了人家。这个寻箭的不是个一般人,郑弘一眼就看出来了。所以他归还这支箭的同时就跟那个神人说,若邪溪这个地方打柴不容易,来去都是顶风,不好走。我希望以后可以早晨刮南风,晚上刮北风,这样就方便多了。后来此地风向果然如他所求,当地百姓都称之为“郑公风”。

9、罗钳吉网

李林甫掌权时期,为了打击异己,曾任用过两位酷吏:罗希?、吉温。这两个人就是李林甫的爪牙,只要落到他俩手里必然凶多吉少,就像被钳子夹住或是落进网里一样,故时人称之为“罗钳吉网”。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指酷吏朋比为奸,陷害无辜。

10、青钱学士

唐人张?,以文章著称。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员半千称赞他有如成色最好的青铜钱,万选万中,他也因此在士林中有了“青钱学士”的雅称。这个雅号后来演变为一个典故,比喻有才学的人。有成语“青钱万选”(也写作万选青钱)比喻文采出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花木兰攻山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在很早以前,承德东北边的黑叫摩天岭,这里地势险峻,很难有人能攻下。摩天岭的西面是悬崖峭壁,东面与大山相连,只有南边的龙潭洼一条山路可通。

花木兰抗击匈奴那阵,这里住的是匈奴的先锋官右贤王。匈奴兵将把守住南山口,只要有兵马攻山,滚木擂石一齐往下打,没有不被打退的。

话说花木兰扫北来到这里,一连攻了几次都攻不上去,只得把兵马先驻扎下来。驻扎兵马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花木兰城。当时花木兰从军已经十多年了,心中想念爹娘,想念乡亲,恨不能一脚踏平摩天岭,班师回朝。她坐在大帐里闷闷不乐地想计策,可总想不出好办法。

一天,花木兰率领将士来到摩天岭对面的二龙山上观察地形,看见一群羊在陡峭的山上蹦来跳去,不禁叹道:“人如果有羊那样爬山的本领该多好啊!”

这天夜里,她带军卒打着灯笼去查哨,突然传来“咩——”的一声羊叫,把她吓了一跳。她忽然想:我何不用羊灯计破摩天岭呢!

第二天,她便让兵卒四处买羊,在二龙山顶建了一座圈羊的城堡——就是现在的锁羊城。打发人找来扎纸匠人日夜赶糊灯笼。她又在附近访问当地山民,找出了一条登山的小路。

在一个漆黑的夜里,花木兰让士兵们把每只羊角上挂上灯笼,赶进龙潭洼。羊群漫山遍野往摩天岭跑去,匈奴守兵一见,以为是花木兰攻山的人马,便齐放滚木擂石。羊见有木、石滚来,有的吓得往岩石上逃,有的顺着陡坡往上跑。这下可把右贤王吓坏啦!他们怎么能登险石而上?难道是天兵!匈奴兵将不明真相,乱了阵脚;花木兰乘机从小路攻上去,把匈奴兵将杀死一多半。右贤王领着残兵败将,一气跑回北国,再也不敢侵犯了。

花木兰以她聪明的才智和勇敢的斗志,攻下了摩天岭,把匈奴抢的东西分给百姓,班师回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沙丘的阴谋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中国文明五千年和汉语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成语故事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以下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沙丘阴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东南一带去巡视。随他一起去的,有丞相李斯、宦官赵高。他的小儿子胡亥要求一起去。秦始皇平时挺喜欢他小儿子,当然答应了。

秦始皇渡过钱塘江,到了会稽郡,再向北到了琅邪(今山东胶南县)。从冬季出发,一直到夏天才回来。回来的路上,他感到身子不舒服,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病倒了。随从的医官给他看病、进药,都不见效。

到了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的时候,秦始皇病势越来越重。他知道病好不了,吩咐赵高说:“快写信给扶苏,叫他赶快回咸阳去。万一我好不了,叫他主办丧事。”

信写好了,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已经咽了气。

丞相李斯跟赵高商量说:“这儿离咸阳还很远,不是一二天能赶到。万一皇上去世的消息传了开去,恐怕里里外外都会发生混乱;倒不如暂时保密,不要发丧,赶回咸阳再作道理。”

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车里,关上车门,放下窗帷子,外面什么人也看不见。随从的人除了胡亥、李斯、赵高和五六个内侍外,别的大臣全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车队照常向咸阳进发,每到一个地方,文武百官都照常在车外奏事。

李斯叫赵高赶快派人把信送出去,叫公子扶苏赶回咸阳。赵高是胡亥的心腹,跟蒙恬一家有冤仇。他偷偷地跟胡亥商量,准备假传秦始皇的遗嘱,杀害扶苏,让胡亥继承皇位。胡亥当然求之不得,完全同意。

赵高知道要干这样的事,非跟李斯商量不可,就去找李斯说:“现在皇上的遗诏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要决定哪个接替皇位,全凭我们两人一句话。您看怎么办?”

李斯吃了一惊,说:“您怎么说出这种亡国的话来?这可不是我们做臣子该议论的事啊!”

赵高说:“您别急。我先问您,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您的功劳比得上蒙恬吗?您跟扶苏的关系比得上蒙恬吗?”

李斯楞了一会,才说:“我比不上他。”

赵高说:“要是扶苏做了皇帝,他一定拜蒙恬做丞相。到那时候,您只好回老家。这是明摆的事儿。公子胡亥心眼好,待人厚道。要是他做了皇帝,您我就一辈子受用不尽。您好好考虑考虑吧。”

经过赵高连哄带吓地说了一通,李斯怕让扶苏继承皇位以后,自己保不住丞相位置,就和赵高、胡亥合谋,假造了一份诏书给扶苏,说他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又说将军蒙恬和扶苏同谋,都该自杀,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这封假诏书,哭泣着想自杀。蒙恬怀疑这封诏书是伪造的,要扶苏向秦始皇申诉。扶苏是个老实人,说:

“既然父皇要我死,哪里还能再申诉?”就这样自杀了。

赵高和李斯急急忙忙催着人马赶路。那时候,正是夏末秋初,天气还很炎热,没有多少日子,尸体已经腐烂,车子里散发出一阵阵臭味。

赵高派人去买了一大批咸鱼,叫大臣们在每辆车上放上一筐。车队的周围的咸鱼气味,把秦始皇尸体的臭味掩盖过去了。

他们到了咸阳,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举行丧葬,并且假传秦始皇的遗诏,由胡亥继承皇位。这就是秦二世。

二世和赵高葬了秦始皇以后,做贼心虚,怕篡夺皇位的事泄露出来。赵高撺掇胡亥杀害自己的兄弟和大臣,把十二个公子和十个公主都定了死罪,受株连的大臣更是不计其数。过了一年,赵高又用诡计唆使二世把那个同谋的李斯也逮捕起来杀了。赵高自己当了丞相,独掌大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高考作文素材:历史典故苏秦合纵联六国

全文共 1596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七雄中,就数秦国最强盛。楚、齐、魏、赵、燕、韩六国诸侯联合起来,用“合纵”的办法结成南北联盟来抵抗秦国呢,还是联合西边的秦国,用“连横”的办法结成东西联盟来保存自己呢?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批纵横家。他们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洛阳人苏秦,他主张合纵;另一个是魏国人张仪,他主张连横。他们俩是同学。

苏秦在洛阳时想去见周天子,只恨没有人向周天子推荐。他知道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他跑到秦国去劝秦惠文王用连横的办法,把六国一个一个地消灭。不想他等了一年多,盘缠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没有用他。他只好回老家去研究兵法,再作打算。他非常用功,念书十分刻苦。有时候念书念累了,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来了。这一下子,精神可来了,他接着又念下去。民间还传说,苏秦有时候太累了,就扑在案头上打瞌睡。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吊住自己的头发,如果他脑袋一往案头上扑,那根绳子就把他揪住。这么脑袋一顿,头发一揪,就把他揪醒了。他这么悬梁刺股,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读熟了姜太公的兵法,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究了诸侯的心理。

一年多以后,苏秦到燕国见燕文公,对他说:“燕国没受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挡住秦国。可是赵国要来打燕国,早上发兵,下午就能到。您不跟近邻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给挺远的秦国,这种做法很不好。要是主公用我的计策,先跟邻近的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去联络中原诸侯一同抵抗秦国,燕国才能安稳。”

燕文公很赞成苏秦的办法,就给他准备了礼物和车马,请他去和赵国联络。

苏秦到了赵国,对赵肃侯说:“如今秦国最注目的就是赵国。秦国不敢发兵来侵犯,是因为西南边有韩国和魏国挡住秦国,要是秦国去打韩国和魏国,韩国、魏国投降了,赵国可就保不住了。赵、韩、魏、燕、齐、楚的土地比秦国大五倍,军队比秦国多十倍。要是六国联合起来一同抵抗秦国,还怕打不过它吗?为什么一个个都送自己的土地去奉承秦国呢?六国不联合起来,单独地向秦国割地求和,决不是办法。要知道六国的土地有限,秦国的贪心不足。要是您约会诸侯,结为兄弟,订立盟约,不论秦国侵犯哪一国,其余五国一同去帮它。这样,秦国还敢欺负联合起来的六国吗?”

赵肃侯听了,就拜苏秦为相国,叫他去约会各国诸侯。正在这时,赵国的边界上来了报告,说秦国把魏国打败了,魏王割让十座城给秦国求和。赵肃侯担心秦国马上要来打赵国,让苏秦想个法子。

怎样才能叫秦国不打赵国呢?苏秦想利用他的同学张仪到秦国去说服秦王连横。张仪是个穷困潦倒的政客。他是魏国人,可是魏惠王不用他,他只得到楚国去碰运气。楚威王见也不肯见他,他就投在令尹昭阳门下做门客。昭阳怀疑他偷了家里藏着的和氏璧,把他打得半死,他就又回魏国。他媳妇劝他不要再想升官发财,他说:“只要我的舌头还在,就不怕没有官做!”现在,苏秦暗中派贾舍人,将他先接到赵国。

苏秦先是不见张仪,见了又十分冷淡,还羞辱他,暗中却叫先前接他来赵国的那个门客贾舍人,把张仪送到了秦国,当上了秦惠文王的客卿。张仪对秦惠文王说:“要是咱们发兵去打赵国,那么韩、魏、楚、齐、燕一同出兵帮它,咱们该对付哪个好呢?越逼得紧,人家越怕,越害怕就越需要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还不如去联络六国中的几个诸侯,把多数拉过来再打少数。”秦惠文王依了张仪,暂时就不向赵国进攻了。

赵肃侯知道秦国不来打赵国了,就派苏秦去约会各国诸侯。苏秦说服了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抗秦,赵国又封苏秦为武安君。赵肃侯打发使者去约会齐、楚、魏、韩、燕五国的诸侯到赵国的洹(huán)水(今河南北境安阳河)会面,公元前333年,楚、齐、魏三个封王的诸侯和赵、燕、韩三个封侯的诸侯,一概称王,结为兄弟,告拜天地,订了盟约。六国封苏秦为“纵约长”,交给他六国的相印,让他专门管六国联合抗秦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观音送画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某年,杭州城疫症流行,碰巧荒年,市民贫病交迫,十分凄惨

一天,城内的湖边,泊了一只大船,船头坐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她为贫病的人请命,如果有人出钱买她,她就住在他的家里,为他服务,得款用来救济人民

岸上的人争着买她,相持不下,就采用投钱的方法,谁用钱掷中她,就迎她回去

于是,铜钱黄金白银都纷纷投下来,堆满船头,却没有一枚落在她身上大家十分失望,只好放弃

女子微笑,合掌向岸上的人致谢,把每一个捐来的钱都施舍给穷人

消息传来,轰动整个杭州城,富人们为她侠义的行为感动,纷纷慷慨布施于是,病人得到医药,穷人得到金钱,饥饿的人得到食物,人心都安慰和满足

突然,女子的船上毫彩万道,灿烂光明,一位法相庄严的菩萨合掌微笑大家惊奇极了

她说: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我来,是为了启发和唤醒大家的仁心同情怜悯是最高贵的情操,帮助他人,是最神圣的责任,扶助弱小,是人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今天,你们的表现十分值得赞美,大家将得到幸福

众人既感动又欢喜,不约而同合掌,称念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把画像送给他们她的诺言应验了,她真的住在每一位出钱为善的人家里

这个故事在中国普遍地流传,增加了人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王马共天下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71 字

+ 加入清单

刘聪攻下长安后,南方还在晋朝官员手里。晋愍帝在被俘前留下诏书,要镇守在建康(原名建业,今江苏南京市)的琅琊(音lángyá)王司睿(音ruì)继承皇位。

司马睿在西晋皇族中,地位和名望并不高。晋怀帝的时候,他被派到江南去镇守。他带去了一批北方的士族官员,其中最有名望的是王导。司马睿对王导言听计从,把他看作知心朋友。

司马睿刚到建康的时候,江南的一些大士族地主嫌他地位低,不怎么看得起他,也不来拜见他。为了这个,司马睿心里不踏实,要王导想个办法。

王导有个堂哥王敦,当时在扬州做刺史,很有点势力。王导把王敦请到建康,两个一商量,想出一个主意来。这年三月初三,按照当地的风俗是禊(音xì)节,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求福消灾”。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和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队伍。

这一天,在建康江边看热闹的人本来很多。大家看到这种从来没见到过的大排场,都轰动了。

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等听到这个消息,从门缝里偷偷张望。他们一看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这样尊敬,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排在路旁,拜见司马睿。

这一来,提高了司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王导接着就劝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这一带的名士。只要把这两人拉过来,就不怕别人不跟着我们走。”

司马睿派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个人都高兴地来拜见司马睿。司马睿殷勤地接见了他们,封他们做官。

打那以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在建康就站稳了脚跟。

北方发生大乱以后,北方的士族地主纷纷逃到江南来避难。王导又劝说司马睿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王导的意见,前前后后吸收了一百零六个人,在王府里做官。

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安排,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巩固了地位,心里十分感激王导。他对王导说:

“你真是我的萧何啊!”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晋朝。这就是晋元帝。在这以后,晋朝的国都在建康。为了和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西晋)相区别,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东晋。

晋元帝登基的那天,王导和文武官员都进宫来朝见。

晋元帝见到王导,从御座站了起来,把王导拉住,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

这个意外的举动,使王导大为吃惊。因为在封建时代,是绝对不允许有这样的事的。王导忙不迭推辞,他说:“这怎么行。如果太阳跟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还怎么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呢?”

王导这一番吹捧,使晋元帝十分高兴。晋元帝也不再勉强。但是他总认为他能够得到这个皇位,全靠王导、王敦兄弟的力量,所以,对他们特别尊重。他封王导担任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封了重要官职。

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

王敦掌握军权,自以为了不起,把晋元帝不放在眼里。晋元帝也看出了王敦的骄横,另外重用了大巨刘隗和刁协,对王氏兄弟渐渐疏远起来。这样,刚刚建立的东晋王朝内部就出现了裂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霍去病是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为边患。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的侵略进行反击。元朔六年(前123),年仅18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800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2000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10万余人。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元狩六年(前117),年仅24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唐伯虎妙对点秋香历史典故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明朝大画家、大诗人唐伯虎,他风流成性,为了秋香,他自称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卖身到华府为奴,改名华安,在华府他是书童,终日伴公子华文和华武读书。有一天华太师带了两个儿子,还有教师爷和一群奴仆去春游,他游兴正浓,他想考一考自己的儿子学业学得怎样,他看见园里到处是蒲叶、桃树和葡萄,便随口吟出上联来: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谁知这华文华武兄弟俩是一对活宝,自然是张口结舌,对不出来。那师爷是奉承的高手,平日只知溜须拍马,他见自己的学生对不出来,马上恭维说:“太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才盖世无双,这上联虽然是信手拈来,但是这是绝对,蒲叶和桃叶的谐音组成葡萄叶,草本木本又指出了它的科目,这实在是一首绝联,任何人都无法可对,佩服!佩服!”

唐伯虎听了独自在那里哂笑,华太师得到师爷的恭维,正在沾沾自喜,看见华安哂笑,勃然大怒道:“大胆的奴才!你为何哂笑?难道你能对此联?”

唐伯虎跪下禀道:“让奴才一试!”

他边走边观花园里的景致,目光在那两旁的花丛中观察,哦!有下联了,他随口曰:“梅花桂花玖瑰花……”但念到此卡住了,

华太师说:“对下去!”

唐伯虎张口结舌,汗流浃背,尴尬非常,快要难住了,突然看见自己心爱的姑娘秋香和另一个名叫春香的丫头站在华太师身旁,他脱口而出曰:“春香秋香!”

华太师点头赞道:“梅花桂花的谐音是玫瑰花,春香秋香又指出它们开花季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对得好,对得好呀!华安!回去可领奖赏!”

华太师看着自己愚昧的儿子感叹道:“鸡冠花未放!”华安向那师爷瞟了一眼,讽剌答道:狗尾草先生!”

从此,华太师就不敢小看“华安”了,从交谈中,知他很有学问,但是总以为他真的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哪里想到他却是一代名人,为了秋香姑娘,卖身为奴,做出这样荒唐事,从此华安就代替了教师爷的地位,由于得到唐伯虎的得力调教,华文华武后来大有长进,也双双中了举,华太师为了报答“华安”,允许他自选一个丫头为妻,于是唐伯虎就选了秋香,成为文坛千古风流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有关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31 字

+ 加入清单

永乐迁都又称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有关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朱棣在南京做皇帝,一刻也没有忘记他的军事与政治根据地北平。当年,他就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陪都,并着手迁都北京的工作。

北京在辽和金代都做过都城,元代称为大都,更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在元朝末年,北京城市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但是北京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性却更突出了。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力量,仍然来自退守到关外的元朝残余势力,他们一直想打回北京,复辟元朝。将明朝的京城迁到北京,将能更有效地组织力量,抵抗元朝残余势力的侵犯。明成祖就曾多次从北京出发,征讨瓦剌等蒙古贵族。

明成祖在北京镇守过二十多年,既熟悉那里的一切,又有盘根错节的势力和深厚的感情,建都北京,自然更能巩固他的统治。

早在永乐元年以后,明成祖就多次命令将江苏、浙江、山西等九省大批富足的居民迁到北京;又在昌平营建他的陵墓。

公元1416年,他命令文武大臣讨论营建北京城的方案。第二年,任命泰宁侯陈为营建北京的总指挥,前后从全国各地招来二十多万工匠,上百万的民,还有难以计数的军队。建城所需材料来自全国各地。百年以上的珍贵木材,是从湖广、四川、贵州等地采伐,经过千山万水运送到北京的;城砖与墙砖,则在山东日夜烧制;宫内铺地的“金砖”(大方砖),则烧制于苏州。

营建北京,主要是建设宫城(紫禁城)和皇城(包括祭坛和官署)。明代的紫禁城建在元代皇宫大内的旧址,但略向南移,南北方向上则扩大了许多,长九百六十米,东西宽七百六十米。周围城墙高十多米,在东西南北的正中分别有东华、西华、午、神武四座城门。午门南面是皇城的南门,称承天门,就是今天的******。皇城外有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紫禁城中的宫殿分前后朝。前朝(外朝)有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后朝有乾清宫、交泰殿、保宁宫三大殿。六座大殿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布局非常严整。

营建北京的工程中,明成祖重用了一个能工巧匠蒯(kuǎi)祥。蒯祥是苏州人,出身于木工世家。他父亲主持过南京城宫殿木工活的制作。蒯祥也学得一手好手艺,建房造屋,估计尺寸,量度长短,布置间架结构,与设计不差分毫。他还精通泥、石、漆、竹等手艺。据说,他能够双手各拿一支笔,同时画两条龙。画成后,两条龙龙身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

蒯祥隶属于工部管辖。紫禁城开始修建后,他被明成祖召到北京,担任“营缮所丞”(负责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紫禁城的布局,多出于他的巧妙设计。他还常常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据说,有一次,一个木工锯皇极殿宫门门槛时,不小心将木料锯短了一尺。这根木料是缅甸进贡的珍贵巨木,这个工匠立即面临杀身之祸,吓得没了主意。蒯祥来看后,端详了一会,说:“没有关系,可以补救。”他让闯了祸的木工将木料的另一头也锯短一尺。那木工却不敢下手。蒯祥便接过锯来就锯。锯完,按尺寸另外雕刻了两个口中含珠的龙头,用活动头装到锯短了的门槛上。再把门槛安装到门上,尺寸完全吻合,而且便于拆卸。这种装置,被称为“金刚腿”。

还有一次,宫殿上梁时,一端的头怎么也投不准,在场的工匠毫无办法,又请蒯祥来解决。他爬到梁上,看准位置,猛一斧头,两根梁木就服服帖帖地吻合到一起了。蒯祥因此被人称为“蒯鲁班”。他后来做到工部尚书(负责建筑、制作的最高长官)。直到明天顺年间,明朝宫廷内的所有营缮、建筑,都还由他负责。

经过多年的修建,北京宫城与皇城终于基本建成。明成祖于公元1420年,正式将京城迁往北京。原京城应天府,改为南京,作为副都。

明成祖在北京,还让他的大臣姚广孝为他建造了两口青铜巨钟。人们推测,这是因为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屠杀过的人太多,心里恐惧,而希望建造这样两座充满法力的大钟,来保佑他的心灵的平安。这两座大钟,现在还剩一口,重四百多公斤,高七米,外径三米三,上面铸满二十多万字的经文,成了北京的传世珍宝。

[有关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喜欢的中国历史典故作文550字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凿壁偷光

中国有许多历史典故,据我了解的有:望梅止渴、完璧归赵等。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凿壁偷光。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匡衡,他年幼时十分爱学习和读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那时候的书很贵,有书的人都很珍惜那书,没有孩子愿意借给匡衡。邻居家是有钱人,也瞧不起匡衡,不愿给他一根蜡烛。匡衡为了有书看,就去给其他有钱人干农活,不求工钱,只求有书看,于是,每天休息时间,他都会得到一本书。可白天看书的时间太少了,在晚上看书是最佳时机。但又没有光亮,这使匡衡很苦恼。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偶然看见,跟邻居家隔开的墙壁上有一眼非常小的窟窿,从邻居家那儿透来一道明亮的光。匡衡突然想出了一条妙计。他拿出书本,放到那一眼窟窿下,一个个字体看得清清楚楚。他想:如果窟窿再大一点的话,那不就看得更清楚了吗?

于是,他拿出一把锤子,想把窟窿凿大一点。谁知喧闹的捶打声和小石子儿的滚落声惊动了邻居。邻居以为匡衡是来偷东西的。就气愤地对他和他的父母说:“你们是怎么教孩子的,竟然让他偷东西!还有,你这孩子真是没有教养!”但当匡衡对邻居说出了他真正的目的时,邻居为匡衡勤学好读的精神所感动,并让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明亮宽敞的环境下看书,学习。匡衡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使人进取,好学是通往知识的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