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水滴石穿出自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最新20篇】

导语:细细的绒毛,红红的眼睛,三瓣嘴,长耳朵,那粉红的小鼻子上上下下的蠕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兔子的作文,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7635

作文

1000

完璧归赵的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赵国得了一块玉璧,叫做“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了,便写信给赵惠文王,说愿意以十五个城的国土来交换这块宝璧。当时,秦国强,赵国弱,赵王明知秦王阴谋骗取“和氏璧”,但是又不敢拒绝。他和大臣们再三商议,想不出一个妥善的办法。这时,一个宦官的门客蔺相如,表示愿意去办这件外交大亊。他说:“让我把璧带到秦国去,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愿履行他换城的诺言,我一定负责完璧归赵。“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便同意他为使臣,派他带着玉璧到秦国去了。

蔺相如来到了秦国,见了秦王,把璧献上。秦王看了宝璧,非常高兴,还叫大臣们和后妃们一个个传递着欣赏,满口赞好,却不提换城的事。蔺相如便说“这件名闻天下的宝贝,确实是好,可惜还有一点点小毛病秦王信以为真,便把壁交给蔺相如,叫他指出毛病在哪里。蔺相如接过璧,后退几步,靠近柱子站着,怒气冲天,严厉指责秦王不讲信义,揭薛秦王假意用十五个城来骗取宝璧的阴谋。秦王又羞又恼,想叫武士来强抢。蔺相如早已料到这一着,便面威胁道:“大王若来强逼我,我情愿把脑袋和宝璧一同掩碎!”面就作势向柱子撞去。秦王怕心爱的宝璧真的要被撞碎,赶紧叫人劝阻,连声道歉,并且答应把十五个城划给赵国。

阐相如说:“赵王派我把宝璧送来,是很隆重的,曾经斋戒五天。大王也该斋戒五天,然后举行接收典礼才是!”秦王无奈,只好同意。蔺相如回到离所,立即叫随从抄小路把璧送回到赵国。

五天到期,蔺相如去见秦王。秦王知道宝璧已被秘密送回赵国,非常生气,但是还有什么办法呢?杀死蔺相如吧,为了没有骗到宝璧而杀赵国使S,这件事传出去可并不光彩;发兵进攻赵国吧,事情闹大了,更要被各国笑话。秦王便只好放走了蔺相如,也就不再提这件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秋风过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小儿子季札德才兼备,最为寿梦宠爱。寿梦临终前表示,要改变传位给长子的制度,让季札继承王位,但季札表示坚决不受王位。于是寿梦把长子诸樊叫来,要他别忘了自己这一遗命。

寿梦去世后,继位的诸樊与弟弟余祭、余睐一起立下誓约:今后王位不再父子相传,而是兄弟依次相传,最后务必让最小的弟弟季札继位。

果然,诸樊死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余睐继位。

季札忠心耿耿地辅佐兄长治理朝政,贤名远扬。

余睐临死时,按誓约将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并且真诚地向朝中人说:“父王离世前,我就表明不受王位。做人要行为正派,品格高尚,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像吹过耳的秋风,我对它漠不关心。”

为了彻底表明自己的心迹,季札索性前往自己的封地隐居起来,直到余睐的儿子僚继位后,他才考虑重回朝中,帮助吴王僚治理朝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入不敷出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入不敷出

成语解释:

敷:足够;出:支出。收入的不够开支的。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7回:“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

成语简拼:RBFC

成语注音:ㄨˋ ㄅㄨˋ ㄈㄨ ㄨ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入不敷出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经济困难。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正音:敷,不能读作“fù”。

成语辨形:敷,不能写作“付”。

近义词:捉襟见肘

反义词:绰绰有余

成语例子:他家人口太多,收入少,常常入不敷出。

英语翻译:live beyond ones salary

日语翻译:収支(しゅうし)相償(あいつな)わない

俄语翻译:охоы не покрывáют расхоы

其他翻译:die Einnahmen kǒnnen die Ausgaben nicht deckenles recettes ne couvrent pas les dépenses

成语谜语:坐马桶嗑瓜子

成语歇后:语吃瓜籽上厕所;坐马桶嗑瓜子

成语故事

贾府被抄家后,贾赦、贾珍被流放,原来与贾府走得近的人纷纷回避。皇上念贾妃的旧情,封贾政世袭旧职,有些人又回到贾政的身边。但此时的贾府家计萧条,入不敷出,一天不如一天。薛府也被薛蟠弄得接近家破人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国学经典成语故事

全文共 123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老汉粘蝉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感悟: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感悟: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有个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感悟: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推己及人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tuī jǐ jí rén

【出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朱熹集注:“推己及物。”

【解释】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以己度人、设身处地

【反义词】诿过于人

【同韵词】芝残蕙焚、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尸位病民、遐迩着闻、乌帽红裙、皓齿红唇、进种善群、政出多门、遗俗绝尘、四体不勤。

【年代】古代

【谜语】岂一仙

【英语】treatotherpeopleasyouwouldyourself

【德语】vonsichaufandereschlieβe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景公穿着温暖的狐皮袍子站在窗前欣赏雪景。他觉得景致十分美丽,高兴地对晏子说天气很温和。晏子直截了当地说:“古时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还想到别人在挨饿,自己穿暖了还想到别人在挨冻,经常推己及人,这样国家才会兴旺。”

【成语示例】同学之间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够搞好团结。

【成语造句】

◎ 还有,儒学的双向关怀原则、特别是推己及人思想也被市场经济所重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思想,在经商中被推广为"以情促销"、"一片爱心献给顾客",收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效果。

◎ 仁为任何实行"中和"的行为所得之价值,故我们中国人认定行为中所具有的道德意义,亦在于和合;即人类之理想追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凡"推己及人",或"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均是德。

◎ 准此,推己及人,则马老的大名似亦可解释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认识和找到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才能引导中国踏上繁荣富强之路。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谈何容易的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tán hé róng yì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常侍郎东方朔极力反对汉武帝划上林苑,提出耕战强国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他只好写《非有先生论》,虚构故事:非有先生在吴国做官三年,从不发表政见,吴王纳闷。他列举关龙逢及比干等进言被杀,臣下向君上进言真不容易。

【出处】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 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 《汉书·东方朔传》

【解释】原指臣下向君主进言很不容易。后指事情做起来并不象说的那样简单。

【用法】作谓语;形容问题复杂

【相近词】来之不易

【相反词】一挥而就、轻而易举

【英文】beeasiersaidthandone

【成语示列】

◎ 像这种勇猛改过的精神,刻苦精勤终身不懈的毅力,真有雷霆万钧之势,若无豪杰过人之节,真是谈何容易?

◎ 然而,对于这个刚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沼泽地走出的东方大国来说,解决几万万同胞的温饱问题谈何容易?

◎ 然而,这种保护谈何容易,因为雄性隆头鱼除了担负巡逻其边界的任务外,还必须时时守护在它的"妻妾"周围。

◎ 可是,全灌区有千百户人家,几百口塘坝,几千亩水田,谈何容易。

◎ 消灭地震灾害谈何容易,总之得有一个过程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墙倒众人推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墙倒众人

成语拼音:qiáng dǎo zhng rén tuī

成语用法:作谓语、分句;用于官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近代

成语解释:比喻一个人一旦失势,就遭到众人的非难和攻击。

成语来源:清·曹雪芹《红楼梦》:“罢了!好奶奶们,‘墙倒众人推’,那赵姨娘原有些颠倒。”

成语造句:朱自清《笑的历史》:“他们也要帮衬几句了!用人们也呼唤不灵了!总之‘墙倒众人推’了。”

墙倒众人推的成语故事

唐明宗时期,董璋在四川叛乱,唐明宗派安重诲亲自去押送粮草,受到凤翔节度使朱弘昭的陷害,被调任河中节度使。唐明宗派翟光业与李从璋去河中观察他的活动,说如果发现有叛乱的迹象就处死安重诲。李从璋借机杀害安重诲一家。

墙字开头的成语

墙倒众人

包含有墙字的成语

赐墙及肩 宫墙重仞 祸发萧墙 墙倒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七步成诗的故事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家庭,父亲曹操不仅是军事家和诗人,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父子三人并称“三曹”,其中以曹植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曹丕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曹植则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才华很出众,特别在文学方面,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诗人。

哥哥曹丕继位以后,非常嫉妒弟弟曹植的才能。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曹丕打算借机惩罚曹植,除非曹植可以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完整而且合乎韵律的诗。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为难自己,但曹丕现在是皇帝,他只能唯命是从。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亲兄长,曹植感到异常悲愤。一时,他吟下四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很惭愧,也就不再加害自己的弟弟了。

曹植的最大成就在诗歌创作。三国时候,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凋敝,身为贵公子的曹植却用诗歌表达了对无家可归的百姓的深切关切和同情,而乱世惨景也激发了他的报国热情,在一首诗中他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千古名句。

尽管曹植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但他始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这样就招致皇帝的猜忌和迫害,因此曹植的生活充满曲折。他在作品中表达这种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却又不能写得太直白,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曹植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美丽的女性形象,象《美女篇》、《南国有佳人》等诗歌,其中的女性不仅漂亮,有才华,而且品行高洁,富有理想。作者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这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洛神赋》。洛水是魏国首都洛阳附近的一条河,曹植以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以及因神人殊途不能交流的惆怅。尽管是虚拟的主人公,但作者以高超的手法,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洛神的美丽姿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篇文章上千年来一直为人称颂。

天才诗人曹植仅活了41岁,但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现在,“七步成诗”作为一个成语,也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文学才能很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故事与成语故事2两败俱伤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一字千金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yī zì qiān jīn

[成语解释]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典故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

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成语故事》,书中有很多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小故事,其中《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课,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推销矛和盾的时候,一时说他卖的盾坚固无比戳不破,一时又说卖的矛非常锋利戳无不破。由于说话绝对化,前后矛盾,被人一问:用你的矛攻你的盾会怎么样?结果不能自圆其说,陷入尴尬境地。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想事情或讲话不注意,也常常会自相矛盾,比如有时说妈妈对自己很好,放假时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有时又说妈妈很坏,开学以后什么事都管得很严格,中午不睡觉要管、放学回家晚一些要管,作业没完成要管,越想越愤愤不平。

又如回老家乡下我很喜欢那里的青山绿水和小朋友,但又很害怕那里的凶恶的山蚊和可怕的狗;从以上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如冷静下来想到底对妈妈是爱还是恨?能把妈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看成是一种爱,就不会说妈妈坏;只要对乡下有深厚感情的话,山蚊和狗就并不可怕了,农村人世代相传都能生活下去,回去住几天有什么可怕?

矛盾存在生活中、学习中,随处可见,到处都有,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不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样才不会被人笑话,才不会尴尬和出洋相。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清醒头脑,方向正确,步伐坚定向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故事之卧薪尝胆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

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

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

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

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语权宜之计故事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权宜之计

【拼音】:quán yí zhī jì

【解释】: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军阀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掉汉少帝,另立9岁的汉献帝,窃居相位,权势烜赫一时。董卓有一个部将名叫吕布,精通武艺。2人专横跋扈,任意杀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腾。司徒王允见董卓祸害日深,曾几次秘密召集几个大臣商议诛杀董卓,决定用计策动吕布来杀死董卓。公元192年4月,汉献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命令吕布等带领卫队护卫。这时候,王允设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冲杀过去,董卓从马车上掼下来,大声疾呼:“吕布在哪里?”吕布怒喝一声:“皇上下令诛杀你这个逆贼!”喊声刚落,一戟将董卓刺死了。董卓被杀死后,王允认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因时因事而采取变通办法(原文是“不循权宜之计”),所以好多部下对他逐渐疏远了。不久,董卓的旧部郭汜、李傕攻入长安(这时汉献帝已西迁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后来,郭汜、李傕又争权夺利,互相火并起来,关中地区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后来,人们引用“权宜之计”这个成语,来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变通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出自寓言的成语故事:灵猿受窘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在原始的大森林间,到处都生长着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乔木,如叶形椭圆的楠木、叶子对生的梓树、可防虫蛀的樟树、可做染料的栎树等等。它们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令人望而生畏。

有一种善于飞腾、跳跃的灵猿,生活在这原始大森林里,恰似如鱼得水。您瞧,它们在这些又粗又直的乔木之间轻盈敏捷地攀援,时而跃上,时而落下,不时还会扯住一很藤蔓,荡到另一棵大树的树杈上去小憩片刻。

它们在大森林内嬉戏玩耍,逍遥自得,神气活现,好不威风,俨然就像这深山老林中的君王一般,谁也奈何它不得。由于它们的身体十分灵巧,行踪无定,哪怕是像后羿、逢蒙那样的神射手吧,恐怕也没有办法去瞄准它。

然而,若是将这群灵猿赶到一片荆棘丛生的灌木林中去生活,那就会变成另外一番景象了。那里尽是生有长刺的柘树、满身棘刺的酸枣、味道酸苦的枳树等等。在这些浑身长刺的灌木丛中,灵猿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它们无树可攀,无枝可跳,善于腾跃的本领无法施展,稍有行动,往往就会被繁枝利刺扎得疼痛难忍,真可谓是危机四伏。

因此,它们只能小心谨慎地在林间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战战兢兢地爬行,全身紧张得直打哆嗦,好不凄惶!

同样是这群灵猿,为什么在乔木林和灌木丛中的表现竟有天壤之别呢?这并不是由于灵猿的筋骨突然得了什么急病而变僵硬了,而只是因为它后来所处的环境,使它不能充分施展其攀援腾越的本领所造成的结果啊!

灵猿受窘的遭遇说明,任何一种技能技巧能否得以充分施展,除主观努力外,客观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客观环境,使各种人才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该是何等重要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杯弓蛇影成语故事感悟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我读了《杯弓蛇影》这则寓言小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个叫乐广的人,一天他请朋友吃饭,可这个朋友回家以后就病了,乐广去探望他,问他怎么回事,朋友说你上次给我倒的酒里有一条蛇,我不好意思倒掉,只好喝了下去了。

乐广百思不得其解,酒里怎么会有蛇呢?乐广回家看到了挂在墙上的弓,心想,原来朋友看到的蛇是弓的影子啊!过了几天,他又请朋友来做客,还是让他坐在原来的位置,朋友又看到了那条蛇,乐广也拿着杯子到朋友的位置上,朋友发现他的杯子里也有一条蛇,朋友很奇怪,问他怎么回事?乐广把事情都告诉了他,朋友心里一下轻快了,病也好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差研究去努力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猜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多描写垓下、永嘉、庐山等景点,善于描绘自然风光,从而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的诗很有艺术性,特别注重形式美,很受学者和学者的欢迎。诗一出,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抄,广为流传。宋文帝很欣赏他的`文采,特地把他召回京都工作,称他的诗和书法为“二宝”,还经常让他在等酒席的时候写诗写作文。一向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在受到这种礼遇后,变得更加嚣张。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夸口说:“魏晋以来,天下的文才都有一块石头(一个容量单位,一块石头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斗,天下其他人共享一斗。”从他的话里可以看出他很佩服曹植,但是别人的才华不在他眼里,他的自我评价很高。

“有才能的人”也被称为“八斗之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语故事的中英文版

全文共 1328 字

+ 加入清单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prince Zhou Xu of the State of Wei killed his brother and became the new emperor. Zhou Xu was a tyrant. He oppressed his people and indulged in wars of agGREssion. By launching wars, he tried to divert the peoples attention and reduce their discontent with him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his dictatorship.

The Duke of the State of Lu leant about Zhou Xus usurpation of state power and his ambitious plan, he asked a senior official,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Zhou Xus move? "The official answered, "He indulges in wars , bringing his people much disaster. He wont get their support. And hes capricious, so few of his close friends follow him. He can never achieve his success. In addition, war is like fire. If one launches wars endlessly without restraint, hell eventually burn himself. "

Sure enough, the people of Wei with the help of the State of Chen overthrew Zhou Xu and killed him in less than a year.

Later, people use it to mean that those who do evil will finally ruin themselves.

春秋时期,卫国的王子州吁杀死了他的哥哥卫桓公,成为了卫国的国君。州吁是个暴君,他压迫百姓,到处侵略别的国家。他想利用战争来分散百姓的注意力,减少人们对他的不满,巩固他的专政。

鲁国的君王知道州吁篡夺了王位,还想吞并其他国家,就问他手下的一名官员:"你认为州吁的目的能达到吗?"那位官员说道:"州吁到处打仗,给人民来了灾难。人民不会支持他。他这个人又反复无常,身边没有什么亲信。他不可能实现自己的野心。而且,战争就象火。无休止地打仗,最后,火会烧到自己身上。 "

果然,不到一年,卫国人民就在陈国的帮助下推翻了州吁的统治,并处死了他。

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干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欲罢不能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颜回是鲁国人,和父亲颜路一起来跟随孔子学习。学习一段时间后,颜回叹道∶“夫子讲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越觉得坚深,看似在面前,一会又出现在背后。夫子循序渐進地教我,用语言来打开我的智慧,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现在我想停止不学也不可能了(欲罢不能)。尽管我已经用尽了我的力量,可是距离夫子讲的道理依然很远,我想去追从,却总感到跟不上。”

颜回很穷,常常只能吃一小碗饭、喝一瓢汤、住简陋的房子,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他却乐在其中。孔子说他是好样的。后来颜回死了。有一回魯哀公问孔子:“弟子之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曾经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乱发脾气、不犯两次错误,不幸短命死了!再也没有好学的了。”

“欲罢不能”指想停止却停止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时候,有个叫孙山的读书人,他爱说笑话,被称为“滑稽才子”。有一年乡试(旧时在省城举行选举人的考试)又到了,孙山整理好行装,准备前去应考。临行前,邻村有人托孙山帮忙,带上他的儿子一同去省城应考。孙山答应了他的请求。他们来到省城,报了名,一同参加了考试。

发榜那天,孙山赶到张榜的地点。他挤在人群中,瞪着大眼睛,从头起一个一个名字往下看,可总是不见自己和乡邻那个孩子的名字。正当他灰心失望的时候,突然榜上最末的一个名字跳入眼帘,定睛细看正是“孙山”二字。他惊喜若狂,连连高呼:“我中了!我中了!”

孙山一时兴奋,决定当天就动身回乡,而邻村那孩子却无精打采,没有同行。孙山到家后,远亲近邻都赶来向他祝贺。邻村那个人也赶来问他:“我的儿子考中了吗?”孙山见他焦急的样子,没好直说,只是回赠了这样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周围的人乍一听,有点莫名其妙,但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原来这两句诗是说,举人的最末一名是我孙山,你儿子的大名还在我孙山后面哩。

后来,人们把孙山这两句诗简化成“名落孙山”这个成语,比喻榜上无名,没被录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子为父隐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zǐ wéi fù yǐn

【出处】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闻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未闻父子之相坐也。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

【解释】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父子间的人情

【结构】紧缩式

【#25276;韵词】外厉内荏、回文织锦、高官极品、擦脂抹粉、大行不顾细谨、越罗蜀锦、连镳并轸、岁丰年稔、疾裘妒枕、持论公允、......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点烧了吃。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说,孔子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成语举例】以前,中国人讲究‘子为父隐,父为子隐’,于是隐来隐去,就把真理正义全隐得没有影儿了。  老舍《老舍自传》第六章第三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头上著头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头上著头

【汉语拼音】tóu shàng zhuó tóu

【近义词】:床上安床、床上安床、头上著头

【反义词】:必不可少

【成语出处】

1、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饶你道有什么事,犹是头上着头,雪上加霜。”

2、宋·黄庭坚《拙轩颂》:“头上安头,屋下盖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成语解释】比喻多余和重复。

【头上著头造句】这种头上著头的事还是不要做了,白白浪费时间。

【头上著头的成语故事

出自唐·希运禅师语:“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文学家强调写诗时,诗人要有自心独特的悟解与创造亦用此语。如宋·吴可《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又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饶你道有什么事,犹是头上着头,雪上加霜。”宋·黄庭坚《拙轩颂》:“头上安头,屋下盖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元安在临终时对大众说:“我不是明天就是后天要同你们告别了,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这个不是,即斩头求活”。所谓“这个,就是禅宗“直指”的“心印”,教中称为“平等不二”的本体——“如如”。“心印”或本体是不能通过“理路”去进行思量分别的。说有,就“增益谤”,喻如“头上安头”;说无就是“减损谤”,喻如“斩头求活”,如此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