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元节怎么写作文【合集20篇】

中国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元节怎么写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3261

作文

212

七月十五中元节的由来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传说中“目莲”的母亲被打入地狱,“目莲”看到母亲在恶鬼道中,肚子变大,喉咙缩小,不可以进食,饿得好苦。他拿了饭,就要喂,可饭刚送到口中,立即成为炭灰。他向释迦求救,释迦要其用盆,罗列了百味素食,供奉众多僧徒,方能解除他母亲罪孽深重的倒悬苦难。“目莲”照此去做,果然不错。后来人们把这应念在心目中,每年在鬼节这一天,就用竹子做的“盂兰盆”施斋于佛与僧,以此报答前辈养育之恩。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

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国鬼节──正名“盂兰节”。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元节的由来

全文共 1086 字

+ 加入清单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 “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中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中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中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杭州中元节习俗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

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那么杭州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呢?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备莲蓬、藕、老菱等时鲜食品,以供祖先,说是七月地狱之门开放,祖宗进出自已,故每家须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丧事的人家,灵前持白灯,结白彩,供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称为“拜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以鸡冠花供祖宗,这日祭祖,须有素馄饨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荠菜及豆腐干为馅子。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先做好白纸封筒,内装锡箔折叠的银锭、元宝,封口后,上写某代祖宗字样,上首书“敬奉”二字,下首书祭礼者辈份名字,背后书封口的日期。

祭祀在晚上举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摆好菜肴、酒壶、酒盏和盛好的饭,然后燃烛点香,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祭毕,在门外地上燃烧封筒。烧过封筒后,再从每碗菜里挟出一点菜和酒,洒在地上,好告结束。

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魂。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很多。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中元节放河灯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元节神秘且阴森的习俗介绍

全文共 2758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中元节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一直以来在民间享有重要地位。在老北京,中元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不仅北京如此,四川在内的全国各地都是如此。

四川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忌夜游、忌捡路边的钱、忌晚上晒衣服……或多或少,网友们都能讲出一些 “鬼节”禁忌事项,但是大多数年轻的网友并不知道,其实这一天是曾被我们祖祖辈辈所珍视的一个重要节日:中元节如今,它逐渐边缘化,甚至销声匿迹……

关于鬼节祭祀的鬼魂,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恶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杀死、溺死、烧死、吊死等鬼魂,民间称为枉死鬼。恶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现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类对死亡恐惧的直接反应。原始人对凶死者的鬼魂是相当恐惧的,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丧葬仪式,沿及至今,民间还有凶死者不得轮回转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说法。这类鬼怨气最重,常常出来为祸人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又在恶鬼里加入了道德观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过昧心事,死后也要打入恶鬼行列。佛教 “盂兰盆会”主要就是超度这些恶鬼,让其减轻罪孽,化解怨气,从而减轻痛苦。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亲人,这类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体现。在原始社会,善鬼的概念与恶鬼是几乎同时出现的,人们认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鬼魂非但不会害自己,而且还会在冥冥之中成为本氏族或后代的保护力量。这种思想对中国鬼文化的祭祀和丧葬习俗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清明节和鬼节的祭祖活动,通过仪式,招回死去亲人的鬼魂来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中国的鬼节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不同,现代的“万圣节”几乎变成了一个特殊意味的狂欢节,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缅怀先祖的功能,而中国的中元鬼节,则更具有严肃性和孝教性,并产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节里,不能独自一个人去河边,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这一天不能开工奠基,商店和工厂也不选择在这一天作为开张日子等等。

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鬼节”的由来,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等到修成之后,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已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连很心痛,便去向师尊释迦牟尼请求解脱之法。释迦牟尼训示道,由于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如要解脱,非你一人之力可为,须集合众人力量,方可化解。于是目连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鬼节中元。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人类崇尚万物有灵思想,《礼记·祭法》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到后来,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如地狱、冥君、十殿阎王和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等冥吏,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节日和鬼故事里。

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在以前,中元节是社会上一个很有影响的节日。在老成都,都会有一些公众活动,比如当时的川剧团会表演一些“钟馗抓鬼”之类的剧目。但是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越来越少了,到现在已经非常淡化了,估计90%的人都不晓得这天叫“中元节”。可以说在成都,中元节,已经不能称其为一个节日了,这个传统习俗已经在销声匿迹的边缘,只有少部分老年人还在遵循。

上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面对这一现状,一些“80后”网友们开始思考:中元节可不可以过?纸钱烧还是不烧? 有人认为:中元节其实跟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一样,有一种感恩、追元的情怀在里面,积极内容多于消极,应该提倡。

也有人认为,中元节毕竟存有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封建迷信等。

中元节的烧纸钱行为,其实也是在对阴间做的一种慈善,古人那时相信,只要已逝祖先在阴间生活得好,孤魂野鬼都安定了,人间自然也就安定了。要说封建迷信,中元节可以说是迷信,但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背后包含的是对亡灵的怀念。专家表示,就今天来说,没有必要去提倡。作为一个民间的节日,它已经很淡化很淡化了,但作为一个习俗可以保留。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有关中元节作文:中元节传说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一: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二: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纪念中元节的手抄报:中元节的由来之鬼节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还是一个民间鬼节。南宋吴自牧 《梦粱录》记载,中元节时,人们要做“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宗,寓预报秋成之意。”中元节因为正值秋收季节,故意含有“收获祭”之意。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都很流行。山东中元节祭祖习俗也较为普遍,是乡间祭祖的重要日子,时间一般都在午后。在潍坊各地家家包水饺,备纸香,或带上瓜果供品上坟祭祖。菏泽单县的祭品尤为丰盛,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博淄川则把祖先请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门顶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已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骑着马回去;在德州则流行放河灯,据记载德州的中元节放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制船,目莲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河上顿时灯火通明,灯具顺流而下,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场面颇为壮观。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中元节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但最著名、流传最广者要算是「目莲救母」的故事:从前有个孩子叫「目莲」,从小被地藏王菩萨引渡出家,他的母亲郤因欧打和尚、浪费食物...等等种种过失,死後被打入地狱,目莲知道这个消息时,母亲正在第六殿接受「倒悬」的惩罚,为了报答母亲的乳哺之恩,目莲准备了饭菜要给母亲吃,但是食物一到母亲的嘴边,便化成火焰;目莲无计可施,请求释迦牟尼佛帮忙,佛祖说明目莲母亲生前的种种过失,如果要让她吃东西,则要在七月十五日准备各种斋食,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目莲依法施行後,母亲果然脱离饿鬼之苦;後来这种形式逐渐演变为民间的中元普渡。中元节在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节」一词来自梵文Ulambana,原意即为「救倒悬」之意,南北朝时即有人将「盂兰盆」解为「装饰美丽的盆子」,於是竞相以木竹等材料,雕琢精美的图案,应为佛教徒的误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元节的意义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祭祀先祖,追悼亲人,同时也祈求祖先庇佑,表达对未来的美好住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元节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众有感情、心理与文化的需求。

在中国,祭祖之意义在于慎终追远,更彰显源远流长,还期望子孙藩昌。中元节祭祖不仅是非常重要的礼仪,而且是一种教化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承中元节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祭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形式,并且此种方式的影响最为深远。中元节承载着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弘扬中元节即传承中国文化。

二、中元节祭祖有利于弘扬慈孝文化。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家都推崇孝道文化。儒家讲“百善孝为先”,民间祭祖理所当然在于传承规约与弘扬慈孝,佛教盂兰盆会的目连救母也是讲慈孝,道教地官赦罪也讲慈孝。因而,中元节祭祖也是弘扬孝道文化。

三、传承中元节有利于保存有利于保持我中华民族的特色。21世纪的竞争,不仅是科技、资源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本民族面目的文化,必将在竞争中惨败。中国文化保持以拥有自己的特色而存在于世,不能全盘西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贡献,更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留后路,对子孙后代负责。

自文革结束以来,中元节节日的习俗逐渐在民间复兴。固然,烧纸燃放鞭炮对环境卫生有些破坏,但是政府应该引导民众如何过适应现代化的中元节,如通过网上祭奠的形式传承民间习俗,并深入挖掘中元节的文化内涵,综合创新以弘扬优良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元节的来历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2010年5月18 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中元节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Much like Western cultures Halloween, some Eastern cultures celebrate a Fall festival where they believe the gates of hell are thrown open, releasing hungry ghosts to wander the earth in search of food and taking revenge upon those who wronged them in life. This month-long festival is known as the Hungry Ghost Festival and takes place during the 7th lunar month.

Unlike other celebrations of the dead in Eastern cultures that seek to honor dead ancestors, the Hungry Ghost Festival seeks to pacify the hungry ghosts, the ghosts of strangers and the un-cared-for dead. These are the ghosts of those who died by their own hands, by accidents, by drowning or hanging who have been denied entry into heaven. Angry because they are forced to dwell in hell without food or comfort, when released, they search for souls to take their place in misery.

就像西方文化的万圣节,一些东方文化庆祝一个秋天的节日,他们相信地狱之门突然打开,释放饿幽灵漫步地球寻找食物和复仇行为在生活中那些冤枉了他们。这个长达一个月的节日被称为饥饿的鬼节日,发生在农历7日。

不像其他庆祝活动的死在东方文化中寻求纪念死去的祖先,饥饿的鬼节日旨在安抚饥饿的鬼,陌生人和un-cared-for死者的鬼魂。这些鬼魂的人死在自己的手里,由溺水事故,或挂一直否认进入天堂。生气,因为他们被迫住在地狱里没有食物和安慰,当释放,他们寻找的灵魂在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元节的故事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旧俗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中元节为话题作文:中元节民间会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中元节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民间佛教方面,早年华北世家居士,在中元节祭祖时,则盛行《盂兰三佛爷忏》的一种法事,在家门庭前,塑立三宝佛像,聘僧念经,张灯结彩为祖先祈求冥福。其信仰意义为:希望先供养释迦佛以减轻先人的业报;再祈求药师佛使祖先不再受病痛折磨,最后希望阿弥陀佛接引先人到西方净土。江南、华南盛行地藏法事,僧徒在地藏菩萨像前念经膜拜,请得幽冥教主地藏菩萨大开方便法门,引渡祖先。其余地方或者行《八十八佛洪名宝忏》、《观音大悲度忏》、《慈悲道场忏法》(俗称《梁皇忏》)等其他法事。

民间道教方面,中国北方盛行太乙救苦天尊之类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专责救度亡魂的大神,道教超度科仪中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神者,名目繁多。如 :《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 灵宝炼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灯仪》等等。如《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为例:由一道长扮演太乙救苦天尊,端坐高台正中。诸道士扮演众仙弟子,立于两侧。天尊(道长饰)用团扇扇三下,以宝剑(或铁拐杖、玉如意等法器)敲三下,义为天尊灭地狱之火,以法器打开地狱之门,引鬼魂出离地狱,后开始为众仙、地狱鬼众与悠游人世之亡灵讲经说法,天尊说法毕,则遣众仙跳下虚空(饰演的道士们各持法器,跳下高台满场跳跃),意是拯救四方鬼魂与信徒之祖先。此时天尊并用柳枝或桃枝等,蘸金瓶中的甘露法水洒下(也有改为丢掷糖、饼,供信徒拾取),代表着施食饿鬼众并超度其出离地狱。

南方则流行诸多道教忏法,各地不同,如:《三元灭罪水忏》意义在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生日,请得地官赦罪赦免先人罪孽;《三元赐福宝忏》是为先人求取冥福;广东一带则有《吕祖无极宝忏》,是全真道仪式,借由度人无数的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威力,广度死者入道,安生定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元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中元节即将到来,每年的中元节期间,焚纸钱、烧冥物、放鞭炮等方式祭奠先人、缅怀逝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然而,随意祭祀导致城市乌烟瘴气,人行道板等市政设施及花草树木损毁现象十分严重,消防安全隐患突出。

在这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时节,为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倡议文明祭祀,树立文明新风,确保中元节祭祀安全有序,衡阳市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衡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向衡阳市民发出倡议:

移风易俗,全民行动。人人争做文明之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做移风易俗的先行者、文明祭祀的带头人,积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广大群众,对于不文明祭祀行为,严格抵制,大力劝导,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

精神传承,寄托哀思。提倡鲜花祭祀、网上祭祀、公祭悼念、家庭追思等现代式祭祀活动,以精神传承代替传统实物祭祀,不搞攀比、不讲排场、不摆阔气,破除焚烧纸钱等陈规陋习,做到理性祭奠、节俭祭奠,以肃穆、环保、节约、低碳的文明方式缅怀逝者,用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式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用现代文明的方式来表达。

摒弃陋习,定点祭祀。崇尚科学,摒弃不文明的祭祀方式,做到不燃放烟花爆竹,不烧或少烧纸钱,到城管部门设定的祭祀点开展祭祀活动,不在重要交通干线及路口、城乡大街小巷、河道两岸等公共场所烧纸钱、撒冥币、放鞭炮,在祭祀过程中不乱扔杂物,不破坏草地树木,不污染空气河流,严防火险火灾,确保安全有序,自觉维护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

遵守公德,崇尚尊老。发扬传统美德,倡导厚养薄葬,对在世老人多关心、尽孝心,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逝去先人,从俭办丧事,文明祭祀。让逝者欣慰,生者无憾。摒弃不文明、不卫生、不健康的传统祭祀方式,提升城市形象,争做文明市民。

广大市民朋友们,推动殡葬改革,倡导文明祭祀,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衡阳人民的共同愿望。让我们自觉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讲文明、树新风”,用更加文明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争做殡葬改革和文明祭祀的推动者和践行者,过一个文明、生态、平安的中元节,为“文明衡阳”做出应有贡献,为衡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元节的由来

全文共 923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书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成为农历7月15日的中元节,民间则称农历7月为"鬼月"。[1]

佛教传入后,佛教徒根据印度一种佛教仪式追荐祖先,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七月十五中元节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引---传说中道教供祀的神灵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一说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 盂兰节,又称中元节、麻姑节。

传说中的中元节是阎王打开地狱之门的一天,让人间和地狱合二为一,让所有的冤魂野鬼也会出来游荡。

南通风俗的寓意传说七月半乃鬼节,用自己的方式拜祭祖先怀念故人。

小时候我三爷爷说过鬼节到来前后阎王放出的鬼魂会找替身,晚上不能出去,听起来很慎人,每次听完了故事,不要说出去玩、就是睡觉都要蒙着被子,脑子里想象的鬼魂比讲的还可怕,懵懂间流着冷汗战战兢兢睡着,等到天明睁开眼睛,窗外艳阳天把梦中的恐惧逸散而光,所有鬼魂在阳光下化为乌有,心灵深处的魅影随之消散。

今年的七月鬼节比往年有所不同,真正感觉三爷爷每个故事情节都索隐真理。

昨天婆婆的电话打来时,我还以为是通知我们回去过节,那知是老公的远房哥哥给车撞死了,生前是一个信访局的干部,优秀党员,功勋磊磊,在路边检查自己车尾灯时给后面喝醉的司机碾死在车轮下,惨不忍睹,一个极其优秀的人无辜伤逝,把断肠的痛留给至亲的后人,骤然间生死两重天,何人不为之动容,鬼节不一定是撞到鬼,而是怕撞到鬼一样的人,那才是最可怕的,所以万事小心,虽然现在宽敞的路面能更快的通罗马,也会让忽视安全的人闯进地府。

鬼门关大开之日,阎王点招无规律可言,生老病死者无怨天地,可为何让人间多无辜,地狱添冤魂呢。如我有大圣之勇,如来之法,定直闯天宫禀玉帝重选中元 ,让阴阳都成净土,人间好汉者,阴间做鬼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元节的由来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元节的习俗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这天,道教在七月十五日要设坛醮祭。道教和佛教,在这天的活动,都有具体的规定和做法。民间的祭奠,则相对较自由,供品唯恐不够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那些供品。由是形成了民间的节日。

在民间,除了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饿鬼外,人们在这一个月里会加多一两件金饰来避邪,他们也会注意说话,尽量避免说出不吉利的字眼来。小孩子尤其惨,据说小孩子的眼睛特别灵,可以看到些不该看到的东西,为了不让小孩受到惊吓,很多父母在晚上会把小孩关在家里。

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这天,晋北地区的妇女盛行面塑活动,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元节习俗

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 中元节 放河灯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闽南人、台湾人习俗,中元节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

闽南人地区在中元节还有一特别仪式,称为"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不但能取得奖品,且代表自己会得到神鬼的祝福。不过这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活动,时有伤亡,在台湾清治时期,台湾巡抚刘铭传曾令禁止。今日在台湾的头城与恒春、香港潮汕社群举办的盂兰胜会依然有此仪式。

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则是源于桂东。

晋北地区上坟祭奠祖宗,喜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分析起来,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此外,还有放河灯、祭祀土地、送羊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元节是农历哪一天

全文共 1677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七月节”、“盂兰盆节”、民间也叫“鬼节”。在这一天举办祭祀活动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都是中国传统祭祖的四大节日。

中元节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起源于祖先祭祀土地,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意思是说,在中元节,你不管是贫还是富,必须祭祖,祭祖必须要有祭品,在这些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缺少的。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一说是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为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道教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

另一说是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来看看古代中元节都有哪些习俗吧!

中元节习俗: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中元节习俗: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中元节习俗: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中元节习俗: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最新的中元节作文500字:鬼节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史上也叫中元节。在老家,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烧包封。包封像信封一样,里面装满了冥钱,封面上写上收的先祖名字。用奶奶的话说,老祖公们回家在了半个月,今天要回那边去了,我们要多多的给他们准备一些,去了那边才有钱花。

幼时,每年快到七月半,就要帮着奶奶做纸壳,有金纸壳,也有银纸壳,做成金元宝,银元宝的样子。除此之外,奶奶还要做纸衣,纸裤,纸帽,纸包等,做了堆在一个大篮子里。到了七月半这天,还要杀鸡,买鱼,买水果,买酒,买茶等当贡品,等太阳落山后,全搬到门口,点上蜡烛焚上香,三跪九叩首,把所有物品一一敬献后,再把各种纸做的物品一一焚化。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后祖父还教我填过包封,包封四周印着纸人纸马,两边是对联的形式,上联是:虔具 冥财一封上奉 ,下联则是:魂下火中收用。中间的空格就是自己填写,格式和称谓都很讲究,比如要竖行填写,从右至左,称祖父应称:祖考X氏老大人 ,亡妻称妣,X氏老儒人,对应的曾祖称曾考,高祖称高考,父亲则可以叫父考或是显考。落尾则称阳眷XX。填完后还要翻转过来,在背面大大的写上一个“封”字。祖父向来是不信鬼神的,但每年七月半,他却会挥毫泼墨,用毛笔在包封上工工整整的填写先人们的名字,也许,这是缅怀先人的方式,寄托的,是一个孝子的哀思。

离开家乡已久,对烧包封的习俗感觉已经很遥远,但每年这一天,我仍会感到悲凉,身处钢筋丛林的都市,我不会也不可能给故去的祖父祖母烧包封,只有在心里默默思念他们,如若泉下有知,祝他们一路走好!

聊感欣慰的,是前几天拿到了新出版的《楚雄文艺》,上面刊载了我写给祖父的文章《我的祖父》,大体勾勒了祖父坎坷不平的传奇人生。《楚雄文艺》的首篇和末尾,还报道了《寂寞堇花开》首发的情况。如果今天我把它作为礼物献给祖父,相信祖父的在天之灵,也会含笑九泉吧!万劫难磨赤子心,敬爱的祖父,儿孙不才,这也算一点小小的安慰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元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七月十五是传统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鬼节”),市民习惯用焚烧香蜡纸烛等祭祀物品来祭祀祖先,在城区的各街、路、巷、广场、公园、游园、车站、码头、公共绿地、居民小区、单位楼院和凤凰山景区,尤其是建城区沿河两岸,随处焚烧,有的还燃放烟花爆竹,导致城区大气受到严重污染,严重影响市民群众身体健康。为了尊重传统民俗,减少环境污染、消除公共安全隐患,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给广大市民营造整洁有序、安宁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特向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转变观念,摒弃陋习。遵守社会公德,崇尚尊老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新观念。提倡对在世老人尽孝心,多关爱,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后,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逢传统节日做到理性祭祀、节俭祭祀,破除随地焚烧香蜡纸烛等陈规陋习。

倡导环保,文明祭祀。强化环保意识,中元节祭祀做到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他人生活,自觉维护优美整洁的城乡环境,大力提倡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家庭追思会、社会集体公祭等文明祭祀方式,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以及清扫墓碑、颂读祭文等方式寄托哀思,提升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规范行为,消除隐患。倡导文明祭祀,自觉做到不在中心城区城市道路、广场、游园、车站、码头、河道两岸等公共场所和公共绿地、凤凰山景区燃放烟花爆竹、焚烧香蜡纸烛、放孔明灯等祭祀物品,自觉维护优美整洁的市容环境。在城郊焚烧香蜡纸烛等祭祀物品的,可在远离城市进出口道路、加油(气)站、居民住宅和林地的空旷地域进行,不得损坏农作物及地表植被,待焚烧的祭祀物品灰烬火熄后自觉清除残留物,杜绝公共安全事故发生。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用文明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争做文明风尚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争当告别陈规陋习的先行者、文明祭祀的带头人,携手共建文明和谐美好新达州。

达州市城区市民代表

2016年8月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元节有什么禁忌?

全文共 1216 字

+ 加入清单

鬼节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阴气最重的一天。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

百鬼从奈何桥上过来,冥司点起大红灯笼引领他们,朝着阔别已久的阳界浩浩荡荡而来。所以这一夜,不宜外出。 农历七月俗称「鬼月」,忌讳也特别多,您知道哪些禁忌万万不能触犯?鬼月护身秘诀大公开,让你了解各类鬼月禁忌,学会正确拜拜方式,趋吉避凶,永保安康!

◎忌半夜晾衣服 湿衣服容易让游离电波黏著在上面,不容易脱身,在鬼魂四处出没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设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烦找谁?

◎忌披头散发睡觉 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生理期的禁忌. 民间认为妇女同胞在生理期间身体不洁,诸如动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或使得工事无法顺利进行。 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有无根据,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间真的会因为身体状况导致自身磁场不稳定,容易受到其他强大磁场的影响,所以还是要多谨慎。

◎忌半夜庆生 七月生的人有点可怜,在晚上庆生时多半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

◎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民间认为这两种昆虫是鬼魂的化身,胡乱捕捉它们,小心引鬼上门。

◎忌说鬼字 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 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忌乱踩冥纸 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忌乱拍他人肩头 这项禁忌跟民俗有关,民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两肩及头顶上,会让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时随意乱拍他人肩头,岂不是想拍熄对方的火,让鬼魂找他的麻烦?

◎拜门口 七月初一,「鬼门」一开,所有获准可以返回阳间探亲的孤野鬼,将会自阴间一拥而出,四出抢食供品。 因此,在鬼月的第一天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摆供祭祀,称之为「拜门口」。由於只是让途经的好兄弟小歇吃食,祈别入求它们屋侵扰家人,所以不用提供太过丰盛的供品,通常只需做到下列的几件事即可。 1.供拜五味碗、糕、粿。 2.在供品上各插一炷香,并祝祷好兄弟们享用后继续上路。 3.焚烧若干银纸及经衣。

◎放水灯 早年的放水灯活动,多半都是将水灯放入河中,所以又叫作「河灯」。因为当时的河灯多半是用木片或纸片做成莲花型的底座,将蜡烛放置在莲座中顺流而下,所以也叫作「荷花灯」。 「放水灯」的原始用意,是体恤淹死在水域里的亡魂,怕它们找不到路回家,所以特别在普渡前一天晚上,盛大举行「放水灯」的仪式,希望能藉由「水灯」的带领,让亡魂们得以循著水灯返回阳间享用普渡祭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