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英雄儿女大型纪录片观后感(精品20篇)

浏览

7760

作文

1000

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3月2日下午,大型纪录影片《厉害了,我的国》在市工人文化活动中心二宫首映。该片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当日,我市组织300名党员干部观看了影片。

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于3月2日起在全国影院上映,我市工人文化活动中心一宫、二宫和全国同步放映。影片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以及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习**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述,以纪录片的形式首次呈现在大银幕上。该片不仅从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中国等多角度展现了我国的大国风采,还记录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等超级工程。

影片场面震撼恢弘,大国雄姿跃然眼前,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

全文共 1392 字

+ 加入清单

11月9日,《英雄人民人民的英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3名深度参与抗击疫情的报告人中,有6名来自湖北——

“人民英雄”张定宇、“生命特战队队员”周宁、“喇叭民警”燕占飞、“火神山维保卫士”尹典、“单车女孩”甘如意、“志愿者药神”叶九思。

他们讲述自己的抗疫经历,向全国人民分享湖北抗疫力量,更带领观众感受众志成城的人民力量。

“选择了一身白衣,就要担起这份责任”

报告会上,省卫健委副主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深情讲述他拖着患渐冻症的身体,带领金银潭医院600多名医护人员,奋战抗疫一线的故事。

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的生命早已不仅仅属于我自己,还属于我们宣誓并为之献身的事业。”

现场,张定宇从武汉带去了一袋橘子。“这是我们医院橘林里最后的橘子。”他说,这片橘林地上,将建起一栋新的应急病房大楼。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副教授周宁讲述了ICU病房里的故事。

他说:“既然选择了一身白衣,就要担起这份责任。哪怕患者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抗疫过程中最温馨的记忆是什么?”主持人问。

周宁说,他救过来的患者老程康复出院后,给他发来一张照片。照片上,老程和家人一起对他伸出大拇指。

“看着照片,我忍不住流泪了。”周宁说。

“我是一个凡人,但我也可以送出微光”

中建三局二公司安装公司项目经理尹典,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坚守了83天。报告会上,他讲述了“云直播”中看不见的那些故事。

一天晚上,工区路断了,吊车进不来。党员突击队队员们徒手将15个板房搬了进去,节约了4小时的宝贵时间。

“我们不是直接与死神抢生命的人,但是,我们是和死神抢时间的人!”尹典说。

“那段时间,有没有什么遗憾?”主持人问。

“没有当面去送援鄂医护人员撤离,没有亲眼见到他们摘下口罩的样子,没有亲自对他们说一声谢谢。”尹典说,这是他最大的遗憾。

今天,弥补遗憾的机会来了。

曾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病房奋战过的护士长陈静也是报告人之一。她走上台时,尹典当面对她说了声:“谢谢!”

武汉志愿者叶九思,是一名和张定宇一样、身患重症的勇敢逆行者。疫情期间,他拖着病体,骑着一辆自行车,为重症病友买了1500多份“救命药”。

“生而平凡,凡人微光。”他说,“我是一个凡人,但我也可以送出微光。”

“爸爸,当我看到你帮助了那么多人后,我真的为你而骄傲,你是好样的。”报告会现场,一段女儿的视频,让叶九思感动不已。

“青年一代是好样的,经得起考验的”

“95后”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士甘如意,讲述了她从荆州老家骑行返岗的故事。

“行动是青春的证明。”她说,“我想用我的经历告诉大家,青年一代是好样的,经得起考验的。”

报告会上,甘如意见到了曾在骑行返岗途中给予她帮助的潜江市公安局民警施虎。

那天下着雨,施虎开车将她送到高速路口,陪她等了3个小时,直到她坐上回武汉的顺风车。

甘如意的父亲也来到报告会现场,送给施虎小名也叫“如意”的女儿一件自家亲手制作的小棉袄,感谢他对甘如意的帮助。

“感谢路上遇到你们,向你们致敬。”甘如意说。

“90后”民警燕占飞是武汉市公安局蔡甸区分局的一名民警。作为火神山医院的责任民警,他在岗位上坚守86天,保障医院建设和运转。

“火神山,让我看到了中国力量、中国青年的担当、中国人民的团结。”燕占飞动情地说,这里没有山,但有山一样的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教师观看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或心得体会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一年后被迫进行的一场全局性

大规模反侵略自卫战争。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次战役。这出其不意的当头一棒,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从此,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起进行了为期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从中朝边境鸭绿江开战,连打三次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了三七线,攻占汉城,将战线向南最远推进了五百公里,最终在朝鲜中部三八线实现了停战,达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目的。

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完全的伟大胜利。

彭德怀后来总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经验时,曾明确指出:“最重要的则是由于党中央和英明的决策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领导。”与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的确有着太多可以大书特书的地方。可以说,志愿军出奇兵应对这场战争,来自于决策出兵朝鲜的伟大决心。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及其领导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们坚信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发展中国家被压迫人民群众为此欢欣鼓舞,他们纷纷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解放的革命道路,从而动摇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改变了世界的战略格局。

从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有许多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新中国真正迈开了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坚实步伐,这也为1971年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访华和第三世界广大国家把新中国“抬进联合国”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总之,抗美援朝战争对我党来说是夺取全国政权之后的立足之战,对我军来说是走向世界战场的立威之战,对我国来说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功德无量,永彪史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圆明园纪录片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圆明园》让我们回顾历史,让我们了解圆明园从前的壮观辉煌,也让我们记住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巨大耻辱。

在看影片前,我们已经学过了《火烧圆明园》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了,对圆明园的历史已有部分了解。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们对圆明园这座伟大的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看到皇家画院为圆明园所画的建筑图时,如此美丽,如此壮观的景象使大家为之惊叹,个性是在建造圆明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上,大家不禁感慨道:“这真不愧是在幻想艺术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世界奇迹。”可惜的是这个伟大的杰作于1860年10月被毁,从那时开始,这个伟大的杰作消失在地球上。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感受到了清代全盛时期的繁华与昌盛,脑海中映起了美仑美奂的圆明园倩影,这个集康熙、雍正、乾隆一生心血而建造的伟大建筑此刻只能成为梦影。而原因正是因为清朝末期的衰落,咸丰皇帝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这让英法联军有机可乘,掠夺与烧毁了这个伟大的建筑。我对英法联军的残暴行径与毫无人道主义、对礼貌艺术的摧残表示强烈的愤慨,对大清国的衰落腐败表示无奈和同情。只能说是弱肉强食,谁叫我们当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秀的领导者。所以说,要想强国,则务必强民。

期望大家在和平年代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昌盛作出自我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烈火英雄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晚上,我和我的哥哥还有妈妈一起去看电影,这个电影的名字叫《烈火英雄》。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开始,外国人觉得应该给船换一个油仓,而没上报中方。因为手下大意,从而使火在油管内迅速燃烧起来。因为那里是个油罐区,所以使火迅速蔓延,产生了爆炸,让在那里的工作人员无一生还。巨大的气流迅速冲击,给附近的居民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消防员们全部出动,但消防指挥官十分担心高20米的A01号罐爆炸。江立伟和另一位消防员勇闯A01号罐,因为A01号罐已经爆炸,若再不关阀门火便会烧到化学罐区,到时候整个城市都会很危险。马队长死守化学罐区,因为断水了,他们用石头堵住铁网,在火块烧到化学罐时,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化学罐。在火将要吞掉他们时,水管有水了,但是负责清洁的消防员死了,他是被渔网缠住了,最后溺水身亡。就在有水之时,江立伟正在关最后两个阀门。另一个消防员已经被江立伟支开,撤到安全地带。最后阀门关上了,江立伟也微笑着掉入火海了。最终他们保住了化学罐区,救出了人们。

看到这一刻,我落泪了。在遇到危险时,人们都往外跑。而只有他们,为了人民安全,不关心自己,拼命往里跑,为了是给人们逃跑争取时间。在火海当中,队长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专心的与火做斗争,且还要保护每个人。让我看到A01号罐快要爆炸之时,江立伟劝大家撤,而队员们坚决不撤时,我认为队员们是对的,而妈妈认为生命第一。因为我觉得队员们知道生命第一,但如果他们逃走,整个城市,包括自己的亲人都会丧生。所以他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灭火,也不愿危及到亲人的生命。啊,这才是英雄!

我知道了,我们要好好地珍惜身边的事物与环境,因为,这一切,都是无数无名英雄,用生命来守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学生流亡抗战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119 字

+ 加入清单

一首失传了77年的抗战歌曲重获新声。师生们有幸见证了这首老歌新曲的首发。“我有恨,在九月秋;我有泪,向腹中流……”,这首歌是由东北中山中学国文老师、“清华诗人”郝泠若先生撰写歌词,在当年广为传唱。沈阳独立音乐人、新民族音乐创作人韩萧寒先生看完歌词被感动,为这首歌重新谱曲并演唱。“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也成了这首歌的首发地。韩萧寒因事未能到现场,他通过视频说:“为这首歌谱曲并演唱是我给当年的学生和老师致敬,是向当年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致敬。”看着不到五分钟的MV短片,一张张流亡师生的老照片闪过,再听着韩萧寒那略带沧桑的嗓音,一些人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出来,其中记者自己也是。“第一课”也在这首歌中落下帷幕。

课后作业:我们需要家国情怀

“世界只有两种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有增无减,终生不变:一个是爱家,另一个就是爱国。希望同学们能从这堂课中感悟抗战期间爷爷奶奶们的家国情怀,也思考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家国情怀。”

虹桥中学开讲——

学生惊诧:下大雨我们都停课,而他们……

为了迎接新学期的到来,皇姑区虹桥中学早早在宣传栏中贴上了刊有“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系列报道的报纸,引来学生围观。“没想到,打仗了,学校还要继续上课;没想到,学生还要流亡到那么远的地方。看这些战争年代的读书故事,我们感觉就是震惊!不可思议!”在橙黄色的报纸前,同学们议论纷纷。而读到《重庆那一天,如噩梦般存在》时,有同学的眼睛湿润了。

“有时候我们上课,听到火车的声音,都无法安心听课。而那些流亡学生一边躲避炮火,一边步行赶路奔赴好远的地方上学,我感觉到他们求学的心思是多么强烈,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珍惜让我们汗颜!”

遇到战争,学校还正常运转吗?学生们还正常上课吗?播放《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纪录片前,记者在八年十七班做了个小调查。回答如下:“下大雨,学校都要停课,打仗了学校肯定不会上课了。”“万一同学们受伤怎么办?家长也不会同意的。”“我有个头痛脑热,我妈妈都会把我接回家,遇到战争怎么会有人去上课呢?”

短片开始播放,学生们的表情凝重起来,有惊恐,也有诧异。“真没想到,学校可以在那么艰苦条件下上课,我们看着都害怕。我懂了,学生只有通过知识来报国,才能改变国家命运。你看东北中山中学那么多学生最后成为科学家、工程师,他们成了国家的栋梁。”学生宋津桥说。

“我太喜欢短片中‘有了学生,就保留了民族元气’、‘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几句话了。一个社会总要有点精神,一个群体总需要一些榜样。我要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学生吕英哲说。

珠江五校:

看完纪录片,起立鼓掌

9月1日上午,皇姑区珠江五校学生们观看《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后,还在课堂上阅读了沈阳日报相关报道。

珠江五校六年九班刘子豪说:“姥爷说,日本鬼子侵占中国修‘围子’,设‘部落’,把群众赶进‘人圈’,老百姓过着牛马一样的奴隶生活。为了将侵略者赶出中国,这些学生到南方去求学,他们的爱国精神让我们感动、佩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六年九班响起《松花江上》歌声。

“我以前觉得是为自己学习,看了这个纪录片后我明白读书救国的道理。”李启祥同学说。同学们上了特别难忘的第一课。

近20分钟的纪录片播完后,同学们起立鼓掌。

“开学第一课,我们要学生们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引导学生培养出健康、乐观、勇敢、坚强的人格,将来学生们要为国家的强盛贡献力量。”珠江五校校长佟宁芳介绍,该校将在全校开展了解抗战历史、学习抗战精神的教育活动。

二经二校:

有这样一所中学?真没想到

开学前一天,二经二校就将刊登“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系列报道的报纸张贴到校园宣传栏。“东北还有这样一所中学?真没想到。”宣传栏吸引了不少老师和学生家长。

9月1日,该校组织学生观看了《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纪录片,并围绕“流亡抗战”在学生中开展征文、写观后感活动,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一六五中学:

“流亡抗战”是活动主题

走进一六五中学,操场上,几名解放军战士正在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军训。

校长金至涛告诉记者,每年新生入学军训已经成为该校开展国防教育、抗战教育的一部分。今年该校又多了一项内容:组织学生观看沈阳日报、沈阳网和市教育局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并围绕这个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将其当成新学期开学的主要活动。

九年一班学生杨济同说,当年东北中山中学的学生流亡途中不忘抗争,不忘学习,千余名学生参加了拯救民族危亡的“一二·九”运动,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写了浓重的一笔。今天的学生应该向他们学习。谈到“家国情怀”,九年三班学生童尧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像爱家一样爱国。每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做好了,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建设我们可爱的国家。

70年前“第一课”

谁见过大衣当黑板?他们见过……

这堂课的主讲人是沈阳日报记者周贤忠。他受几位参与流亡抗战的东北中山中学老校友委托,讲述70年前的“开学第一课”。

我们共走访了8个城市,采访到平均年龄达88岁的近40位校友,其中有四位校友提到了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开学第一课”。

南京板桥:上课时日本飞机来了

93岁的赵德本讲了在南京板桥的“开学第一课”。他是1937年从南京考入东北中山中学的。他入学上的第一课就是听老师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故事。老师说,秦灭楚,楚国虽只剩项羽等少数人家,但他仍带着大家不畏强暴,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暴秦。我们也一样,总有一天我们打败日寇、打回东北老家去……正讲着呢,日本飞机来了,但大家谁都没有动,老师坚持讲,同学继续听。为听故事不躲警报,那时的师生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抗战到底、读书报国”的决心。

广西怀远:黑板在老师的大衣上

82岁的穆杰校友讲了在广西怀远的“开学第一课”。穆杰是当时国文老师乌荫棠的儿子,怀远复课时,他最小的弟弟不幸夭折。乌老师忍着巨大悲痛,告别家人回校上课。这就是东北中山中学可敬的老师,无论正经历怎样的苦难,都永远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让穆杰印象最深的要属生物老师王虚中。当时在怀远,复课条件非常艰苦,上课没有黑板,学生问:“还上课吗?”他说:“上!”随后他用粉笔在自己的大衣上画图示,说:“黑板就在我的胸前!”

四川静宁寺:“第一课”是追悼会

93岁的白晶泉在沈阳金秋医院病房里讲述了在四川静宁寺的“第一课”。1939年5月3日下午,学校在重庆储奇门码头集合准备前往静宁寺,在等船的时候,遭遇日本飞机轰炸,五名师生不幸罹难。学校到静宁寺后上的“第一课”就是开追悼会。郝泠若老师还专门写了挽歌:你们安息吧,在荒原上,星寒兮月冷兮风雨兮凄凉!抗战的旗帜正在高张,报仇的单子让我们来承担。老校友白晶泉说,这场追悼会后来变成了声讨会。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抗战到底,收复失地!呐喊声在操场上空久久回荡。

沈阳:一堂校史课记了一辈子

85岁的高清宝讲的“开学第一课”就发生在这个礼堂。他是1948年秋考入东北中山中学的。那时东北中山中学已经北归沈阳。入学第一课便是听王虚中老师讲校史。高清宝说,这堂校史课让他记了一辈子,就如精神雕像,时时立在他的眼前。他为这所学校在抗日烽火中弦歌不辍而感动。虽然他只在这所学校上了三个月,学校并入东北实验学校,也就是今天的省实验中学。但他始终认为东北中山中学是沈阳最好的中学。一堂课竟对一个学生的一生产生了影响,这也是我们沈阳日报和市教育局开办这样的“开学第一课”的一个初衷。希望今天的“开学第一课”能在每个同学心中打下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3437 字

+ 加入清单

柴静(1976年1月1日-),汉族,出生于山西临汾,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艺术硕士。19岁在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22岁到北广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现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主持节目《看见》。作为著名的新闻人,柴静总是出现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而她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记者。2014年从央视辞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两会召开前夕,沉寂了一年之久的柴静,携纪录片《穹顶之下》迅速刷屏朋友圈。从央视离职后的柴静,现在的身份已被定义为“自媒体”、“公民记者”,这场因名人效应引发的大众对雾霾的集体重新关注,被描述为自媒体力量的兴起、与主流媒体完美合作的示范。

不对,“大众对雾霾的集体重新关注”不如换成“大众对柴静及其纪录片的赞誉或质疑”这种表述更为准确。几乎一夜之间,头天对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雾霾纪录片的惊叹关注,全部被淹没在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诋毁、甚至人身攻击、个人喜好里。视频出来的当天晚上我完整地看了一遍,从新闻由头、事实呈现、追溯原因,到多方剖析、经验借鉴、行动建议,加上柴静条理清晰、思维连贯、语速得当、字字珠玑的演讲串联,这个纪录片的专业性可谓毋庸置疑。

我看完的当下就有冲动想写点什么。但当今天一早醒来,由于中英时差国内已经是骂声一片,负责任的还找找数据、事实表述漏洞;不负责任的纯粹人身攻击、讨厌柴静、low逼、资深烟民、高龄产妇等等私人八卦……当然积极的一面我们看到,因柴静的名人效应、公益行动带来了有关大气环境科普、环保意识觉醒、政府部门问责的一次极好的机会,公众合理质疑、多角度讨论,即使有不同的声音也是正常的、值得鼓励的,借两会召开之机,也能顺势倒逼政府部门拿出环保机制整改行动魄力。但国内舆论环境的一贯传承还没有形成能够包容理性争论的氛围气度,常常刹车失灵演变成非黑即白、谩骂攻击。在这种舆论口水战中,我习惯性地后退,多说也无益。

想起了八年多前我与柴静的一面之缘。当时其与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组到清华分享栏目背后的故事,我们新闻系的全班同学受邀聆听演讲。柴静当时已经成名,简单的T恤、牛仔裤。演讲完毕对她的印象是:口才了得、满腹诗书、随口引经据典、面部表情淡漠。当时还有同行的某省台随机找了我们其中几位同学进行采访,当时我被问到的问题是:你觉得新闻记者最重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记得我回答了三个词:热情、敏感、责任。

因为曾身处与柴静一样的职业背景,所以深知作为一名致力于追寻、记录、报道事实真相的记者,常常会遭遇关注家国天下的责任感,与改变不了现实的无力感之间的冲撞、碰击、斗争。记者的职责不是改变,而是督促改变。这种改变的困难和阻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穹顶之下》号召环保体制的变革、政府部门的作为、你我行为习惯的改变,这种督促远未见效之前首先得到了大众对其行为动机、利益集团背景、私人八卦的阴谋论的诋毁,可想而知前方还有多少重重阻力。

我不是柴静的粉丝。她歪着头向对面的嘉宾咄咄逼人时,我担心她活得太沉重。这几年好了一些,脸上多了很多笑容--《穹顶之下》的演讲我们就可以看到。但无论如何,这个片子激发了我对雾霾的重新审视。

刚来英国留学时,我曾有整整八个月的时间没有回国。飞机落地北京首都机场的那一刻,我的心情雀跃极了。当我进了航站楼走向安检台的时候--我深深地记得那个画面--T3航站楼里可以用“尘土飞扬”来形容,空气里满满的黄土颜色和灰尘的味道,我下意识地捂住口鼻。这座我曾经非常熟悉的城市,因八个月的离开,带给我鼻子、呼吸道强烈的不适应感--也许因为在英国习惯了那里的蓝天白云。

英国是一个多雨的国家。我们都知道,在国内开车的人最害怕洗车后的第二天下雨--车白洗了,雨一淋全是花花的泥点子。在英国,尤其是住house的居民,习惯将车停在路边或露天院子里。当然这边很少暴雨,而平日里的淅沥小雨,是根本不用担心车子弄脏的。很多英国人在下小雨的时候,甚至选择不打伞从容在街上行走,而不必担心雨水脏了衣服。如果你住在伦敦市中心,比如金丝雀码头的某栋高楼里,平时天晴的时候,你完全可以远眺到15英里外的希思罗机场--据说曾经的北京,也能在后海银锭桥远眺到西山。

三个月前我因工作需要回国出差,一名曾在英国留学的男士,带着妻子和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宝宝过来咨询移民英国的事宜。他从英国毕业回来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发展相当不错,但他现在,执意重回英国。“尤其结婚生了孩子之后,很多时候想带宝宝出门遛个弯儿,但空气实在太差劲了,常常雾霾,就不敢带孩子出去了。”他对我说:“为了孩子的成长,看来我必须得带他们重回英国”。

柴静拍《穹顶之下》也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她在片子里并未将女儿未出世患肿瘤与雾霾之间证明为因果关系,但是由于关心女儿的健康问题而开始与雾霾死磕,从母亲的立场来看,是十分能够被理解的。食品安全、大气污染、成长环境等等这些在国内不能被忽视的问题,对于我这个还没当妈的人来说,已经为将来的孩子考虑到了,更何况成千上万的母亲呢!必须承认,这也是我选择留在英国的原因之一。

伦敦也曾为“雾都”。柴静在片子里特意来到伦敦寻访治理雾都的经验。我们都知道1952年12月5号那场著名的伦敦大烟雾事件,冷空气横跨英吉利海峡,覆盖整个泰晤士河谷,把煤烟控制在云层之下,造成一万两千多人因此死亡。那时英国政府在二战之后大力发展煤炭工业、振兴经济,高品质的煤炭全部用于出口,普通英国老百姓使用的大多是劣质煤炭,再加上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工厂、烟囱林立,已经排了几十年的工业废气的积累,终于酿成了大烟雾事件。1953年英国政府终于决定成立“空气污染委员会”,之后通过《清洁空气议案》、修改为《清洁空气法案》。在1960年至1970年治理空气的十年间,英国的空气清洁状况有了质的改观,同时让人惊讶的是,由于清洁能源和新兴行业的替代,英国的GDP在这十年间同时也增长了一倍。

伦敦的巴特西电站,四根103米高的烟囱,曾经是英国工业革命巅峰时期的象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成后,曾每星期烧煤一万吨,维持伦敦五分之一的电力供应。而自1982年“退役”以来,巴特西电站已经成为了英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演出时,也曾作为伦敦的六个建筑形象代表之一,出现在舞台。现在,围绕着四根烟囱,巴特西商住综合开发项目成为了伦敦市最大的开发项目--其代理机构仲量联行透露,当巴特西首期住宅项目推出时,一周内即售出75%,刷新英国卖房记录。目前新建的三期项目,在去年10月底甫一推出,也延续了疯狂抢购态势。英国人对于“空气污染”是心有余悸的,但在旧城改造时,这四根烟囱是明令禁止拆除的受保护对象--它们将一直矗立在泰晤士河畔,提醒着人们英国曾经的辉煌与经验教训。巴特西情结也已深深融入了英伦文化的血液里。

不是说英国现在的大气环境就多么多么好,居住在这里感受就多么多么优越。伦敦市长鲍里斯斥资改善伦敦空气质量污染的措施仍被诟病,伦敦的空气质量时至今日还被英国媒体各种监督吐槽--比如媒体指责伦敦尤其是牛津街,是全世界二氧化氮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但这也正是体现了英国媒体的言论自由与监督有力--有报告说,根据英国2013年全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伦敦达到“危险等级”的天数仅为8天,其他城市更少。这里蓝天白云的时间确实比国内多太多了。

今天我的朋友圈里一位在英国定居数年的前辈说:上周,舅舅在北京被确诊为咽喉癌,当我得知这一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雾霾。这是我第一次把雾霾和我亲人的健康联系在一起。每次短暂的回国,严重的雾霾尽管已感不适,我还是觉得与我无关。但这次我真的觉得雾霾已张开他的血盆大口在侵噬普通百姓的生命。今天凌晨我看了柴静的片子,同时也看到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无论怎样,柴静以她的影响力,从民间发出了对雾霾的挑战。

同样自费拍过食品安全纪录片的崔永元说:我认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作用。柴静的纪录片,可能是她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同为前电视人,我欣赏她仍坚持对于发现真相、深入调查、呼吁改变的追求;在名人效应的光环下,所幸能够一定程度上消抵变革难行的无力感,不管是鲜花还是鸡蛋,起码这么多人都看见了关注了;我更期待咱们国家的雾霾治理能够在十年内真的取得一些成效,重现多一些蓝天白云,那么我也能够在那时牵着自己孩子的手,说:看,这是我们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纪录片《较量无声》观后感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這次觀看的紀錄片,讓我增長了不少知識。我原本以為,美國對我國的抵制,表現在一些國際大會上以及拉攏像日本等國家欺負中國,沒想到美國的計劃竟是如此長遠之策,並在中國已經有了很深的影響。

首先,我想說,美國從資訊技術,及向中國人民傳播民主思想入手,是一個近乎完美的計劃。他沒有破壞世界的和平,而是從中國的青少年開始,給他們洗腦,使他們完全接受自己的一套娛樂方式、教育體系,從而搞垮中國的下一代接班人。而我們青少年卻渾然不知自己國家面臨危機,“享受”著美國為我們送來的各項遊戲、電子產品,埋怨著我們的教育制度,我不禁開始著急,我希望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先讓學生們瞭解現在的國際形勢及美國的計劃,樹立起同學們的愛國情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朝一日,假如華夏學校的同學可以當上中國的教育部部長,就一定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世界格局及形式作為華夏兒女必修的一課。

其次,美國拉攏中國官員的行為,是公開向中國示威的可恥行為,既然我們干涉不了美國的行為,就應該從自己改變,進行深刻的自省。我認為政府應加大對腐敗官員的懲罰力度,盡最大努力從上向下推進改革。

中國未來的命運,把握在我們青少年的手中,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每個青少年都應成為一個真正的愛國人士,從現在起,我拋棄為父母讀書的理念,打心底裏樹立起為中華文化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纪录片军工记忆全集观后感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品味《军工记忆纪录片,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自豪、感动、惊叹、钦佩、惋惜,各种复杂情绪不断交织着,撞击着我的心。这些军工巨匠从抽象的简笔画,清晰为我们身边嬉笑怒骂的普通人。他们工作中针锋相对的争论,生活中的彼此照顾,专业上的冲锋,镜头前的赧然,让我敬佩又动容。

中国的军工行业,如初升的旭日,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建国初期,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研制出两弹一星和核潜艇,令无数国外专家折服;如今,我们自主研制的武器装备频频亮相,航母入列,歼-10劲舞,又屡屡被冠以“中国奇迹”。

歌德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激起的热情。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在变,但是触动人内心的感情并没有变。排除万难的坚韧——“死对我来说,没这个型号重要”;殚精竭虑的拼搏——“没白没夜干了50天,结果最后尿血了”;淡泊名利的坚守——“我管钱,但我从来不动钱”,愧对家人的动容——“我耽误了父亲的病情,我非常愧疚啊”,在武器装备研制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做好了随时奉献自己一切的准备。

镜头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讲述百岁老母临终前对他的牵挂时,脸上仍带着克制温和的笑,眼角却止不住留泪;“独臂英雄”祝榆生,年近古稀时担纲三代坦克的总师,当记者问他为何忍着摔断三根肋骨的剧痛也不肯误了会议的时间时,他朴实而认真地回答,都在开会啊,都等着我啊!看到这儿,我不禁泪流满面。

作为记者,我曾参加过几次《军工记忆》的摄制采访,老专家们缜密的思路、严谨的作风、赤子的忠诚,依然可以从屏幕前闪亮的眼睛、整洁的衣角和谦和多礼的态度感受到。

052驱逐舰的总指挥王荣生,如今已入仗朝之年,看着我们的“长枪短炮”,他带着孩子般的羞涩说道,“我们这些人,特别不习惯见人”。他们无一例外地一再强调,个人渺小不足道,是中央的正确领导、各部门的大力协同才铸就丰碑。他们本着“有誉于前,不如无毁于后”的低调作风,在远离聚光灯的地方,咀嚼着一生的付出与收获,静静地用生命践行“为党奉献一生”的承诺。zuowen.yjbys.com

从放映室出来,在灵魂深处,一股激情勃勃升起。一代代军工人的付出,已沉淀为行业的生命力;守护安宁的使命,早已渗透进每一位军工人的血脉中。我们没有割断记忆,新时期的军工人将源源不断提供令后人回味的新的记忆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在今年,我国已经发射了“长征七号”火箭和“天宫二号” 空间实验室,还将在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这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关注航天、关注科技创新的热潮。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央电视台的支持下,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十二院)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以高标准制作了专题纪录片国家记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该片共采访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神舟5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等24位专家,拍摄了原国防部五院旧址、火箭研制厂、风洞实验室、钱学森图书馆等10多处现场,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

首次展现了系统工程的重要作用。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钱学森带领航天人探索出来的系统工程方法;该片反映了航天系统工程产生、发展和应用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全过程。

首次披露了许多重要历史事实,包括苏联专家帮助研制“东风一号”导弹、国家困难时期航天工程“下马”之争、两次启动卫星研制工程等。该片在历史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都达到一个新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圆明园的创造是一部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它是美的化身,然而,它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悲哀,是世界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与耻辱。圆明园的断壁残骸是无声的控诉,这样一部凝结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巨献就这样成为了一片残骸,它的瑰丽就这样在世界上消失了,只有这种三维技术才能设计才能使我们一览这奇迹般的创造。然而它越是瑰丽,就会越引起中国人的哀叹与惋惜。这部纪录片唤醒了所有沉睡在美梦中的中国人,这是屈辱的历史,这是背叛的历史,也是我们不愿重演的历史。

大型史诗性纪录片《圆明园》为我们重现了辉煌的建筑,也是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画卷。其实火烧的又哪只是圆明园呢,他烧的其实是精细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要比圆明园大得多。然而焚烧的又何止是建筑呢?焚烧的是一个个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呀!

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合璧的欧洲式水法,它的规模之大与它的神奇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叹为观止。并且大清的皇帝还能够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去取悦一个自我喜欢的女子,为她建立它喜欢的草原与建筑。它的富丽堂皇就不言而喻了。似乎任何一个建筑都是美的化身。

当时大清帝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统治者们以此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此时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杯具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这天的我们只可以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完美。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1840年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最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康熙皇帝是那么的喜欢自然科学,而后世的皇帝却是如此的无视科学的伟大力量,使中国失去了独领风骚的地位。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的两次大肆掠夺慰藉了他们饥渴的心灵,每一个战士都获得了丰厚的奖品。当我们看到圆明园中的财务在西方人的手中大肆公开的拍卖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一种耻辱呢?

法国作家雨果以前这样说过: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是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评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收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他奇特的建筑与想法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此刻也在重修圆明园,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我们历史上的缺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了一段不可改变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却能够创造未来。在未来,这个崭新的世界里,我们能够建造更加辉煌、更加令人瞩目、更加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为了不让历史再次重演,为了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谨记“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誓言,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46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播放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聚焦作风建设两年来不平凡的历程,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运用纪实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从严治党,激浊扬清的壮丽画卷,引发荧幕下人们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共鸣和思考。

专题片通过还原全国30多个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件细节,让当事人现身说“纪”,向观众讲述了推进作风建设的那些激荡人心的细节,伴随着沉重的反思和悔悟,我们看到作风建设确实一朝一夕都不能松弛,必须久久为功,正是忘记了“吾日三省吾身”,忘记了当初从政的初心,才使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中年阶下囚。为国家和人民付出心血培养的干部领导最终沉沦、丧失道德良知而痛心,为这些干部辜负了家人、领导、国家和人民的嘱托和信任而痛心。但是痛心拿出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溯源治本、猛药去疴的举措从严治党才是治本之策。 2012年12月4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启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伟大征程。从改四风、守规定开始,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出发,从中央到地方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整治行动,我们从中看到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定决心,看到了“抓大不放小”细致谨慎,正是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言必行、行必果,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有效的大排查、大检查、大扫除,务实求真,才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让党风政风为之一新,让党心民意为之一振。想想两年前积重难返的“四风”问题和令人痛恨的腐败现象,想想党面临的那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恢复当时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以及党内党外的种种忧虑,谁敢预言作风建设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然而,今天我们却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认真”、“有担当”,这种善做善成的求实精神贯穿了作风建设的全过程。现在我们欣喜看到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全党上下,一种优良的党风政风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

党的作风建设是永恒的课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能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因此,接下来我们要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管用的体制机制。在作风建设“醒脑”、“祛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补课”,为精神继续“补钙”,坚持教育与实践并重,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建立健全一整套管用的规章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增强刚性约束,使为民务实清廉成为党员干部牢牢坚守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将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结合为一体,形成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新常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家有儿女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少儿频道的精彩节目真是多呀,我看了《哆啦A梦》还想看《海绵宝宝》,还有战斗片《小兵张嘎》也吸引了我,真是忙不过来呀!但我最喜欢看的要数喜剧片《家有儿女》了, 这部喜剧片讲的是一个重组家庭,他们每天发生的故事和我们的生活很贴近,所以我感觉自己也成了剧中的一个人物了。在这个家庭里,男主人夏东海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好爸爸,他很会为我们小孩子着想,孩子做错了什么事,只要能改正错误,他都会宽大处理。我真希望我的爸爸也能像他一样,那我以后就不怕做错事了。女主人刘梅是一个比较豪爽的人,一个标准的中国式贤妻良母,我感觉我的妈妈特别像她,她从学习到生活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三个孩子,但她又很严厉,无论谁做错了事或出现了什么问题,只要是被她知道了,她都不会轻易放过,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剧中的三个孩子活泼可爱,姐姐夏雪聪明又漂亮,她学习认真,成绩优秀,但我感觉她有点傲气。夏雨是个可爱又天真的小弟弟,他最喜欢学哥哥,姐姐的样,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来。还有一个就是顽皮鬼刘星了,他学习成绩不好,还老是给爸爸妈妈捣蛋,搞得爸爸妈妈晕头转向。三个孩子虽然有时也会产生一些小矛盾,但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一起商量事情,一起出鬼主意,真是开心呀!家中有了这三个孩子,每天欢声笑语,家庭充满了温馨的气氛。真希望我家也有哥哥弟弟或姐姐妹妹,那样我就不会寂寞了。 每天晚上看《家有儿女》是我的必修课,爸爸妈妈看我看得这么认真,也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这部电视剧,真希望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像剧中的一家人一样开开心心,和谐共处。

[家有儿女观后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大型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之《标本兼治》观后感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哪一个干部都需要监督,哪一级干部都需要监督。

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赢得党心民心;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承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英雄郑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不得不沮丧地说,参加工作以后,我的英雄情结便歇菜多年了。前两天看电影频道放映《雷锋》、《张思德》都没能唤醒这一伟大情操,今晚看完吴子牛的《英雄郑成功》,总算滋长了些油然而生的英雄情愫。那可不,郑成功撑的是收复台湾的民族大旗,打的是荷兰鬼子(遥指当年,望KEMA同仁勿以为恨),算得上是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大英雄了。这符合民心所向,顺应当前发展趋势,说不得,要顶一下。

老谋子说,举凡男人,打小都会在心底深处埋下点英雄主义存货,话音一落扭头便开始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歇斯底里厮杀,说是实践儿时梦想。马云更是打小便研习武术,发着高烧做着大侠的白日梦。待他有了阿里巴巴,也就有了进一步玩大儿时那点张狂劲的充足资本。首先是员工名字,一律以金庸小说中的一干牛鬼蛇神的名号相称,小马哥以风清扬自封,算得上是金庸武侠世界里的一哥了,据说僧多粥少,好名字不是人人想要就有,你叫田伯光、士兵甲没人跟你抢,但郭靖令狐冲乔峰那可都是大腕,得通过注册审批,名符其实,能者居之;其次是部门名称,什么光明顶、侠客岛、冰火岛,尽落草啸聚一帮绿林。

以上两位算得上是玩儿乐有所成的会家子了。搁我这可就没折腾出什么大气候。亏得我爷爷还是当年称雄乡里的一代武学宗师呢,我也没接下个衣钵。

记得小时候约莫两三岁时,我最为体弱,一跤跌倒,大人来扶,咔嚓一声,胳膊脱臼了。我至今还在琢磨这事呢,要么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搀扶之时不自觉运用了内力操了一招举火撩天、釜底抽薪什么的(咱这不是武学世家嘛,个个身怀绝技的,那些灌水的、潜水的、看帖不回的,可不要撞我手上,嘿嘿…),要千锤百炼我这块武学奇才,日后好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和谐社会。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中了化骨绵掌之类的歹毒法儿,为父辈们行侠仗义得罪江湖买了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长征纪录片的观后感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大型纪录片长征》第三集,深受震撼,深受启迪,深受鼓舞,深深感动!这一集以宏大的叙事方式,细腻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共党史、红军长征史上最为光辉的篇章——遵义会议。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生死存亡的转折点,是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让我们感叹的是,对于这样一个重大事件,本片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在学术上、艺术上都充满新意,堪称精品。

与以往电视文献片的叙事方式不同,本集在刚开始时,首先以相当的篇幅,反映了湘江之战的惨烈,红军的英勇顽强,战况激烈,惊心动魄。党和红军所陷入了巨大的危难之中。这既是历史的真实表述,同时又以强烈的对比艺术表达手段,揭示了遵义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

而讲到遵义会议本身,又从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一直讲到遵义会议,层层递进,一气呵成,人们更加明晰地看到“遵义会议”具有的历史必然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于遵义会议不仅以严谨的史学方式,描绘了它的全过程,而且有历史当事人的影像叙述,如对杨尚昆、伍修权等的采访;不仅有会内的内容,也有会外的内容,如红军指挥员耿飚对历史的回顾,为遵义会议做警卫工作的红军战士王道金的回忆,这就使本片的表态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使人们更加切实地看到历史事实的跌宕起伏。

本片史实准确,思想深刻,编导艺术成熟、丰富而流畅,许多画面感人至深,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如遵义女红军李小侠的深情回忆。

最后,本片引用了毛泽东会见外宾时的影像,和他对遵义会议的评论:

“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也是一条真理……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真是画龙点眼之笔。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英雄雨来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小英雄来》,我深受启发。

雨来生活在美丽的芦花村,是个游泳高手,泳技没人能比。雨来很调皮,好几次逃学捉弄老师。一天,雨来正上课时,突然有许多日本兵闯入教室,和老师单独谈了一翻话后,老师对大家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说完后,老师让大家回家。同学们都以为只是放几天假而已,聪明的雨来却从老师的眼神中发觉不仅仅是那样的,日本兵是要把老师抓走。雨来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开始了救援行动。为了救出被困的老师,雨来和同伴们利用“土坑 ”、“弹弓”等鬼子从未见过的怪招跟他们周旋,最终救出了老师。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我们要有勇气和智慧,像小英雄雨来一样,用智慧去克服困难,赢得胜利,还要牢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力量大”。就是因为团结,雨来他们才能救出老师。

我们要学习雨来的爱国精神,同时还要克服他身上的缺点。相比而言,我们的学习环境多么地优越,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不讲与上课无关的话,尊重老师,团结同学,把雨来的爱国精神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辽艺大型话剧《干字碑》观后感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1日晚上,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大型话剧干字碑》在市工人文化宫精彩上演。该剧再现了凤城市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毛丰美的先进事迹。近两个小时的演出,剧情感人,掌声不断。市委书记王明玉、市政协主席刘亮等市领导与我市部分机关干部共同观看演出。

辽艺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精神食粮。毛丰美同志是新时期辽宁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在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毛丰美同志的实干精神。这次巡演,不仅为我市带来一场艺术盛宴,更让广大干部群众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礼。全市上下要以观看此次巡演为契机,进一步弘扬“干”字精神,凝聚起加快辽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把锦州建设成辽西区域中心的文化名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时代楷模抗疫英雄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病毒如恶魔般侵袭了这座城市,黑暗笼罩四周,空气中透露着阵阵的寒意。然而我们对暖风三月的春天无不充满着希翼,我们的心没有因此被冰封……

相信那春天仍会慢慢走来,撒下一片暖阳。我们用稚嫩的声音呼唤你的到来,用笔尖刻画你回来时的模样。跟深处这困境的人们一般,在这寒冬中翘首盼望着,在这朝阳未升、夕阳西下的雾霭里望眼欲穿着,在这黎明前的黑暗里呼唤着。

曾经,在病毒突然袭来时,就是那窗外的树枝也显得孤独几分,空冷的街道,无形的屏障阻隔在人们之间,平添了几分“生人勿进”的距离感......也许,当你不久再次光临这里,内心有种说不出的陌生,说不出的悲伤,但是请你不要留下伤心的泪水,请坚信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我们坚信,明日的朝阳会更红,更亮!

为了迎接黎明的到来,作家用优美的语句赞颂着,孩子们用多彩的画笔祝福着,老人们用心底恳切的祝愿期盼着。三尺寒冰、千里雾凇,在你看似温柔的和风细雨中竟然会消融地不着痕迹,一切的坚硬和冰冷都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生机和温暖,这就是春的魔力!经历风雨,树木才会参天而立,面对挫折,我们才会更加坚强。我们怀揣着暖风,用柔情的目光盼望着寒冰的消融,用微笑的脸庞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我们站在祖国的土地上,相信这笼罩的雾霭将会消散,希望的路口,痛苦和悲伤不再存在。期待着黎明的第一束光,它让我们团结一起,为胜利而执着,为希望而冲破重重屏障。在这片爱的天空下,灿烂的阳光会为我们照亮前进的方向。

黎明将会如期到来,面对这个漫漫长路的小忐忑,我们毅然的笑,坚定的笑,不被它打败。我们永远坚信,明日的阳光会更灿烂,明天的天空会更蔚蓝,明日的中国会更加耀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爱丽丝英雄史诗《生化危机终章》观后感

全文共 1815 字

+ 加入清单

该完的终究会完,《生化危机》系列电影迎来了第六部作品,虽然该片的结尾留下了一个“还能继续拍”的尾巴,但应该是不会折腾了,如果再拍的话,肯定不是这帮人了(如下再分析)。

这篇文章是俺第一次为这个系列写文章,索性多说点。

对于《生化危机》系列电影,个人有着比较复杂的情绪。小弟当年还是个卡婊《生化危机》的大粉丝,对于电影印象一般。这么说吧:

★第一集不咸不淡,一个舔食者就成了大boss,感觉不过瘾;

★第二集惊艳,个人非常喜欢,神似的吉尔,追迹者一出场都燃了,迄今也认为这部电影是最好游戏改编电影之作。

★然而第三集,把《生化危机》直接变成神棍片了,出于游戏粉丝的感受,个人对这片很不友好,最不喜欢的一作。

★到了4、5集,放到一起说吧,由于当时已经从游戏坑里出来了,游戏第五作是我玩过的最后生化游戏,渐渐地对于电影也没那么严苛了,就当B级科幻动作片看得了。然而不喜欢的地方还是在于第四部集大量慢镜和摆POSE场景拖慢了节奏,第五部那脑洞故事,也不是俺喜欢的地方。

★直到这部,《生化危机:终章》,这部一拍两年,片场还出现几场事故的电影,作为完结篇,有着不足之处,但电影在各方面资源都有限的情况,最起码让俺还算满意。

为什么说本片“各方面资源”有限?咱们慢慢来说。

世界头号“媳妇迷”

《生化危机》电影系列的最大贡献,除了诞生了游戏改编电影最长寿的系列片之外,还贡献了一个全球最著名的“媳妇迷”——保罗·W·安德森。(以下为了省事,简称安德森)

作为一个脱离高级趣味的人,俺当年真的算是安德森的粉丝,因为他早期拍的《魔宫帝国》《黑洞表面》《兵人》都是俺小时候非常喜欢的电影,但其塑造的科幻风格在B级片粉丝中的口碑还是很强的,而且根据《兵人》改编的游戏在当时的市场上火得一塌糊涂,也奠定了其“电玩导演”的称号。

随后《异形大战铁血战士》《死亡飞车》等片,同样是那些浓浓的“电玩”风,对于他拍《生化危机》系列,从电影的角度,其实第一集拍得不错,但作为游戏迷,就凭他往里加入一个毫不相干的原创角色爱丽丝就让很多粉丝不会买账。

但从《生化危机3》开始(这片也不是他导演的,只是编剧),这位就加快开始追捧老婆的步骤。

米拉·乔沃维奇真的嫁了一个好老公。

只要有米拉在的片子,就完全影响到了电影的协调性,如果说《生化危机》是米拉的独角戏,压缩了其他角色的出场时间这一点情有可原。但《三个火枪手》的问题就太突出了。原本这部根据大仲马小说改编的电影融入19实际幻想主义和蒸汽朋克的元素,艺术指导超赞,但正是因为媳妇迷的缘故破坏了电影的整体,大量米拉的慢镜头和pose占据了大量空间,让这部拥有华丽视觉的电影变得相当拖沓。

而这种问题到了《生化危机5》中达到了顶峰,看过的自然明白。这种夫妻店的经营模式不是不好,只是保罗有点过于为自己的妻子营造个人秀,当年那个新锐、暴力、令人热血贲张的科幻导演如今早已看不见了。

话又说回来,这样的好老公,上哪找去?

真正的完结之作

所以说,如果我是电影公司老板,是绝对不会让夫妻店在这么折腾下去了,这个系列商业价值上限已经顶天了,也就全球1-2亿的量,《生化危机6》赶紧收尾。捧媳妇15年,拍了6部系列片外加一部火枪手,也够意思了。现在都流行重启,我猜卡婊一定也想重启真人版《生化危机》真人版,赶紧把最后一部拍完得了。过几年重启,又是一套好圈钱电影。

而安德森同学近几年来在好莱坞混得也是一般,《死亡飞车》之后,再也没有作品让人能看到那个暴躁的电玩导演风貌,《生化4》6千万的成本为系列最高,全球票房2.4亿,让这位尝到了拍大片的甜头,结果《三个火枪手》和《庞贝末日》两部大制作电影票房惨败。让这位认识到了自己终究对于“大制作”这种东西还是玩不转。

所以《生化危机:终章》迎来了资源最少的一次。安德森可用资金仅有4000万,只比第一集3400万多,远不如该系列的任何一部,而且演员方面,也只有克莱尔回归。

但不要忘了,安德森可是一个B级片的好手,从《黑洞表面》《异形大战铁血战士》《死亡飞车》一路走来,用这点资金拍一部好看的B级片,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所以在这部电影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导演放弃了近几年心水的大片情结,放弃了“老婆个人秀”的慢动作,甚至放弃了故事。从头到尾给爱丽丝安排了一系列关卡,一次次的过关斩将,从头打到尾,而其中,无论是叙事和场面,都是标准的B级片路线和风格。跟前几集完全不一样,如果说类似的话,本片更像《魔宫帝国》和《死亡飞车》那样调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榜样·致敬老英雄观后感

全文共 2278 字

+ 加入清单

何洪霖: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了。美军集中了优势兵力,在大量飞机、坦克、大炮的助威下,向我军阵地发动了入朝以来规模最大的攻势。19日晚,上级命令黄继光所在连对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进行反击战斗,并要在20日拂晓前拔下这根“钉子”。

在距离敌火力点不到10米的地方,黄继光用右臂撑住了身体,扔出了。一声巨响,敌机枪哑了,他再次倒了下去。这时,部队刚要发起冲锋,不想敌人的机枪又响了,钟仁杰怕敌人发现倒在地上的黄继光,狠命地朝敌火力点射击。枪声和伤痛使黄继光醒了过来,他看部队还没冲上来,又吃力地朝敌碉堡爬去。敌人的火力完全被钟仁杰吸引过来,黄继光顽强机警地爬到了碉堡下。那里是射击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头朝钟仁杰他们看了一眼,接着一挥手,大声喊了一句话。由于机枪猛吼,他的话音全被枪声淹没了,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

这时,战争史上那最为悲壮的一幕出现了:只见黄继光猛地站起来,身子向上突地一挺,奋力地向碉堡扑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冒着火舌的枪口……敌人的机枪哑了。战友们喊着惊天动地的“为黄继光报仇”的口号冲了上去,一举将高地夺了回来。战斗结束后,战友们不约而同地围了上去,只见黄继光的胸膛被火药烧黑了,布满了像蜂窝一样的弹洞。战友们回头望去,在黄继光向敌碉堡接近的路上留下了一条10多米长的血迹。

杨珂:

1952年10月11日,志愿军第15军在铁原东北391高地反击战打响了。391高地位于铁原东北10公里处,山势险要,有敌军1个加强连驻守,是敌军安在志愿军前沿阵地的一个“钉子”。拔掉这个“钉子”不仅可以改善志愿军第15军的防御阵地,而且可以对敌军形成威胁。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从志愿军前沿阵地到391高地,中间有3000米的开阔地。为了缩短部队冲击距离,使战斗发起具有突然性,该军第29师第87团组织500名战士,在当晚夜间隐蔽潜伏在距敌军只有60米的草丛中,邱少云就是其中的一名战士。

12日中午12时,突然飞来4架敌机,在潜伏区投下几颗燃烧弹,有一颗落在离邱少云2米的地方,四散飞迸的燃烧液溅到他的腿上,身上的伪装烧着了,火苗往上冒,顿时火团把他包围了。邱少云的英雄事迹,邱少云身后有一条水沟,只要后退几步,在泥水中打个滚,身上的烈火就可息灭。但他深知,这样会被山顶上的敌军发现,暴露目标。为了不暴露部队的行动意图,也为了500名战友的生命安全及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严守潜伏纪律,在烈火烧身时,不惊慌,不呼救,坚定地趴在地下,忍着剧痛,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岿然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30多分钟,光荣牺牲。至下午17时,已经潜伏了19个小时的第3营在炮火支援下,突然向守军发起冲击,经40多分钟战斗,攻占了391高地,全歼南朝鲜军第9师第51团1加强连。邱少云的英雄事迹,邱少云为这次反击战的最后胜利,在烈火持续的燃烧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杜尧:

25日凌晨,天还没亮,阵地上一片寂静。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总攻的信号。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共军强大的炮火,把苔山上的敌人火力全给压住了。在硝烟弥漫、烈火滚滚中,苔山顶峰的砖塔,被共军的大炮轰倒了,炮楼也被打掉了,不一会儿,胜利的红旗就插上了苔山的顶峰。5时25分,命令下达,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担任主攻,从城东北向隆化中学外围工事运动。国军的机枪严密封锁着他们前进的道路。六连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互相配合,很快地攻破了隆化中学东北面的旧衙门碉堡群。董存瑞带领爆破组连续爆破了敌人4个炮楼、5个碉堡,胜利地完成了扫清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下午3点30分,第二次总攻开始。六连向隆化中学发起冲锋。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白副连长派出李振德等3名爆破手去爆破,李振德冲出不远,炸药包就被敌人枪弹打中,李振德阵亡,其余两名爆破手负了重伤。这时,团部来了紧急命令,要六连火速从中学东北角去,配合已突进中学院内的兄弟部队,迅速解决战斗。白副连长命令董存瑞去炸碉堡。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在郅顺义火力掩护下,他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借着郅顺义扔出的手榴弹的烟雾,站起来一阵猛跑。桥型暗堡里,国军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的耳边掠过。在快要冲进开阔地时,董存瑞指着前面的一个小土堆,对郅顺义说:“你就在这儿掩护!”一阵手榴弹把敌人碉堡前的鹿砦、铁丝网炸了个稀巴烂。国军的机枪又慌忙朝他打过来,突然,董存瑞扑倒了,郅顺义站起刚要向前冲去,只见他猛然爬起来,一阵快跑跳进旱河沟里,进入了国军的火力死角。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他抱着炸药包迅速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郅顺义清清楚楚看着这一切,急得直攥拳头。

突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此时,离董存瑞不过50米的郅顺义看到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不顾一切地向桥下的战友冲去,董存瑞看见后,厉声喝道:“卧倒!卧倒!快趴下!!”紧接着,桥下响起了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敌人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障碍。此时,他年仅19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