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处暑前后的民俗是什么(精品20篇)

家喻户晓的一首经典之作,流露着一个国家,团结、繁荣、昌盛等。小编收集了民风民俗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5896

作文

1000

民俗的守望者作文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八月十五中秋夜的晚上,我和同学卖完孔明灯后,兴冲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过西大街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家店铺前还有着光亮,走过去一看,却是一个老奶奶,在店铺前放置了一张案板,铺着红色绸缎的案上放满了各式水果和食品。我们很好奇的走过去,问老奶奶这是在干什么?老奶奶微笑着对我们说:“敬月!”

敬月,这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名词。回想起从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说过,敬月,就是去虔诚地供奉月亮,希望在这一年剩下的日子里,月宫里的嫦娥仙子可以保佑全家人平安、幸福。仔细端详案上的物品,主角是一根长藕,据一旁的老人子女说,这个藕是多日前就专门定购的,不但整,还需将一些小细藕也连在整藕上,寓意整个家族的繁衍茂盛。再看看这丰盛的物品,心里在想,那咧嘴笑着的石榴应该就是子孙满堂的意思了。还有整串的葡萄应该就意味着硕果累累吧?我正这样想着,一旁的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叫起来:“看,都是双数呢,四个苹果、六个柿子、两包月饼”。一旁的家人又热心介绍起来:“这都是希望成双成对、事事如意、六六大顺。放藕的茶盘里放着的金色小鱼,还有白色玉石兔子头上扣着红花,都是图个热闹。”是啊,很平常的两只小白兔因为头上戴了两朵花,立刻显得生动起来。

第二天,我去奶奶家,把这个发现告诉他们时,他们竟然很激动,一问才知道在他们的小时候,也有这样的风俗。爷爷和奶奶的童年,一个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一个是在有着“天下粮仓”美称的繁华的漕运之都度过,他们的童年都有这样的习俗,是除了春节以外孩子们最爱的节日,“敬月”之后,小孩子们走动窜西,到那家吃那家,好一派热闹景象。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人都已爱上了洋节,已经淡忘了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现在,即使在传统保留相对较好的乡村,也没有多少人在敬月了。

回想起那一晚,整条大街沿街的房屋门窗都紧闭着,路上几乎没人,只有他们一家在虔诚的按着传统,摆着传统的供品,等待十二点的到来。空寂的大街给这位从十六岁就开始敬月的老奶奶添上了一种神圣的氛围。

我们不应该从洋媚外的去过一些洋节,忘记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精神瑰宝啊!

愿老奶奶一家可以继续守望这个几近失传的习俗。明年,我也想在家中的院子里摆上丰盛的供品,也同家人相拥在一起,共同敬月,也成为我们淮安民俗的守望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傣族的民俗作文

全文共 1710 字

+ 加入清单

傣族(Dai nation)即“傣泰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是泰国和老挝的主体民族。欢迎阅读yuwenmi小编为大家带来傣族的民俗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傣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节庆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瑶族的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的婚礼是这样的:瑶家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由选择对象,父母不加干涉。“赶歌圩”“坐歌坛”是瑶家姑娘、小伙恋爱的独特方式,男女双方通过对歌,把爱慕之情都流露于歌声之中。“拿篮子”是瑶族青年选择对象的又一重要方式,双方在“拿篮子”“送篮子”中互相接触、了解,确定双方的爱情关系,再通过双方父母同意,正式订亲。瑶家最主要的婚姻形式有“招郎”“两不辟宗”“男从女姓”三种。瑶族女子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她们主要是招本民族的男子,有的也招汉族或其他民族的男子为“郎”。“两不辟宗”俗称“两边走”,即婚后男方仍用原来姓名,夫妻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随父姓,依此类推。“男从女姓”即男子到女家后改从女家姓。

而瑶族的礼服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喜有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和长衫之分。

瑶族的节庆活动也很有意思比如每年农历的十月十六是瑶族隆重的“盘王节”。节日里最热烈的场面要数跳黄泥鼓舞,据说这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瑶王。一只母鼓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挎胸前,用双手拍击,公鼓则是竖着拿在手中,用左手敲击,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舞姿雄健洒脱。跳黄泥舞母鼓的鼓点最重要,它指挥和掌握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公鼓是合着母鼓的鼓点变化的。因此担负打母鼓的常常是寨子里的老鼓手。黄泥鼓敲响之后,几位装扮漂亮的姑娘,手持花巾,踩着鼓点穿插其中,边歌边舞,高潮时,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地加入歌舞的行列。公鼓和歌队把母鼓紧紧围在当中,犹如群星拱月,母鼓又不时和公鼓对应敲打,整个舞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你们看瑶族的民风民俗有意思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山东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山东民俗表现出多样性、地域性。山东腹地济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是传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其中,曲阜、邹城为孔孟故里,孔孟家族习俗不仅影响当地,还远及国内外;泰安有五岳之首的泰山,泰山既是历代皇帝封禅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山东腹地的家族习俗与民间信仰对周边地区的民俗传承有典型意义,可以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

东部沿海地区以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民俗最为突出,渔业习俗又以日照、荣成、蓬莱、长岛等地最具典型性。鲁东南地区具有山地特征的古代文化发祥较早,保留着较多的传统民俗事象。并且沂蒙山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系列良风佳俗,新中国建立后,这些良风佳俗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沂蒙精神。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民俗事象与古老的黄河紧密相连,独具特色。其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如剪纸、刺绣)等,都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地域方言。山东方言统属“北方方言”,分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三个大类。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等地同属冀鲁官话,在山东省内属于比较易懂的方言。鲁南、鲁西南包括菏泽、济宁、枣庄、临沂等地同属中原官话,方言比较难懂。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同属胶辽官话,又称胶东方言,最为难懂。各地方言又因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等原因,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山东民风民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的民俗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也是“端午节”。阳光灿烂特热,但丝毫不影响人们过节的热情。

大街上人来人往,摆满了过节日的东西。有艾草、菖蒲、雄黄,当然少不了粽子。我和妈妈来到外婆家过节。 快到外婆家的时候,我发现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插着“宝剑”,有几户人家的门上还 插着几根艾草。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妈妈轻声地说;“这是用来辟邪的,希望家里人平平安安的。”到了外婆家,我看见邻居妈妈在摆弄着一些五颜六色的布,就凑过去 看了看,原来是在做香囊。她们把大的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小的串成手链戴在孩子的手腕上,希望小孩平安,快快地长大。小孩们看着这些漂亮的香囊开心极了,还到处展示。快到中午12点了,家里有 小小孩的人家拿来雄黄酒,用手指沾了一下,涂在小孩的头上、耳朵上。听大人们说这也是辟邪 。 接下来就是享受美食的时刻了 。妈妈端来一碗香喷喷的粽子和一碟白糖。我用筷子戳了一个粽子,蘸了一点白糖,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外婆给我讲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 江。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 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 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一缘故。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 节吃粽子的风俗。

我真爱端午绝啊,你爱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北京胡同的民俗风情作文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胡同,星罗棋布,早就听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六千,无名的胡同似牛毛.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静谧、整洁、和谐和安详的。当我进入胡同区,坐在人力三轮车上,伴随着清脆的铃声,穿梭在齐整的四合院中却少了这种感觉。

北京胡同之旅是从北京最早的胡同烟袋斜街开始,除了古旧的凸凹不平且积满泥水的青石板证明着它的历史,两边的房屋则丝毫看不出岁月的沧桑。房屋虽极力想保持古朴的风格,但看起来格外别扭。家住与店铺混杂着,嗡嗡的苍蝇肆无忌惮地戏虐着墙角的垃圾。

穿过了烟袋斜街进入胡同区,才慢慢地找回了一点感觉。午后的阳光照在胡同里几棵稀疏的杨树上,又从叶隙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鸟儿、蝉儿似乎也不忍打破这份宁静,默默地不做声。远离闹市的胡同,有种清幽,仿佛隔市般。没有地图,只知道所有的胡同都“透气儿”,也就不管那么多了,瞎走。也正因这样,才令胡同之旅惊喜不断,充满趣味。

北京的胡同宽狭不一,宽的敞亮,狭的幽深.最狭的胡同数前市胡同,最狭处仅有40厘米,仅能容一个苗条的人通过.北京的胡同大来都只来知去,但也有弯曲迂徊的,有个叫九道湾的胡同,共有二十多个湾呢.我们参观的胡同,整个儿透出一股幽静、古朴的气息,为繁华的都市平添了许多古色香而又温馨、安静的韵味。有些胡同的地面用锓青砖或石块铺就,方方正正,像一块被削平的豆腐块,赤脚踩在上面冰冰凉凉的,让人心旷神怡。路边有的石板上布满了青苔,显得格外陈旧,充斥着岁月的痕迹.

傍晚的胡同则更有一番滋味。夕阳西下,天边的最后一抹霞光,照在各家各户的四合院里。人们纷纷搬出藤椅,拿着蒲扇到胡同里来纳凉,老人们闲谈着,儿童们嬉闹着,还真有些‘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

北京胡同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是当我们走出胡同时,许多北京人还是不由地感叹到,北京的美都在胡同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民俗春节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节吗?我很喜欢,因为在春节期间里,我们可以放烟花、出门拜年,吃好多好吃的······是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春节的一些习俗、故事、食品吧!

大家一定知道许多习俗!就让我来讲讲吧!

美国的印第安人有独特的新年习俗。每到除夕之夜,他们就会举行富有特色的篝火晚会,一家围在在篝火旁边,载歌载舞。待至晨曦微露,他们就把破旧衣物付之一炬,作为除旧迎新的象征。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都会耍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东方气概。

压岁钱的来历: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哈!又有好吃的了,饺子,花生,糖,瓜子······真是多的数不清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陕西的民俗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陕西皮影是我国的特色工艺品,今年爸爸出差时给我带回来一个皮影。

它大约高25厘米,里面有一个活灵活现的关羽,他浓眉大眼,一手拿着一把青龙偃月刀,另一只手捋长髯,身上的铠甲金光闪闪,威风凛凛的,真是栩栩如生!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曩徘徊知逼真。环佩珊珊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娴熟,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

关于皮影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汉文帝时代,太子刘启出生后啼哭不止,整个皇宫为此苦恼不堪。一次,一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记了啼哭,并高兴地手舞足蹈,于是宫女们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动物的道具,用灯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太子开心。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

我爱陕西的皮影,我更爱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写春节民俗的优秀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时候有许多习俗,比如拜年、守岁、放鞭炮、吃年夜饭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包饺子。

过春节的时候,我吃着美味的饺子,便跃跃欲试,想自己做一回饺子。因是第一次做饺子,妈妈帮我减少了一些难度,饺子的馅儿帮我做好了,饺子皮也扞好了,用皮来包馅儿的任务就交给我了。我自以为包饺子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所以便不仔细做,结果刚刚做好第一个,我就出了洋相。我往薄薄的饺子皮里放一大块馅儿,心里想:馅儿多放一些,吃起来才过瘾。可是饺子皮小,不能把馅儿全都包起来,我没有把馅儿取出一些,而是继续用劲压饺子皮。接着那饺子皮承受不住我施加的压力,皮破了,馅儿一起都露了出来,然后我也没有多想,就将错就错,又拿来两张饺子皮,把饺子上的大洞补起来,最后包出来了一个“巨无霸”饺子,它的大小一个抵三个。第一个饺子失败!

第二个饺子在包的时候,我吸取了第一个饺子的失败经验,只放了一点点儿馅儿,后来看包得太扁了、太小了,就只好把它拆开,往里面继续放馅儿,只是拆皮的时候用力过猛,饺子皮居然不争气地又破了。第二个饺子再次失败!

第三个饺子,大小适中,终于勉强成功了,接着我就以第三格饺子为基础,又饱了许多成功地饺子。吃着自己包的饺子,我想:果然是自己包的饺子最好吃。包饺子就是我最喜欢的春节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写民风民俗中秋节作文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中秋节到来之际。

大清早爸爸妈妈就上街买菜。整个下午爸爸妈妈都在厨房里忙活着……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拿了板凳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准备上月妈妈端来了丰盛的晚餐有碧绿饱满的毛豆雪白滚圆的芋艿还有各种口味的月饼等应节食品。我们准备开始过这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

吃晚餐时我听见电视新闻说:“由于台风影响到上海今晚将有可能看不见月亮。”可我却不死心仍然等待着月亮的出现。月亮好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在和我们捉迷藏呢!古人是“月圆人不圆”而我们今天却是“人圆月不见”啊!想到这儿我不禁失望的叹气气来。

爸爸提醒我:“我们比起四川灾区的小朋友可是幸福百倍啊!”听到爸爸的话我不禁想起四川灾区的小朋友们想到他们的家人是否团圆?想到他们那里是否恢复了以往的平静?想到他们过得是否快乐?想到……嫦娥姐姐希望你能把我的祝福送个他们!

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小脑袋瓜子想什么呢?在想的话月饼可就没喽!”我这才回过神立刻去洗手我洗完手拿起一个月饼节吃了起来哇!酥酥的。咬下一口可以看见月饼里有蛋黄好事天上那圆圆的月亮真好吃!

晚上梦见自己和灾区小朋友一起过节,我喜欢这个中秋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风民俗经典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令人期盼的新年马上到了,大家是不是很激动呢?因为新年好玩的有很多。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味美、馅儿足、饱满的“耳朵”了,那个味道可比肯德基、麦当劳好吃健康多了,还是中国的传统食品。这个“耳朵”就是驰名中外的饺子,你猜出来了吗?

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放鞭炮,那“噼噼啪啪”的响声让我们感觉很开心。所以,放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新年习俗。

过年玩的时候把“腰包”花扁了,怎么办呢?不用担心,有压岁钱呢!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可是,有些家长要帮孩子保管,我觉得这样是不妥当的,压岁钱本来就是给孩子的,否则,孩子会被“岁”这个妖怪抓走。

新年还要贴春联,贴春联是为了增加节日气氛。此外还要贴门神等等。但你们知道贴“福”的时候为什么要倒着贴吗?因为这个意思是福“到”了。

现在新年又多了一项活动,就是大名鼎鼎的新年联欢晚会。为了看这项节目,常常要付出熬夜的代价。不过很值,因为新年联欢晚会可是非常精彩的。

嘻嘻,相信大家想起了以前过新年的时候许多好玩的事吧,那就让我们共同期待今年的新年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范例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年的寒假,我与爸爸妈妈参加了牛通社组织的到嘉善碧云山庄体验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动,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在城市里,过年时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放鞭炮,交换红包……可是,在农村里,过年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抱着疑惑和好奇,我依次体会了写春联、腌猪肉、做喜饼等年俗活动,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

只见阿姨先从蒸房把被湿布包裹着的熟糯米与熟梗米拿了出来,再端来一盆热水,把水撒在石臼上。

然后,将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对着我们说﹕“做年糕需要两种米,分别是糯米和梗米。

人们常常把糯米与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着制作年糕。

”紧接着,她教我们打年糕的步骤和要领。

我与其他两个小伙伴齐心协力把沉甸甸的木锤高举到头顶,跨弓字步,整个人略向后倾,将木槌用力打到饭团上,只听“砰”一声,锤子击向饭团,米粒黏在了一起。

接着,我们又使劲击打,还时不时把饭团翻一个身,将水撒到饭团上防止木槌与饭团黏在一起。

我们四个小队友一人翻饭团,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还是未俱成形。

此时我们已经气喘吁吁,手脚酸痛了,看来这打年糕可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妈妈告诉我,相传在唐朝时期,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如何将多余的粮食更好地储存起来呢?于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酿米酒等方法制作风味不同的食物,渐渐地就沿袭成为了年俗文化。

从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们的勤劳和智慧,这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及专题参会征文启事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各学院及有关师生:

中国民俗学会2016年年会将于2016年10月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现将参会论文征集的有关事宜告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2016年10月22日至24日

二、会议地点:南京博物院、南京农业大学

三、本次年会不接收纸质论文。所有应征论文,均请直接通过“中国民俗学网·2016年年会专区”的在线投稿系统提交。网址如下: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submit/所提交的论文必须是未在正式期刊上发表过的原创作品。

四、论文征集截止日期:2016年9月15日

五、年会议题:凡是民俗学、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相关领域的论文、调查报告,均在征文范围之列。

六、学会秘书处将组织专人进行论文审阅,并于会前向入选论文的作者寄发会议正式通知。

七、本届年会鼓励组织设立专场讨论,由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委会和南京农大人文学院届时将共同举办“茶文化与社会生活”专场研讨,欢迎师生参与该专场研讨征文(论文须通过上述年会在线投稿系统提交)并参会。该专题符合要求的论文另将收入《茶文化学刊》文集。

八、欢迎广大师生和民俗学爱好者踊跃参加中国民俗学会的学术活动,以文会友,促进学术发展。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南京农大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2016年8月1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处暑各地的民间谚语

全文共 1982 字

+ 加入清单

处暑不觉热,水果免想结(闽南)

处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闽南)

处暑虫,摇你目睭红”(台湾。指鳀鳁旺产,渔民日夜作业而熬红眼睛)

处暑种荞,白露看苗(上海)

处暑萝卜白露菜(上海)

处暑处暑,处处要水(上海)

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安徽)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华北)

处暑雷声唱,阴雨天气多(华北)

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华北)

处暑不抽穗,白露不低头,过了寒露喂老牛(宁夏)

处暑早,秋分迟,白露种(冬)麦正合时(宁夏)

处暑不出头,是谷喂了牛(西北)

处暑田豆白露荞,下种勿迟收成好(浙江)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一河装(四川)

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河北)

处暑下雨烂谷箩(河北)

立秋处暑八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河南)

处暑处暑,热煞老鼠(江苏)

处暑不出头,拔了喂老牛(河南)

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西北)

处暑蕾有效,秋分花成桃。(河北)

处暑种荞,白露看苗(四川)

处暑去暑通死老鼠。(河北)

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鄂)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皖、鲁、鄂等)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东北)

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东北)

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东北)

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东北)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东北)

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东北)

处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鲫(闽南)

处暑东北风,大路做河通(闽南)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早睡早起多锻炼,走也舒坦,跑也舒坦。

膳食调好日三餐,素也香甜,荤也香甜。

常与老友聊聊天,古也交谈,今也交谈。

琴棋书画我都学,早也乐观,晚也乐观。

有害嗜好不沾边,烟也不抽,酒也不贪。

定期检查上医院,儿也安心,女也安心。

别把烦恼留心间,朝也安然,晚也安然。

广游名川和大山,远也走走,近也转转。

金钱地位不留恋,利也不恋,名也不贪。

社区活动多奉献,老也喜欢,少也喜欢。

刘婆婆的晚年生活非常丰富,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没有一天是闲着的”。早晚溜弯、与人闲聊、习书学画、结伴出游、参与社区活动等,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由于天天都有事做,刘婆婆心里总是有“奔头”,“自己活得劲劲儿的”。事实验证了那句古语:“繁忙多寿翁!”

刘婆婆的另一首长寿诗是:

漫步梧桐玫瑰丛,公园常聚谈笑生。

无忧少虑晚年福,阅读旅游兴趣浓。

怨怒悲辛常忘却,热心服务不求功。

笑颜常驻心开朗,善解闲愁意自松。

琴棋诗画好消遣,家务操持气自通。

早眠习静安魂梦,晨起跑步吸晓风。

名缰利锁前车鉴,助人为乐添光荣。

清淡饮食易消化,糙米粗饭营养丰。

身体需要常锻炼,健壮寓于劳动中。

刘婆婆将两首长寿诗打印后,分发给身边的老姐妹们,成为她们晚年养生的“葵花宝典”。老姐妹们都说:刘大姐的长寿诗虽然欠工整,但通俗易懂,实用性非常强,有了这部“葵花宝典”,活它个百岁老寿星,不成问题。

曹操的养生诗

魏武帝曹操热心于研究炼气养性之理,以求健康长寿。在他的养生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当推《步密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诗中以长寿的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这首诗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也是曹操留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

苏东坡的养生诗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编成《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他在一首养生健身诗中写道:

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

说的就是他在皎浩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白居易的养生诗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他的“养生方法 ”之一就是勤炼气功。他在《负冬日》诗中写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

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这不是一般炼气功的人所能达到的。

程颢的养生诗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的一首诗,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民风民俗600作文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有关处暑节气的养生谚语

全文共 2086 字

+ 加入清单

干打谷,湿打黍。

打黍宜摔,绑笤帚还用穗和秸。

七月底,八月边,家家新米桌上端。

若要玉米大,不准叶打架。

要想苞谷结,不得叶挨叶。

七月秋风凉,棉花白,稻子黄。

早怕旱,后怕淹,中间就怕连阴天。

秋好在管,麦好在种。

粮食不到囤,管理莫松劲。

粮食没到手,管理不能丢。

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

种菜不拣苗,到老长不好。

七月半,栽早蒜。

七月十五,早蒜入土。

七芫,八菠。

芫荽不热不种,不冷不弄。

处暑拔麻摘老瓜。

山上萝卜不怕旱,夜流露水阴到根。

黍子春玉米,收完快耕地。

早耕如上粪,歇地如歇马。

早耕不用问,杂草顶茬粪。

早耕草作肥,晚耕如种草。

秋田耕得早,消灭虫和草。

早把地耕好,种麦误不了。

枣柿半年粮,不怕闹饥荒。

枣树拔地轻,适合搞间种。

发芽晚,落叶早,适与粮棉搞间套。

上结果,下种田,不愁吃的不愁钱。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处暑处暑,热死老鼠。

热熟谷,粒实鼓。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处暑高粱遍地红。

处暑高粱遍拿镰。

处暑高粱白露谷。

处暑三日割黄谷。

处暑十日忙割谷。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黍子面积小,注意防麻雀。

早黍子,稙高粱,鸟雀啄食要严防。

黍子粘,黍子好,籽粒做年糕。

干打谷,湿打黍。

打黍宜摔,绑笤帚还用穗和秸。

七月底,八月边,家家新米桌上端。

若要玉米大,不准叶打架。

要想苞谷结,不得叶挨叶。

七月秋风凉,棉花白,稻子黄。

处暑见新花。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早不摘花,午不收豆。

棉桃碰腿,正淌汗水。

棉桃碰着腿,酒壶不离嘴。

花收暖,麦收寒。

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处暑花,不归家。

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绿肥盛花期,压青正适宜。

绿肥压三年,薄地变良田。

处暑长薯。

早怕旱,后怕淹,中间就怕连阴天。

秋好在管,麦好在种。

粮食不到囤,管理莫松劲。

粮食没到手,管理不能丢。

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

种菜不拣苗,到老长不好。

七月半,栽早蒜。

七月十五,早蒜入土。

七芫,八菠。

芫荽不热不种,不冷不弄。

处暑拔麻摘老瓜。

山上萝卜不怕旱,夜流露水阴到根。

黍子春玉米,收完快耕地。

早耕如上粪,歇地如歇马。

早耕不用问,杂草顶茬粪。

早耕草作肥,晚耕如种草。

秋田耕得早,消灭虫和草。

早把地耕好,种麦误不了。

枣柿半年粮,不怕闹饥荒。

枣树拔地轻,适合搞间种。

发芽晚,落叶早,适与粮棉搞间套。

上结果,下种田,不愁吃的不愁钱。

木本粮食,铁杆庄稼。

斗地打石粮。

树上三千元,树下吨粮田。

十棵枣树得饱暖,百棵能收一万元。

叶是加工厂,叶茂枣子强。

叶子长得强,枣子灌满瓤。

今秋叶子保得好,明年就能多结枣。

今秋叶子落得早,明年结果少又小。

涝梨旱枣水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

乐陵小枣天下知,营养丰富拔金丝。

周尹(庆云县后张乡周尹村)枣树两搂粗,罗成

(相传)拴马于此树,燕王扫北人藏躲,一群百姓得保护。

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

处暑花红枣,秋分打尽了。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来赶集。

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干净。

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打枣吃。

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拦枣吃。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半干。

七月十五花红枣,八月十五晒红枣。

好贮藏,易加工,营养保健能治病。

一日三个枣,终生不见老。

红枣深加工,价值数倍增。

枣,枣露红枣莲子羮。

栽上枣树怕调地,搭钱费力不容易。

制定政策安民意,谁栽应该是谁的。

地随树走,谁栽谁有。

七月半,石榴当饭。

秋前牲口细心管,三秋逞强在田间。

处暑鱼速长,管理要加强,饵料要增加,疾病早预防。

处暑节气农事谚语

农时节令到处暑,早秋作物陆续熟,

首先田间选好种,黍棒秫谷精细收。

腾出茬口快耕翻,土地得歇收麦厚。

处暑棉田见新花,及时采摘善收贮,

后期管理莫松劲,整修治虫细松土。

晚秋作物要管好,水稻玉米和豆薯。

绿肥正逢盛花期,压青正是好火候。

抓紧移栽大白菜,大葱继续来壅土。

瓜菜大棚垒墙体,陆地蔬菜追浇锄。

苹果梨子收下来,喷药治虫把叶护,

今秋叶子保得好,来年继续获丰收。

骡马彻夜草不断,耕运拉打有劲头。

青草鲢鳙鱼速长,增饵防病莫疏忽。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热熟谷,粒实鼓。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处暑高粱遍地红。

处暑高粱遍拿镰。

处暑高粱白露谷。

处暑三日割黄谷。

处暑十日忙割谷。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黍子面积小,注意防麻雀。

早黍子,稙高粱,鸟雀啄食要严防。

黍子粘,黍子好,籽粒做年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民俗春节的作文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

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令风靡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民风民俗的话题作文: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1.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几片陈皮去苦。

2.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我们凉山彝族人民最具特色的火把节的第一天,火把广场要举行隆重的打火把仪式。吃过晚饭,我和远道而来的雨琪姐姐,璇璇妹妹等一大帮亲戚就迫不及待的来到了火把广场。这里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啊!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旁挤满了跳达体舞的人们,欢乐的气氛让我也不禁加进到了其中,人们不分种族肤色,手拉着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不时还伴随着阵阵欢呼声……

正当我们跳得兴奋的时候,天空传来了“砰”的一声巨响,原来是焰火晚会开始啦!流星一样的焰火带着刺耳的呼啸声冲上了夜空,在深蓝色的夜空中间绽放开了一朵朵金黄色的绣球花,瞬间又消失的无影无踪。就在我们遗憾的时候,一条条“小金蛇”又窜进我们的眼帘。

五彩的焰火给彝族人的火把节增添了无限节日的气氛,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风民俗作文说明文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欢快、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的习俗。春节又叫过年,含有辞旧迎新的寓意。春节的习俗很多,下面我就为你一一介绍吧。

第一大习俗应该是“春联”了。“春联”也叫“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更加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都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的名字,可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的春联是在红色的纸上,用毛笔蘸墨,书写一些象征吉祥、祝福的话语,寄托人们美好的心愿,

现在春联已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呢。

第二大习俗就是“爆竹”了。当午夜钟声响起的时候,就会响起雷鸣般的爆竹声,为什么要燃放爆竹呢?这儿有一个传说:相传每到过年时节,年三十的晚上,出来一头叫“夕”的怪物,它常常出来吃人、吃牲畜,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竹子截成一个小筒一个小筒的样子,把桶里装上火药,把它们放在“夕”出没的地方,当“夕”出来的时候,点燃火药,立刻发出震天的巨响,“夕”听到这声音,吓得撒腿就跑,人们就平安了。所以就把这种发出巨响的东西叫做“爆竹”。

第三个比较重要的习俗就是“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这种习俗,既有对过去一年的留恋,又有对来临的新年的美好希望。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傍晚开始,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一边吃东西,一边聊天,古人有作诗、打麻将等风俗,而我们现在更增加了丰富的内容,除夕之夜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大多数人盼望的事情,连小孩子都非常喜欢。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每一个习俗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请大家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春节习俗吧,它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民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山西大部分地区为一日三餐制,个别地方如阳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顿饭的。冬闲日短时节,一般改为两餐,称"一老晌"。民间称一餐饭叫"一顿饭"。早饭为"早晌饭",午饭叫"晌午饭"、"后晌饭",晚饭叫"夜饭"。一般做重体力活时在三餐之间有饼类食品加餐称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晋中早饭大多以稀饭里加玉米面,俗称"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晋东南一带,早饭多食小米稠饭加凉菜丝。午饭比较丰盛,吃面条、饼子、馍头,加上土豆、粉条、白菜烩菜及腌菜。晚饭也多备有汤类杂锅饭,和子饭面食等,但不讲究多吃。晋南的开水白馍就辣椒,又是极有风味的饭食。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是没吃饱。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各家各户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陶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和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山西人平时吃饭较节俭,但有客人来,必然竭尽家力热情招待。多置饭桌摆饭,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给客人用,饭前多饮酒助兴。上菜家贫者二凉一热、四凉一热、四凉四热;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双十席,上火锅。主人暖酒后,双手执壶为客斟满酒,叫做"茶七饭八酒十分"。客人要以手护盅杯表示致谢:"我自己来、我自己来,你先来。"主人举杯劝酒,客人轻抿一点,以示礼貌。席间主人频频指点、调换菜盘位置,热情劝饭。客人要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少礼失教"。酒未喝完绝不吃饭。过去中食为白馍、饺子、油糕。馍馍搁盘子里端上,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吃好后把筷子搁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饱了。饭后以茶相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