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爱京剧作文【推荐20篇】

浏览

4129

作文

77

中国国粹京剧的说明文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京剧呀!那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因为我奶奶就是一名京剧戏迷,我从小就是听着奶奶的戏长大的。所以我也会唱几段。比如说:《穆桂英挂帅》,《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贵妃醉酒》等等。

我觉得京剧是一门很好的戏曲。因为台上演员的唱念做打,是那么的字正腔圆,演员的眉目传情,是那么的活灵活现。那一招一式,那舞姿翩翩,还有那曲调的委婉动听。是那么的让观众过目难忘。演员的服饰也特别好看,五颜六色的。女演员的扮相也非常漂亮,光彩照人,我很喜欢。

我和奶奶学过好几段戏。我总结了一个经验,那就是唱戏是用气唱的,并不是喊的。而且唱戏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唱京剧除了天赋,还要勤奋。要打好基础,还要勤学苦练。

京剧是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她。所以我以后也想和奶奶一样,成为一名京剧戏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707 字

+ 加入清单

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 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抗金兵》讲的是 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 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 爱。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 《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 璃都挤碎了。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 了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1941 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

这一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儿子见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

“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说。一天上午, 日军司令酒井派把梅兰芳接去。一见面,他就假热情地说:“我过去看过您的戏,您还认识我吗?怎么,您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 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

梅兰芳坦然地说:“我已经快五十岁了。一个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经失去了上台的资格。”

后来,梅兰芳又回到上海,靠画画卖钱养活家人和与他一起演出过的朋 友。上海日伪政权多次请他出演,都被他拒绝了。他说:“一个人活到一百岁也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次,日军庆祝 “大东亚圣战”一周年,派人让梅兰芳出演,还说如果 不演,就要军法从事。梅兰芳事先得到消息,一连打了三次伤寒预防针。平 时,他只要一打预防针就发烧,这次果然又高烧不止。日军军医来检查,一 看梅兰芳烧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1945年8月15日,传来了日寇投降的消息。梅兰芳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笑着对夫人说:“天亮了,这群日本强盗可真完蛋了!”

这天,几位朋友兴高采烈地来到梅家道喜。只见梅兰芳身穿新衣,精神焕发,手里的一把纸扇遮住了半个脸。

“梅先生,您一定剃了胡子,对吧?”

梅兰芳笑着把扇子一撤,露出了刮了胡子的面孔,说:“抗战胜利了,我就要重返舞台了!”

不久,梅兰芳就在上海演出了,观众场场爆满。他们说:“我们就是要看看八年不给日本鬼子唱戏,如今刮了胡子的梅兰芳!”

心里装着观众梅兰芳是表演大师,但他从不对观众摆架子,对同行也谦虚礼让,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戏德。

过去,演员唱一场戏给一份钱,有病可以请假,遇到天气不好还可以“回 戏” (即临时宣布停演)。可梅兰芳尽量克服困难,处处替观众着想。他说:“观众事先不知道回戏,顶风冒雪从老远赶来听戏,让人家白跑一趟,太不应该了。”

有一次,他嗓子哑了,可第二天要演一出唱工极重的戏。这可怎么办呢? 那天,他很早就来到舞台,每隔半小时就喷一次药,嗓子却一点不见好转。 大家很着急,有人提出回戏,可梅兰芳知道剧场里已坐满了观众,怎能让他们扫兴而归呢?他没有同意,强打着精神化妆,大家都很替他担心。

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梅兰芳上场了,他和刚才判若两人,精神焕发,唱念精彩。不过,内行人却听出他的嗓子变窄了。戏演完后,有人赶往后台,关心地问:“梅先生,您今天的嗓音怎么变窄了?”

“您还不知道吧?前两个钟头,我的嗓子还是哑的呢!”

“那您怎么还上台?这是怎么唱出来的呢?”

“不上,怎么对得起观众?我这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临时用的一个急救方法,这戏是用半个嗓子唱的!”

“半个嗓子,这怎么唱?”

“这是全凭一股虚劲把嗓子提起来唱的,劲头如稍用过一点儿,马上又 会哑不成声。这是假嗓,怕低不怕高,怕宽不怕窄。过去我也从来没用过,今天完全是临时逼出来的。”

在场的人都感叹不已,不仅为他丰富的舞台经验所倾倒,更为他一心为观众着想的精神所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描写京剧高一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挥毫浸墨,那人,执笔向上,镜中的脸,一半明净,一半靛蓝……”一曲京调,唱尽悲欢离合;一袭长袍,漫卷俗世红尘。脸谱生涯,唱的是情,演的是魂。那一张张红艳的脸,在辉煌的灯光下,已然闪耀了将近千年。每当听到那优雅动听的腔调,便想起宋代诗人葛长庚的:“看千秋戏剧,蹴鞠诙谐。”由此,京剧的魅力跃然纸上。

京剧,这一中华民族孕育而出的国粹,恰似一朵绽放在华夏大地上的玉簪花,以它那独特的美,惊艳世人。

京剧的美,美在她的形。当锣鼓声响彻在明亮的戏台周围时,戏剧演员们便伴随着锣声一个个粉墨登场。气质清秀的小生,形如镜花水月的小旦,浓墨重彩的红净,黑眼白脸的方巾丑……形态各异,众美云集。而其中,我更加偏爱的,便是那花旦。不因别的,只因她那传情的眉目楚楚动人。举止如娴花映水、弱柳扶风,恰似那宛在水中央的佳人,让你不觉怦然心动。她在高台之上挥舞着清白的衣襟,是如此的优雅,如此的凄美,将古代闺秀的娴静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形将内外之美结合于一体,触动着人的心弦,带给人美好的意境。啊,好一个国色天香!真是妙哉!京剧的美,美在她的神。一双似乎会说话的眼睛,道尽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想当年梅兰芳拜师学艺,就是因为双眼无神而被拒之门外。从此以后,梅兰芳便每天盯着水中的游鱼和天上的飞鸟看,终于练得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后来,他刻苦练习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戏剧大师。由此可见,神韵在戏剧中是十分重要的,而京剧的神尤为突出。不同的角色的神色在戏剧家的身上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牵动着万千观众的心。也许就有那么一秒钟,你的思绪会被一个回眸定格,会被一双精神硕累的眸子打动,但无论是深情还是惊艳,那一瞬间的神韵便会带给你永恒的回味,如同一块馍,看似平常,却愈嚼愈甜。啊,真可谓巧夺天工!

京剧的美,美在她的声。国粹生香,余音绕梁,婉转动听的曲调连绵不绝。京剧以她那独有的声调,结合汉调与徽剧的精髓,时而慷锵有力,时而宛转悠扬,时而雄浑端厚,时而清脆高昂。配合着形与神,声音唱出了京剧的魂魄。儿时看着爷爷奶奶听戏,他们的神情是那般的陶醉,心中大有不解,如今看来,醉的就是那声音吧。京剧的声音似乎是越听越有味儿,它唱出了古老的中国风,唱出了先辈们的智慧,更唱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听到《霸王别姬》,就不禁潸然泪下;听到《穆桂英挂帅》就不禁精神抖擞。这就是京剧之声的美,啊,这就是中国范儿!

京剧,我们的国粹。她将传达着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与憧憬,永远地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的艺术文化舞台上显现出她那独有的耀眼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学京剧作文800字

全文共 923 字

+ 加入清单

老师把我叫来,说有一个表演请我参加,要唱京剧《大唐贵妃》主题曲《梨花颂》。我的心一下子怦怦跳起来……

小时候,爷爷喜欢听京剧,家里的电视总是放着一出出京剧,《空城计》啦,《宇宙锋》啦,《群英会》啦,五花八门。爷爷总说“京剧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欣赏和保护。”我就抬起头,望着电视里的生旦净丑,他们那么多姿多彩地表演着,一哭一笑,都牵着人们的心。好厉害呀!我有些兴奋,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欢乐。

我一天天长大了,却不知什么时候,早已失去了对京剧那一颗热衷的心,直到今天……

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后,才发现学京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从来都没有学过京剧,对《大唐贵妃》一窍不通……

我跟着老师学起来。我看着她轻轻滑过地面,水袖缓缓撒开,脸从袖旁探出来;可我办不到——手脚像机器人一样僵硬地挺直着,一会儿被裙子绊倒,一会儿摇晃着身子怎么也站不稳。要唱,也同样不行:声音断断续续地,没有一点延绵悠长的感觉。扭扭捏捏地声音像蚊子……

也许我真的不适合它吧!

回家的路上,偶然发现了一支梨花,在洁白如雪的夜光下,它那纯洁与灵性的白,散发出一阵很淡很淡的清香。我不禁想起了梨花颂——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在心灵的空谷上回荡……也许因为它是中国的花吧,它那雪白里透着一股属于中国的味道。“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忽的,一句话在耳边回响起来。既然是中国,我有什么理由放弃呢?一个念头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教室里,总是只有我一个人,但我从不觉得孤单。唱着,舞着,有京剧陪我,就够了。踮起脚尖,一侧身,一推袖,一遍不行,就多跳几遍。渐渐的,我像机器人一样僵硬的身子,有了些柔软的味道。对着镜子,微微张开嘴,深吸一口气,一句一句地练着。望着镜子中的自己,我的心欢腾地像万里晴空。

真正上了台,感觉又不一样了。怀着一颗怦怦跳的心,燕子一般拂过台面,手里的水袖,两只翻飞的白鹭一般,格外好看。“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当那句话又响在耳畔,望着观众一张张兴奋的、葵花般的面孔,我笑了……

周末,我上网络的英语外教课时,外教老师请我唱一段,待我唱罢,他露出十分惊讶的神情,“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令人惊讶的!”他对我说。

我微微一笑,想起自己小时,也是和他相同的心理吧,我知道,我为祖国点了赞……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描写京剧的

全文共 1314 字

+ 加入清单

我最喜欢的戏剧是京剧,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京剧更是我们中国的“国粹”。

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的戏剧情节是安和的,在平和清楚的叙事过程中展现优美,它不用紧张、激烈、刺激的剧情吸引观众;京剧的音乐伴奏是安稳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给人一种天衣无缝的安稳感觉;京剧的表演风格是安详的,既不过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叹,从不强调暴力和血腥。京剧在发展,在创新,在与时俱进,并没有安于现状,安常处顺;京剧在推陈出新,并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才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王座安然不动!

1960年,周总理曾在北京新街口总政排演场观看京剧《霸王别姬》。戏剧开始,刘邦发兵攻打项羽。群臣纷纷劝谏,项羽不听。总理说:“一人言堂。”项羽回到皇宫,虞姬又规劝,项羽还是不听。总理说:“一家之长。”当演到项羽孤军陷入设好的埋伏时,总理道:“一筹莫展。”当虞姬备酒安慰项羽时,总理说:“一曲挽歌。”四面楚歌,汉兵将至,虞姬拔剑自刎,全场剧终时,总理又说:“一败涂地。”总理仅用20个字就概括了项羽失败的全过程,堪称妙绝。

京剧是国粹,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遗憾的是现在许多青少年对此知之甚少。很多人都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看“超女”……他们并不喜欢听戏剧,更不要说看我国的“国粹”——京剧了。很多人都认为京剧和无聊,很老土,不如现在的音乐那么有趣,那么流行。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听戏剧,而抛弃了我们的“国粹”,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京剧,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描写京剧的作文2:

今天,跟着小记者去杭州大剧院观看京剧《赤壁》。

赤壁是三国演义的精华之一,三国演义的书我看了不下5遍,视频我也看过,电影我也看过,唯独没有看过京剧,这一定别有一番风味。

这场京剧表演的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片段赤壁大战。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是孔明和鲁肃端坐船中饮酒,在谈笑间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接着是黄盖引领数艘小船,火攻曹操八十万大营,打得操兵狼狈逃窜;最后是曹操领着残兵败将败走华容道。

在京剧舞台上,出场的人物都穿着插着小旗的京剧服装,脸上画着脸谱,十分威武;人物之间的对话,都带上了京剧的腔调,时而唱歌,时而对白。随着演出的场景的变化,背景音乐、灯光变幻出不同的美丽效果。在表演打斗戏时,刀、枪、棍、剑等轮番上场,时而左冲右突,时而腾空翻滚,让我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这场京剧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重温了赤壁大战的场景,是一场在视觉、听觉、心灵上的盛宴。

节目结束,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杭州大剧院,真想再看一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京剧的魅力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前些天,在家看了一出京剧《武家坡》,戏中的王宝钏、薛平贵虽不是由程砚秋和杨宝森扮演,但唱腔还是1957年录制的原声,听得我如痴如醉。

爱看京剧,缘自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他单位看电视。上世纪70年代末,电视里经常播放京剧,起初我也不爱看,但又不能走,只好跟着父亲一起“欣赏”,时间一久,也就爱上京剧了。不但爱看,还爱琢磨戏中人物,很想知道演员是谁,于是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介绍京剧演员的书,从中知道了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言慧珠、谭鑫培等京剧名角以及他们从师学艺的经历。在众多京剧演员中,我独爱听程砚秋唱戏,因他嗓音独特,唱腔幽咽婉转、若断若续,听来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只要是程砚秋的戏,我必看。可惜的是,他在1957年就去世了,对京剧界来说,是个巨大损失。

京剧被称为中国的“国粹”,从昆曲和京腔衍变而来,有着一定历史。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典故、传奇故事、公案、小说、神话等。京剧是门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唱腔和动作来演绎故事、刻画人物,体现“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情感,角色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晚清至建国初期,是京剧的鼎盛时期,看京戏的人特别多,尤其是达官显贵。那时,电视还没进入中国,电影有但很少,听戏成了人们最大享受,而京剧唱腔抑扬顿挫,服饰造型独特,表演形象生动,无论是声音、外表、动作,都颇受人们喜爱。看一场京剧,门票价格不菲,特别是有名角演出,门票价就更贵,但看的人还是趋之若鹜。京剧大师梅兰芳曾经在上海一连唱了45天,场场爆满。

建国后,国家组建了京剧院,很多京剧演员加入其中,有的还担任了要职,他们积极致力于中国京剧的研究、发展和创新,为京剧的普及作出了贡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政治影响,京剧一度受到冲击,“十年动乱”结束后,戏剧界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进入八十年代,电视普及,人们在家就可以欣赏京剧。随着社会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电脑走进千家万户,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盛宴,不同题材的电视剧、电影应有尽有,看京剧的人反而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大多不爱看京剧。其实,看京剧是个很好的享受,剧中内容大多宣扬的是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和启迪。

当今的人都比较浮躁,很难静下心来看一出完整的京剧,自然也就不会喜欢。如果你养成了看京剧的习惯,就会爱上它,并且从中体会到京剧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走进京剧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京剧,我的爷爷可是再熟悉不过了。只要一听到京剧声,爷爷就会跟着唱起来。

有一次,我正在写作业,就听到爷爷咿咿呀呀的声音。出来一看,原来时间爷爷一边扫地一边还唱着京剧呀!只见爷爷摇头晃脑,唱得那兴致勃勃、韵味十足,我不禁也跟着唱了起来:“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每当吃完晚饭后,爷爷就把电视调到“戏剧频道”,跟着唱起京剧来。我想看一会儿动画片也不行。

有一次,我求爷爷让我看一会儿电视,爷爷说:“这可是咱们的‘国粹’,必须传承下去,来,我也教你唱吧!”说着,爷爷一句一句地教我,我很无奈,爷命难违呀!我只好一句句地学唱,不一会儿,还真学会了几句。

那天,我去公园玩回来了,一进门,只见爷爷正放着买回来的光碟,并拿着麦克风在唱着呢!只见爷爷一抬头,一亮相,腔调圆润,京韵十足。这时,传来奶奶的声音:“她爷爷,让你买一袋糖,你卖了没?”爷爷一想,说:“呀!上街只顾买光碟了,忘记买糖了!”这时爷爷拿了一些钱,赶快向超市跑去。奶奶无奈地摇了摇头。

瞧,我的爷爷连买糖都忘了,真是个京剧迷!看来京剧可真有艺术魅力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京剧芭蕾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搞笑大使同桌的我敢说,这同桌真不好当呀。

中午,大家都在投入地与作业搏斗。忽然,刘芷玥压低了声音叫我,“时语轩。”同时还用笔戳我的背。我转头一看。“四击头是啥呀?”她他茫然的指着题问我。我一愣,回答道:“你没听课呀,那是指京剧开场之前的暖场”。这时,耳尖的同桌周远航也赶来凑热闹:“暖场,暖场又是啥?”刘芷玥不屑一顾地给他一个白眼儿,解释道:“哎呀,就是那个321,有请谁谁谁上场,接着音乐响起,当当当……”她边说还边比划,模仿得惟妙惟肖。

他还没说完。周远航的思路早已踩上香蕉皮溜走了。“当当当当,那个不是京剧的开场,是芭蕾。”

刘芷玥一歪脖子,瞪大了眼睛:“芭蕾?”

“对呀。”周远航边说边舞。双手拢在胸前,脚尖垫起,头向上微昂,活像一个胖胖的小天鹅。过了十几秒,他突然摇身一变,目光炯炯有神,双手高举,做遮雨状,一只脚还俏皮的向上一台。

哈哈哈哈……我和刘芷玥相视而笑。

但是刘芷玥还是坚持她的观点:“我跳的就是京剧。”

“不,是芭蕾,哦,确切地说是京剧芭蕾。”周远航用袁老师的口音再次强调说。

“淡定淡定,今天的京剧芭蕾辩论赛,到此为止。”我拉开空气圣旨宣布道。说完还拿笔敲了敲桌子。

周远航用手一抹鼻子,一副胜券在握的姿态。刘芷玥嘀咕着,他又没赢,得瑟啥?

我斜眼瞄了一下周远航。他故作没看见,又做了一遍刚才的姿势。我扑哧笑出声来。

多年以后,历史学家或许会这样记录:京剧芭蕾发明者——周远航。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京剧音乐的发展春天作文

全文共 7204 字

+ 加入清单

纵观中国戏曲发展史,戏曲艺术的发展无不体现在声腔艺术的创新上。京剧艺术就是在融合各兄弟剧种声腔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京剧自诞生以来,一直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仅从乐队编制的嬗变就能一窥其声腔艺术发展的端倪:从最早期京胡、弦子、鼓、大锣、小锣的简单伴奏模式逐渐增加了月琴、铙钹;从梅兰芳大师开始,又增加了京二胡;到上世纪50年代,又增加了秦琴;从《赵氏孤儿》创演开始,乐队又增加了大阮;“样板戏”排演时期,为了提升音乐感染力,在传统京剧乐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部分“洋乐”。上世纪70年代末,在恢复传统戏时,京剧乐队又稍作调整,以中阮代替了秦琴。这种乐队建制和伴奏模式一直持续到今天。

进入新时期以来,京剧艺术从业者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不断探索前行,创作了一大批新剧目。然而,京剧乐队伴奏模式发展方面并没有超越前人,最多是采用“样板戏”的伴奏模式,虽然音乐厚度有了,但也存在致命的缺陷:音乐节奏控制得比较死,京剧三大件不突出,流派特色不突出。近几年来,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经常到各地调研,发现各地方剧种都在思考乐队的建设,特别注重加强音乐的厚度,加强伴奏的效果,在乐队改革方面走在了京剧的前面。

京剧艺术家和有识之士一直关心京剧艺术的发展,在近10年研究京剧艺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试验,摸索总结出以传统京剧乐队为基础,根据各行当的唱腔音乐特点,适当增加民族乐器,强化伴奏效果的改革思路。具体来讲,就是将京剧乐队进行了加强——除了京胡、月琴各一把外,还包括4把京二胡,2把三弦 (一大一小),2把大阮,2把中阮,1把秦琴、琵琶、笙。这种做法,首先是考虑突出中国风味、民族风味,再次是为了增加音乐的厚度和张力。为什么京胡和月琴没有调整呢?第一、京胡是领奏,是乐队的“神儿”,不能变;第二、月琴作为重要的弹拨乐器,最主要的指法是右手的轮和搓,如果增加则演奏手法很难达到完全一致,会让人感觉“打架”;第三、强化训练,要求其他文乐演奏员的技法一定要统一,避免破坏了整体音乐形象。在国家京剧院承担的传统经典大戏《龙凤呈祥》的排演中,我按照改革的思路对乐队进行了加强,效果比较理想。首先音乐厚重了;二是突出了行当的声腔特点:老生更加脆、亮,旦角更加柔美。如果说还有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对音乐唱腔没有配器,基本上还是大齐奏。

去年10月,经过多方论证、周密安排,首都京胡协会组织了一台“京剧音乐会”,既展示了京剧乐队的历史,又对京剧乐队的发展进行了前瞻和实验,让观众直观感受京剧乐队改革的效果。 “京剧音乐会”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集中展示了京剧乐队的发展;第二板块,在没有配器的情况下,比较传统乐队和加强版乐队演奏效果;第三板块,通过配器和加入民族管弦乐队,展示京剧音乐的独特魅力,指出了京剧乐队的发展方向。我认为,举办这场音乐会,重点在于展示创新成果。经过创新,京剧乐队的演奏音色更加丰富,音乐张力加强,突出了民族乐器的音乐特色,是一次成功的实验和尝试。特别是第二板块的设计,独具匠心,是这场音乐会的中心,通过对传统京剧乐队与加强版乐队演奏效果的直观对比,揭示京剧乐队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实施性。这次京剧音乐会办得非常及时,是对京剧音乐人的鞭策,对京剧乐队创新发展的推动,这种意义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得到具体验证。

即将于18日在上海举行的新春京剧晚会,以更强大的阵容来展示京剧音乐改革创新的成果,相信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李祖铭)

京剧的乐器

单皮鼓 又称小鼓。是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演奏时用两根细竹(通称鼓箭子、鼓签)。指挥方法用底鼓,有时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歌唱时辅助板打节奏。司鼓、板者称为鼓佬(即鼓师)。

板 亦名檀板、拍板。打击乐器。由三块宽约6公分、长约20余公分的红木或黄杨木板制成。分二组,前组二块木板,用弦缚紧,后组一块木板,二者以绳联接。主要用于歌唱时打节奏,也配合单皮鼓来领奏锣鼓点子和指挥其它乐器,合称鼓板。由打单皮鼓者兼管。

堂鼓 亦名同鼓。打击乐器。以木为框,形似腰鼓,两面蒙以牛皮。奏时置于木架上,用木槌敲击。形制大小不一。京剧用于战争、升帐、升堂、刑场、起更等场面,及唢呐吹打等。除了表现战争,都由鼓佬兼管。

大堂鼓 又名南堂鼓,因形似花盆、俗称花盆鼓。木制框,面大底小,两面蒙以牛皮。奏时架于木架上,以鼓棒槌击发声,声音较堂鼓低沉雄壮。用于战争场面,能加重气氛;有时也用于旦角唱反二黄的伴奏上(轻打);亦用于曲牌伴奏如[夜深沉]中;为《击鼓骂曹》和《战金山》等剧中的专用鼓。

大锣 打击乐器。铜制,圆形扁平,直径约30公分,有锣门(即锣心,直径约10公分的圆平面)、锣边(与锣心相连的外围斜面)两部分。奏时左手持锣绳,使锣面垂直,右手持击槌,以槌头(用布裹成)击打锣门或锣边而发音。锣音高亢。京剧所用形体较小,称京锣。多用于武将或袍带人物的上下场,或战争及配合突变的情感等。打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掩音、揣锣、打边等。

小锣 打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部稍突起,直径约20余公分。奏时左手食指、拇指掐锣边,右手持锣板(长约17公分的竹片),以锣板下端侧面斜棱击打锣门或锣边而发音,发音清朗。多用于文人、女性或诙谐人物(如丑角)的上下场和配合各种表演上的小动作。打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掩锣、揣锣、打边等。

钹 又名铙钹。打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其径约全径的l/2,正中有孔,穿系绸条或布条。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初出印度,后传至中国。有大小不同的多种形制。在大锣和小锣中间加强节奏,并起联系作用。有时也代替大锣配合某些动作。

铙 钹之大者称铙。又名大铙,或大钹。形体比钹大而厚,故音量也较大。例如武戏《铁笼山》中姜维起霸,用以配合,声势更为壮大。

小钹 又名镲锅或镲锅子。形制最小,多用于配合剧中武人“走边”的动作,故又名走边钹。

齐钹 打击乐器。厚薄约有钹的1/4。又名水镲、普钹、宫钹、水钹、荷叶。京剧常用于跳加官,故又名加官钹。在配合唢呐曲牌时,作为节奏(节拍)的标准。

哑钹 亦名吹打钹。打击乐器。形似大铙而小,径约半尺余。京剧常用于唢呐曲牌,以按节拍。

碰钟 打击乐器。又名撞钟、星、星子。铜制,形如酒盅,以两钟碰击发音。用于青衣唱的反二黄里(如不以大堂鼓伴奏,即不用),唱腔中随板作节奏,过门里随鼓打花点子。也用于和其它管弦乐合奏的曲脾里面。

云锣 打击乐器。又名十面锣、九音锣。由10个固定音高的小铜锣,按照音阶的高低编成一组,放在特制的木架上,专用于合奏的曲牌。

汤锣 打击乐器。又名堂堂、小汤汤。形如小碟。有时用于管弦乐合奏的曲牌里,敲击时打闪跳式的节奏。

京胡 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主要用于京剧伴奏。形似二胡而较小,琴筒用竹子做成,直径约5厘米,一端蒙以蛇皮,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奏时使马尾弓擦弦而发音,其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乐器。

二胡 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琴筒木制或竹制,直径约8—9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琴杆上有二轸,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原来京剧不用,由梅兰芳与徐兰沅、王少卿等创始,在京剧青衣唱腔的伴奏中增添了二胡,现在广泛沿用。

小三弦 拨弦乐器。三弦之一种。京剧界习称南弦子。在曲调中起节拍作用。是京剧伴奏中主要辅助乐器之一。

月琴 拔弦乐器。发音清脆明亮,是京剧伴奏中主要辅助乐器之一。

笛 横吹管乐器。常用者有梆笛和曲笛两种。梆笛常用于梆子戏伴奏;曲笛常用于昆曲和京剧。梆笛型体小,音色清脆;曲笛型体大,音色醇厚。笛是京剧吹奏曲牌的主乐器。

笙 簧管乐器。由簧片、笙管、斗子三部分组合而成。能奏和音,吹奏时声音清颤柔和,常与笛配合伴奏。

唢呐 簧管乐器。由侵子、木管、碗子三部分组合而成。吹奏时侵子上装一芦哨以发音。侵子形似葫芦;木管形似竹节,上细下粗,开八个音孔;碗子即铜制扩音喇叭,套在木管下端,可以上下移动。唢呐有各种尺寸,名称也不同,大者名喇叭、大吹,小者名海笛、小青。京剧中常用的除大唢呐外,还有6寸以下的海笛,又名小唢呐,发音尖而内亮。唢呐在京剧中常用来烘托渲染发兵、饮宴、庆典等场面的气氛,以及群吹曲牌时作伴奏。海笛常用于武戏中伴唱昆曲。

挑子 吹管乐器。由两节长喇叭筒组成,上节比下节细,形似大号。发音简单,仅61两个音阶。京剧舞台上用以增强气氛。大将起霸,罪犯行刑,均常使用。亦用作马嘶效果。演出开始前,紧接吹台,吹奏挑子;大轴子戏唱完吹奏挑子,表示散场。称为挑子起、挑子落。

京剧的调门

我们常听京剧演员说某某唱正工调或六字调,也有说工半调,六半调的,由于过去以正工调为京剧舞台的标准调门,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说法。原来我国古代音乐中乐器的定调以笛或箫为准。通用的笛分为七调。即上字调,相当于今之降B调;尺字调,相当于今之C调;小工调,相当于今之D调;凡字调,俗称趴字调(可能是4字调的谐音),相当于今之降E调;六字调,相当于今之F调;正工调,又称五字调,相当于今之G调;乙字调,相当于今之A调。

所谓上、尺、工(小工)、凡、六、五(正)、乙,这七个调门或称音调是以我国传统戏曲记录曲调的文字谱,即工尺谱中的七个音符来命名的。按现行简谱来对照,相当于阿拉伯数字为音符的1、2、3、4、5、6、7七个音符。因曲笛中各音调的定调都是以小工调为基础,要看各调中的"工"音(即3)相当于小工调中的什么音,就定为什么调名。例如正工调中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中的"五"音,所以称五字调,又称正工调;凡字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凡"音,所以称为凡字调,又称趴字调;乙字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乙",所以称为乙字调,以此类推,遂形成上、尺、工、凡、六、五、乙这七个音调。由于现在通用简谱或五线谱,尤其是大演样板戏的时候,京剧与西洋乐队联袂演出,六字调,小工调的叫法就更不时兴了,所以现在都以CDEFGAB这七个英文字母取而代之了。

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

京剧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二黄”和“西皮”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关于这两大声腔的由来、形成与发展,在此不作考证和论述,仅就传统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做一介绍。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以老生唱腔为例,将“西皮”和“二黄”的主要特征简单作一描述和比较。

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尖锐、华丽,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另外,“西皮”和“二黄”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节拍时,在弱拍入唱;4/4节拍时,在次强拍入唱)。“二黄”的入唱位置在强拍(任何节拍均如此)。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因此,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后者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当然,这些只是它们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至于特殊情况的各种特殊处理也是存在的。

京剧常用的伴奏乐器

在京剧唱腔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声腔不仅派生了反调“西皮”和反调“二黄”,还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剧种腔调,如[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娃娃调]、[汉调]等。由于这些外来腔调在保持其原有结构和调性特点外,其旋律风格都不同程度地与“西皮”、“二黄”相近或相融,特别是胡琴的定弦和把位上分别相同于“皮黄”,故习惯地把这些强调分别归入“皮黄”列之中,如[二黄四平调]、[西皮娃娃调]、[西皮南梆子]、[二黄汉调]等。

谈到声腔的作用,不能不谈及到节奏的运用。京剧唱腔的节奏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即由“板式”来确定。其典型板式有:[原板](2/4节拍)、[慢板]、[三眼](4/4节拍)、[流水]、[快板](1/4节拍)、[散板]、[摇板](自由节拍)等。[原板]为基础(原形)板式,其它各板式是在[原板]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如[慢板]、[三眼]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加倍扩充,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丰富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更加丰满、华丽;而[流水]、[快板]则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收缩,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简化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和节奏更加简练朴实,增强了力度;又如[散板]、[摇板]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自由伸展或紧缩,增强了唱腔表现力和戏剧效果。象其它类型的音乐一样,节奏越是缓慢,情绪越是趋于平稳、优雅,反之则越是活泼、激动。不同的板式与不同的声腔有机搭配,则产生不同的戏剧效果。

京剧的声腔与板式进行各种有机搭配,形成了完整的京剧唱腔体系。分析京剧唱腔的表现功能,大致归类为三种,一是抒情性,二是叙事性,三是冲突性。腔多字少的多用于抒情性唱段,如《文昭关》中伍员唱段 [二黄慢板]“一轮明月照窗前”和《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唱段[二黄四平调慢板]“海岛冰轮初转腾”。而腔少字多则用于叙事性唱段,如《凤还巢》中程雪娥唱段[西皮原板]“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而第三种“冲突性”唱腔之所以单独归为一类,是因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京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即人物之间产生戏剧冲突时进行激烈的对唱或联唱唱段。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与铁镜公主的对唱[西皮快板]“非是我这几日愁眉不展”。

京剧音乐常识——西皮

西皮二黄,又称皮黄,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西皮”和“二黄”本是两种不同的声腔。西皮起源于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了西皮;二黄是由吹腔,高拔子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京剧西皮包括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是京剧的主要唱腔。

“西皮”唱腔是京剧唱腔的主要曲调之一,源自秦腔、汉调。它的演唱用胡琴伴奏(个别有用唢呐的),胡琴定弦为“——3”弦,即里弦,外弦3。“西皮”唱腔一般是眼(弱拍)起板(强拍)落,它的上、下句均有较为固定的落音,如生角上句多落在“2”或“3”音上,下句多落在“1”音上;旦角上句多落在“6”音上,下句多落在“5”音上。

“西皮”唱腔板类多样,曲调丰富,具有表现多种情绪的演唱功能。由于它的曲调高亢爽自,音的进行可以有较大幅度的跳跃,所以一般适于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如《辕门斩子》表现杨延昭的激怒心情,用的是“西皮”唱腔;它的曲调也可以做平稳行进,表现平静舒展的情绪,如《失街亭》诸葛亮叮嘱马谡时,唱的是“西皮原板”。

“西皮”有所谓“反调”,即“反西皮”,胡琴伴奏也用“——3”弦。“反西皮”唱腔上句多落在“1”音,下句多落“5”音,生、旦相同。“反西皮”板类较少,旋律多下行,适于表现悲伤情绪,如《西厢记》崔莺莺因母亲赖婚而伤心,唱的是“反西皮二六板”。

“二黄”是京剧唱腔另一个主要曲调,也多用胡琴伴奏(个别有用唢呐的),用“5——2”弦。“二黄”唱腔上句生角多落“1”音,旦角多落“1”音;下句生角.多落“2”音,旦角多落“5”音。它的板类也很多,曲调也富于变化,具有表现多种情绪的演唱功能。由于它的曲调较为平稳,音的行进起伏较小,适于表现沉稳庄重的情绪,如《二进宫》的宫廷辩论,唱“二黄”。“二黄”曲调又可做较大幅度的跳进,以表现凄凉悲惨的情绪,如《逍遥津》汉献帝感叹朝廷不幸时的唱段。

“二黄”也有“反调”,即“反二黄”,胡琴伴奏用的是“1——5”弦。它的上句多落“1”或“5”音,下句多落“2"音,生、旦相同。“反二黄”唱腔的曲调音域广,更富跳跃性,擅长表现凄惨壮烈情绪,如《李陵碑》中杨继业临死前的大段唱腔,就是“反二黄”。(安志强)

京剧中的韵白、京白与方言

念白在京剧里是很吃重的一门功夫。京剧念白可分为韵白、京白和方言三大类。

韵白采取湖广语音加以美化,稳健庄重,韵味浓厚。因为、京剧的主要声腔西皮、二黄最初流行于安徽、湖北等地;从而在吐字归音上,因循了湖广音的念法。

老生戏中以念白吃重的剧目有《四进士》《甘露寺》《追韩信》以及《三审》(《审潘洪》《审刺客》《审头刺汤》)等。剧中念白慷慨激昂,流利酣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又如旦角戏《宇宙锋》里“金殿”一场,赵艳蓉怒斥秦二世的罪行,字字千钧,气势磅礴,充分表现出中国妇女的反抗精神。

京白以北京语音为基础,活泼俏皮,通俗易懂。多用于小生、小旦、小丑戏中。如《金玉奴》《花田错》等。架子花脸也偶尔用几句京白,显得人物直爽、憨厚并富有幽默感。如《辕门斩子》中的焦赞,《李逵探母》中的李逵。

方言是吸收了地方语言,加以夸张而成的。如《金山寺》的小沙弥念苏白;《狮子楼》里的大公和《武松打店》里的大解差,念白用山东口音。《徐良出世》里的徐良则采取了山西语音。

近代历史剧《火烧望海楼》中的劳动妇女崔大脚心直口快,爱憎分明,敢于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斗争。她的念白用天津话,点染出浓厚的地方色彩。

[京剧音乐的发展春天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四单元作文:我侃京剧_600字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的青年朋友不大喜欢京剧,可我对京剧却十分感兴趣。

我对京剧感兴趣都是受了爷爷奶奶的影响。他们酷爱京剧,只要电视里有京剧节目,如《九州戏苑》之类的,他们总是要看的。久而久之,我也受到感染。我发现,京剧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

可说实在的,我对京剧知之甚少,只知道京剧讲究的是“唱念做打”,只知道京剧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我常常把“正旦”和“花旦”混为一谈,甚至有时统称她们为“小旦”。完整的戏我只看过三部:《秦香莲》、《九江口》、《九道本》。现在文艺节目或是综艺晚会中所演出的京剧,大多是名剧名段,像这样的小段落我倒是看了不少。比较喜欢的是《锁麟囊》中“春秋亭外”一段,《徐策跑城》中“湛湛青天”一段,《玉堂春》中“苏三离了洪洞县”一段。

有人认为京剧节奏慢,听着不耐烦。其实不然,京剧节奏感强,速度有快有慢,但这都是根据剧情而定的。快,快得让你听都来不及听,还没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它已经唱过去了。像《秦香莲》中“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一段,速度多快啊!如果电视机屏幕上不打字幕的话,那是根本听不清的。为什么这样快呢?就是为了表达包公愤怒的感情和急于让陈世美认下秦香莲的迫切心情。慢,慢得能一个字拖半分钟的音。像《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唱词多慢啊,这是为了体现杨贵妃那雍容华贵的气质和失落的心情。

总之,京剧艺术极富魅力,只要细细鉴赏,就能发现无穷无尽的妙处来。我会继续看京剧、研究京剧的,并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理解京剧,喜爱京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传统文化——京剧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通称黄皮戏。清乾隆五十年起,相续进入北京演出,同时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融化,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现在我们称为京剧。

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角色行当的表演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有不同的特点,富有舞蹈性和高超的技巧。

京剧的服饰有它独立风格,色彩艳丽,描龙秀凤,五颜六色,质量考究,在舞台上大显身手。

京剧是以完整的故事情节,悦耳动听的声腔,色彩艳丽的服饰,更用高超的表演艺术吸引了古今中外广大观众,让人们享受到了中国戏曲的魅力,也使人们从故事情节中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劝人为善受到教育。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魂宝,祝愿它继续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学京剧的作文700字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站在,高高的,台阶上,汗津津的手,紧紧握住脸谱,插腰似的,放在背后;虽然,身上穿着,清透的白色衣服,但,仍然,与身体粘在一起;还要,面对微笑的对着,评委和观众,我面部死板,只会僵硬的微笑……指挥,已经鞠躬完毕,接下来,就要开始演唱了……

今天,不仅,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还是我们五年级,“班班有歌声”比赛的日子。我将白衣白裤拿去学校,一到教室就换好了,便开始与同学们,激动的聊了起来。

中午,当我还在呼呼大睡时,各位家长,来到我们班,给我们化妆。我们男生,不喜欢化妆。又是擦粉,又是涂口红的,对了,还要画眉毛,把我们,男生变得,像只刚睡醒的怪物。我们男生,本来就是黑的,硬是,给我们,变成了白色——在脸,和脖子,衔接的地方,有一条,十分明显,黑和白的分界线。鲜艳的口红,涂在嘴唇上,真不怎么样,嘴唇干巴巴的,却又不能喝水,抿了又抿,还是这么干。

下午第一节课,正好是音乐课,我们,可以,排练两遍。我们试了两次,问题,也没有什么,就是口红太淡了,程老师让我们,回去涂红一点,其他都很好,很可能拿一等奖……

要比赛了,我们班是第一个,排好队伍,站在门外等候。我的心里,既兴奋,又害怕。因为,我是,第一个上去的,如果,稍微有什么不好,在众目睽睽之下,是很难隐藏好的,所以,我必须,时刻,保持形象……

回到座位,就被告知,有同学,在演出时,出了叉子——脸谱掉了。我有点担忧,本来,我们是胜券在握的,可突然出了这事,整个五年级都知道了,一等奖保不住谁的了。他们一场一场地,唱过,我发现,他们声音没有我们响,我又感觉,我们能赢!

终于,到了公布成绩,我紧张万分——“三等奖……没有我们班,二等奖……也没有我们班,一等奖……五零—”我的心,被提到了,嗓子眼——“五班!”我们班轰动了,每个人激动的活蹦乱跳,兴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集体照拍完,钱老师,和瞿校长,决定让我们班,下次为全校同学表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传统文化京剧作文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的杰出代表,它大致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角色。

我和京剧结缘还有一段故事。

在一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学校京剧社,每个星期参加两次排练。一开始,我觉得学京剧有一点枯燥,总是反反复复练同一句话。这时有的同学也劝我不要学京剧,有空陪他们一起玩,于是我的心里打起了退堂鼓。爸爸知道这个情况后,劝我不要放弃,坚持好好地学下去。听了爸爸的话,我没有放弃,坚持参加排练。

经过自己的努力和京剧社老师的帮助及鼓励;我进步很快,唱京剧也更有信心了。如今我已经是学校京剧团的主要小演员啦,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演出。几年下来,我学会了很多京剧唱段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花田错等;熟练掌握了京剧“舞长水袖”的动作要领;学会了“天女散花”“红灯记”等经典剧目。

京剧给我带来了快乐、自信。希望京剧伴我一起成长,更希望京剧在更多学校发扬广大,有更多的同学来唱京剧,来热爱京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梅兰芳——将京剧艺术引向世界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从生命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华丽的出演,他的一生就像一场永远听不到尽头的京剧。幼年的苦练,青年的继承,壮年的弘扬,成就了这位将我国的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

有的人被流放到贫瘠的土地,他的灵魂却愈加丰盈;有的人被禁锢在闭塞的山村,他的歌喉却可以飞跃千山万水。他没有出生在京剧世家,也无天赋可作径,他的生命中本无乐符,可他却用勤勉继承了中华戏曲文化的精髓,唱响了京剧的大美。

他倾其一生在弘扬京剧的土壤上耕耘,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曾赴日,赴美,赴苏,将京剧艺术引向了世界。创作如歌,弘扬作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描写京剧八年级作文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相信大家对于京剧都不陌生吧!你们喜欢看京剧吗?

我小时候,姥姥的村里有一个京剧团,他们每到周六或者周日都会在村里表演京剧。那时候我并不喜欢京剧,咿咿呀呀地唱半天,我却—句也听不懂。我的姥爷却是一个京剧迷。

每到周六周日,姥爷总是抱着年幼的我去村里的广场上看京剧。可是我每次都是看到半路就睡着了。

有一次,我又跟着姥爷去看京剧。身旁是看得津津有味的姥爷。我来回晃着腿,心中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反正都是闲着,要不我就挑战一下自己——这次的京剧我一定要从头看到尾!”其实我也十分好奇,京剧到底是怎样把姥爷吸引过来的。

正想着,第一个演员也就粉墨登场了。只见他的脸被手上大大的袖摆遮住了,突然,他把袖摆向下一甩,露出了—张红色的脸。

“姥爷,他的脸为什么会是红色的?”我抓住姥爷的衣角,疑惑不解地问。姥爷目不转睛地盯着戏台,生怕错过什么,“他呀!他演的是关公,关公的脸就是红色的。过一会儿啊,我估计那个演员就会一下子变成白脸,要不就是黑脸!”姥爷的话让我越发好奇,再问时,姥爷却又让我快看戏。

我又看向戏台。这时那个演员又抽出了一把刀,像耍杂技一般耍了一个风雨不透。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小步跑上来了。他手中抓着一个兵器,在兵器的顶端有一圈红色的绳子。他们两个人一人穿着红色的衣服,另一个则是一身黑。他们对视着,手中的兵器也指向对方,也不知道是谁敲了一下鼓,两个人便开始交战了。

平时不爱看京剧的我,今天也不知是怎的了,竟然也看得这般入神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戏台上两人的一举一动,生怕一个不注意一个人就把另一个人“杀”了。我一会儿紧握拳头,一会儿皱起眉头,在心里不停地默念:“到底谁会羸呢?“

突然,黑衣服的那个人把手中的长枪一挑,将红衣服的人掀翻。红衣人倒地之后,颤抖着抬起头望了一眼黑衣人之后,不甘心地倒下了。可是那黑衣人却并没有下台,而是在戏台上把长枪耍来耍去,随后突然立定,歪斜着身子退了场。台下的观众们无不欢呼起来,我也欢快的鼓起了掌。台上的红衣人站了起来,黑衣人也回到了舞台,鞠了一躬。

今天的京剧结束了,可是我却意犹未尽,没想到我竟然也同姥爷一起迷上了京剧。

京剧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也让我在艺术的长廊中流连忘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京剧传统文化的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上午,任老师在我们班讲了一节和京剧有关的优质课。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流传最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戏曲剧种,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融合了徽剧、昆曲、高腔、弋阳腔等唱腔精华。其中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唱、念、做、打;主要唱腔是西皮和二黄。京剧老少皆宜,都能哼上一两句。尤其是老人,简直是一种享受。

在京剧中,将性别、年龄、性格、身份不同的人物划分为四个类型,这就是京剧里的行当:生旦净末丑。每个行当可以细分为不同角色。例如生,又分为文生、官生、小生、娃娃生等等;旦角分为:青衣和花衫;净角俗称大花脸,丑角就是小丑,俗称小花脸。

京剧有很多家喻户晓的剧目,比如《红灯记》:我家的表叔数不清;《霸王别姬》、《苏三起解》等等。都让人耳目一新。

京剧的主要伴奏有京胡、大锣、二锣、月琴、鼓板和饶钹,可以表现人物的激励、奔跑、战斗等急促的动作。

京剧大世界真的太奇妙了!不愧是国粹。我们应该把京剧继续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爷爷给我讲京剧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到大,我都是在儿歌、童谣、歌曲、古诗的熏陶中成长的,对京剧一无所知,今天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京剧名段《赤桑镇》,对京剧才有了些了解。

周六下午,爷爷不知怎的,非要给我讲京剧,我一点也不喜欢京剧,爷爷说:“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有200多年历史了,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株绚丽多彩的花朵,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我“嗯”了一声,刚要下床,爷爷又说了起来:“京剧分文戏、武戏、群戏,人物角色有生、旦、净、丑。”听到这里,本来不喜欢京剧的我,已经有点动心了。我让爷爷接着讲:“生是男的,又分为武生、老生、小生和娃娃生;旦是女的,又分为青衣、正旦、武旦、老旦。”讲到这里,我不禁嘀咕起来:“原来京剧也是让人神往的艺术。”爷爷又说:“你现在知道了吧,我要是不给你讲,你会后悔的。净俗称花脸,分为……。”爷爷的声音不停的荡漾在我的耳边,好像永远也不会停下来。

一个下午很快就过去了,我对京剧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我越来越喜欢京剧了,我想,京剧作为国粹一定会发扬光大,大放异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传统文化京剧作文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京剧对于我来说非常陌生,可是我十分好奇,便找来了《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我口中念念有词到“京剧、京剧”一边用手飞快地翻着目录。啊!找到了!在第58页!我飞快地把书翻到那页,一边一字一字地阅读起来。在阅读中我知道了京剧是我国的艺术奇葩。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裘盛戎是我国著名的净角黑头表演者。他的著名代表作就有我们学习过的课文《赤桑镇》。梅兰芳也是十分有名的著名京剧表演者。他的著名代表作就有《贵妃醉酒》。现在还有梅兰芳大剧院呢!我想:那裘盛戎演的是不是包拯呢?可是,我仍然有不少疑问书没有给解答,比如说:为什么很多京剧大师都是男演员呢?京剧的服装,道具有什么讲究吗?……于是,我打开电脑去互联网上寻找答案。

上了网,我在百度知道一栏里输入了“为什么很多京剧大师都是男演员呢?”网页给了很多答案,噢!我明白了!因为早年间是不允许女性唱戏的。所以戏中的女性角色也只能由男演员来演了。

我又输入了“京剧道具与服装”,网页又告诉我京剧服装很讲究,大致分为六大类,这六大类是:长袍类、短衣类、铠甲类、盔帽类和靴鞋类。长袍类有箭衣、长背心等。短衣类有旗袍裙子等。而京剧的道具有十分写意的象征意义。比如说演员一边挥马鞭,一边做出骑马的动作,便是在骑马了。

这次通过书、互联网得知了不少有关京剧的知识,算是一次走近京剧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相关阅读:关于京剧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京剧[1][2](Beijing Opera)又称平剧、京戏,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已有200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有“国剧”之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第一次在中学唱京剧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京剧学习生涯中,不乏有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唱戏,第一次登台,第一次画油彩。然而,在这个我并不熟悉的中学校园中,我再一次拥有了一个重要的“第一次”。

在衔接班的结业演出上,我与朋友雪骐准备表演京剧。因为时间原因,我们准备轻装上阵。节目一个个轮过,很快,该我们上场了。也许是因为对于中学的陌生,我和雪骐都有些紧张,我着头摆弄我的扇子,心中不再平静。

第一小段,是我的“贵妃醉酒”。我缓步走上台去,心中渐渐平静下来,随着乐声打开了扇子。这时,暑假时老师严格的训练便显出了好处。不用多想,婉转的腔调便从我口中溜出,我努力回想着老师的指点,尽量把每个动作都做到最好。一个踏步的柔美,一个侧身的雍容,一个眼神的妩媚,都早已刻到了我的心中。我的脑子渐渐放空,似乎再一次抓住了忘我的感觉。但是,耳边渐渐放大的嘈杂把我惊醒了,我疑惑地向台下望去,却看到让我吃惊的一幕,有的同学看的心不在焉,有的甚至交头接耳了起来,更有甚者甚至大笑出声!我心中不解的同时也带上了一丝恼怒。我焦虑地想着:“怎么回事呀?难道是我的表演出了问题吗?”我努力完善着自己的动作,却无法找到刚刚的感觉了。

而后雪骐漂亮的“天女散花”博得了观众们的掌声,彩绸在空中不断翻出花来,台下的掌声也接连不断。我压下心中的疑惑,提起剑走上台去。这出“霸王别姬”我已将近两个月没有完整地练过了,自然比之前要差上许多。我翻身时踉跄了一步,“探耳”时也差点没站稳。这一系列的失误让我十分失落,但同学们却一脸兴奋地鼓起了掌。“为什么只有热闹的戏才会受到追捧呢?”我这样想着,同雪骐一起款款谢了幕。

我忽然忆起同学们在课间谈论的话题,不外乎是一些韩流明星,亦或是现下流行的网络小说,真正关注和喜爱传统文化的人却已寥寥无几。我不禁有些担忧,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华文化之美将无人能解?

希望这杞人忧天般的担心不会变成现实。希望我们能将这中华之美代代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高中京剧作文600字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起承转合皆艺术,说学逗唱尽人生。一说起戏剧,你脑海里浮现的又是什么关键词呢?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它萌芽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当然也延伸出了种类繁多的门类,而不同地方的戏剧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京剧是我国五大剧种之首,被视为我国国粹。

怀揣着对于它的憧憬,我也一直想亲眼看看京剧究竟是何种模样。好在学校就组织我们观看了一场京剧表演,让我可以一睹真容。在老师的有序组织下,我兴高采烈地跟着其他同学一起走进了学校大礼堂,也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京剧演员。

只见台上的演员有男有女,男演员画着或黑、或白、或红的各色脸谱,手中刀枪剑戟舞动如飞,让我们看的眼花缭乱,都忍不住热血沸腾起来。女演员则身着五颜六色的漂亮服饰,头上珠钗也闪着微光,看的周围女同学一直连声羡慕。再看她们的脸上,眉眼如画,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精致的优雅,让人看的如痴如醉,不禁被她的喜怒哀乐所牵引。

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京胡和绸舞表演。京胡由五个人一起合作演奏,五个身着长衫的人在台上“一”字排开,看起来特别有气势。只见他们手势一扬,把京胡演奏的悠扬婉转,动听悦耳。不过要说漂亮,那肯定非绸舞表演莫属了,听老师说这也是最有难度的一项表演。

只见台上一名女子配合着优美的舞步,把两条长长的绸带舞动得美轮美奂,时而像长长的彩虹桥,时而像柔美的云雾,时而变成飘逸的圆圈把女子围在中间,真是恍如仙女下凡,美的让人移不开眼。

表演的最后,台上的演员们还特意留出时间和我们台下的小观众进行了互动。有的女生被请到了台上跟女演员学习花旦表演,男生则被请到台上跟男演员学武生的一些武打动作,看起来飒爽英姿,真是帅呆了。而他们一板一眼的认真劲儿,把台下的同学们都给逗乐了。

京剧,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更让我们领略了国粹的魅力!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来欣赏这样的表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