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润发《孔子》观后感(汇编19篇)

浏览

378

作文

92

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966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就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就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就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我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就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之后,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就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就是平时总就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就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我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之后,孔子和弟子们,理解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一样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就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就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孔子电影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4037 字

+ 加入清单

客观而言,《孔子》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作为一部工整流畅的准文艺片,本不该有什么太大的波澜;但作为万世师表的人物传记,成为舆论焦点也不足为奇。真正有价值的争议,是冷静的声音、相对理性的批评,以及可以探讨的诚意和余地。胡玫导演在《孔子》开拍时就说过“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心情,这或许是她想象之中的局面,但也可能始料未及。

无论如何,电影主创对《孔子》的诠释还是充满诚意;无论他是圣人,还是凡人,“孔子”在当代都需要知音;在这个时候,通过电影去讨论甚至争议《孔子》,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一、诠释圣人:理想主义者的实践论

胡玫版中的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

孔子是一个圣人,这是早已定评的历史。回到彼时生活中,孔子又只是一个普通人,从政未果致力于教育事业,这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圣人也是人,要食人间烟火,有生老病死的问题,更有理想和现实的权衡挣扎。反之,圣人之所以最后成为圣人,是因为能凭借智慧超越这些羁绊,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芸芸众生,去改造周围的世界。影片的说服力,精华与窠臼都来自于这个矛盾。电影开头,孔子以倒叙的形式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就是一个老人在回忆从前走过路,为自己充满遗憾的一生做总结。

还原历史,这句话很简单。但是,每一个人都对历史和人物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一部电影想要做到人人都服气,势必要旷日持久下很大的功夫。电影《孔子》为了尽量立体、丰满、客观、合理地描述孔子,可谓苦心孤诣。影片有多处打动人的地方,孔子参政、护主、重民生、立国、立言、兴邦、传道、自爱、爱人等一系列细节都很有感染力。比如,“堕三都”这样剑走偏锋的决定,是孔子高瞻远瞩的“圣”,一般人不敢轻举妄动。同情弱小无辜的殉葬者,不惜以死相谏,却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男人的见义勇为,只要有勇气,每个人都可以去做。

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他从来不考虑做这些事情“小我”收获了什么,而是觉得身在这个时代,就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去影响人们朝着安居乐业的康庄大道发展,隐恶扬善,建立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国。他用智慧和反对派、既得利益者沟通迂回。从来都是言行一致,用事理去说服人,用行动换来别人的信任和折服。

片中,有两个细节对比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作为傀儡的鲁定公感叹孔子,说孔子不会装糊涂,处处得罪人,非要一意孤行施行理想;二是,孔子向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求教,老子大意是说天下事物有其发展规律,顺其自然就行,不必去管它。面对君上的消极劝导,和老子“超然物外”的教诲,孔子都没受太大影响,而是继续积极前进。孔子在鲁国没能实现理想之后,奔走春秋列国,带着一干不离不弃的弟子试图去寻找新的支点,继续践行自己的主张。阻力、压力把他淬炼成更加顽强。

影片最后,孔子回到了久违的鲁国,从此不再过问政事,而是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但这不等于孔子放弃了理想,不过是转换了一个方式罢了: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生命毕竟有限,必须通过教化来影响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自己的主张才能万古流芳的进行下去,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也可以这样理解,这既是一个圣人远见卓识的高明选择,也是一个普通人在长时间的挫折之后,最后唯一正确的精神出路。“圣”和“人”再次合为一体。

二、走下神坛:双面孔子的局限性

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

导演之外,作为主演的周润发无疑是压力最大的一个人,因此他曾几番拒绝。对于当初(2007年)的拒绝,周润发说:“因为第一稿里孔子有光环,我演不了,我觉得我不仅要演一个圣人,而且也要演一个人。第二那个孔子太年轻,就是用电脑特技我也扮不像。两年后我再看剧本,从51岁开始演,我觉得合适”。从接手出演《孔子》那一天起,他就已经走在他表演生涯里最险峻的钢丝上面。光靠众多的文字资料,历史典籍,去判断孔子的心态、气度、言行,需要耐心和领悟能力。周润发演绎的孔子,既没有把“普通人”孔子演得单板生硬,也没有把圣人孔子演得出神入化,不可企及。落魄潦倒之余牵马而出,被马撞到在泥水里,起身后哈哈大笑的豁达;被困山谷,缺粮缺水情况下操琴明志,却把最后一口肉汤分给弟子这些地方,不仅仅是形似,而是深入骨髓的通达。

当人们在争论着《孔子》上映宣传期间,周润发一跪再跪的八卦新闻时。第一印象想到的是炒作、噱头,用恶搞来争夺报纸头条,为电影造势。却很少有人想到“克己复礼”的故事,周润发想复跪礼,除了入戏太深脱不开身,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气质已经钻到孔子那个时空里,也想把人拉到那里一起感受。再说表演,周润发的演出使得“圣”和“人”的衔接自然而稳健,有很强说服力。他的倾心和努力,对达成这两个矛盾而又互生的“双面孔子”,作了自信、有力的证明。

已经被岁月雕刻成一个老顽童的周润发,从大侠、游子、杀手、作家、赌神、黑帮老大等黄金时代的身份中突围,把自己的心态、气场有效收敛集纳,放到孔子生活的时代进行打磨、碰撞,小心翼翼地揣摩、分析、拿捏人物,力图把圣人的“圣”和“人”两方面作一个全面的领悟。因为《孔子》,在自己的从演履历上贡献了一次最正统、最舒展、最深沉的表演。这或许是岁月赐予周润发的时间财富,也是一个勤勉、稳健的演员,无师自通,用心体悟的结果。

把一个神圣的思想家、教育家,襟怀广阔、低调审慎的谦谦君子,拍成一个像邻居大叔一样的普通人,在观众的第一直觉上建立一个亲和、亲切的氛围,娓娓道来的故事,如沐春风的影片语境,让观众不因为历史久远,而和人物产生艰涩生硬的隔膜;同时,又要把圣人不同于凡人之处的“神圣”表现出来,人生态度,生活智慧,人格魅力,思想影响力融贯杂一起。周润发把这些东西具体而真切地“写实”出来,用最大程度的努力去说服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启迪。

周润发身上举重若轻的风骨,不是简单的清高自负、敝帚自珍,而是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明亮心境和执着坚守。可以这么说,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这是作为男人的孔子,作为生长在男权社会里的孔子的局限性,因为孔子是一个人,男人。

三、寻觅知音:孔子其实离我们很近

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

胡玫曾说“质疑声一定会有,一路都有人在不断地警告我,连我妈都说我,你这不是疯了,找死吗,干嘛拍这么一部片子?”。因此可推,胡玫大抵是敬仰孔子这个人,并对孔子形成自己的了解和想象,才会多年来东奔西走地筹拍这个片子,不然有那么多帝王将相等着她去演绎,何必要碰孔子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烫手山芋”。她用电影这个生动的表现方式,在一拨拨的观影人群里,找到孔子思想的知音,理想主义的共鸣。就先把自己变成了孔子的知音,电影是她的成品。电影《孔子》即便不能让更多人成为孔子的知音,也是胡玫从业生涯里的一个惊叹号。

颜回在冰河里一次次打捞逸散的经卷,最后殒命,就像《海盗电台》里狂热的电台DJ在海水打捞唱片一样,都是在为心中纯净的理想而献身;子路临死前“君子死,而冠不免”的信念,则影响了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里不断扶正官帽的陆谦这样的读书人、官员。这些细节的设计,纵然有想象的成分,但是这些弟子都是孔子和其身后完整的思想体系的知音,他们献身的是“道”、“仁”等这些看不见却可以实践的东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去融入生活,检验理想。电影试图用儒家思想的雨露来点化焦灼不安的心灵,就是孔子精神的再次发光。而演完孔子的周润发也说:“《孔子》跟现代人的生活、感情都是很近的。你觉得两千多年前很遥远,等你看完《孔子》你会觉得,孔子跟你是很近。”

如果说,一次观影经历就是一次和电影,以及电影里的主人公沟通的过程。那么从主观出发,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电影院里真要能走出一些“知音”,善莫大焉。电影本身到底有多大的可看性,认真看过,而且有独立思想的观众会有自己的想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结语

《孔子》是一部商业意图的大型文艺片,有剧本略显仓促,台词不够严谨考究,古文和白话衔接得不很自然,很多地方对历史的把握、“合理的想象”不够稳妥扎实等很多不足之处,下的功夫还不够,不能让观众有效地吸收、消化,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拍惯了大型古装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还没能从电视剧的视角里转换回来,有些地方还是在用电视的方式来拍电影,放大了一些不必要的地方,煽情过甚矫枉过正,而一笔带过了值得特写的心理转捩点。只是,电影本身还不至于诚意全无,不忍猝睹。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有一本新书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讲述他边写作边参加长跑的事情。我们在谈论孔子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在争论电影《孔子》的是是非非,功败垂成?还是孔子本人、儒家思想,更多电影之外的东西?那些准备发言的人,都先来想一想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在心中打好腹稿,大家的心态和气度都会变得友好豁朗起来,视野和胸襟也会为之开阔,建设性的东西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电影《孔子》和圣人孔子的知音也会一个个生长起来,如果孔子在世,这应该他乐意看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舞台剧话剧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下午,在教育局号召、学校带领下,我们观看了话剧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孔子》这部话剧,介绍了孔子一生的经历,从年少时胸怀大志渴望强盛国家,中年终获赏识身居要职却在胜利前被迫止步,到后来辞官周游列国,故事里包括了孔子对弟子的教育、自己的思想以及学习方法,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位被后世传颂也确实值得被尊重的伟人。

孔子青年当官时,在深山从虎口中救下一位老妇人,震惊于“苛政猛于虎”的他,从此决定尊礼乐、行仁政、铸杏坛传道授业。在讲学过程中,接纳了一位贫穷却好学的奴隶,主张“有教无类”,凡好学者不分贵贱。话剧中还演了“两小儿辩日”、“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等蕴含了很多道理的故事,映射孔子的思想。

后来不得志的孔子终于被委以重任,被派去与齐国开战。而后方,昏庸的君王却在宫中日日享乐,甚至叫停了即将到来的胜利。失望痛心的孔子辞官了。但是没有放弃他的理想,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整整十四年,开展讲学,推行仁政思想,渡济苍生。

故事接近尾声,孔子回到故土,他已经老了。

回顾孔子的一生若是用一句话概括,那便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为社会的混乱情形忧心忡忡,为国君的昏庸无度失望痛心,所幸他怀有大爱、怀有志向,一生都在推行礼乐仁政,努力担负着济世的责任。他深深地记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想,我们也一样担负着责任。即使如今是一片太平盛世,没有那许多济世救人的需求,但我们同样需要时刻警醒自己,居安思危,以学习为途径、报国为目标,勇往直前,定能迸发出千军万马之力。或许这便是教育局与学校组织我们观看话剧《孔子》目的和用意吧,我们确是该好好了解孔子,传承并发扬孔子的精神,让中华文化真正地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用我们的能力,为历史的长河也添上如孔子这般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有关《孔子》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读起琅琅上口的《论语》,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班上看了《孔子他》这部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他的了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涤。

孔子他出身于鲁国,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主张礼仪仁和。当时的社会极其混乱,孔子他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随后的十四年,孔子他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并进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他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爱面子,怕丢脸。因为爱“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不懂装懂。我以前也有这个缺点,有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可又怕他们说班干部还不认真听,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憋在心里,而导致成绩下降。后来,我发现这个缺点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会的题目越积越多,脑子里一片糊涂,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现在,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先思考,实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把每一道题都想清想透,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上去。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他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刚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纪录片《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1952 字

+ 加入清单

6天下来,随着一集一集的深入,孔子的一生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用孔子在《论语》中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吾十有五而立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曾经的疑问:“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而不是同为圣人的老子、孟子、庄子......?”在脑海中有了答案,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句话;“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孔子精通礼乐,胸怀天下,毕生致力于推行“周公之礼、文王之道”,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磨难,但却以其高尚的品德、高深的学问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宝贵精神财富。16集电视记录片《孔子》看完了,在感叹孔子伟大的同时,带给我更多的还是感动。

首先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孔子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位好母亲、多位好老师加上自身的谦虚、聪颖、勤奋和努力成就了孔子的道德和学问。孔子办私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德、有才、报效祖国的君子,而且“有教无类”,所以才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后人难以启及成就。孔子小有名气之后,适逢齐景公携大夫一行到访鲁国,孔子一试身手,设计了令人无不震惊的精彩礼仪迎接齐景公一行,展示了周朝礼乐使天下太平昌盛的画面。孔子博学多才,精通礼乐,携助季孙大夫出色地完成了迎宾之礼,展示了了不起的才华,崇敬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看完《孔子》我们知道因为周公制礼作乐、身体力行而且讲求美好的道德,所以天下才出现了周朝数百年的安定昌盛。孔子胸怀天下,发现唯有周礼才最适合治理当今天下,休止天下动乱,而且指岀导致天下动乱不止的根本原因是“周礼不兴,礼崩乐坏”,出现了“君王、诸侯、大夫、士人、百姓的违礼之争”,而孔子认为只有各自的奋争合乎于“礼”,才能休止天下动乱,实现天下太平昌盛。

孔子预知了真理大道,至鲁定公时得到重用,官至上卿大夫。“齐鲁盟会”更是展示了孔子杰出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才能,“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孔子事先安排左右司马带百辆兵车随同鲁君一起参加盟会,因准备充分,使得孔子在盟会时随机应变,镇定自若,一举粉碎了齐景公欲劫持鲁君的阴谋。

孔子以周礼为准,倡行仁德,宽猛相济,鲁国虽尚未归仁,但周礼已经恢复,君臣各依名分,父子亲孝,兄弟和睦,夫妻随顺,君王亦贤明通理,讲信重义谦让求人已成为国家风尚,虽有兵车征战,却是为匡正天下,就如文王周公一样达到“天下小康”。 《孔子》看到这里,一直以来对孔子的模糊认识也渐渐清晰起来,“落后的、腐朽的、糟粕”这样的词语无疑是圣贤教育断了近200年的无知的产物。记得蔡礼旭在55集《群书治要360》的讲座里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不学习不知义啊!”也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习主席提出倡导学习1949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亦是真理大道,永远都不会过时。重温这篇经典名著,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沿着毛主席总结的结论前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指日可待!

记录片《孔子》中最让我伤感、最让我敬佩的是孔子为推行治国大道携弟子一行,不畏艰险,周游列国,在外漂泊14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困难和遭遇,比如陈蔡之地,绝粮绝路,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当时已是忍饥挨饿多日,却又招致狂风骤雨,使孔子及其弟子几陷绝境,但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孔子在全天下推行“仁德与礼治”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风雨过后却令人振奋地与弟子们一起弹唱《诗经》,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关关雎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孔子及其弟子坚守大道,无论何时都没有放弃和降低自己的志向。此时弟子颜回道出了孔子的心声:“天下不容夫子之道的高深,高深的夫子之道不为世人所接受,不是夫子之过,而是天下执政者的过错啊”!

记录片《孔子》看到最后我们知道了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亦是仁德之道的最高目标,被称之为大同。孔子说:“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人不只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有各自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 这就是圣人的思想境界,现在回想起来,用“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来形容孔子真是最恰当不过了。此时弟子冉求的话也在我的耳边响起:“如果把夫子喻成大河,我们至多是河中的水滴,如果喻成高山,我们至多是山中的石砾,是上天使他成为难以启及的圣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电影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间,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应该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候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是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孔子电影小学生观后感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圣人。

有德是:他会去救助穷人。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讲了。孔子解救了一个要给季氏陪葬的小奴,那个小奴为了感谢孔子,最后还当了孔子的学生。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愿意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

而有才是:他会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来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说了。孔子受到卫国的邀请去了卫国,他通过观察卫国就知道卫国马上会有内乱,所以马上离开了卫国。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

孔子虽然很有才华,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没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学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鲁国,继续教育他的学生学习,直到七十二岁死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张家欣

古时候有多少怀才不遇之人,让我们为之可惜;有多少满腹经纶之人,让我们为之自豪;又有多少崇尚文学之人,让我们为之骄傲。孔子,就正是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因为孔子满是才华被各国国君所欣赏,但是他却从未想过离开自己的故乡——鲁国。直到一天,孔子被当时嫉妒他的大司空欺骗,背井离乡。没有让他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也追随着他。在外漂泊了十几年的孔子,经历了生离死别,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弟子,让孔子痛心不已。终于,重返故乡的他回到鲁国,然而一切却已经改变。

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经历了许多人都没有经历的事,这些经历不仅让他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让自己或他人苦不堪言的事情,每当这些事发生了,我们该做的不应该是逃避,也不应是顺从。我们要做的是去反抗、斗争、拼搏。因为你不会先知道结果会是怎样,我们要做的是去努力,消灭重重障碍,如果最终还是失败了,至少我们曾经坚持过。

孔子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什么是君子,卫国有一位名叫南子的夫人很仰慕孔子,想放弃一切跟随孔子,孔子却回应:“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这句话如一双无形的手拨动了南子心中那抚了千年的孤独琴弦,而南子最末一句“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却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她深深洞穿了,孔子孤独的内心

两人随便交谈几句,但知己不正是这样才了解对方的内心吗?虽孔子之后离开卫国,南子在孔子心里早已胜似知己。

生活中,我们也常把身边人当作知己,可以你又是否真正思考过知己是什么。路还很长,知己少之又少,让我们珍惜身边的人。

毅然拒绝南子,孔子展现了他那不慕名利的一面。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对于一些小事就已经失去了控制能力,贪婪时刻在我们的脑海出现。我们虽不能做到像孔子那样但我们也应有所节制。

千沟万壑中消失过孔子苦难的岁月;泛黄的皮肤诉说着孔子的痛苦;长满黄斑的手记录了孔子一言一行。

孔子,从风华至耄耋,会让我们永远印在我们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在公元前479年去世。他生于鲁国昌平乡,逝后葬于曲阜北郊的泗水边,即今日孔林。孔子生前,以“仁”为中心,不仅要在社会上取得自立,事业上有所发展,还帮助别人做到这些。

我最感兴趣的是“孔子的教育特色”这一章。孔子怀抱着改革天下的宏愿,除致力政治外,尤其注意百年树人的大计。我敬佩孔子的有教无类。孔子弟子三千,品类复杂,有贵族、巨贾、贫民、大盗等,富贵贫,孔子皆一炉而治之,并没有藐视穷人,这在封建社会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所以我十分敬佩孔子的有教无类。

读到这儿我想起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虽然李老师并没有孔子这样的创举,但她认真备课、认真上课,一丝不苟的精神也让我十分感动、敬佩。记得有一次,李老师正专心地上课,无意中,把书本斜了一下,就是这一下,我认识到了老师的认真:崭新的书本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鲜红的字,我惊讶了,平时我们做的笔记只有一点点,但老师却写了整版的笔记,几十分钟的课,老师可能就要备几个小时,我仿佛看见李老师在课桌前专心致志地查资料、备课,我被感动了,更认真地听课,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回报老师课前课后所做的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孔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想到国学就会想起论语;一想到论语就会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圣人。

有德是:他会去救助穷人。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讲了。孔子解救了一个要给季氏陪葬的小奴,那个小奴为了感谢孔子,最后还当了孔子的学生。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愿意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

而有才是:他会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来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说了。孔子受到卫国的邀请去了卫国,他通过观察卫国就知道卫国马上会有内乱,所以马上离开了卫国。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

孔子虽然很有才华,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没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学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鲁国,继续教育他的学生学习,直到七十二岁死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孔子学堂的小学生观后感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学堂》让我从书中了解到孔子和他学生的许多故事,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培训机构举办的作文比赛,被一个男生排挤。我没有理睬这位男生,也没有生气,因为我想起了妈妈刚和我一起读过的《孔子学堂》中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大概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从来不人云亦云;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妈妈听了我的想法表扬了我,说我领会了书中的话并能活学活用,能够强大自己的内心,而不会被别人轻易打到。她说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电影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内容是主讲孔子的一生由鲁国兴盛的国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衰弱到一个四处传教的乞丐,最终又回到鲁国的人生经历,令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惨。

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学习孔子高尚,让人深有所思,是的,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个国家重用,但是他没有被别的国家用重聘金所动,依然效首鲁国,但最终被叛人挑拨而被赶出鲁国四处传教乞讨,如果;是现在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被视为尊重的人,但是那个战乱的时代,竟然像一个乞丐流落街头,连口饭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叹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让如此一位圣人堕落……呼呼的风越刮越大,刮在树上似乎要把树连根拔起。雨也越下越大,豆大的雨点像乱古一样叫叫,噼呖啪啦地砸在房屋上,好像要把屋顶砸烂。突然,一道闪电掠过了天空,紧接着,天空响起了一阵阵轰隆隆的雷声……

看到孔子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动,在我们这个没有战乱,和平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种品行的人几乎已经见不到了,要想学会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简单,简单是因为只是捍卫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孔子也只是做到了这一点,但难是因为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抛弃功名,财物,地位等等,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孔子这样伟大,但我们起码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恶事,在别人看来,我们远没有孔子伟大,但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后,我沉思了许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电影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因此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因此,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还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还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电影《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126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上完白天的课,晚上7点在魏教师陪同下我们观看了一部具有强大的教育性质的电影孔子》说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这位历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据,各国战乱时期,孔子的历史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多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礼节仁和,能让我记住很多故事精彩情节,但他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非常好团队文法、团队精神,他带着他心爱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书生一起漂荡。但给我感觉到好像他带领的是我们中国的革命前辈,由于他们改变了一个世界,统领着一个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当时由于是国难时期鲁国的诸侯非常欣赏他智慧和才华,鲁国的诸侯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改变春秋诸国的历史,然而就在鲁国与齐国会盟之时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震慑了齐军,还为鲁国夺回了三个城市,正由于他的正义和忠诚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国的陷害,后来回到鲁国后遇到三桓相国的反对势力欺压,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文化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被魏国宋国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还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后来经三桓相国的多次邀请,见到相国的玉环后才同意回到鲁国。

孔子临终说的那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由于这部书《鲁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由于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他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们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多组建像孔子那样的团队,不要犯我们鲁国诸侯的那种错误,错失良将,错失良将后会给我们国家或者企业带来损失,也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我们要分清楚什么人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要轻易被美色等诱惑,要长期保持良好的品格,应当多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敬业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企业,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可以从电影《孔子》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现代管理的很多办法,具体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个始终对你不离不弃的团队。在这部片子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孔子门下的弟子为了宣导孔子的礼仪文化。对孔子不管贫穷、富裕、始终如一的追随者他随他。这就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非权力影响力。

2:通过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礼仪的重要性。在这部片子中孔子宣导的文化就是礼仪。并不是以暴治暴。我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加上我们维也纳酒店有事一个服务行业、想我们的服务礼仪的重要性。

3: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在现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理想。在这部片子中孔子为了宣导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颠沛流离18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着长立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孔子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读起琅琅上口的《论语》,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班上看了《孔子》这部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的了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涤。

孔子出身于鲁国,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主张礼仪仁和。当时的社会极其混乱,孔子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随后的十四年,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并进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爱面子,怕丢脸。因为爱“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不懂装懂。我以前也有这个缺点,有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可又怕他们说班干部还不认真听,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憋在心里,而导致成绩下降。后来,我发现这个缺点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会的题目越积越多,脑子里一片糊涂,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现在,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先思考,实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把每一道题都想清想透,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上去。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刚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孔子电影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即使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孔子的一生也是很“杯具”,令人唏嘘。孔子年富力强时不被重用,不得不带着一众弟子颠沛游离,周游列国又四处受排斥,“累累若丧家之犬”,年过六十身老体衰,曾经殷切的出仕治国之志被耗尽,他终于决定回乡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不再踏入政途,孔子的一生可谓空有抱负却郁郁不得志,假如真如电影《孔子》所言,各国国君均不接受孔子观点,唯一明白老夫子想什么、想要什么的人竟是“名声不好”的南子,那孔夫子也真是惨了些。呵呵。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子见南子”一幕早在片花中就占了大段时间,银幕中南子挑逗的眼神和微张的嘴唇的确象影片把“子见南子”当成噱头,不少人因此而感觉不悦,对其的定性我们暂且搁置,既然胡玫导演借导演的便利将南子塑造成如武则天、赖斯一般聪慧过人的女政治家,那我也不妨借题发挥,来剖析一下电影版“子见南子”中的南子为何要这样做,老夫子又为何如此应对。

在电影“子见南子”一幕中,南子的出场是从踩着高木屐鞋的赤足开始的,镜头有些轻佻地由下摇上,接下来是精心的妆扮和挑衅的言语,“听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你那个‘人’字里,包不包括象我这种名声不好的女人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啊?”,此时的南子以其聪慧美貌步步紧逼,孔夫子面对直线距离不超过5cm的南子表现出退让和不安,老夫子面对诱惑强作镇静回答问题的模样让南子很开心,因为在她的价值观里,男人都一样,追求的不过是色、名、利,亘古不变。几番交锋,孔子并未讳言自己也追求色、名、利,但老夫子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却显其心地坦诚和品行之难得,老夫子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表达自己追求“德行”“仁义”的人生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他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由此表现出极强的意志力和奉献之心。这让南子迅速明白夫子的心境,回答“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此句可谓胡导演的个人心理感悟,也是一个现代人对孔子的忠实评价。当南子与孔子对拜而别时,此时的南子已完全没有开始时的挑逗试探之意,代之完全的尊重和惜别之情。——可怜的孔子,最懂他的是这样一个女人!

南子没有错,她的价值观对大部分人是适用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子见南子”之所以被电影大书特书,也许因为孔子只有一个,能做到“好德”而非“好色”的人并不多,这也更显得孔子之伟大,当然也警示我们,离2500年前的古人在品德修养和道德境界上还差得远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被热炒了很久的电影《孔子》最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我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潜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据观察,影院里电影《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我想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电影《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盼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着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电影《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资料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透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我想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孔子学堂讲座观后感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完了吴祚来的《孔子学堂》,里面的名句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可见礼让多么重要,只要礼让治国,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人们要学会礼让,别人就会尊敬你;国与国之间互相礼让,战争也不会发生;君臣民之间互相礼让,这个国家民心不会动摇,将坚不可摧。孔子对他人礼让相待,他人也就以礼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

有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学会谦虚,要相互学习。孔子老师在谈论“君子”时,子贡夸他而孔子却说这是给他戴高帽子。以及谈论其他问题时,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见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舞剧《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9月4日,和朋友中正等一起,因其朋友吕哥的关照,得以进入杏坛剧场,近距离观看了一场视觉盛宴——歌舞剧孔子》。

曲阜作为孔子故里,不仅拥有三孔等宝贵历史遗迹,近年来也开发了诸多文化旅游项目,位于大成路东侧紧邻孔子文化园的杏坛剧场,就是比较大的剧场,并有孔子文化艺术团在此,每逢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日都会有精彩演出。旁边的孔子文化园是一座精致的北方园林,有我从未见过的最大的假山,人工湖。对面紧邻孔子研究院,做文献文物收藏和儒学研究的机构。曲阜的繁华植根于传统,植根于文化,商业在这里是屈尊于文化的,所以难得在曲阜的轴心路上有如此僻静之地,更有幸我等平生第一次来欣赏大型歌舞剧《孔子》。

杏坛剧场是一座先秦仿古建筑,与对面孔子研究院的大宅高楼相辉映,气势非凡。里面剧场舞台宏大,以金黄、中国红等各种色调来突出孔子思想文化的光辉。歌舞剧以孔子生平为主要线索,分为几个篇章,分别讲述少年孔子其母循循善诱,青年孔子拜朝为官,治理一方,造福百姓,中年孔子辞官后周游列国,尔后其思想为众生所敬仰,万世所流传。虽然我们以非专业的眼光来看这场孔子歌舞剧,但是仍能从宏大的演出场面、演员专业的舞步看得出故事脉络和歌舞本身的魅力。第二段孔子求学之时,高山流水之效果配以中国传统书法文化,还映射孔子仁和思想于其中,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孔子辞官而周游列国,跟从弟子无数,历经磨难,矢志不移,也让人感喟万千。而于雪花飘洒的艰难前行的孔子师徒,转而花瓣飘舞的穿暖花开,则寓意着历经艰难而孔子的思想终于为人所理解、推崇和传承。尾篇则以现代小姑娘朗诵“礼之用、和为贵”来表示孔子思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影响至深,感喟万世。

但是以我非专业的眼光,仍有些地方有待商榷,关于鲁国民风的描述地篇幅略多,而尾篇孔子周游列国归来仍有许多历史事实没有描述,其弟子七十二贤人也应该会意一下,显得尾篇过于短暂。但是终究瑕不掩瑜,今天这一场盛筵仍是平生之未见,大开眼界,心灵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孔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主要描写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73岁病逝这段经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观后感400字3篇,希望大家喜欢。 孔子观后感400字1

孔子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想到国学就会想起论语;一想到论语就会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圣人。

有德是:他会去救助穷人。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讲了。孔子解救了一个要给季氏陪葬的小奴,那个小奴为了感谢孔子,最后还当了孔子的学生。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愿意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

而有才是:他会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来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说了。孔子受到卫国的邀请去了卫国,他通过观察卫国就知道卫国马上会有内乱,所以马上离开了卫国。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

孔子虽然很有才华,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没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学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鲁国,继续教育他的学生学习,直到七十二岁死去。 孔子观后感400字2

听说妈妈明天要带我去看盼望已久的电影——《孔子》,我心里就像装了无数只小兔子一样“怦怦”直跳。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跟着妈妈来到电影院。电影开始时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的鲁国。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正式开始了,我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鲁国国君鲁定公把孔子从一个平民百姓提升为中都宰,再从中都宰提拔为大司寇,最后又提拔为代相国,希望能实行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也同时制约势力强大的三桓。孔子在当官期间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释放了三桓中季氏的小奴,还废除了活人陪葬的陋习;第二件事是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被齐国占领的三城;第三件事是铲三桓,还毁了三座高城。后来三桓中的季氏为了权利把孔子赶出鲁国,孔子只好周游列国去了,他的弟子们也一起跟随他。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真是忠心耿耿啊!过了十几年,年迈的季氏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先把孔子的弟子冉求请回鲁国,再把孔子和其他弟子们也一一请回。这时孔子已经七十多了,再加上传来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和最亲密的弟子——子路去世的消息,真是雪上加霜呀!不久,孔子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三岁。

看完电影,我觉得孔子真是个伟大的人物,可惜他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代,要是生活在唐朝的“贞观之治”太平时期,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孔子观后感400字3

电影业发展至今,数不尽的风云人物被搬上了银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间重领风骚,却少有人问津儒家始祖孔圣人。一则是孔子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名字或是一个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思想;再则该角色实在是难以驾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凭着照片和文字去模仿伟人的风范,可对于这位孕育出了现今华夏数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圣人这一角色,令多少影视人望而却步。

不得不承认周润发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艺界的顶尖大师,他将孔子对世间生灵的珍惜,对家人的慈爱,对知识的求索,均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孔子的强大智慧生出了对人世苍生的悲悯之心令人刻骨铭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忧伤与智慧之光,让人过目难忘。

遗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许瑕疵。比如在前期宣传时力捧的南子与孔子的感情戏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饰演孔子的发哥和饰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场对手戏,且台词只有寥寥几句。南子乃孔子红颜知己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整个剧情发展下来,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鸡肋角色”可有可无。还有片中出现了像连环弩这样的大汉朝以后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少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还是注意点尊重历史吧。不过该片的可圈可点之处也颇多,时不时的插进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于虎”,颇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也得到了孔圣人后人的认可。当然,跟历史较真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称谓不合情理等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奉劝各位,切莫计较这些,就当这又是一场豪华的商业巨片又何妨呢?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