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钻木取火的传说(优秀20篇)

导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浏览

5283

作文

750

传说中的修改遗诏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只是,雍正帝在诸多皇帝众兄弟的猜忌中登上皇位,在登基后曾亲自撰写上谕驳斥,不但收效甚微,反而给人以欲盖弥彰的感觉,导致众兄弟猜忌更重。确实如此,或许康熙帝根本来不及写下传位的遗诏,因为在康熙帝病重时,也就只有隆科多一人负责保卫安全,而隆科多与四皇子胤禛的关系非同一般,利用权谋夺位是大有可能的。

也只因为原是四皇子胤禛的雍正帝登上皇位引发诸多猜忌,众皇子也就是胤禛的亲兄弟心中十分不满,雍正帝亲身经历了康熙年间皇子们为了太子之位明争暗斗,深知其害。也知道众兄弟对自己的继位心怀猜测,自己利用权谋登上皇位心中有鬼,因此,雍正帝一登上皇位之后就大刀阔斧地对所有亲兄弟进行残酷的迫害。确实是为了巩固他自己的统治地位,毫不顾及兄弟亲情,真的是一个善于运用权谋善于使用铁腕手段的残酷的大清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西湖民间传说:石香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49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山东巧匠鲁班,带着他的小妹,到杭州来。 他们在钱塘门边租两间铺面,挂出“山东鲁氏,铁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刚刚挂出,上门来拜师傅的便把门槛都踏断了鲁班挑挑拣拣,把一百八十个心灵手巧的年轻后生,收留下来做徒弟。鲁班哥妹的手艺巧极了,真是鬼斧神工:凿成的石狗会管门,雕出的木猫会捉老鼠。一百八十个徒弟经他们一指点,个个都成了高手。

一天,鲁班哥妹正在细心给徒弟们教生活,忽然一阵黑风刮过,顿时天上乌云乱翻,原来有一个黑鱼精到人间来作祟啦,黑鱼精一头钻到西湖中央,杭州一个三百六十丈的深潭潭。它在深潭潭里吹吹气,杭州满城鱼腥臭;它在深潭潭里喷喷水,北山南山下暴雨。就在这一天,湖边的杨柳折断了,花朵凋谢了,大水不断往上涨。

鲁班哥妹带着一百八十个徒弟,一齐爬上了宝石山。他们朝山下望望,只见前面一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泡在臭水里,男女老少都逃到西湖四周的山头上。湖中央,转着一个老大老大的漩涡,漩涡当中翘起一只很阔很阔的鱼嘴巴,鱼嘴巴越翘越高,慢慢地露出整个大鱼头,鱼头往上一挺,蓦地飞起一朵乌云,升到天上。乌云飘呀飘呀,飘到宝石顶上,慢慢落下来,里面钻出一个又黑又丑的后生。

黑后生滚动圆鼓鼓的斗鸡眼珠,朝鲁妹瞟瞟:“哈!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当?”

鲁妹说:“你问姑娘啥行当,姑娘是个巧工匠。”

黑后生把鲁妹从头看到脚说:“对了,对了!我看你亮亮的眼睛弯弯眉,想必能绫罗绸缎巧裁剪。 走,跟我去做新衣。” 鲁妹摇摇头。黑后生鲁妹从脚看到头:“对了,对了!我看你苗条的身材纤巧的手,想必有描龙绣凤好针线。 走,跟我去绣锦被。” 鲁妹摇摇头。 黑后生猜来猜去猜不着,心里想一想,眯起眼睛说: “漂亮的大姑娘,不会裁剪不要紧,不会刺绣不要紧,你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不完,乐得享清福哩。 ”说着,伸手来拉鲁妹。 鲁班一榔头隔开他的手,喝声:“滚开点!”黑后生仍旧咧开大嘴,嘻皮笑脸:“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榔头!大姑娘嫁了我,什么都好讲;大姑娘不嫁我,再涨大水漫山岗!”鲁妹心里想:倘若再涨水,全城人的性命都保不住了。她眼珠儿转了两转,办法便有了,对黑后生说:“嫁你不急,让阿哥替我办样嫁妆。”

黑后生一听开心了:“好姑娘,我答应,你打算办样啥嫁妆呢?”

鲁妹说:“高高山上高高岩,我要叫阿哥把它凿成一只大香炉。”

黑后生高兴得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鱼王,落凡立庙堂。有个你陪嫁的石香炉,正好拿它来收供养!”

鲁妹拉过阿哥商量了一阵。鲁班对黑后生说:“东是水,西是水,怎么办呢?你先把大水落下去,我才好动手。”

黑后生张开阔嘴巴一吸,满城的大水竟飞了起来,倒灌进他的肚皮里去啦。 鲁班指指山上的一块悬崖问黑后生:“你看,你看,把这座山劈下来凿只香炉怎么样?” 黑后生说:“好哩,好哩。大舅子,你快凿,凿得越大越风光!”

鲁班说:“香炉高,香炉大,重重的石香炉你怎么搬呢?” 黑后生说:“喏喏喏, 只要我抬抬脚,身后就会刮黑风;小小的石香炉算得了什么,就是一座山我也吸得动!” 逃难在四周山上的人都回家去了, 鲁班他们便爬上那倒挂着的悬崖。鲁班抡起大榔头,在悬崖上砸下第一锤:他一百八十个徒弟,跟着砸了一百八十锤。“轰隆”一声,悬崖翻下来了。--从此以后,西湖边的宝石山上便留下了一堵峭壁。悬崖真大呀,这边望望白洋洋,那边望望洋洋白,怎么把它凿成滚圆滚圆的石香炉呢?鲁班朝湖心的深潭潭瞄瞄,估好大小,就捏根长绳子,站在悬崖当中,叫妹妹拉紧绳子的另一头,“啪嗒啪嗒”绕着自已跑了一周,鲁妹的脚印子便在悬崖上画了一个圆圈圈。鲁班先凿了大样,一百八十个徒弟按着样子凿。凿一天,又一天,一共凿了七七四十九天,悬崖不见啦,变成一只顶大顶大石香炉。圆鼓鼓的香炉底下,有三只倒竖葫芦形的尖脚;尖脚上,都有个三面透光的圆洞洞。大石香炉凿成了,鲁班朝黑后生说:

“你看,你看,我妹妹的嫁妆已办好,现在就请你搬下湖!”

黑后生要领新娘子。鲁班说:“别忙,别忙,你先把嫁妆搬去摆起来,再打发花轿来抬。”黑后生高兴死了,一个转身就往山下跑,他卷起的旋风,竟把那么大的一个石香炉咕碌碌吸在后面滚。黑后生跑呀跑呀,跑到湖中央,变成黑鱼,钻进深潭潭;石香炉滚呀滚呀,滚到湖中央,在深潭潭旁边的斜面一滑,“拍得”一下子倒覆过来,把深潭潭罩得严严实实,不留一丝缝隙。黑鱼精被罩在石香炉下面,闷得透不过气来;往上顶顶,石香炉动不动;想刮一阵风,又转不开身子,没办法,只好死命往下钻。它越往下钻,石香炉就越往下陷`……黑鱼精终于闷死在湖底了,石香炉也陷在湖底的烂泥里,只在湖面一露出三只葫芦形的脚。

从此,西湖留下一个奇妙的景致:每年中秋节夜里,人们划船到湖中央去,在炉脚上那三面透光的圆洞洞里点烛火;烛光映在湖里,就现出了好几个月影。后来这地方便叫“三潭印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冬至的由来与传说作文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龙的传说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在N年前,有这样的一个人龙相救的故事这也告诉了我们——好人必有好报:

相传在远古时代是由龙来降雨,掌控四季变化的。

有一次龙又要降雨,由龙宫之首——龙王,来担任这个任务,龙王不负重任,圆满了这一次的降雨任务,在回龙宫的途中遇到意外导致受伤,从天上掉落下来,由于龙的体积庞大掉落在人间引起巨震、山蹦,使方圆五百里的人感到巨烈摇晃、站立不住。

有了这一次的巨动,人类非常不安,朝庭那类也在侧查此事,就是没有结果,几天之后也就放手不管,随便编了个理由敷衍人民,人民也就不再多问,一切就顺其自然,后来果然也没有什么事再发生,就当没这事了。

而龙宫呢?因为龙王的失踪引起的不安在龙宫分散,龙母因为不想因龙王的不在而引起龙宫以外的不安而隐瞒了此事,就这样,日子照样的过。

可是,没有了龙王,百姓的水的来源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几个月后,因为有些地方没有了龙王的降水因缺水而导致旱灾,人们只好节约喝水,有些人干脆衣服和澡都不洗,可是还是缺水,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在另一方面呢,有一个叫水县的地方。因为人少,地的面积广,河流多,所以并不缺水。在水县有一个叫欣儿的姑娘,心地善良,住在北郊的紫欣山庄里,方圆50里都是她家的院子,在她家院子的后面有一片竹林,在那长着翠绿色的竹子,和丰富的竹笋,美极了!

有一次欣儿因为无聊独自一人跑到竹林玩耍,在竹林最中央的地方欣儿在那发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笋子,它不是白的,是金黄色的,而且在笋子的外壳上长着好看的橘黄色的边,发着金黄色的光芒。(其实那是龙王的尾巴,因为那次龙王从天上掉下凡间就刚好掉在这片竹林的笋子中,因为掉下的力度大,所以只留了一条尾巴的尖在外面,因为元气大伤不能动弹,所以就一直埋在土里养神。这些,人类不曾知道)欣儿尽管感到很奇怪,很惊讶,当是她并不害怕,因为她的直觉告诉她,这是圣物,要好好灌溉,就这样,欣儿每天都会提一桶水到笋子前灌溉,这样的灌溉一直持续到一个月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守岁,有一个遥远的传说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它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

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

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

后来,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即“春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年兽的传说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年兽的传说是什么?大家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年兽的传说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相传很久以前,世上突然出现了一种怪物叫年兽。每当新年来临,它就要跑到一个村子来吃人。所以新年临近时,人们都要搬到山里去躲灾。

有一年除夕,一个乞丐下山乞讨时,看见一户人家灯火通明,便奔了过去。原来这一家人在整理东西,准备去山里躲年兽。

乞丐赶忙恳求道:“你们行行好,给我一点儿吃的吧!”

“我们都自身难保了,你还是赶紧逃命吧!”

“求求你们了,我实在太饿了。”乞丐此时已经饿得快没力气说话了。

好吧。“女主人有点心软了,她急忙从屋里拿来了一些点心,对乞丐说:“赶快逃命吧,年兽马上就要来了。”

这时,年兽已经来到了门口。女主人赶紧溜进屋子躲了起来。可是,凶猛的年兽把屋子掀了个底朝天,一步一步向女主人逼近。突然,不知从何处传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只见乞丐正在拼命地燃放烟花、爆竹。年兽不知道这是何物,吓得赶紧逃跑。

年兽怕烟花爆竹这一消息马上传开了,村民们纷纷回到自己家。于是,每当新年来临,人们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求得新年的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父亲是女儿心中不朽的传说优秀作文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父亲,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伟大的人。虽然,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中,他显得那样的平凡。作为他的女儿,我想我能了解他,以及他一路走来洒下的汗水。

父亲的工作很忙。只有在周末,我才有机会与他促膝长谈。其他的时间,都交给了他的工作。我的心中一直在想,如果我是一名记者,我要采访的第一个人便是我的父亲。他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但是对于我,以及我的家庭,却是一个不朽的传说

这不算一次正规的采访,父女之间没有那种采访的拘谨。有关父亲的故事,是在一个普通的周末下午,从父亲的嘴中娓娓道出,像那温和的阳光,晒进我的心房。

我的父亲出生在北塬上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很偏僻,一个乡才一所中学。父亲每天要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起床,走大约20公里去学校,当他晚上回家的时候,都已经是晚上了。那对于我来说,是不见天日的生活。但父亲那时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农村的孩子一般只读小学,读初中的已是少数。但父亲却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来说服爷爷奶奶,让自己继续上学。父亲在住宿学校,但由于家境贫寒,他从未在学校食堂吃过饭,只在每个周末,从家里带一点干菜,黄面馍:一周能吃一次白面饭都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但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父亲却以全乡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到了平凉师范。进了城市,父亲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不但努力学习课本知识,还用节省下的零花钱买了许多世界名着,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父亲从师范毕业后,便参加工作。他一直很努力,到现在为止,发表的学术论文已不下百篇。从小,我便崇拜他。他所发表的文章,大多我都看不太懂,但其中的某个词语,句子,却给了我写作上的启迪,这种启迪是无声的,但一定是长久的。他对工作一丝不苟,是一位好校长,同时他对这个家的付出,也是一位好父亲。他一直给予我深沉的父爱与关怀。

偶然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感觉用在父亲身上很合适。“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父亲已飞过。”属于他的辉煌的飞行,永远都不会有停顿。

我的父亲是一个大写的人。虽然他不像大明星那样惹人瞩目,但他踏实,勤奋。为我们家的幸福明天描绘蓝图。

我认为,我对父亲的采访是心灵上的,我的心里充满了鼓舞与感动。在最后,我想以这句话结束全文:父亲是女儿心中一个不朽的传说,而且正在生动演绎着……

[父亲是女儿心中不朽的传说 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春节传说的作文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我每年最期待的就是春节了,这里面有个好听的传说呢!我来给你讲讲吧!

很久以前在天上,“年”和“夕”都是上帝的手下,“年”很勤劳又能吃苦,可“夕”整天吃喝玩乐,上帝很生气,把“夕”赶到人间。“夕”到了人间后继续作恶,跑到森林里吃动物,它把能吃的全吃了以后,就跑到村子里吃动物,后面吃完了动物又开始吃人!大家一起去求神初期这个怪物,“年”对上帝说:“让我去除掉它吧!”上帝允许了。“年”来到了人间,把红丝带拿出,捆住了“夕”,又把鞭炮打在它身上,终于,“夕”死去了。原来“夕”怕鞭炮也很怕红色。人们为了感谢“年”,又把“春节”叫做“年”,也叫“除夕”。

我很喜欢春节,不仅仅是因为有一个美妙的传说,还有响亮的鞭炮,红红的对联和欢声笑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动画电影魔弦传说观后感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剧情基本猜到了,老套庸俗,很多细节太烂,禁不起推敲,最后父母死得有点搞笑,一点悲壮也没有,亏前面铺垫那么多,最后BOSS居然亲自上阵,消灭他老爸的军队在哪?弱死了,就一直在天上飞来飞去而已,男主角从头到尾没有一直没有改变好吗,他老妈死了中途还那么轻松加愉快,打打闹闹,我那个去

最后整部台词真的弱到爆好吗,强行说教强行圣母强行洗白强行洗脑也是没谁了,整个剧情和流水账似的,没半点感动,一路铺垫下来全是下三滥的套路,讲真没鬼妈妈好看,披了个华丽的外袍里面全是蛾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大同九龙壁的传说

全文共 1372 字

+ 加入清单

曾在少年时入寺庙当和尚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为巩固江山,便把他的25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为王。朱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被分封到大同当代王。朱桂从小顽愚古怪,长大不读诗文,不学无术,无才无能。当上代王后,胡作非为,专横跋扈,乱杀无辜,弄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老百姓背地里送他一绰号:愣怔代王

“愣怔代王”之妻是明朝大将徐达之女,长相十分难看:身材又矮又胖,大脑袋、小眼睛、大嘴大牙。五官在她的脸上全长反了:该小的地方大,该大的地方小,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她这么难看,怎么朱桂就偏偏娶了她?原来是朱桂当时娶妻心切,一听说是徐达之女,便一口应允,娶回家来,倒也是门当户对。朱夫人相貌丑陋不堪,看见好看的女人就生气,别的女人越好看,对比她就越难看。大同是个出美女的地方,代王府里的侍女个个美貌,婷婷玉立。朱夫人就把满腔嫉妒和怒火儿撒在侍女身上,经常用锅底黑烟朝漂亮美貌的侍女脸上涂抹,把她们“打扮”得比自己还丑陋,好显得自己好看一点儿。就这样,代王夫妻搞得大同城里鸡飞狗跳,一片混乱。

朱元璋分封朱桂当大同的代王,朱桂不想去,赖在应天(南京)的皇宫里,又哭又闹。朱元璋爱子心切,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他只要到大同就任代王,就为他修建一座宫殿。于是,朱桂到了大同大兴土木修建代王府,规模规格近似皇宫。代王府建成后,朱桂开始过“皇帝瘾”,颇为开心。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觉得代王府好像缺点儿什么,决定在代王府门前建一座五彩琉璃龙壁。

经过百姓工匠日夜施工,龙壁终于建成。竣工那天,代王朱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剪彩仪式,朱桂率领王妃以及文武官员人等观赏龙壁,只见龙壁雄伟壮观,五彩琉璃辉煌夺目,壁上九条龙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盘曲回绕,搏浪戏珠。朱桂一边喝酒一边观赏,想他代王府前的龙壁,连老子朱元璋的皇宫里都没有,大过“皇帝瘾”。得意忘形之际,不禁大叫一声:“好!这龙壁好!这是本朝第一龙壁!”

话音刚落,天空忽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顿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代王惊惶失措,连忙命人燃灯照明。一时间,代王府内外灯火恍惚。忽然间,电闪裂开乌云,霹雳雷鸣,代王朱桂饮酒过量,闻听雷声浑身颤抖手哆嗦,失手打碎酒杯,眼前一片昏暗,仿佛龙从天而降。原来,九龙壁九龙栩栩如生,引来天上的真龙于天空飞行。

不一会儿,兵士来报:刚才的电闪霹雳,在龙壁后边的金泊仓街击出两眼水井,一水井的水为甜水,一水井的水为苦水。大同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民间谚语:“金泊仓,两眼井,一眼苦来一眼甜。”又有兵士报告:九龙壁前面被雷火击出一个大坑,往外涌水,代王朱桂急忙命人将水坑砌建,中间建一石桥,这就是“倒影池”。

九龙壁蔚为壮观,百姓欢呼。但九龙贪吃百姓供奉的美酒佳肴,酒足饭饱之后歪歪扭扭烂醉如泥,到了布雨时辰,九条龙同时跃上天空兴风作浪。顷刻之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引起河水猛涨,淹没良田和村庄。布雨之后,九条龙大睡不起,又现了一年不布雨水,河流干枯、田地干旱的局面,百姓怨声载道。大同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九龙戏水殃及老百姓”的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里的关键词—朱桂和龙,都成了民间嘲讽的载体。其实,真正精美雕刻了“天下第一龙壁”的是民间百姓,但他们并没有欢呼这个创造,根本或许就在于这个创造是一个“被迫的创造”。由此可以观察到自由的民间文化和不自由的民间文化的差异和错位。无人能够阻挡透露着民意的民间传说的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梅花碑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早年间,杭州有心灵手巧的老石匠。这老石匠凿了一辈子的石头,雕了一辈子石头,胡须头发都白啦。别的什么也没有,只落下一身好手艺,在杭、嘉、湖三府出了名。

老石匠年纪老了,背驼啦,眼也花啦,但他仍旧天天上山。

有一天,老石匠在南山脚下发现一块白花花的石头,那石头仿佛映着一株树影子,老石匠疑心自己眼花,揉揉眼睛再仔细看看,可不是!清清楚楚地映着一株梅花影子,就像长在石头一般。老石匠伸手在石头上摸摸,平平的,光光的,那石头好比姑娘媳妇刺绣的白绫,才描上花样儿还没动手绣呢。老石匠越看越喜爱,越看越舍不得离开,便使出全身力气,把那块石头挖起,一步一踉跄地背回家来。

老石匠对着石头看了三个月,摸了三个月,又想了三个月,才动手在石头上雕刻起来。这石头好坚硬呀!一凿下去只崩起一粉未,一锤下去只冒出几颗火星。但是老石匠不灰心,没馁气,只管一锤一凿地雕下去。锤呀凿呀,十日雕个瓣,百日刻朵花,过了一月又一月,过了一年又一年,老石匠一天不停地雕,白日黑夜地刻,终于把那株梅花雕在石头上了。

梅花雕成了。多美的梅花啊,迎着春风,向着朝霞,白玉似地开满一树。老石匠的心血呕尽了,老石匠死在梅花边。

老石匠没有儿女,也没有产业,大家都敬重他,便把他埋在一块公地里,将他最后雕成的这块梅花碑竖在坟顶。

年代过得久了,奇怪的事情也就出现啦!石碑上的梅花变得会开会谢,每年春天,别的树上梅花才含苞,石碑上的梅花却已经盛开;夏天,别的树儿刚青,石碑上梅树早已一片葱郁;秋天,别的树上叶儿落得一片不剩的时候,石碑上的梅树才开始落叶;冬天,西北风把别的梅树乱和七歪八斜,只有石碑上的梅树挺立在那里一动不动。

这块石碑还能预报天气:天要晴时,石碑上明晃晃、亮光光的;天将阴时,石碑上雾雾、潮卤卤的;天快要下雨时,石碑上阴沉沉、湿漉漉的。人们从这块石碑上就可以知道时令节气,天晴落雨。有了这块石碑,农家犁地下种就不会错安排;出门人该歇该行心里有定准。大家都很喜爱这块石碑,把它当做宝贝。

有一年春天,杭州来了一个大官。大官早听说过这块奇妙的石碑。他到杭州不久,便带着一群手下人,一到了老石匠的坟地,一看,雕在石碑上的梅花果然盛开着。他高兴极啦,回去和狗头师爷一商量,就在老石匠坟地旁边造了一座衙门,筑起一堵围墙,把那块石碑围进后花园里,还堂而皇之地贴出布告说:这是一块公地,公地官有,庶民不得进入。

说奇怪也真奇怪,这块石碑被围进大官的花园里,不到两天,碑上的梅花便渐渐隐谢了。以后,不论天晴落雨,石碑上始终是阴沉沉、湿漉漉的。慢慢地,石碑上爬满了青苔,不但没有一丝光彩,而且变得难看极了。为了这事,大官闷得饭不想吃,愁得觉睡不着,整天在石碑前后打转转。

狗头师爷见了,便过来献计:“老爷,我看这是地气潮湿的缘故,如果在石碑脚下架起火来烘一烘,烘干潮气便会好了。”大官听听有道理,边忙叫人搬来干柴木炭。在老石匠的坟顶上烧起来。

火苗一舐到石碑,轰的一声,便爆裂开来,熊熊的火焰喷射得好远好远;一眨眼的工夫,衙门和花园都烧了起来。大官和师爷想逃也逃不及,便烧死在里面。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衙门烧成一片瓦砾,只在大门前面剩下半截焦烂的旗杆。

这块奇妙的石碑是就这样毁掉的!如今,在杭州东城还留下两处地名:一处叫“梅花碑”;另一处叫“焦旗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不相信传说的高三作文赏析

全文共 2646 字

+ 加入清单

我也高三过。上高三之前,我对高三所有美好的传说,都赋予不信任。

我不信任半天踢足球,半天上课,晚自习还睡觉的学生,会考上北京大学;我不信任平时交白卷的学生,高考忽然灵光乍现,考了满分;我不信任左手吉他,右手美眉的人,能考过专心致志的学生;我不信任翻围墙去上网的,学功课最灵光;我不信任家长从不过问的学生,心理最健康;我不信任今天经某位名师点穴,明天就逃出生天;我不信任高考会提供作弊的空间;我不信任高考会给予超常发挥的机会;我不信任脑白金脑黄金......

上高三之后,学校开了场“高三动员会”。在我看来,前面要加个“运”字——“运动员会”。我上清华以后,认识一个同学,他在高三前,一直是个运动员。上高三之后,成绩排名在30多名。高三毕业时,高考成绩却是全班第一。问其奥秘,他说:“我当运动员的时候,教练说,只有你流的血汗,不会欺骗你。”

我对高三没机遇任何幻想,甚至对大学将要给予我什么,也没过多的期待。高三是个竞技场,你是个运动员。一切的借口,一切的伤痛,一切的眼泪,一切的软弱都无人喝彩。不要说什么过程最重要,只有大学《录取通知书》是王道。

如果你没有退路,不能退到国外的大学、父母的摊点、复读学校······那么,来到这条起跑线上,就尽快打消幻想吧。没有奇迹,所有的奇迹都是一步一步发生的,只是最后那一步引起世人关注而已。

高三的老师说过很多好话,但我只相信三句:一、排名比分数重要。二、补弱科。三、不喜欢做题的学生,不是爱学习的学生。

上高三后,学校组织了第一次摸底考试,我考出了一个超级好的分数,数学高达142分,文科总分超过620分。老师说,这是为了让我们“提高自信心”的一次考试。我不关心自信心,不关心分数,只关心排名。我在班上排名第四,在全校文科生中排名第21。这就是我高三的第一个起点名次。而高一的时候,因为文理不分,我竟被糟糕透了的理科拖累了总成绩,以致排名在全校一千名之外。分数只会让我迷惑,名次才能给我自信,让我平静,让我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下去。

成绩排名被认为是反教育规律的,现在正被人性化的抨击。但我以“运动员”的思维,认为成绩排名是天经地义的。空口鼓励没有用,数据才是硬道理。这样,你才知道自己身前身后有多少人,你才知道自己的目标定位。才不会在自己蜗行龟步的时候,妄想着拿世界长跑冠军。

考了几次之后,我逐渐知道了自己成绩区间,在570-590之间。我的名次从来没有跌落到班级第七名之外。不过要超过前面的人,也不容易,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我的弱科上着手。

我的弱科,也是大部分文科生地弱科,那就是数学和地理。我积攒的一点体能和毅力,几乎都给了数学;我的方法是做题、再做题;我积攒的优势,给了语文和外语,我的方法是只参加考试,不交这两科的作业;我积攒的智慧,给了历史和政治,我的方法是做笔记,画表格,理框架,找得分敲门。还有地理,我一直没有找到方法,只是在混乱的调整中跟进别人的步伐。

我的数学老师说:“你是我见过的做题最多的学生。”有一个章节,我没有搞懂,于是去网上下载了有关这个章节所有的试题汇编。打印出来,一共是600页。每天晚自习近4个小时,我都在埋头做题中渡过。做完了之后,我常常觉得头已经不在脖子上了。

我所做的题,几乎都不是老师布置的——老师绝不会布置这么多题。我的题,全都来自教辅书市场。每个星期,我都会去补充和更新试题。我是个“教辅书原教旨主义者”,我知道在市场上能找到教辅书的名称、优劣、出版周期。我不会傻到做所有的题。但是我需要大量的信息,才能筛选出对我幼小的那一部分。

做题的辛苦,在高考中终于得到了回应。我的数学,是所有科目中考分最高的。我的最弱科目,成了我最强势的一科。

不要抱着“锻炼锻炼”的想法,那只能暴露出你的漫不经心,缺乏诚意。

上高三之前,老师对我说:“你的目标是清华和北大。”我知道,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我有上北大或清华的可能性。这不是句空话和豪言,而是种规划和实施。

从暑假开始,我就在为自主招生做准备了。我的自述材料,足足准备了三个多月,前后装订出了一个册子。这期间,我个人、我父母、我的高中母校,还有清华大学和其他大学,都在规则范围内做了大量努力。最终,在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在规则最宽容和最谨慎的60分优惠条件下,我进入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我的高考分数加上自主招生的优惠分,排名全省21名。我从没有放弃希望,也没有错过机会。

后来,有很多人向我咨询自主招生方面的事,我并非这方面的专家,自己也不具备示范效应。但是我看到很多家长,常常是在最后一刻,才寄出孩子的资料。那些资料大多是慌慌张张凑出来的,他们连打印纸都临时借,获奖证书也不知道塞到了哪里,甚至还说:“就弄个假的证书,不会有人查的。”对于面试,他们说:“哎呀,无所谓,就当是锻炼锻炼吧,说不定就过了呢。”

奇迹也许会从天而降,但是我不相信。

参加自主招生前,我阅读过很多大学的自主招生简章,也登陆过很多大学的招生论坛。在那里,接触到一些大学的招生人员。很多招生信息,都是公开的,也是欢迎考生去咨询的。比如如何准备个人资料,如果寄错了资料该怎么办?具体该找谁联系?招生组负责人的行踪,什么时候可以当面咨询?这些,对于开放的大学,并不是什么保密信息。如果学生的上网时间不能保证,可以委托给家长活着亲友。尽可能地早作准备,尽可能地获取信息,尽可能地符合招生简章上得条件。证书齐备,盖章齐全,耐心等待。

怎样过一个快乐的高三?我没有太多幻想。高三的学生,没有谁还能保持所谓的心理健康。如果你焦虑、烦躁、嫉妒别人比自己好、担忧未来、抱怨父母、痛哭发泄、暴食减压、患得患失,这都没有什么可怕,这就是竞技心理,每天都围绕着高三学生的病态心理。

在高三的那个漫长冬天,我每天都陷入负面情绪:看不到未来,没有一个好消息,觉得苦海无边,孤独、变丑、任何一点小小挫折,都让人崩溃非常。我的唯一方法,是给自己写小纸条,给自己做心理按摩,自我暗示。这些纸条,如今已攒了一抽屉,现在翻出来看,甚是好笑,都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大俗话。开春之后,我的情绪随着成绩的稳定也渐渐稳定了。因为该来的总会来的,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我的高三,是在理性中渡过的。告别时也非常平静,我不会涕泗交流,不会撕书泄愤,不会跳楼自杀,不会彻夜狂欢。不会过于怀念高三,也不会全盘否定高三。

那是一段短暂的“运动员生涯”,用汗水去追逐光荣与梦想,也感受怅然与失落,如此而已。

[不相信传说的高三作文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传说之四:七郎射“夕”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元宵节的传说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元宵节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吃汤圆、看花灯、放烟花等,许多人都熟悉元宵节的活动,但对于元宵节的来历还是不明白,下面就是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想要了解的可以看看。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发展到了全国。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虽然元宵节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演变到现在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节日,人们把这一天看做是团圆的一天,都会吃汤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重阳节的传说作文小学生版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灶君的传说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如今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监察官,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帝听后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送灶”之时,要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较,竹篾扎成的纸马以及喂牲口的草料,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天甜甜嘴,上天说好话,入宫降吉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2000字

全文共 2413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灰姑娘传说_小说作文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灰姑娘,全家都很讨厌她,天上的神知道后,就叫一个新人去帮助她。

那个魔法师因为是新的,所以各行都不是很好,就连飞都飞不好,——不小心虽说是进了房子,可是把墙撞了两个人影,法师马上把墙变好,又说了好多声“对不起”。灰姑娘指了指皇宫说:“那里。”法师明白了,就变出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可太大了。法师又变了一件,而是男装。法师变了又变,最后也没成功,没办法还得灰姑娘自己出马,她拿了那第一件衣服剪了又剪,终于成了一件女童装,法师又变了鞋,这次可能运气变对了。她一路走到了皇宫,大家正在跳舞,王子把油倒在了地上,别人全都摔倒了,就只有灰姑娘在那边滑油,王子也想玩于,就上了征。一上,就摔了个四脚朝天,灰姑娘把王子扶起来。就这样王子喜欢上了灰姑娘,跳着跳着,法师的力量也快没了,奇迹来了,灰姑娘正好最爱看的电视开始放了,灰姑娘马上往外跑,王子追了出去。一不小心灰姑娘的脚带散了,她把鞋子脱下后一扔就跑了。

第二天,兵一路找合适脚的小女孩,当灰姑娘合适时兵马上拿起铁把灰姑娘销好带走了,因为昨晚把鞋到后面时鞋子打到了王子头上,变成了白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草莓的传说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草莓花是全天下最美丽、芳香、神圣的花,草莓花精灵也是非常友善的精灵。

一天,月季、吊兰、玫瑰以及草莓这四个好朋友一起去草地野炊。每个花精灵都穿着自己最好看的衣服,带上最好吃的花蜜与糕点。四个精灵都到了,起初只有几只土拨鼠在看这几个精灵,可后来围观的动物越来越多,他们对这四个花精灵评头论足,指着月季、吊兰、玫瑰说:“这几个长得普普通通的精灵,怎么能和草莓花精灵小姐比?”一只小马在一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几个花精灵也太没有自知之明了,她们怎么能和草莓花精灵小姐站在一起,她们的容貌和草莓花精灵小姐相比简直一个是地下一个是天上!”“就是,就是!”别的小动物在一旁附和着。“你们根本没有资格和草莓花精灵小姐在一起。如果我是她,一定会为有你们这样的朋友而感到耻辱!”小白羊对三个精灵小声说。草莓花精灵急了,连忙说:“我没有。”可这句话被小动物要签名的吵闹声给淹没了。月季、玫瑰、吊兰哭着离开了这个令她们伤心的地方,她们的心已经被刺穿了。

她们三个一起来到了吊兰花精灵的家里。起先,她们坐在椅子上默默抽泣,慢慢地,仇恨的种子在她们心里长出了根,开始发芽,仇恨使她们失去了理智。

第二天一早,她们就来到草莓花精灵的家里,玫瑰、月季的手里拿了一把刀,她们两一人一刀,月季和玫瑰用草莓的血染红了自己的花瓣,吊兰把草莓的花瓣撕下来,补到自己的花瓣上去,草莓的身体使她们变漂亮了,可她们却受到了诅咒。玫瑰和月季长出了刺,吊兰的花越来越小。

在窗外,长出了一丛从没人见过的植物,开着和草莓花一样好看的花。就在刚才,当草莓的血溅到窗外时,这个植物结出了似一滴滴鲜血的果实——草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清明节的传说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原来,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了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于是晋文公把介子推的血书藏在袖中,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传说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臧月(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传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