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钻木取火的传说(20篇)

导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浏览

4970

作文

750

地藏节的传说

全文共 1354 字

+ 加入清单

地藏王,一个玉林民间传说掌管一方百姓生死寿限的神。每年到了他的生日,玉林话叫“诞”,四面八方的百姓便会蜂拥而来,进恭祈福。到这一天,地藏堂内挤满了来参拜的百姓。 农历七月三十,是一个宗教节日,名为“地藏节”,这是汉族秋季的一个重要节日,在百姓、尤其是老年人中很有市场。

这天,是地藏菩萨应化中国的涅槃日。国内以及香港很多寺院或净室,都要举行地藏法会,纪念地藏菩萨。从《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可知,因其是提倡孝道,重点超度救济父母,与中国人提倡孝道,百善孝为先,慎终追远之传统观念相合,故此地藏菩萨在中国深受民间所尊崇。 相传,有新罗王子发心出家,名地藏比丘,于唐太宗贞观四年,来中国参学。随处参访,游化数年,后来到安徽省九华山,见深山中有盆地,就在此山结庐苦修。 不知过了多少年,地方官绅诸葛节游山时,发现了这个和尚,住的是石洞茅篷,破锅残粒,生活异常艰苦。于是向前询问,得知原来是新罗王子,远来中国求法。诸葛节深感未尽地主之谊,便发心提倡,为地藏比丘修建寺院。九华山主姓闵,家财甚富。建寺必得请闵公布施山地,闵公对地藏比丘也非常敬仰,问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土地足矣。”谁知地藏以神通力,袈裟一披,盖尽九华,闵公就将整个九华山地,全部布施供养。 闵公为地藏护法,其子也随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为地藏的侍者。现在所见的地藏菩萨像,两旁有一老一少比丘,即闵公父子。寺院建成后,各方来参学者很多,新罗国也有不少人来近亲供养。九华山既高且深,寺众较多,生活就成了问题,连煮饭还要掺观音土。

后来新罗国王得悉,马上派人送来粮食供养。地藏比丘一直领导苦行的道场,至唐开元二十六年七月三十涅槃,在世九十九岁。当时,大家都认定:地藏比丘实为地藏菩萨的化身,是地藏菩萨来中国的应化,所以称之为地藏菩萨。而九华山即成为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亦即称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了。特别是每年农历七月三十,九华山香火尤为鼎盛。

地藏菩萨自有他特殊的因缘感应,才能得到民间僧俗一致的尊敬信仰。 又有传说,地藏是在释迦即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来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他要在普度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有的佛书上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是一次向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 在过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别是南京的清凉山相传为地藏王菩萨修炼之所,从月初起烧香膜拜者就络绎不绝,到二十五以后尤为兴旺,清凉山上山下游人很多,到处设有茶棚。茶棚的布置,各式各样,一直到月底过了,方才停止香火,这叫做“益山门”。

江南一带,如常州地区东郊三官堂为集会之所,拜香的人络绎不绝,农民都于这天将田具及木制品陈列于路边任人购买。如皋县和泰县都于晚间用各种颜色纸剪成荷花瓣形状,粘贴碗口一周,碗内放只酒杯,燃以灯芯,放在门前,家家如此,叫做“地藏灯”,亦称“碗儿灯”。 苏州等地区,是晚人家各在庭院四角,几重门以及围墙下遍插棒香,同时点燃,叫做“烧地头香”,俗称“烧狗矢香”。传说,元朝末年,张士诚统治苏州时期较得人心。死后苏州人还怀念他,就借用地藏节烧地头香的形式,寄托他们的哀思,名为“烧九四香”,因为张士诚的乳名叫“九四”。日子一久,“烧九四香”便讹作“烧狗矢香”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有关财神的传说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祷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里想连香烛都舍不得点,还来求财?天下有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悉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侧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经典作文: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晋献公,他有个妃子叫骊姬。由于骊姬的儿子奚齐想继承王位,骊姬便千方百计地设计谋害太子,太子申生被逼无奈,只好悬梁自尽了。骊姬奸计得逞之后,又想杀害申生的重耳,重耳听到风声就连夜慌忙逃出了皇宫。

重耳逃出皇宫时,身后跟着数百个随从,可是在逃亡路上,需要经历的磨难数不胜数,几百个人的队伍变成了几十人,最后只剩下几个人了。有一次,公子重耳饿得快昏倒了,手下的忠臣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一块肉割下来,烤熟了给重耳吃,以表自己的一片忠心……

在外流浪了十九年,重耳得知骊姬已被诛连九族时,便回到皇宫执掌了政权,这就是后来的晋文公,读后感。晋文公把以前忠于自己的人,都封官加爵,却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一个人说起了介子推,晋文公才猛然想起了他,就派御林军出去找他,然而,并没有像想象的那么顺利。御林军去介子推家三次都家门紧锁,晋文公就亲自去他家,不想,介子推却背着老娘,二人一起逃上了家对面的绵山。有人给晋文公提议说:“我们把这座山三面点火烧了,只留下一面不烧,介子推就会从不烧火的一面下来的。”

晋文公果然采用了他的意见,照他说的方法做了。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然不见介子推的影子。等到大火熄灭后,御林军就上山去看,只见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抱着一课烧焦的柳树而死了。这棵柳树的树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名。

后来,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把第二年去祭拜的那天定为“”。唐朝时,人们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就是现在的清明节。在民间清明节里就有吃寒食的习惯了。

[经典作文:清明节的由来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冬至传说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元宵节来的历传说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有关于年的传说

全文共 1853 字

+ 加入清单

年的产生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它最初是指庄稼的一个生长周期。西周的农夫在农历的十一月间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这被认定为是新年的习俗起源。但这时的年没有固定在某一天。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春节开始定型。

“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千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中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年者,为人类社会纪历。伏羲以前称为“载”。伏羲时期称为“岁”。继伏羲之后称为“年”。

“年”是神农氏炎帝所创造出来的用以指导农耕劳作的纪历称谓,也叫农历年。

为什么称为年呢?

炎帝的名字叫石年,石年诞于烈山石室,其母安登,其父少典。少典父母即是伏羲和女娲。石年意为其寿如磐石,万岁不倒,亦称之为万年寿。所以人们以炎帝“石年”的“年”字做为地球绕太阳一周约365日的纪历方法,并把此纪历演算到万年以后,叫“万年历”。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几种说法: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传说之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陆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前后,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并行,南方则儒禅汇流。

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但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还是诗僧皎然。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皎陆相识之后,竟能结为忘年之交,结谊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继去世,其情谊经《唐才子传》的铺排渲染,为后人所深深钦佩。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思路。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压岁钱的传说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晚上,奶奶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压岁钱传说

大家都知道每年除夕的晚上,孩子们都能得到长辈们的压岁钱,这里面还有一段来历: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祟”的妖怪,他有一个黑色的身子和一双白色的手。专门在每年除夕晚上出来,摸摸熟睡孩子的脑门。孩子被祟摸后就会发高烧,病好后就会变得疯疯癫癫。人们怕祟在来伤害孩子,就整晚点着灯不睡觉,使祟不敢来,这种做法叫做“守祟”。据说以前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有对夫妻老年时才得到一个儿子,对儿子十分珍爱,就连夜逗儿子玩,这个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当他睡下时,把包着的八枚铜钱放在枕头旁边。半夜里,一阵阴森森的冷风吹过,又黑又矮的祟正准备用它的白手摸这个孩子的脑门时,忽然,小孩子的枕头边发出了一道金色的光芒,又黑又矮的祟一边尖叫一边逃跑了。于是,这件事就传开了。大家纷纷模仿这件事,在每年除夕的晚上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来伤害孩子了。就因为这件事,人们把这种钱叫做“压祟钱”,由于“祟”与“岁”同音,日子久了,人们就把它叫作“压岁钱”。

现在,你们知道压岁钱的来历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月14日情人节的由来和传说

全文共 2766 字

+ 加入清单

不同时代,过情人节的习俗有所不同。其中从1837-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情人节习俗最为独特:2月14日这一天,一对对情人,将一株生有两朵含苞待放花蕾的春枝移植在特制的盆内。花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与这对情人一姓名的第一个字母吻合。几天后,如果这春枝上的双蕾怒放,交相辉映,便预示这对情人白首偕老;如果双蕾各分西东,相北吐蕊,这对情、人终将劳燕分飞;如果花开得硕大、灿烂,表示以后子孙满堂,合家欢乐;倘若一花枯萎凋谢,情人中的一人有早夭之险。在白金汉郡还曾盛行在情人节之夜祈祷的风习:点燃一支蜡烛,插入两枚细针,从烛底插到烛心,默念自己的爱人的名字,祈祷相爱始终,待蜡烛燃至针尖,据说所爱之人便会及时叩扉而至。还有个情人节的习俗:在情人节前一周内,连续7夜,将左脚上袜子脱下穿到右脚上,反复祝愿:“愿我的心爱人儿能进入今宵梦境。”据说,这时月下老就会抛下一根吉利的大红丝线。还有将袜子脱下绕在颈项祈爱的。

维多利亚时代之后,情人节风俗渐渐淡化,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贺卡的盛行,情人节又复热火重燃。在有的国家内,情人节已有演变为女性向男人表达情谊的趋势,于是,3月14日又成为“还情节”,即男子向女子馈赠礼物以示 “还情”。

情人节是一个属于朋友的日子,属于家人的日子,属于情人的日子。在西方,情人节不但是表达情意的最佳时刻,也是向自己心爱的人求婚的最佳时刻。在这一点上,情人节体现出的,不正是古罗马人设计这个节日的本意吗?

【情人节的传说

情人节,最初起源于古代罗马,于每年2月14日举行,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关于情人节的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

传说一:

在古罗马时期,二月十四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二月十五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在古罗马,年轻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为情人节。

传说二:

情人节在英语里的叫法是St. Valentines Day (原意为:“圣瓦伦丁节”)。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Claudius)。当时,古罗马内外战争频仍,为了补足兵员,暴君下令:凡是一定年龄的男子,都必须进入军队为国家效劳。自此,丈夫离开妻子,少年离开恋人,整个罗马笼罩在绵长的相思中。然而,暴政禁止不了爱情。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修士瓦沦丁(Valentine)就住在这里。罗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沦丁的祈祷。

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人们怨声载道。男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庭,小伙子们不忍与情人分开。克劳多斯暴跳如雷,他传令人们不许举行婚礼,甚至连所有已订了婚的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悲愤地走向战场。年轻的姑娘们也由于失去爱侣,抑郁神伤。

瓦伦丁对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帝尼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进了宫殿,传到了暴君的耳里。克劳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们苦苦哀求暴君的劾免,但都徒劳而返。瓦沦丁终于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

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

传说三:

传说中瓦伦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个时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危险和死亡。为掩护其他殉教者,瓦沦丁被抓住,投入了监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当暴君听到着一奇迹时,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将瓦沦丁斩首示众。据传说,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伦丁)。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

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传说四:

历史学家们更愿意刨根揪底,他们关于情人节的演绎似乎令人信服。其实远远早于公元270年,当罗马城刚刚奠基时,周围还是一片荒野,成群的狼四处游荡。在罗马人崇拜的众神中,畜牧神卢波库斯(Lupercus)掌管着对牧羊人和羊群的保护。每年二月中,罗马人会举行盛大的典礼来庆祝牧神节。那时的日历与现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节实际上是对即将来临的春天的庆祝。也有人说这个节日是庆祝法乌努斯神(Faunus),它类似于古希腊人身羊足,头上有角的潘神( Pan ),主管畜牧和农业。

牧神节的起源实在是过于久远了,连公元前一世纪的学者们都无法确认。但是这一节日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例如史料记载,安东尼(Mark Antony)就是在公元前44年的牧神节上将王冠授与凯撒(Julius Caesar)的。

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修士们会聚集在罗马城中巴沦丁Palantine)山上的一个洞穴旁,据说在这里,古罗马城的奠基者(Romilus andRemus)被一只母狼扶育长大。在节日的各项庆典中,有一项是年轻的贵族们,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轻妇女们会聚集在街道两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们头上。人们相信这样会使她们更容易生儿育女。在拉丁语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 实际上都含有纯洁的意思。二月的名字(February)就是由此而来。

随着罗马势力在欧洲的扩张,牧神节的习俗被带到了现在的法国和英国等地。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一项节日活动类似于摸彩。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

基督教的兴起使人们纪念众神的习俗逐渐淡漠。教士们不希望人们放弃节日的欢乐,于是将牧神节(Lupercalia)改成瓦沦丁节( Valentines Day),并移至二月十四日。这样,关于瓦沦丁修士的传说和古老的节日就被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一节日在中世纪的英国最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后,他们会互相交换礼物,女子在这一年内成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会绣上女子的名字,照顾和保护该女子于是成为该男子的神圣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民间传说》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美丽的传说明月如镜,星斗满天。在八月十五那个幽静的夜晚,我们全家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明月。

我边吃月饼边吟着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这时,全家人都哈哈大笑。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看是的,望着这轮明月,我不由得想起了在上海的弟弟。

爸爸看着明月,给我说了一个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英雄叫后羿,当时那里有十个太阳,他决心把另外九个太阳。于是,他来到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射下了九个太阳。许多人都敬重他,拜他为师,只有一个叫逄蒙的人不是真心拜师的。

后羿的妻子嫦娥非常美丽善良。西王母送给了后羿一丸仙药,吃后可以升天成仙,后羿不愿离开嫦娥,没有吃。逄蒙知道了,八月十五那天,趁后羿不在手持宝剑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不愿给这种人吃,一气这下把仙药吞了下去。她突然飘上了天空,飘到了月亮上。乡亲们想念好心的嫦娥,每逢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盼望团圆的中秋节。听完这个故事,我终于明白了中秋节的来历,这个美丽的故事让我久久徘徊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重阳节的传说作文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地”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关于重阳节传说作文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六年级作文:动物的传说

全文共 1250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兔子长着一条长尾巴,在水中游,鸭子是尖嘴,在地上跑,猴子是可以悬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可为什么现在却是短尾免子在地上跑,猴子不能飞翔,只能在山林中生活呢?这里面发生了一件故事:

住在北方的兔子从没去过南方,也没见过鸭子,而住在南方的鸭子也没去过北方,也没见过兔子。

有一天,兔子的好朋友对她说:“兔子妹妹,在南方有一种动物,叫鸭子,他能在地上跑来跑去,尖尖的嘴不仅能捉虫子,还能防身,我真羡慕!”兔子想看看鸭子是什么样子的,也想去南方转一转,于可,开始动身前往南方。

巧的是,鸭子的伙伴也向鸭子介绍:“在北方有一种动物,叫做兔子,他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长尾巴能当鱼钩钓鱼,他有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可漂亮了!”鸭子也想:我从来都没去过北方,更没见过兔子,这次就去一次,和美丽的兔子交个朋友,鸭子也开始起程。

爱吃肉的猴子正在发愁找不到东西吃,无意中听到了鸭子的伙伴对鸭子说的话,又发现鸭子开始赶往北方,知道他一定是去找兔子,猴子心想:我就跟着鸭子,等到他和兔子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再突然把他们一起抓住,把兔子做成烤兔,把鸭子做成烤鸭,我顺便请来狐狸和老狼两位兄弟一起分享,美美地吃上一顿,加深情谊,一举两得,我真是太聪明了。

就这样,猴子偷偷地跟了鸭子三天三夜,兔子和鸭子终于相遇了,他们都觉得对方非常善良,真的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一天,兔子和鸭子正在玩游戏,猴子悬在空中暗暗偷笑,心想:这真是个好机会,我先抓兔子,鸭子一定会来救兔子。我跟着鸭子走了三天三夜的路,今晚我终于可以补偿一下了。想着,猴子一个俯冲,把兔子抱走了。猴子把兔子抱回洞中,面目狡猾狰狞,咬牙切齿地说:“我现在就要把你的尾巴割下来吃了!”说完,马上扑向兔子,咬下了尾巴。从此,兔子的长尾巴变成了短尾巴。可兔子还是顽强地说:“鸭子哥哥一定会来救我的!到时候,就让你有好戏看!”“那你就慢慢等吧,我把狼哥和狐狸老弟请来,把你吃了!”猴子边说边走出了树洞。鸭子这会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突然,他看见猴子从洞中走出来,口里还带有血迹,知道兔子妹妹一定受伤了,于是,鸭子冲上去,猴子刚想跳起来,就被鸭子的爪子抓住了,鸭子又用尖嘴用力叮猴子,弄得他血淋淋的,猴子只好跪地求饶,他爬也爬不起来了……“不能这么便宜他!”尽管兔子受伤了,她还是忍受着走了出来。兔子严肃地说:“放了你,你还会伤害别的小动物,只要你答应,不再吃肉,不再害别人,我们就放过你,要不然的话,哼哼!”猴子只好连连点头。兔子又使出全身的力气把猴子踢到了深山老林里去了。幸运的是,猴子落到了一棵大树上,那儿成了他的家,大树十分善良,他使猴子懂得了许多道理,猴子也慢慢变得善良了,猴子也适应了森林的生活。

从此,猴子就一直住在森林里。可他失去了飞翔能力,再也不能飞了。兔子没了长尾巴,钓不了鱼,只好在草地上生活。而鸭子也想试试在水中的生活,为方便捉鱼,尖嘴也渐渐变成了扁嘴。

从此,猴子、兔子、鸭子这三种善良的动物一直都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的传说200字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随着一阵阵爆竹的响声,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对联,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迎来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过年”。可是“年”是怎么来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古时候,有一个村庄里忽然来了一只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每到除夕的晚上,就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都很害怕它,拿它没关办法。一天,来了一位白发老人,他能将“年”兽驱走。到了除夕晚上,“年”兽就出来了,当它刚要吃人时,四周鞭炮声响,到处都是红光、火光。“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人们见了,欢呼起来。

从此以后,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就张灯结彩,放鞭炮,贴对联,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牛郎织女的传说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李时珍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月亮的传说优秀作文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在这天,人们坐在月亮下赏月光、吃月饼。这不,趁着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家也开始赏月光、吃月饼了。

我们全家人围站在阳台上,把月饼切成四块,分着吃。这时,我望向了远处的月亮。这时,我想起了在家乡的好朋友----苗苗,不知道她现在是不是也在望着月亮,思念着我呢?月亮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仿佛在告诉我不要太悲伤。现在的月亮特别明亮,圆月像一只雪球高高地挂在天中。几朵灰白色的云陪伴在月亮的身旁,好像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

爸爸告诉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月亮,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望着月儿,嘴里吃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着月亮的传说,我又想起家乡的好朋友,直到很晚很晚……

[月亮的传说 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传说造句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1、他把这个传说讲得惟妙惟肖,好像确有其事一样。

2、“梁祝”的故事是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3、传说要发生地震,群众的情绪又波动起来。

4、在神话传说里,天上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

5、传说神农架有“野人”,可是谁也没有看见过。

6、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7、传说的仙境当中遍布琼楼玉宇、珍禽花卉。

8、在民间流传着很多美丽的传说。

9、民间流传着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10、传说中古人降龙伏虎的功夫实在了不得。

11、传说给壁画上那条龙点上眼睛,它就会腾飞起来。

12、关于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13、我国古代传说大都带有神奇的色彩。

14、传说古代的神农氏,为了给人民治病,亲自品尝各种草药。

15、传说中嫦娥仙女住在月宫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小学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唱起这首儿歌,我都会想起许多条关于端午节的资料。

其实,不光人类有小名,节日也有,比如端午节,它的小名是端阳节。端午节不仅有小名,还有许多绰号呢,像: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五月节、龙舟节、女儿节,浴兰节,等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许多,我只知道两个。一个是:最初,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死去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很痛苦,便组成了一个打捞队,来打捞屈原的遗体。有个渔夫,把一锅饭和一些菜倒进水里,说是让鱼蛟是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人们便纷纷效仿。另一个是:传说曹蛾是个孝顺的女儿。有一天,她的父亲突然病死了,曹娥便把父亲埋了。但由于舍不得父亲,就整天坐在父亲坟旁哭。直到有一天,曹蛾投了江。曹蛾住的村子叫曹蛾村,曹蛾投江的江,也被重新命名为曹蛾江。

端午节,真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节日。

端午将至,奉上粽子一个,配料:五颗快乐枣,一把关心米,三钱痴情水,用幽默捆扎,用爱心发送到达,保质期:农历五月五日前,保存方法:请按储存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七夕的传说小学作文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早上起来妈妈告诉我外面下雨了,我拉开窗帘一看,呵!下的还挺大。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七夕”下雨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个叫织女的仙女来到人间,她看到牛郎很可怜,就帮助牛郎种地、做饭、洗衣服,后来他们俩结了婚,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可是后来被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发现了,他们派人把织女抓到了天上,关了起来。牛郎很伤心,他带着孩子去寻找织女。到了天上却被一条大河拦住了,他只能隔着大河呼喊,却见不到织女。这事被喜鹊知道了,它们决定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在天河上用自己的身体搭一座桥,让牛郎和织女相会。于是到了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就会在鹊桥上相会,见面后他们就会抱头痛哭。于是天空就会下起雨来。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七夕”的传说,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牛郎和织女太可怜了,一年才能见一次面。我还想说“谢谢喜鹊”!因为是在它们的帮助下牛郎和织女才能见面。这是不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七夕的传说小学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节传说

全文共 1067 字

+ 加入清单

在福建省民间,流传着过年的美妙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像牛角一般的触角;眼睛圆滚滚的。活似两盏灯笼。一张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狮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却说那时候,有两个放牛的孩子,一个叫阿山,个叫阿水,他俩是好伙伴,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计,说:“我们背上弓和箭,年要是来了,就爬到树上射死它!”

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幸喜都没有碰到年。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天色黄昏。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回家。真怪,牛儿惊慌得哞哞叫,挤成一团。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凶兽,怎么看到我们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觉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断地说,“我们追过去看看。”

两个小牧童真够大胆,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

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进村,远远看到年窜到吴公公家门。吴公公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此时,夜幕降临了,年一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这时,阿山和阿水已经把牛群赶进棚里,又追过去。他俩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年惊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们对乡亲们说;“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咱们知道它的弱点,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几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就这样,一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第二天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

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御“年”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腊八粥的传说

全文共 1134 字

+ 加入清单

十二月作为一年的岁终之月,之所以称做“腊月”,其原因有三:一、“腊者,接也”,新旧交替,寓意此月后即将开始下一年;二、“腊者同猎”,猎取猎物祭祖祭神;三、“腊者,逐疫迎春”。

所以,腊八节又称做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古人在这一年的岁终之月,农闲之时,为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举办祭祀仪式。

据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说的是冬日祭神本来不在腊八这日,而是在冬至后第三个戍日。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才将这两个日子融合,方成“腊八节”、“佛成道节”。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由来已久。普通民众用“腊八粥”祭祀五谷之神、祖先;佛教徒用腊八粥供佛、纪念;不少寺院则在腊八节施腊八粥给信众、穷人,说吃此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而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则有好多传说

一、腊八粥缘于佛祖成道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后人将此日称为“佛成道节”。

中国民间本来就有“腊日”祭祖、祭神的习俗。佛教信徒们出自虔诚,将“腊日” 与“佛成道节”融合,遂成“腊八节”,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旧时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后来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二、腊八粥源于“赤豆打鬼”的习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传说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而大人小孩生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这些疫鬼作祟的原因。所以,在腊八这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三、腊八粥是为了纪念修长城的民工

相传,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民工们长年在工地上不能回家,吃粮全靠家里人送。家里粮食送不到的,就有可能饿死在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一些少粮的民工们把各自剩下的五谷杂粮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御饥寒。为了悼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四、喝腊八粥牢记祖先勤俭之美德

传说,西晋时有个青年人很懒,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等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没粮了。饥饿难熬的年轻人,遍搜家里的坛坛罐罐,将残余的五谷颗粒连同可食的残碎物,一起煮了一碗粥喝下。从此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勤劳过日。人们借此教育子女,腊八喝粥,牢记祖先勤俭美德。

五、喝腊八粥怀念岳飞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十二月初八这天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大胜而归。后来每到腊月初八,人们便以杂粮豆果煮粥,怀念岳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