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钻木取火的传说【汇集20篇】

导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浏览

5171

作文

750

话说“田上秀才比驴多”传说故事

全文共 190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风陵渡田上村村南有一面坡,由南往北的行人每到坡前,便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坡上的田上村。嘴里念叨起“上了田上坡,秀才比驴多”的典故来。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这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田上村村东有一座魁星楼,这魁星楼活脱脱象一只老虎卧在村旁,警惕地守护着村庄、田野和人群。田上村村西有一条涧,涧里流淌着一股小溪,溪水清亮,透澈见底。这条涧水从古流到今,父辈们常说它是一条青龙。传说这左青龙,右白虎是田上村的风脉哩,人们言语之间也常常流露出一种神圣和自豪。

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山阴县令的常袖文回祖籍风陵渡服丧丁忧期间,在这青龙背上的西涧里创办了晋南第一书院,名曰“考磐书院”。开始先设准科一班,由其弟弟袖海主讲,授《大学》、《论语》、《孟子》,书院里的生员们允许参加乡试。由于常袖文治学严谨,不到一年学生多达三百余人,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秀才们都争相进了“考磐书院”。仲春季节,书院周围桃花红、梨花白,柳丝飘絮,流水潺潺,生员们苦读诗书,谈文论道,切磋文章,进步不凡。第三年为了评试学业,常袖文在村中摆桌设台,让书院的学生人人上台,由先生命题出对,让生员们书写作鉴,百姓们围观评点,这样从初一直到十五,男女老幼到村中观看文人书生习文练字,渐渐成了习惯,一直延袭下来。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当劳作一年的人们热热闹闹蜂涌似的去羁马城看背花、锣鼓匼河背冰的时候,这个村里的老少爷们却热心于“赛秀才”,正月初一天刚亮,一阵鞭炮声响过后,在最繁闹的十字巷口,摆桌铺纸,出题作对,挥笔泼墨,男女老少争相登台,媳妇闺女指指点点,煞是热闹。至今这“赛秀才”已有百年历史。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无能,八国联军又打了进来。七月攻陷天津,八月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太后惊慌失措,慌乱之间带领光绪皇帝和一帮亲贵大臣逃离了京师,一路南下进雁门关,经娘子关,来到太原,所经之途官逃偱,吃喝无着,人心惶惶,一路之上风餐露宿,煞是辛苦。一到山西境内巡抚岭春煊赶来护驾,方才惊魂初定。八月二十四日行至永济县的蒲州城,二十五日西太后一行驻足在首阳山的上坑头村。此时飞马已报到蕉芦里,常袖文知晓后,亲率书院三百生员,到匼河镇迎驾。二十六日中午,羁马城下的匼河镇河坡街及楼门巷,到处都是黄土填道,清水洒街,众百姓在里正和常袖文带领下跪道两旁接太后鸾驾,并献呈鲜苜蓿菜一道。

仲秋时节,天气渐凉,但中午的日头还是红红的,禁卫军护卫着太后和光绪帝的鸾驾行至匼河镇时,人困马乏,停歇下来。这些轿车有二十多辆,都是王公大臣的乘坐,由于长途跋涉,行至永济境内时,除了太后、光绪帝坐轿外,其余轿子都是驴拉。只见光绪皇帝走下轿来行至一乘绿丝绒轿子前,垂首而立。侍卫们呈上生员们烧好的苜蓿汤,太后此时又饥又渴,喝了一口顿觉香甜可口,精神一振,心想:“这是何种菜肴,这样好吃,宫内又不曾吃过。”转头询问军机大臣,大臣们如实奏曰:此菜名曰“苜蓿菜”,乃是考磐书院的生员们所采,因中条山的秀色,黄河水的灵气所孕育,故而好吃。太后一时兴致,唤常袖文驾前回话,询问了风陵渡当地的民情风俗,渡口摆渡船只及书院情况。

午饭后急忙启驾,出了楼门巷,要上裴家坡,过西阳壕。一来这里地形复杂,二来为表当地人们一片敬意,常文袖率三百生员,沿途一里二人,直到渡口,并协助禁卫军勘定渡船,寻找船夫,把兹禧太后送上了渡船。船行止河心,总算长出了一口气,太后知道这下子红毛子洋人再快也寻我不得。面对太华之脉,祖国山河,连日来的心酸痛楚一齐涌上心来,此时一轮夕阳映在河面,黄河浊浪拍打船舷,滚滚东去。慈禧太后站在船仓,顿时感慨不已,她命人送上笔墨,饱沾笔端写出了“黄河北来,太华南依,总水陆之形盛,壮山河之气色。”这一前朝诗人的佳句来。

船靠对岸后,常袖文和生员们一直送驾到潼关东城门。此时陕西巡抚也带队迎侯,书院生员们跪道送太后启程。太后掀帘下轿,双目凝视着护驾有功的三百生员,深为他们履职不懈高品亮节所感动。心想:古魏之地有众多文治之才,皆是国家栋梁,一喜之间,并当即从腰间解下银牌一面,当众馈赠于常袖文,这面银牌边上刻着纹龙戏凤,中央有“钦示”二字,虽至今历时百年,现仍保存在侯马文史馆内。

当时太后传内阁拟旨宣常袖文为皇清例授修职郎,赏赐已毕,西太后扭头上轿之际,瞅了一眼西去关中的大道和轿车瘦驴,随口说了一句:“田上秀才还真比咱皇家的驴还多哩!”便上了轿。

从此,田上的秀才比驴多的佳话便在黄河两岸流传开来,一直到了今天。

注:丁忧 祖制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纪念孝女曹娥,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公元23--220年),曹娥为救父投江。事情是这样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小学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在饭厅快快乐乐的吃着粽子,

我突然问爸爸:“端午节是怎样来的呢?”爸爸说他也不明白,其他人也纷纷表示不明白。于是,我只好自我去翻书查找。

相传在古代,楚国谋士—屈原深受楚怀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经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渐渐不用他了,屈原见自我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悲愤不已。有一回强大的秦国派人找楚怀王议和,屈原看出这是秦王的阴谋,便去劝阻楚怀王,没想到楚怀王不但不听他的,还将他驱逐出都城。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关机牢房里,三年后因忧郁成疾死在了秦国。楚怀王死后,楚襄王即位后,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国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劝说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遥远的汨罗江边。之后亲王占领了楚国的都城,屈原明白了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因不愿做亡国奴而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跳进了滚滚的汨罗江里,

之后百姓们为了保全屈原的尸体而往江里面投放粽子和鸡蛋,期望江里的`鱼不要吃屈原,还把船装扮成龙的样貌在江面上划来划去以便驱赶水怪。从此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就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喔,原先端午节是这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玫瑰花的传说作文800字

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个富足的王国——国,这里每个人都很喜欢花。尤其是王子罗尔华,他拥有一个巨大的花园。

一天,罗尔华王子在他的花园里赏花。突然,天空传来一声惨叫,罗尔华王子一看,一只雕抓住了一只小红鸟,小红鸟拼命挣扎,眼看就要坚持不住了。于是罗尔华王子左手持弓,右手搭箭,只听那“嗖”的一声,那只雕从空中坠落,而那小红鸟则从雕的爪中挣脱出来,重获自由,它飞到罗尔华王子身旁叫了三声,飞走了。

第二天,罗尔华王子的花园里出现一个花骨朵。这个花骨朵隐隐约约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王子很喜欢它。花瓣一天天绽放,终于成为了一朵完全盛开的红色花朵。

这天正好邻国的爱德滋王子来花国,他和罗尔华王子一起赏花。他们来到花园,发现红花不见了,在红花的地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女子说:“我是月国公主玫瑰,被女巫施法,变成小鸟。你救了我后,父王带法师来将我恢复原形,打败女巫,并教了我一些法术。我便变为花朵向你报恩。只要你将我父王的灵花找来,我就做你的妻子。”

“那如果我找来灵花,你可以做我的妻子吗?”爱德滋直勾勾的看着公主说。

公主看他一眼,笑着回答:“可以”。

第二天,罗尔华王子和爱德滋王子一起上路了。走了很久,到了一个小村子,村子里路很多,他们东绕西绕迷了路。这时,一个小伙子路过,他们便上前问路。小伙子说:“我可以给你们指路,但你们可以从月国国王的宝库中为我取来能治百病的神草吗?我母亲病了。”

“可以。”他们答应下来。

于是小伙子带着他俩走出了村庄。给他们指明了前往月国的路。

他们来到了月国,国王知道了他们的来意后,带他们来到了宝库,给他们每个人一朵灵花,一根神草。

他们往回走,走到了高山上时,爱德滋趁罗尔华王子毫无防备,将他推下山崖,冷笑道:“再见,罗尔华。公主是我的了。哈哈哈。”

爱德滋王子路过小伙子的村庄,把一根水草给了小伙子,说是神草。他话音刚落,就被雷劈死了。

罗尔华王子掉到了一片湿土菜地里晕倒了。等他醒来发现,灵花枯萎了,他挣扎着爬起来,带着神草来到了小伙子家治好了小伙子母亲的病。小伙子给了他一朵黑色的花。

罗尔华王子回到花国他的花园。他把黑花递给玫瑰公主。他一伸手,黑花马上变成了灵花。玫瑰公主和罗尔华王子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婚后,他们将花园扩大,种了更多的灵花。由于是玫瑰公主的原因,大家便叫它玫瑰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六年级作文:动物的传说

全文共 1250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兔子长着一条长尾巴,在水中游,鸭子是尖嘴,在地上跑,猴子是可以悬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可为什么现在却是短尾免子在地上跑,猴子不能飞翔,只能在山林中生活呢?这里面发生了一件故事:

住在北方的兔子从没去过南方,也没见过鸭子,而住在南方的鸭子也没去过北方,也没见过兔子。

有一天,兔子的好朋友对她说:“兔子妹妹,在南方有一种动物,叫鸭子,他能在地上跑来跑去,尖尖的嘴不仅能捉虫子,还能防身,我真羡慕!”兔子想看看鸭子是什么样子的,也想去南方转一转,于可,开始动身前往南方。

巧的是,鸭子的伙伴也向鸭子介绍:“在北方有一种动物,叫做兔子,他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长尾巴能当鱼钩钓鱼,他有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可漂亮了!”鸭子也想:我从来都没去过北方,更没见过兔子,这次就去一次,和美丽的兔子交个朋友,鸭子也开始起程。

爱吃肉的猴子正在发愁找不到东西吃,无意中听到了鸭子的伙伴对鸭子说的话,又发现鸭子开始赶往北方,知道他一定是去找兔子,猴子心想:我就跟着鸭子,等到他和兔子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再突然把他们一起抓住,把兔子做成烤兔,把鸭子做成烤鸭,我顺便请来狐狸和老狼两位兄弟一起分享,美美地吃上一顿,加深情谊,一举两得,我真是太聪明了。

就这样,猴子偷偷地跟了鸭子三天三夜,兔子和鸭子终于相遇了,他们都觉得对方非常善良,真的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一天,兔子和鸭子正在玩游戏,猴子悬在空中暗暗偷笑,心想:这真是个好机会,我先抓兔子,鸭子一定会来救兔子。我跟着鸭子走了三天三夜的路,今晚我终于可以补偿一下了。想着,猴子一个俯冲,把兔子抱走了。猴子把兔子抱回洞中,面目狡猾狰狞,咬牙切齿地说:“我现在就要把你的尾巴割下来吃了!”说完,马上扑向兔子,咬下了尾巴。从此,兔子的长尾巴变成了短尾巴。可兔子还是顽强地说:“鸭子哥哥一定会来救我的!到时候,就让你有好戏看!”“那你就慢慢等吧,我把狼哥和狐狸老弟请来,把你吃了!”猴子边说边走出了树洞。鸭子这会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突然,他看见猴子从洞中走出来,口里还带有血迹,知道兔子妹妹一定受伤了,于是,鸭子冲上去,猴子刚想跳起来,就被鸭子的爪子抓住了,鸭子又用尖嘴用力叮猴子,弄得他血淋淋的,猴子只好跪地求饶,他爬也爬不起来了……“不能这么便宜他!”尽管兔子受伤了,她还是忍受着走了出来。兔子严肃地说:“放了你,你还会伤害别的小动物,只要你答应,不再吃肉,不再害别人,我们就放过你,要不然的话,哼哼!”猴子只好连连点头。兔子又使出全身的力气把猴子踢到了深山老林里去了。幸运的是,猴子落到了一棵大树上,那儿成了他的家,大树十分善良,他使猴子懂得了许多道理,猴子也慢慢变得善良了,猴子也适应了森林的生活。

从此,猴子就一直住在森林里。可他失去了飞翔能力,再也不能飞了。兔子没了长尾巴,钓不了鱼,只好在草地上生活。而鸭子也想试试在水中的生活,为方便捉鱼,尖嘴也渐渐变成了扁嘴。

从此,猴子、兔子、鸭子这三种善良的动物一直都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传说

全文共 1885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划龙舟之俗早在屈原投江之前就已存在。端午龙舟竞渡很可能起源于中国南方民族每年一度的春季送瘟神仪式。

传说,很久以前,西岸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西岸河),河水为西岸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古代龙舟竞渡,以唐宋时为最盛。据《荆楚岁时记》所载:“州将及士人悉临水欢之”。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千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相目如瞬。

明代,北京民间于端午也曾有赛龙舟的活动,《帝京岁时纪胜·里二泗》载“里二泗近张湾,有佑民观,中建玉皇阁醮坛,塑河神像……前临运河,五月朔至端阳日,于河内斗龙舟,夺锦标,香会纷纭,游人络绎。”皇帝亦去西苑斗龙舟、划船,与诸大臣宴乐。

至清代,在端午节期间,顺治、乾隆,乃至道光初年,皇上均有龙舟竞渡之举,《清朝野史大观》卷二记载:

顺治十一年端午,召内大臣大学士等乘龙舸,游西苑,至北桥登岸,幸南台欢宴至暮。自后遇午日,宫中每以龙舟酬次。乾隆间,五日则奉慈舆至御园观龙舟。圣驾在望瀛洲(亭名)。王公大臣及内廷词臣,亦得与宴赏。其东则蓬岛瑶台,皇太后观竞渡处也。嘉庆间,移于澄虚榭宴赏。高宗诗云:‘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仁宗诗云:‘九龙顺轨原无竞’,据此可识龙舟之数。道光初年,尚沿竞渡故事,其后停止。

清代民间既有竞渡,又有游船之娱。运河二闸等处,游船自端午开业,都人聚饮于船,或划拳行令,吟诗作赋,或邀票友轮唱互赏。兴来,则三、五小舟相赛夺魁。清道光《白雪遗音》岔曲唱道:“……浮瓜沉李,水阁凉亭,阵阵荷风划龙舟。夺桥竞彩相争胜,锣鼓叮咚采莲歌,悠悠扬扬真好听,燕语莺声。”即是这种风俗的反映。

民国期间,端午节北海公园亦曾应节举办过从北岸五龙亭至南岸琼岛漪澜堂的有奖划船竞赛,为当年京城一大盛事。

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汨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唐山麻糖的传说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广盛号”为张家何人何时所开已经无法考证,只在陈年老账中查到最早的记载为明朝万历四年。张家祖上世居冀中深州(今衡水市深县),后因灾患所迫迁至唐山丰润县七树庄落户,继续“广盛号”麻糖的制作经销。现在,虽然唐山麻糖已经发展了很多分支品牌,但是最正宗的还是“广盛号”。经过历代相传,“广盛号”这样的老字号麻糖品牌得以发扬光大。目前的继承人是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的张国荣先生。2009年“广盛号”麻糖被列为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麻糖吸取了着名糕点“蜜供”的浇浆方法,几经改进,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制做工艺。烟酒公司新新商店制做蜂蜜麻糖的高手董淑媛,1963年学艺,得该市“麻糖大王”的真传,技艺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程度。经过配料、和面、擀片、清面放片、剁块、炸制、浇浆等工艺,所制麻糖色泽鲜亮,呈淡黄色,片薄如纸,形似花状,清香甜脆,营养十分丰富,可谓我省独具一格的风味名吃。在1981年全国食品评比会上,曾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曹娥她爸怕错过渔汛,他不顾曹娥反对出江去捕鱼。

父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后来,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父亲。太阳快落山了,曹娥从她父亲的伙伴口中得知: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父亲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父亲、父亲”,拔脚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边来回哭叫。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看见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纵身向江水扑去。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赶过去,发现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水自觉愧对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秋节的传说有哪些

全文共 1555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清明节的传说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原来,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了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于是晋文公把介子推的血书藏在袖中,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六年级童话作文新美人鱼的传说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在茫茫的大海里,有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这个大海很神奇,海里面有一个水晶宫,水晶宫里住着可爱的美人鱼。她们只要一到15岁,就可以浮出海面见到自己想见的东西,其她的美人鱼早已游出了海面,见到了这个神奇的世界。只有小美人鱼,她今年才10岁,还差5年呢。5年对她来说,也不算太长,一转眼就过去了,小美人鱼也终于高兴地游出了海面。

在路上,她遇见了一个大蚌,大蚌给了她3颗珍珠,要她在有困难时把珍珠磨成粉喝掉。等到小美人鱼游出海面时,已是黄昏了,海面上有一艘轮船,船上欢声笑语好像在庆祝什么,这时一位王子来到船舷边向她张望,小美人鱼对她一见钟情。这时突然下起了暴雨,闪电交加,王子从船上掉了下来,美人鱼赶紧游过去托住他,游到了沙滩上。

此时,她想起了大蚌的话,于是拿出3颗珍珠磨成粉,喝掉了。在那一刹那,小美人鱼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她走过去,王子醒来了,非常感激小美人鱼救了自己的命。王子拉着她回到了王宫,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父王,父王为王子和美人鱼举行盛大的婚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中元节传说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一: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二: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学生关于鬼节传说的作文

全文共 1107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麻姑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农历7月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水的传说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是清澈、纯洁的化身;水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如今,水资源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让我给你讲讲水的故事吧!

水是由地面上的小水珠变成水蒸气后,升到空中,慢慢凝成云朵,再热化后变成雨落到地面上的。水就是这样循环的。水供人们使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水渐渐受到了污染。

先是人们把工业废水排放到河里,造成河流的水变得浑浊不清,乌黑。再是人们不节约用水,导致了水资源的枯竭。最后是人们将水当成是用不完,取不尽的,大肆污染浪费水资源,让能够使用的水变得越来越少。于是,水资源由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资源,沦落到了凄惨的废水。怎样才能遏制信这种不良现象的继续发生呢?

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平常多注意环保,注意节约用水,就不会让水资源再遭受污染了。有人会说:“我还小,做不了这些大事。”是的,我们虽然做不了大事,但可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呀。例如:用完水后拧紧水龙头;可以把淘米水用来浇花;少用一次性的物品等。其实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关于“环保从我做起”,“环保是我的责任”等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明白:不仅仅是水资源,地球上的其它资源也很宝贵,所以环保是多么重要啊!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听了水的故事,你是不是觉得要珍惜水资源,爱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吧!水资源是宝贵的,我们一定要记住:要爱护它,保护它。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精卫填海的传说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中原北边,有一座发鸠山,它在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市长子县,漳河就是从发鸠山流出来的。

发鸠山上有一种柘树,样子像桑。柘树林里生活着一种小鸟,叫“精卫”。

精卫鸟的身子黑黑的,有点像小乌鸦。可是它的嘴白白的,爪子红红的,脑袋上还有花纹。它常常叫着自己的名字:“精卫!”声音很凄厉,所以人们叫它“精卫鸟”。

发鸠山在长子县的西面,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的石子、树枝往东飞,飞到东海,就把石子、树枝扔到海里,然后再回来叼。

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里有一个悲惨的故事。

精卫本来是太阳神“炎帝”的女儿,是个没成年的小姑娘。中原人把孩子叫做“娃”,这个小姑娘,大伙儿都叫她“女娃”。

炎帝不但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因此,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神农”。有时候,人们把他的两个名字连起来,叫他“神农炎帝”。神农炎帝的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他就要到东海去指挥太阳升起,一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

女娃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爸爸不在家,她就自己玩。她常常穿着一双小红鞋跑到田野里,把很多花插在自己头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在田野里看着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高高兴兴地沐浴着阳光,欣赏着周围的一片生机。万物在阳光下生长,鸟兽在阳光下欢腾,她感到很自豪,因为大地的光明和温暖是她爸爸带来的。

有时候,她跑到东海边上去看日出,当她看到霞光万道、光芒四射,一轮红日从海面上跳出来的时候,她喜欢极了。因此很想去看看东海以外太阳升起的地方。

可是,女娃太小,炎帝不能带她去。因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在东海以外几亿万里的“归墟”,那地方很热很热,小孩子受不了。

女娃老是因为这件事生气。神秘的归墟太吸引人了。有一次,她不听话,等爸爸走了以后,自己跳到东海里向归墟游去。

游啊,游啊,起先她很快活,游得很起劲。后来越游越远,不料,一阵风浪袭来,把女娃吞没了。

女娃沉入了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可是,女娃的精魂没有死,她恨海中的恶浪,她的精灵化作小鸟,头上的野花化作脑门的花纹,脚上的小红鞋变成了红爪,她发誓要填没东海!

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精卫就和海燕结成配偶,繁衍后代,让自己的精神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以继续填海的事业,直到把大海填平为止。精卫和海燕生下的孩子,雌的就像精卫,雄的就像海燕。

精卫鸟一刻不停地从西山衔来石子和树枝,往东海扔。早也扔,晚上扔,今天也扔,明天也扔,即使遇到狂风暴雨,它也在风雨中穿行。有时候,它离水面太近了,海上的恶浪又一次把它吞没,可是,它仍然不罢休,还有新的精卫鸟继续来填海。

精卫填海的事惊动了天神。水神共工很佩服精卫的精神,于是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冲进大海,把海水都搅黄了。于是,人们把东海北部发黄的海域叫做“黄海”。

当大海发觉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险时,赶紧采取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边,泥沙在岸边沉淀下来,就形成了海涂。海涂厚了、大了,人们就把它匡围起来,改造成良田。

人们忘不了这片土地是精卫填海而来的,就教育自己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爱鸟、护鸟,学习精卫精神,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力拼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母亲节的传说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在辽宁南部平原上,有一座2000多年的古城——鲅鱼圈熊岳城。在熊岳城东那片碧绿如海的果林中,有一座山,孤峰突起。山顶有一青砖古塔,远远望去,宛如一位慈母,眺望远方,盼儿早早归来。这座山就叫望儿山,它有着一个催人泪下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滩。海边有一户贫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十分疼爱儿子,一心盼望儿子勤奋读书,将来学业有成。为了供儿子读书,她白天下地耕种,晚上纺纱织布,辛苦劳作。儿子也很听母亲的话,决心苦学成才。母子苦熬了十几年。这年,朝廷举行大考,选拔人才,儿子决定进京赶考。临行前,母亲对儿子说:“孩子,你安心去考吧,考上考不上,都要早早回来,别让娘担心啊!”儿子说:“娘,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地考,一考完就回来,您就等着我的喜讯吧。”

儿子乘海船赴京赶考去了。母亲昼耕夜织,等待儿子归来。但是,一直没有儿子的音讯。母亲着急了,就天天到海边眺望。一年,两年,三年... ...南飞的大雁秋天去了,春天又回了。母亲的头发都花白了,却不见儿子的身影。七年,八年,九年... ...夏天的烈日火辣辣,冬天的寒风呼呼吹,母亲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可她每天望见的仍然是烟波浩淼的大海,来去匆匆的船帆。可怜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对着大海呼唤:“孩子呀,回来吧!娘想你,想你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

年迈的母亲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也没有盼到儿子归来。原来,他的儿子早在赴京赶考的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上天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在母亲伫立盼儿的地方,兀地矗立起一座高山;大地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让母亲洒下的泪珠,化作了一股股地下温泉,滋润出无数红艳艳的苹果;乡亲们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把那拔地而起的独秀峰叫做“望儿山”,在山顶建了慈母塔,在山下修了慈母馆,好让子孙后代缅怀母亲的平凡而伟大的恩情。

至今,鲅鱼圈人民还保留着敬母爱母的古风。在每年五月“母亲节”这天,都要开展各种敬母爱母活动。不少人还在慈母馆内为自己的母亲立碑铭志,以表达对母亲的崇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娘娘寨的传说

全文共 270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娘娘寨村名的来由另有一个传说,说是村里一对善良的夫妇,收养了后来成为娘娘的元朝将军之女,由此村名称为娘娘寨。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曲周县白寨乡有个娘娘寨。曲周县地名志记载:元朝时,村中有十三座楼房,一娘娘曾驾到此地并留宿,遂称娘娘寨。

娘娘寨村名的来由另有一个传说,说是村里一对善良的夫妇,收养了后来成为娘娘的元朝将军之女,由此村名称为娘娘寨。

据传,元朝初年的一天,当时的娘娘寨村突然来了一个衣衫不整、面容憔悴的蒙古女人,她带着一个小女孩沿街乞讨。当时人们对蒙古人是既仇视又畏惧,村人见蒙古女人来了都像避瘟疫一样人人躲避、家家闭户,一时间,整条街里空荡荡的不见个人影。

那时候,元军正在中国南方与宋军作战,这蒙古女人的丈夫是一个将军,她随丈夫到了南方。她的丈夫在一次作战时被流矢射中面门不治身亡。丈夫死了,她在军中没了依靠,就收拾了细软,带着孩子和几个亲兵骑马往北走,欲回到元大都(现今北京的前身)。在回大都的路上遇到了劫匪,护送她的亲兵被打散了,马匹细软和盘费全被劫匪抢走了,随身带的几个小钱没几天就花光了。没办法,她只能一路艰难讨要走来。走到当时的娘娘寨时,大人孩子饥渴难耐,可家家紧闭门户,一点儿吃喝也讨不到。当她们娘俩再次走到一家门前时,女人饿的头晕眼黑,一下子栽倒了。小姑娘一看她娘栽到地上,吓得哇哇大哭。

这蒙古女人栽倒门前的这家住着一对年轻夫妻。男人诚实憨厚,媳妇贤惠善良。当时他们正在吃午饭。听到孩子的哭声,男人让媳妇到门口去看看是咋回事。媳妇放下碗筷到门口一看,是一个蒙古女人饿晕了,她也不管那女人是不是蒙古人,就拉上小孩把女人扶到了家,热汤热饭让这母女二人饱饱地吃了一顿。听说她们要回大都,离这里还有很远的路,就又备了些吃的要送她们上路。

这时,那女人突然跪在了这对夫妻面前,说他们夫妻二人是天下最好的人。说她在路上带着个孩子不方便,想把小女孩暂时留给他们照管,待她回到京城安顿好后再来接孩子。对他们夫妻的大恩大德,日后一定报答。这对善良的夫妻没有推辞,就把孩子留了下来。

临出门,小女孩搂住了女人的腿,哭着问她娘啥时候来接她?那女人想了想说:你看那柳树叶子青过十次,就是我来接你的时候了。

据传说,那时候蒙古人没有历法,以草青一次为一年。

自此,小女孩就在这家住了下来。因这对夫妻很是年轻,蒙古女孩就与他们哥嫂相称。

那时候,汉人蔑称蒙古人为鞑子,人们都称这小女孩为小鞑子。有时候,女孩还会无缘无故地被小孩子欺负。为防止被人欺负,这对夫妻为小女孩起了个名字叫傻妞,意思是这孩子很傻,汉人与蒙古人的恩怨与她无关,不要欺负她。

这傻妞聪明乖巧越长越漂亮,这可难为了这对夫妻。他们为了傻妞的安全,就怎样邋遢怎样打扮她,出门时不让她洗脸梳头,不让她穿干净的衣服,有时甚至还故意往她脸上抹锅底灰。只有把傻妞打扮得又脏又丑又不懂事他们才觉得安全。

人就是这样,少见多怪见多不怪。这对夫妻刚开始把傻妞往邋遢里打扮时,人们都觉得奇怪,好好的一个女孩子怎么就邋遢了,怎么就傻了?后来见得多了,人们就觉得这孩子真的是傻了,也都把她当作傻妞了。

村民是善良的。傻妞在村里住得时间长了,人们也都把她当作本村人一样看待。不但没人欺负她了,有时看到傻妞在地里劳作,还会伸出援手去帮助她。

其实,这对夫妻是很爱傻妞的。无论做了什么好吃的,他们总是让她先吃。年年都为傻妞做新衣裳,新衣装了一柜子。只是新衣只能在家里穿,只能在没有外人的时候穿。

傻妞的父亲在世时,身为将军经常跟着忽必烈拼杀征战,傻妞有时候也和忽必烈的子孙一起随军,一起玩耍。小孩子玩过家家时,傻妞经常和一位王子扮作夫妻。这位王子还说过,他要是作了皇帝就让傻妞作娘娘。虽然是小孩子的戏言,可傻妞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总想着有一天她真能成为正宫娘娘。

傻妞从小性情豪放,闲暇时哼哼唱唱,有时还会爬墙上树,这也许是她的天性。当她在树上哼唱时,免不了会有小孩子说她傻说她疯。每当此时,她就会想起那位王子的许诺,想起她娘告诉她草青十次就来接她,她就会哼唱:“说我傻,说我疯,我作娘娘坐正宫;柳叶青,柳叶黄,我坐正宫作娘娘。”

傻妞他娘回到京城后生了一场大病,等她的病养好了,想起要来接闺女时,她把闺女寄养在哪府哪县忘记了。她就托人四处寻找打听,一耽搁十多年过去了也没找到傻妞。

小时候和傻妞一起玩耍的那位王子后来真的作了皇帝。他没忘记对傻妞许下的诺言,要娶傻妞作娘娘。那位丧夫的将军妻子,把傻妞寄养在回京路上一户人家的事儿告诉了皇帝。这位皇帝就命河北南部的府县广贴告示,寻找准娘娘的下落。

这事儿传到县衙时,就有人告诉县太爷娘娘寨有个蒙古傻女子喊着要当娘娘,也许朝廷寻找的就是这傻妞吧?

起初,县太爷不太相信是真的。一个傻女人的话怎么能当真呢?过了一会儿,县太爷挠了挠脑门,想了想还是先去看看再说。如果她真是未来的娘娘,因他这个小县令判断不准,耽误了寻找娘娘惹恼了朝廷,他可吃罪不起。这县太爷就带着衙役,来到娘娘寨要看个究竟。

县太爷到娘娘寨后,起初见到的是一个又脏又丑的傻姑娘。待他问过傻妞的来历后,感觉她好像是朝廷要找的准娘娘,就让傻妞赶紧梳洗打扮。梳洗后的傻妞立马脱变成一个光鲜靓丽的美人。当她穿上县太爷带来的凤冠霞帔,真如仙女降临人间——县太爷这才确认这傻妞就是朝廷要找的准娘娘。

听到县太爷来接傻妞进京作娘娘的消息后,村人奔走相告,都觉得不可思议 ,当看到梳洗打扮后的傻妞时,村人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个个啧啧称奇。

这时,县太爷责问这对夫妻,为什么不好好对待娘娘,让她穿得又破又烂,打扮得又脏又丑?

这准娘娘急忙打住县太爷的话,连说不怪哥哥嫂子,说是他们怕她遭到坏人欺负才让她打扮成这样的。说着话,娘娘打开了衣柜,所有在场的人都看到了她嫂子为她做得一柜子新衣。到这时,人们才明白这对夫妻的良苦用心。

后来,娘娘被官府接走了,村里慢慢恢复了平静,那对养育娘娘的夫妻也过起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娘娘进宫后并没有忘记娘娘寨,她心里还惦记着养育她多年的哥哥和嫂子,惦记着有恩于她的村民和玩伴。几年后的一天,娘娘又回村子看望了养育她的哥嫂和村民,还在村里住了一晚,和他的哥嫂好好拉了拉家常。

这次娘娘走后,官府为养育娘娘的这对夫妻家盖起了一座楼房,供他们颐养天年。所有对娘娘有恩的人家,也都得到了官府的帮助。村子的名称也改称为娘娘寨。“柳叶青,柳叶黄,我坐正宫作娘娘”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传说故事不是史实,地名志上的说法也只是编纂人员根据调查整理而得,并不是史书上的记载。村名称作娘娘寨自然有他的来由,是不是如传说的那样,因娘娘在此留宿而得名,有待后人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腊八节民间传说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佛祖修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朱元璋受难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赤豆打鬼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传说高二作文_400字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是在很久以前的么?

在遥远的时代,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它没有内容,只有一个名。

很多人渴望传说,因为传说太令人神往,以至在传说中迷失了方向。

我想拥有一个传说,只属于我一个人的传说,不欢迎他人的干涉,不需要他人介入,只是默默地用一生去呵护,不需要它绚丽多彩,更不需要它家喻户晓。

在深林的枫树下,我独自坐着,身上的战甲血迹斑斑,手中无力地握着一把寒光闪烁带着血痕的长剑。我的战马躺在地上,它太累了。同伴们不在了。此刻近黄昏。想起黄沙漫天,血溅衣甲,兄弟呼唤,就涌起酸的苦的激流。一片枫叶飘下,挥剑把它折成两半,轻轻的飘在风中。远方还有马嘶,人生的战争还没有结束。自己的宿命,不是英雄!

现在,夕阳西下,又是独自的一个人。

朋友们都走了,与传说是一样的。

无奈,叹息又无用,满怀愁怅没有人可以倾诉。

传说啊传说,难道人的一生真的是一个传说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地藏节的传说

全文共 1354 字

+ 加入清单

地藏王,一个玉林民间传说掌管一方百姓生死寿限的神。每年到了他的生日,玉林话叫“诞”,四面八方的百姓便会蜂拥而来,进恭祈福。到这一天,地藏堂内挤满了来参拜的百姓。 农历七月三十,是一个宗教节日,名为“地藏节”,这是汉族秋季的一个重要节日,在百姓、尤其是老年人中很有市场。

这天,是地藏菩萨应化中国的涅槃日。国内以及香港很多寺院或净室,都要举行地藏法会,纪念地藏菩萨。从《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可知,因其是提倡孝道,重点超度救济父母,与中国人提倡孝道,百善孝为先,慎终追远之传统观念相合,故此地藏菩萨在中国深受民间所尊崇。 相传,有新罗王子发心出家,名地藏比丘,于唐太宗贞观四年,来中国参学。随处参访,游化数年,后来到安徽省九华山,见深山中有盆地,就在此山结庐苦修。 不知过了多少年,地方官绅诸葛节游山时,发现了这个和尚,住的是石洞茅篷,破锅残粒,生活异常艰苦。于是向前询问,得知原来是新罗王子,远来中国求法。诸葛节深感未尽地主之谊,便发心提倡,为地藏比丘修建寺院。九华山主姓闵,家财甚富。建寺必得请闵公布施山地,闵公对地藏比丘也非常敬仰,问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土地足矣。”谁知地藏以神通力,袈裟一披,盖尽九华,闵公就将整个九华山地,全部布施供养。 闵公为地藏护法,其子也随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为地藏的侍者。现在所见的地藏菩萨像,两旁有一老一少比丘,即闵公父子。寺院建成后,各方来参学者很多,新罗国也有不少人来近亲供养。九华山既高且深,寺众较多,生活就成了问题,连煮饭还要掺观音土。

后来新罗国王得悉,马上派人送来粮食供养。地藏比丘一直领导苦行的道场,至唐开元二十六年七月三十涅槃,在世九十九岁。当时,大家都认定:地藏比丘实为地藏菩萨的化身,是地藏菩萨来中国的应化,所以称之为地藏菩萨。而九华山即成为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亦即称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了。特别是每年农历七月三十,九华山香火尤为鼎盛。

地藏菩萨自有他特殊的因缘感应,才能得到民间僧俗一致的尊敬信仰。 又有传说,地藏是在释迦即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来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他要在普度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有的佛书上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是一次向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 在过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别是南京的清凉山相传为地藏王菩萨修炼之所,从月初起烧香膜拜者就络绎不绝,到二十五以后尤为兴旺,清凉山上山下游人很多,到处设有茶棚。茶棚的布置,各式各样,一直到月底过了,方才停止香火,这叫做“益山门”。

江南一带,如常州地区东郊三官堂为集会之所,拜香的人络绎不绝,农民都于这天将田具及木制品陈列于路边任人购买。如皋县和泰县都于晚间用各种颜色纸剪成荷花瓣形状,粘贴碗口一周,碗内放只酒杯,燃以灯芯,放在门前,家家如此,叫做“地藏灯”,亦称“碗儿灯”。 苏州等地区,是晚人家各在庭院四角,几重门以及围墙下遍插棒香,同时点燃,叫做“烧地头香”,俗称“烧狗矢香”。传说,元朝末年,张士诚统治苏州时期较得人心。死后苏州人还怀念他,就借用地藏节烧地头香的形式,寄托他们的哀思,名为“烧九四香”,因为张士诚的乳名叫“九四”。日子一久,“烧九四香”便讹作“烧狗矢香”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