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钻木取火的传说优秀20篇

导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浏览

5021

作文

750

关于老人节传说的作文400字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古代,九为阳数所以叫重阳节。

和大多传统的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相传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代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折磨。有一位青年叫恒景,他的父母都被瘟魔夺走了生命,他就辞别了家乡去访仙学艺,他跋山涉水来到一座高山,山上有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被感动了,把降妖的本领传授给他,并赠给他一把宝剑,恒景认真苦练,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九月九日这天,仙人交给他一包茱萸,一盅菊花酒,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乡。恒景回到家乡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他把茱萸和菊花酒分给乡亲们,当瘟魔一出来就被茱萸和菊花酒给镇住了,恒景上去用宝剑把瘟魔刺死。从此乡亲们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重阳节不但传说多,习俗也多:东汉时期形成了九月九日去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北宋时期盛行赏菊、喝菊花酒;重阳节插茱萸在唐朝已经很普遍了,因为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避邪……

另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寿的意思,所以被立为老人节,因此在这一天,子女都要去看望老人。

不光重阳节过的隆重,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我们要像爱爸爸妈妈那样去喜欢上它们。

[关于老人节传说的作文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民间传说》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美丽的传说明月如镜,星斗满天。在八月十五那个幽静的夜晚,我们全家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明月。

我边吃月饼边吟着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这时,全家人都哈哈大笑。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看是的,望着这轮明月,我不由得想起了在上海的弟弟。

爸爸看着明月,给我说了一个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英雄叫后羿,当时那里有十个太阳,他决心把另外九个太阳。于是,他来到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射下了九个太阳。许多人都敬重他,拜他为师,只有一个叫逄蒙的人不是真心拜师的。

后羿的妻子嫦娥非常美丽善良。西王母送给了后羿一丸仙药,吃后可以升天成仙,后羿不愿离开嫦娥,没有吃。逄蒙知道了,八月十五那天,趁后羿不在手持宝剑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不愿给这种人吃,一气这下把仙药吞了下去。她突然飘上了天空,飘到了月亮上。乡亲们想念好心的嫦娥,每逢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盼望团圆的中秋节。听完这个故事,我终于明白了中秋节的来历,这个美丽的故事让我久久徘徊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

全文共 2067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11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XX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优良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爱妻。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乞巧节的传说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人们俗称“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其实不仅仅是汉族,壮族、满族、朝鲜族等也有过“七夕节”的习俗。不过,随着西方“情人节”流入中土,“七夕节”逐渐又被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那么你知道七夕节的来历吗?七夕的背后有什么说法吗?其实七夕节的来历背后有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几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茅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茅房内。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是美丽的仙女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七夕节的来历)天近午时,其他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便脉脉含羞地点了点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女。

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将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拔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肝肠寸断的织女和肩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当然,七夕节的来历只是个传说,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纪念伍子胥,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清明节的传说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对清明节有这样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太子为了躲避祸害,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跟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太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他吃了。十九年之后,太子回国做了君主。就是后来传说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向想起了旧事,心中有愧,晋文公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山里。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想让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第二年清明节这哟天,晋文公率领众臣到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山踏青。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压岁钱的传说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压岁钱传说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小偷,两人将钱币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祟不敢再来侵扰了。因“岁”“祟”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作文400字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Ok,请你一边吃粽子,一边听我讲一讲端阳节的故事:

战国中后期,楚国仍然相当强大,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强大障碍。为了削弱楚国的实力,秦国使用了各种手段。当时的上大夫屈原很受楚王器重,但在关东六国伐秦失败后,楚国出现了亲秦和亲齐两派。亲齐的屈原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亲秦派的反对,得到秦国贿赂的靳尚等人不断在楚王面前低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楚国都城。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便死在秦国。继任的楚顷襄王同样改变不了楚国迅速败亡的局面,楚国只是苟延残喘到了公元前278年,秦国才最终攻下楚国郑都。

这时,屈原在江南流放中接连听到这些坏消息,万念俱灰,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空怀满腔爱国热忱的诗人投入了今湖南省泪罗江里。江上的渔夫和岸边的百性,听说屈原投江自尽,纷纷到江中打捞,他们唯恐江中的鱼虾吞食了屈原的尸体,便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喂鱼。

从此,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清明节的传说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原来,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了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于是晋文公把介子推的血书藏在袖中,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美丽的月亮传说作文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美丽月亮传说

白沙镇符处小学 五年级(1)班 符丽玉

童年就像一个神奇的盒子,里面藏着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小时侯,每当晚上的月亮圆圆的时侯,奶奶就会慎重地对我说:“千万不要用手去指月亮,要不然月亮婆婆就会把你的耳朵割下来。”我很害怕,也觉得很奇怪:月亮婆婆不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吗?那为什么要割小孩的耳朵呢?我小小的心填满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夜深了,我独自一个人来到屋外,小心翼翼地看了一下月亮。月亮清澈透明,月亮里隐隐约约有棵树,好像还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呢!清幽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的安静,空气清新中泛着甘甜。如果有一张床的话,惬意地趟在月亮的底下看着月亮,那该多好啊!我坐在门口的石头上,望着月亮呆呆地想着。不一会儿,我想起奶奶的话“要是月圆的时侯,你如果指了月亮,月亮婆婆就会把你的耳朵割下来。”我益发奇怪了:月亮婆婆知道是谁指的吗?再说了,她离我们有那么远,她是怎么样下来的呢?还有,月亮婆婆是用什么来割耳朵的呢?我很奇怪,想尝试一下,月亮婆婆是不是真的要把小孩的耳朵割下来。

我虽然想尝试一下,但是又害怕月亮婆婆真的把我的耳朵割下来。就跑进屋里,拿了一顶草帽,我想:我如果用手指了一下,再戴上这顶草帽,她就不认识我了,哈哈。我便得意洋洋地冲出去指了一下月亮,然后把帽子戴上,马上往回跑。没想到刚到门口,一阵风吹来把草帽吹飞了。啊这该死的风,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时侯来,惨了,这回月亮婆婆一定认出我来,一定会把我的耳朵割下来,没有了耳朵那不成丑八怪了吗?我吓得哇哇大哭起来,妈妈被吵醒了,打开灯,出来看见我坐在门口哭,奇怪地问我:“三更半夜你不睡觉,在这里哭什么?”我哭哭啼啼地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哈哈大笑起来,转身回到屋里拿来一面镜子,说:“你这个傻孩子啊,先看看镜子,看看耳朵在不在。” 我拿起镜子,一看,咦,我的耳朵不是好好的吗?然后便和妈妈大笑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长大了,知识也越来越多了,我也渐渐地明白了月亮婆婆是不会割小孩的耳朵的,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那快乐的童年生活却永远留在我的梦中。(指导老师:宋鹏)

[美丽的月亮传说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神话传说]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1.一天,上帝带一个传教士来到地狱,这儿的人围着一个盛满粥的大锅坐着,每人都有一把勺柄太长的勺子,谁都无法将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只能挨饿。上帝和传教士又来到天堂,这里的人也是围着一口大锅,手里也拿着一把长柄勺子,看上去他们很快乐,上帝见传教士对此迷惑不解,便解释说:“这里的人都学会了喂对方。”

2. 大地的儿子: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名著名的英雄叫安泰,是地神盖娅的儿子,他的力量在于,每当同敌人决斗而遇到困难便往地上一靠,于是就取得了新的力量所以没有哪一个英雄能与他抗衡。可是他有一弱点,就是不能离开地面。海格立斯注意到了他的弱点,在交战中把他举到空中,使他无法再靠近地面,在空中把他扼死了。我们每一个革命青年,每一个革命同志,一定要热爱集体,热爱群众,一刻也不能脱离集体,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只有把自己和革命集体,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全文共 2161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元旦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传统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升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青年节的由来与传说

全文共 1628 字

+ 加入清单

1919年4月24日,梁启超从巴黎致电到国民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日本,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4月29-30日,参加巴黎和会的英美法3国代表召开会议,日本代表应邀出席,议定了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第156、157、158条),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

5月1日,中国谈判代表、外交总长陆征祥将此事电告北京政府,并称如不签约,则对撤废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北京政府外交委员会(总统府智囊机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签约。上海《大陆报》"北京通讯"透露:"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5月2日,北京政府以密电通知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可以签约。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呼吁:"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北大校长蔡元培将外交失败消息通报学生。

5月3日,北京各界紧急磋商对策。当晚北大学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4日(星期天)举行示威游行,地点:******。

5月4日上午10时,各校学生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碰头会,商定了游行路线。一些准备以暴力行动惩办国贼的学生写下遗书。下午1时,北京学生3000余人从四面八方汇集******,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在短暂的集会演说之后,队伍向使馆区进发。行至东交民巷西口,受到巡捕阻拦,学生遂推举代表请求会见4国公使。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以公使不在为由拒绝接受。3000余名学生在烈日下整整晒了两个小时,见使馆区不能通过,更加义愤满腔,队伍转向赵家楼曹汝霖住宅。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下午4时许,学生涌至曹宅前。北京高师数理部学生匡互生率先跳入宅内并打开宅门,学生大队涌入,痛打了正在曹宅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遍寻曹汝霖不着,激愤之下,于4时30分左右怒烧其宅。之后军警赶到,搜捕学生,被捕者共32人。

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远在郊外、未参加4日行动的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

5月7日,经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生复课。

5月9日,为爱护北大,蔡元培怀着复杂的心情秘密出走。

5月19日,北京25000名学生再次总罢课,之后开展演讲、抵制日货、发行爱国日刊等活动,并组织"护鲁义勇队"。

6月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次日,北京学生出动比3日多一倍的人数上街演讲,当日700多名学生被捕。被捕学生太多,学校亦征作监狱。

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800余名被监禁的学生获释。

6月10日,北京政府撤销曹、章、陆职务。

6月23日,徐世昌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陆征祥从缓签字。

6月28日,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拒绝在凡尔赛对德和约上签字。实际上,中国代表由于住所被中国留法学生和工人包围,已无法外出赴会。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场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这一规定。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仍然被当代年轻人所推崇。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史郡马的传说

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史葛涧村里有一个姓史的煤贩子,因父亲早亡,母亲年近花甲,长卧病床,一家生活全靠其赶驴贩煤维持。

有一天,煤贩夜半动身,要将先一天于鹤壁买来的煤,起早送到安阳城变卖。一路心急腿快,加鞭催驴,来到安阳城下,因天尚未明,城门紧闭,他只好喊路边客店暂宿一时。这一呼喊不大要紧,店主在酣睡中,忽地梦见一只黑虎,咆哮入门,店主惊醒,一看原来是一煤夫求宿。心想定是贵人临门,便热情招待,并讨好地告诉煤夫说:“方才我做梦为证,贵容定是黑虎星,今日午时本城明成祖三子赵简王高燧之女将于高阁寺飘彩招亲,小人情愿送你银两前去聚客。”煤贩感到意外奇怪,出于前去混顿饭吃的心理,便将煤寄于店内,接过银两,到城里买了一套新衣,直向高阁寺大步走去。

高阁寺前张灯结彩,车水马龙,好不热闹。煤夫无心观赏,光着膀子挤进客厅,与各家公子王孙并坐入席,只见满桌酒肉鲜果,便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肚饱十成,放下碗筷,挺身而出,走上街头。这一大方爽快的举动,早被彩榜上的简王郡主看中,见之生情,就在煤夫走过楼前时,投掷彩球,正巧打入煤夫手内,煤贩一时喜出望外,主彩官立即上前施礼祝贺,并吩咐其三天之内送来千车滚龙钱,以作聘礼。煤贩听后闷闷不乐,匆匆告别了店主,赶驴回家,将飘彩之事原本告诉老母,母子二人都为千车聘礼发愁落泪。此刻,忽见一白胡子老人走进屋里,只笑不语,逗得煤贩火冒三丈,举手就打,老人破门而跑,煤贩随后紧追,谁知刚刚追上,老人竟变成一缕白气,入地不见了。煤贩心奇,掂来铁锨、镢头寻找,三尺之下竟挖出金山银山,当天雇来百辆大车,运送聘礼,连运数日。简王大喜,不久,煤贩子就与当朝简王之女婚配成偶,作了闻名千秋的史郡马

现在史葛涧村北150米处,还有史郡马牌坊,座北朝南,巨石砌筑,前壁有石刻对联,上联为:“启秀发祥子孝孙贤传世世”,下联为:“居仁由义粟陈贯枯自年年”。牌坊北30米处为郡马墓,建有围墙,时经百年多变,一切建筑残损无迹,至今尚有牌坊犹存。

在史葛涧村,旧时还有一座望京楼也与史郡马有关。该楼建于明永乐十年,是赵简王高燧为女而筑。简王之女飘彩下嫁史郡马后,隐居偏僻之地,寂寞不安,日夜思念王室,垂泪不止。简王得知,爱女心切,即传令大兴土木,于郡马府修筑高楼,名曰望京楼,直至郡主登楼看得见安阳城内高阁寺方止。该楼高12层,高约40米,首层为石砌,8米见方,以上11层皆为古砖建筑,墙宽3尺余,清时拆除上8层,1958年拆除下4层,至今尚存残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秋节的传说

全文共 1541 字

+ 加入清单

1.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农业社会,农民在丰收的季节里,总是大事庆祝一番。这个节日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

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2.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人们于是把他拥立为王。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随意杀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盗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 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轻飘飘地飞上了月宫。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3.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古时,按习惯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阳,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所谓“祭日祭月不宜迟,仲春仲秋刚适时”,但在六朝以前,中秋不为人们所重视,到了唐代,才逐渐被人们重视,因为皇宫里传出了一个有关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传说。据《唐逸史》记载:

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唐代就有了。《洛中见闻》中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他听说新科尽是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他们,这是有关月饼初见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已有“荷叶”,“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苏东坡曾称赞月饼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酥油,饴是饴糖。

到了明朝,祭月之风甚行。明世宗还派官员大兴土木修建了夕月坛,即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这是皇宫朝廷专门祭月的地方。皇帝每三年必亲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余年遣文武百官主祭。同时,中秋还在大内禁宫中举行祭月活动。

对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这个介绍也使人很长见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新年然爆竹的传说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说明文:重阳节的传说

全文共 2563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下面是关于国庆节的相关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下面是相关的作文范文,快来看看吧,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说明文:重阳节的传说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说明文:重阳节的传说】

1、据《续齐谐记》记述

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

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

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另外,关于重阳节的起源也有三种主流说法。

1、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载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初步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及祭祀酒业神等。在之后的流传演变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2、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风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景。

3、重阳节据说是汉高祖刘邦时代兴起的

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说明文: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踏车星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1871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水神河伯和火神祝融为了争夺地位、霸权,打得天昏地暗。河伯调运了他的全部水族军队——虾兵蟹将,浩浩荡荡地要和祝融决一死战,祝融也不示弱,将他的火龙火马全部投入了决斗。

他们这一打不要紧,可就苦了黎民百姓,今天河水淹没了田地,明天又烈火冲天烧毁了房屋,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场战争虽然双方都损兵折将,但还是祝融打了胜仗。但祝融性情残暴,统治期间大施淫威,只准太阳值日,不准雨师出门,他要让水族永世不得翻身。这一下,大地被烤得裂了缝,人们没有水,无法耕田种地。农夫们望着天盼啊盼……

再说人间有一户人家,只有姊妹两人——姐姐彩霞和妹妹彩虹。她俩从小就失去了双亲,是乡亲们把她们扶养成人的。她们看到由于干旱而无法耕种,决心去找水,让大家能种田活命。姐妹俩想到了善良而又乐于助人的彩云姑姑,决心请她指点找水之路。乡亲们听说彩霞和彩虹要为大家找水,都十分感动,特地为她们赶缝了百家衣,含着热泪送她俩上路。

姐妹俩翻过了九十九座山,趟过了九十九条河,到了三百三十三里外的彩云山,见到了彩云姑姑,姐妹俩说明来意,请她帮忙找水,彩云姑姑对她俩说:“要解除人间疾苦找到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有一颗善良的心和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机智勇敢,不怕吃苦。”彩霞和彩虹含着泪,斩钉截铁地对姑姑说:“只要能给乡亲们带来水,再苦再累我们也不怕。彩云姑姑,人间到底为什么会没有水呢,这水又到哪里去了呢?”

“是这样的”彩云姑姑说:“这事说来话长。天上有一条天河,河边有一架水车,人间的水就是从那里来的。那架水车由一个水车神掌管着,但火神和水神的战争要了他的命。由于祝融怕水族的势力增大,便不准水族成员担任此职。但那些火龙火马又不能管理水,所以到现在水车还是停在那里不转,人间也就始终没有水。你们凡人想得到水,却连天河也难接近,因为火龙火马怕人间有水后,水族会发展壮大而极力阻止,虾兵蟹将则为了尽力使本族成员担任此职,也要袭击你们。

如果你们在经过火阵冰河时感到了害怕,那就会被烧死在火海里,冻死在冰河中。而且你们一旦接触到天车,那就永远也不能离开一步,也就再也见不到养育你们的大地和众乡亲,你们将永远失去欢乐、抚爱。因此,我劝你们还是放弃这个念头,留在我这儿吧。你们看,这里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啊!况且吃的、穿的都不用你们担忧,你们还可以常回去看望父老乡亲,并带点吃的、穿的回去,接济接济他们。”

彩霞和彩虹姐妹俩流着泪,异口同声地说:“谢谢彩云姑姑的好意,但是我们不想坐享安逸而看着乡亲们流离失所。如果你真心为了我们好的话,就请给我们指点一下求水之路,我们只要水,为了水,我们什么样的困难也不怕。”“难道你们真的不怕?过冰河和火阵可不是闹着玩的。”姐妹俩擦干了眼泪坚定地说:“姑姑,我们是穿了百家衣出来的,带着乡亲们的殷切期望,绝不能辜负了乡亲们的重托,只有做到无愧于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才可以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因此,我们一定要找到水。那怕是上刀山下火海也绝不后悔。”彩云姑姑被她们这种精神感动了。她拉着两姐妹的手,激动地说:“好姑娘,我来告诉你们找水的路,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走就可看见祝融的宫殿,再里面是水族的乐园,最里面才是天河,天车就在天河边!”

彩霞和彩虹在彩云姑姑的指点下,凭着坚强的毅力,机智勇敢地闯过了火王宫,游过了水族府。她们都被烧得皮开肉绽,冻得浑身发紫。但是,当他们一看到身上的百家衣,一想到乡亲们的期望,就觉得浑身都是力量。最后,她们来到了天河边,看到高大的天车果然静静地躺在天河边,而人间却是天干地旱,大地被烤得发白,乡亲们都眼巴巴地看着天。

她们一想到乡亲们就忍不住流下了热泪,心中暗想:乡亲们,你们没有白养大我们,今天报答你们恩情的机会终于到了。想到这里,她们再也顾不得许多了,便一起跨上天车,踩动起来,于是清凉的水便从天上源源不断地流向人间大地,流向每—条大河小溪。乡亲们欢呼着,跳跃着,人们又能耕种田地,收获粮食,而不再挨饿了。

再说祝融在获胜之后,天天摆宴庆贺胜利。但是这天,火龙前来向他报告了人间有水的消息,他大发雷霆,便命令太阳加倍地放射出光和热,把大地上的水重新收回到天河中,不让人间有水。所以每到夏天,太阳就特别毒辣,虽然彩霞和彩虹姐妹俩拼命踩车,但还是入不抵出,所以夏天的河水特别浅,但这些水是从天河里来的,所以又特别清凉。

彩霞和彩虹姐俩为了使乡亲们过上幸福的日子,自己却变成了两颗美丽的星星,这就是天河南端的踏车星。她们总是兢兢业业地踏着车,踩一脚就闪一下,一闪又一闪,从不停息。一直从远古到今天,人间也就从未断过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七夕由来的传说

全文共 2376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有个牛家庄,庄里有个聪明、忠厚、勤劳的小孩叫灵儿。因父母早亡,只好跟随哥哥过日子,嫂子马氏为人狠毒,常常虐待灵儿。一年秋天,刚收割完毕,马氏就逼着灵儿去山上放牛,并对他说:“给你这九条牛去放,要等到有了十头牛你才能回来!”灵儿听后;无可奈何,只好赶着牛离开牛家庄。

村里人闻讯赶来,对灵儿深表同情。有的送来吃的,有的送来穿的,灵儿一一致谢,然后独自一人赶着牛向山里走去。

当他走到那草深林茂的山岭就停下来歇脚,坐在树下伤心地流泪。心想,要等到何年何月才会有十头牛呢?正在这个时候,有位须发霜白的老人,忽然出现在他面前,老人拍拍他的肩膀,亲切地问:“孩子,你怎么一个人跑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来放牛?为什么事你这样伤心?”灵儿把嫂子虐待、逼他放牛的事,一五一十地讲了。老人笑着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别难过,那伏牛山里有头病倒的老牛,你好好地喂养它,等牛病好后你就可以赶着牛回家了。”说完那老人就不见了。灵儿好象做梦似的。便按老人的吩咐往伏牛山走去。

灵儿走呀走呀,翻过一道道的山,涉过一条条的涧,终于找到了那头病牛,它正在一块大平石上卧着。灵儿立即趴下去,连连磕了三次头,喊了声“牛大伯”。老牛睁开疲惫不堪的眼睛,一会儿又闭上了。灵儿看着老牛那没精打采的样子,心里想,可能是饿了,于是就急忙去给老牛薅了一捆又一捆的草。整整喂了三天三夜,老牛终于吃饱了。突然抬起头跟他讲起话来:“好孩子,我本来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偷偷地把五谷种子撤于人间而触犯了天规,被玉帝踢下天庭,把腿摔坏了,动弹不得。你如能用百花露水给我洗擦一个月我就会好的。”小灵儿听了,就在伏牛山住了下来,饿了吃些野果,渴了喝些泉水,夜里依偎在牛旁。每天清晨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给老牛洗伤。整整一个月,老牛的伤真的好了,它跟着灵儿一道回家。

灵儿回到家里,嫂嫂见他真的赶了十头牛回来,硬说有一头是偷了别人的,还把他痛打了一顿,经乡亲们解劝才算作罢。此后,灵儿白天放牛,夜里就睡在牛的身边,庄上的人都称他是“牛郎”。那只被牛郎救活的老牛和牛郎很亲。有一次,嫂子把毒药放到菜里,老牛告诉牛郎不要吃。嫂子气起来闹着要跟牛郎分家,牛郎既不要房子也不要田地,只要那头老牛、两辆破车和一只烂皮箱,就离开了家,在一棵桑树下搭了个草棚住了下来。老牛从嘴里吐出个茶豆,牛郎将茶豆种在草棚门前,第二天便破土而出,第三天长出了叶子,牛郎就忙搭架,过几天豆子藤都爬满了架子。老牛就说:“孩子,你夜里藏在茶豆架下,可以看到天上的仙女,仙女也能看到你,谁要是连续七夜偷看你,她就是盼望做你的妻子,那时我就用车拉着你上天去,把她接下凡来,与你结成婚配。”

听了老牛的嘱咐,牛郎夜里就钻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去,只见一群仙女在玉池里洗澡,临走时,有一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里,只见那仙女独自来到玉池边,大着胆子看牛郎。第三天夜里,望着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里便向牛郎点点头,第五天夜里端出一篮蚕,第六天夜里偷出一架织布机,第七天夜里拿着织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织女,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眉来眼去,牛郎盼着织女下凡,织女盼着牛郎快去团聚。七月七这一天,从天空飞来喜鹊,落在老牛头上,喳喳喳地叫:“织女差我来,叫您快去聚。快去聚,快去聚。”老牛笑着点点头,牛郎套上车,坐上去。 老牛四蹄腾空,一会儿来到了玉池,牛郎下车,和织女把织布机抬放到车上,织女挎着蚕篮上了车,牛郎也跳上车同织女坐在一起。老牛腾云驾雾,一会儿即到家。

乡亲们获悉牛郎成了家,都赶来贺喜。织女就把她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众姐妹,教大家养蚕、执丝、织绸缎。

于是,全村的人都知道牛郎娶了贤妻,能养蚕,会抽丝,还能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都说织女的织布机是从天上带来的,织出来的绸缎做成衣,冬暖夏凉。这消息传了出去,引来了山南海北的丝绸商人,都争着前来争购南阳绸。这事轰动了白河两岸,伏牛山区的千家万户,都送自家的姑娘来学织。织女心地善良,乐于教人,不到两年,家家户户都学会了养蚕抽丝织绸缎。

到了第三年的七月七,织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金哥,女的玉妹。牛郎耕田,织女织布,日子过得很和睦。

几年后,牛郎正在犁地,晴空突然响了一阵雷,老牛望着牛郎直流泪,并对牛郎说:“孩子,我把织女拉下天,触犯了天条,看来活不成了。我死后,王母娘娘肯定不放过你们,到那时,你吃我的肉可以脱俗成仙,用我的皮做成鞋穿能腾云登上天去。”说完老牛应声倒下;牛郎哭了一阵之后,就依着老牛的吩咐做了。

正好七月七那一天,牛郎正在锄地,金哥玉妹两人哭丧着脸跑了过来,告诉牛郎说,来了个老婆子,把妈妈从织布机上拉走了。牛郎急忙回家穿着用老牛皮做的鞋,一手拉着金哥、一手拉住玉妹,腾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替照脚下一画,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出现了,牛郎拉着金哥玉妹站在河边直哭,哭声震惊了玉帝,玉帝一看是一对孩子,怪可怜的,于是,就决定让他们一家人每逢七月七相会—次。

人们突然发现牛郎一家人不见了,感到蹊跷,夜间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看见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河那边的织女在哭,河这边的牛郎拉着金哥和玉妹也在哭。人们发现群星闪烁的天空多出一条银带,就叫它为天河。天河的一边多了一颗星,这颗星就叫织女星。一边多了三颗星,叫做牛郎星。人们想念牛郎织女,每晚总是钻到茶豆架下仰望天空。到了七月七那天晚上,突然看见满天喜鹊向着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搭成一座鹊桥。牛郎一手拉着金哥,另一手拉着玉妹上了桥,织女也从桥那边过来了,走到鹊桥中间一家人相会了。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八年级过年作文:过年的传说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和爷爷一起查了一些关于过年的资料。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的最后一天,桃花村的人们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同学们,这些都是关于“年”的传说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