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心中的感动中国人物精选20篇

我心中的感动中国人物怎么写呢?下面是开学吧为大家提供的介绍妈妈,介绍朋友,介绍同桌的英语作文,供大家参考。

浏览

5248

作文

965

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和个人启发

全文共 1137 字

+ 加入清单

吴东芹,女,,26岁。初级护师,2002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次年分配到景县疾控中心工作,在结核科工作至今,多次荣获单位先进个人,工作中脚踏实地、孜孜不倦、刻苦专研,全身心投入到结核病防治工作,视事业如生命,待患者如亲人。深受广大患者及同志们的信任和好评。积极响应领导号召,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刻苦学习,认真钻研

该同志从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疾控第一线工作,她热爱本职工作,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学完了结核预防全部书籍,努力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实践的同时,从未间断过学历教育,努力钻研理论知识,深刻领会和掌握科学的诊治方法。为了适应工作,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积极参加各种学习班及培训班,提高了综合医疗诊治水平。

二、迎难而上,执着追求

该同志一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传染性比较强的结核科工作,,但她不仅没有丝毫胆怯,而是以一个医务工作者崇高的职业道德,主动去贴近患者,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去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爱心。参加工作后主动担负起患者痰检的重要工作,面对高度被传染的风险,她没有退却;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心态,她作风严谨,检验认真,没有丝毫懈怠,赢得患者和领导的一致肯定。拍胸片对于女性是一项危险工作,严重的可能导致不孕,该同志对此坦然自若,她除了干好领导安排的工作外,主动向长辈学习拍片技术,长辈说,“你是女孩,就别学这了”,她立即回答“我不怕,我必须学会,你要不在,来了患者,我们不能把他们拒之门外吧”,很快,她学会了拍片技术,除怀孕期间科室领导坚持不让她拍片外,她始终坚持配合长辈干好该项工作。

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该同志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表现出始终如一地敬业精神和不怨其烦地为患者服务。她说: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我们医务人员最基本的工作宗旨,当我们看到患者拖着被病魔折磨不堪的身体来向我们求助时,看到他们满怀期盼的眼神,我心里无比伤痛,无数次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帮他们战胜病魔。就是这样的一位好同志,她面对患者态度热情,甚至面对不戴口罩来就诊的结核患者,她也没有丝毫的厌恶表情,和蔼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我们的一位患者感动的说:她真是一位好大夫,一点也不嫌弃我,我得了这病连家里人都避之不及,我陷入无尽的自卑和痛苦之中,只有面对她,她态度那么好,还给我宽心,解释这病没有那么恐惧,治愈后没有后遗症,在她的时常开导下,我又重新恢复了自信,我作为一名患者希望全国的大夫都能有这样的工作态度,那样再也没有什么医患纠纷了!

面对领导、同事的肯定和患者的赞扬,她总会腼然一笑说:这有什么啊,这不是我们医务人员本来就应该做的嘛!朴实的话语充满了对工作的热情,她无愧于人民的好护士!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来自“感动中国”的记忆作文

全文共 947 字

+ 加入清单

佛说:一叶一菩萨,一花一世界,满分作文:来自感动中国”的记忆

·····——题记

1

很早就读过李密的《陈情表》,里面的许多佳句至今记得清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读这些肺腑之语,总是感由心生。古今中外,因孝义而感天动地的故事数不胜举,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宇哭竹生笋,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孝,这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田世国,用身体传递着爱心,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到了慰藉。

2

一句不经意的承诺,让他成为了170多个小孩的父亲。为了让山区那群贫困的孩子能准时收到学费,他总是一拿到演出费就跑到邮局,有时候都没有顾得上清点。12年时间里,他把自己所赚的300多万元给了他的贫困孩子。一开始,大家并不能完全理解他,但跟他去过一次山区,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大家彻底理解了他并开始尽力支持他。这个人便是丛飞,中考优秀作文《满分作文:来自“感动中国”的记忆》。是爱的泉源让他这么做,是心的颤抖让他成为孩子们的父亲,将自己的生命化作爱的清泉,传递到了孩子们心中。

3

母亲弃家而走,父亲精神歇常,弟弟不辞而别,而他却用稚嫩的肩膀与无私的爱心扛起了一个破碎的家,还收养了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一间面积约十平方米的房间,是他和小妹妹临时的家。每天一早,六点准时起床,为妹妹“小不点”做早餐。七点,妹妹要到一公里之外的小学上学。送走妹妹后,他才开始一天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挣得兄妹俩的生活费,他在课余时间要推销商品。他说:“只要你信心不倒,什么都不能打倒你;只要你心中充满爱,也将更加精彩。”是爱和坚强,让他的人生熠熠生辉,他就是洪战辉———也许很平凡,可他却用自己的爱心感动着家人、感动着社会!

[简评]当作者将目光聚焦在“感动中国”这一特殊话题上时,文章便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三个人物分三节展开,表述方式又各有特色。写田世国,从名言及典故引出,底蕴深厚、震撼人心;写丛飞,重在整体说明,语言简洁、个性鲜明;写洪战辉,则重在描写他平凡而又并不普通的一天。三位人物让人感动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都用自我的生命传递着爱心。透过副标题、题记与分节的形式,我们还可以窥视到小作者较强的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等。

最让我感动的是徐立平。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感动中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感动中国让我们清楚,人的梦想该如何做。

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人应该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进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获福报,祝福您们健康长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春天,是一个收获感动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收获许多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

开学的第一天,老师让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这个节目里讲述了11位感动大家的中国人,他们中间有些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有的依然生活在贫苦的日子里。

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已经年迈的老爷爷,家里十分的贫穷但他还是坚持每天看报纸,寻找那些需要捐助的贫困孩子。每天吃的都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食物,看到这里我哭了,心里想:老爷爷真可怜。他现在虽然不能动了,但是他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好好的上学。

我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每天可以坐在宽敞的教室里,我要认真学习,心存感激,伴我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感动世界!

隐姓埋名,报国心皎洁的于敏;舍己为人,为霞尚满天的朱敏才夫妇;率先垂范,量与江海宽的赵久富;无私奉献,涓滴见沧海的“炎黄”;含辛茹苦,爱子心无尽的陶艳波......他们都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他是一个风风光光的外交官,她是他的妻子一个小学教师;但是,他们还有一个职业——贫困地区支教教师。放弃了退休后城市的优越生活,他们来到了条件艰苦海拔1300的山区。以前那些安逸的生活似乎从没出现过,他们住进了与学校厕所“一面之隔”的房子。不管条件怎样艰苦,他们都用全身心的精力去面对,这从孩子们那一句句话语就足以能感受得到。10年了,为了孩子们他的腿脚不灵活了,她的眼睛也模糊了,他们不舍得看病;他们的衣服破了,就将就着穿,更不舍得买!可是,就是这10年他们一共给学校捐款350万元!......

她每次回北京都是为了山区的孩子们,自己的儿女也需要父母的爱呀!可是为了大山孩子们自己的孩子她没有过问一次。她总是匆匆来,匆匆走的时候她都恨不得把保险单给自己的女儿。这难道不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为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吗???

他叫朱敏才,她叫孙丽娜。这些平凡的名字造就了一个个不平凡的的人;而这些不平凡的人却造就了一起起“感动中国”的伟大事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的看完《感动中国》,看完栏目,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引起我久久的思索。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走进他们,叩问自我,在感动中找寻本真。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校园人物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最美之事莫过于感动,感动不需要做多大的事,不需要多大的言语。因为每一个细微的,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就足以让我们感动。

教师是一个平凡而又基层的职业。记得那是一个高二时候的夏天,太阳当头,天气非常的炎热,尽管天气是那么的炎热,也阻挡不了您讲课的热情与脚步。知了在外面不停的叫着,却丝毫没有影响您讲课的节奏和我们听课的状态。但是这么炎热的天又有谁能受的了,当课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讲台上的你早已是汗流浃背了,但是那一节课依旧顺利的讲完了,一边擦着汗一边给我们讲课。下课后,您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你是那么的无私奉献,那么的勤劳,那么的友善,那么的和蔼,他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马茂武老师。

不知道您每天到晚上几点才睡,也不知道您每天早上几点才起。不管怎样,你每次上课时讲课讲的都那么的流利,语言都是那么的有趣。所以在这六科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语文。高三了,你知道我们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所以你总是给我们布置很少的作业,无论我们怎样做了多少的错事,你也从来没有生过气。

记得有一次你要去参加一场关于语文教师素质的比赛。你提前告诉了我们,可见您是如此的牵挂我们,在这次的比赛中,您说你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来掌握十九大的所有内容,但是在此次的考试中这些内容只有几分,如果要是换作其他人,是绝对不会这么有耐心而又有毅力地坚持去看这些东西的,您的那种坚持有毅力的品质令我们佩服,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展示自己的品行,用这样的方法来教育我们。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看到了你发自内心的那种平静,每次讲课你都是那么的从容,不慌不忙。我从外表看到你的朴实,你的着装不是那么的华丽,但是依然把你作为教师的气息给展现出来。

你是令我们尊重的老师,也是让我们感动的老师。谢谢你为我们做的一切,马茂武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礼观后感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叶连平老师九旬高龄仍坚守三尺讲台,20多年来退而不休,他是我们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和道德楷模,叶连平老师的先进事迹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认识到教育是如此美丽。”9月12日上午,刚刚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红星中学英语教师张桂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在叶连平老师身上,学到了无私奉献精神。“叶连平老师始终淡泊名利,倾尽心力、财力,努力用知识改变乡村孩子的命运,用爱照亮他们通往梦想的阶梯。这位老党员,几十年来,不忘初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默默付出。”张桂霞说,在叶连平老师身上,她学到了爱生如子的道德情操。叶连平老师是“四有”好老师的生动典范,他忘我的精神令人钦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三尺讲台,一生情怀。

“叶连平老师曾说过: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重要的!”张桂霞告诉记者,她在10多年教学生涯中发现,因为经历不同,孩子们的性格、智力、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她会更加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整理并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观察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走进他们的内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在集体中都有存在感和归属感。

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十多年来,张桂霞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省优秀青年教师、市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张桂霞表示,荣誉代表过去,她会努力用自己勤勉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刻苦的学习态度,促进学校“让学习成为习惯”学风的形成,让学生慢慢明白终身学习的道理。她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学校“闪闪红星,放飞梦想”团队里的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用一颗母亲的心做教育,和学生共同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感动中国人物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看了老师给我们放的《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心情一直平复不下来,影片的里故事主人公身上的精神让我不得不佩服她。

相比起从小就生活在蜜罐里的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在五岁的那年就开始了她的苦难之旅,爸爸因为车祸去世,由于不能承担生活的重担,所以她的妈妈只能忍痛割爱把她送给了别人。

但本以为可以过上好生活的她却不得不面临命运跟她开的另一个玩笑。

她的养母因为身体的缘故一直卧病在床,养父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一走了之,母女只能相依为命。她弱小的肩膀不得不支撑起这个家庭,担当起重任。当别人家的孩子在撒娇,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早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

那时的她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未喊过疼,听着孟佩杰养母含着泪感激地回忆,我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一个柔弱的小女孩站在板凳上,顶着脚尖吃力地拿起锅铲翻炒的情景,心里不由得阵阵酸痛。孟佩杰每天起早贪黑,帮养母穿衣、洗漱、换尿布、喂早饭,然后才安心地一路小跑着上学。晚上回家后,一大堆家务活等着她,服侍养母睡后,她才开始学习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就这样,孟佩杰在艰苦的生活中勤奋学习,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由于放心不下养母,她竟下定决心:带着养母上大学!

命运对待孟佩杰是残忍的,无情的,而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以灿烂如花的微笑回报这个世界。她面对逆境,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她的存在,成为养母生存的勇气。当人们对她惊叹不已时,她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而现在的我,有时还跟妈妈顶嘴,跟妈妈对着干,做作业时,还跟妈妈吵架,和孟佩杰比起来,我实在是太惭愧了。父母从小就为我做过许多事,在我生病的时候,是父母一直在我身边照顾我,是我的疾病快速康复;在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父母和我一起攻克难题,带领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日常生活中,是父母从小一直给我做饭,洗衣,是我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变成现在的高大阳光少年。我暗下决心:要向这位小女孩学习,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给感动中国的一封信1500字

全文共 1549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组委会的领导们:

您们好!我是河北省邢台市育红小学的郭佳宇,今天我想给您写一封,向您推荐我四爷的感人故事。

我的四爷虽然是个农村人,是个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但却是一个十分重情义的人。四爷不仅是个不折不扣的农村人,还是个傻子。在四爷小的时候,因地处农村,医疗条件差,发过一次高烧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导致神经中枢神经错乱,从此便成为了一个傻子。没多久,四爷的父母,我的老爷爷,老奶奶相继离世。家里只剩下他一人孤零零地生活,每天只能靠乞讨为生。邻居们十分同情他,便将他从小收养到大。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的四爷也成为了一位老人,身体更加虚弱了。

有一天,四爷在村中街道里来回溜达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位小男孩儿从路这头跑到路那头,并且,此时,一辆电动车正从前方驶过。小男孩肆无忌惮地在路中央打闹,一点儿也没有发觉危险已经降临。四爷正好目睹了这一切,他心中萌生出一个想法——去救那个孩子。如果他这样做,就有可能丧失自己的性命。然而,他为了救小男孩,向前一瘸一拐地跑去,猛地一下子将小男孩推向了路那边,而自己却扑倒在了地上,不小心被电动车的轮子撞伤了左眼。顿时,他痛不欲生,在地上打起滚来。“车主”意识到了自己的莽撞无礼,连忙下了车,扶起四爷,坐在路边查看他的病情。那位小男孩也跑过来说:“爷爷,谢谢你!”看到这样的景象,他的眼角湿润了。当时,眼睛慢慢地恢复了正常。谁知,在不久以后,将有更大的危险降临在他的身上。

第四天早上,他早晨起来,觉得自己有一些不对劲,便到镜子前观察,忽然发现,自己的左眼角露出了一点稠稠的液体,糟了,流脓了!不管用冰块敷,还是凉水捂,都减轻不了他的病情。正好,他的邻居听到一阵阵呻吟声后赶了过来。看到四爷眼睛流脓之后,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突然邻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送他去县医院!县里的医院检查了四爷的病情后说:“在这里医疗技术差,还是去城里吧!”邻居便带四爷去了邢台眼科医院。医院听说他是个傻子,就不愿意收下他,但听了他的英雄事迹之后,便诚恳地收下了。为了不让他受太大的病苦,第二天就安排他做了手术。医生看了他的病情后,说:“要挖去左眼球!”邻居吓了一跳,但四爷却没有说话,虽然四爷没有言语,但能够从他的神态中看出:“我为救人失去眼睛也自豪!”在做手术时,医生使用了全麻,四爷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叫过一声疼,在手术过后,全体病房的人都向四爷投去崇敬的目光。

听了四爷的故事,我感触颇深。虽然四爷是个傻子,但他却为了拯救一位小男孩的生命,失去了自己的左眼球。正如司马迁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觉得,四爷这样的残疾人能做出如此的壮举,就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虽然不能像四爷那样创造奇迹,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四爷的这种奋不顾身的舍己救人的精神,看到身边所需要帮助的人,应该主动去帮助他。之前,我总是对那些在路旁乞讨的乞丐嗤之以鼻,但当我得知四爷的故事之后,我决定要改掉自己之前的偏见。因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伟大的一面,值得别人学习的一面。

我觉得一个人值不值得尊重与出身、职业、贫富、贵贱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他有让我们值得尊敬的品质,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伟大英雄!

所以,我决定向组委会推荐我的四爷当选“2018感动中国英雄人物”。

我为四爷写的颁奖词是这样的:

出身卑贱,身份卑微,命运多舛,但当别人有危险时,却奋不顾身,保护弱小。自己还需别人照顾,却想着照顾别人,这是何等的大义凛然,何等的视死如归?他的事迹又怎么不让我们这些正常人感到汗颜呢?他的品质又怎能不令我们膜拜呢?我们又为何不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呢?让四爷这样的普普通通的英雄人物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吧!

祝愿四爷能顺利通过评委会的审定,谢谢!

此致

敬礼

推荐人:河北省邢台市育红小学郭佳宇

2018年12月2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感动中国这个片子,我看了以后,觉得很感动。

第一位感动中国的人是一位老爷爷,他已经病逝了,可他的故事却在后代里广为流传:他是一位从事原子核试验的军人,他制造的原子核成功了,他欣喜若狂。可是,现在的他已经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当他得知自己的病情时,坦然极了,直接问医生:“我还有多少时间?”这位老爷爷的病情一天天恶化,但他一直坚持工作。到最后的时刻,如果不做手术就支撑不下来了,可是老爷爷还是拒绝了医生的建议,他说了一声“我们坐核研究的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老爷爷晚上那一觉就再也没有醒来,永远的与世长辞了。

第二位感动中国的人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不能自理。之前,那一位教师把他的母亲单独放在家里,可是那位母亲自己走丢,找不回来了,他就再也不敢把母亲单独放在家中了。于是他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带母亲一起上班。但他怕出生危险,于是拿出母亲曾经用来背他的绑带,把母亲绑在他的背上。从此他就在校舍里照顾母亲了。他对那位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把我深深的感动了。

第三位是一位十二岁的女孩,患了绝症,可她在临终前的唯一愿望只是把自己健康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当时在农村里是很荒唐的想法,但她的爸爸妈妈还是遵守了她的意愿。

第四位是一位干部,但他不像其他一些贪官一样。他经常帮助农民工找到工作为了侦查农民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作,而不顾自己的身份去喂猪。他待农民工都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农民工也很感动。

这四个人让我很感动,我也要做一个感动中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魏德友西陲戍边半世纪故事

全文共 6695 字

+ 加入清单

中哈边境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的黄昏,是一种空旷而孤寂的美。

当橙红色的日轮坠向辽阔的地平线,草原深处的凉意渐浓,黑夜张口吞噬大地,形影相吊的白杨昂首坚挺,流连淡淡的夕照。

踏着彩霞的余辉,草原的牧民们挥鞭赶着牛羊,从萨尔布拉克草原毗邻边境线的春秋牧场迁移到别处的夏季牧场。

一望无垠的草原只剩下了76岁的魏德友和他的100多只羊。守边了半个多世纪,这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习惯了孤独的生活。

用木条插上了羊圈的门,魏德友回到自己居住的土房,一骨碌躺到了床上。门外羊圈里时不时传来一两声低吟。除此之外,草原寂寂,四野悄悄。

流动的岗哨

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平缓,边境线缺少天然屏障。除了哨点的边防军队,护边员的巡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牧民们搬走后,草原变成了“无人区”,发生偷越境的概率相对较大。塔城裕民县边防大队政委叶尔那说。

魏德友是主动选择留下来的。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就是巡逻”的生活。

每天的清晨或傍晚,魏德友要来回走8公里的牧道去边境线,看有没有人员经过的痕迹,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查看情况。

几个月前,3个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往边境方向走,魏德友扯着嗓子、一路小跑,在铁丝网跟前截住了他们,劝他们离开。

半个多世纪来,魏德友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1起涉外事件。

“这是我和战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要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魏德友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边境最危险的工作就是放牧。魏德友说,他和守边牧民坚持通过放牧的方式捍卫领土,与手握钢枪的外国士兵面对面也不曾后退。

1973年,魏德友骑马沿着没有边境设施标记的“争议区”放牛,发现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等到飞机离开后,他在盘旋区域内寻觅可疑迹象,发现两串朝向境内的脚印,向连队汇报展开地毯式搜索,最终可疑的人退回到边境线以外。

年逾古稀的魏德友仍没有“退休”的想法。有一次巡边遭遇暴风雪,迷失方向的他被困5个多小时。儿女担心父亲的安危,央求他回家养老,但一直没能说动。

魏德友的妻子刘京好告诉记者,对边境,魏德友有割舍不下的感情,一天不到边境看看,就感觉少了点东西。

“现在走了,以前不就白守了”,魏德友说完向着羊群小跑一阵,像是示意记者:自己身体还硬朗得很。

50台收音机

魏德友脖子上总挂着1台黑色收音机。这是两年前赶集的时候花80块钱买的。收音机掉漆的地方锈迹斑斑,坑坑洼洼的摔打痕迹记录着岁月的磨砺。

对这个不抽烟不喝酒的老人来说,收音机是除妻子刘京好之外的另一个“老婆”——放羊的时候,巡边的时候,种菜的时候,机子不会离身。

“除了睡觉,其他时候都开着。”草原上信号不稳定,只能搜到4个台,但有新闻、能听歌,魏德友已经知足了。

草原风大夹带着沙土,收音机特别容易坏。从1964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六一团兵二连屯垦守边至今,魏德友整整用坏了50台收音机。

记新疆老党员魏德友的护边生涯:西陲戍边半世纪 我伴寂寞守繁华

资料图:听收音机是魏德友老两口唯一的消遣方式。

年代不同的50台收音机,是魏德友52年守边历史的见证。

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响应号召,从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30多名战友远赴万里之外的茫茫戈壁屯垦戍边。

紧接着,他从老家接来刘京好,在边境安下了家,养育了儿女。

半个多世纪以来,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接着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

几十年来,老两口很少外出,想孙子孙女了,就让他们过来住上几天。

他可以过得更好

孤零零矗立在草原的土坯房,就是魏德友简陋的家。

用报纸糊的“天花板”已经泛黄,1张木头桌子歪扭地立在坑洼的泥土地面上,家里只有4张凳子,来人多了只能坐床上。

房子里没有通常照明电。窗台前6伏功率的太阳能发电机每天只供两个灯泡的简单照明和手机充电;除了收音机和手电筒,房里再也看不到其他电器。

夫妇俩吃的米面需要小女儿翻越几十公里牧道才能送进来,喝的是门口井里打出来又咸又苦的盐碱水。

十年如一日,魏德友和老伴就过着这样的苦日子。而原本,他们可以过比这好得多的生活。

从兵团退休的时候,魏德友每月能领到将近3000元的退休工资,加上妻子刘京好的2000元,足够老两口安享晚年。

魏德友在连队有1套房子,但至今他也没有去住过1天。

前几年,刘京好感染了布鲁式杆菌。这种寄生在生羊肉的病菌发作起来会导致发高烧、浑身疼痛。刘京好时常要到城里的医院住院,留下老伴一个孤零零守边。

魏德友在连队放过牛羊、喂过猪,退休后还替别人打工代牧过。魏德友的手一次粉碎草料的时候被卷进了机器里,拔出来后10个手指头都血肉模糊,露出了白骨,右手食指只剩下了半根。

艰苦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从未让魏德友退缩过。“只有守在这里,心里才踏实。”这个信念一直植根在这名老党员的心里。

记新疆老党员魏德友的护边生涯:西陲戍边半世纪 我伴寂寞守繁华

萨尔布拉克的兵团人家

魏德友,九师一六一团退休职工。今年(2014年)74 岁的他,与妻子刘京好常年居住在裕民县额敏河畔的萨尔布拉克(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中国第173号界碑向东5 公里处),放牧巡边。粗略算来,1964 年至今,他在边境线走了18 万公里,堵截数万牲畜越境,劝返上千临界人员,责任区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10 月1 日清晨,萨尔布拉克飘起了大雨。中等身材、略显黑瘦的魏德友,穿上雨衣,背着望远镜、收音机,拿起羊鞭,从土屋里走出来。

满头白发的妻子叮嘱他:“越是天气不好,越要警惕坏人在边境搞破坏,更要注意安全,听见没!”

“知道了!你一个人在家也要小心,有情况别忘了及时给边防站打电话。”牙齿没剩几颗、张口透风的丈夫也提醒妻子。

雨雾里,只见一位腰不弯、背不驼的老人,赶着一群羊缓缓行走。他不时站在高坡上举起望远镜观察。走走停停,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十多公里。夕阳拱出云雾时,他才赶着羊群往回走。

当他回到土屋旁,妻子赶紧吆喝着羊群进圈,牧犬从旮旯里蹿出来,摇头摆尾地跟着主人爬上屋后山坡,陪他完成当天最后的一项工作——到后山坡再看看,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魏德友以“放羊就是巡逻”的方式,向兵团60 华诞献礼。

月牙在星空缓缓升起,土屋周围寂静空荡。

在微弱的灯光下,魏德友夫妻俩面对面坐着,收听收音机里播出的新闻。

第二天是重阳节。可对这对老夫妻来说,除多了儿孙们电话问候外,一切将照旧。

我问魏德友,这样做到底图了个啥。他说: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兵团职工,只是在放牧中顺便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刘京好略带埋怨地接茬了:“你呀!一头扎进兵二连50 年没挪窝。

以前,这是咱一六一团的地界,守边、护边没得说。后来,这里划给地方当牧场了,兵二连没了,咱们都变成了外来户,现在却成了这里唯一的人家。别人退休后,都到城里住楼房、打牌下棋,过悠闲日子,你倒好,74 岁了还当护边员!”

魏德友的戍边情结,与刘京好所提及的兵二连密不可分。

50 年前,24 岁的魏德友与30 多名北京军区集体转业军人,风尘仆仆地走进一六一团兵二连,一个地名叫作别尔齐的地方。

当时的连长张万台说的话魏德友到现在都还记得:“1962 年,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导致成千上万的边民在‘有边无防’的状态下,裹挟牛羊,从咱们这一带逃往苏联。兵团派武装民兵第一时间在此地建立哨所、执勤点。我们新组建的兵二连,来到这里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就是为屯垦戍边而来,就要用‘南泥湾精神’创建新家园。兵团人永远是一个兵!”

钟爱戎装的魏德友听了这番话心里也好受多了,他舍不得这身军装,“兵团人永远是一个兵”,他庆幸自己选择了兵团。这之后,他还从山东老家把扎着大辫子的刘京好接到别尔齐的地窝子里结婚成家,使艰苦的日子有了许多温情。

从此,“家住路尽头,种地是站岗,放牧是巡逻”成了魏德友日常生活的写照。他与兵二连的干部职工一起,每天放牧巡逻,与战友一起在辖区西巴里坤、萨尔布拉克、额敏河南畔,构筑了长达20 公里移动的界碑,用生命守护着祖国的领土。

魏德友神色凝重地回忆说:“1969 年,边境事件频发。我参加了一六一团‘ 铁牛队’行动,在塔斯提河南岸紧握钢枪与苏军对峙了三天三夜。在萨尔布拉克巡逻,不时与苏军擦肩而过,时时都能闻到火药味。一六一团人就是以这种方式冲在边境争议区最前沿。”

那个时期,边防斗争最激烈、最危险的工作要数放牧了。魏德友请缨到萨尔布拉克担任了牛群组组长,拖儿带女地住进了萨尔布拉克小溪旁的半地窝子里。

“搬来的那年,大女儿不足三岁,儿子还在吃奶,我央求他说,萨尔布拉克冬天封路,雨天道路泥泞湿滑,孩子又太小了,能不能不去!可他一口回绝说,不行!这事没商量!实在不行你留在连队,我一个人去!”刘京好边说边无奈地摆手摇头。

一年冬天的一天,天空飘着雪花。魏德友身背七九式步枪,骑马在沿着没有标记的争议区放牛。忽然,听到一阵轰鸣声,抬头看见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他迅速隐蔽观察,气温只有零下30 多摄氏度,魏德友趴在雪地里一动也不动,死死地盯着盘旋的飞机,他心想,如果飞机胆敢向境内飞越就用枪射击,可飞机绕了好多圈又飞走了。他立即在飞机盘旋区寻觅可疑迹象,结果发现了几串大脚印。他快马加鞭地向连队奔驰,报告这一情况。通讯员吹响了民兵集结号,连长率民兵对可疑区域进行地毯式搜索直至天亮。

兵二连戍守的边防线上,到处都留下了魏德友放牛巡逻的足迹。他经常劝返临界人员,受到团场、连队的表彰,生产连年上光荣榜。他入了党,还被九师党委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这也是他人生最风光的时期。

1981 年兵团恢复建制以后,兵二连所属地交给了裕民县管辖。由此,兵二连百余户人家、300余口老少,分批陆续撤离了屯垦戍边20 年、“绿荫环绕,瓜果飘香”的家园。1984 年,一六一团牛群被拍卖,魏德友也要从兵二连搬迁至别的连队工作了。他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停薪留职,买了3头牛、20 只羊,在全团率先发展养殖业。说到底,他就是不愿离开兵二连。

说来也巧,时任辖区边防站连长的白松找到魏德友说:“老朋友,你既然决定不走了,我想把用于改善战士生活的羊群交给你。还有,牧民搬走后这里成了荒凉的无人区,即便是牧民搬回来,牛马羊在没有边境设施的状况下易造成涉外事件。你有戍边经验,请你当护边员,行不?”

魏德友一口应承下来。没想到,他为堵截临界牲畜而损失惨重。在一个深夜,牧犬汪汪叫,魏德友穿衣起来,发现羊群已被赶出羊圈,打着手电收拢竟然少了36 只。还有一个雾天,有人趁魏德友不备冲散羊群,又丢了80 只羊。夫妻俩把孩子反锁在家里,在狼嚎声声的山野里寻找,结果在山坳里找到了惨不忍睹的羊尸。其中,边防站的羊也丢了30 只,他掏钱买羊补上。

妻子哭着说:“咱们还是搬家吧!”“哭什么?

越是这样越不走,哪怕是一只羊都没有了,我也要守在这里。”他坚定地说。

后来,白松连长把边境前沿的一片区域指定为魏德友的放牧巡边区域,配发了“义务护边员”

袖章和一架望远镜。从此,魏德友只要在责任区兜一圈行程就不会低于15 公里。

魏德友在放牧巡边中,几次差点丢掉性命。

一次,猛烈的暴风雪吹得天昏地暗,致使他迷失了方向。生死攸关,他以常规判断,顺西风移动兴许有一线存活的希望。于是,他赶着羊群在风雪中艰难前行,寒风刺透皮大衣,衣服被冻得像盔甲般越来越重。天黑了,风雪依旧,眼看筋疲力尽了,他看见了微弱的亮光。幸亏口袋里装了一把应急电筒,他竭力地向亮光方向不停闪光,边防官兵才把他给救了。

四魏德友为边防站放羊15 年,没有要一分钱的放牧费。边防站官兵看魏德友居住的半地窝子眼瞅着就要坍塌了,老兵复员前,为他家盖了一幢新土房。这里也被官兵称之为边防站的“夫妻哨所”。

更让人感慨的是,兵二连原来的党支部早在1984 年被撤并了,而魏德友几十年里没落下一分钱党费,有时托人代缴,有时亲自到30 公里外的团组织科缴纳。过不上组织生活,他就到边防站与兵娃娃们一起学习,更多的是从收音机里聆听党的声音。他说:“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做一个与党员身份相符的人。”

按说,魏德友完全可以雇人放牧落得个轻松。刘京好说:“省钱只是一方面,最主要是他放心不下这里,他老说,万一边境有个风吹草动这辈子就算白守了。每天不去溜一圈,不拿望远镜望一望,睡觉都不会踏实!”

古稀之年,身体的毛病也多了起来。前年,魏德友突发轻微脑梗,妻子雇人临时放牧,把他送进了医院救治。没两天妻子被他赶回家。他也像丢了魂一样,病情稍有好转就坚决要求出院了。魏德友有老胃病,犯病时疼起来有时在地上打滚。

为治病,夫妻俩常从收音机里获得“保健品”的信息,花了不少积蓄邮购,还说“效果不错”。孩子们埋怨,辛苦钱都撂进去了,还犟着不走,图个啥啊!

儿女们央求父母回山东安享晚年。魏德友拒绝说:“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等干不动了再说吧!”

前年,女儿魏霞在团部为他们买了楼房,魏德友说:“等哪一天身体真的不行了再搬家吧!”

无奈,魏霞决定从山东回来。她说:“哪怕是我去萨尔布拉克接他们的班,放牧守边,延续他们的念想,也要让父母到城里养老!”

2003 年仲夏,中、哈两国边境界桩、围栏、国防公路等设施在魏德友眼皮底下贯通。兵二连人曾舍身捍卫的争议地界尘埃落定。魏德友成为兵二连唯一见证这一庄严时刻的人。他激动地抚摸着中国第173 号界碑,流下了悲情的泪水。

如今,在萨尔布拉克,就剩下了魏德友一家人。30 多年来,魏德友再苦再难也没有向组织申请过一次照顾,有的人已经淡忘兵二连了,甚至忘掉了那里还住着一户兵团人家。魏德友告诉我,时间久了,他已经习惯了孤独与寂寞,有马灯、收音机、牧犬、牛羊陪伴着,也不觉得空虚。

他的话是那样质朴:“留在萨尔布拉克,守牛羊是守住生活希望,守边防是留住心中念想。”(兵团日报 管述军)

评论:有一种崇高叫坚守

从放牛戍边到放羊戍边,50 年,行走18 万公里,堵截数万牲畜越境,劝返上千临界人员,责任区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这就是九师一六一团职工魏德友人生中的重要“清单”。

而在无声的数字背后,是魏德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高地的默默坚守,是魏德友作为一名兵团人对老兵精神、兵团精神的有力传承。

坚守一辈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魏德友50年的戍边生涯中,且不说艰苦无比的自然环境,紧张异常的边境形势,数次经历的生死考验,仅仅那种空旷无比的孤独和寂寞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而这不正是魏德友的伟大之处吗?

远行的人常常是孤独的,但那孤独并非就是苦痛。如果那远方的路是属于自己的,路边的树是自己栽下的,目的地是自己内心向往的,那么远行者就会甘之如饴、锲而不舍、风雨兼程。

尽管一路坎坷,但如果再次选择,相信魏德友也仍会毅然选择坚守,走上义无反顾的戍边之路,因为在他的骨子里镌刻着对祖国的忠诚,在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对屯垦戍边事业的热爱。

在社会转型期,价值世界的变动与阵痛,使得传唱已久的忠诚之歌,出现了一些变调和杂音。比如,在利己主义者眼里,“忠诚”成了“傻瓜”“无能”的代名词;在利益交换的逻辑中,“忠诚”被视为过时无用的老古董。

同时,一些人把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抛到一边,把个人利益、个人地位、个人名誉看得比什么都重。价值观的错乱,导致行为的变异,那些变了味的“忠诚”,只会让人更加浮躁、更加凌乱、更加迷惘。

然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假如你不守望,我不守望,国家的边关谁来守防?如果你不奉献,我不奉献、人民的幸福谁来谋求?要是你不担当,我不担当,社会的责任谁来肩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只有拥有更多的仗剑扶犁者、忠诚奉献者、流血流汗者,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充满希望。

兵团人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极具感召力的英雄群体。60 年来,为了新疆的发展稳定,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宁,为了祖国的安全统一,他们坚守脚下的土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奉献不休、战斗不止。

而今,新疆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召唤着兵团人坚持国家利益就是兵团利益、新疆大局就是兵团大局,召唤着兵团人担当起维稳戍边的神圣使命,召唤着兵团人充分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功能、作用。

一句话,形势和使命召唤着兵团人更好地坚守、更好地担当,从而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应有贡献。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辈子很短,用它来求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而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的大局、人民的利益,就会在后人的追忆中延续生命,在岁月深处写下崇高。

或许,这就是魏德友这个普通人身上的不普通之处。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王定国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3171 字

+ 加入清单

岁月易逝人易老,但革命者王定国心随党走不觉老。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王定国颁奖典礼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王定国,“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生于1913年,是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她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9月,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

“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一直在寻找这生命的火种。”王定国这样回忆。

这是一个忠贞追随者的人生写照。

百多年风雨,从黑暗到光明;两世纪奋斗,唯初心从未变。

蜕变:从童养媳到女红军

王定国的原名叫王乙香,1913年2月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的一个佃户家庭。困苦的生活迫使她早早地挑起了重担,六七岁的她,就要到卖担担面的面食馆推磨挣钱。

那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家也难逃噩运。由于没有粮食,她的妹妹被活活饿死了,父亲也因过重的压力病故了。无奈的母亲卖掉了她三岁半的二弟,才安葬了她的父亲。为了活下来,只好把她给了邻村的李家当童养媳。

川东地下党中心县委委员杨克明以布客身份来山区开展工作。王乙香简陋的家,成了农会活动的秘密联络点。她从退婚、剪长发、解放小脚开始了闹翻身、求解放的征途。

获得自由的王乙香改名王定国,配合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三件事,让妇女劝男人不吸鸦片,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

1933年10月,许世友率红九军解放营山,王定国参加了红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为红军送弹药、清剿土匪,拿过枪、上过战场……

至今,王定国清楚地记得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些细节:

“1932年,我跟着王维舟的川东游击队走南闯北。他有一个侄子叫王波,当时在91师,要我跟着他们走,我就跟着他们打游击去了。”“1933年12月,营山县委在消水河地区召开党代表大会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记得那天晚上,县苏维埃组织部领导找到我,宣布我为中共正式党员,无候补期。他们和我谈了话,鼓励我在今后的斗争中要更加坚强。入党令我心绪万千,心情激动,我感到自己终于有了依靠,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如果说一个人从平凡到伟大有一个起点,入党就是王定国的起点:“从那天起,我就只有一个想法,跟党走,不掉队!”

长征:五过雪山三过草地

1935年3月,王定国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自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长征,一个震撼世界的艰难征程。在王老记忆中,牺牲与战斗永不磨灭:“草地我走了3遍,翻了5座大雪山,我们文工团要做宣传鼓动工作,行军途中跑前跑后,走的路远不止二万五千里,应该是一倍以上。”王老在雪山上还冻掉一个脚趾头,“用手一拨,趾头就掉了,也不疼也不流血。”

王老记得:“百丈关战斗,当时敌人把路全都堵住了,不让我们走,牺牲了很多人。剧团的人也参战,我们枪很少,大家都背着乐器赶路,手里有扁担之类的棍棒。也不是空手打仗,用棍棍棒棒打。”

艰苦卓绝这四个字,对长征中的女红军来说,考验更大。王老说:“过草地很艰苦,仗打得也很苦。敌人多,我们人少,打得好就赢了,打得不好,人就没了。”

革命路上有艰险,有时更会身临绝境。“我们想的,就是打开一条路,唯一目的就是和其他部队会合。男女没有什么区别,打仗时不是说女的留下男的打,而是大家一起打。”王老如此坚定。

过若尔盖草地时,王老的体重仅剩下50多斤,“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啊!踩到泥潭里就要陷下了。”除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雪山草地的严酷环境,饥饿、疾病、疲劳也是大敌。历经艰辛,王定国最终还是走出来了。

让王老铭记的,是和毛泽东主席一起过草地,“毛主席和战士们一起行军,也不骑马,徒步前行,还一路用浓重的湘潭口音给大家鼓劲儿。”

王定国的这条路走得心里踏实,步履坚定。

战斗:在危难中鼓舞士气

从长征开始,王定国的战斗方式就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剧本。

王定国身材瘦小,平时就爱唱爱跳,还担任过地方革命负责人,随中央红军长征后,被抽调到剧团做宣传工作。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战地宣传是怎样的情景,又意味着什么。

王老曾这样回忆,“山高路险,道不好走,剧团走前面,当拉拉队,大家看了我们唱歌、跳舞,忘了疲劳和艰苦,就走得快了。”

一边要长征,一边要作战,一边还要创作、编演、做宣传。部队行军时,剧团必须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息时,演员们还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有人说:宣传队员所走的长征路,有时甚至超过一般部队的一倍。

仓德山是红军战士们翻越的第四座雪山。在那之前,战士们已经翻过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雪山上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上山时,还是阳光明媚,爬到半山腰就云遮雾罩,寒气袭人。等爬到山顶时,气温更是急转直下。爬上来时刚出了一身大汗,紧接着被冷风一吹,顿觉腰背冰凉。战士们的双手被冻得僵直,几乎抓不住木棍,耳朵也仿佛是要被冻掉一般。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王定国和剧团的战友们仍然坚持着为同志们鼓劲,他们用自己的歌声和呼喊唤起同志们的斗志:“打了胜仗以后,剧团要去慰问我们的战士,我们去唱唱歌,跳跳舞,欢迎归来的战士,他们就不想战斗的事了,忘记战斗的苦了。”

1936年1月中旬,剧团翻过夹金山到大炮山慰问红五军三十七团,那里人烟稀少,野兽很多,经过艰苦行军,走了整整两天两夜才赶到大炮山脚下的牦牛村。“三十七团指战员听说我们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前沿阵地演出,高兴极了,提前为战友做饭、烧水,并派人前往迎接。演出时,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战士们的脸,而脸部肌肉冻僵了,手脚冻麻了,可这喧闹的锣鼓声却振奋着每个战士的心。”王定国回忆。

无悔:生死追随不改初心

在王定国的一生中,更严峻的考验是在参加西路军作战那一时期。

1936年11月,西路军向河西走廊挺进。王定国所在的剧团改称为“红西路军前进剧团”,过黄河后剧团跟总部行动。

“战斗中,我右腿被流弹击伤,剧团从士门到凉州时,我右腿又挨一枪,腿完全麻木了,天冷血流出来也冻成了冰,也不知道痛,包扎了一下照样行军。”王定国回忆说。

1936年12月5日,剧社奉命慰问从古浪突围出来的红九军,不料与马步芳部队遭遇。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剧社余下的30多人被敌人抓入了牢房。

“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不叛变、不泄密、不出卖组织,千方百计营救战友,是王定国那个时期的全部信念。

1937年8月,党中央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全力营救被俘的西路军官兵,王定国和战友们被救出。当时担任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的是谢觉哉。

等见到营救回来的红军官兵时,谢觉哉一下子认出了王定国。谢觉哉日记中曾记载,王定国就是在长征途中替自己缝过羊毛衣的姑娘。经过“同志们关心,组织上安排”,1937年10月,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兰州“八办”简陋狭小的平房里,幸福地结成了革命家庭。

从此,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

从此,不识字的王定国有了一个不知疲倦的“识字教师”。

从此,王定国先后生育了7个子女,并全都抚养成才。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王定国在谢老走后的6年里,先后整理、撰写、出版了大量谢觉哉文献,总文字量多达500万字。

岁月易逝人易老,但革命者王定国心随党走不觉老。

1983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王定国开始了新忙碌。她参与筹建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她还关注林业发展,提出了我国造纸业应走林、浆、纸一体化等建议。2009年4月王定国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中国生态贡献奖“特别奖”,2011年又被授予 “终身生态贡献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也象征着吉祥如意、喜庆、团圆与幸福。可今年的春节,却变得不一样。

十二月,本应忙着准备年货的人们,“遇见”了新型冠状病毒,起初人们也没有在意,随着春节脚步越来越近,病毒扩散越来越严重,这时我们才知道要防范。所有药店的口罩一夜之间无影无踪,连洗手液、酒精等物品也被抢购一空。

本该万家团圆的时候,成为了防疫重要时刻。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奔赴最前线,日夜奋战,他们被称作“逆行者”。

在这批“逆行者”中,有一位84岁高龄的“老战士”率先来到战场,他——就是曾经奋力抗击“非典”的钟南山教授。钟南山教授不畏困难,面对疫情,深入调查,研究对策,他告知人们如何去看待疫情,他教会人们该怎样去防范病毒。

不久前,钟南山教授接受路透社采访,当提到最早提醒人们防范病毒,后来因为给患者治疗而受病毒感染逝世的李文亮医生,老人家在镜头前泪流满面:“李文亮医生是中国的英雄,我为他骄傲!”接着又告诉人们:“医者人心,医心与人心本就是相通的,中国的医生,都与李文亮医生一样,这就是我们的信心所在,也是中国人的力量所在。”

钟南山教授,就像是人在即将摔倒时候出现在面前的一座山,让人觉得安稳,让人觉得踏实。

在“钟南山”这座山周围,是无数医护人员,他们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最勇敢的战士!我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配合下,新冠肺炎病毒这个“敌人”一定会被我们“歼灭”。我的祖国,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人物故事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__年__月1日晚,年近32周岁的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半决赛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亚洲纪录。

作为第一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这一夜,他“苏神”的绰号被更多人知晓。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炳添的人生,远比比赛还要精彩。

“飞人”

“9秒98”、“9秒83”,东京奥运会像一场梦——“飞人”

半决赛起跑前,他摆出了“拿捏”的手势,几秒后,他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赛后,他说自己只是想进步一点点。看似“凡尔赛”,但将个人最好成绩提速0.08秒的背后,是多年的漫长磨炼。

常年的训练比赛,带给他一身伤病,苏炳添原本计划在2017年退役,却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赛场。

2018年两次跑出9秒91的苏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锦赛后,便遭遇了18个月的伤病困扰,腰伤新愈,又添肩伤。这个永远追求速度的身体,跑得过对手,却跑不过伤病。

奥运会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长达13个月没有比赛。种种困难之下,身为“超龄”老将,他仍笑着说“我真的还可以再跑。”

强大的意志力支撑他一步步靠近奥运梦想,最终,苏炳添站上了奥运决赛的起跑线。

“苏教授”

赛场下的苏炳添,本科与硕士均就读于暨南大学,还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学生们叫他“苏教授”

个人的实践是他宝贵的教学素材。2018年4月,苏炳添被正式聘任为暨大副教授,他还曾利用国家队休整时间回校,教学生们热身与短跑的技术。或许下一次“苏教授”

今年,他带的第一拨硕士研究生已毕业,而“苏教授”

苏炳添在深圳大运中心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甚至还在写自己的博士论文。这件事登上过微博热搜,引得无数网友讨论。

苏炳添曾说,完全退役之后,他将会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练,我更喜欢当一名老师。”

“添添”

很多次采访中,苏炳添都会提到“青梅竹马”的妻子林艳芳,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羡煞旁人。

谈及2002年初中军训时的初见,林艳芳曾回忆说,笑容灿烂的苏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个。在那个纯真的年代,苏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样,会用玩闹、传小纸条等招数来吸引“女神学霸”的注意。

2017年10月10日,他们走进婚礼殿堂,结束了15年的爱情长跑。而后,他们迎来儿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后的生活就像结婚纪念日一样,十全十美。

苏炳添平时称妻子为“芳姐”,对方则叫他“添添”

苏炳添自认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但他会记得两人的每一个纪念日,几乎每一条微博都会和妻子互动。如果这不是浪漫,那什么才是浪漫?

苏炳添曾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道:“不要活在纪录里,要为破纪录而活。”这句话就像他的人生写照。被称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赛道奔跑的身影,还有,永远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样一些融入年轮的人,我们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从容,彷徨的时候,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坚定,怀疑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什么叫相信。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将于今晚(_年2月17日)20:00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2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21点30分重播。从2002到_,感动中国走过17个年头。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人们对善的向往不变,对美好的渴望不变。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如果问过去这十来年,中央电视台原创了哪些成功的电视品牌,我想《感动中国》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栏目,多年来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从“感动中国”收获了什么

《感动中国》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感动中国》的两个多小时,对于每个普通的观众来说,可能意味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但对于这个社会与时代来说,《感动中国》的走红意味着什么?

诗人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有时是不是也该有点儿愤怒。我们要做的和该做的事还很多,只有感动、愤怒都不够,我们必须擦干眼泪后行动,站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身后,然后愤怒才会真正减少。

看感动中国,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有里面的颁奖词,这些颁奖词语言凝练,富有文采,魅力十足;精华浓缩,内涵丰富,短小精悍。我们读之,品之,手不释卷。我们仿写,撰写,受益匪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感动,真的有用吗?

感动,无用!是的,感动不能改变什么,行动才有用。很多像《感动中国》一样优秀的电视作品,都在传递一个思想——利他,是境界的利己。

每一年,《感动中国》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带来一种启示、一种力量。今晚,谁将让你落泪,谁将动你心魄。感动中国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行动起来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创造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超观后感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张超,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2016年4月27日12时59分,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驾驶歼-15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飞机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他年仅29岁的青春永恒定格在壮阔海天,定格在舰载机事业上。

【颁奖辞】

那四点四秒,祖国失去了优秀的儿子,你循着英雄的传奇而来,向着大海的方向去。降落,你对准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飞,你是战友的航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校园感动人物作文400字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校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它为祖国培养着新一代的栋梁,教书育人,无私奉献,老师这个职业更是这样,面对着各色各样的学生,面对着繁重的教案,每天还要批改着上百本的作业,有人说做老师是幸福的,是轻松的,有着长长的假期,平时只是讲讲课。不过做老师难道真的只是讲讲课吗?

这次学校里举行了一场“感动校园人物”活动,而在我心目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五十三中高二(6)班的语文老师——曹聪聪

曹老师是一名新老师,对待学生认真负责,细心指导,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她并没有摆出老师的架子,而是像我们朋友一样,她总是虚心接受我们的建议,与我们一起学习,在我们遇到困难是时候,她总热心的帮助我们,在我们遇到低谷丧失信心的时候,她总现在我们身边鼓励我们,为我们打气,带着我们分析问题。

她并没有做过多么轰轰烈烈的事,但她从一点一滴中带领我们,指明方向,所以我认为曹聪聪曹老师有资格成为校园感动人物。我也在这里感谢曹老师为我们二(6)班付出的一切,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908 字

+ 加入清单

是所有的泪水都源自悲伤和痛楚,不是所有的哭泣都因为恐惧和怯懦。昨晚,所有的泪水都来自感动!因

为十位平凡的人,更因为他们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迹,那一份感动重重的落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泪水控制不住的 溢了出来。

谁说人间没有真爱,谁说社会缺乏信任,谁说物质高于一切,谁说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沦丧?

《20__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完美的诠释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真谛!他们身上的美德让我

感动和敬佩,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好好的感悟。结合到自己的一些经历,其中黄旭华和姚厚芝这两位的事迹, 更加让我触动。

首先说一说黄旭华老人: “自古忠孝难两全”,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毕业后的黄旭华毅

然决然的选择了忠——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工作。舍弃小家为大家,隐姓埋名30年。错过了为父母尽

孝,错过了为父亲送终,顶着被家人误解、被族人唾骂的压力,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潜

艇的研发,为了壮大祖国的军事力量,默默的、无悔的付出,终于成就了如今的中国核潜艇,他是当之无愧的中 国核潜艇之父,更是让人敬佩的中华好儿女!

想想自己,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在年近不惑之年,远离年迈的父母,远离熟悉的朋友和环境,拖家带口

奔赴一千多公里的盐城驻守。曾经,我内心也有诸多的不舍;曾经,我也认为这算是一种不平凡;曾经,我也觉

得我可以因此而骄傲。但看看黄旭华的事迹,我的内心除了惭愧,就是惭愧,自己现在做的,还太不够好了,根

本就不值一提。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洗礼,对灵魂的洗礼,对思想的洗礼,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为工作和事业付出

和奋斗的决心。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数字化,而在走向数字化的过程当中,更需要的是走向数字化的刚 强!

心情激动,平复一下,再来说一说姚厚芝同志: “慈母手中线,三年锈大爱”,一想到电视中那因病痛折

磨紧锁着的眉头,想到为儿女筹措学费锈巨幅十字绣而颤抖的双手。姚厚芝,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母亲,您

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以及那一份对儿女的责任。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您就是那浩瀚

的大海,宽广无疆。看完您的事迹,我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听着她的嘱托,想起她送别我时的泪眼婆娑,我的心 再一次潮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感动中国的观后感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自强自立、勤劳勇敢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周六早上7点15分我准时打开了电视机,观看了《20xx感动中国》教育专题节目,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何玥,她是一个心中充满大爱的一个人,12岁的她上小学六年级,可是她不知为什么患上了一种绝症——脑癌。何玥小朋友做出了一个令人想不到的决定,她死后要把自己身体有用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但是她的父母却不同意这么做,最后在小何玥和父母的讨论下,父母终于答应了她的要求,何玥别看她是一个小女孩,但是她却很勇敢,如果我们死后的器官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离开就是有意义的。

陈斌强,他也是一个心中充满大爱的人,他的妈妈一个人独自把他们兄弟三人一手拉扯大,随着时间的转移,妈妈一天一天变老,刚要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照顾年迈的妈妈,陈斌强每天都坚持背着妈妈上班,年复一年,陈斌强一直这样坚持着,陈斌强的孝心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觉得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爱。百善孝为先,孝没有固定模式,没有行为标准,没有数量标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方,孝的做法也不尽相同之处,可是,唯一相同的是善良的人们都拥有一颗践行孝道的孝心。

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为集体、为家庭做些事情,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

我相信,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都付出一点点,定能凝聚出一股强大的力量,这样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感动中国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观《2024感动中国》有感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去。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的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因肿痛扩散至脑部组织,20**年11月3日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生命只剩3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那天,何玥打完工下班回家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单是这一句话,就能体现出她的勇敢,临死前都为别人着想,实在令我感动啊!她的行为符合了我们共同的标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符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并和老师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完全一致,她触动了所有人的心灵。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我多的人在用平凡的生命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也许我们身为学生,无力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但只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能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

《感动中国》真令我感动,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