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药王孙思邈救龙的神话典故精选20篇

唐代是一个鼎盛的时期,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药王孙思邈救龙的神话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7997

作文

1000

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40 字

+ 加入清单

扬州二十四桥是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那么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了解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吧。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

[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干戈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语出]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候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典故:兵不厌诈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兵不厌诈是一个成语的名字,指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

【释义】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比喻在战争中要善于用计迷惑对方,也就是说,对敌人不能太讲诚信,要使敌人防不胜防。

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

汉安帝在位期间,羌族部落经常侵扰汉朝边境,有一次竟然把汉朝的武都郡包围了起来,汉安帝忙任命虞诩率军抵抗羌军。虞诩率人连夜赶往武都郡,部队到达陈仓、崤谷一带时,被大批羌军阻挡。虞诩见此情形,忙下令部队停止前行,然后大造声势,说朝廷派的大军随后就到,到时就对羌军前后夹击。羌军不知是计,便兵分四路抢掠粮草。虞诩见羌军分散开来,就抓住时机,突破羌军的防线,继续向武都郡进发。

虞诩命令军队全速前进,每天行军一百多里,命令各队士兵第一天挖两个灶坑,并且以后逐日增加一倍。将领不解其意,问他说:“孙膑领兵作战,每天减灶以迷惑敌军;兵法说每日行军三十里,可确保安全。我们每日加灶,一天行百里,都不合先人的规矩啊!”

虞诩回答说:“用兵打仗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羌军人多势众,士气高昂,我们不能与之硬拼。如果我们行动缓慢,必会被羌军赶上。兵不厌诈,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当年孙膑减灶,是为了佯装弱小;如今我们加灶,是为了佯装强大。”

羌军见汉军每日加灶,以为汉军的兵力正在不断增加,就不敢继续紧追其后,虞诩的军队才能安全地进入武都郡。虞诩又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作战,大败羌军,使动荡的武都郡最终安定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神话电视剧观后感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前两天刚看完《神话》这部电视剧!怎么说呢,总体感觉可以用五个字概括“情、恨、悲、喜、惊”!

情——剧中无一不表露出情的字眼。有爱情……也有亲情!在现实中,罗拉深爱着黑衣袍人,高要与高岚的兄妹情,父子之情与母子之情;在秦汉时期,蒙毅和玉漱的爱,让人又是羡慕,又是惋惜。孟姜女哭倒长城,深深表达了对丈夫范喜良的爱。霸王别姬,千古佳话乌江自刎与自己深爱的虞姬一同而去。兄弟之情更是贯穿其中……

恨——有情必有恨。赵高对蒙毅的恨,恨他与之作对,恨他与之来到这个两千年前的秦国,饱受了各种的痛苦,又要在这里过上两千年才能回去;吕雉对蒙毅的恨,恨他薄情寡义,自己对他那么的痴情,却换不来一丝的爱意;图安国对秦王的恨,以及大千子民对暴秦的恨,致使不得民心,从此灭亡!

悲——如果看过这部电视剧的有情人,想必掉过眼泪吧……高要变成了赵高,以前憨厚老实的高要由于时代的不同与痛苦的折磨,使他变成了阴险狡猾、无恶不作的千古坏人!这不让人可悲吗?吕素为了小川能够活过来,用自己的性命换来了小川的性命,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更是一样!这时顿时觉得人是那么的渺小,在那个时代也就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了……

喜——说到喜,剧中的古、今对比是最能体现古人的愚昧,现代人的聪明智慧了!小川穿越时空来到了秦国,当他要被杀头时,这时响起了手机,那些愚蠢的的官兵还以为是神仙下凡呢,可想而知当时的封建迷信是多么的泛滥;“酷毙了”这个词在现代不算什么,可是那时的人根本听不懂,让我不禁笑出了声音;古今人们都说项羽乃天生神力,力举千金重鼎,可是光有一身的蛮力也是无济于事的,小川巧用杠杆原理很轻松的举起了重鼎!

惊——这个惊字,在我看来只体现了一处,而且让我非常的惊讶……想不到的是那个平时与大川对话的“千年老妖”竟然就是他的弟弟易小川!更不可思议的是,那个“黑衣袍人”也正是高岚的哥哥——高要!这真是太出人意料了!此起彼伏啊!

看完这部电视剧,原本不知道的历史,使我都明白了!让我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真希望多拍一些这样的电视剧,在快乐中学到东西!当然了,这电视剧最多的还是虚构的,神话嘛,平淡就很没意思了!所以嘛……我还是很支持的哦!呵呵……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蝇营狗苟成语典故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蝇营”出自《诗经·小雅·青蝇》诗。诗共3节,每节都以“营营青蝇”开头,第一节四句:“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形容往来频繁之状;青蝇,蝇类中最惹人厌恶的绿头苍蝇;樊,义同“藩”,即篱笆;恺悌,亦作“岂弟”,和乐平易之意,《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恺,乐也;悌,易也”。这四句大意是说,绿头苍蝇真讨厌,嗡嗡营营停在篱笆上面。和善明理的君子啊,决不可听信谗言。 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人把播弄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蝇”,把谗佞小人为争逐名利无孔不入、不择手段的行为称之为“蝇营”,说卑鄙小人象营营往来的青蝇一般,讨厌之至,正人君子要警惕。“狗苟”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他在“蝇营”之后添了“狗苟”二字,这个成语从此流传。

《送穷文》是一篇颇有寓意的文章,文中说要送走五个穷鬼“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蝇营狗苟,驱去复还”。狗苟,是形容苟且、贪婪下作、偷偷摸摸。“蝇营”和“狗苟”二字均同音相连,在字面上组合得较巧妙。

“蝇营狗苟”一般都用来形容没有廉耻的卑污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典故:管鲍之交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代代流传的佳话。朋友是一种相遇,朋友是一种相互认可,朋友是一种相助,朋友是一种关爱。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管仲传》。

【释义】管:管仲;鲍:鲍叔牙;交:交情。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管仲,另一个叫鲍叔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以后,管仲分到很多,鲍叔牙却分到很少。人们纷纷议论管仲是个贪财之人,不讲情谊。鲍叔牙知道后,便替管仲辩解说,管仲不是不讲情谊,他家里情况不好,而且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都说他是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听说后,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是贪生怕死,只是他得留着命回去照顾家中的老母亲啊!

后来,公子诸当上了国君,他每天吃喝玩乐,任意妄为。鲍叔牙和管仲都预感齐国将会发生内乱,就分别带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逃到莒国和鲁国去了。不久,诸被人杀死,管仲想让纠顺利地当上国君,于是便在暗中对付小白,可惜把箭射偏了,小白不仅没死,还当上了齐国的国王,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齐桓公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是!”齐桓公惊讶地说:“管仲曾经想要杀我,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才这么做的呀!”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便请管仲回来当宰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迅速强大起来。

管仲在谈到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往事时,曾说:“我曾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成长心语】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代代流传的佳话。朋友是一种相遇,朋友是一种相互认可,朋友是一种相助,朋友是一种关爱……但是,朋友最为可贵的还是相互信任。一旦成为知己,一定是彼此了解的,或许细节并不熟悉,但观念必定是了然于胸的,对于对方的行为总是可以作出最符合其初衷的解释。

管仲在鲍叔牙的坟前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管仲一生因为有这样一个知己,显得更加有意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有关马的典故六——指鹿为马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赵高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chu)。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盖高有篡夺之意,故指鹿为马,以验群情之顺逆。后高使其婿阎乐杀二世于望夷宫,迎立扶苏之子婴。

秦朝秦二世的丞相赵高权势很大,老臣都被他降职或罢免。曾经一次早晨上朝,他于是叫人进献鹿给皇帝秦二世,赵高指着鹿说:“这是马。”秦二世笑着说:“丞相你错了,这是鹿。”大臣都微笑却不敢发出声音。

这就是赵高有篡权的意思,所你指鹿为马,用来验证大臣,看谁顺从他,谁不顺从他。

后来赵高叫他的女婿阎乐在望夷宫杀死秦二世,立扶苏的儿子婴为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全文共 187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朱熹的重要着作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易本义》、《通鉴纲目》等,后人偏有《朱子语类》和《朱子大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公元1162年五月,没有皇子的宋高宗,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玮为太子,并改名眘(shèn)。六月,高宗宣布退位,做太上皇去了,太子赵玮即位,这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也想整顿朝纲,抗击金兵,收复大宋疆土,因此一度出现了较好的局面。他即位后不久就下诏书,要大臣们对朝廷政治提意见。曾任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东北)主簿的朱熹立即写了奏章。在奏章中他指出,与金人“不作战不能复仇,不守住国土不能确保胜利”;甚至提出,和议有百害而无一利。他还劝孝宗要“正心诚意”,多学知识,管好国家。

朱熹是南宋时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公元1148年的进士。朱熹从小就很聪明,有悟性。在他刚学说话的年龄,有一天,他父亲朱松手指着天空教他说:“天。”朱熹仰头看看天,眨巴着眼睛竟问他父亲道:“天的上面是什么东西呀?”朱松又惊又喜,于是便教他读书。朱熹学习很努力,熟读经史,受到老师的赞赏,称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公元1163年,朱熹被朝廷授予武学博士一职,两年后到临安上任。但那时宋军在符离(今江苏宿州东北)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而宋孝宗依仗为抗金“长城”的大臣张浚,也病死了,朝中主和派又占了上风。主张抗金的朱熹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不多久便辞职回家。十多年后,他已经四十九岁时,才又到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主持政务。

任职期间,朱熹修复了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并亲自为学生讲课。那时,他的学说正是发展成熟时期,影响很大,因此吸引了各地的读书人,他们纷纷来到白鹿洞书院求学。白鹿洞书院一时间也声名远扬,成了和石鼓、应天、岳麓齐名的宋代“四大书院”。

朱熹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是发展了北宋哲学家程颢(hào)、程颐兄弟关于“理气”的学说,集理学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

自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便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为了适应各个不同时期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所提倡的学说又有所不同。宋代的儒学着重阐释天道义理,所以叫理学,也称道学。它是新儒学,是儒学发展史上最大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理学的先驱是北宋早期的哲学家周敦颐,奠基者是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周敦颐的学生,世称二程。他们长期在原籍洛阳讲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主张“天下只有一个理”,认为“天理”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产生万物,主宰万物,“顺之者昌,逆之则难”;他们还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着名的理学原则。当时曾有人问:如果寡妇家庭贫穷,能不能改嫁?他们回答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二程的学说,他们的学说被世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理”、“气”学说,主张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生物的根本,气是生物的形态。但“理在先,气在后”,“理生气”,“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就是朱熹理学的哲学本体论。

朱熹的理学也具有辩证法思想,他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天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相对应或对立的一面。这些对应、对立的方面是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朱熹还继承了二程的主张,坚持“天理”和“人欲”的对立,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公元1190年,宋光宗即位,朱熹被授以漳州(在今福建)知府一职。三年后,他又调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当知府。在潭州,他又重建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引来众多的学子前来求学。公元1195年,宋宁宗即位,朱熹被宰相赵汝愚推荐为焕章阁侍讲。但赵汝愚是太宗赵匡义的后代,宁宗是太祖的后人,因此他不久就引起了宁宗的猜忌,被贬为福州知府。朱熹等人也受到株连,他不仅被罢官,连他的理学也被定为是“伪学”,他的学生被称为“伪党”。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元党jin”。

公元1200年,七十一岁的朱熹因病去世。他去世后,党jin渐渐放松,他的学说也渐渐受到重视。到元代时,科举考试要采用他的《四书集注》;而明清两代则把他的学说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日本在江户时代,也流行他的“朱子学”,可见,他的学说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朱熹的重要着作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易本义》、《通鉴纲目》等,后人偏有《朱子语类》和《朱子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典故:孟尝君的门客

全文共 1943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听过孟尝君养士的故事了吗?这个故事体现了战国时期对有知识分子即士大夫阶层求贤若渴的文化氛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孟尝君的门客,欢迎阅读!

秦昭襄王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他使用两种手段。对楚国他用的是硬手段,对齐国他用的是软手段。他听说齐国最有势力的大臣是孟尝君,就邀请孟尝君上咸阳来,说是要拜他为丞相。

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名叫田文。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门下来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人叫做门客,也叫做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三千个食客。其中有许多人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

孟尝君上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皮,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襄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有人对他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手下人又多。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打算,秦国不就危险了吗?”

秦昭襄王说:“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

他们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呢?”

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

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呢?”

其中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

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王宫,找到了内库,把狐皮袍偷了出来。

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上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放人。大伙儿正在愁眉苦脸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

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

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孟尝君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的相国。他门下的食客就了。他把门客分为几等:头等的门客出去有车马,一般的门客吃的有鱼肉,至于下等的门客,就只能吃粗菜淡饭了。有个名叫冯驩(一作冯煖)的老头子,穷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尝君门下来作食客。孟尝君问管事的:“这个人有什么本领?”

管事的回答说:“他说没有什么本领。”

孟尝君笑着说:“把他留下吧。”

管事的懂得孟尝君的意思,就把冯驩当作下等门客对待。过了几天,冯驩靠着柱子敲敲他的剑哼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

管事的报告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一般门客的伙食办吧!”

又过了五天,冯驩又敲打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

孟尝君听到这个情况,又跟管事的说:“给他备车,照上等门客一样对待。”

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管事的,那位冯先生还有什么意见。管事的回答说:“他又在唱歌了,说什么没有钱养家呢。”

孟尝君问了一下,知道冯驩家里有个老娘,就派人给他老娘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冯驩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尝君养了这么多的门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今山东滕县东南)向老百姓放债收利息,来维持他家的巨大的耗费。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驩到薛城去收债。冯驩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告别,问:“回来的时候,要买点什么东西来?”

孟尝君说:“你瞧着办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驩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都召集拢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老百姓正在发愁还不出这些债,冯驩却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决定:还不出债的,一概免了。

老百姓听了将信将疑,冯驩干脆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掉。

冯驩赶回临淄,把收债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三千人吃什么!”

冯驩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这儿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很不高兴地说:“算了吧!”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越来越大。秦昭襄王听到齐国重用孟尝君,很担心,暗中打发人到齐国去散播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眼看就要当上齐王了。齐湣王听信这些话,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他的地位,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

这时候,三千多门客大都散了,只有冯驩跟着他,替他驾车上薛城。当他的车马离开薛城还差一百里的时候,只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都来迎接。

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十分感触。对冯驩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才看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有哲理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某人入室盗窃,刚进屋,女主人回来了,他躲到床下,还是被发现,遂暴力抗拒抓捕出逃,被抓。该情形依法应定入室抢劫,至少判十年。 后来找到一个学法律的,分别给他讲了盗窃罪、抢劫罪、强x罪的定罪及量刑,结果他改了口供,称当时入室是想强x,最后以强x未遂,初审判了三年,因为强x罪与入不入室无关。再后来这小子又找到某刑法博士,博士告诉他,你应该这样讲,当你想x奸时,发现该女奇丑无比,便逃跑,最后就可以被认定x奸中止,因无损害后果,就可能免于刑事处罚。再后来他找了一个刑法学博士后,博士后教他这样说:他看上了这家男主人,想强暴他,没想到女主人先回来了。因为刑法没有规定强x男人属于犯罪,这小子二审被无罪释放了。

哲理故事启示】

知识改变命运——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卧薪尝胆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480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卧薪尝胆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最后果真可以苦尽甘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卧薪尝胆的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参考!

【卧薪尝胆】 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战败,为吴所执,既放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成语典故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槜李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为了报父仇,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奸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后来勾践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使自己成就了一番伟业!

卧薪尝胆造句

1、为了扭转劣势,他带领全体员工力拚业绩,真是卧薪尝胆,艰苦备尝啊!

2、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卧薪尝胆,刻苦训练。

3、在补习班拚重考时,老师说要有卧薪尝胆的精神,才会成功。

4、只要有“卧薪尝胆”的精神,就算身处逆境,也有成功的希望。

5、一时失败何足畏,若有卧薪尝胆的壮志,一定能反败为胜。

6、当年X是公司一名大有作为的青年员工,后来在工作中不慎出了一次大差错,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但他不灰心,不气馁,卧薪尝胆,以一往无前的精神不懈奋斗,终于取访了事业成功,为单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7、因为去年班集体考试成绩不好,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卧薪尝胆,忍辱负重。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班集体最终转弱为强,成为全市第一。

8、为了一雪前耻,且让我们卧薪尝胆,埋头苦干,以图东山再起。

9、那天我们去了绍兴博物馆,认识了许多古代着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我看见了越王剑的仿品但能以假乱真,我还看见了越王卧薪尝胆的雕像。

10、在报仇雪耻前,我决定先过卧薪尝胆的生活。

11、句践在回国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于复兴了越国。

12、越王勾践打战失败了,他忍辱负重,天天卧薪尝胆,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转弱为强,灭掉了吴国。

13、高三,是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机遇,是“拒绝诱惑,卧薪尝胆”的定力;高三,是更高、更快、更强的永不言败的豪情壮志,是“莫问收获,只问耕耘”的淡定与执着;高三,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千山踏遍,回眸一笑的胜利喜悦,是“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万水淌过,苦尽笆来的成功彼岸!

卧薪尝胆格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学习上的。-----鲁迅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灵感,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人类要在中生存,便要。---孙中山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李大钊

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你热爱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的材料。----富兰克林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则是慢性自杀。----列宁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中国谚语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中国谚语

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

欲速则不达。------《论语》

最困难之时,就是离不远之日。-----拿破仑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董必武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刘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国谚语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中国谚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企业,是许多环节的共同运作,差一个念头,就决定整个。----松下幸之助

人心齐,泰山移。-------谚语

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文明就是要造成有修养的人。-------罗斯金

富裕并不带来文明,而文明产生。------比彻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文明的建立*的不是机器而是思想。------托尔斯泰

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叔本华

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是清洁空气,二是澄清饮水,三是流通沟渠,四是扫洒屋宇,五是日光充足。----南丁格尔  没有一个清洁的环境,再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无意义。---曲格平

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世上最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苏格拉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攀登高峰要不畏艰险,实现理想要勇于。---谚语

活着又没有的人是可怕的。----契诃夫

没有血气的人苍白,没有理想的人懈怠。----谚语

对于平凡人来说,平凡就是幸福。------尼采

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歌德

不论在哪里,自己的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去寻觅。-----哥尔斯密

老是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人,永远不会幸福。-----塞拉斯

如愿便是幸福,便是幸福。----鲁迅

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人都可以成为幸福的构建师-----培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是生活中的阳光。-----易卜生

世界上没有比更美丽,更会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西塞罗

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莎士比亚

真正的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啊!------大仲马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的人间。-------歌词

太阳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永远消耗自己。-------谚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石玉昆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

无而生活,犹如没有罗盘而航行。----拉斯金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高明

骄傲是无知的别名。----英国谚语

谦受益,满招损。--------《尚书》

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谚语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的。-----老舍

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高尔基

君子可招而不可诱,可弃而不可诱。-------王通

不可自暴自弃自屈。------陆九渊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地。-----孟子

丧失了自尊心的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一个无望的民族。-----陈祖芬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知识是引导人们看到光明和真实境界的灯烛。----李大钊

知识是人生旅途中的资粮。-----雨果

明日之帝国将是智力之帝国。-----求吉尔

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活做出正确的解释。----高尔基

无知是迷信之母。----巴尔扎克

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他的知识和他的能力是相当的。------培根

人的知识越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书是世界宝贵,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梭罗

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高尔基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郭沫若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路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孙中山

民不信不立。-------孔子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

多办一所学校,就可少建一座监狱。-----雨果

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格林西安

爱是美德的种子。----但丁

爱是理解的别名。---泰戈尔

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雨果

希望是半个,淡漠是半个死亡。----纪伯伦

当一扇门关上时,另一扇会打开。----塞万提斯

世界上没有比更能使人美丽的化妆品。----布雷顿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白居易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班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故宫灵异事件的典故

全文共 1678 字

+ 加入清单

1983年的一个深夜,有一个人从故宫珍宝馆附近的夹墙走过,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对打着宫灯的人。他想这个年代都用手电筒阿,谁还用宫灯呢,难道是......

一个人以前在故宫看门,据那个人说每天晚上都能听见有人在奏乐,而且有时能看见宫女太监排队走过。那个人家的孩子身体都不好,老人都说是因为那人受的阴气大,影响了下一代!

不仅仅这样,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故宫里有很多院落都是被封起来的!不对游客开放,其实每一个府第都发生过用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过去还没有封的时候,在这些地方死了很多人!不是无故消失就是命亡,但始终是离奇得查不出原因,不过有一个共同点:死后如果还能见着尸体,那么尸体都没有脸皮。更慎人的就是一口井,平日白天的时候往下看,井底就是一些石头,杂草什么的,但每到晚上12点后往下看,只要天上有月亮,你会看到井底出现的不是石头,杂草,而是水,水上倒映的却不是你的面孔……

不管怎样,想想故宫里那些长长窄窄的过道,长满荒草的墙头,如果晚上一个人走在那,突然看到前朝的宫女太监向你走来,就算再有科学依据,也会吓破胆……

5点,是故宫关门清客的时间。据说,那个钟点是故宫阴气最重的时刻。很多游人都感觉到,即使是在闷热的夏天,5点的故宫也会让人感到一种阴冷……

在1983年的一个深夜,有一个人从故宫珍宝馆附近的夹墙走过,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对打着宫灯的人。他想这个年代都用手电筒阿,谁还用宫灯呢,难道是......可又一想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世界上是没有鬼神的,肯定是眼花了,或者什么自然现象,于是就想上前看看。可怎么追也追不上那队打着宫灯的人,不过远远的看去,的确是穿着清朝的旗袍的宫女,打着纱的宫灯整齐的走着。这下可把他吓坏了,瘫坐在地上,也不敢追了,直到灯光看不见了,才从另一条道一步一步地挪回家了。

还记得故宫曾经发生过一起盗宝案,嫌疑人在闭馆之前藏到了珍宝馆对面洗手间之间的夹缝里,到了工作人员下班以后就出来,先进了珍宝馆然后是钟宝馆,偷了不少东西。可没走多远就被巡查人员发现了,发现的过程也挺离奇的,本来那个巡查人员没想抬头看,可心里就是有一个声音告诉他:有人在拿我的东西,他就在墙上。这个感觉一直在心头环绕,于是他就用手电往墙上照,真的发现了那个嫌疑人。他也吓坏了,半夜故宫的一个墙头上出现一个人影,于是他就大叫了出来,大家都用手电照了过去,就看见那个身影跳下了墙,于是就报了警,后来听说武警和警察就封锁了故宫。城墙周围布满了警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还有抓捕的,后来那个嫌疑人就从城墙上的一个地方跳了下来,居然没有摔死,被松树卸掉了不少的引力,摔伤了腿,被抓获了。

那是一个夏天,有几个消防队的在储秀宫做完消防演练就睡在了储秀宫。夏天热也不用被子就铺个席子在殿里边睡了,深夜凌晨2点多一个队员被凌晨的凉风吹醒了。迷迷糊糊的睁开眼一看:我怎么睡在了殿门外的走廊里了,明明是睡在里边的!可把他吓坏了,但是毕竟是当兵的,战战兢兢的把席子一抱又回到殿里睡了。早上醒来发现又被抬到了廊子下边,他就对其他的队员说:不要闹了,你们折腾我不够么?训练都累散架了,还有心思折腾我。其他队员说,不是我们抬你出去的,早上醒来就看见你睡在了外边。是不是你梦游阿,可是在队里睡觉你没这个毛病啊,奇怪。

他们决定搞清楚这件事,每次在储秀宫巡逻完以后就都歇在那里,可每次那个战士总是半夜里被抬出来,睡在廊下,大家真的害怕了,就不敢再储秀宫睡了,可为什么别的战士没有被抬出来呢,我想可能是那个被抬出来的战士阳气弱,巡逻训练完又累正是自身最弱的时候,容易被那个东西戏弄。

两个保安晚上一起职夜班,一个去上厕所。厕所距离他们睡觉的地方有一段距离,那个人刚进去关上门,就听见有人敲门,他问:“谁呀!?”然后听见一个低沉的声音回答:“开门。”他打开门之后没看见人,就想继续上厕所,没想到又有敲门声,还是那个低沉的声音说:“开门。”他一下子就被吓到了,赶快跑回睡觉的地方,心里还在想是不是另外的那个人在戏弄他。回去发现那个人还在睡着,睡觉的姿势都没有变,果然第二天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往后夜里再也不敢一个人出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白牦牛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物以稀为贵,天下牦牛多为黑色和杂色,而生存于天祝这块神奇高原的白牦牛,就自然成为世界牦牛珍稀畜种。“天下白牦牛,唯独天祝有”。白牦牛这一广告因而闻名于世。成为天祝高原奉献给人类的一件稀世珍宝。

关于天祝(亦称华锐)白牦牛,在民间曾有这样一个传说

说是古时候,华锐人的祖先华秀居住在西方遥远的巴颜喀拉大雪山下,牛羊众多,草原就显得不够用了。华秀和哥哥阿秀商量,去寻找新的草场。于是华秀告别哥哥,祈祷山神给他和部落指出一条路。

这时,一个身穿战袍,骑着白骏马的神灵出现在天空中,他在半空中随一朵五彩云向东方飘动。华秀便告别故乡,带领部落的男女老少赶着大群牛羊向彩云飘去的方向出发。当部落和牛羊快要走出一个石峡时,那些黑色的牦牛们,叫出了一阵阵非常痛苦悲切的声音,人们都知道这些牲畜和人一样,对故土难舍难分。当时,整个牛群叫成一片,谁也不愿前行。牧民们见此情景,也禁不住泪流满面,放声大哭。

正在这时,从身后那巍峨的雪山深处出现了一头白牦牛,它像雪一样洁白,十分漂亮、威武,就像一团洁白的云。白牦牛大吼着,向石峡口奔去。说来也怪,看见了白牦牛,其它牛停止了哀叫,随着白牦牛一齐向峡口奔去。整个部落便又开始前行。

当人们尾随着牛群走出峡口时,眼前却一片惨景。其他的牦牛全倒下了,那头白牦牛正和一条黑色巨怪角斗,斗得大地沙石飞扬,天昏地暗。人们非常惊恐和紧张,都在为白牦牛担心。突然,黑色巨怪惨叫一声,不知去向。白牦牛用它的勇猛和尖利的犄角战胜了巨怪。

一头受伤的小牛不停地哀叫,白牦牛看见了,走过去用舌头,一下又一下舔着那可怜的小牛,舔着舔着,黑色的小牛突然变得通身雪白。

这时,天空中传来骏马的嘶鸣,大家仰头看时,那穿白袍的神灵重新出现在头顶。痛苦绝望的华秀和部落的牧民们,便又继续前行了。走啊走,不知经过多少艰难险阻,也不知走了多远、走了多长时间。有一天,天空中的山神和白马突然降下地面,人们面前便横亘起一座雄伟壮丽的雪山,这就是马牙雪山。华秀对大家说,这雪山下就是我们的家乡!

大家便不再前进,永远在这儿定居下来。

这儿草场广袤,草盛林茂,溪水潺潺,山泉叮咚,确实是一块驻牧的好地方。从此,华秀和他的部落便很幸福地生活在这里,那喝了马牙雪山泉水的牦牛更白了,一群又一群,像天上飘荡的白色云朵。

天祝便成了白牦牛的故乡,白牦牛更是天祝(华锐)人的骄傲。白牦牛的美名扬天下,它被正式命名为“天祝白牦牛”,作为世界牦牛稀畜种,由畜牧科研部进行保种选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完璧归赵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52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ei) 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释义用法蔺相如奉和氏璧出使秦国,有勇有谋,据理力争,终于挫败秦王的诡计,使和氏璧安然返归赵国。这是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后用此典或表示事物完好归回; 或表现大义凛然的气概,机智果敢的精神; 或以此璧形容贵重难得的宝物。

用典形式

【头碎柱】 金 ·元好问:“壮志相如头碎柱,赤心嵇绍血沾衣。”

【回赵璧】 宋·张元干:“睨柱倘触回赵璧,思鲈安用过吴侬?”

【全赵璧】 宋·文天祥:“不是谋归全赵璧,东南那个是男儿!”

【冲冠发】 明 ·吴易:“到而今,薪胆向谁论,冲冠发。”

【连城贵】 唐 ·元稹:“在楚裂地封,入赵连城贵。”

【连城璧】 明 ·陈子龙:“时清自弃连城璧,遇险终须万斛舟。”

【抱璧还】 清·王夫之:“绛节生须抱璧还,降笺谁捧尺封闲?”

【相如璧】 元 ·王逢:“连城不换相如璧,百结何妨子夏衣。”

【重连城】 宋·辛弃疾:“商量诗价重连城,相如老,汉殿旧知名。”

【秦璧归】 宋·范成大:“莫嫌憔悴沈腰瘦,且喜间关秦璧归。”

【酬赵璧】 清·王士禛:“十五名城酬赵璧,何如谈笑请咸阳。”

【璧终全】 宋·罗绮:“齐好无移竿尚在,秦酬有爽璧终全。”

【入贡全璧】 宋·汪元量:“入贡能全璧,怀归不献图。”

【完璧归赵】 清·黄景仁:“脱囊生赠吴三尺,完璧全归赵百城。”

【赵璧犹全】 宋·范成大:“郑环信美非吾宝,赵璧犹全任汝归。”

【指图睨柱】 宋·苏轼:“君不见秦赵城易璧,指图睨柱相矜夸。”

【怒发冲冠】 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能回赵璧】 宋·黄庭坚:“能回赵璧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

【睨柱吞嬴】 宋·文天祥:“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先生令赵重】 宋·范成大:“正倚先生令赵重,宁容骄子诧胡 强。”

【恨不逢相如】 金·元好问:“割城恨不逢相如,佐酒恨不逢朱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阿诗玛的民间典故

全文共 3222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叫阿着底的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下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阿爹阿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发光,因此给她起名叫阿诗玛。她渐渐地长大了,像一朵艳丽的花。阿诗玛“绣花包头头上戴,美丽的姑娘惹人爱,绣花围腰亮闪闪,小伙子看她看花了眼”。她能歌善舞,那清脆响亮的歌声,经常把小伙子招进公房。她绣花、织麻样样能干,在小伙子身旁像石竹花一样清香。喜欢他的小伙排起了长队,不过在阿诗玛的心里头,只有他的阿黑哥一个。

阿黑是个勇敢智慧的撒尼小伙子。他的父母在他十二岁时,被土司虐待,相继死去。他被财主热布巴拉抓去服劳役。一天,他为主人上山采摘鲜果迷了路,在深山密林里挨冻受饿,受尽了折磨,因怕主人责骂,不敢回去。正在这时,他遇到了放羊的阿诗玛,她把阿黑领回家,阿黑被阿诗玛的阿爹阿妈收养为义子。从此,阿黑和阿诗玛两小无猜,相亲相爱。渐渐地,阿黑长成了大小伙子,他的性格像高山上的青松——断得弯不得,成了周围撒尼小伙子的榜样。人们唱歌夸赞他道:

圭山的树木青松高,

撒尼小伙子阿黑最好,

万丈青松不怕寒,

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

阿黑十分勤劳,很会种庄稼。他在石子地上开荒种苞谷,苞谷比别人家的长得旺,苞谷穗也比别人家的长得长。他上山砍柴,比别的小伙子砍得都多。他从小爱骑马,而且不用马鞍辔头。他调理的马,骑起来矫健如飞。他挽弓射箭,百发百中。他的义父格路日明,把神箭传给了他,使他如虎添翼。阿黑喜欢唱歌,他的歌声特别嘹亮。他还擅长吹笛子和弹三弦,他吹的笛声格外悠扬,他弹的弦子格外动听,不知吸引过多少姑娘。这年火把节,阿诗玛与阿黑互相倾吐了爱慕之情以后,这对义兄妹便定了亲。

有一天,阿诗玛去赶街,被阿着底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看中了,他要娶阿诗玛做媳妇。他回家央求父亲热布巴拉,要父亲请媒人为他提亲。热布巴拉早就听说过阿诗玛的美名,他马上答应了儿子的请求,请了有权有势的媒人海热,立即到阿诗玛家说亲。海热到了阿诗玛家,用他那麻蛇般的舌头,夸热布巴拉家富甲一方,阿诗玛嫁过去会享受无尽的富贵荣华。阿诗玛听了之后说:“热布巴拉家不是好人家,他家就是栽起鲜花引蜜蜂,蜜蜂也不理他,清水不和浑水一起流,绵羊不能伴豺狼。”阿诗玛的回答,惹恼了海热,他威胁说:“热布巴拉家是阿着底有钱有势的人家,热布巴拉的脚跺两跺,阿着底的山都要摇三摇。你想好了,要是不嫁过去,当心丢了家。哼哼!”阿诗玛不管海热怎样威胁利诱,就是不嫁。

转眼间,秋天到了,阿着底水冷草枯,羊儿吃不饱肚子,阿黑要赶着羊群到很远的滇南温暖的地方去放牧。临走时,阿黑向阿诗玛告别,他们互相勉励,互相嘱咐,依依不舍。阿黑走后,热布巴拉便起了歹心,派打手和家丁如狼似虎地抢走了阿诗玛。他心想,只要阿诗玛磕了头,吃了酒,来了客,生米做成熟饭,不嫁也得嫁。可是,坚贞的阿诗玛牢牢忠于她与阿黑的爱情,她被抢到热布巴拉家以后,在热布巴拉夫妇的威逼利诱面前,始终不从,拒绝与阿支成亲。财主捧出金银财宝,指着满满的谷仓和成群的牛羊对阿诗玛说:“你只要依了阿支,这些都是你的。”阿诗玛瞧也不瞧,轻蔑地说:“这些我不稀罕,我就是不嫁你们家。”阿支急得像只猴子上蹿下跳,恶狠狠地骂道:“你不答应嫁给我,就把你家赶出阿着底!”阿诗玛毫不畏惧:“大话吓不了人,阿着底不是属于你一家的。”热布巴拉见阿诗玛软硬不吃,恼羞成怒,他命令家丁用皮鞭狠狠地抽打阿诗玛,把她打得遍体鳞伤。阿诗玛被关进了黑牢,但她坚信,只要阿黑知道她被关在热布巴拉家,一定会来救她。

一天,阿黑正在牧羊,阿着底报信的人找到了他,向他报告了阿诗玛被抢的消息。阿黑闻讯后,很为阿诗玛的安危担心,他立刻跃马扬鞭,日夜兼程,跨山涧,过险崖,从远方赶回家来搭救阿诗玛。

他来到热布巴拉家门口,阿支紧闭铁门不准进,提出要与阿黑对歌,唱赢了才准进门。阿支坐在门楼上,阿黑坐在果树下,两人对歌对了三天三夜。那个阿支本来就愚蠢笨拙,越唱越没词,急得脸红脖子粗,声音也变得像瘸蛤膜叫似的,越来越难听了;而有才有智的阿黑,越唱越起劲,脸泛笑容,歌声响亮。阿黑终于唱赢了,阿支只得让他进了大门。但阿支又提出种种刁难的条件,要和阿黑比赛砍树、接树、撒种。可是他哪里是勤劳又聪明的阿黑的对手啊?每一项比赛,阿支都输得一塌糊涂。

热布巴拉眼看儿子难不住阿黑,只会丢丑,便想出一条毒计,皮笑肉不笑地假意说:“天已经不早了,你先好好睡一觉,明天再送你和阿诗玛一起走吧!”阿黑答应住下,他被安排睡在一间没有门的房屋里。半夜,热布巴拉指使他的家丁放出三只猛虎,企图咬死阿黑。阿黑早有准备,当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向他扑来时,他拿出弓箭,对准老虎嗖嗖嗖连射三箭,射死了老虎。第二天,热布巴拉父子见凶猛的老虎都被射死,又吃惊又害怕,只好答应放回阿诗玛。可当阿黑走出大门等候时,热布巴拉又立即关闭了大门,耍赖拒绝放出阿诗玛。

阿黑忍无可忍,立刻张弓搭箭,接连射出三箭。第一箭射在大门上,大门立即被射穿;第二箭射在堂屋柱子上,房屋给震得嗡嗡响;第三支箭射在了供桌上,震得供桌摇摇晃晃。热布巴拉吓慌了神,连忙命令家丁拔下供桌上的箭。可是,那箭好像生了根,没人能够拔得下。他只好叫人打开黑牢门,放出了阿诗玛,向她求情道:“只要你把箭拔下来,我马上就放你回家。”阿诗玛鄙夷地看了热布巴拉一眼,走上前去,像摘花一样,轻轻拔下箭,然后同阿黑一起,离开了热布巴拉家。

热布巴拉父子眼巴巴看着阿黑领走了阿诗玛,心中很不服气,但又不敢去阻拦。可心肠歹毒的父子俩是不肯罢休的,他们又想出丧尽天良的毒计。他们知道阿黑和阿诗玛回家,要经过十二崖子脚,便打算勾结崖神,要把崖子脚下的小河变成大河,淹死阿黑和阿诗玛。

热布巴拉父子带着家丁,赶在阿黑和阿诗玛过河之前,来到崖子前,用重金乞求崖神把小河便成了大河,而且趁山洪暴发把小河上游的岩石扒开,本来舒缓宁静的小河顿时巨浪滔天。正当阿黑和阿诗玛过河时,洪水滚滚而来。阿诗玛被卷进了湍急的水流里,阿黑只听到阿诗玛喊了声“阿黑哥来救我”,就再也没听见她的声音,也看不见她的踪影了。

阿诗玛不见了!阿黑挣扎着上了岸,到处寻找阿诗玛。他找啊找,找到天放晴,找到大河又变成小河,都没有找到阿诗玛。他大声地呼喊:“阿诗玛!阿诗玛!阿诗玛!”可是,只听到那十二崖子顶回答同样的声音:“阿诗玛!阿诗玛!阿诗玛!”

原来,十二崖子上的应山歌姑娘,见阿诗玛被洪水卷走,便跳入漩涡,排开洪水,救出了阿诗玛,一同在十二崖子住下,阿诗玛变成了石峰,化成了回声。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

阿黑失去了阿诗玛,但他时时刻刻想念着她。每天吃饭时,他盛着苞谷饭,端着饭碗走出门,对石崖子喊:“阿诗玛!阿诗玛!”那站在石崖子上的阿诗玛便应声:“阿诗玛!阿诗玛”。

阿爹、阿妈出去做活的时候,对着石崖子喊:“爹妈的好?呀!好?阿诗玛!”那站在石崖子上的阿诗玛,同样地应声:“爹妈的好?呀!好?阿诗玛!”

小伴们在阿诗玛站的石崖子下,对着石崖子上的阿诗玛弹三弦,吹笛子,唱山歌,那石崖子上的阿诗玛也会应和着动听的弦音和悠扬笛声,唱起山歌。

阿诗玛的声音永远回荡在石林,她的身影,已经化成石头,永远和她的乡亲相伴。

“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姑娘,她是天空中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阿诗玛的故事是根据我国彝族地区流传甚久的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的,阿诗玛和阿黑真挚不渝的爱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阿诗玛是个漂亮聪慧又有气节的姑娘,她不被财主的荣华富贵所利诱,也不屈从于财主的毒打恐吓。阿黑是勇敢善良又机智的少年,他善劳作,会唱歌,在营救心上人的过程中表现得智勇双全。而邪恶的热布巴拉一家却勾结崖神,最终拆散了阿诗玛和阿黑现实的爱情。可即便如此,化为石头、只能用回声表达感情的阿诗玛还是守望着故乡,陪伴着她的阿黑哥,也陪伴着善良的乡亲,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阿诗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勇于与邪恶的势力作斗争,以争取幸福的权利,虽然邪恶的势力有时会很强大,但是只有正义的力量才是不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典故:抱佛脚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bào fó jiǎo

【出处】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唐·孟郊《读经》

【解释】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慌忙应付

【结构】动宾式

【近义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反义词】防患未然

【同韵词】累世通好、饮噉醉饱、兔头獐脑、金银财宝、钉是钉,铆是铆、遗黎故老、江翻海倒、忘年交好、一鳞一爪、锦衣绣袄、......

【年代】古代

【英文】claspBuddhasfeet-professdevotiononlywhenintrouble

【其它使用】

◎ 事到临头,你只好去抱佛脚了。

◎ 这种画风所要求的写实功力,使得画家们临时抱佛脚地日夜练着基本功。

典故

当时,有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事事都主张以慈悲为怀,就连犯死罪的人也可以尽量免除一死,于是才朝廷上便作了一个规定,凡是犯了死罪要被杀头的人,只要走进寺庙,抱住佛脚真心实意地忏悔,并且把头发剃光,留下来当和尚,就可免罪,不再追究。后来人们便用抱佛脚来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的人和事。

典故二

宋朝时期,王安石与客人闲谈,偶然谈到佛经,他感慨地说:“投老欲依僧”,表示想与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来抱佛脚”。王安石不悦,那人说古诗对谚语,如改成对联则成为“老欲依僧,急来抱佛”,头脚相对。

[历史典故:抱佛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所谓不食无主之梨,就是不吃无人看管的梨。比喻一个人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恪守自己的行为和操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历史典故故事吧!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典故】

南宋末年有一个年轻人名叫许衡,因聪明勤奋而在当地颇为知名。一次,许衡独自赶路,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烈日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许衡由于长时间赶路而汗流浃背,口干舌燥。走着走着,他遇到了几个商贩在一棵大树下乘凉,那帮商贩也都又热又渴,但却没有水。这时,远处走来一个人,他怀里捧着一堆梨子说:“前面有梨树,大家快去摘来解渴。”商贩们一听,赶忙收拾东西去摘梨,许衡却没动。有个商贩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呢?”许衡问道:“梨树的主人在吗?”商贩们都说:“梨树的主人不在,但天气这么热,摘几个梨解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许衡认真地说:“梨树现在虽然没有主人看管,难道我们自己的心也没有约束吗?我心有约束,不是自己的东西,又没经主人允许,我是绝不会去偷的。”商贩们不理会许衡,纷纷去摘梨。许衡见状,只好无奈地独自走了,他忍着炎热和口渴继续赶路。而那些吃到梨的商贩们则纷纷讥笑他是个愚人,不懂得变通。许衡恪守自己的原则,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坚持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宋末元初著名的学者。

【成长心语】

人需要自律,需要有原则。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成不了大事。人只有时时检讨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才能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提高。

[历史典故:不食无主之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词语典故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语本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和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国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两位,这两位就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长柳宗元七岁,而柳宗元却死在韩愈之前,仅活了四十六岁。

韩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后,韩愈责无旁贷地写下了《柳宗元墓志铭》。韩愈在铭文中先概述了柳氏先世的事迹,然后叙说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文学上的成就。柳宗元被贬官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地区)时,刘禹锡也将同时被贬往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地区)。当时播州新建,地处偏远,生活艰苦,瘴疠时作,“非人所居”;而刘禹锡则上有高龄老母,“万无母子俱往之理”。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险,上书朝廷,请求以柳州换播州。

铭文激动地指出:“呜呼!士穷乃见节义。”这是韩愈给柳宗元崇尚仁义、忠厚待友的崇高评价。接着,笔锋陡转,描述群小的行径。这些人平时和睦相处,也能一块儿吃吃喝喝,脸上总是堆满笑容 ,有时还握着对方的手,蹦出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还满脸热泪地指天发誓:“哥们儿,咱们死也得死在一块!”这一切全像是最真实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但是,一旦遇到毛发般的蝇头利益,这种人便立即翻脸不认人,好像压根儿就不认识你这个人了。“落陷阱(通‘井’)不一引手援,反挤之,又下石焉”——看到有人要掉进井里,不立即拉他一把,反而把他挤下井,还往井里扔石头。这种行为连禽兽都干不出来,他自己却洋洋然以为拣了个大便宜。这号人如果得知子厚的高风义举,多少也应该有点惭愧吧。

文中“落陷阱 又下石”后被炼为典故“落井下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如来佛与四大金刚的神话故事

全文共 176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四大金刚是中国汉传大乘佛教中四尊守法尊天神的代称,不知道你还记得封神榜中的四大天王么,其实那就是佛教中的四大金刚,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之后,驾着祥云来到中国的一个小山村,正逢一户姓张的人家刚刚生了一个小男孩。那小孩张口一哭,竟声如雷鸣;手脚一动,居然将胖大的接生婆弹了一个四仰八叉。如来惊讶之余,吹了一口气,地面旋即刮起一股狂风,把小孩的母亲收去,仅留下一纸,上写一偈云:

失母莫悲哀,

哺儿有牛奶。

儿大欲寻母,

西天见如来。

于是,这户人家便每天用牛奶精心喂养婴儿。转眼间小孩长大成人,生得魁梧粗壮,力大无穷,闻名遐迩,人皆称异。因他排行第三,且是喝牛奶长大,人们便叫他“牛奶张三”。这天,牛奶张三忽然触动一桩心事,扯住父亲,苦讨生身之母。父亲见他已经长大,便把当年变故原原本本告诉了他。他当即打点行装,告辞全家,毅然登上了西行之路。

当时正值盛夏,骄阳似火,酷热难当。牛奶张三路经一片田野,看见田间一个锄地的小伙子,因无斗笠,晒得难耐,便随手拔下路旁一株碗口粗的柳树插在腰间遮凉。牛奶张三暗暗称奇,便上前搭话,方知这小伙子原来父母早亡,从小无名无姓,平时靠为人帮佣过活。牛奶张三便口称“腰别柳大哥”,赞叹他力大过人,他却羞涩地答道:“我差远啦,听说有个牛奶张三,那才是天生神力呢!可惜我无缘拜识。”

牛奶张三又惊又喜,遂自报家门,并讲述了自己西行的原委。腰别柳听罢,把锄头一掷,慨然说:“张大哥如不嫌弃,我愿随你一块儿去找那如来佛!”

两人相偕向西走了一段时日,进入一片草原,正感到口干舌燥,遇见一个放羊的小伙子,便上前讨水喝。小伙子笑道:“水我倒没带着,但我可以给你们马上打一口井。”说着,捋起袖子,猛一拳把大地杵了一个深洞,清清的地下水立刻泛了上来。牛奶张三和腰别柳暗自惊喜,不禁有意结识。经过一番交谈,他们得知这个小伙子也是父母见背,无名无姓,靠给人家放羊度日。牛奶张三便称他为“拳打井大哥”,连声称赞他力大超群,他却不好意思地说:“我差多啦,听说有个牛奶张三,那才是大力士呢!”

站在一边的腰别柳忍不住插言道:“牛奶张三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位大哥便是。”腰别柳讲了他们两人的相识和西行的缘由。拳打井一听,把牧羊鞭一折两断,决然说道:“我也愿跟张大哥同去西天!”于是,牛奶张三又多了一个西行的伙伴。

他们不停地走了数日,一座高山挡住了去路。三人正在山前犯愁,来了一个年轻的樵夫,看他们这般模样,便问:“你们是不是想过去,却因没有路犯愁?”三人连说:“是啊,是啊!这可怎么办?”那樵夫说:“那我就给你们开条路吧!”说话间,伸出两只大手,抠住山根,“嘿”一声吼,竟把那座山掀得翻了一个个儿。三人一齐吃了一惊,不觉脱口称赞:“好大的力气啊!”那樵夫却谦逊地说:“哪里,哪里。听说有个牛奶张三,膂力过人,我是仰慕已久了。”

三人不由得会心一笑,便与对方攀谈起来。原来这个樵夫也是自小无依无靠,没名没姓,靠打柴为生。当他问明了牛奶张三他们的事由,便断然说:“我也要跟你们一同去找那如来佛!”牛奶张三大喜过望,称他为“扳倒山大哥”,并提议道:“咱们四人萍水相逢,互相倾慕,索性结拜为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知诸位意下如何?”腰别柳、拳打井和扳倒山齐声称好。正好不远处有一座山神庙,他们便走过去撮土为香,序齿跪拜。

正在这时,忽然从庙后走出一个白胡子老头,指着四人揶揄道:“你们自是力大,要去找如来讨母,殊不知那如来佛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只怕你们奈何不得他呢!”四个人被激得暴跳如雷,哇哇直叫。白胡子老头微微一笑,说:“你们既然不服气,咱们就打个赌吧。我坐上你们的肩头,你们如能扛起我来,我老汉便为你们引路寻找如来;倘若你们扛不起我,那就听从我的调拨。怎么样?”

四个人哪里把这个又矮又瘦的老人放在眼里,立刻蹲下身,让白胡子老头坐在他们肩上。可没料想,他们使尽了吃奶的力气,硬是扛不起那老头来,而且愈用力肩上愈沉重,最后个个被压瘫在地上了。

那白胡子老头哈哈大笑,终于显了本相,原来他就是西天如来佛。众人人这才相信了佛法的高深博大,甘愿皈依佛门。佛祖命接引菩萨把牛奶张三的父母都接到西天极乐世界享福,一家团聚。牛奶张三、腰别柳、拳打井、扳倒山都做了佛祖的近身侍从,成为有名的四大金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孟子的典故:始作俑者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白药神话

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曲焕章的白药尽管在老百姓中间有极好的口碑,名闻天下,曲焕章的“个体经营”始终迈不出滇南一隅,仅够养家糊口而已。

天有不测风云,这期间,他再次被迫为滇南一带土匪头子吴学显疗伤。吴当时胸部中枪伤,逃回老家通海县藏身治伤。曲焕章被吴身边人挟持带到其藏身处时,吴学显已经命悬一线。

吴经曲焕章治疗伤愈后,只说大恩不言谢,便离开了通海。曲焕章也只求不要再次被人发现他“通匪”而告至官府,招来厄运。谁知,这次疗伤给云南白药带来的却是福不是祸,也正应了祸福相依的古话。

时值唐继尧主滇期间,唐继尧采取怀柔政策“招安”了吴学显部,并任命其为军长。吴学显当军长后,没忘记曲焕章当年救命之恩,特地致函曲焕章,约请曲焕章来昆明开业,在昆明市南强街帮他开设了一间伤科诊所。自此,曲焕章及他的云南白药事业起点一举进入省会昆明。

事有凑巧,1923年吴学显率部在广西打仗时又负重伤,右腿骨被枪打断,当时昆明最有名的法国医院、惠滇医院、陆军医院都认为只能截肢,否则将有生命危险。吴学显再次想到了曲焕章,让人请他来给自己治腿,而曲焕章果然用万应百宝丹接好了吴腿断骨,使其行走自如。此事遂成为昆明街头巷尾议论的新闻,曲焕章也因此成了昆明有名的伤科医生,前来求医买药的人陡然增多,生意兴隆。

吴学显还将曲焕章举荐给唐继尧,唐继尧礼聘曲焕章为东陆医院滇医部主任兼教导团一等军医,唐继尧亲自他题写了“药冠滇南”的匾额。

1927年,曲焕章总结临床经验,对万应百宝丹反复验证,使万应百宝丹一药化三丹一子,即普通百宝丹、重升百宝丹、三升百宝丹、保险子。伤重者先服保险子,能增强疗效。并经省府化验百宝丹、虎力散、撑骨散,发给证书,且转国府化验立案。1928年曲焕章使其万应百宝丹批量瓶装(长方形)上市,在长江以南诸省出售,还以七折至三折在上海、武汉、香港、澳门、雅加达、仰光、新加坡、曼谷、横滨等地建立代销点。

1930年,曲焕章请人代笔写作《草木篇》,书中记述其所知药物的功能等。1932年曲焕章又开始写作《求生录》,内容是介绍万应百宝丹等一共21种药品的疗效。

为了扩大销售,曲焕章1931年在金碧路开始建盖三层楼的曲焕章大药房,至1933年完工投入使用,开业销售百宝丹。药房大厅悬挂有许多要人的题词,有唐继尧的“药冠南滇”、龙云的“针膏起废”、胡汉民的“白药如神”、金汉鼎的“撑骨散为专药将军”、杨杰的“百宝丹系白药之王”。同年,曲焕章被昆明医药界选举大会推选为中医工会主席。

1935年5月,蒋介石在云南省政府接见了曲焕章,曲焕章送五百瓶三升百宝丹给蒋介石,蒋介石书“功效十全”,并加一张半身像片,送给曲焕章。

1937年9月,滇军60军、68军将士先后开赴抗日前线,曲焕章为全体将士捐赠了3万瓶百宝丹,大大鼓舞了将士们的杀敌之心。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60军将士负伤不下火线,外敷内服白药后继续拼杀。日本报纸惊呼:“自九·一八与华军开战以来,遇到滇军猛烈冲锋,实为罕见。”

在伤多于病的年代,云南伤骨神医曲焕章和他的白药被人们越传越神奇。将士出征,百姓行脚,都以能够随身携带一小瓶白药为最大安慰,比干粮还珍贵。

抗战前后,白药神话登峰造极,国内年销量达到40万瓶,并远销海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