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药王孙思邈救龙的神话典故(经典20篇)

唐代是一个鼎盛的时期,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药王孙思邈救龙的神话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8280

作文

1000

亡羊补牢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1308 字

+ 加入清单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小编整理了亡羊补牢的经典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成语】亡羊补牢

【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释义】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典故】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

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

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启示】

当一件事情已经做错,如果继续执迷不悟,一错再错,只能是自取灭亡。孔子曾经说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面对已经犯下的错误,最应该做的是及时改正错误,并依据发生错误的根源进行及时的补救。

无论是目前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我们的经验总是有限的,所以犯错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当我们已经发现自己的错误时,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我们可以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直到“破罐子破摔”,但我们也可以及时地弥补自己的过失,吸取失败的教训,让它成为自己未来道路上的“警钟”。

很明显,后者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更积极的,也是更有意义的。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你用心地去弥补、去改正,永远都不晚。

[亡羊补牢的经典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银川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1357 字

+ 加入清单

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塞上明珠”。

塞上明珠银川是一座漂亮的城市,它还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凤凰城。为什么又叫凤凰城呢?因为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凤凰又叫火鸟、不死鸟。凤凰每次死后,周身会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盘”。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鸟”之称。据说凤凰是幸福鸟,哪里有凤凰,哪里就有幸福。凤凰七姐妹住在江南的一座高山上,常常为人们造福,所以江南很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们过着富裕快乐的日子。而那时的宁夏,地薄人穷,长年干旱,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辛勤地劳作,还是改变不了贫穷。

幸福鸟的事情,传到了宁夏,百姓们日夜盼望凤凰飞到宁夏来为当地造福。大雁被大家的诚心所感动,便自告奋勇,飞向江南,将宁夏百姓的心声告诉了凤凰。凤凰知道这些情况后,坐在一起商量,最小的七妹决定要到宁夏去看看,姐妹们知道拗不过她,就同意了,希望她早去早回。七妹走时山林里的百鸟和江南的百姓一起来送行,还给宁夏的人们送了很多礼物。

凤凰七妹由大雁领路,驾着一朵红云,朝宁夏飞来。不一会儿,就飞到了六盘山。守在这里的百姓见天空中飘来了红云,认为这是吉祥到来的征兆,于是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庆祝起来。

凤凰来到宁夏后,一刻也不愿停歇,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又飞到了西。她看着眼前的情景惊叹道:“啊!这么大一片平川,怎么会干得都裂开了缝啊?”于是她开始这儿划一道,那儿划一条,她划过的地方都变成了一条条淌水的渠道,渠口就连着黄河。

宁夏西夏王陵没久久,银川平原已经处处是花草树木,五谷庄稼;牛、羊、马、骆驼,成群结队地奔驰在草原上;六盘山换上了翠绿翠绿的新衣裳,贺兰山也变成了青山。

宁夏的山山水水变得和江南一样美丽了。凤凰心想:“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我就留在这里不回去了。”她把宁夏当成了自己的家乡,和各族人民一起耕耘着土地,喂养着牲畜。

有一年,宁夏西部偏远的地方的异族部落的首领带领兵马,如狼似虎地杀进了宁夏山川。他们烧杀抢夺,横行霸道。凤凰情急之下把自己变成一座城,将宁夏的老百姓全都装在了城里,四面城门紧闭,敌人怎么也进不来。一连打了三个月,敌人断了粮草,就只好撤兵了。以后只要敌人一来,大家就躲进城里,敌人走了又出城继续生活。

凤凰变成一座城后,就托大雁给江南的姐姐们捎信,一是向姐姐们报平安,同时也告诉她们她不再回江南了。从此以后,大雁每年秋天飞向江南,送去七妹的问候;第二年春天再把六姐妹的思念带回北方的宁夏。

宁夏有一个心肠狠毒的大官,见钱眼开!他听说黑湖泉里有个金马驹,就想偷偷地弄到自己手里。他心想:“我把金马驹偷走了,恐怕瞒不住凤凰啊?怎么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呢?”大官眼睛一转,计上心来:“哼哼!要是趁人不注意杀了凤凰不就一了百了了吗?凤凰,别怪我心狠,人为财死嘛!”

第二天天没亮,他就带上宝剑,悄悄地来到凤凰居住的地方将其脖子砍断。可是风凰的心没死,她依然挂念着宁夏山川,挂念这里的百姓。她的鲜血流成了一条沟渠,灌溉着她心系的土地,养育着她热爱的人民。

人们为了纪念凤凰,为了记住她为宁夏山川所做的牺牲,就把她变做的银川城叫做“凤凰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鸡鸣狗盗典故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代,齐国的宰相孟尝君慷慨好客,门下的食客多达三千多人。

孟尝君与食客谈话时,总让人在屏风后作记录,把食客的住处及有何困难等一一记下,随后便派人去看望其亲属并赠送礼物。

秦昭王对孟尝君最为敬慕,派特使迎接孟尝君入秦。孟尝君带着门客千余人来到秦都咸阳。

孟尝君献给秦昭王一件纯白狐狸皮袍子,秦昭王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王听了谗言,把孟尝君软禁起来,孟尝君请秦昭王的宠妃帮忙解救,妃子说:“这不难,但是我要一件白色狐皮袍。”

孟尝君为难了,仅有的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来第二件呢?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当天夜里,这个门客模仿叫声,从狗洞潜入秦王内库,看守以为是自己养的狗,未加怀疑。于是这个门客盗出了那件白色狐皮袍送给秦王的爱妃,孟尝君也得了自由,并急忙带领门客连夜逃离秦国。

他们逃呀逃呀,半夜来到边界的函谷关。这关口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出入,忽然有个门客学起了公鸡叫。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的人开了城门,让孟尝君出了关。等到秦昭王派人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和他的门客已经走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将东方的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和周王室的子孙,又向各边远地区派出大批使者,以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希望他们都归顺于周室。

于是,许多远方的小国和部族便派使者送来贡物,以示臣服。其中有一个部落送来一只叫做獒的狗。这只狗身上的毛呈黄褐色,身体较大,尾巴较长,四肢比较短,性格凶猛,善于搏斗。同时,它又很有灵性,在武王面前匍匐在地,好像是在行跪拜之礼一样。武王对此很是喜欢,便重赏了前来进献獒的使者,然后就高兴地逗起獒来。

召公知道这件事后,作了一篇名叫《旅獒》的奏章,呈给周武王。奏章的大意是:如果沉湎于侮辱和捉弄别人,就会使自己丧失崇高的德行;如果沉湎于所喜爱的事物,就会使自己丧失积极进取的志向。周王朝的建立很不容易,不能让它立刻灭亡啊!读了这篇奏章,周武王觉得召公的话很有道理,颇受感动,想起了从前纣王荒淫无度,导致商朝灭亡的惨痛教训,就下令将贡物分别赏赐给各位功臣和各国的诸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典故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218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映迟钝,侯音为曹仁所擒杀。219年7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为将,督7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8月,山洪爆发,淹于禁等7军,关羽乘机攻击,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马坚守樊城。关羽以偏将攻襄阳,自己亲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阵地,以防北方曹军援兵;同时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吏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应关羽;陆浑人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邺城魏讽乘机企图发动政变;即所谓“威镇华夏”。曹操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徐晃率军救曹仁,并命名将张辽火速援曹仁。孙权故意派陆逊代吕蒙,关羽大意,遂抽走荆州部分守军;闰十月,孙权令吕蒙为大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另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沔水(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吕蒙至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将战舰伪装成商船,兵士扮为商人,昼夜兼程。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归降,继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关羽将士眷属,释放关羽俘获的魏军将士,抚慰百姓。同时,令陆逊进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刘备。徐晃到前线后,与曹仁取得联系,曹仁军士气大增;为离间孙刘,从中渔利,乃令部将将孙权来信射入关羽营中,关羽见后,犹豫不决,军心动遥徐晃乘机大举进攻关羽据点,大破关羽,并乘机打通樊城路线。是时,洪水退,曹仁引军配合徐晃攻击关羽,文聘从水路短关羽粮道,关羽节节败退。关羽知荆州已失,急忙退军,士兵得知家属获厚遇,士气剧降;后关羽败亡麦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宝莲灯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华山脚下有一座雪映宫,雪映宫里供奉着一位三圣母娘娘。三圣母娘娘有一件神奇的法宝——宝莲灯。这盏宝莲灯是当年女娲娘娘补天用的五色神火化身而成,它有无穷的法力。

以前华山脚下的百姓经常受瘴雾危害,每年都要死不少人和牲畜,自从三圣母娘娘来到华山,用她手中的宝莲灯驱散瘴雾,人们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三圣母在雪映宫住了下来,她为人们驱除瘴雾,求签问卜。华山脚下的百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去雪映宫求签解忧。雪映宫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专程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求签问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及第粥的由来典故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广州西关是老广州的城市中心,自唐代以来就是外埠商人集居地,商品的集散地,商业贸易相当活跃,各地饮食风尚和烹饪方法促进了西关饮食业的发展。文献记载:“广州西关,肉林酒海,无寒暑,无昼夜。”在这里产生了一大批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其中“及第粥”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及第粥是三元及第粥的简称。相传,清朝时,广东林召棠中状元回乡拜祖,他每天都喜欢用猪肝、猪腰子和猪肚子煮粥而食。

有一天,一位退居广州的御史前来探访林召棠,刚巧林状元正在吃粥,林便连忙招呼老御史同吃。御史嗅到一股诱人的香味儿,便问他吃的是什么粥。林状元知道老御史常常盼望他儿子能科场高中,因此指着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老御史闻之满心喜欢,也不讲客气,便与状无同食。粥白如凝脂,似醴酪,鲜香无比,味道很美,很受用。在科举取仕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林如棠便用猪肝、猪腰子、猪肚子三种猪内脏比作三及第。御史吃过及第粥后,回到家里便命厨人依法炮制,精心熬制及第粥给儿子吃。他的儿子果然高中状无。老御史大喜过望,逢人便讲及第粥的好处。因此,及第粥便广为流传开来。

如令,在广州吃及第粥依然是时尚。在西关当数伍湛记的及第粥最为有名。据说,伍湛记及第粥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创始人为顺德人伍湛。他在文昌南路横街开了一家父子店。由于当时广州四大著名酒家之一的“文园”酒家就座落在文昌横街,伍湛记恰恰就在街口,去“文园”酒家的食客经过伍湛记的时候,都被香气扑鼻的及第粥所吸引,纷纷进去一品味道。伍湛记的及第粥色香味独具,食客趋之若鹜。十分有趣的是莘莘学子吃及第粥,高考前后更是络绎不绝,多为讨个吉利。还有为数不少的父母买及第粥拿回家中给子女吃,充满着无限爱心,寄托着“望子成龙”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张融是南朝齐国的官员,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一次,皇帝派人给他送来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也讲了一个“量体裁衣”的故事:从前,京城有个裁缝匠,他在给人做衣服时,对穿衣人的性格、年龄、相貌,以至这人什么时候中举等,都要详细询问一番,别人感到不理解,他说出了一套“短长之理”:如是年轻时中举,他必定性情骄傲,连走路都要挺胸凸肚,因此衣服要做得前长后短;如果年老才中举,大都意志消沉,走路难免要弯曲腰身,衣服要做得前短后长。体胖体瘦,腰有宽有窄;性急性慢,衣服长短有别。钱泳认为这个成衣匠很高明,不单单机械地量尺寸,而根据对象的特点决定衣服尺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成语故事典故不翼而飞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有一年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连攻了十七个月,也攻不下城池。

王稽非常烦恼,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烦地说:“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

庄并没有被王稽的不耐烦而吓退,他继续说道:“你这样讲不太对。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弯;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

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

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进行,秦王很是恼怒,就把王稽处死了。

不翼而飞这个成语较多形容东西突然不见了,看完今天的故事后大家知道它的另一层含义了吗?它也可以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故事中的王稽不听信士兵庄的建议,奖励士兵们这个消息传播的很快,几天后秦军发生叛乱,严重影响战事的顺利进行,最后秦王恼羞成怒处死了王稽。

这个成语教育小朋友们,要争做一个好孩子,这样佳名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大家都会喜欢并且尊重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结草衔环典故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这句成语是由“结草”和“衔环”两个典故结合而来的。“结草”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武子的儿子)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尔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衔环”是古代神怪小说上记载的一个故事,见《后汉书·杨震传》李贤注引《续齐谐记》。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在生病时,曾嘱咐他的儿子魏颗,在他死后,把一个没有生过儿子的妾嫁出去。后来武子病重了,又告诉魏颗,在自己死后让他这个妾陪葬。武子死了以后,魏颗觉得父亲病危时的语言可能是神志不清时的胡言乱语,便依照他以前的吩咐把武子的爱妾嫁出去了。后来,魏颗领兵和秦国打仗,看见战场上有个老人把遍地的草都打成了结子,缠住秦军的战马,使秦军兵将纷纷坠马,魏颗因此获胜并俘虏了秦将杜回。当夜,魏颗做了个梦,梦见在战场上结草的老人自称是那位出嫁妾的父亲,是用此来报答魏颗不把自己女儿拿来陪葬之恩的。

据古代神怪小说载:东汉杨宝在9岁时,从华阴山北捉了一只受伤的黄雀,杨宝把它带回家饲养,等伤好后把黄雀放了。过后,杨宝梦见黄雀化作一个黄衣童子回来报恩,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并口衔4枚白环,说杨宝的子孙将来都会像白环一样珍贵。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和玄孙杨彪果然都飞黄腾达。

这是两个很荒诞的故事,可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因为这两个故事都含有知恩必报的意思,所以后人把它们结合成一句成语“结草衔环”,形容感恩图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一代枭雄曹操的典故故事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对于他,世人总是有太多的怀想,关于他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谯水击蛟

曹操十岁那年,有一次在龙潭中游泳,突然遇到一条凶猛的鳄鱼。鳄鱼张牙舞爪地向曹操攻击,但曹操毫不畏惧,沉着地与鳄鱼周旋。鳄鱼无法下口,于是逃掉了。

曹操回家后,没有向家人提起鳄鱼的事。后来,有个大人看见一条蛇而恐惧畏缩,曹操大笑,天真地说:“我在龙潭碰到鳄鱼都不怕,你却怕一条蛇,真是可笑!”众人询问,曹操以实相告,无不惊叹少年曹操的胆略。

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后来,他们坚持到达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迎回文姬

曹操在平定北方后,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于是派遣使者用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重嫁给陈留人董祀,并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横槊赋诗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大军饮马长江,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称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痛打恶霸

曹操二十岁那年,当上了洛阳北部尉(管理京城北部治安的官员)。他一上任,就叫工匠做了二十多根五色大棒,悬挂在衙门左右。他立下禁令:谁要是犯了禁,不管他豪门大族,都用大棒责打。

那时候,蹇(jiǎn)硕有个叔父,是个出名的恶霸,依仗蹇硕的权势在洛阳横行不法,谁也不敢惹他。有一次,他在夜里带刀乱闹,触犯了曹操的禁令。曹操不管他来头多大,把他抓起来,用五色棒一阵痛打。那个恶霸经受不起,当场就死了。

这件事轰动了整个洛阳。大家都称赞曹操不怕权势,执法严明。宦官对他又恨又怕,后来,把他调出洛阳,去当了一名县令。

绝妙好辞

曹操曾经途经曹娥碑下,杨修跟随着(曹操)。石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一想。”走出三十里远的时候,曹操才说:“我已经知道了。”命令杨修单独写出他所知道的。

杨修写:

“黄绢,有色的丝织品,写成字是‘绝’;幼妇,少女的意思,写成字是‘妙’;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写成字是‘好’;齑臼,受辛之器,盛纳五辛的器具。五辛的另外一种解释是葱、蒜、椒、姜、芥。这说的是‘绝妙好辞’的意思。”

曹操也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杨修是一样的,于是赞叹道:“我的才能比不上你,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碑文的意思)。”

注:齑臼,不是受尽艰辛的器具,而是盛纳五辛的器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有关日久见人心的由来历史典故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孔夫子到六十岁之后,不再环游列国。就在曲阜家乡办了一座学馆,靠授徒为生。老先生喜欢吃鲜肉馄饨,天全国午都叫子路到馄饨店买馄饨当点心。

这全国午,子路又去馄饨店买了一碗馄饨,双手端着朝学馆走来。哪晓得刚走到学馆门口的老柳树下啊,一片树叶子被风吹下来,恰巧落在棍饨碗里头。子路一看,怎么办呢

到店里换一碗吧,先生等着要吃;用手去拿掉叶子吧,又没洗手,对老先生不尊敬。突然,他灵机一动,低下头来,用嘴去衔叶子。

合法这时候,孔夫子等馄饨吃等得心焦了,抬头朝窗外看,正悦目到子路用嘴伸到馄饨碗里,他心里一动,也不吱声,等馄饨来了,端碗就吃,一面吃,一面心里就当心数了,果真只有十九只。“凭我的名望,店家从来不敢少我半只,老是一碗二十只。目前为啥独独少了一只?子路啊子路,你是我的自得弟子,竟会做出这等事来!”想来想去,着实惆怅了三天。

到了第四天,孔夫子独自上街散散心,勿知勿觉来到馄饨店门口。只见东家人满面堆笑迎了出来,招呼老先生进去坐坐。孔夫子情面难却,只好到店里去坐坐。端过主人泡的茶慢慢喝着。正喝着,又见东家人用碗盛着一只方才出锅的馄饨,必恭必敬放到老汉子眼前。

老汉子一愣,“哎,老板,这算啥?”东家人讲:“嗬,三四天前头,由于小店客人多,就拿馄饨同面一锅下的,手忙脚乱,捞到后来,才发现还剩一只馄饨在锅里头,目前特意给先生补上。”老汉子说:“一把只馄饨算得什么。”东家人道:“子路先生已付足一碗馄饨铜钱,我却少给他一只,这非礼之财,我是千万不能取的。再说,假如老先生是有心之人,发现少一只馄饨,勿是要猜疑子路偷吃了吗?子路先生勿是要被冤枉煞吗?”

听到这头,孔夫子自言自语道:“子路啊子路,老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在不该!这真是日久见人心啊!”东家人听了,把“日久见人心”几个字牢紧记在心里头,还常在主顾眼前提起。从此今后,“日久见人心”这句话一直传播到目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穷人打官司的趣事典故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一个穷人骑着马去旅行。走到中午,他感到又渴又饿,就把马拴在一棵树上,坐下来吃午饭了。这时,一个有钱人也来到这个地方,并把自己的马拴在同一棵树。

“请不要把你的马拴在这棵树上。”穷人说,“我的马还没有驯服,小心踢死你的马!”

这个有钱人却回答说:“我愿意把我的马拴在哪里就拴在哪里!”就这样,他把他的马拴牢后,也坐下来吃午饭去了。然而,不一会儿,他们就听到了可怕的嘶叫声,并看到两匹马踢咬起来。两个人同时向马奔去,但已经晚,有钱人的马已被踢死了。

“看到你的马做的好事了吧!”有钱人气愤地高声喊道,“你必须赔我一匹马!”说着,他拉着穷人就去见法官。

法官问穷人:“你的马真踢死他的马了吗?”穷人什么也没回答。接着,法官又对穷人提出了许多问题,穷人还是一字不答,最后法官为难地说:“这有什么办法呢?他是个哑巴不会说话!”

“哦,”有钱人惊奇地喊道,“他可以像你我一样讲话呀!我刚见到他时他还说话呢!”

“真的吗?”法官问道,“他说什么啦?”

“当然是真的!”有钱人回答说,“他告诉我,不要把马拴在他拴马的那一棵树上。他的马还没有驯服,如果拴在一起,他的马会踢死我的马的。”

“哎呀!”法官说,“这样说来是你无理了,因为他事先曾警告过你。因此,现在他是不应该赔偿你的马的。”

这时,法官又转向穷人,问他为什么不答他的所有问话。

穷人说道:“因为我知道,你宁愿相信有钱人的万语千言,也不愿相信穷人的只言片语。同时,我想让他告诉你事情的所有过程。”最后,有钱人白白死了一匹马,没有得到一文赔偿金,灰溜溜地离开了法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典故:佼佼者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iǎo jiǎo zhě

【成语故事】

东汉初,光武帝刘秀打败了赤眉军,赤眉军首领樊崇被迫投降。投降前,他先派刘恭打探刘秀的口气,说:"樊崇和刘盆子(赤眉军立的傀儡皇帝)投降,陛下将如何处置呢?"刘秀说:"我会让他们活下来。"樊崇得知不会杀头,就率领刘盆子和丞相徐宣等三十多人前来投降。第二天,刘秀把自己的军队列成整齐的阵式,叫樊崇等投降的人观看。刘秀问樊崇:"你投降后后不后悔呢?如果后悔,我把你的士兵、兵甲等都还给你,大家再决一雌雄。我不想强迫你投降。"徐宣赶紧站出来说:"我们离开长安城时,就商量好投降。在这里,好比离开虎口回到慈母的怀抱,决不后悔。"刘秀见徐宣这样说,得意起来,并对徐宣说:"你算是铁中的钢,铮铮有声,与一般人比较,你还是较有才能的(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后以"佼佼者"称赞才能出众的人。

【出处】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盆子传》

【解释】美好、突出的人物。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杰出人物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杰出人物

【反义词】平庸之辈

【押韵词】何许人也、生拉活扯、攀藤揽葛、析珪判野、胡诌乱扯、空室清野、期期不可、如饥似渴、固壁清野、撒村发野、......

【年代】古代

【英语】outstandingperson

【成语造句】

◎ 此次来成都的两名十三岁女秀已跃入世界水平,很可能成为下届奥运会的佼佼者。

◎ 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使其成为世界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再生工业的佼佼者。

◎ 参加《说课评比》的全国31位教师,均是各省市青年数学教师中的佼佼者。

◎ 它是虾类中的佼佼者,其形之美,其体之大,其味之鲜,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 这一发现使虎鲸成为哺乳动物中语言上的佼佼者,足以和人类、某些灵长类动物及海豹媲美。

[历史典故:佼佼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阿诗玛的民间典故

全文共 3222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叫阿着底的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下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阿爹阿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发光,因此给她起名叫阿诗玛。她渐渐地长大了,像一朵艳丽的花。阿诗玛“绣花包头头上戴,美丽的姑娘惹人爱,绣花围腰亮闪闪,小伙子看她看花了眼”。她能歌善舞,那清脆响亮的歌声,经常把小伙子招进公房。她绣花、织麻样样能干,在小伙子身旁像石竹花一样清香。喜欢他的小伙排起了长队,不过在阿诗玛的心里头,只有他的阿黑哥一个。

阿黑是个勇敢智慧的撒尼小伙子。他的父母在他十二岁时,被土司虐待,相继死去。他被财主热布巴拉抓去服劳役。一天,他为主人上山采摘鲜果迷了路,在深山密林里挨冻受饿,受尽了折磨,因怕主人责骂,不敢回去。正在这时,他遇到了放羊的阿诗玛,她把阿黑领回家,阿黑被阿诗玛的阿爹阿妈收养为义子。从此,阿黑和阿诗玛两小无猜,相亲相爱。渐渐地,阿黑长成了大小伙子,他的性格像高山上的青松——断得弯不得,成了周围撒尼小伙子的榜样。人们唱歌夸赞他道:

圭山的树木青松高,

撒尼小伙子阿黑最好,

万丈青松不怕寒,

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

阿黑十分勤劳,很会种庄稼。他在石子地上开荒种苞谷,苞谷比别人家的长得旺,苞谷穗也比别人家的长得长。他上山砍柴,比别的小伙子砍得都多。他从小爱骑马,而且不用马鞍辔头。他调理的马,骑起来矫健如飞。他挽弓射箭,百发百中。他的义父格路日明,把神箭传给了他,使他如虎添翼。阿黑喜欢唱歌,他的歌声特别嘹亮。他还擅长吹笛子和弹三弦,他吹的笛声格外悠扬,他弹的弦子格外动听,不知吸引过多少姑娘。这年火把节,阿诗玛与阿黑互相倾吐了爱慕之情以后,这对义兄妹便定了亲。

有一天,阿诗玛去赶街,被阿着底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看中了,他要娶阿诗玛做媳妇。他回家央求父亲热布巴拉,要父亲请媒人为他提亲。热布巴拉早就听说过阿诗玛的美名,他马上答应了儿子的请求,请了有权有势的媒人海热,立即到阿诗玛家说亲。海热到了阿诗玛家,用他那麻蛇般的舌头,夸热布巴拉家富甲一方,阿诗玛嫁过去会享受无尽的富贵荣华。阿诗玛听了之后说:“热布巴拉家不是好人家,他家就是栽起鲜花引蜜蜂,蜜蜂也不理他,清水不和浑水一起流,绵羊不能伴豺狼。”阿诗玛的回答,惹恼了海热,他威胁说:“热布巴拉家是阿着底有钱有势的人家,热布巴拉的脚跺两跺,阿着底的山都要摇三摇。你想好了,要是不嫁过去,当心丢了家。哼哼!”阿诗玛不管海热怎样威胁利诱,就是不嫁。

转眼间,秋天到了,阿着底水冷草枯,羊儿吃不饱肚子,阿黑要赶着羊群到很远的滇南温暖的地方去放牧。临走时,阿黑向阿诗玛告别,他们互相勉励,互相嘱咐,依依不舍。阿黑走后,热布巴拉便起了歹心,派打手和家丁如狼似虎地抢走了阿诗玛。他心想,只要阿诗玛磕了头,吃了酒,来了客,生米做成熟饭,不嫁也得嫁。可是,坚贞的阿诗玛牢牢忠于她与阿黑的爱情,她被抢到热布巴拉家以后,在热布巴拉夫妇的威逼利诱面前,始终不从,拒绝与阿支成亲。财主捧出金银财宝,指着满满的谷仓和成群的牛羊对阿诗玛说:“你只要依了阿支,这些都是你的。”阿诗玛瞧也不瞧,轻蔑地说:“这些我不稀罕,我就是不嫁你们家。”阿支急得像只猴子上蹿下跳,恶狠狠地骂道:“你不答应嫁给我,就把你家赶出阿着底!”阿诗玛毫不畏惧:“大话吓不了人,阿着底不是属于你一家的。”热布巴拉见阿诗玛软硬不吃,恼羞成怒,他命令家丁用皮鞭狠狠地抽打阿诗玛,把她打得遍体鳞伤。阿诗玛被关进了黑牢,但她坚信,只要阿黑知道她被关在热布巴拉家,一定会来救她。

一天,阿黑正在牧羊,阿着底报信的人找到了他,向他报告了阿诗玛被抢的消息。阿黑闻讯后,很为阿诗玛的安危担心,他立刻跃马扬鞭,日夜兼程,跨山涧,过险崖,从远方赶回家来搭救阿诗玛。

他来到热布巴拉家门口,阿支紧闭铁门不准进,提出要与阿黑对歌,唱赢了才准进门。阿支坐在门楼上,阿黑坐在果树下,两人对歌对了三天三夜。那个阿支本来就愚蠢笨拙,越唱越没词,急得脸红脖子粗,声音也变得像瘸蛤膜叫似的,越来越难听了;而有才有智的阿黑,越唱越起劲,脸泛笑容,歌声响亮。阿黑终于唱赢了,阿支只得让他进了大门。但阿支又提出种种刁难的条件,要和阿黑比赛砍树、接树、撒种。可是他哪里是勤劳又聪明的阿黑的对手啊?每一项比赛,阿支都输得一塌糊涂。

热布巴拉眼看儿子难不住阿黑,只会丢丑,便想出一条毒计,皮笑肉不笑地假意说:“天已经不早了,你先好好睡一觉,明天再送你和阿诗玛一起走吧!”阿黑答应住下,他被安排睡在一间没有门的房屋里。半夜,热布巴拉指使他的家丁放出三只猛虎,企图咬死阿黑。阿黑早有准备,当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向他扑来时,他拿出弓箭,对准老虎嗖嗖嗖连射三箭,射死了老虎。第二天,热布巴拉父子见凶猛的老虎都被射死,又吃惊又害怕,只好答应放回阿诗玛。可当阿黑走出大门等候时,热布巴拉又立即关闭了大门,耍赖拒绝放出阿诗玛。

阿黑忍无可忍,立刻张弓搭箭,接连射出三箭。第一箭射在大门上,大门立即被射穿;第二箭射在堂屋柱子上,房屋给震得嗡嗡响;第三支箭射在了供桌上,震得供桌摇摇晃晃。热布巴拉吓慌了神,连忙命令家丁拔下供桌上的箭。可是,那箭好像生了根,没人能够拔得下。他只好叫人打开黑牢门,放出了阿诗玛,向她求情道:“只要你把箭拔下来,我马上就放你回家。”阿诗玛鄙夷地看了热布巴拉一眼,走上前去,像摘花一样,轻轻拔下箭,然后同阿黑一起,离开了热布巴拉家。

热布巴拉父子眼巴巴看着阿黑领走了阿诗玛,心中很不服气,但又不敢去阻拦。可心肠歹毒的父子俩是不肯罢休的,他们又想出丧尽天良的毒计。他们知道阿黑和阿诗玛回家,要经过十二崖子脚,便打算勾结崖神,要把崖子脚下的小河变成大河,淹死阿黑和阿诗玛。

热布巴拉父子带着家丁,赶在阿黑和阿诗玛过河之前,来到崖子前,用重金乞求崖神把小河便成了大河,而且趁山洪暴发把小河上游的岩石扒开,本来舒缓宁静的小河顿时巨浪滔天。正当阿黑和阿诗玛过河时,洪水滚滚而来。阿诗玛被卷进了湍急的水流里,阿黑只听到阿诗玛喊了声“阿黑哥来救我”,就再也没听见她的声音,也看不见她的踪影了。

阿诗玛不见了!阿黑挣扎着上了岸,到处寻找阿诗玛。他找啊找,找到天放晴,找到大河又变成小河,都没有找到阿诗玛。他大声地呼喊:“阿诗玛!阿诗玛!阿诗玛!”可是,只听到那十二崖子顶回答同样的声音:“阿诗玛!阿诗玛!阿诗玛!”

原来,十二崖子上的应山歌姑娘,见阿诗玛被洪水卷走,便跳入漩涡,排开洪水,救出了阿诗玛,一同在十二崖子住下,阿诗玛变成了石峰,化成了回声。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

阿黑失去了阿诗玛,但他时时刻刻想念着她。每天吃饭时,他盛着苞谷饭,端着饭碗走出门,对石崖子喊:“阿诗玛!阿诗玛!”那站在石崖子上的阿诗玛便应声:“阿诗玛!阿诗玛”。

阿爹、阿妈出去做活的时候,对着石崖子喊:“爹妈的好?呀!好?阿诗玛!”那站在石崖子上的阿诗玛,同样地应声:“爹妈的好?呀!好?阿诗玛!”

小伴们在阿诗玛站的石崖子下,对着石崖子上的阿诗玛弹三弦,吹笛子,唱山歌,那石崖子上的阿诗玛也会应和着动听的弦音和悠扬笛声,唱起山歌。

阿诗玛的声音永远回荡在石林,她的身影,已经化成石头,永远和她的乡亲相伴。

“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姑娘,她是天空中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阿诗玛的故事是根据我国彝族地区流传甚久的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的,阿诗玛和阿黑真挚不渝的爱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阿诗玛是个漂亮聪慧又有气节的姑娘,她不被财主的荣华富贵所利诱,也不屈从于财主的毒打恐吓。阿黑是勇敢善良又机智的少年,他善劳作,会唱歌,在营救心上人的过程中表现得智勇双全。而邪恶的热布巴拉一家却勾结崖神,最终拆散了阿诗玛和阿黑现实的爱情。可即便如此,化为石头、只能用回声表达感情的阿诗玛还是守望着故乡,陪伴着她的阿黑哥,也陪伴着善良的乡亲,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阿诗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勇于与邪恶的势力作斗争,以争取幸福的权利,虽然邪恶的势力有时会很强大,但是只有正义的力量才是不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典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让我们了解历史、通达事理,提高自身素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历史典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欢迎大家阅读!

【典故】: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拼音】: zhì zhě qiān lǜ,bì yǒu yī shī

【解释】: 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典故】:

刘邦派韩信去攻打赵国。韩信用计杀退了赵兵,杀死了赵军统帅陈余,也活捉了赵国出名的谋士李左车。韩信知道李左车是一位有才能的人,便亲自为他解下绑绳,并且十分客气地向他请教说: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边讨伐齐,什么办法才会成功呢?李左车感到很羞愧,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我是一个吃了败仗的俘虏哪有资格谈论这样的事情呢?韩信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并非是在虞国百里奚愚蠢,到了秦国又变得聪明,而在于国君是不是信任他,能不能听他的谋划。陈余的失败,是他没能听取你的计谋。如果他按照你的意见作战,我也要被你们俘虏了。今天我是诚心诚意地想听听你的高见,请你别推辞了。李左车见韩信很诚恳,便讲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聪明的人考虑千次,可能有一次是错的;愚蠢的人考虑千次,也可能有一次是对的。俗话说:狂人的话,至贤也可以选择。只恐怕我的计策不值得您采用,但我愿意献愚忠,为您效劳。您背水作战,不到一个上午打垮赵军20万,杀死陈余,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这是将军在战略上的长处。然而,农民遭受兵灾,非常贫苦,士卒经过激战,非常疲惫。如果您现在用这样疲惫的军队,去攻打燕国的牢固城池,恐怕难以攻下。而且,战事如果拖得久了,士卒们会更疲惫。再说,军粮也会发生困难。因此,我认为,你如马上用兵,这便是您的战略的短处。善于用兵的人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韩信问:那么,我目前应该怎样呢?李左车说:现在应该按兵不动,先安定赵国的秩序,抚恤赵国阵亡将士的遗孤。这样做,人们就会拥护您。方园百里之内,就可能有人送来牛肉和酒,犒劳您的将士。到那时,您可以一面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一面派遣说客,拿着您的亲笔信到燕国去,把自己战略上的长处显示给燕国看,那样,十有九燕国会自行投降的。燕国投降后,再派遣说客到齐国去,把燕国投降的事告诉齐国,齐国也会像草随风倒一样,很快降服。这样,夺取天下就不难了。用兵向来讲究先虚后实,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韩信按着李左车的意见去做,果然获得了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尸位素餐典故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尸音史,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须要做任何动作的人。

《书经》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一样。

素餐也是出于《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人于是用素餐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把尸位和素餐两者连合成为一句成语,应该说是出于《汉书》,因为该书的朱云传里: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整句成语的意思,也是和上述的尸位和素餐相同。

有些机关、社团、商店的冗员,凭看人事或其它特殊的关系,只知道每月按期领取薪金,每日吃喝闲坐,而不做任何工作,这种人都可以说是尸位素餐。此外,有些工作能力很差的人,虽然已经尽了自己的能力服务,但事情总是做不好,毫无成绩可言,这种人能够保持职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领,而是凭着特殊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尸位素餐。又如某人向朋友说,自己本来没有什么本领,幸蒙东主的照顾,得到解决生活,但自己尸位素餐,良心上也有点内疚。这样说,又成为很得体的谦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胶漆相投的经典历史典故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另外一个叫陈重。雷义和陈重的感情比亲兄弟还要好。

有一次,他们两个人一起去参加考试,雷义考上了,陈重却没考上。雷义心想:「陈重的学问比我好,居然没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义就跑去找掌管考试的官员说:「大人,麻烦您将我的功名转给陈重,他比我优秀呀!」官员当然不理他:「胡闹,功名怎么可以随便转给别人呢?」雷义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这个功名了!」雷义就假装发疯不去做官,终于被解除了功名。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一起去参加考试,这一次,他们两个都考上了,还很幸运地被派在同一个地方做事。雷义高兴的对陈重说:「陈兄,以后又要麻烦你多照顾了。」陈重说:「雷兄,您说笑了,都是您在照顾我呀!」两个人很开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变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们感情这么好,都说:「胶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坚固,不过还是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深厚友谊呀!」

后来,有人就把这件事变成胶漆相投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好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就像胶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坚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后来者居上

全文共 145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后来者居上,是指居处于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有以称赞后起之秀的官职超过前辈的说法。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历史典故:后来者居上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史典故:后来者居上

【拼音】hòu lái zhě jū shàng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文官汲黯生性坦率,总是直言劝谏皇帝,汉武帝派他去边远的地方做官,他在东海郡政绩显著,汉武帝将他调回宫中。他本性不改,汉武帝重新冷落他。他感慨道:“皇帝用人就像堆柴,真是后来者居上。”

【典故】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史记·汲郑列传》

【释义】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后者胜前者

【相近词】后来居上

历史典故:

汉武帝时,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别叫作汲黯、公孙弘和张汤。这3个人虽然同时在汉武帝手下为臣,但他们的情况却很不一样。

汲黯进京供职时,资历已经很深且官职也已经很高了,而当时的公孙弘和张汤两个人还只不过是个小官,职位低得很。可是由于他们为人处事恰到好处,加上政绩显著,因此,公孙弘和张汤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起来,直到公孙弘封了侯又拜为相国,张汤也升到了御史大夫,两人官职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眼看那两位过去远在自己之下的小官都已官居高位,心里很不服气,总想要找个机会跟皇帝评评这个理。

有一天散朝后,文武大臣们陆续退去,汉武帝慢步踱出宫,正朝着通往御花园的花径走去。汲黯赶紧趋步上前,对汉武帝说:"陛下,有句话想说给您听,不知是否感兴趣?"

汉武帝回过身停下,说:"不知是何事,不妨说来听听。"

汲黯说:"皇上您见过农人堆积柴草吗?他们总是把先搬来的柴草铺在底层,后搬来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觉得那先搬来的柴草太委屈了吗?"

汉武帝有些不解地看着汲黯说:"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汲黯说:"你看,公孙弘、张汤那些小官,论资历论基础都在我之后,可现在他们却一个个后来居上,职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农人一样吗?"

几句话说得汉武帝很不高兴,他觉得汲黯如此简单、片面地看问题,是不通情理的。他本想贬斥汲黯,可又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压住火气,什么也没说,拂袖而去。此后,汉武帝对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职也只好原地踏步了。

后来者居上,原本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就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了。汲黯认为提拔人才一定要论资排辈,反对后来居上,是不可取的。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历史典故:后来者居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活佛济公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济公活佛是杭州人民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杭州人心目中的济公形象是头戴破僧帽,身着破袈裟,手持破蒲扇,外形不僧不俗,非氓非丐,若痴若狂,好诙谐,好戏耍,神通广大,“专管人间不平事”的一个受人喜爱的疯和尚。济公的故事传说很多,而且大都跟杭州西湖有关。

传说,济公是南宋时浙江天台人,俗名李修缘。18岁来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名道济。他不守戒律,好喝酒,吃狗肉。后来转到南山净慈寺当记室(文书)僧。

一次,净慈寺失火焚毁了大雄宝殿。他受方丈之托,募化建殿的大木。他在痛饮沉醉三日后,大声喊道:“大木来了!可从井中去取!果然寺中井底有大木涌出。寺曾们赶紧从井里先后取出七八丈长、五尺多圆径大木60多根。后来方丈说够用了,大木就不再涌现,一根刚要出井的大木,也就停止不动了。今天的净慈寺中的“神运井”(又称“运木古井”)里,还可看到井水面上的大木端面。一次,济公预知将有一座小山从西方飞来落在灵隐寺前,为了拯救寺前小村村民的性命,他急中生智地采用了“和尚抢新娘”的办法,使得村民们都赶快去救新娘子,从而避开了被山峰压死的厄运。这就是飞来峰的故事。

一次,济公经过西湖边,看到不少居民已将螺蛳剪掉了尾巴,准备吃食,济公就向居民乞讨了这些螺蛳,放生到西湖里,这些没尾巴螺蛳都活了。从此,西湖中生长了不少没尾巴螺蛳。至今,虎跑、西溪一带的山涧中,仍生长着没尾巴螺蛳,传说就是当年济公亲手放生的“故物”。今天虎跑寺前的一条小涧,古时常常要枯竭,是济公手持破蒲扇一扇,口中连连喊:“涨、涨!”涧水立时喷涌,并且从此畅流不歇,永不枯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腊八粥的典故

全文共 2022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那么关于腊八粥的典故是什么,看看下面的范文吧。

谈起腊八节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若是讲起腊八节的来历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百丈清规》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申供养。”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

典故一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典故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典故三

早先年,有这么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庄稼活。春耕夏锄秋收,兢兢业业奔日子。家里存的各样粮食是大囤满、小囤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大枣树,老两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好多好多银钱,小日子过得挺富裕。

老两口紧紧巴巴地奔日子,就为给两个儿子娶上媳妇。

眼看儿子一天天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了,老两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种庄稼;老母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保养院里的枣树,攒钱存粮留着娶媳妇。

四口之家现在光剩下哥儿俩过日子了。哥哥看到这大囤满小囤流的粮食,对弟弟说:“咱们有这么多的粮食,够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说:“今年这枣树也不当紧了,反正咱们也不缺枣吃。”

就这样,哥儿俩越来越懒,越来越馋。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乐,没几年就把粮食吃完了,院里的枣树呢,结的枣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办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扫帚,弟弟拿来一个小簸箕,到先前盛粮食的大囤底、小囤缝里扫呀扫的,从这里扫来一把黄米粒,从那里寻出一把红豆来,就这样,杂粮五谷各凑几把,数量不多,样数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几枚干红枣,放到锅里一齐煮了起来。煮好了,哥俩吃起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两双眼对望,才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

哥俩尝到了懒的苦头,败子回头,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不几年就又过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

为了记取懒的教训,叫人千万别忘了勤快节俭地过日子,从那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那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腊八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