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抗日短片观后感【最新20篇】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今天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代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在谈及2024年政协的主要工作时,俞正声表示,今年将积极推进工作创新,包括进一步做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文史资料征集出版工作等。接下来开学吧给同学们整理了一些关于抗日短片观后感优秀作文,欢迎查阅,希望对大家有用。

浏览

1901

作文

103

2024抗日电影诱狼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一提到抗战影视剧,人们都会想到“雷剧”“神剧”标签,都会想到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雷死人不偿命的桥段,这样的刻板印象害苦了一些制作精良、剧情耐看的良心抗战片。

下面,给大家介绍暑期值得期待的抗战片——诱,不手撕鬼子,不裤裆藏雷,没有手榴弹炸飞机,讲了实有其事的伏击战,温暖人心的兄弟情义,催人泪下的战火情缘。因为是电影,面向大银幕观众,制作水准方面,比抗日神剧高太多。

这部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以黄土岭战役为背景,重现当年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三支队支队长曾雍雅,智诱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进入八路军包围圈,将其一举歼灭的故事 。

乍一看,不就是一个简单的抗日故事嘛!其实远不止此,抗日只是表层故事,里面的兄弟情义、战火情缘才是让人动容的点。电影里面有对人性的刻画,有对友情的歌颂,有对爱情的赞美,即使是坏人也有情,甚至会为了情不顾一切。

除了这些,里面还有男主和女主斗嘴耍贫的桥段,温馨搞笑,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

这片不同于雷死人不偿命的抗日神剧,值得一看。影片8月25日上映,大家不妨去影院检测成色。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影片记叙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五月、八月这对姐妹俩在亲人相继逝去的情况下背井离乡,独立生活,经历重重困难,得到了磨炼。

在战火中成长的五月过早地变得成熟,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年龄尚小的八月也懂事了不少。

战争中的儿女是坚强的。影片中有一个令我深受震撼。1937年12月,惨无人道的日本军队在南京肆无忌惮地扫荡,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五月的爸爸出门以后惨遭杀害,于是五月的妈妈把生活用品搬上阁楼,打毁了楼梯。一天,日军又来扫荡了,妈妈与奶奶顾不上逃命,让姐妹俩爬上阁楼,自个儿留在了楼下。日军一冲进来,就把奶奶杀害了。妈妈也被强奸了。五月、八月眼睁睁看着奶奶妈妈遭到日军的毒手,心痛不已,恨不得冲下去保护妈妈。但五月知道,妈妈宁可受屈辱也不愿姐妹俩受到伤害,只要一发出声音,妈妈的苦心就白费了。五月强忍着心痛和眼泪,咬紧了牙关,连一滴眼泪都没流下来。八月年龄小,呼之欲出,五月马上就捂住了八月的嘴。看,五月多么坚强啊!她不会被一点儿困难吓倒,仍然镇定地思考,为大局着想。她的这种坚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战火中磨炼出来的。

这使我想到了我在报纸看到的一件事。黑龙江省的一个小男孩从小就生活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与爸爸妈妈的百般呵护中,经不起一点儿打骂。他在家里,要什么就有什么,就像一个小皇帝似的。再加上他的爸爸妈妈是干部,家里有的是钱,更使他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娇生惯养的他靠着爸爸妈妈的关系当上了个中队长,无论什么事都是由爸爸妈妈替她安排好的。有一次,他向他的哥哥要糖吃,哥哥告诉他:“这是要留给爸爸妈妈吃的,你不能吃!”那孩子听了,还是不肯罢休。他一气之下,竟用红领巾上吊自杀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一个孩子就是因为没有经过磨炼,从小在要风就风,要雨就雨的环境中成长,才会经不起一丁点磨炼。他和五月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五月、八月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们永远是我的好榜样。我相信,我也会在生活中不断磨练自己,成为真实生活的五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抗日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805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是以始于1933年3月著名的“长城保卫战”为背景的。“九·一八”之后,日寇疯狂扩大对华侵略的势力范围。鬼子由山海关开始一步步逼近长城,北平岌岌可危。5月,抵抗日寇的国民D军队逐渐失去了蒋介石的援助,由胜而败,节节后退。

就在战况越来越惨烈之时,傅作义的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急赴前线。结果,寡不敌众,一批一批的塞外男儿血洒疆场。傅将军决意将这些抗日阵亡将士的尸骨千里迢迢运回家乡掩埋并立碑以志。这久远的碑文,就成了《残团》最好的史料依据和创作基础:“这里长眠的是二百零三个中国好男子,他们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

我们和我们子孙来这里凭吊敬礼的,要想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报答他们的血。”同时,碑文详细记述了1933年5月23日,在离北平60余里的怀柔县附近,一个团的抗日将士如何用他们的热血,洗涤着中华民族丢失国土的耻辱。

经创作改编的影片主人公是“残团”的团长武占元。开片伊始,在暴雨滂沱的场景里,已经残了一条腿的武团长,顶着闲言碎语,执拗地来向旅参谋长请战。骂骂咧咧的语言,不卑不亢的神色,证明这是个十分有性格的人。果然,自信得有些自负,粗鲁得有些粗野的个性,溢于言表。但,目无长官却心疼部下;说话粗放却做事认真;格外理智又不乏柔情的丰富心理,又使武团长在士兵中拥有很高的威信。

因为,他是一个有“精神”的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他没有说出口的作为军人的一种豪迈和执著的精神。面对并不乐观的正面战场,他一以贯之坚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顽强和勇敢;被派往太平谷驻扎休整,他时时刻刻防患于未然,“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睛”.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而从武占元和他的士兵身上来看,则是将“雄”,全团都英雄。

王有财,是团里的炊事班长,“残团”驻扎的太平峪就是他的家乡。当他不断把作为军粮的罐头偷回家给老娘和老婆时,观众认定,这家伙一定是个反面角色——“吝啬鬼必定是怕死鬼”嘛。然而,鬼子来了。主动将鬼子引走的王有财,一路狂奔,一路高喊,一路射击,表现出了令人意外的勇敢,因为他心里有爱,爱自己的妻子,爱自己的母亲,爱生养自己的那个村儿。悬崖边,气急败坏的鬼子开始疯狂扫射,牺牲前,王有财用尽全身的力气抱住一个鬼子,跳下了悬崖,终至与敌人同归于尽。

影片的女主角水花,是个非常漂亮且命运多舛的寡妇。她一出现,观众就预测到武占元和她之间一定会发生些什么。然而,除了辛辛苦苦帮厨、大盆大盆洗衣之外,爱情,并没有分散影片的主题。倒是在鬼子又一次迫近时,她竟勇敢的担负起去请增援部队的通讯任务。一路上,泥浆和血浆不但没有掩盖住她的美丽,反而使她原本柔美的形象多了几分坚强和勇敢的英气。

在此,观众会看到,英雄“残团”那并不残缺的英雄气概,挥发出了多么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于是,我不禁想到了高尔基的小说《二十六个和一个》,()还有那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喀秋莎》。是啊,女人是男人奋斗的动力,也是男人拼搏的后盾。当一个美丽的女性出现在一个男性的世界时,象征着母亲、象征着姐妹、象征着妻女,她的生命,就是动力!这种动力,无与伦比。因为,对敌人的仇恨,无不是建立在对亲人和爱人的挚爱之上的!

片中还有一个会在石头上雕刻的战士,叫胜子。素日里默默无闻,对喜欢的形象却能过目不忘。闲时,他把水花雕得栩栩如生,战时,冒着枪林弹雨,他又把牺牲者的名字一个一个认认真真地镌刻在石头上。一个特写,狂风把沙土一点点吹开,渐渐露出一个牺牲的战士那年轻的面庞;又一个特写,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激战后的宁静有些瘆人,唯有胜子叮叮当当的刻凿声不绝于耳,那是他在替历史留住那些不该逝去的年轻生命,直至自己也牺牲在战场上。胜子的勇敢不仅仅在于杀敌,而且在于站在战争之上俯视战争,用不朽的石雕,见证历史,铸造历史。这与影片的创作初衷何其一致!编导之匠心,由此可见一斑。

说实话,由于记录本身就是选择,史实本身就有力量,所以,阿伦娜等主创人员没有刻意采用以往艺术创作的典型化手法,把矛盾冲突仅仅集中在男女主人公身上,致使观众反而不忍忽略任何一个画面,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点儿声音,进而细细体味其中的内涵和再发展的可能性。相比较,与我国第六代导演采用新颖的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纪实手法去讲述并不新鲜的故事有所区别,《残团》的视听震撼力,是通过经典而宏阔的音像蒙太奇,讲述了一个过去了的却并不为人所知的新鲜的史实,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抗日电影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抗日电视剧《雪豹》观后感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剧雪豹》是近年来优秀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之一,剧情贯穿淞沪会战至日本战败投降的整个抗日战争,讲述了一位出身富家的爱国青年在民族危亡之时毅然从戎,并逐渐成长为一名战功赫赫的八路军指挥官的故事。剧情跌宕起伏,真实动人,成功再现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勇于担当、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伟大的抗战精神。

看完《雪豹》,给我感触最深的的不仅是周卫国的英勇抗敌,逼真精彩的作战场景和剧中人物之间的深厚情谊,而是透过雪豹我看到了抗战期间无数不甘做亡国奴的优秀中华儿女的身影。我从周卫国身上看到了李云龙、孟烦了、龙文章,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抗日英雄都是那个辉煌时代热血青年的一个个缩影。我体会到了具有崇高理想的中国人在祖国危难时刻所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和爱国情怀,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和平时期回顾那些伟大先辈时的骄傲和自豪。

结合自身,我从周卫国个人的成功身上也有了两点深刻认识。首先,个人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伟大目标的指导。作为军人,周卫国如果没有抗日救国力挽祖国、同胞于危难的崇高理想就不可能再亲人遇难、战友牺牲等重重打击之后仍以独臂坚持战斗,也就不可能有作为军人所取得的成就-----成为独立团的团长,也就不可能选择和人民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加入八路军投身革命的洪流之中。其次,具有相当高水准的专业知识是一个人要在自己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所必备的条件。周卫国的每一次胜仗都离不开他在军校和德国留学期间通过刻苦学习所具有的军事知识。正是这种高水平的军事素养才能使周卫国在对日作战中总是棋高一筹,出其不意的打击日军。我作为一个青年人,我正处在自己人生的大好时光,更要加紧学习和工作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指导日常的工作,是有这样才能在工作时游刃有余,高效正确的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抗日电影《东京大审判》观后感

全文共 1049 字

+ 加入清单

东京大审判》这部片子公映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很多人看后都流下了眼泪,我也是含着泪水看完这部片子的。看完这部片子后,很长时间心理都很沉闷,总在反复的自己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最让我感动的一句台词是:“这么纯净的孩子,怎么会变成了杀人魔鬼?”是啊,到底是什么让人变成了魔鬼?

这部影片和以往的那些抗日题材的影片不同,没有什么英雄和鬼子,也没有过多的表现日本鬼子杀人放火的镜头。但是他却能给人们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是一部人性呼唤的影片,一部站在维护人类文明和生命尊严高度上的影片。通过对那些“战犯的审判”,痛斥了发动那场战争的人丑恶和疯狂的灵魂,批判了那场战争给人类文明和人类生命尊严的漠视和践踏。

东条英机的顽固不化,不思悔改,表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疯狂,表现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是怎样走入罪恶战争的深渊的。那些战犯们的荒谬的申辩,让人们看到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把国家和人民变成杀人机器和魔鬼的。通过异国的恋情,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的日本人,和日本家庭真实原貌。在所谓“神圣的理想”愚弄下,那些原本“纯净”善良的人们,人性被扭曲和泯灭,变成了杀人魔鬼,变成了疯狂的种族仇恨报复者。在他们成为沦为战争工具的同时,也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当他们一些人醒悟过来的时候,大声呼喊:“为什么?为什么?”“我是鬼子,鬼子!”,让人不能不产生一种灵魂的振荡。人类文明和人性的丑恶,在这部片子里剧烈的撞击,给人们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看过这部片子后,中国人哭了,日本人也哭了。几位看片的日本电影人看过此片后满面泪痕,泣不成声。此片在日本试演时,播放厅内一片唏嘘之声。一位老人看完此片后,甚至不能够站立起来。日本人为什么会为中国人拍的这部片子哭泣呢?是什么触动了他们那早已淡忘和麻木的灵魂呢?他们一定有着和中国人不一样的复杂感情。一位中国作家访问了一位日本老人,那位老人在谈到这一段历史时,痛哭失声。他说:“我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那时我们是那样愚蠢,怎么就听信了那样一群疯子的话呢?”“我们被人欺骗了,出卖了。”这位讲述了他在战争中痛苦的经历,和他那些死去的亲人们。我们这位作家原本想问他:你知道不知道多少中国人死在你们的刺刀下?你知道不知道南京的屠杀?但是当他看到老人那抽啜的肩膀后,这位作家终没有忍心去问他了。可怜的老人呐。

看完这部片子后,总有一种想要呼喊的欲望,总想写点什么。但是拿起笔来,却又什么也写不出来了。脑子里就是这么两个字:“疯狂”“疯狂”还是“疯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抗日电影《刘老壮八十二壮士》观后感

全文共 100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抗日电影刘老壮八十二壮士》,这不仅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历史战争类电影,还是一部激励中国人斗志的电影。

刘老庄八十二壮士》主要讲述了 1943 年 3 月 18 日 ,新四军某团第 4 连 82 位勇士,在刘老庄一带的一场阻击战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作为力量悬殊弱势的一方,顽强抗击日军一千多人十多次的进攻, 82 名作战员虽然壮烈牺牲,但却成功坚守数小时,为新四军主力部队、领导机关以及刘老庄的百姓们赢得了转移的时间。

这部电影里的狙击手田一枪、一排长蔚庆忠、连长白思才 …… 他们让我难以忘怀。

田一枪是一名枪法精准的狙击手,在战争达到高峰时,他单枪匹马闯入敌营区,杀死了许多敌人,但最后还是英勇地牺牲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就没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呢?一说到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人们都你推我让的,谁也不愿去做。可田一枪呢?他直捣敌人大本营,为党、为人民、为连队,多杀几个日本人,以报血肉之仇;一排长蔚庆忠可以说是一个英勇善战的烈士,为了保护乡亲他不惜一切代价暴露了自己的位置。为了连队不再受到炮弹攻击,他扔出了自己手上所有的手榴弹炸掉了敌人的炮兵阵地,并拿起刺刀与地敌方军官佐佐木顽强拼搏,让人非常敬佩。可现在,我们为什么没有继承老一辈革命战士的传统呢?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美好的今天!连长白思才,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从他指挥全连战斗到英勇牺牲,总是那么有骨气,他牺牲时,一只脚支撑在地上,一只手紧握手枪,透出一股中国人永远不会倒的气质!成为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看了这部电影,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

我突然才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 — 因为幸福,是由一个个坚定的意志,一堆堆成山的白骨,一滴滴鲜血而得来的。烈士园中的每一座挺直的墓碑,在今天明媚的阳光下,是那么刺眼,刺痛了每名中国人的心。这令我想起了中国历史上一些有名的英雄,就拿少年英雄邱少云说吧。 1952 年 10 月,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在一次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燃烧,但为了不暴露目标,影响整体战斗部署,他始终趴在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同时,我也想起了那些变卖祖国的清朝官员,他们闭关锁国,腐败无能,不思进取,导致和外国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看了这部电影,我心中立下誓言:长大一定要保护祖国,绝不让外人侵占祖国的一寸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抗日战争的观后感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抗日战争》共分三卷,每卷均有60多万字,第一卷于6月底出版,其余两卷将于其后陆续上市。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120种重点选题中,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位列其中。

《抗日战争》是一部宏大的历史非虚构作品,它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用国际眼光审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生、发展及结局。作者立足于全民族抗战的全局,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地位作用,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各阶级、各政党、人民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浴血奋战,不屈不挠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

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走访战争的亲历者,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总计180万字的巨著。

这部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文学叙述向最广大的读者解读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持久的战争。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首次全景式反映全民族抗日战争历史

彰显中华民族“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在讲抗日战争历史的时候,国共两党的矛盾成为影响客观呈现的重要因素。王树增在《抗日战争》中,摆脱了这一思想的束缚和限制,他站在全民族抗战的角度,从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出发,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为反抗外敌侵略,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伟大历史。“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整个中华民族表现出的“不屈服”精神值得我们深深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新材料党支部和分工会组织党员及职工、研究生等五十余人,前往延庆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此次活动是为了响应国家将每年的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的决定,将爱国教育活动与党支部、工会群众活动相结合,通过缅怀先烈,激励大家牢记历史,奋发图强,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做出新的成绩。

大家首先瞻仰了平北抗日英雄纪念碑和镌刻着牺牲的平北抗日英烈名字的纪念墙,然后进入纪念馆参观。纪念馆展示了日军侵占冀热察边区、八路军第四纵队东进、创建平北抗日根据地、巩固发展平北根据地、反扫荡、反蚕食、反“无人区”斗争及平北军民坚持抗战等的战斗场景和在战斗中使用的武器、日常生活用品及书籍、照片等文物,生动地再现了抗战时期的艰苦斗争环境,详细记录了平北抗战中涌现的英雄事迹。通过学习革命先烈艰苦抗战、保卫祖国的历史,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正是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才换来国家的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大家都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缅怀先烈,激发党员与群众的爱国热情;党员同志尤其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10月2号,我和爸爸还有奶奶去了卢沟桥抗战纪念馆参观。那里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我们经过安检后进入了纪念馆。

从 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畔的第一声枪响,中华民族开始伟大的抗日救国战争,到1945年9月9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在这场历时8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重大贡献。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杨靖宇、佟麟阁、左权、张自忠…..国难当头,英雄辈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枯草、树叶、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可以说,没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奉献的崇高精神,中国抗战胜利是不可能的。

今天,我们应当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不忘国耻,缅怀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锻炼身体,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奋学习和工作的动力,长大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抗日英雄观后感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刘胡兰她年轻、漂亮、勇敢、善良,来自美丽山西的女英雄,她出生于1932年10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八路军来到文水县同人民一起战斗,就在这一年周西村成立了抗日小学。

1942年,年仅十岁的刘胡兰就当上了儿童团长,常常和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掩护抗日战士。刘胡兰原名刘富兰,母亲生下妹妹后就不幸身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换名为刘胡兰。

刘胡兰一个十五岁文静的小女孩,是一个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革命同志忠心爱戴,对敌人的,面对敌人的凶狠残暴毫不畏惧,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当她昂首挺胸走向敌人的铡刀时,是那么从容不迫,视死如归。十五岁,是一个花样年华;十五岁,我们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淘气,无忧无虑地生活时,而我们的小英雄刘胡兰却被惨杀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一个正当花季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们伟大的领袖---亲自为她挥笔写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的赞扬。

与刘胡兰对照,我自形惭愧,平时碰到一点点的困难就会垂头丧气,叫苦叫累,我要向刘胡兰姐姐学习,做一个勇于拼搏不怕困难,英勇不屈的人,将来为祖国效力!

看了刘胡兰姐姐的英雄事迹,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生长在和平时代,没有了硝烟战火,我们的千千万万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此时此刻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们要好好学习,回报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抗日电影“犬王”观后感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犬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听起来不像抗日电影,但故事确实发生在中日战争时期,故事是这样的:

在抗战时期,有这样一支部队,他们训练狗来执行任务,其中有一只叫小龙的狗,非常聪明勇敢,几次在与日本鬼子的交战中,咬死很多敌人,还在处处危险的环境中存活下来。这只狗后来被称为“犬王”。

日本人因为多次领教了“军犬突击队”的厉害,都有了惧狗症,有一次,一个日本人领着狗进了他们的部队,一个日本人还以为是中国人的狗,吓得把身子离这狗远远的,怕被咬着。在日本人那流传着小龙是天上的神犬下凡呢!

这回我可知道狗到底有多聪明了,只要你爱它,训练它。

狗还很善良、忠诚、知恩图报。故事中一条日本的斑点军犬,在战争中负了伤被日本兵丢弃,中国人治好它的伤后它又回到日本主人身边,在一次战争中,斑点军犬见日本人要伤害它的救命恩人,便反身咬日本人,结果被日本人打死。

狗都会知恩图报,可见日本人的无情。看到曾经那么多人,那么多小生命为抗击侵略者而牺牲,我们就更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抗日电影《集结号》观后感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战争,犹如一场与死神的盛宴。一旦踏上战场,就等于随时献出自己宝贵的声明。然而对于谷子地来说,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就是属于九连47个弟兄的崇高荣誉。他用毕生的时间去寻找他致爱的死难的战友们,无论如何他也要将荣誉归还给这群荣誉的英雄。

片子里,不能忘却的那些镜头,刘团长叫谷子地重复他的命令,他说:“还有呢?”怎么忍心,他那么冷静得近乎冷酷地给了希望又叫人绝望。在他墓碑前嘶声大叫的谷子地,是他意料外的生还者吧。有时候,活着比死更痛苦。但活着,至少是活着,多少希望活着的士兵连全尸都没有。谷子地说过一句:“轰碎了就拼不回来了。”面对这些,他,应该是见多了,习惯了,但听的人是一阵揪心。面对那块染血的手表,他该攥紧还是狠狠丢掉?还有那一段,为了那没听见的集结号,焦排长说听见了集结号,在他生命的尽头,他这么说。于是,听力受损的谷子地固执地一问再问,好几个人都说听见了。真的听见了?还是说服了自己,所以听见了?我没有如此地就近死亡边缘的经历,我不知道那是幻觉还是善意的谎言。但九连的指导员,那个被人瞧不起的贪生怕死的王金存清醒地回答:我没听见。

最终,都认了,九连的战士们除了谷子地,其余的都死了。注定了的,九连里没有懦夫,所以,他们都牺牲了,死在那个英魂永存的时代。

谷子地生存的唯一动力只是为死去的战友找回应有的荣誉。即使时光飞逝,事过境迁,即使历史已渐渐被人淡忘,那刻骨铭心的兄弟情谊,那抛洒在战场上的鲜血的应急怎能忘怀,永远烙印在谷子地以及我们的脑海。九连牺牲的战士们,那个号没吹响,一直也没吹响,他们的灵魂就得不到安息。直到最后一刻,集结号吹响,那些烈士们的灵魂才得以安息。谷子地的心灵也可以安歇。

那些连“残骸”都寻不到的战士们,那些“失踪”的无名氏,多少人至今或许都没有得到认证,却是真实为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们。历史没有记住你们的名字,但历史不会磨灭你们所付出的牺牲与代价。我们会以深深的认可与感激记住影片所写的一句话: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东北抗日联军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CCTV1播放的《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抗联),昨晚, 8月3日终于落下帷幕,观后感慨颇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抗联》中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的描写各有特点,赵一曼被敌人严刑拷打而坚贞不屈;杨靖宇在游击战中变化多端,堪称奇迹;赵尚志则是不仅有猛张飞性格鲁莽的形象,而且又有诸葛亮智勇双全,指挥艺术高超的特点。正如《抗联》片头曲唱道的:“男英雄豪杰;女英雄忠烈。”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抗联最强大的时候有11个军,30多万人,那是因为抗联拥有广大的民众基础,在中共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发展壮大了。但后来特别是37,38年,日本侵略军改变了策略,一方面设立“人圈”把东北老百姓都圈进去,赶进去,把抗联和群众分隔开来;与此同时从本土移民到东北,这就是所谓的开拓团,使得东北土地上的“人民”慢慢变成了日本国民。这样一来,抗联慢慢失去了民众基础,因为我们自己的民众被“圈起来了”。一旦抗联失去了民众,好比鱼儿失去了水,没有给养,经常找不到吃的,抗联也无法补充兵员,困难越来越大,使人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逃亡的士兵越来越多,甚至叛变,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后来抗联不得不依靠苏联来保存实力。

三、当电视播放到40多集,进入尾声的时候,觉得有点视觉疲劳了,因为《抗联》给人的印象是,写的有些松散,而且《抗联》英雄结局普遍残烈,《抗联》官兵逃亡的多,叛变的多,特别是詹承先的叛变,谢文东的变节,给《抗联》造成重大损失,让人观后真有一种心恢意冷的感觉,但这一感觉在最后一集(46集)被颠覆了,当哈尔滨首富章文续把自家豪宅付之一炬时,当章文续之子章竟洲叫日本军官“滚出我家”时,特别是日本军官还被章竟洲戏弄一番时,心中真有一种“侵略者没有好下场“的感觉,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尤其是当前中日关系较复杂的环境下,大快人心,因此有结局写的好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科技信息处于7月20日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参观平北抗日战争烈士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共忆峥嵘岁月。

平北抗日烈士纪念馆曾是平北地委和平北军分区司令部所在地,现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由烈士陵园、纪念碑和纪念馆三部分组成,展示的是1933年3月至1945年9月间,平北军民反抗日军侵略史实。馆内展览包括“日军侵占冀热察边区”、

“创建平北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反蚕食反‘无人区’斗争”、“攻占张家口,光复平北”等八部分内容。大量珍贵图片和平北军民使用的武器和生活用品等文物,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给平北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生动再现了当年平北抗日军民与敌人英勇战斗场面,讴歌了平北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纪念碑正面是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背面是彭真同志题写的“平北抗日战士永垂不朽”;步枪刺刀的造型,寓意平北军民的用生命和热血铸成的铜墙铁壁以及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漫步在青山翠柏掩映的陵园,风吹树梢沙沙响,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中华儿女英勇抗击日寇、浴血奋战、气壮山河的现实场景,耳边隐约回响起了当年“奋勇杀敌,还我河山”的怒吼声。回想起我们的生活,现在大多年轻党员大多从小家庭条件优越,成长在党和国家创造的和平年代中,享受着安逸奢侈的生活,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血雨腥风和苦难挫折,导致现在我们年轻党员不能感悟到共产党在奋斗过程中所经历的辛酸苦难和创立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对其理想信念不能深入了解,更难以在生活中真正践行。看到纪念馆中年轻小战士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我感到自愧不如,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化作基石铺就了我们今天通往和平、幸福的道路,同样身为年轻人,在现在美好生活环境下,我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持续深入、认真系统地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发扬优良作风,一要坚持抓落实、求实效,对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细化实化具体化,确保抓一件成一件。二要坚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时刻保持搭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使劲干的精气神,追求高标准、更完美。三要倍守共产党员价值观,始终把群众冷暖记在心上,深入群众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时俱进,创先争优,为公司科技事业发展奉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读后感

全文共 1490 字

+ 加入清单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正是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在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在经过了一段曲折之后,中国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国工作的着重点,把改革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通过改革,中国加速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综合国力,使中国更加坚强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抓住当前国内外的大好时机,采取既大胆进取又慎重稳步的部署,中国的改革必将成功。中华民族也势必崛起。

铭记惨痛,提高警惕。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上,恩怨之事无所不在,如无宽恕之心,就会化为冤冤相报。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历史不会简单重复,新的国际关系构架下,国界集团式的意识形态对抗不可能再在21世纪重演,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所追求的经济垄断和单极政治因二战的胜利和冷战的消解,被证明它不可能成为国际政经关系的主流形态。然而,70多年前的战争离我们并不远,导致战争和灾难的文化基因、利益驱动仍然存在,国人还需提高警惕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那场让中国人不堪回首的战争虽已过去整整70个春秋,但在那场战争中,正义与邪恶、理智与狂热,均展现得淋漓尽致,留给后人恒久的思索。战争灾难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历史教科书,需要后人反观和阅读。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拿什么去纪念我们的抗战胜利?应该还原历史、珍惜和平,发愤图强、提高警惕。

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都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赋予民族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倾听实践的呼声,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就是要把握历史方位,培育世界眼光,既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读后感。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使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研究市场经济讲究效率效益、要求公正公平、强调创新竞争、注重诚信秩序的特点,培育平等精神、诚信精神、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等,使民族精神适应时代要求。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世界各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着力宣传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宣传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着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激励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黑色温情自我救赎短片《判若云泥》观后感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并不长,可是却深刻的揭露了人性,人性本善。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人心是最难读懂的东西,一时的冲动可酿成弥天大祸,然而有时一点善举 也可以让人蓦然回首放下屠刀。人心是相悖的,善恶都在一念之间。这部影片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简单得来说,影片描述了一个几度想自杀的犯人逃出监狱,饥肠辘辘得来到一家馒头铺,他想杀了店主来填饱饥饿的肚子,然而店主看见了他,并且给了他两个馒头,他为了报答店主用自己的自由换取店主举报的赏金。影片最后是犯人改过自新并继承了馒头铺。

蹲坐在馒头店附近的他,看着远处走过来的牵着手的母女俩,想到自己的处境,可以发现他的眼神变了,从开始的凶狠戒备到现在似乎已经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的坚定。这样的转变,影片并没有用语言和解说词来表达,全都靠演员的演技传达给观众,不得不说这很成功。

他偷偷地把印有自己通缉令的报纸放到了馒头店的篮子之下,他想告诉老人他的身份。其实看到这里大家会有疑惑,为什么他不自己主动去自首,而是寄托于老人的举报,是因为贪恋这几天的自由吗?

另类报恩

第二天,他来到馒头店,看到老人后拿起刀对着他,在老人错愕的表情中,放下了手中的刀,笑了 。

这时他的背景已经不是昏暗的黑色,而是有了亮光。这样用镜头来表现出主人公的变化,体现出他已经走出黑暗决定面对人生不再躲藏,从而有了亮光有了希望。

在他被警察押上车之前他告诉了老人“报纸是我放的。”然后带着释然从容的笑走上了警车。

老人家在回到店里从新翻看报纸时,报纸背后的一句话,告诉了人们他这样做的原因。

他知道老人家的生活也不容易,他不过是一个逃犯,用悬赏金来报答这位老人是他的善。影片在这里达到了一个高潮,引众人唏嘘感叹,他身上背着罪恶没错,可是他心底也存在着善良,是这样一位善意的老人激起了他心中的善良,引他走上了正途。

善恶的因果,人生的轮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抗日的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拉贝日记》跟《南京,南京》类似,都是描述日本侵略南京场景,但它是从一位德国人眼中看待日本侵华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影片的大概内容在此我就不多说了,只把对我触动比较深的情景跟大家分享一下,以求共勉。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中国老百姓躲在纳粹旗帜之下,尽管日本人知道旗下躲的是中国人,但他们仍然停止了轰炸。我感到十分的辛酸,在我们伟大的国土上,我们竟然无力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家人,而要躲在别人旗下,寄人檐下,苟活生命,我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愤愤不平。不过,再想想我国建国60周年来的发展,又让我感觉到十分欣慰。但我们仍然要感谢这位异乡之客-拉贝先生,找到这面国旗,保全数万中国人民性命。

随着影片的进展,我又一次看到了日本人的“变态”行为,也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杀人游戏-两个人之间看谁砍掉的中国人头多。《拉贝日记》中这个镜头也只是在拉贝先生寻找其司机时一带而过,让我比较沉重的心情总算放松一下。而看《南京,南京》中这个场面时却心如刀绞。拉贝先生的中国司机-张,被拉去当做日本人比赛砍头的工具,拉贝妻子被日本人飞机炸毁,特别引发了拉贝对日本人的仇视。

德国人一开始有一部分人也不赞成建造难民区,因为他们没有想到日本人会那么霸道、无耻。难民区的建造,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带来了希望。大量的人群涌入,但它仍潜藏着不可避免的危机,所有女学生都被剪了很短的头发,远远看去像男孩子,也是为了避免日本人**女学生,让她们看上去比较丑一点,尽量减少日军对其的伤害

看了这部影片,即便还有40分钟没看完,但我仍然被这位伟大的德国友人的国际精神所震撼、感动。他为中国人所做的一切仍被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记忆犹新。死者安息,生者应永远铭记历史,不要让悲剧再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抗日电视剧观后感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之一,老师要求我们暑假里写一片关于抗日战争的观后感,在暑假里的一天下午,碰巧电视里在播放描述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地道战》。

“ 《地道战》主要讲的是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我们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冀中人民们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步调统一、携手并肩地进行战斗,是我们的民族魂——爱国情。

爱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永远铭记屈辱,铭记抗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102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的行程比较紧张,虽然累,但是别有一般意义。上午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回顾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辛酸史。

在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参观,让我们心血澎湃,浮想联翩。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对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有着很深的情怀,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1932年2月5日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正如《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所言,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在馆内陈列的物件,书信,照片,复原景观等展示物,清楚地展现给当代的我们一条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我们没有办法不被触动,每一天的岁月静好,都如此来之不易,必须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活出价值。当以随时可能会失去的心态去看待生活,就会活得很知足,会以长远的目光去看待很多问题,会希望自己能够为后代的人留下些什么有用的东西,会要求自己承担更多的社会的责任,因为我所拥有的生活,是前人留下的,感恩、继承、发展,才是人类社会,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脉!

而对于中日关系上,和平友好是主流,这种合作交流并不是懦弱,而是体现了中国全球化的大局观,我也会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学习,以真实的认知,看待实事保持清醒。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在参拜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钓鱼岛等问题上频频做出错误举动,这种公然挑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都必须对此高度警惕!

在展馆的最后,荡气回肠的四句话,这样激励着来参观的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人,也许我们一声也不会经历那样动荡的变革,但我希望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不会令自己失望,也不会令民族和国家失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历史的存在是让我们反思过去,取长补短。纵观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采取了错误的不抵抗方针,导致日军肆意侵略,人民受到了惨无人道的欺凌。西安事变后,中共合作,战争局势开始改变。不管什么时候,面对困难不能退缩,也不能轻视,要有规划逐步的战胜每一个困难。进一步思考,中国歼灭日军150万余人,而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余人。中国抗日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中国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什么呢?其实不难发现,中日在作战装备上存在很大差距,抗日的胜利真的是用血肉铸成的!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该努力的发展科技,巩固国防,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才能立足于世界。同样,在生活中,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才能立足于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动画短片《鹬》观后感

全文共 2195 字

+ 加入清单

深夜里被皮克斯新作刷屏,6分钟的动画短片》作为《海底总动员2》的前贴片,耗时近三年。皮克斯展现了一只小鸟从恐水症到勇敢捕食的进步过程,用最简单易懂的故事告诉我们:成长就是自我克服。

6分钟的短片里没有太多起伏,真正让我感觉被戳中的,只有这样一个画面:

小矶鹬在第一次失败后,学着寄居蟹的样子在海滩上挖了小洞,在海浪涌来时钻进洞里。于是,它看到了波涛汹涌时的水下世界。四周是一片波动的宝石蓝,无数的贝壳洁白耀眼。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睁开眼的那一瞬,面对这个奇幻世界的眼神。那种终于获得了胜利的惊喜,来自此前所有与自我抗争的艰辛。

这让我想起了陈鸿宇的《行歌》中的歌词:"成长是一场冒险,勇敢的人先上路。"

看着从水里冒出头来的小矶鹬,也会想起经历过相似过程的,少年时代的自己。

我记得那时候最让我感到纠结痛苦,难以克服的事,是站在无数观众和直播镜头面前,参加第二次演讲比赛。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四年级的时候,我代表班里去参加了第一次。不巧的是比赛当天恰好发着高烧,我硬着头皮上了,却尴尬地刚说两句就忘了词。

全校同学都坐在教室里看现场直播,我满脑子只剩下了"我好丢人",更加想不起自己该说些什么。下了台,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我拿到了全场最低分,举着一个优秀参与奖的奖状难堪地抬不起头来。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敢在公开场合讲什么话了。

第二年班主任再找我参赛的时候,我回想起当初站在台上一言不发的窘态,恐惧得恨不得全身发抖。可班主任好像并不担心我会再次把比赛搞砸,她执意要求我必须参加。

"就是因为上一次失败了,这次才要再尝试啊。如果你永远躲着这件事,就永远也不能战胜自己。"

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常常会心跳加速,一面是紧张,一面是激动。我一直在幻想,如果我能在比赛当天完整流利的做完演讲,一切会怎样。

还是那个台子,还是那个黑漆漆的镜头,上一秒在台下紧张到手心出汗,可是第一句脱口而出后,我好像忘了曾经的灰色记忆。讲完最后一个字,一鞠躬,我装作淡定的走下台阶,离开了镜头就迅速向操场跑去。我第一次觉得天空那么蓝,整个世界都很明亮,我沿着跑道在风里飞奔。原来一切都没有那么难,原来战胜自己,是比任何成就都让人感动振奋的事。

我才知道恐惧和心理阴影,常常是个无法随着时间推移而自行消解的东西。而唯一摆脱它的方式,或许就是重来一次,用自我克服覆盖掉过去失败的印痕。

朋友在看完《鹬》后说,除了感动,她更感到惭愧,这只小海鸟身上的勇气和执着,好像已经在她身上消失了很多年。

的确,即使是小学时能克服演讲恐惧症的我,长大以后也成了一个追求稳妥,避免失败的成年人。不会游泳,就坚决拒绝一切下水的邀约。不想去学,害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害怕学起来费劲的难堪;大学选课,专门挑那些水过又擅长的选修,很多课程明知道很有价值,却因为涉及到一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就不敢尝试,怕拿低分,怕遇到困难。

直到毕业年要决定前程的时候,想更换专业方向的我,发现前路真的不好走。

要申海外吗,可我要在两个月里零基础考出雅思,这怎么可能呢?要参加跨专业保研考试吗,可我要在几周里熟悉一个陌生专业领域的知识,这难度也太大了吧。

想了一圈,竟然对自己说,这么难,要不就算了吧,继续上个相近的专业吧。

我至今记得当时和系里老师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她对我说的话。

"不要因为害怕竞争和困难就去选一条舒服的、自己却不想走的路,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我才意识到这种自我妥协的思维惯性,可能差点就毁了我的一生。

看过《鹬》的人都会觉得其中的道理很浅显,故事的设计也显得平凡。可是6分钟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折射着成人社会里,那些阻碍我们前行的东西。

小矶鹬起初很懒惰,与生俱来的本能让它向着天空张开嘴,期待着妈妈能直接把食物抛喂给它;后来它对未知的事物心怀恐惧,不知道眼前汹涌的海浪会怎样进退,就在远处踌躇着不敢向前迈步;经历了第一次失败后,它又有了经验主义带来的心理阴影,害怕再次失败的尴尬,更害怕再次被打湿的痛苦。

成长明明应该是一辈子的事,可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却常常囿于这些自以为成熟的"成人思维"。毕竟,承认自己不行,往往最轻松,也最安全。

长大以后,习得的经验也会告诉我们,有时候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克服自己的弱点,结局很可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现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性价比更高的easy模式,而偏要和自己过不去呢?

克服自我的勇气,的确也算不上生存的必需品吧。生活之于我们,往往不是捕食的技能之于矶鹬。一只海鸟如果不能面对海浪,就无法延续它的生命;而避开困难选择了easy模式的我们,却很可能风平浪静的把一辈子走完。

可是心里面的成长,却还在区分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与自我搏斗的少年在反复的跌倒和爬起中看清自己,也看清了这个起初一片混沌的世界。对自我的战胜,不仅仅意味着比昨天更好的今天,更重要的是,你靠勇气获得的胜利,也会回馈给你加倍的勇气,转化成未来跨越更多沟壑的力量。

皮克斯的动画作品总是以成长为主题,其实没什么特别。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是海鸟,换成其他动物也一样的。可偏偏相同的主题,故事简简单单,每一次看都还是会感动。

或许是因为,生命本来就很简单吧,生命的道理本来就很浅显。它的简单之处就在于,自我克服的勇气总是与成长相伴相随。即使是普通的人,普通的鸟,也可以靠着勇气和反复尝试的执着,获得与自我对抗中的伟大胜利。

[动画短片《鹬》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906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个金色的秋天,又是一个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已匆匆走过了七十个年头。为了纪念这个胜利的日子,我们怀着虔诚之心观看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咚——咚——咚”这是解放军前进的脚步声,他们正踏着雄壮的步伐,沿着长安街的天安门广场前进。“咚——咚—— 咚”多么有劲,多么锵锵有力的步伐声啊!这不是普通的脚步声,这是我们国家迈向世界民族之林的声音,是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喜悦之声,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脚步声。是他们,是解放军叔叔在战场上与敌人顽强搏斗,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是解放军叔叔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来保卫祖国的边疆,无私地向自己的岗位奉献自己的青春,就是因为有这一群 “威武之师、文明之市、胜利之师”为祖国做后盾,才有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安定,民族的团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渐渐变成了文字,文字渐渐变成了概念,概念渐渐地模糊了。历史,就是这样被人们遗忘的。但抗战是一段不应被后人忘记的历史!那是一段悲惨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苦难;那是一段光荣的历史,凝结着一个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远逊于对手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历史奇迹和民族荣耀!抗战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给予我们自尊、自信和面向未来的勇气,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这段不寻常的历史,不能忘记那屈辱和荣誉交织的“昨天”。

勿忘“昨天”,勿忘那曾经的伤痛;勿忘“昨天”,牢记那可贵的觉醒;勿忘“昨天”,把握那难得的坚毅;勿忘“昨天”,继承那令人敬仰的中国魂。但勿忘“昨天”,不是让我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骄傲中不知前进的方向,勿忘“昨天”,是为了让我们正视今天,是为了让我们挑战明天,是为了让我们将“昨天”胜利的辉煌重现……

短短的一天一晃而过,但这一天却让我收获了许多,思索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或许平日的我们并不会将那段难忘的历史特意拿出来宣扬一番,但只要我们将那个七十年前的日子熔入到自己的脑海,它便能像警钟一样时时鞭策我们保持警醒、踏实前进,让我们的后代在将来的某个日子里骄傲的向全世界宣布:“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有着无数个荣耀的‘昨天’,我们还要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