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昌桥的历史20篇

比喻句,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你要说的意思,把一个很平常的东西说得不一样一点,另类一点,就是把不是的东西比做是的。用另类而形象的句子来打一比方,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隐喻之分。什么是比喻句?其实比喻句就是把本体比喻成喻体组成的。什么叫本体和喻体呢?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这样就叫比喻。所以,就把他们叫做了本体和喻体。有本体、喻体、喻词的句子叫比喻句。

浏览

2400

作文

1000

历史不会忘记作文600字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春雨纷飞,桃花开了,又是一年桃花节。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血丹霞志士心”,逝去的人儿啊,行云不见,流水不停,留下的只是他们英雄的灵魂,只是他们不朽的功勋!

清明时节,留恋于梅家山顶,沉醉于鸟鸣声中,高大的树木环绕在“成渝铁路烈士纪念碑”的周围,苍劲的大字向我们诉说着筑路民工们的动人事迹——

筑路工人们,他们本可以在农忙时节扛起锄头、披着蓑戴着笠,悠闲地种地,农闲时可以与自己心爱的家人同享天伦之乐。但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他们满怀雄心壮志,毅然舍弃小家,为的是成就一个美好的大家,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淡淡的月光笼罩着沱江之水。

筑路工人们佝偻着身体,双眼盯着镐头,一边工作,一边还时时喃喃道:铁路修好了,人民的好日子也要来了。平凡的话语中蕴含着你们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你们时而低吟,时而激昂,时而抬起疲惫的脑袋望望已铺好的铁轨,看着它们,你们笑了,这是欣喜的笑容,这是你们的心血啊!你们期待这铁路早日峻工,憧憬着机车隆隆的美妙乐章。

筑路工人们啊,你们奋斗的一生,为后人留下巍峨的丰碑,你们奉献的一生,为中华民族书写了壮丽的诗篇!筑路民工们啊!你们为祖国建设不怕苦、不怕累、英勇奋斗、甚至流血牺牲的精神,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迈着沉重的脚步,向着伟大的英雄的纪念碑,虔诚地献上一束美丽的桃花。啊,桃花,请你代我告慰英烈们在天之灵:“你们对中华民族的付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春雨纷飞,桃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但英烈们的精神却只会永垂不朽。历史不会忘记,有每年的桃花作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寻找历史的遗迹小学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每到一个城市,必看的是它的博物馆。那些古朴的文物,穿过千年的时光,静静地躺在展馆里。博物馆中所藏的,是一个城市记忆。目光触及那些文物时,心中总会生出些别样的情愫。每一件文物都是有故事的!这一枝花簪曾为哪一家姑娘添过颜色?那一把刀剑又曾为哪一位将士增过英姿?然而我们看得见文物,却看不见历史

历史没有真相。谁也不能亲见历史,除了我们正在创造的这一段,甚至连现在的这一段,我们都是看不真切的。史学家考古学家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在一步步地接近历史,因为永远无法到达。

网上新流行一种文体,叫穿越,大略写的就是穿越古今的故事。先不论这种文体的优劣,至少这种文体的出现反映了许多人的一个愿望,一个一窥历史的愿望。

而那些文物,墓葬,遗址,这种.种遗迹为一窥历史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尽管看不真切,至少还能想象。古人喜欢怀古。刘禹锡在建业城外感慨曾经“一片降幡出石头”,辛弃疾在北固亭上想象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今世也终会化作一堆陈迹,供后人凭吊。历史在这样不断前进。大明宫的遗迹存在着,我们便能想象盛世的辉煌,圆明园的遗迹存在着,我们便能体会那一场烈火带来的耻辱。看得见的遗迹,将看不见的历史,通过我们的想象,一幕幕地呈现。虽是仅存模糊的旧影,依然震撼人心。

一直想去茂陵。想看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想看看那个盛世王朝所留下的遗迹。对着如阴山如祁连的大汉长平侯之墓冠军侯之墓,想象当年的鲜衣怒马羽林郎,想象那个融入河朔草原的辉煌背影,想象“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少年豪情。这种令人热血沸腾的体验,会唤醒身上沉眠的汉家魂汉家魄。但也许不用去茂陵,我们也能体会这种感觉。有一些遗迹是看不见的,它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里。汉匈之战所留下的尚武精神,一如儒家文化的尚和精神,从一开始就在我们心里刻下痕迹,成为一个民族的图腾信仰。

看得见的遗迹,看不见的遗迹,在历史中存活,构成了我们的民族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人物传记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残阳似血,风吹着云,漫不经心地游荡着。庞大的军队在前行,赵国被灭了,赵王被擒,危险在向燕国一步步逼近。一曲离别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将士一去兮不复换”,一把英雄泪:“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报太子也”。我作别了太子丹,踏上了遥遥无归期的秦国路。

寒风吹着飘扬的旗帜,车辕起伏着吱吱作响。耳边似乎响起了高渐离的筑声,我的英雄豪气在前胸奔腾。赢政你受死吧!你的血将祭奠樊将军;你的血将来偿还天下苍生的血债,赢政你的死期不远了!

马车驶出燕国的边境,路边是荒芜的蔓草的旷野。马车驶过重重大山,驶过了人烟密集的乡镇,驶过物产丰富的城邦。车子离秦国越来越近。我轻抚着手中的匕首,太子丹在上淬了剧毒。小小的一道口子,不消片刻既亡。

在秦国,我买通了秦王的一个宠臣,他会帮我,帮我引荐他,这让我恨之入骨的人——秦王赢政。

终于,他要见我了。

咸阳宫,我将樊将军的首级与地图呈上。秦王,他贪婪的看着地图,我走上前去平静地展开地图,一道寒光闪过,匕首露了出来,秦王愣了愣。好机会,我趁机向秦王刺去,他很快会了神,并躲了过去。机会失去了便不会回来,我知道我将死在赢政的剑下,只是一切发生的如此快。

我被押在秦王的脚下,他高高举起手中的剑,向我劈来,我看着长剑没入我的身体,又抽出。耳边又想响起了高渐离的筑声,一滴泪无声地划过眼角。

我闭上了眼,永远地闭上了。从此再无荆轲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的选择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从茹毛饮血到致富小康,从狼烟四起到四海归一……华夏民族走过了沧桑的五千年,中国共产党也迎来了九十华诞。今天,让我们打开那尘封已久的记忆,回到那风风雨雨的岁月里,去感受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场景……

太阳早早的爬上了云端,菊花耐不住寂寞,探出小脑袋来打量这个有趣儿的世界。浙江嘉兴的南湖上,这时的莲花已经不见踪影了,留下的只是几个绿的发黑的莲蓬,看上去一点儿也不显眼。谁知就在这不起眼的外表下,却正孕育着生命的奇迹。就在这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历史翻上了新的一页。

鱼儿在寻找大海,鸟儿在寻找蓝天,人们也在寻找新的生活。在敌人的围剿下,长征开始了,从强渡大渡河到飞夺泸定桥,再翻雪山,过草地……不知牺牲多少了红军战士,可你们却一点儿也没有抱怨,一点儿也不愿放弃……为了党,为了人民,你们舍身取义,慷慨献身,你们不愧为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这是历史忍着血流不止的疼痛,做出的选择。今天的我们,还懂吗?

后来,在人民的欢呼声中,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祖国迎来了丽日蓝天。

文革十年,历史的长河又转过了弯,中国共产党又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终于做出了符合人民意愿的重大抉择,拨开云雾见晓日,继往开来谱新篇。

有人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话一点也不假。“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是党的历史上重要和辉煌的一页——邓小平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从此中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了。正是他的一个圈点,从而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袁隆平,大家都不陌生,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他种出了令西方人羡慕的“东方魔稻”,可他也只是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的一员。没有他们的努力奋斗,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看,高楼盖起来了,火箭飞起来了,高速连起来了,人民口袋鼓起来了,国家的实力也强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你,历史选择了你,你是我们的骄傲。只要我们永远握住你的手,就是握住幸福,握住锦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征虏投壶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后汉书 ·祭遵列传》:“ (祭) (zhai) 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释义用法投壶是古代宴会上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宾主依次把箭筹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负,负的饮酒。后汉征虏将军祭遵设宴时,一定要雅歌投壶。后用此典表示武将的风流儒雅的气度。

用典形式

【投壶乐】 宋·曾巩:“柳间自诧投壶乐,桑下方安佩犊行。”

【军中歌吟】 金·元好问:“诗书义府无古今,祭遵军中亦歌吟。”

【征虏投壶】 清·顾炎武:“征虏投壶暇,东山赌墅优。”

【宾从投壶】 明 ·陈子龙:“檄书倚马销金甲,宾从投壶佐玉觞。”

【雅咏投壶】 明 ·高启:“如今四海无征战,雅咏投壶乐太平。”

【投壶接高宴】 唐·李白:“他日观军容,投壶接高宴。”

【投壶祭征虏】 宋·梅尧臣:“聊奉投壶祭征虏,休言击剑马相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铭记历史,振兴中华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我是中国”。

68年前的今天——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我国首都北京的天安门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一时间,举国上下一片沸腾。从此,中国踏入了新的时代:1964年,在全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第一枚氢弹也试爆成功;1969年10月,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地铁运营系统——北京地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世界第一的高铁线路……

回望过去,从1949年10月1日起,新中国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变化着。从曾经被欺凌、被侵略的“东亚病夫”变成了一头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东方雄狮”。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让中华民族重新耸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尽管中国正在崛起,但那曾经的伤痛依然不能忘记。甲午战争的硝烟,圆明园的大火、南京大屠杀死难的同胞……还有那一个个丧国辱权的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这些条约,不仅让国人尊严殆尽,还让的白银向外国流失,大量的国土被强占,强借,无能的清政府最终把中国拉入了半封建半殖民的深渊。

铭记历史,才能不让历史重演。虽然我们中国正在伟大复兴的大道上奋勇前景,但身为中国人,一定要居安思危,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有关月亮的历史典故三:玉兔捣药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陪伴嫦娥,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和姐姐们,飞到了月宫陪伴嫦娥居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不仅仅需要温故作文800字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该记住的绝不能忘记,历史的车轮前进着,而对于那些已尘封的过往,对于那些在历史的漫天沙尘当中留下的足迹,我们应当怀有的,是一份惦念和尊敬。历史,不仅仅需要温故。

温故不是为了哭泣、感叹和悲伤。言说昨日,汲取经验和教训,才能更好地面对明天。历史,需要我们去温故,并从中领悟人生的意义。

通过《安妮日记》,我静静地走进安妮的世界。她告诉我要把握生命的点滴,不是孤寂,让思想在笔下生花,让生命在记忆中永存。

战争、歧视和危险充斥着安妮的整个生命。即使是在密室生活的两年里,她也没有变得抑郁,而是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着密室里的每一个人。她回忆着和伙伴们在校园里的点点滴滴。她幻想着没有战乱、没有歧视的世界。这个世界到处开着和平之花,花儿中间有她大笑奔跑的身影。可惜她没能等到,她做着美丽的梦离开了世界,留下了思想的蝴蝶,翩飞了百年。这颗太早陨落的星星留给我太多的震憾。

是残忍的历史扼杀了安妮年轻的生命,她因此无法在阳光下畅快地奔跑,无法体会世间生活的百态。但这是她不可挽回的命运。命运,是神圣的,自我们呱呱落地那天便与我们形影相随。我们没有必要悲伤于命运的无情,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历史的潮流中细细地品味,品读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安妮在她最烂漫的时候死去,这无疑很悲伤,但安妮的乐观却让我意识到一个深沉的问题。如果,安妮躲过了那一劫,她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释放自己的生命,那么她还能如此地被人铭记吗?有了死亡的威胁,人才会爆发出最大的潜能,正因为她的风华正茂时离开才让人觉得惋惜,才让人不由地去关注她。

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比较,也不能用来生加以更正。我想,如果有来生,安妮应该会同样选择在这个青春的年纪死去吧?即便没有战争,没有歧视。毕竟,这个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公平。

安妮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做的是努力把自己变成能扼住命运咽喉的勇者,乘浪而上,不畏艰辛。

死亡,有的时候是一种解脱,一种净化灵魂的方式。但是我们不能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除非万不得已。以让人铭记的姿态死去,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正如玛丽莲·梦露给人的视觉冲击。

需知,我们不是安妮,不是梦露,所以生命可贵。它就像一滴晶莹的水珠,需要我们用尽全力去呵护才不至于陨落……

历史,不仅仅需要温故!我们要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干戈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语出]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候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们的历史作文600字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人是怎么演化成今天的样子的吗?

公元前几亿年,就出现了类似人的动物。

公元前300万年,已经有了人,他们吃植物的果子和动物的肉为生。

公元前14万年,非洲也有了人类的出现。“我们”也已经有了语言,进化成了“能进行思考的人类”。

到了公元前6万年,“我们”已经遍布全球各地了。

公元前2万年,人类已经学会思考问题了,也开始埋葬死者。

公元前1万年,人类已经学会了绘画等其他的艺术。

公元前9000年的时候,我们的生存方式彻底改变了。人类不再摘野果子,而是自己种农作物。人类不再捕猎动物,而是将它驯服,进行饲养。而且人们还能从有些动物身上得到额外的收获。这样人类就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

公元前4000年,我们发现利用金属可以做青铜器,从那时起就产生了铁匠这门职业。

公元前3000年,这个时候,社会已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统治老师为统治一片土地。也是在这个时候,有了文字来帮助人们记录事情。

公元前1100年,人类已经开始骑马打仗,这样的速度会比步?快多了

公元前900年,人类会用铁来制造武器和铁甲。这样就可以来挡住敌人的进攻。

公元前200年,中国已经在修建万里长城来抵抗外族的进攻。

公元100年,丝绸之路形成了,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经商。

公元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具有代表意义的革命,它自由、平等和博爱。

……

这就是人类的演化。【公众号:明日之星文学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典故:明成祖迁都北京

全文共 164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朱棣在南京做皇帝,一刻也没有忘记他的军事与政治根据地北平。当年,他就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陪都,并着手迁都北京的工作。

北京在辽和金代都做过都城,元代称为大都,更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在元朝末年,北京城市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但是北京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性却更突出了。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力量,仍然来自退守到关外的元朝残余势力,他们一直想打回北京,复辟元朝。将明朝的京城迁到北京,将能更有效地组织力量,抵抗元朝残余势力的侵犯。明成祖就曾多次从北京出发,征讨瓦剌等蒙古贵族。

明成祖在北京镇守过二十多年,既熟悉那里的一切,又有盘根错节的势力和深厚的感情,建都北京,自然更能巩固他的统治。

早在永乐元年以后,明成祖就多次命令将江苏、浙江、山西等九省大批富足的居民迁到北京;又在昌平营建他的陵墓。

公元1416年,他命令文武大臣讨论营建北京城的方案。第二年,任命泰宁侯陈为营建北京的总指挥,前后从全国各地招来二十多万工匠,上百万的民,还有难以计数的军队。建城所需材料来自全国各地。百年以上的珍贵木材,是从湖广、四川、贵州等地采伐,经过千山万水运送到北京的;城砖与墙砖,则在山东日夜烧制;宫内铺地的“金砖”(大方砖),则烧制于苏州。

营建北京,主要是建设宫城(紫禁城)和皇城(包括祭坛和官署)。明代的紫禁城建在元代皇宫大内的旧址,但略向南移,南北方向上则扩大了许多,长九百六十米,东西宽七百六十米。周围城墙高十多米,在东西南北的正中分别有东华、西华、午、神武四座城门。午门南面是皇城的南门,称承天门,就是今天的******。皇城外有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紫禁城中的宫殿分前后朝。前朝(外朝)有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后朝有乾清宫、交泰殿、保宁宫三大殿。六座大殿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布局非常严整。

营建北京的工程中,明成祖重用了一个能工巧匠蒯(kuǎi)祥。蒯祥是苏州人,出身于木工世家。他父亲主持过南京城宫殿木工活的制作。蒯祥也学得一手好手艺,建房造屋,估计尺寸,量度长短,布置间架结构,与设计不差分毫。他还精通泥、石、漆、竹等手艺。据说,他能够双手各拿一支笔,同时画两条龙。画成后,两条龙龙身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

蒯祥隶属于工部管辖。紫禁城开始修建后,他被明成祖召到北京,担任“营缮所丞”(负责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紫禁城的布局,多出于他的巧妙设计。他还常常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据说,有一次,一个木工锯皇极殿宫门门槛时,不小心将木料锯短了一尺。这根木料是缅甸进贡的珍贵巨木,这个工匠立即面临杀身之祸,吓得没了主意。蒯祥来看后,端详了一会,说:“没有关系,可以补救。”他让闯了祸的木工将木料的另一头也锯短一尺。那木工却不敢下手。蒯祥便接过锯来就锯。锯完,按尺寸另外雕刻了两个口中含珠的龙头,用活动头装到锯短了的门槛上。再把门槛安装到门上,尺寸完全吻合,而且便于拆卸。这种装置,被称为“金刚腿”。

还有一次,宫殿上梁时,一端的头怎么也投不准,在场的工匠毫无办法,又请蒯祥来解决。他爬到梁上,看准位置,猛一斧头,两根梁木就服服帖帖地吻合到一起了。蒯祥因此被人称为“蒯鲁班”。他后来做到工部尚书(负责建筑、制作的最高长官)。直到明天顺年间,明朝宫廷内的所有营缮、建筑,都还由他负责。

经过多年的修建,北京宫城与皇城终于基本建成。明成祖于公元1420年,正式将京城迁往北京。原京城应天府,改为南京,作为副都。

明成祖在北京,还让他的大臣姚广孝为他建造了两口青铜巨钟。人们推测,这是因为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屠杀过的人太多,心里恐惧,而希望建造这样两座充满法力的大钟,来保佑他的心灵的平安。这两座大钟,现在还剩一口,重四百多公斤,高七米,外径三米三,上面铸满二十多万字的经文,成了北京的传世珍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是历史控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我的兴趣爱好,那还真是很多,比如游泳、玩乐高、阅读等等,但是谈上最喜欢的还算是对历史故事的兴趣了。每每遇到历史方面的书籍或故事,我都会沉迷其中不能自已。

记得小时候,我并不太喜欢听童话方面的故事,睡觉前,我总是缠着妈妈给我讲历史故事,特别是有关历史人物的。虽然那时我还不懂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但唐太宗、宋太祖,明代朱元璋等人物都会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小学识字以后,我爱上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小学二年级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三国演义》。刚看到第二页,我就像被铁链子拴在书里一样,怎么也拉不出来了。随着阅读的深入,书中所描写的关于张飞的暴躁、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勇等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故事,越来越深刻地给我留下了印记,让我第一次对人物的性格特征分类有了深刻了解。原来在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一模一样的,各人都会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我在与爸爸探讨这些人物不同性格特征时,爸爸告诉我,性格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实践中养成好的习惯,培育自己好的性格。

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又被一本历史故事书吸引了,那就是《林汉达历史故事》,我几乎在十天时间就把这本厚厚的书看完了。从书中我浏览了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之间几百年间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著名故事,诸如管鲍之交、图穷匕见、四面楚歌等等,这些栩栩如生的故事,就像一部鲜活的电影展现在我的眼前,一幕幕的精彩画面,演绎了古代中国夏、商、周以后列朝列代的变更。读完之后,我心中也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都是很英雄的人物,都有不少的历史作为,为什么会最终失败而被他人所替代呢?我思考再三,我从阿公的交谈中找到了答案: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谁能顺应历史的潮流,谁就能笑到最后。

展望今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我想,作为小学生,我们应当多读书、多思考、多了解中国的历史,多感悟中国的民族精神,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退避三舍历史典故介绍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释义】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意思是主动退军九十里。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国当国君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九十里。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你的原谅,我再与你交战。”与他们一同饮酒的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知道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建议楚王杀死重耳,以除后患,却被楚王拒绝了。

几年过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众将士们纷纷表示反对,晋文公则说:“行军打仗理直气壮方能获胜,如今我们主动后退,楚国便输了理。他们再主动进攻,我们的士兵反击时,必定心中有气,士气高涨,何愁打不赢这一仗呢!”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读懂了历史人物作文600字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从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他们有着高尚的品德,伟大的事迹,读懂他们,能使今天的我们受益颇多。

您知识渊博,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常常料事如神,在军事、政治上,有的是良方妙计,堪称旷世奇才。比如《隆中对》的先见之明,空城计的机智谋略,无一不使人称奇。您还有孔明锁、八阵图、地雷等诸多发明,可谓“一把鹅毛扇,扇出足智多谋,扇出聪明绝世。”

您自隆中出山后,就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帮助刘备攻城略地,治国安邦。刘备死后,又不遗余力地扶持后主,人们无不为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而感动。

诸葛亮,我读懂了您,读懂了您的智慧与忠诚。

您是历史上著名的刺客,受燕太子丹之托行刺秦王,因为被夏无且的药囊击中,最终被秦王拔剑击杀。但你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论万世不论一生,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节义令人称道,以弱小个体反抗强暴的这种牺牲精神流芳千古。

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老百姓的安定,是何等的勇气!“勇敢刺秦”是勇,“图穷匕见”是谋,“追刺亲王”是临危不乱与执着!你一想到受苦难的万千百姓,不管一切,也要凭借一己之力救燕国与水火之中。你慷慨悲歌表达了为国牺牲,义无反顾的精神!

荆轲,我读懂了您,读懂了您的舍生取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太多太多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英雄,还是刺客,都要我们去读懂,它的品质、理想,都是我们应借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人物传记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一定会知道诸葛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但熟悉天文地理而且精通兵法。让我最敬佩的就是“草船借箭”的事了。

由于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就故意给诸葛亮出了一道难题,对诸葛亮说:“我们缺少弓箭,请给我们造一千支箭。”诸葛亮毫不犹豫的回答:“没有问题。”周瑜说:“我给你十天时间。”诸葛亮说:“不要十天,三天就可以了。”周瑜大喜,说:“好,如果你三天没有造出一千支箭,我就得把你处死。”“好,”诸葛亮说。大臣们听了,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不可能的事呀!都劝说要诸葛亮放弃这一差事,诸葛亮没有理采他们就走了。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到了,中午时分,大臣们问;“为何不及呢?”诸葛亮还是没有回答他们的话,到了晚上,诸葛亮连晚召船,又让士兵们在每只船上放了稻草人。

到了第三天晚上,诸葛亮借雾来进攻曹军,曹军的人以为是真的人,就马上向曹操报告,曹操知道了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命令士兵们放箭了,放了几百支上千支箭,稻草人上面的箭射满了。诸葛亮下令回营,曹军看他们撤退了,就停止了放箭。一回到营,己经是第三天了,诸葛亮把这种些箭交上去给了周瑜,周瑜看了大吃一惊。原来诸葛亮早就算好了,第三天晚上会起大雾,把进攻曹军所得的箭给奉上给他了。

我最敬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人物传记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我就像一只小鱼,遨游在历史的长河中,我见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孔明。见到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在白帝城中拿着一支笔,一壶酒,写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朽诗句的李白。他没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年少无知。没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黯然神伤。有的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志豪情。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昂扬自信。更喜欢你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墫空对月。”的积极乐观。你对人生的态度,是我敬佩。我静静思索,你是这样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人,却难踏仕途,平步青云。

你这样的才华横溢却难入官场,最终两袖清风。我想你心中苦涩的肯定难以言表。然而当你到处你的内心世界,我才发现我错了。在你的眼中,别人的争官夺权更能春拖出你的高尚尊严,在别人眼里,争夺名利已成主流,你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言壮语。不于官流同流合污。是你气节使然,你有着纵情山水的潇洒,“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

你豁达、浪漫。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你挥洒自如。乐观是你的主流。用它,为后人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向世人宣告一个伟人的传奇。面对这样豪迈的你,我怎能不发出由衷的赞美。视金钱如粪土,其高官如草芥,失挫折如清风,怎能不使我深深折服。李白,你将是我终生的偶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名人列宁的故事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中,除了其他原因外,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克螂的窝,里面有很多圆圆的粪球。有个同学问:“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大家都答不上来,他把列宁给问住了,他答应第三天把答案告诉大家。他回家后,先是向哥请教,又找来好多书籍查找。第二天,他带来了答案:原来是屎克螂把狼卵产在屎球上,幼虫孵出来后,即把屎球当食物。同学们都满意地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绽放在历史的微笑高三作文

全文共 1211 字

+ 加入清单

曾经以为,物质的充实和精神的欢愉,就是快乐的全部内涵。家财万贯,呼风唤雨,就是幸福的全部真谛。然而,是谁?偏要抛开世俗的观念,在历史的风烟里,以傲岸高洁的铮铮风骨,赋予了快乐涣然一新的诠释?

陶渊明——溪水潺潺,蛩鸣声声,谁家的菊花在这幽幽的山林里吐露芬芳,引来蝴蝶的翩翩起舞?谁家的方宅十余亩,高大的榆柳荫盖了后檐,鲜美的桃李陈列在罗堂前?是你,东晋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在那个喧闹的京城,你把背影留给同流合污的官场,头也不回地来到这幽山中,开荒南野。当第一缕朝霞氤氲天际,你的双手已忙碌在南山下的豆苗田里,清晨小草上的露珠沾湿了你的青衫;夕阳西下,你扛着锄头,披着月光,走在回家的路上。

你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自然才是你的故乡。你说:少无适俗韵,恬淡才是你的本性。当我们回望东晋,记忆中缭绕的仍是你的桃花源,仍幻想与你在山中同醉,品味你复得返自然的快乐。

王昭君——茫茫戈壁,驼铃声声,此去万里,归期遥遥。是谁家的姑娘,怀抱琵琶,琴声凄凄似断肠?又是谁,哭红了双眼,欲语还休,空留一声亘古的叹息?是你,沉鱼落燕的王昭君。

今夜的你,最后一次站在中原的大地上,望向远处的万仞高山,那儿,即将是你今后的家园。你有怨,怨那个势利的画师,糊涂的一笔就葬送了你的幸福。你有思,思念着家里双鬓斑白的双亲,岁月的痕迹是否在他们的额前留下一道道皱纹?

身边的丫鬟在催促:“小姐,上轿吧,匈奴的人们在等着你。“你的眼睛突然就明亮起来了,心中燃起了希望。你想到那里将有为你遮风挡雨的夫君,你不再独守空房。你想到此行之后,汉匈两地的战火将会熄灭,人民将永世安康。生为汗家女,也能撑起一片天。

后来,你站在历史的夹缝里,看着人们赞颂你通国安邦的伟大壮举,嘴边挂着倾国的微笑……

虞姬

楚霸王在案前踱步,是谁的眼神,带着浓浓的幽思紧随他的步伐?又是谁的身影,一直在他身侧,走过风走过雨,不离不弃?是你,痴情的虞姬。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此刻在你眼里,像只迷途的羔羊。四面八方

的楚歌在飒飒的寒风中是如此的刺耳,你无心去追求所谓的天荒地老,也无力去责怪命运的铁石心肠。你只是暗暗地握紧了手中的剑。

你清凉的歌声在空气中漂浮,撕扯着霸王的心。那首柔肠哀曲还没来得及收尾,就夭折在你泛血的项颈里。在霸王怀里,你像一朵嬴弱的玫瑰,慢慢凋零。你对着他笑,你说:大王,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

那一刻,你在霸王怀里含笑离开。你把生命,献给了爱情。

这些不朽的故事,仍被人们传唱,他们让我明白了快乐更深更广的含义。

快乐,是陶渊明看到满院菊花盛开时唇边的微笑,是在芸芸众生中,能保持自己个性的洒脱;快乐,是昭君出使匈奴,带去文明与幸福时唇边的微笑。是有价值的付出;快乐,是虞姬生命凋零前唇边的微笑,是能为所爱的人保留心底最真挚最纯洁的感情时,内心的满足,父母,亲人,恋人和朋友。

历史的风烟还未散去,向世人揭开了快乐的面纱。如果你想一睹快乐的芳容,请去看看,那绽放在历史里的微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新疆还停留在巍巍天山、荒茫大漠上,停留在一曲羌笛、几声胡笳的凄美音色里,而如今的的新疆早已不是故人眼中的模样。高楼林立的城市,日新月异的农村,四通八达的公路,让所有来过新疆的人惊叹,然而更使他们赞叹的是这里奇特壮美的景色和独具一格的异域风情。

我爱我的祖国也爱我美丽的新疆。“我们新疆好地方呀!天山南北好牧场。。。。。。”这悠扬的歌声飘过草原,穿过了沙漠戈壁。天山南北到处瓜果飘香;草原上牛羊肥壮,马儿奔跑;宽阔的田野上,金灿灿的麦浪翻滚着。新疆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新疆是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瓜果品种繁多,一年四季干鲜瓜果不绝于市,如:石榴、葡萄、无花果、核桃、甜瓜等。

我们新疆还有“歌舞之称”,不管在节日喜庆的广场、街心,还是在田间、牧所,或是在普通人家的葡萄架下,只要琴声一响,手鼓一敲,在场的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地翩翩起舞,那响快的节奏,轻盈的旋律,常常会让你心荡神驰,情不自禁的投入他们的行列中。学着他们边唱边跳,饱赏这歌舞之乡的乐趣。

我爱我的祖国,也爱美丽的新疆更爱养育我的这片热土——乌鲁木齐地区。

作为全国第一洼地,多年来,在丝绸之路边上的家乡在迅速发展,已成了新疆重点旅游胜地,每年引来许多国内外的游客。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今天的我区正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看到祖国一天比一天富强,看到家乡一天一天美丽,我暗自下定决心,从现在起更加努力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做贡献,让世界所有人都惊叹。让我们的祖国展翅飞翔,祖国母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新疆,我更爱我的祖国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典故:先天下之忧而忧

全文共 1734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都学习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先天下之忧而忧,欢迎阅读!

宋仁宗曾经派范仲淹去西北抗击西夏。范仲淹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他不但是一个军事家,也是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是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他两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跟着改嫁的母亲背井离乡,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很有志气,爱好读书。十多岁的时候,他借住在一所寺庙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他只烧一锅粥,等粥冷却后,用刀划成四块,一天两餐,早晚各吃两块。菜呢,也只是几根咸菜。后来,人们称他这种生活为“断齑(jī,指咸菜)划粥”,成为历史上刻苦好学的佳话。

经过艰苦的学习,范仲淹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同时养成了严肃认真和刻苦节俭的作风。

范仲淹青年时就考中了进士,开始做官。早年的贫困生活使他了解并同情民间的疾苦。他决心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事业。

宋夏战争初期,宋军不断失利。公元1040年,范仲淹和韩琦同时被派到陕西,前去抗击西夏。

范仲淹到了延州,发现一个很不合理的现象。当时,宋朝政府把边兵分给各级官员带领,官职越高的带兵越多,官职越小的带兵越少。这本来是正常的现象,但宋仁宗却下了一道命令,说敌人来进犯时,不管来的敌人多少,一概由官小的带领自己的少量人马先去作战。这样做哪有不败的道理。范仲淹却不管皇帝的命令,立即改变做法。他把延州的一万八千军队,分给六个将领带领,每将三千人,负责训练。有了敌情,该多派就多派,该少派就少派。同时,他又下令修筑一些城堡。经过一番整顿,延州的防守力量顿时改观了。

西夏军队看到范仲淹防守严密,就互相警戒说:“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从此,他们再不敢轻易侵犯延州了。

范仲淹镇守陕西几年,除延州外,还驻过庆州(今甘肃庆阳)、州(今陕西彬县)等地,很受当地羌人部落的尊敬。羌人因为范仲淹做过龙图阁直学士,都称他做“龙图老子”。

公元1043年,范仲淹由陕西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

那时候,北宋政治非常****,封建官僚的特权大得惊人。做官全凭关系,升官更靠资历。只要一个人当了大官,家属亲戚都可以做官。结果大小衙门里塞满了多余的官员,好多官员又尽干坏事。

范仲淹早就看不惯这种状况。他担任副宰相后,决心改革,就大胆地向宋仁宗提出十项改革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一、明确规定官吏提拔或者降职的办法;二、严格阻止凭借特权、关系等取得官职;三、改革科举制度;四、慎重选择官员;五、重视生产;六、加强武备;七、减轻劳役等。

宋仁宗正信任范仲淹,对范仲淹提出的方案全部接受了。因为范仲淹是在宋朝庆历年间提出这个方案并进行改革的,所以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

为了推行新政,范仲淹首先整顿官吏制度。他派一些官员担任监司(监察官),到全国各地视察,然后根据他们的报告,把各地的坏官从登记簿上除名,加以撤换。

有一次,和范仲淹一起推行新政的大臣富弼(bì),看到范仲淹在登记簿上勾掉坏官的名字,心里不忍,就上前劝阻说:“一笔勾掉一个名字很容易,可是,被勾掉的一家人都得哭了。”

范仲淹毫不动摇,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一家哭总比一路(北宋的政区名称)的百姓哭好啊!”

富弼听了,觉得范仲淹既有胆量,又有见识,心里非常钦佩。

新政在推行中,触犯了一些封建贵族的利益。许多保守的官僚纷纷起来反对,诽谤范仲淹和推行新政的人,说他们结成朋党,滥用职x。

宋仁宗动摇了。新政只推行了一年多,范仲淹就被降职,调到外地做官去了,新政也跟着失败了。

范仲淹虽然遭受打击,但他忧国忧民的信念却丝毫不变。不久,他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去做地方官。这时,他的朋友滕子京也被降职,在岳州做地方官。滕子京在岳州重新修建岳阳楼,请范仲淹写一篇纪念文章。范仲淹答应滕子京的要求,写下了着名的《岳阳楼记》。文中反映范仲淹伟大抱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公元1052年,范仲淹又被调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去当地方官。他在上任的路上生病死了。

范仲淹生前,生活非常节俭,但待人却很亲热厚道,乐于助人。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赠送给别人,还设法救济同族的人。所以,他死后,人们都很悲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纸上谈兵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 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