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昌桥的历史【汇集20篇】

比喻句,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你要说的意思,把一个很平常的东西说得不一样一点,另类一点,就是把不是的东西比做是的。用另类而形象的句子来打一比方,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隐喻之分。什么是比喻句?其实比喻句就是把本体比喻成喻体组成的。什么叫本体和喻体呢?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这样就叫比喻。所以,就把他们叫做了本体和喻体。有本体、喻体、喻词的句子叫比喻句。

浏览

2287

作文

1000

关于历史的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滚滚长江向东流,一代枭雄好儿男,在滚滚的历史长流中,我似乎看见了屈子在高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在长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在沉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晏殊在浅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但我却偏爱。

少年时代的聪颖、勤劳,但也带点青春期特有的叛逆。有一天,天气很热,刚好先生不在,少年便提议大家去游泳,待一贯严厉的先生回来要处罚学生们时,大胆地回敬先生说连孔夫子都赞成到河里去洗泠水澡,接着还念出了原话,气极的先生到家长那告状,父亲一听带头闹学,气得抄起一根竹棒便向儿子打去,情急之中扭头就跑,在外胡乱躲了3天才被家人找回家来,之后先生的态度也温和了些,父亲对儿子也有所体谅了,少年的这次“”取得了胜利。

1910年的秋天,17岁的到湘乡县立东小学学习新学,临走前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夹在父亲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为他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为了策动秋收起义,在安源和铜鼓间穿梭筹备的日子里,还发生了一个有惊无险的小故事呢!有一天,身穿白色裤褂,装扮成安源煤矿的采购员赶往铜鼓,不想在浏阳的张家坋村竟被民团巡逻队抓住了,接着被押往民团总去处死,沉着、机智的在被押到离民团总部不到200米的地方,一下子挣脱出来向田野猛跑回去。在蒿草丛生的一片水塘边,一直躲到太阳下山,这中间竟有好几次差点被搜捕到,然而意志坚强的他始终坚持着隐蔽在那里,直到天黑,敌人放弃了搜捕,这才忍着赤脚擦伤的疼痛,翻山越岭,彻夜赶路,最后终于安全地到达了农民武装那里。

如此才华横溢、机智勇敢的,让我怎能不尊敬、不爱戴呢?曾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们做那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共同建设可爱的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倾听历史的声音的作文700字精选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寻找一个金碧辉煌的王朝。

她如细雨,悄无声息,却永远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她似落花,摇摇欲坠,却惊动着我们的心灵;她若清泉,潺潺流淌,让我难以忘怀……是你吗,唐朝?那个如古钟浑厚的王朝,那个一片曙光的王朝,那个文人墨客心生向往的王朝。

这是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朝代。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是李白幼时的稚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为我们展现出瑰丽、宏伟和神奇的境界;与李白相比,杜甫则显得忧郁悲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生动地再现出杜甫对现实享乐者的讽刺和劝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瞧,作者与祖国是不是心连心呢?而“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则更好的体现出作者生活的跌宕起伏。

李白的豪言壮气,开口就是半个盛唐;王昌龄的纯澈心灵,从不会因贬斥而改变志节;王维对亲人的思念,让我们感慨万千;杜甫的爱国情怀,时刻提醒着我们……

唐朝,我向往的王朝,忘不了武则天的宏伟情怀;忘不了各国友好交往的史实;忘不了国家强盛,人民安康……

我的脚步惊醒你繁华的美梦了吗?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

你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一笔;你是中华儿女畅谈古老中华的骄傲;你是我们的传说。

洗浴、落花、清泉随风而去,而你,却永驻心间——永不退败的唐朝!

[倾听历史声音的作文700字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干戈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语出]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候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第八集观后感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早晨,我们伴着清风来到了中国第二大草原——巴音布鲁克大草原,那玻璃般透彻的蓝天下,是连绵不绝的山峰,茂密的森林,和一望无边,绿草如荫的大草原,这里空气清新如洗,白色的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像一个个蘑菇般散落在草地上,远处山坡上白云般蠕动的羊群在悠闲地享受着美餐,这真是人间的仙境啊!

中国最大的新疆天鹅湖座落在这大草原上,它是大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1000多平方公里,由许多互相贯通的小湖形成的湖沼池,所以到这必须骑马。

天鹅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如一块碧光闪闪的翡翠,镶嵌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他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养育天使一般洁白的天鹅。这种优雅高贵的鸟儿,世界人民把它当作吉祥美丽的象征,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的牧民更是把它当作天使和幸福的化身。每年四月前后,各种天鹅翩翩起舞,成群地到这儿生存繁殖,深秋再结队飞去。所以我们那天去只能看到一部分天鹅。它们有的偎依在一起,窃窃私语,有的在“金鸡独立”,有的引吭高歌,这些坚强的天鹅好像替家人守护着这片神圣的领土。

随后,我们乘车来到了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的开都河,那神奇的九曲十八弯披着彩霞,淋着晨光,千姿百态。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坡上眺望。四周群山环抱,九曲十八弯就像一面镜子镶嵌在一马平川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上。高山雪岭,湖沼,绿树红花,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形成一幅如诗如画,幽静美丽的画面。犹如置身于世外桃园,令人如痴如醉。

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有多大,不到草原不知道新疆有多美。难忘的新疆,美丽的草原,奇特的风景。还有那一路的欢声笑语,酸甜苦辣,都将化成无法抹去的风景印在我的心海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将记住英雄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隐藏在平凡的人流之中。他们不被重视,有的甚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是他们在死前的那一刻,生命并发出耀眼的光,照亮的不是自己,是身边的人们。他们本应有一个体面的葬礼,人们也应用心感谢他们,但是并没有,什么都没有,他们被遗忘吞没了。他们有个名字叫英雄

英雄,伴随着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那一份责任。二战时期的英国,有一个叫作约克。伊万期的普通人。他生活中的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也不具有任何属于英雄的品质。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他死前,身后竟立着一枚定时炸弹。难道他不怕死吗?不,他也怕,他额头上冒着冷汗,高呼着“离开我”。他立在那唯一的理由仅因为他是一个民防人员!然后炸弹爆炸了,他也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迎接他的不是光鲜的奖章,也不是人们的感激。他理所应当的被遗忘了,被人们遗忘了。一直到多年以后,这位被淹没在历史中的英雄才被发现。

被拯救的人并没有意识到,拯救他们的人付出了什么。也许只要几个星期,他们就不再记得发生过什么,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无恶意的庸人。他们跟随着大众,逃避一切影响他们生活的东西,排斥着那些会改变他们宁静生活的东西。约克曾是其中一员,但他在发现这枚炸弹时做出了一个选择。他的选择不是大多数人会选的逃避,而是接受,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接受这一份沉重的责任。从那一刻开始,他已经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位英雄。

在中国近代史中也涌现了不少英雄,他们为了解救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人民的自由。但人们并没有感受到这些,他们在刑场上漠视着英雄们的鲜血流向大地,却没有任何感触与同情。他们宁可作为旁观者中的一员,宁可理所当然的去将责任看做别人的事。烈士们满怀着革命热血,换来的确是冷漠吗?英雄们付出了很多东西,他们不应该被忘却。而我们应该去感恩,去记住他们。

时间还在不停地向前走,风吹起沙,将英雄的名字越埋越深。但只要我们心怀感激,去用心记住他们,相信再强的风也吹不掉他们的名字,被埋得再深也会重新发出泥土挡不住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跨越历史的责任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责任是伯夷与叔齐宁死不食周粟的耿耿忠心;责任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国忧民;责任是邓小平致力于国家发展的雄才胆略。责任,跨越历史

第一幕

王昭君远远望着苍茫的大漠,再回头望望绿树成荫的故乡,泪光点点。她明知此去危险重重,还要忍受思乡之苦,但她毅然抹去了泪花,挑起了维护国家和平的重担。是责任,使她做出如此壮举。

第二幕

邱少云强忍着撕心裂肺的剧痛,任烈火无情地吞噬,毫无怨言。他知道自己身旁就有条小水沟,随地打个滚也足以把火熄灭,但他放弃了生存的机会,掩护了部队的行踪。是责任,使他忍受着大火的吞噬。

第三幕

孔繁森面对着寂寥的高原,没有叫苦叫累,反而积极乐观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他清楚自己可以生活得更好些,但他却“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是责任,使他把自己的生命留给了高原。

第四幕

无数的老师站在一方小小的讲台上,任粉尘飞扬染白了他们的乌发,他们依然用粉笔为学生们搭起了通往知识殿堂的梯子。他们明白自己在像蜡烛一样毫无保留地付出,但他们却无悔地燃烧着自己的生命。是责任,使他们义无反顾地奉献。

责任似一场甘霖,滋润一方土地;责任似一缕春风,带来一丝清凉;责任似一棵大树,给予一片绿荫。责任是一种人格的升华,它不朽地跨越着历史。

这份跨越历史的责任正在一代一代地传递。现在,这份责任已经传递到了我们新一代青少年的手中。让我们牢记顾炎武的这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尊重历史初二作文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曾经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记载着我们强大中国的历程。现在社会兴起了‘传统文化热’。而历史电视剧不计其数:《延禧攻略》、《隋唐英雄》、《鸿门宴》、《琅琊榜》……。那么这些剧是否真的可以称为历史剧呢?

《隋唐英雄》中,李世民在编剧的笔下早出生不止10年。电影《鸿门宴》中,虞姬大弹魏晋时才传入中原的乐器——琵琶。作为开年大剧的《楚汉传奇》,诸多史实性错误受到质疑: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背景下,竞有儒生在私塾中教孩童们读宋代才有的《三字经》;有段对白也贻笑大方,有人向赵高汇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无论哪个朝代,当政者都不会把“造反”称为“起义”。网友吐槽,“秦末居然有阿拉伯数字”“韩信大人好高科技,竟然不拿汉简,读纸书”。《山河恋之美人无泪》中,多尔衮写给大玉儿的字条是:“你就是你,不需要作假。请接受我的道歉。祝你快乐。”《楚汉传奇》中刘邦的台词更是俗不可耐:“我要命,我要什么脸”“他不懂,你把他当个屁放了吧”。

《甄嬛传》则更荒谬,把一个勤勤恳恳的雍正皇帝写成愚蠢,只关注后宫的糊涂皇帝,而还有一种“古装电视剧”,像《琅琊榜》,不说是哪个朝代的哪个事,只是向你阐述一个故事,也不属于历史上胡编乱造,而且人物对比鲜明,布局精美,演员演技炉火纯青,很让观众喜爱。

《雍正王朝》在1999年获第17届中国优秀长篇连续剧。其实《雍正王朝》改编于二月河的长篇小说。这个编剧还是很尊重史实的,只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上加一点“料”来博得观众的眼球。虽然剧中陈设有些破旧,不如现在剧中的精美,但是因为尊重历史,在加上演员演技炉火纯青,获得观众大量称赞。

现在所谓的历史剧并不是指真正的历史,编剧不再关注真实性,让人们误解历史,相信那些根本不真实的人物形象,相信那些所谓的历史事件,导演们对影视剧作品的质量不关注,只知道赶紧收钱投资下一部,如此恶性循环下,我们中国人对历史的认知在一点点偏离轨道。其实了解历史最好的方法是看书,看那些具有史实性的历史故事。

希望将来的中国,有更多优秀的编导引领青少年们认知真正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穿过千年的历史长廊,来到能人辈出的三国时期,不得不提及那位被无数学者称为“乱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

说起曹操这个人,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姑且不说曹操的为人如何,但是他却有一项过人之处——绝对的“借”的高手。曹操的一生中最成功、最伟大的“借”无非是借名了——借“天子之命”。其代表当力推“发矫诏诸镇应曹兵”。封建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最数皇帝了。果然,几天之内,应募者如雨骈聚,像潮水般涌来,也使自己成了历史风云人物的代表。

在曹操身上体现的“借”真是有如艺术一般,让后人为之惊叹,曹操把“借”体现的那么恰到好处,真是淋漓尽致呀!其实大家心知肚明,曹操就是在靠汉献帝的名义来壮大自己的实力,但又都不敢不服从。可见,这个“伪名”的威力有多大呀!

曹操,这个治世之臣,不光治国好,更让我佩服的是他的写诗的才能。从《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我体会到了曹操那奇特而又丰富的想象。仿佛此刻的我就站在那碣石山上,赏那足可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茫茫沧海;从《短歌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中,我感受到了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那积极上进的精神;从《龟虽寿》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我读懂了他那永不消沉的勃勃雄心,永不停息的对宏伟理想的追求。在《世说新语》中曾记载:晋朝王敦每次在酒后吟咏《龟虽寿》的“老骥伏枥”四个字,便情不自禁的用铁如意敲击壶为节拍,以致壶边尽缺,难道这种种的一切,不都体现了曹操诗的巨大魅力了吗?

曹操,无论在政治、军事或是文学上,都有独到的超乎寻常之处。他的出现,给战火纷飞的三国平添一份精彩;他那大气超然的气势,统一天下的雄心,永不服输的精神真乃人间奇迹!无疑,这位三国中的治世能臣,是三千年历史长卷中最为璀璨耀眼的明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司马昭之心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39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司马昭之心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大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典故: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以用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得成呢!

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盼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静听历史的回响作文800字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走在历史的古道上,看那纷飞的黄叶;流连经年的花丛,嗅那迷人的花香;翻开那泛黄的书页,寻那流芳的事迹。有些人,行为美,心灵更美。为官之美

杨善洲,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他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今日的绿色大地,极大改善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不让闭塞的深山村寨,能够见到外面的世界。“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为官,理当如此,造福百姓才是为官最大的快乐。

尽责之美

德阳市东汽中学的教师谭千秋,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保护了四个孩子的性命。救援人员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桌子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而他,留给我们的是那个张开双臂的永远的姿势。他以师者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也许,他再无言语,但他的行为掷地有声,他的历史定格在了那一瞬间,但他那恪尽职守的尽责之美将永驻人们心间,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担当之美

美国前总统里根11岁时在院子里踢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当时的12。5美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125只鸡,里根没办法,只好回家找爸爸。爸爸问是他弄碎的吗?他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没钱,我借你,一年后还他。一年里,里根擦皮鞋、送报纸、打零工,挣回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里根在回忆录中写到了这个故事。11岁的孩子就明白担当之美,难怪他可以成为美国的总统。担当也是他成功的秘诀。

时间不停的流转,历史也在不断地上演,静听历史的回响,体味那些美的人,美的事,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历史的主角,被他人倾听,被他人传颂,可以吗?可以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历史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性课程的超越和发展。和一般事物发展顺序一样,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发展到现在经历了萌芽、兴起、发展三个阶段。

追溯综合实践活动的历史,可以从古代学校教育课程中寻到它的足迹。我国隋唐时期的《千字文》、宋代的《三字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在西方,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教学状况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是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真正兴起的时期,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立的思想体系和实践类型。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知识本位、儿童本位和社会本位三种不同的课程范式。主要影响人物有德国的赫尔巴特、齐勒,美国的杜威等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先后出现了多种综合性课程的思想,如一体化课程、人本主义课程等等。主要影响人物有杰雷特福谢依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牢记历史呼吁和平作文600字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已经过去很多年,我们处在一个尚且和平的年代,但是,我们仍不能忘记日本人曾经犯下的罪行。我们祈盼和平,也忘不了那段历史。

1937年,日本侵略者以炸毁东北铁路为借口,嫁祸中国军队,开始了侵华战争。日本人大举侵略中国,疯狂掠夺中国的财产,杀害中国老百姓。那是一段悲惨灰暗的岁月,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击退了日本侵略者,也涌现出了很多民族英雄。

我看过一篇文章——《马石山十勇士》,当老百姓被日本军包围时,十个勇士勇敢地挺身而出,他们顽强地与敌人较量,最后,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用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用血肉身躯换来了更多中国人民的生命。

看过这篇文章后,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憾,深深向英雄们致敬。在国家危难时候,涌现出的民族英雄还有很多:杨靖宇、赵一曼、王二小、张嘎子……,他们用坚挺的身躯抵挡日本侵略者,他们用生命保护老百姓。如果没有这些人,哪能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些英雄中还有许多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展现出的机智、勇敢,为了祖国不怕牺牲的精神,更让我深深敬佩,这些孩子的牺牲,也让我感到悲哀。

在这个看似和平的年代,世界上每年仍有无数人死于战争,无数的孩子成为孤儿,无家可归,为了不让历史重演,让世界上的孩子们都能像我们现在一样幸福地生活,远离战争,远离伤害,我们祈盼世界和平。愿世界上昏暗的蓝天变得光明,污染的海水变得洁净,让明天成为人类真正的幸福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铭记历史迎接挑战日记

全文共 1219 字

+ 加入清单

70年前的事情也许离我们太远了,那时我的爷爷奶奶才出生不久,为了寻找那段久远的历史,我找来了抗美援朝的战争历史纪录片。当我们回望那段对我们遥远而又陌生的历史时,我的内心澎湃不已。

在《鸦片战争》的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软弱和腐败的清政府向国外列强的屈从,一再的赔款和割让领土,在《南京大屠杀》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同胞被日本侵略者毫无人性的任意残杀和侮辱,但在《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战斗,把当时世界上号称最强大的美国军队和联合军打得一败涂地,我们的自愿军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扞卫了祖国的尊严,向世界宣告:中国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不应忘记这段历史,更不应忘记这些可爱可敬的人。

在影片中我们结识了那些最可爱的人:用年轻的身躯为冲锋部开辟道路的黄继光,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战斗小组长”吕松山……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生命中最辉煌的篇章,我们的敌人也不得不对他们无比的畏惧和佩服:

美第八军军长范佛里特对志愿军的评论是:“以个人而论,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奋不顾身的,令我们束手无策。”

美国《安斯凯顿研究室》首席研究员偌布斯?弗兰克评论:北韩战场上的中共军队,除了军事装备上不如美国联军,而其他无论斗志、勇气,都是美国难以想象的高……当时,中共军队可以说无论哪一支都可以在一块阵地,独挡一路盟军。

中国志愿军用他们的顽强而无畏的精神战胜了敌人,也震慑了那些曾经侵略过我们的人。这是史无前例的战争;是穷国打败富国、弱国打败强国创造历史奇迹的战争;是中国军队打出国威、打出军威、打出骨气、扬眉吐气的战争;中国自愿军谱写了中华民族战争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他们不愧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一位日本教授感慨道:“看看你们中国人,100多年来一个失败接一个失败,几千个外国入侵者、一两万个外国入侵者就可以直入你们首都杀人放火,你们就得割地赔款。后来你们出兵朝鲜,把美国人从朝鲜半岛北面压到了南面,我才感觉中国与过去相比不一样了,看来中国人是真的站起来了。”

今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忘记抗美援朝战争,更不应忘记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是他们让世界从新认识了中国,是他们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让中国人民免遭外国侵略者的再次侮辱。在和平年代成长的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以他们为榜样,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己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中华的儿女,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打败未来的敌人,保卫祖国的领土与祖国的强盛,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回报祖国和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志愿军们,不辜负祖国都对我们的悉心栽培与无限期望。

让我们铭记那些最可爱最可敬的人——曾经奋不顾身向前作战的志愿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将记住韩信作文800字

全文共 933 字

+ 加入清单

韩信西汉时期的“战神”,萧何曾用过这样一句话形容他:“凭他一人便可抵上千军万马。”这样的以为大将必然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一笔有着一丝淡黄色的事迹。

少年韩信

在韩信少年时,家道中落。所以韩信是常常有上顿没有下顿的,可是以为曾经是贵族所以身上时常带剑游荡,却不乞讨。但为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少年韩信做了把鱼竿来靠钓鱼为生。

有一天,韩信的肚子饿了,于是走到了河边,用钓鱼竿钓起鱼来。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韩信一条鱼也没有钓到。韩信在愤怒中便把钓鱼竿丢在地上,一旁的漂母见了就把自己的饭分了一半给韩信。在日后,漂母每天都把自己的饭菜分给韩信,在韩信被感动之后说:“日后,我定会报答你的恩情。”漂母却道:“你自己养不活还报答我?”韩信听后甚是惭愧,却按下决心要报答漂母。

不过,韩信却还是整日在街上游荡,一天,韩信遇上了当地屠夫的流氓儿子,那个人看到韩信便讥笑道:“哟,这不是我们的‘贵族’韩公子吗?”韩信当时便想从他身边绕过,但是那个流氓却不让,说道:“想过去,可以,从我的胯下过去便是了。”说罢摆开了双腿,示意韩信钻过去。这时候韩信异常生气,用手握紧了身上的剑像随时都可能拔出来一般,随后那个人又说:“哟,来呀,用剑杀了我呀。”接着一脸挑衅的望着韩信,韩信在一番挣扎后,最后还是从别人胯下钻过去,引得旁人大笑不停。之后,从胯下过去的韩信听到了招兵打仗的消息便去打仗了。

成功后的韩信

白驹过隙,韩信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韩信,今时今地的他便是西汉的“战神”——齐王。在韩信成为天下人仰慕的齐王后,记起来当初的誓言,便找人到了山珍海味和千两黄金去报答常分饭给他的漂母,随后又叫人找来了当日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流氓,给了他一些赏赐。

当那流氓来到韩信面前后,一边跪着一边磕头求饶。之间韩信见了那个流氓并没有出离愤怒,而是一脸微笑的扶起了那个流氓并对他说:“谢谢你当初的胯下之辱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为报答你,你去楚国当个小队长吧。”就这样,在那个流氓的一脸惊讶下,韩信微笑着离开了。

自古以来报恩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报恩的形式和方式有很多。而韩信这种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及让他坚强的人报恩。所以在历史长河中记录的不仅是“战神”——韩信,还是懂的报恩的“齐王”——韩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一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2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初一历史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揭竿而起

【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2、一字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

【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己性喜赋诗。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于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

4、一饭千金

【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人物】韩信(江苏淮安人)在未得志时,时常往城下钓鱼,时常却饿着肚子。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5、东山再起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

【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7、纸上谈兵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8、负荆请罪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9、卧薪尝胆

【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语出】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践(大禹子孙,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绍兴人)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10、一鼓作气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曲突徙薪的历史典故_1000字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

【释义】曲:弯;突:烟囱;徙:迁移,移动;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历史典故

霍光,字子孟,他是西汉中期的权臣,汉武帝临终时,霍光遵从遗诏辅佐汉昭帝。汉昭帝死后,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又迎立汉宣帝。霍光执政二十多年,辅佐汉昭帝、汉宣帝两代帝王,有功于汉朝,受封为博陆侯。

茂陵的徐生看霍氏家族生活过度奢侈,曾经多次上书汉宣帝,请求不要过分放纵霍家,对于他们奢侈成性的生活应该及时加以制止,以免造成后患,但都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霍光死后,果然有人告发霍光的后代阴谋叛乱,汉宣帝下令镇压,给举报、镇压的相关人给予了奖赏,而茂陵徐生没有受到任何奖赏。因此,有人给汉宣帝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客人去拜访他的朋友。客人看到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筒的,在周围还堆满了干燥的柴草,便对主人说:“要把烟囱改成弯曲的,并把干燥的柴草搬到别处去,离开烟囱越远越好。否则的话,将要引起火灾。”主人听了不置可否,心想: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没有什么事,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邻居们纷纷赶来救火,大家共同努力,终于把大火扑灭了。主人于是杀牛摆酒,感谢救火的邻居们。凡是救火时被烧伤的都被安置到上座,其余的则依次而坐。主人举杯敬酒,感谢邻居们的帮助,却始终没有提到那个建议改建烟囱、搬走柴草的客人。

于是,有一个人对主人说:“假如听从客人的劝说,就不会发生火灾,也不用杀牛摆酒了。现在感谢各位前来救火的邻居,却忘掉了那位劝您防患于未然的客人。”主人听后才明白过来,赶紧命人请来了那位客人。

汉宣帝听完了这个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就赏赐给茂陵徐生绢帛十匹,并任命他为郎官。

【成长心语】

习惯是很可怕的,如果你习惯于安逸的生活,便会失去改变的勇气;如果你习惯于一个人的照顾,便会失去自理的能力……当一切都变成习惯时,人生也就变得平淡如水了。并非所有的习惯都会将你引向如水的幸福,有些习惯本身是具有危险的。一味地按照习惯去考虑问题,不仅不能使危险远离自己,防患于未然,反而会使危险一步步逼近,直到爆发。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将危险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将李白狂傲不羁的性格尽收眼底。这豪迈的性格让我钦佩。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是如此的自信,如此的乐观。在他一次一次的受挫折后,他找到了情感的发泄之处——诗赋,他毕生创作九百九十多首诗歌,是当之无愧的诗仙,他的自信让我为之钦佩,那份坦荡的心胸是多么壮阔、多么宽广。不仅仅他的诗意味深长,飘逸潇洒,他那乐观、自信的性格特点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榜样!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这狂傲的性格,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在朝廷做官,却遭到众人排挤,最后只能离京回乡。他在嫉妒苦闷的心情中,又创作出了许多的优秀诗篇,这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嫉妒失落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写诗,他已经将写诗当成了生命里的一部分!这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恰好是我们缺少的,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将李白作为我们的榜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愁绪有千缕,有万般,实现不了远大的志向则是他最大的苦闷。贤才难遇明君。一个有远大志向和抱负的人却难以成为栋梁之才,这难道不是李白的悲剧吗?在看清了事实后,李白开始专心写作,终于成为了中华诗坛第一人,为中华文学史上添光增彩,终于名垂千史,万古长青。这对于我们十分有启发。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有才识,并且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能做出非同一般的成就。李白的这一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自信、乐观、坚持不懈的李白却郁郁不得志,但他了解自身的长处,发挥长处,使得自己流芳百世,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效仿吗?无论什么时候,李白那非一般的才华都值得我们为之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历史的小说真实的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全文共 2102 字

+ 加入清单

在台湾,王鼎钧是家喻户晓的散文大师。而大陆读者则知之甚少。2008年我去台湾访学,“中央研究院”一位朋友推荐我看王鼎钧的回忆录《关山夺路》和齐邦媛的回忆录《巨流河》。我将两书的繁体版一并购回,一并读完。也许是自己专业的偏好,我更喜欢《关山夺路》。2010年,见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齐邦媛的《巨流河》,却不见出王鼎钧的书,心中有些“不平”。一次和三联的编辑饶淑荣闲聊,便“质问”他们社何以“重齐轻王”?饶是一位有心人,很快与远在美国的王鼎钧先生取得联系,并获得简体版版权。最近终于看到三联书店将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一并推出,自己也有一点小小自得。他希望自己的回忆录获得高级的历史认可

作为一位历史研究者,我向来对文学家写的回忆录怀有职业性的警惕,之前读过《往事并不如烟》和《大江大海》一类名家名作,感觉其文学趣味大于史学的价值。王鼎钧的回忆录,则与之不同。前不久,《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王鼎钧先生,有意请其比较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回忆录《黄河青山》与文学家齐邦媛的回忆录《巨流河》。王先生委婉地说:《黄河青山》似乎没有文学抱负,《巨流河》似乎没有史学抱负。我是大体同意王先生的这一看法的。我对访谈中王先生的另两句话,印象极为深刻。一是他把作品分成三级:初级是职业认可,中级是社会认可,高级是历史认可,“我在20世纪写成的文章,要想列入21世纪的书单,必须升高到历史认可。”另外一句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出版这四卷回忆录,以前的写作可视为跳高、跳远前的暖身,以后的写作是海浪扑向沙滩的回波。”

作家晚年写回忆录,一般将其作为自己的“最后一本书”,而王鼎钧则是将回忆录作为自己写作的“最大愿望”、最高抱负。正因为此,他从1992年开始,历时17年才陆续出齐他的回忆录四部曲,而写作的时间还要更长。尤其是第三卷《关山夺路》写国共内战时期,前后只有三年,而他自称从捜集资料、消化数据、调整心态,到最后完成,前后花了十年时间,以至于他感慨《关山夺路》这本书,“是我生活史上的关山夺路,也是我创作史上的关山夺路”。一个作家如此郑重其事地写回忆录,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不多见吧。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他不仅写了自己一生平凡与不凡的经历,同时也描述了中国百姓的颠沛流离。

王鼎钧强调他写的不是“自传”而是回忆录。“自传”侧重写自己,“而我写回忆录不是写我自己,我是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他的目的是要反映时代风云,记录时代变迁。所以,他在书中不仅写了自己一生平凡与不凡的经历,同时也描述了一个时代的大历史,描述了几十年间中国政治的沧桑巨变,中国百姓的颠沛流离。写“自传”与回忆录的人,多为“大人物”。而“大人物”写回忆录,多写自己成名成功的伟绩。而王鼎钧的回忆录则不同。四卷回忆录,第一卷《昨天的云》写青少年时代在山东家乡的生活,第二卷《怒目少年》写抗战时期在大后方的中学生活,第三卷《关山夺路》写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内战,第四卷《文学江湖》写1949年至1979年间在台湾的生活。

也就是说,王鼎钧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来写青少年时期(24岁以前)在中国大陆的生活和见闻,而他1949年到台湾之后的30年(24-54岁),是他走上文学之路,并成长为散文大家的最得意的壮年,本应浓墨重彩地写,而他却只用了一卷的篇幅来“轻描淡写”。他强调自己写的是一位“小人物”的回忆录。他更多地写世事的沧桑,而不是个人的名利得失。他试图呈现一个小人物在动荡剧变的历史年代难以自主的命运。他以其职业性的敏锐观察,将乱世的各种人情世态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并以具体的情境事例,将自己数十年累积的阅历感悟,一一述出,平心静气,边叙边议,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却触及灵魂。细节呈现如临其境此类的细节场景,非亲身经历者很难想象出来。

书中的许多细节呈现,让人如临其境。抗战中后期,日军在沦陷区边缘设置长长的封锁线,严格检查过往行人。沦陷区青年试图超过封锁线到大后方去。检查哨所的伪军,很容易识破那些企图蒙混过关的青年学生。一位女学生眼见前面很多学生因编谎话而受阻,情急生智,在伪军上校耳旁悄悄说了一句:“我们是到阜阳升学的学生”。没想到伪军上校听了这句实话,很是爽快:你早说这句话,不早就过河了吗!王鼎钧的观察是,伪军上校这样做,为的是证明他也是中国人,表明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书中还描述了这样的“故事”:国共内战时期,有一段时间在部分地区形成拉锯战。在拉锯的地区,一个村子有两个村长,一个村长应付国军,一个村长接待共军;一个小学有两套教材,国军来了用这一套,共军来了用那一套;一个乡公所备有两幅照片,一张蒋先生,一张毛先生,国军来了挂蒋像,共军来了挂毛像,有时拉锯太快、太频,乡长只好做一个相框,正反两面,一面蒋,一面毛,随时可以翻过来。

诸如此类的细节场景,十分鲜活地再现出那个时代的风貌,一般档案文献与官方正史中很难见到,非亲身经历者很难想象出来。正所谓真实的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回忆录多种多样,大人物的回忆录难以见小,小人物的回忆录难以见大;史学家的回忆录常常重实不重文,而文学家的回忆录又常常重文而不重实。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大体兼得其长而避其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将记住故乡作文800字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慵懒的清晨,在挤进窗帘的日光下被唤醒;惬意的正午,在太阳高挂于天空时被照亮;热闹的夜晚,在都市五彩的霓虹灯中被渲染。城市生活的每一天都多姿多彩,令人期待。

回过头看看站在变幻莫测的蓝天底下走过的日子,这就是故乡的美!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入窗棂。故乡座落在青翠大山的怀抱中,那里有一片碧绿的山野,成片成片的杉树,小溪缓缓流淌,鸟儿愉悦鸣叫。山脚下,渐欲迷人眼的野花星星点点地绽放着,在风中轻轻摇曳,那里有云淡风轻的恬静,有山清水秀的静谧,还有儿时的伙伴共同拥有的纯真时光。夏夜里,凉风习习,繁星满天。屋后竹林幽寂静谧,萤火虫在竹林里躲躲藏藏,如同一只只会发光的眼睛,闪烁在夏日清凉的夜里。满满的好奇心促使我们捉了几只,装在一个小玻璃瓶,摆在床头,童年的梦里就有了闪烁的眼睛。

没有城市的声浪那般喧嚣,宁静也是故乡的一种美

正午的阳光切割着整个世界。家门口有一片花田,无论昼夜如何交替,四季如何变换,沁人心脾的花香依旧。一大早,蜜蜂就忙碌在花丛,把这份蜜意洒遍每个角落。春日,千万朵花争奇斗艳,微风一起,一阵欢声。夏日,阳光洒在花瓣上,轻轻一摇,似乎洒落了一地的碎金,也洒落了一地的笑声。秋日,缓缓飘落的枫叶覆盖,路过的行人踏着深秋的鼓点,和着挥下的汗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冬日,难得一绽的梦花在一片银装素裹中夺去了赞美,害羞地躲在树后。

没有城市的人潮那般忙碌,恬静也是故乡的一种美

夕阳快速地朝着地平线沉过去,一边下沉一边离散,如同蛋黄被调匀后扩散到整个天空,朦朦胧胧地,整个天空都燃烧起来。放一把摇椅在院中,听着山那头的呼唤,看着飞鸟不断划过天际。慢慢悠悠地摇着,脚边倚着一只小白猫,时不时同它说些心底的秘密,时光被拖得很慢很慢。

没有城市的霓虹那般繁华,朴素也是故乡的一种美

花海在灰暗的天空下不再夺目,忙碌的身影遍布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满大街的霓虹灯日复一日。多想再一次奔跑在乡间铺满落叶的小道,嗅着弥漫在空气里的花香,漫步在时间的罅隙中静赏夕阳,让萤火虫的微光装点梦乡。

时间已逝去,只成追忆,蓦然回首,花田边,夕阳下,有萤火虫陪伴的夜,这何尝不是一种美?是啊,故乡之美不仅仅在于我们所看到的,所能感到的。更在于,它拨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第一次爱上历史作文700字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第一次,难忘的第一次,到底是啥呀!”当我正毫无头绪的思考题材,我的眼睛无意间扫到了《明朝那些事儿》。

“百家讲坛,谈笑古今……”电视上正播放着爸爸和爷爷最爱听的“百家讲坛”。每当看到他们听得如此忘我时,我就不得其解:这么枯燥,有什么好看的?况且,我也听不懂,也压根就不感兴趣,还不如《喜羊羊》呢!

因上学期学习和工作表现出色,过完年的这个新学期,赵老师奖赠了一本书给我——巜明朝那些事儿》。这书不翻还好,一翻就不得了。

这套书是以朱元璋的出生写起,一直到崇祯皇帝自溢明朝灭亡结束,整个明朝的历史就被这个笔名为“当年明月”的大师收入书中。作者把原本枯燥的历史加入了小说的写法,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故事,这里面当然少不了权谋之计,战争之计和诡诈之计了。

作者“当年明月”对《明朝那些事儿》的人物排了个名,NO1。文武奇才--王守义,NO2。鞠躬尽瘁--于谦,NO3。大公无私--张居正,而最后一名却是打遍天下的朱元璋,这叫我有几分惊讶。

“当年明月”真了不起,能把明朝最艰难卓绝的开国经历,到繁荣昌盛,最后到落没的这一大段历史写的如此透彻,在下无比的佩服!

在“当年明月”的笔下,一个个历史人物鲜活起来,一幅幅画面将我迷住,我想,我可能因为《明朝那些事儿》而爱上历史,疯狂地爱上历史,现在的历史对我而言,已经算是一位“知己”了,我不再排斥它,而是被它深深的吸引。

如果你一直排斥某个东西,就会厌恶他,错过他,但如果你试着靠近他,去了解它,也许会有新的发现,甚至深深地迷恋上他。

历史并不枯燥,她是那样宏大,那样精彩,她深深抓住了我的心。整整五千年,在这其中,有多少英雄,多少伟事?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历史的无穷魅力,这也是我第一次爱上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