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人故事:苏格拉底的习惯经典20篇

浏览

910

作文

1000

大师成就大师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矶崎新是日本最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他成名很早,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一直引领着世界建筑的先锋潮流,被称为日本建筑界的切格瓦拉。他超前的设计理念,对日本、亚洲乃至现代世界建筑潮流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奈良的百年会馆、卡塔尔国家图书馆,都是他的代表作。而最让人称道的,不是一件件艺术设计,而是他在一次建筑界颁奖礼上的表现。那是上世纪70年代,他已经是建筑界的大师,各种颁奖仪式总是以请到他出席为荣。

那天,矶崎新最后一个出场。他刚一亮相,就引得台下一阵唏嘘。出席颁奖仪式的嘉宾都身着西服,只有他穿着一件圆领衬衣,没打领带,就像一个先锋艺术家,与周围人的整齐庄重格格不入。第二天,报纸纷纷刊登消息,大家对矶崎新的这身另类装束十分好奇。记者采访后才得知,他穿的这身衣服出自一个好朋友之手。矶崎新与这个朋友比邻而居。两人认识时,他已经是建筑界的大师,而朋友只是一个不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地位的差别,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有着相同的爱好,喜欢摇滚,喜欢突破成规,喜欢追求创新……这个年轻的服装设计师有着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设计风格。矶崎新敏锐地感觉到,他的设计一定会引领新的时尚。朋友在服装业内名气不大,普通大众也不了解。为了让他出名,出席颁奖仪式时,矶崎新就精心设计了这一幕。

矶崎新的良苦用心果然收到很好的效果。媒体报道了他的新鲜着装,他的朋友——三宅一生的名字也一遍遍出现在各种媒体上。

如今,三宅一生早已成为日本著名的时装设计大师,以他名字命名的时装是世界时装的顶级品牌。建筑大师矶崎新巧妙地为他提供了受人关注的机会,用自己的聪慧成就了另一个大师。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名人故事:失策的达尔文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著有《物种起源》一书,曾用5年的时间环球航行)原版的英文日记中,记叙了这么一件事情。

失策的达尔文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曾周游世界,一次,他来到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的人们没有衣服穿,住的是山洞,或在树上搭一个巢,吃的是野果禽兽,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惊奇地发现一些“新情况”,他们将老年妇女赶进深山老林,让她们自然饿死,在没有食物的时节,则将妇女生的婴儿或小孩分而食之。达尔文“看”不懂,就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部落首领通过当地的“翻译”告诉达尔文:“妇女的任务就是生孩子,生下的孩子有两种用途,一是留下来延续种族的生命,二是供我们缺食的时候当粮食。妇女老了,不能生育了,留下她们有什么用?我们不吃掉她们就已经很宽容了,在饥荒没食物的时候,我们只有吃小孩,不吃小孩我们吃什么呢?”

达尔文痛苦地摇摇头,这里的“人”太残忍了!他下决心改变这个原始部落不尊老、不爱幼的历史局面。于是,他通过翻译,用高价买下了一个当地男婴,将这个婴儿带回了英国,他要用现代都市的教育方式,使这个非洲的小孩变成一个“现代文明人”,然后,用这位“文明人”去改变他老家那种“弃老食幼”的原始现状。

16年后,这个非洲孩子长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通过熟人,把他带回了他的家乡。

一年后,达尔文旧地重游,想看看那个非洲原始部落,在自己委派的“现代文明青年”的领导下,是不是有了质的变化。可是,达尔文到处都找不到那个自己精心培养的非洲青年。最后,他问部落首领,那人是否来了这里?首领回答:“来了。”达尔文又问:“他人呢?”“我们把他吃了!”达尔文大惊:“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吃了?”“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我们留下他有什么用?”达尔文无话可说。

到家后,达尔文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愿望和他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并不成正比。一个种族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决不是依靠一个或几个‘文明人’就可以解决的,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这其中有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当适应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否则,他哪怕再高明,终将被淘汰。适者才能生存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经典简短的励志名人故事2:摩拉·纳斯鲁丁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夜里,窃贼把摩拉·纳斯鲁丁的驴从厩棚里偷走了。第二天早晨,摩拉发现自己的驴子丢失的时候,四处寻找,并问邻居们看到没有。

邻居们了解事情的原委后,纷纷责备摩拉。一个人说:“你为什么敞着厩棚的门呢?”

另一个人说:“你为什么不一直睁着眼睛,让窃贼不敢偷走它呢?”

第三个人说:“你睡得仿佛一根木头,这就是你为什么不能听到厩棚的声响然后捉住窃贼的原因。”

听了这些话,摩拉义愤填膺地说:“好吧,你们全了解。如你们所言,都是我的错,而窃贼完全无辜!”

不用责备的雨点敲击受害者的心,这是为人该有的良知、慈悲心和文明底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名人读书故事100字

全文共 156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名人读书故事1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8. 朱熹在幼年时异常聪明,刚学会说话时,父亲指着天空告诉他:“这是天。”朱熹问道:“天的外边是什么?”父亲朱松感到非常惊讶。就学时,给他《孝经》读,他读完后,就在书上写出这样的话来:“如果做人不孝顺,就枉为人了。”

一次,他跟着一群孩子在沙地上玩耍,朱熹一人端端正正地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来画去。别人走近一看,原来是神秘的八卦。

9.黄世臣,字起白,号觉虚,素龙镇上池冈人。世臣家贫嗜学,少年时养鸭为生, 在田里放鸭期间,经常手不释卷,边放鸭,边读书。

由于勤奋好学,明万历三十五年,考进“岁贡”,并被委任为江南婺源县县丞。由于政绩显著,以后世臣又先后被提为云南易门县知县、寻摄昆阳州篆、云南通安州知州。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128 位世界名人故事》这本书,里面讲了许多名人的故事,深受我的喜爱。还有我们曾经学过的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人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是科学新时代的先驱者,是认识到科学和技术能改变世界的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那时的女王伊丽莎白非常喜欢他,他出版了许多有关法律的书。在他18 岁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了,使他和宫廷疏远了。1618 年,因培根严重触犯了法律,把他赶下了政治舞台。1626 年,他在雪地里做了一次冷冻试验之后,由于受寒而病倒,不久便去逝了。

啊!培根,多么伟大的哲学家啊!为了试验而失去了生命,他对科学的执着让我敬佩,让我难以忘怀。

我现在非常喜欢看《128 位世界名人故事》,因为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那些名人和他们的故事。正像培根说的那样:用伟人的事迹来激励孩子,远胜于一切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这一跪,春风得意遇知音名人故事

全文共 1502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见证了这一刻,世界见证了这一刻!北京时间2月18日,当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决赛中成功卫冕之后,在全世界无数观众面前,她激动地跪在冰面上,冲着自己的教练磕了两个头。

不知内情的人也许会这样想,王濛的这一跪,只是其夺金后狂喜激动的宣泄,而了解内幕的人此时一定明白,王濛的这一跪,是她从一个“刺头青”走向成熟后对自己教练的深深感恩。

用王濛自己的话说:“这两个头,一是感谢教练的知遇之恩,是她让我知道500米短道速滑到底该怎么滑;二是感谢领导、队友和医务人员等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她提到的教练,就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主教练李琰,也是在3年前被王濛“炮轰”的李琰。

2006年,在都灵冬奥会上,年仅20岁的王以44秒345轻松夺得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冠军,为中国代表团赢得都灵冬奥会首枚金牌,打破了中国代表团在都灵的“金牌荒”,王也因此成为国家队最大牌的队员。2007年,李琰从美国回来担任中国短道速滑队教练不久,就遇上了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召开。当中国女子队在1500米比赛失利后,王把失利的原因归咎于李琰的执教理念,在公开场合口出狂言:“这是什么战术呀?什么都没有,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再在国家队了,我会主动申请回到黑龙江队。”当时,王并未意识到自己这句话会在社会上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一时间舆论哗然,王和主教练李琰之间的矛盾,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把狂妄、自大、“刺头青”等词语毫不吝啬地送给了年轻的王。

虽然王濛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队里写了检查公开向李琰教练道歉,最终还是被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下放”回到了黑龙江队。

在被“下放”的那段时间,王濛仿佛变了一个人。她后来回忆说:“从都灵冬奥会所谓的‘一夜成名’到‘亚冬会风波’,我承载了太多人的厚望。我没有被挫折击倒爬不起来,我一直咬紧牙关在努力努力,不停地向前冲冲冲,因为我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担子。像我这样年龄的女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撒娇、在学校无忧无虑求学、和朋友打闹,但我明白,从自己穿上冰刀,站在起跑线,为短道速滑而生的那天起,这些都不再属于我。”

当王再度回到国家队时,李琰并未计较前嫌,而是大度宽容地接纳了她,并力主王担任了国家队的队长。犹如凤凰涅的王,在李琰的训练下成绩突飞猛进,担负起了“领军人物”这个角色,和李琰相处得像母子一般。王感触颇深地说:“以前确实是我错了,经历了一次大起大落,我才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深切体会到了李教练一颗慈母般的心。在她的教诲下,我已完全改变了自己。以前,我在比赛时只管我自己,自己赛好就行了,现在看到队友们赛得好,我打心眼里高兴。”

在此后3年的所有赛事中,王濛参加的500米比赛几乎没有让冠军旁落,她甚至成了这个项目世界上能滑进43秒的唯一一人。但她已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大牌”作派,相反,成绩越好,对教练李琰就越尊敬。李琰曾私下说:“王濛越来越成熟和沉稳了,她已具备了大将风度。”

当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夺得500米金牌,从而使她成为中国队首个在冬奥会上卫冕成功的选手后,她首先想到的是和自己3年来朝夕相处的教练李琰,在滑过终点线后的第一时间,她便冲到了教练席,对着自己的恩师李琰双膝跪地磕了两个头,随后一跃而起,紧紧抱住了李琰。

此时的李琰,也忘情地和自己的爱徒紧紧相拥,喜极而泣地开玩笑道:“真是个俏皮的孩子,回去之后就该朝我要红包了,这不是过年了嘛!”

王濛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以最传统最感恩的方式感谢主教练对我的宽容,更感谢教练带给我这么好的成绩,让人看到王濛滑得真不错。我虽然感觉自己比以前更沉稳了,但我认为,人在越接近自己目标的时候,就越容易发生问题,所以,就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故事竺可桢精神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关镇。小名叫阿熊。镇上的私塾先生为他起了个大名叫可桢,意思是应该做一个坚实的柱子、国家的栋梁。小可桢1岁半,父亲就教他认字。有一天,父亲外出,走前对竺可桢说:可桢,今天不教你认字了,放你一天假。正在母亲怀里吃奶的小可桢,硬要父亲教他认几个字再走。竺可桢3岁时,已经认识不少的字,而且会背诵好多唐诗。竺可桢5岁进了学堂。学习可用心了,门门功课都是成绩优良。他的哥哥是乡里的秀才,平时经常指导竺可桢写字做文章。有一次,哥哥教他学造句,一直到天亮,鸡叫了他才肯回房睡觉。这么肯学的孩子,还真不多。小竺可桢身体瘦弱矮小,有的同学嘲讽他:好一个寒酸小矮子,准活不过20岁这几句话刺痛了竺可桢,他发誓要锻炼身体。连夜订了个锻炼计划,每天早晨鸡一叫就起床跑步、做操。他坚持了一段时间,体质明显增强。同学们再也不喊他小矮子了。

小学毕业后,竺可桢进入上海澄衷学堂。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这个学堂的老师都是英国人,从教材到上课全是英文,不准说中国话。英国老师叫学生,不喊名字,只喊编号,根本不把我们中国人当人看待,竺可桢气愤万分。他深深感到,中国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于是发奋读书,加倍用功,发誓要为中国人争气。

1910年,竺可桢到美国留学,在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农学院学农业。后来,他发现农业跟气象关系密切。1913年秋,他在农学院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研究院的地学系,攻读气象学。1918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回国后,在南京东南大学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经典名人哲理故事3:始终乐观的苏格拉底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古希腊的大哲学者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一栋大楼里。这栋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子,也感到高兴吗?”

“是啊!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力气;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的花儿,种一畦一畦的菜,这些乐趣啊,数之不尽啊!”苏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的一层的房间给了一们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可是他每天仍是快快乐乐的。

那人又故意问他:“先生,住七楼是不是也有许多好处啊?”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可真不少呢!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就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啊!”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乎环境,而在于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名人故事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裔犹太人,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创立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爱因斯坦16岁那年,由于整日同—群调皮贪玩的孩子在—起,致使自己几门功课不及格。—个周末的早上,爱因斯坦正拿着钓鱼竿准备和那群孩子—起去钓鱼。这时,父亲拦住了他,心平气和地对他说:“爱因斯坦,你整日贪玩且功课不及格,我和你的母亲很为你的前途担扰。”

“有什么可担忧的,杰克和罗伯特他们也没及格,不照样去钓鱼吗?”

“孩子,话可不能这样说。”父亲充满关爱地望着爱因斯坦说,“在我们故乡流传着这样—个寓言,我希望你能认真地听—听。”

“说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耍。—不小心,—只猫抱着另—只猫掉到了烟囱里。当两只猫从烟囱里爬出来时,—只猫的脸上沾满了烟灰,而另—只猫的脸上却干干净净。干净的猫看见满脸黑灰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丑,便快步跑到河边洗了脸。而黑脸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是干净的。结果,吓得其他的猫都四下躲避,以为见到了妖怪。”

“爱因斯坦,谁也不能成为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天才也许会照成傻瓜。”

爱因斯坦听后,羞愧地放下鱼竿,回到了自己的小屋里。

从此,爱因斯坦时常用自己作为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人生的璀璨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两只帽徽的军帽名人故事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蒙哥马利是英国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盟军军事指挥官,入选“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并以50年的军旅生涯而成为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

蒙哥马利是一位谨慎、彻底的战略家。他不打无准备之仗,在部属中享有极高威信。

蒙哥马利精通驭兵之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充满硝烟的前线,英国官兵时常看见一位身材高大的将领,察看地形,指点部署,与官兵交谈,有时还亲切地拍拍士兵的肩膀。士兵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名将领,因为这位将领戴着一顶与众不同的军帽。别的将领和士兵的军帽都只镶嵌一只帽徽,而这名将领的军帽,却镶嵌着两只帽徽,一只是将军标志的帽徽,一只是装甲兵标志的帽徽。

士兵们互相一打听,原来此人是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元帅亲临一线,让士兵们又兴奋又感动,士气大振。蒙哥马利元帅为什么要戴两只帽徽的军帽,大家又好奇地猜测起来。有的说元帅喜欢标新立异,故意猎奇;有的说元帅是以此显示自己特别重视装甲兵的用途。随着猜测的传播,士兵们深刻地记住了元帅,深刻地记住了元帅亲临前线的场景。

后来,还是蒙哥马利本人揭开了军帽带两只帽徽的秘密。原来,蒙哥马利元帅是出于具有实际价值的动机,才戴这样的帽子的。他认为,一个统帅人物要在部队中具有威信和感召力,就必须使下级官兵经常能够在前线看到他。这种认识来自于蒙哥马利的亲身经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蒙哥马利担任排长和上尉参谋,一直让他深感遗憾的是,他从未见过自己部队的总司令。蒙哥马利认为这是英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蒙哥马利戴这顶镶有两只帽徽的特殊军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部队官兵能够经常看到他,并记住他。他说:“各部队官兵看到这顶帽子,就知道我来了,就知道我对他们的所作所为非常关切,就知道我不只是坐在安全的后方,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我是和他们站在一起,并肩作战。”

两只帽徽的小小军帽,成为了蒙哥马利元帅的象征,成为了元帅深入一线与士兵携手并肩的标志,成为了鼓舞士气提振军心的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今中外励志名人经典小故事:才高八斗的曹植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字子建。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他把五言体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著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如此也可看出他的才华。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时侯随军奔波,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此后他与当时著名文学家王粲、徐擀,沉琳、刘桢等人写诗作赋,名声很快就传播开了。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曹植是最有才华的,曹操也因此想"废长立幼",立曹植为太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植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误事,出了不少差错。使得曹操无法接受,对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终于被立为王太子。曹丕即位以后,开始整治当初的对手,曹植是首当其冲的一个。他几次想加罪于曹植。

一次,曹丕刁难曹植在七步内做一首诗,不然,将被治罪,曹植踱步成句,流下千古名句: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乐观向上名人故事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著名哲学家中江兆民,早年留学法国,学养厚重,著述译著多部,人称“东方卢梭”。1901年,他54岁时被检出患了咽头癌,医生判断最多只能活“一年半”。他在“只要有一口气,就一定有事可做,也可过得愉快”的信念支持下,开始最后两部著作的写作。

他最终没有活过“一年半”,但气管被割开,“枯瘦得像仙鹤一样”的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完成了日本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一年有半》《读一年有半》。他在重病期间写的名诗《跌倒时也要笑》,也在日本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跌倒也要笑,是苦中作乐的顽强精神,是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具有这样的可贵品质,早晚会走出低谷,再创辉煌,即便壮志未酬,也会虽败犹荣,虽死犹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哲理故事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出身于楚国没落的贵族。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对内改善政治,对外连齐抗秦,可由于怀王昏聩,小人当权,因而不断遭到、打击,后被放逐汉北。而后继位的顷襄王更为昏庸,亲秦卖国的小人更加猖狂,—腔爱国热血的屈原再次被放逐到江南,最后投汨罗江而死。

按当今史家流行的说法,屈原流放江南,主要指湖南沅湘一带,忽略了涉足澧水的可能性。但就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屈原在他的着作中,多次颂

扬澧水风光,试举例: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湘君》)

屈原为何不把佩玉丢在沅江、湘江,而偏偏丢在他所不熟悉的澧水?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

按理,屈原把随身穿的衣服丢在澧水,以表达他决绝的意志,这个地方就应就是他所熟悉或所喜爱的,如果他连澧水的面都没见过,又怎能轻率地作出这种庄重的抉择?

这天门山下、武陵源景区内流传着不少有关屈原的古老传说。而天子山着名的“屈子行吟”景点简直就就是屈原的化身。

哲理: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有许多障碍物阻挡着我前进,我务必历尽万难,来体现我的价值和好处的高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故事:杨澜的放弃

全文共 134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名人之所以为名人,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我们可以从名人的故事中得到许多道理。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名人故事:杨澜放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不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时,邀请了原著名央视主持人杨澜给厦大学子开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当有人问她选择在事业的顶峰毅然去外国读书是不是一种心计时,杨澜讲了她所经历的一件事。

一年春节晚会,共有六名主持,多遍彩排之后,有一位主持的大姐,导演组突然决定不用了。但又没人去通知她。第二天,当那位大姐兴冲冲地拿着礼服来到化妆间时,化妆师告诉她名单上没有她的名字,结果那位大姐黯然神伤地走了。当时杨澜就坐在一旁,这件事对她的触动很大。她通过这个主持大姐所遭遇的“命运”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从那以后,那位主持大姐黯然神伤地离开春晚会场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杨澜的脑海里,她同情那位大姐。为台里那位导演不近人情的做法反感,因为她认为如果你觉得这位主持大姐不适合做主持,你可以通知到她并做好她的安慰工作,就不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这位主持大姐为台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曾主持过很多重要的节目,然而这么深重的伤害仍然降临到了她的身上,杨澜怎么也想不通。她开始感到了世事无常,开始感到了来自生活的恐惧。她曾经历了好几个不眠之夜。她想,现在我正红时,人人都争着要我上栏目;如果有一天我走到才枯气竭的时候,我不是照样地任人挑来挑去难逃这样的命运吗?于是杨澜开始为自己躲避遭受那位大姐那样的伤害而积极地准备着一条退路。

选择放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她正处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杨澜在这之前工作是很顺利的,她199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就直接进了中央电视台,担任《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这个节目她从1990年一直做到1994年。在这个节目中,杨澜那种充满睿智清新的主持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于1994年获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这对于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主持人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实在是难能可贵,同行都向她投来了羡慕的眼光。然而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就算自己能说服自己,可是父母会同意吗?朋友会理解吗?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她内心一度十分矛盾和痛苦。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杨澜终于下定了决心要急流勇退。因为她深深明白:人要更好地生存就得牢牢地站稳脚跟,不能沉迷在鲜花和掌声中,要不断地去寻找新的成长方向。于是她毅然地在自己最红的时候选择了离开央视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及公共事务学院攻读国际事务硕士学位。

杨澜三年留学回来后,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创名人访谈类节目《杨澜工作室》,并担任制片人和主持人。2000年,她创办了大中华区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阳光卫视”卫星频道,出任阳光媒体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主席。2001年,杨澜应邀出任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形象大使;同年7月,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会议上代表北京作申奥的文化主题陈述,她的精彩表现赢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为我国赢得2008年的奥运主办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杨澜的发展来看,她选择在当红的时候离开央视是明智的,也正因为她勇敢地选择了放弃,她才有时间去苦练内功,才有了后来她发展的更大空间,才取得了现在骄人的成绩。其实放弃并不是简单地扔掉,而是为下一次出发积蓄更大的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有关名人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名人故事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名人故事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好的CEO像两岁小孩外国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鲍博·戴蒙德精力充沛,热情十足,他喜欢冒险,意志坚定: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奋斗。他勇敢无畏,面对自己毫无经验的工作岗位,他欣然上任。他说话(相对)简洁。他爱发脾气。他十分贪婪,总想得到更多。

我从未见过他,但根据我一直以来看到的有关他的材料,我断定他执掌英国巴克莱银行后会干得很出色。因为他完全遵循一套全新的领导力理论。这是一套出人意料、激进但绝对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最优秀的首席执行官与蹒跚学步的孩子无异。

我原来一直以为,最差劲的首席执行官才会与两岁孩童有诸多共同之处。两者都爱摇摇摆摆地阔步走路,嘴上经常叫喊“这是我的”,也都极其不善于和人分享。他们做事都只有3分钟热度,缺乏常识,听不进别人的话。而且,首席执行官和初学走路的儿童,都经常对他人的存在视若无睹,把他们当作摆设。他们都会让与他们打交道的人油然而生畏惧之心。见过飞机上小孩子怎么闹腾的人都明白,为什么说首席执行官出行还是坐私人飞机比较好。

然而,前不久有人发给我一条信息,纠正了我的观点。对方指出,蹒跚学步的孩童不但不是坏榜样,而且简直具备管理上市公司的全套本事。

上述发现来自尼古拉斯·布莱恩,这位前银行家的第3个孩子就快要开始学走路了,而他一直在担心这个阶段的到来。为调整好心态,他坐下来列了张清单,逐一列举出幼儿身上的美好之处。写完后,他注意到一个奇怪的地方:他家前两个孩子在蹒跚学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每一种良好品性,在他以往效力过的几位最杰出的首席执行官身上都能找到。清单内容如下(戴蒙德先生想必拥有其中许多性格特征):

1.刚学走路的小孩精力充沛,热情十足。当他们真正迷上某件事情,全心投入其中时,你是拗不过他们的。

2.刚学走路的小孩是天生的冒险家。他们以最英勇无畏的架式,爬上楼梯扶手往下溜。

3.刚学走路的小孩做事持之以恒。跟他们说别把果酱涂到DVD上,他们会安静几分钟,然后接着涂。

4.刚学走路的小孩充满好奇心。俗套的答案打发不了他们,他们会一个劲地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呢……”

5.刚学走路的小孩富有创造力。他们在墙壁和沙发上信手涂鸦,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6.刚学走路的小孩具有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扑上来就抱,吻得人满脸口水,最硬的心肠也会融化。

这个头开得不错,但我觉得最优秀的首席执行官与两岁孩童之间,还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固执己见,非常善于说“不”;任何阻碍也无法挫伤他们的热情;他们会直接走到人家跟前,问“你是谁”;他们擅长作决定;他们不需要他人来告诉自己要相信本能。

我知道这不过是抓住了皮毛——这方面的素材可以炮制出许多领导力书籍。想到有那么多书籍取材于部落战争、乐队、拳击、登山,甚至是养蜂,就让人纳闷儿:怎么就没人写一本这方面的书呢?

蹒跚学步的孩童可以为首席执行官树立好榜样的最后一点是语言。他们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而且说得简单明了。他们才不去理会什么词形变化或起承转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名人故事作文300字集合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绍兴名人故事》,其中的一篇“看白书”,让我看了以后很有感触。

“看白书”讲的是古代王充十八岁那年到洛阳求学时,看到了讲授经文的班彪知识渊博,讲学时广征博引,思想开阔,常常令自己感到才疏学浅,所以下决心以苦读来充实自己。因为家境贫寒,没钱买书,于是他每天去书铺“看白书”。后来被店主感动,有了好书主动向他介绍,偌大京城,俨然成了王充免费的图书馆。后来王充用毕生的精力,写就了巨著《论衡》一书。

看完这个故事让我感到很惭愧,想想自己,只要我想学习,妈妈哪本书不会给我买?而我呢,多余的时间总是出去玩,不肯多学点知识,总让妈妈生气。而王充在“看白书”的情况下,却成为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如果不是靠他的刻苦努力,勤奋好学,哪来这样的成就呢!!!我生长在这样的好时代,如果现在还不好好学习,那么长大后就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没有用的人。所以我一定要有所改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只要你能够帮助人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每天早上起床,你都可以选择要成为与人为善或者冷漠无情的人;可以选择成为众人的祝福,也可以选择成为众人的绊脚石。

你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户头有多少钱、工作职阶有多高、衣服有多贵,都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你如何对待邻人与孩子,世界可能因为你的一个善行而变得更加美好,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物质主义只会沦入无限的虚空,赚得全世界也无法填满的虚空。所谓的平安、喜乐,不是拥有某些东西;而是抱持某种态度,去过你的人生。

你得相信,每个人都拥有改变其他人一生的礼物。甚至只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赞美鼓励的话,就能够帮助在沮丧困顿中的人重新站起来。所以我们应该与人为善,随时随地都成为帮助世界运转的光和盐。只要还能帮助人,即便只是端一杯水,送一件衣服,都是美好人生的祝福。

世界知名作家制作人导演伍迪艾伦可是个电影制作课程和英文不及格的学生。环球电影公司的行政主管更曾经跟克林伊斯威特说:“你的牙齿有缺口、喉结太突出、讲话太慢。”福布斯杂志的总编辑在大学时代连校刊报都编不上。披头四则曾经当场被得卡录音公司回绝,原因是“不喜欢他们的声音,吉他团体已经过时了。”

爱迪生实验了两千次才找到电灯的制作方法,《心灵鸡汤》的作者曾经被33家出版社回绝。44岁成为瞎子的汉米尔顿,60岁时写出《失乐园》。耳聋的贝多芬写出“第九号交响曲”。小罗斯福39岁因小儿麻痺瘫痪,却接着成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四次当选美国总统。

只要你能够帮助人,即便你身体残缺也非残障;若是你不能帮助人,即便你万贯家财却是残废。

人生就像骑单车,你可以奋力踩踏版往前冲。然而若是没有明确目标,最后只会精疲力竭瘫软在地。如果沿途能够有一群朋友一起骑,自然欢乐许多。若能一起到达终点,更是人生乐事。但若只得一个人上路,也可以好好留意沿途景色。到达目的地的路有很多,快或许节省时间,但却失去了欣赏沿途美丽风景的机会。慢慢走,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沿途的优美景色中去体会自然的奥妙,思考到达终点以后的人生,相信你会开始对这趟旅程,有不同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华罗庚的聪明名人故事欣赏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华罗庚小时候,他的父亲开小杂货铺,家里穷得很。华罗庚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里,顶上又盖一只箩筐。老人说这样可避邪消灾,所以给孩子起名为罗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华罗庚上学期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独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业乱改一通,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的天资聪慧。华罗庚的数学天才大大超过了他的同学们。他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是法国留学生王维克。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王老师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怕被老师喊起来回答。只有一个学生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果然举手要求回答了。他大声说:是二十三。王老师问: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站起来的那个学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华罗庚。王老师说:他答对了。接着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

在楚汉之争中,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兵呢!西方数家尊称它为孙子定理。王老师一再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其实,这年才刚满14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孙子算经》。他完全是靠动脑筋,凭聪明才智计算出来的。王维克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领入数学王国。经过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进了清华大学,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华罗庚终于成了一名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讲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6:囊萤映雪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囊萤映“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名人故事大全500字示例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