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拗九节的来历简写【汇总20篇】

八月一日,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它改变了我国的历史,改变了我们中国人以后的路,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一天,中华人民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旧社会,它就是八一建军节。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军节的来历征文,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2971

作文

859

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1409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不知道每年的腊八节是几月几日。的确,因腊八节是阴历腊月初八,所以腊八节每年的阳历日期都不尽相同。2016年腊八节是1月17日,腊八节即将到来,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你知道吗?

节日释义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节日起源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节日习俗

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 、司啬神后稷 、农神田官之神 、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 、猫虎神、坊神堤防 、水庸神水沟 、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粥

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感恩节优秀作文_感恩节的来历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感恩节从三个方面来说都是送礼的节日:大多数美国人要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人们按传统要用时令的果实招待亲朋好友,人们还送食物给那些饥饿的人。

1621年,那些乘五月花号船来到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英国人首次庆祝了感恩节。渡过了艰难冬季的这六十个人邀请了当地印地安人的首领(他们与他谈判并签了协议)来共享丰收之果实。令他们吃惊的是,这位印第安人首领带来了九十名虽服饰整洁却饿得慌的印第安勇士!很显然,他们准备的食物不够了。这些印第安人很快回去拿来来了野鹿和其它食物。这顿宴席由火鸡、野鹅、野鸭、龙虾、爆玉米、蛤肉、玉米饼、酸梅、水果和苹果汁等组成,共持续了三天。

自从1863年阿伯拉罕.林肯总统将感恩节宣布为全国性节日后,大多数美国人都庆祝这一节日。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美国人和加拿大人(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庆祝感恩节时通常用加好调味品的烤火鸡、鸭、鹅来摆宴。远离家乡的人被作为客人受到邀请。人们也为那些不幸者送去食物。当地一些机关、学校和教堂先收集食物然后装入食品篮内分发给穷人。有些商店老板还将火鸡送给雇员和一些老顾客。渡过了艰难冬季的这六十个人邀请了当地印地安人的首领(他们与他谈判并签了协议)来共享丰收之果实。令他们吃惊的是,这位印第安人首领带来了九十名虽服饰整洁却饿得慌的印第安勇士!很显然,他们准备的食物不够了。这些印第安人很快回去拿来来了野鹿和其它食物。这顿宴席由火鸡、野鹅、野鸭、龙虾、爆玉米、蛤肉、玉米饼、酸梅、水果和苹果汁等组成,共持续了三天。

自从1863年阿伯拉罕.林肯总统将感恩节宣布为全国性节日后,大多数美国人都庆祝这一节日。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美国人和加拿大人(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庆祝感恩节时通常用加好调味品的烤火鸡、鸭、鹅来摆宴。远离家乡的人被作为客人受到邀请。人们也为那些不幸者送去食物。当地一些机关、学校和教堂先收集食物然后装入食品篮内分发给穷人。有些商店老板还将火鸡送给雇员和一些老顾客。

[感恩节优秀作文_感恩节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来历

全文共 416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民间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日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这个农历腊月的名称,以及吃腊八粥的民俗是怎么来的呢?腊八粥的含义是什么?

一.腊八粥的起源

腊八粥的起源,始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做天子大蜡八,而天子大蜡八则是起源于我国古代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的始作蜡祭以告上苍。

1. 神农氏的始作蜡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民生活的根本需要,《易经·系辞》说:“需者,饮食之道也”,即需要的主体是饮食。《礼记·礼运》说:“孔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即:礼俗之初是从保证饮食开始的。食物来自于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兴起,始自于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的发明农具,树艺五谷。《易经·系辞》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树艺五谷。”耒耜是农耕用具,即翻田的犁。耒是犁柄,耜是犁铲,翻田耕种,收成五谷。所谓五谷,即:稻、黍、稷、麦、菽。《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句,赵岐《注》说:“五谷者,谓稻、黍、稷、麦、菽也。”菽是豆类的总称。五谷收成后,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于年终十二月始作蜡祭以告上苍,并祝曰:“土反(即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蜡祭的含义是庆丰收之意,祷祝则是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土地肥沃,昆虫不作,灾害不生,再来一个好收成。这就是蜡祭。蜡音乍(zhà),也音岔(chà),是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祭祀农神的祭名,即农历每年十二月祭农神之称。蜡还音拉(là),与腊同音。于是,蜡祭也被称作腊祭,腊祭是蜡祭的转称。

2. 天子大蜡八

蜡祭有八个方面的内容,称为八蜡或蜡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郑玄《注》说:“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辍,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开创了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的根本,并且始作蜡祭以告上苍,形成了我国古代年终蜡祭的开始。蜡祭在我国古代是一件大事。所以,作为一国之主的历代天子或国君,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都要作蜡祭以祀神,并且进行祷祝,称为天子大蜡八。《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祭百神以报啬也。飨农,以及邮表辍、禽兽等,仁之至,义之尽也。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故迎而祭之。祭坊与水庸,事也。故祝曰:‘土反(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之。”文中,伊耆氏即神农氏。啬即穑,收割庄稼的意思。先啬,始教民以稼穑者。司啬,主管农业者。仁,不忘恩而报答之。义,有功劳必报答之。坊,堤坝。用来储水、障水。水庸即水沟,用来引水、放水。反即返字。皮弁,用白鹿皮制为弁。素服,用素缯布制为服。

八蜡之祭或称蜡八之祭是祀八谷星。八谷星是主岁收丰俭之星。关于八谷,《本草》:“八谷”,《注》说:“黍、稷、稻、粱、禾、麻、菽、麦。”《大象赋》的《注》说:“稻、黍、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粟、麻。”八谷一词也是星名。《宋史·天文志》说:“八谷八星,在华盖西,五车北。武密曰:主候岁八谷丰俭。一稻,二黍,三大麦,四小麦,五大豆,六小豆,七粟,八麻。”《晋书·天文志》说:“五车五星,其西八星曰八谷,主候岁八谷丰俭。”根据以上文字,知天子大蜡八的“八”字,并不是随便取的,而是有特定含义的。即祀八谷星神。

3. 腊八粥的成因

腊八粥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天子大蜡八。天子大蜡八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二是进行祷祝和祈求。

① 关于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万者,极言其多也,并不是真的合聚一万种物品,也不是只限于八种蔬果。蜡八的“八”字是指祀八谷星、八农神,农业的八个方面,并不是说用八种蔬果来祭祀。索者,绞合也,蜡即索的意思。飨者,敬献也。即将许多种蔬果谷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神灵,然后食用,叫做腊八粥。为什么是煮熟成粥,而不是煮成干饭呢?因为蜡祭是要祷祝,蜡八祭祀加上祷祝就是蜡八祝,也就是腊八粥。腊八粥谐音蜡八祝。那么,蜡八祝为什么不写成蜡八粥而要说是腊八粥呢?即:蜡为什么变成腊呢?因为年终十二月祭献神灵用的蔬果谷物等全都是干物。一年中收成的蔬果谷物等放置到年终十二月,当然全都变成干物了,而干物称腊。所以,用干物蔬果煮成的蜡八祭祀之粥,就被称为腊八粥了。这里的八是祀八神的意思,并不是指八种蔬果。关于干物称腊。干物在天子家中归腊人掌管。《周礼·天官·腊人》说:“腊人掌干物。”郑玄《注》说:“腊,小物全干。”所以是干物称腊。蜡祭是用蔬果干物煮熟成粥作祭品。所以,蜡祭又被称作腊祭。即蜡祭也称腊祭,蜡八也称腊八。这里的腊是指干物的意思,还没有和十二月连系在一起。但腊祭是在十二月进行的,其含义已经和十二月靠近了。

4. 腊祭之日――――腊日

腊祭之日是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进行的。那么,是在农历每年十二月的哪一天进行呢?《说文·肉部》说:“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本草纲目·水部》说:“冬至后第三戍为腊”。即:腊祭是在农历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进行的。该日称为腊祭日,简称腊日。既然农历每年的年终十二月为腊祭之月,则腊日应该都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内。《史记正义》说:“十二月,腊日也。”可是,冬至在我国的农历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因而,使得冬至后第三个戍日腊日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有时也会落到下一年的正月里去。这就不符合农历每年十二月进行腊祭的规定了。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腊祭的日子固定在农历每年十二月里的某一天。究竟是那一天呢?既然每年天子的腊祭称为天子大蜡八(祭祀八农神八谷星),蜡八也称腊八。那么,就将每年腊祭的日子腊日定为农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而被正式确定下来。《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该日是一个固定的日子,始终在十二月里而不会改变,符合“十二月,腊日也”的规定。

5. 腊祭之月――――腊月

用干物祭祀神灵叫腊祭,腊祭之月叫腊月。这里的腊字是干物的意思,并不是月份名称。在《说文》所说的:“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的年代,腊祭的日子有时是在年终的十二月,有时是在下一年的一月里。即腊祭之月的腊月,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月份。有时十二月为腊月,有时下一年的一月为腊月。这里的腊月是指腊祭之月的意思,也不是指月份名称。后来将腊祭的日子定在农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于是,腊祭之月就固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在此情况下,腊祭之月的腊月,就固定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了。这里的腊月虽然是固定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但还是腊祭之月的意思,并不是月份名称。腊音拉(là),我国古代十二月祭名,称为腊祭。

6. 腊月名称的确定

天子大蜡八,我国古代天子国君每年的年终之时,都要用干物祭祀农神,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作为天子的秦始皇也要在每年的年终之时,用干物进行腊祭。腊祭是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进行的,而且是用干物,干物称腊。于是,秦始皇就将腊祭之月的十二月正式定名为腊月而被确定下来。即:十二月称腊月。这里的腊月是月份名称,腊祭之月的含义已不明确,干物的意思则就更荡然无存了。

7. 腊八粥的由来

由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又是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进行的。腊月初八日亦称腊八。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的意思,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含义是用干物煮粥,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以庆丰收。

关于腊八粥的内容和做法,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物,合水煮熟,外用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白糖、红糖,琐琐葡萄等,以作点染。”

二.腊八粥起源的错误说法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社会上有一种错误说法,说腊八粥起源于夏历十二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寺院僧众取香谷及果蔬等物,煮粥供佛,名曰腊八粥,有庆丰收之意。将腊八粥的起源和释迦牟尼成道连系在一起。这样的连系是错误的。腊月初八日寺院僧众可以用腊八粥供佛,但不等于说腊八粥起源于腊月初八日的释迦牟尼成道。首先在时间上,十二月称腊,始于我国秦始皇之时,在此之前,腊月并不一定就是十二月,即:十二月并不称腊月。而释迦牟尼成道是在公元前550余年的春秋之时,其时十二月并未称腊,怎么会有十二月初八日煮粥叫腊八粥的名称呢?腊字的含义何在?更何况古时候的印度使用的是印度历而不是夏历。印度历的释迦牟尼成道日在夏历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怎么能将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固定在夏历的十二月初八日呢?释迦摩尼成道之前曾经到一条河中洗了澡,上岸后吃了牧羊女给他的一碗乳糜,然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七天七夜,悟道成佛,叫作“veda”,音译中文为“佛陀”,即“觉悟”的意思。腊月初八日天气寒冷,释迦摩尼怎能在河水中洗澡呢?这是一些人错误的把中国的古文化和印度佛教联系在一起了。 在印度佛教戒律中有“腊数”之称。但佛教之腊是在夏季(雨季),而不是在冬季(旱季)。佛教戒律规定,比丘受戒后每年夏季(雨季)的三个月,要安居一处,修习教义。每修完一个雨季,称为一腊。僧尼依此腊而数“出家后的年龄”,叫做法腊或戒腊。僧尼的长幼坐次,即依他的“腊数”之多少而定。佛教的腊数和中国的腊月根本挂不上钩。一个是在夏季,一个是在冬季。再说释迦牟尼成道与庆丰收之间又有什么连系呢?所以说腊八粥的起源,始自于释迦牟尼成道的说法是错误的。吴自牧的《梦梁录》说:“十二月初八日,大刹寺院谓之腊八,僧众设五味粥供佛,名曰腊八粥。”周密《武林旧事》说:“十二月八日,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这只是寺院僧众也设腊八粥供佛,并不是说腊八粥起源于释迦牟尼成道。腊八粥起源于我国古代天子的大蜡八,也就是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煮粥祭农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粽子的来历及传说汇总

全文共 2036 字

+ 加入清单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意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粽子的来历一】

公元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的来历二】

古代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却说:“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隗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因李时珍此种说法,故闻一多有 “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说。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现如本文开头所说,但一说用于祭祖;又说为了纪念屈原殉难,两说都有道理。

【粽子的来历三】

春秋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 震远同湖州粽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元宵节的来历_1200字

全文共 1280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年元宵节,说到元宵节大家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吗?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这就是元宵节的来历,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吃元宵的来历

全文共 1425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吗?不知道不要紧,下面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的主要吃食是元宵。元宵也叫“汤圆”、“圆子”。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大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元,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元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元宵的制作方法很多,南北方有很大的差异。南方做元宵时,先将糯米粉用开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馅儿捏成均匀的球,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沾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

元宵的吃法亦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兹补。

元宵节除元宵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外,各地还有许多其他的应节食品。

浙江浦江一带吃馒头、麦饼。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十人日落灯,夜晚吃面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传统文化——春节的来历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终于到了,我和爸爸妈妈兴高采烈地去奶奶家。到了奶奶家,爷爷正在贴对联呢!我和妈妈看到奶奶正在包饺子,就和奶奶帮起忙来,奶奶说:“关于春节还有一个传说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经常来骚扰人们,让人们睡不好觉。又到了一年的初一,人们想逃跑,这时,来了一个白发老人,他非要住在一个老婆婆家里。不一会儿,年来了,人们劝他说:“还是到深山去避一下吧!”他还不同意,人们只好自己去深山了。年刚走到门前面鞭炮的声音响了起来,年一步也不敢向前走了,白发老人披着红布走了出来。原来,年怕巨大的声音和红色,于是年被吓跑了。第二天,人们来到了村子里,发现白发老人还在那里,人们明白了,白发老人就是帮他们赶跑年的人。

今天,我不但高兴地过了年,而且我还收获到了许多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元宵节的来历作文200字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闹元宵。各式各样的龙灯队伍经过城市的大街小巷,来到广场会合。老百姓也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爸爸牵着我的小手来到拥挤的人群中。

元宵节真乐闹。广场上有各式各样的龙灯,有飞龙、板龙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龙在广场上飞舞着。到了晚上每条龙都跟活的一样。我问爸爸为什么要闹元宵?爸爸一时也说不清楚。回到家里立刻上网查寻,才知道“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早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汉代才一天;到唐代为三天,宋代则为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十七的夜里才落灯。而现在元宵为正月十五当天。

我终于知道了元宵是怎么来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情人节的来历:2.14情人节的黑历史

全文共 2248 字

+ 加入清单

The real history of Valentines Day is not comprised of roses, chocolates and pretty cards. Instead, crime, imprisonment and execution are at the genesis of our modern day love fest, dating back to the man whose martyrdom may have inspired the holiday.

真正的圣诞节历史可不是由玫瑰、巧克力和精致贺卡组成的呦。如今的情人节是爱情的节日,可是从情人节的起源——瓦伦丁殉道开始, 这个日子就一直没和犯罪、监禁、死刑分开过。

There were reportedly three early Christian saints named Valentine, but the one the holiday likely comes from was a Roman priest during the 3rd century A.D. under Emperor Claudius II.

传说中有3位名叫瓦伦丁的早期基督教圣人。情人节得名于其中一位公元3世纪的罗马牧师,当时的皇帝是克劳狄二世。

The Roman Empire was experiencing massive turmoil at the time. Dubbed the 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 by scholars, this period saw the empire divide into three competing states, with the threat of invasion all around.

当时,罗马陷入了极大的混乱。帝国分裂成三个争斗不休的国家,四方不断传来入侵的警讯,学者们称之为“三世纪危机”。

Claudius made the unpopular decision to ban marriage among young people, believing that unmarried soldiers fought better than married soldiers. With the Roman Empire hanging by a thread, Claudius needed all the brazen war power he could get.

因为相信未婚的战士打仗更勇敢,克劳狄发布了一项不得人心的禁令,不允许年轻人结婚。由于罗马帝国面临着严重威胁,克劳狄需要所有可能的战争力量。

This is where Valentine comes in; the pesky priest who believed marriage to be a God-given sacrament. Valentine began officiating marriages in secret but was eventually found out and imprisoned. Author Greg Tobin noted that the advent of the Valentines Day love note may have come about from young children passing Valentine notes through the prison bars, but this may be embellishment to an otherwise tragic story.

这时瓦伦丁出现了。这位讨厌的牧师相信婚姻是上帝赐予的圣礼并开始秘密主持婚礼。此事最终暴露,瓦伦丁也被关入牢房。作家格雷格•托宾指出情人节的爱情便条可能起源于小孩给牢内的瓦伦丁传字条。然而,这可能只是对另一个悲剧故事的润饰。

Tobin describes Valentines fate:

关于瓦伦丁的命运,托宾这样写道:

“The priest was eventually beheaded and then named a martyr by the Church because he gave up his life to perform the sacrament of marriage: for love of love and love of God.”

“最后,牧师被斩首。教会因为瓦伦丁牺牲自己主持婚礼这一承载对恋情和上帝的爱的圣仪,册封他为殉道者。”

At the end of the 5th century, Pope Gelasius I declared February 14 to be St. Valentines Day, and centuries later romantic authors like Geoffrey Chaucer and Shakespeare helped seal the deal with references to the day in their works.

五世纪末,教皇基拉西乌斯一世宣布2月14日为圣瓦伦丁日。几百年后,杰弗雷•乔叟和莎士比亚等浪漫主义作家用他们的著作将这个日子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除夕的来历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关于年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中考写作人物素材:春节压岁钱的来历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压岁钱,汉族年俗,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岁(压祟)。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两种的,其中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瓣嘴的来历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在美丽的森林里,狐狸并不是最狡猾的,兔子才最诡诈。

有一天,兔子闲着无聊,就翻了翻家族的历史。它竟然发现兔子居然没跑过慢吞吞的乌龟,它很恼火,来到乌龟家说:“我们再比一次吧,这次一决高下!”乌龟同意了,它们开始赛跑。兔子把乌龟远远的甩了,还在乌龟的必经之路埋下陷阱。乌龟一心赛跑,果然像兔子想的那样,落入陷阱。

兔子得知后,开心死了。路上碰见大黑熊,大黑熊正为没人照顾小熊急的团团转呢。兔子假装答应了大黑熊照顾小熊。不等大熊一转头,兔子便唤来了小蜜蜂,让它们去蛰小熊,又叫来了小鸟,让它们去捉小蜜蜂。

兔子三言两计把大家捉弄成一团。兔子哈哈大笑,把嘴巴笑成了三瓣嘴,怎么扳也扳不回来。小朋友们,不要像兔子那样哦,不然也会有兔子这样的下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吃粽子的来历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艺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与少女一样,少男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

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晋东南流传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

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山西境内,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高二年级关于平安夜的来历的作文

全文共 1352 字

+ 加入清单

平安(silent Night),又称圣诞夜(Christmas Eve),即圣诞前夕(12月24日),在大部份基督教社会是圣诞节日庆祝节日之一。圣诞夜传统上是摆设圣诞树的日子,但随着圣诞节的庆祝活动提早开始进行,例如美国在感恩节后,不少圣诞树早在圣诞节前数星期已被摆设。

由来

传说耶稣诞生的晚上,在旷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天上传来了声音,告诉他们耶稣降生的消息。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来到人间,是要作人世间的王,因此天使便透过这些牧羊人把消息传给的人。

后来,人们就仿效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处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直至今日,就演变成报佳音这个活动。

传统庆祝

基督教

平安夜基督教会中,平安夜这天,每家按传统都要摆放一棵圣诞树。当晚,全家人团聚在客厅中,围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彼此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和爱,并祈求来年的幸福。

还有不少基督徒会在平安夜参与子夜弥撒或聚会,通常在世界各地的教堂内举行,以表示圣诞日的开始。

天主教

天主教的圣诞期在平安夜开始。除非当日是星期日(参看待降节),守夜的聚会据说是在12月24日早上。然而,在午夜前参加圣诞节的聚会是不被允许的。圣诞季节继续直至1月4日,如当日是星期六,则至1月5日,当主显节(显现日)庆祝时。

其他教会

一些教会则会在晚上较早时间举行烛光崇拜,通常会有耶稣降生故事的话剧表演,亦会享用大餐,一般会有火鸡或火腿作为主菜。德国的传统菜色则是烧鲤鱼。

各地庆祝方式

基督教文化圈

平安夜平安夜亦被认为是圣诞老人及其他地区类似人物,四处向儿童派礼物的时间。在意大利,礼物在平安夜当日早上已开启,而在英国、爱尔兰、瑞典、丹麦、挪威、芬兰、葡萄牙及波兰,圣诞礼物通常在平安夜晚上,或圣诞日早上开启。在德国大部份地区,圣诞礼物则在平安夜晚上(德语:Bescherung)开启。在冰岛,圣诞节在平安夜下午6时开始。教堂钟声会被敲响,人们会与家人一起享用节日晚餐,之后便会拆礼物,一起渡过晚上。在北美洲,大部分家庭会在圣诞日早上拆礼物。对于已离婚的家庭,孩子可能分开两日,与父亲或母亲其中一方庆祝。在西班牙,礼物则要到1月6日显现日(Día de reyes)早上才会被拆。不少传统圣诞故事都在平安夜晚上发生。

非基督教文化圈

日本

在日本,大多数人都信奉传统的神道教以及佛教,圣诞节的宗教气息淡薄,一般人鲜少注意圣诞节或平安夜的宗教意义。大多是年轻人受到商业炒作的影响,将圣诞节等同于礼物交换、狂欢节或是情人节的延伸。年轻人开派对,情侣往往在圣诞夜约会、吃大餐,造成餐厅与旅馆人潮,远多于教堂的现象。

香港和澳门

平安夜中国也非传统基督教国家,然而,香港及澳门在殖民时期分别受到英国及葡萄牙的影响。平安夜是年轻人、小孩子以至所有人都会庆祝的日子。数以十万计的香港市民会到尖东欣赏圣诞灯饰,及到酒店吃自助餐;不少人会在平安夜交换礼物。年轻情侣则会到尖沙咀欣赏圣诞灯饰,开圣诞派对,或到兰桂坊等地狂欢;基督教及天主教徒则会参加报佳音等宗教聚会。

台湾

在台湾,原本只有占人口少数的基督徒以传统方式庆祝,然而近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刺激,以及日本节目、ACG文化的影响,在年轻人之间兴起了过平安夜的风潮,庆祝的方式除了移植自日本及美国之外,许多地方还会举办圣诞狂欢舞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三八妇女节的来历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简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一个节日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

三八节的由来,是在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妇女群众的广泛同情和热烈响应,最后取得了胜利。在1910年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会上倡议以每年的3月8日作为全世界妇女的斗争日。1911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我国于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节。1949年12月,我国政府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1977年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对联合国而言,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五四青年节的来历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最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独立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49年国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的由来背景1918年11月11日,延续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美、法等国的胜利和德、奥等国的失败而告结束。1919年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中华民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均遭拒绝。会议竟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对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消息传来,举国震怒,群情激愤。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

5月4日下午,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他们高呼:“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呼吁各界人士行动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保卫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这一运动得到的工人和各阶层人士的声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罢工或示威。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并指令巴黎参加会议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羊的生肖来历

全文共 1009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羊是一位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伟大的人物,普罗米修斯因盗天火给人间而被送上台,羊则因盗五谷种籽给人间而舍身取义。

在远古洪慌时代,人间是没有五谷的,人类靠蔬菜和野草为生,严重的营养不良,使人类面黄饥瘦。

有一天秋天,一只神羊从天宫来到凡间,发现人类面有菜色,神情萎靡。问及原因,才知道人类不种粮食,连什么叫粮食也不知道。神羊善心大发,当即告诉人们下次一定给他们带些粮种来。原来当时只有天宫御田里才种有营养丰富的粮食。吝啬的玉帝不愿把粮食的美味拿给人类分享。神羊回到天宫后,趁半夜守护天神熟睡之际,偷偷溜进御田里,摘下五谷(稻、稷、麦、豆、麻),含在口中,趁天未亮,溜至凡间,人类听说神羊给他们带来了五谷种子,都十分好奇。神羊把种籽交给人类,又吩咐了种植五谷的方法,就悄悄地回到天宫去了。

人类播下五谷种籽,当年就长出了庄稼。在收获时,人类见到五谷的穗,即似羊头,又像羊尾,收获的粮食又香又甜,收获的麻织成的衣裳又轻又暖。人们在秋收冬藏之后,便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以感谢神羊的送种之恩,这类秋收冬藏的农家祭祖仪式至今仍有部分农村在举行。

盛火的祭羊仪式惊动了玉帝,玉帝又想到了人间出现五谷。立即想到神羊把谷各带给人间。查明情况后,玉帝迁怒神羊,命令天宫宰羊于人间,并要人们吃掉羊肉。

第二年奇怪的事儿发生了,在神羊行型的地方,先是长出了青草,后来长出了羊羔,羊从此在人间传宗接代,以吃草为生,把自己的肉、奶无私地贡献给人类,人类则出于对羊舍身这种的感谢,每年都举行腊祭,以示纪念。

当人类听说玉帝要挑十二种动物为人类生肖,并赐为神之后,人们一致推举羊作为这类生肖。尽管玉帝对羊盗谷之事耿耿于怀,但难拗众人意见,只好同意羊当上了生肖。

属羊人常因举止优雅,对人富有同情心而被人称道。属羊人喜欢儿童和小动物,是自然主义者。属羊人们很会理家。属羊人们能轻易谅解别人的过错,理解别人的难处。属羊人们在时间上慷慨,在金钱上大方,当别人落得无处安身、袋空如洗时,别人要相信属羊的朋友决不会见别人处困境而不顾的。无论走到哪里,属羊人都喜欢与人交往,对愿和属羊人合作的人以诚相待。一个人属羊意味着属羊人将来有美满婚姻,属羊人不仅会受到生活伴侣的爱,同样也会受到其属羊人亲属的爱戴。属羊人们不喜欢十分严格的约束,不能很严格地要求自己,对人也很少加以批评。尽管属羊人们温和,不善于反抗,但在压力下要求属羊人们去做事也是不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圣诞节的来历与习俗初一作文600字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彩灯闪烁迎圣诞,纯洁烛光懂双眸。大家看到这句诗,会想到什么呢?彩灯?蜡烛?眼睛?都不是。看到这句诗,我会想到圣诞节!一个充满童话气息的圣诞节。

相信大家对圣诞都不陌生,但是,大家知道圣诞节是怎么来的吗?圣诞节有什么习俗吗?提到这几个问题,一定没有多少人能答得出来,现在,我就来给大家讲解讲解吧:

圣诞节本身是一个宗教节,用来庆祝耶稣的诞辰,因而又名耶诞节,位于每年12月25日,这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那为什么西方把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呢?这是因为在5世纪中叶由教会规定的。公元354年,在菲洛卡连日历中第一次写明12月25日是耶稣的生日,到5世纪西方普遍接受了这个日期为圣诞节;圣诞节有什么习俗呢?在西方

国家里,圣诞节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通常会装扮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我们也渐渐的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外面的服装店什么的,都在外面摆上圣诞树或者圣诞老人,加以装饰.喜庆。提到圣诞节,大家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圣诞老人,那所谓的圣诞老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圣诞老人,是在西方文化与传说中的一位神话人物,在圣诞节前夕会发送礼物给小孩子。在英籍美国人的传统中,圣诞老人总是快活的在圣诞前夜乘着驯鹿拉的雪橇到来,他从烟囱爬进屋内,留下给孩子们的礼物,并吃掉孩子们为他留下的食物。而在我们这里,根本没有什么圣诞老人,而收到的礼物,也只是父母们送给孩子们的。一些孩子可能会当真,这也反应了一些孩子心里的纯真,美好的童心。

其实,圣诞节真的很美好,哪怕没有收到一份圣诞礼物,哪怕有时不开心,沮丧过,但是看到朋友们脸上灿烂的微笑,听到朋友或亲人的一句问候,都是一种美。在这里,祝大家:圣诞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