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拗九节的来历简写【通用20篇】

八月一日,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它改变了我国的历史,改变了我们中国人以后的路,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一天,中华人民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旧社会,它就是八一建军节。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军节的来历征文,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3241

作文

859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也叫“五月节”。过端午节时,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据说,举行这些活动,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据说,屈原为了表达他的爱国情而投入汩罗江。 人们听到屈原跳江的消息后,都划着船赶来打捞他的尸体,但始终没有找到。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们就把食物仍进江中喂鱼。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要这样做。

久而久之,人们又改为用芦苇的叶子把糯米包成粽子仍进江里。于是。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眨眼,以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赛龙舟是广州端午节的例牌节目。这一天,兴高采烈的人们会赶到珠江两岸观看赛龙舟。我和妈妈、姥姥怕看不到 赛龙舟 ,一大早起了床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往珠江。我们本以为来得很早。等到了离我们家最近的二沙岛珠江边时,我们都惊呆了:珠江两岸挤满了人,有大人、有老人、有学生、还有很多大人抱着孩子,几乎到处都站着人。岸上是人的海洋,江上是船的海洋。上百只各式各样的 龙舟 整装待发。

上午九点正,随着一声发令枪响,一只只五颜六色的 龙舟 犹如离弦的箭急驰而出。“比赛开始啰!”只见一只只 龙舟 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你看!一只挂着黄旗的 龙舟 遥遥领先,紧跟其后的挂着绿旗的 龙舟 也不甘落后,只见众人齐心协力,用力划动双浆,不一会儿就赶上了黄旗的 龙舟 ……“ 加油呀!加油呀!”在人们的呐喊助威声中,伴着急促的鼓点和响彻云霄的响锣, 龙舟 好手们斗志昂扬、奋力挥 舟 ,冲向彼岸。好一副 龙舟 竞渡,百舸争流的景象。

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很多,我真想把所有节日的精彩写给大家。下回吧!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七夕节的来历作文1200字

全文共 1329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节马上就要来了呢,话说对于这个节日,我除了知道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其他一无所知……为了对七夕节有更多地了解,我于是上网查了下,由此知道了七夕节的来历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乞巧节,这个传说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夕节这一天于鹊桥相会。

[关于七夕节的来历作文12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全文共 1975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年--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作文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到宋代有盐豉汤印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话动,无固定节日。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众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肉熟以后,众人分食。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节日中的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堆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狩猎动作。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清明节来历的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的传说来历

全文共 1544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元宵节的来历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有绘画、剪纸、民间工艺、民间艺术,但我最喜欢的是元宵节放烟火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统节日的传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让它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恩节的来历说明文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备感亲切。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holiday),它和早期美国历史最为密切相关。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将猎获的火鸡制成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移居美国的欧洲人基本上沿袭了北美大陆上的第一次感恩节庆祝活动的形式。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正式规定,11月26日为第一个全国统一庆祝的感恩节。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各州都视自己的情况规定节日日期。直到1863年,林肯总统再次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

1941年,美国国会经罗斯福总统批准通过一项法案,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全国的感恩节。感恩节假期一般会从星期四持续到星期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秋节的来历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以下一种解释。

有的人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10个太阳,晒得庄稼寸草不生。后来一个名叫后羿的人,力大无穷,运足神力把9个太阳射了下来。

后来,后羿娶了一个名为嫦娥的女人。后羿除了教徒弟和狩猎外,终日与妻子同在。人人都羡慕这对恩爱的夫妻。

有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便向皇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药,就能升仙。

后羿让嫦娥保管那包药,但不巧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让后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外去打猎,蓬蒙假装生病没去。待后羿走后不久,篷蒙手持宝剑闯入后院,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篷蒙的对手,就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

傍晚,待后羿知道所发生的事时,想杀了蓬蒙时,可小人“小人”早已逃之夭夭了。忽然,他看见月亮上面有一个影子,他就跟,可是他怎么也跟不到那个影子,因为他前进三步,影子也跟着他前进三步。

后来后羿就放弃了,回到家,由于牵挂妻子,就在嫦娥平时最爱的花园那里点香、供水果等。

后来百性知道这件事以后,就也学点香、供水果等后来就发展到了吃月饼。希望嫦娥能保佑他(她)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8:12护士节的来历

全文共 1176 字

+ 加入清单

国际护士节设立于1912年,旨在纪念护士职业的创始人、英国护理学先驱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多马医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并撰写了多部护理学专著。她的办学思想由英国传到欧美及亚洲各国,南丁格尔因此被誉为近代护理专业的鼻祖。1910年,南丁格尔去世。

为纪念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所作的贡献,国际护士理事会1912年将她的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以激励护士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护理工作。从1988年开始,每年的国际护士节都设有一个主题。

节日的由来

1854年至1856年间,英法联军与沙俄发生激战。在英国一家医院任护士主任的南丁格尔,带领38名护士奔走前线,参加护理伤病员的工作。因当时医疗管理混乱,护理质量很差,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在这种情况下,南丁格尔下定决心潜心改善病室的卫生条件,并加强对病人的护理和营养。半年之后,医院的伤病员死亡率下降到了2.2%。这一事迹传遍全欧。1860年,她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她的护士工作专著,成了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鉴于南丁格尔推动了世界各地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的发展,因此被誉为“近代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1910年在睡梦中逝世后,国际护士理事会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将南丁格尔的诞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旨在激励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护理工作。最初称“医院日”,也称“南丁格尔日”,在中国称为“国际护士节”。在这天里,大力宣传护理工作,鼓励护士们学习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护理界的一件盛事。

护士节习俗

洁白的燕帽,象征着圣洁的天使;燃烧的蜡烛,象征着“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每逢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医院、护士学校等都会举行庄严的护士授帽仪式,并庆祝“节日”的到来。

授帽仪式是护生成为护士的重要时刻。在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像前,伴随着“平安夜”的庄严乐曲,护生直跪在护理前辈面前,前辈为护生戴上圣洁的燕帽,护生接过前辈手中的蜡烛,站在南丁格尔像前宣读誓言。

“我宣誓: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履行护士的天职;我宣誓:以自己的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我所护理的每一位病人;我宣誓:我将牢记今天的决心和誓言,接过前辈手中的蜡烛,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护理事业。”

神圣而庄严的授帽仪式结束,护生正式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她将学习和发扬护理前辈“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她将履行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人道主义护士天职,把真诚的爱心无私奉献给每一位病人;她将为预防疾病、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奉献青春与热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植树节的来历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转眼间,已经到了阳春三月,这是一个温暖的月份,也就说植树节就要到来了,为了迎接植树节,请听我说说植树节的由来吧! 中国的植树节,因时代的演变,先后作了三次改定。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民国4年(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民国19年(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北方地区以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至清明节行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决定以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次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各地适合植树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许多省市还规定了自己的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 植树节能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秋节的来历年级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团聚的日子。每逢中秋佳节,大家总是围在一起,吃吃月饼和水果,然后坐在院子里静静地观赏月亮。那么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秋节的来历作文五年级1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Mid-Autumn Festival is a day of reunion. Every Mid -Autumn Festival, everyone always surrounds them, eats moon cakes and fruits, and then sit in the yard to watch the moon quietly. So do you know the origin of the Mid -Autumn Festival? The following is the fifth grade of the origin of the Mid -Autumn Festival brought by the Mid -Autumn Festival. I hope everyone can like it!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劳动节的来历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五一”节了,“五一”是全世界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五一”是专门为劳动人民设立的,因为没有劳动人民,就没有我们现在繁荣信息化的世界。

当然,五一劳动节最早的起源还是来自于美国,一八八六年的五月一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8小时的工作制,通过他们的争取,他们最终获得了成功。为了纪念这次斗争所取得的胜利,在一八八九年,恩格斯召集全体工人召开第二国际大会最终就确定了每年的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以此来纪念他们取得的胜利。

劳动人民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着,就我们中国来说,想在遥远的秦朝,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地球上留下了叹为观止的人工建筑遗存,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的智慧,如果没有这三十万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怎么可能会留下这一文明精神的象征,而在我们当今社会仍存在着没有老师,工人,农民这一劳动人民的付出,会有我们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吗?在此,我祝天下劳动人民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三月三的来历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其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给人们带来许多快乐。

“三月三地菜煮鸡蛋。”是江南一带的俗话。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这天一大早,好心的王母娘娘为了天下人少受疾病的磨难,命观音娘娘普降圣子。于是最有灵气的地菜,便充当了这一爱心的使者。

地菜是一种绿色植物,小小巧巧的叶片贴地而生,学名叫荠菜。幼苗时期很不起眼,不仔细看很难找到,也许是为了方便人们采挖吧,地菜一般长在堤岸和菜地里。地菜是随了春风春雨来的。春风过处,你会看到嫩嫩的地菜齐刷刷的钻出地面,你会发现一大片绿油油的地菜挺起了腰杆,叶片儿托着一粒粒珍珠般的小雨滴,让你感到生机盎然,耳目一新。

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在中药裹,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止血,明目等效用。

与其它少数民族的三月三相比,我们江南毫无特色可言,仅仅是吃的节日罢了。

像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的苗族、瑶族的三月三是“花炮节。”这天,人们喜气洋洋地观看或参加富有特殊竞技性、对抗性的体育运动——抢花炮比赛。花炮是个直径6厘米、外缠彩绸的铁环,点燃火药后,铁环被轰到场地上空。当铁环坠落下时,凡拾夺者使得分。

还有许多的民族在三月三日有不同的节日,这一天,其是欢乐无比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元宵节的来历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元宵节,我们边吃着汤圆,爸爸边给我讲着一个元宵节的传说。 这是一个又有趣又美丽的民间传说: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然后降落到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愤怒,就下令让天兵天将在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有一个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表示赞同,于是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啊,原来元宵节有这么一个传说,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人们在元宵节要挂灯笼、放烟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清明节的来历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植树节的来历50字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我国曾于1915年由政府颁令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29年为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又把植树节改在孙中山先生逝世的那一天,即3月12日。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传说:正月十五吃汤圆的来历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世界读书日的来历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成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们必须能够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获得图书。”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文化产业与版权部主任兼教科文组织出版社社长米拉格罗斯·德尔·科罗尔女士曾多次强调的一句话。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得到了全球社会各界的热切响应,并发展为尤其重视针对青少年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人文精神,引导他们尊重知识。

因此,在每年的4月23日,作家、出版商、教师、图书管理员、私立或公立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学生、人道主义者、大众媒体,以及全球各国爱书的人已经把读书日的宣传活动演变成一个热闹的欢乐节日。

但是,在中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日还未被社会公众所知晓,更谈不上是节日。据搜狐读书网站2004年调查显示: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仅占6%,27%的人虽听说过但不知详情,67%的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日子。

阅读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为共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激发全面读书的热情,让我们认真读一本好书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植树节的来历50字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物,每到腊月二十,变出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杀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正好有两个孩子在比赛牛鞭子。“年”突然听到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他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一件大红衣服,它不知道衣服是什么东西,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在禾部,以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国庆节的来历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日是中国国庆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国旗的整个图案,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红色表示热烈,象征革命,祖国大地似红霞一片;配以黄色五星,显得光明灿烂;五星呈黄色,还有象征中华民族属黄色人种之意,以表民族的特征。旗面左上方缀着的五颗黄色五角星,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所包括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护。这也体现了中国政权的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象征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颗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是首都北京的象征。因为天安门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又是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国徽在颜色上用正红色和金黄色互为衬托对比,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吉寿喜庆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既庄严又富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