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历史数学故事热门20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精读课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历史数学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浏览

375

作文

759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螳螂法官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螳螂调到蜗牛、水螅界当法官后,仍然一成不变地按昆虫界刑法进行审判。

一天,他威严地站在审判席中央,用镰刀似的前脚举起判决书:

“绿水螅害死同胞,罪大恶极,证据确凿,判处  死刑,立即执行。死刑用刀把脑袋割成两半执行。”

绿水螅听到这个判决,心里暗暗好笑。场内,顿时议论纷纷。

“安静!安静!”螳螂接着又宣布:

“贪嘴蜗牛偷吃禁食植物,犯罪情节轻微,根据刑法第一五一条规定,切掉触角予以教训。”

贪嘴蜗牛立即昏了过去,别的蜗牛都忿忿不平:

“法官大人,你判得太重了。”

“是啊,这不要了他的命吗?”

“你不知道,我们蜗牛的眼睛是长在……”

“胡说!”没等他们说完,螳螂就拍着石桌大叫道,“你们是法官,还是我是法官?谁再敢捣乱,我就拘留他!”

大伙都不敢吱声了。

蜗牛的眼睛是长在长触角上的,短触角则是他们的“鼻子”。贪嘴蜗牛被切掉两对触角后,再也看不见东西,闻不到气味,找不到食物了,没过几天就死了。

而绿水螅呢,它的再生能力很强,脑袋被割成两半后,不但没有死,而且还长成了两个脑袋。从此,水螅中的犯罪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蜗牛们向低等动物界最高法院告螳螂法官的状。

螳螂法官被撤了职。它很不服气,申辩说:“以前我在昆虫界当法官的时候,一直是按这个刑法审判的,谁都说我是个最公正的铁包公;现在,我还是按这个刑法审判,为什么要撤我的职?”

“就是因为这个才撤了你的职。蜗牛、水螅和昆虫的生理有许多截然不同的地方,你却还是按昆虫刑法判刑,结果使犯了轻罪的贪吃蜗牛丧了命,犯了杀人罪的绿水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下场。”

螳螂垂下了头。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短篇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玫瑰园里生长着许多玫瑰:红玫瑰、黄玫瑰、绿玫瑰、紫玫瑰、白玫瑰,还有一株黑玫瑰。

玫瑰们都瞧不起这株黑玫瑰,鄙夷地说:

“黑不溜秋的,像个丑八怪!怎么配生长在我们中间!”

黑玫瑰感到非常委屈,但它还是坚强地生活下来。不仅枝繁叶茂,而且花朵开得十分出色。

“哼!丑八怪!”同伴们都嗤之以鼻,连瞧都不愿再瞧它。

一天,园丁陪着一位植物学家到玫瑰园里参观。

植物学家在众多的玫瑰中间看了又看,忽然发现了这株黑玫瑰,惊喜地叫起来:

“黑玫瑰!这是旷世稀有的品种!”

植物学家为了研究黑玫瑰,保存和繁衍这个珍贵品种,便以重金购买了这株黑玫瑰。

当黑玫瑰离开玫瑰园时,它依依不舍地向同伴们告别,特别向辛勤培育它的园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黑玫瑰离开了玫瑰园。玫瑰们因为它们中间没有了这个“丑八怪”而感到欢悦吗?不,它们都感到十分羞愧和懊悔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商汤和伊尹历史故事

全文共 1247 字

+ 加入清单

给孩子讲历史,还要让孩子明白历史的来源与去处,懂得一种历史的书写方法,今天小编介绍关于商汤和伊尹历史故事,一起来阅读下吧: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音xiè)在尧舜时期,跟禹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

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音jié)在位。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隶主贵族残酷压迫人民,对奴隶镇压更重。夏桀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大臣关龙逄(音páng)劝说夏桀,认为这样下去会丧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关龙逄杀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

商汤看到夏桀十分fu败,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那时候,部落的贵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部落叫葛,那儿的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没有牲口作祭品。”

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又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呢?”

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这样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愤。汤抓住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灭了。接着,又连续攻取了附近几个部落。商汤的势力渐渐发展了,但是并没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汤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名时伊尹(音yǐn)。传说伊尹开始到商汤家的时候,做个厨司,服侍商汤。后来,商汤渐渐发现伊尹跟一般奴隶不一样,商汤和他交谈以后,才知道他是有心装扮作陪嫁奴隶来找汤的。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汤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

商汤和伊尹商量讨伐夏桀的事。伊尹说:“现在夏桀还有力量,我们先不去朝贡,试探一下,看他怎么样。”

商汤按照伊尹的计策,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赶快向夏桀请罪,恢复了进贡。

过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汤和伊尹才决定大举进攻。

自从夏启以来,同姓相传已经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汤和伊尹商量了一番,决定召集商军将士,由汤亲自向大家誓师。

汤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他接着又宣布了赏罚的纪律。

商汤借上帝的意旨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因此,作战非常勇敢。夏、商两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打了一仗,夏桀的军队被打败了。

最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汤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这样,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历史上把商汤伐夏称为商汤革命,因为古代统治阶级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和现在所说的革命完全是两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革命先烈罗盛教的故事

全文共 1241 字

+ 加入清单

在20世纪50年代,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之称的罗盛教,曾经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年轻人。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在罗盛教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典型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欢迎阅读语文迷小编为您提供的中国革命先烈罗盛教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罗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原名雨成,新化县松山乡人。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终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经典短篇寓言故事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管仲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治国贤才,齐桓公不避前嫌重用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强盛起来,管仲还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这一切,使得齐桓公十分关注有才干的人,他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国君来说是多么重要。他想,光有一个管仲还不行,还需要有更多的像管仲这样的人才行。于是齐桓公决心广纳贤才,他命人在宫廷外面燃起火炬,照得宫廷内外一片红红火火,一方面造成声势,一方面也便于日夜接待前来晋见的八方英才。然而,火炬燃了整整一年,人们经过这里时,除了发些议论或看看热闹外,并无人进宫求见。大臣们只是面面相觑,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有一天,竟然来了一个乡下人在宫门口请求进去见齐桓公。

门官问乡下人:“你有何才干求见大王?”

乡下人回答说:“我能熟练地背诵算术口诀,我希望大王接见我。”

门官报告了齐桓公。齐桓公觉得十分好笑,背诵算术口诀算什么才能?于是让门官回复乡下人说:“念算术口诀的才能太浅陋了,怎么可以接受国君的召见呢?回去吧。”

乡下人不卑不亢地说:“听人们说,这里的火炬燃烧了整整一年了,却一直没有人前来求见,我想,这是因为大王雄才大略名扬天下,各地贤才敬重大王希望为大王出力,又深恐自己的才干远不及大王而不被接纳,因此不敢前来求见。今天我以念算术口诀的才能来求见大王,我这点本事的确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大王能对我以礼相待,天下人知道了大王真心求才、礼贤下士的一片诚意,何愁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能人不来呢?泰山就是因为不排斥一石一土,才有它的高大;江 海也因为不拒绝涓涓细流、广纳百川,才有它的深邃。古代那些圣明的君王,也要经常去向农夫樵夫请教,集思广益,才会使自己更加英明起来啊!”

齐桓公听了乡下人的这一番话,被深深打动,认为乡下人说得太有道理了,于是马上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了他。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各地贤才纷纷前来,络绎不绝。齐桓公大为高兴。

一个统治者若真心求贤,就必须有诚意、礼贤下士,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名人故事:周恩来和他日本弟弟的故事

全文共 1579 字

+ 加入清单

1963年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第一次接见我们。

因为我跟贸易访华团无关,所以我排在最后。周总理同来访的每一个人一一握手后,站在我面前,第一句话问:“会不会说普通话?”我说:“不会。”第二句用法语问我:“会说英语吗?”我讲:“英语会说一点儿。”然后他用日语说:“我的日语忘光了。”清清楚楚的日语,使我吃惊。他说完哈哈笑了一声。我并没问他会不会日语,他自己用日语这么说的,其后我问他会不会广东话,他就笑着不答而叫了廖承志先生。当然他是会说广东话的。

当时,我父亲站在周总理身后,他显得特别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最尊敬、最喜欢的人正在和自己的儿子交谈,我父亲那带点儿羞涩的天真的脸,说实话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就在这一刹那,我明白了父亲之所以要我请假陪他到北京的用意。

周总理对我说:“你父亲自己不会说,他为我们,为我做了什么样的工作,我们中国对他是怎样评价的,所以我来替他说一说。我非常依赖你父亲,这种信任体现在牺牲自己利益为他人尽力的行为之中。你父亲为了日本和中国,牺牲自己,尽心尽力,所以我们非常信任他。”

当时我30多不到40岁,可算是青年人,因为平生见过很多地位高的人,在国外如总统,在美国也见过国务卿等人,可是周总理却是和那些人不一样,首先他不给人以威力,那炯炯有神的眼睛,放射着柔和的视线,他对我这样的年轻人,也像和朋友说话一样亲切。毕竟是12亿人口中的拔尖人物,与众不同。

晚上开了一个盛大的宴会,会上聆听了周总理的讲话。那次讲话,对我来说是影响深远的讲话,因为它成为我了解中国的基础。这个讲话概要地说是这样的:日中邦交的历史,在史籍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没有记载的恐怕更悠久。

我从小就知道,日本的文化其源泉在于中国文化。听了周总理的讲话后,使我认识到日中两国的友好关系也是天理。

我父亲对我说过:世界上有四大圣人:基督、释迦牟尼、孔子、穆罕默德。而周总理应列入圣人之中。我父亲这时候笑着对我说,如果圣人中有两个是中国人,可能别人会有意见的,只好委曲一下孔子,把这个地位让给周总理。

我听父亲说:他和周总理的正式会谈就有18次,但非正式的会见不计其数。有时候还到周总理的办公室去会见。正式会谈时周总理穿着笔挺的中山服,在日常工作时,他穿着有补丁的衣服。这件事对我父亲的影响很大,从此我父亲再也不添置新衣服了。年纪大了以后衣服显得肥大,但他照样穿着旧的直到去世。我想父亲这样做,是为了使自己更接近于周总理的缘故吧。我母亲看着父亲那肥大的衣服,几次劝他做新衣服,可他怎么说也不听。

我父亲经常说,人一般来说,得到权势后,不管这个人如何严格要求自己,总不免在某些方面会流露出傲慢来,表现在态度上,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人,地位高了就会流露出来的,可是在周总理身上半点儿都找不出来。

我父亲是1989年发病住院后8小时安然去世的。整个葬礼结束后,包括我母亲在内,我们几个弟兄围坐在一起交谈时,我母亲就说:“不太悲伤。”我们都惊呆了!这是为什么?我母亲心平气和地说:“你父亲活到了92岁,又能到周总理身边了。我倒是高兴他能够去周总理的身边,这怎能说是悲?是高兴。”

当时我忘了是谁提醒的,反正不约而同的,将周总理相片放在父亲遗体的胸上,送去火葬场。因为我父亲平时总是把周总理的照片随身带着。骨肉之死当然是悲痛的,但想到我父亲到了周总理的身边,无拘无束地交谈,他们在天上保佑着我们,这样,心情缓和了许多。

从中国朋友那里听说,在淮安,在周总理的故乡,有我父亲留下的字迹。写的是:“访问周总理的故乡泪流不止。”落款是:“弟冈崎嘉平太。”

那里常有很多中国友人去采访,常常问起,周总理哪来日本的弟弟,我也尽力作些说明。其实,我父亲比总理的年龄要大一些。

但是从人格来说,他认为他只能是弟弟。我看,周总理面前的我的父亲,只能认自己为比他小很多的弟弟。一生中,能遇到这样的朋友,总算是没白活在世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标点符号的历史及来源

全文共 584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小学学习标点符号的时候,一定会有疑问:我们的标点符号是怎么来的呢? 这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标点符号的历史来源,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时候有没有标点符号?

占主流的说法,是没有。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说有。我们多数人长时间里,受的是“没有”派的影响,还找到了或者说推测到了“没有”的理由:古人的书写材料过于珍贵。这也不是毫无道理。你想,无论是早期的竹简、木简,还是稍后的布帛,加工都很不容易,竹片儿上、丝帛上的空间,自然是能省就省,能多写一个字,就多写一个字,让标点符号占个地方,不划算。

“有”派的意见也不能不听听,因为也并非全无道理。有的专家指出,汉语标点史可以溯源到甲骨文时代。甲骨文的书写者,是使用线条和间空来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的。狭义的标点,指有明确书写形态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没有书写形态的方式,如间空啦、分段啦,等。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完善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产生初始阶段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但在古代书面文字材料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由于没有标点符号,对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由于语言表达的需要,标点符号就逐步的产生了。

汉朝的时候,就有人采用“离经”的方法,把文字之间断开。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立经辨志”。郑玄注曰:“离经,断句绝也”。当时人们读书,常在句旁划“し”,作为一种助读标记符号。这便是标点符号的萌芽。

东汉时,句读的符号有“↓”和“、”两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大略相当于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朝,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人们采用圈点来标读文字。朱熹在着《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称为句读(音jù dòu,古文语句中的短暂停顿。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个“、”,其作用类似现在的逗号,在全句意思已完之处画一个“。”,作用同现在的句号。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古书皆为竖排)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还在沿用。

到了明朝,随着刊本小说的出现,又多了两个专用号,即一个是在人名旁边画单直线“│”,一个是地名旁边加两直线“‖”。

二、发展成熟阶段

我们现在所用的标点符号,源头在欧洲。西方文字在公元8世纪以前,只用句号。8世纪以后,慢慢出现了冒号、分号等,但使用都比较随意,没有严格的使用规则。直到15世纪末,威尼斯印刷师阿尔德·曼努齐在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又创制了部分新的标点符号,并规定了所有的标点符号的固定用法,西方文字的标点符号才系统化、规范化。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虽然张德彝不是在有意识地向国内知识界引入标点,甚至带有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繁琐。但是却在无心栽柳的过程中,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风。

至于标点符号的提倡和使用,则是“五四”运动前后的事了。

鸦`片战争以后,西风之东渐越来越甚,西文也为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熟悉,其标点符号之方便,也时时刺激着大家的改革热情。

1897年,有个叫王炳`章的广东东莞学人,取中国原有的“圈”和“点”,及西文中的“句读勾勒”,草拟了10种标点符号。由于合乎实用而有人接受,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著名教授、作家均表欢迎并应用。

翻译家严复的《英文汉诂》(1904)是最早应用外国标点于汉语的著述。

五四运动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经开始使用新式标点。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对推广应用新式标点符号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于1918年5月,在《学艺》杂志上发表《标点之革新》一文,介绍西洋标点符号10种。

同年5月起,《新青年》杂志就全部采用白话排印加上新式标点。它的影响很大,不到半年就有四百多种报刊仿效。由于当时的出版物多采取直排方式,于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中国式”调整。

1914年,胡适就在日记里创造了一套自己使用的“句读符号”:单直“?”,双括“(())”,提要号“~~~”等。

1916年8月,胡适应《科学》杂志的邀请,在自己日记基础上增改写成《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全面阐述他对句读以及文字符号的理论思考,成了新式标点的奠基之作。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发展和推广使用标点符号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人力、物力、技术工作各方面帮助国`民党恢复和建立秘书工作,帮助秘书改革,开始使用标点符号。1924年4月4日《国`民党执行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记录》记载:会议通过了公文使用标点符号的议案,即〈关于本党印刷公文、书籍所用圈点之议案〉。从此国`民党机关上下行文中就经常使用标点符号了。这是第一次官方出面规定使用标点符号。第二次见于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文件,即1949年2月制定的《华北人民政府公文处理暂行规定》,在公文格式中规定了公文一律加标点符号。当时规定一般使用11种标点符号。即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单引号(「」)、双引号(『』)、省略号(……)、括号“()”、(?)、惊叹号(!)、句号(。)。这是一些常用的标点符号。各级政府不论上下行文或平行文,都必须使用标点符号。至此标点符号已比较成熟。

三、定型普及阶段

标点符号的定型普及使用阶段,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办法》。当时公布时规定了14种: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括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专用号(—)。

四、完善提高阶段

经过30多年的实践应用,书写排印已由直行改为横行,标点符号用法也发生某些发展和变化。

1990年3月国家文字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发行了《标点符号用法》。由原来的14种改为16种,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两种。随后又经部分修订,1995年12月1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子的结尾,有句号、问号、叹号三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子中间,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四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标点符号的位置也有讲究。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能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能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能出现在一行之首。破折号、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的位置均居中。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如果是直行的文稿,标点符号的使用与横行文稿有所不同。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放在字下偏右处。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和间隔号放在字下居中处。着重号标在字的右侧,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左侧。直行文稿的双引号和单引号要分别变为“﹃﹄”和“﹁﹂”。

标点符号已经成为书面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又创造了几种书写符号:即文尾号(o)或(□),用于一篇文章的结尾。多见于杂志。这些新的书写符号已约定俗成,被普遍应用。这标志着标点符号的不断丰富完善。

值得一说的是,国人对于标点符号的引进,也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与西方使用的标点,有几处明显的不同:①句号用“。”,不用“.”。这个圆圈圈,是国人使用了多少年的东西,既熟悉又醒目,比西文的那个小点点,好得多。②引号用『』和「」,不用““””和“‘’”。这是为了适应竖排文字的特点。时过境迁,随着我国文字绝大部分横排,引号也就跟西文的趋同了。③西文的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开头用大写字母表示,汉字没有这种标记,所以要有人名号和书名号。 此外,二者的区别还有:汉语破折号占两个汉字的位置,英语破折号则只占约一个汉字的位置;汉语省略号为六个连点(也可以说成“两组三个连点”),且上下居中,英语省略号则只有三个连点(也就是“一组三个连点”),且居于下方;汉语连接号有“长横”(——)、“一字线”(—)、“半字线”(-)和“浪纹”(~)之分,前三者分别占两个汉字、一个汉字和半个汉字的位置,英语连接号则只占字母m宽度的1/3(–);等等。

汉语里有些标点符号在英语里是找不到的,如顿号、着重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等。在汉英翻译时,顿号常处理成逗号;着重号在汉语里表示强调,翻译成英语时常将被强调部分的文字用斜体或粗体表示;汉语间隔号用于外国人名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在英语中,因为是直接用空格将人名各部分分开,用不着间隔号;汉语书名号翻译成英语时,只将相应部分变成斜体;汉语专名号用在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它只出现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英语里相同情况下则不用任何符号。

标点符号是怎么产生的

据此说来,汉语的标点符号也是有模有样地持续了数千年,怎么能说没有呢?能想到的解释是:这些标点符号虽然不绝如缕,但实行的范围太小,不够普及,绝大部分的书籍,还是没有任何标点的。还有一点,也不能不提及,那就是“句读”之类的标点符号,长时间里,不是作者所为,而是读者在阅读时做的记号。这种记号,有较大的随意性,是否符合作者原意,也很难说。作为一种标点符号,却不是跟作品同步产生,而是由读者后来“追加”,不同的读者可以有自己的追加方式。这种作品与标点符号奇特的分离方式,可能是世界上各种文字中绝无仅有的风景。像朱熹那样,在著书时候自觉使用标点符号的,少之又少。

如此看来,简单地下结论,说中国古代有或者没有标点符号,都不妥当。准确点说,早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标点符号的萌芽,有了使用标点符号的书写实践,只不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时间较晚而已。最为系统、完备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和普及,则是在西文的标点符号引进和消化之后。

近日见到一篇美国人谈标点符号的文章(见《青年参考》2009年4月7日),得知外国人最初发明标点符号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朗诵(按:看来并不是因为当时的牛皮和羊皮这些书写材料忽然地便宜了)。一位叫做Ursula Dubossrsky 的美国人说,英文标点符号一词(punctuation),源自拉丁文punctus,意思就是“点”。这些“点”让读者知道哪里需要稍停,哪里需要加强语气等等。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长期以来对我们的老祖宗没怎么使用标点符号的原因的解释。不妨这样推测: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更早的时候没有使用标点符号,是因为没有发明出来,跟书写材料珍贵与否关系不大。有的学者纳闷,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姗姗来迟?而且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

据说,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的文字,都是连着写下来的,没有标点。当时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因为连写而难以断句。到后来,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公元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上圆点和下圆点。从无到有,渐成序列。

作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者,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了5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马氏制定的标点符号为什么能够推广开来呢?除了读者阅读上的需要以外,和他的家族是经营规模较大的出版商很有关系。这个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如果这些书籍都采用了马氏的标点发行出去,这种标点符号当然就很容易得到普及了。从这时开始,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至于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讲好肇庆历史文化旅游故事”征稿启事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为宣传肇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讲好肇庆历史、文化旅游故事,传承优秀岭南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市举办“讲好肇庆历史文化旅游故事”有奖征稿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稿件,欢迎踊跃参与。

一、征稿要求

题目自拟,内容包含流传在民间的和新创作的肇庆历史文化旅游故事,要求主题鲜明,传播正能量,故事性、可读性强,字数在1500字以内。

二、奖项设置

征稿活动结束后,评审小组将对所有文章进行认真评选,好中选优,对获奖作品颁发奖金和证书。一等奖3名(奖金5000元)、二等奖10名(奖金3000元)、三等奖20名(奖金1000元)。

三、投稿须知

1、来稿请标明“讲好肇庆历史文化旅游故事”有奖征稿字样,须邮寄纸质稿件到:广东省肇庆市沙墩路10号西江日报社副刊部,邮编:526020。作品后面请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等个人准确信息,以便于联系。稿件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同时发电子版至邮箱:FKW26046@163.com。

2、征稿作品须为原创作品,凡涉及版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负责。优秀征文除在《西江日报》或西江网发表外,还将结集出版。

四、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15年9月30日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家乡历史故事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我爱我的祖国,我更爱生我养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闻名中外的山西省太原市,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已有2500年的历史,它吸引着中外的许多游客,她像一位温情脉脉的母亲,用她那甜美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们。

太原是一座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有许多着名的大学如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还有许多中学如五中、十中、一外、二外。许多重点的小学:如五一路小学、校尉营小学,它们为山西的经济、文化腾飞培养了数不清的人才。那一个个出色的人物不正在默默地为山西崛起做着贡献吗?

山西的历史悠久,太原的晋祠有许多寺庙比如说圣母殿,圣母殿里有一尊泥像叫水母娘娘,还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每当人们看到它时就会想到那美丽善良的水母娘娘。

山西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在这块土地上,曾出现过许多英雄,如革命烈士范序亭为山西的革命、太原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数不清的革命领导人,亲自带领山西人民打鬼子、求解放,如徐向前、薄一波,再往前推古代有着名诗人白居易、荀况等,他们为如今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山西有许多特产如太原的老陈醋、太谷的饼,稷山的枣,都闻名全国。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特产多,她养育了我们山西代代儿女,所以我爱我可爱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相敬如宾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there was a high official

in the State of Jin. He once saw a farmer working in the field and his wife

bringing his lunch to him in a very respectful manner. He showed great interest

in the matter. He took the farmer back to Jin with him, and said to the King of

Jin, "Respect is a demonstration of virtue. If one is respectful, he must be

virtuous. We should educate our people with virtue." But the King asked, "His

father is guilty, is it wise to do so?" He replied, "Guan Zhong had been enemy

to the Duke Huan of Qi, but the duke appointed Guan Zhong prime minister and

finally acnetplished his hegemony. Shun exiled Gun but promoted his son Yu. You

just make use of his strong points." At last, Duke Wen took his advice and put

the farmer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Later, this idiom means a couple treats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like

guest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笨狼进城_中国童话故事

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听说城里很热闹,笨就想去看看。

他穿上红色的灯笼裤,戴上白色的鸭舌帽,唱首歌儿走出森林,来到了公路上。

开来了一辆绿色的出租车,前头亮着空车的标志。笨狼挥挥手,车停了,司机打开车门,礼貌地说:

“先生,请上车!”

笨狼伸出手,想拉司机一把,没想到司机撒腿就跑,跑得比兔子还快。

司机跑了,笨狼只好自己开车。

前面是街心广场,红灯亮了,大大小小的车停了一长溜儿。

笨狼不懂得交通规则。他一踩油门,“呼”的一声,绿色小汽车冲过了斑马线。

交通警察猛地举起了手臂,他想拦住这辆车。可是,他的口哨掉了,举起的手臂僵得像根木头,半天也没能放下来。

交通警察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一只狼开着绿色出租车闯红灯。

笨狼走进了城里最大的百货商店。

商店里的顾客和营业员看见笨狼来了,乱作一团。试衣间的门挤破了,柜台底下人堆人。商店经理用一个塑料水桶罩住脑袋,以为这样最安全。一个正在给女儿买洋娃娃的年轻妈妈,吓得把女儿和洋娃娃弄混了,抱着洋娃娃就跑,反而把宝贝女儿留下了。

商店里有自动扶梯。这新鲜玩艺儿,森林里还从没见过呢!

笨狼站在自动扶梯上,不用自己爬楼梯,就从一楼到了二楼,又从二楼到了三楼。笨狼好高兴,就一边坐自动扶梯,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两个松球抛着玩。抛着抛着,咕咚,咕咚,松球掉了,沿着扶梯滚到了楼下。

笨狼想去捡,但是,自动扶梯越升越高。

“停下!”笨狼大声命令。但是,自动扶梯不理他,越升越高。

“你难不住我!”笨狼说,“咱们比比,看谁厉害!”

笨狼转身就往楼下跑。可是,笨狼跑下一级,自动扶梯就上升一级,笨狼跑得气喘吁吁,跑得脱下了鸭舌帽和灯笼裤,还是在老地方。笨狼好狼狈。

商店里的顾客和营业员见了,都哈哈大笑起来,唉,他们真没礼貌。

经理取下头上的塑料桶,给动物园和警察局打电话:“快快,快把这只狼捉住,关进动物园去!”

买洋娃娃的小姑娘踏上自动扶梯,来帮助笨狼。她牵着笨狼的手说:

“来吧,我们先到楼上去,再从另一个扶梯下来!”

原来商店里有两个自动扶梯,一个管上,一下管下。

笨狼在楼下找到了松球,一个留给自己,一个送给买洋娃娃的小姑娘。

警察和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来了。他们戴着头盔,拿着麻醉枪。

笨狼可不想被抓住。他冲出商店,钻进绿色出租车,使劲一踩油门,“呼”,汽车像一阵风似的开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数学王国寓言故事

全文共 959 字

+ 加入清单

数学王国里,住着许多小主人。其中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是棒打不散的好朋友,他们不但在小朋友的书中出现,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有他们的踪迹。

一天,三兄弟像往常一样走在大街上散步,突然调皮的三角形跳了出来,对大家说:“各位,今天我们不如换个方向走走吧!”一听这话三人便改了往常的“行军路线”,朝着西边走去。走着走着三人来到了一片荒地,只见满地落叶,空气中到处都是灰尘。这时,几位行人走了过来,看见这样的情景,马上捂住鼻子绕路而行。三兄弟本来也想袖手旁观,调转方向,可转念一想:人类为了研究我们也够辛苦的了,我们也要为人类做点奉献呀。说干就干,方形一个箭步冲上去说道:“我的体积最大,站的最稳,我来当桶身。”圆形灵机一动,便飞跃到方形的头上,一边拍着方形的头,一边说:“老兄,可别说我欺负你,就让我和你配合,做桶盖吧。”三角形可急了:“那我怎么办?”方形笑了,“你就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脚踏子吧。说罢,三人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筒。扫地工人见了高兴极了,这下这片地的卫生就解决了。

做完了这一切,三兄弟来到了一所幼儿园,他们看见小朋友正在操场上嬉戏,可若大的操场却只有两个跷跷板,为此孩子们你争我抢,毫不谦让地坐着跷跷板。不知怎么的,三兄弟异口同声地说道:“孩子们,我们来啦!”说完,方形变成了木板,三角形变成了底座,而圆形嘛,它便巧妙地把自己一分为二,变成两个扶手,一端一个。小朋友们见到操场上又多了一个跷跷板,高兴极了!兄弟三人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心里暖洋洋的。他们想到:谁说我们图形就那么枯燥,你瞧,我们为孩子带来了无比的快乐。

兄弟三人继续着他们的旅程。他们走啊走,来到一个奇怪的世界,在那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那里的人看上去是那样的憔悴。三兄弟一商量,便决定……,圆形展翅飞向天空,变成了太阳,顿时天地间光明一片,人们又重见天日了!方形和三角形也不甘示弱,方形摇身一变,变成树杆,三角形转了个圈,又变成了枝繁叶茂的枝枝叶叶。在阳光与树之间的光合作用下,空气变得那样清新!从此,人们可以早上上班、学习,晚上可以休息,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人们对兄弟三人感激不已,也因此圆形,方形、三角形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小英雄”。

兄弟三人的旅程就介绍到了这了,也透露一个小秘密,三兄弟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给人们一个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名人孙中山与梁启超的恩怨情仇故事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孙中山梁启超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两个核心人物,他们开创了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的历史,他们是革命战士,却分属两条不同战壕。

梁启超说:孙中山这个“农民”

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比梁启超大6岁,比康有为小8岁。他的祖籍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距离梁启超的祖籍新会县茶坑村只有百十公里,与康有为的祖籍南海县银塘乡相隔也不太远。相近的地方同出三大名人,历史也算罕见。

1894年初,孙中山托人给康有为希望与之结交。赶巧的是,康有为与梁启超到北京参加甲午年的会试去了。

虽然未曾谋面,梁启超却在与汪康年的书信中提到孙中山:孙某,非哥(哥老会)中人,度略通西学,愤嫉时变之流,其徒皆粤人之商于南洋、亚美及前之出洋学生,他省甚少。

可以看出,康、梁只把孙看愤嫉时变之流,不太认同他的做法。此时,康梁寄希望于朝廷能自上而下进行改革。

1896年,孙中山伦敦蒙难,也因此作为一大名鼎鼎人物被推向国际舞台。这令梁启超对孙中山刮目相看。

当年章太炎曾经问旬梁启超孙的为人,梁回答:孙氏主张革命,陈胜、吴广流也。

在梁启超眼中,孙中山的所为也就是“农民起义”,梁启超的少年中举,学富五车,是有名的才子,有着士大夫的优越感,自然对不把“农民起义”放在眼里。可他能把孙中山比作陈胜、吴广,也说明了他对孙中山已经有了非常钦佩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汇总

全文共 1575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有关一年一度“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元宵节,历史上曾留下了许多故事

早在南北朝时期,南梁简文帝就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蔡君谟,他为了粉饰太平,便下了一道旨令,强令福州一带庶民,各家须在元宵节燃灯七盏。当时有个叫陈列的人,做了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面写了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太守蔡君谟看见了这首诗,不得不收回规定。陈列的灯诗可谓穷苦人民生活的写照,而这个太守也算是个识时务者。

传诵最广的恐怕是元宵节灯联让北宋名臣王安石交好运的奇闻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这则奇闻未见于信史记载,应该是民间传说了。

宋朝的元宵节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朱元璋因一则元宵节灯谜而大开杀戒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很广。朱元璋有一年微服出宫,去看看南京百姓如何欢度元宵节。来到一个猜灯谜的地方,见一群人正猜一张画谜。画上画着一个赤脚妇人抱着一个西瓜,谜目要求猜当地一句俗语。结果被人猜破,谜底是“淮西妇人好大脚”。灯谜讲究别解,此处淮西的谐音是怀西,意思是怀抱西瓜妇人好大脚,这是南京人讥笑当时安徽妇人的一句俗语。朱元璋在一旁听了大为恼火,以为是暗讥皇后马氏。因为马皇后就是淮西人,并且有着一双特大脚。朱元璋就暗暗记下画谜人家的住处,第二天派兵把这条巷子里的人都杀光了。

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牶“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重赏了那个秀才。

使元宵节增辉的,还有一对父子名人。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父子俩出口皆不凡,珠联璧合,成就了一则妙对。

对元宵节头疼不已且深恶痛绝的历史名人,当属袁世凯了。他逆历史潮流而动当皇帝时,曾对元宵两易其名。因“元宵”与“袁消”谐音,袁世凯感到很不吉利,于是下令全国,庆贺元宵节,民间吃“元宵”改为吃“汤圆”。转而一想,“汤圆”——“汤袁”,不成了“汤煮袁世凯”吗?于是再次下旨,全国将“汤圆”改称“汤团”。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大总统,洪宪年,“元宵”改名称“汤圆”;明年元宵后,谁还叫“汤团”。“袁消”后,有好事者曾就此事作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使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名人的经典励志小故事万卷书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安徽亳州有书生,名叫欧阳搏云,字苦书。本是出生在宦官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但是,书生不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动天地之神。” 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为止。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来笔砚,将文章抄写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主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周武王灭商后第二年,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姬诵继位,即周成王,而此时的周成王还是个毫不懂事的少年。面对刚打下来的江山和年幼无知的侄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代行天子之事,替成王摄政。

此举引起管叔和蔡叔(周武王的堂兄弟)的猜忌,他们牢骚满腹,四处造谣,许多人信以为真,连年少的成王也充满了疑虑,对周公旦的行为产生怀疑。管叔和蔡叔在嫉妒和权力欲望的驱使下,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举旗反叛,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管蔡之乱”。消息传来,周王室上下十分惊恐。

成王虽然年少,但也知道情况严重,完全依赖周公。经过大家的商议和安排,最后决定由周公亲自率领大军迎敌。经过三年苦战,赢得了胜利,武庚在战斗中被打死,管叔被诛杀,蔡叔成了俘虏,被流放到人烟稀少的蛮荒地区。

大军回师那天,周成王亲自到城外去迎接周公,满脸歉疚地说:“予其惩,而毖后患。”“惩前毖后”从此而来。意思为:要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防止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成语故事及主要对应人物

全文共 1327 字

+ 加入清单

1,抱薪救火--谋士苏代

2,势如破竹--杜预

3,高山流水--俞伯牙

4,望洋兴叹--河伯

5,负荆请罪??蔺相如、廉颇

6,投笔从戎??班超

7,江郎才尽??江淹

8,对牛谈琴??公明仪

9,图穷匕见??荆轲、秦始皇

10,破釜沉舟----项羽,刘邦

11,指鹿为马---赵高

12,纸上谈兵---赵括

13,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14,叶公好龙--叶子高

15,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

16,洛阳纸贵--晋代文学家左思

17,草木皆兵---秦王苻坚

18,按图索骥--孙阳

19,后来居上--西汉汲黯

20,邯郸学步--寿陵少年

21,如火如荼--吴国国王夫差

22,望梅止渴--曹操

23,请君入瓮--周兴

24,胸有成竹--北宋画家文与可

25,唇亡齿寒--晋献公

26,鸡鸣狗盗--齐国的孟尝君

27,枕戈待旦--西晋人祖逖

28,精卫填海--精卫

29,不学无术--霍光

30,不寒而栗--义纵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吕蒙)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成语人物

1)四面楚歌:项羽(2)破釜沉舟:项羽(3)约法三章:刘邦

(4)项庄舞剑:刘邦(5)一饭千金:韩信(6)胯下之辱:韩信

(7)运筹帷幄:张良(8)借箸代寿:张良(9)才高八斗:曹植

(10)煮豆燃萁:曹植(11)洛阳纸贵:左思(12)断虀画粥:范仲淹

(13)韦编三绝:孔子(14)一字千金:吕不韦(15)东床坦腹:王羲之

(16)学富五车:惠施(17)一毛不拔:杨朱(18)一箭双雕:长孙晟

(19)小时了了:孔融(20)不求甚解:陶潜(21)如鱼得水:诸葛亮

(22)江郎才尽:江淹(23)投笔从戎:班超(24)刮目相看:吕蒙

(25)卧薪尝胆:勾践(26)家徒壁立:司马相如(27)杀彘教子:曾参

(28)割席绝交:管宁(29)图穷匕见:荆轲(30)呕心沥血:李贺

(31)扑朔迷离:花木兰(32)举案齐眉:梁鸿(33)咏絮之才:谢道韫

34)引锥刺股:苏秦(35)凿壁借光:匡衡(36)目不窥园:董仲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华盛顿的历史功绩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1137 字

+ 加入清单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年,是美国首任总统,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年连任,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续任,隐退于弗农山庄园。由于他扮演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中最重要的角色,故被尊称为美国国父,学者们则将他和亚伯拉罕·林肯、富兰克林·罗斯福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华盛顿的历史功绩

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它位于大西洋岸的波托马克河畔。其实,在年以前美国并没有这样一座城市,它是美国人民为纪念美国的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而专门建立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是多么崇高。

年月日,乔治·华盛顿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他自幼丧父,只继承了少量的田产和个黑奴。岁的时候,就去西部作土地测量员,后来又在俄亥俄河流域领做过土地买卖,靠着自己的艰苦奋斗,华盛顿成为当地有名的大种植园主。

当时,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英国为战胜法国,竭力争取北美大种植园主的支持,年,弗吉尼亚总督答应把万英亩土地给参加反法战争的富人,华盛顿积极参加了英国方面对法作战,指挥弗吉尼亚地方武装英勇战斗,屡立战功,协助英军把法军赶出北美。但战争结束后,英国却立刻翻脸,宣布西部土地为王室私产,不准垦殖。这一禁令使华盛顿一下子丧失了万多英亩土地,从此,他成为英国殖民政策的坚决反对者。

年月日,波士顿人民在列克星顿打响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北美各州人民纷纷响应,轰轰烈烈的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了。

年月,北美个英属殖民地在费城召开“大陆会议”,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这时,波士顿义军正和那里的英军激战,华盛顿立即骑马出发,于月日抵达波士顿,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给英军以严重打击。

在战争初期,美军打得非常艰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临时招集来的农民,衣服破烂不堪,没有武器,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根本不像一支军队,另一方面,美军的后勤供应也极度的困难,士兵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有时一连五六天吃不到面包,只好吃马料,在寒冷的冬季,有许多士兵不得不赤脚行军。

相反,他们的对手英军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后勤供应充足。所以,美军一败再败,纽约等要塞相继失守,到年月,连首都费城也被英军占领,有些意志不坚的将领竟率兵向英军投降。

在极端严峻的形势下,华盛顿始终忠于北美人民的独立事业,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以非凡的才干,把原来自由、散漫,缺乏组织纪律和统一指挥的美军组织起来,在战斗中锻炼成长,逐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正规军。他鼓励美军士兵,号召他们为自由而战,指出:美利坚人是自由的,还是奴隶;我们的田产应当归自己,还是被劫夺、被毁坏;两条路,一条是勇敢地反抗,一条是驯服,正摆在独立军将士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古代哲理故事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庄子·蝶梦》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清人张潮写的《幽梦影》,可称得上是一副供燥热的现代人服用的清凉散。禅不可说,清言不可译。《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妙语,可谓是点出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道理:

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如下阐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选自《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

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名人宋濂的故事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宋濂小时侯 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上勤俭节约的故事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故事不胜枚举。毛主席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着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建国初期,有一首歌唱得好:“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当时,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的行为准则。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君不见,当前社会上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的随意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这些不良现象中,“大款”、“公款”充当了主要角色。这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中央及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并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到“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