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孔子(实用20篇)

导语:从零分作文中,我们可以观察研究当代一些中学生群体心理的特征,令人深思,也让人感到现在社会的可笑与可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零分作文,欢迎大家参考!

浏览

4253

作文

433

关于孔子的教学名言

全文共 2037 字

+ 加入清单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小编收集了关于孔子教学名言,欢迎阅读。

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 《论语》

2、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孔丘 《论语》

3、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丘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 《论语》

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论语》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论语》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论语》

8、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 《论语》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论语》

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1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论语》

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论语》

1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论语》

1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

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16、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论语》

1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

1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论语》

19、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

21、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2、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 子 《论语 》

2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论语》

2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论语》

2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2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 《论语》

27、 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2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论语》

29、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

3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论语》

3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论语》

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丘

3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论语·里仁》

34、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 论语》

3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 《论语》

36、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 《论语》

37、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 《论语》

38、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39、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丘

40、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 《论语》

41、 知耻近乎勇。 ——孔子

42、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论语》

4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丘 《论语》

44、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 《论语》

45、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 《论语》

46、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 《 论语 》

4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 友 便辟( 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 ——孔子 《论语》

48、 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丘

49、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 《论语》

50、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 《论语》

51、 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孔丘

52、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 《论语》

53、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 《论语》

5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丘 《论语》

55、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孔子 《中庸》

56、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孔丘

57、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 《论语·子路》

58、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丘

59、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

60、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 《论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孔子周游列国

全文共 1650 字

+ 加入清单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柄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郭鑫悦

他,是鲁国人人敬仰的国相,也是周游列国的乞丐,更是东方的智者。他,是孔子

孔子这一生曲折悲惨,在当时那个战乱的年代,孔子的才能被各个国家看重,但他向来不为所动,始终效力于鲁国。可惜的是,孔子被奸人所害,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载的周游列国的旅途。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上天竟如此不公,这般对待这个圣人。

孔子也是一个普通人。在四处奔波时,途经卫国见到南子,说了一句:“从未见过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孔子也被南子的美貌惊艳了,但她始终是用理智控制住了自己。最后南子一改轻浮态度跪拜孔子,孔子也拘礼回拜。

在十四载的奔波生活中,孔子饱尝人情冷暖,经历了离别之痛。天寒地冷的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行人在冰面上行走,冰却突然裂了,竹简落入湖中,孔子的弟子颜回奋不顾身地跳下湖水捞竹简。不幸,颜回终是与世长辞了。孔子抱着颜回的遗体就那么呆坐了几个小时,一言不发,直到其他弟子把颜回抬走。孔子爱颜回比爱他的儿子甚至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继承他的血液,而颜回却可以传承他的大道。

最后,鲁国那个曾经陷害过孔子的人,把孔子请回了鲁国。“我回去是可以的,但我只专心讲学,别用政事打扰我。”这是孔子回鲁国前留下的一句话。

在当今这个没有战乱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般高贵品行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了。修行到孔子这个境界确实不容易,你若心无旁骛,不合乎“礼”的坚决不做,遵循礼义仁和。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孔子中华文化的缔造者,华夏历史上辉煌的英雄。他如一杯美酒,越品越醇,他如一轮明月,越久越清;他,如一点火光,照亮整个华夏民族。

孔子,一袭布衣成就传奇,一本《论语》流传千古。这,就是孔子。

提起儒家思想,无人不想起孔子。正是因为孔子,中华才有五千年历史;正是因为孔子中华文化才会灿烂至今;正是因为孔子,我国如今才得以辉煌。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看完《孔子》我沉思了许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学满分作文给孔子的一封信

全文共 1701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先生:

您好!

最近工作忙吗?生活愉快吗?身体健康吗?一切都顺利吧?!

首先,我之所以给你写这封,是要告诉你,现在以你为首的“国学”可热闹了。中央电视台开了一个“百家讲坛”栏目,一个大学教授,还是个女的,讲《论语》,讲得老百姓都爱听,火了。她把自己讲的“论语”写成书,签名售书,一天卖出1万多册。她的手腕子都肿了,一下子挣了好多钱。你说,你的“论语”已经出版了那么多年、那么多种语言、那么多版本版次,怎么一直就没有畅销?现在在你的“论语”加上了一个女人的名字,叫《于丹讲论语》,为什么就这么火呢?在电视上,在报刊上,我端详于丹的照片,觉得她很不漂亮呀!几个博士认为于丹讲“论语”讲得不准确,就联名讨伐她。你别说,越是讨伐,于丹就越是火。我跟你说吧,于丹可是拿你挣了大钱了,你如果是要“下岗”了,想在网上开个书店什么的,没有钱的话,就和于丹说一声,按照国家规定的利息贷款,她肯定会给你。如果有一天你进入福布斯财富500强的话,可不要“为富不仁”呀,要搞搞希望工程,救济救济贫困的大学生。没准,你有了新的政绩,还能当上教育部长呢!

第二,我之所以给你写这封信,也不只是通报信息。其实,现在互联网这样发达,世界都是平的了,想必这事你早就知道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我自己。我应该感谢你。我出生在一个“斗大的字刚好能识半升”的“书香门第”,从小就按照大人的要求学儒。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我的名字就叫学儒。哈哈!上学的时候,认为“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一个劲地学习,可以说有所长进;参加工作以后,因为文章写的比较出色,有人成为“大儒”,觉得好玩。不过,这时候我始终坚持一点,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与人交往必须忠诚老实。我从一个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时,原单位的领导对我的评价是“宁人负我,我决不负人”。哈哈,有点像宋江;后来从一个小县城来到大北京工作,作了记者,还出了几本书,还真的有点像“大儒”了。一次采访一位“大官”,他说我的名字好,可能好就好在有个“儒”字。记得自己当时解释说,从小到老,永远学习的意思。我不知道,当时是谦虚,还是还是卖弄?

第三,你的思想也害人不浅。比如“君君臣臣”的思想,我好像特别重。在原单位是个“小官”,总是无条件服从“大官”的,美其名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其实,忠君思想很严重。看电视的时候,演到皇帝和臣子,就把“领导”,把自己当成了臣子,真是“俯首称臣”。实际上,你的那一套封建说教,在一些地方正在害人哩!在新的单位,学术上广泛讨论,决策上充分民主,一个人不是对哪个人忠,而是大家互相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遵守制度,对社会对个人都有好处;你常说的,“君子当日省三日乎己”,遇事尤其是有矛盾的时候,首先想想自己是对是错,这时对的,但是过了头就有害而无利。自己在这方面好像吃亏较多。现在想来,应该客观分析,客观对待事情,不能一味寻找自己的不是(这是软弱),也不要一位埋怨他人,甚至纵容他人;在经商方面,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是黄金毕竟在书外。几次经商,没有成功,都是把“义”放在首位,不能依法取“利”。儿子说:“老爸,你就安心作学问吧。你不宜经商”。你说,现在是市场经济,该咋办?

第四,我想告诉你,你别不爱听。你好也好,不好也好,都已经“作古”了。听说,现在有人要高薪请你出山,我看你要好自为之。因为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了,而且全球文化多元化,你只是鲁国的一个学者,没有能力来“指点江山”呀。远的不说,大的咱也不说,就说现在北京的房价这么高,哪个工薪的能买的起,你出个主意?!我看白搭!实话说吧,现在的人很聪明,于丹也罢,博士们也罢,你的好处,忘不了,会发扬广大;你的缺点,也能看清楚,肯定要抛弃。人们之所以一窝蜂地听于丹讲“论语”,是要找到一个融古今中外于一体的、一个崭新的“孔子”,而不是那个原来的你!我说这话你可能不爱听,如果你感觉这样委屈,就赶紧到专利局将“论语”注册为你的专利产品,凡是利用其谋取利润者,征收一定的好处费。你就在“孔府”乐哉乐哉吧。

这封信也不要回了!

祝您身心健康!

[小学满分作文给孔子的一封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孔子后人的创业路径

全文共 2523 字

+ 加入清单

孔令博是孔子的第76代传人,也是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而且还是北大的团干部,在他大学尚未毕业的时候,竟然提出了退学去创业。经过短短的一两年时间的努力,他竟然成功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孔令博创业的成功路径居然是靠卖菜谱这样一个小点子。

在大学里孔令博虽然是学计算机的,但是与同学们平常聊天时谈得最多的是关于创业问题,甚至兴致高时会谈到通宵达旦。2006年临近年底的一天,孔令博与3位同学凑在宿舍喝酒时,借助酒兴又大谈了一番关于创业的事情。最后,4个人谈定了要把创业付诸实施,由每个人出资8000元钱作为启动资金,创业方向选定了以IT业为主,因为他们4个人都是学计算机的。当时4个人都热情极高,没多久,便在北大科技园注册成立了奥琦玮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公司虽然成立了,但是却是一个无项目、无固定场地、无资金的空壳公司,当时注册时需要的10万钱还从各自的朋友处东借西凑的。公司的舞台是搭起来,那怕是个空壳公司,但是必须要有人去做才行。当时4个合伙人都还是学生,有学业在身,抽不开身。为了实现创业的梦想,孔令博自告奋勇站出来说,让他一人先退学,为公司作铺路石,等公司全面发展起来后,其余3人再跟进。

孔令博退学时,受到亲朋好友以及学校老师和同窗的好心劝阻,但是,已经一心要创业的他横下了一条心。事后,孔令博自己也承认,自己当时确实是有些盲目的,因为创业的路子全都是一片空白,甚至连思路都没有想好。但是,如果没有当时的盲目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功。

公司成立后,就要找业务来做,不然这个业就创不起来。孔令博在苦苦寻找业务时发现,大学老师们授课时已开始使用投影仪放PPT讲义,这就需要具有鼠标功能的演示笔。赶紧搞一批演示笔过来,到大学老师中去推销,这肯定能够赚钱。于是孔令博跑到深圳订购了一批演示笔。这种产品颇受老师们欢迎,销路很不错。当产品卖出去后,孔令博想如果是自己研发生产的话,利润肯定要高得多。在演示笔销售处于高峰的时候,孔令博自己开始了研发生产。然而,好景不长,当别的厂家都知道了演示笔好销后,都纷纷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孔令博缺乏足够的技术力量,自然斗不过人家专业厂家。没多久,孔令博便在竞争中被人家淘汰了。此后,孔令博又搞了数码相框、智能闹钟等等小产品。然而,都是开始火了一下,没多久便熄火了。

经过一年来的折腾,公司亏倒是没有亏,还略有点赢利,但是非常小。如何找准一个长期的产品,作为公司的一个发展方向,成为了四个合伙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当公司生意清淡的时候,4个合作伙伴们便会坐在一起小酌一番。一天,当他们在一起吃饭点菜时,孔令博忽然想到了一个点子,他觉得,把点菜机和纸质菜单结合起来,变成一种多媒体的点菜终端,就能让顾客看到餐厅内所有的菜品并直接点餐,还可以显示出菜品的价格。这应该是个好点子,当孔令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几个合作伙伴都高兴地认为,这是个好点子可以让传统的手工点菜环节全部信息化。

看准了电子点菜单这一商机后,孔令博便跑了北京800多家餐厅进行实地调查。他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电子菜单不仅能够帮助餐厅减轻服务人员点菜的繁锁,降低菜单不断更换带来的成本,还可以将餐厅的作业流程标准化,反馈服务质量,统计原材料消耗等。很多餐馆老板对孔令博所提出的电子点菜单都很感兴趣。为了确保电子点菜单能够尽快研制出来,孔令博停止了公司所有的业务,一心一意来研制电子点菜单的程序。

孔令博和他的团队,经过一番夜以继日的研发,终于成功研制了第一代电子菜单。这套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是客户终端,客人可以通过电子触摸屏看到餐馆的全部菜品照片、原料、价格等,然后点餐者通过终端自主点餐,随后点餐信息通过餐厅的无线WIFI网络进入后台服务器以及厨房的电脑中。

第一代电子菜单研制成功后,孔令博把它命名为“餐行键”,并首先拿到北大的怡园餐厅进行试用。没料到试用效果非常不错,完全达到预想的目的。试用效果虽然很好,但并不代表市场就能够接受,要想把这套系统向所有的餐馆推销,还得去各大餐馆接受市场检验。孔令博选择的第一个餐馆是家日本料理店。孔令博的运气还真不错,这家料理店的老板是从海外回来的,非常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且这家店子本身的自动化程度就很高。等孔令博把他的项目一详说,这家店子的老板就欣然接受了,仅仅是经过几番演示,老板就和孔令博把单子给签了。其实这个老板并不傻,他从演示中看到了电子菜单可以优化人力成本,缩短了服务员耗时最多的协助点菜,还可以任意发布新菜和删除过时的菜,甚至对于餐馆饮食流程管理、财务分析、库存管理等提供数据帮助。由于孔令博的电子菜单确实具备许多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故一些餐馆开始陆续接受孔令博的电子菜单。

为了尽快把电子菜单推向更广泛的市场,孔令博带着自己的团队在北京1700余家餐馆进行走访。八成以上的老板是接受电子菜单的,但是他们有两个担心,一是成本过高,二是顾客对这种新颖的点菜模式能否接受。孔令博回到公司后,经过思考后,决定先是尽力降低成本,其次是为了使电子菜单在市场逐步推广,先做些普及工作,研制出一些简单一点的点菜机、视频点菜等。这种根据客户的需要,由单纯的产品提供转向提供服务转变。如此一来,孔令博的电子菜单推广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一时间,电子菜单在餐饮市场火爆起来。国内有10余家公司看中了这一市场,也开始进入了这一领域。不过,这回孔令博一点都不担心再被别人打败了,相反,他觉得有人跟进更说明了电子菜单这一市场前景是广泛的。孔令博发现模仿他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在硬件上跟进,并不太涉及后台的软件。所以,他打算,如果市场的范围得到极大扩充的话,那么他可以把生产剥离开来,专心做研发,为商家提供网络菜单设计服务。

当孔令博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有不少的风投机构看中了他的电子菜单项目,愿意为他做大做强公司规模提供融资。风投对孔令博的公司评估值在7000万元左右。据中国饭店协会统计,餐饮信息市场潜力大约在2300亿元。可见,孔令博的奥琦玮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将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奥琦玮为Inte和IBM的软件合作伙伴,通过了国家的“双软”认证,是中关村的“双高”企业,成为“中国饭店与餐饮优秀供应商”。

[孔子后人的创业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眼中的孔子高二1000字作文

全文共 1141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圣人,这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在许多人眼里孔子是众多优点的集合体,但是“圣”只是形容词,孔子首先是个“人”,然后我们再称之为“圣人”。既然是人,那么就会有缺点,毕竟人无完人。在我的心中孔子就有一个不足之处。

孔子出生于周朝衰弱之际,年轻的孔子拥有满腔热血和斗志他希望自己能通过礼乐教化来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然而孔子直到中年才在鲁国为官。纵然以至中年,但孔子的热血和斗志却不曾退却。壮志满怀的他希望借助鲁国的君上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不想当是的社会已是礼乐崩坏、诸侯割据战乱连连,而鲁国礼乐征伐自重臣出,鲁国国君上只是个傀儡君王,根本掌控不到国家这个机器的根本之一——军队。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边耍猴人的把戏,在跳的最欢的时候却遭到主人的叫停,因为主人并没有权利,真正有权利的重臣对他的把戏已感到厌恶。因此在鲁国孔子所谓的改革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孔子并没有放弃,虽然在鲁国的改革失败了,但哪里失败便在哪里爬起。孔子从鲁国出发四处游说,周游列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用,施行改革,通过礼乐教化来得到政治上和治国的成功。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各国国君要么就是没有权利无法施行改革,要么就是权利达到巅峰希望逐鹿天下、一统中原,因此孔子的理想根本没有实现的机会。孔子也感叹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但之后他依旧走着原来的路,希望能改变这个社会。就这样孔子大半的人生就在赶路和再次地赶路中过去了。

在大多人眼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嘉,而书中对孔子前半生的事迹的正解也是说孔子拥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崇高精神。但是在我看来孔子固然是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执着,但是过分的执着就是一种固执。孔子曾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中的“中”字代表的是以中为用,其“庸”字又代表的是可常行。而当时的社会已处礼乐崩坏、战乱连连之时,各个国家都在想着逐鹿,希望扩大兵力,大肆进攻,期以获得更多的土地、人口、粮食、财富。而在这时孔子却希望施行仁政,以礼乐教化来改变社会的现状达到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如果有一个希望得天下的君主听从了孔子的建议恢复礼乐制度,那他如何去争这个天下?!要知道诸侯可不是周王朝的嫡系皇室不拥有继承统治天下的权利,那么他如何会来遵守礼乐制度,又怎么会有恢复礼乐制度的想法呢?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理想在当时社会是脱离现实的,即“不可常行”。并且在孔子的一味执着中并没有改变过自己的想法,即所谓的“过”,也就是“不以中为用”。所以说孔子也没有遵循其所说的中庸之道。

所以孔子在我的心中是一个圣人因为孔子的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他的精神也的确令人敬佩,但在我心中的孔子也带有一丝丝的固执,亦或叫做偏执的人,只因为他对自己脱离实际的理想的不懈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孔子一生都做过哪些官?

全文共 1949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一个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奔波一生的人。有人说,孔子是个官迷,在他事业的最高峰——刚刚任代理相国的时候,曾经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面露喜色。而且,他周游列国的目的,就是为了谋求官位。

当然,此种说法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孔子当官的目的有时为了什么呢?——捞钱?榨取民脂民膏?当然不是,而是为了恢复周礼(看过电影《孔子》的人,对此一定有很深的印象),为了宣传他的治国理念。

那么,孔子一生之中都做过哪些官,取得过哪些业绩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十岁之前孔子所做的官:

孔子当的第一个官是季氏吏,也就是鲁国三大家族“三桓”之一季氏家族的小吏。是管什么的呢,负责管理仓库的。说白了,也就是个仓库管理员。但是,孔子是个对工作相当负责的人。短时间内取得了较高的业绩——仓库出纳的钱粮有条有理,很是清晰明了(料量平),众人叹服。

很快,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孔子便有小小的仓库管理员司职吏。司职吏是干什么的呢,是专管牧场养殖工作的小官。当然,应该比悟空兄弟的官级大些。于是,按照孔子的工作态度,同样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牛羊满圈(蓄蕃息)。

以上是孔子三十岁之前的当官经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孔子三十岁之后的: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由于贵族的一次娱乐活动——斗鸡,引发了一场政变(一场由斗鸡引发的政变)。政变中,鲁昭公被驱赶出鲁国,逃到了齐国,鲁国很快陷入了混乱之中。依照乱国不可留的想法,孔子也跑到了齐国。而且,很快便找到了工作——高昭子家臣。

家臣是什么官呢?我来告诉大家,它是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臣属。卿大夫家的总管叫作宰,宰下面又有各种各样的官职,通称为家臣。

由于高昭子在齐国师正卿,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以及属于自己的封地。自己毕竟得留在都城辅佐国君,但封地也得需要人来打理。于是,孔子到达齐国后,很快便应聘成功。

其实,孔子并不想做什么家臣。他来齐国是有高追求的,他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来攀登上齐景公这条大船。但是,他的如意算盘被一个人给识破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晏婴同志。由于孔子和晏婴执政理念不同,同时也为了维护住自己的地位,晏婴极力劝谏齐景公不要任用孔子。他告诉齐景公:孔子是来回复周礼的,而现在周室衰亡,礼崩乐衰已经很长时间了。再说了,孔子身上的礼仪太多、太繁琐了,我们就是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够学的会、学得完(累世不能殚其学)。

于是,齐景公打消了任用孔子的意念。

于是,孔子想在齐国留仕的想法是彻底泡汤了。

既然齐国不想留自己,自己又何必再留在这里呢。于是,孔子又回到了鲁国。

鲁定公九年,孔子五十岁。这一年,鲁国季桓子所在封地——费邑的大总管(也就是邑宰)公山不狃,发生政变,背叛了季桓子。公山不狃早就听说了孔子的才华,于是便给孔子下了聘书,上面答应,一旦攻灭季氏家族,保证重封孔子,任以高官。

已年过半百的孔子,对这次邀请动了心。虽然他知道公山不狃的行为是不对的,虽然他知道一旦加入,便会九死一生。但他依然想去。因为天下的君主没有人赏识到自己的才华,只有公山不狃,自己马上就要老了,还有多少时间会等待自己施展自己的抱负呢。

就在这时,命运之神睁开眼睛,眷顾了一下孔老夫子。宫中来人,鲁定公下令任命孔夫子为中都宰。中都宰也就是中都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当然,由于表现突出,孔夫子很快又升任为鲁国的大司空。大司空一职,相当于建设部部长。

看来孔子升迁的还真快,直接由地方官升任为中央部长,这在任何时期都是极少见的,一般人还真来不了。

接着,孔夫子有由大司空摄行相事。这一时期的业绩:

1)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挫败了齐国君臣想要要挟鲁定公的意图。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地位,使齐国短期内不敢对鲁国动手。

2)鲁定公十三年,堕三都。当然,由于成邑宰的极力反抗,最后只堕了两个——费邑和郈邑。

鲁定公十四年,孔夫子五十六岁。这一年,他由大司空转任为大司寇,并兼任相代理国。

期间业绩:诛杀乱臣少正卯;稳定鲁国物价、路不拾遗、商客宾至如归。

很快,鲁国的复兴让邻近的齐国害怕啦。于是,他们向鲁国发出了“糖衣炮弹”(美女、骏马、珠宝)。于是,鲁定公很快便被击倒,整日沉迷于女色歌舞声中,开始疏远孔子。

看到此种情景,孔子对鲁国彻底失望了,开始了为期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期间,虽说也有诸侯不时的召见孔子,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达成合作的意向。

也就是说,孔夫子的为官生涯至于鲁定公十四年、自己五十六岁的时候。他从最基层的仓库管理员做起,一直做到代理相国。期间,在工作及其闲暇的时候,他都会自然不自然的传播一下周礼,只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那个美好的社会。

在他打包袱准备前去的时候,子路拽住了他——想当官想迷啦,什么人叫你都去,不怕留下一个坏名声啊!

在子路的极力劝说下,孔子终于放下了手里的包袱,默默地看着远方······

[孔子一生都做过哪些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眼中的孔子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我去过孔子传播思想,教育子弟的.圣地——曲阜。或许由于相隔的时间太久了,我只记得孔府比皇宫还高的门槛;孔庙的满园银杏树,孔林的子贡手植树和旁边那块使我流泪的石碑;还有那条在树荫下长一华里的路,路的一边种了73棵树,代表孔子享年73岁,另一边种了72棵树,代表孔子三千弟子中的72贤人。但是是我永生难忘的是那一股如烟雾般飘渺的书香,和那一片让人不忍破坏的宁静。我现在才明白孔子对人的教育意义绝非只在《论语》之中,还有那种好学勤奋的精神和气沉丹田、平静祥和的气质。

我曾经十分崇尚墨家思想,因为我认为“兼爱、非攻”比孤零零的一个“仁”字更富有血性。我觉得儒家学说太中庸了,有时表现出一种懦弱。随着我理性思考能力的提高,我意识到虽然“儒”和“懦”两个字很相像,但他们的意思却不可同日而语。我了解到,墨家思想是从儒家思想中分离出来的,它们的本质都是躲避争端,崇尚和平,它们可以融为一体。其实儒家思想并不难理解,就看你怎么看它。我以往的看法有些消极,实际上儒学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大度和宽容,宽容并不等于懦弱,具体来讲就是:不是争不过,而是不喜欢争斗”。

在我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上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性格沉稳、天资聪颖、顽强固执的人。但是,他的灵魂却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理念。每次我读时就会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我想引用于丹的一句话:“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在我看来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天下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能想象没有这位失去色彩的哲人的世界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给孔子的一封信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孔子

您好!

很荣幸可以给您写这封,时间飞逝已经过了几千年。对于您在儒家经典中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俱。”我有不同的看法,故此提出我的意见。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俱。”的意思就是说;“聪明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我认为是不正确的。

一个聪明的人,这个人越是聪明。那么就说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的。如果他不会去解决问题,去思考,那么他就不可能为一个聪明的人。现如今21世纪,重要的不仅仅是去解决问题,而是去自己发现问题。所以我认为“知者不惑”是不对的。

有仁德的人,一定是会有忧虑,我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一个人如果真的是一个仁德的人决不会因为自己有仁有德就会不忧虑了。倘若他真的仁德,一定会为那些温饱不暖的人担忧,为自己照顾不到的人担忧,为天下受苦难的人担忧。就好比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周恩来发自肺腑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的仁观是忧国忧民,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仁”。故此我说“仁者不忧”是错误的。

勇敢的人不可能没有惧怕。凡天下事,都是环环相扣;一物降一物。这是一个夸大的比喻,违背生物也可行。但是,勇敢的人会敬畏有德有威望的人。但是,如果他什么都不管,只是一个莽夫。一味的“勇敢”那对社会的危害是极大的。所以,我认为“勇则不惧”是没有道理的。

以上三条,是我对于现在社会作出的看法,希望得到您的指点。

祝您万事如意!

何锦琳

2016年5月1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给孔子的一封信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子爷爷:

您好!

我是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初中生,与您生活的时代相隔数千年,在我们这一时代,没有人不知道您的大名,您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您的道德品行,思想主张,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爷爷,我想,您应该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虽然您已经逝世,可是,您的高尚的精神,却永驻在我们心中,您的思想主张,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更加团结和谐,来创造这个绚丽多彩的社会。

在我们这一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正所谓“落后了就要挨打”,所以,我们都一直努力地学习,来共创这个美好的祖国,将来成为祖国的一根栋梁。在这之间,最重要的还是思想,只有思想端正,才能有所成就。我一直记得您的教诲,您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知识是无止境的道理;您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懂得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些教诲,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

孔子爷爷,您永远是我们的心目中的一位“至圣”,您的思想主张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影响重大,有了您的教育,我们就能更好地打造和谐安宁的社会。

孔子爷爷,您的教育,就像一滴滴甘甜的雨露,滋润着我们这些幼苗,使我们茁壮成长,终有一天,会成为一棵棵挺拔的大树,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祖国。孔子爷爷,谢谢您的教诲!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XX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给孔子的一封信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子

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虽然与您相隔宇宙那么遥远的距离,但您的大名却家喻户晓。

我记得您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它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它使我明白了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的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的生活中,我学会了在学习的基础上的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孔爷爷,是您让我领悟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当然,您教会我的不仅这些。你还使我明白了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后两句中含义深刻,使人从中获益不浅。这让我想起了柳公权。柳公权发现颜体虽雄浑厚朴,但不乏臃肿肥大之弊病后,不断揣摩,将颜体渗入自己骨立如嶙的特长。创立了世代奉为经典的柳体。倘若柳公权一味效仿于颜体,而不顾其弊端。就不会有相提并论的柳体啊!所以,我明白对待一切事物,就要运用您的择善而从,不善而弃的标尺,放开眼光去学习和处理,只有这些才能有所突破;反之甚至会限制泥潭,一误再误。

您教会我们很多,您的思想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熠熠生辉的,注定也要恩泽后世。

敬祝您快乐,永世幸福。

此致

敬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写给孔子的一封信600字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子先生:

您好!

您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您在古代文学地位举足轻重,具有“万世师表”的美称,实在令人佩服。我要把我长久以来想对你说的话通过心灵的交流穿越时空传于春秋末期的鲁国。

您的成就值得我们骄傲,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您的品德高尚,一生活得清清白白,平凡而有伟大。您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就像苏格拉底一样,即使牺牲自己的命,也要坚持真理,为后人造福。您虽然地位很高,学识十分渊博,有许多像我一样的崇拜者,可是您从不骄傲自满。您循循善诱,对自己的子弟教导有方,您教导学习的方法至今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您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有过亲身体验,正如您所说如果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疲倦而无所得。开始的我在学习道路上跌宕起伏,就像一只迷途的小羊,毫无前进的方向。然而您的这句话点醒了我,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纠正学习方法,至此我找到了目标。

在学习的道路上总会遇到一些过不去的坎儿,于是您有教导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于是我便努力学习,试着多去问别人问题,果真使我的学习有很大的提高。但您有告诉我要“温故而知新”,不仅要巩固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还要多了解自己不知的知识,这样才会保持住优秀的成绩。我按您所说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时不时还看看课外书,扩大知识面,长久下去,发现自己的成绩真的稳定了,因此心里开始松懈了。可是你又提醒我要“学而不厌”,我恍然大悟。

您还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真如你所说,我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并在学习中领悟不少的学习方法和真蒂。在此,我衷心地感谢您教育我这么我会把您所说的这些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永远地镌刻在心上,相它会使我终身受益。

此致

敬礼!

您的仰慕者之一:xxx

20xx年xx月xx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133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由于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孔子的一生作文800字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孔子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章,下一节就是孟子了,故今天有必要说一说孔子的一生

孔子是“孔家老二”,在历史上有太多有作为的人都不是老大,刘邦是“刘老三”,陈平是“陈二”,李世民也是有许多兄弟的。如果孔子是老大的话,那么他哪有这么多时间来自学成才?

话说回来,孔子长相奇怪,是一个倒梯形,身高九尺有六寸,一个标准的山东大汉。他的影子是多么的长,以至于2000多年以后的中华民族,都走在他的影子之下。孔子是位“痴人”,在他的那个时代,周王朝早已土崩瓦解,到处都是乱臣贼子,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是无异于痴人说梦。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寻,追寻那个可以理解他主张的君主,可是并没有成功。鲁哀公、楚昭王、齐景公、卫灵公,都对他置之不理——他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了,就像一个推销员在推销早期已经过时的产品。他就像一个蜡烛,试图用他的“仁”、“爱”来照亮这个黑暗的世界。

最后,他彻底绝望了,如用快要熄灭的蜡烛在冷风中,忽明忽暗。“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人人学者,其由与!”“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吾未见刚者。”“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吾未闻好学者。”这一连下来好几个“未”,仿佛将社会的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的学生)都否定了一遍。是的,他已经看破了红尘,是时候该停下来休息了。

孔子靠弟子冉求的帮助,又回到了鲁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他确实该写点什么了。《春秋》,这是一个时代都因此得名的著作。孔子也是十分好学的,“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他将《易》这本占卜之书改造成一本哲学之书,使《易》加之到了儒家的“五经”之中。

蜡烛总是会烧完的,弟子一个又一个的逝去,颜渊死了,孔子的心灵受到了打击——“天丧予!天丧予!”颜回死于贫困,连棺材都没有,他为此失声痛哭,不久,子路死在卫国了,由于打抱不平,被人剁为肉酱,他的精神支柱彻底崩塌了,他最后在落日的余晖之中长叹一声。

圣人洒泪去了,如蜡烛,熄灭之前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

天地之间,一片黑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心目中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虽然他已经不在我的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记得,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的我对孔老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许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当中,还是比较适用的。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需要借鉴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做人的基本标准之一。

我读了孔子的生平,对孔圣人的做人这方面是值得比较称道的。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差事作的井井有条。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的。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达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师,他也是我身边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当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标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自己的弟子时那么的有礼,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俨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过路的老人。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从小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经扎根于我们以及身边人的心目中,让我们更有选择的去继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眼中的孔子

全文共 1135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创造了许多至今仍不失智慧光芒的教育理论。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通过《论语》、《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但是,最值得我们所关注的,无疑是其教育思想。也正因为如此,使我对孔子崇敬与热爱。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不分等级、贫富贵贱、善恶、智愚,应一视同仁,均应给予教育,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并首先创办私学、招收平民学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极贫穷的,如颜回;有父亲被看作是“贱人,品行不好”的,如仲弓,他都尽心教诲,成为后世的楷模。

孔子很注意了解自己的学生,“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针对高柴智力较差、曾参较迟钝、子张较偏激、子路行为粗俗的特点实施教育。《论语.为政》篇载:针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的不同情况,同是关于“孝”的提问,孔子给予不同的回答。《论语.颜渊》篇还载:针对颜渊、仲弓、司马牛的不同情况,同是向孔子请教“仁”,孔子给的答案也各不相同。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典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认为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要忠于职守,勤于教导学生,不辞辛苦。

孔子在他的教师生涯中,真真正正地实践了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在教育思想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学习榜样。另外,孔子在其治国思想上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同柏拉图一样,为世人勾画出一幅宏伟的蓝图。

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孔子四处游学,向人们宣扬“仁义”、“爱人”、“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其精诚之至,足以让逃避现实、独善其身、浑浑噩噩的人汗颜。

孔子和子路曾在路上迷路,向两位种田的人打听,得知是孔子后,其中一位耕者说道,“天下的坏东西像滔滔洪水一样多,你管得过来吗?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世的生活。”孔子失望又绝决地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隐世的生活。”孔子不愧为万世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的楷模,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强烈的责任感让人唏嘘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孔子东游的故事哲理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第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

颜回忙道:什么要求?

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

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

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

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

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

回曰: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

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

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

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

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孔子仁爱的议论文

全文共 1632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爱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教育的使命。提供了有关孔子仁爱的议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范畴。“仁”具有多重思想内涵,它是一种情感诉求,也是一种伦理原则,是一种治国之道,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孔子的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爱思想,将其精髓发扬光大,既是学术使命更是时代的呼唤,特别是对今天我们的大学道德教育建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仁 仁爱 道德教育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引 言

中国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它是东方文化中最重要的一脉,其历史源远流长,其思想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精神血液;在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圈里,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根本所在,然而在今天重新面对孔子思想,却再次引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人说它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奴役人民的御用工具;是压抑自由、泯灭人性的精神桎梏……也有人说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液,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祖先留给我们永不过时的文化财富。而在这里我想表明的是,诚然“儒家传统文化思想”一度曾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障碍,但是我们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它,客观地讲儒家思想主流上是积极优秀的,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认真探究和汲取其精华有助于充实我们的思想,滋润我们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进步。

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卓越贡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开创的“仁”的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总体说来,以“仁”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孔子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臻至世界名贤,全在一个“仁”字上;而“仁”的内涵之渊博、丰富又实在值得今人深入理解、探究。

一、“仁”之探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天下归仁”是孔子的社会理想。《论语》中提到“仁”的次数多达到109次。《论语》中曾这样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在这里我看到孔子师徒强调要以行“仁”为已任,至于“死而后已”;可见“仁”在他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那么何谓“仁”?笔者以为其意蕴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理解。

1.仁者“爱人”

翻读《论语》,可以发现对“仁”的经典解释莫过于“爱人”二字,“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爱人”二字可以被看做是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爱人”即是说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因此,“爱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础。

关于“爱人”,有人说孔子的“爱”只是“爱奴隶主贵族”,也有人说“爱”是一种“不分亲疏远近的爱”,更有人说,“爱人”的对象只是那些遵循周礼的人,对于无视周礼、违背周礼的人,是“恶”而不是“爱”;因为孔子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但通读《论语》之后,如果仔细对其辩证思考,我们发现孔子讲的“爱人”不是指特定的群体,而是指爱一切人;同时他的爱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这表现为“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天下之“民”。这样孔子就通过“爱人”将家国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对后世儒家仁政学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如孟子强调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实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2.“克己复礼为仁”

“仁”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但人的情感具有多层次性,若放而任之而不以礼为之约束规范则可能陷入邪恶,故孔子以礼释仁,把符合礼之规范的情感视作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300)(《论语颜渊》)。那么对作为内在要求的“克己复礼”,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克己复礼”重在“克己”。“克己”即要学会自己约束、自我控制。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301)(《论语·颜渊》)这就是讲每个人要有“为仁”的态度和愿望,何以成仁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非“由人”,不是他人的推动和要求,而是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可见孔子在这里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同时它也暗示虽然仁德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很难实现,但并非遥不可及,通过个人自觉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其次,“克己复礼”之“礼”,贵在中和。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矣。”[1](149)(《论语·学而》);《中庸》也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62)(《中庸》第一章)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是要以礼节制之。同时,人的情感无论喜怒哀乐都要适中而不过分,这才符合礼,“《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177)(《论语·八佾》)

最后,“克己复礼”还须以仁充实礼。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孔子感慨万端,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他认为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制度又何谈建起呢?因此,任何礼乐都只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要建立起真正的礼乐文明还必须以“仁”作为作为内在的情感基础,以仁充实礼,从而实现仁德。

3.“忠恕之道”

孔子从“仁”的基本内涵出发,既提出了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又阐发了如何实行“仁”的外在行为原则即“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188)(《论语·里仁》)。那么“忠恕”二字何解?

首先,何谓“忠”, “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221) (《论语·雍也》);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要自立有成就也必须使他人也自立有成就,即所谓“尽己之谓忠”,自己所希望的,别人也同样希望,故应尽己之力帮助别人、启发别人,让别人去实现希望。

其次,何谓“恕”,“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61)(《论语·卫灵公》)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求他人去做,自己所不愿承受的(坏的状况)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学会包容他人,可见这种“成人之美”的精神,不可谓不是一条处理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如故。

总而言之, “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则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将心比心,宽恕待人。忠恕之道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才得以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二、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

前面,笔者已经就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仁”作了简要的探析,下面我们将由此展开探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或四个层次。

1.“仁爱”是一种情感诉求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既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更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仁爱之情是人类自然情感的生发,更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诉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仁”以孝悌为本,从孝悌出发,表明“仁”首先立足于亲亲之情。在这里,引出了“情”的范畴,那么在孔子那里,“情”指的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其“情”主要还是指“亲亲之情”和由亲情推开与放大的对社会他人的关爱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情”是善的。但是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里,我们发现“情”已经统摄喜怒哀悲之一切情感,其对象也越出亲亲、社会他人而不逮于“物”。因而,“情”也可能被指为恶的情欲并需要被加以引导与控制;那么该如何引导、控制情欲呢?《性自命出》称“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所谓“情生于性”就是说“情”是人生而有之,本性如此的。“情”作为人生而之的一种本性,当然也是内在于每个个人的、主体的,而孔子多讲“仁”、“为仁”

实属主体内在之事,体现为主体内在的情感诉求;而所谓“道始于情”即指“道”是从引导、调适“情”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那么接着,“道”是什么呢?《性自命出》中这样说“长性者,道也”;这就是说“道”生于对“情”的引导、调适,便具有“理”或“理性”的意义;而郭店楚简《语从一》中又云“仁生于人,义生于道”,此处的“道”自然是人道;但从儒家看,“人道”本于“天道”,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虽主“仁爱”但并不否定利欲的作用。这是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尊重和遵循,这种强调仁的情感性的思想和取向在儒学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可谓一以贯之,它教会人们要重视人的情感追求,理解、同情、关心他人,要把理解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需要作为“爱人”的重要内容。因此“仁爱”是维系整个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情感根基,是整个人类社会最显浅、也是最深沉的“爱”。

2.“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

东汉古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仁”字为:“仁,亲也,从人二[2]”。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也曾注释:“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3]” “从人二”说明了什么呢?这从字源上说明了“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 那么“仁爱”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论语》有云:“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在这里孔子强调要加强道德自律;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人生志向,而“礼”的普及是以“仁”为前提的,他主张用“仁道”来控制自己,克制过度的物质欲望,甚至在有必要时要敢于为“仁道”而自我牺牲,这是“克己”的最高要求。正如他所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为了“仁道”的实现,君子要无所畏惧,必要时要勇敢献身,舍身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千面年来不知激励和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道德理想的实现,他们无不敢于泣血人生,笑看风云;于是我们看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壮,看到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看到了林则徐“苟因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担当。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言词,不仅仅是慷慨激昂,更是“成仁”精神的真实写照。

“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为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孔子重视亲亲之情,在他看来,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指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重,但并不是无原则的绝对服从,子女应该“事父母几谏[1]”,要委婉规劝,使其改正。而“悌”也是不仅仅是兄长对胞弟的关爱之情,它也是双向的,弟妹兄长也应有敬爱之情,所谓“父慈子孝,兄弟友恭”就是这个道理。上面的主要是针对亲属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而对一般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也有他独特的看法。“孔子提出了“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恭” 即恭敬,要以“恭敬”之心对待他人;“宽”即宽厚,做人宽厚,待人宽容自然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喜爱;“敏”即“敏捷”,做事要勤恳干练,“天道酬勤”,自然会取得成果。“惠”即“慈惠”,要有恩惠之心,经常资助他人,就能使别人幸福,自己快乐[4]”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而使用人。此外,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而“温、良、恭、俭、让”也是这一精神的传达。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除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外,还有最高的道德要求与规范即如何把握“尺度”的问题,据此,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所谓“中庸”即“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指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传统的解释即程颐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5],他是把中庸看成固定的原则,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种“中庸”精神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礼之用,和为贵[1]”。这里的“和”就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同时这种和不是“一团和气”,不是折中和无原则,而是在承认矛盾与差异的基础上使双方共生共荣,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和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生焉[6]”,推行“中庸之道”实现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从而实现最高境界。当然我们也要反观中国历史,认清“中庸之道”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保证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另一方面它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7]”

3.“仁爱”是一种治国之道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教育弟子,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修养的“君子”,然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然后凭借他们的管理和教化,使社会和国家道德理想化。在孔子看来,治国就是治民,治民之本在于把握民心,故他提出了赢得民心的实政方针“道之以德”即实行“德治”和“礼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本,以内在化的道德教化为基本导向,同时还要以礼义规范为外在的调节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德”而“同心”,国家自然会兴旺发达。孔子主张“为政以道”,其终极目的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所谓“修己以敬”是指治国者要加强自我管理,严格要求自己;所谓“修己以安人”是指要加强各级官吏的管理,上司要给下属作榜样,带好头,这样才能提拔出优秀的人才;所谓“修己以安百姓”即是说对老百姓的管理,要“使民以时”让老百姓繁衍生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让老百姓“奔上小康”;“教之”对富裕起来的老百姓要进行道德才华,让人民过上富足而文明的生活;做到做好这三样,就能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社会走上文明和谐。

4.“仁爱”是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诉求和伦理原则,更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或称之为人生境界与理想人格。

人格是一个近代才有的概念,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品性或品格,它包含了智慧、品质、道德、能力等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构建人格观念的是孔子,他提出的“仁”就是最好的说明。在儒家的话语系统中,人格主要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的,虽然儒家不排斥功利,但他们反对完全以个人利益为生活目标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小人。因此君子与小人之分即人格与非人格之分,而孔子所说的人格即君子人格,它的人格包括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君子”的境界,紧接在上面的是“贤人”境界,而最高的境界则是“圣”即“圣人”的境界。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境界的实现就是“完成人格”,如胡适所说“成人即是尽仁道”《中国哲学史大纲》,即是仁。杜聿明也说过“作为一个个体道德的概念,仁被用来指那些道德上的修身而达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8]”;这是对仁塑造的理想人格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的最好阐述。事实上,孔子倡导的人格理想是与他倡导和睦有序的礼乐社会的社会理想相一致的,在这种理想社会中,理想人格的境界就是成贤成圣,道德自足。现在,我们要具体理解这种理想人格,必须从君子与小人之辩说起。

孔子指出,君子的人格境界、修养进路和行为准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么“君子”应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然后君子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物质利益君子应当秉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正确态度。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这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阐述,也是君子的内在要求。接着,再说“贤人”。所谓“贤人”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孔子曾称颜回为“贤人”,他是这样盛赞弟子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被后人称为“孔颜乐处”的精神风貌,则无疑根源于坚执宗教性操守特有的乐观性和理性面对变迁而显呈的洒脱性,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最后讲“圣人”,我们知道“圣”或“圣人”都是后人对前人的追封,孔子是怎么看圣人的呢,“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1]”,可见圣人是“见”不到的人格典范,又说:“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1]”,所谓“闻君子道”的“君子”即指圣人。那么对于这三种“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郭齐勇在《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中这样进行阐明的:

“理想的至上境界:圣人(超越于贤人人格的、理想的仁人与成人)――天道层[9]”

“现实的理想境界:贤人(超越于君子人格的、现实的仁人与成人)――人道层[9]”

“现实的道德境界:君子(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人道层[9]”

从上面的展示我们可以得知,圣人的境界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也并非遥不可及,我们可以通过贤人体验、仿效圣德,正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成圣”,“ 见满街都是圣人”。

孔子所塑造的人格境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代后人,如孟子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夫。[10]”;张横渠先生的四句经典更是深入人心,令人感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的“仁”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仁爱”思想不是一套抽象理论。孔子所推重的是“仁爱”的践行,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何以成“仁”的道德修养方法远胜于“仁爱”何以成立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孔子的一整套道德修养方法究竟是怎样的呢?且看下文一一分解。

第一,“为仁由已”人可以成仁,孔子概括之“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1];又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在这里孔子表明了道德实践,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牲。

第二,“求之于已”孔子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这就是说道德修养主要依靠个人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同时孔子倡导“内省不疚” ,要求严于律己,时常反省自己。

第三,“笃信好学”孔子十分注重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同时他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而道德修养之学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即儒者的修养,主要是靠自我觉悟,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摆摆样子,装饰自己以向别人炫耀。故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

第四,“躬行实践”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还是身体力行,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且,孔子强调要“言行一致”,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听其言而观其行[1]”,对于伪君子,孔子是深恶痛觉,“耻其言而过其行[1]”。

孔子的上述修养之道其终极目标是“成圣”,“何事于仁!必也圣乎![1]”。

三、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孔子仁爱思想与当代大学道德教育

孔子仁爱思想中最有生命力地方莫过于其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说,而且这些思想离我们并不遥远,可以说是“平民之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伦和谐紧密相关,特别是它所提出的伦理原则、价值标准、修养方法以及塑造的理想人格等等对于今天我们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文素质、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21世纪的头十年即将过去,这十年来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其发展真可谓是日新月月异,一日千里。就目前的情势来说,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思想文化活动异常活跃,“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也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极大考验[11]”,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各种西方式的“自由”思想像洪水猛兽般蜂拥而入,充斥整个社会和大学校园,因此我们看到现在许多大学校园里歪风邪气四处漫延,所谓“后现代”的 “自由”思想正一步步地侵蚀大学生们的头脑,他们大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具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上过分功利化,拜金主义十分盛行;道德行为上推崇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缺乏刻苦耐劳的精神和品格;[11]”人际交往上,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对父母亲友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奉献,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思想观念比较淡漠。学习创造上,急功近利,投机浮躁,缺乏学习创造力和价值判断力等等。总之,当代大学道德教育可以说是迫在眉睫,急需重视和解决。那么从孔子的“仁爱”思想中可以带给我们些什么启示呢?

1、以“仁心”铸人心,成材更先成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孔子仁爱思想或称为“人学”,通俗地讲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处事的学问,在孔子看来没有什么比“仁”显得更重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就是说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乐呢?没有仁者之心就不能正确对待礼乐,而如果一个人连礼乐就不懂的人是不能称其为“人”的,正如诗经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礼,胡不遄死![12]”因此,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仁爱或仁德之心,这是立人之本。今天的大学教育,倡导德智并重,以其作为对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所谓德智并重即不仅要高学问高知识同时还要高素质高道德,在这一点上立场和想法是相当正确的,但是这些观念学生并没有正确接受,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在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过程中忽视了自我道德的提高,在他们眼里,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才是“王道”,鼓吹大家“一切向前钱”,所谓“前途”变成了“钱途”,而对真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渐渐淡忘,这实质是在道德观念上过分功利化的体现。在拜金主义的驱使下,享乐主义也趁势滋长,这两种主义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副产品”,资本主义的本性是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在今天自由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物质利益第一”仿佛已成金律,其结果使人物欲激增甚至欲壑难填,从而对金钱、物质过分“依恋”,过分崇拜,从而走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至道德停步,人格精神缺失。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经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孔子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塑造一种完美的人格——“君子”的修养方法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或成材需要以“仁”和“义”为本。他曾用“松柏”比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赞扬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傲然挺立、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他终其一生对生命的本质、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与体验,是对崇高理想境界的追求和伟大人格的向往,这些所思所悟所言正是时下精神萎缩、人格精神丧失的大学校园所匮乏的“精神养料”。

孔子所向往的君子人格也是对现在大学校园职业化、技能化的强烈反讽。大学不是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的精神应该是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大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不再是书本上一点皮毛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学习创造力和价值判断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价值判断和如何学习的人;所谓知识构成素质的基础,能力构成素质的外显张力,而人格构成素质的最高灵魂,体现人的素质的整体风格;因此,大学生应当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和人格培育,只有拥有完善的人格才能真正地实现理想和抱负,正如《大学》中所云“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3]” ,这就是说成材之前先要成仁,而成仁的基础乃是修身,由身修而后治人,由治国而实现天下大同,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正是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有“仁爱”之心,以“仁德”为本,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精神素养,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面和价值观。

2、以“孝悌”为本,爱人达人,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强调要自立立人,而且还要“爱人”、“达人”,这其实是提出了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首先孔子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亲属人际关系,孔子认为“仁”具有情感性,“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他从孝悌出发,以孝悌为本,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而后他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家里做到孝与悌,对父母孝敬,对兄弟爱悌,那么必然在社会上对他人也能泛爱,博施,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这亲就将“爱”的对象层层推开即推己及人,从而实现爱人达人,兼济天下。当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曾都是“温室里的花朵”,从小生活优裕,过惯了对父母索取的生活,久而久之,他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父母所做的都是应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个人交际圈的扩大,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有些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到了大城市学习生活之后,对父母的“唠叨”与“教悔”不予理睬甚至视之为“老土”、“迂腐”,上学期间除了每到囊中羞涩的时候给父母打电话索要生活费外,很少主动打电话问候自己的父母,对于这样的学生能说他们“孝悌”吗?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在家里不能做到孝悌,自然在社会上也不能真正对他人关爱与博施;而今我们看到在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我们中间有很多大学生在人生观上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在人际交往中以是否利己为择友标准和交往目的,只渴望自己被别人理解和尊重,而忽略了自己应当首先要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甚至少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情感上极少与同学交流,彼此心灵之间围墙高筑,互不关心,结果造成了大学同学之间情感的淡漠,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造成大学生形象的严重损害,更是大学精神日渐陨落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及时加以纠正,莫让它扩大蔓延,否则这将是大学的悲哀,社会的悲哀,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在这样的现状下,孔子“仁爱”思想显得责任重大。孔子十分重视行为主体自觉性的培养和爱人达人的仁爱精神,使之为学生的人生原则和理想。这种仁爱精神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利他精神,利他人,利社会,利国家,这就是要“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同时,《论语》中这样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之五德,可以称作为仁。因此,今天要遏制住极端个人主义的扩张,就必须在大学生中极力伸张、倡导这五种品德。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加强对当代爱人达人的利他仁爱精神教育,是大学精神重振的必经之路,更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强自立,团结友善的和谐校园,只这样的大学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会兴旺。

(二)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孔子的仁爱思想并不是一种束之高阁、让人瞻仰歌颂的庙堂之学,不是空空而论,而是一种立于现实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对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的学说。众所周知孔子的仁学以“仁”为核心范畴,《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不胜枚举,而考量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及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仁”的旨意是出于维护与和谐奴隶制社会秩序,拯救渐趋没落的礼乐文化的需要。《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讲的就是要想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需要用礼来节制。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发现孔子仁学蕴藏着深厚的和谐意蕴。党的十六明确地提出了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其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因此,当前我们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辩证的扬弃、审视与梳理,充分发扬其促进“和谐”的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与自然之间的谐

人类生命是自然的育儿,人与自然从一开始就是统一的生命整体,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人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更依赖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人类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让自然按其自有的生命规律和价值存在方式成长与发展,人类才能真正与自然和谐统一,持久共荣。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人类在享受征服自然的快感中迷失了自我,过度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结果致使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地球在人类技术的车轮下早已是伤痕累累,不堪重负,令人痛心的是人类一直没有放慢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节奏,从不反思悔悟,而是执意孤行,愈演愈烈,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再不罢手人类一直所担心和恐惧的“世界末日”终将会提前到来。因此,在自然面前,与其和谐相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那么,促使人与自然走向和谐共荣的路径在哪?我们可以从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得到启示,找到出路。首先,孔子对天人关系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 孔子认为天即自然界有其自身特有的运行规律。接着孔子提出“知天命”、“畏天命”的概念。孔子认为人们不仅要认识自然规律而且要遵循自然规律,君子知天命,所以敬畏天命,按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而小人却对天命没有敬畏之心,所以他们肆意妄为,为所欲为常常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孔子的这一思想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然后,孔子讲:“泛爱众,而亲仁”。在这里“众”可以被理解为世界上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朋友还要爱我们生活的自然,要有慈悲精神爱天下众生,所谓善就是保护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最高价值的原则,因此孔子的仁学启示我们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必须以“敬畏天命”之心,“爱人及物”、“爱屋及乌”对待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最后,孔子描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知者乐水,仁者爱山[1]”将人的道德品性与自然对象联系起来,使自然界走入人的精神领域,又使人的本性返归于自然,不得不说是他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

2.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的一切活动都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中,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互帮互助,人类社会是很难继续前进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细看当前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和谐,在物质化和外向化的驱动下,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渐渐缩短,而心理距离却悄悄拉长。金钱和权力压倒一切,为了蝇头小利,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做文章,在职场、商场等各种社交场上无不是勾心半角、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的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这是人性的悲哀,是人性缺失所致。孔子人学,它是人性之学,生命之学,其中不乏讲述人伦和谐的思想。从字源上看,“仁”本身就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关于人伦和谐的论述《论语》中随处可见,“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就是说孔子主张爱一切人,从亲亲之爱到爱众人,推己已人,从而实现“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朋友有信”五伦,而后孟子提炼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0]”。虽然孔子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的论述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观点并没有过时,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对于今天整个社会形成互帮互助、明礼诚信、公平正义、平等友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肯定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个人活动与社会发着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今天我们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并存并重,德治是法治的基础,也是治世的根本。其中依德治国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孔子仁学中“礼治”的现代体现。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1]”,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又云“人而不仁,如礼何?”在他看来,仁是礼的基础,同时他也用礼来规定仁,“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及“礼之用,和为贵”,他认为只有用礼来规范的仁才是真正的仁。“仁”代表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礼”代表着外在的社会约束,这样孔子用“仁”与“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孔子主张实行礼治,《论语》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孔子主张德治与礼治,反对刑罚和杀戮,他主张建立一个没有残暴行为,没有刑杀,没有诉讼的理想社会,而这种理想社会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畅想。

4.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之一,所谓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就是人的身体与心灵的和谐或身心和谐,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大行其道,许多人都成了金钱的奴隶,在物欲和权力面前迷失了本心,甚至泯灭良心,把功名利实禄视奉为人生的全部内涵;不谈理想,不谈道德,不谈精神追求,在他们眼里,身体上的愉悦和满足远胜于心灵上的滋润与富足,于是我们看到社会中的“黄、毒、毒、赌”等丑恶现象总是屡禁不止,这些人其实在心理上的道德防线基本上崩溃了,道德意识渐渐淡漠,于是整个社会风气是江河日下,真可谓是“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啊,因此重新唤起民众的道德意识,宏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精神,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促成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十分必要的。孔子一生主张保持恬淡、平和的心态;在对待物欲与富贵的态度上,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这一方面孔子认为在名利富贵面前,要恬淡少欲,但不是禁欲;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更看重仁德与道义,更看重内在精神的修为,更看重于主观世界的改造。于此同时,孔子提出“为仁由己”的主张,这就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正所谓“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有仁者之心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就应当把“仁”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作为自己事业的成就之方。因此,今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应该“以义制利”,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名利富贵应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否则于我如浮云,要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纯洁的心,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而实现人与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和谐世界建设

2005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xx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2个多月后,“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同年9月15日,胡xx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回应和各国媒体的积极评价。时至今日,“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因为它喊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和谐世界”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 它蕴含着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和谐思想。因此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世界,必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借鉴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同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世界思想也必将为世界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根本精神基础。

1.“和而不同”是和谐世界的思想基础和总体原则。

“仁者爱人”落实在个人具体的行为上就是“和”,即和谐。“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和谐世界”的新理念正是根源于中国古代的这一政治思想,在现代国际社会政治层面的自然衍生,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东方意蕴。关于“和而不同”,孔子如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所强调的是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主张将不同的个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各安其所,各有所用,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对于今天的国际社会道理同样如此,今天的世界格局不再是一国独大,而是一超多强,而且越往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文化多元性、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的和谐世界,坚持“和而不同”,推进全球化的发展,改变发达国家经济中心地位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边缘地位,积极推进地区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维护全球经济安全,从而促使全球化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步骤。总之,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谐思想应当是引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谐相处进而“协和成邦”的普世原则,不失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总原则。

2.以“和为贵”“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和谐世界的理想蓝图。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强调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并通过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他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认为礼的作用,和睦是最重要的。同时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题,深刻阐述了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的道理,处理人际关系如此,处理国际关系亦是如此。在儒家经典文化中,“大同”的思想是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理想观念。《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以看出,“大同”社会的根本特点是“天下为公”,这是一个充满公平、和睦、幸福、诚信、仁爱的理想境界的和谐社会。今天,中国提出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从很大程度上是汲取了大同思想的精髓。中国矢志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和谐世界的对外战略方针顺应了大同世界要以和谐为本的自然法则。江xx主席就曾指出:“应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确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和平发展的安全机制,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所谓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上。[14]”国际社会只有确立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意识,才能真正创造出有利于各国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才能使和谐世界的构建成为现实。因此,这种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强调的共同安全观念无疑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精神的新体现。总之,“和谐世界”理念正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其中,才巨有如此巨大的文化张力和情感张力。

结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几千年浩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当之无愧地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导师;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志向,虽然至死理想未能实现,但他的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却影响和鼓舞了我们几千年,他一生“述而不作”,其思想精髓尽在“人学”之中,“人学”思想精深博大,即是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过时,仍然是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流着相同血液的炎黄子孙,今天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沿着先人的足迹,扛起播撒仁爱精神的大旗,将仁爱思想普及全社会、全世界,让“仁者”的光辉灿耀神州、灿耀宇宙。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2007.2-28-109-182-277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2004

[5]朱熹.论语集注[M].中华书局.2009

[6]子思.中庸[M].中华书局.2008

[7]张岱年.张岱年选集[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8]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9]郭齐勇.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第06期

[10]孟轲.孟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11]杜小安.大学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R].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9

[12]程俊英注译.诗经[M].岳麓书社.2000

[13]朱熹.四书集注[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我古代着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万世师表,他的书直到这天都一向“畅销”。

随着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一生就被拍成了(孔子)这部电影。

2010年2月5日,我和妈妈、爱妈妈还有小雅一齐到电影院看电影《孔子》。我怀着激动的心,坐到了位子上。电影开始了,一个个奴隶被孔子救了出来。之后,孔子被撤了官,和徒弟们踏上了流浪的路程。大家在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情。

我从电影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学习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我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部电影真好看!大家也一齐去看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看完《孔子》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355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孔子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2841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电影观后感(一)

《孔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孔子从年轻到衰老的故事,说明了他的大志与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孔子后来从宋国移居到鲁国。那是正是宋朝,人们信奉周公的仁与礼,孔子也将仁礼视为约束自己的两个条件。那时的孔子从一介蔗民到被鲁君识中才华提为相国,可是他却被其他同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使他不得不被迫离开鲁国。这孔子被逐,他的弟子也不愿老师一个人走,便跟随孔子。被逐以后,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传经授礼。可是,这种日子并不好过,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危险。卫国请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卫国当大将军,抵挡外来侵略者。子路为了保护小小的卫军,被敌人杀害,但是,他在倒下去的最后一刻,不忘要盔正、扶正,孔子听说后,虽然十分悲痛,可是却说他是君子。终于,鲁国大司徒醒悟,请孔子回国。途中,马车正在过冰河时,冰面突然裂开,使孔子的弟子颜回和载有孔子书籍的马车掉入河中,颜回有自救的本领,完全可以马上上岸,可是他却一个猛子扎下去,尽力把书籍打捞上岸,就这样,颜回在冰冷的河水中反复上下,体力终于支撑不住,被冻死了。孔子忙叫人把他打捞上岸,孔子紧紧地抱了他八个小时,要知道,颜回是他最心爱的弟子啊!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弟子把他拉开。经过了十几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活,孔子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鲁国。他时刻不忘颜回提醒他的那句话:您知道您为什么被逐吗?是因为您把自己的思想硬加在别人身上。孔子一边抚摸着《春秋》,一遍自言自语:人们敬仰我,是因为它,人们误解我,也是因为它。说罢,他把这部书交给侍仆,命烧掉。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然人体会到深受教育,人们能在悲观或乐观的场景中得到知识。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吃水不忘挖井人,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电影观后感(二)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孔子电影观后感(三)

昨晚,去看了这个新年里声势造得很足的电影《孔子》。

尽管知道凡动辄投资上千万的大片都是要考虑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考虑观众的欣赏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历史的真实去拍,那么编剧和导演究竟会把经过人们千百年的认识而且已经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么样呢,的确很想知道,却又担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听电影《孔子》的某主创人员说,观众看电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满满,言之凿凿,更让人充满期待。

影片从51岁的孔子作为政坛新星在鲁国崛起讲起,前半部分一开始便是残忍的活人陪葬,(www.lz13.cn)表现了当时周天子已无力掌控天下,而鲁国国君衰微,国家政权实际上由当时掌握军权的三桓掌控,他们嚣张跋扈,为所欲为的时代背景,接着叙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两大政绩——夹谷之会和隳三都。后半部分则主要讲述孔子如何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包括“子见南子”、“陈蔡绝粮”、“子路问津”等片段,最后是鲁国大夫季氏在内忧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国才能不可小觑,于是放下身段,诚邀孔子回国,并接受了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国后绝政治,治教育的条件。

看完影片后,感到有三点不可思议之处:

一是我们只知道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没想到他老先生还是一个军事家。在“夹谷之会”和“隳三都”中,设计之巧妙,布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仅仅凭着一腔浩然正气和对道义的坚定信念,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针锋相对,舌战齐国君臣,生生迫使齐国退回了侵占已久的“汶上三城”。这当然大快人心了,谁说孔子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做成了很多军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后半段的“陈蔡绝粮”中,孔子师徒被困陈蔡间多日,七天七夜粒米未进,而孔子却依然气定神闲地抚琴,以这种方式转移饥饿的注意力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师徒们一人一口分食最后一碗马肉汤后,弟子们不是倒卧在地以保存体力,而是居然有力气围着老夫子和他的琴声运动起来,这不合常理的举动,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三是师徒们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冰裂,当时孔子的一车书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回像罗盛教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潜入冰下打捞竹简,孔子及其众弟子趴在冰窟边缘呼喊痛哭,但既无人和颜回一道下水捞竹简,也无人下水力阻颜回的愚蠢行为,直至颜回冻死。这个极不靠谱的煽情情节,既亵渎了孔子,又亵渎了颜回。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好学生,颜回肯定把这些竹简的内容深深刻在脑海里了,难道为了老师的心血,就有必要牺牲性命吗?莫非正如旁边的观众调侃道是为了抢救文化遗产?而孔子坚持万物之灵的人始终是第一位的观点在《论语·乡党十》中就非常清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颜回和竹简,孰轻孰重,这不是明摆着的嘛?!

所以,看完电影《孔子》后,我没有哭。环顾四周,在这场满座的电影院中,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