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马云创业初期的艰难的故事(合集20篇)

导语:解决难题有时候就像喝瓶底的水,当你喝不到够不着的时候,只要倒过来就能喝上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的一则哲理小故事,欢迎查阅,供参考。

浏览

3704

作文

56

商界名人故事之牛根生:“被卖”放牛娃创业建蒙牛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蒙牛乳业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1958年1月25日生于呼和浩特。出生不久,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据牛根生亲自描述"因为吃不起饭,亲生父亲开价50块钱把我卖了。"由养母抚养14年。

牛根生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进入乳业工厂,从基层干起,直至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同时也是伊利创始团队成员),成为"中国冰淇淋大王";1999年离开伊利。

1999年,牛根生创立蒙牛,后用8年时间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名人榜样的故事:马云的三次高考

全文共 1230 字

+ 加入清单

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复杂,人们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

马云,一张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马云的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马云之所以让当今的无数草根创业者崇拜,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马云也曾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试想,如果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了父母的劝告,去学习一门手艺,安安稳稳过他当临时工的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吗?

第一次高考,遭遇滑铁卢。尽管马云的英语在同龄人中显得出奇的好,但他的数学却实在太差,只得了1分,全面败北。这之后他当过秘书、搬运工,后来踩着三轮车帮人家送书。有一次,他给一家文化单位送书时,捡到一本名为《人生》的小说。那是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给马云带来了许多感悟。高加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对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但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每向前靠近一步,就会有一种阻力横在眼前,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才华的机会,甚至又不得不面对重新跌落到原点的局面。

故事中,马云深刻领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这正印证了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复杂,人们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于是,马云下定决心,要参加第二次高考。那年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家里和补习班间游走。

没想到第二次高考依然失利。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而且这一次的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

那时候,电视剧《排球女将》风靡全国,可谓家喻户晓。在那青涩但纯洁的时代,小鹿纯子的笑容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当然也包括当时的马云。不仅仅是因为她甜美的笑容,更多的是她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精神对马云日后的影响十分深远,“永不放弃”也成了马云的一种精神象征,影响了每一个阿里人。小鹿纯子的拼搏精神给了马云巨大的激励,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开始了第三次高考的复习准备。由于无法说服家人,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到了周日,为了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特地早起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

就在第三次高考的前三天,一直对马云的数学成绩失望的余老师对马云说了一句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从考场出来,和同学对完答案,马云知道,自己肯定及格了。结果,那次数学考试,马云考了79分。历经千辛万苦,马云终于考上了大学。

对马云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早已成为他生命旅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中特环保杯”青年创业创新故事大赛征文启事

全文共 859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青年是经济转型期的主力军,每一个创业创新故事,都值得历史的珍藏。作为历史悠久的青年杂志,《中国青年》力图通过一次征文活动,激发众人的热情,鼓励广泛交流。为此,《中国青年》杂志拟与青岛中特环保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展2016年“中特环保杯”青年创业创新故事征文大赛。青岛中特特环保仪器有限公司,是诞生我国目前PM2.5采样器体积最小最先进监测仪器的公司,其36岁的总经理李建本人,就是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创业大咖。

大赛自2015年年底启动开始,并于2016年12月,在北京举行由团中央领导、杂志社领导、企业领导、专家等参加的颁奖活动;同时,还举办由优秀青年创业家、青年导师等参加的中国青年创业创新论坛。

本次征文对象:主要面对已经和刚刚起步的年轻80后90后创业者们,小有成就的成功经验,或锐意进取后的失败教训,或歌或哭姿彩纷呈,只要故事好读有可借鉴性即可。自写他写皆可,自写要真实,他写要亲自采访,都必须是原创。想必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类敢闯敢干的年轻人,或者你本身就是,请大家拿起笔来,踊跃投稿参赛。

本次大赛设立特等奖一名,奖金5000元;一等奖2名,奖金各3000元;二等奖3名,奖金各2000元;三等奖5名,奖金各1000元;纪念奖10名。大赛也设立了3名组织奖,奖金各3000元。各级团组织都在响应党团组织号召,促进双创工作,手里一定有很多创业青年,可以推荐可以组织写作,毕竟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也是团组织的荣光!

《中国青年》杂志自2016年第1期始,拟每期刊登4页两三个故事,全年24期。

若得发表,稿费200元/千字,好稿从优。 每篇字数不超过5000字(可以发1页1500字,也可以发2页3000字)。能长则长,能短则短。

来稿电子版请寄:hanchunlichunhan@sina.com邮箱,信件请寄:北京东城区崇文门西河沿甲215号《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 韩春丽收 邮编:100005

来稿请注明“双创征文”字样;并请附:作者姓名、通联地址、邮编、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马云创业的名言警句

全文共 155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创业者最重要的,也是你最大的财富,就是你的诚信。小编收集了马云创业的名言警句,欢迎阅读。

一、在今天的商场上已经没有秘密了,秘密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二、很多人失败的原因不是钱太少,而是钱太多。

三、概念到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能卖钱了。

四、创业者光有激情和创新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好的体系、制度、团队以及良好的盈利模式。

五、你的项目感觉是一个生意,不是一个独特的企业。

六、赚钱模式越多越说明你没有模式。

七、最优秀的模式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

八、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能做什么,而是你该做什么。

九、创意是企业运营中一个很重要的一环,但它只是一环,不是所有,所以要把每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十、建立自我、追求忘我。

十一、做一份工作,做一份喜欢的工作就是很好的创业。

十二、不是你的公司在哪里,有时候你的心在哪里,你的眼光在哪里更为重要。

十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一个当不好士兵的将军一定不是好将军。

十四、一个创业者最重要的,也是你最大的财富,就是你的诚信。

十五、小公司的战略就是两个词:活下来,挣钱。

十六、五年以后还想创业,你再创业。

十七、生存下来的第一个想法是做好,而不是做大。

十八、创业者书读得不多没关系,就怕不在社会上读书。

十九、建一个公司的时候要考虑有好的价值才卖。如果一开始想到卖,你的路可能就走偏掉。

二十、人要有专注的东西,人一辈子走下去挑战会更多,你天天换,我就怕了你。

二十一、要找风险投资的时候,必须跟风险投资共担风险,你拿到的可能性会更大。

二十二、记住,关系特别不可靠,做生意不能凭关系,做生意也不能凭小聪明。

二十三、不要贪多,做精做透很重要,碰到一个强大的对手或者榜样的时候,你应该做的不是去挑战它,而是去弥补它。

二十四、这世界上没有优秀的理念,只有脚踏实地的结果。

二十五、永远要把对手想得非常强大,哪怕非常弱小,你也要把他想得非常强大。

二十六、慈善必须以商业的计划执行,以商业的形式执行,慈善才能走得久走得长。

二十七、我自己不愿意聘用一个经常在竞争者之间跳跃的人。

二十八、多花点时间在你的其他员工身上。

二十九、什么是团队呢?团队就是不要让另外一个人失败,不要让团队任何一个人失败。

三十、在公司内部找到能够超过你自己的人,这就是你发现人才的办法。

三十一、什么都想自己干,这个世界上你干不完。

三十二、永远要相信边上的人比你聪明。

三十三、现在你需要踏踏实实,实实在在跟你一起干的人。

三十四、每一笔生意必须挣钱,免费不是一个好策略,它付出的代价会非常大。

三十五、领导力在顺境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出来,只有在逆境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领导力。

三十六、一个好的东西往往是说不清楚的,说得清楚的往往不是好东西。

三十七、如果你看了很多书,千万别告诉别人,告诉别人别人就会不断考你。

三十八、一个项目,一个想法如果不够独特的话,很难吸引别人。

三十九、做战略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一定要记住重点突破,所有的资源在一点突破,才有可能赢。

四十、小企业有大的胸怀,大企业要讲细节的东西。

四十一、蒙牛不是策划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的产品、服务和体系做出来的。

四十二、战略不等于结果,战略制定了以后,结果还很遥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十三、战略有很多意义,小公司的战略简单一点,就是活着,活着最重要。

四十四、必须先去了解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然后再去找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四十五、最核心的问题是根据市场去制定你的产品,关键是要倾听客户的声音。

四十六、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所以尽量不要免费。等你有了钱以后再考虑免费。

四十七、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当CEO。

四十八、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赚钱的。

四十九、聪明是智慧者的天敌,傻瓜用嘴讲话,聪明的人用脑袋讲话,智慧的人用心讲话。

五十、做企业不是做侠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北大“牛人”张天一艰难创业的故事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我去年从北大毕业以后,创立了伏牛堂。伏牛堂这个名字听上去还蛮高大上的,其实一年之前的我,就是一卖牛肉粉的。我找了三个同学,凑了十万块钱,开了一家米粉店,专营老家的湖南牛肉粉。

这家米粉店在国贸附近的金台夕照。在一个写字楼的下面,只有三十七平米。或许你看过一个北大硕士卖米粉的新闻,对,那就是我。

到今天,伏牛堂发展有一年了。我们从最早的四个人、一家店,变成一家一百多人的公司。我们的业务形态和模式,比起一年前也有很多的发展,公司的估值刚刚过亿,也获得了一些投资,包括徐小平老师的真格基金、IDG 资本等。

这是我最近的情况,但是今天我想聊的是一年前我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刚开始做伏牛堂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名人霍英东创业故事

全文共 1796 字

+ 加入清单

霍英东的祖籍是广东番世界创业实验室禺,但是从他的祖父开始,全家就离开了陆地,长年居住在舢板上,被人称为“舢板客”,甚至贬称为“水流柴”、“家仔”。

1923年,霍英东就出生在这样的舢板上。他最初的名字叫霍好钊,后来改叫霍官泰;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轻气盛的他自己改名英东,意思是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赚到第一笔大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感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 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 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香港的“土地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 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 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 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 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 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 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海沙大王”

霍英东还有个美称叫“海沙大王”,也来自他在经营上的创新。上世纪60年代,香港实业界人士很少进入淘沙业,因为它需要的劳力多,投资大,而获利相对较 少。但霍英东从建筑业的广阔前景预见到淘沙业也必将有大发展,所以大胆地吃起了这只“螃蟹”。1961年底,他花费巨款,从泰国进口了一艘大挖泥船,命名 为“有荣四号”。香港经济起飞后,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对建筑材料黄沙的需求量极大,霍英东的淘沙船队因此财源滚滚,成了他的又一株“摇钱树”。

富贵不忘回馈社会

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获得金牌的中国体育健儿访港。霍英东给来访的金牌选手总计大约2800万港元的重奖。

从1992年的第25届奥运会之后,“霍英东体育基金”就开始拨款奖励在奥运会上夺得奖牌的内地奥运选手和中国香港选手。夺得金牌的选手获得一枚重一公斤 的纯金金牌及8万美元奖金;亚军获得半公斤重的金牌和4万美元奖金,季军获得0。25公斤重的金牌和2万美元奖金。

记得霍先生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捐赠体育项目, 并非仅仅由于我本人喜欢体育运动,而是基于体育运动本身对于国家进步,民族兴盛的重要作用。”他扳着指头给我算了一笔账:“国家每年拨予教育的经费达四百 多亿人民币,拨予体育仅十多亿。当然,相对于11亿人口,还远未能说教育经费已经足够,但海外华人、港澳同胞之中,捐资兴学的人士毕竟比襄助体育者多得 多。因此我尤其愿意在体育方面,贡献自己一份小小的努力。”这么多年来,霍英东向国人所捐赠的巨款中,有五分之一直接捐赠予体育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任正非的创业故事

全文共 1206 字

+ 加入清单

19xx年,徘徊在深圳街头的任正非没有想到,好运气即将降临到自己和这个国家身上。

改革开放已近10年,全国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就在那一年,中国政府的经济建设目标变得十分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xx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这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计划,但是似乎和任正非还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一年他43岁,从部队以团副的身份转业,来到成为改革试验田的深圳。在这里,先他而来的妻子成为南油集团的高管,却最终结束了两人的婚姻关系。任正非自己还只是南油集团下属的一个电子公司的经理,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任正非而言,接下来的人生似乎只有可以想见的平淡无波。然而和所有始于那个年代的创业故事一样,机会从天而降,任正非的人生道路从此走上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而他也以自己的方式给19xx这个本来相对平淡的年份,加上了一点重量。

故事的开始方式很深圳。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一个做程控交换机产品的朋友让任正非帮他卖些设备,任正非以2.4万元资本注册了深圳华为公司,成为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的代理。凭借特区一些信息方面的优势,从香港进口产品到内地,以赚取差价--这是最常见的商业模式,对于身处深圳的公司而言,背靠香港就是最大的优势,至于是代理交换机还是代理饲料,都是一样的。更何况任正非本人也是通信技术的门外汉,他的爷爷是一个做火腿的,父母是普通教师,他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专业是暖供,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可能使他成为中国比较早用上电话的人,却远不足以令他对这个产业有深入了解。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天上掉下一块东西,人们觉得只要是馅饼就已经喜出望外了,实际上天上掉下的是块金子。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熊秉群先生在总结中国电信产业30年历程的时候曾经说过,中国的电信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这个阶段里各个企业以购买国外的设备或者是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进行发展。正是有了这些合资企业,才使国内的制造企业数量有了一定的增加。第二个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最主要的就是在程控交换机方面的突破。"虽然程控交换机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当时的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通过六五计划、七五计划研发出了中小容量的程控交换机,但是当时这样的一些成果,要转化为产业,特别是成为商用化的设备,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第三阶段,就是进入21世纪的通信产业突飞猛进发展的10年。

43岁拉起旗帜单干的任正非,在这个时候突然表现出了他的商业天才。在卖设备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电信对程控交换机的渴望,同时他也看到整个市场被跨国公司所把持。当时国内使用的几乎所有的通讯设备都依赖进口,也就是"七国八制",即美国at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一个贫困学生的创业故事获取财富要有知识和技能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罗光明出生在江西革命老区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刻骨铭心的饥饿、劳累一直伴随着他,也使他变得格外坚强向上。1990年,罗光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罗光明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每逢假期就到电器维修部去帮忙打工,自己挣得学费,在县城读完了三年高中。199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厦门大学,读上了自己喜欢的电子工程专业。从小的劳动,使他养成了勤动手的习惯,对于电子技术的喜欢,又让他有了勤动脑的习惯。在厦门大学就读的四年时间里,他自己拣过废旧零件动手组装过自行车,不但自己用还送给别人;同学中谁的随身听、录音机坏了,都是他帮忙修理。1997年,罗光明从厦门大学毕业时,不但成绩门门优秀,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找工作的时候并不顺心。他在一个商场做了两年营业员,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负责卖的电器商品仔细研究,发明了空气清新机。在空气清新机的基本机型上,罗光明又研发出了超声波加湿机系列、臭氧杀菌加湿机系列。2003年5月,针对“非典”及一些流行疾病,在HEPA过滤技术的基础上,罗光明又研发出了具有熏香机电热效果的中草药杀菌网,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这样,一个百万富翁诞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故事:水饺皇后的创业传奇

全文共 247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从一个流落到香港衣食无着落却必须养育两个孩子的弱女子到名震亚洲的"水饺皇后",臧姑娘用她30年香港外来打工者的经历,讲述着香港的传奇故事。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被香港人称呼为"臧姑娘"的臧健和,可以说是无数到香港打工者心目中的偶像,她的故事家喻户晓,堪称香港传奇。

臧健和简历:山东潍坊人,1945年生于青岛市,1977年携两幼女到香港。因婚姻受挫折独挑生活重担,当过洗碗工、电车清洁工、私家看护。1978年公伤后失业,在湾仔码头靠当小贩卖北京水饺为生。因对水饺制作精益求精,深为港人喜爱,有"水饺皇后"之誉。1997年她与美国第三大食品公司pillsbury合资,产品积极推向祖国内地。她1999年12月被选为香港首届女企业家,2000年4月获第四届世界女企业家奖。

故事的女主人公臧健和,1945年出生于青岛市。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是泰国华侨,以前两人同在青岛一家医院工作,丈夫是医生,她是护士。1974年,丈夫回泰国定居,1977年臧健和带着两个女儿从青岛到泰国万里寻夫,却发现丈夫听从重男轻女的婆婆的安排,在泰国又娶了一个妻子,臧健和绝不能容忍两女侍一夫的生活,只好选择离开泰国到香港谋生。

她租下一间4平方米的房子,接受命运的严峻挑战,靠自己把两个女儿抚养成人。

"一"个品牌的艰难诞生

由于不懂粤语,臧姑娘便开始在香港寻找不需要太多交流的工作,洗碗、擦车、私人护理,这位弱女子几乎尝遍了所有香港底层职业。

如果不是一次几乎让她瘫痪的事故,也许臧姑娘就会在底层做上一辈子。那时她在一家酒楼做杂工,不幸被撞伤而导致腰骨断裂。狠心的老板不但不承认她是工伤,还无情地把她给辞退了。臧姑娘毅然向法院提出了起诉并获得了胜诉。可是,这个好强的山东姑娘硬是拒绝酒楼老板理应赔偿的3万元钱,只要了她应得的工资4500元。后来,臧姑娘又拒绝了香港社会福利署的帮助。因为,她不想做这个社会的包袱。

为了女儿,为了生活,臧姑娘推着小车,走上了当时为香港交通枢纽的湾仔码头,卖起了她的"北京水饺"。但"北京水饺"只是一个泛称,随着生意的兴隆,有人提醒该给她的水饺取个名称,于是她在小推车"北京水饺"的上面加上了4个字:湾仔码头。

从此,臧姑娘将那个以小贩身份卖水饺的码头的名称,命名为水饺品牌--湾仔码头正式诞生了。

"两"次成功的转折

在她的创业历程中,两次重要的转折,促成了"湾仔码头"成为一个著名的水饺品牌。

在湾仔码头上卖了几年的水饺,其独特的口感培养了一批忠实的消费者。一个偶然的机会,日资百货公司老板娇生惯养、对饮食极其挑剔的小女儿一口气吃下了15个"湾仔码头"水饺。精明的日本商人马上意识到,这"湾仔码头"不是一般的水饺,一定有其别具一格之处。他约见了臧姑娘,要求在日资百货的工厂里生产水饺。日资百货对产品进行重新包装设计,当作日资百货的产品来经营。然而,这第二轮谈判臧姑娘拒绝了:"我辛辛苦苦创立的品牌没有了,我把配方拱手相让,哪一天被踢出来,我连小贩也做不成了。"

第三轮谈判中,日方同意沿用"湾仔码头"的牌子,但包装上不能打地址和电话。臧姑娘仍旧拒绝了:"水饺的口味都随时听取顾客的反馈意见改进了,没有了地址和电话,我怎么和顾客交流,怎么保证产品质量?"

一让再让的日本老板最后被迫答应臧姑娘的所有要求,保留了品牌、电话和地址。有意思的是,当日本老板问她将以多少价格批发给日资百货时,臧姑娘竟提出了一个"12.5元一盒"的"天价"。要知道,臧姑娘当时一盒水饺的零售价是"11元一盒"。在香港经营了28年生意的日资百货老板承认:"你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以批发价高于零售价卖货给我的供应商。"

随着日资百货数百家超市的全面铺货,"湾仔码头"水饺在香港很快成为冷冻食品第一品牌。到现在,湾仔码头已经占领了香港100%的新鲜水饺市场和30%强的冷冻饺子市场。

"三"大生产基地建成

1985年,经过几年小贩生涯的积累,臧姑娘终于开了第一间水饺工厂,随着水饺打入香港日资百货超市,他又相继开办了3家饺子厂或前铺后厂。在香港回归前夕,正当许多人移民海外的时候,臧姑娘却在悄悄地筹建她的第一个现代化大型工厂。终于在1996年,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臧姑娘斥巨资建造的1200平方米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厂房耸立香港。这也使"湾仔码头"实现了质的飞跃。

如果说和日资百货的合作使湾仔码头由小贩变成小工厂的话,那么,他们和美国pillsbury食品公司的合作,则使湾仔码头水饺的生产完成了向现代化工厂的突破性转折。

1996年,已经在香港小有名气的臧姑娘接到了无数公司的合作邀请,但都被谢绝了。但是,有一家美国pillsbury食品公司却是非常地执着,三顾茅庐把臧请到美国去考察。"看着美国食品公司那些先进的设备,那种有条不紊的管理,我还没有离开人家的工厂就答应和他们合作了。"臧姑娘回忆起这段故事。

1997年,湾仔码头与美国pillsbury食品公司正式合资。从此,借助美国通用磨坊的强大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湾仔码头走出了香港,开始全面走进中国内地这个广阔的市场。

1998年,臧姑娘与美国pillsbury食品公司又合资1000万美元在上海浦东建立的工厂正式投入生产,"湾仔码头"水饺正式全面打入内地市场。接着经过改扩建的广州工厂也正式投产。臧姑娘透露,尽管占据了北京20%至25%冷冻产品的市场份额,但湾仔码头在北京还没有生产基地。她表示:"北京建厂的基地早已在选择当中,不出明年,一个新的生产基地将在北京建成。"

随着几大生产基地的建成,如今湾仔码头水饺占据了华南市场冷冻食品半壁江山,湾仔码头的产量将进一步提高,明年将率先对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个需求强劲的国家出口,届时,湾仔码头终于开始走向世界。

香港回归10周年的夜晚,臧姑娘与家人一起包着水饺,观看着维多利亚港湾绚丽的烟火。从一个流落到香港衣食无着落却必须养育两个孩子的弱女子到名震亚洲的"水饺皇后",臧姑娘用她30年香港外来打工者的经历,讲述着香港的传奇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名人故事:徐峥囧境求生的艰难之路

全文共 1053 字

+ 加入清单

“从昨天起《港囧》在网上盗版出现有规模有组织的投放,到现在已经猖獗得不行了……很多贴吧给的链接还有网盘都能直接看……便捷到手机端可以随便点开看全片。义正辞严的话不想多说了,这是行业的灾难,请朋友圈高手赐教处理方式,私信我,谢谢!”

9月27日上午,徐峥在朋友圈发了这条消息。这天是中秋节,也是他的新片《港囧》正式公映的第三天。当日,影片票房2.25亿,三天累计票房6.8亿,这也是内地第一部连续三日票房过2亿的电影。公映一天之后盗版就在网络泛滥,这个速度令人始料未及,把原本就压力巨大的徐峥推到了和自己在电影里一样无奈的尴尬囧境里。

三周前,我在上海见到了刚刚从常州录完《蒙面歌王》的他。就在那一天,电影《捉妖记》票房达到23.97亿,打破《速度与激情7》创下的24.27亿内地影史最高票房纪录已经毫无悬念。这是徐峥乐见的结果。在此之前两年半的时间里,位居国产片票房榜首的是他的上部作品《泰囧》。只有本人最了解这部突然登顶的导演处女作带来的压力。在《捉妖记》打破自己纪录的当天,他专门发了一条微博道贺。博文配图的海报是他在《港囧》里的经典造型,在他的光头之上,头戴加冕王冠的胡巴喜笑颜开。

匆匆赶回上海,是因为当天他要参加东方卫视《今晚80后脱口秀》的录制。在节目组的休息室里,没有人打扰的间隙,他一直在埋头看手机。停下后,他把刚收到的一些数据发给随行的团队成员,一个新的动向是在某些电影网站上已经出现了刷差评的水军,他提醒大家注意:他们(水军)是谁,我们不必管,但我们要想想,接下来怎么办。

徐峥身上的黑色圆领衫上有一个大大的囧字,一会要戴的也是囧字形状的眼镜,还有应景推出的港囧月饼。这些都是宣传衍生品,他花了很多心思。栏目制片人和节目组的朋友走进来寒暄,了解他和《港囧》的近况。徐峥说:我从来没有做过这么难宣传的电影。

在录制现场,他告诉观众:“说一句心里话,确实很有压力。当别人问起时,我们一定会给出很多官方回答,什么不在乎票房啊,希望做更好的电影啊,但即便这样说,依然会感受到票房上的压力。观众都看过《泰囧》,他们希望《港囧》也有一个这样的票房数字,他是带着这样的一种期许来看我们这个电影,所以那一份期待,会变成我们的一个压力。”

我们的第一次专访就在他的酒店房间。“票房纪录打破之后,我也蛮高兴,别人可以不再叫我票房冠军导演之类的。”徐峥手机播放的是《刺客聂隐娘》的片尾曲,他关掉音乐对我说,“什么票房冠军导演,这只是一个虚名。好像你被这个名称所左右,它就代表了你的某一种价值,但这一定不是你的全部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关于“为你讲述高新区的创业故事”征文启事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24年间,西安高新区涌现出了许多令人奋进、感人的创业故事,2015西安创新创业大赛于4月13日拉开帷幕,为宣传西安高新区创业者的风采以及他们背后的创业故事,我们特以“为你讲述高新区的创业故事”为主题,举办此次征文大赛,以全面展示西安高新区24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就,讴歌高新区创业者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一、稿件要求:

1.作品围绕“为你讲述高新区的创业故事”这一主题展开,以自己或者身边创业者的故事为内容,说变化、谈感想、现风貌。

2.征文作品体裁不限、字数在1500字以内。

3.征文必须为本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拷贝、仿冒。

4.凡有创业故事或者讲述身边创业者故事的人士均可参与投稿。

二、投稿办法:

1.参评征文电子版直接发至fukan@xdz.gov.cn,并请注明“创新创业征文大赛投稿”字样。

2.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等。

3.投稿时间即日起至10月31日止。

4联系人及咨询电话:

刘 妙029一88333898张璐029一88311426

三、评审办法:

1.本次征文活动将由主办方联合相关专家以及高新区内文艺界人士组成评委会。

2.征稿期间,征文将按照来稿时间顺序在《开发区报道》上刊发、展示。

3.征稿截止后,征文作品将根据主题、内容、文笔、感染力等标准,由评委会进行综合评定,最后确定获奖作品。

四、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0名。获奖作品均有奖金及荣誉证书。

五、其他事项:

获奖作品,知识产权归大赛主办方所有,未入选作品不予退稿。大赛组委会保留此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宣传部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马化腾千辛万苦创业的励志故事

全文共 3046 字

+ 加入清单

2008年11月11日,深圳飞亚达大厦10层,腾讯总部,化腾穿短袖T恤,斜坐在椅子上。

“和平面媒体这样聊天比较好。我对镜头不太舒服,也不太喜欢应酬。”

这一天,腾讯举行10周年庆典。

办公区内,到处能看到QQ公仔及其图样。环形展示区内,除了企鹅饰品和公仔,显眼处,是飞利浦剃须刀式的腾讯大厦效果图。

150米,39层,86000平方米,即将落成的腾讯大厦,是深圳高新区地标性建筑。

10月底,2008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公布,37岁的马化腾名列第九,身家107.4亿元人民币。

“有时候不辛苦但是压力大,有时候辛苦但是压力不大。”回顾过往,马化腾说。

1

“当年一起喝啤酒的时候,我们只是打工仔而已,都还不知道未来。丁磊后来的成功为我带来了启发,只要去做,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1998年11月,马化腾和张志东等5人,凑了50万元人民币,注册了腾讯。

这之前,1993年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马化腾一直呆在润迅。那会儿,马开始泡慧多网,丁磊、求伯君都是他那时候混BBS结识的。“在网上我才会兴奋。”

创业之初,几个创始人每天在一起吃午饭或晚饭,用这个时间来沟通。经常吵架、拍桌子,甚至相互不理睬。马化腾从来不吵,只会生气。

为了一个项目,几个人常常倾巢而出,还要时刻避免露出马脚。为了给客户留下很有实力的印象,马化腾名片上从来不印“总经理”,而只带“工程师”头衔。“当时为了谋生,啥业务都敢接,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

1996年以色列人开发出ICQ即时沟通系统。1999年2月,马化腾开始开发OICQ时,中国市场上已有了其他版本汉化ICQ。

“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赚钱,只是觉得让别人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你,肯定会有用,就做了。”

2001年3月,为了应付ICQ的版权官司,马化腾将软件名称改为QQ。

2

“2000年初,盈科数码和IDG两家一起壮着胆子投资了腾讯。两家公司一共投了220万美元,拿走腾讯40%的股份。”

2001年,纳斯达克已经快崩盘了,IDG开始找下家。“新浪、搜狐对腾讯都没看上眼。”马化腾记得当时古永锵(时任搜狐COO)和冯珏(时任搜狐副总裁)都到腾讯看过。那年春天,马化腾到新浪见了王志东和汪延,但后来都没了消息。

这不是腾讯第一次要出手。

在盈科数码和IDG进来之前,1999年11月,腾讯账上只有1万多元。马化腾去找联想投资,结果,连报告都没递到朱立南手上,下面人就说看不太懂,把他打发走了。

这之前,马化腾找到广东电信,出价100万元,广东电信还价60万元,还是没卖成。

“谈判卖QQ的时候,我心情非常复杂,一连谈了四家,都没有达到我们预计的底线,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留下QQ自己养大。”

融资过程中,马化腾做了两次腰椎手术。

3

“创业第一年里,我们一直喂不饱那只小企鹅,赚钱模式看不到。那个时候时间好像过得特别快,稍微一眨眼,一个月就过去了,意味着你又要给员工发钱了。”

“为了那只喂不饱的小企鹅,我们到处去蹭服务器,还到各大高校网站聊天室里去灌水。起初很多人看不上QQ,一边用一边嘟囔着‘这垃圾,要不是上面美眉多,我才不用呢’。女孩子是吸引男孩子的动力,破解了用户感受,QQ的量就噌噌地往上窜。”

只用了一年多,腾讯就迅速拥有了逼近亿级的注册用户量,但马化腾却苦于没有收费渠道。

2000年底,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实行手机代收费分成。马化腾开始做短信,2001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元人民币纯利。

2002年初,马化腾买了辆沃尔沃S80,香槟色,70万元。

4

受韩国企业启发,腾讯开始推QQ秀。用户激活该功能后是近裸形象,没人愿意光着身子面对好友,马化腾开始卖虚拟服饰。受新浪启发,腾讯开始推短信和铃声;学网易推出交友业务QQ男女;学盛大开展网络游戏。

2002年,腾讯净利润1.44亿元;2003年,腾讯净利润3.38亿元。2004年6月16日,腾讯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马化腾持14.43%股份。

“初期运气占得比较重,至少70%。但是2001年之后,主要还是靠自己。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幸运的事,不幸的东西也挺多的,就是自己要去扛、自己想办法,后期要靠自己。”

5

“最开始我妈不同意,我爸挺支持,可最早的董事长却是我母亲。”马化腾回忆。

马化腾1971年10月生于汕头,上面有个姐姐。1984年,随父母从海南迁至深圳。1998年11月,马化腾拿着母亲的退休证去注册公司。这位法人几乎没来过公司。“可是她很负责任地帮我整理财务报表。”

“后来公司搬家,搬那些桌椅板凳的都是家里人,因为公司要减轻负担。”

6

2003年开始,马化腾先后进入门户、电子商务、在线游戏、搜索等多个领域。

由于拥有庞大的注册用户基数,腾讯推出任何一项产品和服务,都能享受到其带来的好处。马化腾开始成为互联网“全民公敌”。

“我们也并不是说去抢别人的东西,这逻辑不对。就像同样开饭馆,我最开始卖豆浆,慢慢地我发现老来喝豆浆的客人还愿意吃油条,正好我有这个技术,当然我就会尝试着开始卖油条。这时候你也可以卖豆浆啊。客人最终选择到我的店还是你的店,不会是因为谁家卖的东西种类多,只能是因为谁家豆浆、油条更好吃,或者说哪家店卫生和服务好。不过用户同时可能还想吃海鲜火锅,我没那技术,当然我也就不做,做肯定会赔钱。”

7

“企业不会是为了做一些别人没有的东西才存在的,总不能说非要做一些别人没有的东西才叫创新吧?腾讯一直是根据市场发展和自身战略做决定,也并不是说别人做的东西我们就一定会做。”

马化腾如此回应“抄袭大王”称号。

“我不盲目创新,微软、Google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

“腾讯内部,构思一个项目往往很早,比如电子商务,但往往要搁置上一两年才正式推出。因为资源有限,一段时间只能专注在一个业务上,业务要排优先级。”

“我不争第一,没意义。新产品一出来就要保证稳定,不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要慎重。”

“我是腾讯最大的产品经理,任何一个产品我都会去看,要不然怎么能知道一个产品或者服务到底好用不好用,要不然怎么知道问题出在哪?”“我们一直抱着诚惶诚恐的心态。”

8

“我是偏技术和产品的,个性实际一些,不是很全面化,和丁磊比较接近吧。对战略和产品的方向和度的把握还可以,但要我去管理和对外交流,KPI打分什么的,我可能做不来。”

因不事外交,马化腾只把工作分为两部分:内部看“人的问题”,外部看“未来做什么”。两相结合,结果就是他会每每参与到新业务线孵化。而每天工作间隙,他会把IT类网站看上几轮,一旦发现什么合适的创新,就想办法移植到腾讯来。

马化腾每天一包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体验公司产品和服务。

除了工作,马化腾爱好天文,闲下来,马化腾会和公司爱好天文的同事交流,或买些天文类杂志看。

“管理方面的书,知道了也就够了。不会因为你知道,企业就能变得怎么样,还是得看你做的事情。”

9

马化腾并非一边倒的赞誉。争议集中在:一是该不该把北京理工大学老师陈寿福送进监狱。据称,“珊瑚虫QQ案”一开始,业内大佬雷军、蔡文胜曾向马求情,但马态度坚决。二是腾讯将15名跳槽到51.com的员工告上法庭,此事曾被描绘成腾讯“以大欺小”的不道德行为。

当然还涉及其他业界纠纷、内部恩怨,不一而足。

10

“我们就是普通家庭,没什么特殊的,顶多房子大一点,也没什么太大变化,潮州人习惯喝粥,还是这样。”

“现在成家了,有了小孩,要照顾家里,会占用一些时间,跟单身汉不一样了。工作方面呢?没有太大的分别。我始终是产品经理的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的传奇创业故事

全文共 289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杨百万,他被称为中国第一股民。而他则自称散户工会小组长。他的故事曾被包括美国《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等在内的世界各地媒体广为报道,成为世界舆论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重要话题。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他被称为中国第一股民。而他则自称散户工会小组长。他的故事曾被包括美国《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等在内的世界各地媒体广为报道,成为世界舆论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之一的著名散户,这个经历了二十多年风风雨雨仍然活跃在市场上的不倒翁,他已成为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和证券市场发展历史时绕不过去的象征性人物。

他叫杨怀定,他的另一个名字更为人熟悉--杨百万。

2007年下半年,沪深股指冲上高位后,杨百万曾多次向散户发出警告。9月12日,上证综指在走出5·30大跌后一路向上,冲破了5000点大关,许多人都在议论7000点、8000点甚至一万点,杨百万却在接受中证报记者采访时提出股市风险加大,又到克服贪婪时,特别强调绩优股群体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泡沫,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散户一定要克制住贪婪心态,不应盲目理解所谓绩优股的价值投资,而进入价值投机的怪圈。

这篇文章见报后,杨百万受到了许多人的嘲笑。但19个交易日后,上证综指就在冲高6124点后掉头向下,至今跌幅已超过60%,蓝筹股群体更成为下跌的主力。

杨百万因此再度备受关注,其作为中国成功的散户投资者代表的形象再次得到确认。杨百万说:我现在的工作之一,就是为散户站岗放哨。

但他同时声明,他现在只对自己决策软件的客户作指导,不会随意对公众发言,不会滥用自己的影响力。他说:我没有自己的网站,也没有博客,只是偶尔,特别是在大盘走势的关键时刻,接受记者的采访。目前互联网上的所谓杨百万网站或博客,全部是假冒的。

从1988年参与国库券买卖算起,经过柜台交易阶段,再到沪深交易所正规的竞价交易市场,杨百万参与了至今为止中国证券市场的全部历史,也是其中的幸存者和成功者。杨百万在证券市场走过的心路历程,堪称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的一个缩影。

1998年,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评选改革开放20年20人,杨百万入选。如今已到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当年的20人中不少人已经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翻船落马,杨百万却活得挺好,并不断有新的收获,这不能不说与他成熟理性的心态和稳健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

十年前他就曾对记者说:我始终保持独立,不参加任何联盟,不管是券商的、庄家的还是上市公司的。记者与杨百万相识多年,深切地体会他不仅有胆而且有识,他最大的长处就是能独立思考,在关键时刻能够把握住自己,他有自己的明确的生存之道,这已化为他的生存智慧,虽然从学历上来说,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

早期经历已成传奇

杨百万的精明在他踏入投资之路的第一步时,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百万最早是从买卖国库券开始投资生涯的。这事说起来有点偶然。1988年,因为遭遇一些不公正待遇,杨百万从工厂辞职,自寻生计。这以前他已经通过业余搞第二职业赚了一点钱,银行存款有2万。

辞职后,他当然得更留心赚钱的机会。有一次,他看到上海某报说温州实行利率开放,利息可以高到13%。他给温州人民银行写信,确认了真有其事后,就想把钱存到温州去。他算了算,2万元,每年利息就是2600元。而辞职前他每月工资68元,一年也就800多。这在当时已经算不错了。年息2600元,这不是可以不用上班了嘛?不过到温州去的船票刚买好,他又从报纸上看到另一条消息:上海要开放国债交易。杨百万说:我读过《子夜》,知道这里面会有花头。他立刻算了一笔账:当时上海银行利息每年5点几,三年期国库券,年息超过15点,比去温州存银行还划算,还免了奔波之苦。为啥不买?

国债交易开市的第一天,一大早他就去了。买进后,看看旁边的人,看的多买的少。到当天下午,有人想明白了,开始买进,结果价格立刻上冲。冲到110元以上,他就抛掉了。转手之间,利润超过10%。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之后,他开始研究国库券。很快,他发现全国8个试点国债交易城市的国库券差价很大,而人民银行却禁止金融机构之间流通国库券。于是他想到了个妙招:做国库券的异地买卖。这个念头一转,他在不知不觉中开创了我国国库券异地交易的先河。

他没日没夜地乘火车在全国跑。各地之间的差价甚至可以大到超过10元,利润极其丰厚。他总结出来,什么地方穷、经济落后,什么地方的国库券就更便宜。当时中国人的金融意识还相当淡漠,国库券发行阻碍重重,很多时候要靠摊派,买了国库券的老百姓急于兑现,打八折抛售给银行,而银行也普遍缺乏资金,有些银行国库券业务的启动资金只有十几万,一下子就胀死了。杨百万说:我带着现金去买进,当地银行把我当救星。银行给我的价钱是九折,90元。到上海差价起码十元。靠这2万多元本钱,出去一趟能有几千元进账。我的本金快速膨胀。

他向记者透露其中的奥秘:其实那时国务院有文件,规定国库券不得低于面值买卖,但各地执行情况不一。上海执行得最好,从没有低于面值。正是这一点保证了杨百万国库券异地买卖的价差。我实际上赚的就是这个政策的钱。他说。

杨百万的交易金额越做越大,很快达到上百万,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都开始注意他。

当时对他的行为有很多争论:一、这种行为是否属于经营金融?按国家规定,个人不得经营金融。二、算不算投机倒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看法无疑使他承担了一定的政治风险。这时杨百万采取了一个聪明的举动,他主动到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去人民来访。他对接待人员说:我有些金融法规搞不清,想主动接受党和政府的教育。我可以买卖国库券吗?接待人员反问他:你看呢?他说:可以。接待人员问他有什么依据,他拿出一份《金融时报》,当时的上海分行行长在报纸上接受采访时表示:欢迎公民随时随地买进国库券,随时随地卖出。

做了一段国库券异地交易后,他心里还是不踏实,怕政策变化,同时也怕大笔现金带在身边不安全。当时个人不能使用本票,只有现金。杨百万说:我特地称过,一万10元钞是一斤二两。我带50万出去,就是60斤。分量重,体积大,十分惹眼。正好当时上海公安局开放保安业务。于是他跑到上海市公安局,询问能否请保安,结果如愿以偿。上海《解放日报》为此曾发过消息:上海出现第一例私人聘请公安人员当保安。这以后他出门买卖国库券,就由保安开好执行公务的证明,还带着枪,一路免检,通行无阻,少了许多麻烦。外地银行也因此更认可他的交易行为,愿意把国库券卖给他。

1989年,他又特意到税务局咨询买卖国库券是否要交税。当时的背景是:一些私营个体户不愿意交税,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结果税务局的人表扬他主动上门报税,报纸还发表了上海市民杨怀定主动报税的消息,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和好感。后来杨百万对记者坦率承认,其实那时他心里很明白,根据国库券条例,买卖国库券是免税的。或许,制定国库券条例时,谁也没有想到会出现杨百万这样频繁地跨地区买卖国库券的情形吧。

到人民银行咨询、请公安人员做保安、到税务局报税,这三件事让杨百万出了名。其实,这中间也隐藏着他自我合法化、自我保护的狡猾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一亩甜橙”许华英之创业故事

全文共 169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秭归“一亩甜橙”的创始人、总经理许华英女士,是湖北秭归人,一位80后宝妈,因为一亩甜橙的创立,大家都亲切称呼许华英“许橙子”“橙子姐姐”。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秭归“一亩甜橙”生态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许华英接受江苏昆山电视台采访,讲述一位正能量宝妈创业的故事

创业之初

秭归“一亩甜橙”的创始人、总经理许华英女士,是湖北秭归人,一位80后宝妈,因为一亩甜橙的创立,大家都亲切称呼许华英“许橙子”“橙子姐姐”。谈及创办一亩甜橙的初衷,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回到农村老家陪伴家人,看到家人中的秭归脐橙曾经一度卖不掉发愁,而这么健康这么新鲜原生态的脐橙,城里人又吃不到,由此萌发了许橙子的创业之路。2015年5月25日,一亩甜橙正式开业了,没有任何销售经验,对橙子的运输、包装也是毫无经验的许橙子,仅凭一腔想法,开始了许橙子销售秭归脐橙的漫漫长路。

秭归脐橙

由于大山的山路崎岖,秭归脐橙就是由这样辛勤劳作的果农用背篓背下山。

创业路上

一路走来,靠橙子的口感口碑宣传,许橙子也收获了很多喜爱一亩甜橙的朋友,他们称呼自己为“橙粉”。当时第一批橙粉收到的橙子,是普通的黄板箱包装的,收到已经破破烂烂甚至开裂了,大家都还是说橙子好吃,不知道这个季节还有挂在树上的新鲜脐橙。许橙子回忆说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客户的话:“打开纸箱的一瞬间我傻眼了,这是什么橙子吗?灰头土脸的,关键橙子尾部还是青的,怎么办,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尝一个再说吧。剥开的那一刻一股橙香飘出来,吃到嘴巴的那一刻,我被他彻底征服了。让我第一次知道原汁原味的本味脐橙”。朋友们和大家的包容和支持支撑着许橙子,许橙子对橙子的运输以及包装方面加以改进,定制出一亩甜橙专属包装箱,确保每一位橙粉收到新鲜的秭归脐橙。

一亩甜橙万千橙粉的爱

一亩甜橙为什么受大家喜爱,橙子早上由辛勤的果农从树上采摘下来,精挑细选之后入打包装箱,全程手工操作,拒绝催熟,不洗果不打蜡。带着泥土气息从山村枝头飞奔,从枝头到舌尖不超过72小时,最大程度的锁住橙子的新鲜挑选橙子。节目中许橙子给主持人介绍3-5月吃到应季现摘的伦晚脐橙,伦晚脐橙属于橙子中的晚熟品种,每年三四月间开花,次年三四月间才能成熟,挂树越冬,生长周期长达12个月,不仅积累了更多的糖分,橙香也更加浓郁。秭归位处长江三峡,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与温度,造就了秭归“一年四季有鲜橙”,春季有红肉和伦晚脐橙,夏季有夏橙,秋季有屈乡秋橙,冬季有长红、纽荷尔和桃叶橙。

为何团队都是宝妈

一亩甜橙的团队大多数是和许橙子一样全职带孩子的宝妈,许橙子说宝妈相对来说属于弱势群体,全职妈妈没有收入来源,每天操心家里的大小事。许橙子在没有创立一亩甜橙之前,和所有的全职妈妈一样,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围着厨房转。一亩甜橙让许橙子通过橙子,接触到更多的全职妈妈,让宝妈们除了给自己和全家享受美味鲜橙的同时,还能把原生态的脐橙分享给自己的朋友们家人们,也多了一份经济收入,照看孩子和工作两不误,一举三得。

感恩所有支持的朋友

一亩甜橙在2016年被评为秭归县优秀创业示范户,上海宜昌商颁发团队创新创业奖,到今天一亩甜橙商标已经有了证书。

许橙子说特别感谢父老乡亲用勤劳和智慧种出了好橙,感谢万千橙粉们,是他们的信任和支持走到了今天,我们从客户变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还有一亩甜橙的团队伙伴,在创业之初一片茫然的时候一起去拼,感谢家人们默默地支持。最要感谢的是上海宜昌商会的秘书长易小华先生,在低迷不振的时候用前辈陶华碧鼓励许橙子,教会许橙子包装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组建自己的团队!感谢上海宜昌商会、昆山湖北商会的老乡们,用一种乡情无私的帮助与支持。

感恩回馈

一亩甜橙在正能量宝妈许橙子带领下,和一亩甜橙的宝妈团队们的共同努力下,专业专心种好橙,用心努力卖好橙。一亩甜橙在努力提供鲜橙的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一亩甜橙发起了湖北三峡小橙大爱的爱心团,许橙子是爱心团的团长也是孩子们的爱心妈妈。

目前,湖北三峡小橙大爱的爱心团资助了共20个孩子,许橙子表示,期待资助的孩子们长大了能够一代一代的将爱心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马云讲话寓言故事

全文共 1881 字

+ 加入清单

马云讲话

一只骆驼,辛辛苦苦穿过了沙漠,

一只苍蝇趴在骆驼背上,

一点力气也不花,也过来了。

苍蝇讥笑说:骆驼,谢谢你辛苦把我驼过来。再见!

骆驼看了一眼苍蝇说:“你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你走了,你也没必要跟我打招呼,你根本就没有什么重量,你别把自己看太重,你以为你是谁。”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曾讲过一个故事。他生长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吃饭,都是几十个人坐在大餐厅中一起吃。

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决定跟大家开个玩笑。吃饭前,他把自己藏在饭厅内,一个不被注意的柜子中,想等到大家遍寻不着时再跳出来。

尴尬的是:大家丝毫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饭饱,大家离去,他才蔫蔫地走出来吃了些残汤剩菜。

从那以后,他就告诉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就会大失所望。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

矮去一大截的门。

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

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这个故事真实而简单,但是它告诉我们,一定要学会认识自己,千万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 都很重要,但是离了谁地球都照样地转。一个人可以自信,但不要自大;可以狂放,但决不能狂妄;可以健康长寿,但不可能万寿无疆;能够力挽狂澜,但决不可能再造乾坤。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实是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高尚的境界,一种达观的处世姿态,是心态上的一种成熟,是心志上的一种淡泊。

第一课

一个男人在他妻子洗完澡后准备进浴室洗澡。这时,门铃响了。妻子迅速用浴巾裹住自己冲到门口。当她打开门时,邻居鲍勃站在那儿。在她开口前,鲍勃说,“你如果把浴巾拿掉,我给你800美元。”想了一会儿,这个女人拿掉浴巾赤裸地站在鲍勃面前。

几秒钟后,鲍勃递给她800美元然后离开了。女人重新裹好浴巾回到屋里。当她踏进浴室时,丈夫问她,“是谁呀?”

“是邻居鲍勃。”她回答。

“哦,”丈夫说,“他有没有提到还欠我800美元?”

故事寓意:及时与同舟共济的股东分享重要信息,将会避免不必要的曝光。

第二课

一个销售员、一个办事员和他们的经理步行去午餐时发现了一盏古代油灯。他们摩擦油灯,一个精灵跳了出来。精灵说:“我能满足你们每人一个愿望。”“我先!我先!”办事员说,“我想去巴哈马群岛,开着快艇,与世隔绝。”倏!她飞走了。“该我了!该我了!”销售员说,“我想去夏威夷,躺在沙滩上,有私人女按摩师,免费续杯的冰镇果汁朗姆酒,还有一

生中的最爱。”倏!他飞走了。“OK, 该你了。”精灵对经理说。经理回答:“我要那两个蠢货午饭后马上回来工作!”

故事寓意:永远让你的老板开口先。

第三课

一只鹰坐在高高的树上休息,无所事事。一只小兔子看见鹰并且问它,“我能象你一样坐着什么都不干吗?”鹰回答:“行啊,为啥不行。”于是,兔子坐在鹰下面的地上休息。突然,一只狐狸出现了,它扑到兔子身上把它吃掉了。

故事寓意:要想坐着无所事事,你必须坐在非常、非常高的位置。

第四课

一只小鸟飞去南方过冬。天实在太冷了。它冻僵了,掉在一片田野上。它躺在那儿时,一头母牛走过来在它身上拉了一堆屎。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开始感觉到了温暖。牛粪确实使它暖和过来了。

它躺在温暖的牛粪中,异常高兴,并开始唱起歌来。

一只过路的猫听到鸟叫赶过来看个究竟。顺着声音,它发现了牛粪下的小鸟,并迅速把它拖出来吃掉了。

故事寓意:

(1) 并不是每个在你身上拉屎的都是你的敌人。

(2) 并不是每个把你拖出粪堆的都是你的朋友。

(3) 当你深陷粪堆中的时候,最好闭上你的鸟嘴

第五课【生意就是这样做成的】

爹对儿子说,我想给你找个媳妇。儿子说,可我愿意自己找!爹说,但这个女孩子是比尔盖茨的女儿!儿子说,要是这样,可以。

然后他爹找到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一个老公。比尔盖茨说,不行,我女儿还小!爹说,可是这个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比尔盖茨说,啊,这样,行!

最后,爹找到了世界银行的总裁,说,我给你推荐一个副总裁!总裁说,可是我有太多副总裁了,多余了!爹说,可是这个小伙子是比尔盖茨的女婿!总裁说,这样 ,行!

——生意就是这样做成的。

第六课【和尚与屠夫】

从前有一个和尚跟一个屠夫是好朋友。和尚天天早上要起来念经,而屠夫天天要起来杀猪。为了不耽误他们早上的工作,是他们约定早上互相叫对方起床。

多年以后,和尚与屠夫相继去世了。屠夫去上天堂了,而和尚却下地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创业故事2:这份报纸只为你服务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有一个名叫丽贝卡的23岁女孩,她创办了英国首家个性化报社——“你上报了”有限公司。在这张“私人报纸”上,刊登的不再是其他报纸上所登的那些肩负着社会道义的传统新闻,而是纯粹属于个人的消息。客户们不仅能把名字等个人信息刊登在报纸上,还能把个人的新闻故事、照片登在头版头条。除了有圣诞节、生日庆祝等普通主题,更多的是年轻人喜欢的搞怪内容。

这种“比那些平民真人秀更能吸引年轻人,帮普通人轻松实现明星梦想”的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青睐。目前,该公司每周能印刷出一万份客户们预订的报纸,月营业额达到了45000英镑。

创业感悟】:这些年纸媒日渐没落,但这个英国女孩的点子着实够巧,把公众的报纸变个人的报纸,并且一炮而红。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标新立异,这种近于“反叛”的思路,实在对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全文共 3327 字

+ 加入清单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有一天,他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看到一则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说意大利某家塑胶公司设计出一种塑胶花,即将投放欧美市场。李嘉诚立刻意识到,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对物质生活将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胶花价格低廉,美观大方,正合时宜,于是决意投产。

他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同年年底,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愈来愈大,“长江”的订单以倍数增长。直到1964年,前后7年时间,李嘉诚已赚得数千万港员的利润;而“长江”更成为世界上最大塑胶花生产基地,李嘉诚也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3年,李嘉诚与表妹庄月明(即其舅父庄静庵之女)成婚,翌年生下长子李泽钜,次子李泽楷则在1966年出世。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创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翌年改组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地产事业上大展拳脚,并在后来多次石油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时期,趁楼价下滑,运用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战略入货,结果在楼市大升时获得巨利,使手上的资金暴增。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他经过仔细研究后,决定采取不动声色、出其不意的战术,派人分散大量暗购九龙仓股票,使九龙仓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有原来的13.4元,狂升至56元。九龙仓集团感到大势不妙,立即部署反收购行动,在市面上大量购入散户持有的九仓股票。无奈资金有限,最后不得不向汇丰银行求助,而汇丰银行与李嘉诚合作多时,双方关系良好,这使李嘉诚有点为难。

其时,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包玉刚,亦正在争夺九龙仓。李嘉诚见好就收,主动将持有的1000万九仓转让给他,从中获利5900万港员。李嘉诚这一仗,可谓一箭双雕,既避免了与关系密切的汇丰银行有正面冲突,又使包玉刚领导的华资财团可顺利取得九仓控制权。

包玉刚识英雄、重英雄,把手中持有的另一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的股票,转让给李嘉诚,为他后来入主“和黄”伏下一着。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这次采用的战术,不单是攻其不备,更是迂回包围。他指挥手下,以极快速度暗中低价收购“和黄”,很快便持有该公司70%的股票。当“和黄”董事局主席祁德豪发觉李嘉诚的举动时,虽然急忙组织英籍大股东进行反攻,但为时已晚,李嘉诚已多得先机,加上汇丰银行的帮助,终在股市上成功大量吸纳“和黄”。至1980年,李嘉诚已拥有超过40%的“和黄”股权。如手到拿来般,顺利登上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当时,并没有人追问当中关键性的一役,是汇丰银行为何愿意将手上的和黄股票卖给李嘉诚。此中的原因,直到1998年李嘉诚才说出。原来,当年汇丰极为欣赏李嘉诚的管理方法,认为由他带领和黄,必定会发展得更好,所以愿意相助。结果亦证明,和黄在李嘉诚手上,不出几年,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公司,晋级世界数一数二的跨国企业。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另外,自70年代起,李嘉诚已开展了海外投资,至80年代,他逐步有目的扩大有关的投资比重,进行企业全球性战略。分别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设立根据地。业绩一年比一年好,还未到90年代,他早已成为香港的首富,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个领导地位。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著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2001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全球50大富豪榜排名榜,上榜的华裔人士只有3名,且全为香港富豪,其中排名最高的是第23位的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李嘉诚并被评为全球最有钱的华裔富商。

由美国《商业周刊》编辑部180余位资深编辑及其全球各地24位记者评选的“2000年度25位最佳经理人”,李嘉诚成为全球惟一入选的华人企业家,名列第11位。

2003年7月16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富人榜”。中国香港的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排名榜单第五名。

他响应中央政府科教兴国的号召,捐巨资同教育部合作,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他不仅多年来爱国爱乡,重视教育卫生事业,热心公益,而且一往情深,尽心竭力。

“我现在的事业,是有比较大的发展,但对我来说,我最看重的,是国家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只要我的事业不破产,只要我的身体还好,脑子还清楚(他指了指自己的头),我就不会停止对国家教育卫生的支持。”----1993年6月李嘉诚语。

正如香港老前辈庄世平先生所说:李先生为人谦和,坦诚,守信,真是名不虚传。从1980年开始,他陆续斥资18亿元,在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的支持合作下,创建了汕头大学;1994年捐资1100万元,帮助家乡潮州贫困地区,建了50所基础教育学校;1997年,捐资1000万美元,为北京大学建新图书馆;2000年,捐资2400万美元,参与国家互联网Internet II发展计划,在清华大学建设国家未来互联网技术研究中心等……

多年来李嘉诚总捐款额超过30亿港元,7成多捐款用在内地,两成多用在香港。他几乎每年都向内地捐助1亿元以上的资财,兴办大量公益事业。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体操冠军李小双艰辛创业的故事

全文共 1829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退役之后,不甘无事可做,纷纷踏上创业路。而他们成功的故事让人感动,也有让人借鉴的地方。体操冠军李小双,是如何创业的?它创业历程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体操冠军李小双艰辛创业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体操冠军李小双艰辛创业的故事

“其实,退役运动员的出路很窄。”坐在李小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小双如是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对在半封闭环境中长大的运动员来说,外面的世界也很危险,转型之于他们有着太多的坎坷与艰难。

幸运的是,在并不长的成功者名单中,人们看到了李大双和李小双的名字。

从世界冠军到公司老总,从只有12名追随者的创业者到拥有300名员工的领导者,这一对曾在体操赛场创造辉煌的双胞胎兄弟,在经历了180度职业转弯后,已稳稳落在一片新天地中。

用“李小双”三个字打市场

“当时提起中国体育用品,人们能说出来的品牌大概只有‘李宁’。我们想挖掘出‘李小双’这三个字背后的市场价值,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

读书、做教练、走仕途……在最常见的退役出路中,大双和小双选择了一条风险最大的路——下海经商。不是玩票,不是授权给其他人做,而是兄弟二人自掏腰包,亲自上阵。

“除非你坐在家里当宠物,否则,做任何事都会有风险。”即使是面对转型这样的“严肃话题”,小双也难掩调皮本性。

说起来,兄弟二人很早就有了经商的念头。尚处空白的中国体育用品业是他们真正想涉足的领域。大双和小双都清楚,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李小双”这三个字,可要让一个名字具备市场价值绝非易事。

2000年1月,李小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了。没有一分钱的银行贷款,500万元的创业资金全部来自于大双和小双的积蓄。“拿老本儿去搏一个陌生的行业,值吗?”很多人替他们捏了一把汗。“大不了公司破产,我们一无所有了,然后从头再来!”双胞胎的默契在那一刻显现。

走过小作坊时代

在摆满展架的公司走廊上,大双指着一件颜色鲜艳的样品问道:“这种面料在下水后会不会褪色?”小双则指着一件漂亮的样品“挑刺儿”:“公司的logo应该设计得再突出一些,做工也要再细腻一些。”在员工眼中,大双和小双是严格的老板,即使是马上就要投入生产的服装,也可能因细节上的问题而被打回重做,“我们也是消费者,如果公司的服装连我们这关都过不了,又怎么能在市场上经受考验?”

创业6年来,兄弟二人越来越有“专业人士”的范儿。但倘若时光倒退几年,他们还只是体育用品业的门外汉。“在还没有搞清楚‘衣服’和‘服装’的区别时,我们就已经迈进了这个行业。”大双坦言。谁能想象,一家主营服装的公司在创业之初竟然没有专业的设计师。“或者说,当时我们所认为的‘专业’其实是很‘业余’的。”如今回想起来,大双称那个时期为“小作坊时代”。

其实,6年商海历练早已让他们习惯了另一个身份———老板。那么,好老板又是怎样练成的呢?

第一招善用优势

大双和小双对于自身,有着异常清晰的认识。与受过良好教育的创业者相比,他们不具备专业优势;与出手动辄就过千万元的大亨相比,他们不具备资金优势;与在社会闯荡多年的“老江湖”相比,他们不具备人脉优势。“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兄弟二人所说的优势是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李小双。对他们而言,世界冠军、体操名将的光环正是创业的优势。

第二招树立权威

“我是一个好说话的老板。”小双这样评价自己。没有上下级间的拘束,兄弟二人和员工的关系很是融洽。不过,兄弟二人也有“固执”的一面。“谁都不能阻止我销售。”这是大双的口头禅。

对于“树立权威”,小双还有另外的注解。在这个“人才最金贵”的时代,智慧的重要性愈发凸现,无才难以服众。而深感专业知识匮乏的小双选择了为智慧进行投资到商学院攻读EMB体操冠军李小双艰辛创业的故事.

第三招默契配合

在公司,兄弟二人分工明确。小双是董事长,不常在公司,忙于应酬,有点“不务正业”。殊不知,这也是他的工作———从聊天中聊出商机。作为总经理,大双几乎每天必到公司,他担负起了公司日常运营管理的职责。

兄弟二人用行动证明着一个真理———大双和小双必须连在一起。“有人说,做运动员,小双的成绩比你好;办公司,小双的职位比你高,但我不介意,我不会有压力,也不会说因为小双比我强,我就一定要怎么样。”一份深厚、坦荡的兄弟情也帮助成就了一份充满希望的事业。

不是冠军了,确实成功的创业者,体操冠军李小双是怎么成功的?这是有原因的,而相关的介绍,您看过了,相信您在其中能够得到相关的启发。想要能够创业,一定要有合作精神,坚持的精神,决策的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王定标的故事:大旗下快乐创业

全文共 415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大旗是王定标在2004年11月份创建的社区聚合网站,在此之前,这位大旗网的董事长已经有过多次创业经历,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像其它的星期五一样,王定标会在晚上离开北京飞往上海,在那里他还有一个孵化器的项目,以及即将发布的博客ChinaY。这使得下午的采访不得不紧凑些,因为他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

现在王定标在北京最常待的地方是位于东直门的天恒大厦,由他创建的大旗网前不久刚搬到了这里的7层。

大旗是王定标在2004年11月份创建的社区聚合网站,在此之前,这位大旗网的董事长已经有过多次创业经历,王定标告诉记者,“很多人动员我去做投资者,但我可不会去做那种傻事,拿自己的钱给别人享受那种创业的过程,那个过程是煎熬的、艰辛的和焦虑的,但快乐也就在这里。”

玩转创业

王定标现在最怕有人问他又有什么新项目,“投资人批评我最多的就是做项目不够专一,见一个爱一个。”的确,1990年从清华电机工程系毕业后,由王定标经手的创业项目包括上海新好耶、北京数动时代、天天在线、世纪互联、大旗等,王定标成了业界有名的连续创业者。更为传奇的是,他竟然能五次拿到以严格著称的IDG投资。

“虽然做过不少项目,但最难忘的还是第一次创业,来不及准备,就被推上了某个重要的位置,当时很狼狈,不过现在想想那种机会真是很难得。”王定标说,刚从清华毕业的他在深圳工作一年后,几个在北京的同学让他回来一起创业,当时8个以陈升为核心的年轻人,在健翔桥附近的一个办公室内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那时候我们干起活来有时几个月都不出门,有一年秋天11月份,公司用一辆车把我们拉到了河北兴隆的天文站,我突然觉得天空原来这么美,因为我们已经太久没出过门了。”王定标对当时的情形仍然记忆深刻。

就在做那个项目时,王定标接触到了互联网,从此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以后的几次创业都或多或少地与互联网扯在了一起,而他们当初的健翔桥8人创业团队成员也都成为日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主力军,其中的陈升现在是世纪互联的CEO。

今年下半年有望冲击纳斯达克的上海新好耶技术公司,是王定标创业生涯中的另一个得意之作。

1999年已经是戴尔华东区区域经理的王定标,遇到了4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当时作了一个网络广告的管理软件,这让王定标兴奋。他决定加入到几个年轻人中重新开始创业。“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王定标这样解释自己当年的决定。

加入好耶的王定标,作为唯一接触过市场的成员,开始牵头要为公司融到生存下去的资金。几经周折,他终于成功说服了IDG的合伙人章苏阳,融到了来自VC的第一笔资金。“那次融资,花了很长时间才让IDG相信了我们,毕竟第一次接触,要取得信任是比较困难的。”王定标说。

成功将好耶带上正轨的王定标,在2002年时再次选择离开管理层。“我把创业当成一个游戏,当一个项目进入稳定发展后,我的兴趣就没了。”在王定标创立公司的第一天起,他便在不停地寻找比自己更适合长期运作公司的人。“现在好耶的总裁朱海龙,是我在好耶的第一个月就挖来的人,之前他有8年的传统广告经验,这种经验是我所缺少的。”

离开好耶后,王定标的名字先后与北京数动时代,天天在线等联系在一起,并都成功获得了IDG的投资。尽管五次拿到IDG的投资,但王定标却并不太愿意多谈自己的融资成绩。“拿投资人的钱,我是非常慎重的。如果项目没有说服自己,我是不愿意要钱的,否则既浪费自己的时间,又浪费别人的钱。”

不管是好耶还是大旗,其实都是在整合互联网资源,好耶是整合了互联网的广告资源,大旗是整合了互联网社区资源。“这和我做人有关,每个人都很渺小,需要大家互相团结,我所有的经营思路都是这样的。互联网已经足够分散、丰富,所以一定要有一种机制来解决分散带来的问题,也就是价值链的问题,生存环境的问题。”[Page]

专注大旗

近一段时间以来,要想在北京找到王定标,你可以去大旗试试,他十有八九会待在那的办公室里。“没办法,大旗的成长速度太快了,我需要在这里做替补,帮着解决问题。”王定标称自己是大旗所有人的替补。

这家在2004年11月份首次发布的网站,源于王定标和几个老社区人的聊天。“我碰到了几个从西陆社区出来的人,和他们聊BBS,我觉得BBS确实很好,人气旺,讨论的话题也很吸引人,但像我这样的人好像不大愿意上BBS去获得信息,内容太散了,会浪费很多时间。”

几个人讨论后认为,BBS的组织形式虽然适合讨论,但并不适合浏览,除非你有大块的时间泡在上面,不然宁愿上新浪或搜狐看看信息,但那上面又没有广大网民原创的内容。正好当时搜索引擎的概念比较热,王定标想到了把搜索技术用在BBS上,以方便网民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2004年的夏天,几个人有了想法后马上付诸行动,到了秋天就推出了Chinabbs的雏形,“当时的页面很业余、粗糙,没办法,当时我们只有6个人,而且所有的内容都是搜索引擎自动生成的,没有任何人工编辑。”说起当时的Chinabbs,王定标显然并不满意。“那时候,我们的机器按照点击率、回帖率等计算方式,自动生成内容,也一下子推出了好多频道,但逐步发觉内容质量有问题,毕竟做内容格调是最重要的。看来光靠机器是不行的,这样就把内容呈现出来,对网民太不负责了,后来就慢慢加入了人工编辑。”

将大旗定位为“浓缩中文论坛精华”的王定标,誓做中文社区资源整合第一人。在王定标看来,近来社区概念的突然火爆,正是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体现,对于现代人来说,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与互联网的关系已经是密不可分了。

打造团队

现在的大旗是国内所有社区概念网站中,页面最干净有序的,王定标说,这都要归功于大旗的总裁兼总编辑马晓霖。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定标认识了时为新华社高级记者的马晓霖,并从最初的彼此欣赏走到了相互合作,“最开始我很崇拜他,看了他写的书,但我比较勇敢,向他发出了合作的邀请,我还曾向一些部长级的人发出过共同创业的邀请。”

从最初的6个人到现在的近200人,王定标在短时间内不断扩充着自己的团队,“目前的大旗基本上由三拨人组成:第一拨是原来西陆的人,第二拨是来自好耶的,再就是来自新华社,包括总编辑马晓霖等。”王定标称自己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懂得与人合作,“不可能因为我创立了这家公司,我就是最合适的管理者,但我可以找到那些合适的人,并与他们合作,当然这样做自己是要作出些牺牲的,比如要拿出自己的股权来和大家分享。”

王定标称自己是个勇于向别人求助的人,因为自己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是专家,但总有人能弥补他的不足,“我先后组织过几千人的团队,什么人都能和我合作,只要他的优点可以弥补我什么,我创业最需要的就是人,不管是谁都想挖。”

为了能够将更多的精英团结到自己的创业团队中,王定标曾公开发布过一篇招募创业伙伴的公告,几个月过去后,问起合作者的招募情况,王定标称,结果并不是太令他满意。

他是希望看到那些在某一领域已经成功的年轻人,能够像他一样投入到创业大军中来,“他们在自己5~8年的职业生涯中,已经掌握了将某一事情做好的技能,并且证明了自己有这样的潜质,但如果这样的人还长期在一个公司里做,其实他的职业生涯已经很明确了,不会有本质性的改变,我认为这对他们是大材小用。”

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

——对话王定标

新经济导刊:从清华毕业后,您就在不断地创业,是什么使您能一直保持这种创业的热情的?

王定标:是好奇心。我从小就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并且在脑子里不愿意留问号。我是从江苏淮安的农村考上清华的,不懂什么远大的理想,父母当年教育我考大学,只是为了能让生活更好些。不过小时候那种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我开放包容的性格。1986年刚上清华时,同学们都在谈论世界杯,只有我连世界杯是什么都不知道,在清华读书真是让我开了眼界,看什么都很新奇,每天都到图书馆去借一大堆书, 音乐、体育、军事什么都看,就这样,我的专业课也还不错,提前一年修完了所有课程毕业了。

新经济导刊:像您这样一位技术背景出身的创业者,却在一再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而不认为技术才是互联网中最重要的部分,为什么?

王定标:我承认自己还是很喜欢技术的,你现在让我写程序,我也能写得不错。但我现在做的是媒体,我更关心读者喜欢的是什么,然后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他们。对于大旗来说,只要是网民喜欢的,不管是技术还是内容都很重要。不过在互联网中,技术是进入的初级门槛,我们最初的网页全部都是靠搜索引擎自动生成的,现在之所以不再强调搜索的概念,是因为它对于网民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最终能看到的内容是什么,至于怎么生成的那是后台的事情。

新经济导刊:您说过自己是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仅在大学期间读过的书就不下2千本,在您读过的这些书中,有最喜欢的吗?

王定标:我觉得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比较不错的。它的核心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想生存下来,不管是任何环境,适应性是最重要的。比如夏威夷岛上的一种蛇就是这样,本来蛇是只吃活体动物的,但自然环境被破坏后,蛇的食物也越来越少了,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夏威夷岛上的这种蛇不一样,它学会了吃垃圾桶里的食物,繁殖能力也非常强,像老鼠一样。这就是适者生存,所谓的进化就是不断地适应环境。人也一样,如果不能适应环境,而是过分挑剔,挑剔环境,挑剔人,就会少一份希望。

新经济导刊:您曾经做过技术开发、市场销售、企业管理等不同位置的工作,如果让您选择,您最希望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王定标:我相信我职业生涯的终点会停留在中学老师这个岗位上。我生活的物质欲望很低,没有很多物质追求,只是希望生活能够充实。我一直在为自己的人生做些规划,希望能到一些比较艰苦的地方去,那里有很多学生需要帮助。之所以想做中学老师,是因为仅仅物质上的帮助其实是很单薄、微弱的,学生们更需要有人传递给他们一些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怎样认识这个社会,这个特别重要。而且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成长中最关键的时期。现在的中国正处在巨大的变革当中,很多人都在这场变革中迷失了,包括一些家长和老师,长此以往会造成一代又一代人的迷失。我相信,如果有一天我不做生意了,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再和生意有瓜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宋郑还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全文共 2579 字

+ 加入清单

宋郑还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在残酷的竞争中,展示出了一代商业领袖的才情与智慧。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宋郑还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赶鸭子上架,教书匠下海经商

宋郑还出生于中医世家,祖辈三十六代皆为中医。他说,在他祖辈那个年代,根本看不起经商。而在创办好孩子之前,其实他从没想过自己会经商,或许更没想到会做出一个上市集团。

因为历史原因,宋郑还并没有继承祖业。1968年高中毕业后,就插队在农村务农。在农村喂了5年猪之后,宋郑还被推荐到上海上大学,毕业后就在昆山做起了中学数学教师。世事无常。本以为就这样按部就班过一辈子的宋郑还,突然接到了上级领导的一个任命。

时值改革开放热潮涌动,政府鼓励学校办工厂。

于是,那时候涌现出了不少学校集资的校办工厂。现在看,虽然大部分都已经销声匿迹,但是还有一部分企业,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比如:北大方正、哇哈哈等。

当时宋郑还所在的学校也办了个工厂,生产的产品是直到今天才真正普及的微波炉。

自然,这是一次失败的投资。由于产品滞销,工厂亏损,老师罢工,最后连学校都被迫关门。情急之下,教育局领导想到了宋郑还。作为当时学校的副校长,又是大学生,宋郑还被赶鸭子上架,从数学老师变成了校办工厂厂长,而且还被要求,“无论如何都要撑4年!”

就这样,一个对经济一窍不通、教了十几年书的穷教师匠,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涯。

初尝经商乐趣,流连忘返

宋郑还接手时,工厂里还有40多个下属,但大部分都是附近的农妇,他甚至还要一次次地强调:不准在车间里面随地大小便!而且,厂里已经有8个月没发工资,怨声一片。

于是,在上海的各大工厂门口,每天都能看见宋郑还的身影。他奔波在各个地方,只希望能为工厂接点活干,却四处碰壁。

转折出现在1989年。宋郑还教过的一个学生的家长,是上海一家军工厂的领导,他听说宋郑还的处境,特意找到了他,并拿出一辆婴儿车,承诺如果他们工厂能够生产这种婴儿车,军工厂方面可以包销。找到活干的宋郑还虽然喜出望外,他开始自己研究,并决定将工厂的重心放在生产婴儿车上。

1989年,凭借着从银行贷款来的5万元资金,“好孩子”成立了。

第一年,宋郑还的工厂就生产出了2万辆童车,在支付了老师的欠发工资后,学校重新开门了。两年后,宋郑还就还清了所有银行贷款。不过,学校是开门了,但宋郑还却不想回去了。初尝经商乐趣的他,沉浸在商海之中流连忘返,先是推迟了回校时间,后来干脆就再也没有回去。

出售专利,用创新撬开市场

成立之初的“好孩子”,生产的只是老式婴儿车,有限的订单、较贵的原材料都折磨着宋郑还的神经,但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想来想去,宋郑还觉得还是得创新,只有做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才可能出奇制胜。

一次偶然的机会,宋郑还看到一张睡椅,于是突发奇想,“如果加上摇椅,加上轮子,不就成了童车?如果椅子可以翻转,不就成了两用童车,变成带摇篮的婴儿车,这个世界上没有。”之后,宋郑还拿着这个发明去申请了专利。

但当时工厂资金不足,根本不可能将这项专利利用起来。无奈之下,宋郑还只能把这项发明卖掉,换回了4万元钱。尝到甜头的宋郑还,开始在投入更多心力研发新品,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脑子里面的创意源源不断,接连设计出四功能、多功能童车。仅靠着卖专利,企业过了一段舒心日子。

有一次,一款童车专利更是被炒到了15万元!如此天价,一下子惊醒了宋郑还:这样的好东西只有自己才有,干嘛还卖啊,抱回家自己生产啊!于是展览会还没结束,宋郑还就回去了,开始把好孩子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一开始,产品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因为功能独家,好孩子的生意也是做得风生水起。

直到1990年代,厂里终于遭遇了困境。当时市场上仿造好孩子的产品铺天盖地,销售价格也更加便宜,甚至有一家浙江企业计划用3年时间击垮好孩子。与那些企业相比,当时好孩子的规模可谓小得可怜,如果要拼价格,恐怕很快就会被挤出市场。

不得已之下,宋郑还只能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放在了创新上面。他说:“我们只有一个办法——继续研发产品,他们仿造第一代产品,那么我就研发第二代、第三代产品,让他们永远跟在我后面。”

创新的力量果然很强大,不仅让好孩子活了下来,到1993年,销量更是成为全国第一。

走出国门,海外市场掀风云

宋郑还的婴儿车生意越做越大,只是,这并不是他的目标。有一次,一位德国厂商来好孩子的工厂参观。参观完后,该厂商和他说:童车不是这样制作的。一手将一个破落工厂打造成行业龙头,宋郑还心中的骄傲可想而知。德国商人的一番话,彻底激起了宋郑还的好胜心,他要让好孩子真正走向国际市场,一较长短。

好孩子国际化的第一步就是去香港找国际投资者。当时的中国置业给好孩子投了450万美元,这笔资金算是及时雨,如果不来,好孩子的资金链就要断了。第二步就是让好孩子的市场国际化,美国纽约是好孩子走向国际的第一站。打开美国市场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好孩子”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其产品和品牌就是无法进入美国主流零售通路。

“与当地品牌商合作,他们最多只愿意做加工合作,想用自己的品牌,有些天方夜谭。”宋郑还说道。但宋郑还没有气馁,美国巨大的婴儿车市场让他兴奋不已。在设计出一款具有摇篮功能的婴儿车后,宋郑还再一次带着新产品找到了美国第二大婴儿用品制造公司COSCO,并成功说服其与好孩子合作,推出“CASCO-Geoby”这一联合品牌。

借助COSCO这个支点,好孩子凭借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很快就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一举成为美国婴儿车市场的销量冠军。

继美国市场之后,好孩子“故技重施”,进军欧洲市场。同样的,不到4年时间,好孩子的产品又占领了欧洲市场销量的头把交椅。虽然在国内市场,好孩子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在海外市场却是叱咤风云的中国品牌。根据好孩子国际2016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收入36.8亿港元,国外市场收入30.2亿港元,占比高达82%!

纵观“好孩子”27年的发展历程,它的内在生命力,就是来自坚持创新与开放。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都不断地以研发、创新拉开与其他竞争者的距离。从一个校办工厂到行业龙头,宋郑还当称头号功臣。更令人敬佩的是,从创建“好孩子”的第一天起,宋郑还就没有想过私人去拥有这个公司的股权,他从未想过要去控制这个企业。

宋郑还说,一个真正的企业、伟大的企业,它都不会是哪一个人的,它应该是社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霍英东的创业故事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他的祖籍是广东番禺,但是从他的祖父开始,全家就离开了陆地,长年居住在舢板上,被人称为"舢板客",甚至贬称为"水流柴","家仔"。

19xx年,霍英东就出生在这样的舢板上。他最初的名字叫霍好钊,后来改叫霍官泰;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轻气盛的他自己改名英东,意思是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