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感动人物的作文精选3篇 作文怎么写推荐20篇

浏览

2804

作文

544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的春天和新的一年都是喜庆的,热闹的,但是2020年不同,2020年的一整个春天都不同,因为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入侵了我们的城市,让我们只能每天宅在家里,这个春天过得让我十分无聊,每天宅在家里十分难过,不能出去玩耍。同时也让喜欢运动的我,十分怀念之前没有疫情的快乐日子。

之前的每一天都是十分的美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每天都可以出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自由地玩耍!而现如今不能随意出门,即使出门也得戴口罩,不能自由自在地玩耍。

之前的日子里,一到周末就可以上街买东西,看电影的看电影,吃东西的吃东西,闲逛的闲逛——无比自由。可转观现在不能聚餐,不能去人口密集的地方,不能与外地人接触等,这让我们大家的春节变得不热闹,不开心了。

虽然现在因为疫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便,让我们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也从这次疫情中学到了很多,为了这场疫情攻坚战的胜利,无数的医疗员冒着生命危险写下请战书奔赴前线。

他们都是无名英雄,他们即使勇敢却也十分害怕与亲人分离,有多少的无名英雄承受着与亲人分离的痛苦奔赴前线,但是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舍小家为大家。我们能待在家里没事全是这些英雄的功劳,我们应该与他们共同努力坚持,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全国人民共同坚持一定会挺过难关,最终重新迎来我们的美好生活!同时我们也要对那些奋斗在一线的战士们说:“没有你们的不懈努力,就没有我们安心的日子!谢谢你们!白衣天使!”

让我们为逆行的白衣天使们送上祝福吧!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白衣天使们!这个特别的春天让我成长了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感动人物作文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到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我便想起了我国伟大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他是最令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的承诺,看着这有力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代忠诚——屈原的一生……

屈原走上从政的道路以来,极力主张实施变革,任用贤能,富国强民,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腐朽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上官大夫的嫉妒,便遭到群小的诬陷,昏庸的楚怀王把屈原降了职,屈原虽被降了职,但对楚国的命运十分关注,当得知楚国破坏六国联盟,派特使张怀到楚国游说时,屈原冒死进宫劝怀王不要上当,倒是遭到了子兰一伙的阻拦。后来怀王被秦王软禁,死在咸阳。

屈原悲痛之余,希望刚即位的顷囊王能变法强国,洗清出楚国的耻辱。顷囊王但比怀王还要昏庸,亲秦派依然得势,唆使蒋屈原赶出了朝廷,流放放北。秦攻破郢都后,楚国濒临灭绝。屈原悲愤交加,来到汨罗江边“既然在世完成不了我的心愿了,不如来世再来实现吧!我也只能以身了了我的政治理想!”经历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交加,逐自沉汨罗江。

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涯中始终关心出国的命运,陆续写出了《离骚》《天问》等,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他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格,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淡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201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和“炎黄”张纪涛。

朱敏才,是中国外交官一位风度翩翩的一位官员,他在地球奔波,工作期间到了不少的城市。等到他退休后,人们以为朱敏才会回到北京,像老人一样与老伴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但现实却不是这样。在一个特殊的机遇后,朱敏才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与老伴孙丽娜一起当起了一名乡村教师。他们一起在教师这个岗位坚持了十年,期间帮助了许多孩子,他们的出现,使许多孩子改变了命运。但是,在这个时候,朱敏才老师因劳累过度而倒下了……他得了脑出血,倒在了教学的路上。幸运的是,在妻子和学生们的期待下,朱老师战胜了死神,可他清醒后,却还惦记着上课。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感动中国给予朱老师和孙老师五个字:为霞尚满天。是啊,他们宁愿为了乡村里的小孩子能学习,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他们宁愿住在丑陋的房屋,也不愿住豪华的房子……他们是为了什么?他们是为了让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取得好成就!

在某个城市里,“炎黄”是大家熟悉的一个人的名称,但大家却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常常出钱资助幼儿园、敬老院等机构。他使用“炎黄”这个名称来掩盖自己,自己却默默地资助他人。他的真名叫张纪涛。他与妻子住在一栋普通的房子中,他在暗地默默将自己的钱毫不吝啬地捐出,张老人一生也不知道捐赠了多少钱。感动中国给予了他五个字:涓涓见沧海。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853 字

+ 加入清单

20x年伊始,庚子鼠年如约到来。因为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突然出现,这注定是中国人最黯淡的一个春节,全国上下人心惶惶;但这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中国新年又成为了一个最充满热血与斗志的历史时刻,全国同胞众志成城,心心相印。

全国各个地区、单位都为抗击疫情作出了积极响应,人们在各交通口拉起警戒线,城市社区和乡镇村庄设置了疫情检查站,关闭娱乐休闲场所,禁止大量人员聚集,延长春节假期,延迟开学。每天,互联网上总能看到许许多多为防控病毒传播作出奉献的人们:医护人员告别家人出阵疫情最前线;白衣天使和警察在路口检测来往行人的体温;社区和乡村干部入户开展宣传检查防控工作;快递小哥快马加鞭运送救援物资;许多明星和企业家慷慨解囊捐钱捐物;在这期间,我也看到了河南的“毒舌”村支书,将投资了巨额资金的电影撤档免费呈现给群众的导演,将老板用来抵工资的口罩悉数捐给医院的民工……我们坐在电脑前或电视机前,看到这些数不胜数令人感动的举动,总会一腔热血又柔情满怀,因为我们知道:国家在努力,人民在奋战!这本该人人欢喜、庆祝春节的日子里,大红灯笼高高挂,成了激励一线人员的祝福;檐下蜡烛整夜明,成了百姓为战斗者们所做祈祷;家家张贴的倒“福”,成了渴望中国人民早日渡劫的愿望。这个春节,我们不外出、不访亲!但距离如何隔得断亲情?这个春节,遥遥的思念与祝愿,令年味儿浓得特别!

但病毒势头凶猛,屋外的路看起来格外冷清,疫情消息不断刷新,人们坐立不安,心急如焚。患难见真情,一时间还真是涌现出万千爱国英雄。英雄们放弃安逸的假日与过节的欢愉,拭去眼角的不舍和恐惧,无论是平日里喜欢笑的姑娘、八十高龄儿孙满堂的老人,还是辛苦一年身心俱疲的工人,在这一刻,都变身战士。穿上护士服,拾起毕生所学,戴上手套和安全帽,无论医院、研究所、生产防毒口罩的工厂车间,还是茫茫无边的城镇与乡村,都已然成为无硝烟的战场。这场战斗必定是不凡的、伟大而动人心弦的!

钟南山院士,十多年前刀光剑影率领科研团队抗击非典病毒,此时,84岁高龄的他,再次挺身而出,率众多精兵强将挥师武汉。耋耄之年仍扛起宝剑,犹如补天巨人,竭力挽救陷于水深火热的无数人民;各地医生齐心,翩翩白衣却背负起请战书上一枚枚血红的、触目惊心的指印,从此放下自己的生命安全,全副武装,奔赴一线抗疫;风华正茂、年轻活泼的姑娘脱下漂亮新衣,为工作方便毅然决然剪去自己美丽的长发,但即便穿戴好战斗铠甲后的她们只能被看到一双疲倦却坚定的眼,仍让人毫无阻碍的看到她们那世间最美的脸庞与善良的黑夜里为他人发光照明的灵魂。前线医护人员本该是最熟悉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的,但一颗赤子之心早已经忽略了所有来自亲朋劝告自己不要冒险的声音,只感应的到呻吟的国土、啜泣的病患,他们出发、前行、奋不顾身地作战,防护服勒得脸上都有了血印。这样生动又年轻的、鲜活的生命,这样的爱国者们,值得所有人致敬。

和平年代,再次听到祖国母亲的呻吟和呼唤,令人不免心如刀绞。这样特殊、情急的时刻,更能让人在细微处体会到人性的平凡、伟大。春节前后的这几天里,你知道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吗?口罩生产车间放了假又被召回的工人们上下忙活,在机器声中憧憬着劫难渡过后陪伴儿女家人的时光;庞大的建筑力量被集结,工人们在本该欢天喜地过年的日子里背井离乡,不分昼夜地施工,只为与病毒抢时间,一周内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旨在创造更多床位、更多病人被及时救治的机会,你听听!这样充满气势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在向病魔宣告着驱逐令;除夕夜晚,一群群医护人员,告别牵挂、深爱自己的家人,坐在医院苍白的桌前,为避免打扰病人,不再欢声笑语,静悄悄地和同事们共享外卖构成的“年夜饭”……

经过专家、医护人员的研究,作为高中生,作为公民,面对当前形势,我们应当尽量待在家中,若要出行,做好防护戴上口罩;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不乱吃东西,坚决不吃野味;这既是科学的力量,也是人性的力量,心往一块儿聚,力往一块儿使,拯救民族危难,就不再那么困难。

作为一名高中生,也作为一名爱国者,看着不断传来的好消息、坏消息,只愿疫情柳暗花明,愿此刻仍在一线奋战的英雄们健康平安。愿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一切都成为一场考验、见证、激励,让未来的我们反省不足、长足经验、更加强大。愿这一遭劫难,再无重演;愿祖国从此,再度昂扬,生生不息。

我也在此真心祝福祖国母亲,沉痛缅怀因此劫难而逝去的同胞们。

像网上许多网友所说,愿我们平安,明年春天,再赴江城武汉,赏十里樱花。愿诸君安康,愿每个人都是爱国者。病毒击不垮任何一个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2024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感动中国对自己都是一次洗礼,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的开阔,我愈发觉得,感动中国对我而言一直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愈久而弥坚,不可摧毁。

2004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学校被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

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

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

2014年,彭丽媛向红丝带学校写信,并在采访中说:“我希望这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2024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带给我们一次感动的饕餮盛宴。

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央军委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转发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一级飞行员张超同志先进事迹,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和军委重要决策指示,踊跃投身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伟大实践,高标准做好部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

张超于2004年9月入伍,牺牲前为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战斗机团中队长。他矢志强军报国,倾力精武强能,勇于攻坚克难,坚守高尚品德,在每个岗位都拔尖过硬,先后29次参加和完成演习演练等重大任务。加入舰载机飞行员行列后,他以只争朝夕的劲头苦练精飞。2016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歼—15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因飞机突发故障,不幸壮烈牺牲,是我军献身航母事业的第一人。

通知指出,张超同志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征程上涌现的先进典型,是忠诚践行强军目标的时代楷模,是“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反映了当代青年官兵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哺育下茁壮成长的崭新风貌,体现了全军部队练兵备战、全面提升战斗力的昂扬斗志,展示了广大官兵凝心聚气、奋力前行的生动局面。学习宣传张超这个先进典型,对于激励全军官兵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强调,各级要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和军委重要决策指示,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把张超同志先进事迹作为改革强军主题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学习他爱党报国、矢志强军的坚定信念,苦练打赢、争创一流的责任担当,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坚守崇高、向上向善的优秀品质,争当“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要引导官兵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同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引导官兵苦练能打仗打胜仗本领,立足本职追求卓越,不断增强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素质能力;引导官兵砥砺军人血性胆气,树牢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核心的战斗精神,自觉传承大无畏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引导官兵坚守立身做人的高尚品德,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良好形象。要把组织官兵学习张超与学习其他先进典型结合起来,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结合起来,与完成战备、训练、执勤等重大任务结合起来,激励广大官兵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今日,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这次颁奖典礼中,有为了让失聪的儿子理解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陶艳波;默默捐款二十余年从不留名的普通市民张纪清;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被誉为沙漠“飞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普江……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十三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的孝女朱晓晖。

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了弥漫性脑梗塞,生活不能自理。她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辞去了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将房子卖掉了,但依然欠下一身债务。她和父亲便在社区的车库里安家,一住就是十三年。他们生活的唯一来源是她父亲每月一千余元的养老保险,常常只能让父亲一人吃饱,她也有十余年没买过新衣服,生活的重担使她才41岁就头发灰白……

她的故事,我忍不住问自我:“她在那么艰苦的情景下也能将”孝“这个字的本意作出最好的诠释,那我呢?”我想,我以后也要和她一样孝敬自我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做一个孝顺的人,让父母更欢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题记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孙家栋、王锋、支月英、秦玥飞、张超、李万君、梁益建、郭小平、阿布列林、潘建伟等,并特别致敬中国女排。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中国女排很让我感动,2016里约奥运赛场上,中国女排姑娘们团结一致,一路力克强敌,时隔12年重夺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次激励了亿万中国人!

他们的颁奖词是虽然它不是颁给个人,但是十一总会让我们想起一加一大于二,还有它代表着一个团队。绝地反击,上演惊天逆转。比的是实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气,奋勇拼搏,决不放弃。这是女排精神,是激励中国前行的力量!

他们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中国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中国梦,支撑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经过一点一滴,也能变得很伟大,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当他们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时,人们都为之感动,感动的不只是那优秀的品质,还有那无私的爱。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1997年4月,是个不幸的日子,张老师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迅速膨胀,疼痛难忍。她一面吃止疼药,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当她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时,面对一纸无情的病检报告(当时医院诊断为癌症),她没让领导、同事、学生知道,而是默默忍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生与死的煎熬。在这几个月里,同事们经常看见她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挪。她给学生加大了复习量,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她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晚上批阅作业试卷到12点。这样,一直坚持到7

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向领导说明情况,住进了昆明的一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的子宫和肿瘤重达2公斤多。手术后,医生要求她至少休养半年,可是手术后的第24天,她就回到民中上班了。由于手术失血过多,伤口没有完痊愈合,巨大的疼痛折磨着她,可她仍然坚持在讲台。由于过度劳累,97年12月,张老师的病情复发,领导、同事、学生多次劝她住院治疗,她不肯。她说:"我的事业是教书,我的希望是学生,不把他们送出学校我是不会先走的"。这段时间,她的工作量达到了极限,每天工作10多小时,更不存在星期六、星期天,全年休息的时间只有过春节的3天。直到98年3月,她的病情己恶化得特别厉害。人们劝她住院,她仍

然拒绝了。她说:"学生刚有起色,我不能离开他们,我的生命就是讲台"。领导、同事们说:"我们需要你活着,华坪人民需要你活着,请你服从安排吧。"冲着这份真情,她才进了华坪县中医院,这时,她仍然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工作。每天都是一拔下针头就走向讲台,从没有在医院安稳地躺过一天。看了不到一个月,医生告诉她医院无法控制她的病情,需要转院治疗。为了节约国家的医疗费,她毅然决定出院。为了即将毕业的学生,她拒绝再到任何医院治疗,仍然坚守在岗位上。就这样,张老师调到华坪两年多了,虽然她一直带着重病,一直承受着痛苦,可她从没有请过一天病事假。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感动山西十大人物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5岁那年,孟佩杰被送给刘芳英抚养,8岁开始,面对家庭生活的变故,她便日复一日地照料养母,任劳任怨,不离不弃。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后,她不放心养母,便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学。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百善孝为先”。通过本报的连续报道,孟佩杰的孝举感动了无数人,成为无数人学习的榜样。她本人也先后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大学生、中华慈孝人物、感动隰县十大人物等荣誉,被称为“最美的中国人”。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丁俊杰这样评价孟佩杰: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一个感动中国人的平凡女孩。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小小的年岁,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陈玉芳道德于人,不仅是奉献,更是收获。朴实的她虽更在乎实打实做事,但荣誉亦代表了社会的一种认同,为她曾经的付出。朴实的她虽更在乎实打实做事,但荣誉亦代表了社会的一种认同,为她曾经的付出。甜,笑看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人物作文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才会永恒------”这歌词多么让人感动。是啊!一缕阳光让你灿烂,一丝关怀令你温暖,一片爱心使你感动万千。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在有人献爱心,温暖他人心,也在感动着——中国。

实现社会主义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有这样一个事例:

梁万俊是一名试飞员。一次,一架新型战斗机诞生,梁万俊接受这个任务。

半路上,战斗机突然发生状况,飞机失控!飞机帽出黑烟这时梁万俊完全可以打开降落伞跳机,但这样话,人是保住可飞机却会坠毁。梁万俊心里也很清楚,一旦他跳下去,这个科学家们辛辛苦苦制作出来新型飞机就会坠毁,将会成为一堆废铁。为保全飞机,为保全国家财产,梁万军毅然决定迫降。但这样很容易机毁人亡——虽然梁万俊心里知道这一点,但他依然没有动摇这个决心。总部以为迫降做好准备,梁万俊小心翼翼驾驶着飞机着陆,飞机在停机场上划好久才停下来。算算看话,这惊心动魄一幕,就用八分钟!这紧紧握着一条火热生命八分钟啊!你又孕育一颗生命种子。

公共财物是国家财产,这是由许许多多人创造出来。梁万俊把战斗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他不顾一切,感动总部,感动全中国人民,同时,也感动——中国。

像梁万俊这样人还有许多,像孝敬父母田世国;像热爱生命贵希恩;像精忠报国任长霞;像不畏艰苦徐本禹——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人,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竟争社会,祖国是中华儿女成长沃土,个人成长离不开祖国。五千年历史、壮丽山河、灿烂文化,辉煌成就、崇高忠贞民族气节、不屈不挠坚强性格、可歌可泣英雄壮举——对!也需要充满爱心。人人献出一丝爱心,世界将变得更美好,灿烂阳光洒满大地,芳香鲜花开满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2024年度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2917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节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一群装扮有点像“天线宝宝”的少年,环绕着一个身穿白大卦的长者。“你最近长高了好多哦?”长者说话间,随手从口袋中拿出一个软尺。在年轻人身上上下测量,“身高165厘米,比去年10月入院足足多出了17厘米!不错不错。”

其中一名少年名叫达瓦(化名),来自西藏,患有极重度脊柱畸形(也称“驼背”),他身上的东西叫头盆环,是矫正脊柱畸形的牵引设备。长者叫梁益建,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他既是达瓦的主治医师,也是头盆环的专利发明者。

去年,西藏义诊的一次偶然相遇,让他们从此结缘。

事实上,每年通过各种方式,从全国各地来找梁益建看病的人不计其数。在8年的时间里,梁益建从患者身上总结出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他也逐渐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130度、150度、180度……超高难度的脊柱畸形患者被治愈,像是神话般让人惊叹。其中一例脊柱三维360度螺旋畸形的患者,堪称“世界最难”,梁益建通过手术,让患者的畸形得到完全矫正,增高30厘米。其术前术后改善明显的拍片结果,甚至一度引发国内同行的猜疑:“扭曲成这样都能被拉直,该不会是PS的吧?”

曾因治愈高难度病例

被同行质疑电脑合成

出生在重庆一个煤矿家庭,因矿难留下残疾的父亲,让梁益建从小立志要做一名好医生。

1986年大学毕业后,为了更好地学好骨科造福病人,梁益建先后6年自费在全国著名医科大学进修学习。为了更进一步研究各种颈椎疾病,他2003年考取了攻读神经病学的博士学位,两年后,他被推选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世界脊柱协会主席汉森教授处学习脊柱外科。

在进行脊柱畸形矫正时,很多极端案例没有文献可以参考,梁益建则通过自己的钻研,发明了一种可以让脊柱牵引使脊柱畸形变小的外固定架——头盆环,也因此打破了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手术矫正的“禁区”。

由于难度大,多次挑战医学禁区,梁益建的一些高难度病例术前术后对比图,曾被同行质疑为电脑合成。南京小伙肖强因180度的角形脊椎后凸畸形,肺功能受到严重影响。2007年起,他跑遍北上广等地知名医院,得到的答复都是“手术太危险没法做”。后来他在网上看到一些梁益建的病例,“有个跟我的情况很像。”

2012年10月,费尽周折,肖强在成都找到梁益建。梁益建坦言,像他这样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有两大手术难点:一是要截断脊椎骨,但脊髓碰不得;二是病人往往心肺功能很差,难以支撑手术。“手术可以做,但风险很大。”

确定请梁益建给自己做手术后,肖强回南京办医保手续,途中犹豫了一下,带着那组和自己情况相像的病例的术前术后对比图去找了一位上海的专家。这位专家看到表示:“不可能。这片子一定是电脑合成,没人做得下这个高难手术。”“但我没有出路,不做只有等死,做手术还有活下来的希望。”肖强决定放手一搏,于次月返蓉。

梁益建先用自己研发的“头盆环”给肖强做了一个月的前期牵引,这让他的脊椎后凸畸形明显改善,肺功能快速恢复。经过多次手术,一年后肖强康复出院。

就在本周,他在梁益建的脊柱畸形患者qq群里告诉大家,“我要去上海提亲了。”

事实上,除了肖强,截至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来自于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有人甚至是背着呼吸机来到医院治疗。在这些患者中,大多患者都是极重度脊柱畸形,伴极重度混合性呼吸功能障碍,早已超过脊柱外科学上的手术治疗范围。

在茶馆筹款

帮患者筹集数百万善款

医者仁心,这句话用在梁益建身上更为贴切。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重度脊柱畸形这种病,就目前国内病人分布来看,城市大大少于农村,发达地区大大少于落后地区。通常情况下,到医院求治的病人,经济条件都不那么好。

医院的医生说,梁益建博士是病人公认的“善人”。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钱从哪儿来?

“碰到生活中有钱的朋友,我会直接开口。”梁益建一脸地真诚。

身边经济条件稍微好的朋友,很多都收到过这样的“问候”:我们最近有个病人,没钱治病,你想不想行行善?“钱不在多,一分钱不少,上不封顶。”梁益建说,其实大多数还是愿意捐款,只是对钱的用途不明有些担忧。为此,所有朋友的捐款都是点对点直接交给病人,他从来不经手。

为了给病人筹钱,他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

2009年,梁医生在凉山州木里县遇到一个年轻患者刘正富,当时即给他许诺,“你等着,我帮你找到钱就回来接你。”这一句诺言对当时的刘正富来说几乎不敢相信。为了应诺,梁益建每次到茶楼喝茶都会在墙壁上贴出患者照片,向茶友募捐。梁益建也联系了很多公益基金,寻求帮助。

1年后,梁益建驱车7小时,去木里县接刘正富,并为他实施了手术。回忆当初,刘正富有些哽咽,“当时并没抱太大希望,没想到梁医生真的来接我了。”

收治的病人普遍家庭条件不好,但是梁益建收治的病人,治疗效果却出奇地好。靠着口碑,梁益建收治的病人遍布全国。有些已经治愈的病人在火车上、在大街上看到类似的病人,都会主动向对方推荐,“成都的梁益建医生可以帮你治好。”

梁益建帮助过的病人还有很多,他们至今与他保持着联系。为了给这些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博士团队从2014年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这种情感是很温暖的,作为医生,除了要有技术,更重要的是富有爱心,只有爱心能促使你去做一个更好的医生。”梁益建说。

自称“小医生”

每年要抽空下乡义诊

如今梁益建收治的患者已涵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年龄跨度从2岁到80岁。治疗的病例上千例,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突破了国际上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髓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无法矫正。

梁益建的病人多,手术时间长,手术难度大,体力消耗多,工作压力大。有时候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2013年5月23日,一张手术医生枕在两把小板凳支起的“床”上熟睡的照片感动了万千网民,图片中的主人公就是梁益建,当时他刚完成一台持续5个小时的脊柱矫形手术,因为太累,他就这样睡着了。

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梁益建表示,因为常年完成世界级难度的脊柱矫形手术,手术时间会比较长,精神也需特别集中,所以经常会比较疲惫,“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常态。”

如今,虽然名气越来越大,但梁益建仍称自己只是一个“小医生”,“只是干喜欢的事而已”。他每天的三件事:治驼背、喝茶、打太极。他的工作强度很大,每天只睡4个小时,一周要安排四五台手术,但却依然能够精力充沛。

即便这样忙,梁益建每年都要抽时间去贫困山区、藏区义诊。很多次与病人的相遇,就是在义诊的过程中。“今年6月份,我们还要去青海一趟。”关于未来,他透露自己还有个目标,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打造成国家级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治研究中心。

52岁的梁益建一边说,一边着急地从办公室起身,“接下来还有一个手术,医生们都等起了。”

华西都市报记者看了下时间,此时是12点30分,他还没有吃午餐。“有时间就随便吃点,没时间就算了。”他摆了摆手,一头扎进了手术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人物故事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__年__月1日晚,年近32周岁的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半决赛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亚洲纪录。

作为第一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这一夜,他“苏神”的绰号被更多人知晓。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炳添的人生,远比比赛还要精彩。

“飞人”

“9秒98”、“9秒83”,东京奥运会像一场梦——“飞人”

半决赛起跑前,他摆出了“拿捏”的手势,几秒后,他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赛后,他说自己只是想进步一点点。看似“凡尔赛”,但将个人最好成绩提速0.08秒的背后,是多年的漫长磨炼。

常年的训练比赛,带给他一身伤病,苏炳添原本计划在2017年退役,却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赛场。

2018年两次跑出9秒91的苏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锦赛后,便遭遇了18个月的伤病困扰,腰伤新愈,又添肩伤。这个永远追求速度的身体,跑得过对手,却跑不过伤病。

奥运会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长达13个月没有比赛。种种困难之下,身为“超龄”老将,他仍笑着说“我真的还可以再跑。”

强大的意志力支撑他一步步靠近奥运梦想,最终,苏炳添站上了奥运决赛的起跑线。

“苏教授”

赛场下的苏炳添,本科与硕士均就读于暨南大学,还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学生们叫他“苏教授”

个人的实践是他宝贵的教学素材。2018年4月,苏炳添被正式聘任为暨大副教授,他还曾利用国家队休整时间回校,教学生们热身与短跑的技术。或许下一次“苏教授”

今年,他带的第一拨硕士研究生已毕业,而“苏教授”

苏炳添在深圳大运中心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甚至还在写自己的博士论文。这件事登上过微博热搜,引得无数网友讨论。

苏炳添曾说,完全退役之后,他将会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练,我更喜欢当一名老师。”

“添添”

很多次采访中,苏炳添都会提到“青梅竹马”的妻子林艳芳,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羡煞旁人。

谈及2002年初中军训时的初见,林艳芳曾回忆说,笑容灿烂的苏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个。在那个纯真的年代,苏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样,会用玩闹、传小纸条等招数来吸引“女神学霸”的注意。

2017年10月10日,他们走进婚礼殿堂,结束了15年的爱情长跑。而后,他们迎来儿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后的生活就像结婚纪念日一样,十全十美。

苏炳添平时称妻子为“芳姐”,对方则叫他“添添”

苏炳添自认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但他会记得两人的每一个纪念日,几乎每一条微博都会和妻子互动。如果这不是浪漫,那什么才是浪漫?

苏炳添曾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道:“不要活在纪录里,要为破纪录而活。”这句话就像他的人生写照。被称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赛道奔跑的身影,还有,永远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1332 字

+ 加入清单

打铁还须自身硬,就是说作为一个锻打器具的铁匠必须具备硬朗身体敏锐的智慧,才能打出坚固耐用的铁器来。可以想见,把一块块坚硬笨重的铁坯打造成一件件精巧实用的铁器,需要怎样精巧的构思,耗费多大的心血与力气!如果自身素质“不硬”的话,何以使铁块儿按照铁匠的构思循序渐进地变成铁器? 这里所说的“自身硬”,自然就是说打铁者自身的素质过硬,打铁的技艺高超。潘建伟同志正是凭着自身过硬的本领和聪明才智,打造出了学生们心中的学术核心、精神领袖,以及“顶尖科学家”、“最年轻院士”、“量子世界领跑者”、“‘潘之队’的领头羊”等世界顶尖的“铁器”来。

我们虽然没有潘建伟同志那样攀登世界顶尖科学高峰能力和素质的硬功夫,但通过对其先进事迹的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出“自身硬”素质来。我们是家庭一成员、是单位一职工、是社会一分子、是九三一社员,我们应该在家庭、单位、社会、九三组织等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较高的才能,做到“自身硬”。

在家庭生活中的“自身硬”, 表现在做知书达理、坚强独立、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好妻子,恪尽职守、忍辱负重、心胸豁达、事业有成好丈夫,互敬互爱、相濡以沫的好夫妻;做对父母更多的祝福、体贴与关心,不惹父母生气,不再让头上已布满白霜的父母为你操心、能担当够孝顺的好儿女;做热爱学习、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好父母;

在单位里的“自身硬”,表现在做一位遵章守纪、敬业爱岗、团结互助、勤学上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的好员工;做一位勇于担当、勤政廉洁、开拓创新、信守诺言、具有人格魅力、平易近人的好领导。

在社会生活中的“自身硬”,就是应该做一位邻里和睦相处、爱护小区设施、管控好自己的宠物、不圈占公共绿地的小区居民;做一位不乱穿马路、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公物、乱抛杂物的行者;做一位遵守公共秩序、公共场所不大神喧哗、不乱刻乱画的合格游客;做一位真诚相待、与人为善、言而有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真心朋友……

在九三组织中的“自身硬”应该表现在:除要在本职工作上建功立业外,在参政议政、社务活动、社会服务等方面应做出一定的成绩来。

首先是在对社章社史进行深入地学习和领会。深刻理解九三的来龙去脉,明白要我做什么,我应做什么,并切切实实的落实在行动上,做一名合格的九三社员。

其次是在提高自己岗位履职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思想水平,做好选题、调研、撰写的每一步,弄出好的提案或建议来。

三是不断提升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的人际关系。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较高的沟通能力,就能在参政议政、社务活动、社会服务以及调研活动、撰写提案建议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是不断地加强学习。学习业务知识、政治理论、社务知识等,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充分发挥参政党成员的作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潘建伟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身处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个岗位的人们,都要有过硬的真本事,有了“自身硬”真本领就能在家庭、单位、社会、九三组织等等方面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观后感

全文共 1480 字

+ 加入清单

王定国,“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生于1913年的她,是目前仍然在世为数不多的长征老红军。她以百岁的壮丽人生,见证大国的崛起,并为伟大的时代讴歌!

如今,百岁高龄的她,脚步依然忙碌,还时常外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作了人们认为在这个年龄不可能做到的事。新年伊始,记者来到王定国位于北京北四环附近的家中,看望并采访了这位值得至深崇敬的百岁老人。

见到王定国老人时,她正在家中和子女打麻将。王老打牌,干净利落,落牌之声,清脆有力。闲时,王老爱打麻将,身边的人说,她只要一上麻将桌,立马精神百倍,“大杀四方”。记者不禁好奇百岁老人为何有如此之好的身体和精神,王老的小儿子谢亚旭道出“秘诀”:“我们老太太是一个活在精神世界的人,她对吃穿住这些物质上的东西看得开,没有任何要求,有时出门回家饿了,就吃包方便面,还不用水泡,就干啃。老太太常说,两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还有什么挺不过来的。”

90多岁高龄,重走长征路

1933年12月,王定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出任四川营山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为红军送弹药、清剿土匪,拿过枪、上过战场……1935年3月,王定国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自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回忆长征路上的艰辛磨难,王老出奇地平静,“草地我走了3遍,翻了5座大雪山,我们文工团要做宣传鼓动工作,行军途中跑前跑后,走的路远不止2万5千里,应该是一倍以上。”王老在雪山上还冻掉一个脚趾头,“就是用手一拨,趾头就掉了,也不疼也不流血。”过往的艰苦岁月,王老不愿多谈,但长征在王老的记忆中永不磨灭。

“母亲一直想去当年走过的地方看一看,看看革命老区,看看当年的乡亲。我们知道母亲心底有重走长征路的心愿”,谢亚旭对记者说,2004年,王定国91岁,恰逢纪念红军开始长征70周年,谢亚旭跟母亲商定了重走长征路的计划,“那段时间,母亲情绪非常好,很兴奋。但考虑她年事已高,不可能沿原来的线路再走一遍,我们就挑选了一些关键点,比如她参加红军的地方、入党的地方、第一次打仗的地方……并打算用几年的时间来完成她的心愿。”

2004年,91岁的长征老战士,重新踏上了长征路。

王老重走长征路的第一站选在了甘孜藏族自治州管辖的泸定县,红军长征时期著名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战役就在这里发生。“到达泸定县,我们稍作休息就走上了铁索桥,那天的江水特别湍急,站在桥面往下看就直头晕。但母亲非常兴奋,站在铁索桥上不用人搀扶走了一个来回。站在泸定桥上,母亲把我们招呼过去,对我们说,‘长征中我走的不是这条路,但你们父亲是从这条铁索桥上过去的,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我这次带你们到这里来就是让你们感受父亲他们当年的不容易’”。当时王老的三个儿子谢烈、谢云、谢亚旭陪在她身边,一起重走长征路,“像这样的话,母亲一路上说过多次,在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政府父亲当年住过的房前,母亲也说过,并且要求我们做儿女的,要带自己的孩子到这里来看看他们的爷爷,让他们不要忘记过去、忘记历史。”

“弹指一挥七十年,血染山河马列坚。立新革旧非常业,星火燎原乾坤传。七十年后又进川,心潮难平语万千。”这是王老200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而作的诗。几十年来,她最喜欢穿的衣服是红军的灰军装、八角帽,最喜欢写的字是“红军万岁”,她还曾写道,“70年前,我和我的战友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万里长征。雪山、草地,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战火硝烟中,无数英勇先烈为了理想信念而奋斗,最后成就了伟大的胜利。从红军长征到今天,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理想和信念矢志不渝地奋斗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人物郎平的作文素材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人物张富清事迹心得摘抄

全文共 1887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总书记对在贫困山区奉献一生的张富清同志的关怀与肯定,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扎根基层,恪尽职守,一点一滴地做好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情。

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

老英雄战功赫赫,却深藏功名,转业后选择最偏远的山区,做最艰苦的工作,过最平凡的生活。这种牺牲奉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大家。为我们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不忘初心。一是要牢记使命,忘记成绩,轻装上阵,时刻做好人生再出发的准备,绝不能自满于过往功绩而沉迷不前;二是要不惧平凡,但拒平庸,在基层岗位上、在日常工作中,只要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必须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做好;三是从容舍得,才能自得,老先生扎根基层的一生是幸福的,战场上、工作里都能不懈奋斗,守住了初心。

新时代强烈呼唤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立足岗位弘扬奉献精神,突出优质服务弘扬奉献精神,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弘扬奉献精神,认真落实党章规定和入党誓词,认真履行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甘入苦海、夙夜在公、以身许党,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精神新的时代,努力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交给我们的重大任务,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要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为榜样,弘扬奉献的精神。

一是要始终知责尽责、勇于担当。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建设中,形成了吃大苦耐大劳的奉献精神,从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这种吃苦奉献精神永不过时、永放光芒。我们要直面困难,迎难而上。人生不可能一路坦途,我们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尽最大的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不作胆小的懦夫,要做敢于尝试的勇者。我们要永远牢记最初进入工作岗位时的信念,不必过于计较得失,要甘于奉献!精神上要向“四讲四有”的目标奋斗。履职上要敢担当,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敢于迎着困难上,一旦出现问题,勇于挺身而出,敢于承担责任。在创新上有所追求,有动力有定力,善学善思善成,自觉运用于工作实践中。

二是要始终常在状态、创先争优。精神状态决定工作标准,展现敬业精神,事关能力素质,事关单位发展。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以不辱使命的崇高追求、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舍身忘我的拼搏精神、常在状态的自我加压,努力创先争优。要有奋发进取的工作干劲。要有争创一流的工作标准。高标准、创一流,既是指导思想,又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既要苦身子,又要苦脑子,需要扎扎实实扑下身子去干、去创。要有精细求实的“工匠精神”和工作作风。作风实、事业旺,作风漂、事业衰。

三是要始终知恩图报、知足常乐。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懂得知恩图报、知足常乐、知责奋进,清廉如水,不谋私利。在吃苦中奉献,在奉献中吃苦,是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所在。看待名利待遇要知足,追求什么,关键要把握好“度”,“祸莫大于不知足。”时下在一些人身上存在的职务升迁上“嫌慢”、环境上“嫌苦”、事业上“嫌累”、待遇上“嫌少”、名誉上“嫌无”的现象,就是“不知足”的问题。在名利待遇上,要会“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精神不懈怠、学习不满足、工作不退后,要会“比较”,我们要尊重岗位,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岗位和工资。抱着一颗感恩之心,珍惜手中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我们弘扬奉献精神,要把自己的岗位当做人生舞台,施展自己才华,演绎精彩人生。用一颗无私的心面对身边人和事,与人为善,互助互爱,坚持对的事,只做对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就会使平庸变为优秀,使自卑变为自强,使消沉变为进取,使自满变为谦逊。我们还要学会放弃,从容面对人生,排除杂念,平衡心态,从而取得更多更好的事业和生活上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3456 字

+ 加入清单

量子之星潘建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

他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斩获国际量子通信大奖,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6岁把世界首颗量子卫星送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的人生履历充满了无数惊叹号。这位超级大牛科学家,如果不是东阳人,如果不是几个月前还站在金华市文化中心报告厅的演讲台上,他的人生一定不会让金华人如此熟知,他的故事也就不会离金华读者这么亲近。其实,从教育思考者的角度来审视“别人家的孩子”潘建伟,满身都是给现今焦虑万分父母的教育启示。

记者从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和采访这位不断刷新自己的前沿科学家,知道他的一些成长故事和经历,这里例举一些,或许对金华家长来说会有一些启发。优秀的人总有一些共性,在平民化的科学家潘建伟身上,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且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其实,很多人的家里都正有个小小的潘建伟在悄悄地成长。

故事一:从小爱拆玩具

潘建伟生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小学读的是马宅镇雅坑小学,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他的爸爸在城里工作,经常给他带回来一些玩具。这些玩具最后的下场总是支离破碎、首尾分家。父母并没有因此多说他,只是让他整理在一个大箩筐里放在床下。他拆烦了也会尝试着把玩具组装,或者重新组合,但多数以失败告终。

启示:拆玩具的熊孩子挺多,就算现在的家长不会太心疼,不过能不因此骂孩子的父母还是非常少,能抽出点时间来一边帮孩子重新组装玩具,一边给孩子讲历史故事的爸爸更是非常罕见!

故事二:漫山遍野地玩

今年4月,潘建伟回母校,有几个东阳的小学生跑去看他,问他怎么走上科学之路的。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小时候住在山区,经常爬山,漫山遍野地玩,看到新奇的东西就捡回来当宝贝,尝过山里各种各样叶子和果子的味道。有一次看到一只冬眠的青蛙,感到奇怪的同时更为它担心,因为那时候并不是冬天,小男孩很怕青蛙在还没醒过来的时候就被经过的蛇啊猫头鹰啊之类动物的吃掉!直到他成年后,每当陷入思考的困境,也会去林间散步,喜欢捡掉在地上的树枝来闻一闻。留学的时候,他还喜欢在田野里挖野菜,回家做成菜给家人吃。

启示:从这个故事里你看到了那种在平凡的中国人身上缺少的好奇心了吗?都说玩耍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专家说了无数遍,可就是没几个家长真的相信,或是真的敢去执行。难道只有坐在教室里才算学习吗?孩子和大自然本身就有一种天生的亲近,但多数家长常常忘记,这也难怪,其实多数正在当父母的成年人小的时候也没怎么真正痛快地玩耍过,难解玩中滋味是自然的。

故事三:补课可以有

潘建伟读初中时进了东阳城,作文不会写,英语没学过,初中第一次写作文只得40分。爸爸妈妈心里有点着急,一边安慰儿子一边给儿子找老师补习。找的老师合适,只补了几次,小建伟就进步了。他在班里是班长,很想学好,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学好英语,就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后来英语成绩一直在学校里领先。

启示:补课是可以有的,不过一定要对自己的症,不能跟风,不能简单地和人家的孩子比。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知道,不过做得好的没几个。如何补课,真是一门大学问。

故事四:把自己的棉衣送同学

潘建伟爸爸和不少媒体记者讲过儿子有一次回家太晚,为了不打扰父母休息就在门外坐到天亮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是好多年前潘爸爸只讲给金华日报记者的:高中的时候,潘建伟是个热心肠,有一次,他把自己穿的棉衣脱下来送给了生活困难的同学,还发动大家一起凑粮票接济那个孩子。他家还有一张高中同学一起骑着自行车做好事的合影呢。

启示:父母善良,孩子才会善良,这种品质虽说并非遗传,但完全可以传递。少年潘建伟情商挺高,不但赢得了高中女同学的爱情,还在后来的事业中凝聚起一支非凡的科研队伍——“梦之队”,在自己做好科研的同时,带领团队共同进步。这需要极高的智商和情商、逆商。他的科研事业做得如此辉煌,队伍越来越大,连卫星都放了,真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家能做到的。这里包含的学问,是不是藏着一点西方名校要求的那种神秘的“领导力”影子?

故事五: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科大,学的当然是物理。因为他高中的时候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想的时间太多,太投入,都没好好听别的课,期中考试差点没考及格。从那时开始,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他开始自学量子物理,一学就是30年。他曾经对中科大的老校长朱清时说:“只要什么时候能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可能还搞不清楚,所以我就想活得长一点,我想把它搞明白。”

潘建伟大学时代的宿舍墙上贴着爱因斯坦的照片,人家问他最崇拜谁,他毫不犹豫地说是爱因斯坦。1996年,26岁的潘建伟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起初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但最终改选了这位诺奖得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塞林格教授当时只是一位普通教授,潘建伟认为他学识渊博,在新兴学科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他对爸爸说,自己是要选准方向,选对导师,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他知道导师正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

前段时间,有年轻人问他如何选专业,他的回答是“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

启示:很多时候,孩子的任性中有着一股执著和自信,有的家长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好心给以纠偏,结果好心办了坏事,让孩子离自己的喜好越来越远。如果父母的家长意识在这时候弱化一些,或许反而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孩子。这似乎是一个共性,不少出身农家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等成功人士都有体现,可以对号入座。所以,孩子的强与弱,父母的弱与强,挺辨证,挺艺术,个中滋味,当家长的需要调动一点悟性方有体会。

另一点启示是:偶像和榜样,绝对可以有、应该有,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追星就要追对星。潘建伟追了爱因斯坦几十年,把偶像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自己也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科技明星。

故事六: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今年4月,潘建伟给金华老乡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记者当时问潘院士:作为成功的科学家,如何解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当时,他想了想说:“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需要好好想一想,你给我发邮件,我空的时候回答。”后来他就一直没有空,量子卫星的事情过不了多少日子就有新进展,忙到家人都不敢给他打电话,邮件之约也就没了下文。但就在前些天,记者看到他在央视访谈中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感触良多:“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我到阿尔卑斯山大峡谷去游历。一个大概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问,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就像时空穿越里面的东西。万万没想到,老太太说: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竟然自己跑去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这是不是个例呢?几年之后,潘建伟在海德堡大学做了一个手术,醒过来时护士站在床前。护士说:潘教授,你是不是研究跟时空穿越类似的东西?他说:是。护士说: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因为他当时鼻子里插着两跟管子,非常痛苦,只好说现在我讲不了,将来送给你点资料吧。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欧洲人对物理学的好奇。”

在国内,潘建伟也做科普演讲,尝试用最生动的方法讲量子叠加态、量子纠缠,许多学生会说:老师,我很认真听了,但是听不懂。然后,他们就去自拍、刷朋友圈、玩游戏。到这里,这个学生和物理学的故事基本上就结束了。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因也许也在其中,对科学没有真正的好奇。

启示:好奇心!这或许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潘建伟用自己的故事和遇到的故事很好地做了回答。

不过,也不要太灰心,尽管很多大人已经不太会提问了,但孩子们还没丧失这种能力。4月7日,“潘老师”讲完《神话、哲学、互联网与人类未来》之后,立即就有一群身穿院士服的少科院“小院士”把他团团围住争相提问,“小院士”朱学谦问的问题颇有深度,得到潘院士的表扬:既然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为什么都在讲空间上的纠缠而很少有时间上的纠缠呢?潘院士回答:“也是有的。”接着耐心地讲解了10多分钟,最后还问“小院士”们是否听懂了,并给每一个“小院士”写了一句鼓励的话,签了名。如此看来,潘建伟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遇到了很多贵人,也成了很多人的贵人。我们做父母和老师的,甚至作为这个社会的成年人,都应该努力去当孩子的贵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新型冠状病毒如同猛兽般来势汹汹,吞噬了喧嚣的闹市与灯火通明的大街,原本欢乐祥和的年也躲藏了起来。新型冠状病毒由武汉随着返乡人潮蔓延全国,这场无声无息的战役就这样打响了。紧张慌乱、惶恐不安也随之传播开。抗击疫情进入紧急状态,全国高度警戒,村村户户严把病毒预防关。但在疫情面前,依旧有许许多多的白衣战士挺身而出,站在疫情前线,无怨无悔地坚守着。

84岁的钟南山爷爷,在2003的SARS病毒感染时铤而走险,站出来说:“来,到我这里来看病。”而现如今,他本应该在家安度晚年,但是依然在人民最需要时,站在疫情最前沿。

钟南山站了出来,全国的医护工作者也随即冲向了最前线,汇聚成一堵牢固的墙,共同抵抗最强劲的浪潮!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这个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当疫情爆发时,普通的逆行者就是冲锋陷阵的战士,是博爱仁厚的英雄!拉响警报的李文亮医生在与危险病魔的抗击中离开,你毅然决然的样子最美;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因连续奋斗重症感染而逝世,你坚守的样子最美;那些舍下子女去一线抗疫的双医家庭,你们舍小家顾大家的样子最美;那些为了方便工作而剃去漂亮长发的女护士们,你们光头的样子最美!正是有了这些“最美逆行者”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生忘死,才有了我们平安稳定的生活。

让我们致敬那些“最美逆行者”,敬畏自然,守护生命。让我们众志成城,一起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期待那些白衣战士早日归来阖家团圆。白衣战士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一位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我喜欢阅读。我喜爱阅读童话、科学,我喜爱阅读小说、天文……我在书中阅读、认识过无数个大大小小、各个领域的人物,他们各个都令人崇拜,但,我却更崇拜她、敬佩她。

她,在英勇就义时只有区区的14岁;她,从容地躺在了铡刀下,却没有丝毫害怕;她,就是那个家喻户晓的刘胡兰。

1947年1月12日,年仅14岁的刘胡兰因为叛徒的出卖而被捕。刘胡兰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她还是坦然躺在敌人的刀座上,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宁死不屈,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

刘胡兰大姐姐就真的不想要自己的生命了吗?不,她不是的。有谁不想要自己的生命哪?!但她是为了革命而牺牲的,她认为自己死而无憾!她没有像甫志高一样做叛徒,出卖共产党,给中共重庆地下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她在敌人的铡刀前大义凛然,虽然她只是一个出生在农民家中的年仅14岁的小姑娘,但又有几个人能够比她更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精神更强烈、更伟大呢?同样,一个民族的兴盛,如果没有英雄,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加强民族凝聚力?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主席的题词刘胡兰姐姐受之无愧。敌人的铡刀夺去了刘胡兰的生命,却夺不去“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豪情。我相信,刘胡兰姐姐的事迹一定会一代代地传颂下去;她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们是祖国的新苗,只有从小热爱祖国,长大才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