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乞巧节的由来作文汇总20篇

少先队建队日即将来临,那么乞巧节的由来作文?下面是开学吧小编整理的范文,快来看看吧,欢迎欣赏与借鉴。

浏览

7575

作文

1000

“1元”房价的由来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郑州楼市可谓火爆。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9月6日之前郑州已在土地市场拍出9宗高价地块,恒大、万科、雅居乐、荣盛、碧桂园等地产商均刷新过郑州土地市场的单价纪录。

楼市方面,201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郑州环比价格涨幅5.6%,居全国第一位。

为给楼市、土地市场降温,早在去年9月14日,郑州市出台了9项措施,其中1条就是限制土地价格的飙高,提出“限地价,竞房价”:郑东新区、郑州经济开发区土地出让时,网挂报价超过50%溢价率,网挂报价中止,此即土地价格“熔断”,之后参与网挂的竞买人现场竞综合房价,价低者得。

2016年10月27日,郑州市又发布《国有建设用地(住宅)使用权网上挂牌交易限价竞买暂行办法》,规定出让郑东新区、郑州经济开发区范围内的住宅用地使用权时,竞买人先竞地价,地价如达到熔断(熔断价为起始价的150%),再竞房价,即竞买人承诺销售房价不得高于规定的所处区域的综合房价,且其所报的综合房价最低者为土地竞得人。土地竞得人不得高于竞得房价进行销售。

为抢到土地,房企想尽了办法。

今年1月22日,郑州市郑东新区挂牌出让7宗住宅用地,其中,多宗土地触发“熔断”价格。成交记录显示,牟政出【2016】198号土地综合房价仅为1元/平方米,地价5.4亿元,竞得者为河南好喜地置业有限公司。这意味着如果该地块成功出让,房屋的销售价格为1元/平方米。

郑东15号地块以23631元/平方米的最低房价报价拍出,这一综合房价仅比楼面价高了2元/平方米。牟政出【2016】199号地块的综合房价报价为4100元/平方米,低于楼面价333元/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火把节的由来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李东阳

很久很久以前,楚雄有一个大花园,那里住着一位神仙。有一天神仙微服出巡,便无人管理花园。后来,来了一群聪明、勇敢的彝族人。他们把花园里的花拔了,种上了粮食,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来,神仙回来了,看见自己的花园变成了一片片田地,他很是生气。怒气下的他叫来好朋友-——虫王,请它在六月二十四日晚上把粮食吃光,撒上花种。这话让善良的火凤凰给听到了,立刻飞向村庄。

村庄里有一位帅气、善良、勇敢的小伙子,他曾经救过火凤凰。火凤凰飞到村庄里,把这件事告诉了那位小伙子。当时大家都吓坏了。小伙子大声说到:“我有一个办法。”村民们立刻安静了下来。“蝗虫怕火,我们就用火烧。”小伙子说到。大家都赞同他的办法。于是在六月二十三日那天,他们上山砍柴,收集够了木头,把木头都做成了火把

六月二十四日晚上,天空中电闪雷鸣,一道道闪电过后,突然天空中黑沉沉的,一大片蝗虫从天上飞了下来,那声音响彻云霄。村民们都吓坏了,小伙子大喊到:“不要慌,快点火把。”村民们回过神来,他们点燃火把,一起奔向田野。先飞下来的蝗虫都被烧成了灰,大家像一条火龙,包围了田野,蝗虫一波一波地飞下来,激战了半个多小时后,蝗虫终于被村民们给赶走了。

庄稼最终还是保住了,村民们围着火堆唱歌、跳舞,一起吃肉,一起喝酒,一起欢呼到天亮。

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村民们都会载歌载舞,后来,就把这一天叫作“火把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腊八粥的由来作文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粥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提起“腊八节”,大概多数人头脑中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喝腊八粥”,真正的老北京习俗更多的还是从清朝开始。肖复兴表示,就腊八节来说,几乎所有习俗都是围绕喝腊八粥进行,但最早腊八粥是供穷人食用,“到了年底穷人没有吃的东西,将锅盖、缸沿打扫出的剩米煮成粥喝,慢慢形成习俗,最终传到官府、宫廷和寺庙。”

在漫长的民俗演变过程中,许多俗语也随之出现,即“送信的腊八粥”,“过了腊八就是年”等。肖复兴解释,作为节俗来讲,如果说过年是一首交响乐,那麽腊八节就是第一章“前奏曲”,“过年”由此拉开序幕。而腊八粥又称八宝粥,内里“五味俱全”,“八宝”含有吉利之意,而在“五味”中,“苦味”含有一席之地,与“八宝”对照,这是与腊八节中与穷人相关的地方,慢慢演绎成今天所讲的民俗。

“如果失去了这层含义,那就是被剥离了核心。过去旧社会存在对立分离的现象,腊八粥在那一天的意义才非比寻常。”肖复兴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饺子的由来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北方,最着名的就是包饺子了,饺子的种类繁多,有:酸菜猪肉的、羊肉芹菜的、牛肉萝卜的、韭菜鸡蛋的、玉米香菇猪肉的、白菜猪肉等等,依照个人口味来做。不用说,你肯定吃过饺子,可你包过吗?包饺子是件挺难的事,如果没有做过的话,那就跟我一起学习一下吧!请注意以下几个要求:

1、必须要用上等的面粉。(因为这样包出来的饺子皮,才有着光亮柔滑的表面、洁白如钻的“皮肤”。)

2、面要揉得不硬不软、恰到好处。

2、如果包肉馅的饺子,最好用新鲜的肉,而且要肉多菜少才好吃。

3、提前先把肉剁碎,用调料拌好:油、酱油、盐、味精、胡椒粉、葱、姜等,30分后加入剁碎的菜,搅拌均匀。

4、饺子一定要包紧,不然在煮的过程中会爆开。

5、煮饺子要注意火候,先盖上锅盖煮开后,再打开锅盖煮两三个开即可。

好了我们已经把准备工作做好了,现在我们开始包吧!

先把已经揉好的面团分成大小基本相同的小块,把每个小块面团擀成薄薄的饼,这就是所谓的饺子皮了;在饺子皮中放入适量的拌好的饺子馅,把重叠的饺子皮边捏紧后,这样一个饺子就包好了,等全部包好后就可以放到已经烧开的水中煮了,在水中少放点盐,据说这样饺子就不会粘在一起了。

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沥干水后盛入盘中,快来品尝一下自己的杰作吧,请你一定要告诉我们味道如何阿!

关于饺子的文化还很多呢!我们了解到的只是其中的一角。听听下面的饺子由来的故事吧。传说是这样的:

东北有一个小村庄,人们过着平静又快乐的生活。可是,有一年山洞里,出现一只凶猛无比的大怪兽,有时叼走了小孩,有时吃掉了牲畜,村里的人成天提心吊胆,日子再也不快乐了!这年除夕村里来了一个外地人,名叫努尔哈赤,是个武艺高强,又爱打抱不平的人,他了解这个情况后,独自前往大怪兽出没的地方。经过几番搏斗,终于刺死了怪兽。大家把它的肉剁碎,包在面皮里,煮来吃掉,发泄了心头的愤恨。从此以后,每年除夕,村里人都要用面包肉馅,做成食物来吃。到了今天,饺子这种食物己不限新年才能吃,只要我们想吃,随时都可上饺子馆去,当然,也可以在家里自己包饺子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清明节的由来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宛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寒衣节的由来说明文

全文共 1445 字

+ 加入清单

寒衣节脱胎于先秦迎冬礼仪

根据《礼记·月令》的记载,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但是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但是这个观点只是理论上的汉族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寒衣节的形成有人推断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寒衣节“授衣”

农历十月在古代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时为了彰显自己顺应天时,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上早朝的时候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所以南京有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在古代人们也将冬衣捎给边疆的将士,或者外地经商的商人、外出求学的游子。表达人们之间的牵挂和关怀。

也有说法源于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广为流传,但是她为什么不远千里要去长城寻夫呢?据说秦时孟姜女的丈夫范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 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如今寒衣节也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寒衣节源于商人促销手段?

有一种说法是说十月初一烧寒衣是商人的伎俩,这个聪明的商人是谁呢?据说是造纸术发明人的蔡伦的大嫂。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蔡伦大嫂芳名慧娘,她看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便叫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习造纸,但是她丈夫不是那块料。学了点皮毛就张罗着自己开了造纸店,结果纸质低劣无人问津。夫妻二人对着一大堆的废纸发愁,怎么办才卖的出去呢?慧娘还真对得起“慧”字灵机一动就想到了好办法。

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戏,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情人节的由来

全文共 1312 字

+ 加入清单

版本1: Valentine’sday是情人节在英语里的叫法。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罗马,那时恺撒已经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Claudius当政。当时,罗马内外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为了补足兵员,将战争进行到底,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龄范围内的男子,都必须参加罗马军队,以生命为国家效劳。自此,丈夫离开妻子,少年离开恋人。于是整个罗马便被笼罩在绵长的相思中。对此,暴君大为恼火。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国人举行结婚典礼,甚至要求已经结婚的毁掉婚约。然而,暴政禁止不了爱情。就在暴君的国都里,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我们的主人公。他不忍看到一对对伴侣就这样生离死别,于是为前来请求帮助的情侣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结婚典礼。一时间,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整个国度传开,更多的情侣秘密地赶来请求修士的帮助。但是,事情很快还是被暴君知晓了,于是他再一次显示了残暴面目——将修士打进大牢,最终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敢于与暴君斗争的人,渐渐地使得2月14日成为一个节日。很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再也记不得Claudius的大名,再也记不得他的权杖与宝剑,但依然会纪念Valentine修士,因为那个日子是Valentine’sday是情人节。

版本2:在古罗马时期,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在古罗马,小伙子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版本3:一本英语辞典上注释说,范泰伦节(情人节)2月14日,来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据说鸟类在这一天开始交配。那时的风俗是:在牧神节期间,每个青年男子从一只盒子里抽签,盒子里放的是写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条子。抽到谁,谁就成为那个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后来这个节日改为纪念一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圣徒。古罗马青年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悉心照料。临刑前圣瓦伦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艺品,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示心诚志坚。姑娘们晚上将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希望梦见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节中,以赠送一枝红玫瑰来表达情人之间的感情。将一枝半开的红玫瑰作为情人节送给女孩的最佳礼物,而姑娘则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为回赠的礼物。据说,巧克力成份之一苯基胺能引起人体内荷尔蒙的变化,跟热恋中的感觉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关于中秋节的由来

全文共 1104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母亲节的由来作文400字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母亲节由来起源于古希腊。在这一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当然,古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种迷信,它同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 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青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1864-1948)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她提出应设立一个纪念日来纪念默默无闻做出奉献的母亲们,可是这个愿望尚未实现她就逝世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于1907年开始举办活动,申请将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节日。节日于1908年5月10日在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正式开始。她曾亲自在教堂中安排仪式,组织活动,同时要求前来参加者胸前要佩戴白色的石竹花。这一活动,曾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兴趣。翌年,便有更多的教堂纷纷组织同样的活动。

1911年,庆祝母亲节的活动已经开展得非常广泛,不仅席卷美利坚合众国的每一个州,而且连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的一些国家也都开始庆祝这个节日。美利坚合众国人还把宣传母亲节的传单用十种不同文字印发到各国去,以便扩大影响。此后几年中,庆祝母亲节运动的热潮有增无已。1912年,美利坚合众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1913年5月,美利坚合众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以及内阁、参众两院和联邦政府的一切官员一律在母亲节佩戴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利坚合众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要求总统发布宣言,号召政府官员在所有的公共建筑物上悬挂国旗。紧接着,威尔逊总统昭告全国公民也在自己的住宅上挂国旗以表达人们对美利坚合众国全体母亲的热爱和尊敬。此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每年都要发表一篇内容相同的宣言。

1913年,美国国会确定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为法定的母亲节,并规定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表达对母亲的尊敬。而安娜·贾维斯的母亲生前最爱的康乃馨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改弦更张的成语故事由来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改弦更张

【拼音】: gǎi xián gēng zhāng

【解释】: 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见于《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又见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下面故事从《汉书》。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叫董仲舒,广州(今河北枣强东)人。他学习非常用功,整天埋头在书房里学习,书房附近的园圃,两三年都顾不上看一看。后来,他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当时,汉武帝刘彻举贤良文学之士,请他们对施政方针提出建议。董仲舒说:汉朝继秦而立,秦朝的旧制度都不适用了。好比琴上的弦已经陈旧不堪,没法使音调和谐了,必须把它解下来,更换新弦,然后才可弹奏。政策制度也是如此。行不通了,就要改革,然后才能把事情办好。应当更换琴弦而不换,就是第一流的音乐家也弹不出优美的音调来;应当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贤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创造令人满意的政绩。

董仲舒还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些,都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改弦更张”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变更方针、计划或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国际音乐日的由来和意义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1979年10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国际音理会第18届全体大会上通过了确定每年10月1日为“国际音乐日”(简称IMD)并成立了“国际音乐日”组织。 其宗旨是努力使音乐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通过音乐把各国人民联合在一起。

其宗旨是努力使音乐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通过音乐把各国人民联合在一起。通过音乐还可以治疗人们心理和躯体的疾病,比如通过音乐赏析与音乐治疗,音乐是人类发明的一种美好的语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通过音乐心理专家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收获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音乐可以模拟自然界各种声音,它能让欣赏者脱离纷扰的凡间世界,让人产生回归自然、与世间万物同在的美好感受。

在音乐赏析这一环节里,心灵导师将给大家播放模仿自然之声的美妙音乐,然后指导大家如何用自己的身体来“欣赏”音乐,尤其是要这些美妙的旋律为自己的心脏和心灵“按摩”。通过这样的过程,参与者可以从沉溺于人际关系世界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实现自我与自然的沟通,实现人的自然调整,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这样的过程参与者还可以开发潜能,认识自我,通过增长身体的活力提高创造性。

主动音乐治疗是音乐心理治疗师指导参与者,通过使用能表达个人内心感受和情感的乐器进行演奏,来发泄和调整自我,从而获得健康和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盂盆兰节的由来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的真正来由可能在中国阴历历法。道家道术对阴阳五行的理解最为深刻,运用也极为广泛。

道术把古代阴历的一、七、十月的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认为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有这样的见解呢。

其一、按阴历一年十二月划分,七月正在一年之中,称作“中”恰如其分;

其二、按日月会辰,七月为“申”月,属于阳气盛极,阴气暗生之月,阴气即杀气、鬼气;其三、按二十八宿运行规律,七月里强调死亡、灾难、拯救、慈悲之义……所以个人认为,正是这些死亡、灾难、拯救、慈悲之义演变出中元节、孟兰盆会、水陆大会、祭鬼拜祖等一个个节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七夕的来历作文:七夕节的由来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复活节的由来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复活的节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国家都过这个节。

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复活,也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据圣经记载,上帝的儿子耶稣降生在马槽里,当他三十岁的时候,挑选十二个学生,开始传道工作。三年半中,他医病、传道、赶鬼,帮助各样有需要的人,将天国的道理说给人听。一直到上帝所安排的时候到了,耶稣基督被门徒犹大出卖,被捉拿、审问,被罗马兵丁钉死在十字架上,临死前曾预言三日后必复活。果然在第三日,耶稣复活了!按圣经的解释,耶稣基督乃道成肉身的圣子,来世上为要赎世人的罪,成为世人的代罪羔羊,这也是为什么复活节如此重要了。

耶稣虽然像犯人一样被钉十字架,他死并不是因为他有罪,而是要按上帝的计划替世人赎罪。他从死里复活,表示他为我们赎罪成功。任何人只要信靠他,向他认罪,就可得上帝赦免。而耶稣的复活,代表他胜过了死亡,所以凡是信靠他的人,都有永生,就是可以永远和耶稣在一起。因为,耶稣仍然活着,所以他听得见我们向他的祷告,会看顾我们每天的生活,赐力量给我们,让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耶稣仍然活着,天天与我们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平安夜吃苹果的由来有三个起源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一、平安苹果由来:从中国的大学生中流传开的

时间大约是80年代中,地点是广州或武汉。这些人是当时的天之骄子,他们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接触了部份的外国留学生,外籍教师,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传统,于是他们也过起了圣诞节,但是他们将圣诞节理解为外国人的新年,他们在这个节日里添加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平安夜吃苹果取意平平安安的意思。

二、平安夜吃苹果的由来:从港澳台的留学生中传来的

时间大约是80年代初期,地点是广州或厦门,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从港澳台来的留学生不多,中国社会的物资也不是很多,他们中的部份人有过圣诞节的习惯,但没有火鸡,也没有圣诞大餐,有钱也买不到些什么东西。12月市面上只有苹果这种水果卖,于是他们就吃苹果庆祝。喻意有新年里,平平安安。

三、平安夜吃苹果的由来:从卖苹果的小贩中流传开的

时间不清楚有说是90年代中,地点基本上遍布全中国,原因是外来的水果大量流入中国市场,价格便宜,本土生产的苹果泄销,于是贩卖苹果的商人就借平安夜卖苹果。于是这个平安夜吃苹果的中国传统就正式产生了。

圣诞节前一天晚上,24日晚又叫平安夜,送苹果的意思有平平安安,团团圆圆的意思。个人认为有意义的,苹果是圆的,象征着祝福人家团圆幸福的意思。苹字谐音平,即平安的意思!有的人说要够24角买一个苹果给喜欢的人有表白的意思,也有人说苹果就是传说中的智慧果,在圣诞节送苹果是很好的。记得去年和同学一起逛中央大街的时候,有一个多年不见的同学送了我一个苹果,当时并没有在意苹果的真正含义。

如果现在还未恋爱或已经恋爱的朋友们,如果真的喜欢对方的话那么不妨送一个平安果哦

最早在中国有圣诞这个概念,缘于十九世纪,传教士把基督教引入中国。而在此后的百余年,由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广泛,使得圣诞的庆祝也没有在中国形成气候。近十几年来,先是在中国工作的外国基督教徒增多,为了让他们有机会的场地度过这个节日,才促使圣诞节活动逐渐增多,随后,更多的中国基督教徒和非基督教徒也加入进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介绍劳动节的由来的英语作文

全文共 1441 字

+ 加入清单

The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also known as May day, is celebrated on the first day on May. There are more than eighty countries celebrate this festival since 1889. People may know that the workers day is about having a rest on that day, but most of them dont know how this day comes from and the story behind it.

In the late of 18 century, the cruel capitalists in order to make more money, they demanded their employers to work all day, but only paid them with low salaries. In America, the workers had to work at least 14 hours a day, sometimes, they even worked as long as 18 hours. Due to the unfair payment, the works knew that they had to stand up and fight for their rights, or all of them will die young. Then the workers started to go on strike, demanded that the reasonable working hours should be 8 hours a day. However, the capitalists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kers demand. The workers had to fight for their rights for themselves. On may 1st, 1886,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s worker unions got together to start the biggest strike. After that day, the law had passed the rules that the workers working hours would be 8 hours per day. This strike had made a different. The worker did not need to suffer from the long working hours with low payment.

The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aims to memorize the spirit of brave and show our honor to the former workers. Because they had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odays happines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压岁钱的由来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三十晚上,每个孩子都可以收到大人给的“压岁钱”。压岁钱放在红纸包里,纸包外面用金色印着龙凤呈祥或十二生肖的图案,还有一些吉祥祝福的话:“岁岁平安”“好好学习”等等。

发压岁钱的风俗,其实流传很久很久。最早的时候叫“压祟(suì)钱”。“祟”是倒霉(méi)、晦(huì)气、不吉利的意思。孩子永远是大人的希望和未来,大人永远希望孩子将来幸福。可是那时科学不发达,人们生活水平低,灾难和疾病随时会降临。所以大人借一年一度的春节,给孩子们“压祟钱”,希望能“压祟除邪(xié)保平安。”

那时“压祟钱”是一种外圆内方仿制的小铜钱,用红带子穿过钱孔,打个中国如意结,系上红穗子,可以佩在身上避邪。大人把“压祟钱”事先用彩色的丝线,穿过一个个铜钱的孔,串成一条龙的形状。当孩子睡熟后,将串串“压祟钱”盘在孩子的床脚边,或者放在孩子的枕头旁。据说鬼祟邪恶(è)的东西都是夜晚出来的,“压祟钱”可以镇住噩(è)梦,镇上一年。那时这种小铜钱是不能买东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年的习俗与由来

全文共 180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民间有祭祖、祭灶的习俗,提前一周进入过年氛围。民谚: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二七二八把面发,二十九对联贴门口,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过小年祭灶的食品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云南部分地方以正月十六位小年,过完小年才算过完年。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国,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

扫年

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是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

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然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烧假马、放鞭炮送灶王爷骑马上天。上世纪50-60年代,祭灶王爷的习俗逐渐消失,但吃灶糖(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和打扫房屋的习俗仍流传至今。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小年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今天正好是北方的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603883,股吧)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秋节的由来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八月十五日是一个月圆之夜

我想知道中秋节由来,我问妈妈,妈妈说:这个我也不知道。”然后我跑进书房查了查电脑,电脑博士告诉了我他的由来,他是在八月十五日的时候。也就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在中国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仲,季三个部分,因儿中秋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他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节。这一夜,人们看天空如玉如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又称团圆节。

你们喜欢过中秋节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愚人节的由来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4月1日,是西方也是美国的民间传统节日——愚人节,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

聪明滑稽的人在4月1日就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愚人节时,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把房间装饰一新。典型的传统做法是布置假环境,可以把房间布置得象过圣诞节一样.也可以布置得象过新年一样,待客人来时,则祝贺他们“圣诞快乐”或“新年快乐”,令人感到别致有趣。

4月1日的鱼宴。也是别开生面的,参加色宴的请帖,通常是用纸板做成的彩色小鱼,餐桌用绿、白两色装饰起来.中间放上鱼缸和小巧玲珑的钓鱼竿,每个钓竿上系一条绿色飘带,挂着送给客人的礼物——或是一个精巧的赛璐珞鱼,或是一个装满糖果的鱼篮子。不言而喻,鱼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鱼做成的。

在愚人节的聚会上,还有一种做假菜的风俗,有人曾经描述过一个典型的愚人节菜谱:先是一道“色拉”,莴苣叶上撒满了绿胡椒,但是把叶子揭开后,才发现下面原来是牡蛎鸡尾酒;第二道菜是“烤土豆”,其实下面是甜面包屑和鲜蘑;此后上的菜还有用蟹肉作伪装的烧鸡和埋藏在西红柿色拉下面的覆盆子冰淇淋。饭后,客人还可以从丸药盒里取食糖果。

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互相开玩笑,用假话捉弄对方。有的人把细线拴着的钱包丢在大街上,自己在暗处拉着线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捡起钱包,他们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钱包拽走。还有人把砖头放在破帽子下面搁在马路当中,然后等着看谁来了会踢它。小孩们会告诉父母说自己的书包破了个洞,或者脸上有个黑点.等大人俯身来看时,他们就一边喊着“四月傻瓜”。一边笑着跑开去。总之,每逢愚人节这一天,动物园和水族馆还会接到不少打给菲什(鱼)先生成莱昂(狮子)先生的电话,常常惹得工作人员掐断电话线,以便减少麻烦。

如今的愚人节在美国已主要是淘气的男孩子们的节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12植树节的由来和意义

全文共 482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3.12是植树节,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有植树节吗?那道只是为了环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植树节的由来意义,欢迎大家阅读!

植树节的由来

3月12日是我国自己的植树节日,同时这一天也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在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就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植树节的意义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植树节标语

1.三月十二植树节,大家都来种小树,一棵二棵三四棵,种下之后施施肥,小树才能变大树,人人都来动动手,绿化地球靠大家。

2.多一片绿叶,多一份温馨。

3.植树在当代,得宜在下代。

4.树木棵棵种,绿树点点阴。

5.一棵两棵三棵,棵棵皆成栋梁材。

6.千重林山真宝库;万顷绿海活银行。

7.年年植树树成荫,代代造林林成森。

8.万里长城抵御外敌,绿色长城造福人类。

9. 双木成林染尽山河,独苗虽绿怎抵风沙。

10.多植树,广造林、现在人养树,日后树养人。

植树节介绍: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植树节

节日简介

名称

植树节(英文:arbor day/tree planting day )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活动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分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提高人们对森林的认识,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起源

1872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决定自1885年起,每年4月22日为州植树节,以后美国各州以至世界各国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确定各自的植树节。

来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1979年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XX年的植树节主题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各地适合植树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许多省市还规定了自己的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

植树节

节日由来

近代植树节最早是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的。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黄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

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

在美国,植树节是一个州定节日,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日期。但是每年4、5月间,美国各州都要组织植树节活动。例如,罗德艾兰州规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为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长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门临时决定植树节日期。每当植树节到来,以学生为主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植树大军,投入植树活动。

今日的美国,树木成行,林荫载道。据统计。美国有1/3的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个成果同植树节是分不开的。

中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6XX年前。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成为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初。孙中山上任时努力推动植树。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绿化建设。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1956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提议,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再者,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

节日历史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

近代植树节最早是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的。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黄沙满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

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领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在美国,植树节是一个州定节日,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日期。但是每年4、5月间,美国各州都要组织植树节活动。例如,罗德艾兰州规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为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长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门临时决定植树节日期。每当植树节到来,以学生为主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植树大军,投入植树活动。

现代的美国,树木成行,林荫载道。据统计,美国有1/3的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个成果同植树节是分不开的。

中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XX年前。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成为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初。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绿化建设。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1956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提议,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

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重视节的建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中国植树节由来

中国植树节的由来一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28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 “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而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北方地区以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之清明节行之。并由该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7条,以便全国照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

中国植树节的由来二

每到3月12日植树节,大家总会挥汗如雨地大植、特植树木,可是你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吗?

我国的植树节,因时代的演变,先后作了三次改定。

辛亥革命后,民国4年(1915年)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为了纪念这位伟人, 1930年国民党政府把植树节改为每年的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中国植树节的由来三

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

解放前,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于北平,1929年移灵柩于南京紫金山,1930年国民党政府曾定3月12日为植树节。

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

标志意义

植树节节徽是寓意概括的标志。1. 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

2. “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

3. 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伸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中国植树节主题

XX年的植树节主题是: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XX的植树节主题是:

与大树在一起

中国植树节

中国古代虽有劝民植树的说法,但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植树节日则是现代的事。1914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创办人斐义理先生,曾将美国植树节的推行办法,建议当时的农林部希望中国政府仿效。1915年7月31日中国政府规定每年农历清明节时为植树节,届时全国各地举行植树典礼,组织造林活动,后来因故没有正式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届第六次会议于1979年2月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1984年 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