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语故事新编作文推荐20篇

狐假虎威是一个关于谎言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现在开学吧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关于成语故事新编作文优秀作文,欢迎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有用。

浏览

6586

作文

1000

好善恶恶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好善恶

【汉语拼音】hǎo shàn wù è

【近义词】:惩恶扬善、泾渭分明

【反义词】:是非不分

【成语出处】《说岳全传》第七三回:“好善恶恶,人人如此。”

【成语解释】崇尚美善,憎恨丑恶。

【好善恶恶造句】好善恶恶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帮到的。

【好善恶恶的成语故事

《说岳全传》第七三回:阎王看罢,笑道:“这腐儒还是这等倔强!虽然好善恶恶,人人如此。但‘若得阎罗做’这一句,其毁辱甚焉,汝若做了阎罗,将我置于何地?”胡迪道:“昔日韩擒虎云:‘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又寇莱公、江丞相亦尝有此言,明载简册,班班可考。这等说起来,那阎罗王皆是世间正人君子所为。贱子虽不敢比着韩、寇、江三公之万一,但是那公正之心,颇有三公之毫末。”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不谋而合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谋:计议;商议;合:相合一致。事先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晋 干宝《搜神记》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成语繁体不謀而合

成语简拼BMEH

成语注音ㄅㄨˋ ㄇㄡˊ ㄦˊ ㄏㄜ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不谋而合紧缩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动作、想法一致。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谋,不能读作“méi”。

成语辨形合,不能写作“和”。

成语辨析不谋而合和“不约而同”;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 。但不谋而合的“合”多用来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的相同;“不约而同”的“同”多指活动相同;有时也指心理活动。

近义词异口同声、殊途同归、不约而同

反义词众说纷纭、言人人殊、见仁见智

成语例子如磁石铁,不谋而合。(宋 苏轼《朱寿昌梁武忏赞偈》)

英语翻译happen to have the same view

日语翻译(意見などが)図(はか)ら一致(いっち)る,期(き)せし一致る

俄语翻译случáйное совпаéние мнéний

其他翻译ohne vorherige Absprache einer Meinung seintomber daccord sans sêtre concertés,sans consultation ou entente préalable

成语谜语巧遇;计分

成语歇后语磁石遇铁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关中地区大乱,军阀混战,韩遂与马腾各自争霸,曹操派钟繇去监督他们,命他们各派一子到京城做人质。后来马超韩遂等惶惶不安,决定共同对付曹操,推举韩遂为都督。韩遂的部将阎行反对起兵“现在关中各将不谋而同,好像老天命定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虎的成语故事:三人成虎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三人成虎的成语故事说的是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

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

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

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相信了。”

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三人成虎的故事延伸

【注音】sān rén chéng hǔ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谣言

【近义词】众口铄金 三告投杼 以讹传讹 曾参杀人

【反义词】眼见为实

【年代】古代

【例句】文化大革命中,别有用心的人以讹传讹,~,致使不少好人受到迫害。

关于虎的成语故事:三人成虎点评

一个人对别人说的事情不可全信,哪怕许多人的说辞都是一样的,我们还是要透过表面看到问题的本质,以免被坏人蒙蔽。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何郎傅粉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何郎傅粉

成语拼音:hé láng fù fěn

成语用法:作宾语;指美男子。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傅粉:抹粉。原指何晏脸色白净,如同擦了粉一般。后指美男子。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何郎傅粉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的女婿何晏长得十分俊美,他经常涂脂抹粉。曹丕称帝后,想亲自检验一下何晏有多美,在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他请何晏在宫内喝酒,让他吃加辣的热鸡汤面。何晏一边吃,一边不停地擦汗。一碗面吃完,脸上的脂粉全部被擦干净了。

何字开头的成语

何郎傅粉

包含有何字的成语

无可奈何    成也萧何    干卿何事    欲加之罪    不知有汉    何郎傅粉    为虺弗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与韩信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楚汉之争时,韩信投奔到刘邦手下,却一直得不到重用,等到刘邦行军至南郑时,他便悄悄地逃走了。刘邦的谋士萧何知道此事,心里十分着急,来不及告诉刘邦,就连夜骑着快马去追赶。有人不知详情,向刘邦报告说:“萧何已经逃亡了。”刘邦一听,顿时感到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沮丧地说:“想不到连萧何也离开了我!”

过了一两天,萧何返回来。刘邦骂他说:“连你也逃跑,究竟为什么呢?”萧何解释说:“我怎么敢逃跑,只是去追回一个逃跑的.人。”刘邦又骂他说:“自从我被项羽封为汉王以来,逃跑的将士无数,你不去追赶,现在却来骗我,我相信吗?”萧何回答道:“其他逃跑的人无关紧要,至于我追赶的韩信,确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啊!大王如果想在汉中称王,韩信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想与项羽争夺天下,一定要重用韩信。现在我已将韩信追回,请大王考虑吧!”刘邦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我是东部沛县的人,哪能郁郁寡欢地久居在这偏僻的汉中。”

接着,萧何请求刘邦用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并告诉刘邦,如果不这样,韩信最终要逃走。

刘邦见萧何如此看重韩信,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刘邦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筑起了拜将坛,向大家宣布:将拜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不料拜将仪式开始后,将领一看,原来被拜的大将曾是他们手下默默无闻的韩信,不禁都吃了一惊。

含义及用法:后世用“萧何追韩信”表示对人才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华成语故事:两败俱伤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韩国和魏国打仗,打了一年多,双方都不能取胜,秦惠王想趁机插手, 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国的谋士陈轸来到秦国,秦王便向他请教。 陈轸便给秦王讲了个故事:有个卞庄子,住在旅馆里。一天,他听说附

近的山里来了两只老虎,正在吃一条牛,就想拔剑出去。旅馆的伙计赶忙制止他说:“现在先不要急着去打,两只老虎吃来吃去,必然会发生争斗,等到它们互相咬伤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吗?而且还可以得到打死两只老虎的好名声哩!”

卞庄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处监视着。果真没多久,两只老虎就厮打起来,打来打去,小的被咬死,大的被咬伤。这时卞庄子冲出去,很轻易就砍死了受伤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双虎的名声。

陈轸讲完了故事说:“大王,现在韩魏相攻不正是两虎相斗么!您等到 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插手,就与卞庄子打虎一个样了。”

秦王果然按照陈轸的话去做,在韩魏战争中,秦国一直没去插手。直到 两国被长期的战争拖得精疲力尽,秦国才开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 “两败俱伤”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两”指斗争中的两方;“俱” 是都的意思。这个成语是指争斗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破坏,谁也没得到好处。由这个故事还引出了成语“坐山观虎斗”,它用来比喻在双方相互争斗中,第三者暂时采取旁观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后来者居上成语故事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òu lái zhě jū shàng

【典故】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史记·汲郑列传》

【释义】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后者胜前者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后来居上

【押韵词】人怕出名猪怕壮、惊惶万状、万花齐放、精强力壮、装模装样、锐气益壮、不可限量、亥豕相望、胆粗气壮、山吟泽唱、......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文官汲黯生性坦率,总是直言劝谏皇帝,汉武帝派他去边远的地方做官,他在东海郡政绩显著,汉武帝将他调回宫中。他本性不改,汉武帝重新冷落他。他感慨道:“皇帝用人就像堆柴,真是后来者居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画蛇添足成语故事新编作文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听说过《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吧?讲的是楚国的几个人得到了一壶酒,几个人一起喝这壶酒有点不够,于是他们就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这壶酒就归谁。有一个人画好后,端起酒杯正要喝,看到别人都没有画好,心想,我给蛇画几条腿再喝也不迟。于是,他开始给蛇画腿,可他还没画完,另一个人就画好了,一把抢过酒壶说:“蛇根本没有腿,你怎么能画腿呢?”说完就把酒一饮而尽。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犯这种错误。我就是一个例子,前几天在作文培训班上课,老师布置好作文题目后,我用很快的速度就写完了。交给老师批改后,老师表扬我写得不错。回到座位上,我看到身边的同学还在写,心里有点扬扬自得,就想在作文本上再写两段。等到下课铃响了,最后班里同学都写完了,我还没收住尾,只好带回家再写。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把上次写的文章又拿给老师看,老师看到后,摇了摇头。对我说:“本来很不错,你这后两段可真是“画蛇添足”呀!文章不是写得多就是写得好,而是写得精彩才是写得好!”。听了老师的批评,我羞愧地低下了头,为自己“画蛇添足”的行为而暗暗后悔!大家可不要像我那样,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成语故事600字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做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平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假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绝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平民封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成语释义

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原主。

故事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出处译文

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亡羊补牢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战国策》。

在战国时,楚怀王因不听屈原的劝告,沦为了秦国的囚徒。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即位,他仍然是个不成器的国君,丝毫未吸取父亲的惨痛教训,和怀王一样贪图享乐,不顾国政。

大臣庄辛心中非常焦急。一次,他终于忍不住了,对襄王大声疾呼道:“大王,您整日和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四个小人在一起鬼混,吃喝玩乐,不管国家的大事。

照这样下去,国家必定灭亡!”襄王哪里听得进去?大骂庄辛老糊涂,故意耸人听闻。庄辛说:“既然您不愿听,那就允许我躲到赵国去,看我的话会不会变为事实。”

五个月后,秦国果真出兵入侵楚国,接连占领了许多城池。最后,楚都也沦陷了,襄王流亡到城阳,这才相信了庄辛的话。于是,襄王派人到赵国把庄辛请了回来。他恳切地对庄辛说:“过去我没有听先生的话,结果落到这种地步,现在我该怎么办呢?”庄辛见襄王确有悔过之意,于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牧民养了一群羊。一天早上,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于是,他就围着羊圈转了一圈,原来是圈栏上坏了个洞,夜间狼钻进羊圈。把羊叼走了。邻居劝他说:“把其他的活放一下,先堵上这个窟窿吧!”牧民生气地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嘛啊?”第二天早上,羊圈里又少了一只羊。牧民这才后悔未听邻居的劝告,赶快修好了羊圈。以后,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吃羊了。牧民感慨万分,逢人就谈“亡羊补牢”的道理。

庄辛讲完故事,对襄王说:“牧人尚且知道亡羊补牢的道理,何况楚国还有几千里的国土,只要您肯改过自新,还怕治理不好国家吗?”

释义

丢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比喻出了差错,就及时设法补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白驹过隙的经典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白驹:白色的少壮马;喻指太阳;过隙:经过缝隙。白色的骏马飞快地驰过缝隙。现指日影在缝隙前一扫而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成语出处:先秦庄周《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成语繁体:白駒過隙

成语简拼:BJGX

成语注音:ㄅㄞˊㄐㄨㄍㄨㄛˋㄒ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白驹过隙主谓式;作宾语;比喻时光飞快流逝。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驹,不能读作“jú”。

成语辨形:隙,不能写作“细”。

近义词: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反义词:度日如年

成语例子白驹过隙,日月穿梭,才见梅开腊底,又早天气回阳。(明兰陵笑笑生《词话》第二回)

成语故事:古代圣人孔子一次专程去向老子请教什么是“至道”,老子要孔子斋戒沐浴,说道:“人的寿命是极为短暂的,好像白马驰过狭窄的空隙,一闪即逝。死是人从有形转化为无形,道即精神可以永远留在人世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四字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利害相关,这个成语在古代历史故事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字成语:唇亡齿寒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吕氏春秋·权勋》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反之,嘴唇无齿则一无是处。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 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 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 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 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 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 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霜露之疾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的公孙弘年轻时很穷,在海边放猪。四十岁时开始学习《春秋》,六十岁时,汉武帝广招天下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被征为博士。七十六岁时公孙弘当了丞相,封平津侯。虽然贵为三公,但公孙弘生活却很简朴,每顿饭只有一个荤菜,把自己的俸禄都给了故人宾客,家里没有什么余财。

后来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朝廷追拿其党羽正紧的时候,公孙弘却生病了。他觉得自己关键时刻不能给国家出力,给汉武帝上书请求辞职。汉武帝回信说:“……你不幸得了小病,就像寒霜朝露一样,很快就会好的,目前朝廷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你,你看看医生,休养休养,好了就回来,为什么要辞职呢?”又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做为养病之用。不久,公孙弘的病好了,就又上朝理事了。

霜露之疾”形容病很轻,很快就会痊愈。

(出自《汉书公孙弘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闷葫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葫芦是一个三个字的成语,闷葫芦比喻极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词目:闷葫芦

发音:mèn hú lú

释义:

1、比喻极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出 处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好着我沉吟半晌无分诉,这画的是徯幸杀我也闷葫芦”。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八回:“这个鸟闷葫芦教我如何猜得破?”

示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怎的又合他皮松肉紧的谈了会子道学,又指东说西的打了会子闷葫芦呢?”

2、比喻不爱说话的人。

例子:他是个闷葫芦,一天到晚难得张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前倨后卑的成语故事_1100字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苏秦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曾游说列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因此,他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

但是,在开初的时候,他也有过不少次的失败,受过不少次的挫折。

比如,有一回他到一个国家去游说,没想到那个国家的国王竟不接待他。这叫他把钱花得精光,穷困不堪,人也累得黑瘦黑瘦的,闹得很不像个样子。无奈,他只好满面羞愧地向老家归去。

但回家后,没想到家人也都看不起他。妻子不给他缝衣服。嫂子不给他做饭吃。连父母也仿佛不愿意与他说话。而且,嫂子和妻子还在背地里讥笑他说:

“咱们这样的人家,治家产,做买卖才是正业。而他呢!却不干正业专门去游说。他今天落到这步天地,真是活该啊!”

听到这些话,苏秦自然十分伤心。但他却没有灰心。他仍他行他素,闭门不出,专心读书,认真研究如何游说的学问,发愤要干出一番事业……

后来,他的事业果然成功。有一回,他到赵国去游说。他对赵王说:

“燕、赵、齐、楚、魏、韩六国的土地合起来,有秦国的五倍大;六国的兵卒加起来有秦国的十倍多。假如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去攻击秦国,秦国必定被击破而听从我们的摆布。否则,秦国必将把咱们各个击败,那咱们六个国家,一个个都得服从它,向它称臣。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终于,赵王同意了苏秦的意见,表示愿意与别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秦。因觉得苏秦的话有道理,赵王还送给了苏秦100辆装饰得很漂亮的车子,1000镒黄金,100双白璧和1000束锦乡……。并支持他到别的国家再去游说。就这样,在赵王的支持下,他游说最后成功,列国联合起来抗秦……

因此,那时候,他成了人人皆知的显赫人物。

功成名就以后,苏秦又回老家去了。

他这一回的回家与上一次就大不相同。他父母听说他要回来了,急忙洒扫居室,修整道路,准备乐队,陈设酒器,带着家人到离城三十里以外的地方去迎接他。见面了。他的妻子很羞愧,不敢正面看他,只是侧着耳朵听他讲话。他的嫂子更是伏在地上,拜了又拜,向他赔罪……

看到这个场面,苏秦笑了。

他笑着去问嫂子:

“嫂子,你为啥先前那么傲慢,连饭都不给我做。而现在,为啥又如此卑谦呢?”他嫂嫂低头而老实回答:“因为你的地位已变得非常尊贵,又有许多的金钱……”嫂子的话,使得苏秦感慨万分。他长长地叹了一声之后,自言自语地说:“穷困的时候,父母都不把儿子当作儿子,亲人也不把亲人当作亲人。如今,我有了地位,我有了金钱。所以,父母也把儿子当成了儿子,亲人也把亲人当成了亲人。人生在世,对权势,名利和金钱,为什么看得这么重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27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主人公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王羲之无真迹传世。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启示

王羲之的字写得好,虽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的结果。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这种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精神,使王羲之达到了这种入木三分的书法最高境界!小朋友们要向他学习,坚持不懈,天天向上精神哦!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延伸

【发音】rù mù sān fēn

【出处】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诗句: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

【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 深。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近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略见一斑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举例】鲁迅不但“入木三分”的揭露了旧的“蒙童读物”对儿童毒害,为“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作出了贡献,而且对新的儿童读物的创作,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同时他自己曾亲自搜集儿歌,翻译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学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一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1、揭竿而起

【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中投军。

2、一字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与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相知恨晚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相知恨晚讲的是新认识的朋友觉得认识对方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下面整理了关于相知恨晚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新结交的朋友之间的深挚情谊。

故事出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之晚。”

出处译文

两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甚至有着父子一般的感情,总是融洽地相处,一点儿也不感到厌倦。他们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成语故事

西汉时,汉景帝母亲窦太后有一个侄子,名叫窦婴,极有才华。景帝登基后,急需良臣辅弼,于是让窦婴担任太子的老师,在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又赐给他魏其侯的爵位,后又拜他为当朝丞相。众多官员知道他深得皇帝恩宠,都来投靠于他。

这位窦丞相推崇孔夫子的思想,而窦太后则是道家学派的忠实信徒。终于有一天,窦太后对他厌烦起来,就让景帝罢了他的官职。窦婴失去权势之后,原来投靠他的人都不再理睬他,而一个叫灌夫的人倒常到他府上来,与他叙谈。

灌夫本是大臣张孟之子。张孟曾是颖阴侯灌婴的部下,因为灌婴很欣赏他,就让他改姓为灌。七国之乱时,灌孟为保卫社稷在战场上死去。从此灌夫恨透了叛军,在作战时特别勇敢,屡立奇功。

汉景帝驾崩后,汉武帝即位,他觉得淮阳(今属河南省)属于交通要道,又屯有重兵,不可轻易托付于人。想来想去,武帝才任命灌夫为淮阳太守。后来,由于灌夫在淮阳任上政绩突出,又被调入京城长安,被委任为太仆(掌管御用车马的官员)。

灌夫非常正直,从不巴结位高权重之人。但他喜欢交往,每天在他家吃饭的英雄豪杰竟然有百人之众。

灌夫酷爱饮酒,一旦喝醉了就很难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必要的约束。一次,他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在一起饮酒作乐,菜过五味后他不觉酩酊大醉,好端端让窦甫尝了一顿拳头。汉武帝很爱惜灌夫,害怕窦太后杀他泄愤,就将他贬到外地为官。一晃几年过去了,灌夫因事免职,回到长安,过起了赋闲的生活。

这时,窦婴依旧受人冷落,灌夫就常到他府中走走。

窦婴无权无势之后,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也认清了那些势利小人的嘴脸。而灌夫的珍贵友谊,使他深受感动。而灌夫呢,也想和窦婴深交,来抬高自己的名声。

两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甚至有着父子一般的感情,总是融洽地相处,一点儿也不感到厌倦。他们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含苞欲放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含苞欲放

【汉语拼音】hán bāo yù fàng

【近义词】:含苞待放

【反义词】:百花盛开

【成语出处】《大仓老师》:“山上田野里桃花含苞欲放,我的心激动得要跳出胸膛。”

【成语解释】含:没有开;苞:花苞;欲:将要;放:开放。指花骨朵将开而未开,形容花苞还在叶片里,很快就要开放出来。

【含苞欲放造句】 春光明媚,一群女孩子,像含苞欲放的花朵,笑盈盈地跑过来。

【含苞欲放的成语故事

《大仓老师》一套极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一次世界当代经典文学之旅,中小学生课外必读书系;能让童年和一生感动的儿童文学故事;《爱的教育》系列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主编;该书系为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儿童文学巨著——《爱的教育》的延展读物,精选全球各地79篇以“爱”为主题的现代文学经典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成语故事10、呆若木鸡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释义】原意指已训练好的斗鸡能心神安定,镇定自若,跟木雕的鸡一样。后形容呆笨或因恐惧、惊讶而发呆的样子。

【成语来源】周宣王喜欢看斗鸡。他听说齐国有个训鸡能手,就要他尽快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训鸡人挑了一只鸡,并告诉宣王,在他训鸡时不要有人去打扰他。

十天后,宣王叫人去问:“鸡可以斗了吗?”训鸡人说:“不行,它还非常骄傲恃气。”

又过了十天,宣王再叫人去问,训鸡人说:“不行,它还会敏捷地作出反应。”

又过了十天,宣王等得不耐烦了,就把训鸡人叫来问他,训鸡人仍然说:“不行,这鸡还会怒视而盛气。”

宣王疑惑不解,说:“这不正是勇猛善斗的表现吗?”

训鸡人说:“陛下过去养的那些勇猛善斗的鸡,有哪一只是常胜不败的呢?”

又过了十天,训鸡人主动跑来对宣王说:“现在这只鸡听到其他鸡的叫声毫无反应,精神度高度凝寂,就像木鸡一样。别的鸡见了,没有一只敢跟它交锋。”

周宣王好像明白了什么。后来,逐渐改掉了好大喜功的毛病。

【近义成语】呆头呆脑、目瞪口呆

【反义成语】生龙活虎、动如脱兔

【成语接龙】呆若木鸡→鸡飞蛋打→打抱不平→平起平坐→坐井观天→天真烂漫→漫不经心→心旷神怡→怡然自得→得心应手

【道理升华】故事中被训出的斗鸡虽然可以吓住对方,使别的鸡不敢与其交锋。但它毫无反应、呆头呆脑的样子又怎能称得上是胜者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迎刃而解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杜预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曹魏尚书仆射杜畿之孙,幽州刺史杜恕之子。杜预学问广博,通晓历代兴亡成败之理,常道:“立德,我难以达到;立功立言,我有可能达到。”最初,其父与司马懿不和,结果被关在监牢中死去,杜预久久不能入仕。

司马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承袭其父兄之位,杜预娶了司马昭之妹高陆公主为妻,被任为尚书郎,继承其祖父的爵位丰乐亭侯。在职四年后,进入司马昭的相府中担任军事幕僚,参与了曹魏灭蜀的军事行动,因功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曾经做过镇南大将军、荆州总督等高官。他做镇南大将军的时候,曾带兵攻打吴国,不到十天就占领了吴国的许多重要城池。他觉得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差,就率兵趁胜追击。正在此时,有人认为吴国实力雄厚,就出来劝阻他:“吴国建国多年了,国力积蓄得很厚实,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打跨。现在又是夏季,天气炎热,我们晋国的士兵从小就生活在北方,对南方的气候条件很不适应,与他们作战对我们很不利。我劝你还是趁早收兵,等夏天过去天气凉爽后,再考虑攻打吴国吧。”

杜预听他说完后,考虑了一会儿,说:“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意思是说,现在我军连胜数仗,士气非常旺盛。而吴国则连败数仗,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落。我们这种士气旺盛的军队,去打败那些士气低落的军队,其形势就如同用锋利的刀子劈竹子一样,只要把竹子的前几节劈开了,后面的几节,将刀放在竹子中,就会一下子破开。我们只要乘胜追击,一定会扩大战果,彻底打跨吴国。

于是,杜预就带领晋军大举进攻,结果真如他所说,很快就把吴国灭掉了,从而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杜预还朝,被封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九千六百户。武帝仍命杜预镇守江南,杜预在这里兴修水利,兴办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杜父”。杜预虽然公务繁忙,但无论在朝中为官,还是担任将帅,都不忘记治学,他撰写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著述,是当时《左传》研究的集大成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