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孔子的作文作文(通用20篇)

导语;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轻易相信谣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业才不会毁于一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则关于孔子与“偷食”的学生的哲理故事,供查阅,希望您能喜欢。

浏览

2255

作文

433

我眼中的孔子高二1000字作文

全文共 1104 字

+ 加入清单

我心中的孔子是个聪敏好学,知书达礼,少年有成的人。是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抱负,敢想敢干的人。是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的人。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是圣人之后,年仅十七就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年少好礼”,拜为老师。这对于幼年丧父,家境贫贱的孔子来说,不能不说是少年有成,取得了质的飞跃,大的突破。他可能因此一发而不可收,因此而更加发奋,更加刻苦,更加想出人头地,可能因此萌发了创办私学的念头,并养成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良好习惯与职业道德(师德)。事实证明,孔子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实践,积累了教书育人经验,三十岁左右便创办私学,广招弟子,开了中国历史上私人办教育的先河。

正常情况下,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理想和抱负是越来越大的。孔子是圣人之后更是如此。他三十而立,创办私学,实现了他的又一个突破。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孔子有机会拜见了齐景公,并为他解答了“秦穆公国小处辟,何以为霸”的问题,这对他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激励和触动,使他在解答问题的同时,看清了权贵们的水平和能力,进而萌发出为官从政,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壮志雄心。

然而,孔子的从政之路总体上说是坎坷的,不顺利的。他虽然做到了鲁国大司寇,代理过宰相,但他却付出了二、三十年的心血。他满以为自己饱读史书,满腹经纶,具备“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得到过王公大臣们的赏识,一定会鸿图大展,有所作为的。不料想,却是不被重用,到处碰壁。

他之所以“明知不可而为之”,我认为,是由于他对当时的一些诸侯国的当权者们抱有幻想,是由于他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由于他不想做隐士,不想当屈原,不愿默默无闻埋没自己,更不想被时人和弟子们取笑怀疑。

到了六十八岁高龄,他终于悟出了点什么,终于终止了周游历程,硬着头皮返回故国,边重操教书育人的旧业,边如饥似渴地整理古籍史料,以“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稍微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光是他创造的名言名句,已堪称一流,无与伦比,2500年后的今天,依然光彩照人,生机盎然。

总之,我心中的孔子是青少年的学习榜样,是中老年的行为楷模。他不愧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人类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世界级名人。孔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正像他的弟子们所说:“夫子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可毁”的。虽然他的周游列国在今天看来有些幼稚,有些滑稽,有些固执,有些不识事物和不可思议,甚至有些狼狈,但我认为正是这种幼稚和滑稽,固执和狼狈,完善了他的人格,丰满了他的形象,影响了他的后人。

另外,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人不知而不愠”,好德不好色的境界,也是别具一格,值得后人称颂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孔子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全文共 1038 字

+ 加入清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朝闻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寝不尸,居不容。

(21)过犹不及。

(22)克己复礼,为仁。

(2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7)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刚、毅、木讷,近仁。

(31)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6)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9)见得思义。

(4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4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3)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4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4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46)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47)德不孤,必有邻。

(4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9)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致孔子的一封信初一作文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孔子,你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一位教育家,你创建了儒家学派,并和弟子记录了《论语》这部书真是了不起呀!

2500多年前,你好学,博览,广交而著称。

我从来没见过你的样子,这时,仿佛看见了一个好学,博览的身影。你也是一根蜡烛照亮了学生,燃烧了自己。

你的博学多识来自好学,你年幼时好奇心强喜欢看这看那,遇到不会的问题,就虚心请教,无论是老人或孩子都是如此,从无一点骄傲。

有一次,你去学琴,老师让你反复练习你给老师弹时,老师说不行,你只好继续去弹继续练习,但是你并无任何抱怨,弹断了一根又一根琴弦,老师说可以了,但你继续练习因为你觉得这首曲子还没熟练,等熟练以后,不知弹断了多少琴弦。

你正在看书,一位农民跑来问你如何种好园子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说:“这点我还不如老园丁呢,你去问老园丁吧!”,没有一点虚伪,这就是实事求是。

孔子,正是你这些优良的好习惯,好品质,使你走向成功,你创建的儒家和弟子一起编写的《论语》记录了你光辉的一生。你总是不懂就问,从来不会不懂装懂,如今我们也要学习你这些优良品质不懂就问正可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给孔子的一封信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子爷爷:

您好!

我是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初中生,与您生活的时代相隔数千年,在我们这一时代,没有人不知道您的大名,您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您的道德品行,思想主张,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爷爷,我想,您应该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虽然您已经逝世,可是,您的高尚的精神,却永驻在我们心中,您的思想主张,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更加团结和谐,来创造这个绚丽多彩的社会。

在我们这一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正所谓“落后了就要挨打”,所以,我们都一直努力地学习,来共创这个美好的祖国,将来成为祖国的一根栋梁。在这之间,最重要的还是思想,只有思想端正,才能有所成就。我一直记得您的教诲,您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知识是无止境的道理;您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懂得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些教诲,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

孔子爷爷,您永远是我们的心目中的一位“至圣”,您的思想主张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影响重大,有了您的教育,我们就能更好地打造和谐安宁的社会。

孔子爷爷,您的教育,就像一滴滴甘甜的雨露,滋润着我们这些幼苗,使我们茁壮成长,终有一天,会成为一棵棵挺拔的大树,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祖国。孔子爷爷,谢谢您的教诲!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XX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孔子的论语读书笔记

全文共 1481 字

+ 加入清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也是绝对光速宇宙观的一个自然的推论,在《道纪》第五章中有相应的论述。当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实践的,孔子说:“那就是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同样是子贡关于这个行为准则与孔子的一番对话很值得研究,这段对话出现在《论语》第五章: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子贡啊,不是你能做到的。”目前流行的解释就是:子贡想要做的“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是子贡的能力不及,无法做到,是“你做不到,有人能做到”的意思。比如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中就是这样解释的:“赐呀!这非你(能力)所及呀!”如果翻开《论语集注》,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还是来源于朱熹。朱熹认为子贡做不到,还解释了子贡为什么做不到。朱熹认为子贡所讲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是“仁者之事,不待勉强,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也就是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事是仁者的事,不是勉强能做的来的,所以孔子认为不是子贡能力所能达到的。熟悉《论语》的朋友应该对子贡有所了解,他热情、聪明、好学、能举一反三。《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往往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孔子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来赞美子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一个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的人都做不到的事,还有谁能做到?因此,我以为,孔子的意思是:“没有人可以做到的”。在我们平常的对话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某甲阐述了一种设想,某乙可能会说:“算了吧,你根本做不到的。”所有人都明白,乙并不是质疑甲的能力,而是质疑甲的这种设想的可行性。同样,在孔子和子贡这段对话中,孔子所质疑的并不是子贡的能力,而是子贡所说的这句话的可行性。孔子认为“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设想根本就做不到,因为它自相矛盾!不是吗?“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这样的要求本身就已经强加给别人了。因此,可以付诸实施的只能是“我不强加给别人”,而不能附加任何前提条件;可以终身实践的只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第五章汇集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类似于老师给学生的评语。如果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那么这一章中所列内容的思想价值就不大,因为,那是针对个人的。但是,我们只要细细的品味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内容都是孔子借弟子们的言行,在阐述适用于所有人的宏观的道理。例如: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装饰,对宰予又能指责什么呢?”孔子接着说:“以前我对待别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现在我对待别人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从宰予这里改变的。”借批评宰予的不刻苦,孔子要说明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有多么大。

再例如: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就说:“申伥就是刚强的人。”孔子说:“申伥有欲望,怎么能刚强呢?”借着对申伥的评价,孔子在说明“无欲则刚”和“世上根本就没有无欲之人”这两个论点。可见《论语》第五章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都是以小见大、由浅及深的人生道理,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弟子的操行评语。因此,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探讨也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生实践准则的一个宏观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孔子之死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

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给孔子写的一封信格式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子

你好!我有幸给您写,借此机会,我要把对您的尊敬与意见全部说出来,希望您能够接受。

通过历史,我了解到,您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就是我崇拜您的原因之一。我虽然不了解什么是儒家学派,但我至少知道,要做一个学派的创始人,必定得下不少功夫。想必您这些时间都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吧!您努力的成果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大作用呢——有一次,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我夹了一块看上去很好吃的菜,谁知味道与菜色相反,我便给了妈妈,随后就是爸爸的训斥:“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你自己不想吃,不能给你妈妈吃,要养成一种好习惯!”我还是硬着头皮吃下去。现在,因为您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我养成了一个不挑食的好习惯!

孔子先生,我很佩服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不得不纠正您的错误观点—耕种并不是在虚度光阴,而是一种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我们失去了粮食,就什么也干不好,那粮食又是哪儿来的呢?是辛勤的农民的的劳动成果。如果不是他们洒下的汗水,我们能足食吗?如果不是他们黝黑的皮肤,我们能丰衣吗?通过耕种,我们能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不是吗?您怎么说他们是卑微的呢?恰恰相反,他们默默无闻的伟大精神,是任何人也无法超过的!

或许我说的太多了,您不会生气吧?在这样一个机会上,我已经把我该说的说完了,希望您还能够接受我的意见,做一个完美的“创始人”,领着20x的“新生”,向着朝阳的方向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给孔子写的一封信格式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夫子:

您好。“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都是您说的,哪一个中国人不知道。

您在公元前551年出生,正值春秋战国之际,您是一个鲁国人,后因不满定公及执政贵族季恒子,便离开鲁国而周游卫国、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传播您的思想。我要告诉您,您的杰出弟子将您的言行总结成了一部语录体书――《论语》,正是这本记录了您的言行的书影响了二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我要告诉您,这部《论语》是我们的必读书,您的书中的仁、义、礼、智、、恕、孝、悌等道德规范修养,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使中华文明之火相传不熄。

我要感谢您,您的话语也深深的影响了我。

每天早晨我起床想偷个懒时,我就想起了您说的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于是我便打起精神,认真复习学过的知识;在学校,别的同学问我问题时,我自然又想起了您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于是我认真给同学讲解,同时也提高了我的成绩;每次考试后,我又想起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省我与他人的差距在哪儿;遇到问题时,我则想到您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是我主动向别人虚心请教;放学回家后,我则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呼?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省自己今天有何不足并改正,求得进步;读书时,我又想到了您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您的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为我们解惑答疑。孔子,我由衷的感谢您!

此致

敬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孔子电影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4037 字

+ 加入清单

客观而言,《孔子》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作为一部工整流畅的准文艺片,本不该有什么太大的波澜;但作为万世师表的人物传记,成为舆论焦点也不足为奇。真正有价值的争议,是冷静的声音、相对理性的批评,以及可以探讨的诚意和余地。胡玫导演在《孔子》开拍时就说过“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心情,这或许是她想象之中的局面,但也可能始料未及。

无论如何,电影主创对《孔子》的诠释还是充满诚意;无论他是圣人,还是凡人,“孔子”在当代都需要知音;在这个时候,通过电影去讨论甚至争议《孔子》,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一、诠释圣人:理想主义者的实践论

胡玫版中的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

孔子是一个圣人,这是早已定评的历史。回到彼时生活中,孔子又只是一个普通人,从政未果致力于教育事业,这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圣人也是人,要食人间烟火,有生老病死的问题,更有理想和现实的权衡挣扎。反之,圣人之所以最后成为圣人,是因为能凭借智慧超越这些羁绊,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芸芸众生,去改造周围的世界。影片的说服力,精华与窠臼都来自于这个矛盾。电影开头,孔子以倒叙的形式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就是一个老人在回忆从前走过路,为自己充满遗憾的一生做总结。

还原历史,这句话很简单。但是,每一个人都对历史和人物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一部电影想要做到人人都服气,势必要旷日持久下很大的功夫。电影《孔子》为了尽量立体、丰满、客观、合理地描述孔子,可谓苦心孤诣。影片有多处打动人的地方,孔子参政、护主、重民生、立国、立言、兴邦、传道、自爱、爱人等一系列细节都很有感染力。比如,“堕三都”这样剑走偏锋的决定,是孔子高瞻远瞩的“圣”,一般人不敢轻举妄动。同情弱小无辜的殉葬者,不惜以死相谏,却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男人的见义勇为,只要有勇气,每个人都可以去做。

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他从来不考虑做这些事情“小我”收获了什么,而是觉得身在这个时代,就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去影响人们朝着安居乐业的康庄大道发展,隐恶扬善,建立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国。他用智慧和反对派、既得利益者沟通迂回。从来都是言行一致,用事理去说服人,用行动换来别人的信任和折服。

片中,有两个细节对比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作为傀儡的鲁定公感叹孔子,说孔子不会装糊涂,处处得罪人,非要一意孤行施行理想;二是,孔子向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求教,老子大意是说天下事物有其发展规律,顺其自然就行,不必去管它。面对君上的消极劝导,和老子“超然物外”的教诲,孔子都没受太大影响,而是继续积极前进。孔子在鲁国没能实现理想之后,奔走春秋列国,带着一干不离不弃的弟子试图去寻找新的支点,继续践行自己的主张。阻力、压力把他淬炼成更加顽强。

影片最后,孔子回到了久违的鲁国,从此不再过问政事,而是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但这不等于孔子放弃了理想,不过是转换了一个方式罢了: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生命毕竟有限,必须通过教化来影响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自己的主张才能万古流芳的进行下去,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也可以这样理解,这既是一个圣人远见卓识的高明选择,也是一个普通人在长时间的挫折之后,最后唯一正确的精神出路。“圣”和“人”再次合为一体。

二、走下神坛:双面孔子的局限性

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

导演之外,作为主演的周润发无疑是压力最大的一个人,因此他曾几番拒绝。对于当初(2007年)的拒绝,周润发说:“因为第一稿里孔子有光环,我演不了,我觉得我不仅要演一个圣人,而且也要演一个人。第二那个孔子太年轻,就是用电脑特技我也扮不像。两年后我再看剧本,从51岁开始演,我觉得合适”。从接手出演《孔子》那一天起,他就已经走在他表演生涯里最险峻的钢丝上面。光靠众多的文字资料,历史典籍,去判断孔子的心态、气度、言行,需要耐心和领悟能力。周润发演绎的孔子,既没有把“普通人”孔子演得单板生硬,也没有把圣人孔子演得出神入化,不可企及。落魄潦倒之余牵马而出,被马撞到在泥水里,起身后哈哈大笑的豁达;被困山谷,缺粮缺水情况下操琴明志,却把最后一口肉汤分给弟子这些地方,不仅仅是形似,而是深入骨髓的通达。

当人们在争论着《孔子》上映宣传期间,周润发一跪再跪的八卦新闻时。第一印象想到的是炒作、噱头,用恶搞来争夺报纸头条,为电影造势。却很少有人想到“克己复礼”的故事,周润发想复跪礼,除了入戏太深脱不开身,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气质已经钻到孔子那个时空里,也想把人拉到那里一起感受。再说表演,周润发的演出使得“圣”和“人”的衔接自然而稳健,有很强说服力。他的倾心和努力,对达成这两个矛盾而又互生的“双面孔子”,作了自信、有力的证明。

已经被岁月雕刻成一个老顽童的周润发,从大侠、游子、杀手、作家、赌神、黑帮老大等黄金时代的身份中突围,把自己的心态、气场有效收敛集纳,放到孔子生活的时代进行打磨、碰撞,小心翼翼地揣摩、分析、拿捏人物,力图把圣人的“圣”和“人”两方面作一个全面的领悟。因为《孔子》,在自己的从演履历上贡献了一次最正统、最舒展、最深沉的表演。这或许是岁月赐予周润发的时间财富,也是一个勤勉、稳健的演员,无师自通,用心体悟的结果。

把一个神圣的思想家、教育家,襟怀广阔、低调审慎的谦谦君子,拍成一个像邻居大叔一样的普通人,在观众的第一直觉上建立一个亲和、亲切的氛围,娓娓道来的故事,如沐春风的影片语境,让观众不因为历史久远,而和人物产生艰涩生硬的隔膜;同时,又要把圣人不同于凡人之处的“神圣”表现出来,人生态度,生活智慧,人格魅力,思想影响力融贯杂一起。周润发把这些东西具体而真切地“写实”出来,用最大程度的努力去说服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启迪。

周润发身上举重若轻的风骨,不是简单的清高自负、敝帚自珍,而是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明亮心境和执着坚守。可以这么说,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这是作为男人的孔子,作为生长在男权社会里的孔子的局限性,因为孔子是一个人,男人。

三、寻觅知音:孔子其实离我们很近

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

胡玫曾说“质疑声一定会有,一路都有人在不断地警告我,连我妈都说我,你这不是疯了,找死吗,干嘛拍这么一部片子?”。因此可推,胡玫大抵是敬仰孔子这个人,并对孔子形成自己的了解和想象,才会多年来东奔西走地筹拍这个片子,不然有那么多帝王将相等着她去演绎,何必要碰孔子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烫手山芋”。她用电影这个生动的表现方式,在一拨拨的观影人群里,找到孔子思想的知音,理想主义的共鸣。就先把自己变成了孔子的知音,电影是她的成品。电影《孔子》即便不能让更多人成为孔子的知音,也是胡玫从业生涯里的一个惊叹号。

颜回在冰河里一次次打捞逸散的经卷,最后殒命,就像《海盗电台》里狂热的电台DJ在海水打捞唱片一样,都是在为心中纯净的理想而献身;子路临死前“君子死,而冠不免”的信念,则影响了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里不断扶正官帽的陆谦这样的读书人、官员。这些细节的设计,纵然有想象的成分,但是这些弟子都是孔子和其身后完整的思想体系的知音,他们献身的是“道”、“仁”等这些看不见却可以实践的东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去融入生活,检验理想。电影试图用儒家思想的雨露来点化焦灼不安的心灵,就是孔子精神的再次发光。而演完孔子的周润发也说:“《孔子》跟现代人的生活、感情都是很近的。你觉得两千多年前很遥远,等你看完《孔子》你会觉得,孔子跟你是很近。”

如果说,一次观影经历就是一次和电影,以及电影里的主人公沟通的过程。那么从主观出发,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电影院里真要能走出一些“知音”,善莫大焉。电影本身到底有多大的可看性,认真看过,而且有独立思想的观众会有自己的想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结语

《孔子》是一部商业意图的大型文艺片,有剧本略显仓促,台词不够严谨考究,古文和白话衔接得不很自然,很多地方对历史的把握、“合理的想象”不够稳妥扎实等很多不足之处,下的功夫还不够,不能让观众有效地吸收、消化,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拍惯了大型古装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还没能从电视剧的视角里转换回来,有些地方还是在用电视的方式来拍电影,放大了一些不必要的地方,煽情过甚矫枉过正,而一笔带过了值得特写的心理转捩点。只是,电影本身还不至于诚意全无,不忍猝睹。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有一本新书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讲述他边写作边参加长跑的事情。我们在谈论孔子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在争论电影《孔子》的是是非非,功败垂成?还是孔子本人、儒家思想,更多电影之外的东西?那些准备发言的人,都先来想一想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在心中打好腹稿,大家的心态和气度都会变得友好豁朗起来,视野和胸襟也会为之开阔,建设性的东西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电影《孔子》和圣人孔子的知音也会一个个生长起来,如果孔子在世,这应该他乐意看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孔子名言名句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孔子名言名句(“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3、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6、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放于利而行,多怨。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3、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4、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8、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过,则匆惮改。

2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24、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的印象中,孔夫子就是这样一位实事求是的人。

在初一时,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有幸去到了南京的夫子庙,夜游夫子庙果真是一次极大的享受。夫子庙位于秦淮河畔,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中国四大文庙之一。每走一步,心中对孔夫子的尊敬就更重一分。孔子出身鲁国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重重,希望以他超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拯救自己的国家。我心目中的他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膜拜的木牌,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聆听人的内心的默默观察世界的老人。说他是老人,是因为,两千年后的今天,无论是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们去领悟这个民族的根。

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时的贫困并没有抹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时的挫折也未曾动摇他坚定的心,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断他思想的升华!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习相远。"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已经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是"不倦"却是建立在学生痴于学习却百思不得其解的基础上的。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处于那样的乱世,孔夫子以笑面对,乐观地在思考中漂泊。因此不会在铜镜前流连,不会看到头上的银丝,不会在意何时离去,智慧的光辉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识而富足。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看开人生,绝非悲观。他知道历史的滚滚洪流留下的永远不是那些凶残的统治者,不是那些只知道冲锋陷阵的武夫,而是那些智者,那些真正的胸怀天下,那些关怀黎民苍生的先哲。他做到了,虽然他没有看到。但是历史铭记了他。一个坚定的儒学圣人,一个关怀天下的人!他记挂着人们,世代的人们也纪念着他。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眼中的孔子高二1000字作文

全文共 1177 字

+ 加入清单

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宣扬一项没有一个君王认可的学说之上;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经受2500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而日渐弥新,这个人就是我可亲可敬的孔圣人。 人们都说时间会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学说却可以突破时间的捆锁而独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恒”的东西存在,这永恒归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弃的精神。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转眼半个学期也就过去了,《论语》选读也就要学完了,但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别的,是孔子那一股“倔脾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有多难啊,人们常说“三人成虎”,三个人说街上有虎,就会有人相信真有老虎,这是多么荒谬的言论,但你试推想一下,当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极力推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无人认同,他难道不会怀疑自己的学说吗,他难道不会陷入到矛盾与挣扎之中吗,然而我们会敬佩他精神的顽强,却有否体会他在挣扎中的痛楚呢,也许在2500年前的无数夜晚中,孔子也在仰望星空,质问苍穹,也许是上天指引了他,让他不断的坚持了下来,纵然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多么美,多么惬意的画面,然而观其孔子一生,至死也未曾感受到过“三月之风”,就孔子自身而言,我想他应该是再悲哀不过了,在死前,孔子曾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就在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满脸纵横的眼泪到底是哭死去的儿子孔鲤还是哭心爱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是哭百姓水深火热还是哭自己壮志难酬,我想我们都很难解读清楚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已深深刺痛了孔子的心…… 其实恍惚间我觉得孔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当中,但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些,我们可以让孔子的仁爱播洒人间,可以让三月的风在你我心中吹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介绍孔子的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三岁是父亲离世,十七岁时母亲又离开人间,但他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凭着他受到的教育,开办私塾,把自己学到的和积累的知识教给他的学生,被他所教育过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民家,而他免费教育他们,让他们也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孔子的品行优良,他根据学生的性格来不同的教育他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他的谦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展现了他教育学生的方法。

不只是中国,其他国家的人也了解孔子不少,他一生教过多达三千名学生,而着名的就有七十几个个,他是多么无私。在国外,还创办了许多孔子教育学校,这说明孔子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很大,他是多么伟大。他55岁时率弟子一起周游其他列国,把自己的教学方法介绍给其他列国,可是他们一行人在周游过程中多次被困遇险。

孔子把“任”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仁”可以将它理解为对人的关心,"义"则是道德,他讲求学生道德好,对他人关心关爱,他的学生把他说的名言名句记录下来,流传至今,这些育人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值得老师学习。

孔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他用自己的行动使他成为了风靡全球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国历史上重重的画上了一笔,在许多人的心上画上了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有关孔子道德的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就像一个导演,安排着各个历史人物按程序的出现、行事,然后逝去。经过岁月的沉淀,历史人物都已经不存在,但是他们的精神却被传承、发扬和广大。—题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孔子已经离去,但是我能从他身上学会了热情待客,明白了学习要时常复习,知道了不应该应为别人的不理解而生气,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应为什么而乐,不应为什么而生气,保持平和的心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孔子身上,我又学会了学习时常注意学思结合,不断钻研进取以品德高尚的人魏标准,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并且在温习旧知识时获得新知识。从孔子的身上,我学会了一些学习上的方法。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孔子身上,我还学会了为别人出谋划策要忠诚,和朋友交往时要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需要时常温习,并且无论做人、学习都要诚实,不能受污浊环境的干扰,坚持做一个品德端正的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一生见识教书育人,创办私塾,收受弟子无数。他看人不论出身,只论品德,他认为大多数人皆可教育。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宣传西周的分封制度,但苦于没有成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被封建君主视为正统学说。儒家传承两千多年以来,教育和影响了许多人中国人讲究礼仪,温文尔雅,这都与儒家学派分不开,与孔子分不开。

我只是芸芸众生中一个微小的孔子的崇拜者,在他伟大精神和道德涵养的笼罩下,我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自己,应为有这个伟大的航标,所以我绝对不会害怕迷路。

从孔子那里,我学会了很多。了解、探索、学习孔子,我的道路更平坦。

[有关孔子道德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给孔子写的一封信格式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子先生:

您好!我是距您生活时代几千年后的一个普通的中学生,这是一次由学校举行的一个活动,那就是写给孔子先生您!

我们的时代是21世纪,是经过几千年的进化演变而来的一个和谐社会。这场活动是以历史人物时间为主题而展开的。

我们写这封信就是想与您探讨一些问题。我想问一下孔子先生您几个问题,您认为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考试时,应该怎样做?你们的成绩是怎么定出来的?也许这些问题多了一些,我先跟您说一些吧!

我们这里的大人都认为学习是要靠兴趣来培养,目的是考上好的大学,应真诚认真的对待考试。我很好奇您那里是怎么考试的!您那里充满着神奇,充满着秘密;像是有一层纱隔着,让我们找不到想知道的东西。

我们对于您有着尊敬,感动,尊敬是因为您有着许多我们不拥有的知识,有着良好的品德;感动是因为你教出了许多国家的栋梁。您写的作品成为我们欣赏的佳作,教课的材料。我们从您的作品中了解到了许多的道理,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

您是否对您的教育传播的途径感到不满呢?认为途径不够方便,不能够与人时刻一起探讨学习问题。我们这儿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们探讨学习问题。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许多大事了。这是非常便利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

虽说,网络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极大的,但是它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好,对于我们会有许多的益处;但总是有人使用不当,会造成许多的影响。例如:学习成绩下降,夜不归宿等……虽然经过老师家人的教育,但仍然不改。请问您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非常期待着与您的通信,我相信这次通信将是非常愉快的。

期待着您的回信!

此致

敬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早晨,推开窗,一缕阳光射了进来,我不禁想起"朝闻道,夕可死矣"这句名言。啊!孔子,你给予了我生命的动力!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据说弟子有三千多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故称"七十二贤人"。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出于他之口,他把"仁"和"礼"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对中国的思想有巨大影响,被尊为"圣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看法,这在当时是多么具有进步性啊!当时战火连绵,百姓疾苦,受教育就是空谈,有权有势之人才可以上学,但孔子主张教学没有等级、类别,他在全国各地收徒,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并且不主张死板的教学,而应"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弟子们要活学活用,学与思并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就是孔子所说。他提出温习的重要性,教育人们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应该是我们对待学习的一种态度。

"君子"一直是孔子的最高追求,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平凡的人。为此,他提出了君子的言行和道德修养要求:其一,君子不器;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其五,君子群而不党。

孔子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经受了多次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始终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把黎民百姓看作天,不忘自己的道德标准。伟大的光辉在他身上处处闪映。他还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这正反应了孔子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或许,孔子的字典里永远没有退缩一词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孔子周游列国

全文共 1650 字

+ 加入清单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柄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给孔子的一封信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孔子

2500多年前的您以好学,博览,广交而着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你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圣人,但你自己不这样认为。你有一段相当经典的对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你是多么的谦躬。

我从未见过您是长得怎么样的?但是我仿佛能看到你朴实的身影,紧锁的双眉,因为直至你离开时也还未有你所看到的礼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你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与“礼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在这里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您是怎么看出学生的优点和缺点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让我想得头昏脑胀。读了《论语》我找到答案了,那就是要心静,多和人家交流,从人家的言谈举止中您就能知道他们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虽然我和您不可能面对面交流,但读着您的书就像是和您面对面交流,从中我获得了很大的收获,比如心要静,做人要有诚,读书时不思考是不行的等等。

我为不能生活在您那个时代当您的学生而感到遗憾,不过,我会认真读您的《论语》。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甘肃省嘉峪关市建设路小学四年级:运国本

--7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给孔子的一封信作文800字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子老先生:

您好!我是来自21世纪的一名中学生,在相隔数千年后的今天给您写,想就你的学术思想谈一点个人体会,不妥之处还请您多多包涵。

几千年后的今天,世人对您的评价是褒贬不一。您的思想在学术世界和民间仍旧是人们谈论的热点。

对于当时的教育界,您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为了青少年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当时的阶级等级和经济状况差异,造成贵族垄断了教育,使得平民很难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出现了教育不公平的突出问题。您为什么没有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我的一个疑问。在政治思想方面,您提出的是“礼”与“仁“观点,这种超脱的思想,推崇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政”,这打破了传统封建的“礼不下庶人”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古代中国教育思想与人才的培养,统治者管理天下产生了积极作用,您功不可没。

在那个年代,您是勇士,敢于向统治阶级提出自己统治天下、管理人民的建议。但又有多少君王领会您的苦心、采纳您的理政方略,您不觉得失望吗?或许也曾有人想到过如此,但是您敢于实践教育理念与道德标准,的确令我佩服。而您深邃的思想更是让近乎所有人望尘莫及。

对于后来的一些统治阶级来说,儒家思想却成为了一种制服人民的工具,并且失去了最为本质的意义。“以和为贵”的思想,被丧心病狂的统治阶级完全忽略,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等好多。说句实话,我不赞同您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点。不错,知识来源于书本,也可以来源于他人的传授,只要有一技之长,为社会所用,就是高尚的人,不是有一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难道说只有读书人才是高尚的吗?从某种角度看,您的儒家思想中一些成分的的确确*了许多读书人,这是您的误导、过失。

总之,以前我对您了解不够全面,理解您的思想不够深刻。所以,今天这封信里既有我的歉意,也有对您那么多年来对祖国历史贡献的敬佩。

祝您的传统道德永驻人间!

敬仰您的中学生:贺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孔子学堂的小学生观后感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学堂》让我从书中了解到孔子和他学生的许多故事,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培训机构举办的作文比赛,被一个男生排挤。我没有理睬这位男生,也没有生气,因为我想起了妈妈刚和我一起读过的《孔子学堂》中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大概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从来不人云亦云;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妈妈听了我的想法表扬了我,说我领会了书中的话并能活学活用,能够强大自己的内心,而不会被别人轻易打到。她说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光,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就应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