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诵读国学经典作文【实用20篇】

开设国学课,有利于提高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陶冶国人的情操。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堂有意义的国学课作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浏览

5092

作文

1000

国学精髓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经典诵读》是我们小学生必背的知识,可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当我看了一个《国学小名士》这个比赛节目,让我感悟很深,受益匪浅。

在观看“国学小名士”电视选拔大赛中,我不禁感叹选手个个都是精英。看选手们一个个自信地站在那里,他们一定做好了赛前的准备,肯定读了很多古书、诗文。不过,我还是在心里替他们捏了把汗,他们还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难题呢!而当他们卡壳的时候,我的心就像被手攥住了。当他们思索了一秒钟后,就说出了一句句诗词,我紧揪的心才放下来,同时也暗暗的佩服他们的诗词背的真多。

通过观看“国学小名士”电视大赛,使我对经典诗词有了新的理解,我发现诗词中还有好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强烈地表现了文天祥爱国的情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则向我们点明了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长处,要互相取长补短……每一首古诗都有它自己的意境、韵味,需要我们仔仔细细地品味。

我们小学生更加应该学会这些诗词名句、传统礼仪。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国学精髓高中作文国学精髓高中作文。国学就是我们中国的灵魂。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中华文化,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眼中的国学经典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中有许许多多的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让我感受颇深,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我觉得,在我们日常学习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味的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大脑却一片空白。有的人只读“死书”,而不去深入理解书中的含义,这样就会导致学习的基础不扎实;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于思考,也在于吸收,二者缺一不可。

还有一句让我感触最深。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它的意思是: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能者为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树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嫌弃每一块小石子;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汇集他们点滴之长。我们必须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逆境中不怨不怒的平和心态,并且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世界有新的的认识,新的发现,并且有所领悟,有所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

全文共 1922 字

+ 加入清单

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高速发展,社会状况日新月异。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正跟随并推进世界发展的步伐;而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在努力融进现代化的同时,耳边是否还聆听着两千年前,来自孔孟圣人的教导,脑里是否还装着仁、义、礼、智、信,骨子里是否还凝聚着龙的传人与生俱来的知与行的能力。这是个令我们深思的问题。

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我国,从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开始,便萌发出文学智慧的嫩芽。我们一遍一遍的背着《三字经》《弟子规》,沐着圣人的光芒长大。我们一点点尝试读懂那字字珠玑的文言文,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宁静致远;体验“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之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形相思;亲睹陈皇后“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的忧郁缠绵,文昭皇后“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美丽绝伦。

诵读小名士》里有一个环节叫“诗词对对碰“,出一到两个关键字,选手背出含有关键字的诗词, 词穷便为输。在总决赛里,六个选手一直持续了二十几轮。在短短时间里,选手需要在自己背过的诗词筛选符合条件的,并避免重复,然后镇定自若的背下来。如果有错别字,则需要在五秒内回答一个新的答案。这不仅体现了选手庞大的诗词储备量,而且还展现了他们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

先辈们的思想,经几千年凝炼汇聚,化作我们无可替代的财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通过刻画率真的子路,贤德的颜回等孔家弟子,教导我们“爱人即为仁”;《大学》引导我们从儿时开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慎独,才能达到《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至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重现尧舜禹时期的天下大同?诚信、无私、豁达、温良,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我们是否真正继承,并表现于实际生活之中。

在无人监考的考场里,是否有人为了一己安宁,将考卷答案偷偷借给邻座同学;垃圾桶边的废纸,在身边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你能不能自觉将它投入垃圾箱。这些细微的小事,也许并不影响他人对你的评价,但却实实在在的体现了你自身的综合素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并不在于衣着是否华丽,家庭是否富裕,而是在于举止的优雅,谈吐的得当,思想的高洁,行为的道德。

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提出,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个观点直接反对了宋朝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一说。王守仁认为,“天理,即人欲”。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这和《中庸》里的“慎独”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或许不必将“知行合一”理解得太过复杂。知道什么是对的,就按照对的去做。不过如此罢了。知道考试注重诚信,作弊的行为损人不利己,那就不要去做;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就不要顾及周围是否有人见证,当做习惯毫不犹豫地捡起废纸。“人之初,性本善”,这些我们幼年时就熟知的小事,在潜移默化中,竟然被悄悄地忽视了。有没有人想过,这是什么原因。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我们幼儿园时便能熟练的背诵《三字经》,可是现在,有多少人还能完整背下来。诚然,文学也在发展,文言文早在明清时期就收到了一小波排斥,直到二十世纪末,文言文已经退出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但白话文通行的现象,并不代表白话文利于文明发展,而是作为一条捷径使人更快地接触文学。虽然迄今为止,用白话文创作的文学作品多有不凡之篇,但这些成就的基石终究还是众多人不愿下功夫去研究的古文。这就是经典。经典是历经千百年大浪淘沙永不流逝的黄金,风吹雨打而不朽的璀璨明珠。

历代才人倍出,根据各自的特色又分为众多流派。黄庭坚创始的江西诗派,讲“锻炼而归于自然”;以李清照为正宗的婉约词派,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作品气度超拔,不受羁束。是什么让一开始简简单单的甲骨文生长为有着庞大枝叶的文学之树?是人类不断地学习进步,探索创新。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代词曲、明清小说,到现在的散文、现代诗,中间有着漫长的过程。无数文人在学习前人基础的同时,学以致用,向更高处延伸。这才是发展之道。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个开放自由的时代,文学之路将不断延长,但请大家不要忘记数千年前圣贤的教导。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暑假作文:读国学经典《百家姓》有感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百家姓》是一本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本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当作少年儿童的启蒙教材。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小孩子在学堂里背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今天我读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知道了为什么要叫百家姓,而不叫千家姓,万家姓。之所以叫百家姓,是因为在以前的时候算出大概只有400多个姓氏,所以才叫百家姓。 《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非常多,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姓,我还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中有57个是复姓。如:司马、诸葛等,这样的姓。

通过查阅《百家姓》,我知道了我的班主任谈老师的姓排在第117位,我的姓排在第64位,妈妈的姓排在16位……真是太有趣了!

而且中国的每一个姓都有一个小故事。比如“赵”这个姓的故事是这样的:周穆王到昆仑山见王母,乘坐的是8匹骏马拉的车,驾车的人就是造父。造父因为有功,后来就被封在赵城(今天的陕西省洞县一带),造父的后代就封地为姓,世代姓赵。造父的第五代世孙赵虽作了晋朝的大将军,而赵虽的后代又建立了赵国。赵国是战国时期最强盛的七个国家之一。这就是“赵”的故事。

《百家姓》记载了华夏子孙的来历和姓氏名称的来由。阅读《百家姓》,不光知道了中国到底有哪些姓氏,还了解到祖先的生活,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对国学的认识作文

全文共 1413 字

+ 加入清单

我对国学认识“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同时,国学又是集各家精髓,百家并存的学说。集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庄子,孙子,管子,韩非子,鬼谷子等国学大师的精华思想为一身。 清朝末年之后,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国学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对于国学的概念,许多学者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看法。何谓国学?目前尚且没有统一的定义。今天就这个问题,我举2个例子吧。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2种观点似乎都合乎情理,都是正确的。因为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既有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内容,又有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现代理论。在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因此,我认为,这2个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彼此之间有无法推翻对方。总而言之,目前,学术界对“国学”究竟是什么仍然存在争议。

在我看来,国学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国学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之中,由无数的大师,学者的智慧组合而成的集体智慧结晶。早在先秦时期,国学就已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诞生了;随后,国学经过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逐渐壮大,形成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同时,国学又能与时俱进,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不断吸收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进步思潮,不断增加自己的内涵,不断的进步。在1840年之后,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叩开古老中国的国门,随之而来的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与碰撞,中国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在内忧外患之下,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悄然刮起,以林则徐,魏源,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改良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即中体西用,提倡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在随后的20世纪20年代,现国学概念产生了。

而到了当代,中国刮起了“国学热”。 在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之下,“国学热”当然就进一步升温。或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就想开办“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国学因此走向了高校课堂。在我看来,高校开设国学这门课程,还是可取的。因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当代,国学中的一些精华内容,或许可以让高校里的大学生们静下心,在车水马龙的社会里不至于迷失自我。同时,国学教育更应是生活的体验和习惯的培养,通过学习和生活的紧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当然,进行国学教育时,应该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审视力。

在我看来,国学这门学问永无止境的,永远散发着只属于他的独特魅力,我们应加倍珍惜,好好的传承,但同时,也应该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审视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国学感悟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我牙牙学语时,《三字经》就时不时地挂在嘴边,虽然是小和尚念经,但却读的津津有味。不经意间我走上了学国学之路。 在慢慢熟读《三字经》后,小学一年级的我,开始读起了《弟子规》,并且尝试着慢慢理解,用我熟知的仅有的几个文字细细体会。

渐渐地,上了三年级,《千字文》、《千家经》陆续进入了我的眼球。一样的道理,差不多的文字,虽然黯然无味,枯燥乏味,但却十分有新意,有奇特的韵味。 现在,《论语》、《诗经》、《大学中庸》等成了我重点关注的对象,每一本书有它耐人寻味的地方。 许多年来,从无知到懵懂再到全懂,整一套书以贯穿全书,虽然简单,但内涵深刻:一有要时刻记住礼的意思,二有有“礼”便是德,要处处有礼,待人有礼,言行有礼,做到礼,便能真正明白做人的道理无处不在。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国外,一个小伙子撞到了一位老人,竟扬长而去。这时,有人追着小伙子说:你的东西丢了。 小伙子连忙回头去找。

那人说:你把老人扶起来我就告诉你丢了什么。 小伙子没办法,只好将老人扶起来。于是那人说:“刚才是你的礼丢了、道德丢了,还好你‘将功赎罪,将它拾起了。 生活中礼不可缺少。公交车上,礼让老人会让你心情舒畅;开车时,礼让行人,会让你觉得一天愉快;公共场合见到熟人,礼貌的称呼一声,你会觉得整个人都放松 了。言行举止,处处想到礼,处处围绕礼,必君子。有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处处都谈到礼,必然可贵。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必然 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做伙伴。是的,假如你是一个不懂礼,不懂道德的人,出口就是骂人的话的人谁会愿意和他相伴呢?有哪个人愿意和这些大逆不道的人交往呢?

这些都是路人皆知的。 这一套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最起码要做到礼、德。如果做不到,那又何必要做人,相当于废人。做到礼、德,皆君子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诵读经典的收获作文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铃……伴着着音乐铃声我们又能进入了经典诵读的时间Up,很有节奏的朗读让我越读越想读,我常常跟着节奏晃着脑袋,读书让我的学习充满了乐趣。有些句子我不懂,许老师深情地朗读、生动地给我们讲经典故事,还在黑板上画出了故事里的人。课堂上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一幅幅逼真的画,让每天的经典诵读成了我的期待。我也在背诵中渐渐懂得了这些经典文字的意思。

古人曰:“事虽小,勿擅为。苟搜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意思是说:不好的事情虽然很小,也不要去做。如果做了这件事,就会影响身心发展。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私自藏起来。如果私自藏起来,家人和你一起伤心。所以平时就算乱扔纸张虽然是件不文明的小事,但是我们也不能做。如果我们做了,就会养成不良的习惯。这虽然是件小事,但它能使我们懂得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又比如我们看到班上同学有个特别的东西,东西虽小,我们也不能拿走,如果私自藏了起来,爸爸妈妈和老师也会替你伤心。长大以后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要从小做个文明的人。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友好相处,在班级和同学就要互相帮助,这样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更快乐的。

我已经知道很多的道理了,妈妈说知道了很棒,知道怎样做更棒!后来,我和李铮等十个小朋友一起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经典诵读比赛获得了一等奖,我太开心了,我发现我变得更勇敢了。诵读经典古文,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收获了满满的快乐,而且收获了甜甜的友谊和大大的荣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国学知识竞赛

全文共 1049 字

+ 加入清单

嘉兴文明网组织了“第二届网络国学知识竞赛”。昨天下午,我打开电脑,进入嘉兴文明网,参加了比赛,还拉着我家的才女——妈妈帮忙。

我注册好账号,点击“我要比赛”。这次的竞赛规则很简单。一共是五关,一关有十题:五题选择题,五题是非题。每关一天可答2次,一共可答10次。待到这一关的分数超过了及格线50分,便可进入下一关答题。

我心里惴惴不安,像有一只小兔子在不停地跳着。唉,我对国学这方面根本就没有研究,除了会死记硬背几句诗外,什么也不懂,对很多东西都是一知半解的。别说我,就连妈妈也是不太懂。看来,做题的时候就只能求助那“万能的网络”喽。

我点击“开始做题”,电脑屏幕就跳到了答题页面。我一看,答题的时间只有五分钟呢。赶快!唉,第一道题就不会做。没办法,复制,粘贴,只得到网上寻找答案。毕竟是第一次做嘛,很是没经验,东查查,西查查。查到最后,最后明明可以对的一题,却因为时间来不及,空在那里错了,真是可惜呢。

第一次做下来,只有80分。不过幸好是过了最低要求的50分,还算能做下一关。再接再厉吧!

第二关、第三关,我都是在80、90分左右徘徊。到了第四关,刚提交答案,网上却显示让我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嗯?难道是100分啦?那就太好啦!可是,我刚输完,电脑上却显示因为页面跳转,成了0分,等于是白做了!真是空欢喜一场啊!没办法,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再做一次。大概是因为“因祸得福”吧,这次我竟然出奇地得了100分。接下来,向第五关进军!

最后,我得了430分的成绩,暂时排在总体第十一。虽然是还可以,但我心里仍有些不满意,还是想再把分数提高一点点,排名可以再靠前一点点。

今天早上,我又打开了电脑,注册了一个新的账号。经过了一轮答题,我已经算是蛮有经验了,心里也平静了些,再不像昨天那样慌慌的了。可是,等到答题的时候,题目竟然不能复制下来了!唉,上网查就只能用手打字了,整个答题时间就显得有些匆忙,老是险些就来不及。

这一次,我和妈妈似乎有点儿像“灰太狼大王”,每关都坚持做两遍,这样的话,得高分的机会就多了。

第二遍做下来,果然是有了一点儿进步,得了460分的成绩。不错!暂时名列第八。第一遍做的那个账号从第十一降到了第十三。我分析了一下。排名还要看用时秒数。我的用时秒数比较高,同样的分数,就落后了几名,排在人家的后面。

这次网络国学知识竞赛,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什么“兄为友,弟为恭”啊,什么“教之道,贵以专”啊……希望嘉兴文明网能继续把这个竞赛办下去,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能让我们通过网络答题的方式,学到更多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

全文共 983 字

+ 加入清单

宋庆龄奶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她当了国家的副主席后,她诚信的高尚品格仍不变。一次,她去幼儿园对小朋友许下承诺,“六一”儿童节那天和小朋友们一起过节日。可是那天天气突变,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老师和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会来了,当她们失望地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时,宋庆龄奶奶的车奇迹般地出现在校园门口,孩子们惊喜地笑了,老师用激动的心情紧紧握住了宋庆龄奶奶的手,宋庆龄奶奶对老师说了一句话:“既然我说了,就得守信。”

从宋庆龄奶奶的故事中,我们明白了,诚是诚恳,信是守信,诚信是一句承诺,诚信是许诺后的行动,诚信更是一根坚强不屈的脊梁。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有时还真有点难,可是,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战场上,某战士为部队开拓前进道路,不惜以自己身体引爆敌人埋下的地雷,以致身负重伤,命在旦夕。报纸上连续不断报导他的事迹,称他为黄继光式的英雄,当部队老将军得知这位战士生命垂危,将不久于人世时,便去医院探望,并给他颁发军功章,将军问战士还有什么话要说,战士说:“有句话,指挥员不让我说。”将军问:“为什么?”战士说:“指挥员说已经报导了,全国都知道我是英雄了,说了影响不好。”将军追问:“怎么回事,你说!”战士说:“我不是英雄,我是不小心,跌倒在地上,碰到地雷的。”将军受到极大的震动,沉思良久,最后说:“把事实真相说出来和用身体引爆地雷阵同样需要巨大的勇气,你仍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军功章你受之无愧!”

泰戈尔说过:“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而变成真实。”是呀,谎言始终都是谎言,总有露馅的一天,何不学会诚信呢?

诚信,可以让友谊加深,下面就来看看我的故事:

有一次,一位同学喊我去她家里玩,我经过家长的同意,答应了她的要求。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那一天,下起了大雨。爸爸妈妈劝我不要去了,但是,我执意要去。爸爸发怒了,说:“你要去自己去,看她来不来接你!”我独自走出家门。在约定的地点,我看见同学的身影,便不顾一切的跑上去。她见了我,激动的说:“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呢!”从此我们的友谊更深了。

现在,我回忆此事,觉得非常值得,虽然爸爸骂了我,但是我用诚信的品格换取了真诚的友谊。

诚信犹如一潭清澈幽雅的湖水,宁静、淡泊、美丽,她总是以自己朴素而又洁净的面容向人展示着自己的美丽,可就是这样一潭清澈、幽雅、淡泊的湖水会让你的人生更加完美。

同学们,我们为何不做一个诚信的孩子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国学经典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经典,民族的印记,精神的家园,读着国学经典里的诗篇,品味着它的文采,我深深的爱上了它。

读国学经典我知道了很多诗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描写出了荷花与少女的脸庞相映媲美的美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表现出了鲈鱼捕捉的艰辛,“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突出了战斗的艰苦和将士们的奋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体现出了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气概,“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集中显示了宫女的不幸。

读国学经典我认识了很多名人,唐代的王昌龄、贾岛、王维,宋代的范仲淹、梅尧臣、李清照,三国的诸葛亮,清代的王淑等。读国学经典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做人要孝慈仁爱,孝顺父母长辈,友爱兄弟朋友,谦虚礼让,做事要持之以恒,不断自省,光明正大,克服私念,谦虚谨慎,不追名逐利。

同学们,让我们把从国学经典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精髓落实到现实生活去,自觉自律,发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一起爱读;让更多的人一起受益;让更多的人一起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国学里的微感动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古汉字,古文化蕴含丰富底蕴,细细品味,你会感受到它的娉婷清雅,像一杯纯净的水,又像一缕朦胧的烟。

古诗词的意境是一言难尽的,是需要慢慢去体会的。小时候我并不懂“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是什么意境,书上是这样写的:“什么时候我的马儿才能戴上金色的笼头,飞快地奔驰在千里疆场上。”但爸爸却告诉我书上写的只是意思,意境是需要自己去体会的。我不懂,意思不就是意境吗?爸爸说,等我长大后就会懂的——现在我懂了,作者想表达的是期盼自己在战场上驰骋的想法,而并非是真的希望马儿戴上金笼头。作者从这首诗中流露出的对战场的向往就是这首诗的意境了。意境,的确是需要自己体会的。

所有的古文学,都有它的深刻含义。“歌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这柞缺不处完。”这一句话是教人们做人不能骄傲自满,不能持功自傲,否则只会折损自己。而谦虚才是与人,与世相处的正确方式,只有谦虚才能不断进步。这便是“满招损,谦受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的思乡之情令同样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产生共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点醒了人们的思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勾起我们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言辞中浓浓的母爱令人感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不畏艰难,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给了后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这都是古代文学大师传承下来的精神。

中国国学经典现在已经开始普及全世界,外国人也对我们的文化非常感兴趣,因为中国文学是其他所有国家都不曾拥有的,是最独一无二的。

古学经典,给人支撑,给人信仰。是世界文学史上永远熠熠生辉的一颗星!这颗星永远不会褪色,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闪耀。

中国文化里的诗情触动人心,中国文化里的精神感动人心,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国学里的微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品国学读人生作文600字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它已然融入我们的骨髓,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伴随终生。

从幼儿园的三字经开始,到现在的唐诗宋词,国学已经步入我们的生活,用优雅的步伐在我们的人生中画出一副清秀典雅的水墨画。

国学与人生是分不开的。

庄子曾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求知的精神是永恒的。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而不断地去学习,去求教是完善自己的第一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知识面前,没有什么等级,每个人都是学生,每个人也都是老师。学问,又学又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能一味地学,也要思考,学习很简单,也很复杂,不断地学,不断地思考,总会学有所成的。

从小时候的呱呱坠地的时候起,国学就与我融为一体。

记得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跟着爷爷口齿不清的念着“鹅鹅鹅……”;幼时一本正经的在众人面前背诵《三字经》,尽管当年的自己还不明白什么意思;六年级的自己流利的背诵着古诗,但对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模糊甚至不以为然的;现在的自己,开始慢慢理解那些文言文和唐诗宋词中掺杂的无奈遗憾,欣喜悲伤。

人离不开国学,国学离不开人生。

人生有多少感慨被文学描绘了出来,看似潇洒优美的文字下,又隐含了多少凄惨悲凉,在面对大好山河的时候,又是怀着怎样的激动和自豪,在看到归雁驿道时,对家乡亲友又是怎样的思恋!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感慨了事事难料的人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大漠的凄凉和杜甫的无奈,白居易游西湖时”最爱湖东行不足"表现了当时的喜悦和感叹了景物的美丽,李白总是多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刻画了他的思恋。

国学要品,人生更是要细细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晚生看国学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初读《论语》和《孟子》时,是16岁,还是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家伙。从老师嘴里得知,“四书五经”那玩意儿是相当有份量的东西。出于某种需要,大体看了遍《孟子》和《论语》。

读完《论语》,闭目细思,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一些大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自己那几个学生老挂在嘴边,说这个能干啥,那个能干啥,像个老太太数落孙子一样,很亲切。总得说来,我喜欢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想尽一切办法去他那里读书,因为那里有一种“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气氛。

《孟子》,我觉得孟子很偏执,表面上体面,其实心底有那股邪火。比方说,他提到墨子“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如此立论,已然不是一个君子的作为。至于他的思想,我不赞成。有评论家说他思想缜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的基本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时候及不了人了,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儿实在不讨人喜欢。至于说到修辞,我承认他是一个好手,别的方面就没什么。

我就这么读过了孔孟。我的这些看法也只是惹得老师生气。用老师的话来说,就如“春风过驴耳”,因为我只是晚生。

对于朱熹的“格物致知”,我是很佩服的,用阴阳五行就可以格尽天下万物,包罗万象。朱熹说,往井底一看,就能看到一团阴森森的白气。他老人家解释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乃太极图之象。出于好奇,晚生我也往井里看了看,却看到的是我的人头。我想可能是由于宋朝的井太深了,看不见人头。当然,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肯定是行不通的,要用到一定的几何光学。当然,要朱熹一下子推出几何光学,这也是不可能的。可怪的是咱们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不容易出自然科学家。

《百家讲坛》捧红了刘心武,承认了他红学家的身份。而研究《红楼梦》的人也比比皆是,但是我觉得这不甚妥当。等到层层揭开了她的面纱后,她的神秘光环也就消失了。红学热把她逼进了死胡同,不给她任何喘息的机会。

晚生看国学便是如此,不知您意下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第二届全国学生讲宪法观后感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作用,是由宪法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决定的。当国家权力不受限制、无限扩张的时候,其直接侵害的对象就是公民权利。小编为你整理了第二届全国学生讲宪法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第二届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团体总决赛在12月3日下午16:30准时开始。团队赛上,各队选手在主题演讲知识竞答自由辩论环节中讲述了自己的宪法故事,用自己的话语阐述对宪法意识的理解,用青春的视角畅谈对宪法权威的尊崇,一同经历了激动人心的宪法之旅,在各队的精彩表现中,我们也有自己的一丝感悟。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保证。宪法的作用有巩固国家政权、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利,调整国家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宪法作为上层建筑,对国家的经济基础起着重要作用。宪法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由国家的力量予以推行,这是我国宪法最重要的作用。宪法不同于其它一般法律的特殊性,宪法是最高法,在法律上具有最高地位,也具有最高效率,是我们的根本大法。

学宪法,讲宪法,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法律,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要遵守法律,要做到学法守法用法,只有我们遵守法律法规,我们才能保证社会安定,只有人人用法我们才能合理维护自身权益。在越来越强大的中国,法制国家、法制社会一直是中国努力建设的目标之一,我们也希望能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这不仅需要国家建设,也许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我们的法制社会、法制家园。相信我们共同参与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家园,要学法,要懂法,遵纪守法,执政者应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民做事前先看法,普及加大法律知识面,只有人人学法,人人懂法,人人用法我们的社会才更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名士在电视上的那些精彩表现都是通过努力换取来的,第一个部分我爱记诗词和的二个部分名家对对碰都是考验的诗词储备量,最后一个部分美德大考验就是看平时的一些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习惯 .

国学小名士在赛场上的沉稳发挥倒计时都能临危不惧继续答题,这值得我们学习其中的一些诗句我们都不知道,可是他们却能够行云流水般的把那些古诗词给背下来。

在美德大考验中可以看出国学小名士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习惯需要改正,我们应该去把那些好的习惯继续保持下去。但是在学的时候不要固执的去学。

我们也要学习国学小名士背诗词的那种努力,这样才能背的诗词越来越多而且不会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弘扬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征文

全文共 4241 字

+ 加入清单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美德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和实施。既要做到知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要行传统道德的礼仪。泗水县星村镇教育系统在开展全员以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传统道德为目的读经诵典的过程中,坚持七要:1、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学校校长要坚定一个德育为先的教育认识;2、要为师生、家长提供一个接受读经诵典的科学依据;3、要培训一支乐于以传经诵典的教师队伍;4、要找到一条切入学习优秀中华文化、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熏陶的途径;5、要编写一套操之在手、循序渐进、富有情趣、音像图文并茂的系列教材;6、要搭建一系列推进强化活动的平台;7、要营造一个浓厚的德育氛围。

一、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学校长要坚定德育为先的教育意识。

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代代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构成了中国人的核心道德观。传统美德隐含在优秀的中华文化中,中华文化既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今人智慧的源泉,复兴中华文化就是弘扬传统美德。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美德当成振兴中华民族,构建中国人核心道德价值体系的首要任务来对待,这是在学生中开展读经诵典的思想基础和行动前提。

二、要为广大师生、家长提供一个接受读经诵典的必要性的科学依据。

广大师生、家长在分数至上这一主导思想作用下,可能会提出诵经读典有必要吗?小孩子能记住那么多的优秀经典诗文吗?能理解吗?这样会不会增加师生的工作和学习负担呢?等系列问题。

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之际,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在反思后,曾发出了最大失误在教育的感慨,提出了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在改革开放之际,许多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香港,对当代中国三十年来发展成果进行讨论,有的人提出了现在国富民强,国泰民安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候;也有的人尖锐的提出,现在中国物欲膨胀、能源开采及消费过渡、环境恶化等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严重冲击了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国人的道德取向越趋西化,以“孝、礼、勤、诚、耻;思、信、义、宽、廉”为代表的传统美德根脉,有淹没或冲断的迹象。例如针对独生子女一代的整体表现,台湾著名教育家高振东先生曾发出过“养老防儿 ”这一惊人感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家长观看影视资料、开家长会、编发刊有不道德的行为的种种事例供家长阅读等,以提高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忧患意识,增强他们让孩子接受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意识和紧迫感。

让学生家长从儿童心理学角度了解到:0-13岁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孩子13岁以前的背诵能力强,称为“语言模仿期”;13岁以后接受能力强,是“理性理解期”。一个人在13岁之前记忆的东西,可以一辈子不忘记。启蒙教育就是背诵教育。只要求诵读,不要求理解,这是符合儿童学习规律,有益身心发展的教育原则。背诵经典就是在儿童记忆最好的时期记住经典。读经诵典就像在银行储蓄中华文化,经典诗文就是货币,年幼时积累传统文化与道德,年长是就会知行传统文化与道德。对此,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办讲座,印发《家庭教育导报》,让家长从科学育人的角度去理解,进而消除家长‘能不能记住’这一思想顾虑。

会不会增加生师负担呢?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能解除这一顾虑,增强‘增加读写积累是我们的责任行为’的这一认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1-2年级识字不少于1600-1800个,其中8000-1000个会写,背诵优秀诗文50篇,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累计识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背诵优秀诗文50篇,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认识汉字3000个,会写2500个,背诵优秀诗文60片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7-9年级累计识字3500个,会写3000个左右,背诵优秀诗文80篇,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部名著。

三、要培训一支热爱中华文化、崇尚传统美德,乐于传道送经的师资队伍。

为此我们经常选派校长或年轻骨干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以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为主题的学习班、研讨会。今年我们外派近30余人参加了在曲阜召开的首届中华母亲节及中华传统美德研讨会;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道德”师资培训班;组织了全镇所有校长到莱西参观学习等活动。

以全员读书为依托,在教师当中开展读经诵典活动。通过让教师读《老子》、《论语》、《诗经》唐诗宋词汉文章,体会民族精神所包含的“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不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髓;“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要让广大教师了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虽屡遭外族或外国侵占、蹂躏而不倒,且疆土不断扩展、民族不断壮大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崇高至上。要让教师了解的传统经典文化的实效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利于学生学写汉字;“弟子规”就是当代中小学生守则;“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就是成年人的行为宝典;《论语》、《易经》奥妙无穷,是滋润世人立身处世的心灵鸡汤。

步入经典,直面先贤圣人,定能激起广大教师对民族文化和传统道德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坚定传道、授业、解惑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四、以“多读书、写好字、作美文,培养农村孩子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为途径,开展经典诵读和传统美德教育。

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美德教育不能脱离课堂教学进行,不能把学校办成私熟;不能把诵读经典上成语文课,精讲细读。基于这样的认识,针对农村孩子质朴单纯的人文底色,为他们走进城市,走向世界奠基。我们开展“多读书、写好字、作美文,培养农村孩子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为目标的实验活动。目的在于让他们在读书、写字、作美文等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沐浴传统美德。

五、要编写一套操之在手、循序渐进、富有情趣、音像图文并茂的系列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我们历时一年编写了一套《小学生读书星级达标读本》系列教材,选录内容为:古诗词、国学启蒙,成语故事,精彩成语,儿歌童谣,格言警句、谜语谚语、对联、歇后语、课外读物、名著书目,中外名人名言及代表人物简介。这套书设一星、二星……共六个星级,供1-6年级的学生使用。内容言简意赅,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图文并茂。剪辑刻录了十六集以100首经典古诗文为内容的视频情景诵读赏析系列光盘,发放到班级,定期观看。录制了100首集经典古诗词、传统德育警句为内容的录音带供课间反复播放。

六、要搭建读经诵典的活动平台,促进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

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从书中吸取优秀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涵养。为此1-3年级,每周开设一节读书课,4-6年级每周开设两节读书课。每天早晨开展20分钟的晨光诵读活动。为使读书活动有序有效,语文教师把每周需要诵读的内容列表,在周一贴在班内,学校每月根据列表抽查一次诵读效果。为使学生有书读,学校除增加藏书,开放图书室外,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庆祝会上,向全镇的学生家长发出了“每月少吃一斤肉,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酒,省钱为孩子买书读”的倡议。截止目前,据统计,家长共为学生购买各类图书6730本,价值近10万元。为达到积累运用的读书效果,为学生新设了《心随书动-读写笔记》,内设:好词佳句摘抄、心灵感悟、好书荐给好友读、亲子读书栏目。

精心办好以“星星在闪烁”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每两周一期,把在读书中产生的与心灵共鸣的语丝片段、好词佳句,启迪人积极向上的好文章、孝德故事等像搜集星星一样写画到手抄报里,供自己和他人欣赏;为按规定栏目办好手抄报,也间接地促使了学生广泛涉猎读各类书刊,即配养了读书习惯,又增宽知识广度。

建立“国学经典诵读”兴趣队组。在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中,每班成立10人左右的“国学经典诵读”兴趣队组。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笠瓮对韵》、《大学》、《中庸》等名篇,要求学生达到背诵的程度。为保护学生的读书兴趣,寓教与乐,创新读书形式,定期开展诵读会,班内每双周一次,学校每月一次;定期举办配乐表演,每逢传统佳节,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元旦等节日,教师与学生会选择与此有相关内容的诗词篇章,进行配乐诵读和表演。

开展“日学一语,周行一善,月写一文”活动。为使学生达到熟记传统德育经典语句的目的,学校印发了经典词句卡片发放给学生,人手一份;校内、班内的墙上、黑板上都书写了固定的传统德育经典名言警句,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句,达到基本了解意思即可。面对传统道德的熏陶,要求学生行动起来开展助人、律己、孝亲等活动,周行一善即可,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配合“作美文”活动,要求学生每月写一篇以“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等为内容的弘扬好传统、好美德为主题的文章。

开展《中规中矩,人人从写规范字做起》为内容的写好字活动。汉字是我们民族的符号,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汉字所体现的传统美德意存高远,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十分重视让学生写好字,除上好课外,学校设立了“我写字,我快乐”精品展示作业;同时,要求学生作业、作文、考试等日常学习生活中,都要规范书写,促使学生养成中规中矩,沉稳有序的良好美德;学校或班机还定期主办书法比赛,参加各级各类书法活动。

七、要营造一个浓厚的德育氛围,把学生置身在一个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洋溢的氛围中。

学校利用广播在早、午、晚休息期间,播放古诗词录音,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登载经典美文、孝经故事、好人好事、好做法;让意境高远的传统美德佳句占领墙面;在楼道、走廊内悬挂传统美德内涵丰富的系列主题版面,如“民族的脊梁-历代先贤”,“流芳万古的中华文化典籍”, “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盛载传统美德的民族佳节”,“民族艺术奇葩-中国书法艺术”等。润物细无声,在德育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学生通过听、看、悟,感受中华美德,践行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美德与学习优秀中华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经诵典,让幼小的心灵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下,感知、领悟中华传统美德的伟大魅力,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践行我们民族的优良德行。我们坚信,先知后行,长期坚持,周而复始,一定会在幼小的心灵中烙下我们民族的共同的核心道德观这一印记,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

全文共 964 字

+ 加入清单

诵读经典,享受最美的太阳,一路有你,便风雨无阻。——题记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丝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漫漫书海,我寻一本最经典的。

经典,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翻开书本,一切的烦恼忧愁,都离我而去。在我的脑海中,只剩下那壮阔浩瀚的故事,一次次冲击着我的心房。

经典,让我学会了坚持。翻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仿佛看见那多日无猎物的老渔夫,仍然无悔地选择踏上那渔船,又一次踏上了途。这一次,他是幸运的,却又是不幸的,他捕到了一条大马哈鱼,可血腥味吸引了鲨鱼,来与他争抢猎物,他并未灰心,在狂风暴雨中与鲨鱼战斗,终于带着大马哈鱼的骨架上了岸,傲然说出:“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是的,人不能被打败,无论前方的路怎样,我都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该来的总是会来,无法逃避时只能一战,纵使毁灭亦无悔!

经典作品,让我读懂了人情冷暖,世事无常。翻开莫泊桑的《羊脂球》,我看见了善与恶。我明白,善与恶并不在于职位大小,心中有爱,就已足够。

经典作品,如同一次旅行,将你带到苍凉的内蒙古感受古老的狼图腾,将你带到荒芜的孤岛与鲁滨逊一起生活,将你带到时而愤怒时而平静的海边聆听老人的信念,将你带到安静的旧北京与英子一起体会那种淡淡的哀愁。

经典作品,如同一次对话,一个其貌不扬眼神犀利的中年人告诉你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和平,一位留着棕色长发的微笑的男人讲述着飞鸟与鱼的爱情,一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先生正襟危坐批判着封建呼吁着科学,一位蓄着胡子的老学者,缓缓地解释着中国沿袭千年的“礼之用,和为贵”。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书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而那些经典书籍,则是无法超越的传奇。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消遣时间表,更多的是要从中收获知识与做人的道理。

无意间,经典名著已陪伴我走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它的情节,它的天真,它的惊险,无一不甘落后牵动着我的每一根心弦。它们,就是世间最美的太阳,它们散发着光辉,永远都是神圣的!

诵读经典,享受这世间最美的太阳。漫漫书海中,我要挑选几本最经典的,一路上便不会寂寞。经典,一路有你,便风雨无阻!

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一直享受着读书所带来的快乐。翻开书本,我默默地成长,合上书本,我看见百变的人生。

一本本经典让我们成长,看懂人生中的花开花落,我已停不下成长的脚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学国学诵经典传美德征文选登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被会被新潮的网络用语吸引,而忘记去品味诗书的妙趣,而"国学小名士"却唤起了我们对经典的探寻,对美德的传承!

历史如同夜空中划过的一道流星,只是一瞬间,而诗词却让美成为永恒。诗词,就是中华文化中的排列整齐的颗颗珍珠,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更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通过这次比赛,可以看出每一位选手都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仅有一字提示的情况下能够唤醒脑中踊动的诗词,在比赛过程中做到临危不乱,对答自如。我最欣赏沂蒙老区的谢奕辰,她是一个不去计较成败的人,不会因失败而影响个人对国学经典的喜好与学习。

当一个人真正沉醉在诗赋的世界里,就达到"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之境界,忘记是比赛,忘记要获胜,只是几位学士在交流心得 ,吐露真情。在被规则层层捆绑的世界,阅读经典总能求得当下没有的自由,暂时抛下琐事,试着体味浩瀚无声,这逃脱于时空外的孤独未必不是赏心乐事。

诗词,是历代文人智慧的结晶,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把他们像晶石一样封存起来,而是学习传承。古代有凿壁借光的好学,闻鸡起舞的勤奋,悬梁刺股的决心……。而这些精神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也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传承中华国学,不仅要懂国学,还要行国学,最重要的就是践行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与人为善。

掌握和熟悉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接物恰到好处。礼仪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国学中可谓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孟子曾说过:"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环侍老。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贵于兽者,从有礼也"的孔融让梨。忘不了"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陶母拒鱼。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朱冲还牛。

学习国学,传承国学,就要"由外而内,由内而外"。所谓由外而内,是说将国学中的抽象的道理,具体方法记在心里,是知识得到丰 富; 所谓由内而外, 便是将从国学中学到的道理、 方法融入进生活中, 使人格得到升华。要把"学"记在脑子里,把"国"记在心里。

国学小学士们向我们践行了真正的中华国学,掉在地上的废纸,仅有的美味龙虾,陌生人向你借钱,捡或不捡,让或不让,借或不借都只是一刹那的决定,如果你选择了是,礼仪的萌芽就会从你心中种下 ,久而久之便成习惯。

礼貌是一种习惯,他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态度;礼貌是一种精神,它体现着人们的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国学经典读后感作文400字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

《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诵读国学经典

全文共 1657 字

+ 加入清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滋润着中华物茁壮成长,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成为了传之千古、揪之四海的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在国学各个学术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写信人生真谛的论述,其敏锐的观察、合理的推定、经验的告诫,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国安邦济世之基。作为中华子孙,我们有责任将中华民族这笔精神财富吸收和传扬。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的世界里,耳边充斥的是街市的喧嚣,广告的诱惑,夜晚的各种鼓噪耳膜的不雅的音乐;城市的风景经过人为的大肆造作,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和清新,缺乏了纯真的韵味;吃着催熟的蔬菜瓜果,速成的鸡鸭鱼肉;喝着经过处理的“纯净水”;情感的泛滥,邻里关系淡漠,甚至对面住着不相识……这样的社会环境,让人变得心浮气躁,虚伪狡诈,攀比心日益严重,利欲熏心,欲望无边。那么身处闹市,怎么才能抛却浮华,生活的宁静、淡定、从容呢?没有什么人能给我们指条通达的捷径,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渐丰,读书成了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事情,特别是读国学经典,从先贤古圣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塑造自己,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图解庄子》,《论语》,《大学》,《唐诗宋词赏析》,《细讲弟子规》,《了凡四训译解》,放在办公桌上,家里的书桌上枕头边,工作闲暇了,心情郁闷了,工作不顺心了,随手拿来翻翻看看,品品读读,从中体会古人的观点、境界、做法……会提升个人的悟性,给自己力量,修炼自己的品性,慢慢的达到恬淡宁静,忘却身边琐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善待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保持内心清净满足,人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读古文经典,书中精选的句段,相应的经典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原文的内涵,让我读后深有感触,受益匪浅,从中学到那种内心的和谐和安静,使我能时时提醒自己与人和谐相处。

我们所处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相互间关心爱护,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人到中年,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作为老师,面对学生,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们的言行对自己的子女、对学生的成长无不有着极大的影响。教育孩子要从点滴做起,再小的事情都要将正确的做法先告诉孩子,身为父母、教师一定教给孩子如何去做。吃饭穿衣要学,行立坐卧要学,在里面学惜物,学敬物,学威仪,学自尊而尊人。当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对长辈无礼,对父母、老师不尊重时,殊不知这些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这些作为家长、作为教师的教育失职。教师更应以身作则,处处体现古圣先贤的教诲。读了古文经典,我深深地明白,良好的理想的成长环境、成才环境,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我们口口声声的说要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和谐、书香的学习环境,那么我们实际是怎么做的呢?不要埋怨现在的小孩子管教起来有多难,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要牢骚满腹,委屈愤懑。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只会让孩子看到大人的虚伪,而不会真正从内心接受。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言行到举止,教师处处要谨慎,应带头做好,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尽心尽力地付出,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个德行的示范者。读了经典,你就会发现自己在慢慢改变,让自己做一个热爱生活、健康、自信、乐观、智慧的人,那么你就会影响你身边的人,你所在的环境就一定是快乐向上的环境。

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坚持不断地阅读经典,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国学大师的绝笔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后,学校的重建在各方关爱下,一年多的时间便完成了,美丽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那绿树青草掩映下的操场。办公室主任突发奇想:要是有点书画作品装饰一下,这校园就充满了文化氛围了,也许跟书画家们讨要几幅,说不定还行得通,于是从网上查找,书画家们的住址或邮箱,有的发电子邮件,有的发去公函,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看来“汶川地震,大爱无疆啊!”。学校办公室竟然陆陆续续收到了书画家们的馈赠之作,当中不乏名人大家,其中令人感动的是,四川一年逾古稀的退休老画 家雷达先生,开着老年三轮车带着妻子,来免费为学校创作了三天。更加惊喜和意想不到的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病榻上献出他生命中最后一幅墨宝。

当时是2009年7月10日下午,季羡林先生用毛笔题写了“臧克家故居”,又为孔子卫视题写了“弘扬国学,世界和谐”,最后为我校题写道:“抗震救灾,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墨迹未干,仙人却乘鹤而去,7月11日晨八时五十分左右,大师便与世长辞了,享年98岁,他儿子季承,遵照他父亲的遗愿,本该俸寄,因为有特别的意义加之另外的考虑,寄来了两张相拼接的复印稿,并来信说明情况。然而三年后的金秋,一封来自北京的挂号信,抹去了我们心中那份遗憾,我们便欣喜的收到了他儿子季承寄来的大师亲笔之作,那散发作墨宝馨香绝笔书法,怎不叫人充满无限的感激和深切怀念啊!

你无法想象,一个98岁的老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是用怎样的力量和意志,去完成别人近似于奢望的要求,望着这珍贵的墨宝,我们难免为自己的莽撞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内疚,然而,她却承载着大师情系灾区,爱牵学子的殷切关怀,先生更是用他生命最后的光芒,诠释着自己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奋斗终身的精神,大师已离开了我们,然而他的风范、他的精神、他的深深教诲和勉励,却永远闪耀在我们面前,回荡在我们心中,这是我们无论过去还是将来赖以生存和强盛的民族之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