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的传说【优秀20篇】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的传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4356

作文

747

除夕的传说[400字]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但是,除夕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夕的怪兽,它无恶不作、十分可恶,乡亲们也非常怕它。

有一天,夕又来到村子里捣乱,它张牙舞爪地吃掉了乡亲们辛辛苦苦养殖的家畜,又把乡亲们种在地里的庄稼糟蹋了,还用它那巨大的爪子,毁坏了乡亲们居住的房子。它口里还喷出了巨大的火焰,把村子烧的面目全非……乡亲们吓的四处逃窜。虽然乡亲们憎恨夕,但却没有办法除掉它。一次在农历的腊月,一位老人走进村子,告诉了人们除掉夕的方法:一是要有红色,因为夕害怕红色;二是要有响声,因为夕害怕很大的响声;三是要有火,因为夕虽然能喷火,可是火焰会灼伤夕细嫩的皮肤,使夕化为灰烬。说完,老人便不见了。

乡亲们认为这是神灵的指点,便按照神灵指点的方法,在农历的腊月三十这天,用红红的纸、衣服和燃烧竹子发出的响声吓跑了夕,又用一把大火把夕给彻底的赶跑了。后来人们发明了鞭炮,便用鞭炮代替燃烧竹子发出的响声来赶跑夕。所以,等到每年腊月三十夕到人间来作乱的时候,人们便穿上红色的衣服、燃放鞭炮来赶跑夕。因为这一天人们赶跑了夕,所以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夕。

每当我听完这个传说,我便在脑海里想像当时的情景,想像着中华文明的古老传说真是数不胜数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元宵传说故事

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据《古今人物通考》记载,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村庄里迷路了,肚中又饥又渴,就向一户农家敲门寻些吃的。开门的是位老婆婆,她家里很穷,没啥食材,只有一些糯米粉和黑芝麻,就用糯米粉裹黑芝麻团成圆球,在汤里煮熟给乾隆爷吃。乾隆皇帝吃了大加赞赏,问这是啥好吃的呀?老婆婆看这东西在汤里团团圆圆的,就顺口说这是“汤圆”。第二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在宫里想念汤圆的味道,就让御厨依样做出来。后来“汤圆”的做法从宫中流向民间,成了元宵节的一道不可缺少的招牌小吃。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汤圆是应时必备的节日食品,当然不可无诗。宋代人也写了一些咏汤圆的诗。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就有一首《圆子》诗:“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所谓“鸡头肉”者,形容其嫩也。唐玄宗李隆基就曾赞叹杨贵妃之乳为“新剥鸡头肉”。

南宋文学家周必大也有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归味,灶婢诧新功。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清代浙派代表诗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词》就是一首咏元宵的诗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据说,清末民初还流传袁世凯和元宵的故事。说的是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除了赏花灯、猜灯谜,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元宵节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重返狼群的公狼传说 1000字

全文共 1683 字

+ 加入清单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我刚去若尔盖草原写生的时候,绝没有想到草原上会有一只濒死的、注定会影响我一生的小崽向我发出微弱的呼救声……

我一踏上这片海拔近四千米的高原草甸,就立刻感觉到空气稀薄,太阳炽烈,长风刮劲草,几乎没有任何树木能够扎根生长,这里只有广阔无边的草场和绵延起伏的浅山。据当地人说,“若尔盖”的藏语含义是“牦牛喜欢的地方”。放眼望去,神圣的雪山,飘扬的经幡,悠悠白云下漫山遍野的牛羊,澄澈的天宇映衬着金碧辉煌的藏传佛教寺庙……这是每一个画家梦寐以求的自由乐土。

此时正值四月,压抑了一冬的烈日开始炙烤高原上的每一寸土地。正午,我背着画夹与行囊顶着骄阳越走越渴,四周没有树木可以遮阴,水也早已喝完。我终于在无边无际的草场上找到了一处牧民家,推门进去讨口水喝。

这草原深处的牧民家少有外来的汉族客人,因此他们异常热情。一个牧民老阿妈端出酥油茶,揉了一块糌粑递给我。几个粗通汉语的牧民围坐桌边,天南地北地和我拉起家常来。闲聊中,说起了草原上新近传来的关于狼的故事。我是个动物迷,一听之下立刻来了兴趣。

“很久没见过那样的狼了!”老阿妈在我对面坐下来,褪下手上的佛珠串,一颗颗数着,娓娓道来,“前些日子,一匹大公狼钻进一家人的羊圈偷走了一只羊。丢羊的消息一传开,打猎的人就去下了狼夹子,没几天,狼夹子不见了!后来找到夹子,但上面只有一只咬断的狼爪,狼竟然跑了!”

“狼咬断自己的爪子吗?!”我吃了一惊,虽然以前在小说中也读到过这样的描述,但总是当文学故事看,此刻听草原上的牧民讲现实版本,不禁心惊肉跳,“还真有这样的事儿?!”

“有,草原上的狼狠着呢!”老阿妈连连点头,从她接下来断断续续的描述和旁边几个牧民七嘴八舌的补充中,我努力还原着当时的景象:

那只被夹的大公狼,拖着狼夹子跑不远,立刻咬断了受伤的前爪,翻身逃命,被几只藏狗循着血味儿一路追撵过去。大公狼三只爪子爬不上山,慌乱当中躲进山脚下乱石堆的石缝里,狼头向外,严防死守!围上来的几只藏狗里,一只年轻没经验的狗见了瘸狼,以为好对付,不知深浅地往里冲,刚伸进半个头就被大公狼连头带喉咙一口咬住,狗眼珠子也被咬爆了,狼头一阵猛甩,狗哼都没哼几声就被公狼撕破了喉咙,死在洞口。剩余的藏狗吓得再不敢往里冲,只管大声汪汪叫着报信。狼也死守在石缝里不出来。

闻声赶来的猎人和牧民轰开狗群,见石缝不太深,猎人就把藏刀捆在马棒子头上,戳进洞去,一阵乱捅,把大狼活活捅死在石缝里。猎人感觉再没动静时,抽回马棒,挑出死狼一看,尺把长的藏刀一直扎进大公狼的嘴里,从喉管下面戳透,狼嘴和喉咙直翻血泡泡,大股大股的狼血顺着刀刃往下流,刀柄直吞进了狼嘴里,被狼牙死死咬住,拔都拔不出来。

听到这情形,我艰难地咽了一口茶,很不舒服地摸摸喉咙,仿佛那一刀是戳进了我的喉管里。

“那狼死的时候,头皮眼睛耳朵几乎都被刀戳烂了,只剩一只眼睛还死盯着杀他的人,看得人心里直发毛。”旁边的牧民大哥一点不在意我不舒服的感觉,接过老阿妈的话往下讲,“那只大公狼的刀伤只在头上、眼睛上、脖子上有,身上和后背一点伤都没有,你说是怎么回事?”他卖个关子,倒上一碗酒,咂了一口,看看我一脸迷茫的表情:“大狼到死都是迎着刀往上咬,如果是狗挨上两刀早就转身往里缩了!你说这狼狠不狠?”

我头皮一阵窜麻,心里凉飕飕的,仿佛感觉到那狭窄石缝中寒光闪闪的藏刀就在眼前狂扎乱刺。

“那个猎人运气倒好,”另一个大胡子的牧民羡慕地说,“他得了张几乎完整的狼皮,就是缺了条狼腿。”

我垂下眼皮,叹了口气,心中既钦佩又惋惜。我从小爱动物,是看着赵忠祥的《动物世界》长大的一代,因此对各种生物也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对狼,我一直觉得他不是一种普通的动物——神秘、冷峻、凶残而令人敬畏。从我所知道的各种动物传说和记录中,也只有狼才能下狠心咬断自己的脚爪,用高昂的代价换取一条生路,其他任何动物都下不了口,以自戕肢体的办法从捕兽夹下逃脱。可惜这只宁死不屈的强悍大狼终究没有逃脱被杀的厄运。我突然很想亲眼见证一下那只断狼爪,亲手抚摸一下公狼遗留的“战袍”,感受一下一直以来以为只有小说和传闻中才有的狼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火把节的传说作文600字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天上的虫王——蝗虫王偷了太白金星的长生不老丹,太白金星告诉玉皇大帝:“玉帝啊,那颗仙丹是我提炼了百年的仙丹,是送给您的生日礼物,可是却被那野蛮的虫王偷走了。”“大胆,敢偷我玉皇大帝的东西,它活得不耐烦了吧!下令把它押入天牢!”蝗虫王押入天牢后依然诡计多端,伺机逃走。有一天,趁着侍卫不注意,带着蝗虫小兵逃出了天牢,来到人间四处作乱。

他们来到了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楚雄,那里生活着勤劳、勇敢、聪明、热情的彝族人民。那天,狂风四起,电闪雷鸣。在田里劳作的人们抬起头四处张望,看见一片黑压压的东西向人们压来,起初吓得人们四处躲藏,有的躲在屋子里;有的躲在山洞里;有的躲在地洞里。“兄弟们,尽情地破坏吧!”蝗虫小兵在蝗虫王的带领下飞到田间肆意破坏,庄稼都被蝗虫咬坏了,吃光了。

勇敢的彝族人民觉得躲避不是办法,于是抬起锄头、铁锹、拿起木棍、衣服和蝗虫决一死战。有的被蝗虫咬伤了,有的被蝗虫咬死了,眼看这些办法都没有用,人们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错。“要知道蝗虫会在分分钟吃完庄稼的,没有庄稼,我们怎么活呀。”一位老人焦急地说道。

“大家别慌,蝗虫怕火,我们可以点燃火把驱除蝗虫。”一位聪明勇敢的彝族小妹镇定地说。”接着,彝族小妹带着乡亲们砍柴扎成火把,点燃火把驱除蝗虫,一瞬间,蝗虫化成了灰烬。

人们高兴地在田里举着火把奔跑欢呼,办起了酒席,杀鸡宰羊,一边喝酒一边唱酒歌,围着篝火跳起了左脚舞。

从那时起,火就成了彝族人民的吉祥物,成为了彝族人民幸福的象征。人们就把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秋节传说的英语

全文共 2521 字

+ 加入清单

Mid-Autumn Festival (also known as the Moon Festival), the third major festival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is celebrated on the 15th day of the 8th month, as the moon is supposed to be at its maximum brightness for the entire year.

The moon definitely spins countless legends throughout the ages. Of course, the most famous legend is the one surrounding the "lady living in the moon" that dates back to ancient times, to a day when ten suns appeared at once in the sky. The Emperor ordered a famous archer to shoot down the nine extra suns. Once the task was accomplished, Goddess of Western Heaven rewarded the archer with a pill that would make him immortal. However, his wife found the pill, took it, and was banished to the moon as a result. Legend says that her beauty is greatest on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Another legend depicts a possible role that the festival played in Chinese history. Overrun by the Mongols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the Chinese threw off their oppressors in 1368 AD. It is said that mooncakes - which the Mongols did not eat - were the perfect vehicle for hiding and passing along plans for the rebellion. Families were instructed not to eat the mooncakes until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which is when the rebellion took place.

The most lunatic mortal in Chinese history could have been the great poet Li Bai (701-762 AD), who once invited the moon to have a drink with him and his shadow to form a band of three. Li finally drowned in a lake in an effort to catch the moon when he was drunk one night.

The festive night can be one of the most charming and picturesque nights and the full moon is an auspicious symbol of abundance, harmony and luck.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related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to changes of the moon as it waxes and wanes; joy and sorrow, parting and reunion. In Chinese culture, the family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circle of relations that cannot be broken. Because the full moon is roound and symbolizes reunion, the festival is also known as the festival of reunion. All family members try to get together on this special day. It is a happy occasion where people feast on scrumptious mooncakes. Some Chinese families today still stay up late to observe the occasion eating mooncakes, sipping tea and gazing at the beautiful moon. It is regarded the perfect moment if someone catches the moons reflection in the center of his or her teacup. Those who can not return home watch the bright moonlight and feel deep longing for their loved ones.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腊八节的传说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八粥各地食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相传,在古印度 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朝 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泰雅族传说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许多族群的射日神话均将月亮视为太阳被射中后所变成的。譬如泰雅族的月亮故事。

故事叙述昔日天上有两个太阳,天地无日夜之分,人类生活极苦,故此选出三青年分别背负婴儿踏上遥远的射日旅途,后来,所背婴儿皆已成年,才到射日之地;一人射箭,命中太阳,太阳淌血,逐渐失去光热,成为月亮,黑影即为箭伤的痕迹。邹族的神话与此类似而又更进一步说地上看见的红色石头,就是太阳流下来的血染成的。部份族群的故事有一些变动,其内容是过去只有月亮,而月亮并非日日出现,加上月亮上有黑影,每到夜晚,大地一片晦暗,草木无法生长,人们也极感不便,于是派遣二名年轻勇士,前往射月,数十年后,其中一名以箭射中月亮,除去黑影,于是大地才有正常的光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日月潭的传说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台湾省,有个闻名遐迩、风光迷人的日月潭,一个关于她的美丽神话,久久地流传着。

古时候,台湾大清溪边住着一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牙,女的叫水社姐。他俩捕鱼过活,小日子过得挺甜挺甜的。

一天中午,忽然一声巨响,太阳不见了,大清溪也变得浑浊起来。到了晚上,又是一声巨响,月亮又不见了。从此,大清溪的日日夜夜都是墨黑墨黑的。禾苗枯黄了,果子不结了。大尖牙叹气道:“这日子怎么过呀?”水社姐看到丈夫唉声叹气,就说:“太阳月亮一定都落在地上,我们去找它,要回光明。”于是夫妻手执火把,翻过座座高山,穿过丛丛密林,踏过多少湍急河流……

这一天,他们爬上一座大山。终于远远地望见那边水潭一亮一黑。夫妻俩立即奔到大潭边。忽地看见一对大恶龙在潭里游来游去,象玩大水球一样,吞吐着太阳和月亮,发出咕咕怪响。

夫妻俩越看越恼火,便商量要杀死恶龙,夺回光明。他们向前走去,忽然发现一个岩洞。大尖牙说:“这洞可能是龙的家。”说着,他俩钻进洞里,走了很久,终于看到亮光,看到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婆婆在烧饭。夫妻俩向老婆婆说明来意。老婆婆很佩服他俩的勇敢精神,告诉他们,她是被恶龙卷到岩洞里来的,每天替龙做饭。还告诉他俩说,恶龙就怕阿里山底的金斧头和金剪刀。老婆婆说完,给他俩一把铁铲和一柄火叉。

夫妻俩告辞了老婆婆,日夜兼程来到阿里山脚,拼命挖呀挖呀,凿呀凿呀,不知过了多久,在他俩身后堆起了一座座小山峰。有一天,深深的洞里放出了红光,金斧头和金剪刀出现了!他俩拣起金斧头和金剪刀,跑出了洞,直奔双龙居住的潭边来。

此时,大尖牙把金斧头丢下潭去,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两条恶龙从潭底翻起,掀起几丈高的浪花。水社姐急忙把金剪刀也丢下潭,只听“卡嚓”一声巨响,两条恶龙头被剪断了,从口里吐出了太阳和月亮。

大尖牙和水社姐照老婆婆教的办法,吞下龙的眼珠。忽然,他们变得又高又大。他们捧起太阳和月亮,用力抛回天空。从此,日月轮番放出光明,人们又开始了正常的生活。但是,为了不让太阳和月亮再掉进潭里。夫妻俩笔挺挺地守在潭边。年复一年,大尖牙和水社姐变成了两座雄伟的大山。

后代的人们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把这两座山叫大尖山和水社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铁观音的传说五年级作文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华大地上的一个小地方,生活着一群贫穷的人。他们虽然贫穷,但是信奉观音菩萨,是一群虔诚的信徒。

不知过了几年,经历了几代了,他们依然非常虔诚地尊奉观音菩萨,虽然家里很穷,但是观音庙建得还不错。

他们的行为举止终于感动了观音菩萨,菩萨准备要为他们降下奇迹,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一天,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村民害怕极了,以为做错了什么事,神要来处罚他们。可是等了许久,并没有发生什么事,天空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只是他们发现,他们的村子里,来了一个迷路的中年女子——当然,她就是观音菩萨了。

观音菩萨被好心的村民安排到观音庙里住了下来,她发现村民实在是太穷了,可是他们却还是那样信仰神佛,一心向善,这样的地方不让它发展,还有什么地方有理由让它发展呢?

可是又不能让他们一下子就拥有一切,要慢慢地让他们通过努力去得到,不然会产生依赖之心,发展不下去的。

一天,观音菩萨在田埂上走着,看见了人们正在种植农作物,可是他们几乎还是停留在刀耕火种的状态,效率不高。观音菩萨又继续走着,发现远处的山峰一座连着一座,而且山坡坡度不大,很适合放牧。于是,观音菩萨想到了一个办法,决定先教他们从基础做起。

于是,观音菩萨取得了村民的信任,她教会村民用牛耕地,用水灌溉,教会村民养猪养鸡鸭,教会村民放牧牛羊。

渐渐地,村民的农作物收成越来越好,养殖业、畜牧业也发展得很快,开始摆脱了饥饿和贫穷。

不知不觉过了10年,这个村子扩大了,人口也多起来了。观音菩萨觉得村民不用自己的帮助和指导了,便准备离开了。村民们非常感激观音菩萨,各家各户都拿出东西来为她送行,可是她却一件也未收。

观音菩萨对他们已经有了深厚感情了,觉得应该给他们一件能永远传承下去的礼物,于是挥手将村长家门上的一支废铁钉托在手上,一变,变成了一株茶苗,给了村长。她随后摇身一变,现出了观音菩萨的真身。村民们见了,赶忙跪下拜了起来。

观音菩萨飞走时留下了几句话:“吾来到人间,看到汝等努力工作,又一心向善,甚喜,故传汝等生活之计。今留下一株茶苗,汝等要好好种植、保护,此茶可解渴安神,并可做药用。如果善心不变,几千年后,汝等子孙,更有凭此发达之时。”说完,便不见了。

后来,村民把这株茶苗称作“铁观音”。寓意是观音菩萨用铁变成的茶苗。这个地方,就是几千年后的安溪,一个凭“铁观音”富甲一方的著名茶乡。

[铁观音的传说五年级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腊八粥的传说

全文共 1134 字

+ 加入清单

十二月作为一年的岁终之月,之所以称做“腊月”,其原因有三:一、“腊者,接也”,新旧交替,寓意此月后即将开始下一年;二、“腊者同猎”,猎取猎物祭祖祭神;三、“腊者,逐疫迎春”。

所以,腊八节又称做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古人在这一年的岁终之月,农闲之时,为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举办祭祀仪式。

据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说的是冬日祭神本来不在腊八这日,而是在冬至后第三个戍日。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才将这两个日子融合,方成“腊八节”、“佛成道节”。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由来已久。普通民众用“腊八粥”祭祀五谷之神、祖先;佛教徒用腊八粥供佛、纪念;不少寺院则在腊八节施腊八粥给信众、穷人,说吃此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而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则有好多传说

一、腊八粥缘于佛祖成道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后人将此日称为“佛成道节”。

中国民间本来就有“腊日”祭祖、祭神的习俗。佛教信徒们出自虔诚,将“腊日” 与“佛成道节”融合,遂成“腊八节”,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旧时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后来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二、腊八粥源于“赤豆打鬼”的习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传说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而大人小孩生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这些疫鬼作祟的原因。所以,在腊八这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三、腊八粥是为了纪念修长城的民工

相传,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民工们长年在工地上不能回家,吃粮全靠家里人送。家里粮食送不到的,就有可能饿死在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一些少粮的民工们把各自剩下的五谷杂粮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御饥寒。为了悼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四、喝腊八粥牢记祖先勤俭之美德

传说,西晋时有个青年人很懒,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等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没粮了。饥饿难熬的年轻人,遍搜家里的坛坛罐罐,将残余的五谷颗粒连同可食的残碎物,一起煮了一碗粥喝下。从此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勤劳过日。人们借此教育子女,腊八喝粥,牢记祖先勤俭美德。

五、喝腊八粥怀念岳飞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十二月初八这天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大胜而归。后来每到腊月初八,人们便以杂粮豆果煮粥,怀念岳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家乡的传说作文600字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银鹿”。从妈妈口中得知他的由来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个人无意间进入一个山洞,发现了无数的金银财宝,他活了大半辈子,也没看到过这么多钱,他两腿发软瘫坐到地上自言自语道:“这些是我的,这些全部都是我的,哈哈哈……”说着他拿了些钱就离开了山洞。

他用钱买了些酒,独自畅饮起来,醉酒后不小心把山洞的事说了出来,开始大家都不相信,直到去他家搜寻到钱财才知道他所言属实。众所周知,他是全村最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一下子拥有这么多钱财,在大家的严刑铐问下,他说出了财宝在山洞深处的秘密。

听罢,村民拿着工具发疯似的去山洞挖财宝,正当他们争抢起劲时只听“啊——”的一声,正在熟睡的土地公被惊醒了。原来,不知是谁在慌乱之时用?头砸到了土地公的脚。土地公看到这么多人在挖他的财宝,便想引他们出去,于是,他跑到洞外变成一头银色的鹿。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那银鹿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一蹦一跳,模样甚是可爱。

一些人被这头银鹿吸引,停止挖宝。因为听家里的老母说过触犯山神,会带来灾难。可那些一心只想发财的人哪里顾得了这些,他们继续埋头挖。土地公看到仍有人在挖他的财宝,大怒道:“贪婪的人们,我要让你们付出代价!”顿时,山崩地裂,那些在山洞里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那些出来看鹿的人免除了灾难。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银鹿的故事便传开了。后来人们把村名改为“银鹿”来提醒后人,做人不能太贪婪。银鹿村因此而得名。

那时我还小,不懂妈妈的意思。现在回忆起来,原来妈妈不只是要告诉我做人不能贪婪,还告诉我:人活着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才(财),而是你的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

全文共 1360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

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那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建成了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只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

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的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将织女捉回天庭问罪。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它临死前说,要我在它死后,将它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被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突然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了,孩子们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中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动容,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本乡地名的传说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马头涧乡地名的由来,传说不一。据《彰徳府志》记载,该地村南沟涧呈马头形,故曰马头涧。又据该村清同治秀才靳体仁所立碑文录载,“东魏丞相高欢与西魏尔朱世龙相角于此,尔朱世龙阵亡,兵溃,战马纷纷投涧自亡。”羊马比君子,故得名马头涧沿用至今。

高白塔村在马头涧乡南五华里,据清《安阳县志》记载,该村宋时称西白塔。相传该村东部从前有座白马寺,寺内有白石塔,该村以塔取名,查现有同治十一年高氏祖莹碑文记载,崇祯末年,屡被兵焚,族户凋零,寺院白塔俱废。今寺址石佛尚存,因该村高姓居多,故称高白塔。

史葛涧村在马头涧乡西南三华里,据清《安阳县志》记载,该村宋时称葛涧,相传早年一史姓人家在河涧旁定居,涧内盛产葛藤,故称史葛涧。

元二庄村在马头涧乡东南五华里,相传文王被殷纣王押送幽禁羑里时,其子伯邑暗地里护送到此,文王怨儿送行,料必遭纣王所杀害,取名“怨儿庄”,村民嫌此名不雅,遂改为元二庄。

王二岗村在马头涧乡东南十华里,相传文王被殷纣王押送幽禁羑里时,其子伯邑暗地里护送至此,文王怨儿送行,料必遭纣王所杀害,阻儿再送。文王行至此地高岗上,回头再看望儿子,故取名“望儿岗”,村民嫌此名不雅,遂改为王二岗。

张家村在马头涧乡西北7华里,据清《安阳县志》记载,高欢既败尔朱世龙,于此作景观,俗曰骷髅台,在县城西南28华里,周围240步,东高2丈,西高3丈,后又讹曰独乐台。该村宋时称西独乐台,因该村张姓居多,故称张家独乐台,后人简称张家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子归鸟的传说作文600字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寂静的山村,幽静的山林,一只只色彩斑斓的儿,叫声凄凉、如泣如诉,它就是“子归鸟”,也叫杜鹃。为什么叫“子归鸟”呢?这里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

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户贫穷的人家,一位白发苍苍的父亲,和生病的儿子,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一天,父亲种地回来,救回一只受伤的鸟。父亲太忙了,就把这只鸟交给孩子养,这个小男孩儿从那天起就和这只鸟儿为伴。以前父亲走后,儿子就呆呆地躺在床上,等父亲回来。可现在为了照顾受伤的鸟儿,儿子总是挣扎着起来,为鸟搭窝、喂食,忙起来也忘了自己的病了。就这样过了俩月,鸟儿的伤好了,儿子奇迹般地能走路了,父亲高兴地流下了眼泪,连说:“神鸟呀,神鸟!”

五年过去了,儿子长得身强体壮,可是父亲却在一次狩猎时,被毒蛇咬伤,生命垂危。鸟儿告诉儿子,它知道一种药草能救父亲的命。

他们翻山越岭,走了三天三夜,顾不上喝一口水,终于在神鸟的指引下,在悬崖边找到了那株药草。儿子兴奋极了,却一不留神摔下了山谷,当神鸟找到儿子时,他已经死了,手里紧紧攥着那株药草。

父亲吃了神鸟衔回来的药草,苏醒过来,却再也见不到儿子了。他急疯了,不吃不喝,拼命的在森林里奔跑、呼唤,想唤回儿子……多少年过去,儿没找回来了。父亲累死了。死后化成了一只五彩斑斓的鸟儿,每天在树林、天空中飞来飞去寻找他的儿子,这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子归鸟”的叫声,因为那就是父亲在寻找儿子一声声的呼唤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月光曲》的传说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一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春节传说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神奇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有人说,因为当初如来佛因偷换花盆留下了瞎瞎现象,直到现在,人间还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除夕的传说作文欣赏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除夕的传说作文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一:平安夜的传说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贵族,他的妻子因病去逝,抛下他和他的三个女儿。

这个贵族尝试了不少发明,都失败了,但也因此耗尽了钱财,所以他们不得不搬到一家农舍里生活,他的女儿们也只得亲自烧煮、缝纫和打扫。

一晃几年过去,女儿们陆续到了出嫁的年龄,父亲却变得更加沮丧,因为他没钱给女儿们买嫁妆。一天晚上,女儿们洗完衣服后将长统袜挂在壁炉前烘干。圣人Nicholas知道了她们父亲的境况后,就在那天晚上,来到她们的家门前。他从窗口看到一家人

都已睡着了,同时也注意到了女孩们的长统袜。随即,他从口袋里掏出三小包黄 金从烟囱上一个个投下去,刚好掉在女孩们的长统袜里。

第二天早上,女儿们醒来发现她们的长统袜里装满了金子,足够供她们买嫁妆了。这个贵族也因此能亲眼看到他的女儿们结婚,从此便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来,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继承了悬挂圣诞袜的传统。有些国家的孩子则有其它类似的风俗,如在法国,孩子们将鞋子放在壁炉旁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灰姑娘的传说300字作文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传中说有一个人名叫灰姑娘,长得很漂亮,漂亮的就连最美丽的花也不敢跟她比美。她有一个妹妹,她的爸爸很喜欢她这个妹妹并且她妹妹要什么她爸爸都给她的妹妹买,而灰姑娘偶尔会得到一些不值钱并且都是她的妹妹用过的东西。她的爸爸很有钱但是偏爱妹妹讨厌灰姑娘,她的妈妈很善良从不偏袒谁,灰姑娘虽然不是家里最受宠爱的人,但是她至少不会沦落到外面当乞丐。

有一天,有一个很有钱的人开了一个舞会,目的是给自己找个未婚妻,灰姑娘很想去毕竟她也不小了,有20岁了而她的妹妹有19岁,她的妹妹也想去参加舞会秀一秀她这些年来练的芭蕾舞。而灰姑娘虽然没练过芭蕾舞但是她会跳最基本的舞蹈她是会跳的,她跟她的母亲说了之后就穿上一件旧裙子,给她母亲看,她的母亲看见她穿着这样破烂的裙子便对她说:我去给你买件裙子!你穿得去吧!穿这么破烂的舞会上的人看到了会笑话我们家的!

她的母亲给她买了一件粉红色的裙子,她穿上就更美了,她是舞会上最美丽的人,舞会的主人看到她一眼就不想跟别人跳舞了,最后她们便幸福的生活了……

[灰姑娘的传说3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春节的传说为话题的记事作文900字

全文共 363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过年的传说_900字作文1

在我们老家江西,流传着一个过年的美妙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像牛角一般的触角;眼睛圆滚滚的。活似两盏灯笼。一张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狮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却说那时候,有两个放牛的孩子,一个叫阿山,个叫阿水,他俩是好伙伴,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计,说:“我们背上弓和箭,年要是来了,就爬到树上射死它!”

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幸喜都没有碰到年。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天色黄昏。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回家。真怪,牛儿惊慌得哞哞叫,挤成一团。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凶兽,怎么看到我们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觉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断地说,“我们追过去看看。”

两个小牧童真够大胆,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

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进村,远远看到年窜到吴公公家门。吴公公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此时,夜幕降临了,年一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这时,阿山和阿水已经把牛群赶进棚里,又追过去。他俩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年惊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们对乡亲们说;“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咱们知道它的弱点,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几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就这样,一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第二天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

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御“年”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这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过年的传说,这个传说给我们的新年更增了几分神秘。

各地的春节900字作文2

花,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围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北京城内城外寺院都举办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饱餐一顿,这里四处飘香,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这里来,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听闻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连的羊肉串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

吃饱喝足,随我往前继续观赏,一路小跑,便来到儿童天地,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种有奖游戏,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气枪打靶”、“绵羊拉车”、“力劈华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庙会游戏有的刺激,有的有趣,无不让人张大嘴巴睁大眼睛,大饱眼福, 其乐无穷,我

虽然没玩(感觉忒幼稚!)但这些活动却让无数的小孩子欢天喜地。

玩够了,告别游乐场,随我一同去听“国粹”,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谛 。不早早赶到演出戏场,那还真是难以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剧场是十里八层被文艺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这儿的节目丰富多彩,层出不穷,有京剧、评剧、相声、小品、哑剧等,一个连一个,让台下的观众过足了瘾,熟悉的哼上两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划,跟着旋律,摇头晃脑,享受京剧的音韵,小品的欢快。演完一出,拍手声响遍了整个场地,久久回荡在庙会的上空。

我东蹦西跳,早已汗如雨下,却也乐在其中,虽然没有鞭炮的喜庆,但也不失节日的气氛,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老庙会,新庙会,东西南北大聚会,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老北京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

各地的春节900字作文3

我们送走了不同凡响的2015年,迎来了充满期待的2016年。“铛”!新年的钟声敲起来了。过年了!春节里,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你瞧,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那声音可真大!四处飘荡,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都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哩啪啦的,热闹非凡;家门前那一泻千里闪着金灿亮点的春联,在各自比拼着谁身上的文字更有文才……

春节时,妈妈告诉了我一个关于春节来源的传说,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夜晚上,就会闯进一个小村庄里,杀害牲畜,有时还会吃人。除夕节一直是令村民们胆颤心惊、谈虎色变的一个节日。有一年除夕节那天,村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告诉村民们如何才能赶跑“年”。村民们深信不疑,按照老人的话“强装上阵”。好不容易等到“年”来了,于是村民们分工合作,敲锣的敲锣,打鼓的打鼓,发出一声声巨响。“年”的脸上突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慌张,它再定睛一看,村民们都穿着红色的衣裳!“年”吓得屁滚尿流,慌慌张张地逃走了。于是以后的每一年除夕节晚上,村民们都用同样的方法来赶跑“年”,屡试不爽。后来,就形成了“过年”这个习俗,敲锣、打鼓也被放鞭炮所代替。我听得津津有味,回过神来后惊讶不已。

过春节,拜年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春节里,我拜访了许多亲戚朋友,也给他们送去了真诚的祝福: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祝爸爸妈妈事业步步高升,青春常驻;祝还没满月的小表妹茁壮成长;祝身体抱恙的表婶早日康复……在我给他们送上真诚的祝福时,他们也会给我红包,收到红包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很幸福的事情,我也不例外,心里喜滋滋的,像涂上了一层厚厚的蜜糖。

春节真好!一家人相聚,晚辈给长辈们拜年,送上问候,送上祝福,长辈给晚辈送出祝福和关怀,亲戚朋友间相互祝福相互问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亲情与友善。

各地的春节900字作文4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他们这天要拜神“谢灶君”,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办年货,为除夕这天做好准备。

在除夕这天,所有人都很忙。这天他们每个人都要做的就是——贴对联。贴对联通常都由男人们和小男孩们做的。而女人们和女孩们也不是空着没事干的。女人们要杀鸡和杀鹅来团年拜神,拜完神后还要买各种菜、肉、果来为今晚的团年饭做好准备。

转眼间又到了吃团圆饭的时间了,满桌的佳肴让我有些迫不及待了。“哇,真香呀!真是色香味俱全呀!”有“年年有鱼”、“发财就手”、“金玉满堂”……怎么样?听到这些菜名,都流口水了吧?如果你也想吃他们家的佳肴,你可以来他家做客哦!吃完团圆饭,我们就开始放烟花、赏烟花了。这些烟花可美了,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看:“流星雨”“圣诞树”还有“水流星”……赏完烟花后,都差不多12点了,我们要去拜年了。而且我们要像北京的春节一样,都要守岁。守岁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好受呀!

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这里春节的第一天开始。这天人们都穿上了盛装。整条街都喜气洋洋,焕然一新,热闹非凡。这天可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一天,因为这天我们小孩可是有利是收的。这天,见人就要说“恭喜发财”的,如果别人给你利是,也要向别人说句祝福的话。这天,男人们都会去朋友家拜年的,而女人们却在家里做些煎炸品。做这些煎炸品,可是要心灵手巧的。先用一些粘米粉放入盘子里,然后用一些开水把粉融合在一起,再把它捏成形状,再把它放入油里炸成金黄色,这就可以了。

正月初二,一大早妈妈就要拜神开年了。然后,我们就去亲戚朋友家拜年了。

正月初八我和爸爸妈妈就回到自己的家里了,然后又到亲戚家拜年。所有店铺都开门做生意了,过几天一切都恢复原状、恢复原来的平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猫儿桥”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1750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杭州琵琶街拐弯的地方有座桥,桥边住着一个老皮匠。老皮匠是个孤老头儿,家里养着一只。这只猫通身光秃秃的没有几根毛,难看死了,它不会捉老鼠,懒得连叫也不高兴叫,一日到夜闷声不响地伏在老皮匠脚边打瞌睡。

邻居们看着不顺眼,都劝老皮匠:“趁早丢了它吧,养只癞皮猫有啥用场呀!”但老皮匠听了,总是摇摇头:“我家里冷冷清清的,养只猫也好作个伴哩。”

一天,有个采宝客经过这里,恰巧一只靴后眼走掉了,便拐进老皮匠的修鞋铺子,叫他修理一下。采宝客等在旁边,东看看西看看,一眼看见子老皮匠脚边的癞皮猫。他盯着猫看了半天,就问老皮匠:“老伯伯,这只猫是你养吗?”老皮匠点点头。采宝客又问:“给你三百两银子,把它卖给我吧!”

老皮匠只当他寻开心,就说:“你买这样的猫去做什么?”采宝客说:“买去做什么你不用管,只要答应给我,就一手交银一手取货。”老皮匠听了摇摇头:“没有说过有三百两银子买只猫的!我不卖,我不卖!”

旁边看热闹的人都劝老皮匠说:“老皮匠呀,你辛辛苦苦活了大半辈子,连三两银子也没积下过,这下有了三百两银子,往后的日子就穷不着啦,快把这癞皮猫卖给他吧。”

老皮匠并没有动心,他慢吞吞地说:“我大半辈子也穷过来了,只要苦挣苦做过日子,能有碗饭吃就好,决不指望这只小猫发横财!”

人们都笑老皮匠是个呆子。你一言,我一语,大家正在纷纷谈论,刚好羊坝头的恶习霸瘌痢头阿五经过这里。瘌痢头阿五听说有这样便宜的事,急忙挤进人群,向采宝客拱拱手,说:“客人请了!你要这瘌皮猫不难,只要把猫的用场讲出来,这件事包在我五爷身上!”

人们一见来了瘌痢头阿五,就纷纷避开了。采宝客看这人在地方上是有势面的,料想有他出场,这只猫不怕买不到手,就说:“五爷,你仔细看看这只猫,虽说只有几根黄毛,却在太阳底下闪闪发亮,这是一只金丝猫呢!五爷不知道,钱塘江旁边的六和塔顶上,有十二只玉老鼠,半夜里会出来在塔顶上玩耍。那玉老鼠乃是无价之宝,只有这金丝猫才能捉得到它。”

瘌痢头阿五听得心痒痒的,肚皮里早已另打了算盘,嘴巴上却道:“好呀,好呀!”

采宝客一摸身上,偏巧带的银子不够,就向瘌痢头阿五说:“五爷,和你一言为定,我马上拿银子去,夜晚再来抱猫。”说着,穿起刚钉好的靴子,急急忙忙地走了。

瘌痢头阿五见采宝客走远了,回过头来对老皮匠说:“老头儿,把猫借给五爷用一用,等捉到玉老鼠再来还你。”老皮匠慌忙护住猫,答道:“开头我是舍不得这只猫,如今倒舍不得那十二只玉老鼠。宝贝是大家的,应当让它留在塔顶上,你凭什么要把它捉去!”

瘌痢头阿五一听歪了嘴巴,把袖子一捋,三拳两脚将老皮匠打昏在地上。他从老皮匠身边抱起猫,一声吆喝,扬长而去。

天黑下来后,瘌痢头阿五喝得醉醺醺的,独个人抱着猫,一摇一摆地往钱塘江边走去。他爬上小山,来到六和塔脚下,等到半夜三更月亮当空的时候,抬起头来一看,哈!果然有十二只晶莹光亮的玉老鼠,正绕着塔顶,跳来跳去地玩耍呢。瘌痢头阿五急忙从怀里放出猫来。

说也真怪,这只猫平时只会眯起眼睛打瞌睡,这时却忽地精神抖擞起来:昂头竖耳朵,躬身翘尾巴,瞪起两只眼睛,忽闪忽闪的,那模样就像是一只刚出山的小老虎。它朝着塔顶“咪呜,咪呜”叫了两声,就一纵身蹿上塔顶去了。

玉老鼠一见金丝猫,一只只都吓得从塔顶掉下来,跌得粉碎粉碎。

瘌痢头阿五赶过去,不见了玉老鼠,还以为逃了,一个箭步往外窜出去。因为他喝醉了酒,头脑不清醒,再加上用力大,脚一滑,“咕碌咕碌”地滚下山坡,“扑通”一声响,跌进钱塘江里去了。

再说,采宝客回家取了银子,先拐到市上买了一张大网和一大捆丝绵,再到老皮匠鞋铺里来抱猫。一看,老皮匠昏倒在地上,那只金丝猫早不见了。他心里一捉摸:不对,一定是瘌痢头阿五先下了手!就急急忙忙追到钱塘江边来。

原来,采宝客在瘌痢头阿五面前卖了个关子:只讲出金丝猫的用场,却不教捉玉老鼠的方法。捉玉老鼠的时候,要先在塔下张开大网,铺上厚厚的丝绵,然后才放出猫来。这样,玉老鼠就不会逃掉,也不会摔碎了。

当采宝客赶到六和塔跟前,玉老鼠已经跌碎,瘌痢头阿五也死在江里了。他一见这情形,又是顿脚,又是叹气;但事情已无法挽回,只好自认晦气,背起大网走了。

从此以后,六和塔上就没有这十二只玉老鼠啦。

老皮匠修鞋铺子旁边的那座桥,因为当年出过这件事情,就被叫成了“猫儿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