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撤回快手作品(优秀20篇)

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人类是如此的进步,一切的一切无不来自于我们艰苦的劳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撤回快手作品,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7673

作文

520

最好的作品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刘熠阳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一个最好的作品。我最好的作品,就是那一个让我费尽心思制作的陶艺,它现在静静地立在我书桌的一角。我每天回家时都会看看它,它也见证我的成长。

那是一个星期六,爸爸带我去市民中心看书。吃过午饭后,我们看到了一家做陶瓷的店,我们便走进去参观了一下,店里面的陶器姿态万千,栩栩如生,看得我心得不已,非常想体验做陶瓷的感觉。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爸爸时,他没有思考便同意了。

老板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让我戴上手套,让我坐在工作台旁,讲了些操作要领。可是我怎么也做不出一个有点样子的。我不断地尝试,可陶泥仿佛被下了魔咒似的,怎么样都不成样子。爸爸注意到了,便走过来教我,我非常烦躁,听不进去爸爸的话,我大声朝他喊了一句:“走开,别烦我!”他仿佛像受惊的兔子,转过身去,不再理我。

过了一会儿,店老板说:“一个小时已经过去了,要玩的话还得付钱。”爸爸二话不说就拿起手机付了钱,我有些沮丧地跟爸爸说:“为什么要付钱,我不想玩了。”当时我仍在气头上,便说得很大声,可爸爸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没关系,继续玩吧。”我只好把头扭了过去,继续转动陶泥。这次,我比上次耐心了一点,都是等陶泥干了些再继续下一步。这种方法明显奏效了,心情也好起来了。爸爸见状,趁热打铁,到我旁边来,告诉我要再耐心点,要一步一步来。终于,第一件栩栩如生的陶瓷被做出来了。老板见了,也夸奖我做得不错,并把这件陶艺送给我,让我带回家。

这次做陶瓷的过程,让我收获了成长,也收获了我和爸爸的亲情。这件静静地立在我书桌的一角的陶艺,是我最好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影视作品观后感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以社会学的视角来理解《楚门的世界》,多数人都会首先想到符号互动论。无疑,就这部影片的内容来说,各个方面跟符号互动论的观点都是十分切合的。但是,在想到符号互动论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角色扮演的前提是必须得有一个“舞台”存在。这里所说的舞台就是戈夫曼所指的“剧场”。“社会机构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因此,这个“舞台”其实就是指包含所有角色的社会,具体说来,就是影片中那个叫桃源岛的小城。

认识到角色扮演的前提,就需要对桃源岛这个小社会的社会结构进行分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导演能够将楚门困在桃源岛那么多年,很大因素是因为这个社会跟真实的社会有非常大的相似度——能够满足楚门多方面的需求。只有当这个社会能够满足得了其成员在生存、人际交往、归属、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需求的时候,他才有存在下去的条件和基础。这跟功能主义流派的观点是较为一致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部分所组成有机体,每个部分各有其功能,这些部分的功能对于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都是不可或缺的。

按照结构功能主义对社会的理解,本文试图在桃源岛的社会结构分方面做出努力,从而尝试对“为什么Trueman起初对自己被骗浑然不觉”、“Trueman如何发现自己被骗的”两大问题做出解释,以更深刻的理解影片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作品简析

全文共 1445 字

+ 加入清单

《破窑赋》透出的是人生命运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的思想,文章以自己从凄惨到富贵的经历,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经历的各种命运和磨难,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这世界人生命运的起起落落。

人生的始与终,在无运与有运、得时与失时的这种天地时空自然变化循环中,会产生天差地别和意想不到的人为和自然变化。只有经历过太多苦难沧桑和大起大伏的人才能够体会到最深刻地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的巨大变化,才会体会到在人困、人为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中,命运的巨烈地沉浮与很多人生无奈的结局。

吕蒙正寻求的是他的听天地循环变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的的人困人为的人生智慧。开篇就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以及最后“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并且要“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吕蒙正在作品中透出这样一种思想:在特定的并且是之前意想不到的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的变化中,人要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的人困人为努力的思想。天尚有不测之风云,人尚有旦夕之祸福,吕蒙正提示人们要重视自然界的星移物换,随着时间变迁,人与事都会带来巨大落差并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天地循环周而复始,所以人必须坦然面对坦途与坎坷。

吕蒙正用相当大的篇幅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各种命运起伏的得时与失时、成功与磨难的巨大落差,他特意要列举这么多数量,是因为要说明很多人想胜天,实际是多数人胜不了天。很多人活在这世上,不会接受现实和应对变化。“马有千里之蹄,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有的人虽然“满腹经纶”,但“白发不第”就是到老也当不上官,有的人虽然“才疏学浅”但却“少年登科”,就是年纪轻轻就当官了,这就叫“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命好”。《破窑赋》正是提示人们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是人世间的常态,提示人们要接受现实和应对天地时空的变化。

关于吕蒙正,有极多的典故和故事。吕蒙正少时家道败落,父母双亡,贫寒交加,风餐露宿,求助亲朋旧故无门,沦为乞丐,其凄凉悲惨及至人间极限。所以民间论到谁人穷极,则有“穷过吕蒙正”之喻。有一年过年,吕蒙正见家中空无一物,悲伤之余,写下一副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暗喻“缺衣少食”,“没有东西”。一时间传为奇谈。

尽管贫穷,吕蒙正还是少立大志,奋发苦读,终于中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状元。之后,皇帝赐予状元府。于是,亲朋故交、士绅旧故、达官贵人、商贾巨富,成百上千,皆携重礼厚金登门祝贺,一时门庭若市。吕蒙正管家佣人无不雀跃喜极,报知吕蒙正。吕蒙正却说:“我只有亲人一家,何来如许亲朋?”管家忙将贺喜礼单送上,曰:“大人亲朋故旧遍四海,怎说仅有一家?”吕蒙正笑而不答,只吩咐闭门谢客。三天后,吕蒙正唤来管家说:“我的亲人已到了。我有一联,将其张贴于大门,只有挺胸而进者,即为亲朋,不得怠慢。”管家忙将对联贴上。上联为:“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下联为:“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王五马六,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送礼之人看了大为羞愧,纷纷离去。只有一个衣着补丁、手提一串豆腐干的五旬老汉昂首而入。吕蒙正闻报喜极,亲至前门迎进,并设酒席与老汉尽欢。据说,吕蒙正以后还多次屈尊老汉家,老汉也成了吕蒙正家中座上常客。原来,这老汉及老伴乃以做豆腐为生的贫民,当吕蒙正饥寒交加时,老汉为其处境困极而苦读所感,识之为英才,常以粗茶淡饭、水酒豆腐济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朱自清作品读书笔记600字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听,小雨打在窗户上“哗哗”的声音,那是春的声音;看,夜里的灯火阑珊,那是春的样子;翻开《春》这本书,那是春带给我的新的人生。

春天,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季节,她将柳树婆婆的白发重返年轻,将花仙子的美丽容颜重回大地;她把希望深深地扎根在泥土里,把溪水流淌在她的怀抱;她在孩子的脸上画出笑脸,把胖胖的棉袄换成了轻薄的衬衫。

在作者朱自清的笔中,春天不仅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机,更代表着他对童年的怀念,对母亲的怀念。在朱自清的记忆中,春天来临时,母亲都会带着他和兄弟姐妹们养蚕,卖出蚕丝,用蚕粪做枕头,依靠着这些钱来供朱自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读书上学。

时光匆匆,它不肯放慢脚步看看我们,看看沿路的风景,也许到那个时候,时光才会发现,它竟错过了那么多,可它不会,这让我们既无助又无奈,它带走了岁月,带走了容颜,带走了那个春天,那个童年。

记得也是在一个春天,妈妈对着受了挫折的我说;“没有过不去的明天,只有回不去的昨天,你在春天把希望种下,秋天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但如果你懒惰,不肯在春天种下希望,那你就只能一事无成,当然,在希望成长的过程过程中,你一定要灌溉辛勤的汗水,否则希望就会枯死了。”我把这句话镌刻在了我幼小的心灵上,那个春天,我受益匪浅。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让我有了重新再来的机会,由于花朵顽强的生命力的启发,我写了一篇作文,竟得到了无上的荣誉,那个春天,我受益匪浅。

再不种下希望就晚了,再不努力就晚了,再不珍惜童年就晚了。让雨水的声音谱成乐章,伴我们安眠入睡;让灯火阑珊的夜晚成为风景,伴我们披荆斩棘;让春天的故事永驻心田,伴我们茁壮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征稿启事

全文共 3147 字

+ 加入清单

为全面展示当代书法篆刻的艺术成就,进一步推动书法事业健康发展,定于2015年8月在北京举办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

本届国展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握正确的艺术导向,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深入传统,鼓励创新发展,承续中华文脉,陶铸时代审美;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努力推出精品,推出人才。现将征稿有关事项公布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

联合主办:华影传媒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

协助承办:北京华影会书画院、深圳市书法家协会

二、组织机构

1、组委会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组委会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联合主办单位等共同组成。

2、评审委员会和监审委员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依据《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监审委员产生暂行办法》,组成评审委员会和监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和监审工作。

三、征稿要求

1、投稿范围

年满18岁以上的中国公民及海外华人均可自由投稿。

2、作品要求

(1)内容:健康向上的古今诗词、楹联、文赋等(须标出原作者及篇名,附作品释文),提倡自作诗词联赋。书写古代诗文者,应注意使用权威版本,要保持内容的相对连贯、完整。

(2)规格:投稿作品分为书法、篆刻、刻字三个部分。

书法部分:书法作品请投寄作品原件,书体不限,尺寸为8尺整张以内(高度不超过248 cm,宽度不超过129 cm),一律为竖式。小字类作品(如小楷)尺寸为4尺整张以内(高度不超过 138cm,宽度不超过69cm),一律为竖式。手卷作品尺寸高度不超过35cm,长度不超过248cm。册页作品尺寸每页高宽不超过40cm,页数不超过12页。手卷、册页作品入展数量不超过总数的百分之六。所有作品请勿装裱(册页除外)。不符合尺寸要求者不予评选。

篆刻部分:篆刻作品寄印稿6-10方,附两个以上边款,贴在4尺对开的竖式宣纸上。评审结束后由组委会通知入展者寄篆刻原石1方参展,原石展出后由出资方收藏。如不寄原石视为放弃入展资格。

刻字部分:刻字作品材质为木质,尺寸不小于0.16㎡,长、宽不超过60cm。刻字作品初评采用照片评审,一律为8寸彩色照片。投稿刻字作品时请附上作者书法作品一幅(四尺整纸以内,书体不限),以作评审参考。邮寄时请在信封上注明“刻字”字样。入选后由中国书协通知,寄原作参加终评。

3、投稿数量

每位作者根据自己擅长的书体投稿(每一种书体限投稿一幅),投稿总数不得超过2幅。征稿期间不办理换稿、退稿等事宜。

4、费用

此次展览不收参评费。

凡需退稿的作者在投稿同时,每件作品汇寄退稿费人民币60元(其中,30元为作品邮寄、包装费;30元为保险费,每件作品投保3000元),并附退稿费汇款单复印件。凡在投稿时未汇寄退稿费的,不予退稿。入展作品不退稿,由出资方收藏。入展作品已经交纳退稿费的,由组委会将退稿费60元退还作者。

需退稿的海外作者在投稿同时,每件作品汇寄退稿费100美元。

5、填写信息

(1)请在书法作品(刻字照片 、刻字原作、篆刻印屏)背后右下方用铅笔正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常用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固定电话、手机)、作品书体、作品名称。所有投稿作品请一律附释文。

(2)请在信封上注明书体,组委会根据书体分类登记。

(3)为便于准确登记,及时联系作者,请认真填写《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投稿登记表》、《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投稿作品疑难用字表》(启事后附表格,可复印使用,也可从中国书法家协会网http://www.ccagov.com.cn/下载),连同身份证复印件、退稿费汇款单复印件、作品释文和书写内容使用的版本复印件,随作品一并寄出。

6、书写材料

为了评审、装裱、展示的需要,投稿作品应使用不易折断、不易损坏的宣纸等书写材料。

四、评审

1、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组成本次展览评委会,制定评审细则、评审工作流程和评委守则,明确违规的处理办法。

2、本届国展分书体评审。书法、篆刻作品评审初步定于2015年5月下旬举行;刻字作品初步定于2015年4月份进行初评,5月份终评。

3、评审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初评、复评和终评,从来稿中评出入展作品700件左右,然后选出入围优秀作品60件左右。第二阶段,面试。入围优秀作品的作者参加现场创作与文化考查,按本届国展参评作品、现场创作和文化考查进行综合评分,最终评出优秀作品42件。评审结束后,及时公示评审结果。

4、对所有入围优秀作品的作者和部分入展作者进行抽查面试。加大抽查面试的比重,严厉处理代笔和抄袭行为。凡经面试确认非本人创作者,中国书协将取消其在本次展览中的入展、优秀资格,三年内禁止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任何展览,同时将面试结果刊登在中国书协网站及相关专业媒体。凡接到面试通知后未按规定时间到场面试者,视为放弃入展、优秀资格。面试通过者,往返交通费由中国书协负责(按国家规定标准执行)。发现临摹、抄袭已在公开出版物发表的古今作品(含古代碑帖集字、集联),取消入展、优秀作品资格。

5、文字审读:评审中,加强对书写内容、文字正误、篆法、草法的审查。提倡文化内涵,注重文字规范。自作诗文优秀者,在同等艺术水准情况下,优先作为入展和优秀作品的条件。

6、评审以作品的艺术质量为第一要素,鼓励作者专心致力于艺术创作。凡在形式制作上过度拼接粘贴、染色做旧、故意涂抹等,该作品在评审中将会受到减分影响。

五、展览

十一届国展定于2015年8月在北京举行,届时将展出入展作品约700件(含优秀作品)。同期还将举办国展论坛等。

六、出版

十一届国展开幕式之前出版《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作品集》。

七、作者待遇

1、向获得优秀作品的作者和入展作者颁发证书。

2、全部入展作者赠送本次展览作品集一册。

3、优秀作品收藏费每人20000 元,入展作品收藏费每人1500 元,以上均为税前。

4、邀请优秀作品的作者参加开幕式,中国书协负责食宿、交通。

5、非会员书法作品入展,作者具备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条件。

6、获得优秀作品的成果将作为今后参评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作为今后选拔中国书协专业委员会委员的重要条件之一。

7、本次国展优秀作品、入展作品收藏费,在开幕式后一个月内由中国书协向作者支付;证书、展览作品集,须在展览开幕后两个月之内由中国书协安排印刷公司寄达未到场作者;作品退稿在展览结束后90个工作日以内完成。

八、征稿日期

本启事自公布之日起征稿,至2015年4月30日截稿(刻字作品照片截稿日期为2015年3 月31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九、收稿和汇款地址

1、收稿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莲花小区南侧铁路客运二厂六号院 邮政编码:100036

(没有快递的地区,可以用挂号信寄至专用信箱:信箱号码:北京市100036信箱35分箱 邮政编码:100036)

联系人:秦晓卫,郭琳

电 话:010-53636735,010-53636739

E-mail:514417741@qq.com

2、退稿费请一律通过邮局汇款。汇款时请在附言上注明“国展退稿费”,并注明本人联系电话。

邮局汇款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一号院32号楼B座908室

收款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办公室

邮编:100083,联系电话:010—59759754

十、其它事项

1、对代笔和抄袭的举报长期有效。凡是发现或被举报作者代笔、代刻等问题,经组委会核实,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将视情节轻重,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处理。投诉材料请寄: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一号院32号楼B座909 中国书协展览部。邮编:100083

2、所有来稿必须符合本启事要求。

3、凡投稿者视为认同并遵守本启事各项要求。

4、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归中国书法家协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一、作品原文

全文共 3067 字

+ 加入清单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①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那个早晨,五个红军战士决定要偷袭这座桥。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5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几次间歇。

连长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②攻占那座桥。他说,因此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了桥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头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③下边的地窖里,居住着一个叫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④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战士,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战士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就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战士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这个红军战士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弹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士兵,看了许多时候,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4天的那只猫也被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落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约有一小时,也许两小时。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没有任何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需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往外舀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她总算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又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炮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尽⑤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炮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地,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以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一支大蜡烛。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天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也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这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了。红军的步兵紧跟着坦克过了桥,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也夫的尸体,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那几个士兵到处找也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看呀!”大家都朝他指的方向看。

在被毁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坟堆上的一支蜡烛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被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堆旁边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这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慢慢走来。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战士的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了,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但是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⑥;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⑦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后,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⑧那肃穆⑨的空气。接着,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了战斗。

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位苏联年轻士兵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二、文学作品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懦……》 白话小说 1929年

《跋涉》(与萧红合著) 短篇小说、散文合集 1933年10月

《八月的乡村》 长篇小说 1935年7月

《羊》 短篇小说选 1936年1月

《江上》 短篇小说选 1936年8月

《绿叶底故事》 诗、散文合集 1936年12月

《第三代》(1—2部) 长篇小说 1937年12月

《十月十五日》 小说、散文集 1937年

《涓涓》 中篇小说 1937年9月

《侧面》 报告文学1938年11月

《从临汾到延安》(《侧面》续集) 报告文学 1941年

《幸福之家》 四幕话剧 1940年5月

《五月的矿山》 长篇小说 1954年11月

《过去的年代》(上、下册) 长篇小说 1957年6月

《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 长篇小说 1980年7月

《我的童年》 自传 1982年

《人与人间》 回忆录 2006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万物之生科普作品《宇宙与人》观后感

全文共 1282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在看完《宇宙与人》之后的转变。在这之前,我与你一样,看到“宇宙”就会想起浩瀚、空阔、无穷无尽这样的词语,而“太阳”意味着能量、生命和不朽。这些印象都来自我们思维的渲染,然而当我们脱离想象,接受由一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真实图景时,许多想象中的词汇都被颠覆。这部由中科院院士亲手制成的科普电影,能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与真理,那充满人类丰富情感--诸如悲悯与赞美--的解说词,是让观众用心去感悟宇宙与人的伟大力量。

当他说“鸟的眼睛被深深地崇拜着,而他们自己的眼睛,更被夸张地塑造了。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的期望通过眼睛这个器官的延长”,我看到远古时期的人类在仰望星空时,那双因敬畏和求知而光芒闪烁的双眼;

当他说“地球上的氧气全部都是从绿色毛孔中分泌出来的。这种分泌持续了几十亿年,才让地球充满了自由氧”,我被几亿年前微小而不可视的藻类所感动,它们将”呼吸”这个简单的动作重复了几十亿年,地球才幻化出延绵多样的生命。

当他说“寒武纪的祖先们动作都很慢,它们小心翼翼,笨拙但绝对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屏幕里那只滑稽的水生动物缓缓划过,那一刻足以让宇宙动容。在宇宙未可知的星体上或许也有生命的痕迹,但寒武纪的大爆发让这个孤独的宇宙拥有了“生命”这种物质形态,如同一个寂寂无名的家庭迎来了新生儿。

当他说“宇宙制造高档产品确实是代价很高,它需要报废一颗至少比太阳大8倍以上的恒星,才能使我们披金戴银”,我忍俊不禁,宇宙的力量是这样的无处不在,而其中美丽的星体经历了如此强烈而艰难的爆炸,才可以释放出在少女雪白的手腕上光芒闪烁的元素。

宇宙何其美丽,却又何其孤独。它静静存在于这个时空,存在于它创造的这个时空,恒星闪烁,行星变换,每一个物质都处在运动的状态,却又相对静止。它包容了每一次悲壮的星体衰落,连太阳的坍塌都只是一场场静默的核聚变。即便它缩小成与地球一般大小的白矮星,仍然披覆着无与伦比的星云光环,带动着八大行星如常运转。只是地球将阖上闪烁着生命之光的眼睛。

从哥白尼临终前发表的“日心说”,到400年前人类通过望远镜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宇宙,一代代、一辈辈的科学家在通往真理的路上不断探索,但却离这唯一的真相越来越近--我们的星球在缓慢却不停步地接近死亡,四十亿年再遥不可及也终有来临的那一日,就如同太阳再光辉耀眼也停不住燃烧殆尽的脚步。到那一刻,所有的人类文明都将毁于一场灿烂的火光之中,经历了几十亿年进化而形成的地球生命都抵不过太阳的灼热,这曾经温暖了我们春夏秋冬的阳光,随着衰老带来的聚变反应将会把地球幻化成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球。那才是世界末日的焰火,那代表着太阳死亡的美丽光环,将再不能被地球上生命的眼睛所记录。这不是一件悲伤的事,就如同太阳的死亡,宇宙的膨胀,地球将失去所有的生命也是一件在遥远的未来会自然降临的客观事实。只是人类没有停止对能够替代地球的星体的探索,宇宙给了我们足够的线索来发现这一结局,也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去寻找新的居住地。

对待宇宙,我们从来心怀敬畏与感激。感谢它给予我们容身的美丽星球,给予我们生命与食水,从此,我们才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爱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一、作品原文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白杨》

作者:袁鹰

人物:父亲与子女

时间:五十年代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爱上一个作品中的人作文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那么一个人物——冉阿让,他有着不幸的遭遇,使他仇视法律,使他不再相信任何人,并且要对社会进行报复,性格也变得凶狠而孤僻。此时我对这个人物感到同情与悲悯。

后来,他遇到仁慈的卞福汝主教,他用仁之心,宽大的胸怀感化了他,让他彻底悔悟,从此他化名为马德兰,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化身为家财万贯的市长,他把很多的钱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出门时往口袋里装满钱,回来时又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是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这是多么不容易啊,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在牢房里呆了19年的人,在金钱权力下,仍能心系穷人,慷慨地施舍。

后来,有一位老人,他只因长相像冉阿让被别人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再一次犹豫了,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让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个人知道,况且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市长,而那位老人只不过是年过半百,毫无用处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时候,他竟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为此他放弃了已经得到的地位和荣华,以再一次进那个已经呆了1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个老人。

为了实现一个可怜的妓女——方汀——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虽然最后方汀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的完成了自己对方汀——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承诺,最终救出了柯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做自己的女儿一样精心照顾。

为了使一些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次铤而走险,不惜暴露自己曾经是苦役犯的身份,被当时黑暗社会的忠实的守卫、冷酷的警长沙威盯上。为了柯赛特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他从此又过上了东躲西藏的痛苦生活,最终柯赛特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他在平静安详中死去。

他通过自己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重新唤回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

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我们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与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不再悲惨,就是他——冉阿让,那个人让我明白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作品价值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金银岛》中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机智勇敢的少年、凶恶狡诈的 海盗以及一份神秘的 藏宝图。围绕着这份藏宝图,少年吉姆一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故事情节惊险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这就是《金银岛》历经百余年后,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至今,它仍以其独特的风姿,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少年儿童。以西尔弗为首的一批觊觎的海盗装扮成水手也随船前往金银岛,围绕 海盗船长 弗林特埋在金银岛上价值70万 镑的藏宝,寻宝者与海盗之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由于斯摩列特船长指挥有方,医生冷静果断地与海盗 周旋,吉姆的机智勇敢多次挫败了海盗的阴谋,平息了叛乱最终寻得宝藏平安返航。

《金银岛》曾被译成各国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并曾多次搬上银幕。解放前,我国就曾出版过好几个译本,解放后, 上海译文出版社也曾出版过《金银岛》的新 译本。这次 译林出版社组织对该书进行重译,译者对照原文,对以前译本中出现的理解错误一一进行了修订并力求在语言的精炼方面再现原作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作品简介

全文共 3025 字

+ 加入清单

《万历十五年》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着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着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着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着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着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这种历史着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本书收入黄仁宇先生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过的33篇文字,发表的时间自1987年年初至1989年夏天。所包括的内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点则在表彰中国历史有它的特色,经过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阶段,前后连贯。各篇虽大致以人物传记之体裁为主,所叙事之影响,已远逾当时人之人身经验。本书和黄仁宇的其他作品一样也较好地体现作者深厚的知识底蕴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领悟。

《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该书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和北京三联书店分别在海峡两地推出。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Macro history)史观在国际史学界自成一家之言。在本书中,他生动地描绘了个人生涯中的逆旅屐痕,各色人物,一支生花妙笔出入古今,游刃有余。疑似没有章法,却又恍若无数大手笔的绘卷,历历如在眼前……

《放宽历史的视界》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七十年代以来的多篇论述加上两篇新稿,重新编印发行的“新世纪增订版”。作者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迹,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由于作者出身戎马,早年四处迁徙的军旅生涯,使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情况;其后赴美求学,除了知识上的增长,还实际体验了西方社会生活形态,这些都有助于拓展其视野。所以作者自称其历史史观与众不同,所恃者不是才华而是视界。有了宽广的视界,其文章每能察人所未察,独具慧眼,发人深省。

《地北天南叙古今》

本书是八十年代为我们引进大历史观点的黄仁宇博士重新尝试的书写角度,他悠悠然出入于历史的边缘和侧后,以充满魅力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剖析人世间的种种因果关系,值得再三阅读与深思。

这本集子收录了黄仁宇过去曾在各处发表过的二十六篇文字。最早的刊于1944年,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最迟的则出版不久,仿如昨日。虽说当中有些文字带着旅游性质,有的则暴露着个人经历,全书的范围可以概说为一个学历史的人之耳闻目见与脑内的构思。积之则提供了他的历史观之侧面背景。正因为其不拘形式可以补助有体系的文章之不足;也因为全书缺乏长篇大论,读者也可信手翻来,随时释卷。

《大历史不会萎缩》

《大历史不会萎缩》是由黄仁宇编著的一本书,讲述了伴随着美国中层理论的兴起和翻译引入,历史研究已经越来越社会科学化了。这由当前社会史研究的盛极一时可以得到证明。如果历史研究不是建立于微观的经验研究基础之上,从而内在生长出一种比如公共领域概念式的分析框架,那么这种历史研究就容易被学界诟病为一种“宏大叙事”,意谓其是一种空洞无物的甚至意识形态性的历史书写。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经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康梁百日维新、民国肇建、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北伐、抗日……在这一连串长久远大的过程中,旧体制已经瓦解。过去的农业体制往往成为改革的障碍,所以要加以改造。在这里,作者提出一个“立”字:以“立”字下端的一长横,代表社会低层结构,“立”字上端的一点和一横,代表创建的国家与社会的高层结构,眼前的工作即加入当中的两点,此即执行商业往来时,在法律面前厘定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本书是作者历次精彩演讲、访问及评论的结集。对作者所有着作中的观点提出补充,并且对读者有疑虑的地方,也加以解说,为其所有着作的精华解释。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本书英文版初版于1974年。黄仁宇先生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黄仁宇先生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了全面说明的第一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本书是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其旨在在20世纪末期对资本主义作了一个概略的回顾与前瞻。本书着重叙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却是以其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参照系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探讨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从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作者“大”历史观的宽阔视野,也可以体会到作者作为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款款深情。

《缅北之战》

《缅北之战》是作者黄仁宇以“业余新闻记者”身份撰写的一组战地通讯,多发在《大公报》上,1945年由上海大东书局结集出版,成为作者的第一本“著作”。黄仁宇时任驻印军新一军军长郑洞国的上尉参谋,还只是个20多岁的青年人。2007年5月,《缅北之战》在出版60年后重新问世,正可引领当代读者进入黄仁宇心路历程的出发点。

《明代的漕运》

书稿系黄仁宇先生的博士论文,约19万字。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漕粮的运输、宫廷供应品的运输、征税与商业及劳役、结论、附件等部分,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全书稿征引资料丰富,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是其重要特点,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还在热衷于中国史进行宏观研究的时候。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最好的作品作文600字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邱晨涵

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国家的问心无愧,就是他给予上天最好的作品

——题记

有人常道司马迁无辜受到非人的迫害,众人皆怜悯望向他,他却神色如常,奋笔疾书写下惊天史作,他在咬牙度过的十几个年头,接受过他人的嘲笑与讽刺,所有辛酸的过往,都赋于了他最好的礼物。而那一部无数血和泪的巨作,是他对自已的问心无愧,亦是交会上天最好的作品,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在历史的溯流中问那名先生,何是他此生中最好的作品,他哈哈大笑,道:此生无愧于盛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话罢,拂袖离去,是啊,他无愧于那个朝代,这便足矣,他努力过,也在那纸醉金迷中振臂呼喊过,可无力一人挽回历史的巨澜,而那残余的做傲气与无愧,成了这位杰出诗人交付上天最永恒,最好的作品,一生三绝诗酒剑,后世誉“诗仙”,千古绝句第一人。

你生来恍若就是世人皆羡的对象,可一夜之间,国家外部受敌,而你却毅然弃医从文,用笔刀为后世者开拓一条道路,用热血为人民奋力呐喊,用文字唤醒人们内心的良知。那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一个个直指人心的文字,是你无愧于这个民族,而死神亲吻了你的额头,收走了他,却给世人留下了最好的作品,成为指引后人永远向前,振兴中华的一面伟大旗帜。

每一个人都是用着自己的方法创作自己最好的作品,而时间老人会仔细地收藏,让它慢慢发酵,酿出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博大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鲁迅作品读书笔记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如《故乡》、《药》和《孔乙己》等等。

今天,当我拜读鲁迅先生的《呐喊》这本书的时候,更增添了我对鲁迅先生深层次的了解和崇敬。透过《呐喊》全文内容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和文章的真正内涵。一口气读完它方知:鲁迅先生的这篇《呐喊》,旨在感召当时的中国人民能够迅速觉醒过来,为一个全新的中国而抗争。全书内容结构严谨,通俗易懂,语句精炼,极富幽默又带有讽刺意味,愤怒而又带有鼓劲的语气,激励着当时沉睡的中国人。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明了鲁迅先生急切地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振我中华雄威!

感想:过去的一年,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不好,几起事故的发生,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士气,而且给受害者家庭带来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痛苦。细细回想起来,不禁心寒胆战、叹息悲哀!心寒胆战的是:为什么企业管理者三令五申地强调安全、宣传安全、狠反“三违”,甚至放弃生产要安全,可依然还有那些执迷不悟、心存侥幸者,违章蛮干,捷径操作,抛弃规程,让血的惨痛重蹈覆辙;叹息悲哀的是:为什么您们仍然无视父母的嘱咐,妻子的叮咛,儿女的期盼,我行我素,背道而驰,无视生命,毁灭家庭美满团圆的梦想,从此相隔“两界”,魂灵不安!看到此景的您,心痛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那条被撤回的消息700字作文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冬天,雪迟迟没有降临。

雾霾如毒气弹,让整个小城神魂颠倒,朦朦胧胧。

学校停课了,仅仅五十米的近视距离可以隐隐约约看见红绿灯,小汽车也都开着双闪,路边的行人戴着口罩,匆匆地赶路。

我坐在屋子里,和卷纸交朋友,跟笔握手,向台灯问好。看着一道道的证明题,左手揪着头发,右手在几何图形上画来画去,不知从何下手。我的旁边堆着一沓卷纸,地上也铺有几张,手机时不时地响几下,老师又准时在群里发作业的答案了。

我打了一下响指,松开了紧皱的眉头,嘴角也露出一抹微笑,我喜欢解出一道难题的成就感。在伸了一个懒腰之后,熟练地打开微信,果真有这道题的答案,仔细看了答案,答案上的方法与我的不同,便整理了一下过程,给老师发了过去。

两三分钟后,老师发了一条消息:思路很清晰,有条有理!鼓励的话在老师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铭记一生。我再次看向窗外时,雾霾似乎消散了,和煦的阳光使这座小城恢复了原来的生机。

可低头再次看向手机时,那句鼓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梁老师撤回了一条消息。“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了。”我感觉刚才活跃的心停止了跳动,我的眼神在褪色,急忙检查解题过程,我从来没有这样认真地去检查一道题,我用手指着一行行的步骤,一个字母都不拉下。周围都安静了,暴风雪铺天盖地来了,地面被染白,但不是洁白的白,是惨白,是苍白,是煞白。

终于,老师又发来了一条消息,但是并不能完全带走暴风雪,仍是昏暗笼罩。我挽了一下袖子,决定忘掉那撤回的消息,继续投入到题海中,这次我不求绝对的肯定,我不和别人争,惟愿自己把下一题解得比上一题漂亮……

[那条被撤回的消息7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二、文学作品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雪朝》(诗集)1922年 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年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年 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年 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年,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4年,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年,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年,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年,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年,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年,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年,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年,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年,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年,江苏教育(未出齐),其中《匆匆》被选入小学6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最好的作品作文600字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仰望天空,那雏鹰正在自由飞翔。

——题记

没有一朵白云不眷恋蓝天,没有一朵花儿不眷恋土地,一切美好都是那么容易又得来不易,年岁已久,我们终要收获成长,用时间的笔尖书写着人生。

坐在青石板上,抬头仰望,清风明月,好不闲适,只是那紧锁的眉头无半点舒展。这是一个比赛,一场竞争,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很快绘出自己的“得意之作”,便可把烦心事抛到九霄云外,却不想自己冥思苦想大半天,却又无一点儿头绪,心中已是郁闷至极。回到房中,再度坐到窗前,月光铺洒着整个桌面,极静其美。我却再无心情与明月笑谈人生,只是紧紧握住笔,低头沉思。

“咔啦”门把被摇动,母亲端着一杯牛奶走进我房中,脸上浮现着慈祥。“这是怎么啦,没有思路吗?”母亲把杯子放下,敲敲我的桌面,我烦闷的答:“太难了,我想不出画什么。”母亲笑笑,说:“我相信这可难不倒你,你的努力我是见证了的,之前你的那些作品,在我看来都很优秀。嗯,拿出来看看怎么样?”迎上母亲温暖的目光,我再次有了志气。我开始翻出那一张张画稿,上面凝聚着我长久以来付出的心血。不一会儿,灵感犹如一朵朵绚丽夺目的烟花一般。在脑海中绽放开来,我用笔记记录下了这转瞬即逝的美丽。几十余分钟后,我大功告成。

我捧着画,满脸喜悦地走到母亲跟前展示,心中泛着自豪,母亲也甚是开心,我望着母亲的笑脸,心中升起一股暖意,久久不去。

成长总是如此漫长,我们需要的并非时间,而是经历,如今,我已可以自己构思,绽出那一幅幅画面,交上一幅美好之作。然而,人生这块大画布上,还需要我们细细耕耘,为这幅最好的作品贴上不一般的人生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现代、当代作家作品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小说集《呐喊》、《仿惶》、《故事新编》;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事杂文》;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

诗歌《凤凰涅?》、《地球,我的母亲》;

剧本《屈原》、《虎符》、《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

史论《甲申三百年祭》等。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长篇小说《子夜》,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小说作家作品

巴金(字带甘)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倪焕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丁玲(原名蒋冰之)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艾芜《南行记》;

张天翼《包氏父子》;

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萧军《八月的乡村》;

萧红《生死场》;

钱钟书《围城》;

沈从文《边城》;

李?人《死水微澜》;

张恨水《啼笑姻缘》;

周立波《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

孙犁 《白洋淀纪事》;

柳青《创业史》;

峻青《黎明的河边》;

杜鹏程《保卫延安》;

茹志鹃《百合花》;

王愿坚《党费》、《普通劳动者》、《七根火柴》;

冯骥才《神鞭》;

邓友梅《那五》、《烟壶》;

张洁《沉重的翅膀》;

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浩然《苍生》

王蒙《组织部来的年轻人》、《春之声》;

欧阳山 “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

杨沫《青春之歌》;

梁斌《红旗谱》;

曲波《林海雪原》;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谌容《人到中年》;

李准《李双双小传》《黄河东流去》

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刘绍棠《蒲柳人家》等。

诗歌作家、作品:

闻一多《死水》、《红烛》

臧克家《有的人》;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戴望舒《雨巷》;

李季和《王贵与李香香》;

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

舒婷《致橡树》等。

戏剧作家、作品:

田汉《丽人行》《名优之死》;

夏衍(原名沈端先) 《赛金花》、《上海屋檐下》

曹禺(原名万家宝) 《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阳翰笙《塞上风云》《天国春秋》;

老舍《龙须沟》、《茶馆》;

贺敬之等《白毛女》等。

散文作家、作品:

朱自清《荷塘月色》、《绿》、《背影》;

冰心《寄小读者》;

夏衍《包身工》;

秦牧《艺海拾贝》、《花城》、《潮汐和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最好的作品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蒋思源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这两句诗描绘的便是元宵节的盛大场面。这些年来的元宵节,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一次。

每年的元宵节,都是团圆的日子。奶奶都要亲自为我们炸些汤圆。所以我常常看见奶奶在厨房里忙碌。随着岁月的流逝,奶奶的年龄也大了,一根根银丝般的白发在少许的黑发的映衬下更加醒目,深深的皱纹爬上了她那苍老的脸庞。但她那慈祥的笑容却从未改变。看着奶奶将汤圆裹上芝麻,放入油锅中炸。待汤圆炸至金黄后,便捞出。望着那金黄的汤圆,我也嚷嚷着要学习炸汤圆。

于是,我便开始跟奶奶学炸汤圆。我先将芝麻铺在盘中,再将汤圆放入盘中,让芝麻紧紧包裹着汤圆。“源源,记得在汤圆上戳几个小孔,方便炸。”“好的,奶奶。”我便用牙签给这群白胖子身上都戳上了小孔。一切似乎进行得都顺风顺水,可谁料到,在最后一步却失了手。我将油倒入锅中,开了火。见油冒小泡泡后,便自信地将汤圆倒入锅中。听见那噼里啪啦的声音,吓得我立马躲到了一旁。望着那油滋滋的往外溅,一丝丝的恐怖涌上心头,但心中似乎有个声音告诉我:“源源啊,你可不能放弃啊!”

我拿着锅盖,试探性地往前走。只见我一个箭步,一个转手,便把火调小了。顿时,“嚣张”的油锅变得平静起来。看着时间差不多了,我便将汤圆捞出。但汤圆却并不理想,正当我垂头丧气的时候,奶奶走了过来,说:“没关系啊,失败乃成功之母,再试试。”我点了点头。便又开始炸汤圆,我娴熟地重复着之前的动作,又到了最后一步,“吃一垫长一智”这次,我看油有两三分熟,便将汤圆倒了下去。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炸出来的汤圆品相不错。

我把一盘金黄的汤圆端给了奶奶,奶奶夹起一个,尝了尝说:“不错,口感挺好的!”听了奶奶的夸奖,我不禁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这盘炸汤圆虽普通,但也都是我辛勤劳动的成果。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但我依然觉得,这就是我最好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神秘岛》作品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在假期,我闲着无聊,便随手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起初我觉得很无聊,后来故事情节越来越扣人心弦。神秘岛是儒勒凡尔纳的著名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的最后一部。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团结就是力量,他们已集体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迎来了幸福生活。他们碰到遇难人即时援救救并挽回了他的人性,成为他们中间可靠忠实的伙伴,体现了他们的爱心。虽然他们在岛上什么也不缺,但他们仍然想回国,更体现了他们的爱国心。他们团结互助,遇到困难毫不畏惧,有爱心,时刻想着自己的祖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童年高尔基作品观后感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童年,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它充满欢笑,但也有悲伤。在高尔基的童年里,是充满悲伤的。

它讲述的是阿廖莎(即高尔基)从三岁到十三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阿廖莎可真是命苦,三岁便没有了父亲,而母亲改嫁后,又因生病而死,这让阿廖莎没有了父母,所以他一直住在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残暴的人,他经常打外祖母,和孩子们,有时用树枝抽的阿廖莎都失去了知觉。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他的外祖母,聪明能干,热爱生活,慈祥善良,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想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他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阿廖莎的童年在他母亲去世时结束,他需要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靠捡破烂来维持生活。从此,他开始了在人间的坎坷旅程。想想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美好,这些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阿廖莎在黑暗的环境中仍保持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为一个坚强、正直和有爱心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和阿廖莎一样,在困难面前仍保持勇气和信心。这样,必能战胜黑暗,见到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