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
6057作文
192背景链接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2016年12月,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引爆舆论,“校园欺凌”一时成为高频词,家长、教育界、心理学届、法律届纷纷加入讨论,各种网帖被大量转发,不同立场和观点激烈碰撞。
其实,“校园欺凌”并非新闻,近年来一再进入公众视野的许多校园暴力事件远比中关村二小事件严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公布调查报告显示,32.5%的中小学生表示“偶尔会被欺负”,而6.1%的中小学生则表示“经常被欺负”,比例之大令人瞠目。但是,社会对“校园欺凌”的状况普遍缺乏清晰意识,直到“北京”、“名校”、“校园霸凌”这样的热词叠加在一起,以“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这样的标题在朋友圈流传,公众才开始一片哗然。
2016年在11月1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发布。意见要求,各地要建立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和暴力,学校和家长要及时相互通知,对严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
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也第一次对校园欺凌有了明确界定:“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这可以被视作我们国家对校园欺凌的最新最权威的界定。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创作背景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这首词当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历代诗余》卷一百十八引《古今词话》:“陈亮过稼轩,纵谈天下事。亮夜思幼安素严重,恐为所忌,窃乘其厩马以去。幼安赋《破阵子》词寄之。”
篇2:第二部分项目背景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同志的故乡,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商务部对口扶持区,其经济社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骨干产业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城市整体形象大幅度提升,知名度显著提高,成为了一片投资的热土。为实现小平同志“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的谆谆嘱托,加快富民强区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区之道,建设了前锋工业集中区、桂(兴)前(锋)建材工业集中区、城郊农副产品加工集中区、奎阁工业集中区、新桥能源化工工业集中区五大工业集中区,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工业企业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我区天然气资源丰富,经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初步探明全区天然气储量在1200亿立方米以上,且具有不含硫、纯度高、易开采等优点,可直接应用于天然气化工。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正在我区进行天然气勘探大会战,2006年完成投资6亿多元,开钻井29口,累计获测试天然气日出气40万立方米以上,该公司今年将继续在我区投资进行勘探,预计到2010年年产量在15亿立方米左右。丰富、优质的天然气资源为我区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篇3:《红楼梦》写作背景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6]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7]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4] 。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排遣自己的苦闷,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
篇4:与众不同的作业快手三年级作文_600字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一对又大又圆的耳朵,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头乌黑的头发,还有高高瘦瘦的个子。。。。。。嘿嘿,这就是我一名帅气的小男生—董翔宇。
我有很多特点。我爱笑。爱唱。爱跳。爱运动。爱帮助人。。。。。。。但我最大的特点却是我的急性子。
你看,老师刚布置完作业,我就已经飞快地拿起了笔和作业本开始写了,当别的同学作业才写一半的时候。哈哈。。。。。。。我已经写完了。同学们都羡慕地称我为“作业快手”。听了这个称呼我心里还得意洋洋,回家可以有很多时间玩了。回到家里妈妈检查我的作业。。。。。。突然地一声吼立刻就让我得意不起来了。“董翔宇。你的作业怎么写的?字写的难看死了,撕了重写。”唉。没办法只好一笔一划的再写一遍。心中默默发誓以后一定写好!不过几分钟之后我就又兴致勃勃的向妈妈讲起学校里有趣的事情。
另外我也是个活泼的boy,在开心的时候我会随口唱几首自编的歌,跳一段自认为很酷的舞。爸爸妈妈经常笑我唱的难,。跳的难看,是在制造噪音,还故意说不让我影响大家的听觉和视觉。可我一点也不觉得难堪。对他们的话也不以为然,继续为他们展示我的董氏歌喉和舞蹈。
看。这就是我。有和我性格一样的吗?答案是——绝不可能。
篇5:写作背景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篇6:技巧六: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1、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2、紫红色的去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显示现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
3、晚风吹过河面上最的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道余晖,秋霜目送去最后一只归雁。我们默默地站着,目光游离在那若即若离的记忆之门上。当许许多多都已逝过,当许许多多都已凋尽,我们起码还可以对自己说:“别伤心,我已体验过那种感觉,虽然只是曾经拥有。”
4、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做伴;春花开了,绿叶为它映衬;鸟儿鸣唱,蟋蟀为它拉琴……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关爱的故事。
5、太阳落山了,昏黄的光晕渲染了半边天,我寂寞地趴在阳台上。窗外那棵老杨树上,不知名的大鸟仍在不知疲倦地喂食它的小宝贝。它那绿豆般的眼睛温柔而慈爱地注视着意欲飞出温巢的小鸟。这画面,这眼神,让我想起了母亲……
6.窗外阳光明媚,几只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叫着,但我却无论如何也打不起精神来,因为爸爸妈妈分居了,而且正在闹离婚,这对我是个莫大的打击。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使爸妈和好,因为我想有个完美的家。
7.当你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排排生机勃勃的绿树,你也许回情不自禁地赞叹大自然那非凡的创造力。绿树是美好的,枯树也有其可爱之处,虽然它青春已逝,生命衰朽。
8、“冬末春初,天空很纯净,纯净得像一块没有灰尘的玻璃,仿佛敲一下就可以听到很清脆的声音。没有风,开着窗,那一串风铃静寂无声,仿佛是沉睡了。伫立窗前,我抬头看那一串风铃,绿色的丝线连缀着淡黄色的橘皮——这是一串很特别的风铃,想知道它是怎样诞生的吗?”(《聆听幸福的声音》)这个开头既用细腻生动的描写烘托了一种静谧美好的气氛,又设置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来统领全篇。
篇7:背景与努力之间的选择作文
全文共 15094 字
+ 加入清单当我们呱呱落一天起,我们的命运就被决定了四分之一。无论富裕还是贫穷,我们都要试着去接受。剩下的四分之三就靠你自己去决定了。
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父母是做小本生意的。家里条件一般,所以从小到大手里也没有阔绰的时候,也更别说有钱去到处玩耍。不过我觉得自己的生活还算可以,至少没有为吃饭问题担心过,也在学堂愉快的学习了很久。在这里我不得不感谢上天,感谢他给予了我一个平凡的四分之一的人生。
时候,因为父母要外出工作,姐姐就由奶奶他们带。那时候我被寄养在外婆家,那时候生活还是挺开心的,虽然有时候想到父母不在身边挺难过,有时候看到人家的孩子有父母带就会很难过,不开心也会一个人偷偷哭泣。读小学时成绩挺优秀的,一直是老师表扬的对象,当时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比别的孩子棒是件很骄傲的事情。和我住在一起的还有舅舅一家人,舅舅他人很好,对我也好。我还有一个表妹比我小一岁,和我同年级,但是成绩比我差很多。那时候每天吃放他们就拿我俩来比较,反正我一点都不喜欢。大人们总爱和别人比,比生活比小孩,真是可悲。
我最讨厌家长会了,每次开家长会我就像一个没人要的孩子,座位上都是空的,即使老师在那里表扬了我,我也是很难过。那个时候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给自己多一点的关爱,物质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再后来因为外公生病了,他们没有时间可以照看我,所以爸爸把我带到了一个他们身边,一个陌生的城市,一个新的开始。
我在这里上了一家私人的小学,学费贵不说,而且教育也不怎样。来这里上学的大都是打工仔的子女,因为在这里公办学校上学,要交很多手续费,所以他们只能把自己的孩子放在私人小学读书。在这里我还是很开心的认识了一些小伙伴,大家都挺好相处的。我由于成绩和能力还可以,所以担任了几年的班长。转眼间就小学毕业了,那时候我们一群人互相承诺要上同一所初中。那时候的我们太单纯了,我们都不是本地的户口,要在这上学哪有那么容易。最后我考了全年级第三名,可是还是不能上好的初中。那一次爸爸给了我三千块让我带给学校的老板,让他帮我买个学位,就这样我生平第一次拿了那么多钱出门,后来到录取通知书下发时,我想去的学校说要五千块钱,我当时都快绝望了。最后我进了一所一般的学校,在那里开始了我的新生活。而那些家庭比我差的朋友要么回了老家要么去了我们眼中最差的中学读书。我们的生活就这样渐行渐远。
在初中分班时,由于错误我被分到了普通班,那里都是成绩很差的学生,我很困惑去找了主任,最后他帮我调到了重点班,就这样我在重点班里开始了不通的生活。在自我介绍时我告诉他们我来自的某小学时,他们都表示不知道。在那里我感觉自己好像不如人,我进来的成绩也只有班里五十多名。所以我一心都在学习,很快在第一次月考我地成绩排在了十二名,大家对我的态度又有了改变。后来我的成绩一直都是全班前十吧,性格又变得开朗起来,那段时光真的很开心,没有什么压力。再后来我们要升中考了,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边走路边吃早饭,晚上十点又赶回家。最要命的是每天的体育锻炼,真是要人命。当然我记得一件事情,我们班有个女生家里条件不好,班里经常有同学看不起她。这件事让我觉得很难过,为什么没钱就要被人看不起,这又不是她能决定的。所以这个社会你不得不努力。
考那段时间,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妈妈的脚弄伤了,在医院呆了一阵子,后来在家休养了三个月。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这是很伤脑筋的事情,爸爸也只能不做生意照顾妈妈。中考的时候心情好差,而且又感冒了,昏昏沉沉的考了试。虽然比平常成绩差了但是还是以不错的成绩考上了这里最好的高中,一所好学生和富家子弟的聚集地。我的生活从这里又发生了改变。
在这里我遇到了让我心动的人,在这里我流下悔恨的泪水,在这里我变得那么软弱,那么不争气。我的命运也在这里有了改变,我从一个优等生变成一个差生,我悔过我挣扎,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在这里富人和穷人的差别很大,优等生和差生的差别也很大。而我也一点点迷失,一点点离梦想越来越远。高一的时候,我分到的宿舍大部分的舍友家里面都很有钱,他们都有点爱显摆。穿的鞋都是三四百的,吃的东西都是进口的,用这苹果。而我和这些人都显得格格不入。我尽量不长时间和他们一起,一心用在学习上,希望可以安静的度过这三年。可是一切都变了,是我变了。
分班后,我不再那么认真学习了。喜欢上了穿名牌,喜欢拿着手机一直玩,喜欢上了一个人,我对这个人很好,下课帮她打好水,帮她补数学,上课时偷偷的看她,喜欢她的笑,喜欢她说话的样子,反正是着了迷似的喜欢上她。有时候会一个人很难过,我真的很普通,不帅没钱。她有个有钱的男朋友,对她很好。后来她不在理我了,我就像个废物一样,陷入了泥坑中。我想站起来,可是有个黑洞不断吸引我进去,我看不见了自己。高三下学期就这样靠近了我,我的成绩已经不能看了。高一教我们生物的老师又来教我们了,当她看到我的成绩时很惊讶,她鼓励我前进。就这样在不同好心的人鼓励下我又重新奋斗,我看着那些通过自己努力的人慢慢靠近自己的目标又有了勇气。我才发现我各科成绩都变得太差了,于是每天早起夜战,题目做了一遍又一遍,成绩有了一点点气色。然而时间太快,进步的空间太大了。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我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了。我的成绩只能上三本学校,而我选着了专科。那两个月,我不能表现的很难过,我去上了两个月的班。爸妈没说我什么,只不过是为了不让我更难堪。当我知道我在意的人考到个不错的学校时,我的心更痛了,这一切都是我自找的。不要当你发现错误时去补救就有用,有时错了就必须付出代价,这些代价会让你痛会让你成长。这些错误像个耳光一样打醒了我,如果现在还不努力,未来更加难过。
就这样我工作了两个月,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它和我当初的目标差太多了,但是可以再学习很幸福了。在这里我遇见了一个师姐,她一直把我当小孩看待,教会我很多东西。我周末都在学习本科课程,基本都是在自习室和图书馆度过的。我最喜欢的就是打篮球的时光,永远那么快乐,那么有正能量。我也喜欢和师姐一起散步,听她讲话,她是那么漂亮,那么温暖。有空我也会打兼职,去地铁站派传单,在寒风中颤抖,吃着几块钱一份的路摊炒粉,躺在地下睡觉。那是我最难忘的日子。也有摆过地摊,卖着一些东西,一个人干着这些事情。至少我没向父母要过生活费。
这样的生活不多了。我会努力为自己未来奋斗,也许高考失败了,也许迷茫过,也许过着普通的生活,但我还是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我的身边有着不同生活境遇的人,是命运和不同的生活坏境让我们彼此变得越来越不同。在假期我和不同的朋友聚会,感叹着时间的飞快,也深深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现实。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但是上帝把我们放在了不同的家庭。有些朋友已经不读书了,有的连孩子都有了,有的每个月拿着2000多块的苦力钱,有的一放假就到处旅游到处玩,有的已经出国留学了。长大后你不得不去面对现实,现实就是那么惨忍,一个钱字可以让你为之喜悦为之苦恼。所以没背景的孩子我们要跑起来,你不努力以后你的孩子会过着和你一样的生活。
毕业的季节,我到处奔波寻找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职业。一次次碰壁,在我投了无数份简历时,我的舍友,一份简历都没投就进入了一家外企工作了。这就是生活在这个拼爹的年代。我依旧寻找着工作,后来在一次面试中我遇到了我以前打兼职时的经理,他似乎还记得我。回去后我就收到了通知叫我下星期去上班,那一天我激动的想哭。那家公司是知名的国企,能在那里上班是一件光荣的事。在那里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我每天都很早到,把领导的杯子洗的干净透亮,把地扫的干干净净,随叫随到。小心的做好每件事,努力的学习。一个月后,经理把我调到销售部,莫名其妙的我就升职了。后来才知道是经理发现我干活时连盆栽的叶子都能擦的干净发亮,对我很满意。就这样我不仅入职了还升了职。只要努力了还是有回报是吧,我只不过是比别人早点来晚点走,多扫了个地,多干了些活?。不久之后我隔壁来了个女生,应该是刚毕业,每天开着个奥迪而且一进公司就有了编制。再后来隔壁的男孩走了,我惊讶他放弃他那带有编制的铁饭碗又发现他妈妈原来是某公司总裁。
也许你会抱怨为什么你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那样的待遇,也许你会骂为什么你能力比他好却没得到提拔,也许你会怪他们不给你机会。我想说我们生来就没有含金钥匙,我们没有背景,我们必须更加努力。你现在不努力你要一辈子为别人打工,每天为钱烦恼,让你的孩子过着和你一样不平等的人生。努力向爬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不要问为什么要问自己凭什么。不要抱怨父母抱怨生活,不是世界不好而是我们不够优秀不够努力。
不管未来怎么样,努力不会错。不抱怨,不放弃,未来一定会充满温暖。
作者半岛铁盒的文集
一抹晕染在高空的 “密卷云”
——陆游晚年诗作写照
近读《宝鸡日报》一篇气象报道:“昨日下午5时,晚霞映红了天空,突然市区头顶上云像被什么东西拽了一下,从块状、团状拉成一根根云条……长的像玉梭,短的像羽毛,铺展在湛蓝的天空上,像一幅极美的画。”另附了一张画面阔大、壮美、奇诡的晚霞彩照。这就是气象学说的密卷云,是由于高空空气强对流形成的。
看了报道心有所动,蓦然想起“英雄迟暮”四个字,又进而想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我想,这幅图画同陆游那充满着瑰丽、静美、凄婉的晚年诗作何其相似!陆游的晚年生活不就是一抹晕染在高空的“密卷云”么!
陆游是我崇敬的古代诗人之一,他不少激昂慷慨、大气磅礴的爱国诗篇从年轻时代就镌刻进我的脑海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些充满着豪情壮志和必胜信念的诗句,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每每咏读这些诗句,都不禁热血沸腾,不能自已。陆游在他的暮年还写出了“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悲壮诗句,为其一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陆游不愧为南宋时代的民族英雄。
但近读陆游留给我们的大量诗歌,尤其是他65岁退隐山阴乡居的二十年间,所写的那些描写农村田园生活闲适、静美和抒发个人感情世界凄清、婉丽的诗歌,我对陆游又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陆游不但是一位勇于上阵征战的战士,也是一位对安定、幸福生活充满向往的性情中人。这生活中的另一面,只有在他解甲归田、远离战阵和政治漩涡之后,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一个真正的战士是在是在风云激荡的战斗中冲锋陷阵的勇士,是生活中的强者。但他不可能一生都生活在战阵之中。在战胜归来或战争间隙,他也需要休整和保养自己,也需要月白风清和鸟语花香。陆游在65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山河半壁沦陷、金兵虎视眈眈的风雨飘摇之中,主张兴师北上收复失地的主战派和主张妥协投降、媾和偏安一方的主和派的争斗,构成了南宋政治斗争的主漩涡。陆游在自己40多年的仕宦和从军生涯中,以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不懈的战斗精神同投降派进行了顽强的争斗,写出了大量爱国诗篇。为此,他也屡受投降派的打击与迫害,多次被罢官还乡。这些曲折的经历,在陆游心灵深处必然留下累累伤痕。
我把陆游比作一头雄狮,在大半生的残酷争斗中它既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英雄本色,也在浑身上下留下了滴血的伤口。现在它老了,不得不退出战场,回归自然颐养疗伤了。我想,归隐山阴老家过起田园生活的陆游,正是这头回归自然颐养疗伤雄狮。
离开政治漩涡、归隐田园的陆游究竟怎样生活?这时他的思想并不平静,兴师北伐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仍然激荡在心,在大半生的战斗中留下的伤痕需要抚平,年轻时爱情生活的坎坷不免又浮上心来。如果说过去他一心一意在冲锋陷阵,无暇它顾,现在退出战场闲下来后,他的生活就必然会显示出另一个样子。这就如本文开头说的密卷云那样,在多种因素的激烈“对流”之中,“块状、团状拉成一根根云条”,呈现出更加丰富、更加靓丽的风采来。
翻看着20年间陆游写下的6000多首诗歌,其内容之丰富,风格之多变,正是这抹“密卷云”的真实映像。
这些诗歌中,从数量上讲,抒发爱国情怀的已经变得少多了,这同他在中年时期的诗歌形成了很大反差。这并不奇怪,那时战斗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容,现在不同了,摆在它面前的是自然田园,是桑麻渔樵,是耕耘劳作。但是战士总是战士,那种爱国情怀依然在激荡,在支撑着他的生命。他在劳作之余、风雨之夜回忆当年,依然会如临战场,昂扬激愤。
我还记得过去有一个老木匠的故事:老人已是风烛残年,卧病在床。一天孙子拿着斧头在砍一个木框,砍得歪歪扭扭。老人看不下去,竟突然从床上一跃而起,捉起斧头几下就把门框砍直溜了。孙子大为吃惊,说爷爷返老还童了。我想,此时的陆游就像这位老木匠那样,见到斧头浑身就充满了力量。最典型的就是他那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听到深夜的风雨之声,竟忘记了年老体衰,还想着身临战阵,为国戍边。这种豪情壮志,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还有他68岁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句,表现了对沦陷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壮志未酬的慨叹。直到去世的前一年,眼看此生收复失地无望,还写下了《示儿》诗,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的的壮志在他死后能够得以实现。
但是,此时的陆游写得更多的还是描述田园生活的静美、闲适与辛苦的诗歌。这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记录。此时,陆游在诗歌中的角色,已由冲锋陷阵的战士转换为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观赏者、绘画师,转换为与父老“把酒问渔樵”的乡民和“老惫扶犁杖”的老农。如果说开始一段,在一些诗歌中还时而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感叹,后来就几乎陶醉于这种闲适平静的生活之中了。这些作品,或羡慕田园生活的静美,或赞赏大自然的美景,描绘了一幅幅田园风俗和自然风景的画图。
1204年陆游80岁时曾写过一帧长达7米的巨幅《自书诗卷》,选书了自己当时诗作8首,这些诗可视作他晚年田园诗的代表作。且看第一首《记东村父老言》:
原上一缕云,水面数点雨。夹衣己觉冷,秋令遽如许!
行行适东村,父老可共语。披衣出迎客,芋栗旋烹煮。
自言家近郊,生不识官府,甚爱问孝书,请学公勿拒。
我亦为欣然,开卷发端绪,讲说虽浅近,於子或有补。
耕荒两黄犊,庇身一茅宇,勉读庶人章,淳风可还古。
入秋微雨之中,陆游走访东村父老。主人披衣相迎,并烹煮芋栗招待;唠起家常,陆游听主人说他在阅读孝书,高兴地接过翻看,见其中浅显的文字对教育孩子颇有益处,深为感慨:种地有两头黄牛,遮身有一所茅屋,又努力阅读《孝经》的《庶人章》篇,淳厚的古朴之风又可回来了。这是多么纯朴和谐的邻里关系啊!
第二、三、六首分别描绘了乡村的自然景色,如:
秋高山色青如染,寒雨霏微时数点。兰亭在眼久不到,每对湖山辄怀歉。(《访隐者不遇》)
度堑穿林脚愈轻,凭高望远眼犹明。霜凋老树寒无色,风掠枯荷飒有声。(《游近村》)
苍桧丹枫古渡头,小桥横处系孤舟。范宽只恐今犹在,写出山阴一片秋。(《渡头》)
着墨不多,一幅兰亭“青如染”美景,一幅农村霜树枯荷图画,一幅古渡孤舟的秋色,都耀然纸上。可见作者已深深融入这乡野的景色之中。
第五、八首则抒发了安于农村闲适生活的心境:
老来胸次扫峥嵘,投枕神安气亦平。
漫道布衾如铁冷,未妨鼻息自雷鸣。
天高斗柄阑干晓,露下鸡埘腷膊声。
俗念绝知无起处,梦为孤鹤过青城。
《美睡》
万物并作吾观复,众人皆醉我独醒。
走遍世间无着处,闭门锄菜伴园丁。
《杂书》
老来胸中峥嵘豪气已一扫而净,气静神安,尽管被褥冷得似铁也未妨碍自己酣睡。一觉睡到天晓鸡鸣,梦里竟然还化为仙鹤到蓬莱游了一回。题为《美睡》既有调侃亦有自足之意。《杂书》则将这种心境上升到理性高度:吾反复观察世间万物,没有容我落脚之处,只有回归田园才是最好的出路。陆游在这里发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呼喊,不免又让人想起他“壮志未酬”的慨叹。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首描绘农村风俗画的诗,一首题为《泛湖至东泾》:“春水六七里,夕阳三四家。儿童牧鹅鸭,妇女治桑麻。地僻衣巾古,年丰笑语哗。老夫维小舟,半醉摘藤花”。另一首题为《父老饮村酒有作》:“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荞花漫漫浑如雪,豆角离离未着霜。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醉看四海何曾窄,且复相扶醉夕阳”。陆游此时已和家乡父老融为一体,这种温婉自然的农家乐成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可是晚年的陆游,还有一个在年轻时受过创伤的感情世界需要平复,这就是他和原来的妻子唐婉的爱情。他20岁时和表妹唐婉结婚,感情深厚,可是母亲不喜欢唐婉,硬把她赶出家门。26岁时,他们重逢在故乡的沈园,陆游写下了有名的《钗头凤》;其中“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的诗句凄美动人,感动了历代年轻人。此时脱离了紧张的仕宦和军旅生活的陆游,对唐婉的思念又与日俱深。
退隐山阴之后,陆游几乎年年都要去沈园,以睹物思情,唤起对唐婉的思念之情,写下了许多凄婉的诗篇。现摘看几篇:
1199年也就是陆游七十五岁时游沈园,写下了“沈园怀旧”两首:其一: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其二: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第二年又写下了“梦游沈园”诗二首,其一: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其二: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四十多年过去,唐婉的“惊鸿照影”和“玉骨”“墨痕”依然深深地镌刻在心间。
直到1208年,也就是陆游去世的前两年,他还拖着衰老的身子再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陆游对唐琬最后也是最深的怀念。
可见,这种对唐婉的生死之恋与深沉思念,也是构成陆游晚年诗作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当然,陆游晚年也还有不少教育子女的诗作、朋友往来的诗作和其他诗作。
综上所述,陆游晚年的诗作交织着报国杀敌的豪气和壮志未酬的慨叹,交织着对农村自然景色的陶醉和田园生活闲适的向往,交织着对真挚爱情的执着和对深爱情人的思念,在南宋风云变幻的文学高空中,犹如一抹密卷云,显得阔大、壮美、多彩、绮丽,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靓丽的风景线。
河街以外的春天
意识到春天的脚步正在逼近,但感觉春天的模样仍比较模糊。灰色楼群之间,依然是车辆和人流的穿梭,匆忙中显出季节转换的疲倦。大街上的梧桐还挂着去年冬天的枯叶,细碎的新叶怯怯地站立枝头。寒凉的风旋转着铺展,偷袭着人们渐渐薄下来的衣衫。春天近了,但城市的春天面目不清,只有满街店铺“减价打折”的招牌和叫卖声,在提醒人们,这正是换季的时节。
吃过晚饭,我顺着解放路往前走,从大十字往右拐,跨过后街,走进了狭窄的河街。老黔江人都知道河街这条街。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有家着名的餐馆“柳绿亭”,生意非常火爆。那时,城小,人少,上档次的宾馆酒楼绝无仅有,除了县招待所之外,能接待客人的地方,这里算是知名的一家。那个有着诗意命名的餐馆,而今已消失在这个城市过往的烟云,很少为后来的人所知晓。但曾经用来开餐馆的那家土墙瓦房子还在,附近紧紧挤在一起的相似的老房子都还在。要寻找旧时黔江城的样儿,这里算是一个缩影。
走近今天的河街,旧时的“柳绿亭”已屈居为一个打麻将的小茶馆,微弱的麻将声宣示着这里的没落、世俗、边缘和无奈。其实街的对面就是繁华的解放路,而这里却十分安静。顺着河街往河边方向延伸的房屋,更显幽深和沉寂,一直要继续往前走,登上河堤的石梯,来到河滨公园,才能呼吸到更宽阔流畅的气息。
河边的柳树绿了,本来就该绿了,但要是不到这里,似乎并没觉得。柳树绿得那样耀眼,那样酣畅淋漓。柔软簇新的柳枝披拂在河岸边,风姿绰约,楚楚动人。再把眼光向周围展开,发现满眼皆是绿色,除了柳树,还有大棵的香樟,以及其他叫不出名的大小树木。河滨公园就是一个绿色的长廊。细细打量,会看到,像伞一样撑开的香樟树,底下是深色的旧绿,上面浮了一层浅黄的嫩绿,像水彩笔刚涂抹上去的新鲜的色彩。放眼望去,其实绿色正在大地四处流动。河对岸的公路边,再远一点的山坡上,无处不浮动着跃跃欲试的绿色。前两天,刚下了一场不小的雨,大地被清洗了一遍,因此这满眼的绿显得很干净,很纯洁,让人心生怜爱。
河堤外边的水涨到了半河,显出浑浊的宽阔,发出很响亮的涛声。这声音没有秋天河水的疲乏,也没有冬天河水的迟缓,而是急不可待地向前冲撞。河水的奔腾淹没了河两岸城市的喧哗,似乎城市被远离了,这里展示的是纯粹的郊野,其实这河流仍在城市的包围之中。
河堤上行走着来来去去的人,多是老年人和中年男女,步伐轻快,脸上挂着兴奋。很少有年轻人,大概年岁大的人才更珍视自然,珍视这来之不易、稍纵即逝的春色。年轻人都在忙于享乐,城市的灯红酒绿足够让他们消费,他们没有多余的闲暇关顾这城市之外的春天。
我顺着这些闲散的人流前行,走到黔江老大桥处,又折转身往回走。从河街到老大桥这一段,完全是黔江老城的地域,走在这里总是会感到很亲切。而另一面,走在这个满眼尽绿的春天的河街之外,又会生出许多回忆的怅惘。
天正在暗下来,河两岸城市的灯火次第亮开。流动的车灯在对岸公路上刺目地照射。河堤上打卦算命的瞎子老人也收起了自己的摊子,颤颤巍巍地摸索着回家。绿色渐渐与夜色溶为一体,莫辨彼此,只有清新的空气还包裹着我,让我无比惬意和享受。
不知不觉又回到了河街。走出逼仄的小巷,来到灯火通明的解放路大街,才发现,春天在河街之外。
“靠山梆子”剧团轶事
“靠山梆子”剧团轶事(散文)
马占驿
我的故乡是个名不见经传有千余口人的小山村,但村里的“靠山梆子”剧团却曾盛名一方,红火一时。
“靠山梆子”剧团是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村文艺宣传队发展而来的业余剧团,剧团并不只演河北梆子,也演京剧、评剧。因为剧团演职员都是本村农民或他们的子女,演技不够专业,演出时偶有“改编和发挥”,加之村民依山而居,像大山一样淳朴,乡亲们就把村里的业余剧团昵称为“靠山梆子”剧团,称谓里充满了亲情与爱意,并无丝毫贬低和轻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喇叭里唱的,电影里放的,年画里的剧照都是那几个着名的样板戏。耳濡目染中,村里会模仿的人越来越多。当时叫生产大队的干部们顺势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组织排练《沙家浜》和《红灯记》,置齐了道具和服装,于正月初二在本村登台亮相了。公演当天,全村门不闭户,举家而出,和家人、亲戚、邻居一起看家人、亲戚、邻居的演出。女扮男装饰演的郭建光威风中多了几分俊俏,腰扎花围裙的阿庆嫂,满头白发的沙奶奶,身穿忠义救国军军服,腰挂 “盒子炮”的胡传魁、刁德一,在乡亲们的眼里个个形神兼备。台上唱,台下跟着唱,首场演出获得了预想不到的成功。之后上演的《红灯记》也同样产生了轰动效应。应乡亲们的强烈要求,两个剧目轮番登台,居然演到了正月初八。邻村的观众来了,邻乡的甚至邻县的观众也被吸引来了。宣传队又先后排练演出了《龙江颂》、《杜鹃山》、《海港》以及自编的《新编逛新城》、《女社员》,在当时物质和精神相对匮乏的年代里,宣传队的演出给乡亲们带来的短暂的欢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除在本村演出外,宣传队还多次参加县、乡(当时叫公社)组织的汇演和调演,当年的县革委会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就为他们颁过三次奖,名扬一方的村宣传队成了乡亲们的骄傲。
改革开放后,生产大队改为村委会,宣传队则变成了村的业余剧团,由演出现代剧改演古装戏,村里出“巨资”置办行头,邀请县文化馆和县剧团的专业人员作指导,先后排演了河北梆子《辕门斩子》、《生死牌》,京剧《铡美案》,评剧《花为媒》等几十个剧目。自演古装戏开始, “靠山梆子”剧团的雅号就诞生了。自此,每年从正月初二演到初五成为剧团的惯例。
演古装戏,看古装戏,在当时的农村还是新鲜事。最初的几年,“靠山梆子”剧团演出的消息一传出,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带着人的,有推独轮车推着人的,有赶着马车或开着拖拉机拉着人的,或为看戏、或为卖小商品、或为找对象、或为凑热闹向戏台前聚拢来。靠近戏台的,拿了矮凳或搬了砖头、石块坐着看,在他们的后面是坐在椅子或凳子上的老人和站在他们身边的孙子孙女或外孙外女们,再后面是按着个子高矮站着的群体,这些人的后面则是站在砖石、凳子、自行车、马车、拖拉机上的人墙。人墙外是卖瓜子、糖葫芦和水果的小商贩或者是凑热闹的青年或儿童。墙头上、树上则被孩子或年轻人所占据。没人维护剧场秩序,以不遮挡后面人的视线为前提,所有的观众自觉地分出层递,以剧台为圆心呈扇形铺展开。演员的道白或唱腔从戏台一角的高音喇叭里溢出,荡漾在空中,荡漾在山野,荡漾在观众的耳畔和心间。
邻县的观众为抄近路来看戏,要翻一座山梁,走八九里羊肠小道。为行走方便,爱美的姑娘就穿了平底鞋,背着高跟鞋,将要进村时,换上高跟鞋,把平底鞋藏在柴草丛中。为免除每天往返的辛苦,这些搭粱看戏的观众大多住在亲友家里,看戏串亲两不误。没有亲友的,就吃住在素不相识的老乡家中,付钱是断然不收的,推让急了,房东便说给钱就是骂他就是看不起他。待客的真诚从心底发出并镌刻在脸上,无半分客套之嫌。有几户因此结了儿女亲家,有的至今还像亲友一样交往着。
社会在变革,经济在发展,这种盛况非常遗憾又在情理之中地没能持续多久。随着电视和VCD的普及,山里人足不出户就可欣赏名家的专业演出,更有异彩纷呈的电视剧,易于传唱的流行歌曲,风靡一时的霹雳舞,陆续出现的舞厅、歌厅、网吧,人们选择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一直坚守演古装戏的“靠山梆子”剧团逐渐失去了魅力和吸引力,观众一年少似一年。此时有人建议剧团增演流行歌舞或小品,团长则认为村业余剧团,演不好现代流行节目,不演也罢。直到一九九零年,照例在正月初二演出河北梆子《十五贯》时,台下仅有二百余观众。正月初三演出《墙头记》时,台下百余名观众更是越走越少,到演出结束时,台下仅区区12名铁杆儿戏迷了。面对此景,“靠山梆子”剧团团长无耐地对着麦克风向台下的观众和全村宣布: “从明天起,停止演出,剧团解散。”
历经二十年兴衰,“靠山梆子”剧团解体了。观众的多与寡,决定了剧团的存与亡。
其实,剧团真的很不易,很了不起!乡亲们如是说。
“大锅饭”年代,宣传队的队员们每排练和演出一天,和队里的社员一样记工分,好年景日值也不到一元钱。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后,“靠山梆子”剧团的团员都是义务排练和演出。演出结束时,村干部到剧团里发点儿糖果、香烟,以示慰劳,这就是他们劳动的全部物质所得。演员尽义务,观众免费看,真真正正的义演,是何种力量让剧团顽强地坚守了二十年?是乡情、亲情,是潜意识里的社会责任让他们聚在一起,甘愿奉献。“给一个角色和职位,就要演好、就要干好!”,成了“靠山梆子”剧团永不消逝的魂。 “靠山梆子”剧团衰亡了,但剧团的“魂”却扎根在团员的心底得到了永生。
如今,剧团的兴衰,剧团的团员,发生在剧团里的往事永久地存储在了团员和观众的大脑里,时常被点击、浏览,有时还会补充新内容。
剧团先后有三任团长(队长),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担负着确定剧目、物色演员、聘请指导和从排练至演出的组织和管理,是剧团的核心。虽然已经多年不演出了,他们依然备受村里人的敬仰和尊重。
拉幕的“小雷公”本是村里铁面无私的护林员。谁到村里封山育林的山场里割柴被他抓住,他一定没收了刀斧,令其扛到村里五保户的家中做烧柴。任谁讲情都不放过。每逢剧团演出,他是剧团里的拉幕员兼管看护戏台(此时也没有上山割柴的),大幕拉开,他就站在戏台一角的幕布后面。威严地巡视戏台四周,无关人员休想登台一步。
道具保管老朱是村里的保管员。无论是现代剧的木质刀枪,还是古装戏的凤冠龙袍他都像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演出前一件件摆好,演出后一件件收存,不出半点差错。剧团解散后,年岁渐大身体欠佳的他坚持领着儿子定期把服装和道具取出晾晒,收好,至今完好无损。
民办教师老张是提词员。提词员可能是“靠山梆子”剧团独有的,因排练时间短,一些演员文化水平较低,为防止演出时忘词冷场,提词员就站在隔开前后台之间的幕布中央后台一侧,为台上表演的演员提示动作、道白、唱腔等,从一开场直至演出结束。即便如此,也偶有笑话发生。有一桑姓演员,年纪大,不识字,但嗓子好。演出中,剧情要他做一个搬椅子的动作,张老师提示道“括弧里的动作搬椅子”,他居然作为唱词,一字不差的唱出了 “括弧里的动作搬椅子”,惹出了台下一片开心的笑声。
司鼓小朱指挥的乐队,有能随着演员的调子顺下来各种唱腔二胡伴奏的寇氏兄弟和京胡伴奏村兽医老朱,有技艺娴熟、鼓着腮帮吹唢呐的老孙、吹喇叭的老马,乐队默契的配合,都深深的印在了观众的脑海,定格为永恒。
留下笑柄的有两例。新婚的丈夫坚决不让妻子“抛头露面”而使妻子不当演员当了观众,那位丈夫被村里人唾为“老封建”。还有临阵逃脱的小伙子,看到台下黑压压观众,宁死不肯表演了,被愤怒的团长踢了一脚,坐在后台再也不肯起来。最后由团长替演才救了场,令人可笑更令人可气。
剧团的“魂”给团员以好运以力量。女扮男装饰演郭建光的小张,成了闻名乡里的“明星”后,邻乡的帅哥猛追了四年终于喜结连理,据说现在过得非常殷实和睦。先后饰演过秦香莲的三位村姑也在大都市里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负责笛子伴奏的小吕,后来考上了公务员,成了国家干部。一直留在村里的,小日子也家家过得红红火火。
现在,剧团已经解散二十年了。村里或回村探亲曾经是“靠山梆子”剧团的团员们,偶尔聚到已是老朱的司鼓手家中,吹打弹拉唱,票一把戏瘾。我听说,现在的乐队的成员都是本村已经学成出徒的新手,“靠山梆子”剧团后继有人了。但我在思考,“靠山梆子”剧团还能获得重生吗?
月饼与嫦娥
这些年,每到中秋节,亲朋好友都会热烈的互致短信,热情洋溢的祝福和祝愿的话,让人心里幸福着,愉悦着。除了这些幸福的话语外,互送月饼也可以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了,提溜着大小不一、五光十色精美包装的月饼走亲访友。
有时,感觉不送上个一、二盒月饼,这个节好像没有过好似的,心里多少有一些惆怅,甚至不安;似乎这几块月饼就是传递着信息的媒介了。
记得小时候,中秋节晚上,孩子们会围住爸爸或妈妈,在他们身边转圈圈,看看他们手中能变出几块月饼来,那时的月饼可是稀罕物。有时,孩子们只能分得半块月饼,放到小嘴边先舔舔,然后再吃,掉到地上的渣儿,也会飞快捏起,吃掉它。
月饼好吃,是因为它很甜,很香,那青丝玫瑰的,冰糖的,枣泥的,尤其那个五仁的月饼,更让人增加了遐想的空间,美不胜收的感觉迅速传遍身体每个部位。
孩子们聚在一起时,还会攀比着,这是会小心翼翼拿出来,吧嗒着嘴;人越多,吧嗒的越响,这样的好奇心会持续很久,优越感也会因这块月饼而升华,孩子们眼睛已不在关注他的什么优越感了,关心是那块月饼什么时候吃完,吃完了以后是否还有,会是什么馅的。其实,孩子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月饼和人并联起来了,月饼还是那块月饼,可是人的威望值高了,高的几乎能在孩子中呼风唤雨了。不过,嫉妒的孩子也有,趁着别的孩子没有注意时,飞奔回家,翻箱倒柜找找有没有故意藏着的月饼,那怕是一小块也好,也算有了战胜别人的资本,后来,没有结果是必然的了。然而,最终也不会因为这块月饼而彻底沮丧,缺憾总会有,但不会带来终身的遗憾。
不过,真正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围在奶奶身旁,听上一段嫦娥奔月的故事,奶奶把漏风的牙使劲兜着,语速总是放的那么慢,像是自言自语,仿佛诉说着昨天刚刚发生的事,又像是她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又像是她向丈夫倾诉懊悔后,期盼夫妻重圆的生动场面。这个古老的爱情神话,让懵懵懂懂孩子们还是知道一些中秋节,月亮,月饼,嫦娥,后羿神话中的人,物与事;人世间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那份情感。当故事讲完,奶奶仍然沉浸在团圆的幸福中时,孩子们的目光已经集中在了奶奶手中没有吃的月饼上了。
年年的中秋节就像讲述这个古老神话故事一样,不停的重复着,我们也会不厌其烦地传给下一代,月饼还是那样的月饼,孩子们更加幸福地把各式各样的月饼咬上一口,还会大声说道,不像你们大人说的那么甜,那么香。嫦娥仍然是神话中的嫦娥,孩子们会齐声问到,她为什么偷吃药,上了天。
这些无法回应的问题,大人们也在朦胧着那、或许在思考着。
心说:小时候过中秋节,嫦娥的故事根本听不进去,心里老想着那块月饼;现在过中秋节,月饼根本吃不下去,心里老想着那个嫦娥。
寒风凄老光武泪,夜雨揉碎离别秋
窗外,寒风呼啸。母亲做着炊饭,哼着儿时的歌谣。闲话往昔,说东道西。秋风扫落叶,沙沙作响。飘飞的思绪,随夜幕,缓缓而降。如此境遇之下,人会忆旧,会念起很多不平之事。悲秋,是一个人绕不过愁肠。
昨夜忽降冷雨,淅淅沥沥,淋湿孤寂的窗棂。我想把心磨成一把刀,割裂所有思念,割断所有袅袅如履的愁意。
母亲说,前年九月二十四,突降大雪,自此,老天爷便一冷不热。今冬,不知冷暖何从。但是,不管怎样,心里怕不会冰冻,你住在心里。
平淡的日子,如水,索然无味。于是,我开始归于寂静。我会关住心窝,不让你的温暖,悄然流逝。我会思索很多,很多想也想不通的事,爱情,前程,人生。
有一段日子,莫名其妙地,总是想死,想抛开一切困顿,丢弃一切与我有关的伤悲。也学野鹤耆老天际,也学鱼鳍追逐浪花。莎士比亚的困惑同样淤塞着我:
活着,还是不活,这该是个怎样的问题。
你走之后,思念凉透,人比黄花瘦,你走之后,醉卧清冷,唯独诗与酒。你走之后,山河碎了,天涯都到了尽头。你走之后,一切繁华都退了颜色,一切凡尘都沾染忧愁。
我很庆幸,我还活着。我诀弃了所有伤悲,艰难地支撑起这个被你,被分离折磨的几近昏厥的孱驱。我走出了泥沼,去欣然接受雨露,阳光,虫鸟,花香。
你是否发现这多么像一场梦啊,当一觉醒来,晨光熹微,所有的都蓦然不随。可是唯独此心,断然如同这嫣然的景致一般,无法荡平,依旧残存。
然后,我发现,我又爱你了,我更爱你了,爱得是那样深沉,那样刻骨铭心,那样无药可救,那样一发不可挽回。
只要,爱还在,你就拌在身边;只要,心还暖,你便不曾走远;只要,梦依然,你定还会回来。
只要心是赤诚,坚定,执着,花开花落,雁哭雁歌,定能掬到你的容颜,定会与你耳鬓厮磨。
此情不渝。
此心不失。
此人不冷。
此屋不空。
此志不息。
此意不平。
此诚不败。
此念不改。
此肠不断。
此爱不减。
乡声永恒
凌晨四点多,突然就听到窗外一声又一声的鸟鸣,仔细谛听,这鸣声清脆响亮,穿透云气,响彻夜空;仔细谛听,这鸣声如行云流水,如山涧的清泉那样明丽,让人感到凌晨的窗外世界是那样的宁静,浩瀚的夜空是那样的深邃。
紧接着,鸟儿的鸣声就渐渐的繁多起来,这种集团似的鸣叫让人感到像是在听一曲雄壮的乐曲,而这种乐曲的突然变换,让人自然想到了独唱和合唱的不经意调节。这声音雄浑而嘹亮,仿佛是一条又一条清脆的山泉骤然汇成了一股雄壮的洪流。这声音似乎吼得夜空再也无法安睡,夜空渐渐发白,窗外朦朦胧胧晦明变化间似乎在进行着最后的较量。鸟儿们反倒是颇有耐心,这种集团式的轰鸣倒也永不停歇,乐曲不仅没有减慢,反而声音是愈来愈多,声音愈来愈亮。这暗的夜神终于是敌不住这啼鸣的威力,好似加快了逃遁的步伐,窗外呈现出了一片乳白色,黎明就要到来了。
自从听到鸟儿的鸣叫后,我就再也无法安睡,于是倾起了耳朵来听这难得的小鸟破晓的乐曲,在日渐喧嚣的城市里,这真是难得的天籁之音。我惊奇于这些小鸟竟然也有金鸡破晓般的敏锐。脱离了久远的乡村以后,几十年来就再也没有听到过那熟悉的金鸡长鸣声,判量时间的角色转换成了金属的闹钟,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乡村里那一声又一声的天籁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故事。小时候启蒙读书时那一种雄鸡昂首挺立伸长脖子对着日头啼鸣的风景画也成为遥远的记忆。而我,对于金鸡崇拜的情感好似也是从闹钟的角色上台以后渐渐消失的,现在回到家乡,住在那久违的窑洞里,大脑里就会自不然的想起上学时为我们做出贡献的鸡鸣,于是又产生了重新体验一下那久违了的声音的感觉,然而在业已使用起来煤气灶做饭的今天的广大的农村,消失的不光是那久违了的鸡鸣,也还有那一缕缕亲切的炊烟。
而今天,当我再拿起来那乡村的风景画的时候,看那袅袅升起的炊烟,看那金鸡破晓的图画时,我给女儿解释说:“这是乡村的风景”。然而女儿却会一句“这是假的”来回应我时,我试图百般的解释,可女儿总是说“奶奶家就不是用柴草做饭的,奶奶的村子里也没有金鸡破晓。”我知道我的解释是一番徒劳,我无法复制消失的生活场景,也无法让女儿接受我的观点,我只是想在一个合适机会一定带女儿去还依然保持着久远的年代的那一种淳朴的农村生活场景,让女儿真实的体验一下真正的乡村生活,这包括那些久违的鸡鸣,袅袅升起的炊烟,还有那充满了沧桑岁月的石磨,耕地的默默黄牛,拉车的骡马等。
凌晨的这声声鸟鸣,不经意间让我产生这么多感想。而此时,天已大白,合唱的鸟儿也渐渐散去,各个忙去捕虫觅食。而这时,窗外却又传来一声又一声的“咕咕,咕咕”的鸣叫声,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这黎明的音乐不可谓不丰富。据说这是布谷鸟的鸣叫,我们耳朵里听到的“咕咕,咕咕”的意思被乡人们解释为“布谷,布谷”,这让我想起布谷鸟那有趣的传说,想起童年里那不多的给心灵带来趣味的精神食粮故事;想起那简朴的农村生活。
街道上的车辆渐渐地多了起来,新的一天的喧哗又重新升起。感谢这些不知名的鸟儿的欢唱,因为在它们的欢唱声里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乡村,回到了自然之中。
愿乡声永恒,愿那一种淳朴之光在我心中永驻。
[背景与努力之间的选择作文
篇8:创作背景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这首词是1936年2月,毛泽东率军从陕北瓦窑堡出发,准备进入黄河进入山西西部的时候。在袁家沟登山观雪景后作的,1936年10月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胜利到达抗日前线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给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年底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2月27日。毛泽东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会上决定渡过黄河东征。1936年2月,毛泽东便亲自率领红军渡过黄河进行东征,到华北抗日前线对日作战。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面对着雪花纷飞的壮丽河山,联系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毛泽东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词中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歌颂祖国的今天,憧憬祖国的未来。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赠给柳亚子先生。1945年10月14日《雪》公开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引起轰动。一时间重庆的骚人墨客,纷纷填词唱和,更有一些别有用心者,据说想要填出超过这一首词的。据大致统计,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2月,国内报刊发表《沁园春》和词30余首,无出其右者。由此可看出此词真可谓冠绝千古。
篇9:第一部分项目背景
全文共 2829 字
+ 加入清单一、项目区简介
(一)地理位置 **风景名胜区位于**省**县冶溪镇与店前镇交界处,独峰拔起于金碧平原之上,海拔1227.7米,方圆53平方公里。景观雄壮奇特,其形势可与“圣山”、“神山”——“泰山”相媲美;为国家AAA级旅游区。距**县城70km,距**山、花**、佛教禅宗三祖(****县境)、四祖、五祖(湖北省**县境)道场均在 100 km左右。
(二)自然条件
**风景名胜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良,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由于地形复杂,小气候区域差异大。年平均气温14.5℃,7月平均气温26.3℃,1月平均气温2℃。年平均无霜期213天,降雨量1445.8毫米,日照2070.5小时。
**风景名胜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区内山体以花岗岩为主,除馒头尖等龙形山脉之外,多台地、坡地、孤峰和怪石。山间石头不仅奇形怪状,而且品种繁多,以花岗岩为主体,有榴辉石、水晶石、橄榄石、钾长石、硅线石、大理石、脉石英、蛭石、瓷石等。
区内主要河流为店前河和冶溪河,其中店前河水量最大。水电资源极为丰富,现有狮子口水电站、老虎凸电站、桃园电站、红岩二级电站等。
**上瀑布众多,其中大型、高近百米的瀑布有南崖瀑布、红水岩瀑布、龙头岩瀑布等;红岩峡谷从上到下有大小9个瀑布,瀑布下多有深潭;深潭以黑**尤为出名,面积逾百平方米。
区内山地自然带呈垂直分布。森林植被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森林覆盖率达73%,植物种类繁多,有维管束植物2000种以上,药用植物也有1000多种。古树名木众多,如珍珠黄杨木、千年紫柳、**松、五针松、、千年活化石古银杏、古樟、古楮、古枫等,还有国家二类保护的连香树、香果树、白辛树、领春木等。珍稀动物有大鲵、白冠长尾雉、水獭、杜鹃、猫头鹰等。
二、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与经济
项目区涉及店前镇和冶溪镇,总面积为289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24万亩,耕地面积3.1万亩,总人口为5.1万人,共22个村。店前镇是安庆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是**确定的63个重点中心建制镇之一。项目区粮食作物以水稻、大麦、油菜为主;重要特色经济作物有茶叶、蚕桑、生姜、板栗、黑木耳和天麻、茯苓、薄荷等中药材。其中优质茶叶年产量500吨,生姜8000-10000吨,鲜茧320吨,板栗200吨,天麻100吨。此外,黄桃、西瓜、黑瓜子、蘑菇和大棚蔬菜、花卉、速生杨树、苗木等农特产品品质优良,发展较快。畜牧业也是项目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之一,以本地土种猪、牛、羊等大牲畜及鸡、鸭、鹅等家禽为主,七彩山鸡、南疆黄羊、小尾寒羊等特色养殖也初具规模。
(二)区位交通
**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南与鄂交界处,濒临长三角经济区和**城市群,西靠**,东向**、上海、**等长江经济带发达地区,北有**,南对**;距沪蓉高速、合九铁路仅 80 km,距山东东(营)至香(港)高速公路60公里,距规划中的岳武高速公路出口实际距离均在12km范围内,目前 318国道及211省道为景区通往外界的主要路线,已全面拓宽并实施了水泥路面改造。与国家级四A景区太湖花凉亭景区联接线25公里已按旅游标准线路建设。
三、项目区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名山,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官至司空的淳于氏隐居于此山而得名。南北朝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慧可禅师在河南**山少林寺得受达摩(即如来佛祖)衣钵后,因教派内部之争及避北国灭佛之难,二祖慧可带着徒弟僧璨,来到了**隐居参禅,保存了中华佛教禅宗一脉,在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作用,正如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说的那样:“没有慧可,就没中国的禅宗”。(《法音》94年第3期P24注)
**也是一座名闻遐迩的道教名山。东汉末年,梅福在此山炼丹,现存有太平道宫、隐真宫、响鼓坪道观、玄妙观等遗址,足见当时道教之盛。
**同时又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名山,山上名人题刻,到处可见,唐肃宗二年(公元757年)诗仙李白避居**,在此留下了《避地司空原言怀》和《瀑布》等著名诗篇。
明代进士、哲学家、著名诗人、**学派传人、《牡丹亭》作者汤显祖的老师、时任太湖县令的罗汝芳,在**留有大量诗篇题刻,在石壁上刻下的“太白仙踪”,以表达对李白隐居**的怀念之情。
**著名“八大景观” 享誉千年。二祖禅刹,太白书堂、南崖瀑布、赤壁丹砂、银河夜月、乌牛古石、洗马春池、北岭松风等,至今依然存在,而且风景迷人。
**怪石奇石多。有巨大如球的“奎星石”,有形如酒瓮的“印心石”以及动物象形的老鹰石、金蟾望月、怒吼天尊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的悬崖瀑布之多之奇也是令游客赞叹不已的。《安庆府志》和《太湖县志》形容此地的景色是“一峰玉立,丹壁鬼工;南望端岩、如画屏照海;西瞻卓绝,若峭壁插天”。南崖瀑布是**第一胜景,李白在**所作《瀑布》就是为此而题。登上司空绝顶,南崖石壁悬空,西北悬崖千仞,峰顶巨石上刻有明代进士翁傅题写的“西南镇”三个大字,举目眺望,大别山千山万岭逶迤起伏,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
**位于大别山腹地南坡,在**鄂两省的交界处,山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宋末,元军大举南侵,淮西安抚使张**组织农民义军在**垒石扎寨,屯兵积粮,作为抗元大本营。并建立朝天宫,集兵抗元,后不幸被元兵击败,“王林宫王良宇,尽化作烟飞灰灭”。
四、旅游开发现状
1989年9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九华山主持仁德法师,香港宝莲寺圣一法师,广东丹**圣修法师专程前往**,朝拜二祖祖庭。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高僧都云集九华山,召开佛教禅宗二祖道场论证会,正式决定尽快修复二祖寺,恢复**佛教禅宗圣地地位。1990年10月,年逾八旬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返回数十年来久萦魂梦的故乡太湖县后,曾专程前往**,考察二祖寺道场修复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对当地政府和佛教界人士说:**是中国禅宗祖师的道场,二祖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是印度人,慧可大师是中国禅宗第一人,没有他就没有佛教禅宗的今天。并为**题名为“中国禅宗第一山”。 2006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区。同时**也是鄂豫**“大别山生态之旅”,大别山红色之旅和**西南“三山两水”旅游风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发建设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受到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亲笔题写“**”、“二祖寺”。目前**上、下院寺庙建设正在进行,上院居士楼2008年动工;下院寺庙建设即将动工。建设资金1亿元善款已基本落实,计划三年内完成上、下院建设,并整修了唐朝留下的步道“大唐故道”,新建了**山门、管理处、停车场,修建了通往山顶的步道以及观景亭、简易旅馆等。在每年**二月二庙会、九月九登山节等传统活动期间,都会有一些游客和比较固定的佛教信徒,以及慕名而来的海内外香客前来膜拜,但与佛教禅宗其它祖庭相比,**旅游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篇10:历史背景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汉末, 黄巾事起,天下大乱, 曹操坐据朝廷, 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 豫州牧 刘备听 徐庶和 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 关羽、 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 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 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 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 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
篇11:战争背景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过程中,陈胜牺牲后,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成为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起义。公元前207年,刘邦、项羽相继率兵入关,推翻秦王朝。按照原来楚怀王的约言“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入咸阳,理应王关中,但项羽自恃功高,企图独霸天下。正月,项羽阳尊怀王为义帝,二月,分天下王诸将,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分封十八路诸侯,即以刘邦为汉王。
项羽进入咸阳后大肆烧杀抢掠,加上封章邯等秦降将为王,使他失去了关中秦民的支持;项羽不在关中设都城,而是把都城设在彭城,使他失去了战略上的有利地势;分封诸侯王,更是项羽在政治上所犯的一个严重错误;他贬义帝于江南,迁刘邦于巴蜀,徙故王于恶地,王亲信诸将于善地,挑动和加剧了各路诸侯之间的权力纷争,并且迅速激化了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
刘邦被徙封汉王后,本想立即发兵攻楚,但萧何等人从楚汉双方的实力出发,主张以汉中为基地,养民招贤,安定巴蜀,然后收复三秦。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汉元年夏四月经栈道往南郑,又听从张良的计策,烧绝所过栈道,表示没有东向争夺天下之意,以此迷惑项羽。但三个月后,刘邦乘田荣起兵反楚的有利时机,决策东向,终于爆发了楚汉战争。
篇12:班会背景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无非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小忽略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成为恶习,必将贻误终身。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校学生600人。大部分学生来源于一般的工人家庭和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家庭,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学生在卫生、学习、文明礼貌、品德行为等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强化训练和着力培养。这些是我们学校今年努力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四月份我校开展了以“好习惯伴我行”为主题的活动。
篇13:活动背景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每年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英文名称是world no tobacco days。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的成年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即11亿人)的人吸烟,其中有2亿为女性。资料表明,全球有近47%的男性、12%的女性在吸烟。在发展中国家,有48%的男性和7%的女性吸烟,而发达国家则分别为42%和24%。
烟草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很大。全球范围内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吸烟和被动吸烟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目前已成为全球前8位死因(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下呼吸道感染、COPD、HIV/AIDS、腹泻、结核、气管/支气管肺癌)中除了HIV/AIDS和腹泻外,其它六种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烟草几乎可以损害人体的所有器官!
而在我国,烟草生产、烟草消费、吸烟人数均为全球首位,吸烟人数达到了3.5亿!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烟草危害:目前由吸烟引起死亡中,慢性肺部疾病占45%,肺癌占15%,食道癌、胃癌、肝癌、中风、冠心病、肺结核等各占5-8%;中国成人男性总死亡中,12%归因于吸烟,最终可能增至33%;目前2/3的男性在25岁前成为吸烟者,几乎无人戒烟,大约50%长期吸烟者在中年或老年时将因吸烟而致死。
根据目前吸烟模式分析,中国现今在0-29岁的3亿多男性中至少有1亿人最终将因吸烟而死亡;1990年中国吸烟致死亡人数为60万,21世纪,每年接近100万,至2025年将达到200万,至21世纪中叶,当现在的年轻人步入老年时,每年将有300万人,而且几乎全部为男性,死于吸烟相关疾病。
我国至少有5亿人遭受被动吸烟的危害:青少年在家中和公共场所受二手烟危害的比例分别为44%和56%。被动吸烟对人群健康(尤其对儿童和妇女)危害严重,成人接触二手烟雾会对心血管系统立即产生不良影响,引起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和肺癌。
篇1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作背景
全文共 3723 字
+ 加入清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
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二、内容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表现出作者由童年的玩乐列入学读书的成长过程。
第一部分写在“我的乐园”百草园中的游戏,描写的很详细,那里快乐、有趣,满溢着生机与活力。
第二部分写长大了,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作者抓住几个记忆犹新的侧面,写书塾的景物、饱学又和蔼的教师和孩子们寻找到的读书之外的乐趣,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第二段景物描写非常精彩,可以多加留意。
整个文章内容丰富,放得开,收得拢,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文章本身文体结构语言上的优点就更值得我们学习了。
三、原文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九月十八日。
篇15:世界水日手抄报内容:世界水日的背景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虽然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但是其中海水却占了97.2%,陆地淡水仅占2.8%,面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又仅占淡水储量的0.34%。
但是,现代社会的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的急剧发展,对有限的水资源及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水质的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部门间竞争性开发所导致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资源进一步短缺,水环境更加恶化,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福祉。
篇16:创作背景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篇17:《石壕吏》创作背景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篇18:写作背景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曾在政府挂职 以见证改革为荣
曾经担任过一年市政府秘书长,是周梅森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对于官场的各种现象,周梅森的眼睛看到了,也放进了作品中。周围的人说,看他的书有很多人会对号入座的,千万不能这么写,可周梅森恰恰认为如果大家都不说,这些人会愈发肆无忌惮,愈发不把老百姓当回事。离开这个岗位以后,周梅森仍然密切关注家乡以及类似城市政治生态的变化和演变。正因为这种关注,很多官员愿意和他交朋友,以至于手头的素材越来越丰富。周梅森对政治生态很感兴趣,是有激情的作家,改革开放这些年,他一直在场,也以此为荣。
“他们不是魔鬼,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因曾在政府挂职,并与一些官员多年交往,周梅森得以了解官场运行的逻辑。而很多熟识的官员犯下错误,以致锒铛入狱,他也深为惋惜。小说里的故事看似夸张,但许多是周梅森亲眼所见。在新作问世的这八年里,他一直关注中国政治生态、社会形态,对于能人腐败的现象深感可惜。周梅森不愿把他们描写成魔鬼,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更想展示他们是怎么走到这么一步的,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展示让更多人意识到,尤其是权力不愿受制约的官员们意识到,这种不受制约的权力对他们自己、家庭并不是什么好事,许多家庭可以用“集体滑落”来形容,让人扼腕叹息。
曾卷入经济纠纷 对人性认识深刻
在写作过程中,周梅森自己也会感到困惑,写这些政治小说真能对反腐有帮助吗?政治小说越写越多,而腐败依然存在,很多时候都让周梅森自己感到困惑和怀疑。所以,两年前,当高检的同志找到周梅森,希望他出面写反腐时,他第一时间回绝了,那时他正在打一场股权官司,比较心灰意冷。现在想想,周梅森发现自己竟要感谢那场官司了,没有它也许就没有现在的这部《人民的名义》,正是这场官司让周梅森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地方经济的一些乱象,对人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就此,他全副身心投入到《人民的名义》。因为是自己正经历的事,周梅森写得格外得心应手,再加上中央的反腐成效越来越大,让一直静静观望的周梅森有了信心,竟然把以前搁置的小说救活了。这,也许就是生活和造物主的神奇吧。
篇19:创作背景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篇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