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生门》纪录片观后感(最新20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纪录片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关于纪录片长征观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

浏览

3543

作文

652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最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我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潜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我想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盼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着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资料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透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我想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央视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痛恨贪官却变成了贪官,在追悔莫及时说的这段话,可信度应该颇高。当年的穷孩子为何成了大贪官?当年颇有志向的才俊为何沦为人人不齿的腐败分子?

粗略说来,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权力的扩大,敬畏意识却弱化,理念和信仰抛了锚。为享乐而将党纪国法抛在脑后,甚至有种再不捞钱就来不及了的“紧迫感”。比如有贪官称,看到商人住豪华房子,坐豪华车,还买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

二是权力越大,诱惑越多,但缺乏节制,终被诱惑俘虏。周本顺说过,我只看到了里面的五光十色,没有看到里面的刀光剑影。商人和官员勾肩搭背,显然不会做赔本买卖,而是以诱饵钓大鱼。以白恩培为例,其妻看中个手镯,大概1000多万元,让某商人购买。如果不是白恩培手握大权,能满足商人所需,他们会如此舍得下血本吗?

还有,落马的省部级官员都称得上一方诸侯,他们没有受到足够监督,相反在任上权力过大,大到一度可以为所欲为,最终落入法网。“官当到了我这个级别,制度对我而言就像牛栏里关猫。”“官当到我们这一级,就没有人敢监督了。”这些也许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从中可知,一些官员到了一定级别确实不受足够监督,这也是他们乱来的重要原因。

如今,中央已明确提出,反腐败必须保持高压态势,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一旦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形成,官员想腐败也不易了。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精髓,具有震撼人心的硬核力量。自古以来,革命英雄主义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大地上“一时多少豪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更是涌现了数不胜数的英雄,昂扬起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铸就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丰碑。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将士以勇于担当的英气、横刀立马的豪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与美帝国主义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抗争,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为我们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松骨峰战斗。“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红了。”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缩影。“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敌人先后投入6万多兵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投掷炸弹5000余枚,耗时43天,付出伤亡和被俘2.5万余人的沉重代价,山头被削低2米,志愿军官兵仍牢牢地铆在阵地上。在“空中拼刺刀”的勇猛战斗中,志愿军官兵搏击长空,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志愿军打败美军,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860 字

+ 加入清单

“希望我们不要在战场上再见”,这不是一名军人对战争的恐惧,而是一群有家人、朋友的“普通人”对和平的渴望。朝鲜战争,一次规模之大,伤亡之重的正义反非正义战争,打到最后剩的只有人性的角逐,对恶的憎恶,对善的向往。

人性向善还是向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社会发展中由于一些利益因素的存在,一些人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包括个人的不择手段,甚至操纵权力下的武装集团,肆意地对其他组织或国家发起掠夺式攻击,非正义的侵略与正义的反侵略也就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战争。朝鲜战争,美国为首的一些狂妄“侵略者”试图利用朝鲜问题来完成自己的军事战略目的,不惜干预他国内政,肆意操纵联合国发起的一场非正义之战,结果,美军以付出惨痛代价败于我人民志愿军。所谓“乃兵家常事”,但朝鲜战争的结局绝非偶然,因为历史决不会偏袒罪恶,放纵他们。

正义终究要凌驾于非正义之上。简单地说,非正义之战是为了一些人谋利,而正义之战则为了捍卫集体的利益不受侵犯,为了一个民族谋利。朝鲜战争中,我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能越挫越勇?为什么美军越打越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正是由于人心的向背才导致不同的战争结局。

和平,时代的主旋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要在发展的前提下获得生存的机会,在发展中成长,那又由什么给它强大的动力?和平,发展的大前提、大背景。一个组织,它总会被要求遵从某一项规则,可想而知,一旦破坏了这项规则,必然会得到惩罚,或许是法律的制裁,或许是全人类的讨伐。国际上一些大国不想着利用自己的优势来给人类社会做点贡献,而是肆意发展自己的霸权主义,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干预他国内政,肆意糟蹋他国领土。时代的变迁,我们不敢肯定国际环境会多么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一段时间内还会扮演重要的角色。要是一些国家一如既往地作为,终将惹起众怒,“一超多强”的局面终将被颠覆。

“个体”再强,如若不把自己融入大环境,终将被时代所淘汰。昨天说明不了一切,但我相信,明天的天空会更蓝,因为“正义”永远不会被颠覆,蓝色永远是天空的印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参加加抗美援朝的将军有彭德怀、赓大将、王平、王建安、邓华、甘泗淇、刘震、许世友、李达。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每年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1945年8月8日,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对日宣战。13日,苏军开始在朝鲜东部清津地区登陆,14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为划分对日本占领地区受降范围,经苏,美协商,在朝鲜,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以下简称三八线)为界,以北为苏军受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

根据开罗宣言精神,1945年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达成协议,由驻朝鲜的苏军司令部和美军司令部组成联合委员会,协助南、北朝鲜迅速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但是由于苏、美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而未能实现。

1948年8月15日,在朝鲜半岛南部大韩民国成立,9月9日,北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朝鲜半岛上出现了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形成南北分裂、对立的局面。围绕朝鲜统一问题,双方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化,三八线上武装冲突日增,局势日趋紧张。

1948年10月,苏联把朝鲜半岛北半部的行政权移交给朝鲜政府,同年12月25日,苏军全部撤离朝鲜。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28日即攻占南韩的政治中心汉城。韩国军队在朝鲜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

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进攻台湾。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央视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观后感

全文共 1009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正常人喜欢战争,特别是中国人,中国人从来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尊严,不是一种轻飘飘的感受,不是一种帝王的享受。尊严是用事实宣告,中国,真的不再那样轻易被征服了。 There are no normal people like war, especially Chinese, and the Chinese have never been a fighting nation.Dignity is not a kind of fluttering feeling, not an emperors enjoyment.Dignity is to declare in fact that China is really no longer so easily conquered.

没有尊严的国家,就是在引诱他人入侵、蹂躏的国度。古人云,“天与之财,不取不吉”。这是历史上不能改变的事实。抗战前中国不是没有军队,几百万呢。。因为知道你中国好欺负,大好河山,你看不住你的家。

我们尊重为自由而牺牲的勇气,而我们也知道,平等自由这回事,是有尊严的人、有尊严的国家之间的事情,所以,在朝鲜这块土地上,我们宣告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权利。

美国人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立了一座朝鲜战争纪念碑,在纪念碑上写的话是“自由不是无代价的”,它的含义是: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或者在越南战争等各地战死的美国兵,包括“二战”中在欧洲、在太平洋各岛战死的美国兵,他们是为自由而牺牲的,也就是说,美国今天能有一个自由的社会是得益于这些人的。

抗美援朝战争打完之后,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到中国来侵占一个县城。跟中国讲条件。抗美援朝战争为我们赢得了尊严,也让我们拥有了享受和平的权利。从那以后,直到今天,对中国动武就成了一件令人疑虑重重的事情。

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赢得了和平的权利,志愿军的牺牲,得利的不是一家一姓一个政府,而是所有的中国人—甚至包括那些可能因为对中国发动战争而死的外国人。志愿军的血,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而流。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牺牲者,与青山同碧。

我们应该感激。

人们常常忽视已经到手的东西,那么,为了不让我们在得到之后忘记,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修一座碑,不单纪念朝鲜战争的死难者,也纪念抗日战争和历次卫国战争中的牺牲者,那碑文或许就应该是: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这部《决战朝鲜》,我以为,就是为这些牺牲在朝鲜的中国军人,在我们心底树起这样一座纪念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观后感

全文共 118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被“BBC春节纪录片:辣条是中国年轻人的最爱”刷屏的网友,已经可以在各大视频网站一睹这部口碑爆棚的BBC最新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庆典》。

这部纪录片于2月14至16日在英国BBC2频道首播,共《回家》、《团圆》和《欢庆》三集。该片由5名英国主持人,以直播类节目的形式,在主线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与其他地区连线的视频,讲述发生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春节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

主持人在其中担当的是体验者的角色,从而零距离地参与不同地域和人群的春节。他们走进亚洲最大的铁路调度指挥中心——北京西客站的调度指挥中心,主持人感慨“像是在阿波罗13号的控制室里”;他们坐在中国人年夜饭的饭桌旁,加入城市返乡摩托队伍的大军;置身零下30摄氏度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游逛在人声鼎沸的北京庙会,参观古老的中国酿酒技艺并喝下60度白酒的瞬间;以及接地气的广场舞、“国民小吃”辣条……正是这些身临其境的感受,为纪录片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突出“欢乐、祥和、团圆、共享、祈福”主题。

其中,《回家》讲述了在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通过火车、飞机、摩托车等不同方式回家过年的故事;《团圆》介绍了春节期间中国家庭的传统风俗习惯,包括包饺子、贴春联、看春晚、放烟花、摆鲜花及祈福等,体现了家庭的团圆和温暖;《欢庆》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呈现了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欢乐祥和气氛。

《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对中国春节接近零距离的观察。节目采取“直播”的方式,播放内容在当日录制完成后,经剪辑润色,延迟几日后播出。由于拍摄至放送时间间隔很短,可以使观众获得观看现场直播的生动感,这几乎让英国观众与中国观众同步度过猴年春节。

纪录片播出后,引发了海外华人以及外国观众的共鸣。英国网友留言说:“打算明年在春节的时候去中国旅游,亲身体验一下”,并表示“迫不及待想去中国玩儿”。留英的中国学生也观看了节目,纷纷留言:自己每天都在电视机前等候着节目的播出——“好几年都没回家过年了,看着这个节目让我更加想家了,终于能在英国体会到一点年味儿!”

伯明翰城市大学媒体理论博士教授StephanieFremaux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这个关注中国春节的系列节目,认为它向观众分享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也让观众理解了不同文化。“这一点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世界的理解越深,我们越能进行高水平的迁移和知识交流。”

该片制片人杨建坦言,在全球化的当下,解读“中国故事”不仅是中国一方的期望,也是全世界的期待。“当中国早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存在时,世界也更渴望了解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借由西方主持人在中国的体验,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这部纪录片以西方的眼光重新解读中国春节,不俯视也不仰视,不仅发现了春节的文化魅力,也表达了春节所寄予中国人的当代精神。”他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录片《英雄之城》观后感作文摘选1000字

全文共 1917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场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战“疫”中,总有一面旗帜引领在前,一群“硬骨头”夙兴夜寐英勇奋斗。“敬爱的党组织”“作为一名党员”“我先上”……一封封“请战书”,一声声“冲锋号”,是14亿同胞“同袍”共情,9000万名“战友”共同战“疫”汇聚成的“硬核力量”。党员干部不仅要在重大战略机遇期改革创新,更要在危难之际冲锋陷阵,锻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硬骨头精神”,群策群力、同舟共济。

学习英雄之城要有群而效之的号召力。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防控,没有谁是“局外人”,没有事是“份外事”。习近平总书记“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动员令还响彻耳畔,各个“战场”就出现有他们“网格化”巡查、“地毯式”排查的身影。政治标准是党员干部的“硬杠杠”,旗帜鲜明讲政治,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对照防控地区群众要求补短板,对标对表防控“点赞”先进典型、身边榜样,问题导向用于指导实践。这是修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终身课题的实践锻炼机遇,要把严苛的政治要求入脑入心入行,在政治历练中转化成果,重牵引、强指导,自觉监督和接受监督。

学习英雄之城要有锐意进取的贡献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领导工作小组、发起“一级响应”、各级财政下达补助资金到位,一批批“逆行”医疗队、人民子弟兵驰援武汉,企业加班连夜赶制医疗防护物资,群众自发捐款捐物……“领头雁”凝聚起“协调各方”合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显著优势,自觉担负起“啃硬骨头”“趟地雷阵”的担当和使命,走出“格子间”,“靠前”站位,扛起“党员先锋”旗帜,召必回、战必胜。党员干部把“民心”作为“刚性需求”,克服“自我”意识和“畏难”情绪,不找借口,不推脱扯皮,自觉承担践行“我是党员,我先上”。在抗击“病毒”的自我革命中拧紧“总开关”,深耕细耕“责任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敢于认错纠错、承担责任,在践行公仆情怀中办实事、出实绩。

学习英雄之城要有攻坚克难的战斗力。不怕骑生马,犹能挽硬弓。不论是“指挥部”还是“战斗部”,共产党人是历经无数挫折困难而依旧挺立、不断壮大,靠的是过硬的政治素养和执政本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同你们站在一起,都是你们的坚强后盾”,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鼓舞斗志、坚定信心。“19个红手印”浙江桐乡八泉村拉起一支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一批批“逆行者”驰援湖北,天津首批1万人份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20__-nCoV病毒检测试剂盒”已发往武汉,各地区开通24小时冠状病毒咨询电话和家庭医生呼叫平台,提供咨询、留言服务……一线人员和后备力量下足“绣花功夫”,锤炼科学有效防控“真本事”,彰显为民服务解难题的“真智慧”。结合“居安思危”和“居危求安”两个形势,把防控疫情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及时发声指导,及时掌握疫情,及时采取行动,保持清醒、应对自如。要丰富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宣传和思想教育,精进业务素养,勤于总结、善于分享,用好宣传“大喇叭”,推进动员、组织和服务前进步伐。

学习英雄之城要有狠抓落实的执行力。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场战役是全国总动员,大家全力以赴,做到“一把手”抓带头,“一张网”抓防控,“一盘棋”抓统筹,“一竿子”抓到底,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从应急响应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稳防稳控”具体措施的执行,党员队伍秉持“做了不等于做好”理念,在积累经验中狠抓执行本领,严格规范行为,保障执行高效运转,既凝聚合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又响鼓重锤强化紧迫感。《中共安徽省委致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封信》中要求制度和执行必须有机统一,完善执行环节,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执行机制。关键时期更要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出发,让数据“说话”,严督实导、决胜出战,瞄准点牟足劲,发扬钉钉子精神,多积尺寸之功推动落实,不偏不浮、不庸不虚。

学习英雄之城要有共筑防控的向心力。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公权重器不容丝毫私用,要紧盯“防控疫情”专项资金和落实不力、作风不实等问题。贯彻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以“严”的主基调狠抓上推下交、相互交办等现象“抬头”,核实核准、通报约谈,执行到底、反面震慑。这场战“疫”凝聚起14亿人民如“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巨大向心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统一思想,维护团结。日本将不分国籍公费治疗新冠病毒肺炎,泰国宣布中国游客落地签过期也可以续签2个月……“八方支援”的“公心”矢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放包容、同舟共济,我国“硬派”作风积极落实到行动中,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为共同打赢这场防疫战,回归健康祥和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明天可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734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为了和平纪录片后,我与同学一起去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一下车便看到那高高耸立的纪念塔,心中又是一抖,纪念塔的正面镶嵌着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下面是由旗帜、鲜花、彩带组成的汉白玉塔花,代表和平、胜利和友谊。塔的背面是颂扬中国人民志愿军丰功伟绩的塔文。塔体两侧分别刻有抗美援朝纪念章与和平万岁纪念章。可那四周的游人可想过那耸立的背后是多少鲜血多少的白骨······是那鲜血和白骨给刚刚站起如个孩童般的中国一个稳稳站立的坚强支点。我不曾经历过那个时代,也无法用语言来说明那到底是段怎样的时间,那不是史料或是视频可以传达出的,我不知道那是的领导人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却仍打起精神争取力挽狂澜,我不知道那时的战士是否疲倦,是否厌恶了战争,是否想后到家中看看妻儿父母却不得不为祖国的安宁而奔赴战场保家卫国,我不知道那时的人民是怎样的期待安宁却听到战事又起时的怔然,我不知道他们送走战士的时候是否有泪水在眼眶中不能落下······

那些是我无法碰触的过去而今天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中我仿佛逆转时间看到了其中一角。耳边是轻柔的介绍的声音: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当时隶属安东市人民委员会文化科。纪念馆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1956中11月2日,经辽宁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了“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原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撤销。1957年7月,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开辟了“原始社会”、“历史文物”陈列,同时设有“抗美援朝纪念”专室等共十二个陈列室。1958年9月29日经辽宁省文化局上报中央文化部批准,将“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改为“抗美援朝纪念馆”郭沫若同志题写了馆名。

看着那大厅中的雕像和照片我仿佛看到各民主党派聚集签下联合宣言,仿佛看到那因设备不完善而无比艰难的战役。一幅幅的照片无声的诉说着那个血泪的时代,多少人撒血异国他乡,再也无法归来永远埋骨异国。那是怎样的寂寥悲凄,那渐渐无神的双眼里有着怎样的遗憾,那慢慢腐烂的身躯里有着怎样强烈的愿望,可惜在无人能知。

当参观到第三次战役的展厅时进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手拉手的参观着喧哗着,他们可知他们头顶的照片意味着什么,走到门口时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看那第三次战役的介绍,看的那样仔细而专注,这位老人才是真的是想看看纪念馆的吧。进来了那么多得旅游团,那么多的人,有几个如这老者一般是真想回味那是的艰辛悲苦呢,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毕竟我也是为完成作业而来,我也没资格说他们。

观着史诗般的展览,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着,70年前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抵御侵略、反对强权的伟大壮举。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朝鲜处于生死存亡、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危急关头,党中央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历经千难万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侵略者。志愿军指战员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而形成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们伟大的志愿军战士不愧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圆满完成了中国人民赋予的光荣而伟大的使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以宝贵的生命维护和平与安宁,以壮丽的青春谱写了历史的光辉篇章。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先辈的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的创伤随着岁月的流失似乎慢慢地抹平了,但那场战争留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印迹却永远不会消失,10余万为国捐躯的中华好儿女的英名更是永远铭记不忘。

勿忘过去,珍惜今天。我们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我们要时刻珍惜这一切。

追忆那场战争,我们应该满怀感激之情向最可爱的人--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向牺牲在朝鲜土地上的光荣的烈士们和他们的家属深深致敬!向尚健在的参加那次战争的整整一代人深深致敬!

有人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虽然有些偏激但并不无道理。那些历史是由先辈们用鲜血白骨泼写的,用他们的青春换来的,虽是保家卫国之战可谁都不能否定它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亚洲的作用,对朝鲜半岛的作用。如今无数的先辈长眠于绵延的长白山脚下,那号角之声已经消散在朝鲜半岛的上空但那声声号角之声不该在我们心中消散,那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世界发出的声音。中国虽未多强大但绝不低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925 字

+ 加入清单

1953年朝鲜战场夏季反击战斗中,7月初起,志愿军某部三连在938.2高地的前沿阵地执行防御任务。指导员余发荣根据上级指示,在上阵地的第三天,便组建了连队的敌前活动小分队,由三排副排长陈旭文任组长,十班班长钟樟彩为副组长,抽十班江西省吉安县的战士罗元礼和官三立参加,为小分队调整了武器。待准备就绪,指导员召集小分队交代任务,他说:第一,要摸清上敌方阵地时能避开敌人火力封锁的隐蔽道路;第二,要在敌人晚上8点定时打照明弹前到达沟底,尽量靠近敌人前沿阵地,把敌人阵前障碍物(地雷区和铁丝网)和火力点搞清楚;第三,见机行事?抓一两个俘虏回来。

7月7日晚7时,小分队出发了。越过山脚灌木丛后,钟以木棍不断往地上戳戳,往路旁钩钩,生怕弄响了地雷,因而前进的速度很缓慢……十几分钟后,第一道敌人铁丝网的铁丝全被剪断了,他又协同罗元礼在敌人第二道铁丝网中隐蔽地开辟了通道,钻了进去。他们慢慢地再往上摸去,发现山坡的树桩上横七竖八拉了不少有刺铁丝。罗元礼将铁丝刚搭上去就劈啪作响,电光四闪。两人会意,只能用炸药了。

炸药爆炸后,钟、罗静卧在那里,又观察了20多分钟,未发现敌人阵地上有什么异常。钟下决心摸上去,他轻手轻脚地接近敌人堑壕外沿,赶紧趴下往堑壕里面看。不一会,从堑壕东头走过来一个怀里抱着枪的美国鬼子。待他走到面前,钟看准了起身一跃,跳进堑壕,扑过去将其摁倒在地,一把抓住美国鬼子的后领拎了起来。随后接应的罗元礼接过俘虏夹在左肋,顺手往他口里塞进一块毛巾,翻出堑壕就往铁丝网口子猛跑。钟提枪紧跟在后,两人动作迅速,几分钟就将俘虏带到第一道铁丝网外。

第一次抓来那个美国俘虏送交团部的第二天上午,传来团长刘正昌的命令,要三连再去抓俘虏,最好是两个。指导员余发荣说:“那个俘虏是个新兵,知道情况很少,团长要求再去抓两个,最好是老兵。”

钟樟彩回去后,随即通知罗元礼和官三立,以及杨芳田参加小分队行动。晚上7时出发,他们下山速度很快,半个小时多一点,10人的小分队已跑到沟底。

随后,钟樟彩带着小分队往敌人阵地的重机枪班摸去。当快靠近敌人前沿堑壕时,钟向后示意停止前进,招手让罗元礼跟着自己,向敌人堑壕匍匐前进,一点一点移上去,没发现什么异常。一探头借着微微的光亮看到敌人的重机枪,枪后一个戴着钢盔的美国鬼子,是个机枪手。钟摸出匕首握在手上,向身边的罗元礼一挥手,立马跃起,猛地跳进堑壕扑向那个美国鬼子。罗元礼伸手抓过俘虏,右手往他脖子上一夹,左手撑住壕沿一翻身出了堑壕,半提半拖着俘虏飞速往下跑去,交给了已经前来接应的师部侦察班长,让他快些带下去,自己又马上向堑壕冲去。

就在罗元礼夹住俘虏翻出堑壕时,钟樟彩两步就跨到敌人重机枪班猫耳洞口。看洞口内侧有一个在打盹的美国鬼子,左手一伸就拎了起来,右手一拳对准俘虏头上砸过去。没待喊出声来,鬼子已被罗元礼夹住脖子拖了下去。钟见猫耳洞里还有几个美国鬼子,正在发呆,就掏出手雷一拉栓丢进了猫耳洞,自己立即闪身避开洞口。只听轰的一声,猫耳洞炸塌了,钟樟彩忍不住哈哈哈大笑。敌人重机班被抓来两个,剩下的都炸死了。

照理,钟樟彩只要翻出堑壕,迅速下山,与小分队一起将两个俘虏带回阵地,交给连部就圆满完成任务了。但是,钟樟彩看着敌人重机枪上长长的子弹带接在那里,在一种强烈的复仇心态驱使下,把战场纪律忘得干干净净。他两手端起敌人重机枪掉转头,朝向敌人阵地,扣下扳机猛烈地射击起来,没几分钟,那条长长的几百发子弹带都打光了,他嘘出一口积在胸中的闷气,往山下跑去。

待钟樟彩跑到沟底,正欲向自己阵地上去时,敌人的炮火、机枪已猛烈地射向山谷和我方阵地前沿的山坡上,持续了数十分钟。钟樟彩趁敌人火力间隙跑跑停停,先看到已经负重伤的杨芳田,左右两手自大拇指到中指的六个手指都炸没了,旁边血流了一地。他马上边劝慰边把他的左右手都包扎好,然后搀扶着杨芳田往自己阵地上走去。

在敌人的机枪又一次射击时,钟樟彩连忙摁倒杨芳田,自己也卧倒,猛地感到右腿内侧似蜜蜂蛰了一下,不太在意,不一会又继续前进。在爬上去的七八十米途中,连续看到师部侦察班四个战士的尸体,在牺牲的班长身旁,躺着那个美国俘虏,他也死了。自己班的罗元礼、官三立还有另一个美国俘虏都看不见了。

快天亮时,钟樟彩带杨芳田回到阵地,见到了指导员。他已听过罗元礼等人的汇报,板着脸对钟樟彩说:“你不用回班里去了,准备到军法处接受审判吧。”过不久,团部朱德甫参谋长打电话给指导员,又让钟樟彩听电话,问了许多具体情况,再与指导员讲话时,同意钟仍回班里去,并表示不再追究责任。

钟樟彩回到班里后,心情郁闷,感到自己图一时痛快,使师部侦察班遭受重大伤亡。虽然消灭了一个敌人重机枪班,但功不抵过,太对不起牺牲的战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纪录片《1921点亮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5集电视专题片《1921点亮中国》,将于6月27日、28日分别在上海电视台和东方卫视首播,向建党九十周年献礼。上海最新发现的中共建党早期人物陈独秀、瞿秋白、刘仁静等人的影像资料,将随着该片的播映首次亮相荧屏。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召开,后转至嘉兴南湖游船上宣告会议闭幕。

历时半年拍摄的电视专题片《1921点亮中国》,讲述了1919年到1921年间中国共产党创立于上海的艰辛历程。该片共分《风起》《潮动》《选择》《曙光》《星火》5集,总计150分钟。

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评论部副主任、《1921点亮中国》导演施喆说,这部专题片吸收了最近五年来党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同时专门访问了70余位中外权威专家学者,试图创新党史的叙事方式,不仅展现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寻找救国道路的上下求索,也对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正式诞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据介绍,为梳理中共建党历史的脉络,摄制组不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权威机构,还远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法兰西学院、荷兰皇家科学院、日本京都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地,采访历史学、新闻学、工人运动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的外国学者。

该片真实还原了陈独秀、共产国际等在中共建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随着电视专题片《1921点亮中国》的播出,上海广播电视台节目资料中心在俄罗斯发现的中共建党早期人物珍贵影像也将首次向公众披露。这些影像资料包括:共产国际“四大”举行期间,陈独秀和瞿秋白与各国代表合影的画面,陈独秀和刘仁静与代表进餐的画面,等等。党史研究专家指出,这些影像资料的发现过程有如“大海捞针”,意义重大,它有助于今天的人们了解中共党史,强烈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纪实电影《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12日,纪录片《生门》在北京举办别出心裁的“先观影后买票”点映活动。影片用纪实的方式记录了四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观影后,观众大呼感动,并纷纷主动补上票款。

由陈为军执导的大型纪录片《生门》将于12月16日登陆全国院线。该片聚焦了每一个家庭都会面临的生育问题。新生命的降临是每一个家庭的大事,《生门》制作团队,历时三年,跟踪拍摄了多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最终取材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完成本片。

片中,手里只有5千块钱的准父亲,面对5万块钱的医疗费一筹莫展地流下了男儿泪;33周岁的产妇夏锦菊在生产过程中大出血,心脏两次停跳换血1万多毫升,产科主任李家福以“生死时速”在鬼门关前将她救下;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被当地优生科判定需引产,但面对一条小生命,医生和家属完全做不到心如铁石。

影片真实记录了4位孕妇诞下新生命的过程,展现了复杂的世间百态,同时也并未回避在这个为生命而设的战场上的“残酷”。而在紧张之余,镜头也没有漏掉产房里的人间温情,医患之间带有幽默感的交流、手术成功后在医务室里医生露出的腼腆的微笑,质朴得令人感动。

采访中,有观众称:“很多人并不懂母亲其实都走过鬼门关,这个片子应该会震撼并且教育每一个人。”也有观众直言:“很多人并不懂母亲都走过“鬼门关”,这个片子应该多推广,会震撼并且教育每一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东方主战场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是年轻作曲家麦新为了纪念中国抗日军队而创作的《大刀进行曲》。中国是世界上反法西斯侵略开始时间最早、历时最为长久、战场最为广阔、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十四年的持久作战沉重打击并严重拖垮了日本法西斯军队,以牺牲三千五百万人口的沉重代价,有力配合了英、法、俄、美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其他战场,打乱了德意日法西斯的战略协同计划,为赢得战争胜利创造条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名副其实的“东方主战场”。

《东方主战场》主要讲述了二战在欧洲爆发后,日本与德意法西斯国家结成军事同盟,成为了全世界共同的敌人。当时的欧洲国面对纳粹德国一触即溃,中国人民则在毛泽东 《论持久战》的思想引导下,抗日民族团结一心,坚持抗战决不投降。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协力合作,两面夹击,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战况,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共同打击世界法西斯的伟大故事。

看了《东方主战场》,我为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故事感到无比的震惊。那是中华人民经历了最持久的抗争、付出了最惨烈的牺牲、泼洒了无数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最伟大的胜利!当剧情中抗日军队浴血坚持抵抗日本法西斯时,相对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时的中国,可以说是渐入佳境,中国民族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最为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当时的“亡国论”认为,中国一定会灭亡;而“速胜论”则认为,日本已是强弩之末,中国可以迅速取胜。毛泽东为了驳斥“亡国论” 与“速胜论”发表了《论持久战》。文中指出,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绝不降敌,中国是不会亡国的,但想要取得胜利,必定要打一次持久战。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只要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无论是面临着多么大的挑战,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今天我们虽然过上了安宁、富足的生活,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革命先烈勇于奉献的精神,学习革命先烈的坚强意志,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为战争敲响丧钟,让和平之花永驻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纪录片《同心战疫》第一集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春节跟往年的不一样,原定的雪乡之行取消了,还被禁足在家,其实我心里是不高兴的。但是模模糊糊听家人说现在有很厉害的病毒,所以我只能默默失望。妈妈仿佛看破了我的心思,她拿来了一份网上打印的绘本,让我一起学习一下。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新型肺炎有了初步了解。它是由一种很厉害的冠状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寄生在野生动物身上,但是我们人类滥杀野生动物并食用,病毒就到了人类的身上。这个病毒会使我们发热咳嗽乃至呼吸衰竭,它还会通过触摸和飞沫传染。所以出门必须戴上口罩,回到家后要马上仔仔细细地洗手。

我们还看了很多关于疫情的新闻,新闻中我看到了84岁高龄还毅然奔赴前线战斗的钟南山爷爷,看到了奋斗几天累倒在地上的白衣天使们,看到了世界各地对前线疫情的关爱,还有很多疫情中的勇敢逆行者。他们让这场战役变得温暖,他们都是最美的人。

看了这些新闻我内心很激动,我也想为这场战役做些什么。妈妈告诉我,现在的我们,乖乖待在家里,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就是在为这场战役做贡献。困难都会过去,总有云开雾散,春暖花开的一天,到那时我们再去蓝天下奔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600字左右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有多少人还记得70年前的那份壮烈 那份执着 那份无畏一切的勇气

以及那一群最可爱的人?70年前,抗美援朝战役在鸭绿江边打响。百废俱兴,保家卫国,前仆后继,冰天雪地……一个一个关键词,勾勒出那段腥风血雨。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弘扬和光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每当我们纪念抗美援朝时,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感慨的层次,应该更深入的去挖掘中国人民内核的精神本质——那种敢于拼搏的勇气与大国的担当。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学习祖辈的精神,怀着最崇高的信仰与坚守,努力开创一个更加和平开放的新中国。

铭记历史从来都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激励自己不断的向前 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参加工作进入铁路建设队伍,接触了很多老一辈铁道兵。听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歌曲,观看《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感受着铁道兵35年的历史和中铁建近30年的辉煌。

铁道兵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战斗序列中,一支承担着特殊使命,以忠诚敬业、奋勇向前、志在四方为精神的英雄部队。无论是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面对艰苦的环境工作条件,铁道兵指战员以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无限忠诚的高尚情操,以四海为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高昂斗志,建设打通了无数的钢铁通道,为建立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立下了赫赫战功。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已成为铁道兵和铁建人的真实写照。

解放前,铁道兵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工具的战士,敌人来了拿枪打,敌人退了修铁路,把铁路修到敌人家门口,把战争补给及时运到前线,为革命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无论走到哪里,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必先勇往直前。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天当被、地当床,用手抓,用肩扛,修筑了一条又一条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解放后,国家落后的工业基础和交通设施,严重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为了打通国家交通运输线,深山里、大河边到处都可以看到铁道兵的身影。工地的便道没有修通,铁道兵战士们就肩挑人扛,水运马驮,把大批机械、材料搬到隧道口、桥墩旁。大型机械搬不动,就把它“化整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件抬上人迹罕至的高山,打通了一条条隧道,修筑了一座座大桥,为新中国铸就起了一条条钢铁运输大动脉。

铁道兵84年专业到中国铁建,成为筑路工人,“军魂不散,再展雄风”是这只队伍继承下来的光荣传统。虽然他们脱下了军装,摘下了军帽,但是他们没有丢下铁道兵的作风,没有忘记铁道兵的传统。我们这些新生代的中国铁建员工永远不会忘记铁道兵的辉煌历史,将继续传承铁道兵光荣传统,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中再创辉煌,续写着铁道兵的传奇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战疫纪》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庚子鼠年开年之际,可恶的“新冠肺炎”搅乱了我们的生活,但在各级党组织和各行各业以及无数专业人员的有力作为下,“新冠肺炎”虽仍在暗中作怪,但也得到了有效抵制。

科学宣传,有效部署,没有控制不了的疫情。

近日,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将此项工作作为当前的政治任务来抓,通过层层落实、具体安排、多方筛查,得力的措施使新冠肺炎无处遁形。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权威官方媒体时时公开跟踪报道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并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党员群众传授自防、他防等技巧。目前,能取消的集会都取消了,能停运的交通线路都停运了,能劝阻宅在家里的都劝阻了……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做了如此大的“牺牲”,“新冠肺炎”还在挣扎什么?

党群齐心,共同作为,没有打不赢的“防疫仗”。

朋友们,还记得2003年的非典吗?那是我记忆中的第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时的我们曾无知过,当时的我们曾束手无策过,当时的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当时的我们……但无论怎么样,当时的我们是那么齐心协力,只为一个目标,那就是战胜非典。17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遇到了同非典一般的疫情,我们怕什么?有了抗争非典的经验,剩下的就看广大党员群众怎么做了。只要我们相信党和政府,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听党指挥、服从大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任由新冠肺炎再怎么作乱,也无法攻破广大党员群众筑牢的铜墙铁壁。

险中逆行,志愿一线,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近几日被提及最多的词,除了新冠肺炎,还有逆行者一词。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当党和国家需要他们时,无数“逆行者”志愿请缨,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决然地奔赴防疫一线。一份份请愿书、一个个红手印,无不彰显着作为医疗人员的初心与使命。网上晒出的两张钟南山院士的照片,更是感动了无数人。就在今日,“前方”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新冠病毒疫苗开始研发,中国疾控中心正在进行新冠肺炎药物筛选。是的,在这些“逆行者”们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下,希望之光闪现了。“新冠肺炎”不要再白费力气,“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亲爱的党员群众们,遇到事情不要恐慌,我们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我们更有强有力的医疗团队在支撑。特殊时期,我们要团结起来,从我做起、相信科学,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黑暗”终将成为过去。“新冠肺炎”,“你”的考验难不倒我们中华儿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观看纪录片《英雄之城》心得体会观后感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3月10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伴着暖阳春风,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看望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和患者群众、社区居民。

“党和人民在一起,领袖和人民心贴心。”考察中,总书记先后去到火神山医院、东湖新城社区,主持会议听取疫情防控工作汇报。他动情地说:“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必将通过打赢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再次被载入史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为你们而感动、而赞叹!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

病毒来袭,“疫”时多少豪杰。英雄精神一直被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崇和倡导。情之所牵、行之所至。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亲临战“疫”一线考察调研。在他眼中,真正的英雄豪杰总是和武汉人民一样,有着“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总能在危难时刻“不畏艰险、顽强不屈”。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部中国历史,印刻着外敌入侵、抗洪、抗震等灾难的记忆,而每一次灾害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凝练和升华。此次抗击疫情更不例外,因为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砥砺奋进,已经在战“疫”中以“大国实力”奏响“凯旋之歌”。可以预见,这场全民战“疫”,让中国再次“疫”举成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项南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052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主政福建的改革先锋,项南以力倡“要允许改革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大胆勇气推动改革,让福建一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因此有媒体称他为“项大胆”。

“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这个省委书记的胆子太大了。当时在场下听报告的省直机关干部鸦雀无声,简直是目瞪口呆,新来的省委书记给我们全新的感觉,全新的认识。”时任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肖辉家在《项南》记录片中讲述当时项南对他思想上的冲击力。

当时,尽管福建和广东是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但守旧的思想观念让项南在福建改革开放工作举步维艰。

当年项南常说一句话:“不会运用报纸广播的领导,是手工业式的领导。”

根据统计,在任五年多,项南共为《福建日报》写了25篇评论,其中社论和经济评论各七篇。

他在福建推开农业生产责任制时,便充分借用了报纸的影响力。他深知,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和全省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和推动作用。

当时为了解决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包产到户”的半信半疑的问题,他要求《福建日报》把落实生产责任制作为重点来宣传,并经常亲自撰写评论文章,大胆而鲜明地表达观点。

在当时相对保守的福建,他笔锋尖锐的文章经常引起“反弹”,让报社压力很大,最后都是项南给他们吃“定心丸”。

1981年4月,福建省政府公布了经省五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农业生产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规定》,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用立法形式加以规定,成功地推行了“包产到户”。

效果明显。同年,福建遭受多年罕见的自然灾害,但全省粮食产量不减反增,总产比1980年增加一亿五千万斤。关键时刻,人们看见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为历史遗留下的冤假错案平反,是项南另一件让福建人最为感念的事。

土地革命时期,福建闽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以后,留在福建的许多红色武装和潜伏敌后的中共党员,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和地下斗争。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苏联“肃反”运动和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加上一些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福建出现了闽中地下党“四〇五专案”、闽西南“红旗党”案、曾镜冰“内奸嫌疑案”等“三大案”,很多涉案人员被逮捕入狱,蒙受冤屈。

“项南同志1981年到福建以后,他所遇到的最难的问题就是落实政策,拨乱反正,怎么样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福建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原会长杨涛在《项南》纪录片中回忆。

为冤假错案平反并不容易,项南冲破各种现实阻力,历时数年,很多冤假错案获得平反,在福建产生了积极反响。

根据统计,从走马上任到 1986年项南离开福建,头尾六年,福建地下党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六千多个冤假错案得到平反纠正,解决了四千余名原地下党员的党籍问题,提高了三千六百多名地下党干部的工资待遇。

项南一直认为:“平反冤假错案问题,是能否打开福建改革开放局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后来事实证明,由于他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妥善处理,充分调动了大家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为福建的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格局。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过程中,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成为中国第一家完全利用外资建设的机场,也是中国第一个下放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国际机场。同时,厦门航空公司又成为中国首家地方与民航总局合办的、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航空公司。

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身处十字路口。项南并没有停止改革的步伐。他在一片反对声浪中坚持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而且希望中央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并提出建设“自由港”……同年4月,包括福建省省会福州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1985年初,厦门、漳州和泉州作为闽南三角地区,被中央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福建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1981年6月,项南刚上任不久,福建便对外宣布同日本日立公司合资兴办的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投产,这是在中国落户的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公司。

正逢改革开放初期,从中央到地方对于该项目都有不同意见,有的领导甚至将它定性为“殖民地性质的厂子”。与这些质疑不同,项南毫不犹豫地给予有力支持。不只是福日公司,当时福建引进的每一个项目都碰到相似的反对声音,而项南总是挺身说话。

改革的车轮下荆棘密布。在福建力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项南都是把乌纱帽捧在手上做事情。无论他提出的大念“山海经”战略;还是他提出和组织实施修建厦门国际机场和水口水电站;亦或支持和鼓励为国有企业“松绑放权”;乃至他落实华侨政策,扶持乡镇企业……几乎每一件事情的背后,他都要与守旧的思想争锋。

1985年春天,已经有传言说项南“要下”,省内已有人对他的改革举措不满,认为他“处事偏右”。

同年,福建晋江发生了假药案,尽管项南及时向中央反映,要求采取果断措施严加处理,并先后5次检讨,但他终被处以“党内警告”。

1986年春,项南离开了福建省委书记的岗位。

关于是否处分项南,中央曾有不同意见,但不同意给予处分的意见未被接纳。

返回北京后,项南创办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民间扶贫团体——中国扶贫基金会。

1997年11月10日,项南在北京逝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的抗战》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这是麦克阿瑟说的,说给所有老兵、所有经历过战争的老兵。诚然,经过了战争的洗礼,老兵没有死,而相对短暂、血腥、残酷、热血沸腾的战争岁月,之后漫长的日子该怎么度过?战争的伤痛如何消弭?这是多数人不会去考虑的。料想八年抗战涉及到了多少人?而他们,正在迅速地凋零,与之凋零的便是那段真实的有着切身感受的历史了。

相对于日本兵较高的文化素养,参加抗战的中国军人普遍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读写的人本就不多,这就注定了多数人很难留下些什么。何况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往往让人不由自主地隐藏,不敢回想,这就注定了绝大多数的历史将会随着老兵们生命 的凋零而被隐藏。至于某些意识形态的需要,使得我们总在文艺作品里看到猥琐无能的敌人和英明神武的我军,就像古时候的战斗檄文中所写,敌人那是“驱犬羊与虎狼斗也!”是这样吗?但凡有些思想的人都能想到,其实敌人是虎狼,我们是退无可退不得不舍生一搏的犬羊。那么,谁证明?谁知道?恐怕也只有这些老兵了。这正是崔永元的团队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了——让亲历者还原历史,将他们身上属于历史的碎片留住,用这些碎片拼贴回真实。我们需要真实,尤其在这个已然远去却仍有可能回首的时代,这真实太重要了。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乔治奥威尔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在统治者手中的作用。我们未必是不尊重历史的,但尊重的原因往往出于利用。所以历史这一宏大的概念似乎是与我们无关的。其实现在的每一天每一刻转眼就是历史,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和经历其实都是历史,或许渺小,至少也是潮流中的一滴水,一样是可以反射阳光的。尊重历史没有那么大,其实就是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存在的意义,哪怕它多么微不足道。

我的抗战》带来的震撼无疑的巨大的,因为历史,因为真实,因为那些凋零的老兵,因为那每个人留存的碎片。想到《集结号》里那句台词:“本来爹妈都是起了名的,怎么都成无名烈士了呢?”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无论是战争、抑或其他灾难,我们能想起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最后代表生命意义的名字吗?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也只存在于熟悉的这个小圈子里,最终不过随风凋零,了无痕迹。我们奢求意义吗?未必,但我们需要价值和证明。

读《我的抗战》,除了感受真实的历史和经历之外,恐怕更多的就是在于对历史、对个人经历的审视,乃至可以看到自己——我有我的历史,我并不渺小!有这样的尊重,就是希望所在了。时间可以让一切凋零,很多东西却不该被抹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便是一种期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高考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118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一周内看完了高考这部纪录片,7月7号至7月8号的高考过去了10多天了,这几天又刚刚下了成绩,众多考生见到自己的成绩有喜极而泣的,有十分伤心的,觉得自己没考好要复读的。

坐落于安徽省一个小镇上的毛坦厂中学,毛坦厂中学的大多数学生都是高考失利的复读生,他们在应届高考中发挥失常,并选择了复读,他们都十分珍惜,这次复读的机会,将会以全新的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下一次高考,在这里的班上,就算是课下时间都没有聊天的声音,整个教室甚至整个学校都被学习的氛围充满,在一个教室的门口写着,这期间没有老师的监视器,只有上帝的望远镜学习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只有自己认真的努力了才会有收获,而不是在高考出现后趴在被子里痛哭。

毛坦厂中学的门卫队长的儿子也是一名高中生,队长之前从商亏了好多钱,祖上几辈没有大学生,在儿子身上寄托了极大的期望,儿子在一开始考时成绩保持前三,后来却大幅下滑,父母都十分紧张,这期间队长说小考大考大考当小考,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发挥自己平常的状态,不要过度忧虑,这样就可以在高考中发挥正常水平,甚至超常发挥,队长的儿子在家长老师和自己共同努力下高考取得了理想成绩,家人们都高兴的流泪,多年努力最终没有白费。

来自山里的那个女生不像我们从小就有父母陪在身边,她的父母早早的离开了他,他是由叔叔婶婶抚养长大的,叔叔婶婶为了她付出了许多努力,年迈的奶奶也期待看到孙女上大学,天不尽人意,高考失利了,可能因为他的身上担负陪伴多年叔叔婶婶的期望,以及年迈奶奶的期望,压力太大发挥失常了,复读时认真努力,像疯狗一样血拼,在高考时抛掉压力,轻装上阵,从容的踏入属于众多考生的战场,在那里我们都是战士,为了出人头地,拿出自己的武器血拼,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考上了大学,可惜的是年迈的奶奶没等到孙女大学毕业就去世了。

有钱人家不会因为有钱就放任孩子,他们会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从小树立起好好学习的意识,并且考上好大学,从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出国留学,使国外会有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去大显身手,有钱人家从不会担心孩子的吃穿住行问题,他们认为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家里有个德才兼备的哥哥,本来可以保送出国留学,但因为家里父亲病了,再加上家中较为贫困,支付不起出国留学的花销,就未曾跟家人提起这件事,有钱与没有钱的区别,普通家庭会因孩子能否考上高中甚至大学而感到焦虑,而富人家却不会有。

总而言之,只有我们认真努力,不输在起跑线上,多勤奋一点点,可能有时就差了一点点呢,所以多努力一点总是没有坏处的,没有焦虑等同于没有动力,轻微焦虑会超常发挥,过度焦虑会超低发挥,只有把高考当成挑战,积极从容的去面对,才能不后悔,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