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来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最新20篇)

哪些成语是包含数字的呢,下面小编就为你分享一些数字成语故事吧,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2376

作文

1000

关于如坐针毡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如坐针毡

成语拼音:rú zu zhēn zhān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心情不安。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成语来源:《晋书·杜锡传》:“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成语造句: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三回:“本来是个女流,没甚能力,此时更如坐针毡。”

如坐针毡的成语故事

西晋时候有个叫杜锡的人,学识渊博,性格非常耿直,在做了太子中舍人以后,多次规劝晋惠帝的儿子愍(mǐn)怀太子。愍怀太子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便故意在杜锡坐的毡垫中放了一些针。杜锡没有发觉,屁股被扎得鲜血直流。第二天,太子故意问杜锡:“你昨天出了什么事?”杜锡难以开口,只好说:“昨天喝醉了,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太子说:“你喜欢责备别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了事呢?”

如字开头的成语

如鱼得水    如坐针毡    如释重负    如火如荼

包含有如字的成语

一动不如    人心如面    安如泰山    白头如新    诟如不闻    如鱼得水    白头如新    胆如斗大    千夫诺诺    千羊之皮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10则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1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一般都是有典故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0则历史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太公钓鱼

在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最后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

在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其实“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3、千金一笑

在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4、高山流水

在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5、道不拾遗

在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6、大义灭亲

在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7、志在四方

在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8、退避三舍

在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病入膏(gāo)肓(huāng)

在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10、唇亡齿寒

在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较难成语故事大全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较难的成语,由收集,希望有关于较难的成语的文章,这篇与较难的成语有关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主文谲谏 自我解嘲 毡袜裹脚靴 珠围翠绕 知无不言

自我表现 战无不胜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坐卧不安 知疼着热

贼头贼脑 在天之灵 终天之恨 左图右史 左提右挈

猪突豨勇 嘴甜心苦 助天为虐 走投无路 指天射鱼

指天誓日 獐头鼠目 斩头去尾 竹头木屑 钻头觅缝

咒天骂地 自投罗网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撞头磕脑 自讨苦吃

指天画地 债台高筑 遮天盖地 止谈风月 志同道合

钻天打洞 战天斗地 震天动地 自始至终 自始自终

众所周知 再实之根必伤 再三再四 置水之情 至圣至明

自生自灭 自私自利 踵事增华 铸山煮海 尊师重道

众矢之的 足食足兵 左思右想 螽斯衍庆 坐收渔利

遵时养晦 治丝益棼 葬身鱼腹 澡身浴德 朝斯夕斯

至圣先师 资深望重 这山望着那山高 兹事体大 纸上谈兵

置身事外 曾参杀人 指山说磨 枕石漱流 再衰三竭

自视甚高 粥少僧多 志士仁人 凿隧入井 自食其言

仗势欺人 自食其力 自食其恶果 自食其果 枕山栖谷

在所难免 装神弄鬼 掌上明珠 朝思暮想 皂丝麻线

东方法眼 捉贼捉赃 濯足濯缨 沾沾自喜 只争朝夕

做张做势 自作自受 正正之旗 自知之明 昭昭在目

真知灼见 再造之恩 铮铮有声 只重衣衫不重人 孜孜以求

作作有芒 凿凿有据 左支右绌 振振有辞 做贼心虚

作贼心虚 嘴直心快 正中下怀 早占勿药 智周万物

正直无私 助纣为虐 诪张为幻 壮志未酬 擿埴索涂

置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而后快 烛照数计 真赃实犯 志在四方

置之死地 蒸蒸日上 湛湛青天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郑重其事

转战千里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咂嘴弄舌 置之脑后 知子莫若父

壮志凌云 冢中枯骨 字斟句酌 自作解人 纸醉金迷

战战兢兢 铮铮佼佼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谆谆告诫 置诸高阁

载舟覆舟 煮粥焚须 再作冯妇 辗转反侧 择主而事

众醉独醒 置之度外 著作等身 足智多谋 舟中敌国

整装待发 自作聪明 众志成城 忠贞不渝 只字不提

知足不辱 置之不理 孳孳不倦 锱铢必较 诸子百家

孜孜不倦 知止不殆 惴惴不安 自由自在 自言自语

自怨自艾 仗义执言 自用则小 止于至善 造谣中伤

招摇撞骗 中原逐鹿 肘腋之患 中庸之道 自业自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调虫小计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隋书·李德林传》: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

《北史·李浑传》:“尝谓魏收曰: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

《与韩荆州书》李白: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韩朝宗的人,为人非常热心,常常帮助一些年轻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一个叫做李白的年轻人写了一封信给韩朝宗,请韩朝宗帮忙介绍工作,信的最后写道:“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说,恐怕我写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俩,不够让大人欣赏。这个谦虚的年轻人李白,后来可变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诗人呢!

从此以后,大家就用“雕虫小技”来形容写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时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术而已。

释义: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出处:《北史·李浑传》:“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上天入地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849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个出了名的吹牛鬼,名叫巴拉根仓,他住在蒙古,那里的牧民都喜欢听他吹牛,因为他吹出来的那些故事,时常使他们哈哈大笑,笑得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忧愁。

可是,那些有钱的财主们没有一个喜欢巴拉根仓,因为他的口才实在太好了,财主们谁也别想辩过他。所以,只要听到巴拉根仓在吹牛,他们就会恨得咬牙切齿,巴不得他快点生病死掉。

一天,巴拉根仓从草原上走过。牧民们见了他,都争先恐后地同他打招呼:你好啊,巴拉根仓。很久没见你了,你到哪儿去了呀!

巴拉根仓感慨地说:是啊!我们大概已有一年没见面了吧!在这一年里,我上天入地,可看见了很多有趣的东西,也遇到过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这段时间,可真算得上是丰富多彩了啊!

牧民们都惊奇地问巴拉根仓:这是真的吗?他们知道这下又有故事听了,高兴极了,大家都争着要求巴拉根仓:快讲给我们听听吧,让我们也开开眼界!

巴拉根仓很乐意地说:好吧!现在就开始。于是,巴拉根仓便说了起来。

去年夏天,那天我正在家里闲着,我妻子叫我上山去打柴。老婆的话当然要听啦!哈哈!我拿着磨快了的斧子,骑上那匹又老又瘦的马,就往山上走去。走着,走着,马忽然站着不动了。我转头一看,原来是挂在腰间的斧子掉了,正巧把马的一只后腿给砍断了。唉呀,三条腿的马怎么能上山呢?我急了,就砍了一根粗树枝,绑在马屁股下面,当做它的后腿,然后继续上山了。可走了不一会,马又站住不动了。我回头一看,原来那根绑在马屁股下面的粗树枝已经长成一棵很高很高的大树了。这棵大树的树顶一直长到了天上。当时我想,到天上去玩玩也不错,所以我就沿着树干往上爬,爬了八十一天,我才爬到天上。我在天上玩了很久,后来,肚子饿坏了,我才想到回家吃饭。但是,我找来找去都没找到那棵大树。你们猜怎么着?原来是那匹瘦马把大树给拉走了。找不到大树,就没法回家了。怎么办呢?别紧张,我找到了一座喇嘛寺。这座寺里有几位佛爷,正没事找事,蹲在那里打苍蝇呢。我问他们:‘佛爷啊,我是从地上来的人,现在肚子饿极了,你们能给我一点东西吃吗?’起初,他们谁也不理我。后来才慢慢抬起头来对我说:

‘你没见我们也都饿着肚子吗?最近拜佛的人少了,供奉的食物也不多。告诉你,我们自己都没得吃,又怎么能帮助你呢?’我这才仔细地看了他们一眼,果然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连说话都有气无力地。我只好离开喇嘛寺,到别处去碰碰运气了。我在天上找了好久,竟连一个人影也没见着,实在饿得受不了。

就在这时,我见到了一根大冰柱。那冰柱很长,从天上直垂下来。我想也许这冰柱会垂到地上吧?所以,我就抱着冰柱往下滑去。谁知道冰柱并未垂到地上,它的未端离地面还很远呢。这时啊,我真是上天无门,入地不成了,抱着冰柱,在那里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我想起现在正是秋天,草原上的人们正忙着打草呢,草和灰尘正满天飞呢。于是,我就抓了一些草和灰尘,用它们搓成一条粗绳、绑在冰柱上,这才抱着粗绳往下滑。我滑呀,滑呀,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绳子吹断了。我被吓得头昏眼黑,只觉得身体直往下掉,结果,一下子从天上掉进了地里,就只剩下个头露在地面上了。

我的身体全部陷进了地里,动也动不了。我的耳朵旁边长着两棵小红花树,一边一棵。它们笑着对我说:喂!如果不是我们姐妹俩人遮盖着你啊,恐怕你的耳朵早就给风吹掉了。我很不服气:‘你们可别乱说啊!告诉你们,要不是我保护你们啊,你们早就被虫子咬死了!’谁要是听见我们那样争吵,一定会认为我们都相互讨厌对方呢。可其实呀,这样吵来吵去,是吵着玩的呀!

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有一天,天气很暖和。我正想闭上眼睛,好好睡一觉。忽然跑来了一头饿狼。小红花树看见了,就赶忙用自己的叶子遮住我的脸,不让饿狼瞧见我。可谁知那畜牲的鼻子很灵,眼睛也很利害,它一下子便找到了我藏身的地方。那饿狼一口咬住我的耳朵,我痛极了,不知从哪里来了一股子很大的气力,双脚使劲一蹬,就从泥上里跳了出来。我抓住那饿狼就打。饿狼害怕极了,夹着尾巴想逃跑。这怎么行呢?我赶紧冲上前去,一把抓住它,使劲一扔,饿狼被我扔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摔死了。我把死狼拖回家,哈!哈!我的妻子刚好把饭煮熟。我饱饱地吃了一顿饭,就到草原上来看你们了。怎么样?我这一年来的生活够有意思吧!

牧民们听巴拉根仓讲完他上天入地的生活经历,禁不住都高兴地大笑起来:哈哈哈!巴拉根仓,你可真是一个出色的吹牛鬼啊!

巴拉根仓一听,连忙说:说谎骗人,吹牛夸口是不对的。而我吹牛给你们听,是想为你们增添一点乐趣,减轻你们的疲劳。你们可千万不要把我当成一个不务正业、专门说谎骗人的家伙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故事精选读后感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喜欢学成语,因为成语都是四个字,也不好理解。妈妈为此总生我气。

几天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妈妈与你一齐阅读此书,而且十分肯定的告诉我,你肯定会十分喜欢此书的,喜欢学成语的。这天妈妈抓我一齐阅读书,翻开书妈妈给我一边读成语一边讲成语的故事,我发现里面有许多我没学过的成语和没有看过的故事。

让我难忘的是这一篇讲的是:两个人拜著名棋手弈秋为师,学棋的时候,认真地听讲,乙却心不在焉。()结果,甲的棋艺越来越高,乙的棋艺还是一样。

弈秋语重声长地对两个学生说:?下棋如果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好的!?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至。

还有的故事是的资料是: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能够成功。

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

没想到,我真的喜欢上了成语,原先每个成语都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我爱中国的文化,爱它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中华成语故事》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每个成语故事都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反映了政治.军事.文化.道德和理想......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故事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可以得到教育意义的启示。

其中我比较喜欢勤能补拙的故事,它讲了白居易的故事,他不仅是唐朝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也是为官清廉.深得民心的好官。这与他的个人做事的态度和原则有关。他认为:一个人天生的资质是很重要的,但是后天的努力更重要。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天资差一点没有关系,关键要勤奋,勤奋了就能弥补笨拙的缺憾!现实生活中,笨并不代表成绩不好,聪明也并不代表成绩好,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通过不懈的努力,刻苦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成绩!

古人好学求知的精神,是我值得学习的优秀榜样。我要“勤能补拙”,认真学习,不负父母的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神话成语故事大全

全文共 209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浓缩的历史,学习和运用它能使我们知古鉴今,以史为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神话成语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1.开天辟地----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2.女娲补天----神话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3.炼石补天----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4.补天浴日----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5.夸父追日----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拚命追赶太阳。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古代神话。

6.夸父逐日----同夸父追日。

7.十日并出---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②比喻暴xx乱并起。

8.嫦娥奔月----嫦娥:月宫仙子;奔:投向。嫦娥投向月亮。

9.月里嫦娥---嫦娥:神话中月宫里的仙女,相传她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不死之药而上了月宫。比喻风姿绰约的美女。

10.牛郎织女---从牵牛星与织女星演化而来的神话故事里的主人公,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现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

11.牵牛织女---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牛郎、织女。

12.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瑕疵。

13.百鸟朝凤---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14.精卫填海----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15.天女散花----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16.巫山云雨---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17.沧海桑田----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18.八仙过海----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19.点石成金----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20.钻木取火----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

21.水滴石穿----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22.大禹治水----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23.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24.结草衔环----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25.月下老人----原指主管婚姻的神仙。后泛指媒人。简称月老。

26.穿井得人----穿井:打井。指家中打井后省得一个劳力,却传说成打井时挖得一个人。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27.涸辙之鲋----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28.涸辙之鱼----比喻解决问题,要从现实的时间、地点、条件出发。空话、大话、漂亮话,除了勾勒出说话人的嘴脸以外,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29.海市蜃楼----蜃:大蛤。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30.兴风作浪---兴、作:引起。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31.兴云致雨---兴云:布下云彩。致雨:使下雨。神话传说,神龙有布云作雨的能力。借喻乐曲诗文,声势雄壮,不同凡响。

32.水漫金山---神话故事,形容大水弥漫。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亦作水满金山。

33.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34.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35.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36.火眼金睛----比喻眼光十分犀利,能够识别真伪。x火眼金睛是孙悟空的专利,是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锻烧的意外收获,孙悟空常说他老孙有火眼金睛,可以识得妖怪。

37.含沙射影----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38.东兔西乌---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39.东曦既驾---曦:曦和,神话中驾日车的神。指太阳已经在东方升起。比喻驱散黑暗,光明已见。亦作东曦既上。

40.松乔之寿---松乔:神话中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指长生不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拋砖引玉的意思_成语故事

全文共 2265 字

+ 加入清单

【汉语拼音】 pāo zhuān yǐn yù

【名词解释】

将砖拋出,引回玉来。语或出《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后用“拋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亦用于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

【典故来源】

《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

有人与师游园,见兔子惊走。问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什么兔子见惊?”师云:“为老僧好杀。”僧问:“觉华未发时,如何辨真实?”师云:“开也。”僧云:“是真是实?”师云:“真是实,实是真。”僧云:“什么人分上事?”师云:“老僧有分,闍黎有分。”僧云:“某甲不招纳是如何?”师佯不闻,僧无语。师云:“去。”师院有石幢子被风吹折,僧问:“陀罗尼幢子作凡去?作圣去?”师云:“也不作凡,亦不作圣。”僧云:“毕竟作什么?”师云:“落地去也。”师问一座主,讲什么经?对云:“讲涅槃经。”师云:“问一段义得否?”云:“得。”师以脚踢空,吹一吹,云:“是什么义?”座主云:“经中无此义。”师云:“五百力士揭石义,便道无。”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拋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谈徵.言部.拋砖引玉》。

(2) 墼子:土坯。

【参考资料】

《谈徵.言部.拋砖引玉》

赵嘏至吴。常建以有诗名,必游灵岩寺。建先题云:“馆娃宫畔十年寺,水阔云多客至稀。”末二句未续。嘏游寺续云:“闻说春来倍惆悵,百花深处一僧归。”人以建为拋砖引玉。

拋砖引玉

【典故说明】

砖头是低贱的东西,把砖头丢出去,引回来却是珍贵的玉。“拋砖引玉”这句成语较早的出处,见载于《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话说赵州大师有一次在晚上讲道场合中说:“今晚为大家回答问题,有需要解说的人请出来。”在座有一位僧人便出来礼拜。大师一看就说:“我原来準备拋砖引玉,哪知引来的是一个土坯。”大师为何如此说,并不清楚,但此处确实引用了“拋砖引玉”的成语。“拋砖引玉”用来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亦用于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宋代诗人王令〈答束徽之索〉诗有这两句:“勉为瓦砾投,幸有金珠报。”见《广陵诗钞》。句中“金珠”,一本作“珠玉”。这两句也是“拋砖引玉”的用法。意思是说我勉强作成这首似瓦砾般的诗,希望引来对方如珠玉般的好诗。在文献上,和“拋砖引玉”这句成语相关的传说,最有名的大概是唐代诗人常建和赵嘏的一段故事了。相传常建很佩服赵嘏。有一次知道赵嘏要来到苏州,心想赵嘏必然前去灵岩寺游览,于是先在寺里墙壁题上:“馆娃宫畔十年寺,水阔云多客至稀。”这首诗他故意只写两句,留下后面两句,就是希望赵嘏看了以后能补上。等赵嘏前来游览时,果然在这两句诗后补了:“闻说春来倍惆悵,百花深处一僧归。”意致高妙,确是好诗。后人认为常建就是在“拋砖引玉”,这个故事见载于《谈徵.言部.拋砖引玉》。

【书证】

01.《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拋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源)

02.元.贯云石〈斗鵪鶉.国色天香套.金蕉叶〉曲:“他道是拋砖引玉,俺却道因祸致福。”

03.《幼学琼林.卷三.珍宝类》:“以小致大,谓之『拋砖引玉』。”

04.《镜花缘.第一八回》:“刚才婢子费了脣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拋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

拋砖引玉

【用法说明】

一、

语义说明 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

使用类别 用在“自我谦逊”的表述上。

拋砖引玉【造句】

01 我借着这段话拋砖引玉,希望各位能有许多精彩的论见。

02 他的一番话原盼拋砖引玉,结果却造成大家各说各话,徒增纷扰。

03 我的提议只是拋砖引玉,更周详的办法还请大家一起来深入讨论。

04 座谈会引言人拋砖引玉的说辞很巧妙,使得在座各位纷纷发表高见。

05 我这篇文章果然发生拋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各界对这问题热烈的讨论。

06 本文仅就这问题谈些浅显的看法,意在拋砖引玉,以就教于各界专家。

07 要不是你适时发言,产生拋砖引玉的效果,我看今天的讨论会可能十分冷场。

08 主席谦虚地说:“这个问题我不太懂,只谈点个人粗浅的想法,以便拋砖引玉。”

二、

语义说明 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

使用类别 用在“争取认同”的表述上。

拋砖引玉【造句】 01 她捐出所有积蓄来賑灾,希望的是拋砖引玉,造成更多的人跟进。

02 这次义诊的目的,是希望能拋砖引玉,引起医学界多关怀偏远地区的卫生问题。

03 义卖会上,主持人率先认购一条围巾以拋砖引玉的结果,引起大众热烈的回响。

04 里长为了鼓励里民参加社区服务工作,自愿出钱出力,希望有拋砖引玉的效果。

05 班会讨论捐血问题,班长首先挽起袖子,以示拋砖引玉,结果造成大家热烈响应。

【参考词语】 引玉拋砖

【汉语拼音】 yǐn yù pāo zhuān

【名词解释】 即“拋砖引玉”。见“拋砖引玉”条。

01.宋.周必大〈闻西省赏酴醾芍药戏成小诗奉简泰之侍讲舍人年兄併以丁香橄欖百枚助筵却求残花数枝〉四首之四:“从来引玉即拋砖,自笑囊空百不堪。”

【参考词语】 投砾引珠

【汉语拼音】 tóu lì yǐn zhū

【名词解释】 犹“拋砖引玉”。见“拋砖引玉”条。

01.明.徐渭〈吕礼部再灯上元〉诗:“共道胜筵须有纪,不妨投砾引珠玑。”

以上是小编为你分享的关于拋砖引玉的意思_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少儿成语寓言故事:不材之木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有位工匠名叫匠石,他前往齐国,来到曲辕的地方,看见一株大树生长在土神庙旁。这株树的树阴可以遮盖几千头牛;树身有百尺粗,树干高过山头80尺后才有枝叶,可用来造船的旁枝就有十几枝。围观这株巨树的人多得像到市场赶集。

奇怪的是,匠石竟视而不见,不屑一顾。他不住脚地往前赶路。

。徒弟们大开眼界,却不明白师傅的态度,追上匠石问个究竟:“自从我们跟随师傅走南闯北学手艺,从来没有碰见这样好的木材,您为什么一点也不看重它?”

匠石回答:“不要夸这棵树了,它是脆而不坚的树木,造船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制成柱子会被虫蛀,打成器具会毁掉,造门会流出污浆……”匠石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认定它是不能做材料的树木,正因为没有用,所以才长得这么大,有这么长的寿命!

貌似强大的事物往往华而不实。看问题、观察事物不能被表面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否则,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伤弓之鸟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

被弓箭吓怕了的。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怕的人。

成语出处:《晋书 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成语繁体:傷弓之鳥

成语简拼:SGZN

成语注音:ㄕㄤ ㄍㄨㄥ ㄓ ㄋ一ㄠ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伤弓之鸟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惊弓之鸟

成语例子:败了的,似伤弓之鸟。(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

英语翻译:the bird that has been injured by the bow

成语故事

从前精通射箭的更赢和魏王谈论箭术,刚好一只大雁由东向西飞过,更赢拉弓便射,可惜虚发一箭,谁知大雁应声落地。魏王不解,更赢说:“这只受伤的大雁离了群,飞得低,听到弓弦响,吓得不知道怎么办,一用力伤口破裂而掉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防微杜渐”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

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接着他又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

汉和帝听从了丁鸿的建议,革掉窦宪的官职,消减窦氏家族的势力。朝廷除去了隐患,国势便开始有了好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成语故事精选路人皆知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的魏国,是一代英杰曹操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司马师带剑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曹芳气愤不过,下密诏诛杀司马氏。谁知,事不机密,反而被司马师废了他的王位。司马师因篡(cuàn)位不到时机,只好另立曹髦(máo)为新王。

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原先被封高贵乡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为。那知,司马氏控制了整个朝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处处挟制高贵乡公,篡权的野心日益显露,以至天下无人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处。眼见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是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马昭的权势,只好作《潜龙诗》一首,以泄不满。诗曰: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播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吏知道后,马上向司马昭告发了此事。

司马昭一听,诗中将他比喻成鱼鳅黄鳝,恼怒万分,立刻身带宝剑随从,直入宫殿。当着百官大臣,厉声责骂曹髦,公然威胁说:“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个曹芳!”

曹髦回到后宫,痛哭一天,终于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他召来王经、王沈、王业三位大臣合谋。王经劝告他,以鲁昭公讨伐季孙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为鉴。可是,曹髦表示,宁死也不能让司马昭猖獗了。

于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诛杀司马昭,王经死谏也不听,而王沈、王业则投靠司马昭,当了叛徒。还不用司马昭动手,曹髦就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王经与三百兵士也惨遭杀害。

成语“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马昭之心”五个字,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嗟来之食成语故事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典故】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礼记·檀弓下》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带有侮辱性的

【相近词】盗泉之水、残羹冷炙

【押韵词】詈夷为跖、砥平绳直、溢美之辞、情见乎词、设官分职、蚌鹬相持、支吾其辞、朝夷暮跖、心动神驰、危而不持、......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示例】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竹头木屑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竹头木屑

成语拼音:zhú tóu mù xiè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东西。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屑:碎末。比喻可利用的废物。

成语来源:宋·郑樵《上宰相书》:“竹头木屑之积,亦云多矣,将欲一旦而用之可也。”

成语造句:梁实秋《养成好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竹头木屑的成语故事

陶侃,字士行,东晋鄱阳人,后来迁居庐江浔阳,是晋末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曾祖父。由于他为西晋统治者“一贯尽忠”,从县吏一直做到荆、江二州刺史,并掌管其他六州军事,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人物。但他戎马生涯四十余年,却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还经常勉励部下珍惜一草一木,为国为民多做贡献。

竹字开头的成语

竹头木屑

包含有竹字的成语

势如破竹 胸有成竹 罄竹难书 竹头木屑 抱鸡养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巧发奇中的经典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史记·孝武本纪》: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

西汉武帝时,迷信之风盛行。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以为求神祭神可以使子孙尊显,民可以益寿延年。有些以祠灶为业的人深得皇帝的尊崇。

当时,有一个叫李少君的人,被汉武帝召至宫中。李少君无妻无子,他隐匿自己的年龄,装神弄鬼,自言能用药物,使人长生不老。不少人很迷信他,争相馈赠。

少君也确实有点小能耐,常常能说出上百年以前的事实而且准确无误。有一次,他和武安候田蚡在一起饮酒,座中有一位九十余岁的老人。李少君对这位老人说,我曾经和你的祖父共游过某地。这位老人在孩子时曾随祖父到过此地,举座都为李少君的话而惊奇不已。还有一次,汉武帝召见李少君,说有一件旧铜器,问他认识否。

李少君说:“这是齐桓公十年时放在柏寝的那件铜器。”后来证实就是此物,宫中诸人大为惊骇,都以为李少君是个神人,可能已是数百岁的人了。司马迁把李少君这种时时发言有所中的才能称之为“巧发奇中。”

后人用“巧发奇中”来形容善于发言而能适合人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犹豫不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犹豫不决是指人处理问题举棋不定,迟疑不决,下面整理了关于关于犹豫不决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

成语释义

迟疑不能决定,拿不定主意。犹豫:迟疑的样子。

故事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出处译文

“赵王应当诚心派使臣求和,表示情愿尊秦王为帝,向他称臣纳贡。这样一来,秦王大喜之下,就会命令将领收兵回国。”可是平原君对这样的建议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样做才好。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王想夺取赵国江山,就派兵攻入赵国,将赵国都城邯郸围了个水泄不通。赵孝成王没有办法,就派人前往魏国请求援助。

魏王派大将晋鄙带领军队救援赵国。可是,晋鄙觉得秦国军队百战百胜,害怕引火烧身,就屯军于汤阴,不再向前进兵。

与此同时,晋鄙还派部将辛垣衍偷偷潜入邯郸,劝平原君与秦国讲和。辛垣衍是个能说会道之人,他说,秦国如此急切地包围赵都,是因为秦王想称帝,成为天下之主,并不是为了赵国的土地。为今之计,赵王应当派使臣求和,表示情愿尊秦王为帝,向他称臣纳贡。这样一来,秦王大喜之下,就会命令将领收兵回国,永不侵犯赵国了。

平原君听了这些话,一方面觉得赵国打不过秦国,另一方面又觉得向秦国称臣纳贡太过于屈辱,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样做才好。

这时,齐国的大贤鲁仲连周游天下,正好来到邯郸。他听说了这件事,就找到了平原君,见到了辛垣衍。鲁仲连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意见,他指出,一旦尊秦王为帝,秦国非但不会就此罢手,还会得寸进尺,继续欺负赵国。

平原君得知讲和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就打消了屈辱求和的念头,决定尽一切力量抵抗秦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门庭若市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战国策·齐策》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子市朝,闯寡人之开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豫,门庭若市

释义: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

故事: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成语故事4:回天之力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张玄素任景州录事参军时,唐太宗召见他,询问他为政之道。张玄素说:“隋炀帝喜欢专断大小事务,不信任大臣,以一个人智慧来决断天下的事,最终走向了灭亡!陛下要是能够谨慎选择大臣,观察和考核他们的政绩而加以赏罚,何必忧虑国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观察到隋末战乱不止,其实真正想夺取天下的不过就那十几个人,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数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等待着归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了解百姓为什么作乱,只是人君不会安抚而已!”太宗就擢升他为侍御史。

贞观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阳宫乾阳殿。张玄素说:“我曾经见过隋朝修宫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两千人拉一根大木,铁做的车毂走不了几里就坏了,需要几百人抬着备用的车毂跟着,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从前阿房宫修成了,秦朝就灭亡了;章华宫修成了,楚国也衰败了;乾阳殿完工了,隋朝也解体了。现在我们国力不及隋朝,百姓刚刚遭受战乱──我恐怕陛下的过错比隋炀帝还大。”太宗说:“你说我还不如隋炀帝了吗?”就停修了。

魏征知道了,说:“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成语鱼目混珠的故事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 yú mù hùn zhū )

解 释 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出 处 汉·魏伯阳《参同契》上卷:“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花月痕》:“他道你是~,你该罚他一钟酒。”

近义词 以假乱真、冒名顶替、滥竽充数

反义词 黑白分明、泾渭分明、是非分明、一清二楚

故事:从前满愿在市场买了一颗直径约一寸的珍珠,特别喜欢就藏了起来。邻居寿量在路上发现一颗很大的鱼眼睛,便误以为是珍珠就捡回家收藏。后来他们两人得了同一种病需要用珍珠的粉末和药材才能治好。寿量取出那颗叫人辨认是鱼眼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包含哲理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朝三暮四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理解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