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观后感第二季第十一期【优秀19篇】

浏览

366

作文

181

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观后感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似乎一夜之间,人们都从撕名牌的狂热爱好者变成了诗词歌赋和历史正剧的拥趸。无论综艺节目,还是电视剧,突然发生了一次风格上的逆转。《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刷爆朋友圈,《大明王朝1566》十年后复播被重新发现,惊为神作,《大秦帝国》引起的诸多热议与争议,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着某种“正剧”的复兴。

看似巧合的背后其实有着深切的原因。政策的推动、大众接受美学的嬗变、文化心理的基础,都在这个时刻与那些节目的风格互相印证。这是娱乐至死的拐点,还是多元化选择的开端,或者只是附庸风雅的昙花一现?答案只能留给时间。

《朗读者》舞台上的董卿和春晚舞台上的董卿不太一样。她不再身穿华服,也不再把发髻高高竖起,她穿着一身浅粉色套装,搭配白色的丝质围巾。她所讲的那些话也不再是导演给她的主持人文稿,她开始讲她心里的话。这一次,她的身份是主持人兼制作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我认为《朗读者》是央视从《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打造的又一爆品。

边看节目边发朋友圈谈了一点感触,没想到很多朋友留言有共鸣。此刻我从我的角度给各位朋友做一点分享。

董卿变得柔和起来

前几年在看董卿主持节目的时候我就判断董卿是一个控制型的女人。节目中不断展现她的强势,经常打断嘉宾和评委的话,让人觉得有些反感。之后就没怎么关注她,直到诗词大会董卿的蕙质兰心让很多观众惊讶,这次《朗读者》让我对董卿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发现董卿变得柔和起来,无论主持还是表达让人觉得很舒服。董卿作为制作人及主持人,用一个个"遇见"的故事和精美的文字展现出有血有肉的人生经历。

这就是她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各种不同的人,有很多人很有才但是未必懂得和别人交往,做事的时候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很好表达自己的同时还让别人舒服。

如何与人交往?我认识的李局有几句经典的话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与人合作要学会:

三把最管用的钥匙:尊重、微笑、谢谢。

三个带来:带来快乐、带来利益、带来希望。

世界小姐张梓琳分享为人母的故事

世界小姐张梓琳与大家分享了人生中母亲角色的转变,世界小姐带给她的是惊喜,而作为一位母亲则是更多感性和感动。也正如她在节目中给孩子朗读的《愿你慢慢长大》:"愿你被许多人爱,如果没有就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够睡到自然醒。"

许渊冲老爷子诠释热爱的力量

第一次知道许袁冲是源于《朗读者》,老爷子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每天却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他的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第一人"看完这个是不是觉得老爷子很狂?其实不然。

许渊冲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此言非虚。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迄今为止,有哪一位外国学者能够用中英文互译?有哪一位中国学者用英法两种外语翻译过中国的诗词?"

当老爷子和董卿聊起翻译时,活力四射、两眼发光、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爱好的最高境界,翻译乃老爷子的真爱。他说自己有一个小目标,如果能活到100岁,他要把剩下的不到30本的莎士比亚的著作翻译完。老爷子都如此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朗读者节目观后感

全文共 102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荧屏涌出一股清流,节目的本质都是一致的,参与者朗读或者背诵经典文本,以此唤醒受众心中对于往昔时光的美好记忆,以及回望曾经熟悉而今模糊的审美方式。这些节目是《见字如面》、《中华诗词大会》以及新近被关注的《朗读者》。

“朗读者”三个字,也是见字如面,是一个很清爽的词,似乎能看到一个有生活阅历的人出现在面前,于喧嚣中放缓节奏,将那些字节从心灵深处放出,冲出唇齿,闯入听者的耳膜,最终走进对方心里,于是完成以心对心的沟通方式。

因为工作关系,看了这些节目,脑海里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电影,想起几部华语影片里的朗读片段。比如许鞍华十五年前拍摄的 《男人四十》,粤语版里,梅艳芳曾用广东话背诵了一段苏轼的 《前赤壁赋》,以此怀念男主角当年意气风发的文艺青年情状。东坡先生的赤壁系列,本身就有大开大阖的豪迈气质,又透露些许壮士悲歌,导演用这段古文自然寓意张学友扮演的中年教师在不惑之年不得志的尴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年危机,而感情的出逃似乎是比较容易实施的冒险。另一方面,这种朗诵也可见导演本人不让须眉的内心沟壑,她的电影出现豪放的古文就是她的趣味,被朗读出来更是她的情怀。所以,今年她的抗战题材电影 《明月几时有》 预告片,开头就是周迅特有的低回嗓音朗诵了茅盾先生的散文 《黄昏》,画面配音相得益彰。

娄烨有一部文艺片直接取名郁达夫的名篇,就叫 《春风沉醉的夜晚》,片中有人物在情爱间隙朗读这篇文章的段落,文中的“乱走”恰好也与角色的迷乱、边缘的状态吻合。这一段朗读用得虽然刻意,但确实很是娄烨的味道。

还有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茨威格的短篇小说,将故事放在了民国时期。看过原著的读者或许不会太满意,好在片中还保留了一部分“见字如面”的情节,就是姜文扮演的风流作家在深夜挑灯夜读这个打死也想不起来的女人的来信,有些台词来自原著,比如“现在我在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错过已是一重悲剧,错爱则再加一重,电影里最让人动情唏嘘的部分就是被念出来的部分。

这是我还能记得的“朗读者”情节。它们并非电影原创,全都是被作者一笔一笔写出来的,在被胶片影像化之前就已经以白纸黑字的形式被传播,但很显然我们已经不在那个从前慢,车马慢、一个人只爱一生的时代。什么文字被朗读以及以什么样的形式被朗读,几乎成为一个不可预期的邂逅。撞见了说原来你还在这里,撞不见就进入黑屏模式了。这么想,也确实蛮伤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篇

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周末无趣加之众人推荐,开始喜欢这档节目,感觉它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继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

已播出两周的《朗读者》引起新一番的热潮。

首度“发声”的《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

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年少时曾患有腿疾的濮存昕,加之强烈的自尊心,他很盼望小学六年级快结束,离开这个学校,没人再叫他“濮瘸子”。没想到到了中学,“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号。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

以前濮存昕也会讲述他的这段经历,但是在《朗读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荣国威医生。正是这位医生,帮助他扔掉了拐杖,让濮存昕拾起了自信。现在他可以骑马、打球、演戏,用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都与和荣国威医生的遇见分不开。

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

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观后感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维和部队,一个庄重神圣的名称。无数的维和战士前往危险、贫瘠的地区守护世界的和平。2016年6月1日凌晨,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遭到火箭弹袭击,三级士官申亮亮不幸遇难,年仅29岁,危险时刻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维和部队的战士们来到《朗读者》的舞台上将朗读献给他们的兄弟。

他是《士兵突击》里的高城,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张迷龙,是《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司令员陈大雷,他就是张国强。这次来到《朗读者》,他不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是为了维和部队战士们朗读。

离家与父母的告别,毕业与老师同学的告别,分手与恋人的告别,转身与陌生人的告别……这是生离;还有亲人、爱人、友人离世的告别,这是诀别。那些你还未说出口的告别,我们在这里倾听。本期主题词“告别”,说一说那些来不及说出的告别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董卿朗读《红楼梦》观后感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从一开始,《朗读者》和《见字如面》就定位为综艺节目。在这两档节目里,当然存在以阅读为卖点的形式,但是也只是众多形式中的一种。比如唱歌跳舞做游戏,阅读除了略显高雅之外,对于节目内涵并没有什么改变。

红楼梦》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想法,实际上是在媒体资讯并不发达的前提下存在的,而在如今媒体资源如此发达的情况,读书中的很大一部分很早之前就被电影、电视乃至后来的微博、微信所取代。再追求“万卷书”,恐怕反而成了不解世情的书呆子。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外化的倾向并不仅限于中国人,如何能够寻找到资讯源头,如何能够快速地搜索有用信息,如何能够利用搜索到的海量信息并加以组织,这远比古人的穷经皓首更有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勇气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在最近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江一燕朗读了《晶莹的泪珠》,感人至深!

2006年,因为拍一部文艺片,江一燕来到了特别贫困的广西山区。虽有思想准备,但当她到达实地后,还是傻眼了。每天爬山拍戏,大巴车开在悬崖一样的山路上。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她整个人突然被打开了,在这里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能量,“他们就像石头缝里的小草一样,一出生就要自己学会努力地去寻找阳光,而不是别人给予他”。

在大山里,她不施粉黛、素衣素颜,和留守的孩子们一起上课、游戏、洗漱、抱着吉他歌唱。

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有洁癖。可当她和山区的孩子们在一起时,却仿佛忘了一切,细心体贴地照顾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五年弹指一瞬,转眼间已是2017年。江一燕在这五年间也确是在涵养才情。

除了做演员,她还有许多不同身份:拍照拿过《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奖,做公益支教入选过《感动中国》候选人,此外,她还写书、拍电影,生活丰富多彩得令人羡慕。

关于摄影,她曾如此说:“一个人旅行的时候,拍拍;一群人被撼动的时候,拍拍。也曾问过自己,为什么如此喜欢摄影?细想,时光易逝,来去无形,又或许,时光凝静,流逝的是世界和我们。按下快门的瞬间,一切被定格在时光里,不再有熄灭的从前,不再有缺席的未来,于每一天的自己,于每一刻的生命,相遇,即成永恒。”

2015年11月,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颁奖典礼上,唯一一个属于女摄影师的奖项,被江一燕捧走了。

获奖后,江一燕向曾经师从的知名摄影家董建成致谢:

“我的老师董建成,很多年都在拍摄老桥和古建筑,他说随着城市的变迁它们随时可能消失,很可惜。他告诉我按下快门的时候要有心,真心。虽然后来我改行了,但老师的话影响我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我会把今天这个奖杯给我的老师。谢谢他教我摄影和教会我爱这个世界!”

心中有什么就能看到什么,美丽的心灵才能看到美丽的世界。她的作品有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悲悯而惊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读者观后感第3期400字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前晚,随着李云迪的钢琴伴奏,《朗读者》在安静的氛围中开播,6组嘉宾依次登台朗读。他们来自社会各界,有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有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有企业家柳传志,有大众明星,也有普通夫妇。

一期节目,六组嘉宾、通过朗读六段文字,将六种不同的情感与人生体验如画卷般铺展于观众眼前。“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普通的夫妻对念着朱生豪的情诗,那一刻他们眼里只有彼此。“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濮存昕借老舍的《宗月大师》感怀曾经改变自己一生的人。“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张梓琳将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娓娓道来,表白的,是每个为人父母者对子女的一颗爱心。围绕第一期主题“遇见”,前晚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分享家书,让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随一幅幅深情画面潜入千家万户。

明星在观众的眼中去掉光环,以最平凡的状态示人,文字被以最朴素的朗读形式,诠释出深藏的情感、使命与价值——这大概是《朗读者》和其他节目最大的不同之处。

“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首播期间及播出后,《朗读者》刷爆了微博、朋友圈等公众交流平台,普通观众好评不断。

“感动,感悟人生!”西安年近七旬的卫腊梅奶奶在朋友圈里这样感慨。豆瓣网友“miss pear”则说:“无意中看到这个,一下子被吸引,然后真的看得热泪盈眶。虽然是朗读,但更注重人,也因此让情感更深入内心。看许渊冲老先生那段我哭到不能自己,先生虽已96岁,心里依然住着一个少年,那般灿烂。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朗读者都是那么热爱生活,读的字也因此鲜活感人。”

这档节目同样受到电视业内人士的关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在节目首播后的第一时间于微博发文点评:“满电视都是明星玩游戏,央视《朗读者》却别具一格, 慢下来 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家里人都兴致勃勃地边听边看边议论。《朗读者》证明着文化类节目未必 冷 ,央视文化综艺的集结今年将有新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全文共 1513 字

+ 加入清单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只是要你苦苦地等待,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勾起你的忧伤满怀,等到那酷暑难捱,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

在央视4月2日晚播出的《朗读者》中,演员张国强和在非洲马里壮烈牺牲的我市维和英雄申亮亮的战友们,一起为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朗诵诗歌《等着我吧》。申亮亮的父亲、母亲、姐姐来到现场,一起聆听这首感人心魄的诗。

受伤战友司崇昶:

深情回忆亮亮生命最后时刻

在节目中,节目主持人董卿介绍,从1990年开始,我国开始派军事力量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当中。到目前为止,我国派出的国际维和军事人员超过了两万人次,为推动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作出了贡献。2017年,中国赴马里维和行动的全体官兵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几位参与马里维和行动的申亮亮的战友也在该节目中亮相。其中,司崇昶一腐一拐地来到现场。董卿介绍,司崇昶赴马里执行任务时受伤,现在还在康复中,所以,他无法长久地站立。

“有去了回来的,有去了没有回来的。”董卿声音低沉地说出这句话后,镜头对准了申亮亮的父亲申天国,他的眼睛红了、湿润了,明显在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悲伤。和去年相比,他又老了一些。

董卿接着说,司崇昶在2016年5月31日执行任务时受伤了,他的战友申亮亮却牺牲了。

“我每次想到这到心里特别不舒服,因为我失去了一个战友、兄弟。我记得,那里马里时间2016年5月31日2时50分左右,我和申亮亮执行站岗任务,一辆皮卡围着我们营区绕行两圈,开到离我们营区有200多米的一个小土包时,突然加速。这时候,亮亮就喊话制止,然后就指挥我开枪射击。这辆皮卡撞上营区外围的一个沙箱后翻车、着火。亮亮一把把我推了出去。他说:‘司崇昶,你快撤。’我说:‘咱俩一块撤。’亮亮说:‘我是主哨。’然后,他一把把我推了出去。当时就爆炸了,我被炸飞、昏迷了。”司崇昶含泪讲述那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幕。

战友卞龙:

没给亮亮理发成了终身遗憾

“爆炸发生后,我带着快反班第一时间搜救哨兵,最先发现的是副哨司崇昶,他倚在一个小土坡上,胸前全是鲜血。我们在废墟里找到了亮亮,亮亮牺牲了。清理现场的时候,在亮亮的身下,我们看到了枪支。就是这样一个战士,在生命最后时刻,还手握着自己的武器,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还有一件事,我觉得特别遗憾。就是在爆炸的前一天,申亮亮找到我。他说:‘中队长,你给我理个发吧。’我说:‘明天有勘察任务,我明天给你理。现在,这成了我一生的遗憾。’”战友卞龙说。

申亮亮姐姐:

你在天堂要照顾好自己

“这是一个猝不及防的告别,带给战友们的是一种悲痛,带给申亮亮家人的,将会是一辈子的创伤。”董卿这样解读申亮亮的离去给战友和家人带来的影响。

在观众充满敬意的掌声里,董卿隆重介绍了申亮亮的妈妈杨秋花、爸爸申天国、姐姐申海霞。

申海霞说,直到现在,她还舍不得删掉弟弟的手机号,有时想亮亮了,她就会给他发微信:‘弟弟,姐姐想你了。’晚上的时候,她就躺在床上,把弟弟以前发给自己的语音信息播放一遍,听听他的声音,就感觉他还在自己身边一样。

杨秋花说,亮亮是个孝顺的孩子,去年在母亲节到来之前,特意领着她去了一趟县城,给她买了一双旅游鞋。如今,这双鞋她还精心包好,舍不得穿。

今年的清明节,也将是申亮亮家人第一次在这个节日祭奠申亮亮,他们想给申亮亮说些什么?申海霞说:“好弟弟,忠孝不能两全,你为国家尽忠了,对于父母的这些孝,姐姐和哥哥替你完成。你在天堂那边,自己照顾好自己就行了,也要好好的。一家人永远都会想你的,放心吧。”

董卿说:“在阿拉曼英联邦士兵墓地上有这样一条墓志铭:‘对于世界你是一名战士,但是对于我,你是整个世界。’我想,亮亮的离开,这样一次告别,可能是需要一个家庭,用一辈子去面对的创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勇气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董卿形容,当初筹建《朗读者》之难是“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为此她和同事调侃“现在明白了吧,做制作人要学会低下你那已经习惯了高昂起来的头。”

除了钱,真正困难的还是“怎么样让文化节目引发大多数人的参与和共鸣。”为此,董卿和模式研发者以及国内的众多学者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研究“《朗读者》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最后大家形成的共识是,朗读者的情感、所要朗读的文本的写作者的思想、听节目看节目的观众情感,这三种元素要和谐凝结,一定要凝结起来。

所以,观众看到:麦家很纠结地讲述完他和他父亲、他和他儿子这两代父子之间挣扎的故事之后,再来读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许渊冲老先生,他讲一个人一辈子重要的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来读林徽因;得了罕见疾病的“企鹅人”夫妇,依然乐观、依然相爱、依然行走在路上,这样一对年轻人讲完他们的故事之后,再来读同样一直在路上的三毛……这个时候,文字的魅力就产生了叠加效应,充满了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综艺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Ever yongful,ever weeping. 这是昨晚看了《朗读者》后最大的感受。 许渊冲先生在台上侃侃而谈,说起曾经翻译的《别丢掉》, 情不自禁的念起其中几句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繁星,只有人不同 梦似的挂起

不知不觉中内心哪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这大概是文字的力量,隔着几十年, 隔着满是灰尘的历史,隔着那氤氲的山山水水, 也能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我们的内心合奏一曲。

这一段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 老先生声音颤抖,热泪盈眶,我看他却是那么可爱。 作为快见证一个世纪的老人,经历远比普通人复杂波折 然而依然保留着赤子之心,疏狂又深情,会为那些美好的文字而感动 反观自己,慢慢的变的不愿意去认真的读书了,宁愿去听别人讲 身体的懒惰会带来疾病,精神的懒惰会使人变蠢 曾经想鲜衣怒马改变世界 而今日浑浑噩噩随波逐流 被迫成为了不愿意成为的人 却从不肯大刀阔斧改变一切 现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 就多读读书吧 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 成为一个思想上比较丰富厚重的人 而不是半瓶子水晃荡 这句话对自己讲了很多次了 认真的去做啊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者第六期主题“眼泪”观后感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本周末,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将以“眼泪”为主题词,邀请到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导演陆川、冻土科学家张鲁新、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创始人张家敏、丁一舟夫妇等嘉宾,感受可贵的真心和美好的情感。

当陆川在《朗读者》回忆当时拍摄的情景时,对于本期的主题“眼泪”有着独到的见解,“我希望这个片子冷峻一些,看整个电影的时候觉得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究竟为什么对于眼泪的故事,陆川会如此的不同?

2004年,导演陆川代表作《可可西里》上映,引起轰动,同年他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虽然可可西里的名字美丽,但在那里发生的事情却现实而残忍。陆川曾经说过,“《可可西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找到了拍一辈子电影的方法。”

斯琴高娃14岁登台,纵横影坛50多年。从雍容大气的西北老太太、底层小人物的党员二楞妈到康熙皇帝背后贤德的孝庄皇后,无数身份地位迥异的母亲角色被斯琴高娃演绎出“一人千面”的境界。

完美的荧屏形象与淋漓尽致的演技征服一批又一批的观众,无不让人看后拍手称赞。其实在她的心中,母亲对她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中我演了这么多母亲的眼泪,其实都来源于戏外我母亲的眼泪,所以我演绎的很多人物身上都有我妈妈的影子。”斯琴高娃说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经历的学习方式,学生时代中,每一个人都在校园朗读中感悟文字表达的力量和魅力。但是限于当时人生阅历尚浅,朗读显得较为功利,学生们更习惯用背诵一词,来替换“朗读”这一概念。其实,朗读是一种和文字的互动,更是一种读书人和作者的内心交流,朗读若到情深处,时时刻刻会牵引情感,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在朗读过程中放缓速度,甚至干脆停下来,用心品味作者在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而背诵更像是一种走马观花的体验,即便耗费了时间,却无法让人产生足够共鸣。

我们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技工处组织学生利用晚自习第一节课的时间,观看央视再度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观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普通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自己最为真挚的情感。

《朗读者》就像 “一股清流”,它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内心“清净”。看似简单的节目设置,实则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每一篇文字的选择和朗读,其实传递的是个人成长、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观。它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同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在这些《朗读者》的故事分享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真实人生故事的魅力。我们通过这些故事去发现世界,重新看待父子情、友情、爱情,告别稚嫩和执拗,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去面对感情,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人生体验。让我们行动起来,开始朗读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朗读者选择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1650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朗读者》开播以来,周六晚上收看这个节目成了我最期待的事情。昨天晚上八点,我们一家人锁定央视一套,静待《朗读者》播出。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依旧一袭白裙,依旧笑容绽放,依旧口吐莲花……这一期的主题是“选择”。

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演员王千源选择自己热爱的电影角色,成就影帝梦想;托福满分的耶鲁学霸秦飞,选择回国做“大学生村官”,将青春奉献基层;著名作家麦家,选择小心翼翼陪伴儿子度过焦躁的青春期;著名演员徐静蕾的人生,因为选择坚强而更加精彩;“汉字叔叔”理查德选择为汉字贡献所有;曾是医院院长的郭小平,选择了做国内唯一一所红丝带学校校长,为艾滋病儿童提供教育。这些选择使他们走向不同的人生。

周末无趣加之众人推荐,满怀期待打开《朗读者》,没有失望,反而给了更大的念想。惊现于文字的同时,也从心底感动,看了两期看得热泪盈眶。开始喜欢这档节目,感觉它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继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

已播出两周的《朗读者》引起新一番的热潮。

首度“发声”的《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

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年少时曾患有腿疾的濮存昕,加之强烈的自尊心,他很盼望小学六年级快结束,离开这个学校,没人再叫他“濮瘸子”。没想到到了中学,“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号。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

以前濮存昕也会讲述他的这段经历,但是在《朗读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荣国威医生。正是这位医生,帮助他扔掉了拐杖,让濮存昕拾起了自信。现在他可以骑马、打球、演戏,用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都与和荣国威医生的遇见分不开。

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

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上周《朗读者》将迎来第三期的播出,这次的主题是“选择”。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才女徐静蕾此次选择分享的故事关于一份特殊的感情,与观众分享“选择”的故事。

除了节目的内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节目在包装上也用了许多心思。记者了解到,节目设置的主题形式很丰富,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节目邀请到李云迪、胡德夫等为朗读者伴奏,除了邀请柳传志、郑渊洁、蒋雯丽、徐静蕾、刘震云等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业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参与朗读,节目组希望能“高而不冷”。

虽然节目尚未开播,不过从目前流出的一些片段,已经引起了网友们非常大的兴趣了,有网友表示很期待再有一档“爆款”节目。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皱市明一家观后感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以“家”为主题词,邀请到中国拳王邹市明一家四口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家”有关的故事。

邹市明夫妻带着两个可爱的儿子一上台,主持人董卿形容这一家是“刚柔并济”。相比邹明轩的活泼,弟弟邹明皓则文静不少。看着弟弟发呆,董卿问皓皓想什么呢,哥哥机智回答“在想你漂亮不漂亮!”

在现场秀完恩爱后,一家人开始朗读起《我有多爱你》。虽然观众最终看到的录制效果相当完美,但在朗读完后却插播进了当时录制中出现的N多意外情况。

打断讲话、现场“斗殴”、完全“失控”……从来没有谁,能让主持了13届春晚的央视主持人董卿在自己的主场如此无可奈何。拳王邹市明带着妻子冉莹颖和两位可爱的小宝贝邹明轩、邹明皓,堪称组成了《朗读者》史上最“失控”的朗读团。然而两位精力旺盛的小“拳王”显然还没到对文字产生感情的年纪,游戏打闹才是他们目前最热爱的活动。

原本父母朗读,孩子配合表演的设计在小朋友们不断“抢戏”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游戏。连董卿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节目录制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失控的一次。”不过紧接着“失控”,董卿又补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让我们觉得最快乐的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继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均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在第一期节目中,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第九期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我想把自己写的这首诗朗诵给我的自行车,这辆我亲手组装的自行车已经陪伴了我整整2年,我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今日清晨6时多,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大二男生徐国清就赶到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门前,成为央视"朗读亭"现身武汉后的第一位朗诵者。

"朗读亭"因央视文化栏目《朗读者》应运而生,目前它已走过了北京、广州、上海、杭州、西安等几大城市,今日是首次来到武汉。记者在武汉大学看到,这座高约3米的"朗读亭"外观古朴别致,内部有两个go pro摄像机以及一套完整的录音设备。朗读者进入后,只需要对着圆形的麦克风念出自己准备的内容即可。为了保障朗读者们在亭内不受干扰地释放情绪、忘我朗读,亭子外面的央视工作人员会遥控"雾化"设备,将亭子玻璃调整成毛玻璃状态。

很多《朗读者》的粉丝们昨日都是清晨七八点就赶到武汉大学,在亭子前面排起长龙。他们中有学生、教师,也有公务员、企业白领,尤以女性居多。等候的过程很枯燥,爱好者们却乐于享受,他们要么捧着一本书轻声吟读,要么互相交流,临时提高一下技巧和节奏。

央视《朗读者》外拍组有关负责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在这么美丽的大学校园里朗诵,无疑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武汉人对于朗诵的热情也是令我们意外的,今天共有140余人登记要朗诵,这个数字在我们之前走过的几座城市里面也是位居前列的,一般来说,首日登记朗诵的人数都在120人左右。"

记者注意到,这些武汉的朗读者们在进入"朗读亭"前,还纷纷在登记表上写下自己的心声。"希望成为一生的朗读者","朗读,让心灵更加美","让人间充满真情和温暖",这些寄语满满都是正能量。

据介绍,这座充满爱和温暖的"朗读亭"今天还将继续在武汉大学等候朗读者们的到来,此后它还将在武汉"漂流"6天。从明日开始,"朗读亭"将先后到达汤湖图书馆、东湖屈原纪念馆行吟阁、西北湖广场,在这3个地点各对外开放2天。

每个朗读者都有自己的故事

献给朋友、父母、老师、家乡、董卿......今日,走进"朗读亭"的人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心愿。

来自江夏区大花岭小学三(7)班的李恩妮是昨日最小的朗读者,年仅8岁。昨天是上学时间,小恩妮却坚持要请假赶到武大朗诵。小恩妮的妈妈告诉记者:"她是一个很有追求的小女孩,每期《朗读者》必看,所以我想这个小小的愿望还是应该满足她。"

这一次,李恩妮的朗诵内容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的散文《美丽的愿望》:"即使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要有一些美丽的愿望......"她说,我想把这首诗献给妈妈,希望妈妈永远幸福。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今日春光明媚,陶晓辉女士把女儿送到武汉大学附属第二小学后,一时兴起到珞珈山走走,正好遇到了刚刚开放的"朗读亭",她便报名朗读了林徽因的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

"女儿在学校也算“诗词小达人”,她能够背诵五六百首古诗词。"陶女士透露,"我要把自己朗读的整个过程用手机录制下来,带回家放给女儿听,最近我们之间产生了些小矛盾,希望她能理解妈妈的爱。"

走进"朗读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则是武大哲学学院大三学生凌佳薪期待已久的心愿,"我12岁时公开朗读的第一篇稿子是《荷叶.母亲》,十年过去了,我想体会一些不同的感觉,没想到,朗读到最后,我的情绪被彻底调动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519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每次她学习,我都是看书。很久不曾看过电视了。

现在,孩子放暑假了,我也跟着放松一下。前几日,叫上孩子一起看口碑还不错的《朗读者》。从电脑上找到了《朗读者》第6期。

说实话,董卿的外貌,我并不是多欣赏,尤其是现在又把脸整成那么一个尖下巴,每次看到这个明显是整过的小尖下巴,我都觉得把她的美又打了折扣。好在,董卿的才华弥补了这个人工缺陷。

这一期的主题词是“告别”。董卿的开场白,真的挺不错。

告别是主动的选择,有些时候告别是被动的承受,那我们如何面对告别呢?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的告别;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这么优美、深情、诗一般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的我的心。

这一期邀请到的朗读者嘉宾,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有同感,而泪流满面的是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

我的女儿从小学升入初中,在小学时,曹文轩的作品她读了不少。每次只是给她买,或者图书馆借,但说实话,对曹文轩的作品,我读的不多,总觉得是写给小朋友的。象他写的《草房子》,我也读过,但印象并不深。

这次,董卿问他:你写的《草房子》里面的主人公桑桑,父亲桑乔背着他看病,这是真事么?

曹文轩:这其实就是写的少年经历。14岁时,我的脖子处有一肿块。父亲背着我,四处求医。父亲背进背出,我被多家医院判为不治之症。我当时的感觉是,我可能要离开这个世界。后来我们去上海,一名老大夫非常有把握地说:这只是淋巴结核,会好的。父亲听到这个结论,再一次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虚拟的告别,却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告别,理解了爱。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女儿也在一边说:“妈妈,他和你得过一样的病。”

是啊,2012年的那个端午节,我的脖子左侧发现了一肿块,当时,在洛阳多家医院,做过各种检查,被当地医生诊断为肿瘤。还按肿瘤进行了一次化疗,满头秀发掉成了光头,我也瘦到80来斤。

我当时痛苦,绝望,以为我年轻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以为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就要离开我不舍的亲人,就要离开我年仅8岁的女儿。那时候从医院回到家,我都要拉上先生,换上最漂亮的裙子,让先生给我拍照,录像,想为孩子多留些对于妈妈的记忆。

在洛阳化疗一次后,我们去北京,找同学,找朋友,去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301医院,这两家国内顶级医院,在一周内得到确诊,我得的不是肿瘤,是淋巴结核,不用动手术,按时吃半年以上的药就会痊愈。天啊,不是肿瘤,那我还可以活着;并且不用手术,那我脖子处不会有疤痕,不影响夏天臭美,不影响脖子上戴项链!

是的,就是和曹文轩年少时得的病是一样的,是淋巴结核。所以,我理解他的心情,理解他父亲当年的心情,那时的泪流满面是重生后的狂喜。

我曾经说,即使演员演戏,也不会演得这么逼真。我当时的伤心绝望和后来的狂喜,真的无法表述。觉得到了地狱,又被拉回了平凡生活的地面。而原来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却原来是如此美好。

所以,这真象曹文轩所说,这是一场虚拟的告别,而不是真正的告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生了一场病,被误诊了,我并没有觉得不幸。相反,我觉得这是一场幸运,幸运的,生了一场病,渐渐意识到生命里曾经忽视的东西那么重要:

健康的身心

陪伴家人朋友的时光

穿透一切黑暗的太阳

雨后泛着青草味的空气

承载着万物的地球母亲。

愿我们的每一次告别,只是短暂的告别,我们还会再见,这就是幸福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全文共 3013 字

+ 加入清单

导演陆川在央视《朗读者》节目里的处女秀,就是朗读作家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他要把这篇散文献给多年来关注自然、默默守护可可西里的人们。在陆川的朗读中,那只面对猎人枪口跪拜的藏羚羊并没能挽救肚子里未出世的孩子,却让猎人从此放下了猎枪。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陆川自认为是个“见光死”的人,在镜头前做任何事情都会情不自禁地紧张,在镜头后面看监视器,才会觉得舒服。距离拍摄电影《可可西里》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当年在可可西里的那段经历成了陆川生命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不仅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更让他对生命和信仰有了全新的认识。

对于生和死的探讨

以天葬的仪式开场,以天葬的仪式结束,不论是谕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的无尽轮回,影片《可可西里》已然将焦点锁定在人类永恒的死亡主题上。那片土地孕育的每个生命神圣却又脆弱,无人区的奔波追逐,还有那些野蛮的放逐,让观众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无助,以及命运的无常。影片没有那种惩恶扬善的鲜明表达,充斥全片的只有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己抗争。

2004年,陆川编剧、导演的《可可西里》上映,这部电影给他带来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香港电影金像奖等荣誉,同年他还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它让陆川成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陆川曾经说过,《可可西里》给他最大的收获,是让他找到了拍一辈子电影的方法,还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的第二部电影不是《可可西里》,我可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也不可能有后面的创作。拍完《可可西里》的时候,感觉对于生和死的探讨没有做完,好像只做了一半儿。”回忆当年拍摄《可可西里》的经历,陆川说,在拍这部电影之前,敬畏自然只是在书本上读到过的概念,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的信仰,“等走过了可可西里之后,经历了那里林林总总的一切,在藏地见证了很多的东西之后,对环境的敬重和敬畏之心就根植在我内心了”。

有一次,一个地方政府想请陆川去做一个实景演出,看过之后他发现这个演出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植被和水源,就放弃了这个项目。不仅创作,连日常生活里很多小习惯也彻底改变了,见到穿皮草的人他会上前提醒,对以前喜欢的象牙雕刻也敬而远之了,以前喜欢看马戏,现在感觉到马戏团是一个有悖于自然法则的挺残酷的事情。去年,陆川的动物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和观众见面,“在拍摄这两部电影的过程中间,我的很多生活习惯、很多想法都改变了。在将近五六年的时间里,和野生动物打交道,接触环保主义者,他们对我的改变很大。”陆川说。

1971年出生于新疆奎屯的陆川,2002年凭借自己编剧、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寻枪》在中国影坛崭露头角,《可可西里》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对于陆川而言,拍摄《可可西里》的那段日子让他难忘,花了两年时间在可可西里选景,然后下去生活,再写剧本再拍。所有参与这部戏拍摄的剧组成员都存在健康遭受损害的情况,而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为中国电影创作一部不一样的作品。

陆川的电影之路是从阅读小说开始的,尽管父亲、剧作家陆天明和姑姑、作家陆星儿对他直接的帮助不是很大,但是,儿时的文学积累给他日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营养。陆川坦言,自己一直没有把电影当作一个职业来对待,“所以就很想去拍不同的电影,去尝试不同的事儿。影评人和观众有时候会希望你保持自己的风格,但我想通过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切面去了解不同的人性”。

好坏评判标准在那片土地上彻底失效

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藏羚羊绒的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陆川说,影片灵感来自有关藏羚羊、野牦牛被残酷猎杀的新闻报道,最终,那里的人们挣扎的生存状态深深打动了他。

直到今天,在陆川的记忆里,可可西里都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存在:缺水缺油,冰天雪地,狂风怒吼,流沙肆虐。可可西里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少女”,名字虽然美丽,却是一个被欲望、罪恶、死亡笼罩的地方,那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总是现实而残忍,暴力而血腥。在那海拔4700米的无人区,危险的荒漠之地,有人可以因为贪婪去掠杀藏羚羊,有人可以因为5元钱残忍地做帮凶,好坏善恶、理想现实、震撼愤怒无奈,所有这一切,都在那片土地上纠缠博弈。

人类为什要蹂躏这片美丽的土地,为什么要残害这些藏羚羊呢?因为有些女人要用羊毛装扮自己的美丽,于是有些人便通过猎杀藏羚羊以满足金钱欲望,还有一些人只是为了生存。

作为一个非典型的英雄,《可可西里》中的主人公日泰身上混杂了理想主义和残酷现实的尴尬,他不是警察,只是以西部工委的名义行动的自愿巡山队成员,他对在冰上抓住的捕鱼的人罚款,现场开条子并从口袋里把公章拿出来盖章,他指示队员卖皮子,他不顾队员和自己的性命去追那个老板,似乎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正义性和纯洁性产生怀疑。

在这部电影里,刘栋作为巡山队员,被队长日泰呼来唤去左右驱使不但毫无怨言,同时他身上也显现着鲜明的生命本性追求,而最惊人的一笔,却是他毫不脸红地伸手向做“三陪”的女友要钱,然后再转身拿着最底层女性的血肉钱,赶去捍卫一群志愿者的崇高使命。

“在可可西里,我们沿用多年简单明了的好坏评判标准彻底失效,好与坏可以在瞬间转换,一如生死。盗猎者为了生存而盗猎藏羚羊,而巡山队员为了给队友治病也卖羚羊皮。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恶人会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善。”陆川说,现实中,“好”与“坏”并非泾渭分明,更多时候道德屈从于生存,那里的人们用坚定的毅力奋斗在生命的禁区,用人们无法想象的意志生存,“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

想要给观众留下的不是眼泪,而是思考

2004年,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唯一一部参赛影片《可可西里》获得了评委特别奖。领奖台上,陆川落下了男儿泪。

生活中,陆川自认是个“泪点奇低的人”,最主要喜欢流泪的场合是看电影,经常情不自禁眼泪就下来了,有时候在飞机上对着电脑泪流满面,弄得空姐一头雾水。

在可可西里,剧组所有人都身体不舒服。在《可可西里》的拍摄中,一次意外让陆川失去了一个伙伴,他流下了痛苦的眼泪,可在电影剪辑时他又狠心删掉了很多煽情的桥段,他想要给观众留下的不是眼泪,而是思考。看过太多的生与死,感受过大自然可怕的力量,陆川想要把人类生命的脆弱传递给观众。

为了拍《可可西里》,陆川多次跟随当地的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巡逻,他最迫切要表达的就是真实。2003年8月,影片正式开拍,陆川率领剧组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我觉得煽情是对可可西里的不负责任,因为那里拒绝眼泪,只有绝望、平静与内敛”。

《可可西里》全部都在海拔3800米以上拍摄,其中有30%的内容是在无人区拍的。为了追求真实效果,剧组还在可可西里高原最高峰布格达尔峰海拔6200米处取景拍摄。在布格达尔峰,剧组遇到了电影里巡山队经常碰到的事,在风雪中露宿,极度缺氧,头痛、头晕、呕吐,高原反应强烈,电影拍到最后,原本有100多人的剧组只剩下60多人,电影的拍摄也超期一个多月。

陆川把《可可西里》当作一部纪录片来拍,片中演员基本是非专业的,陆川逼着演员们去感受最真实的绝望,一次次去跳冰河,一次次去陷流沙,到最后,他们已不是在表演,而是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朗读者观后感第六期2024年

全文共 1918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中,倪萍捧着一束鲜花缓缓走向舞台,主持人董卿看了一眼就泪崩了,一边擦泪一边迎上前去。录制结束,倪萍接受媒体的采访。在倪萍58年的人生中,荣誉有过,坎坷有过。她说如果有来世,不要爱情,不要孩子,不要父母,她就想一个人过……

1 “被取代”时曾经很“悲壮”

倪萍一共主持了两百多期《综艺大观》,后来台里决定公开选主持人,同事都特别怕伤害到倪萍,“下午两点公开招聘”,声音轻得像跟地下工作者接头一样。当时有8个主持人面试,最后周涛上,第一次见周涛,倪萍用“悲壮”形容自己的心情。

《综艺大观》录制新主持人的时候,倪萍坐在在观众席,镜头切到自己,按照导演要求,她热烈鼓掌表示欢迎。晚上回家后,她一夜没睡,“当有人取代你的时候,你会觉得失去了一块阵地。”

倪萍嘴上说得再慷慨,心里还是有点赌气的。2002年,杨亚洲找她演《美丽的大脚》,她觉得年纪大了,选择的机会少了,40多岁的时候尝试一下新的角色。那一年,倪萍调到了电视剧制作中心。

春晚也是如此,倪萍前后一共主持过13届春晚,她说:“(春晚)是一个特别光荣的岗位,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岗位,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岗位,是一个运气的岗位。你做过了不会辛苦,你离开也是自然而然。我成熟得比较早,衰老得比较早,提前预见了自己的未来……”

倪萍回忆:“《综艺大观》是最得意的时候,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综艺大观》一直播,我就像疯了一样。现在回头看看,我都很怀念那个时代。”

2014年,倪萍回到央视主持《等着我》,那个时候,她已经胖得厉害,“这个节目每一次录我都很累,心累。我同情这些苦难者,我努力在帮他们,但是能力有限,所以心里很着急。倾听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慰藉,所以我是一个比较好的倾听者。”

2 不主持了还有别的事可以做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骂声,有人说她老,说她丑,说她三观不正。她也想变美,但是,她只要往美容院床上一躺,脑子里全是事儿,如坐针毡。热瑜伽减肥也半途而废,“我没有时间,我要回去画画。”倪萍有钱,两辆顶配奥迪,多处房产,她对自己“抠门”,但她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捐款100万元,为西部缺水的农村捐款100万元。

有人问:您在主持道路上还会坚持多久?她说:“我不知道。反正目前做《等着我》,我还坚守着。有一天不做了,我可以做的事很多,比如我写书、画画、拍电影,都是我想做的事。总而言之,生命中还有许多能再上一个台阶的事。”

倪萍喜欢做饭,家里煤气炉上总炖着东西。她在一张紫檀大画案上作画——画画这个爱好,是她跟好朋友、歌唱家苏小明学的。2011年,倪萍拿起画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朋友说她是华丽转身,她母亲说她是“滑稽转身”。

倪萍说:“主持节目也好,拍电影也好,画画也好,写书也好,对我来说不存在转换问题。拿起笔来我就能画、能写,拿起话筒来我就能主持。这些都是骨子里的。”

3 儿子如今是生活的重中之重

倪萍40岁才生下了儿子森。森11个月时,倪萍发觉他老是摔跤,眼睛不能注视,不能随着光线游走,抓不到眼前的物品。到医院去,结果很不乐观——先天性白内障,治疗的最佳时间是新生儿出生8到17周之间。

森的眼疾发现得太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倪萍那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恐惧,“作为母亲我并不是特别坚强,我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常常脆弱和无助。”多少个后半夜,她灯也不开,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姥姥劝她:“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

为了带孩子去美国治病,只要酬劳比来回机票高的活她都接。直到森10岁,医生才说等以后结了婚再来复查。倪萍听到这话,满眼泪水,看着儿子说:“60岁再结婚吧,妈妈不想再来复查了。”

在《朗读者》里,倪萍讲述了这段苦难,泪眼婆娑。那10年为了孩子,她债台高筑,迅速衰老,拍杨亚洲的《雪花那个飘》,零下十几度,脚放在冰河里泡太久受了大寒落下的病根,她现在腰不能久坐,腿不能久站。但她说感谢有这份苦难,让她变得更加坚强。

如今,森快考大学了,倪萍有空就会去陪儿子。母子俩有时候也会聊聊未来,“我还是说你放松,你自己去选择考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专业。应该说我们这些年的经历锻炼了我,更锻炼了他,他很坚强。这一点我挺欣慰的。”

如今儿子是倪萍的全部,她对名誉、金钱已不再有任何欲望。未来,她有两个心愿,“一是写长篇,写一个清冷的母亲。写我们姥姥,妈妈,我这一代,以她们为引子吧。我着重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感受,亲情和血缘的感受。还有一个,是希望儿子身体健康,等以后让我可以帮他带带孙子……”

在一次电视访问中,倪萍曾说:“我下辈子不想要父母,不想要孩子,不想要爱情,我就自己一个人过。像苏小明一样,舒舒服服泡上一次玫瑰浴,点一支香烟,倒一杯红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