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历史事实【热门20篇】

中国如此多的历史人物,你最熟悉谁?不如给大家介绍介绍吧。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历史事实,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1708

作文

1000

触摸历史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妈妈有一条压箱底的旗袍,大红色的,像火一般鲜艳。

那是她和爸爸刚刚结婚的时候买的,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幅妈妈穿着旗袍的照片,照片已经泛黄。

旗袍放在箱子里时间已久,妈妈偶尔把它拿出来晒晒太阳,我才得以一窥其容颜,这条旗袍上的颜色已有些淡淡褪去,还有些折痕,一切的一切都透着沧桑的历史感。

现在早已不流行这种旗袍,市面上有着各式衣服,换句话说,旗袍只属于它曾经流行的那段历史,如今,它已淡出人们的记忆,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了。

这条旗袍引起了我对那段历史的深深联想,旗袍为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因为它上面的花纹图案,或是其自身的材料,无不都透露着一种时代女性之美。反观这条丝绸裁剪而成的旗袍,我仿佛可以看到当年的情景。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悠长的石板街,两边坐落的是古镇,迎面走来的是三五成群的少女们,她们的旗袍有的是鲜艳的,有的是朴素淡雅的,无一不散发着美丽。穿着这些旗袍的少女,也是充满活力的,她们笑着,如花如梦。

旗袍的美,使得中国女人在含蓄上平添了几分奔放,在稳重里又增加了几许妖冶,在娴静中又洋溢着不少妩媚。它的质料,它的曲线、它的温润,它的华美,它的饱满,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展示出旗袍夺人魂魄的魅力来。

民国女子最爱旗袍,张爱玲曾言:就是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可见这是怎样一般的情感了。而我对民国,记忆中还有张爱玲和林徽因一般的才女。天才作家张爱玲便是名副其实的民国旗袍代言人,她的一生曾经亲自设计裁纸数百种样式的新潮旗袍,她所到之处,无不汇聚的是惊叹赞美之声。

一回头,我又回到了现实之中,但在家中,在窗外,早已经寻找不到那份典雅美好了。

旗袍是时代的产物,让我感受到了与之相关的那段历史,无需出门便可以浮想联翩,如同一卷卷录像在面前闪过。所以一提起旗袍我大都会想到那种高雅端庄的气质与那些才华横溢的才女们。

正是眼前的这条旗袍,我才得以触摸到那段历史,触摸到属于旗袍的美,那份属于东方的独特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难忘历史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难忘历史》是我觉得本暑假最好的一本书。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中国人的光辉历程。这本书主要是一些从古到今的历史典故。比如它有三国之事,也有现代的红军征途。其中我喜欢三国的一篇故事,由林汉达编写而成,名叫《一身是胆》。

这个故事,讲的是刘备夺取汉中与曹军决战,他派黄忠去战,夏侯渊因黄忠不下山,于是不再管他。但这时候黄忠立马冲下去,把夏候渊杀了。希了夏侯渊后,打听到北山有敌军粮食,便去夺取。半路却遇敌人突击而失败。赵云听到北山有动静,便去看。他看到黄忠被追杀时,立刻冲上去把敌人解决而且用”空营计”吓跑了敌人。第二天刘备得知,来到赵云营里来看他,将士们让他看了夜里交战的地方,便说:赵将军真是有勇有谋啊!"“是啊是。

他可真是一身是胆。"将士们说。说罢,刘备便给赵云庆功。庆完功说:“敌军坚持不了多久了”。最后因天越来越热,闹了疾病,粮食也不足,手下也跑了不少,就退兵回长安了。从此汉中是刘备的地盘。

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是赵云杀退曹军的场面,对赵云有几分敬畏,也非常佩服。我佩服赵云是因为他有勇有谋,能够用计将敌军赶走。我喜欢这本书就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伟大的英雄故事值得我们学习,有太多的谋略与太多的智慧。用知识去积累,让事实去验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用知识和视野去战胜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读懂了历史人物作文500字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题记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里,有多少人如点点斑斓的星光,驱散了未知的迷雾,有多少人如低吟浅唱的笙萧,拔动了暗然的心弦。

我在书中跋涉、寻觅,只是为追上他们的脚步。

我读懂了你一生悲苦凄凉之后的爱国情。不畏挫折,屡次遭贬,但是你却矢志不渝,忠于楚国,忧国忧民,不易二主,“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的爱国情得到了后世千万人的景仰和钦佩。

屈原,我读懂了你忠贞的爱国情。

一代王者,威震四海;一世英雄,气吞寰宇。“霸王”是他的代名词。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小时便指着秦王:“我可取而代之。”这精神让人敬佩。即使是四面楚歌,也要尽自己全力拼死一搏。宋有李清照写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霸王生命的真实写照。

项羽,我读懂了你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对酒当歌,浪荡不羁,契阔谈宴,任性好使,建安风骨,豪情壮志。他大气坚毅,越战越勇。数次从逆境中走出来,重振雄风。

曹操,我读懂了你的乐观豁达。

如果说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他们就是长河中闪耀的珍珠;如果说历史是一片沙滩,那么他们就是沙滩最美丽的贝壳;如果说历史是一片夜幕,那么他们就是天空中闪耀着的星星……

我读懂了你们,是你们照耀了历史,给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勇往直前的动力,我读懂了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杞人忧天的典故历史典故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杞国有一个人,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他常常会想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万一哪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啊?到时岂不是要被活活压死吗?

从此以后,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没有地方安身,他越想越觉得危险,越想越觉得可怕,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朋友们看他这样忧愁,整日精神委靡,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会那么容易就塌下来的,即使天真的塌下来了,也不是你一个人担心就能解决的啊!何况,天不过是由很厚的气体聚积而成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大气之中。放心,天不会塌下来的。”

杞人听了朋友的话,又说:“如果天真的是大气组成,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是会掉下来吗?”朋友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由会发光的气体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朋友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仍然在为这个问题担忧。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塌下来,一会儿又担心太阳、月亮和星星会掉下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天没有塌,日月星辰也好好地挂在天上,但他仍然在为此担忧。后来,他因忧虑过度而去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将记住李白作文800字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风,轻拂过书卷,一片醉在清酒中的叶,恣意地飘,飘进兴盛的长安。

这男子眸子一丝醉意,向一见他便惊艳了的那人,提笔挥墨,“问白是何人?”哈!“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记得他少年时,挥手舞剑,引得飒飒声响,休息时便捧一本奇书而观之,喜欢书里或人们传颂的神仙,或许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够仗剑行走四方,做个自在的大侠吧?于是他像大多同岁人一般,不惧世间险恶,对人生充满希望,写下了《拟恨赋》,对于那些有大作为的人说:“已矣哉!”却又道“桂华满兮明月辉,扶桑晓兮白日飞。”就好像是一个人亲眼所见暴雨包裹的电光闪电后,出现的万里晴空。以至于后来他写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对侠客浓浓的倾慕尽在其间!

可是这世界总是复杂的,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当太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使自己为了俗事陷入困境,于是他作出《行路难三首》,不平于宫廷政治的黑暗和险恶,却无可奈何,那么干脆不将这些俗事置放心间,任他们去斗吧!去猜忌吧!反正他是相信“长风破浪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况且“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何须在意虚名!历史上的人们,又有几个,到底是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呢?太白挥一挥衣袖,斟酒一杯,笑看尘世。

“仙人”总是要懂得孤独的,何况是“嫡仙人”呢?皓月当空,花开娇美,太白身边却无友无亲,官场失意可向谁诉?罢了罢了!这般自由,这般美景,怎能辜负?这首《月下独酌》出现在这样一个夜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连明月和他的影子也能结成酒伴,然后太白弄剑起舞,一齐在花间欢乐;多么浪漫,多么自在啊!

他旷达乐观、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将这份浪漫成就得独特,奇妙的构想和自然的夸张令后人望尘莫及!过去一千多年,清人敬他的诗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

四季不断地交替,花开花落,云起云变,一叶青色漾起酒中波纹的时候,是否会记起醉卧在历史星河中的李白

他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重温红色历史作文400字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维护和平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只有和平才能互惠互利,战争往往两败具伤,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因为现在的和平都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下面这个人物就是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小英雄雨来。

星期五的下午钱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叫《小英雄雨来》,它讲的是在战争时期有一个小男孩他叫雨来,他是一个很调皮的小学生,每一次都会被老师骂。

直到有一天,日本鬼子到了他们这个村子里来了,他就变得沉着冷静,在敌人面前他还敢说徦话,要是换成我们的话那肯定不行。

这到有一天他为了救出老师,他居然和小伙伴们装成棵枯死的树木浮在水面上,日本鬼子从他们的身边走过去也没有发现枯木是假的,我真想对他说你真棒,竟然能用自己的本领打败敌人救出自己的老师。

海塞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啊!人们只有这样世界才会真正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欲擒故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61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欲擒故纵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参考!

基本介绍

【读音】:yù qín gù zòng

【注音】ㄧㄩˋ ㄑㄧㄣˊ ㄍㄨˋ ㄗㄨㄙˋ

【解释】: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释义】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纵:放开。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欲擒故纵【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灯谜】欲擒故纵(打刑法名词一) 谜底:假释

【英文翻译】letting the enemy off inorder to catch him

内容概要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军事上,“擒”,方法,“纵”,(使其降伏)是目的。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对于拼命抵抗的敌人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使其降伏)或歼灭敌人。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换一种解释,就是:用擒获的方式使人服从!这里的“纵”是象形文字。

故事

欲擒故纵建兴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帅而用之。

译文

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进攻南中(平定南方蛮族的叛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听说蛮族的渠帅中有个叫孟获的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人民都佩服、尊敬他,(所以)悬赏将士生擒孟获。等到抓住孟获以后,(诸葛亮)让他观看蜀汉大军的兵营、战阵,问他说:“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厉不厉害?”孟获回答说:“之前不知道您军队的虚实,所以打败了。现在承蒙您恩赐让我观看(贵军的)兵营、战阵;如果您军队的实力不过是像这样子,是很容易战胜的。”诸葛亮笑了,放了孟获,让他组织军队再战。如此这般,放了七次又活捉了七次,然而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再战。孟获不肯走了,说:“您,真是天威啊!我们绝不再造反了。”于是大军行进到滇池。南中平定了,全部使用本地民族的渠帅担任官吏。 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原因:

让孟获服的心服口服,让他忠心的为诸葛亮效力。

示例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那时不但安公子怀疑,大约连读者此时也不免发闷,无如他著书的要作这等欲擒故纵的文章。”

近义词

欲取姑予、诱敌深入、欲擒先纵。

反义词

放虎归山、养虎为患。

典故溯源

欲擒故纵【出 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典故其一】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 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欲擒故纵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三国人物【典故其二】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 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

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欲擒故纵造句

1) 这篇推理小说,利用欲擒故纵的笔法,紧紧扣住读者阅读时的心情。

2) 会说故事的人往往使用欲擒故纵的技巧,来吊听众的胃口。

3) 本文对环境工艺中运用欲擒故纵法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哲学内涵进行了探讨。

4) 这是对方欲擒故纵的手法,你可要小心应付。

5) 诸葛亮欲擒故纵,七擒孟获。

6) 眼下,你可能想要别人继续追你,同时你却在玩着欲擒故纵的把戏。

7) 我们这次释放了一名盗匪,只不过是欲擒故纵,以便诱捕匪首。

8) 女警;你现在是在玩欲擒故纵的游戏吗?只因为我吻了你,所以我已成为网中鱼是吗?…我想我被甩了。

9) 有时不妨以退为进,先退后进,有时可以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有时则要适可而止,止于至善。

10) 也许这和你所想的恰恰相反,但是这招欲擒故纵会增强它的诱惑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潘郎掷果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注引晋·裴启《语林》曰:“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

释义用法潘岳 (字安仁) 年少貌美,他出游时,妇女见了都很喜爱他,争着往他的车里掷果子,车上都盛满了。后用此典表示男子受妇女喜爱或借指美男子。

用典形式

【掷果】 唐·李白:“遥知向前路,掷果定盈车。”宋·柳永:“檀郎幸有,凌云词赋,掷果风标。”

【掷赠】 唐·白居易:“唯君堪掷赠,面白似潘郎。”

【潘果】 南朝梁·简文帝:“玉车争晚入,潘果溢高箱。”

【潘郎】 唐·韦庄:“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宋·周邦彦:“秾李夭桃,是旧日潘郎,亲试春艳。”

【掷安仁】 唐·白居易:“偷须防曼倩,惜莫掷安仁。”

【潘令舆】 明·陈子龙:“梦入平原宅,春留潘令舆。”

【潘岳果】 唐·李商隐:“必投潘岳果,谁掺祢衡挝?”

【潘郎车】 南朝陈·徐陵:“潘郎车欲满,无奈掷花何。”

【掷果河阳】 唐·骆宾王:“掷果河阳君有分,贳酒成都妾亦然。”

【潘仁载果】 南朝陈·王瑳:“曹王斗鸡返,潘仁载果来。”

【潘郎挟弹】 唐·刘禹锡:“廷尉张罗自不关,潘郎挟弹无情损。”

【潘郎掷果】 宋·杨亿:“应知韩掾偷香夜,犹记潘郎掷果年。”

【乱果掷行车】 北周·庾信:“连杯劝上马,乱果掷行车。”

【果掷潘河阳】 北周·庾信:“歌撩李都尉,果掷潘河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的记忆永留心间作文600字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日子黄了,心中的希望绿了;记忆淡了,心中的浮尘少了。时间似那坚韧的利斧,在我们的心中劈下深深浅浅的痕,那留下的不是伤痛而是刻骨铭心!

历史的车轮碾过五千年的峥嵘岁月,时间留给我们的是那车辙中飘荡而出的一腔爱国之情,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那家世的和平奋不顾身地献身沙场,只为换来国家安宁,时间不会使国之英豪的名字磨灭,他们的事迹将永垂不朽,时间使中华的记忆更加深刻,时间让中华儿女的情意更加绵长。

生活,的确是不完美的,但留给人的却往往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项羽走了,没有留下帝王霸业,甚至连一抔黄土也找不到,但他留下了英勇的战姿,留下“楚河汉界”的诚信,留给人们深深的敬佩与痛惜,这样的人生不也很好吗?

诸葛亮走了,没有留下蜀国的兴旺,留下的也许只有一座祠堂,但也恰如厚厚一本《三国演义》中最耀眼的明星,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嘴里,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心里,这样的人生不也很精彩么?

孙中山走了,没有留下一个民主独立的资产阶级国家,却带走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永远也抹不去的英名,这样的人生不很远大么?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向前流走,高尚的民族精神永不褪色。时间不会使民族记忆风化,因为它记载了中华儿女五千年追求和平奋不顾身的伟大和坚决,历史的记忆助我们分辨妍美丑,善恶对错,在时间的冲刷下它必定熠熠闪光,再放华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的呼唤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90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声音,来自于孩子的心声;有一种声音,来自于母亲的召引;有一种声音,来自于历史呼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丞相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铮铮誓言。只要他点头,金银珠宝、雍容华贵的生活就会立马实现。可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下,宁愿选择壮烈地死去,也不愿苟且地活在元军的“善待”下,他深知自己是大宋臣民,他绝对不能做出任何背叛大宋的事情,他身上背负的“忠诚”,是给我们后代人树立了永垂不朽的榜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这个一心一意为国的人,听着他的名字,就会令人终生难忘,他为他的国家付出了多少辛苦;屈原,这个一心一意敬国的人,念着他的名字,就会令人感慨万分,他为他的国家花费了多少心思;屈原,这个一心一意爱国的人,想着他的名字,就会令人叹惜不已,他为他的国家做出了多少贡献。但在五月初五那天,他背起一块石头,这是一块作为他的国家唯一的一块净土,背着它,抱着必死的决心,毅然跳入汨罗江。国在人在,国亡人亡,他那颗忠烈的赤诚之心,为我们后人开辟了一条英雄之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东汉末年,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刘备欲伸张大义于天下,然屡次遭受失败,危难之际,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过了一年,诸葛亮出使吴国,联吴抗曹,火烧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往后的二十年,诸葛亮一直尽忠尽责地为蜀国效力,七擒孟获,平定南方;空城计,化险为夷。公元223年,刘备去世,托孤之孔明。公元234年,诸葛亮二次出征平定中原,病逝五丈原,享年54年,他一生不图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佳话。

我不得不承认,历史的声音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在这片中国历史的土地上,不断演绎着亘古不变的人生戏剧。人们从用粗犷的方式传承着古老的香火,到先辈们粗糙的双手接过上苍的祈祷……我们不断探索先人们创造的奇迹,不断挖掘先人们遗留的文明;当我们发现了古人创造的奇迹时,就会欣喜若狂;当我们枕着古人遗留的文明时,就会自豪万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因为有你,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璀璨;因为有你,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绚烂;因为有你,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辉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追随你,我们倾听你,我们更爱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典故精选:贾人渡河_800字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人看来,“商”和“贾”的语意无大差别,都是贸易的意思;但在古时候,“商”和“贾”在经营方式上却有所不同,所谓少卖为“商”走卖为“贾”。从一个地方买进,到另一个地方卖出,用这种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贾人。

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成康之治指西周时成王、康王相继在位的四十余年间,形成了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

为慑服商顽民而建的成周城落成后,辅政大臣周公还政于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坚持节俭,克制多欲,缓和了阶级矛盾。又令周公制礼作乐,即王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大规模推行自周武王时就开始的分封制。西周分封,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从而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加强周王朝统治的作用。

康王之世,周还曾命诸侯征讨淮夷、东夷,加强对异邦的控制。康王在位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不忘过去,牢记历史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戴若涵朱棣文小学3年级

今天下午,阳光明媚,我们太仓日报小记者们参加了在太仓市委老干部局举办的建国70周年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到了太仓市委老干部局,走进一楼党员活动厅,迎面坐着三位精神矍铄、笑容可掬的老爷爷。主持人招呼我们小记者坐下后便逐一介绍三位老爷爷!戴干老爷爷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抗日战争和南下解放太仓,并以太仓为第二故乡,参与建设太仓,发展太仓的艰辛故事!张震爷爷讲述了他参加中原突围,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保存共产党领导下的有生力量的故事!王志强爷爷在读高中时期了解到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朝鲜战争,他响应祖国号召,写血书参军参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为完成上级交付的一个月内抓获一名美军战俘,以便掌握美军作战意图,赢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讲述结束后,我们还分组向三位老爷爷请教了些问题呢,比如说:参军苦吗?戴干爷爷的回答是:“不怕苦,不怕难。”参军后悔吗?戴干爷爷的回答是:“不后悔,越打越有劲。”等等。

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能有这么美好的生活,都是靠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创造的,他们的故事必将激励我们倍加珍惜现在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报国途径千万条,老爷爷们所处的年代,他们选择了最危险的战争,和平年代的我们,通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开拓视野,学到真本领,为将来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平沙落雁》背后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43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古琴曲,现存的琴谱就达五十余种。与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后,并无脍炙人口的掌故。

《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载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这样解题《平沙落雁》:

“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按说崇祯七年的时代,正是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的时代。朱明王朝王祚将尽,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时刊印《古音正宗》,也许作者另有深意。上面的解题文字意趣昂然,并无半点忧天悯地的情绪在内。也许“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两句,正是中心点题之句,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逸士即隐士,指隐居山林的读书人。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易》曰:“天地闭,贤人隐。”从现实急流中退却下来的文人,在山林、田园中找到了最后的栖身之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说法。中国历代文人及其作品,受中国隐逸文化影响甚深。逸士虽“处江湖之远”,但社会影响力有时并不弱于“居庙堂之高”者。

最早的隐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商朝的伊尹曾隐于市肆,周朝的姜尚曾隐于山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隐士层出不穷。汉代以后,隐士的身份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一般指那些不与朝廷合作而又具有一定文化影响力的人。三国魏晋时代是隐逸最盛行的时代,士人“以高隐为贵”,诸葛亮、陆机、王猛、谢安等历史名臣都曾有过隐逸的经历。

真正的隐士应该“只钓鲈鱼不钓名”,但是,渐渐地,自魏晋以降,隐逸却有极端化、世俗化的倾向。隐士中的一些人,他们不但“钓名”,而且“钓利”。他们把隐逸做为获取名誉和功利的手段。也有的当权者,为获得礼贤下士的名声,刻意逢迎隐逸山林的士人,有的甚至不惜以“假隐”充“高隐”。

《晋书·列传第六十九》记载,隆安二年(399年),东晋权臣桓玄(桓温之子)发动叛乱,把持了东晋朝政。自魏晋以来历代都有隐士,偏偏当时却一个也没有。桓玄觉得很没面子。为获得礼贤下士的名声,他赶紧派人找来了西晋著名隐士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之。先让皇甫希之隐居山林,由桓玄资助各种费用。然后桓玄下召将皇甫希之征为著作郎,但又指使皇甫希之故意推辞不接受,然后桓玄下召封皇甫希之为“高士”。此事传为举世笑谈,时人戏称这种隐士为“充隐”。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见于唐代刘肃编的《大唐新语·隐逸》。唐时的卢藏用考中进士后,特地隐居终南山中,但他身在山林,心在朝堂。与当时的朝士交往密切,后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授官左拾遗,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另一个隐士司马承祯尝被召,将还山,卢藏用指着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司马承祯慢慢道:“以在下看,这是仕官的捷径啊。”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终南捷径”。此时隐逸已成为一条做官捷径了。

士人的隐逸,根据其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儒之隐和道之隐。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则进,天下无道则隐。儒之隐者大都抱有“兼济天下”的抱负。而道之隐则无任何功利目的,通过遁世来使心灵获得最彻底的明澈和宁静。对于那些既有从政经历又有隐逸经历的人来说,其隐逸分为仕前隐和仕后隐,即先隐后仕和先仕后隐。《平沙落雁》所表现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虽身处隐逸之地,犹胸怀“鸿鹄之志”,应属于儒之隐和仕前隐。

真正做到彻底的隐逸,谈何容易。自古以来,象陶渊明、谢灵运一样纯正的逸士少之又少。古代大多数的逸士,或为世情所困,或因言获罪,最终归隐山林,潜居幽庐,也许不过是为世人做出的一种姿态而已。他们表面上超脱,但内心里也许从未平静过。

从这个角度来看,《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的选择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从茹毛饮血到致富小康,从狼烟四起到四海归一……华夏民族走过了沧桑的五千年,中国共产党也迎来了九十华诞。今天,让我们打开那尘封已久的记忆,回到那风风雨雨的岁月里,去感受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场景……

太阳早早的爬上了云端,菊花耐不住寂寞,探出小脑袋来打量这个有趣儿的世界。浙江嘉兴的南湖上,这时的莲花已经不见踪影了,留下的只是几个绿的发黑的莲蓬,看上去一点儿也不显眼。谁知就在这不起眼的外表下,却正孕育着生命的奇迹。就在这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历史翻上了新的一页。

鱼儿在寻找大海,鸟儿在寻找蓝天,人们也在寻找新的生活。在敌人的围剿下,长征开始了,从强渡大渡河到飞夺泸定桥,再翻雪山,过草地……不知牺牲多少了红军战士,可你们却一点儿也没有抱怨,一点儿也不愿放弃……为了党,为了人民,你们舍身取义,慷慨献身,你们不愧为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这是历史忍着血流不止的疼痛,做出的选择。今天的我们,还懂吗?

后来,在人民的欢呼声中,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祖国迎来了丽日蓝天。

文革十年,历史的长河又转过了弯,中国共产党又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终于做出了符合人民意愿的重大抉择,拨开云雾见晓日,继往开来谱新篇。

有人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话一点也不假。“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是党的历史上重要和辉煌的一页——邓小平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从此中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了。正是他的一个圈点,从而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袁隆平,大家都不陌生,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他种出了令西方人羡慕的“东方魔稻”,可他也只是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的一员。没有他们的努力奋斗,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看,高楼盖起来了,火箭飞起来了,高速连起来了,人民口袋鼓起来了,国家的实力也强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你,历史选择了你,你是我们的骄傲。只要我们永远握住你的手,就是握住幸福,握住锦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文化作文700字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慢慢历史长河中,风华早已逝去,年岁不再重来。以历史为镜,不止于明得失,重要的是对自我境界的提炼与升华。

21世纪的脚步来得很匆忙,生活都进入了快节奏化,无可异非,现代化的都市人们已经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概念很模糊了。他们不知道国粹“京剧”还有阿娜多姿的一面;他们不了解‘舌尖上的中国’的神韵;他们不清楚各地非物质文化带给生活的一丝丝小情调。沉睡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华夏巨龙已然苏醒,当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元素相碰撞时,生成的不应是盲目从众,更多的则是延续与发扬。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种族,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可置疑,我泱泱华夏大国,上上下下传承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石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比拟的。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己为国的无私到群雄争霸,百家争鸣的哪个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从‘书成换白鹅’当初王羲之到三足鼎立、乱世枭雄的三国时代;从‘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到独白‘白酒问青天’的苏轼,呈现了一个诗词繁华的时代;从元军入关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一个屈辱,动荡大的时代出现在我们眼前。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辉煌过,不可一世过,但也卑躬屈膝过。峥嵘岁月稠,历史是让我们铭记,文化石让我们传承,孰重孰轻,尔等自知!

当时光的脚步悄然走过,雁字回时,可曾记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需要我们承载的是什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自己的根不能忘,自己的本不能丢。我爱我的民族,所以我学会‘孔融让梨’的大度胸怀;我崇尚我的民族,所以我懂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与自豪;我尊重我的民族,所以我明白谭千秋老师舍己救学生的真正意义。中华文化,不会消散在物欲横流的21世纪,它将会在我们这群昂扬向上的90后传承,发扬下去。

如果说历史是一口大缸,那么时间越长,里面所包含的“文化液体”只会越发的醇厚,甘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秦始皇的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1053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秦始皇修建了很多的宫殿,单单咸阳的周围就建有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下面一起来欣赏秦始皇有关成语故事吧~

秦始皇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其功绩是伟大的。但是,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还要负担沉重的遥役,被征去修阿房宫、陵墓、筑长城达200多万人。秦始皇的暴政,给自己种下了覆灭的恶果。 在中华大地这个历史舞台上,上下五千年中来去匆匆走过了许多位风云人物。秦始皇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了重重脚印的一位。他从父亲秦庄襄王手中接过了秦国先公先王传下来的统一六国事业的接力棒,奋力拚搏,终于跑到了终点,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秦帝国。

离奇身世

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秦是当时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近的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即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的儿子。子楚的母亲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又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在中间,不是长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选人质时便选中了他,于是他便作为了人质送往赵国那里居住了。

当时,阳翟有个叫吕不韦的大富商经过赵国国都邯郸时,遇到了子楚,吕不韦是个善于投机钻营的人,一遇到子楚便觉得“奇货可居”,打起了要利用他来赚取功名利禄的算盘,于是便倾心结纳。子楚身在异国他乡,备感孤独寂寞,现在竟有人如此关心自己,不仅令他感激万分,于是两人渐渐成为好朋友。

吕不韦决定想方设法让子楚不但能够回到秦国,而且还要在秦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他做了一系列精心的策划——他很熟悉当时秦国的内幕,知道安国君虽然最宠爱华阳夫人,但是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于是他便打定主意要让华阳夫人过继子楚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呐,自己肯定会利用特殊的政治资本赚来无数的钱财。

于是,吕不韦拿出千金送给子楚,让他广交朋友,他自己则带着大批奇珍异宝,去了秦国。到了秦国之后,他首先找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啊。吕不韦施展口才了,说子楚如何贤达,如何聪慧,广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有时思念得都泪流满面。吕不韦又劝说华阳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华阳夫人,让她尽早在众公子中过继一个,并立为储君,不然等到自己年老色衰的那天,有何依靠呢?现在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何不趁此机会,立子楚为嫡嗣,这样子楚必感恩不尽,夫人也就终身有靠了呢,何乐而不为啊?

虽然深受太子宠爱,但无子嗣一直是华阳夫人耿耿于怀的心事,经姐姐一番游说,华阳夫人欣然同意了吕不韦的主张,于是她便利用安国君的宠爱,说服了他立子楚为继承人。

从此,子楚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了子楚足够的钱财,还让吕不韦做他的师长,扶助子楚。 而吕不韦与子楚的交情也越加深厚,他们一起期盼着子楚回国做太子,准备以后继承王位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吕不韦是个深谋远虑的人,此时他已经开始为将来依靠子楚在秦国大展宏图做准备了,他先是不惜重金买来邯郸的一位名歌妓赵姬为妾,等她怀孕之后,吕不韦就对她说:“我打算谋取秦国的天下,现在子楚在赵国做人质,尚未娶妻,我打算将你送给他,因为他以后必定要回到秦国,也必定会登基,等他去世之后,我们的儿子就必定会被当作子楚的子嗣,继承王位了,那么秦的天下不就是我们的了吗?”赵姬答应了。

于是吕不韦便刻意制造了个机会让子楚与赵姬见面,子楚一见赵姬,便立刻被绰约多姿、风情万种的赵姬迷住了,吕不韦便借机“慷慨”地把美人拱手相让,而美人已怀有孩子的事却隐匿不提。不明就里、感激万分的子楚当即表示若他日后为秦王,必与吕不韦共享富贵。

子楚得到赵姬之后,与赵姬日夕绸缪,八个月后,赵姬生下了一个儿子了,子楚也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因孩子出生之日恰好是农历正月元旦,因此取名为正,后来就改为政,又因为出生在赵国,所以就叫赵政。

三年后秦赵失和,邯郸被围,赵国在秦国围攻时想杀死子楚,结果吕不韦重金贿赂了守城门的官员,于是子楚才得以逃出了邯郸城,跑回秦国。赵政和母亲在外祖母家的掩护下,逃过了杀身之祸。

子楚回到秦国见了华阳夫人就哭着诉说多年离别的思念之情,因为华阳夫人本是楚女,所以子楚就特地改穿楚服。华阳夫人激动不已,对子楚说:“我本是楚人,你能曲体我心意,我愿养你为子。”于是子楚便拜只比他大三岁没有子嗣的太子妃华阳夫人为母了。从此早晚问安,格外殷勤。

六年后,公元前215年,秦昭襄王死,安国君即位,这就是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子楚立为太子。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也恢复到以前的友好状态,秦始皇和母亲得以回到秦国。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先是为父亲服丧一年,正式即位后仅仅三天便死了。于是子楚即位为秦王,就是秦庄襄王,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立赵姬为王后,赵政为嗣子,这时的赵政因为回到了秦国,因此已改成了国姓嬴,改名为嬴政。子楚没有违背当初的诺言,不但让吕不韦做了相国,而且还封他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还拥有上万名家僮,吕不韦终于靠投机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因为子楚过着糜乱的宫闱生活,精血耗尽元气大伤,即位四年之后便中风身亡,年仅三十六岁。于是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嬴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啊,因为年幼,便由太后赵姬听政,国事都委任吕不韦,称为“仲父”。

发奋图强吞六国

当年赵姬与吕不韦的感情就非常好,现在虽然做了太后,地位尊贵,但守寡时间一长,耐不住深宫寂寞,便和吕不韦又重新走到了一起。可是,随着嬴政一天一天地长大,吕不韦惟恐败露了,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便给自己找了个替身,他向赵姬推荐了嫪毐,让嫪毐冒充宦官进宫,入宫服侍赵姬。从此赵姬与嫪毐在后宫朝夕贪欢,不久赵姬就怀孕了。嫪毐与赵姬密商,买通卜人,假称宫中不利母后,应该迁居避祸。嬴政不知有诈,就请母后徙往雍宫。从此母子不在一处,不必顾忌,以至于赵姬连生两个男婴,嬴政均不知晓,反而在母亲的要求下,封嫪毐为长信侯,赐他数千奴婢,食邑山阳。

这样,在嬴政的身边有了两个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嬴政满二十一岁,依照秦国的旧制,第二年要举行加冠礼,然后就可以亲政了。而吕不韦和嫪毐却在此时向他,尤其是嫪毐则依仗赵姬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甚至私下与赵姬密谋,打算将他们的私生子,立为嗣王。可是嬴政在挑衅面前是不动声色的,而是按计划举行了加冠礼,暗地里却在寻找机会,铲除威胁。

嫪毐虽然威权日盛,但毕竟是个市井小人,得意时难免会忘乎所以,有一天,他与一个大臣饮酒,喝得酩酊大醉,便与之起了口角,嫪毐叱骂对方说:“我是秦王的假父,你敢与我斗嘴?你难道有眼无珠,不识高下么?”那位大臣不甘心受辱,便将这些话告诉了嬴政。嬴政听到此等消息,不禁勃然大怒,立刻秘密派人暗中调查。后来得到密报,说嫪毐本不是阉人啊,确与太后有通奸且生子的丑事。嫪毐得知消息后,不甘坐以待毙,便伪造诏书想乘机叛乱,杀掉嬴政,结果被早有防备的秦始皇平息。嫪毐被捉,最后被五马分尸,诛灭三族了。他的同党被诛杀的有二十多人,牵连的多达四千多家。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赵太后则被软禁起来,最后经过群臣的劝说,嬴政才亲自把母亲接回咸阳。

吕不韦因送假太监进宫伴太后,犯下欺君之罪,本当连坐,因念他侍奉先王有功,功罪相抵,被免去相国职衔,勒令去河南乡下闲置。吕不韦在河南住了一年多,山东各诸侯国,多派遣使问讯,使者络绎不绝。这件事被嬴政知道后,为了防止他谋变,嬴政就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却能封土洛阳,食邑十万?你和秦国又有什么亲缘,却得到仲父的称号?你快给我滚到西蜀去吧!” 吕不韦看完书信,长叹数声,几乎泪下。他想如果告知嬴政自己是他的生父,那么性格暴戾高傲的嬴政,为了不让家丑暴露,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可是如果去了西蜀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想来想去,他觉得不如就此自尽,免得受苦。便取了鸩酒,勉强吞下,顷刻间毙命。几年后赵姬也死了,赵姬死后,嬴政把母亲悄悄埋在了子楚的陵墓中。

至此,嬴政可以说是清除了对自己政权构成威胁的所有对手,于是他便开始对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在嬴政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在他们的辅佐下,嬴政采取了远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后难,中间突破,后扫两翼,最后灭齐的方针。在执行中又及时抓住可乘之机。灵活机动地变通主攻方向,在军事进攻的同时,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两者结合,得心应手,加速了统一的进程,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最先灭掉的就是韩国,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然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称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赵最后灭亡。

在秦王二十年,大将王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败了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后来,燕王只得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军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获,燕国也被灭了。同时,魏国也被秦军灭掉的。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国的秦军因为兵力太少,被楚军打败。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了六十万重兵,结果呢,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楚国了啊。

最后灭掉的是齐国。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国都被灭掉后,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秦国大将王贲在最终灭掉燕国后,领兵大举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从此以后,春秋战国以后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诸侯争霸,连年混战局面结束了呢,六国统一于秦。秦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这时,嬴政才三十九岁。

实行改革建帝国

统一六国以后,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因而称自己为始皇帝,意即从他开始,从此以后,中国历代君主均称皇帝。羸政称始皇,意即从他开始,他的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他推行了一整套维护统一封建帝国的改革措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认为必须由皇帝来掌握全国的政权,不能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 于是他废除了自殷、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即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万户以上),一是县长(万户以下)。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百姓五家为一个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十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传达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卫;卫尉,就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工作是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同时负责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则是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官员;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归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

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而是加重处罚。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对于官吏要求很严,必须通晓法律,但也给了很高的地位。

这样从中央到地方,一切权利均集中于皇帝,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君主统治。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

为了保卫北方领土,他让大将蒙恬率军北防匈奴,并把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以抵御匈奴的袭击,秦的长城西起甘肃岷山,东到辽东,共一万多里,号称“万里长城”。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奇迹之一。

秦始皇还下令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三条,一条向北通到了内蒙;一条通向东面的河北和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两湖和江苏。弛道宽达五十步,两旁每三丈远就种一棵青松树。弛道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

为了根绝先前六国后裔的反叛行动,秦始皇将后裔贵族们连同富豪等12万余户,一律迁到了咸阳附近,这样便于监视,同时也繁荣了都城的经济。

同时,秦始皇还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和货币,汉字也得到了统一,以秦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这大大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苛政猛于虎焚书又坑儒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志满意骄,凶暴残忍,酷法严刑。无休无止地征调赋税和夫役,修长城、建宫殿、筑陵寝、开边戍守使刚刚脱离战乱之苦的广大农民,又陷于疲于奔命的劳役之中。

秦始皇很喜欢六国华丽的宫殿,所以,每当灭掉一个国家,他都要让人将宫殿的图画下来,然后在咸阳照样仿造。秦始皇修建了很多的宫殿,单单咸阳的周围就建有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在这些宫殿中,最大最有名的还是阿房宫。因为在秦末已经被项羽烧毁,所以其规模究竟有多大,现在无法估计,但根据历史记载,光阿房宫前殿的东西就宽达五百步,大约相当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当于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门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来防止人带兵器行刺。在殿门前排列着十二个铜人,即用没收民间兵器熔铸而成的那十二个铜人。但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

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

为了聚集财富以供自己竟然大兴土木的,秦始皇就制定了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本来按照传统,人们都主张和长辈同住,以便尽孝,而秦始皇则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了,这样国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

秦始皇的暴政导致民怨沸腾,为了防止老百姓对自己的反叛,秦始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秦法仅死刑就分为戮、腰斩、车裂、坑(活埋)、 凿颠(凿破头脑)、抽胁、枭首,并推行连坐法和族诛,这些严重刑法的实施,就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严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处罚当然就相当严厉,常将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原来百姓渴望统一,结束无休止的战争,是想从此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秦的暴政让他们失望至极,秦的民心丧失是它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以残暴著称的封建统治者。焚书坑儒是他最骇人听闻、震烁古今的暴行之一,数千年来受到千夫所指,众口所矢,几乎妇孺皆知,被称作知识文化和知识分子在中国遭受的首次大规模的浩劫。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丞相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及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在秦统一之前,秦王政对人才的意见可以说是相当重视。但这些是他为了实现其至高无上的统一目标而暂时将其暴戾的一面掩藏。现在统一大业已经实现了,他暴戾的性格便不再掩藏,也没必要掩藏了。因此有人敢批评他,挑战他的权威,秦始皇便不能容忍了。当时很多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他还将不少人流放,长子扶苏劝阻他,也被他外放到边疆。

向东求仙寿终归西

秦始皇非常迷信,有一次他因风水受阻而不能渡湘水,归罪湘君女神作崇,于是遣发3000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树木以资报复。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他为了能永居帝位,幻想成神成仙。最初他想皇帝的宝座由他一家独坐,要“传之万世”。但传之万世还不如他自己坐万世更惬意,于是他便迷信成仙,妄想长生不死,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寻求仙丹妙药。他听信了当时著名的方士,徐福、卢生、韩终、石生、侯公等人的欺骗,多次入海求仙,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了。秦始皇后来率领百官群臣到泰山封禅,五次大规模的出巡,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劳民伤财,虽有向天下人炫耀自己文治武功的目的,但到东海寻求长生不死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药,秦始皇的出巡总是到海边去,因为他听说神仙总是在海边出现。到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现在山东成山角)两次,到琅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传说是神仙常来登陆的地点。每到一个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药,著名的徐福东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为秦始皇去求采“长生不死”之药的。

为了兴建阿房宫和骊山墓,秦始皇从全国各地共征发了七十多万民工,耗费了无数的钱财物资,因而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到公元前211年,在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就发生了一起咒骂秦始皇的严重事件。那一年,有颗陨石落到了东郡,有人因为痛恨秦始皇,就在上面偷偷地刻了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件事传到京城,可把秦始皇气坏了。他马上派御史大夫到东郡去,追查是谁在陨石上刻的字。御史大夫在那里追查了许多天,始终没有查到一点儿线索。秦始皇非常生气,索性下令把陨石附近的老百姓全都抓起来杀了。

秦始皇本来就迷信,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就更加疑神疑鬼,整天是坐卧不安。后来,他找来卜筮令,给自己算了一卦,卜筮令对他说:“陛下今年犯了点儿灾星,不太吉利,只有搬家或者到外边去巡游,才能消灾免祸。”秦始皇听了卜筮令的话,就决定到东方去巡游。秦始皇大规模的巡游一共有五次,这也是最后一次。

公元前120年,秦始皇率领大队人马外出巡游。他从都城咸阳出发,直奔南方的云梦(现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区),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着,乘船东进,在丹阳(现在安徽当涂)上岸,到了钱塘(现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会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会稽山。下山后,从吴中(现在江苏吴县)北上,继续他的求仙之旅。为了能见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着海边北上,但总是一无所获,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没想到到达平原津(现在山东平原县)时,由于旅途劳顿、身体疲惫加上高温等因素,使得秦始皇一病不起,随行的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时日不多,但因为秦始皇忌讳说“死”字,所以没有人敢向他问身后的国事如何安排。随着病情越来越重,秦始皇也知道自己已日薄西山,活不了多久。他这时想到了死后的皇位继承问题,便想到了老成持重富有政治头脑的长子扶苏,想让扶苏继位,可是此时扶苏因提出反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而被派往北方监军,于是秦始皇让随侍的中车府令赵高赐公子扶苏书信,叫他速回咸阳,守候丧葬,准备即位。书信好后,赵高却迟迟不出发,藏在手中。当出行的车队到沙丘(今河北平乡)时,秦始皇就断了最后一口气。秦始皇死时仅五十岁,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称皇帝十二年,总共三十七年。

为了防止秦始皇的儿子们争夺皇位而导致天下大乱,丞相李斯封锁了消息,将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车里继续向咸阳赶路,但热天中尸体开始腐烂,散发出臭气,为了掩盖,李斯让每辆车上都装了一石鲍鱼,用鱼臭掩盖尸体的腐臭。

赵高是个宦官,他的父母都是秦国的罪人,据说是秦统一战争中灭赵时的俘虏。赵父受秦宫刑,母亲是官奴婢。赵母在秦宫中生下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而为奴。后来秦始皇听说赵高身强力壮,懂点“狱法”,提拔他作了中车府令,是专管宫廷乘舆车与印信、墨书的宦官头儿,秦始皇还命令赵高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学习法律。赵高始终以坐上皇帝的宝座为目的,可是无奈他无法左右活着时的秦始皇。现在秦始皇死了,对他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于是他决定假传遗诏,一步一步实施他篡权夺位的计谋。为了拉拢李斯,他竟借扶苏不喜欢李斯的事实来蛊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诏书,让胡亥继承了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让他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消息以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

秦二世即位后,残暴的统治不在其父亲之下,仅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赵高所杀,秦的江山也在风雨中分崩离析,秦始皇想传到千代万代的王朝仅到二世便结束了。

秦陵之谜

秦始皇死后被葬在骊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样。皇帝原来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后来,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样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规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无上的皇帝陵墓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至于百姓的墓,不但要称为“坟”,还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触犯法律,要受处罚。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就开始修建陵墓,直至公元前210年入葬,陵墓的修建工程长达37年,用工最多时达70余万人。陵墓的封上呈平顶的四方锥体,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高115米。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高76米。陵墓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75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均四面有门,并有门网建筑。

陵墓建得很豪华,因为墓室很深,有泉水渗进,为了阻止泉水,便用铜汁浇铸。墓顶则用无数珠宝镶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样子,底部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的样子。墓室里还有文武百官排列两边。一切都仿照在世时的样子。为了防止偷盗破坏,墓中遍设机关,如有人进入,弓箭会自动发射。

秦始皇陵周围陪葬坑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例如秦兵马俑坑,自1974年被发现以来,引起国内外考古学者、历史学者以及广大旅游者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兵马俑坑建造规模宏大,埋藏的文物丰富、精湛,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兵马俑坑布局严整,结构奇特,布成军阵的陶人或着铠甲,或披战袍,手持矛、戈、戟等兵器,姿态神情各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身份、兵种、性格、可谓如生。由于兵马俑坑建造近于秦始皇陵,因此自发掘以来,国内外学者一般都认为,这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也就是说,这支装备齐全、威武雄壮的兵马俑队伍,是守护黄泉之下的秦始皇。……这些陶俑的数量如此巨大,仅被发掘出土的就近万个,且它们真实而规范,又带有不同的个性。兵马俑在流传至今的任何史书中都毫无记载,可以说是连蛛丝马迹都没有,实在很令史家惭愧。

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后来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著称于世,一九六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中国古代帝王均立后,秦始皇却未曾立皇后,致使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没有皇后墓。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制度化,秦国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各种国家制度已臻完善,秦统一中国后更全面建立了各种制度,并定出了皇帝的正妻为皇后、母亲为皇太后的制度。但是秦始皇帝始终没有设立皇后,这成为令人费解的千古之谜。

秦始皇陵在今陕西省临潼县成城东五公里外,南靠骊山,北临渭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帝王陵墓。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帝王即位常称“南面称孤”,这“南面”也就是面朝南的意思。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生前派谴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又多次亲自出巡,对东海仙境十分向往。可惜徐福一去杳无音信,回归无期,使始皇帝亲临仙境的愿望如同泡影,这不能不成为秦始皇晚年的一大遗憾。即使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天国。于是秦始皇建造了这坐西向东的陵墓。

而对于秦始皇的死亡原因,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这两种观点,至今尚无定论,不过,人们对解开此谜充满信心,因为据考察,秦始皇陵没受破坏,秦始皇遗体尚在,而且墓中大量的水银形成的水银蒸汽对遗体有冷凝防腐作用,待秦始皇陵发掘之时,不仅秦始皇死亡之谜可以解开,而且还可能看到秦始皇入葬时的遗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追寻历史的足迹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是六朝古都,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这个暑假,我紧跟着历史的脚步,来到了这座城市。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这座伟大而壮观的陵墓修建在雄伟的钟山南麓。爬上高高的山峰,来到了中山陵脚下。登上这392级台阶,就来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孙中山先生静静地躺在用玉石建成的陵墓中。他为推翻封建专制呕心沥血,受到了万人敬仰。

追随着历史的脚步,来到了总统府。总统府是国民党蒋介石办公、休闲、住宿的地方。总统府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既有中国古代传统的江南园林,也有近代西风东渐时期的建筑遗存,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建筑历史。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大总统府。孙中山逝世后,这里变成了蒋介石办公的地方。

追随着战争的气息,来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一位失去了刚刚满一个月孩子的母亲抱着孩子的尸体,抱头痛哭。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泪流满面地背着自己的父亲,此时的父亲被炸药炸成了两半,惨不忍睹。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再也看不到他们可爱的笑脸,多么痛苦啊!30万人的冤魂在天空中飘荡着,憎恨这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一缕硝烟拉着我的手,来到了雨花台烈士陵园。雨花台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但在1927年以后却被蒋介石当成了屠杀共产党的革命烈士的刑场!据统计,从1927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在这22年中被杀害在这里的共产党和革命烈士达10万人以上!恽代英、邓中夏、罗登贤等著名共产党人就在此英勇就义!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雨花台,在南京人民的精心保护和努力建设下,越来越显得端庄秀丽,它景色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而洒在这里烈士的鲜血,孕育了震憾人心崇高的革命精神。

紧跟着历史的脚印,来到了南京博物院,看到了很多的文物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力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美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记住历史展望未来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里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里面一些时代人物令我难以忘怀。尤其是杨靖宇、董存瑞、王进喜、焦裕录等人令我赞叹不已。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都抱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个信念。

杨靖宇任抗日将领,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倒在了长白山上,敌人剖开他的腹部,里面全是草根、树皮和棉絮,这使敌人为之敬畏。董存瑞在**隐藏的一痤桥型暗堡猛然的火力封锁线上左腿受伤,但他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用自己的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就这样,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王进喜带领工人开采石油。焦裕录帮兰考人民除“三害”……

啊!这些忧国忧民的人们看到此时此刻的新中国,他们会有多高兴!

想想以前,再看看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我想,有些人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多少志士仁人曾经上下求索。然而,一个一个办法都试过了,都不灵。这才找到了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以后。我们面临的环境极为复杂,使我们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新的陷阱。今天,我们要实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实现民族的振兴,任务更艰巨。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小学生要努力完成老师让做的事情,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而且要像那些革命先辈一样“捐躯赴国难,社死忽如归”,要不断战胜新困难创造新的更伟大的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触摸历史作文800字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我爱听那铜钱旋转而掉落于桌面的清脆之声,一声一声,总能激起我心中的涟漪,让我触摸历史的痕迹。

家中有一枚这样的铜钱,据祖母说那是民国时期的钱币,黄褐色的钱币上还有些金属的味道,有的地方却已经发黑,兴许恰好是历史的岁月所留下的吧。

每逢佳节,祖母总会将那枚铜钱取出,久久凝望,从我还是孩子的时候,然后用布巾包好,放在那只深红的有些掉屑的木箱中,然后又锁起来。我想祖母大概是很爱惜它的,要不然早就流失了吧。

我好奇着想知道这背后是否有着隐情或是故事,后来年老的祖母才给我讲述起这段沧桑的历史,原来小小钱币竟然见证了那时的风起云涌,有着一个时代的缩影。

祖父曾是一名抗日英雄,只是在一次战争中便再也没有回来过,独留我祖母和爷爷几个儿女。听祖母说那枚铜钱是他前往战场前留下的,他信誓旦旦的说一定会回来。

谁能料想,那钱币竟是最后唯一一件祖父的东西了。

天边的红日还是照旧冉冉升起,在天间,在白云间,晕染开来,红的很特别,犹如烈士的鲜血,也是那天,祖母在村边的老槐树下被告知祖父牺牲的消息。

祖母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独自将一群儿女抚养成人,看着他们长大,结婚生子,守着他们在日后这没有战乱的岁月里幸福生活。

我无法想象生离死别的残忍,更无法想象坚强的祖母是怎么撑起了这个家,在没有粮食的时候,她握着手里的银币,一遍遍告诉自己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

直到现在谈及那枚银币,祖母的眼角依旧会有些湿润,那是痛苦,思念还是感激呢。悠悠数载,她到底默默流了多少泪水呢,一人拉扯孩子们的辛苦又有谁清楚呢。

祖母将她对祖父的深厚感情寄予那小小的铜币上,这样的伟大坚韧,让我想起了昭君的琵琶曲,史铁生母亲的合欢树,原来自古以来女性的那份坚强是一直那么伟大的。

过去的终究会过去,可那些情感却永远不会随风而逝。那份感动那份敬佩,会永远藏在我心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秦始皇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91 字

+ 加入清单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

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伕,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

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

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