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嘉庚精神征文汇总3篇 作文怎么写(精选20篇)

导语:雷锋精神,需要你我他来传承与发扬。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雷锋的优秀作文,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1333

作文

335

弘扬心中的长征精神话题征文3000字

全文共 3275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风雨同舟,生死相依,涌现了数不清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人故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弘扬心中的长征精神作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长征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可以有不同的归纳、概括。

第一,理想科学、信念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胜利,是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胜利。长征初期,由于党内的“左”倾错误,根据地丧失殆尽,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长征开始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领导红军的李德在战略退却中奉行逃跑主义,又造成湘江战役的惨重失败,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党和红军并没有停止步伐,而是“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他们靠的就是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红军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胜利的坦途。

第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集中反映。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硝烟和自然环境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红军将士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功翻越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浪涛翻滚、暗流涌动的条条江河,穿越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而且强健了体魄,磨砺了意志,锻炼了作风,提高了战斗力。

第三,独立自主、唯实创新。长征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经典范例。红军之所以被迫进行长征,最直接的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拒绝并压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亦步亦趋地跟着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转,无视中国革命的现实,无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创造,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精神,从而也就完全丧失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自主权和能力。红军长征初期接连受挫的惨痛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中国革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遵义会议迈出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对右、反对“左”、坚持正确路线,基于中国国情和红军战略转移的实际,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第四,顾全大局、紧密团结。这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作为一次涉及全国各支红军部队和各个根据地的大范围战略行动,全党能否始终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几支红军能否完全置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之下,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命运和革命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神不散的整体,使敌人无法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根本实现不了各个击破的图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帮互助,把战友当做亲人,把部队当做自己的家,凝结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革命集体。正是这种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精神,使红军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第五,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新型的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长征胜利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处处关心和爱护人民,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长征是一次图生存的远征,军事上处于无后方无依托、非常险恶的境地,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红军纪律极为严明,不侵占民宅,不违犯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并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用人民军队的崭新形象,赢得了劳苦大众的爱戴。

红军长征虽已成为过去,但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浴血重生的光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有着许多重要启示。

一、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在总结长征经验时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无论过去搞革命还是现在搞建设和改革,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领导权威,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前提。

二,艰苦奋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艰苦奋斗,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万里长征留给后人的一个重要启示。可以说,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长征胜利的宝贵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艰苦奋斗的作风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否则,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伟大事业就有变色之虞。弘扬长征精神,就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三,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长征是一曲团结协作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风雨同舟,生死相依,涌现了数不清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人故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同样离不开团结协作精神。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戮力同心,形成思想合力和行动合力。另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作保证。没有社会各个方面的团结协作,和谐社会就丧失了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自觉地站在党的事业全局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明大义,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同奋斗。

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牢固根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是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稳固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中,我们必须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一直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高度信赖,尤其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施政新风范,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党确实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红色精神引我成长征文600字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哀思无限。今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白塔红色广场缅怀先烈,追思他们为国为民国的情怀,铭记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激扬我们澎湃的斗志。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一致的步伐走向“赵祚传英雄纪念碑”。在来的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刚跨进广场,却怎么也笑不起来了,心中荡起一丝悲痛。穿着整服装的学生代表,庄重而严肃地抱起花篮,一步步向烈士雕像靠近,轻轻放下了花篮,再小心翼翼地整理了花篮的飘带。这时,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行人停下了脚步,鸟儿停止了歌唱,风儿也停止了咆哮,都在为烈士致敬一般。

接着,全场人员闭眼为烈士默哀。此时,我思绪万千: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战斗岁月中,有多少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他们在祖国危亡之时,扛起了保卫祖国,拯救祖国的重担!是他们用生命、热血换来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想着想着,脑海里又如放电影一般闪过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画面。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子弹全部打光时,就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五壮士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让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他们砸碎枪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之后便纵身跳下悬崖。此刻,我更是感慨万千:在生与死之间,大部分人选择活着,而他们却选择牺牲自己。烈士们同样是父母生养,同样有家人,但却能为国为民舍弃小家。他们这血染的风采,延续了时代的红色精神,让每一个人中华儿女为之震撼。

青山树立,绿水唱歌。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在前进的道路上虽然充满困难,但我们一定要传承烈士们的红色精神,踏着他们的足迹奋勇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纪念抗战胜利71周年征文:传承抗战精神

全文共 1227 字

+ 加入清单

71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71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71年前,中国,北平,卢沟桥,一个连的中国士兵助手在卢沟桥的桥头堡上,抵御装备精良的数量几倍于己的日军,拼到全连只剩下四个人。71年后,四个老人看卢沟桥上的狮子,不觉潸然泪下。

71年前,前苏联,斯大林格勒,苏联红军在与数目众多的德军进行巷战。到处都是德国的狙击手。一个红军刚跑出去,眉心就有一个黑点。与他同行的战士躲在门后,虽然与他的尸体离的很近,但又不能去把尸体拉回来,无奈的士兵抱头大哭起来。71年后,71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71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郊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随后,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七七”卢沟桥事变。就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拉开帷幕。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进攻了波兰。从此,欧洲人民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苦难中。在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作为西方主战场,承担了抗击德、意法西斯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苏德战场上,苏联人民和苏联红军抗击了80%的德国法西斯武装力量,以罕见的民族牺牲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永载史册的不朽功业。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承担了抗击日本的主要任务,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对人类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

71年过去了,二战过去了71年,法西斯也不复存在了。71年前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的军人与平民的灵魂得以平息了。

战后,德国人深深的忏悔着,同时也对战争受害国做了相应的赔偿。德国是个知错就改的国家,他的行为也得到了一些国家认同。可地处东方的日本,对于中国于东南亚一些国家战争赔款一直都没有落实,更令人可恨的是连一句口头道歉都没有,导致东亚的一些国家与其关系疏远。自然没有几个国家认同它了,在战后表示出忏悔。虽然东亚各国要求日本首相不去参拜靖国神社,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每年参拜如故,导致东亚局势十分紧张,有碍于世界的和平。这证明了日本还是一个军国主义浓重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是不会长久的。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的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学习嘉庚精神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陈嘉庚》这篇文章写了陈嘉庚平时的生活之所以极为朴素是因为陈嘉庚想为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出一份力,他把自己所有的财富献给祖国。

今天,我又了解到了关于陈嘉庚的一些事迹,内容如下:

陈嘉庚住在新加坡,他在那儿办了许多学校1946年陈嘉庚把钱全部捐给了学校而自却过 着简朴的生活。衣服补了又补,去哪儿都带着针线包。有一次,管理员看陈嘉庚那么简朴就买了一只鸡给陈嘉庚改善生活。却被陈嘉庚扣去一个月的工资。还有一次陈嘉庚的朋友来看他,买了一斤糖果,反被陈嘉庚批评了一顿。陈嘉庚说:“该花的,再多也值得,不该花的,一毛也不许浪费。”

因此,我联想到了曾经:在一则新闻中也看到像陈嘉庚一样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的人。他是一位老人,本来他应该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了,可是这位老人天天在外面捡破烂,每天粗茶淡饭,过着极为朴素的生活。但这不是因为老人家里贫困,也不是因为老人的子女待他不好,而是因为这个老人正在帮助几个贫困山区的孩子完成学业!

这种精神是多么伟大啊!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而陈嘉庚与其他富翁的不同就是,他过着和我们平常人由一样的生活,而不是和其他富翁一样披金挂紫,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陈嘉庚是我们所有中国人民心中的榜样,我觉得这种精神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学习景海鹏飞天精神征文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50岁的景海鹏再度出征。作为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指令长,他将和“新人”陈冬一起执行此次载人航天任务。至此,他成为中国第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将打破中国载人航天的多项纪录,成为中国飞得次数最多、时间最久、高度最高的航天员。

年过半百,作为一个“二度飞天”的航空英雄,他本可以安心的享受家庭温暖和人民赞誉,但是为了那曾经的航天梦,他再一次披起了战袍,第三次踏入太空之旅。

同样是国家和人民的儿子,领导干部要学习景海鹏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观,在国家有需要时,义不容辞的担当责任,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的梦想。不逃避、不抗拒,争做人民心中的“英雄”,听从国家的召唤,为社会主义事业尽职尽责。

作为一个从小有“飞行梦想”的少年,景海鹏不只是空想,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了这个伟大的梦想。领导干部要学习其“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拼搏奋斗,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提升自我修养、服务人民群众、建设城市乡村、改善精神文明等方面下足功夫,以个人的“英雄梦”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三度飞天,这是许多人不敢想象的事。但是在景海鹏身上却成为了现实,这其中的艰辛难以想象,不仅要面对身体素质的挑战,来自各处的精神压力也是一大困扰。50岁,说老不老,说年轻也不年轻,但是50岁还能保持20岁一样的激情,这值得领导干部去学习反思,为什么在日常工作中就没有动力和激情,同样是国家任务,不管是“飞天”,还是“为人民服务”,都应该保持一颗积极进取得心,不因为枯燥就放松懈怠。

作为领导干部,应当如景海鹏一样有梦想、有使命感、有责任感,不怕困难、不怕挑战、不怕岁月侵蚀,保持一颗进取、拼搏、奋斗的心,去相应国家的每一次号召,去完成每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英雄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弘扬长征精神征文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就爱文秘,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纵横1xxxx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排除万难,胜利到达陕北.

光阴荏苒,一晃70年过去了.70年前的长征,红军表现的英勇是史无前例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副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人类军事史上一个空前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壮举。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茫茫长征路,途中艰辛谁能体会?寒风刺骨,风如刀一般割在脸上。在冰天雪地中,一支长长的队伍,宛如一条巨龙在云雾中蜿蜒盘旋,慢慢地蠕动……夜,伸手不见五指。草地上坑坑洼洼,沼泽连片,没有道路,没有人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泥潭。坚强的红军战士硬是咬牙挺过来了,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在7天内走过了60xxxx里的黑草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mzd的《长征》读起来总是那么令人振奋,使人倍受鼓舞。是呀,敌人的围剿算得了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得了什么?只剩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又能算得了什么?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黑草地,这些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坚强的红军战士征服了吗? 虽然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战士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但红军前辈们留给我们的丰硕的精神财富是永存的。他们在那种艰难困苦中对革命理想和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和无比忠诚。英勇顽强,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憧憬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崇高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及至今不忘的历史使命。他们高尚的品格永远是一剂催人奋进的催化剂,永远激励着我们。

这使我又想起了毛主席的语录:“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没错,长征是宣言书,它不仅宣告了共产党的胜利,更是宣告了我们建设祖国的决心。长征是宣传队,它既向人民宣布共产党是解放他们的队伍,还向我们宣传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长征是播种机,它播下了无数革命的火种,也播下了我们这些还未发芽的种子,总有一天我们会结出累累硕果报答祖国。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在这庄严的历史时刻,老一辈革命家点燃的革命火炬,无疑要靠我们擎起,祖国灿烂的明天也都要靠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开创。如今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应该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而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要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关于“雨花英烈精神”研究征文启事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一、征文主题

1、“英烈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2、“雨花英烈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

3、“雨花英烈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4、“雨花英烈精神”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从严治党等的内在关系。

二、征文要求

1、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联系党建历史和改革发展实践,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和创新成果进行深入研究阐述,要求主题鲜明、观点准确,体现较强的思想性、学术性和时代性。

2、文章撰写逻辑严密、语言流畅、文风朴实,字数在8000字以内,个人或集体署名均可,未经公开发表。

三、征文组织和评审

1、诚邀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踊跃投稿。届时将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负责同志对征集文章进行评审,并择优在《南京日报》、《金陵瞭望》、《南京社会科学》等报刊刊登,相关作者将参加2015年6月举行的“雨花英烈精神”理论研讨会。

2、征文活动从即日起至2015年5月31日,来稿请报送至南京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地址:北京东路41号7号楼;邮编:210008;联系电话:*******;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弘扬长征精神征文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读了《长征精神》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围绕“千难万险、红心向党”、“不怕牺牲,无坚不摧”、“勇于吃苦、不畏艰险”、“风雨同舟、情深似海”、“遵纪守俗、军民团结”、“红军长征的有关知识”这六部分内容写的。我最喜欢“风雨同舟、情深似海”这部分的故事。

长征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各路红军互相支持,协同作战的结果。中央红军长征时,红二方面军转战湘西,红四方面军发起嘉陵江战役,红25军转战陕南、甘肃都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使敌人顾此失彼,疲于逃命,支援了中央红军。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与红25军团并肩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红军的第三次“围剿”,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为各路红军提供了可靠的后方。然后又西征宁夏、甘肃接应红二、红四方面军,都表现了团结和全局观念。

参加过长征的人,每当回忆起那峥嵘岁月,总念念不忘战友之情。一碗野菜汤,一撮青稞面,一块牛皮带,大家都让着吃,甚至留给了战友,却牺牲了自己。为防野菜中毒,干部战士抢着先尝未鉴别过的野菜;大家抢着抬,争着背伤病员,绝不让一个战友掉队。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多生存一个战友,就多一颗革命的种子。

长征中,红军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宗教政策。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违禁令,救死扶伤,排忧解难,公平买卖,与各族人民坦诚相见,广交朋友。

红军爱护人民,人民拥护红军。红军所到之处,各族人民帮助传递消息,当向导,筹粮筹款,掩护伤疾员,踊跃参加红军,使红军在流动作战中得到可贵的人力、物力支援。大渡河畔民工驾船渡红军,刘伯承与彝族头领小叶丹面对青山碧水歃血为盟等成为长征中军民鱼水情的千古佳话。

万里途中,各路红军之间,上下之间,战友之间,情同手足。生活虽苦,征途虽难,但大家同心同德。这种团结友爱的精神,把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使红军始终保持了旺盛的革命斗志,形成了一个无坚不摧的整体,所以才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读了这些,我感受到红军之间,情深手足。生活虽难,但雪山、草地不都过来了吗?“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去年汶川8.0级大地震,震垮房屋,震毁了道路、桥梁……但没有震坏十三亿人民的心。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灾后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不正是红军长征精神的体现吗?有这样的团结友爱,我想我们的社会不是会更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弘扬长征精神征文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如落花,似流水在恍惚间过去了。80年间,人们渐渐淡忘了多少事,但是,唯独没有忘怀的是——长征。

80多年前,一支为了正义,为了解放穷苦人民的革命队伍——中国工农红军,让人们见证了这漫漫征程。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艰难前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中忘死拚搏。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夺取腊子口、翻越夹金山、跨越大草地……这一件件,这一幕幕刻骨铭心、催人泪下的悲壮的情景,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红军战士们硬是靠着自己的双腿,历时一年余,转战十一个省,纵横两万五千里,最终走完了漫漫长征路。

是什么使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呢?难道有神仙相助吗?还是老天刻意的安排呢?不!都不是!完全是靠他们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坚韧不拔和革命乐观主义的长征精神!

如今,80多年过去了,我们特别怀念那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先烈们,我们要继承他们的革命遗志,接过革命的火把一代一代传下去,弘扬长征精神,继续新长征。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绊脚石,拦路虎,我们难道要退缩吗?不,当然不。我们不但不退缩,还要用长征精神克服困难,打败挫折。当个人的利益和集体利益放生矛盾时,自觉地做出自我牺牲来维护集体的利益;当碰到各种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当遭受挫折和失败时,不气馁,要有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锲而不舍的恒心、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我们没有忘记长征,更没有忘记创造这个神话的伟大功臣——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2024年“徽商精神”讨论征文启事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建设美好安徽的正能量,根据省委要求,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决定联合举办面向全社会的“徽商精神”讨论征文活动。

一、征文时间

从现在起至2016年2月上旬。

二、征文范围

省内外所有关心安徽的组织和个人均可参加。

三、征文要求

1.围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美好安徽,以积淀厚重的安徽历史文化为底蕴,结合自身所感所悟,就挖掘“徽商精神”说体会、提想法、谈见解。

2.文章体裁不限,主题突出,观点鲜明,文字流畅。字数控制在1000字左右。

3.对“徽商精神”(表述语在16字以内)的概括要立意高远,言简意赅,易懂易记,便于传播和普及。

四、征文选刊选播

来稿择优在安徽日报、中安在线、省城都市报等媒体刊登;安徽广播电视台选择征文中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组织记者进行采访报道,并选择部分优秀征文在有关广播频率中播出。

五、评选及奖励办法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将组织专家对征集的稿件进行评审,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对获奖征文给予奖励。获奖名单将于2016年2月底在安徽日报、中安在线等媒体进行公布。

六、投稿方式

可通过邮寄或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参与征文投稿,来稿须注明姓名、通讯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39号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宣教处,联系电话:0551-62607330,电子邮箱:anhuixuanchuanbu@QQ.com。

七、版权及使用

投稿作品必须为原创。作者投稿参与此次征集活动,即表示同意组委会对报送的作品拥有在各种媒体上宣传推广的权利(非商业用途)或用于宣传、艺术教育、文化交流等相关的公益性活动,作者享有署名权。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2015年12月14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嘉庚精神永传扬征文700字

全文共 2397 字

+ 加入清单

【篇一】嘉庚精神传扬征文

1913年的春天,当时还是偏僻渔村的集美135名学童,背上书包,走进了一位海外华侨在他的家乡创办的集美学堂。90年来,集美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十万人才,现已成为拥有3万多名在校生、享誉海内外的集美学村。集美由此从昔日贫穷落后的渔村发展成为名重东南的文化教育中心、厦门重要的文教区。

这位爱国华侨就是令“国人为之自豪、后人为之敬仰”的陈嘉庚先生。21日上午,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位宾朋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嘉庚先生的故乡——集美福南堂隆重集会,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90周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发来了贺信。

国务委员陈至立、省长卢展工出席了纪念大会并发表讲话。中央有关部委办领导袁贵仁、赵阳、张廷翰、张伟超、郭麟恭等,福建省、厦门市领导陈明义、黄瑞霖、陈营官、郑立中、洪华生、王良漙,胡平、庄炎林、黄长溪等老领导,省侨办主任黄少萍以及陈元济、陈立人、陈共存、李尚大、陈永栽、李陆大等陈嘉庚先生的亲属、集美乡贤和海内外的校友出席纪念大会。大会由厦门市长张昌平主持。

陈至立在讲话中指出,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华侨领袖、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忧国忧民,爱国爱乡,倾注毕生精力和全部家产创办了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为祖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至立强调,缅怀陈嘉庚先生的光辉业绩,弘扬嘉庚精神,就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就要凝聚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陈至立希望广大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发扬光大嘉庚精神,继续关心和支持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对他们捐资办学、捐资助学的高尚情操和感人事迹予以表彰和鼓励。

卢展工在讲话中对集美学校寄予厚望,希望海内外集美校友和各界人士,继续关心和支持集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集美学校更要不负重托,牢记使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新突破、新跨越,把集美学校办出精神,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郑立中在致词中真诚地说,厦门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嘉庚先生的伟大功绩,永远不会忘记海内外校友、有识之士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要把厦门建成“教育之城、科技之城、艺术之城”,重点建设集美杏林湾文教区,让嘉庚精神在他的故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结出更加丰富硕实的成果。

陈嘉庚先生亲属代表、先生的七公子陈元济老人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到演讲席,他理了理思绪,激动地说,看到嘉庚先生的愿望正在变为现实,更加坚定了我们后人继承他老人家遗志的决心,相信集美学校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海外知名人士陈永栽博士,海外校友代表丁志文先生,师生代表、集美大学校长辜建德也在纪念大会上发言。

会后,陈至立、卢展工等领导参加了陈嘉庚纪念馆奠基仪式。

在厦期间,陈至立还会见了陈嘉庚先生后裔团,参观了厦门大学漳州校区、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音乐学校,并看望了母校厦门一中的师生们。

【篇二】嘉庚精神永传扬征文

鳌园原是集美海边自然形成的一个荒屿,潮水退时可见一条沙堤与陆地相连,形似蛰伏的大鳌,故名鳌头屿。屿上早年曾建有一座小小的妈祖宫,俗称鳌头宫, 在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毁。嘉庚先生回到家乡后,决定重建鳌头屿,“不侵民田,辟置公园,于中立碑,纪念解放”,定名为鳌园。先生既是鳌园的总设计师,又是总工程师,手中的拐杖就是工程的指挥棒。

纪念碑是鳌园的标志性建筑,表达了嘉庚先生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共产党人无比崇高的敬意。1940年 5月,嘉庚先生应毛主席电邀,前往延安实地考察了八天,考察结果是“喜慰莫可言喻,如拨云雾见青天”。延安之行,让嘉庚先生从感性到理性,从朴实强烈的爱国主义立场出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在延安”的信念,并从此与共产党结下了风雨同舟的不解之缘。

鳌园纪念碑的高度、台阶的级数等,无不蕴含深意,28米高的纪念碑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历28年艰苦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碑的正面是毛主席书写的“集美解放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这是嘉庚先生恭请毛主席题写的碑铭。毛主席一生极少题写碑铭,应先生之邀写下这七个大字后,还致信嘉庚先生,这一细节足以说明共产党人对爱国侨领的无比尊重与信赖,足以说明毛主席与嘉庚先生肝胆相照的深厚情感。

历经十年建设,嘉庚先生为我们留下了饱含深情、寓意深刻、制作精良的鳌园,更为世人立起了一座仰之弥高的丰碑。但凡为历史、为民族做出贡献的人,人民总是不会忘记他,总是以各种方式缅怀他、追思他。嘉庚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故乡人民对先生的敬仰与热爱却与日俱增。鳌园日后成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纪念嘉庚先生,集美将历史遗迹与新建纪念场馆进行整合,设立了陈嘉庚纪念景区,景区总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是鳌园面积的十几倍,景区包括先生故居、归来堂、嘉庚公园、陈嘉庚纪念馆等。

陈嘉庚纪念馆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透出浑然天成的庄严。当我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汉白玉的嘉庚先生雕像,背景是波澜壮阔的大海;馆内陈列了350 多帧图片、310多件文物和实物,“镇馆之宝”是《南侨回忆录》的手稿。我却对一段录音情有独钟,这是先生1954年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的发言,据称,这有可能是全球仅存的嘉庚先生的原声录音——录音带着浓浓的闽南乡音,闻之依稀能够触摸到先生吁请海外华侨回国参与建设的赤子之心,依稀能够看见先生耄耋之年依然奔波祖国各地、调研视察的忙碌身影……

步出纪念馆,苍茫海天,鸥鹭逐浪,想起1990年,国际小行星中心把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嘉庚先生逝世3年之后)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 “陈嘉庚星”,以此表彰陈嘉庚先生的杰出贡献。“嘉庚精神”超越时空,与日月同辉,照耀着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弘扬长征精神征文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今年金秋10月,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1934年10月,由于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中国工农红军被迫离开江西瑞金,向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作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伟大的长征。

这次举世闻名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时间中,工农红军转战十四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一路上,红军战士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战胜了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1935年10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省会宁县胜利会师,至此,这次震惊世界的长征宣告结束。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的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今年10月16日,胡锦涛同志在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后指出: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培育的长征精神,一直是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大力宣传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滋养我们的民族精神。

同学们,少先队员们,你们胸前飘动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就是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光耀千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诚毅二字心中藏嘉庚精神永传扬征文2500字

全文共 3075 字

+ 加入清单

嘉庚先生,一个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他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复兴中国和教育的事业中,不求名利,只为了造福人民。他经历了人生的重重波折,潮起潮落,但他仍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他的伟大精神。到底什么是陈嘉庚精神?或许答案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诚,毅,忠。

1、替父还债

陈嘉庚的父亲在新加坡创业,因经营乏善,临死前,欠下沉重债务。当时新加坡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不还债,有法律保护。陈嘉庚却断然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尽管陈嘉庚极度困窘,一当经营出现转机,稍有积累,便不顾亲友反对,千方百计找到债主,连本带利还清父亲所欠一切债务。何以必须这样做?陈嘉庚回答说:“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陈嘉庚“一诺万金”的行动,成为商界佳话,迅速传遍东南亚。人们深信陈嘉庚的商业信誉,愿意和他做生意。在家业衰败10年后,终于成为百万富翁,诚信无疑是陈嘉庚成功的根基。

2、嘉庚选婿

1903年秋天,年仅10岁的李光前随父前往新加坡谋生。开船不久,气温剧降,寒冷难耐。见此情景,陈嘉庚吩咐身边人说:“你通知全船的人,凡是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毛毯。”船上旅客不管张三李四纷纷说姓陈。但有一小孩冻得浑身发抖,却未领毛毯,他说:“我不姓陈,不敢冒领。”这个小孩就是李光前,他的诚实举动给陈嘉庚留下深刻印象。13年后,两人重逢。那天傍晚,陈嘉庚冒雨到大排档买食物,正愁没有雨具,一位年轻人递给他一把伞。这个年轻人就是李光前,他认出曾经赠自己毛毯的陈嘉庚。从交谈中,陈嘉庚得知李光前熟悉中英文,便请他到自己的橡胶公司帮忙。李光前从此获得崭露头角机会。因为办事精明干练,李光前甚得陈嘉庚器重。1920年陈嘉庚将他招为女婿。陈嘉庚和李光前,都是深受我国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熏陶。坚持诚信价值取向,作为行为准则,身体力行,没有半点水分。

3、会议发言

1957年“反右派”时,陈嘉庚参加全国人大第四次大会,为主席团成员。会议发言者达百人次,内容全是“反击右派”。陈嘉庚在7月2日大会上发言,他首先肯定“整风运动”和“大鸣大放”说:“百家争鸣,人民可以尽量发言……”他接着讲了十六条意见,洋洋五千言,半句不讲“反右派”,而是尖锐批评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骄傲自满、懈怠傲慢等弊

端。陈嘉庚回福建后,仍在福建人代大会上发言,洋洋万言刊于《福建日报》,所谈的仍是他对党员干部的十六条意见,尖锐批判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有人劝陈嘉庚不要再“大鸣大放”了,但陈嘉庚回答说:“我一生实事求是,不平则鸣。做人要诚实,政治更应诚实,绝不能指鹿为马讲假话。”话虽短,态度却非常坚定。政治上的诚实,说明陈嘉庚是真正的爱国者。惟其爱国,所以才敢讲真话;惟其诚实,更见出他是真正的爱国者。政治上的诚实与他内心真诚的爱国赤忱相辅相成;爱国给了他敢讲真话的无私无畏的勇气和力量。

二、忠——坚不可摧的爱国心

1、抗战救国

七七事变,全国震惊。侨居新加坡的陈嘉庚认为:日寇得寸进尺,步步进逼,这是祖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困难,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最后关头,国人必须奋起抗战,华侨必须全力支援,否则祖国前途和命运堪忧!祖国抗战,出钱出力是华侨应尽的责任,如果连这点也做不到,那何以对得起祖国同胞?为此,他在新加坡恬和轩俱乐部办公处日夜坐镇指挥,掌握情况,解决问题,有时也深入各处,现场指导。随着抗战逐步深入,南洋各地华侨认为筹贩工作必须统一筹划,统一领导,为此各地侨领又推举陈嘉庚为南侨总会主席,办事处仍设在新加坡恬和轩。从此,陈嘉庚领导全南洋华侨,竭尽全力,募捐筹款,支援抗战。由于陈嘉庚的杰出领导和辛勤工作,各地侨领和华侨热情支持配合,南侨总会成绩显赫。成效之一是南洋各地华侨,不分地域帮派,不分信仰和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少,都自觉地团结在支援祖国抗战旗帜下,从而实现了南侨史上空前的爱国大团结。成效之二是以南洋为主的海外华侨捐款及汇款数额巨大。从1938年至1940年3年总计不下30亿元。仅1939年即达11亿元,约占当年国内抗战军费总开支18亿元的2/3。陈嘉庚认为,“战争之国最需要者有人力与金钱两项”,因此如果没有海外华侨这些金额巨大而又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援,祖国要坚持长期抗战,势必更加困难。

此外,抗战期间,陈嘉庚还以大无畏精神,公开揭露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罪行,重庆投降派以沉重打击。接着,他又千里迢迢,组团回国慰劳考察,力劝国共两党领导人,以大局为重,团结抗敌,不要摩擦,不要“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一切分歧待抗战胜利后再解决。

2、回国参政

1950年,陈嘉庚结束在新加坡的业务,回国定居。由于他德高望重,先后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等。他不负国人和侨胞重托,在新的领导岗位上,积极参政议政,大胆直言,旗帜鲜明,对维护华侨正当权益更不遗余力。在全国归侨的热切盼望下,中华全国侨联于1956年10月在北京成立。陈嘉庚被选为该会首届主席。像对第一故乡的祖国怀有深厚感情一样,陈嘉庚对第二故乡新加坡也一往情深,回国定居后,仍密切注视和关心着那里发生的各种事态。1956年,新加坡人民(主要是广大华侨华人)正热烈开展争取公民权运动。陈嘉庚极表赞同。他对来华访问的新加坡工贸考察团说:“现在你们新加坡即将自治独立,你们说已把新加坡作为永久居留的家乡,就要争取成为新加坡的公民,效忠新加坡;并要比过去在殖民主义统治下的我们一辈,更加努力为你们新的国家效力。”考察团团长高德根认为陈嘉庚讲得非常通情达理,盛赞陈先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实在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先知先觉者”。

三、毅——黑暗中的指明灯

往往提到一个地方,就会想起一个人,比如提到集美,就会想到陈嘉庚。集美是个美丽、静谧而又整洁的地方。高大的行道树在微微的海风里婆娑。陈嘉庚创办和资助的学府隐藏在绿树红瓦龙脊凤檐之中,学子的朗朗书声绽开了陈嘉庚先生的微笑,大海均匀的涛声,像陈嘉庚先生均匀的呼吸。

如今的集美学村欣欣向荣,可当初陈嘉庚创办时经历的磨难又有谁体会得到呢?陈嘉庚办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很多困难。他的办学实践说明了他不愧是一位百折不挠、有毅力的教育事业家。在开始办学的时候,选地址、征地、聘请校长等,困难重重,陈嘉庚躬操力作,多番设法加以克服。1929~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风暴,在危机和日本帝国主义倾销的双重重击下,陈嘉庚的企业一蹶不振,每况愈下,维持厦大和集美学校的经费日渐困难。1930年,一些亲友劝他停办学校或缩小学校规模,他坚持不肯,说:“两校如果关门,自己误青年之罪小,影响社会之罪大,一经停课关门,则恢复难望。”1932年,当他的企业陷入极度困难状态,外国某垄断集团要把他的企业作为附庸公司而加以“照顾”,提出以停止维持厦集两校为条件,他断然拒绝,说:“宁使企业收盘,绝不停办学校。”1937年,他因无力维持,将办了16年的厦门大学无偿地献给了政府,改私立为国立。他原先认捐的开办费和经常费总计400万元,全部兑现。对此,他不说自己的贡献有多大,而是为“为善不终,贻累政府”感到内疚。

为什么要创办集美学校?陈嘉庚说:“民国光复后余热诚内向,思欲尽国民一份子之天职,愧无其他才能参加政务或公共事业,只有自量绵力,回到家乡集美社创办小学校,及经营海产罐头虫豪厂。”而对于如何坚持创办学校,陈嘉庚仅回答道:“毅力是黑暗中的指明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学习雷锋精神征文

全文共 1046 字

+ 加入清单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这是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品质和精神。而这崇高的品质与精神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璀璨结晶!

雷锋叔叔的名字,在我们心中刻着。雷锋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最崇高的品质。雷锋叔叔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因为他的精神永远不会失去光彩。

我们要以雷锋为榜样,时刻记住四个字:“助人为乐”难道不是吗?帮助了别人,难道自己心里没有一点喜悦感吗?真心的帮助了别人,自己的内心一定有开心、满足的心情!学习雷锋精神其实最基本也是互相帮助。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美德:助人为乐!

在新的世纪我们更应该弘扬雷锋精神,要学习雷锋叔叔那样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的志向。把自己和国家、人民融为一体。要像雷锋叔叔一样保持谦虚苦奋斗的精神,做一、不自以为是、不骄傲和艰颗永远坚强、永远不生锈的螺丝钉,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强奋斗、努力工作。在生活中要以尊老爱幼为原则。学习雷锋叔叔就要弘扬文明新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说明一切,而不是靠嘴巴说说。学雷锋叔叔就要对祖国、对人民、大公无私、无私奉献、全心全意的为祖国和人民服务一切。

雷锋有过一句话“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这种“螺丝钉”的精神,为大家出一份力,虽然这份力可能会很小,但是内心却会有一种喜悦之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亿善小而不为,在别人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不能退缩,要帮助别人。积极行动,做一个“活雷锋。”树立一个形象!

在雷锋叔叔的日记里出现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粒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这段话深入人心,你是否悟出了道理:学“雷锋精神”就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要踏踏实实、真心对人、无私奉献的对为人民服务。比如:在公共汽车前,让座给大人小孩,做到尊老爱幼;在学校或则外面捡到贵重的东西,要交给老师或警察叔叔,做到拾金不味。。。。。。这些都是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之所以生生不息,永远在我们的心中呈现,就在于雷锋精神与我们的党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高尚品质。雷锋精神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雷锋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每当你用你的真心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们都会悟出这么一句话: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让我们做一个永远不生锈的“螺丝钉”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太平洋西岸这块土地上,我们家中国话,写中国字,做中国事,讲中国人做人的道理。

我们有工作的文明史,这是全世界各种古代文明唯一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了的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根,是我们的血脉,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引领我们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应对各种挑战、天灾人祸以及外来侵略。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都是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侍,需多措并举。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华要创新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改革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拆除制约文化发展的各种藩篱,解开捆住文化发展的手脚,文化自由地在市场遨游、自主地呼吸新鲜空气。

中华文明为何能屹立在世界的前沿时隔几千年仍然璀璨夺目而光辉不朽?就是因为中华民族独具的领先世界的道德文明和生命文化!就是因为中华文化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宇宙自然规律!就是因为中华文化是圆融和谐的文化!投射到个人身上,就是有内涵,学识渊博、通晓古今、具有洞察力;就是上善若水,把握大道,能圆融和谐一切;就是极其闪光的人格魅力,一身正气,具有凝聚力。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支撑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许多著名学者为我们留下的光辉的著作,智慧的结晶,而且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从小我就听妈妈给我讲司马迁的故事,今天在这本书中,我再次看到了他。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继承父业,著述历史,用毕生的经历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期,到汉武帝初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多字,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整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的鸿篇巨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走出家门游历四方。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到过长城,渡过黄河,登过泰山,经过长江,一路上采访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使他获得了大量史籍上没有的史料。

正在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几次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他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筒,在上面了写下了一行有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终于完成了一部辉煌巨著--《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司马迁的人生观,他认为自己的死不过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这种信念,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宫刑,遭受了冷落,但他却在史书中有权评价每一位帝王将相,他在史书中,自己就是统治者。

在司马迁的眼里,自己只不过是个刑余之人,可在我眼里,他是个大人物,因为他是个敢于指责黄帝的人,他是个大丈夫,因为他可以忍辱负重,他是个圣人,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史记》

真正的大人物,并不是大权大贵之人,而是那些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可以忍辱负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马迁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写照,生活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权贵,而是在于一颗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看破名利的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懂得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活和发展的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长征精神征文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我接触到“长征”这两个字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曾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会想起他们那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

是什么样的精神使人震撼?是什么样的精神使人钦佩?是那种在敌人面前毫不退缩、宁愿牺牲自己,保卫国家的精神。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独一无二的长征真不容易,不管立下了什么功勋,每个红军战士都是英雄好汉。如果没有长征,就没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役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不可能有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

长征路上,既艰难又艰险;红军的足迹,成了一种奇迹。长征路上,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事例,有飞夺泸定桥、翻过终年冰封的雪山,穿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忍受饥饿、挑战风雪,在和环境与病魔做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坚持那么久,红军战士真是创造了人类生命极限的奇迹。

直到今天,红军那振奋人心的故事依然在人间广为流传。现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或少先队员,就应该感到无比荣耀,因为他们心里都有一种直觉:

鲜红的五星红旗是最美丽的;

威武雄壮的国歌是最动听的;

戴上了红领巾是十分荣耀的;

那庄严的国徽是十分神圣的;

………………

胡锦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要以长征的精神去建设祖国。”其实里面是话中有话,也就是不管你是不是共产党员,不管你是不是少先队员,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我们都应该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今天的我们,生活是多么幸福呵!想起从前的儿童,根本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就像温室里的幼苗,经不起风吹雨打。战争中的孩子们呢,个个像暴风雨中的松柏,面对敌人临危不惧,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红军战士们,为了祖国的未来奋斗不息、战斗到底,用鲜血和汗水,最后换来了祖国的和平与繁荣。做为一名少先队员,也应该学习红军战士那立志向前、坚忍不拔的精神,学习他们那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的美好品质,为建设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总而言之,正是长征这一为了革命事业而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一直在中国的革命事业和民族振兴的伟业中激励着后人续写着光辉的篇章。

伟大的长征精神永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弘扬雷锋精神征文

全文共 1437 字

+ 加入清单

被毛主席赞颂,为老百姓尊敬的雷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带着这个疑问,我观看了电影《雷锋》这部电影让我真正地认识了雷锋,认识了这个从未打过仗,但却时时处处受人尊敬的解放军!他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刻苦学习……

这部电影还用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演绎出了雷锋的一个个优点。而雷锋忍着病痛送老奶奶走泥路的画面则更是深深的烙在我的心上。

那是一个休息日,雷锋准备去卫生室看病,可是看到建筑工地的工人们太辛苦了,便不由自主的去帮助他们。直到傍晚,大汗淋漓的雷锋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走在去卫生室的路上。他正走着,天下起了倾盆大雨,风也吹得树叶沙沙作响。

忽然,一阵使人揪心的、孩子的哭声,把雷锋雷锋的注意力引到了不远处:原来,一位老奶奶正牵着他的小孙子走在布满稀泥的乡间小路上。小小的雨伞遮不住那瓢泼大雨, 豆大的雨珠像一个邪恶的魔法师,利用魔法将自己变成一条长长的鞭子,在小孩儿的身上肆意地抽打。看到这儿,我真为那个孩子担心,冰冷的雨滴打在他弱不禁风的身上,难道他不会生病吗?

雷锋见了疾步跑上前去,问他们要去哪儿。老奶奶告诉他,他们要去几十外的一个屯子,因为她的女儿住那儿。雷锋听后,毫不犹豫的抱起小孩子,又搀扶着老奶奶,和他们一起往前走。走着走着,他们看见了一条小溪,溪上的独木桥只容得下一个人。望着那条窄得不能再窄的桥雷锋果断地卷起了裤脚,抱着孩子,光着脚在冰冷的小溪里行走。一边走,还一边扶着桥上的老奶奶。雷锋毕竟还生着病,可他为什么还要在冷水里行走?不正是因为他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吗!

过了河,他们又走了许久,走到了一个坡泥前。坡上的泥土因为有了雨水而变得滑溜溜的,脚一踩上去准滑下来。年迈的老奶奶又怎能走上去呢?想到这儿,雷锋不知如何是好。他思索了一会儿,最后行动起来。他先用左脚踩在坡的最底下,有了一个脚踩出的“台阶”后,雷锋又用手把它压了压,使“台阶”更加牢固。然后他又在“台阶”上面一点的坡上再踩一个“台阶”供老奶奶通行。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太太,雷锋宁愿自己吃点儿苦,也要为老奶奶开出一条条更方便行走的路,这是为什么?不也是因为他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吗!

当他们快走到时,小孩子冷得直打哆嗦,雷锋见了毫不犹豫地拖下外衣给小孩儿穿上。而他自己却穿着难以抵挡寒冷的衬衫。难道雷锋真的不怕冷吗?不,他也冷。那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外衣给哪个小孩儿呢?不还是因为他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吗!

终于到了老奶奶女儿的家里,老奶奶递给雷锋一条毛巾,让他擦擦身上的汗珠和雨珠。然后,老奶奶让她的女儿煮碗姜糖水给雷锋喝。可一回头才发现,雷锋不知什么时候,早已离开,可他连口水也没喝呀!

看到这儿我不禁热泪盈眶,雷锋的这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可如今这个社会仍有许多人没有这种精神!

有一个星期天,我到姐姐家玩,我们走在去河边的路上。正走着,我们看见了一位年迈的老太太拖着一大包东西,走在一条小路上。那条路来来往往的行人很多,他们玩得玩,笑得笑,就是没有人帮助那位老太太。这时候老太太在一个年轻人身边说了几句话,好像是在请他帮忙提东西。但是那个年轻人话也没说就大摇大摆的走开了。老太太的眼神里充满了无助与失望。这个时候,我和姐姐终于忍不住,跑上去帮老太太提了东西。那个老太太一连说了几个谢字,但是想到雷锋,我觉得我不应该得到这个感谢。

当年雷锋有那么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了别人他自己牺牲了多少宝贵的时间。而现在,难道我们忙得连帮老人提提包、掺扶一下他们的时间都没有吗?我想,肯定有。那就让我们学习一下雷锋的奉献精神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弘扬长征精神征文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许多老红军老战士在得知消息后,纷纷赶来参观,很多都是一家三代人一起过来。“这些史料太珍贵了,看到这些,勾起了很多回忆。”很多老同志这样说出自己的心声,“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学习的机会多了,对事物的认知度也提高了,但老一辈的光荣传统不能丢,他们坚韧不拔的气概、坚定的革命信念永远都不能忘记。长征精神永不过时。我们要让后辈知道,我们为革命胜利付出了怎样的艰辛。革命年代的精神财富,年轻人不应该遗忘。感谢南阳举办这次图片展,提供这么好的机会,让广大年轻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由于展期正值暑假,很多在京游玩的全国各地中小学生也纷纷前来参观。来自山东泰安的中学生王家亿告诉记者:“这次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周末。小时候就经常听爷爷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这次通过看图片展,更直观了解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要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好好学习,将来尽力报效国家。”

刘亚虹是云南警官学院副教授,承担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教学。在得知图片展的消息后,她专程来京参观。“在日常教学中,我更多关注到的是三大主力红军,通过参观对红二十五军有了深刻的认识。看到这么多资料,受益匪浅。”刘亚虹说,这次图片展非常有意义,也让更多的国人了解南阳背后的长征故事和发生的巨大变化。这里的每张图片都有简短准确的说明,她要把重点内容记下来,带回家慢慢看,用于以后的教学实践,让更多人了解南阳的革命历史,传承红色记忆。

短短几天时间,有近5万人参观“红军长征过南阳--南阳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展”,活动获得巨大成功。作为此次展览组织方的一员,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科科长赵起河说:“这次图片展反响非常好,凸显出南阳在红军长征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叫响了‘红色南阳’品牌,让更多的人因此了解南阳的历史人文和发展成就。可以相信,红军长征过南阳留下的这些红色资源,必将成为激励我市加快改革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假期,学校为我们推荐的阅读书籍是《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一开始,我对这本不起眼的书不屑一顾,光看书名,肯定很没意思。这么薄的一本书,学校为什么推荐我们读它呢?我甚至对这本书有些反感。

看了这本书的前言,也并没有吸引我。第一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介绍的是中国的悠久历史,我对这一方面并不感兴趣,但我坚持着读下去。然而,从第三篇开始,我便被一个个小故事吸引,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由于读得过快,竟有些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于是我又开始极其精细地品读第二遍,第三遍,我已从中吸收养分精华。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经典展示”与“文化书签”。

“品味经典”的一句句让我思考,“总书记论述”令我改过,“知识连线”丰富了我的知识,“讲述历史”又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心酸辉煌史,还有“活动场”中的一个个活动,哎呀呀,太有趣了!

读这本书,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有礼的曾子;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胸怀天下的范仲淹;驱逐倭寇的戚继光;坚强自立的王家超;友善待人的杨翥和勤俭节约的高若恒……

现在的孩子,哪里有人愿意看这本书,谁又来弘扬儒家文化?醒来吧!你不知道吗?中国传统文化已渐行渐远了。大家可以看一个节目《传承者》,他们那才叫弘扬中国文化,才是孝顺的炎黄子孙。现在的我们,戴着耳机听流行歌,中国传统文化谁注意过?又有哪个人会像韩愈说的“以国家之务为己任”?中华民族的光辉岁月与惨痛经历,我们不记得。但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我们需要奋斗,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更是为五十六枝花朵奋斗,为整个中华民族奋斗!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美好家园!让我们连接五十六枝花,传承古老典雅的中华文化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接过老兵的旗帜传递长征精神征文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用整齐的语句,用壮丽的诗篇,记述了长征中的那一桩桩感人的事迹,一段段难忘的岁月。

在刚刚过去的“庆祝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要学习长征精神……”是啊,生活处处有长征:学习的长征,工作的长征,生命的长征。在种种困难面前,我们要像红军一样,不能屈服。困难就像弹簧,你越软弱,困难就越强大。想想诗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们要像革命老前辈一样,鄙视困难,那么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有一次,我在外公家吃饭,看到吃的是窝窝头,喝的是地瓜糊涂,我问为什么,外公说这叫“忆苦思甜”,为庆祝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准备的。我说:“这也太苦了吧!”外公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长征的时候,人家都吃皮带,啃草根!”我心中一惊。

长征,一个锻炼人的旅途;长征,一个严厉的教官。它培养了多少坚强的战士,训练了多少伟大的“钢铁巨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次战斗中,一是利用红军的智慧,巧渡金沙江;一是经过残酷的战斗,飞夺泸定桥。这都体现了革命前辈有勇有谋,不畏困难。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结束。合上书,心中荡气回肠,整个人感到激情豪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