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人故事短一点的【经典20篇】

导语: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一只活泼的小熊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兴高采烈地放着风筝。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浏览

2945

作文

1000

影帝出自路人乙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演艺这条路,黄渤一直走得不顺。

他是有天赋的!初中毕业不久,黄渤就签约了太平洋唱片公司。跟他一同签约的还有毛宁与杨玉莹。这两位后来都红了,只有黄渤,一直默默无闻。

1994年,黄渤离开太平洋公司,来到北京,在酒吧里当驻唱歌手。住在郊区的农民房子里,大冬天的,他每天要蹬两个钟头自行车去酒吧唱歌。这期间,黄渤认识了许多同他一样在酒吧里卖唱的朋友,例如周迅、满江、零点乐队、沙宝亮等。这些人相继大红大紫,又只有他,像一枚干枯的稻草,黯然地,被世界遗忘在一个阴暗的角落。

2000年,通过朋友高虎的推荐,黄渤开始演电影。但大多都是诸如士兵甲、路人乙的小角色。微薄的片酬,根本无法维持他在北京的生活。黄渤睡过桥洞,吃过饭店的剩饭,捡过垃圾堆里的衣裤,他的内心充满了不甘与酸楚,就如暗夜里的一只狼,忍受着饥饿与凉寒,时不时对着苍天明月一声凄厉无言地嚎叫。

有朋友劝黄渤:“改行吧,演艺圈向来都是年轻人的天下,你不能再耗下去了。又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以后的路到底怎么走,是改行,还是继续耗?黄渤的内心充满了彷徨。

可是不久黄渤就想通了,继续在各大片场蹭一些小角色。朋友见了,不由感叹:“这是何苦呢?”他笑笑:“演艺这条路,我虽然一直都不顺,但是却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与人脉关系,若是改行,这一切还不都得从零开始!”

就这样,黄渤又开始了艰难的尝试与坚持,事业终于慢慢有了起色。2009年,他在电影《斗牛》中饰演牛二。有一次拍摄,在一座三五百米高的石头山上,场工上去一回都累得直喘,黄渤却要一个镜头从山脚跑到山顶,跑三四十趟。戏拍了3个月,鞋子磨破了38双。

付出总有回报!凭借该剧,黄渤一举夺得第46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从此,黄渤的事业步入坦途,仅2009年,他就参与演出了十部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古今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大全

全文共 3193 字

+ 加入清单

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古今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1、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2、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3、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4、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5、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比西方的醉 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6、邓亚萍:苦练球技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7、希拉里:有领导能力的小姑娘

伶牙俐齿?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们对希拉里似乎总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你无法否认,她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希拉里丝毫不比老公克林顿逊色,她不仅从小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还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4岁时的一件事锻炼了小希拉里坚强的意志和决断力。当时,社区中有个霸道的小女孩总是欺负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泪流满面地向母亲诉苦。母亲告诉希拉里,若遭到欺负,就一定要毫不畏惧地还击。小希拉里的确这样做了。此后,希拉里天赋的领导才能日渐显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帮孩子。

8、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9、曼德拉:从小就追求正义和理想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几十年不屈不挠的斗争,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因此,有人说,曼德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出生在一个小村庄,9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小曼德拉就经常目睹当地大酋长在解决部落争端过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约束,他逐渐萌发了寻求正义和平等的理想。年纪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领导同学抗议学校的白人法规,甚至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曼德拉逐渐立下志愿:要为南非的每一个黑人寻求真正的公正。

10、莫扎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11、卡莉·菲奥里纳:从母亲那里受益匪浅

惠普前任女掌门卡莉。菲奥里纳曾是男性主导的硅谷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精明强干、坚忍不拔的卡莉曾两度荣登财富“最有权威的女企业家”榜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卡莉从小就受母亲影响,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坚强、博学和热爱生活,并受益一生。

卡莉出生于美国得州一个带有欧洲血统的家庭。父亲是联邦法院的法官,母亲则是一位艺术家。在童年的卡莉心中,母亲一直是她最崇敬的人。母亲热爱生活,教卡莉做人的道理,使卡莉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卡莉童年时代随父母游历了不少国家,不仅开拓了眼界,更培养了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对她成为一个有勇气、有魄力、自信并热爱生活的人也不无影响。

12、欧阳修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13、约翰逊

约翰逊博士,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大旧书摊。有一次,距离不远处有个节目,大家都去赶集,这天正下着雨,他的父亲想要约翰博士分一部份书籍,运到赶集的地方去贩卖。他的父亲接连呼唤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约翰逊博士这时正专心阅读一本又厚又大的书,竟假装听不见,也不理睬,父亲叹了一口气,只得自己亲自去了。这时候,约翰逊博士年十八岁。五十年后,有一天中午十一时,当地人看见这个体态臃肿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夹在腋下,拐杖放在一边,低头跪在太阳下,热泪直流。这时约翰逊博士业已成名,大家都来看他,他对大家说: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时刻,我不听父亲的话,现在我跪在这里忏悔!

14、牛顿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15、卓别林

卓别林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起初他用手打几下,没有打到,就要了一个苍蝇拍。会议进行中,他就握着苍蝇拍,摆出打苍蝇的姿态,眼睛狠狠地望着那苍蝇。可是打了三次,都没有打到。后来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苍蝇拍,正要作死命一击时,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让苍蝇飞走。旁边在座的人看了,就说:为什么你不把它打死?这位谐星耸了耸肩,说:这只不是方才那只!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倪萍耍贫名人故事

全文共 2306 字

+ 加入清单

在最近一期与80后对话的节目中,主持人问嘉宾倪萍:“您认为我们这代人会怎么称呼您?”倪萍不假思索地说:“大妈,倪大妈。”见众人皆笑,她又补说道:“我就是老了,再化妆,也化不成巩俐。”闻此,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年过半百的倪萍,虽早已不再是“大众情人”,但仍然经常出现于公众视野,她那率性真诚、诙谐幽默的话语,犹胜当年。

妙喻连珠,倾情赞誉

2014年7月15日,毛阿敏“如果时光留不住”全国巡演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主持人倪萍一亮相就说:“他们写的稿我没要,因为第一句话竟是‘大家好,我是倪萍’,好像没人不认识我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后,她继续说道:“我都没敢跟毛阿敏说,我今天差点就来不了了。个人演唱会就像人要出嫁一样,出嫁前一天给新娘说嫁衣没缝好,那新娘还不疯了?前天我在日喀则,赶上泥石流差点出不来,只好绕道尼泊尔。我跟毛阿敏虽不是发小,也不是‘老小’,但我们都经常出现在大晚会,都是那个年代的大腕!毛阿敏就是中国好声音,好声音不只是唱的好,还有情感包裹在里面。我只有主持两个人的节目忘记拿话筒上台,一次是赵本山的小品把我笑的,一次就是毛阿敏唱《绿叶对根的思念》,真是边抹眼泪边回台下拿话筒。”这番脱口秀赢得了观众多次笑声和掌声。

经常主持大晚会的倪萍自然知道发布会需要笑声,于是她一上台就编个“讲稿”之事,给了人们一个惊喜。其后的脱口秀中,由于穿插了诸如“嫁衣”“大腕”“好声音”等妙喻,便使得所叙之事趣味横生。如此,观众在乐不可支的同时,除领略到二人友情深厚之外,还可体味出倪萍确是在“为人做嫁”,无论是“大腕”的得意自评,还是“忘拿话筒”的糗事自曝,其目的显然都是为了赞誉对方。

插科打诨,营造气氛

江苏卫视《脱颖而出》之“星秀女主持”开播后,作为点评嘉宾的倪萍,曾让搭档郭德纲饱受“欺负”。节目中,选手模拟卖假发套时,倪萍就笑着怂恿老郭戴上头套点评,见他推脱,就强扭着把假发给他戴上。一片笑声中,倪萍却又扒下假发,戴到自己头上说:“不是挺好看的吗?”说罢,突然又慈祥地盯着掉在老郭光头上的一根假发说:“孩子,别动,我帮你把这根白头发拔下来。”吓得老郭赶紧一脸委屈地认错:“妈,我错了。”见倪萍这么疯,台下自是欢声雷动。在点评中,倪萍也不忘拿老郭开涮,夸奖应聘者聪明时,她含笑瞄着老郭说:“我觉得当主持人,是一定要有真聪明的,不像有些人……”而就在对方想着如何应对时,她又乐呵呵地说道:“不过,不聪明也没关系,有特点也成。当然啰,长得难看也是特点。”闻言,台下的观众爆笑不止。

作为一个选秀节目,自然是人气越旺越好,于是,深谙此道的倪萍便插科打诨,以“欺负”搭档来愉悦观众。假发套戴而又扒、光头上拔下白发,挤兑其不聪明、调侃其长相差。面对这些出其不意的动作和言语,伶牙俐齿的郭德纲竟无力招架,以至于有纲丝为之叫屈道:“她和郭老师坐在一起,老郭都变成捧哽了,吃了闷亏也不作声。”由此,自可见倪萍的幽默功夫是何等了得!

自我开涮,激励选手

河南电视台《寻找新主播》复试第三场拉开战幕,要求选手针对主持人形象是否重要这一话题发表看法。有一位相貌平平、身体偏胖的女选手,在陈词时联系起自己过往的经历,说某主持人曾直言不讳地对她说——你不是当主持人的料,这令她颇感自卑,于是她便拼命减肥以坚持自己的梦想。听罢这些悲情的话语,评委倪萍随即接话道:“我初进央视的时候,龇着个牙、驼着个背,一口山东话,长得还黑黢黢,自然是备受冷落。我进门时办公室有11个编导,没一个人站起来和我打招呼,甚至还有人说我的脸和门框一样,怎么要我这样又老又丑的主持人?是啊,形象好确实有优势,条件不那么充分的人,就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你看那老毕,在台上又唱又跳的,得花上多少功夫啊!”此语一出,全场顿时笑声一片,随之更是掌声四起。

听罢女选手的陈述,善良多情的倪萍自然要予以抚慰和鼓励。于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堪称央视一姐的她,便不避相貌不佳之“丑”,受人冷落之“辱”,以启迪对方,“条件不那么充分的人,就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再举老毕之例,以使其说具备一种无可辩驳的强大力量。由于这番情理交融的话语,既风趣幽默,又启人心智,受到人们欢迎自属情理之中。

巧妙类比,机智辩驳

倪萍打小就喜欢画画,进入央视后,曾将偶尔为之的画作请著名画家范曾指点,竟得到了“倪萍是一位能靠画画混饭吃的主持人”的高评价。于是,在出版新书《姥姥语录》时,她便自己画插图,随之一发而不可收。随后,正式拿起画笔不足两年的倪萍,又在北京荣宝斋举办了个人第二次画展,开幕式上,朱军、赵忠祥、敬一丹等大腕名流都前来为之捧场,不承想,一位不识时务的记者却提问道:“荣宝斋展示的墨宝基本上都是些著名画家,您今天选择这儿举办画展,是不是意味着您已跻身于大画家之列?”闻言,倪萍则不急不恼,随即含笑道:“你肯定也知道,进银行门的不都是持金卡的。如果我存10块钱,你总不能说我是穷人就不让我进吧?财是越聚越多,才也可能是越展越大!”此番妙语,不仅令提问的记者哑口无言,也让在场的嘉宾忍俊不禁。

人家在办喜事,你却暗示不该,对这种不识时务者,即便疾言厉色,似乎也不为过,但智慧的倪萍,却于谈笑之间即令对方的讥讽灰飞烟灭。此中,她先以“进银行门的不都是持金卡的”这个常识,来类比“在荣宝斋办画展的不一定都是大画家”,再将自己比作“穷人”,不仅回答了问题,而且极显谦逊。在此基础上,她又顺流而下,由“财”到“才”,对对方的轻慢进行含蓄回击,确实令人叹服。

昔日的“煽情皇后”,何以巨变成幽默耍贫的高手?当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倪大姐时,她淡然一笑说:“其实我的个性都被我主持晚会藏起来了。”原来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名人谈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44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1)精其选。

(2)解其言。

(3)知其意。

(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天也念不完。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现在我们所称谓“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所以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就中国的汉语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详细地说,古文之中又有时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有两汉的古文,有魏晋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中国汉族的古书,都是用这些不同的古文写的。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汉字写的,但是仅只认识汉字还不行。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划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罗嗦。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只要他不怕罗嗦就可以了。好在笔墨纸张都很便宜,文章写得罗嗦一点无非是多费一点笔墨纸张,那也不是了不起的事。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比如一个人说,他牙痛。牙是一个概念,痛是一个概念,牙痛又是一个概念。其实他不仅止于牙痛而已。那个痛,有一种特别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范围,有一定的深度。这都是很复杂的情况,不是仅仅牙痛两个字所能说清楚的,无论怎样罗嗦他也说不出来的,言不尽意的困难就在于此。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让事实教训你们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是个文武兼备的全才。他早年参加“复社”(明末一个文人结社组识)活动时,就注重锻炼身体,反对重文轻武。

当时,“复社”里有个名叫归庄的少年,与顾炎武同岁,不但精通兵法,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顾炎武与归庄朝夕相处,情投意合,两人经常在一起舞枪弄棍,十分自在。

可顾炎武和归庄的做法,却招来“复社”内部许多人的非议,有人竟公开辱骂他俩是“异端的狂生”。顾、归二人对此毫无畏惧。顾炎武针锋相对地说:“我就是要当那些无耻之徒的‘异端狂生’!”这样一来,就更加引起了那些人的仇视。他们知道顾、归二人人品才学都在自己之上,实在无懈可击,就采取了人身攻击的卑劣手段。顾炎武幼年时,因患天花病留下了后遗症,眼球上长了一层白膜,左眼视力也有些偏斜和迟钝。练武时,动作往往不够协调。那些庸夫俗子,竟然纠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将顾炎武围在中间,故意逗笑取乐:“请诸位注意看呀,这位武术大师的眼神有多么好看!”

说完,发出一阵怪笑。顾炎武冷眼相对,暗下决心!你们越是嘲笑,我越要练好武艺,让事实教训你们。从此,他不但更加努力地向归 庄学武,还主动找擅长武功的长辈请教。天长日久,他果然练得武艺高强,身体强健。许多青少年从他的实践中,也受到启发和教育,改变了重文轻武的旧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一个工作狂的向上生长名人故事

全文共 162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新年的第二天,一片祥和的休假气息中,我对着车讯网总编辑一顿狂吼之后,开始写这份市场部布置的“作业”。

这份“作业”——介绍职场上的成功经验,多少让我心存忐忑。时至今日,虽然从职位上,我是车讯网CEO,也曾被冠以汽车互联网圈“铁娘子”之类的绰号,但距离“成功”两个字,我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在互联网的这条道路上,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朝圣者,一心向着罗马的方向前行。在这一路上,不曾奢望成功,只能靠信念拼搏且从未放弃信念。曾有一位我深深尊敬的互联网导师这样评价我:“中人之姿,中人之智。唯努力可取,其余泛泛。”自己深以为然。

如果一定要讲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好吧,我承认我是个工作狂,或者真的就是传说中的“女魔头”。如果工作狂是一种病,我已经病入膏肓。在做记者时,怀孕7个多月还在采访飞行,坐月子期间还在同时发稿;刚刚接触网络的转型期,曾有半年时间坚持6点钟左右到公司;曾为了那些重大项目,持续一周平均睡两到三个小时……

当然,这些在一个真正的创业者眼中,是不足挂齿的小事。对我而言,唯一的区别是把别人眼中的每一次打工,都当成自我的一次创业。我认真而努力地对待每一份工作。《杜拉拉升职记》中描述的各种激烈职场政治,我几乎都视而不见。为公司工作,站在公司的利益和角度看问题,是我一直没有改变过的初衷。记得早年在腾讯打工时,就腾讯汽车的发展问题,我直接在内部通讯系统上跟马化腾聊了半个小时。事后,有同事善意提醒:“你知道自己跟马化腾差多少层级吗?十二级。”自此,由衷地欣赏马化腾。他没有因为一个新人的孟浪而对意见置之不理,而是认真地沟通和倾听。这也让我学到,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对人的平等和尊重要来自天然和本性。

或许正是由于我在公司政治上的“白痴”和鄙视导致我加倍工作狂起来。可以说,工作狂的冲动,并不来自于外在环境,而是根植于我的内心,在于我想改变自己和改变环境的渴望。很多全球经济学家形容中国时,都会用到一个词“thirsty”。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对于做成事情的渴望,通常会非常强烈。正是这份强烈的渴望,驱使我一路狂奔。“没有伞的孩子,只能一路奔跑”。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就是那个没有伞的孩子。没有骄人的学历,没有优越的背景,也没有过人的智商,只有勤奋和努力,是我起点和支撑点。

因为工作狂,在管理风格上,我为人苛刻,锱铢必较,甚至脾气暴虐,强迫症一样的驱动自己和别人,曾经多次高喊“不疯狂,就死亡”。做我的直接下属,有时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一些人因此而背弃了我,而另一些人却习惯与我为伍,接受我的“虐待”和疯狂。

自然,我并没有因为一部分人的背弃而停止工作狂的状态。原因很简单,在职业的丛林里,我们最终只能选择价值观趋同的人。特别是在创业初期,统一的价值观会最大程度的降低沟通成本,提供快速成长的基本动力。从这一点上,我喜欢做个单细胞的动物,同时也喜欢和很多单细胞动物一起生存长大。

简单地说,职场是一个“噪音”工厂。这些噪音时常释放各种诱惑,各种纠结。(励志歌曲 )属于我这类的单细胞动物+工作狂们只能听从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发自我们的内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成功是给予努力者的奖赏。

三个月前,蒙实力雄厚的资方信赖,我接手了车讯网,希望通过自己一如既往的工作狂状态把车讯网打造成最值得信赖的汽车网站。三个月来,车讯网明确了“精明买车明白用车”的方向,流量已经翻了三番,在清华大学汽车实验室展开的“拆车坊”已经推进,同时稳定了自己首次购车用户和享乐型白领的用户人群,接下来,会继续在团购、用车和移动方向持续发力。三个月的时间很短,工作狂还在继续,希望在三年后,车讯网能够达成我们的既定目标——成长为最值得信赖的汽车网站。路很长,工作狂们一直在路上。

在我曾经工作并喜爱的平面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总编辑沈颢的一句话被奉为经典:“我相信,总有一天,那些与生俱来的光荣和梦想会全部到达!”最后想说,这句话,是我这个工作狂的圣经,这些年来,它一直指引我向上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精选名人故事作文集合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个歇后语吧,可你们知道吕洞宾的故事吗?

相传吕洞宾是山西人,为人善良,刚正不阿。八仙之中,吕洞宾名声最响。因为他行踪不定,经常在人间济世度人,上到达官贵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过他点化的。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民间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他飞升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

北宋时,有一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疟疾流行,有位卖菜的老婆婆,子孙都染上了疟疾。一天,有位道人过来,老婆婆招呼他喝茶,礼数周到,并叹息说:家中子孙都病,先生能否施治呢?道士说:明天早晨等我来。第二天清晨老婆婆便等在那里,道士给他一个纱袋,包着一丸药,说:发病时让他拿着这药,病自然会好。一丸可以治疗百人,超过一百人,便没有效验了。老婆婆照他的话做,子孙病好之后,又拿来治疗邻居,共治好百人之多。超过百人,药便没有效验。老婆婆将纱袋拆开,里边没有药,只有张纸条,写着吕洞宾三个字。

湖北鄂城某镇有一位贫穷的妇女,向来患有风瘫症,每天爬着来到桥上乞讨。一天,遇见一位道士经过,问起她来,贫妇回说:丈夫死了,还有位八十岁的婆婆,每天来这儿讨些钱米供养婆婆。道人听后,便将棕拂尘一头递过去,说:拉着拂尘起身试试看。妇人牵着拂尘,果然站了起来。又说:你且试着跟我走。妇人跟着走了几步,瘫病竟全部消失,恢复了行走能力,忙拜谢说:先生住在哪里?我们可以登门道谢。道士说:我住在某人家的楼上。妇人回到家,婆婆十分惊异。问起缘故,知道遇上好人。第二天,找到那家人楼上,并没有道士,一抬头,见到吕洞宾画像,与昨天碰到的道人一模一样,才知是吕洞宾救治。

吕洞宾类似的故事极多。说法不一,但不论什么版本,都说吕洞宾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神仙。这就是我们山西的名人——吕洞宾。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勤奋学习的好少年名人故事

全文共 1265 字

+ 加入清单

张太雷小时候名泰来,他的父亲张光斗,母亲薛氏,因家境贫寒,寄居在外公薛锦元家中。后来得到在江西萍乡安源煤矿任总办的张绍曾的帮助,介绍太雷的父亲到安源煤矿谋生。

1901年春天,泰来刚过两岁,全家四口,就来到安源煤矿。张光斗当了洗煤台文书,矿上安排了住房,生活算是安定下来了。但是矿区没有学堂,连私塾也没有。小泰来和姐姐泰临的教育成了大问题,就在泰来四岁多、泰临七岁多的时候,父亲张光斗就成了他们的第一任家教老师,以《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为教材,从识字开始,以后又学唐诗、宋词。张光斗白天上班后,母亲薛氏就督促姐弟俩复习功课,抄书或默写,小屋子里经常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但好景不长,1906年春节期间,张光斗突然病倒,救治无效,年仅36岁就去世了。在萍乡无依无靠没有经济来源的薛氏,只好带孩子重返故乡常州。在张绍曾的帮助下,薛氏到张家帮佣,小泰来进入在贞和堂设立的私塾去读书。私塾老师是一个戴老花眼镜的秀才,所教的课也离不开四书、五经之类,每教完一篇,就要学生背诵,背不出来就要用戒尺打手心,小泰来从小打下的基础好,自己也懂得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非常用功。但私塾老师教的《千字文》、《百家姓》等泰来早已学过了,有时上课思想不够集中,老师亦有所察觉,就故意点名叫泰来背书,当然这难不倒泰来,老师见他背得流利顺畅,不错不漏,也不好责怪他。一天,老师正领着学生朗读《千字文》,发现泰来在看另外一本书,走近一看,泰来看的是一本《孟子》,老师当场收了《孟子》,又叫泰来站起来背《千字文》,泰来就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背起,一字不差,背了一段后,老师知道他学过了,就叫他坐下。第二天,老师把《孟子》还给泰来,并向学生宣布,从今天起,我们分两个班教学,张泰来学《孟子》,其余的仍学《千字文》。泰来很是高兴,终于可以学新课了。

当泰来把《孟子》打开,看到老师用毛笔写的纸条,上面端端正正写了十个字:“学新以增智,温故而知新”。泰来十分感动,理解老师的心意,懂得学无止境,不可自满。从此,泰来既学新课,又温旧书,知识大有长进。老师总是欢喜勤奋学习的好学生的,除指导他读书外,还教他练习书法,小泰来进私塾读书半年多,从没有挨过一次板子,而且常常受到表扬。他每天回家后除自己复习外,还要教不能去上学的姐姐读书。1906年秋天,泰来进入西郊两等小学堂读二年级,课程有国文、历史、地理、自然、社会、珠算等,知识面扩大了。对于勤奋好学、求知欲旺盛的泰来来说,心理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他对每门功能都充满了兴趣,上课时聚精会神地听讲,下课后认认真真地复习。因此,每门功课都是优秀,受到老师器重,同学称赞。1911年夏天,泰来从小学毕业,进入常州府中学堂,开始了中学阶段的学习。常州府中学堂设置的课程更多,张太雷如饥似渴地汲取各门知识,对英文尤感兴趣,英语成绩每个学期都是全班第一名。当时学校用的数理化课本都是英文原版书,如不学好英文,数理化课也学不好。

英语后来成为他投身革命、走出国门的一道桥梁,可以说,英语改变了他的一生。这当然是他当时所没有料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骄傲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2043 字

+ 加入清单

骄傲,又写为憍傲,是一种内在的情绪状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骄傲的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一:李自成因骄傲而最终失败

李自成,陕西米脂县人,初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

李自成出身贫苦,童年时给地主放羊。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崇祯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李自成在荥阳斩露头角。他在艰难困苦的推翻王朝的战争岁月中,绝不向任何敌人屈服,与战士同甘苦、共患难,提出了有利于百姓的“均田免粮”口号。当时的歌谣说:“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当时远近传播,深得人心。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 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 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占领北京,推翻了统治276年之久的朱明王朝。李自成进京后,军纪严明,基本保持了农民军的本色,但是在胜利之中,滋生了骄傲情绪。不仅对复杂多变的东北边关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更没有想到如何对付清军,对于部下、士兵的日益腐化也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武将忙于“追赃助饷”,文官忙于开科取士、登极大典,士兵沉溺于胜利之中,认为战斗已经结束,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样一来,起义军丧失了斗志。由于清军对吴三桂的支持,迫使李自成起义军撤回北京,而清军直逼京城。李自成的山海关战役失利,使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来投降起义军的明朝官吏纷纷出来对抗起义军。比如牛金星,原来是明朝的一个举人,为了避祸加入李自成的起义军,早期为起义军的扩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此被册封为天佑殿大学士。但他却以开国功臣自居,私下对人说像李自成这样的农民政权,一定会失败。在起义军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他开始设计捕杀起义军将领李岩兄弟。刘宗敏得到这一消息后,怒斥牛金星。牛金星不久离开了李自成,前往河南,这样大顺政权的内部出现了分裂。最终在清军的追击下,李自成被迫离京出走,退到西安。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战败向南溃退,经襄阳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在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四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最后,死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

李自成本人“不贪财,不好色,光明磊落”,但却“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值得记取历史教训。 故事二: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惨败

1815年6月18日,以拿破仑为统帅的法国军队同以英国人威灵顿公爵为统帅的欧洲联军,在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南约20公里处的滑铁卢镇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这场决战持续了约12个小时,最终以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战败而告终。从此,拿破仑一蹶不振,滑铁卢也成了失败的代名词。

1815年2月26日夜,拿破仑率旧部逃离厄尔巴岛,返回巴黎。英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集结了70万士兵,分头进攻法国。6月17日,拿破仑击败由布吕歇尔将军率领的普军,指派部下格鲁希元帅消灭逃跑的普军,自己则赶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村,与由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军对峙。可是,格鲁希未能按命令消灭逃跑的普军,反而让普军摆脱了自己的追踪。布吕歇尔摆脱法军的追踪后,花了一个上午重整军队,马不停蹄地奔赴滑铁卢。6月18日,拿破仑率军与英军交战。当天下午,正当两支军队都疲惫不堪时,布吕歇尔率领的普军终于赶到,并猛攻法军的右翼。晚上9时,拿破仑率领的法军败走。滑铁卢战役后,联军很快攻占巴黎,拿破仑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故事三:江郎才尽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 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

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 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今名人的爱国故事4:屈原爱国故事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博闻强志, 明於治乱, 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候, 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 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 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 落拓江湖,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 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一个历史的瞬间,也许就能改变整个历史发展的轨迹。那么一个古代名将的死会改变什么呢?蒙恬作为秦帝国著名的战将,在他的有生之年,不仅在战场上帮助帝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彻底打败了不断骚扰中原的匈奴,而且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现今我们眼中的万里长城,开辟了当时规模空前的秦直道。

这样一个功勋卓越、才华出众的战将,却没有想到,在他的背后一直隐藏着一个与他对立的集团,在秦始皇病死后,蒙恬在他们的阴谋策划下无辜惨死。这个集团篡夺了秦帝国的政权,也改写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唐朝皇帝唐太宗,于贞观某日对臣僚说:“朕欲上比尧舜,不使冤案现于本朝。各位不妨说说,古代哪一将相死得最冤?”当时在场的有丞相房玄龄、谏议大夫魏徵等人,或答“白起”(战国时秦将);或说“伍子胥”(春秋时吴将)。听罢臣僚们的议论,太宗摇摇头说:“朕观最冤的是蒙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名人张道陵的故事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张道陵字辅汉,是张良的八世孙。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个角。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汉光武进武十年生于天目山,他母亲梦见巨人自称是魁星下降。身穿锦绣并且拿了一枝奇花给她。他母亲接过来就醒了,只觉得满室异香,整月不散。由此感应而怀孕,张道陵诞生那天,有黄云笼罩在房子上,紫气弥漫在庭院中。房间里光华如有日月照耀,并且又闻到梦中的异香,久久不散。

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七岁就读通了老子道德经,天文地理河图洛书地无不通晓。后来被选为贤良方正的官,然而虽然做官,而他却志在修道,不久就隐居到北邱山里,有一只白老虎衔神符送到他座榻旁。汉和帝曾经赐他做太傅,并封他为冀县侯,三次下诏他都婉拒了。他后来到了四川,爱上四川的山明水秀,于是就隐居在鹤鸣山上。山上有只石鹤,每次一叫就表示有得道的人来了。张道陵在此苦心修道,不久就听见神鹤的叫声。

张道陵和弟子王长一起修炼龙虎大丹,一年有红光照室,两年有青龙白虎来保护丹鼎,三年丹成,他也就成了真人。不久他又遇到神人指点,修成了最高的道术。他能飞行天上,能听见极远的声音,又能分身隐形,比如他能一面在池上划船,同时又在堂上吟诗,变化万千、神奇莫测。

顺帝年间某夜,太上老君降临在他住的地方,授给他雌雄剑和许多符□,要他诛灭横行四川的六大鬼神。张道陵精修千日,炼成了种种降魔的法术。不久八部鬼帅各领鬼兵共亿万数为害人间,他们带来各种瘟疫疾病、残害众生。张道陵于是在青城山上设下道坛,鸣钟扣罄,呼风唤雨指挥神兵和这些恶鬼大战。张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变成了莲花。鬼众又放火来烧,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烧了回去。鬼帅一怒又招来千军万马重重包围,不料真人用丹笔一画,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纷纷叩头求饶。但是他们口服心不服,回去后又请来六大魔王,率领鬼兵百万围攻青城山。张道陵神闲气定,不为所动,他只用丹笔轻轻一画,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人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来,只好叩头求饶。张道陵再用大笔一挥,一座山分成两半把六个魔王困在里面,动弹不得。于是魔王只得答应永世不再为害人间。

由于张道陵除魔去病,救活万人,百姓都跑来追随他,拜他为师的一时竟达好几万人。张道陵就把他们组织起来,并且订定律令、分配职务,教给他们道理,劝他们努力行善,就这样慢慢成立了道教团体,而张道陵本人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道教的祖师。

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册,封张道陵为正一真人,他在飞升前授给长子衡斩邪二剑,叫他要驱邪诛妖,佐国安民,世世由一个子嗣来继承他教主的地位。嘱咐完毕,张道陵就和弟子王长、赵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而他所创立的道教一直在民间传到今天,由于他规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称「五斗米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哲理故事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1693—1765)就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浪漫签名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就是真爱,不以其道就是溺爱。”

他的“道”就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就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就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就是:读书就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就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就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就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此时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就是养蚕人。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之后,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就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此时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爱你。”

哲理:人生,幸福不就是目的,品德才就是准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马湘兰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775 字

+ 加入清单

马湘兰(1548—1604)明代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着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湘兰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2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另有传奇剧本《三生传》剧本。已佚,《群音类选》中尚存若干曲文。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在日本东京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幅中国明代的“墨兰图”,此画并非出自名家大师

之手,而是明神宗时期的秦淮名妓马湘兰所作,却被日本人视为珍品。“墨兰图”上题着这样一首诗:

何处风来气似兰,帘前小立耐春寒;

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

偶然拈笔写幽姿,付与何人解护持?

一到移根须自惜,出山难比在山时。

马湘兰虽然谈不上是诗画名家,但她的兰花图和兰花诗却堪称一绝,是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宠物。马湘兰之所以能把兰花描绘得出神入画,栩栩如生,全赖于她的爱兰、知兰,她不但将院宅里种满各色兰花,日日勤加灌护,而且凭着自己的兰心蕙质,能深悟兰花清灵清雅的气韵,所以才能将兰花的品态展现于画笺和诗笺上。而她自己的品格,因受兰花的熏陶,也化成一种如兰的圣洁;她的一生,则象一株空谷幽兰,吐芳于世,却又遗世独立,痴心恋系情郎王稚登,终又未成婚嫁,正如题画诗中所述=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

马湘兰本名马守真,小字玄儿,因祖籍湘南,又酷爱兰花,所以常在画幅中题名

”湘兰子“,所写的两卷诗集,也命名为《湘兰集》,因而人们渐渐称她为马湘兰,真名反而被人淡忘了。谁也不了解马湘兰的身世底细,只听说她本是湘南一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至于为何只身流落到金陵,在秦淮河畔高张艳帜、卖笑为生,则不得而知。

当时的秦淮河一带,楼馆画舫林立,红粉佳人如云,是金陵的烟花柳巷之地。马湘兰算不上是个绝色美人,她纤眉细目,瘦弱如柳;却也皮肤白腻,娉娉婷婷。凭着她这只是中等的姿貌,能在步步美人的秦淮河畔崭露头角,主要得力于她清雅脱俗的气质和出类拔萃的才华。她除了能吟诗作画外,还善谈吐,与人交谈,音如莺啼,神态娇媚,依依善解人意,博古知今,每能引人入胜。就这样,她在秦淮河畔渐渐成为红人,门前宾客穿梭如织,而且多是些有身份,有教养的文雅客人。

靠着客人的馈赠,马湘兰也积蓄了一些钱财,便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小楼,里面花石清幽,曲径回廊,处处植满兰花,命名为”幽兰馆“。马湘兰出则高车驷马,入则呼奴唤婢,虽为青楼女子,却有着贵妇人一般的气派。马湘兰是个仗义豁达的女性,自己挥金如土,左手来右手去,对别人也十分大方,曾周济过不少无钱应试的书生、横遭变故的商人以及附近的一些老弱贫困的人。

送张迎李、老友新客,她的生活看上去多姿多彩,热闹非凡;然而,在别人心目中,她究竟是一个飘若浮萍的烟花女子,以客人的身份,多是来去匆匆,少有深交者,所以马湘兰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寂寞难言的。细雨轻寒的暮春午后,庭院寂寂,花落遍地,客人一时绝了踪影。马湘兰独对满院残春,平日里压在心底的孤寂之情涌了上来,结成一阕”蝶恋花“:

阵阵残花红作雨,人在高楼,绿水斜阳暮,新燕营巢导旧垒,湘烟剪破来时路,

肠断萧郎纸上句!三月莺花,撩乱无心绪,默默此情谁共语?暗香飘向罗裙去!

置身繁华之中,却独品落寞滋味,灯红酒绿的陪伴下,马湘春却绝少知心人儿;直到她二十四岁那年,认识了一位落魄才子——长洲秀才工稚登。相传王稚登四岁能作对,六岁善写擘窠大字,十岁能吟诗作赋,长大后更是才华横溢。嘉靖末年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炜的宾客。因当时袁炜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连累而未能受到朝廷重用;心灰意冷地回到江南故乡后,放浪形骸,整日里流连于酒楼花巷。

王稚登偶然来到”幽兰馆“,与马湘兰言谈之中,颇为投缘,深交之下,都叹相见太晚。于是,王稚登经常进出”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

一天,王稚登向湘兰求画,湘兰点头应允,当即挥手为他画了一幅她最拿手的一叶兰。这种一叶兰图,是马湘兰独创的一种画兰法,仅以一抹斜叶,托着一朵兰花,最能体现出兰花清幽空灵的气韵来。画上还题了一首七言绝句:

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在天涯?

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

诗中描写了兰花的幽寂无依,其实是马湘兰在倾诉自己的心曲,并以试探的口吻,隐约表达了以身相许的心意。画毕一叶兰,马湘兰意犹未尽,又醮墨挥毫画了一副”断崖倒垂兰“,上面也题了诗:

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

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

因马湘兰是欢场中人,最怕王稚登把她看成是一个水性杨花,并无真情的女子,所以特地作了这副图,表明自己决非路柳墙花,而似悬崖绝壁上的孤兰,非凡夫俗子所能一睹芳泽。

王稚登是何等聪明的人,他当然明白马湘兰诗画中的情义,然而他却顾虑重重。他觉得自己三十七岁的人了,依然无位无职,前途茫茫,却壮志不灭,不知何时还要赴汤蹈火,拼搏一番,如此一来,便很难给马湘兰带来庇护和幸福。他深知湘兰是个明敏多情的女人,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害,甚至毁灭她,不如早早就不作什么承诺,交往起来还能轻松些。因此,王稚登故意装作不解诗中情怀,随意地收了画,客气地表示谢意。马湘兰只以为他是不愿意接受自己,暗自伤心不已。但她又无法忘却王稚登,于是两人仍象好朋友一样密切交往,再也没谈过嫁娶之事。

不久后,京都大学士赵志皋举荐王稚登参加编修国史工作,王稚登以为幸运降临,意气风发地准备登舟北上,去奔前程。心里还盘算着:等到在京城有所发展后,再回来接马湘兰同享此生幸福。马湘兰心情复杂地为他设宴饯行,她既为王稚登的离别而伤悲,又为他的得意而欢喜,悲喜交加,不知所以。王稚登稍稍透露了一些将来要与她共荣的心意,但马湘兰限于上次的隐伤,没敢接口把事情挑明,只是暗暗在心中种下了希望。辞行席上,马湘兰百般叮嘱,依依不舍,并即席赋了一首”仲春道中送别“诗相赠:

酒香衣袂许追随,何事东风送客悲?

溪路飞花偏细细,津亭垂柳故依依;

征帆俱与行人远,失侣心随落日迟;

满目流光君自归,莫教春色有差迟。

送走王稚登后,马湘兰竞然悄悄地闭门谢客,以期静待王郎仕途得意而归,自己也好相随左右,从此脱离这迎张送李的青楼生涯。独守寂寞,百无聊赖之际,马湘兰也曾想借酒消愁,举杯却慨然而叹:”自君之出矣,不共举琼扈;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

春去秋来,寒意渐浓,迟迟不见王郎的音讯,马湘兰却在”幽兰馆“中牵挂着他的冷暖,吟一首”秋闺曲“,聊寄情怀:

芙蓉露冷月微微,小陪风清鸿雁飞;

闻道玉门千万里,秋深何处寄寒衣。

不料这次王稚登进京并不得意,因宰辅徐阶手下一批文人的排挤,他虽然参加了编史工作,却尽派给他一些打杂的事,他忍气吞声,日子很不好过。勉强撑到岁末,看到实在无什么前程可言,索性收拾行装,铩羽而归。

王稚登回江南后,不愿再面对一片痴情的马湘兰,索性把家搬到了姑苏,以绝与马湘兰相守终生的念头。

两人虽不能成为同林鸟,马湘兰却依然是一往情深,打听到王稚登失意而归,连忙赶到姑苏去安慰王稚登。也许是两人那种朋友似的相知太深,反而无法结为夫妻,王稚登定居苏州后,马湘兰每隔一段时日,总要到姑苏住上几天,与王稚登畅叙心曲,却始终没有发展到嫁娶那一步。不知情的人都不理解他们那种特殊关系,只当他们兄妹之类的亲戚,许多人还把马湘兰误认为姑苏人氏。

岁月便在这种清淡如水的交往中流逝着,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三十余年。这三十年的日子,马湘兰除了偶尔去姑苏作客外,便是这样度过的”时时对萧竹,夜夜集诗篇,深闺无个事,终日望归船。“

年岁渐老,华颜日衰,门上宾客也愈来愈少,天天陪伴着马湘兰的是落寞和凄怆,正如她的一阕”鹊桥仙“词所记:

深院飘梧,高楼挂月,漫道双星践约,人间离合意难期。空对景,静占灵鹊,还

想停梭,此时相晤,可把别想诉却,瑶阶独立目微吟,睹瘦影凉风吹着。

就这样,马湘兰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象一朵幽兰,暗自饮泣,暗自吐芳。王稚登七十寿诞时,马湘兰抱病赶到姑苏,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祝寿宴会,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在姑苏盘桓了两个月后,马湘兰返回金陵,已是心力交瘁,油残灯将熄。不久的一个午后,已有预感的马湘兰,仔细地沐浴更衣,然后端坐在”幽兰馆“的客厅中,悄悄地走完了她五十七岁的人生,临终前,她命仆人在她座椅四周,摆满了含幽吐芳的兰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名人哲理故事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解题》

796年的一天,德国歌廷根大学,一个9岁的很有数学天赋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一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7边形。青年做着做着,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一天的题目都做的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

但是,时刻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忙。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必须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最后,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最后做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7边形。青年很快地做出了一个正7边形。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哲理: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够做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读书的名人故事_1100字

全文共 1040 字

+ 加入清单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1.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高尔基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

有意义。 ---高尔基

2。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

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弗.培根

3。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艾迪生[英国作家]

4。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伏尔泰

5。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托尔斯泰

6。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7。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8。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有关于张闻天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3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老一辈无产阶级家、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张闻天同志,因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在江苏无锡含冤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张闻天同志是上海南汇县人。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强烈反抗旧社会的一切旧制度、旧道德、旧思想。他和沈泽民同志等一起参加了当时“五四”运动中进步青年的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发表了不少创作和翻译作品。张闻天同志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热情战士。

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之前,张闻天同志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苏州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来被党派往苏联学习,一九三○年底,从苏联回国,一九三一年任党中央宣传部长,同年六月成立临时中央局,张闻天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一九三三年初进入中央苏区工作。在一九三四年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同年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一九三四年十月参加长征。

一九三五年一月,在我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上,张闻天同志根据中国实践的检验和自己的亲身体会,决然摒弃了王明的“左倾”路线,站到了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的一边,拥戴毛泽东同志对全党和全军的领导,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作了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起草了会议的决议,并在这次会议上被选为党中央总书记。他参加了六届六中全会,并在全会作了组织报告。在一个较长时间,他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周刊主要负责人、《共产党人》编辑和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学院院长,为党做了大量有益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他是我党历史上在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中成绩卓著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闻天同志主动要求到东北做地方工作,先后担任牡丹江地区中共中央东北局代表、合江省委书记、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辽东省委书记等职务,为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全国解放后,张闻天同志转到外交战线工作,先后担任驻苏联大使和外交部第一副部长。他坚定地执行了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制定的外交路线和方针政策,协助周恩来同志作了大量工作,有着显著的成就。在一九五六年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张闻天同志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他还是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一、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一九五九年以后,张闻天同志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研究,写了不少论著,提出不少好的意见。即使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期间,他已完全失去自由,但仍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顾衰弱的身体和严重眼疾,写了批驳林彪、“四人帮”谬论的文章。在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下,他始终坚持原则,照顾大局,同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放弃是为了获得名人故事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范蠡追随越王勾践22年,历经百战,终于完成了复国的大业,因其至伟奇功,范蠡被拜为上将军,勾践甚至表示要将越国江山的一半分给他。范蠡感到自己的功劳和名声太大了,大到不能成为享受,而成为了负担。于是范蠡在向越王请辞不成的情况下,带着家眷乘舟浮海悄然离去。到了齐国以后,他给自己的老朋友文仲写了封信,说道:“我听说飞鸟射光了,良弓就要收藏起来;狡猾的兔子被抓尽了,猎狗就要被煮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享乐,为什么不快点离开呢?不然早晚会大祸临头!”文仲觉得老朋友说得有理,但还是心存侥幸,认为勾践不至于太绝情,便想了个折中的方法,称病不朝。结果没过多久,勾践就听信了文仲要谋反的谗言,赐给他一把宝剑,让他自刎而死。

这件事充分证明了范蠡的远见卓识,他深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便毅然放弃了所有的声名富贵,乘一叶扁舟翩然而去,既保全了名声,又保全了最可贵的生命。假如他对权力和财富恋恋不舍,等待他的肯定是和文仲同样的命运。

在许多人内心里,总是放不下得失,就如同一个人拥有一堆苹果,吃掉了一个,就失去了一个,于是不免舍不得,要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起来,珍藏起来,当你想起要吃它的时候,苹果已经烂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名人故事:比片酬更重要的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2008贺岁大片《叶问》云集了众多大牌明星,比如甄子丹、任达华、樊少皇,还有洪金宝担任武术指导。

都是豪情男儿,所以剧组人员到位的那天晚上,大家聚在一块儿喝酒。洪金宝前几年还活跃在银屏上,以其高超的武术造诣饮誉圈内。近年年岁渐长,慢慢退居幕后做起自己擅长的武术指导工作,为许多当红影星设计武打套路和动作,深得大伙敬重。他性情豪爽,又会逗乐,酒量又大,所以当晚的气氛极为火暴,连不胜酒力的任达华也放量豪饮起来。

喝到酣畅处,洪金宝提议猜拳助兴,大伙儿一致赞同。在划拳的过程中,洪金宝总觉得甄子丹动作看上去有些别扭,观察了一会儿才发现,原来甄子丹平日做事使用的一直是右手,今天用的却是左手,看上去自然很滑稽。洪金宝于是关切地问甄子丹这是怎么回事。

甄子丹告诉他,不久前拍片,自己的右臂不慎严重骨折,伤势虽已痊愈,但还是不能过分使力。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洪金宝便在心里盘算着能为甄子丹做些什么。

片刻之后,洪金宝向大家告辞,说自己有事要先走一步。大家都觉得意外——这不是爱热闹的洪金宝大哥的作风啊!

酒宴结束后,大伙回到住处,看到洪金宝房间的窗户还透着灯光,心里更是不解。

第二天,影片正式开机。刚到片场,洪金宝就递给甄子丹一个本子。甄子丹打开一看,是武术动作设计图。他很纳闷:前些日子洪大哥不是已经给了自己一个画有详细分解动作的本子吗?自己已经记得很熟了。难道是要添加新的漂亮招式吗?

仔细一琢磨新本子上的那些招式,他惊讶地发现:原来所有在右手发力的动作,全被洪金宝改到了左手!那可是几百个招式呀!而且还要考虑动作的连贯性!

看着洪金宝红肿的双眼,甄子丹才明白洪大哥一夜未睡全是为了自己的右臂!他的心头一下子涌上了一股暖流。

《叶问》大获成功。在新片发布会上,当记者问到甄子丹片酬问题时,他动情地说:“这些年我拍的片子不少,报酬也不低,钱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问题。这次拍摄《叶问》,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得到了洪金宝大哥的最贴心的照顾,它是比片酬更重要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非常珍惜时间。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空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与学习上。鲁迅还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与工作。在北京时,他的卧室兼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集录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两句诗,上联是"望崦嵫而勿迫"(看见太阳落山了还不心里焦急),下联为"恐鹈鹕之先鸣"(怕的是一年又去,报春的杜鹃又早早啼叫)。书房墙上还挂着一张鲁迅最崇敬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用这朝夕相处的对联与照片督促自己抓紧时间。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到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名人鲁迅的读书故事

全文共 1468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故事鲁迅读书的故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还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

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页的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着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难鲁迅留下深赢得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