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 开学吧

0

曾国藩历史小故事精彩20篇

导语:自信就是要心里有底,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能力。小编整理自信的故事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6902

作文

259

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王灭商两年后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不能理政,周公代成王摄政,当时天下很不平静,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不服,阴谋作乱;商后裔武庚图谋反叛复国。

周公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摄政,对内勤政仁治,对外镇压叛乱,夙夜操劳,食不甘味,礼贤下士,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周公为了国家兴旺,十分珍惜人才,热心接待来宾,甚至到了“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程度。“握发吐哺”后指贤相勤政爱民,为国殚尽竭虑,废寝忘食,公而忘私,忠心耿耿。曹操在《短歌行》一诗中借用这个典故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典故之丝绸之路的故事

全文共 2132 字

+ 加入清单

大探险家、大外交家张骞在汉武帝初年做郎中时,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他们说敦煌(在今甘肃敦煌西)和天山当中有个月氏(rùzhī)国,恨匈奴,想报仇。汉武帝想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他下诏征求精明强干的人去联络月氏,张骞应征了。有个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叫堂邑父,还有一百多个勇士都愿意跟着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带着一百多人从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南)出发。陇西外面就是匈奴地界。张骞他们走了几天,终于给匈奴兵围住,做了俘虏,只好住在那边,一住就是十多年。别人都分散了,只有堂邑父跟张骞在一起。日子久了,他们说话、做事,跟匈奴人没有什么不同,匈奴人对他们的看管也放松了。

有一天,张骞和堂邑父带着干粮,趁着别人不留心时,骑上两匹快马逃了。他们要到月氏去,又不知道月氏在哪儿,只往西走。他们跑了几十天,逃出了匈奴地界,闯进了一个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的国家。

大宛在月氏北边,是出产快马、葡萄和苜蓿(mùsù)的地方。大宛是匈奴的邻国,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大宛人向国王报告,大宛王早就听到过在很远的东方有个中国,地方很富庶,吃的、穿的、住的讲究得没法说,金银财宝、绸缎布帛多得用也用不完,这会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连忙欢迎。

张骞见了大宛王,要求国王派人送他们去月氏。大宛王就派人送张骞他们到了月氏。张骞见了月氏王,说汉朝愿意跟月氏联合起来共同去打匈奴。

可是,月氏王不想这样。原来月氏老王被匈奴杀了以后,月氏人立他的儿子为王。新王率领着全部人马和牲畜往西逃,一直到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月氏人打败了大夏,就建立了一个大月氏国,月氏王不想再去跟匈奴作战,只是很有礼貌地招待汉朝使者。

张骞和堂邑父在月氏住了一年多,没法叫月氏王去打匈奴,只好离开了月氏回国,经过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和大宛,到了匈奴地界,又给匈奴逮住了。他们只好又在那边过了一年多。匈奴的太子和单于争夺王位,国内大乱。张骞同堂邑父就逃回来了。汉武帝见了十三年未见的张骞,拜他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还想再到西域去。他向汉武帝说:“我在大夏看见邛(qióng)山(在今四川)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大夏人说是买卖人从身毒(juāndǔ)——天竺(今印度)买来的。大夏在长安西边一万二千里。大夏人从身毒买到蜀地的东西,可见身毒离蜀地不远。我们要是从蜀地出发,走西南那条道儿,经过身毒到大夏,就不必经过匈奴了。”

汉武帝听了,打算用礼物和道义去跟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匈奴。他再一次派张骞为使者,从蜀地出发,带着礼物去结交身毒。这次,张骞把人马分成四队,从四个地点出发,走了两千里地,有的给当地的部族打回来,有的给杀害了。往南走的一队人马绕过昆明,到了滇国(今云南南部)。滇国的国王原来是楚国人,很客气地招待使者,愿意帮助使者找道儿去身毒,但昆明人不让过,张骞只好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这次在南方结交了一个从没听到过的国家,也很满意。

后来西域一带有许多国家看到匈奴被汉朝打败,就不愿意再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张骞说:“匈奴西边有个乌孙国(在今新疆)。皇上不妨先结交乌孙王,跟他和亲。乌孙以西的国家,像大宛、康居、大夏、月氏,就容易结交了。”

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拿着汉朝的使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有牛、羊一万多头,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价值几千万的礼物动身了。

到了乌孙,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把一份很厚的礼物送给他,对他说:“要是大王能够搬到东边来,皇上愿意把那边的土地封给大王,还把公主嫁给大王做夫人,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这对咱们两国都有好处。”

乌孙王请张骞暂时休息几天,自己召集大臣们商议商议。乌孙王和大臣们都害怕匈奴,商议了好几天,决定不下来。张骞就打发他的副手们拿着使节,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古代波斯)、身毒、于阗(tián)(今新疆和田一带)等国家。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许多使者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就打发张骞先回去,他借着送张骞回去,派了几十个人到长安去探看一下。

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来见汉武帝。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乌孙王送给他的几十匹高头大马,喜欢得了不得,格外优待乌孙的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又过了几年,张骞派出去的那些副手们都带着各国的使者陆续回来了。汉武帝非常高兴,他知道了西域有三十六国,他们害怕匈奴,只好把自己的奴隶和财富交给匈奴。这会儿汉朝跟这些国家交好,他们不必纳税,都很很乐意地跟汉朝结交。

乌孙王不愿意搬到东边来,汉武帝就在那边设立了两个郡,一个叫酒泉郡(今甘肃酒泉),一个叫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民勤东北)一年到头有官员和兵士守卫着,不让匈奴南侵。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域三十六国都知道张骞心眼好,够朋友。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汉朝和西域的友好关系就建立起来了。汉朝从西域那边得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西域各国从中国得到了丝和丝织品,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发展了生产。张骞走通西域的这条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后来人们就叫它“丝绸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故事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生逢乱世,揭竿而起,生死相拼,谁为王?

宴席雅斗,无赖俗争,兵戎相见,谁为寇?

一位是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骁勇善战的名门之后;一位是不事生产,不学无术,好酒贪色的乡间小吏。

倘若要投注的话,我们必以为前者为王。然而,谁会料到落得众叛亲离,身首异处的恰是前者,而终成一代开国之君的却是后者呢?

项羽与刘邦,这两个戏剧式的角色,值得我们细细剖析。

我以为,项羽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英勇善战,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屡立战功。此外,直爽阔豪的项羽敬爱和尊重部下,他甚至能为士兵吸疮疗毒。如此,优秀的军事家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我想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项羽刚愎自用。要知道,战争是一种群体力量的较量,它需要勇敢,更需要智慧。垂死时刻也不忘向部下夸示勇敢的项羽,正因不纳范增之言,放虎归山,最终四面楚歌;正因为刚愎自用,不联盟韩信,结果腹背受敌,酿成一个英雄的悲剧。此外,项羽没有超凡的政治头脑。称王易,守国难。俗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杀子婴焚秦宫,坑降卒毁协议,杀义帝背合约。如此,能得民心所向吗? 再看看由井底之蛙成为一国国君的刘邦,他善于用人。他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输粮草,保供给,治国安民,我不如萧何;亲临前线,挥兵杀敌,我不如韩信。他们三人都是当世不可多得的豪杰,我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不上他们,但我却能重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所以,我才战胜项羽得到天下。如此,重用能人的人,能不成功吗?此外,刘邦还采用平民化政策,广施福利,收拢民心。

因此,从用人与治国方面看,项羽是远远逊色于刘邦的。但从用情方面看,项羽是强于刘邦的。单看,项羽与虞姬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爱情,就能感受到项羽是个至情的好男人。再者,从项羽宁可乌江自刎,也不愿独自偷生,就可看出他是个至义的好汉。而刘邦呢?虽然,他与他的丑妻子相儒与沫,但我想,以他贪色的本性,是不可能只钟情于一个女人的,所以他不可能与爱人生死与共。由此,我更欣赏项羽的品格。

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的无奈,项羽的失败,项羽的死,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想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历史上十大不可以思议的名人故事lbertEinstein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科学界中典型的怪人,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他不只是有点聪明,而是聪明得不能再聪明了。尽管爱因斯坦表面上看起来友好聪慧,但他也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1901年,爱因斯坦和他的第一任女朋友米列娃·玛利奇在意大利度假。但这次度假很快便结束了,因为马利奇怀孕了,而爱因斯坦又没有足够的钱来养活马利奇和这个即将到来的新生儿。他们的这个女儿丽瑟尔在1902年出生,但在1903年左右,在爱因斯坦写给马利奇的信中就再未提到过她。没人知道这个孩子到底怎么了,但多数人认为她可能死于猩红热。

在以后的生活里,爱因斯坦于1912年离开了马利奇(1919年与她离婚),并很快就和他的表姐艾尔莎·洛文塔尔结婚。在这段婚姻里,爱因斯坦有过不少婚外情,即使在1936年艾尔莎死去之后,他仍一直与其他许多女性有染。他是天才吗?这当然是毋容置疑的。他是花花公子吗?这也是千真万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亲益友远损友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竖刁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他少年时进宫伺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宠爱,后来成为乱政祸国的奸臣。

竖刁出身贫寒,入宫后,他想尽办法进内廷做近侍。他由外廷做起,处处谨慎,加之他天资聪颖,渐渐受到桓公的注意,不久就把他调为近侍。在桓公身边,他处处留心观察桓公的生活习性和内心活动,事事投其好,恒公非常满意。天长日久,他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了。

竖刁深知桓公有两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好女色。于是,竖刁就着力从这两方面下手。宫中有一个叫易牙的人,为人奸诈,精于烹调之技,竖刁就设法与其结为朋友。易牙也深羡竖刁显赫之势,两人沆瀣一气。有一天,竖刁向桓公举荐易牙,桓公听说易牙擅长烹调,就随口问易牙:“我对人间的鸟、兽、虫、鱼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味道如何?”这本是桓公一句戏言,易牙便把这件事牢记心里,想着怎么才能给桓公做顿人肉宴,他忽然眼前一亮,用自己儿子不正好吗?几天后的一次午膳上,桓公吃到了一盘嫩如乳羊、鲜美无比的菜。当桓公知道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觉得易牙爱他胜于爱自己的亲骨肉。此后,桓公不仅宠信竖刁,对易牙也恩宠有加了。

宫中有一个叫开方的大夫,也是竖刁的好朋友。为了得到美女,竖刁就和开方计议要把卫懿公的女儿荐给桓公,果然,桓公得到这个美女后非常高兴。竖刁通过这些手段博得了桓公的宠信,在宫中身价日增。

后来,齐桓公病倒在床,三人乘机作乱,易牙更是将宫门堵死,筑起高墙,最后将齐桓公活活饿死。

【成长心语】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交为人坦率、讲究诚信、博闻多识的人为朋友很有益处;交为人善于逢迎谄媚、当面柔顺讨好、以花言巧语取悦于人的人为朋友则有害处。的确,交友不可不慎重,交了德高学博的好朋友,即可得到帮助和提高个人素质;交了品质恶劣的坏朋友,就有可能跟着走上歪路,害人害己。因此,一个人择友一定要在“益”字上下工夫。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华盛顿的历史功绩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1137 字

+ 加入清单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年,是美国首任总统,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年连任,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续任,隐退于弗农山庄园。由于他扮演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中最重要的角色,故被尊称为美国国父,学者们则将他和亚伯拉罕·林肯、富兰克林·罗斯福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华盛顿的历史功绩

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它位于大西洋岸的波托马克河畔。其实,在年以前美国并没有这样一座城市,它是美国人民为纪念美国的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而专门建立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是多么崇高。

年月日,乔治·华盛顿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他自幼丧父,只继承了少量的田产和个黑奴。岁的时候,就去西部作土地测量员,后来又在俄亥俄河流域领做过土地买卖,靠着自己的艰苦奋斗,华盛顿成为当地有名的大种植园主。

当时,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英国为战胜法国,竭力争取北美大种植园主的支持,年,弗吉尼亚总督答应把万英亩土地给参加反法战争的富人,华盛顿积极参加了英国方面对法作战,指挥弗吉尼亚地方武装英勇战斗,屡立战功,协助英军把法军赶出北美。但战争结束后,英国却立刻翻脸,宣布西部土地为王室私产,不准垦殖。这一禁令使华盛顿一下子丧失了万多英亩土地,从此,他成为英国殖民政策的坚决反对者。

年月日,波士顿人民在列克星顿打响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北美各州人民纷纷响应,轰轰烈烈的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了。

年月,北美个英属殖民地在费城召开“大陆会议”,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这时,波士顿义军正和那里的英军激战,华盛顿立即骑马出发,于月日抵达波士顿,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给英军以严重打击。

在战争初期,美军打得非常艰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临时招集来的农民,衣服破烂不堪,没有武器,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根本不像一支军队,另一方面,美军的后勤供应也极度的困难,士兵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有时一连五六天吃不到面包,只好吃马料,在寒冷的冬季,有许多士兵不得不赤脚行军。

相反,他们的对手英军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后勤供应充足。所以,美军一败再败,纽约等要塞相继失守,到年月,连首都费城也被英军占领,有些意志不坚的将领竟率兵向英军投降。

在极端严峻的形势下,华盛顿始终忠于北美人民的独立事业,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以非凡的才干,把原来自由、散漫,缺乏组织纪律和统一指挥的美军组织起来,在战斗中锻炼成长,逐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正规军。他鼓励美军士兵,号召他们为自由而战,指出:美利坚人是自由的,还是奴隶;我们的田产应当归自己,还是被劫夺、被毁坏;两条路,一条是勇敢地反抗,一条是驯服,正摆在独立军将士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反客为主

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军队。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追击。谁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滚下来很多大木头,砸中了陈式,夏侯渊便生擒了陈式。

黄忠听到部下的报告后,连忙去和谋士法正商量。法正说:“夏侯渊这个人很浮躁,有勇无谋。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激励军队向前推进,然后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捉住他,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

黄忠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阵地稳步向前推进。夏侯渊见蜀汉军队不断向自己这边推进,便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派夏侯尚率军出战。结果,夏侯尚与黄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渊非常生气,出兵包围了黄忠的军队,还破口大骂。可是,任凭夏侯渊怎么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时间慢慢过去,曹军越来越疲惫。这时黄忠突然出战,夏侯渊来不及防范,被黄忠一刀砍成了两段,曹军大败。

后来人们就用“反客为主”来表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最新名人故事: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

全文共 1993 字

+ 加入清单

曾国藩说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一曰身勤

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二曰眼勤

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三曰手勤

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反省,不断修炼自己。

第二个好习惯就是读书习惯,他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通过坚持读书,曾国藩不仅改变了气质,更磨练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增长了他的才干,懂得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让他成了一代大儒。

第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正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养成很好的习惯,不仅成就了曾国藩自己,也影响了曾家后人。

四曰口勤

曾国藩的“口勤”就是他与人的相处之道。

曾国藩认为同僚相处“两虎相斗,胜者也哀”。

据说曾国藩开始同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关系并不好,咸丰三年,曾国藩在长沙初办团练时,骆秉章压根儿就没把曾国藩放在眼里,对曾国藩的工作也不是十分支持。当绿营与团练闹矛盾时,他总是把偏向着绿营。

让曾国藩特别愤愤不平的是,在靖港兵败,湘军退驻长沙城郊的水陆洲时,骆秉章来到离曾国藩座船仅数十米之遥的码头送客,曾国藩以为他是特意来看望和安慰自己的,内心正十分感激,谁知他送完客人之后竟然转身便走,就当没有看到曾国藩!并且还同长沙官员一起对曾国藩的兵败百般讥讽。

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没有逞口舌之争,而是采取曲意忍让的态度,在他为父守孝后第二次出山之时,他特意拜访了骆秉章,态度十分谦恭又十分热情,之前的那点事就当没发生一样。这让骆秉章大感意外,当场表态,以后湘军有什么困难,我们湖南当倾力相助。

“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国藩口勤不仅仅是对同僚和上级,对下属也会耐心地训导,曾国藩秉持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不仅让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铭传、胡林翼等名臣,实现了清末短暂的中兴。

五曰心勤

曾国藩所说的“心勤”其实就是坚定的意志品质。

曾国藩不管是从科考还是在平定太平军时“屡败屡战”,都有一种精诚所至的信念在支撑他。从各方面下足工夫,功到自然成。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历史成语故事阅读

全文共 1723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历史成语故事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可以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十分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可以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十分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可以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可以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

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那么就把路分开作为两部分,你们各自驱车在一边走。从今以后,谁也不要抢占谁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从皇宫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画线,每人各走半边,也就相安无事了。

后来,人们用“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各不相同,所以最好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镳,口;扬镳,举鞭驱马前进的意思。

[2017常见的成语故事3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72 字

+ 加入清单

康有为曾是炒房高手

中国传统文人,通常羞言金钱,以“铜臭味”鄙视之。故不少优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产,不谙经营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又具备超人的经济头脑,懂得理财。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对房地产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好几次牛刀小试,便获利不菲。其点子之准,下手之稳,就算现在的炒房高手,也自愧不如。

康有为流亡海外多年,其间得到了许多爱国华侨的慷慨资助,这是他得以周游列国的重要经济保障。但他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了不少钱,特别是在房地产上屡有斩获。

比如1906年春节期间,他访问墨西哥,受到当地隆重接待。当时墨西哥城正在筹款修筑有轨电车,他敏锐地意识到电车轨道经过的地方,必将成为人气旺盛的商业圈,地价必定随之飙升,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赚钱的机会,便大量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没过多少日子,这些地价果然上扬了好几倍,他轻轻松松获得了10多万银元的赢利。

应该说梁启超也是赚钱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会”的名义,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华侨集资,在上海创办“广智书局”和“新民丛报社”。他凭借自己的知识资源,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万银元。当时康有为因逃避清政府追杀而避居印度吉大岭,经济陷于窘境,他得知后马上汇出1800银元,资助康有为。

有道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康有为在墨西哥的房地产上狠赚了一笔之时,梁启超的“广智书局”却陷入亏损的窘境,康有为得知后马上写信询问梁启超需要多少钱?梁启超回信说:“每年费用3000银元。”康有为立即汇出5000银元:给梁启超本人3000银元,给梁启超在澳门的家属1000银元,给梁启超的兄弟学费1000银元。出手之阔绰,堪与当今那些房地产老板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结为同盟早已美名远扬,在经济上互相施以援手,也传为佳话。

康有为晚年经济状况非常富裕。1913年康有为55岁那年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广东政府发还了被清朝政府抄没的康氏家产,并加发官产作为对康有为流亡15年的赔偿。资本贵在积累与增长,康有为非常清楚这一点,通过炒房地产来获利,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于1914年6月定居上海,租赁上海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每月租金120银元,一住8年。这期间他看到上海房地产的升值潜力巨大,便马上变卖了广东的房产,在上海买入地皮。没过多久,上海的地皮飞涨,康有为又大赚了一笔。接着他又投资交通干线附近的房产,同样获利颇丰。

1921年,康有为在愚园路自购地皮10亩,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十分豪华。晚年时他还在别处修建、购买了3座别墅,分别为杭州西湖的“一天园”、上海杨树浦的“莹园”和青岛的“天游园”。“一天园”占地30余亩,历时4年才建成。“莹园”建成后转让给别人,属于短线投资项目。青岛的“天游园”原来是总督楼,康有为购买后加以改扩建,他的生命最后终结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出古戏叫《赵氏孤儿》,演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其中就有两个人以生命为代价信守诺言的情节。春秋时候,赵国有个忠臣赵奢,遭到奸臣屠岸贾的诬陷,被杀了。临刑前,赵奢对他的两个门客程婴和杵臼说:“我死后,你们一定想办法保住我的儿子,日后让他为我报仇,除掉屠岸贾这一帮祸国殃民的坏蛋。”两人郑重地答应了。

赵奢被害后,他们两人就历尽千辛万苦去实践自己的诺言。赵奢的妻子是赵王的女儿,带着儿子住在王宫里。他们估计赵奢的妻子不会被害,但赵奢的儿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设法把他从宫里偷出来。当时这孩子只有半岁。程婴也有个半岁的儿子,就把他放在程婴家一块养。但是,很快屠岸贾发现孩子不在宫中,就到处搜查,查了个把月,没有查到。这家伙恼羞成怒,一定要斩草除根,命令全国搜查;若查不出来,就把全国三3个月以上、1岁以下的孩子全部杀光。

程婴、杵臼看到这种情况,于心不忍,就商量出一个既要保住全国的孩子,又要保全赵氏孤儿的办法,拿程婴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由谁来献呢?献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谴责,保藏孩子的则肯定活不了。最后杵白说:“让我去死吧。我年纪大些,今后抚养的任务很重,时间也长,再说你能文能武,留下来也比我有用些。”于是杵臼把程婴的儿子藏在自己家里,而程婴去“告密”,并带人到杵臼家里去搜,果然搜出个孩子,当着程婴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虽然是瞒哄了屠岸贾,但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摔死,心里有多难受!而且这种难受还不能有任何表现,要装出极力讨好屠岸贾的样子来。当时屠岸贾要赏程婴一笔钱并给他官做。程婴说:“您多赏点钱,我不做官,我出卖了朋友,人家会骂我,不如多拿点钱远远离开京城,找个地方隐居起来。”屠岸贾误认为程婴是跟自己一样的势利之徒,没有多想就同意了,给了一大笔钱。程婴带着钱和赵氏孤儿藏在深山里。一躲19年,不仅把赵氏孤儿培养成人了,而且调教得能文能武。程婴这才告诉这孤儿19年来的事情经过,赵氏孤儿最后终于在程婴的帮助下,报了仇,把屠岸贾一伙全杀了,把赵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婴和杵臼真可谓“一诺千金”,是古代讲信用的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周武王灭商后第二年,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姬诵继位,即周成王,而此时的周成王还是个毫不懂事的少年。面对刚打下来的江山和年幼无知的侄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代行天子之事,替成王摄政。

此举引起管叔和蔡叔(周武王的堂兄弟)的猜忌,他们牢骚满腹,四处造谣,许多人信以为真,连年少的成王也充满了疑虑,对周公旦的行为产生怀疑。管叔和蔡叔在嫉妒和权力欲望的驱使下,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举旗反叛,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管蔡之乱”。消息传来,周王室上下十分惊恐。

成王虽然年少,但也知道情况严重,完全依赖周公。经过大家的商议和安排,最后决定由周公亲自率领大军迎敌。经过三年苦战,赢得了胜利,武庚在战斗中被打死,管叔被诛杀,蔡叔成了俘虏,被流放到人烟稀少的蛮荒地区。

大军回师那天,周成王亲自到城外去迎接周公,满脸歉疚地说:“予其惩,而毖后患。”“惩前毖后”从此而来。意思为:要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防止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典故成语故事2:卧薪尝胆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典故:天鹅仙女的故事

全文共 3003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住着三个美貌的仙女,她们是同胞姐妹。老大叫恩固伦,老二叫正固伦,老三叫佛库伦。三个仙女都玩够了那天上的宫殿和彩云,没有地方可玩,想找个地方玩一玩。到什么地方去呢?她们早就听说地上果勒敏珊延阿林①山上有个天池,池水象镜子一样清澈透明,池周围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样样都有。怎么才能从天上下来呢?三仙女佛库伦聪明伶俐,她用采来的白云做羽毛,用披上羽毛的胳膊当翅膀,摇身变成一只雪白的天鹅。两个姐姐也学着她的样儿,从天上飞下来,落在了果勒敏珊延阿林山上的天池旁边。

满族神话:天鹅仙女的故事

三个天鹅仙女下凡来,正赶巧被三个猎人看到了。这三个猎人是同胞三兄弟,老大二十岁,老二十八岁,老三十六岁。兄弟三人都能射猎、斗兽,他们整年在果勒敏珊延阿林山里钻来钻去,靠打猎为生。

兄弟仨朝天鹅落地的地方奔去,追到天池边上,见三只天鹅变成了三个美貌天仙,脱下衣服“扑通”、“扑通”,跳进天池水里。立时把三个兄弟惊呆了:从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姑娘呢!老大说:“让她们给咱们做媳妇该有多好啊!”老二说:“就怕人家不干。”别看老三小,心眼最灵,他说:“咱们把她们的衣裳偷偷拿走,她们回不去天,就得留在地上。”老大、老二觉得老三说的办法好,就一起悄悄来到天池旁边,将三个姑娘的衣服拿走了。

三个仙女在天池里洗澡,边洗边玩,越玩越乐,等到日头快落山了,大姐恩固伦说:“咱们该回去了。”正固伦、佛库伦说:“走吧!”可上岸一看,衣服没有了。三个仙女急得哭了起来。正在这时候,兄弟三个走到姐妹三个跟前,老大把自己身上的兽皮衣服脱下来,披在恩固伦身上;老二把自己的兽皮衣服脱下来,披在正固伦身上,老三把自己的兽皮衣服脱下来,披在佛库伦身上。

三个兄弟领着三个姐妹离开了天池,在大森林中架起干柴,烧烤野鹿、野牛、野猪的肉。再拿出石刀把烤熟的肉拉成小块块,请三个姐妹吃。吃完,老大扯着大姐,老二扯着二姐,老三扯着三妹,各自进了自己的小马架子。

三个姐妹过腻了天上的生活,从来没穿过这么暖和的兽皮衣服,没吃过这么香的烤肉,更没有过丈夫的恩爱。她们舍不得这人间的生活,干脆不走了。

三个姐妹在人间一年,学会了钻火、烤肉、缝皮衣,又都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她们和丈夫相亲相爱,过得很美满。

一晃又过了两年,一天,大姐对两个妹妹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咱们已经出来三天了,哪天给玉帝知道了,就要受到天规惩罚。趁时间不算长,快回去吧!”

两个妹妹也觉得不回去不行了,弄不好丈夫、孩子也得受连带。三个姐妹找出了丈夫收藏起来的衣裳穿在身上,胳膊一抬,两脚起空了。地上的三个孩子,都两岁多一点,刚会答答话,见三只天鹅在头顶来回飞,一齐扎撒②着小手,说:“鹅,鹅!”www.gs5000.cn

兄弟三人打猎回来,不见了妻子,只听孩子说:“鹅,鹅飞走了!”一找衣服也没有了,知道三个仙女回天上去了,就对孩子说:“那鹅,就是你们的娘,知道吗?”

传说满族人管母亲叫鹅娘,就是从这儿起始的。后来受到汉族人称呼母亲为“妈妈”的影响,叫成了“讷讷”。

兄弟三人的妻子走后,三个孩子渐渐长大了。后来这三个孩子顺松花江走到与牡丹江汇合的地方,觉得那里宽敞,就定居下来。后来兄弟三人的后代家口越来越多,三支人分开,各支都有了自己的姓,三支人分为三姓。因此这地方就叫做“三姓”③了。

三个仙女回到天上,吃饭不香,喝水不甜,日夜想念人间的生活;可又不敢把真情泄露出去,只好藏在心里。就这么过了九百九十九天,正赶上王母娘娘开蟠桃会,天兵天将们把守不严,姐妹三个一核计,无论如何也得到人间看一看,就是看上一眼,也免得这样牵肠挂肚。

姐妹仨还是采天上的白云做羽毛,变成三只天鹅飞了下来,落在果勒敏珊延阿林山上。她们找丈夫、找孩子,都不见了。她们在人间时夏天住的小马架子,没有了影儿;冬天掘的避风寒的地窨子,也早已填满了泥土。姐妹仨不禁落下泪来,边哭边沿着松花江往下飞。冷丁在一处密林中有个百十户人家聚居的部落。一打听,才知道这地方叫三姓,正是她们姐妹三人的后代。天上九百九十九天,地上九百九十九年,不但她们的丈夫早已不在人世,儿子也早就死去了,已不知传了多少代了。三姐妹见三姓人虽然象自己的丈夫样勇敢,却不象三兄弟那样和睦相处。他们生性好斗,常互相抡刀动捧,打得头破血流。仗越打越凶,仇越记越深。

怎么才能让他们不打仗呢?三姐妹很着急。一边往回飞,一边想,不知不觉飞到了天池边。她们脱去外衣,跳进天池里,一边想着心事,一边洗起来。

正洗着,三仙女见天边飞来一只喜鹊,飞到天池上空,将嘴里衔着的东西吐在她的衣服上。她本来已经不想在水中多呆了,就游着上了岸。见衣服袖上放着一枚熟透了的红果,大得出奇,红得透亮。她在山上呆过三年,还没有见过这样的果子,拣起来含在嘴里,准备穿好衣服等大姐、二姐上岸给她们看。谁知红果一含进嘴里,哧溜一下从嗓子眼滑进肚子里去了。

大姐、二姐穿好衣服要回天上了,三仙女身子发沉,说什么也飞不起来。大姐、二姐知道她是误吃红果怀了孕,劝她不要着急,等生完孩子再来接她。说完后先飞走了。

三仙女留在人间,渴了喝天池水,饿了捕野兽、采野果,冷了点篝火,一过过了十二个月,生下一个浓眉大眼的孩子。这孩子下生就会说话,不一会儿就满地跑,过了不几天,竟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长得一般高大,非常英俊了。三仙女见孩子这么快就长大了,心想这一定是天意。她知道人间最贵重的是金子,就说:“孩子,你就姓爱新觉罗④吧。”她又望望眼前的布库里山,说:“你的名字就叫布库里雍顺吧。”她想起正在成天打仗的三姓人,又说:“天生你,是要你停止械斗,平息战乱,统领人民过安定日子,你懂吗?”

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点点头,三仙女指着松花江说:“孩子,你就顺这条江下去吧!”说完,她变成一只天鹅飞走了。

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砍下天池旁的小树做成筏子,折下柳树枝叶盘成套圈戴在头上,然后跳上筏子,盘膝端坐上面,顺着山口进了松花江。小筏子穿过九十九道弯,闯过九十九道滩,经过九十九天的漂流,来到了三姓地方。

小筏子搁浅了,岸边一个汲水的姑娘看见他,跑回村子,告诉了村里的人们。大家争着来看,见他头戴柳枝围成的圈,盘膝端坐在筏子上,那模样很象一尊天神,便问:“你从哪儿来的?”布库里雍顺一指江上头,说:“从上边来的。”大家寻思是说他从天上来的,布库里雍顺想起讷讷嘱咐的话,就势说:“我是天女生的天童,来管理你们的。”大家见他英俊魁伟,确实与众不同,就相信了他的话。布库里雍顺又指着汲水的姑娘说:“是她先看见我的,我就到她家去了。”大家把他让进了姑娘家,姑娘的父母听说布库里雍顺还没成家,就把姑娘许给了他。几位穆昆达⑤也认为这样合适,就做了主婚人,当天举行了婚礼。他们将猪在祖先前领了牲,在院子里架起火堆,全村的人都来上礼,通宵唱歌跳舞,从此以后再不打仗了。

布库里雍顺在三姓地方居住下来,劝大家和好。各家之间发生纠纷经他排解,大家都和和乐乐,都拥戴他,推举他为部落长。他带领三姓地方的人们,建立了鄂多哩城。

布库里雍顺就是满族的祖先,他的传说也一直流传到今天。⑥

讲述人:李成明

流传地区:岫岩一带。

搜集整理者:张其卓、董明

后注:

①果勒敏珊延阿林:满语,长白山。

②扎撒:张撒变音,即摊开。

③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在佳木斯西南。

④爱新觉罗:满语,金子。

⑤穆昆达:满语,族长。

⑥这篇传说和满文老档及《清史稿》记载相同。但它当然是口头流传下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让我感动的一个历史故事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一个孩子叫司马光。有一天,他和一群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其中一个小伙伴趁大家不注意时爬上了高高的山坡,在山坡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突然,他一不小心掉进了这口水缸里。

水缸很大很高,而且满是水,所有的小伙伴都够不着它。听着水缸里的小伙伴扑通扑通的挣扎声,大家都非常着急。此时,有的小伙伴在惊慌大叫、有的去叫大人来帮忙。而司马光却一点也不慌张,只见他拿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扔了过去,顿时,水缸破了一个大洞,水顺着洞口流了出来,掉进水缸的小伙伴得救了,大家都非常高兴,他们又可以开开心心的玩了。

我看了这个故事以后非常感动,是因为司马光懂得当遇到困难时要冷静,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所以,我希望今天所有的小朋友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要向司马光学习,学习他的智慧、他的机智勇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上勤俭节约的故事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故事不胜枚举。毛主席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着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建国初期,有一首歌唱得好:“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当时,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的行为准则。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君不见,当前社会上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的随意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这些不良现象中,“大款”、“公款”充当了主要角色。这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中央及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并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到“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成语故事精选势如破竹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兵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曾国藩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反复诵读了多少遍,还在继续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进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儿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很好,听过几遍文章就能背下来,而且也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一遍书,再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虽有天赋却没有勤奋,还是落了个不知所终。

素材解读:

故事中,曾国藩并不聪明,但他留名千古;贼记忆力虽好,却做着鸡鸣狗盗的勾当。看来,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白龙微服的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白龙下到清凉的深渊里,变成一条鱼。渔人豫且用鱼叉射中它的眼睛。白龙负伤,去向天帝告状。天帝问他当时在何处是什么样的状态,白龙回答自己在深渊里歇凉时变成鱼的形状受伤的。天帝说鱼本来就是让人射的,不能怪罪豫且。 白龙微服的原文

吴王欲从民饮酒,伍子胥谏曰:“不可!昔天上白龙下于清冷之渊化为鱼,渔人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吾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本为人所射也,既为如此,豫且何罪之有?’白龙乃天帝之宠物,豫且为宋国之下民。白龙不化,豫且不射。今弃万乘之位,而与布衣之士共饮,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

——西汉·刘向《说苑·正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麻姑献寿的故事

全文共 1943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人们为老人祝寿,是有男女之分的,男的挂男寿星图,女的则挂女寿星图。女寿星图上通常画的就是麻姑,因此称为《麻姑献寿》。画上的麻姑美若天仙,腾云驾雾;或是飘然行走于云端;或是双手托盘奉献寿礼:一壶美酒,数枚仙桃。酒是麻姑自己酿出来的长寿酒,桃则是王母娘娘所赠送的蟠桃;有时候是她肩挑一根细长的竹枝,枝上挂一壶美酒,旁边一个童子背着一个巨大的仙桃相随。但是,不管哪样的麻姑图,桃和酒总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在人们的心中,桃和酒都是长寿的象征,《麻姑献寿》图就是通过献桃与献酒来表现出献寿的。

麻姑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后赵的一位少数民族姑娘。长得俊俏美丽,穿着光彩夺目的衣裳,头顶结一个大大的发髻,脑后的长发乌溜溜的垂到了腰间。麻姑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心地善良,常常帮助穷苦的人。但是,麻姑的父亲却是性情暴虐、凶神恶煞、傲慢专横、心存歹毒,经常欺压老百姓的人。

虽然她父亲名声不好,但是作为女儿的麻姑仍然很孝顺他。有一次,麻姑到山里去采果子,好不容易才摘得一个桃子。那时候,桃子可是水果中的上品,是非常难得的东西。麻姑自己舍不得吃,就把桃子揣在怀里,回家拿给父亲吃。

麻姑拿着桃子往家里赶,忽然看到路边上围着一群人,于是她就好奇地走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位身穿黄色衣衫老婆婆病倒在路旁,已经奄奄一息了。围观的人说:“这老婆婆肯定是饿坏了,要是能给她一点东西吃,或许还能活过来。可是这兵荒马乱的,到哪里去找吃的呢?”因而大家只是站在那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话,并没有人走回家去给这老婆婆拿什么吃的东西来。眼看老婆婆很快就不行了。麻姑实在看不过去了,赶忙从怀里拿出那个桃子来,蹲下身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着她。

这是一个又大又甜、汁水很多的桃子,老婆婆吃了之后,很快就苏醒过来了。旁观的人忍不住地啧啧称赞麻姑心眼好,并说她定会得到好报的。

老婆婆实在是太饿了,吃了桃子后,虽然醒过来了,但是还是没有力气,于是开口对麻姑说:“好孩子,太谢谢你了,请问你还能不能给我煮点粥汤喝呀?”

那时正值灾荒,人们都只有不多的粮食,还有很多的人都因没有吃的而饿死了,所以粮食显得极为珍贵。但是,麻姑确实不忍老婆婆饿死,就爽快地答应道:“我这就给你去煮点东西来,您在这里等我一会儿。”说完麻姑就飞快地跑回家给老婆婆做粥去了。

不巧,麻姑的事被父亲麻秋知道了,当他听说麻姑把桃子给老太婆吃了,而且还在给老太婆做粥,非常生气,就把麻姑关了起来,不准她出去。

可是麻姑怎么也放心不下路边的老婆婆,等到半夜里,她的父亲睡着了,麻姑悄悄地端着粥出了门。可是等她来到白天老婆婆躺着的地方时,却不见老婆婆的一点影子。月光下,在老婆婆坐过的地方,有一个桃核留在那里。再也找不到老婆婆,麻姑只好捡起地上的桃核回了家。到家躺在床上,麻姑一合眼,就看见白天的那个老婆婆,仍然穿着黄色的衣衫,笑呵呵地朝她走了过来:“好孩子,委屈你了。你不用难过,我还好好的。以后我们也还有机会见面的。”说着,就飘然逝去了。

早上,麻姑起床之后,就把晚上捡来的那颗桃核种在自家的院落子里。一个月之后,就长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桃子树。第二年正月,桃树上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麻姑用这些桃子来救济逃难的老人。奇怪的是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后,不仅不觉得饿了,而且精神倍增,连以前的小毛病也没有了。麻姑也这才明白当初的那个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的,并不是一个要饭的叫化子。

后来,麻姑的父亲麻秋因为打仗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封了他一个大官,并要他负责新建皇宫。麻秋为了早日修好皇宫,以便能到皇帝那里去邀功受赏。于是就拼命地奴役老百姓,让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活,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麻秋还规定,只有当鸡叫了时,老百姓才能有片刻的停歇。麻姑非常同情这些老百姓,于是到晚间的时候,她就躲在鸡窝边学鸡叫。这样,只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鸡就会跟着叫起来,这样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时间。可是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发现了。他查出来竟是自己的女儿在妨碍自己的功名,十分的恼怒,便要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

麻姑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山上去了。麻秋怒上加怒,决心烧山,要把女儿烧死。正在这危急的时刻。王母娘娘经过此地,她早就听说过麻姑做过很多好事,现在见她受到如此的灾难,当下就把麻姑救了出来,并收她为弟子。

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诞辰,天间举行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都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特来邀请麻姑一同参加。四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麻姑没有带花,只带了一个极老的坛子,里边装的就是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造成的寿酒。这酒特别的醇厚,一打开坛盖,立即浓香四溢。来祝寿的各路神仙都夸麻姑心灵手巧,赞王母娘娘有口福。王母娘娘也美美地赞扬了麻姑一番。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麻姑由此被王母娘娘封为“女寿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