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苏东坡的民间故事(精选20篇)

当读书不是为了考取功名利禄,不是为了说话时滔滔不绝时,我和书便拥有了一片简单的快乐。这里小编为你们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关于苏东坡的民间故事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你认真看完,会对你有帮助的!

浏览

726

作文

44

民间故事一则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人称“笑面虎”。这笑面虎嫌贫爱富,平日鱼肉乡里。

村里有位叫王少的穷秀才,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有那么一年,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王少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也忙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看,只气得哇哇乱叫:“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

“这不是骂我是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转身狼狈地溜走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

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七、跑马长城界

全文共 1236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把胡人打跑以后,为了阻挡胡人兴兵复仇,提出在与胡人交界的地方,修一座坚固的长城。他的建议,博得了许多大臣的赞赏。并一致认为,应先从东北的辽中开始,因为那里一面临海,还是一个战略要地。从那儿开始,在胡人恢复往日的气势以前,完全可以把长城修完。

那么,到底修到哪呢?秦始皇主张将统一的六国全部用长城围上。许多大臣表示:如果把六国全部围上,长城总长可达几万里,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修完。这样一来,人力物力消耗太大,有可能造成人亡国空。所以,大臣们建议,还是短一点好。但是,不管大臣怎样反对,秦始皇还是极力主张用长城围住六国。他越是极力主张,大臣们就越是极力反对。秦始皇扬头想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冷笑。他提议,跑马划长城界。让一个将官,骑一匹快马,人马饱食之后,人不下马,马不停蹄,由山海关起跑,经由六国边界,能跑几天算几天,跑出多远修多远。

众大臣一想,这还可以。纵然是追风赶月的千里马,跑上两三天,也就是两三千里。所以,他们点头答应谁想到,秦始皇又提出一个条件:沿全国边界,不论山峰还是平地,每三百里修一行营,跑马者从行营中跑过,以壮人马之威。众大臣不知其中用意,也都同意了。

文武百官退下以后,秦始皇把心腹之人找来,如此这般地吩咐几句,他们便分头行事去了。

跑马这天,只见一员将官,顶白盔,骑白马,穿白袍,挂白甲。他从第一座行营中飞出,走平地,越高山,半天多时间,冲到第二座行营。冲出二座行营,直奔三座行营。四座、五座……六天多时间,冲过十座行营。

秦始皇接到探马的传报:跑马者已冲过十座行营。

这些大臣很纳闷,这马怎么这样能跑啊,六天多了,还跑啊。

又有五六天功夫,探马又报,跑马者已冲过二十座行营。大臣更奇怪了,怎么,这马还跑哪?这是什么人?骑的是什么马?十多天了,俄不死也该累死了。想必是仙人骑神马?

又过六天多,探马又报,跑马者再次冲过十座行营。

这回大臣都明白了,就是神仙也不行吗。你瞅我,我瞅你,是不是秦始皇从中搞鬼了?

探马接连传报,跑马者冲过四十座行营。秦始皇这个高兴呀,就甭说了,可是,有的大臣鼻子都气歪了。

白袍将还在骑马飞跑着。战马跑到嘉峪关的时候,只见白袍将猛抽白马几鞭,白马口鼻流水,一个大翻个倒在地上。白袍将也从马上掉了下来。

这是怎么回事?一匹马怎么一气跑了一万多里?原来,这是秦始皇用的计。为了达到长城围六国的目的,他提出每三百里设一行营,他派心腹之八,每座行营都备一匹白马,一员白袍将。第一座行营的白袍将到第二座,第二座的预备人马接着跑出,看上去如同一个人一样。就这样,一共传了四十多座行营。

那为什么到嘉峪关人落马倒呢?原来,驻嘉峪关行营有个姓赵的将官,对秦始皇这种做法极为不满。他认为,长城修到嘉峪关,就可以阻挡胡人的进犯,何必要修那么长呢?太劳民伤财了。所以,他见前营快马一到,让饿了几天的战马一个劲的喝水。他上马以后,猛打战马两鞭,战马一机灵,紧跑几步,呛水倒在地上。

秦始皇听说马倒嘉峪关,很不高兴。但是,按照他事先的话,长城只得修到嘉峪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民间故事改写作文200字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嘭、嘭、嘭”过年啰!你们知道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吗?这里可有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呢!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物,它每年都会到村里偷吃动物,有时连人都不放过。人们觉得很不安,他们要搬家时侯,忽然走来了一位老爷爷,他说:“我可以让“年”吃不到我。”人们好奇地问:“为什么?”老爷爷说:“只要你们可以让我在村里住一个晚上,我就可以说给你们听。”人们半信半疑,答应老爷爷的要求,说:“那你要小心点。” 晚上,“年”来了,老爷爷放起了鞭炮,“年”听到了,吓得哇哇大叫,掉头就跑了回去。 到了第二天,人们问老爷爷为什么“年”不吃他?老爷爷说:“因为”年“最怕很吵的声音,只要你们搞出一些很吵的东西来吵它,就可以把它赶跑了!” 于是人们就按着老爷爷的说法去做,每当过年的时候就放鞭炮,真的把“年”赶走了。

[民间故事改写作文2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苏东坡与佛印对联故事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佛印在寺院,知道苏东坡要来,也照样清蒸一盘五柳鱼。刚好苏东坡进来了。佛印一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天我也要难难你。正巧旁边有只磬,他就随手将鱼放在磬里。

苏东坡早已看见,装作不知。刚坐下就故意“唉”地叹了口气。佛印素知苏东坡性格乐观,疑惑地问道:“太守,今天为何愁眉不展?”

苏东坡回答说:“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刚写好上联,下联就难住啦,一直想不出,所以心烦啊!”

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

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一听,心中好笑:这对联家家户户都贴烂了,他却拿来戏弄我,不知道苏东圾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於是不动声色的说:“我来给你对吧,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连呼:“啊呀,高才高才!原来你磬(庆)里有鱼(余)啊!快, 拿出来吃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乖乖地从磬里把鱼拿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苏东坡画扇判案的故事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苏东坡任职通判,也曾判过案,那么他是如何断案的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话说苏轼在杭州通判时,刚过中秋,有一天坐堂,一个年轻商人呈上一张状子。

上写:“原告人钱大,状告孙三欠钱不还事。”

他便问钱大说:“孙三欠你多少钱?”

钱大回答说:“孙三春天借了绫绢钱三千,欠条上写明三个月内归还,至今已满半年,一分钱没有给呢,恳请苏大人做主!”

苏轼命人传来孙三。一看,原来是一个瘦小的老头,衣服也挺破旧。

苏轼问道:“钱大状告你欠他绫绢钱三千,可是真事?”

孙老头谦恭地回答说:“欠钱是真。”

“既然是真,为何过期未还?”苏轼继续问。

孙老头一脸愁苦色,低声说:“不是小人有意赖皮,实在是无力偿还债务。”

“既知无力偿还,当初为何借债?”苏轼问道。

孙三说:“小人借他绫绢钱,原是为了做扇子生意。料到知扇子做好后,遇连雨天凉,一时无法卖出,所以拖欠至今。”

苏轼见他说话实在,就发动了怜悯之心。他想了想,说:“既然有扇子可作抵押,你马上回家拿些扇子来,我自有办法。”

孙老头听说大人有办法帮自己还债,非常疑惑。但想到苏大人是朝廷命官,应该不会戏言。他急忙回家去,把最好的扇子取了一箩筐,气喘吁吁地赶回公堂。

苏轼叫差役当堂打开,选了四十把白团绢扇子放在桌边。然后他举起毛笔,一柄一柄地写字作画。他写了来杭州之后写的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或草或楷,或者加些松石,或者画几株枯草,每把扇子上都署上了自己的大名。

一个时辰之后,全部画好。苏轼吩咐孙三道:“快领去发卖,偿还钱大的绫绢钱。”

孙三这时才明白过来苏轼的良苦用心。

他喜之不尽,连忙跪下叩头。从桌上抱起四十柄扇子,千恩万谢而去。钱大见有苏大人做主,自回家去,等候孙老头来还钱。

虽然已经是中秋时节,久雨之后,突然晴暖起来。

孙三马上开门营业。苏轼本是大学问家,大书法家,大名人;很快,四十把扇子都是高价卖出,刚刚三千钱,还掉了钱大的欠款。

说来也怪,自从苏轼帮助孙三画扇还债之后,孙三的店生意越来越好,越来越大,“孙三记”遂成杭州著名的特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勤俭节约的民间故事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西湖民间传说故事:石香炉

全文共 1990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山东巧匠鲁班,带着他的小妹,到杭州来。

他们在钱塘门边租两间铺面,挂出“山东鲁氏,铁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刚刚挂出,上门来拜师傅的便把门槛都踏断了鲁班挑挑拣拣,把一百八十个心灵手巧的年轻后生,收留下来做徒弟。鲁班哥妹的手艺巧极了,真是鬼斧神工:凿成的石狗会管门,雕出的木猫会捉老鼠。一百八十个徒弟经他们一指点,个个都成了高手。

一天,鲁班哥妹正在细心给徒弟们教生活,忽然一阵黑风刮过,顿时天上乌云乱翻,原来有一个黑鱼精到人间来作祟啦,黑鱼精一头钻到西湖中央,杭州一个三百六十丈的深潭潭。它在深潭潭里吹吹气,杭州满城鱼腥臭;它在深潭潭里喷喷水,北山南山下暴雨。就在这一天,湖边的杨柳折断了,花朵凋谢了,大水不断往上涨。

鲁班哥妹带着一百八十个徒弟,一齐爬上了宝石山。他们朝山下望望,只见前面一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泡在臭水里,男女老少都逃到西湖四周的山头上。湖中央,转着一个老大老大的漩涡,漩涡当中翘起一只很阔很阔的鱼嘴巴,鱼嘴巴越翘越高,慢慢地露出整个大鱼头,鱼头往上一挺,蓦地飞起一朵乌云,升到天上。乌云飘呀飘呀,飘到宝石顶上,慢慢落下来,里面钻出一个又黑又丑的后生。

黑后生滚动圆鼓鼓的斗鸡眼珠,朝鲁妹瞟瞟:“哈!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当?”

鲁妹说:“你问姑娘啥行当,姑娘是个巧工匠。”

黑后生把鲁妹从头看到脚说:“对了,对了!我看你亮亮的眼睛弯弯眉,想必能绫罗绸缎巧裁剪。 走,跟我去做新衣。” 鲁妹摇摇头。黑后生鲁妹从脚看到头:“对了,对了!我看你苗条的身材纤巧的手,想必有描龙绣凤好针线。 走,跟我去绣锦被。” 鲁妹摇摇头。 黑后生猜来猜去猜不着,心里想一想,眯起眼睛说: “漂亮的大姑娘,不会裁剪不要紧,不会刺绣不要紧,你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不完,乐得享清福哩。 ”说着,伸手来拉鲁妹。 鲁班一榔头隔开他的手,喝声:“滚开点!”黑后生仍旧咧开大嘴,嘻皮笑脸:“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榔头!大姑娘嫁了我,什么都好讲;大姑娘不嫁我,再涨大水漫山岗!”鲁妹心里想:倘若再涨水,全城人的性命都保不住了。她眼珠儿转了两转,办法便有了,对黑后生说:“嫁你不急,让阿哥替我办样嫁妆。”

黑后生一听开心了:“好姑娘,我答应,你打算办样啥嫁妆呢?”

鲁妹说:“高高山上高高岩,我要叫阿哥把它凿成一只大香炉。”

黑后生高兴得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鱼王,落凡立庙堂。有个你陪嫁的石香炉,正好拿它来收供养!”

鲁妹拉过阿哥商量了一阵。鲁班对黑后生说:“东是水,西是水,怎么办呢?你先把大水落下去,我才好动手。”

黑后生张开阔嘴巴一吸,满城的大水竟飞了起来,倒灌进他的肚皮里去啦。 鲁班指指山上的一块悬崖问黑后生:“你看,你看,把这座山劈下来凿只香炉怎么样?” 黑后生说:“好哩,好哩。大舅子,你快凿,凿得越大越风光!”(历史人物,http://www.gs5000.cn/gs/lishirenwu/)

鲁班说:“香炉高,香炉大,重重的石香炉你怎么搬呢?” 黑后生说:“喏喏喏, 只要我抬抬脚,身后就会刮黑风;小小的石香炉算得了什么,就是一座山我也吸得动!” 逃难在四周山上的人都回家去了, 鲁班他们便爬上那倒挂着的悬崖。鲁班抡起大榔头,在悬崖上砸下第一锤:他一百八十个徒弟,跟着砸了一百八十锤。“轰隆”一声,悬崖翻下来了。--从此以后,西湖边的宝石山上便留下了一堵峭壁。悬崖真大呀,这边望望白洋洋,那边望望洋洋白,怎么把它凿成滚圆滚圆的石香炉呢?鲁班朝湖心的深潭潭瞄瞄,估好大小,就捏根长绳子,站在悬崖当中,叫妹妹拉紧绳子的另一头,“啪嗒啪嗒”绕着自已跑了一周,鲁妹的脚印子便在悬崖上画了一个圆圈圈。鲁班先凿了大样,一百八十个徒弟按着样子凿。凿一天,又一天,一共凿了七七四十九天,悬崖不见啦,变成一只顶大顶大石香炉。圆鼓鼓的香炉底下,有三只倒竖葫芦形的尖脚;尖脚上,都有个三面透光的圆洞洞。大石香炉凿成了,鲁班朝黑后生说:

“你看,你看,我妹妹的嫁妆已办好,现在就请你搬下湖!”

黑后生要领新娘子。鲁班说:“别忙,别忙,你先把嫁妆搬去摆起来,再打发花轿来抬。”黑后生高兴死了,一个转身就往山下跑,他卷起的旋风,竟把那么大的一个石香炉咕碌碌吸在后面滚。黑后生跑呀跑呀,跑到湖中央,变成黑鱼,钻进深潭潭;石香炉滚呀滚呀,滚到湖中央,在深潭潭旁边的斜面一滑,“拍得”一下子倒覆过来,把深潭潭罩得严严实实,不留一丝缝隙。黑鱼精被罩在石香炉下面,闷得透不过气来;往上顶顶,石香炉动不动;想刮一阵风,又转不开身子,没办法,只好死命往下钻。它越往下钻,石香炉就越往下陷`……黑鱼精终于闷死在湖底了,石香炉也陷在湖底的烂泥里,只在湖面一露出三只葫芦形的脚。

从此,西湖留下一个奇妙的景致:每年中秋节夜里,人们划船到湖中央去,在炉脚上那三面透光的圆洞洞里点烛火;烛光映在湖里,就现出了好几个月影。后来这地方便叫“三潭印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外民间故事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小就喜欢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等我长大后,妈妈就给我买故事书,让我自己读书。最近妈妈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中外民间故事》,我刚一打开这本书就深深的喜欢上了它。

这里面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孟母三迁”、“孟姜女哭长城”、“木兰从军”、“月下老人”、“狠心的后娘”……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吉恩的明天”。故事是说美国有一位不爱读书的少年,还老偷东西,最后被学校开除了。他的父母也很不喜欢这个儿子,于是吉恩就成了流浪儿。有一次,他看到一家饭店上门上挂着这样一块牌子“明天吃饭不要钱”,可是第二天他来到这家饭店,没有免费吃上饭,而这家饭店仍然挂着那块“明天吃饭不要钱”的牌子,他反复读着牌子上写的这句话,突然想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从此他努力向上,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孩子。这个道理是:虽然明天看着美好,但却是虚幻的,只有眼前的今天才是最美好的。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比如一到周末留的家庭作业,就总是希望明天在写,然后幻想着明天的美好,最终,这写家庭作业都堆到了周日的晚上,拼命的赶完了所有的作业你会发现,“明天”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只有珍惜今天,一步一个脚印的付出努力,才能收获到真正美好的明天。

这本书里还有其他的很多故事,都非常有意义,我知道这些故事来源于民间,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洁、善良的心灵,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思索。

总之,《中外民间故事》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很多人生道理,教我学会了坚强、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我真的太喜欢这本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民间故事年级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玲珑姑娘》

鹿岭下有一个村子,村子里住着一位姑娘,这个姑娘叫玲珑。玲珑是个孝顺的女儿,玲珑娘生病了,玲珑姑娘没日没夜地细心照顾母亲。

这一天,玲珑翻山越岭进山为娘采药。山上的草药真多呀,玲珑姑娘采了满满一筐草药。这时候,她看见一只小梅花鹿被一条蟒蛇缠住了,并且蟒蛇越缠越紧,眼看着小梅花鹿就要没命了,玲珑姑娘顾不上自己的安危,冲上去,用长长的树枝赶走了蟒蛇,小梅花鹿得救了。

梅花鹿竟然开口说话了:“谢谢你姐姐,我是九色鹿的小女儿,今天你救了我,我的妈妈一定会报答你的,跟我到深山的世外桃源去一趟吧。”

玲珑跟随着小梅花鹿来到世外桃源,玲珑一眼就认出了美丽的九色鹿。小梅花鹿把玲珑就自己的经过告诉了妈妈。九色鹿深深鞠躬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女儿,为了报答你,我把我珍藏多年的鹿茸送给你,这鹿茸有奇效,无论什么样的疑难杂症,只要用它来煎药,肯定药到病除。但是,请你记住,这根鹿茸只能用两次,第一次你用它给你娘治病,第二次只能给你自己用。如果你把鹿茸给别人治病,你就会死掉的。切记,切记。”

玲珑回到家里,把鹿茸煎成药让娘喝了。说来真怪,玲珑娘喝下鹿茸煎的汤药,病立刻就好了,站起来下了床,到田里劳动去了。乡亲们知道玲珑娘的病痊愈了,纷纷来祝贺。

几个月后,村子里暴发瘟疫乡亲十之八九都生病了,还死了很多人。玲珑十分难过,她想挽救全村人的生命。可是,使用鹿茸的机会只有一次了,并且九色鹿说了,最后的一次机会只能留给自己?是留着自己享用?还是无偿地奉献给乡亲们?用鹿茸去救乡亲们,自己就会死的呀!但如果不去救乡亲们,村里的所有的乡亲可能都会死掉。怎么办呢?玲珑姑娘左思右想,一咬牙,一跺脚,把鹿茸献出去,救治乡亲!

玲珑姑娘安顿好母亲后,在村子中央支起一口大锅,用鹿茸熬了一大锅汤药,分给乡亲们喝。乡亲们喝下汤药,病立刻就好了。乡亲们的病都好了,可玲珑姑娘却慢慢倒在地上,死了。

乡亲们失声痛哭,哭声感天动地。山里的九色鹿知道了玲珑姑娘的壮举,跑下山,围着玲珑姑娘转了三圈,玲珑姑娘居然慢慢醒了。九色鹿走了,乡亲们围着玲珑姑娘,唱啊跳啊,别提多高兴了。

据鹿岭一带的人说,玲珑姑娘身强体健,一辈子不得病,活了一百多岁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五年级民间故事缩写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玉帝要选12种动物作为人类的生肖,消息一公布,动物们都十分希望成为这十二生肖。

住在水潭里的龙十分担心:因为他只有一身黄金色的鳞片,他的头就光秃秃的。正在发愁的时候,他正好看到公鸡头上有一对角。于时他向公鸡借,还让蜈蚣当他们的见证人。

以前老鼠和猫是很好的一对朋友。可是猫十分贪睡,猫就打算让老鼠来叫他。到了评选那一天,老鼠并没有叫猫来,自己偷偷地跑去评选了。

最后玉帝选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可是让谁来当第一个属相呢。大家议论纷纷,最后大家都认为牛当第一。因为牛最勤劳。但老鼠不服气。他们决定到大街上去问问其他人,老鼠贿赂了大家,结果大家都说:老鼠比牛勤劳。于是最后决定让老鼠来做了第一属相。

睡觉醒过来的猫,发现老鼠并没有叫他,害他错过了评选。猫十分生气,从此猫见了老鼠就咬,老鼠见了猫就躲。

鸡看了十二生肖的排位十分生气。明明是龙借了我的角才被选上的,现在龙的排位比鸡高。心里十分恼怒,鸡去找来龙理论,让他把角还给他,可是龙不还。于是鸡去找来公证人蜈蚣,蜈蚣却不承认。鸡气愤地扑向蜈蚣一口就把蜈蚣给吃了。从此,蜈蚣听到公鸡的鸣叫声就吓得发抖。公鸡成了蜈蚣的天敌。

小朋友们,这就是十二生肖的故事,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苏东坡的几段爱情故事

全文共 283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多少深情,才能写出这般情深,这就是苏东坡,让我们了解一下苏东坡的爱情故事吧!

有人说“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的情劫。”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记梦》

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 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

天公为下曼陀雨。

——《蝶恋花》

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润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 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上述的《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银涛无际卷蓬瀛。

落霞明,暮云平。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

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余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

卷霓旌,为谁迎?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

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

——《江城子》

当年他梦见和王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今他又追思朝云“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美丽的词句中熔铸了人生命运的无情与无奈。“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让很多人误解为就是写舜妃故事,以致混入叶梦得作品。其实苏轼和朝云在惠州相依为命时,都有慕道好佛之心。苏轼《朝云诗》中说:“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姻缘。丹成随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已浓带仙家气象,而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正要孤身渡海,自然更加用神仙笔调来追思和神往两人的过去与未来。

朝云十二岁时在杭州成为苏轼侍女,长大后才被苏轼收为侍妾。在苏轼的后半生中,朝云万里相随,九死不悔,始终对苏轼“钟敬如一”,直到三十四岁病逝于惠州。她是苏轼凄凉晚年唯一的红颜知己,能看出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在唱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时泪流满面,哽咽难语,而朝云逝后,苏轼也终生不再听此曲。苏轼还为朝云写过一首《殢人娇 白发苍颜》,词中也着力描写了朝云的美丽,两人一个“维摩境界”,一个“散花何碍”,感情在普通男女之情上得到了升华。当然,苏轼最著名的一首怀念朝云的词,还是要数《西江月 梅》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杨慎《词品》云:“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该词明为咏梅,实际是怀念朝云,全词笔墨高洁,意蕴空灵,已不是凡尘笔调,当年晁补之读到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时,叹息说,苏轼注定了是要迁到海外去的,因为这样的句子,实为海内人士所难道出。《红楼梦》里薛宝琴的词句“明月梅花一梦”,就是从苏轼《西江月》里化来的。由于苏轼写的是梅花,句子又是“不与梨花同梦”,所以《红楼梦》里的词句也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又作“明月梨花一梦”。同是怀念朝云,与这首《西江月》相比,《江城子》被湮没很久了,前者缠绵婉转,后者则多了一份悲慨壮阔之美。苏轼和朝云曾“青鸾紫凤、下层城”,在多年来辗转飘摇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体验到真爱的温暖。但如今朝云于惠州仙去,只有白发苍苍的苏轼独自面对茫茫江海。人世间一切悲欢扰攘,都犹如大型魔幻鱼龙蔓延一样,热闹之后,只剩下“千古恨,入江声”。这位孑然一身的伤心人,徘徊于苍茫浩渺的水岸云脚,银涛无际,暮霞散绮,充斥于天地间的,是无穷的追忆,无边的寂寥,无数的天风海雨,无尽的暮暮朝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孟姜女送寒衣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时,万杞良在新婚之夜被征去服徭役筑长城。妻子孟姜女依依不舍,悲伤万分。看着丈夫万杞良被几个官吏强拉因拽出屋外,在夜幕中消失了,放声大哭着:

"新婚之夜夫别离,

残风传来孤雁啼,

烛花悲怆泣曳移,

凉月雪映床半席。

可恨啊!......"

转眼间到了十一月,秋风呼啸,天气变凉。孟姜女想到远在北方筑长城的丈夫万杞良还穿着单衣薄衫,心中万分着急。于是打定主意要去给丈夫送寒衣。她翻过几十座高山,渡过几十条大河。昼行夜宿,走了几天几夜,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了长城附近。看到好多人在服徭役:有人在不停地搬运土石;有人手握铁钎开凿打槽;有人用青石堆砌城墙;还有几个人手持鞭子双目圆睁,虎视眈眈。......。孟姜女在人群中左找右寻走遍了长城附近,丝毫不见丈夫万杞良的踪影,心中焦急如焚。向服徭役的逐人打听,他们有的摇头;有的摆手都说不知道万杞良的下落。孟姜女万般绝望,就坐在长城附近放声大哭:

"秋风飕飕天气凉,

孟姜孤寂独守房。

昼望云天思杞良,

晚伴豆灯恨夜长。

心忧衣单夫着凉,

不分昼夜织衣忙。

千针万线请深藏,

但愿衣暖把寒防。

谁知一切白恓惶,

送衣不见我夫郎。

郎啊郎!我的郎!

心上人儿万杞良!

怨!怨!怨!恨!恨!恨!

怨恨全是这筑城墙!"

"轰--"城墙倒塌了一截。露出丈夫万杞良的尸体。孟姜女想:活着夫妻不能相随,死后魂魄也要伴陪。猛然跃起一头撞向城墙残壁,立马倒在丈夫万杞良尸体旁,在没有站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儿时故事:苏东坡与枳椇子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英雄豪士多善饮酒,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政治上屡经坎坷,却能始终不改其乐,除了修养与文学造诣以外,据说也得益于“薄薄酒”。

苏东坡的薄薄酒就是“微醺”,即有一定的酒意,但决不是烂醉如泥,故有陶然之乐,而无昏狂之弊。这样饮酒是可以收到“行气血、舒经脉”效果的。

苏东坡饮酒虽然很少沉醉,但他却掌握了极好的醒酒药,准备随时帮助朋友。《苏东坡集》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明他醒酒药的来历:

苏东坡的同乡揭颖臣得了一种饮食倍增、小便频数的病,许多医生都说是“消渴”(糖尿病),多年不能治愈,自认为没有希望了。苏东坡介绍一个名叫张肱的医生替他治疗,张肱认为揭患的不是消渴,而是慢性酒精中毒。酒性本热,因此欢喜饮水,饮水多,症状似消渴而不是消渴。于是用醒酒药治疗,多年不愈的疾病竟就此痊愈了。从此,张肱的醒酒药,也就成了苏东坡的醒酒药。

苏东坡的醒酒药是什么呢?就是中药枳椇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苏东坡的爱情故事

全文共 382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因为一首《江城子》,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已经成为鼎鼎大名的情圣,历史究竟如何,让我们了解一下苏东坡爱情故事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关于苏轼,关于一个豪放男人的似水柔情。

心理学家称,如果一个人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话,那么这个人将会有极好的人缘。这就好比男人的细腻被女人所看重,女人的大度被男人所看重一样,苏轼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中国古代作家中人气最高的一位,生前死后都讨人喜欢。东坡烧的肉叫“东坡肉”,东坡沏的茶叫“东坡茶”,东坡酿的酒叫“东坡酒”,东坡用的砚台叫“东坡砚”等等,千古文人,能受到如此待遇的,唯有苏轼一人了。

苏轼曾经妒嫉过柳永的红,而柳永却打心眼妒嫉苏轼的人缘。

苏轼的似水柔情与十年有关。

十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千年是神话,百年不现实,只有十年,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这样一种真实的沧桑,更能震撼我们的心灵。

十年前,他可以牵她的手,十年后,他从她身边走过,可是他的眼里已经没有她。

十年前,陆游和唐琬在沈园相依相偎,十年后,他们在沈园相遇,而她已经嫁作他人妇,而他另娶她作妻。

又有杨过和小龙女,十年前他们在战乱中流失,十年后他们在绝情谷重逢,荡气回肠的感情在经历了十年的考验后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苏轼的十年呢?

十年前,他十八岁,他娶了十五岁的王弗为妻,之前他们没有任何接触,这是一桩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他们也门当户对。不料,无心插柳,成就了一段千古佳缘。

十年后,王弗去世。又十年,是王弗的周年,王弗进入他的梦中,醒来后,惟有泪千行,遂作《江城子》,缅怀他挚爱的妻子。

苏轼这样一个男子,之所以有很多人喜欢,尤其是一些多情女子,是因为苏轼本人也是一个多情多义的男子。但他的多情与柳永的多情是不相同的,柳永的多情是在同一时间同时爱着多个女子,而苏轼的多情则是在不同的时段一心一意的爱着某一位女子。所以,柳永是浪子,苏轼是千载难逢的好男子。

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但却不是他的初恋。苏轼的初恋是他的堂妹,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在苏轼的纪念诗文中,他亲切的称她为“小二娘”。苏轼十八岁之前所有美妙的回忆都与小二娘有关,她是一个天使一般的女孩,纯洁、健康、可爱,郭沫若曾在回忆录里坦白,年少的他很想去摸一摸新婚嫂子那纤细的手,情窦初开的少年苏轼,也曾懵懂的想去牵她的红酥手,不料她的红酥手却被另外一个叫柳仲远的男人牵去了。

少年苏轼平生第一次尝到了失恋的滋味,那是一种淡淡的似乎又很美好的忧伤,后来他为小二娘写情诗,曰:“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荫结子时。”小二娘死的时候,苏轼曾用“情怀割裂”、“心如刀割”这样惨烈的词语来形容他的心情,并为小二娘写一往情深的祭文: “……万里海涯,百日讣闻。拊棺何在,梦湿濡茵。长号北风,寓此一尊。”可见,当年的苏轼对小二娘是动过真情的。

小二娘的红酥手被别人牵走了,他也牵到了属于自己的红酥手。他的妻子王弗,是一个安静而又灵敏的女人,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又有小家碧玉的贤淑,如果把苏轼比作李世民,那么王弗就是长孙皇后了。

堪称古代第一贤妻,是苏轼绝无仅有的贤内助。在古代,女子是不能干政的,“妇人之仁”,“头发长,见识短”,女子一干政,就没有好下场。李世民之所以成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还是一个心胸宽广的男人,他尊重女人,尊重他的妻子,他把朝廷上的事情拿来问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拒绝回答,李世民赦她无罪,于是她委婉说出自己的意见,从而避免了李世民在朝政上一些错误的决定。

苏轼也把朝廷上的事拿来问王弗,因为他相信她,她聪慧,博闻强识,读了很多书,于是就有了“幕后听言”的千古美谈。

这是一个男子的大度,置一屏风,王弗静坐于屏风的后面,听苏轼与客人的交谈,客人走后,王弗款款而出,轻言细语,谦卑的告诉苏轼,哪些地方他说的很对,哪些地方有些欠妥。苏轼听了,没有不钦佩的。

像苏轼这样左右逢源的人自然有一大堆朋友,上至阳春白雪,下至下里巴人,没有他谈不来的,朋友多了难免鱼龙混杂,苏轼是何等聪明的人,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没有看出来,他的妻子王弗却看出来了。

苏轼非常豪爽,把所有与他交往的人都当作好人,王弗就提醒他,小心那些假好人。哪些是假好人呢?就是那些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故意巴结逢迎之人。

一日,客人散去后,王弗从屏风后面出来,说道:“你何必跟他多费口舌。他不是真心与你交好,他肯定有事求你。你看他说话的时候非常谨慎,说的并不是心里话,尽说一些讨你喜欢的话。”正如妻子说料,不几日,那人找到苏轼,想要苏轼为自己的侄儿安排一个差事。王弗建议苏轼拒绝他,如果他真心想与苏轼交往的话,绝对不会因为苏轼的拒绝而疏远他,结果,遭到拒绝后,那人再也没有和苏轼来往。

有王弗这样的妻子是每个男人的梦想,苏轼是幸运的,然而他又是不幸的,上天把王弗赐给了他,又残忍的把王弗从他身边夺走。与苏轼相濡以沫十年后,王弗永远的离开了他。

王弗是个孝顺的好媳妇,她死后,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她素食三日,并对苏轼说:“你应该把你的妻子安葬在你母亲坟茔的旁边。”

苏轼按照父亲的话做了,并在安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

三万株,不是一株,感天动地的爱,可歌可泣。

王弗泉下有知,死也瞑目了。

王弗死后四年,苏轼孤苦了四年,四年后,他娶王闰之为妻。

苏轼是好男人,好男人当然要好女人来陪伴,王闰之就是这样一个好女人。

其实很不想说她与王弗的关系,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

于是,很多人向苏轼发出尖锐的质疑,问他是不是把王闰之当作王弗的替代品。这样的质疑可以理解,因为苏轼爱王弗之爱的真切爱的深沉,但苏轼绝对没有把王闰之当作王弗的替代品。不可否认,爱屋及乌,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从妹妹的身上可以看到姐姐的影子,这勾起苏轼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但他并没有马上娶王闰之,而是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他审视过自己的内心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他敢发誓,他爱王闰之。

王闰之没有姐姐那般锦绣才华,但却不失一个好女子。从小和姐姐呆在一起,和姐姐的感情甚好,对苏轼这样一位姐夫也很仰慕,但仰慕归仰慕,她没有非分之想。

她是一个安顺的女子,做女人该做的一切,孝敬老人,相夫教子,柴米油盐,事无巨细,家庭是她一生的事业,爱情则是她额外的收获。姐姐死后,她嫁给姐夫,毫无怨言。

典型的小女子,很容易知足,对丈夫百依百顺。苏轼在王弗死后的十年,为前妻写悼亡词《江城子》,她不是不知道,她也看得懂他写的词,但是她不怪他,一点不怪他,他写《江城子》的时候,唯有泪千行,她看着他,也跟着垂泪。不为别的,只为苏轼这样一个深情的男子。

可惜这样一个好女子命也不长久,她陪伴苏轼走过了他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后,她追随姐姐而去。

王闰之的死,与王弗的死一样,带给苏轼巨大的悲痛,他在祭文中誓言要与王闰之死后同穴:“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后来,苏轼请了当时的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将这十张佛像献于王闰之的灵前。

苏轼在祭文中的愿望也得到了实现,他死后,他的儿子把他与王闰之合葬在了一起。

相爱的人为什么不能长久的在一起?我们常常这样问自己,可是却永远也得不到答案。也许这个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因为感情就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

王弗走了,王闰之也走了,苏轼的一片心也跟随她们而去。

他开始看破红尘,沉迷于佛学。

可是,他本来就是一个多情的男子,而爱情又是世间最捉摸不定的东西,不是你说想要就能要的,也不是你说想不要就可以不要的。

爱情来了,谁也挡不住。

一个叫王朝云的女子走进了苏轼的生命,苏轼对爱情绝望的心死灰复燃。

没错,就是那个“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王朝云。

想来好笑,大学的时候朋友失恋,安慰他曰:“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一直以为这两句诗是连在一起的,都是苏轼写的,后来才知道,苏轼只写了前面一句,后面一句不知道是谁添上的,堪称绝配,独孤二少真是佩服。苏轼的意思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王朝云这样的“芳草”与他朝夕相处。

她确实是芳草,十二岁的时候沦落风尘,卖唱为生。苏轼携妻子王闰之游西湖,仿佛前世修来的缘,他听到了她美妙的歌声,他毫不掩饰的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两相宜。”

心细的王闰之看出了丈夫的心思,暗中把她买下,遣人送来给苏轼当丫环,苏轼笑纳之,那一年,苏轼刚好是四十岁的中年男子。

在苏轼和王闰之共同调教之下,王朝云从一个懵懂的少女成长为人见人爱的“如夫人”。王闰之临终前把王朝云叫到跟前,再三嘱托她,无论苏轼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离开他。她含泪答应。

王闰之走后,王朝云实践了她的诺言,无论苏轼富贵或者潦倒,她都对他不离不弃。

苏轼晚年仕途不顺,王朝云这样一个可人儿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什么都跟她说,高兴也好悲伤也罢,他都愿意跟她分享,因为她理解他,直到他心中的苦。她是医治他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他赞美她“天女维摩”。

他被贬惠州。他的嫔妾丫环都离他而去,只有她,一如既往的跟着他,跋山涉水,千辛万苦的来到了当时可以称之为天涯海角的惠州。

后来,她死在了惠州。苏轼把她葬在惠州西湖,墓边筑“六如亭”,从此,苏轼心如死水,未再续娶,五年后,他也跟着王朝云的脚步离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西湖民间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西湖民间故事》讲了很多西湖传说。传说西湖是一颗明珠,是玉龙和金凤啄出来的,王母娘娘把明珠抢去,掉落在人间变成了西湖。玉龙和金凤为了保护西湖,玉龙变成玉龙山,金凤变成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你看那一山浓一山绿的山峦,那是玉龙和金凤在望着他们的明珠呢。

还有那美丽的三潭印月,传说是鲁班用一座大山造成一个石香炉,把黑鱼精压到湖底,只露出了三个脚,人们给三个脚都装上了灯。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月亮倒映在水中,显得更加秀美典雅。

西湖周围有很多亭子,传说是鲁班造的,人们可以在雨中欣赏西湖的美景。鲁班的妹妹根据亭子的结构造了伞,人们可以一边漫步,一边看景。

虽然我没去过西湖,可是看了这本书,我好像来到了人间天堂杭州。等有一天,我去西湖的时候,一定把这些传说给大家讲一讲。

[西湖民间故事读书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民间寓言故事

全文共 3411 字

+ 加入清单

民间一直流传着很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不知道大家听过多少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民间寓言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民间寓言故事:骄傲的玫瑰

从前,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城堡旁边有一个灌木丛,灌木丛里长着一枝美丽无比的玫瑰,但它非常骄傲,从不让任何小动物接近它,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骄傲的玫瑰一天,蝴蝶飞来了,准备采集花粉,玫瑰花鼓起刺,把小蝴蝶吓跑了。小蜜蜂来了,来帮玫瑰花传播花粉了,玫瑰花尖叫道:“你来干什么呀!快给我走开!”“呜……呜呜……”小蜜蜂哭着飞走了。小蜻蜓来了,想在玫瑰花的叶子上停息一会儿,玫瑰花破口大骂:“臭蜻蜓,快给我走!别把我的红色小礼裙给弄脏了!”“哼!”蜻蜓生气地飞走了。

玫瑰花想:“唉,每天有那么多小动物来打扰我,真烦人!要是我能插进花瓶里,再摆上桌,那姐妹们一定会羡慕死我的!”

它天天那么想着,月月那么想着,年年这么想着。

终于有一天,它被x进了花瓶里,还摆上了桌。

所有来到这里的客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多美的玫瑰花啊!”

玫瑰花心里乐滋滋的:“这里才是我的天堂啊!我以前真是被那个破灌木丛给毁了!”

刚刚过了不久,随着“啪”的一声响,花瓶被打碎了,玫瑰花被扔进了垃圾箱。

玫瑰花渐渐枯了,可曾经被玫瑰花嘲笑过、欺侮过的小动物们却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在玫瑰花死亡前的最后一刻,它是多么希望,希望能够再看灌林丛最后一眼。“咚”玫瑰花最后一片花瓣落了下来。

它,死亡了。

民间寓言故事:乌鸦得金牌

一天,森林之王狮子郑重地宣布:“下个星期一我要在森林上空举行飞鸟比赛,看哪只鸟先绕着森林飞完一圈。请鸟儿参加比赛。”

小鸟们一听,是绕完森林一圈,所有鸟儿都向后退了一步,只有三只鸟儿站了出来,其中,两只是燕子,一只叫快快,另一只叫奔奔,站出来的第三只是一只乌鸦,叫慢慢,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长得可难看了。

乌鸦得金牌快快和奔奔都在偷偷讥笑慢慢。慢慢早就发现了,可是它就当没有看见一样。

慢慢一回家就锻炼。早上和晚上它都要出来跑步,中午做仰卧起坐……可是那两只骄傲的燕子,懒洋洋地躺在床上睡大觉,什么也不干。

星期一到了,大家都准时到了现场,那两只燕子才慢吞吞地飞过来。

比赛开始了,那两只燕子遥遥领先,乌鸦还是落后了。但是,乌鸦坚持下去了。那两只燕子回头一看,乌鸦还在后头呢!它们就玩了起来,玩着玩着,它们就停在一颗树上休息,没想到它们睡着了。

等它们醒来,乌鸦早绕完森林一圈了。

狮子拿起金牌,递给乌鸦。乌鸦小心翼翼地接过金牌。那两只燕子眼巴巴地看着乌鸦兴高采烈地拿走金牌。

民间寓言故事:友谊森林奇遇记

森林的故事

在一片森林中,有一群小动物快乐地生活着,过得无忧无虑。

有一天,来了一个巨人,他把整森林都变了一个样。原本相亲相爱的小动物之间,变得冷酷无情,要是碰到了一下都要吵个半天。巨人把友谊给化成一块结晶,并让它变成三片碎片,散落在各地,让它的三个儿子守着。

友谊森林奇遇记有一天,一只来自外地的小松鼠带着她的朋友来到了这片森林,听说了这件事,所以她们打算去寻找友谊碎片。

她们先来到了森林周围的池塘。眼尖的小猫突然喊道:“快看,我找到一块碎片,它正在水里亮呢!”小猫说着,伸出一只手就要捞,但不知道为什么,小猫被吸了进去。

原来,巨人的大儿子为了不让别人找到碎片,把池塘给施里了魔法。大儿子把小猫叫到面前对她说:“我这里有许多鱼和老鼠,可以让你吃个够,只要你能离开那群小动物,我就可以给你取之不尽的食物,你会生活得十分美好。”小猫一听,正要答应之际,突然想起了朋友还正在担心她呢!她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不,我不能答应你。朋友比这些更重要。”

这时,碎片出现在了她们的上空,把大儿子给进化了,他变成了一枝笛子,碎片融进了笛子里,把小猫送出了水面。

她刚出来,发现朋友们都昏倒在地,周围有一个彪形大汉。她一急,便上去阻止他。可是小小的猫怎么能打得过他呢?她被那个大汉压在下面,小猫向他请求道:“能让我吹一首曲子吗?”他听了点点头。

小猫吹起了笛子,大汉一听,头痛得不得了,就趁小猫吹得投入的时候向她打去。这被刚刚醒过来的小兔看见了,她想也没想,就跑过去拦。小兔让大汉把拳头打在自己身上,小猫没受到丝毫伤害。小猫看见了这样的情景,不再吹笛子,她来到小兔身边。看着好朋友晕倒在地,小兔的身体突然被一个光环所围住。接着,她的上方也出现了碎片。

碎片融进小兔的后背。过了一会儿,她长出了一对雪白的翅膀。她在天空中快乐地飞来飞去,等小松鼠醒来后,她告诉小猫,那个人就是巨人的二儿子。

她们来到了一座树林里,这里的树都异常的高。她们正在看树林中的东西时,小松鼠突然说:“你们走吧,我不需要朋友,特别是你们这样的朋友。”小猫听了很伤心,哭了起来。小兔觉得不太对劲,发现小松鼠身上有一支箭,她把箭拔掉。小松鼠恢复了回来,见小猫在哭,就问小兔:“她怎么了?”小松鼠听小兔讲完一切,对小猫说:“对不起,是我不好,结果让你这么伤心。”

这时,最后一片碎片出现了,在小松鼠头上闪着金光,顿时,她们回到了友谊森林,巨人的心,突然间也被进化,变成一只鹿。小动物都恢复了友谊。他们看见了三只小动物,都连忙跪下,庄严地说:“参见公主殿下。”三只小动物相互一看,大家都穿得光彩夺目,她们在笛子上许下了诺言。笛子慢慢地升上了空,在彩虹桥的传递下埋进了土里,不一会儿,就长出了一座城堡,小猫、小兔、小松鼠就住在城堡里,管理着友谊森林,和朋友们一起快乐的生活。

懒惰的狐狸

森林里住着一只狡猾的狐狸和一只老实的熊,它们经常在一起。

春天来了,熊和狐狸要播种玉米。狐狸说:“熊兄弟,你去播种,我去把树上的小鸟赶走,要不然,它们把我们的种子给吃了怎么办。”狐狸说完,就走了。它来到一棵大树下睡觉。熊播完了种子,狐狸刚好也睡醒了,他揉着眼睛对熊说:“我赶走了好多小鸟,它们都想来吃我们的种子的。”熊相信了它的话。

懒惰的狐狸熊种的玉米发芽了,并渐渐越长越高,还结出了玉米棒子。到了该收获的季节,狐狸说:“兄弟,你去收玉米,我到山上去打野兔来改善改善我们的生活。”老实的熊又同意了。狐狸出去了,他又找了一棵树躲在下面美美地睡上一觉。他回家的时候,熊把玉米收完了。狐狸摊开手说:“兄弟,抱歉!今天运气不好,一只野兔也没打着。熊还是相信他的话。

秋天到了,他们种的稻子熟了。狐狸又说:”兄弟,你去收稻子。我在家看着玉米,要不然让小偷把玉米偷了。“熊走后,狐狸在家里又睡了一觉。他睡完觉,熊也收完稻子回来了。”有小偷来偷我们的玉米,被我给赶跑了。“狐狸对熊说。熊依然相信他的话。

到了分东西的时候,他们请邻居狼作证人。狐狸说:”熊老弟,你干活这么辛苦,我也没闲着。这样吧,我分九份,你分一份,怎么样?“老实的熊爽快地答应了。邻居狼对熊说:”狐狸是骗你的,其实每次你干活的时候,他都在睡大觉。“熊听了抢过东西,把狐狸赶走了。

冬天到了,到处冰雪覆盖,狐狸找不到吃的,就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私,做事就认真的去做,不要偷懒,要不会跟狐狸一样的下场。

三天没吃饭

五岁的小女心地十分善良。每回我去幼儿园接她回家,路过一家超市,总会遇到那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乞丐女儿每次都要我施舍些零钱给他。小女的眼睛清澈如水,我不忍心触破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三天没吃饭周末,我们一家三口上街闲逛,再次遇到那个中年乞丐。女儿望着我们。可是,这次我和老公翻了个兜底儿朝天,也没找着零钱。女儿不依,我忍不住说道:“乖女儿,我们没零钱,再说了,这些人吧,都是骗人的。”“你这话就不对了。”老公指着乞丐面前铺开的一张纸说,“你没见人家都三天没吃上饭了吗?你们等等。”他说罢跑去买来五只馒头,递在乞丐手上。

“吃吧吃吧,别饿坏了……”一时间围来一些旁观者,在大家的怂恿下,乞丐终于一个一个地生吞下五只大馒头,模样有些痛苦。老公又给他递上一瓶矿泉水。之后,那乞丐在众目睽睽之下卷铺盖走了。半小时后,当我们从书店出来,又在人民广场上见到了这个乞丐,他再次席地而坐,“三天没吃饭”的“告示”仍然铺在面前。

老公嘿嘿坏笑,不顾我的阻拦,又跑去买来五只刚出笼的大馒头。当老公把馒头递过去时,那乞丐的眼神近乎绝望。只见他没奈何地接过馒头,才啃了一口,突然把馒头全扔在地上:“干什么你?有完没完啊……”

那以后,就再没见过那个乞丐。小女似乎很失落,每次经过超市都怅然驻足一会儿。我知道老公是想以此教给女儿一些东西,但在女儿幼小的心底,则破碎了一个梦。

[民间寓言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苏东坡与杭州的故事

全文共 183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苏轼曾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通判杭州,又于元佑四年(公元1089)知杭州,共到杭州两次。苏轼在杭州的故事太多了,这里不一一列举,只大体说说史实。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他修井:苏轼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时,恰逢供给市民饮水的六井年久失修,不能供水了,苏轼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与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使百姓重饮六井水。

2、他赈灾:苏轼第二次刚到杭州,就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冬春水涝,之后又遇大旱。苏轼决定把用来修葺官舍的钱,先买米赈济饥,又反复上疏,奏请朝廷减轻本路赋税,免除积欠,加大常平仓米的购入,以备饥荒。由于苏轼的反复请求,朝廷决定拨本路上供米二十万石赈饥,宽减上供米三分之一,并赐度牒三百道以助赈饥。结果米价渐落,元佑5年春没有人饿死。但是,一些地方官吏无意恤民,专事献媚,看到元佑5年春没有死人,就立即报告朝廷,声称本年丰收,别无流民,要求收回度牒钱粮。苏轼反驳道:“去岁灾伤之甚,行路备知,便使今年秋谷大稔,犹恐未补疮痍;而况三夏之交,稻禾未了,未委(不知道)逐路提转(提刑转运官)如何见得今年秋熟,便申丰稔?” 五六月间,浙西数郡果然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淹没,六七月份米价再次上涨,“灾伤之势,恐甚于去年”。因为去年之灾,如人初病;今年之灾,如病再发。即使病情差不多,但因元气早伤,便难支持。加之这年春夏之交,风调雨顺,家家典卖负债以事田作,想夺一个大丰收。现在淫雨风涛,把将熟的农作物摧折殆尽,“民之穷苦,实倍去岁”。即使这样,一些地方官仍忌讳言灾。秀州嘉兴县的官吏,因不受灾伤词状,以致踩死四十余人。苏轼却接连多次向朝廷报告灾情,要求宽减本路上供米,并高价收购常平米,以备来年出粜救饥。应苏轼之请,朝廷拨上贡米二十万石赈饥,置饭舍以待饥者;设药局,置病坊以治病者。元佑四五年的灾情,比熙宁八年的灾荒还要严重,但因苏轼救灾得力,使饥者得食,病者得医,米价未能暴涨,后果要轻得多,而赈灾费用也少得多。

3、他治病:元佑四五年灾荒之际,瘟疫流行,杭州是水陆交会的地方,疫疾死亡率比别处都高。苏轼派人作稀粥、药剂,救活了很多人。考虑到杭州重镇,苏轼捐了五十两黄金,加上公费,合起来办了一个病坊,叫做安乐坊,收纳贫困病人,为其治病。苏轼亲率医生分坊治病,得医而愈者千余人。在古代官方慈善医疗事业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4、他浚湖:苏轼元佑四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而西湖起着为百姓和农田提供水源的作用,“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直接影响着杭州的存亡。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后人称为苏公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后来演变成“三潭印月”。呵呵,东坡肉的故事就是因浚湖而发生,有人已经讲了,我就不多嘴啦。

5、他开河:杭州中贯运河,舟行市中。但长期以来,地方官贪图方便,引引潮水入河,海潮每至,泥沙淤积,漕河失利,舟行困难,不得不三年一淘,劳民伤财。苏轼亲自视察杭之水系后,带领人民疏浚茅山、盐桥二河各十余里,水皆深八尺以上,是几十年来浚河从未达到的深度。又根据精通水利的苏坚的建议,在两河间筑堤闸,控制河水与潮水。自后潮不入市,河道不淤,舟楫常行。

6、他引水:上次修好的六井和沈公井再度废堙,杭州人饮水非常不便,一斛水甚至卖到八钱。苏轼决心彻底永久解决百姓用水问题,亲谒茅庐拜求前次参与治井现已年过七十的老僧。苏轼采纳了老僧的建议,用瓦筒取代竹管,并盛以石槽,使底盖紧密,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以瓦筒把六井水直接引至千家万户,并扩大了供水范围。从此,“西湖井水,殆遍全城”。

苏堤三潭印月就是他的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民间故事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

[民间故事作文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八、烽火戏诸侯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烽火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详文:周幽王三年(前779),幽王姬宫涅骄奢淫逸,自从得到褒国进献的美女褒姒后,封为宠妃,整天沉溺于佳丽之中,朝政荒废。褒姒生性不笑,面对宫中玉宇琼楼,锦衣玉食,她毫无悦色。褒姒美艳无比,但整天愁云密布成为一大憾事。幽王欲睹褒姒笑容,大臣们想尽千方百计始终不得效果。一天幽王出游骊山,佞臣虢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拙劣计策,幽王决意一试,遂命点燃烽火。

各路诸侯见烽火报警,以为京城出现敌情。迅速整装带兵而至。见君臣安然无恙,且游兴正浓,感到莫名其妙。问其原因,对方笑而不答。“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史记·周本纪》)。看到这种场面,褒姒忍不住一笑。看到褒姒终于开了笑口,而且笑时姿态更美,昏君乐得忘乎所以。风尘仆仆的诸侯终于明白,烽火报警,调兵遣将,原本为博宠妃欢心。

王命如山,无可奈何,只得怏怏离去。为讨褒姒再开笑颜,幽王故伎几度重演。后来褒姒生了儿子,幽王十分高兴,取名伯服。公元前774年,幽王废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同时重用善谀好利的奸臣虢石父为卿,国人怨声载道。申王后和宜臼把这些情况告诉父亲申侯,申侯非常愤概,毅然联合两个诸侯攻打西周。兵临城下,宫涅慌忙命令点燃烽火报警。屡受戏谑的诸侯以为又是昏君在讨好美人,按兵不动,镐京陷落,幽王被杀,西周300年历史宣告结束。这就是“一笑失天下”典故的真像。

古人总结这一历史教训时认为,“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诗经·小雅》)。并发出女色祸害之大,足以亡国的哀叹!他们还把“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搬上舞台,以警示后来者引以为戒。认真分析这一历史事件不难看出,西周从强盛到灭亡,有其自身的历史轨迹。它的灭亡与褒姒之笑无直接因果关系。美女褒姒笑的是昏君愚昧,佞臣丑陋。幽王荒淫昏庸,不爱江山爱美人;大臣阿谀好利,不为百姓为君主;举国上下人心所背,危机四伏,这才是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

正如史学大师郭沫若所述:“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发展,终于导致了宗周的灭亡”。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之民间故事

全文共 425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关于中国民间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故事,欢迎阅读,谢谢!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一、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二、牛郎织女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三、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四、孟姜女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知错能改的名人故事6: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所以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马上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这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后来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