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白小时候的故事作文(精彩19篇)

导语:书就像你的一位朋友,有时它会帮助你,有时它会和你吵架。哎,真是令人头痛。小编整理我与书的故事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6446

作文

107

莫扎特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七岁的莫扎特随父亲到奥地利维也纳旅行演出。皇后玛利亚一德丽萨非常怜爱他。他在皇后面前演奏了几首钢琴曲,得到皇后的赞赏。莫扎特听了皇后的赞赏后,竟然得愈地爬上皇后的膝盖,吻她的头,并指着旁边的公主说:"我喜欢她,我要娶她做新娘。"

这位公主就是后来的法兰西皇后。莫扎特结婚之后,夫妇二人都不知助俭节约,日子过得非常窘迫。但夫妇间的感情很投合,无论何时都互相慰藉。阴湿的冬天,莫扎特的房间里异常寒冷,有时他冻得无法正常练习弹奏曲子。有一次,一个朋友去拜访他们,一踏进门便看见莫扎特夫妇正在跳舞。这位朋友说:

"这么冷的天气你们还有兴致跳华尔兹啊!"可当他看见莫扎特夫妇身上单薄的衣裳和冻得发紫的嘴唇,一切都明白了。原来,他们夫妇快冻僵了,只好发疯地在屋里跳舞来抵御寒冷。这位朋友赶快跑了出去,为他们买来了木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李白的故事

全文共 1811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历史上被称为盛唐时期。这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鼎盛之期。在这时期,出现了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李白,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杜甫,他们是辉映诗坛的两颗巨星。

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隋朝末年,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李白少年时便显露才华,“十岁通诗书”,“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三十岁时以诗文知名天下)”。二十五岁那年,李白离开四川,顺长江东下,先到达江陵,拜访了一位八十高龄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曾受到武则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见,在当时名气很大。司马承祯见了李白,对他大为赞赏。李白很高兴,回去后就写了篇《大鹏赋》,把自己比作气概抱负不凡的大鹏。《大鹏赋》很快传开,李白的名气也更大了。公元734年,李白到了襄阳,拜见了荆州刺史韩朝宗。韩朝宗因喜欢奖掖提拔人才而闻名,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朝宗对李白自然是称赏备至,而李白写的自我推荐信《与韩荆州书》也成了一篇着名的散文佳作。

名满四海的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终于奉诏来到京都长安。当时任秘书少监的老诗人贺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长安,亲自到旅舍去看望李白。他读了李白大约在十年前写的《蜀道难》后,赞叹道:“这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啊!”从此“谪仙”这个称号不胫而走,李白也被人们称作“谪仙”、“诗仙”。

李白进宫后,唐玄宗很高兴,封他为翰林供奉。据说,唐玄宗当时曾亲自走下台阶迎接李白,还亲手为李白调制羹汤。出于信任,他还让李白参加了起草诏书的工作。

唐玄宗对李白,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宫廷诗人,为太平盛世作些诗文点缀。但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初进宫廷时,他对政治了解不多,因此奉命写了不少歌颂升平的诗,不久他的思想就起了变化。天宝年间,朝廷政治已由盛转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渐渐蜕变为庸主。朝廷中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忧时政,担心发生变乱。李白对此是有认识的。

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的个性也是十分狂放的。他又特别喜好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个性使他很难被朝中的权贵们所容忍。据说,他先得罪了唐玄宗最信任的太监高力士。高力士又故意歪曲他写的诗《清平调》,使杨贵妃对他也心生忌恨。最后连唐玄宗也疏远他了。

可是李白的个性使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时他最向往的,还是他以前云游天下的自由生活。于是李白向唐玄宗上书请求离京。公元745年,他的请求被批准,他离开长安,又开始了漫游山水间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先后沦入乱军之手,唐玄宗仓皇逃向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逃难途中,唐玄宗又任命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为江陵大都督,要永王招兵马抵抗叛军南下。

那时李白正避乱隐居在庐山。永王东下经过浔阳(今江西九江),得知李白在此便派人请他参加自己的幕府。出于一片爱国心,李白立刻答应了,并一连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赞扬永王。

可是唐肃宗并不信任永王,认为他出师东巡是割据江南,便调动兵力准备消灭永王。永王大怒,也发兵进攻。这样他便成了叛逆,将士们纷纷脱离,永王最终兵败自杀。李白也因“附逆”(附靠叛逆之臣)被判死刑。多亏郭子仪等人相救,李白被改判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还没到夜郎,朝廷宣布大赦,李白得以返回四川。

李白的晚年是在安徽当涂度过的,他的族叔李阳冰在那儿做县令。唐代宗即位后,下诏拜李白为左拾遗。但诏书还没到,李白已离开了人世,那一年他六十二岁。至今当地还留有李白的衣冠冢和纪念堂。李白现存的诗有一千多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这些诗经过他的夸张的描绘,想象奇特的渲染,显得大气磅礴,出神入化。他还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生活、抨击黑暗政治的诗。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经过他的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使他的作品具有雄奇豪放的风格、瑰丽绚烂的色彩。他被认为是自屈原以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创作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不少作品,如《蜀道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成就,是很难用几句话来描述的,也许只有杜甫的两句诗最有概括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名人小时候的励志故事爱因斯坦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爱因斯坦小时候非常喜欢小提琴,他梦想自己能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爱因斯坦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练琴,尽管他很勤奋,也很用心,但却没什么进步。爱因斯坦的父母认为他没有音乐天赋,但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一直没有阻止他学琴。

有一天,爱因斯坦去请教一位小提琴老师,老师对他说:“你先演奏一曲让我听听。”爱因斯坦就演奏了他的偶像帕格尼尼的一首曲子,但却漏洞百出。曲子拉完后,老师问爱因斯坦:“孩子,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呢?”

爱因斯坦说:“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师又问:“那你快乐吗?”

“我非常快乐。”

老师继续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就说明你已经成功了,难道非要成为帕格尼尼才算成功吗?我认为,快乐就是成功。”

爱因斯坦听了老师的话后深有感触,他明白了快乐比当帕格尼尼更重要。后来,爱因斯坦仍然喜欢拉小提琴,虽然他拉得并不算很好,但他却在其中收获了很多快乐。

快乐是世间最容易取得的成功,只有做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缩双眉,耐心地听者美国同学的发言。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的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时候的故事作文500字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妈妈跟我讲了故事,故事发在我身上。

妈妈生下我两个多月就带我去广东。广东那边的小孩子每个月都要打疫苗针,我也不列外。当然啦,打疫苗的小朋友有很多很多,要排很长的队。

有一次,爸爸妈妈照常按时间带我去打疫苗针。那个时候的我,可能只有八九个月。爸爸在排队,妈妈带着我在一边教我学走路。

突然,一个小女孩跑过来抱着我的头咬了一口,咬在我的额头上面。当时我就哇哇大哭,头上还流了血,还有几个牙齿印。

当时小女孩的妈妈急忙抱住我,一边打他的女儿一边道歉,还一边摸着我的头。

妈妈说;“没关系,不要在意。”

这时候,己经有很人围在旁边了,有的说快叫医生,有的说一定要打破伤风针。我妈妈从小女孩妈妈那把我抱过,看着我其实心里很痛。可她看着小女孩的妈妈那个着急的样子,一边道歉,一边打小女孩。

然后,妈妈要了小女孩的打疫苗针的本子看了一下,小女孩基本上每个月都打了疫苗。

妈妈对小女孩妈妈说:“算了吧,小孩子在一起难免会有些差错。”就这样要她们走了。

后来,爸爸妈妈也不放心,就带我在医生那上药包扎了才回家的。

妈妈告诉我,我额头上的疤痕就是那一次留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李白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晚上,我趁爸爸在家就缠着他给我讲故事,我撒娇地说:“爸爸,您好久没给我讲故事了,我好想听您讲故事啊。”爸爸说:“好吧,就讲一个吧。”他思考了一下,说:“在讲故事之前,你得先回答我一个问题。”我说:“好啊,你问吧。”爸爸就说:“你知道李白是谁吗?”我想了想就说:“李白啊,我知道,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啊,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呢,他那首《静夜思》我会背的。”我刚准备背,爸爸就说:“对,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与他有关的趣闻,还跟这首诗有关系呢。”爸爸说,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号称“诗仙”,他留下的千古佳句数不胜数。可是他这几天身体不舒服,无法集中精力写诗了,不得不去看医生。李白来到医生那里,医生问他哪里不舒服,李白说头痛。医生就要他去做一个CT,李白心里想:“我的病会不会很严重啊?我可不能就这样英年早逝啊,我还要写更多的诗歌呢!”CT做好以后,李白拿给医生看,医生说:“检查没什么问题啊,我看你是酒喝得太多,忧愁太多了,神经倒可能有点问题呢。你不是自称是酒中仙吗?你还写了首什么《秋浦歌》,说你自己把头都愁白了,白头发都三千丈了。”李白听了,不服气地说:“我一向不是很乐观的吗?我怎么会忧愁呢?我每天都游山玩水,喝酒写诗,快乐得很啊。你没搞错吧?”医生又说:“我还发现你眼睛也不好使呢,从你那首《静夜思》就可以看出来。”李白低声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没什么问题呀?你怎么说我眼睛不好呢?”李白的眉毛都拧成了一个问号了。医生说:“你看你,把月光都看成了霜了,而且还是近在床头,居然都看错了。这眼力能算好吗?我看你是高度近视了。”医生又接着说:“不过我们这里有一套治疗近视眼的方法,只要3000元。还可以治疗你的白头发,只要5000元。如果你住院的话,我们还可以把你的神经衰弱治好,不过那就要80000元了。怎么样李白先生?”李白搜遍全身,也只摸出几两碎银。医生一看李白这么穷,就把他推了出去,一边还嘲讽他说:“穷鬼,没有钱就别来看病!”李白被医生给气得七窍生烟,第二天就真的一病不起了。听了爸爸讲的故事,我马上就说:“这肯定是假的,李白怎么会这么穷呢?”爸爸哈哈大笑:“当然是假的啦,因为李白写诗很喜欢用比喻和夸张,而那个医生却不懂得李白诗歌的真正用意,所以这次李白真是栽到家了。”我也跟着大笑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名人故事:孔子小时候勤奋读书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篇名人故事,供欣赏,希望您能喜欢。

孔子小时候勤奋读书的故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爸爸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两块钱的故事

那是发生在三十年前的事。那时的爸爸只有十几岁,当时爸爸家里很穷,收学费爸爸连两元钱都拿不起,一到开学要交学费的时候,爸爸就发愁。爸爸知道奶奶没有两元钱给他。老师向大家收学费,全班只有我爸爸没交,爸爸说没带,老师让他回去拿,可是他知道他不是没带,而是根本拿不出两元钱。这件事让爸爸在全班面前抬不起头来。从那时起,爸爸就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

课本

课本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可是我爸爸因为没钱,所以买书的时候他总是不买,老师问他为什么不买?他说用她姐姐的书。他姐姐只比他高一年。别的同学都能用上新书,可是爸爸从来就没用过新书,每次都是捡他姐姐读过的书。

校服

爸爸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考上了重点高中,这是他们学校考上重点中学仅有的两名中的一名。可是上了高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时买校服,爸爸不买,老师问他为什么不买他只好向老师实话实说,因为家里没钱。

如果是现在我向爸爸妈妈要两百、两千都有可能,可是当时两块钱是多么重要,两块钱能买多少东西呀!看一看当时,再看一看现在。我觉得好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比尔盖茨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2452 字

+ 加入清单

比尔·盖茨拥有好多个“世界之最”,例如: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世界第一富翁;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靠电脑软件积累亿万财富的先行者;他是首先开发利用高科技和高智商,创造巨大财富的典范……那么盖茨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的事迹有许多厚厚的书作了详细的介绍,这里单讲他几个小时候故事吧!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他和两个姐妹一起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 H.GatesII是西雅图的一名律师。他们的已故母亲Mary Gates曾任中学教师、华盛顿大学的校务委员以及United WayInternational的女主席。

比尔从小就精力过人,早在婴儿时期自己就能让摇篮晃动起来,从小就极爱思考,一迷上某事便能全身心投入。从外祖母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到父母不辞辛苦地为比尔·盖茨寻找适合他天分发展的社团与学校,无不为他天赋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盖茨三四岁时,母亲外出总是把盖茨带在身边,当他在学校里向学生讲解西亚图的历史和博物馆的情况时,盖茨总是坐在全班最前面,尽管盖茨是个好动的孩子,但在教室里他表现得比其他学生还要专注、认真。盖茨从小酷爱读书,尽管他是个儿童,但他喜爱读成人的书。在自己家里,他可以随意翻阅父母的藏书。长着一头沙色头发的7岁男孩盖茨最喜欢反复看个没完的是那套《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几乎有他体重1/3的大书,一字一句地从头到尾地看。他常常陷入沉思,冥冥之中似乎强烈地感觉到,小小的文字和巨大的书本,里面藏着多么神奇和魔幻般的一个世界啊!文字的符号竟能把前人和世界各地的人们无数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又传播出去。他又想,人类历史将越来越长……那么以后的百科全书不是越来越大而又笨重了吗!能有什么好办法造出一个魔盒来,只要小小的一个香烟盒那么大,就能包罗万象地把一大本大百科全书都收进去,该有多方便。这个奇妙的思想火花,后来竟给他实现了,而且比香烟盒还要小,只要一块小小的芯片就行了。盖茨看的书越来越多,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次忽然对他四年级的同学卡尔·爱德说:“与其做一棵草坪里的小草,还不如成为一株耸立于秃丘上的橡树。因为小草千株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则高大挺拔,昂首苍穹。”他坚持写日记,随时记下自己的想法,小小的年纪常常如大人股的深思熟虑。他在另篇日记里写道:“也许,人的生命是一场正在焚烧的”火灾“‘,一个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要从这场’火灾‘中去抢救点什么东西出来。”这种“追赶生命”的意识,在同龄的孩子中是极少有的。

盖茨的外祖母特别喜欢和聪明的小盖茨一起做游戏,尤其是涉及一些智力的游戏。她教比尔下跳棋、玩筹码,还有打桥牌等她所喜欢玩的东西。玩游戏时,外祖母总爱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也常常为比尔下一步好棋、打一张好牌而拍手叫好。外祖母还常常让比尔·盖茨读书,给他讲故事,比尔·盖茨从中受益匪浅。外祖母意识到比尔·盖茨在思维与记忆上的潜力,她总是不失时机地激活比尔这方面的潜能,有时祖孙俩到公园散步,外祖母常会与比尔·盖茨交流下棋的技术或看某篇佳作,让比尔寻找更新下法或表达更独到精辟的见解。

小盖茨的父母还尽可能鼓励和提供他各种机会,在他逐渐长大时,父母鼓励他参加童子军的野营活动,有一次暑假童子军的80公里徒步行军,时间是一个星期,他穿了一双崭新的高筒靴,显然新鞋不大合脚,每天13公里的徒步行军,又是爬山,又是穿越森林,使他吃尽了苦头;第一天晚上,他的脚后跟磨破了皮,脚趾上起了许多水泡。他咬紧牙关,坚持走下去。第二夭晚上,他的脚红肿得非常厉害,开裂的皮肤还流了血。同伴们都劝他停止前进,他却摇摇头,只是向随队医生要点药棉和纱布包扎一下,又要了些止痛片服用,继续上路了。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一个途中站检查,当领队发现他的脚发炎的非常严重,下令医治,才中止了这次行军。盖茨的母亲从西雅图赶来,看到他双脚溃烂的样子时,难过地哭了,直埋怨儿子为什么不早点停止行军。盖茨却淡淡他说:“可惜我这次没有到达目的地。”

盖茨不论做任何事情他都会全心全意花上所有时间去最出色完成。一次老师布置同学写一篇不超过20页的故事,盖茨浮想联翩,竟写出长达100页的神奇而又曲折无比的故事,使老师和同学都十分惊讶!大家说他:“不管盖茨做什么事,他总喜欢来个登峰造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然他是不会甘心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中的环境已无法满足比尔·盖茨天赋的进一步发挥。小比尔有时会责备母亲智力不足呢!于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会,积极为比尔寻找属于他的空间。在一次活动中,比尔·盖茨给班上准备一份报告,叫《为盖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这篇报告几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祖母帮着弄封皮,连父亲也插手帮忙,气氛很活跃。

小学毕业后,父母在征求比尔·盖茨意见后,送他进了湖滨中学。在湖滨中学读书时,他常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比尔·盖茨在喜欢的课程上下功夫,学得非常棒,痴迷上令他今后倾注毕生精力的计算机。

中学毕业后,比尔·盖茨很想到哈佛大学去读书,这也正是父母们最大的心愿。幸好,比尔·盖茨的父母并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私产,必须让孩子们来完成父母喜欢的事。经过冷静思考后,父母放弃了让儿子当律师的想法,让比尔·盖茨在大学领域里自由发展。这一点帮了比尔·盖茨的大忙。

但一年后,更大的难题摆在了比尔·盖茨的父母面前:比尔·盖茨要离开哈佛,放弃锦秀学业,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比尔与父母多次交谈,平静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了解儿子秉性和志向的父母又能说什么呢!或许儿子的天赋与计算机事业是最佳的切合点吧!比尔·盖茨便毅然离开了令亿万学子向往的哈佛大学,开始在软件领域大展鸿图。1975年比尔正式创办微软公司,二十多年后,成为世界顶尖首富,个人资产近200亿美元!

比尔·盖茨的成功是个人天赋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尔的故事告诉我们:

其一、我们应不断激活孩子的天赋,注重对孩子天赋的培养与保护。

其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名人李白醉书狂草敌兵的故事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时,渤海国的使者带着国书来到长安,唐玄宗召见番使,命令翰林学士宣读番书。

不料翰林学士打开番书,见上面全是些鸟兽文字,竟一字不识。

唐玄宗宣诏文武百官,文武百官也没有一个人识得。

唐玄宗震怒。

翰林学士贺知章回到家中,忧心忡忡,长吁短叹,引起家中客人李白的关注。

李白问明情况,道:“可惜我李白金榜无名,不能为朝廷分忧解难。”贺知章问知李白能识番文,惊喜万分,立刻向唐玄宗作了汇报。唐玄宗赐李白进士及第,穿紫袍束金带,在金銮殿上接见了李白。

李白捧起番书,用唐音译出,念道:“渤海国大可毒书达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丽,与俺国逼近,边兵屡屡侵犯我界,想出自官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来讲,可将高丽176城让与俺国……若还不肯,俺起兵来厮杀,且看哪家败胜!”这分明是一份“宣战书”。唐玄宗问文武百官:“番人要兴兵抢占高丽,有何策可以应敌?”众人缄口不答。玄宗又问李白:“那我们该如何回复番使?”李白道:“明天召见番使,我当面回答他。”唐玄宗当即封李白为翰林学士,设宴款待。

第二天上朝,李白大笔一挥,不一会儿就写好了国书,当众念道:“大唐开元皇帝,诏谕渤海可毒:自昔石卵不敌,蛇龙不斗。本朝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将勇卒精,甲坚兵锐……方今圣度汪洋,恕尔狂悖,急宜悔祸,勤修岁事,毋取诛戮,为四夷笑……”

番使大为震惊。回到渤海国,将大唐国书交给渤海国国王,国王看后惊叹道:“天朝有神仙相助,如何敌得!”于是,写了降表,归顺大唐王朝。

李白醉书狂革,展示了大唐威仪,吓退挑衅的蛮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毕加索

全文共 1658 字

+ 加入清单

毕加索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绘画艺术大师,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注重于表现派的主题;后转入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间,画风又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改变风格明显地向超现实主义风格靠拢。毕加索晚期制作了超多的雕塑和陶器等,并且取得了必须的成就。

毕加索是划时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派产生可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被人称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美国教育家克劳蒂娅说:“一个儿童的艺术细胞,除去天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去‘发现’。从某种好处上讲,发现时最最重要的。生活中很多极有艺术天赋的儿童被埋没了,这的确是一种悲哀。但遗憾的是,许多做父母的,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浅显地以为还是个孩子,他不会懂得太多,或者他此刻还不到学的时候。”

克劳蒂娅说的这段话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也就是千里马还需要伯乐来发现。堂。何塞就是一位伯乐,因为他发现了毕加索这匹千里马。堂。何塞是西班牙一个小镇上的画家,在所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就发现了儿子能够用画画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一天,刚刚学步的毕加索画了一个螺旋状的东西,家人都不明白他画的是什么,堂。何塞却看出小家伙画的是热食摊上卖的油炸馅饼,这令他惊讶不已。

堂。何塞认为儿子身上具有绘画的天赋,他决定把儿子培养成画家。他给儿子专门腾出了一间房子,墙壁周围贴满了他画的儿童画,这些画的资料都是日常用品,线条虽然过于简单,但是他都做了合理的变形,以此来诱发毕加索的想象力和空间变形潜力。堂。何塞经常把儿子带到房间里看这些画,告诉儿子这些画是怎样画成的。

到毕加索四岁时,何塞就开始教他剪纸。随着剪刀的一开一合,毕加索完全被迷住了,他把一张张平展展的纸,剪成了无数的公鸡和小狗……在何塞的刻意培养下,毕加索迷上了绘画。他常常能够以自己的理解将周围的事物给表现出来。渐渐的,有一些邻居也称他为“小天才”了。

毕加索虽是绘画天才却不是好学生,在学校里上课对于他来讲简直就是受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全神贯注地观赏窗外的景色。而且他似乎对枯燥无味的算数永远都不感兴趣。

毕加索无奈地对父亲说:“我只明白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根本就没去想。不是我不用功,我努力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我还是办不到。”他为此成了同学们戏弄的对象,那些无聊的小伙伴们喜欢跑到毕加索面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呀?”然后看着索呆呆发愣的样貌哈哈大笑。

如此一来,毕加索在老师眼里也是一个智力低下,无可救药的孩子,他经常在毕加索父亲面前,有声有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毕加索的母亲听了羞恼交加,觉得毕加索给她丢了脸,让她无脸见人。

左邻右舍也不再夸奖毕加索的绘画天赋了,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还能当饭吃。”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应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在绘画方面是极有天赋的。

堂。何塞能真正的理解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他对毕加索说:“不会算数并不代表你毫无潜力,你是个绘画天才,你能够去绘画。”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地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1890年11月,年仅六岁的毕加索,画出了《手握大棒的赫克勒斯》,画布上大力神赫克勒斯英姿神武,形象非凡。人们十分惊叹,惊叹于毕加索的绘画天赋。

赏识、信任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容忍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更不是盲目地溺爱,而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缺点,而做家长的又一味不顾实际状况,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态,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无疑会给孩子心灵上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口,成为孩子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也许全世界都能够嘲笑他,讥讽他,然而作为父母的你却万万不能这样,以为只有父母才能给孩子信心和勇气,鼓励孩子,让他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用心健康地对待自己,充满信心地学习、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六七岁时开始在私塾读书,一天,他向母亲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吃。文七妹以为儿子可能是为了节省往返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这段时间多读点书,于是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可是在这以后的连续几天内,文七妹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是晚上放学回家后依旧显得很饥饿的样子。她不由地担心儿子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便细细盘问毛泽东。毛泽东只好老老实实地告诉母亲:"妈妈,我们私塾新近来了一个叫黑皮伢子的同学,他家里很穷,每天都没有午餐吃。我见到他总是挨饿。于是我就想自己带午饭去,好和黑皮伢子两个人匀着吃。"文七妹听到儿子的这番话,不但没有责备儿子,反而感到非常欣慰。她告诉儿子说:"你应该早一点告诉我。你这样做是正确的,我非常高兴。但是以后要带够两个人的午饭,免得两个人都半饥半饱的。"此后,文七妹总是给儿子准备两个人的午饭,饭菜也越来越丰盛。

母亲这种乐于助人、损己利人的品行,影响了毛泽东的思想和性格。一直到他成为伟人之后,他仍旧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解放后,毛泽东经常给父老乡亲和师友,尤其是生活困难者多次寄钱。还邀请他们到北京叙旧,设宴款待,赠送许多礼物。而他自己则节衣缩食,吃穿很普通,生活相当俭朴。这些无疑是幼年受母亲影响的缘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509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我们都听过周恩来爷爷的名字,但是你们知道周恩来小时候故事吗?你们想知道更多关于周恩来的故事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篇一:周恩来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他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文》,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

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亲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却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无人向,富在深山有远亲”。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贫富之分,使周恩来认识到是社hui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

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却宁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连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为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去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子里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

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篇二:大米饭

鸡叫三遍后,周家花园传出朗朗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时,他望着把花花的大米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将妈妈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他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吃上这碗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的说。“是呀,这十多道关,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篇三:练字

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不,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为止。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篇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1507 字

+ 加入清单

一、宋庆龄诚实守信

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便问道:“郑先生怎麽长得越来越胖了?”哀公听到后,便插嘴道:“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长肥呀!”在座的大臣一听就明白哀公并不是批评郑重,是在暗中指责孟武伯说话不算数。

妈妈的故事是教育她说话要算数,要谨守诺言。对此小庆龄铭记心间。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准备带着全家去朋友家作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着那动听的旋律。

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着我们呢!”

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着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住了脚步。

“怎麽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庆龄停住了脚步,不解地问道。

“这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庆龄有些着急地说。

“为什麽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着女儿说。

“妈妈,爸爸,我昨日答应小珍,这天她来我家,我教她叠花。”庆龄说。

“我原以为有什麽十分重要的事情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父亲说完,便拉着庆龄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呀!”庆龄边说边把手从父亲的大手里抽回来。

“那也不要紧呀!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能够吗?”妈妈说。

“不!妈妈,您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怎麽能够随意改变呢?”宋庆龄不停地摇着头说。

“我明白了,我们的罗莎蒙黛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吗?”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之后说:“好吧,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进门,宋耀如高声喊道:“亲爱的罗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

宋庆龄回答说:“小珍没有来,可能是她临时有什麽急事吧!”

“没有来,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

“不,小珍没有来,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为我信守了诺言。”宋庆龄辩解道。

听了小庆龄的话,宋耀如夫妇满意地点了点头。

二、从留意怀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十分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礼貌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民的期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那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缩双眉,耐心地听者美国同学的发言。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礼貌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的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状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名人小时候的励志故事达尔文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进化论先驱达尔文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他曾经做过一件“蠢事”。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周游世界。一次,他来到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的人住山洞,吃草根野果,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有了惊人的发现:当气候恶劣人们找不到食物时,就将老弱病残的人分而食之。理由是,被吃掉的都是被认为没有用的(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达尔文很痛心:世界已经进入文明时代,而这里的人还这么野蛮残忍,一定要想办法改造他们。

他用高价买下一个当地的男婴,把他带回英国,他要用现代文明的教育方式,使这个非洲血统的小孩变成一个“文明人”。然后,再用这个“文明人”去改造他家乡人吃人的原始现状。16年之后,这个小男孩长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经熟人帮助,把他送回了非洲。

一年后,达尔文又来到非洲,想看看17年后的原始部落有多大进步。可是,他却找不到那个“文明青年”。当地人告诉他,他们把那个青年吃掉了。达尔文大惊:“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吃了?”“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做,留下有什么用?”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无论他如何“高明”,都不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在人们还没觉醒的时候,想用自己认为是先进的文明的思想去“统帅”他人,结果只会徒劳无益。达尔文虽然是一位伟大的进化论者,但他违背了最起码的进化规律:一个人吃人的原始部落,你想在短时期内让他们进入高度文明的社会,那是不现实的,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这其中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这不是单靠一个或几个“文明人”就可以改造的。人类的进化是这样,推而广之,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林徽因简介及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2380 字

+ 加入清单

林徽因,福建闽侯人,是中国着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20世纪30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20世纪30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二十几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着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做出莫大的贡献。

林徽因简介,林徽因小时候故事

爸爸的掌上明珠

林徽因生于杭州,祖籍是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出身书香门第,又是家中的长女,生得清秀可人,因此她从小就受尽宠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尤其得到父亲的宠爱,她的小名“徽徽”便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儿上的。

1912年,林徽因的祖父从杭州迁居到上海,林徽因进入爱国小学读书。1914年,10岁的林徽因又随祖父到北平,与父亲林长民住在一起,三个月后祖父去世。

1915年,袁世凯称帝,林徽因随全家迁居天津英租界的红道路,在天津生活了一年。从杭州到上海,到北平,到天津,童年的林徽因可谓大开眼界。

一个天资聪慧的小女孩儿,总是会用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来审视这个世界,接纳这个世界,她那幼小的心中,也许正在一点一滴地学会如何看待美,追求美,创造美。这一点,恐怕最了解女儿的爸爸林长民也不能够完全了解吧。

尽管看遍了大江南北那些优秀的建筑瑰宝,年幼的林徽因对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及其文化内涵,还未深刻理解,但是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外观样式,却使她感受到建筑艺术的诱人魅力。

1916年,林徽因又随全家返回北平,进入英国教会学校培华女中读书。在这里,林徽因开始了解到西方文化以及英国发展的历史,了解到宗教的一般人生意义,见识到多种西洋乐器,也学会了一点钢琴演技,特别是跟外国教员学会了一口地道而流利的英语,使她受益匪浅。

此后,林徽因那才情勃发的诗作,眼光独到的审美,还有她对中国建筑学的卓越贡献,使她的名字永远地被后人所铭记。同时,她还是一个优雅、美丽、生动,而又与众不同的女子,而正是年少时光的点滴积淀,才造就了魅力长存的林徽因。

体会欧洲建筑的艺术魅力

1921年初夏,17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来到了欧洲。两个多月的海上行程,万吨客轮如一叶扁舟,行驶在浩瀚的印度洋上,仿佛永远也到不了岸。浪涛日夜不息地拍打着船舷,林徽因一直有一种眩晕在梦中的感觉。

按照出访计划,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的一些城市。

一处处文化名胜,一个个博物馆,还有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家家工厂、报馆,林长民都带着女儿一一走过。16岁的林徽因原本对工厂报馆这些地方没太大兴趣,但父亲林长民却认为,恰恰是这些地方体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可以给中国社会今后的改良作参考,故“不可不观”。

游览之外,父亲林长民更多的时间要用于各种应酬。他要出席“国际联盟协会”的会议,要与各国各地的有关人士晤面,他应邀去一些地方做演讲,还要接待许多慕名前来拜望他的当地留学生和华人社团的成员。当他忙于这些事情的时候,常常顾不上林徽因。林徽因常常一个人在伦敦的寓所里发呆。

林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敞开心灵汲取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驳杂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时,远离故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

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地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此时,她才对北京培华女子中学谨严的学风心怀感激。来到英国后,她没有怎么费力就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和用英语阅读。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林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林徽因拿着一本书,随她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林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从这时起,林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建筑事业的朦胧愿望。

海边的细沙堆起梦想的城堡

林徽因在那结识了许多朋友,柏烈特医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一天,林徽因和柏烈特医生一家到海边度假,柏烈特医生有5个女儿:吉蒂、黛丝、苏姗、苏娜、斯泰西都亭亭玉立。其中黛丝与林徽因同年,她就在浅海区教林徽因游泳,照应着三个妹妹。黛丝给林徽因做着示范动作,林徽因浮在橡皮圈上,按照黛丝教的要领,手脚并动,不停地划着海水。黛丝一面纠正着动作,一面鼓励她:“别怕,这海水浮力大,不会沉下去的。”

上岸休息的时候,她们躺在阳伞底下,用沙子把自己埋起来。最小的妹妹斯泰西用沙子堆一座城堡,快堆成的时候,一下子又塌了下来,于是她又重新去堆,堆到一半,城堡又塌了下去。她喊着黛丝:“来!工程师,帮帮忙。”

黛丝一会儿就给妹妹堆成了一座沙子的城堡。林徽因问:“为什么叫你工程师?”

黛丝说:“因为我对建筑感兴趣,将来是要做工程师的。看到你身后那座王宫了吗?那是中国风格的建筑,明天我要去画素描,你可以跟我一起去吗?顺便也给我讲讲中国的建筑。”

林徽因问:“你说的是盖房子吗?”

黛丝说:“不,建筑和盖房子不完全是一回事。建筑是一门艺术,就像诗歌和绘画一样,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是大师们才能掌握的。”

林徽因的心又动了一下。

后来,这个令她怦然心动的职业,就这样陪伴了她那粲然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老师毛宇居外出,临走前规定学生必须在室内背书,不准走出私塾房间。老师前脚一走,毛泽东后脚就跨出了门。他背着书包爬到后山上去了。他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他给每个同学送上几粒毛栗子,也孝敬已回来的先生一份。毛宇居却不领情,责问道:"谁叫你四处乱跑?"毛泽东回答说:"那我就背书给你听好了。"毛宇居知道背书难不倒这个学生,心生一计,来到院子中央,指着天井道:"我要你赞井!"毛泽东沿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口占一首五言古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间接批评了毛宇居老师,从而也批评了这种压制学生的教育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

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便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华罗庚十二岁那年,民国政府已经存在十多年了,民国政府采取了新式教学方式,在各地兴建学校。华罗庚在这期间,他进入江苏省新式学校金坛县立初中学校读书。刚刚人学,每个孩子都会对陌生的课本爱不释手,华罗庚就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华罗庚对自己的兴趣持之以恒,在数学上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被人称为“神童”。

可能是儿童的共性,上初中时,华罗庚一度学习不认真,有些贪玩,甚至连数学考试也有不及格的时候,我国着名教育家王维克后来说,华罗庚虽然贪玩,但胜在思维敏捷,对数学题解题技巧有十分独特的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名人小时候故事竺可桢努力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关镇。小名叫阿熊。镇上的私塾先生为他起了个大名叫可桢,意思是应该做一个坚实的柱子、国家的栋梁。小可桢1岁半,父亲就教他认字。有一天,父亲外出,走前对竺可桢说:“可桢,今天不教你认字了,放你一天假。”正在母亲怀里吃奶的小可桢,硬要父亲教他认几个字再走。竺可桢3岁时,已经认识不少的字,而且会背诵好多唐诗。

竺可桢5岁进了学堂。学习可用心了,门门功课都是成绩优良。他的哥哥是乡里的秀才,平时经常指导竺可桢写字做文章。有一次,哥哥教他学造句,一直到天亮,鸡叫了他才肯回房睡觉。这么肯学的孩子,还真不多。小竺可桢身体瘦弱矮小,有的同学嘲讽他:“好一个寒酸小矮子,准活不过20岁……”这几句话刺痛了竺可桢,他发誓要锻炼身体。连夜订了个锻炼计划,每天早晨鸡一叫就起床跑步、做操。他坚持了一段时间,体质明显增强。同学们再也不喊他“小矮子”了。

小学毕业后,竺可桢进入上海澄衷学堂。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这个学堂的老师都是英国人,从教材到上课全是英文,不准说中国话。英国老师叫学生,不喊名字,只喊编号,根本不把我们中国人当人看待,竺可桢气愤万分。他深深感到,中国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于是发奋读书,加倍用功,发誓要为中国人争气。

1910年,竺可桢到美国留学,在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农学院学农业。后来,他发现农业跟气象关系密切。1913年秋,他在农学院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研究院的地学系,攻读气象学。1918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回国后,在南京东南大学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快乐即成功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喜欢小提琴,他梦想自己能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爱因斯坦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练琴,尽管他很勤奋,也很用心,但却没什么进步。爱因斯坦的父母认为他没有音乐天赋,但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一向没有阻止他学琴。

有一天,爱因斯坦去请教一位小提琴老师,老师对他说:“你先演奏一曲让我听听。”爱因斯坦就演奏了他的偶像帕格尼尼的一首曲子,但却漏洞百出。曲子拉完后,老师问爱因斯坦:“孩子,你为什么个性喜欢拉小提琴呢?”

爱因斯坦说:“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师又问:“那你快乐吗?”

“我十分快乐。”

老师继续说:“孩子,你十分快乐,这就说明你已经成功了,难道非要成为帕格尼尼才算成功吗?我认为,快乐就是成功。”

爱因斯坦听了老师的话后深有感触,他明白了快乐比当帕格尼尼更重要。之后,爱因斯坦仍然喜欢拉小提琴,虽然他拉得并不算很好,但他却在其中收获了很多快乐。

快乐是世间最容易取得的成功,只有做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