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感动中国2024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 开学吧

0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体会感悟精品20篇

浏览

5445

作文

1000

感动中国2024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简单却又美丽的舞台上,走上的人的事迹各不相同。有的是为国家人民奉献;有的是对贫穷的人帮助;有的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所奉献。

王兰兰,女,50岁,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幸福家园小区“爱心食堂”负责人。

十年前,王兰兰女儿因病去世,她一度在悲痛中不能自拔,但发现女儿“我要成为一名慈善家”的遗愿后,她化悲痛为力量,从此她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王兰兰下岗后靠政府低保补助和打零工为生,但她相信慈善不仅仅是富人的事。

2012年,王兰兰发现身边小区内有很多独居老人,吃饭是一大难题,有了开办爱心食堂的想法。爱心食堂每天向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每餐3元,有的老人连这个价格也承受不了,他们就免费。

三年来,爱心食堂为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提供中餐和晚餐,每餐有一荤两素一汤,每餐收3元钱,按当地物价,实际每餐成本5.5元,差额部分均来源于社会资助。2015年,爱心食堂运转困难,这个小区的8位大姐也加入到爱心食堂的义工队伍,她们没有工资,和王兰兰一起免费为老人们做饭、洗衣、陪护。周边学校、部分公益组织也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前来食堂帮忙,为食堂义工减轻部分工作负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感想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八月的句号已经圆满画上,我们迎来了秋高气爽的九月。九月来临,《开学第一课》这档节目也与全国中小学生见面了。

9月1号的晚上,我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节目的直播。今年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我想,这与当前国家的形势是密切相关的。看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重新置身于这场水深火热的劫难之中。

2020年注定不平凡,疫情的爆发打破了生活原本的平静,掀起了一场人心惶惶的风浪,无人幸免。街上无一行人,道路上无一车辆,宁静得仿佛时间停住了一切。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只能被迫停学停课,呆在家里。

如今,战疫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街上行人驻足,公路上车辆来往,企业复工,学生复课……一切似乎在朝着生活原本的轨道进行着。而这一切主要得益于在这场战疫中为祖国,为人民做出无私贡献的人们,他们舍己为国,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看完《开学第一课》,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首先,是关于防疫方面的知识。这次疫情本身是一件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由于人们缺少对疾病,对健康的了解,导致了疫情的发生。因此,普及防疫知识,加强卫生健康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节目中涉及了很多防疫知识的讲解,比如个人做好自身的卫生,勤洗手,出门在外佩戴口罩,时刻保持室内环境通风等等,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在保护周围的人。

另外,节目中最重要的是向我们阐述了“少年强,中国强”这个主题。我们都知道,在这场战疫中,青年一代表现出了无私的奉献和无畏的勇气,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这是我们时时刻刻需要学习的精神和品质。许许多多的90后和00后,尽管稚嫩未经大事,但在疫情面前,披上铠甲,勇敢地冲到战场上。我想,这是时代的进步和必然。少年强,则中国强,年轻一代应时刻担负起这个责任,以这段经历为教训,以抗疫英雄为榜样,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向逆行者学习。

《开学第一课》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们应该督促自己,好好学习,珍惜当下,努力做到“少年强,中国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寻找最美教师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1103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周的师德培训,使我对教师的职责、师德的内涵又加深了一层认识,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走出大学校门到此刻,一向以为“在其位,谋其政”把自我的教学工作搞好就是很好的完成了任务。透过在市大会堂听到两个先进教师的事迹报告会后,我深深体会到:为为一位教师,不仅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好书,给学生讲讲道理那么简单,而是要从社会,学校,班级,甚至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养成健全人格,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负职责,有用的人才。

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教师务必具备高尚的师德,什么是师德?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其内涵。

第一,高尚的师德务必对学生充满爱。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

记得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曾说过,“疼爱自我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实感情,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从而到达真正教育的目的。在工作过程中我也以前感叹,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对他的爱呢,有时反而对我的爱充满警惕和不屑。透过培训我真正的认识到,原先我的感情还是没有到位,甚至有点急于求成,其实爱贯穿在我平时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相信学生必须会领会到的,就想扎根海岛的那位老师,正是她那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对学生的爱,最终得到学生由衷的尊敬,这些是教育的真谛,是我努力的方向。

第二,作为教师务必对某一学科具有的丰富的知识、精通的业务、严谨的治学、创新的教学,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激励、鞭策学生。我们学校有很多的优秀的骨干教师,他们的课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这些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典范,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一位青年教师,必须要想这些骨干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准。

第三,高尚的师德就是教师自我务必严格以教师“以德为本,身正为范”要求自我。

在平时工作中,要提高自我的思想修养,严格要求自我,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办公室里不打电脑游戏、不带手机进课堂、学生面前不说脏话等等,这些工作中的细节正是崇高师德的外现。

透过这样的师德培训,我在思想上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的认识和体会必须会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大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感动中国2024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昨日中午,在南阳市卧龙区“幸福家园”小区的租住屋内,潘品接过记者带来的报道英雄王锋的大河报,感受丈夫带来的温情和力量。

9岁的王玉金依偎在妈妈身边,也抽出一份报纸捧着阅读。他一边读着,一边用手抚摸着报纸头版上爸爸的照片。潘品红着眼读完报道,将报纸珍藏。

对英雄王锋家人的关注,仍从全国各地涌来。昨天,王锋的女儿王婷收到了特殊的“礼物”——“感动中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教授送的科普图书。

2016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王婷被这位科学家身上的科研精神打动,以他为偶像。

1月15日,潘品到北京录制《感动中国》时见到潘建伟,和他聊起王婷的“科研梦想”。潘建伟听了十分感动,专门请助手给王婷寄来6套经典图书,昨天下午,6套图书全部寄到。收到图书后,王婷红扑扑的脸上充满兴奋和期待,她抚摸着新书说:“太开心了!我恨不得一下子把这些书都读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20---20--年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这是一个很好的电视节目,每年我们全家都聚在电视机前关注那些令我们感动的人物。他们有的家境贫困却品德高尚;有的重病缠身却还想着帮助他人;有的终生献身于科技事业,却英年早逝……

有一位78岁高龄的老人,他因终生扎住大漠边缘投身于核试验而不幸患上了绝症,他叫林俊德,曾参加过45次核试验。因为工作,年近80的老人放弃了3次手术治疗的机会,但是面对医院方面的劝阻,林俊祥老人只重复着一句话:“我不能躺下,我还有工作要做。”医生们只好流着泪让他做,终于老人还是离开了,他是完成了他的工作才走的。‘感动中国’大屏幕上出现“纵死终令汗竹香”一句话,充分的形容了老人辛苦且充实的一生。

这样的一个人还有,他和普通人一样,是父母的儿子,是女儿的父亲,是妻子的丈夫,是姐姐的弟弟。但身为普通人的他,却不能常陪伴在家人身边,母亲总是听他说忙,却不知道他到底在忙什么。直到他再也没有回家,母亲才知道他一天到晚的忙的是国家大事。他就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罗阳同志。20--年11月25日12时48分,在执行任务时,因疲劳过度而突发心脏病,在辽宁舰上光荣殉职,享年51岁。他用生命换来了歼-15的完美升空,为了国家事业而光荣殉职。他是全人民的英雄,人们会永远记住他的名字。“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他这样的评价: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还有陈斌强,何玥,张丽莉,高秉涵等人。他们用真情甚至用生命感动了我们的心,世界因他们的存在而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榜样的力量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磨,反而因为它的伟大而历久弥新。12月5日,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进入投票阶段。连日来,我区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和魏德友夫妇的事迹感动了全国的网友,他们和我区各族干部群众一道踊跃为他们投下了神圣一票。截至12月25日19时30分,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得票315074票,魏德友夫妇得票2652261票,得票数分列20位候选人的第15名和第8名。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是新疆哈密市中级人民法院退休的一名维吾尔族干部,被誉为“新疆焦裕禄”,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

76岁的魏德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的一名退休职工。52年来夫妇俩人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活地图”。

当央视网公布了他们的故事和投票页面之后,网友纷纷留言和问候发起了一场向榜样致敬的行动。

网友“亲爱的小壁虎”说:“无数次踏雪访贫问苦,冒雨送救济粮款,关心孤寡老人、失学儿童……这些年来,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像一颗不会生锈的螺丝钉,依法公正廉洁办案,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新疆下雪了,爷爷奶奶注意保重身体 !”“让我感动的不仅是守边,还有平淡而真实的陪伴和不离不弃!祝福爷爷奶奶!”“为老魏叔夫妇投上一票,向屯垦戍边的兵团人致敬!”投票、致敬、牵挂、嘘寒问暖……网友们自发的这场向魏德友夫妇再致敬行动,让这个冬天一下子温暖起来。

兵团第九师宣传部部长李伟道说:“投老魏就是投新疆精神、兵团精神,就是在全国面前力挺大美新疆和真实的新彊人。”

乌鲁木齐市居民林枫说:“他们在平凡中产生了不平凡的力量,这种力量震动了我,感动了我,促使我反思,使我有力量举起手为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和魏德友夫妇投票。”

网友新疆人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些人能够守护着精神的乐园,不得不为这些人的举动所折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梁益建观后感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每年元宵节前后推出,已经连续举办多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梁益建观后感,欢迎阅读!

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了《201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感动中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震撼人心、令人敬佩感动的,其中帮助困难病人的好医生梁益建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他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梁益建,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近可能的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

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20xx年,梁医生在凉山州木里县遇到一个年轻患者刘正富,当时即给他许诺,“你等着,我帮你找到钱就回来接你。” 1年后,梁益建驱车7小时,去木里县接刘正富,并为他实施了手术。

为了给这些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博士团队从201x年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他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郭小平的颁奖词是:自谦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他们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中国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中国梦,支撑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感恩你我。爱传承,从没有终点,感恩前行,从不曾停歇。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感动着。

从20xx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都坚持收看,认真地聆听着那些感人的故事,认真地品味着每一段颁奖词;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成为我前行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器。

非常感谢中央电视台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这是一档让人们体味感动、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灵魂的好节目。我一发现他,就把他当做一个滋养自己心灵、软化自己感情、培育并保持自己有一颗能感动的心的好节目;事实上,我的这个想法在观赏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能得以实现。

至今还记得,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还在行进中,我就在感动中写下了“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评选之感动”,记录下对于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老师李桂林、陆建芬贤伉俪二人在天梯小学坚持十八年的感动。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我灵魂得以洗礼、升华的时刻,我自己很清楚: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崇高的伟大的灵魂,都有着一种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些崇高的灵魂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我这一辈子无法达到的;正如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做的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仔细看看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中的“好人们”,那个不是做好人做好事十多年、几十年——陪聋哑儿子读书十六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帮助“发小”三十九年的陇海大院的哥们、默默捐款20xx从不留真名的张纪清、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辉等等。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让我的心与情得以进一步软化、激发、培育和提升的好时刻;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故事,让我的心更加温婉、温润,更能被感动、感化。至今,我还能有一颗似乎与年龄不符的能够感动的心;至今,我还有一些能够让自己骄傲的激情,我要感谢诸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之类的节目、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我会很好地珍惜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带给我的精神滋养、文化陶冶,我会继续努力地让自己有一颗能够感动的心,有一份能够有一定热度的激情,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本报去年曾发表长篇通讯《百年守望》,深情讲述叶氏家族的故事。通讯中说:“一百多年过去了,海峡中来来回回的船只在变,守塔的人在变,始终不变的,是守塔人的情怀。”

出生于1940年的叶中央21岁正式上塔,辗转守护过浙东海域半洋、花鸟、白节山、鱼腥脑、菜花、七里屿、太平、大排山上的近十座灯塔,用闪烁的光亮温暖了一个个航道。在绵延一个多世纪里,他的祖父叶来荣,父亲叶阿岳,儿子叶静虎,孙子叶超群,都登上岛山点亮光明,刻写灯塔世家的“百年孤独”。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颇具影响力的一个品牌栏目,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本次评选投票到2017年1月5日23:59截止。如果您被“宁波守塔人”的事迹感动,请登录央视网“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专题页面,为“宁波守塔人”投上宝贵的一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六早上,晴空万里,我一边哼着歌,一边蹦蹦跳跳的来到了舞墨斋书法学社,走进大厅,发现卢教师还没到,我心里便发起了牢骚:这个卢教师怎样这么爱迟到呀?整天都迟到!

想着想着,卢教师就来了。一看到卢教师,杨守翰同学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了卢教师面前,伏在教师耳边不知说了什么,说了一会儿,最终说完了,教师也就过来开门了。一进门,教师就大声说道:“今日是杨守翰同学奶奶的七十大寿,守翰同学想写一个”寿“字送给奶奶,那么今日大家也来写写这个”寿“吧!”说完就去忙活杨守翰同学的事了,大家也都纷纷去讲台上拿宣纸了,纷纷拿起笔来书写这个“寿”字了,都准备保存好,等以后爷爷奶奶过寿时送给他们。

你们看,杨守翰同学写得多么认真呀!那眼神中透露出的努力,面容中的认真……无一不在诉说守翰同学的孝心。我想守翰同学的奶奶也必须会因为这份礼物而开心,也更会因为守翰同学的孝心而欣慰吧!

再来看看其他同学,也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专心地在书写这个“寿”字,一心想把这个字写好,就好像想把自我那浓浓的孝心融入到这个字中。虽然他们写的不是十分好,可是他们写的是那么认真。专注,我相信他们的爷爷奶奶必须会因为这份礼物以及同学们的孝心而开心的合不拢嘴。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我期望全天下的老人们也都会有一个像守翰同学一样充满孝心的子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样一位人,他已年过八旬,却依然冒着被新冠肺炎传染的危险赶往武汉,他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钟世攀是著名的儿科医生,他曾在2003年“非典”疫情中冲锋陷阵,带领医疗团队研究SARS病毒……他,就是家喻户晓的钟南山院士。

南山院士于1936年出生在南京,祖籍福建,如今已经有84岁高龄,却依旧挤在赶往武汉的高铁上奔赴抗疫一线与病魔作斗争。有人拍了这样一张照片:高铁上,钟爷爷在餐厅一个窄小的座位上睡着了,满头银发的他微微蹙眉,桌上还摆放着一叠厚厚的未曾看完的文件。这让人看了既感动又心疼,泪水情不自禁溢满了眼眶。

到达武汉后,钟爷爷和他的团队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病毒会“人传人”的结论,让全国人民一下子高度防备。

“想来想去,我只不过是一个医生。”

“武汉一定能挺过关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待在家里,没有特殊情况千万别去武汉!”

一句句平凡的话语仍然在耳边久久回荡。谦虚、敢正视真理、为民着想……种.种精神都在钟爷爷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当然,最让我难忘的要属钟爷爷积极乐观、永不服老的态度。

在一次盛大的颁奖典礼上,钟爷爷看到别人用“耄耋”这个词语来形容他时,爽朗地笑道:“耄耋?我还没这么老吧?希望国庆80周年时我还能站在这儿和大家说话!”是的,钟爷爷每天都忙于救死扶伤,医治病人,虽然据他的妻子李少芬说他每天的休息时间极少,但他依旧热爱运动、乐观向上,更拥有一颗懂得追求的爱国之心。

或许我将来不会学医,但我依旧要学他那不骄不傲、永远追求的精神,或许只是当一个平凡的教师,一名公司职员,一位管理人员,但我一定会勤奋努力,刻苦向上,为祖国开辟出一片绚丽多彩的新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里,我读了《感动中国的100位人物》这本书。

书中那一则则故事都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拨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书中有我们熟知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兰考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等,也有那些在基层、平凡岗位的普通人,他们不是高官,也不是大款,他们是一个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然而他们在自己平凡岗位上干着感天动地的事,他们的行为感动着别人,更感动着全中国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知觉地想起了她——我身边的一位共产党员,她是那样的平凡,没有激昂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只是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她就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常看见她骑一辆电动自行车,总是很早就到学校,走得最迟的往往也是她。她教学认真、工作严谨,她更关心身心健每个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学生的学习进步。哪个学生生病没到学校,她必定亲自打电话问候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补上落下的功课。

她爱生如子,我们班里有一同学,因为常常违反纪律而是我班常规积分落后,她并不像其他班级的老师严厉惩罚这个学生,而是耐心的做这位同学的思想工作,还借助值日时这位同学的出色表现表扬了他。在她的亲切关怀下,他进步了,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理想的中学还主动在可见带领班级同学做好教室门前的保洁工作。在我们学校里,无论是老师、校长还是家长,一提到我们的班主任,人人都竖起大拇指。

看完全书,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感动之余,静心思索——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生,我也许做不出让人感动的事情,但我可以在父母疲惫的时候帮助他们端杯茶、捶捶背,在同学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向他伸出援手,在见到老师的时候主动问声好……

我要向书中的党员学习,从我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敢于奉献和乐于助人,成为一朵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的最绚丽的花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开头:当《感动中国》的熟悉旋律在耳边唱响,2月27日,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又一次润湿了我们的眼眶,用榜样的力量传递中华美德的正能量。

连续几年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都会有为我国国防、军事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今年也一样。那位前辈就是——于敏,他用最好的年华专注做了一件事,尽管他的名字并非如雷贯耳,但他的事业却世人瞩目!他参与了研究氢弹,在当时,他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经验的核武器研究权威人士,还被其他国家的人嘲讽,而且他还有即将研究成功的原子弹,可就是在这种状况下他没有犹豫选取了毫无经验之谈的氢弹,他就是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威胁和核垄断。他靠天分和勤奋为我国的氢弹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身体原因,89岁高龄的于敏没到领奖台。他的儿子于辛代为领奖。当主持人白岩松问:“当明白要把感动中国这个奖杯给爸爸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于辛回答:“他觉得他已经老了,他更期望年轻人去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人。”目前,89岁高龄的于敏仍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以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带给咨询和推荐。我想“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对他最好的写照吧。

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也有一位人物,他就是师昌绪。他研究出来的空心涡轮叶片,被业内称为航空发电机第一关键阶,我国成为第二个掌握这个技术的国家。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辞是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但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让我们为这位老人深深的鞠上一躬吧,感谢他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母爱是天底下最深的爱,陶艳波把此爱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儿子杨乃彬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从此,陶艳波成了儿子的耳朵,成了儿子最好的同桌,这一同桌就是12年,她陪儿子从小学读到了中学,如今杨乃彬已成为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母亲啊。在颁奖典礼上她笑说道,我陪儿子读书都比当年我自己读书时都认真。因此感动中国给她的颁奖辞是: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潜力的儿子一齐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在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在这个院子里有一个持续了39年的故事。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构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虽然这都是些小事,但是39年始终如一日的坚持下来就不再是一件小事!“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齐,就不再离开。陇海大院里的邻居,给了父母不在人世、高位截瘫的高新海一个家。”这是感动中国给予的颁奖辞。

除此之外还有在今年埃博拉病毒的救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医疗队,十三年如一日守护父亲的朱晓辉,像一名战士一样治疗麻风病的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还有为我国新疆地区人命安定生活而坚持的木拉提?西日甫江,更有好心人“炎黄”——张纪清,“移民第一职责人”——赵久富,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

这些人物都用自己的行动甚至是一生诠释了“仁智礼义信”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正能量,让我们行动起来向这些人物学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观后感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法律,它们像盾牌一样保护着我们,而我们要争做法律的小卫士。

法律就像远航的船上的帆,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不让我们在“社会”这片大海上迷茫。法律又是一盏灯,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我们了解法律,并明白该如何使用法律,我们就不会走在漆黑的道路上,无法回头。

那是一个秋天,挺拔的树上挂着薄薄的“黄蝴蝶”。丝丝阳光懒洋洋地洒下来。我的朋友骑着自行车来找我,她朝我笑笑,说:“咱们去马路上玩吧,马路上很宽,骑自行车更好玩。”我也笑了笑说:“不了,要是让爸妈知道我去马路上玩,”我在她的面前晃了晃我的小拳头,“不把我‘收拾’得半死才怪!”说完,我又朝她吐了吐舌头。“走吧,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只要我不说,别人也不会知道,对吧?”“不去!马路这么危险!你还在马路上面骑自行车!不去!”我做了个鬼脸,笑嘻嘻的说。看我这么坚持,她耸了耸肩,甩了甩手,一脸无奈和遗憾:“算了,不去了。”我开心的笑了,笑的是我遵守了身边的法律——不在马路上玩耍。

在这个法治社会,我们的“规矩”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没有“法”,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我们细想一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我认为,给人们带来的是烧杀抢夺,国家也不闻不问,坐视不理。所以,法像一层透明的保护层,将我们笼罩在安全范围内,若不小心穿透这层“膜”,迎接你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法治在生活中并不陌生:小到“上下楼梯靠右走”,大到“宪法”的“贪污罪”、“故意伤害罪”……

不管是大法规还是小法规,生活的轨迹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上。

法治社会中的“法”,像帆,像灯,像保护层。法律是不能侵犯的,我们是小学生,从小学习、认识法律,长大以后就能走正确的路,我们要当法律的小卫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最新征文感悟体会

全文共 998 字

+ 加入清单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的,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伟大的书写者。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团结奋斗,新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总结:“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还是在世界历,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读懂共和国的奋斗史诗,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中国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才会更加清楚今天的幸福从哪里来、美好的明天该怎样创造,激发出团结一心、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共和国的奋斗史诗,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让中国告别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伟大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团结奋斗,新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凭票证购买商品到通过电商“买遍全球”,从单调的文化生活到多姿多彩的影幕、荧屏、舞台,从“自行车王国”到高铁总里程世界第一,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人们正在奔跑中努力的创造着美好生活,建设着美好环境,正在为梦想写下现实注脚。看绿意盎然的长江两岸、稻浪滚滚的建三江万亩大地号、生机勃勃的深圳前海、活力四射的上海张江、飞架三地的港珠澳大桥,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正让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中国梦、我的梦、我们的梦,历史因梦想而伟大。习近平主席曾说过:“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而让梦想转为现实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去追梦,追得越努力、越执着,梦想就会离你越来越近,你稍稍松懈,梦想又会离你远去,目标不会自动抵达,唯有不懈的奋斗,坚持奔跑才能达到梦想的远方。“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我们只要具备了这样的勇气就一定能够毫无畏惧的面对一切苦难和挑战,就能在面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上,一棒接一棒跑,一棒一棒的传下去。我们都是新时代的追梦人,向着心中的梦想,我们已然奋力奔跑,勇敢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李晨轩

今天我观看了令人感动的感动中国

第一位是卢永根教授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也是一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生节俭朴素,被誉为“布衣院士”。他始终发扬共产党员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家中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电视、旧铁架床,却将毕生积蓄8809446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父亲桑杰曲巴是个老民兵,放牧守边34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父亲桑杰曲巴常对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这句话,两个女儿记了一辈子。

在很多人之中有一位温州的医生,他的真名并不叫兰小草,但是他却在温州一个小镇中给非常多的孤寡老人看病,还背着那些老人回去,他还给一个报社每年都捐款2万元,从没断过,又一次他妻子的弟弟说要不今年先不捐那2万块钱了吧,可是兰小草却非常的坚决,还说人不能失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黄大发是一个在一个非常缺水的地方,他们的村子只有一口井,那口井的水难以下咽。他们开始了饮水工程准备把对面山的一条河用水渠引过来,他们用钉子一寸一寸的凿开可是好不容易那弄好了可是水却一点也不通过来。时隔30年他们再次行动,那其中有悬崖峭壁施工队都望而止步可是黄大发却勇敢的套上了绳子在悬崖峭壁上凿开那用生命砸通的隧道。用了好几年的时间翻越了3座高山终于把那生命的源泉弄通了。这位英雄黄大发让他们整个村都喝上了甘甜的河水。

他们这些英雄有的为了国家有的为了人民,黄大发就是一个为了一个村子的人喝上甘甜的水,清澈的水而不怕危险在悬崖峭壁上凿通隧道得人。

我也希望在我长大后也和他一样可以为人民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1334 字

+ 加入清单

工匠精神铸就高超技艺,

三十载风雨磨练铁的意志。

怀揣满腔的热忱,用双手托起患者低垂的头,

梁益建,男,主任医师,骨科硕士、神经病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骨科主任。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医生,1986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入围201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之一。他被称之为神医,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他也是患者心目中的"脊柱侧弯的男天使"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平庸的医者,是医人,是尽力为病人减轻痛苦。

而大医精诚,是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他以心为灯,愿作患者的守护天使。平庸的医者,是医人,是尽力为病人减轻痛苦。而大医精诚,是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多少个日夜为病人之痛而辗转反侧仿佛痛在他心。多少里路途为病人之急而奔波劳累仿佛急在他身。

他,是无数个驼背患者的筑梦者,给予他们端正的脊梁与逐梦的希望。

医生,是一个多么令人敬佩的职业。你们是感动的支点,曾经艰难险阻,仍对生命负责,你们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只有爱心能促使你去做一个更好的医生”

作为该专业的医者,梁益建是病人公认的“善人”。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除了经常向医院申请减免患者就治费用外,还常常帮助拿不出钱来的患者筹钱。

对于梁医生而言,医生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治好更多人的信仰。他让患者重生,挺直脊梁直面梦想。

他是我们的骄傲

他是那么的善良,是那么的谦和

得知梁益建入围“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后,护士长陈澜第一时间就把消息发布到了科室微信群和个人朋友圈。“这是梁主任的荣誉,也是医务工作者共同的荣誉。”陈澜的声音里透着笑。

这几天,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可谓“全体动员”,“不只是我们科室,普外、脑外、神经内等科室的主任、护士长,都在转发梁主任入围的消息,发动身边人投票。”不过,梁益建本人依旧是查房、调支架、做手术,没有什么变化,“他从没提过自己入围的事情。”

这几天,有108人的“天自己的朋友圈里。”作为“天线宝宝”的音乐老师,龙音音从群里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地点开链接投了票,“梁主任确实做了很了不起的事,我应该向他学习。”

市民说:这位医生有医术更有医德

市民张燕说:“自己有位朋友是脊柱畸形患者,他渴求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身高,四处求医但屡屡碰壁,即便有医院愿意收治,治疗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眼见着这位朋友艰难的求医过程,张燕非常理解脊柱畸形患者内心经受的煎熬。“那是一种渴望治愈,又不得不放弃治疗机会的矛盾心理。当我把关于梁医生的报道讲给这位朋友听时,30岁的小伙子流泪了。”张燕说,自己虽然与梁医生素不相识,但被他想方设法救助病人的事迹深深打动了。

他带给我们的领悟

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是梁益建医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值得尊敬的医者的仁心。我们为他而感动,更希望医生与患者之间能够更加的和谐友爱。医生自是希望患者能够好起来的,他们每天或许会因为能力不足而自责内疚,不得不去面对死亡。似乎看上去已经麻木了,可表面上的冷漠并不代表他们的心就这样熄灭了。他们仍然坚持着,为医学事业更进一步而奉献着自己,甚至是到了生命尽头却又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以供医学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了《24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每个人都让人为之感动。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他让我们热泪盈眶,让我们为之折服,让我们钦佩不已,他们就是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在这十位感动中国人物中,最让我感动的有两位。他们是为了能让失聪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和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

陶艳波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xx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她的儿子,她甘愿在儿子身边作了十六年同桌。陶艳波,用她真实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真谛。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母亲,用她对儿子的爱,感动了所有人,我为这样的母亲感到骄傲,她的儿子肯定也因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自豪。

有一个人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他那病重的父亲,是幸福的王。她是朱晓晖,为给父亲治病,她辞掉报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债务,周末还给“债主”的孩子补习。

这样一个女儿,用她纤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她用瘦小的身体和一双柔弱的手给了他父亲一个温暖的家。朱晓晖,用她最真实的行动诠释了爱的伟大。那个的故事发生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与陶艳波的舐犊之情不同的是,女诗人朱晓晖为我们讲述的是反哺之恩。

刚过40岁就满头白发,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朱晓晖很难和诗人联系在一起。但她就是诗人,16岁起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xx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卖房卖车,辞职,借债。不堪重负的丈夫离开了这个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有这样的女儿无疑是幸福的,朱晓晖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中国。

感动中国人物中无论是谁,都让我们钦佩。无论是科学家于敏,义务支教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基层干部赵久富,普通市民张纪清,新疆民警木拉提,医生肖卿褔,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还是居民大院陇海大院,都感动了无数人,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尤其是我们大学生,更应该视他们为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45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20__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富清。

95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获大军区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退伍后,他自愿申请转业到当时条件坚苦的来凤县工作。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64载。2018年底,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71年党龄,见证“绝对忠诚”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位党龄71年的老战士、老党员,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

在张富清老人眼里,在战场上,共产党员应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生命,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在祖国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应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做这些,只是共产党员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显摆”。军功章,他压进了箱底,就连对至亲好友都不曾提及;干工作,遇到困难和委屈,想想牺牲的老战友,他什么都释然了。

新中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也一再改变;不变的,是他对党的“绝对忠诚”。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70年前,理想信念之火熊熊燃烧的共产党人,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共产党人以同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同样不畏任何艰险的豪情,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感动中国陶艳波观后感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43岁的陶艳波大学毕业多年,仍是民族中学的“学生”。每天,她陪听力障碍的儿子杨乃斌上课,从孩子上学前班一直到高三,陶艳波已经在教室坐了14年,她是老师眼里问题最多的学生,是儿子特殊的“同桌”。

第一声“妈妈”,她盼了6年

18年前,杨乃斌在6个月时突发高烧,双耳失聪。10个月时,做了一次手术,使左耳可以听到60%-70%。然而,一样大的孩子开始咿呀学语时,小乃斌却一个字也不会说。十聋九哑,陶艳波心里很清楚,错过了最佳的语言学习期,儿子可能就永远不会说话!

陶艳波开始每天跟儿子不停地说,让儿子通过口型和微弱的声音来明白意思。为了教一个字,她会说上几千甚至几万遍。有时旁人被他们母子说烦了,但陶艳波仍然坚持,她知道自己没有其他选择。终于,杨乃斌在6岁时,叫出了第一声“妈妈”,这一声并不很清晰的“妈妈”让陶艳波喜极而泣……这声“妈妈”她盼了6年啊。

14年陪读,每天像打仗

昨天,在民族中学高三理科班的教室里,记者看到,一张课桌前母子俩并肩而坐。儿子努力地听,母亲则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快速记录下来。晚上,母亲将课堂上不好“消化”的问题,一遍遍教给儿子。随着课程越来越高深,陶艳波感觉越来越吃力。尤其是英语,她自己上学时学得很少,现在等于从零学起。她就加倍努力去记忆、朗读和学习。杨乃斌学理科,有时老师不做板书,陶艳波就在自己脑海里勾出框架,将老师口头的提问快速记录,拿给儿子看……“45分钟一堂课,我一秒钟都不敢走神,生怕有的地方没记全,每上一节课就像是打了一场仗,手上身上紧张忙活得全是汗。”陶艳波说,“遇到难题,有时候会想一晚上。”多年熬夜让她掉了不少头发,手上也因做笔记而磨出老茧。

相信努力可以创造奇迹

民族中学的老师说:“杨乃斌的妈妈是课堂上最努力的学生,也是提问题最多的学生。”陶艳波多年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现在杨乃斌在课堂上可以听懂老师讲课内容的50%,而且可以和老师同学对话交流了。让陶艳波欣慰的是,儿子不仅学习优秀,而且非常懂事。每次上学路上,母子俩都是一人一个书包,还要带饭盒,这时候儿子总是争着提东西;晚上在家做作业,儿子非常认真主动,从没让她催促过;自己每年过生日,儿子都会用省下的零花钱给她买礼物。去年,陶艳波带着儿子回了趟老家,亲戚朋友看到他们印象中的聋哑男孩居然学会了说话,都感叹不已。

面对大家的称赞,陶艳波说得最多的一句是:“当妈的能付出就得付出,既然孩子投奔我来了,就要善待他,对他的人生负责,让他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我相信努力可以创造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党员,我上!”

在医治病患的一线 在保障供应的后方 在联防联控的社区大院,这句话被重复了千千万万遍。掷地有声的背后,是一个个普通党员的身影。

他们,守土尽责,以“逆行”姿态奔赴阻击疫情的战场,与病魔殊死搏斗,不眠不休;他们,守土担责,用脚步丈量家家户户,宣讲排查不间断不停歇,落细落实。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数个他们,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筑起抗击疫情新的长城。他们也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也有温馨小家亲密爱人。是什么,让他们放下牵挂,冲向战“疫”一线阵地?是共产党员这个共同的名字,更是这个名字的背后,那在革命年代用鲜血淬炼的赤诚,在建设年代用汗水凝聚的担当,在入党时毫不迟疑立下的光荣誓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高高飘扬的党旗,就是我们战胜疫病的底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