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征中七根火柴的历史典故汇总20篇

浏览

2609

作文

1000

长征历史——失利阶段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红军自21日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敌军第一道封锁线发起总攻,实施突围,迅速占领了王母渡、韩坊、古陂、新田等地,23日突破了广东军阀陈济棠部扼守的信丰至安远间的第一道封锁线,自南康、大庚间横渡漳水。

野马川会议旧址。军委分会曾在此开会研究粉碎国民党军重兵追堵的计划。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1934年10月中旬 中央红军主力从于都以南地区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野马川会议旧址。军委分会曾在此开会研究粉碎国民党军重兵追堵的计划。

10月中旬 蒋介石在华北视察,突接“南昌行营”情报,得知中央红军主力有突围模样,乃匆匆赶回南昌,判断红军行动方向。蒋介石从东路军蒋鼎文部所获材料中判明:中央红军不是战术机动,而是战略转移;不是南下,而是西进。于是拟定了追堵长征红军的初步计划要旨。

10月21日至23日 中央红军自21日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敌军第一道封锁线发起总攻,实施突围,迅速占领了王母渡、韩坊、古陂、新田等地,23日突破了广东军阀陈济棠部扼守的信丰至安远间的第一道封锁线,自南康、大庚间横渡漳水。

10月24日 红六军团在甘溪战斗失利后,一部进入荒无人烟的大山野林之中,经过艰苦转战,打破了湘、桂、黔敌军二十四个团的围追堵截,于是日在黔东北印江的木黄和松桃的石梁与贺龙、关向应、夏曦领导的红三军胜利会师。

10月26日 红六军团和红三军会师后,于是日在川黔交界的四川酉阳县南腰界举行两军会师大会。经中央军委批准,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中央决定两军合成一个战略单位,成立总指挥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两军的军事行动。

10月28日 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和开辟新的根据地,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挺进湖南,开展湘西攻势。

10月间 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从福州地区移帅北上后,先后攻占罗元、庆元、常山等地,但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被迫转入闽浙赣边根据地,与万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两军会台后,11月4日,中央军委指示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红七军团编为第十九师,红十军和地方武装编为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全军近万人,继续担任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分两路北上。红十军团以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粟裕任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以后又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十军团的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司马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一个叫司马光的孩子,很聪明。他长着乌黑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扑闪着智慧的光芒。

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公园里玩耍。那时,冬天悄然无声地走了,春天迈开步伐轻盈地走来……一走进公园,只见那小草探出了细小的脑袋,花儿们争奇斗艳,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粉的如霞……在花丛的背后还有一座高大的假山,底下安放着一口大水缸,而水缸旁边还散落着一些石头,显得很有景致。

司马光的伙伴小东建议道:“我们玩捉迷藏吧,你们一起来找我?”大家都同意了。开始了,只见小东四下张望后,便大步流星地奔向假山。等到小东爬上了假山藏好身,司马光和伙伴们就开始分头寻找。司马光想:小东从来都是来无影,去无踪的,总之他的捉迷藏可谓是强中之强。我得想个“诱敌之计”,才能引虎出山啊!于是,司马光便虚张声势地说:“小东你出来吧!我早已看见你了。”不料,一向胆小如鼠的小东听到司马光的声音,心里一惊,“啪”的一声掉进了大水缸里。“救命啊!救命啊!”小东在大水缸里拼命地挣扎,可还是无济于事。司马光听到声音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了过去。大家一看这场面,吓呆了,有的坐在地板上哭泣,有的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家。只有司马光面不改色,心想:如果回家找大人营救,肯定来不及。突然一块平凡的大石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想:我可以砸缸呀!于是他拿起大石头投向缸,“啪”的一声缸碎了,水流了出来,小东也得救了。

瞧,司马光多么聪明机灵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卖草鞋——有货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上黄鹤楼——胆颤心惊

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西方世界的10个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98 字

+ 加入清单

西方文化典故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方世界的10个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1、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2、达摩克利斯剑

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3、缪斯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4、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5、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6、犹大的亲吻

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7、诺亚方舟

出自《圣经》。上帝对人类所犯下的罪孽非常忧伤,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诺亚是个正直的人,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灾。经过40个昼夜的洪水,除诺亚一家和部分动物外,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没。后被用来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

8、伊甸园

出自《圣经》。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上帝让亚当看守园子。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人们用伊甸园比喻人间的乐园。

9、禁果

出自《圣经》。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实,唯独“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能吃。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从此他们懂得了善恶,辨别出真假,而且产生了羞耻之心。上帝因此将他们逐出伊甸园。禁果比喻被禁止得到而又渴望得到的东西。

10、多米诺骨牌

一种西洋游戏,将许多长方形的骨牌竖立排列成行,轻轻推倒第1张牌时,其余骨牌将依次纷纷倒下。用于比喻时,“多米诺骨牌效应”常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005 字

+ 加入清单

暗度陈仓:原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后比喻暗中进行活动,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暗度陈仓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引申意: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陈仓,古县名,即今陕西省宝鸡市。相关谜语“夜游宝鸡城”。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在历史上曾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战例。

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有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把“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这样, 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项羽闻知刘邦平定三秦,怒不可遏,决定率兵反击。张良早已料到这一点,于是寄书蒙蔽项羽,声称:“汉王名不符实,欲得关中;如约既止,不敢再东进。”同时,张良还把齐王田荣谋叛之事转告项羽,说是“齐国欲与赵联兵灭楚,大敌当前,灭顶之灾,不可不防啊。”意在将楚军注意力引向东部。项羽果然中计,竟然无意西顾,转而北击三齐诸地的毫无生气的腐朽力量。张良的信从侧面加强了“明修栈道”的效果,把项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从而放松了对关中的防范,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

不久,项羽于彭城杀死了韩王成,使张良相韩的幻梦彻底破灭。同年冬,张良逃出彭城,躲过楚军的追查,终于回到刘邦的身边,受封为成信侯,此后便朝夕相随汉王左右,成为画策之臣。明代李贽曾评论此事说:项羽此举,“为汉驱一好军师。”的确,项羽杀了韩王成客观上帮了刘邦的大忙。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花木兰攻山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在很早以前,承德东北边的黑叫摩天岭,这里地势险峻,很难有人能攻下。摩天岭的西面是悬崖峭壁,东面与大山相连,只有南边的龙潭洼一条山路可通。

花木兰抗击匈奴那阵,这里住的是匈奴的先锋官右贤王。匈奴兵将把守住南山口,只要有兵马攻山,滚木擂石一齐往下打,没有不被打退的。

话说花木兰扫北来到这里,一连攻了几次都攻不上去,只得把兵马先驻扎下来。驻扎兵马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花木兰城。当时花木兰从军已经十多年了,心中想念爹娘,想念乡亲,恨不能一脚踏平摩天岭,班师回朝。她坐在大帐里闷闷不乐地想计策,可总想不出好办法。

一天,花木兰率领将士来到摩天岭对面的二龙山上观察地形,看见一群羊在陡峭的山上蹦来跳去,不禁叹道:“人如果有羊那样爬山的本领该多好啊!”

这天夜里,她带军卒打着灯笼去查哨,突然传来“咩——”的一声羊叫,把她吓了一跳。她忽然想:我何不用羊灯计破摩天岭呢!

第二天,她便让兵卒四处买羊,在二龙山顶建了一座圈羊的城堡——就是现在的锁羊城。打发人找来扎纸匠人日夜赶糊灯笼。她又在附近访问当地山民,找出了一条登山的小路。

在一个漆黑的夜里,花木兰让士兵们把每只羊角上挂上灯笼,赶进龙潭洼。羊群漫山遍野往摩天岭跑去,匈奴守兵一见,以为是花木兰攻山的人马,便齐放滚木擂石。羊见有木、石滚来,有的吓得往岩石上逃,有的顺着陡坡往上跑。这下可把右贤王吓坏啦!他们怎么能登险石而上?难道是天兵!匈奴兵将不明真相,乱了阵脚;花木兰乘机从小路攻上去,把匈奴兵将杀死一多半。右贤王领着残兵败将,一气跑回北国,再也不敢侵犯了。

花木兰以她聪明的才智和勇敢的斗志,攻下了摩天岭,把匈奴抢的东西分给百姓,班师回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李纲守东京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66 字

+ 加入清单

金太宗灭了辽朝之后,借口宋朝收留了一名辽朝逃亡的将领,分兵两路进攻北宋。西路由宗翰(又名粘罕)率领,攻打太原;东路由宗望(又名斡离不,斡音wò)率领,攻打燕京。

两路大军约定在东京会师。

前线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北宋朝廷。金太宗又派出使者到东京,胁迫北宋割地称臣。满朝文武大臣吓得不知该怎么办,只有太常少卿(掌管礼乐和祭祀的官)李纲坚决主张抵抗金兵。

西路金兵攻下燕京,宋将郭药师投降。金将宗望叫郭药师做向导,领兵南下,直取东京。

宋徽宗看到形势危险,又气又急,拉住一个大臣的手说:“唉,没想到金人会这样对待我。”话没说完,一口气塞住喉咙,昏厥过去,倒在床上。大臣们手忙脚乱地把他扶起,把太医请来灌药急救,总算把他救醒过来。他向左右侍从要了纸笔,写下了“传位东宫”的诏书,宣布退位。不久,他带着二万亲兵逃出东京,到亳州(今安徽亳县)避难去了。

太子赵桓即位,就是宋钦宗。宋钦宗把李纲提升为兵部侍郎,并且下诏亲自讨伐金兵。其实,宋钦宗并不比他父亲强多少,他做了一番表面文章,心里却七上八下没主意呢。

宋军在前线接连打败仗,东京吃紧起来,宰相白时中、李邦彦两人劝宋钦宗逃跑,宋钦宗也动摇了。

李纲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求见宋钦宗,说:“太上皇(指宋徽宗)传位给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么能走呢?”

宋钦宗还没开口,宰相白时中先搭了腔,说:“敌军声势浩大,哪能守得住?”

李纲驳斥说:“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再说,京城是国家的中心,文武百官集中在这里,只要皇上督率抗战,哪有守不住的道理?”

旁边有个宦官也嘟嘟囔囔说东京的城池不牢固,抵挡不住金兵进攻。宋钦宗叫李纲视察城池。李纲去了一会,回来说:“我视察过了,城楼又高又坚固,护城河虽然浅狭一些,只要安下精兵强弩,不愁守不住。”接着,他还提出许多防守措施,要钦宗团结军民,共同坚守,等各地援军到来,就组织反攻。

宋钦宗还有点犹豫,说:“那么,谁能担当守城的重任呢?”

李纲把目光向大臣们扫视了一下,说:“国家平时用高官厚禄供养官员,就是为了危急的时候要大家出力。白时中、李邦彦身为宰相,应当担当起守城的责任。”

白时中、李邦彦在旁边听了,急得直翻白眼。白时中气急败坏地嚷道:“李纲你说得好听!你能打仗吗?”

李纲神色从容地说:“如果陛下不嫌我没有能耐,派臣带兵守城,臣甘愿用生命报答国家!”

宋钦宗看李纲态度坚决,就派他负责全线防守。

白时中等和一批宦官并不死心,等李纲一走,又偷偷劝钦宗逃跑。第二天一早,李纲上朝的时候,只见禁军列队在皇宫两边,车马仪仗都已经准备停当,只等钦宗上车出发。

李纲大为恼火,厉声对禁军将士说:“你们到底愿意守卫京城,还是想逃跑?”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愿意保卫京城!”

李纲和禁军将领一起进宫,对宋钦宗说:“禁军将士的家属都在东京,不愿离开。如果强迫他们走,万一半路上逃散,敌人追来,谁来保护皇上?”宋钦宗一听逃跑也有风险,才不得不留下来。

李纲立刻出宫向大家宣布:“皇上已经决定留守京城,以后谁再提逃跑,一律处斩。”兵士们听了,激动地欢呼起来。

李纲稳住了宋钦宗,就积极准备防守,在京城四面都布置好强大兵力,配备好各种防守的武器;还派出一支精兵到城外保护粮仓,防止敌人偷袭。

过了三天,宗望率领的金兵已经到了东京城下。他们用几十条火船,从上游顺流而下,准备火攻宣泽门。李纲招募敢死队兵士二千人,在城下列队防守。金军火船一到,兵士们就用挠钩钩住敌船,使它没法接近城墙。李纲又派兵士从城上用大石块向火船投掷,石块像冰雹一样泻了下来,把火船打沉了,金兵纷纷落水。

宗望眼看东京城防坚固,一下子攻不下来,就派人通知北宋,答应讲和。宋钦宗和李邦彦一伙人早想求和,立刻派出使者到金营谈判议和条件。

宗望一面向北宋提出苛刻条件,一面加紧攻城。李纲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金兵用云梯攻城,李纲就命令弓箭手射箭,金兵纷纷应弦倒下。李纲又派几百名勇士沿着绳索吊到城下,烧毁了金军的云梯,杀死几十名金将。金兵被杀死的、落水淹死的不计其数。

正当李纲指挥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宋钦宗的使者带来了金营的议和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孟尝君的门客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12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上有个孟尝君,那么大家知道孟尝君的门客历史典故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秦昭襄王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他使用两种手段。对楚国他用的是硬手段,对齐国他用的是软手段。他听说齐国最有势力的大臣是孟尝君,就邀请孟尝君上咸阳来,说是要拜他为丞相。

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名叫田文。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门下来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人叫做门客,也叫做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三千个食客。其中有许多人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

孟尝君上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皮,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襄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有人对他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手下人又多。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打算,秦国不就危险了吗?”

秦昭襄王说:“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

他们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呢?”

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

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呢?”

其中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

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王宫,找到了内库,把狐皮袍偷了出来。

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上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放人。大伙儿正在愁眉苦脸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

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

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孟尝君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的相国。他门下的食客就了。他把门客分为几等:头等的门客出去有车马,一般的门客吃的有鱼肉,至于下等的门客,就只能吃粗菜淡饭了。有个名叫冯驩(一作冯煖)的老头子,穷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尝君门下来作食客。孟尝君问管事的:“这个人有什么本领?”

管事的回答说:“他说没有什么本领。”

孟尝君笑着说:“把他留下吧。”

管事的懂得孟尝君的意思,就把冯驩当作下等门客对待。过了几天,冯驩靠着柱子敲敲他的剑哼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

管事的报告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一般门客的伙食办吧!”

又过了五天,冯驩又敲打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

孟尝君听到这个情况,又跟管事的说:“给他备车,照上等门客一样对待。”

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管事的,那位冯先生还有什么意见。管事的回答说:“他又在唱歌了,说什么没有钱养家呢。”

孟尝君问了一下,知道冯驩家里有个老娘,就派人给他老娘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冯驩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尝君养了这么多的门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今山东滕县东南)向老百姓放债收利息,来维持他家的巨大的耗费。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驩到薛城去收债。冯驩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告别,问:“回来的时候,要买点什么东西来?”

孟尝君说:“你瞧着办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驩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都召集拢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老百姓正在发愁还不出这些债,冯驩却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决定:还不出债的,一概免了。

老百姓听了将信将疑,冯驩干脆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掉。

冯驩赶回临淄,把收债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三千人吃什么!”

冯驩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这儿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很不高兴地说:“算了吧!”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越来越大。秦昭襄王听到齐国重用孟尝君,很担心,暗中打发人到齐国去散播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眼看就要当上齐王了。齐湣王听信这些话,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他的地位,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

这时候,三千多门客大都散了,只有冯驩跟着他,替他驾车上薛城。当他的车马离开薛城还差一百里的时候,只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都来迎接。

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十分感触。对冯驩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才看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有关鲁迅的爱情历史典故

全文共 4048 字

+ 加入清单

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爱情发展是有清楚的脉络可寻的,他们之间的爱情异于他人之处,就是从师友发展到完全的了解和爱慕,归根是鲁迅先生的光辉思想和高尚的品格吸引了一个追帮求光明和真理的女青年。

鲁迅曾由家庭包揽同山阴朱安女士结婚,但由于出国和动荡的生活,鲁迅实际上过着独身生活,从未享受到真正的爱情。许广平曾经真正地恋爱过,她1922年考入北泼澜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之后,熟悉了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青年李小辉,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花没有结果。1924年1 月,李小辉因猩红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使许广平好象受到雷震痛击,直到18年后,许广平回忆起来还感很痛心,“因为它曾经摧毁了一个处女纯洁的心。”

然而封建礼教和巨大不幸并没有摧毁许广平和鲁迅追帮求真正爱情的理想。鲁迅当时在北京女子师范兼课,他的品德和学识深受许广平和她的同学们景仰。1925年3 月11日,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帮求访信件。四月的一天,她和同学们走进了鲁迅的寓所。后来,许广平和刘和珍等在学生运动中受到校方迫害,鲁迅毅然全力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列样,他们的友谊进一步发展了。

从1925年3 月到7 月之间,鲁迅与许广平通信四十余封,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渐渐升腾为爱情的火焰。但是,他们信中没有花呀月呀的辞藻,没有悱恻和缠绵的柔情,而是对社会人生难题严厉的探讨。许广平说:“没有灿烂的花,没有热恋的情,俺们的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

他们的爱情碰到了守旧者的讥讽和反对。在讥笑和压力面前许广平表现了超凡脱俗的远看见,坚韧不屈的精神。1925年10月,她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颁发了《同行者》一文,象烈火一样炽热,公开表达了对鲁迅的爱,她说,她不畏惧“人间的冷漠,压迫”,“一心一意的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许广平还在《风子是俺的爱》的文章中公布誓言。针对旧礼教的威吓,她说:“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俺不相干!”这铿锵有力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决心,赢得了爱情的胜利。1927年10月3 日,鲁迅和许广平同到上海,开始了共同的生活。那一年,鲁迅46岁,许广平28岁。

结婚以后,鲁迅和许广平的感情是超于一般夫妻之上的。许广平自己说:“俺自己之于他,与其说是夫妇的关系,倒不如说不自觉地还时刻保持着一种师生之谊。这说法,俺以为是史妥切的。”许广平也经常天真地向鲁迅提问:“俺为什么总觉得你还是俺的先生,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鲁迅听了,总是舒服地笑笑,答非所问地说:“你这傻孩子。”

正是因为如此,许广平仍然把鲁迅看成是她的严师,她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发现鲁迅的伟大品格,找出自己的短处,两相绳量,虚心下意地向鲁迅学习。鲁迅待人接物的态度,对人情世事的观察可以力,不避锋芒,为民族献身的伟大精神,……都使她比过去看得更清楚,学得更具体了。

他们结婚后不久,许广平真的又当了鲁迅的学生。在结婚前两人遥居广州、厦门时,鲁迅就向许广平提出过,期望她可以学习一门外语。婚后的一次闲谈中他又提出了这种期望,他同意了。从1927年12月起,鲁迅开始教她日语,教学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讲授由鲁迅亲自编写的二十七篇课文,作为打基础用;一个月后,课本换为《二一儿河四草》(即《尼罗河之草》);第三阶段讲授了日文版的《马克思读本》。

这种学习前后进行了一年半的时间,他们的教与学多在晚上进行。每当这时,他们仿佛又都回到了几年前的师生时代。

在同鲁迅共同生活的日子里,许广平同鲁迅在日寇侵略上海的战火中一起逃难,同鲁迅一起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与迫害。在艰苦的岁月里,许广平不愧为鲁迅的战友与出色的助手,为了鲁迅的写作,她千方百计查资料,找参考书籍。鲁迅的文章写成她总是第一个读者与批评者。她为鲁迅抄稿,极为仔细认真,鲁迅每一种译著出版,她总是跟他共间校对。鲁迅重要的谈话,她注重记录与整理,以便编辑成书。对鲁迅的文稿,她精心保管,哪怕是弃置的零章片页,也要保存下来。

许广平又是一个出色的主妇。她无微不至地照顾鲁迅的生活,精心料理他的起居、饮食,尽力使他不受到无谓的干扰。为了不浪费鲁迅有限的收入,他精打细算,生活朴素,自己做棉鞋,打毛衣,缝衣叙有客吃饭,她亲自下厨,甚至连鲁迅的换洗衣服也一概负责。为此,鲁迅曾向人感慨地说:“现在换衣服也不晓得到什么地方拿了。”。

他们的生活过得是十分紧张的。鲁迅到上海后,虽然卸去了教书的担子,但却更加繁忙,差不多天天晚上的11点以后。许广平因劳累了一天家务,克制不住极度的疲惫,进入了梦乡,而鲁迅却伏俯在案前,开始了他一天的紧张的工作,直至东方发白,红日映照的时候。这时,许广平已经起床,忙着料理他吃完早点,他才躺下休息。而许广平却接替了他的班,开始了抄写,校对稿件和繁忙而又紧张的家务劳动。他们就象一个岗位上的两个战士,一个值白班,一个值夜班,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当然,他们并不是一直列样紧张而刻板地重复着一天又一天的生活。有时,晚饭过后,又没有客人。他们并不立即工作,而是灭掉灯,坐在屋子里,借助桔黄色的路灯由窗口射进来的微明的光亮,相对谈天。有时,鲁迅在据案写作,许广平坐在旁边看报或做手工,当两人都感到倦怠时,便放下工作,一边饮茶,一边谈天,或者再吃些零食。尽管时间很短,但他们都感到很兴奋,觉得这是一天的黄金时代。有时,他们也到外面散步,或者一起着画展,但真正可以称得起娱乐的还是看电影,这种活动多是由鲁迅提议,这一方面是为了休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妻子香自己操劳的酬谢。每次都是买最好的座位,也是为了照顾妻子稍微近视的眼睛。

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最大的欢乐是有了儿子海婴。

1929年9 月27日清晨,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给出了果实,他们的儿子海婴诞生了。26日那天上午,许广平已经感到阵阵腹痛,预示着这个小生命就要来到人间。年近50的鲁迅就要当爸爸了,心情十分兴奋,他不顾因过度劳累而有些发热的身体,赶忙把妻子送到医院。

经过二十七八个小时的阵痛,孩子终于叭叭坠地。鲁迅欣慰而又恢谐地说:“是男的,怪不得列样可恶。”当许广平难产时,医生曾征帮求过他的意看见:“留小孩还是留大人?”他毫不犹豫地说:“留大人。”现在,看到母子俩都平安,他感到非常幸运和兴奋。第二天,他满面欢悦地走到医院,手里拿着一棵小巧玲珑的松树,轻轻地放在许广平床边的小桌上。这棵小松翠绿,苍劲、孤傲、沉郁,即既象征着他的性格,又象征着那个刚刚降生的新生命,象征着新人的家庭生活的开始。

他差不多天天都要往医院去两三次,送来食品和其他用品,有时还领着一批批前来庆贺的朋友。每当客人散去,他总静静地坐下来,审阅着孩子的脸,由衷地说:“真象俺。”但马上又补充:“俺没有他漂亮。”这时,他的脸上泛起了幸福的红晕。有了孩子,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呢?一天,他来到医院,悠闲地坐下来,首先问妻子是否想起来了,许广平说没有,他款款地说:“想倒想起两个字,你看怎么样?因为是在上海生的,是个婴儿,俺叫他海婴。这名字读起来颇悦耳,字也通俗。但却绝不会雷同。……假如他大起来不兴奋这个名宇,自己随便改过来也可以,横竖俺也是自己再另起名字的,这个暂时用用也还好。”

由于许广平的大力协助,鲁迅后十年写作了大量文章,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也是他引为自豪的。

鲁迅曾以感激的心情歌颂他与许广平的友谊: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而相知。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紧紧握住许广平的手,同她诀别:“忘记俺,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留给自己夫人的遗言,但许广平怎可以忘记她的师友和亲爱的丈夫呢?10月22日,她写下了给鲁迅的献词:

鲁迅夫子:悲哀的雾围笼罩了一切。

俺们对你的死,有什么话说!

你曾对俺说:“俺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

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

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

如今……

期望俺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

许广平继续鲁迅的事业,为研究、宣传和保卫鲁迅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她作为鲁迅的夫人和战友,一直受到人民的敬重,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杰出女性之一。 对于朱安女士,俺应该要看不起她的,她大字不识,缠足,具有一切封建女性所有的特征!可是,俺没有,当俺今天翻阅着他们这一大家子的相册时,俺莫名有种想哭的冲动!俺知道,俺是真正地同情她,可怜她!在她与鲁迅先生结婚那天,先生面无表情地和老宅上的人说:今天是俺妈娶媳妇儿!【他没有说是俺娶妻子,他总是列样和他的朋友们说:她是俺母亲的太太,不是俺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俺的一件礼物,俺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俺所不知道的。”尽管他可以不认可这门包揽婚姻,但是,至少他今天是新郎啊,至少还有个别人嫁给他也是稍许无奈的!他后来这么说: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有关鲁迅爱情的历史典故nyw有关鲁迅爱情的历史典故y,俺们亲爱滴国民大师终于还是找到了他自己的幸福,但是,他哪里看到甚至是想到有那么一个可怜的女人正在痴痴地等待着她的“大先生”】而这么个可怜滴女人在听到鲁迅去世滴消息后还为他守灵!!!于是朱安当了一辈子挂名妻子,她生前反复对人讲:“周先生对俺不坏,彼此间没有争吵。”那一天,她已不可以起床,但神态清醒,她泪流满面地向宋琳鲁迅先生的学生说:请转告许广平,期望死後葬在大先生之旁;另外,再给她供一点水饭,念一点经。她还说,她想念大先生,也想念许广平和海婴。朱安死后次日,接三念经,第三日安葬。墓地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她象未曾存在过一样消失了。她在北京度过了28年,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 俺想说的是:假如朱安不但懂得礼贤下士,并且又博览群书,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进步思想,是鲁迅先生的左膀右背,那么她的命运还会是列样吗?鲁迅还会熟悉许广平吗?还会和她同居想和朱安离婚?于是,俺莫名滴愤恨起鲁迅来了!!!但是,俺知道俺是错了,因为这是个俺无法正视的话题:命运!!!在她的人生悲剧中,所有的人都没有过错,错的是那个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一鼓作气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000 字

+ 加入清单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的信儿传到了鲁国,鲁庄公气得直翻白眼。他说:“我当初真不该不听施伯的话,把他放了。什么射过小白,要亲手杀他才出气。他们原来把我当作木头人儿,捏在手里随便玩儿,随便欺负,压根儿就没把鲁国放在他们的眼里。照这么下去,鲁国还保得住吗?”他就开始练兵,造兵器,打算报仇。齐桓公听了,想先下手,就要打到鲁国去。管仲拦着他,说:“主公才即位,本国还没安定下来,可不能在这会儿去打人家。”齐桓公正因为刚即位,想出风头,显出他真比公子纠强得多,也好叫大臣们服他,叫公子纠在地底下不敢怨他,要是依着管仲先把政治,军队,生产一件件都办好了,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他就叫鲍叔牙当大将带领大军,一直打到鲁国的长勺去。

鲁庄公气了个半死,脸红脖子粗地说:“齐国欺负咱们太过分了!施伯,你瞧咱们是非得拼一下子不可吧?”施伯说:“我推荐一个人,准能对付齐国。”鲁庄公急着问他:“谁呀?”施伯说:“这人叫曹刿[gui四声],挺有能耐,文的武的都行。要是咱们真心去请他,他也许能出来。”鲁庄公就叫施伯快请去。

施伯见了曹刿,把本国给人欺负的事说明白了,又拿话激他,想叫他出来给本国出点力气。曹刿笑着说:“怎么?你们做大官吃大肉的还要跟我们吃苦菜的小百姓商量大事吗?”施伯陪着笑脸说:“好兄弟,别这么说了。”他一死儿央告,怎么也得求曹刿帮助国君过了这道难关。曹刿就跟着他去见鲁庄公。鲁庄公问他怎么打退齐国人。他说:“那可说不定。打仗是个活事儿,要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不变的死法子。”鲁庄公相信他有本事,就同他带着大军上长勺去。

到了长勺,摆下阵势,远远地对着齐国的兵营。两国军队的中间隔着一片平地好像是一条干了的大河,两边的军队好像是挺高的河堤。哪一边都能往中间倒下,什么时候都能把这河道填满。鲍叔牙上回打赢了,知道对面不能先动手,就下令打过去。鲁庄公一听见对面的鼓声响得跟打雷似地,就叫这边也打鼓。曹刿拦住他,说:“等等。他们打赢了一回,这会儿正在兴头上。咱们出去,正合了他们的心意,不如在这儿等着,别跟他们打。”鲁庄公就下令,不许嚷,不许打,光叫弓箭手守住阵脚。齐国人随着鼓声冲过来,可没碰上对手。瞧瞧对手简直像铁一般地硬,没法打进去,就退回来了。待了一会儿,又打鼓冲锋。对手呐,好像在地下扎了根似地动也不动,一个人也不出来。齐国人白忙了半天,使不出劲儿去,真没有意思,嘴里直叨唠。鲍叔牙可不灰心,他说:“他们不敢打,也许是等着救兵呐。咱们再冲一回,不管他们出来不出来,一直冲过去,准能赢了。”这就打第三通鼓了。那伙子士兵都腻烦死了。明知道鲁国人只守不战,干么还去呐?命令又不能不依,去就去吧。就又跑过去了。谁知道对面忽然“咚咚咚”鼓声震天价响,鲁国的将士“哗”一下子都冲出来,就跟雹子打荷叶似地打得齐国兵马全垮了。鲁庄公就要追。曹刿说:“慢着,让我瞧瞧再说。”他就站在兵车上,手搭凉棚往前瞧,瞧了一阵,又下来看看敌人的车印和脚印,才跳上车去,说:“追上去吧!”就这么追了三十多里,得着了好些敌人的兵器和车马。

鲁庄公赢了,问曹刿:“头两回他们打鼓,你为什么不许咱们打鼓呐?”曹刿说:“打仗全凭一股子劲儿。打鼓就是叫人起劲儿。头一回的鼓顶有力。第二回就差了。第三回就是响得怎么厉害,也没有劲儿了。趁着他们没有劲儿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不赢呐?”鲁庄公直点头,可还不明白人家跑了为什么不赶紧追上去。曹刿说:“敌人逃跑也许是假的,说不定前面有埋伏,非得瞧见他们旗子也倒了,车也乱了,兵也散了,才能够大胆地追上去。”鲁庄公挺佩服地说:“你真是个精通兵事的将军。”

齐桓公打了败仗,直不痛快,手指头净擦着冒汗珠的鼻子,好像汗一擦了,他就能把受到的欺负洗干净似地。他那鼻子可不听话,刚一擦干,汗珠又冒出来。齐桓公直生气,更恨鲁国。他叫人上宋国借兵去。管仲也不理他。管仲是有主意的:他知道齐桓公不碰几回钉子,不会懂得请教别人。齐桓公就又出了一回兵。宋闵公[宋庄公冯的儿子]派南宫长万帮齐国打鲁国。齐国又打败了,连宋国的大将南宫长万也给抓了去,当了俘虏。齐桓公连着打了两回败仗,自己认了输,向管仲认错。管仲就请他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开铁矿,设置铁官,用铁制造农具,这就大大提高了耕种的技术;设置盐官煮盐,鼓励老百姓捕鱼。离海较远的诸侯国不得不依靠齐国供应食盐。管仲自己原来是经商出身,他很重视通商和手工业。他说服了齐桓公,分全国为士乡(就是农乡)和工商乡。优待工商,不服兵役,让他们成为专门职业;优待甲士,不要他们耕种,让他们专练武艺。这些事都做得很不错,齐国富强起来了。一边加紧训练兵马,用青铜制造兵器。齐桓公信服他极了,就听他的话去跟鲁国交好,还叫鲁国别跟宋国计较从前的事。鲁国有了面子,把宋国的俘虏南宫长万也放回去了。打这儿起,三国交好。齐桓公就想多多联络别的诸侯,大伙儿订立盟约,辅助王室,抵抗外族,自己做个霸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逐客令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986 字

+ 加入清单

吕不韦为了一个落难的王孙异人,真是倾家荡产,费尽心机,给他争到太子的地位,又给他娶了赵姬,养了这位秦王政。在他看来,秦王政就算是叫他一声“爸爸”也不过分。那赵姬本来是吕不韦介绍给异人的,如今当上了太后,当然也是吕不韦的一党。他的权势可想而知了。秦王政是中国历史上真正了不起的人物。他的聪明、智慧、见解和魄力都很突出。年轻时候,一切事情全由吕不韦和太后作主。一到二十二岁上,他就要执掌大权,自己作主,反倒觉得吕不韦是碍手碍脚的人了。公元前238年(秦王政9年),太后赵姬跟长信侯嫪毐[l逐客令的历史典故o四声逐客令的历史典故i三声]造反,附和他们的人也不少。秦王政剿灭了这群乱党,杀了嫪毐,又把嫪毐私通太后所生的两个小孩子也全杀了。案子重的抄灭了二十多家,比较轻一点的四千多家都迁到巴蜀去。

又过了一年,他觉得自己已经有了实力,而且眼瞧着吕不韦的主张和做法跟他不对头,就拿出主子的手段来,要把吕不韦也拿来治罪。原来吕不韦也像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一样,养了三千多门客,其中有学问的人也不少。吕不韦叫几个能够编书的人,根据他的意见,写了一部书,叫《吕氏春秋》,大约有二十多万字。这部洋洋大篇的著作在秦王政八年的时候才写成功。吕不韦看了很满意,把全部书在咸阳市门公布,还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够在这部书上增加一个字或者删去一个字的,赏一千金。一来,那部书在当时也实在写得不坏;二来,谁那么大胆敢修改文信侯的文章?可是秦王政就不能同意《吕氏春秋》所提出的主张。什么“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种话是跟秦国一百多年来所奉行的商鞅的主张大不相同,不合秦王政的口味。他不能同意吕不韦的主张和做法,就借着嫪毐造反的案件,旧事重提,说嫪毐是吕不韦保举的,说他跟去年的叛变多少也有牵连。没想到朝廷上的大臣多半都跟吕不韦有交情。大伙儿禀告说:“文信侯辅助先王,立过大功;再说他对于嫪毐的事也许有点嫌疑,可是没有真凭实据,哪儿能就办他呐?”秦王政碰了个钉子,可是决不后退,也不跟钉子硬碰,他会绕着弯儿走。他听了大臣们的话,把吕不韦放了,可是收回了相印,叫他回到本国去。

各国诸侯一听到文信侯离开了咸阳,都抢着打发使臣去请他当相国,秦王政怕他到了别国对秦国不利,就写了一封信给他。那信上说:“嫪毐的叛变跟你有关。我不忍治罪,让你回国,原本是宽大为怀,给你一个悔过的机会。你反倒跟各国诸侯的使臣来往,你哪儿对得起我的一番好意呐?请你带着家眷搬到巴蜀去吧。我划给你一座城,给你养老。”吕不韦知道秦王政决不能把他放过去。要是真信了让他养老的话,那未免太天真了。再活下去只有多受罪,他就喝了毒酒自杀了。

秦王政杀了吕不韦,把他的门客都轰走了。他疑惑着:别国的人为什么跑到秦国来做官呐?一个人不能爱护本乡本士,还能爱护秦国吗?再说,秦国的事,他可以叫秦国人来办;秦国的朝政应当由他自己来管。他越想越有道理,就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别国来的客人不许住在咸阳。凡是在秦国做官的别国的人,一概免职,三天之内离开秦国。谁要收留别国的人一概治罪。”

这道“逐客令”一出来,所有别国的人都给轰出去。被轰出去的大小官儿当中有个楚国人叫李斯。他本来是儒家的大师荀卿的弟子,一向在吕不韦的门下。吕不韦把他推荐给秦王政,秦王政曾经拜他为客卿。这回李斯给轰出咸阳城外,非常懊恼。一路上他还想着办法。如果因为他是吕不韦一派的人而给秦王轰出去,那他以后不提吕不韦也行啊。只要秦王能够用他,别说是吕不韦,就是他老师荀卿的主张,他也不妨扔了。左思右想,他决定再撞一回大运。他就写了一个奏章,叫秦国人去送给秦王政。秦王政拿过来一瞧,上头写着:

从前穆公搜罗人才,从西边得到了由余,从东边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接了蹇叔,从晋国迎接了丕豹和公孙枝。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枝都不是秦国人,可是穆公用了他们,收服了二十个小国,当了西方的霸主。孝公用了魏国人公孙鞅,改革制度,移风易俗,人民增加了生产,国家因此富强。惠王用了张仪,征服了三川、巴蜀、上郡、汉中、郢都这些地方,扩张了好几千里的土地,粉碎了六国合纵的计策。昭王用了范睢,废了穰侯,轰走了华阳,加强了公家的势力,实行远交近攻的计策,一步步地扩大了地盘。这都说明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都是借重外来的人,做了大事。要是这四位君王不搜罗人才,不重用外来的人,泰国哪儿能有像今天这样的富强?这么看来,外来的人并没有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凭什么要轰走外来的人?再瞧大王所喜爱的东西吧:昆山的白玉、随县的明珠、吴国的宝剑、北狄的快马、江南的金银、西蜀的丹青、齐国的绸缎、郑国、卫国的音乐——这些大王所喜爱的东西,没有一件是秦国出产的!如果不是本国的人不用,不是土产的东西不要,那么:孔雀毛编成的旗子就不能用;鳄鱼皮蒙成的鼓就不能打;宫女们的玉簪、珠圈、绣花的衣裳、五彩的飘带,都得扔了;王宫里精美的象牙的装饰品都应当改为粗糙的木器;音乐队里的丝弦乐器都得废除,一概改成秦国的瓦盆。可是大王不光是喜爱这些好看的装饰、好听的音乐,并且还把赵国的舞女、郑国和卫国的美女都收在后宫里。这是为什么呐?还不是为了享福作乐吗?凡是能够享福作乐的东西,就是别国的也要,并且比起本国的还加倍地爱;一提起人才来,就不分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轰出去。这么说来,大王单单看重音乐、珠子、玉器、美人,反倒看轻了有关国家兴亡的人才了!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多,国家大的人口多,军队强的勇士多。泰山不把泥土扔了,所以能够堆得那么高;大海容纳了小河流,所以能够变得那么深;王者不拒绝众百姓,所以能够发扬他的德行。如夺大王轰走外来的人,天下的英雄豪杰只好跑到别的国去了。大王轰走别国的人就是给敌国增加了力量。将来秦国的危险跟祸患那还用说吗?

秦王政一边念着,一边不断地点头。他立刻收回逐客令,打发人叫回李斯,把他官复原职。秦王政向他道歉,接着就问他:“我要兼并六国,统一中原,先生可有什么高见?”李斯说:“韩国离秦国最近,又最软弱。可以先从那儿下手。”

秦王政听了李斯的话,叫内史腾带了十万兵马去攻打韩国。韩王安[桓惠王的儿子]吓得直打哆嗦,叫公子非[就是韩非子]上秦国去求和,情愿割让土地,当秦国的属国。韩非子也是荀卿的弟子,跟李斯是同窗好友。李斯还认为自己比不上他。韩非子从前也劝过韩王安,献过计策,打算叫韩国转弱为强,转危为安,只是韩王安不能用他。这次情况吃紧了,才派他上秦国去。韩非子到了咸阳,一心想做秦国的臣下。他写了几篇文章献给秦王政。秦王政倒挺钦佩他的才能,可是这时候秦王政正信任李斯,听了李斯的话把他扣起来。后来李斯还送他一份毒酒。韩非子问看监牢的人:“我犯了什么罪呀?”他回答说:“一个鸡笼里容不了两只公鸡!人家碰见像公子这么有才干的人,只有两个办法:不是重用,就是害死,根本提不到什么犯罪不犯罪。”韩非子叹息了一会儿,自杀了。

韩王安听说公子非死了,更加害怕了,就投降了秦王政,情愿当他的臣下。秦王政答应了,叫内史腾退兵。韩国既然归顺了秦国,秦王政又想起韩非子来了。可惜他已经死了,秦王政不免有点怪李斯。李斯说:“大王别再心疼他了。我来推荐一个人,论他的才干,要比韩非子强!”秦王政说:“他在哪儿?”李斯说:“他正巧在咸阳。不过他的脾气挺古怪,随随便便去召他是不行的。”秦王政就像招待贵宾一样地派人去请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霸王别姬历史典故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唿;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唿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着,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着《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典故:克己奉公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历史典故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成语或者短语,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历史典故:克己奉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典故:克己奉公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

【释义】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历史典故】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陽人。祭遵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贤孝博学。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陽一带时,祭遵前去投奔,刘秀便将其收到帐下。刘秀发现祭遵为人正派,做事讲究原则,便任命他为军市令,负责军营的法令,管理军纪。祭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相后,依法把这名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有人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这样号令三军才有威信,保证以后再也没人敢以身试法了。”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笑着说:“这个侍从死得太妙了,他一个该死的人让我看到了我的营帐中的两个贤人。”于是,他不但没有降罪于祭遵,还提升他为刺奸将军。后来,祭遵因屡立战功,又被封为征虏将军,颍陽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做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了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成长心语】

“克己”,便是要对自己有要求,有一个时刻不能松懈的标尺。贪、嗔、痴,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诱惑,但不同的人在诱惑面前的表现却大不一样。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这应是我们对自己的最起码的要求。“奉公”,是一种为自己所在的团体贡献力量的义务,是一种维护自己所在团体的公平与公正的义务。以法律和法规为行事的准则,以共同利益为行为的目标,以众人的幸福为己任,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孝顺的历史典故:闵损芦衣救母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阅读古代名人孝顺历史典故,有利于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闵损芦衣救母的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闵子的简介

闵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生于鲁国萧邑,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

闵子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闵损芦衣救母的故事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 生了两个弟弟。

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平时对子骞很不好。

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脸也是红扑扑的,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

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驾车的辔鞍就掉了,这导致了马车发生很大的震动 。

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很是生气,心想:这么大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教训。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子骞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子骞的衣襟,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棉花的影子。

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的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受这样的冷冻这样的苦,是自己没有做到作父亲的责任啊!父亲更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恶劣,居然对一个孩子都如此狠毒。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

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了,家里的三个孩子都要受凉挨饿了”, 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地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

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并为自己劝解,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相当的后悔,此后把子骞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护。这便是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芦衣救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典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让我们了解历史、通达事理,提高自身素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历史典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欢迎大家阅读!

【典故】: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拼音】: zhì zhě qiān lǜ,bì yǒu yī shī

【解释】: 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典故】:

刘邦派韩信去攻打赵国。韩信用计杀退了赵兵,杀死了赵军统帅陈余,也活捉了赵国出名的谋士李左车。韩信知道李左车是一位有才能的人,便亲自为他解下绑绳,并且十分客气地向他请教说: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边讨伐齐,什么办法才会成功呢?李左车感到很羞愧,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我是一个吃了败仗的俘虏哪有资格谈论这样的事情呢?韩信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并非是在虞国百里奚愚蠢,到了秦国又变得聪明,而在于国君是不是信任他,能不能听他的谋划。陈余的失败,是他没能听取你的计谋。如果他按照你的意见作战,我也要被你们俘虏了。今天我是诚心诚意地想听听你的高见,请你别推辞了。李左车见韩信很诚恳,便讲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聪明的人考虑千次,可能有一次是错的;愚蠢的人考虑千次,也可能有一次是对的。俗话说:狂人的话,至贤也可以选择。只恐怕我的计策不值得您采用,但我愿意献愚忠,为您效劳。您背水作战,不到一个上午打垮赵军20万,杀死陈余,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这是将军在战略上的长处。然而,农民遭受兵灾,非常贫苦,士卒经过激战,非常疲惫。如果您现在用这样疲惫的军队,去攻打燕国的牢固城池,恐怕难以攻下。而且,战事如果拖得久了,士卒们会更疲惫。再说,军粮也会发生困难。因此,我认为,你如马上用兵,这便是您的战略的短处。善于用兵的人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韩信问:那么,我目前应该怎样呢?李左车说:现在应该按兵不动,先安定赵国的秩序,抚恤赵国阵亡将士的遗孤。这样做,人们就会拥护您。方园百里之内,就可能有人送来牛肉和酒,犒劳您的将士。到那时,您可以一面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一面派遣说客,拿着您的亲笔信到燕国去,把自己战略上的长处显示给燕国看,那样,十有九燕国会自行投降的。燕国投降后,再派遣说客到齐国去,把燕国投降的事告诉齐国,齐国也会像草随风倒一样,很快降服。这样,夺取天下就不难了。用兵向来讲究先虚后实,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韩信按着李左车的意见去做,果然获得了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白头如新历史典故精选_800字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汉代)邹阳《狱中上书自明》。

【释义】白头:头发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互相认识的时间虽久,却跟刚认识一样。形容交朋友彼此不了解。

历史典故

邹阳是西汉时期的齐国人,他听说梁孝王礼贤下士,就到梁国来游学,并上书给梁孝王,纵谈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华。羊胜和公孙诡都是邹阳的朋友,他们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胜嫉妒邹阳的才华,几次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终于有一天,梁孝王信以为真,下令将邹阳关进监牢,准备处死。

邹阳十分激愤,他不甘心就这样被人陷害,于是,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为燕国报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双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俗话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相知与否,不在于相处时间的长短。”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奉为上宾。

【成长心语】

友情是一种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对待的情感。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与地位无关,与年龄无关,与时间亦无关。有些人,你即使与他相处一生,他也无法了解你内心深处的想法;但有些人,你们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经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处的渴望。朋友也是要讲究缘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你不仅要知道财富为何物,还要善于创造财富,善于从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知你心的朋友,并及时将那些永远无法沟通的人从朋友行列中驱逐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晏子使楚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到的一些历史典故,供欣赏,希望您能喜欢。

晏子使楚的故事

楚国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问:‘做什么的人?’回答说:‘是齐国人。’楚王又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是什么人?”小吏回答说:“是齐国的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对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南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变为枳子,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典故:空城计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kōng chéng jì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出处】‘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

【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用法】作宾语;指欺骗对手

【押韵词】鸿都买第、深沟高壁、乌衣子弟、引人胜地、回天无力、四海皆兄弟、轻身徇义、抅奇抉异、铺胸纳地、存而不议、......

【邂逅语】诸葛亮弹琴退司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秦始皇与寡妇清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705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二三八年四月初八的那一天风和日丽,雍城中心的蕲年宫里比平时更加庄严肃穆,这一天是秦王赢政举行冠礼的日子。

仪式进行到了加爵弁这一项,突然一阵闷雷般的声音传人耳鼓,随即是一阵阵喊杀声。原来一天前秦王决心拿下跟自己生母赵姬私通的宦官缪毒治罪,不提防走漏了风声,缪毒竟然先发制人,窃用秦王御玺和太后印玺,调集了县卒、官卫士卒和自己蓄养的数千童仆攻击蕲年宫,要造反!

叛军很快大败,秦王车裂缪毒,灭其三族,他和太后私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活活摔死。太后赵姬被强行迁住城外的械阳宫,秦王跟她断绝了母子关系,永不再见。可他的这一决策引发了不少大臣的异议,他们竞相进谏,批评秦王此举无异畜类。秦王大怒,把这些大臣全都处死,短短数日,就有27位大臣血染秦王宫外。

百官们不敢再进谏了,秦王的怒气却还没有平息。这天早朝,一名御史大夫奏报,在巴郡新发了一件大案,一个以经营丹砂为业的女人,居然蓄养近万兵丁,日夜操练习武,意图谋反。这女人年纪40来岁,守寡多年,名字叫清,因为她出生在巴郡,当地人都称呼她为巴寡妇清。

这还了得!一个没名分没地位的女商人,也敢谋反!这天下的女人是怎么了?都想牝鸡司晨吗?那还要男人干什么?本就没有熄灭的怒火又熊熊燃烧起来,秦王立刻下令,把那个什么巴寡妇清押解到咸阳宫,他要亲自审理此案,从重处置,也好震慑天下。

最近朝中动荡,百官们栗栗危惧,丞相李斯也处处小心。这一天他下了朝,车子驶到在离府门前不远的拐弯处,一个男人突然直冲过来,扑通一跪,以头触地,连呼“大人,冤枉啊”!

马夫惊慌失措,还好及时勒住了马缰。李斯见那男人20多岁的年纪,相貌英俊,斯文儒雅,不由得心生好感,于是微微点了点头。

男人膝行几步,又趴在地上磕了几个头,开口说道:“丞相大人,小民名巴邑,是那进京受审的巴清的小叔。大人,小民的嫂嫂有莫大冤情啊!”

巴清?李斯想起来,这个经商的女人被押进咸阳城两天了,据说她虽然年届四十,却美貌异常,成了满京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李斯吩咐随从把这个巴邑带进府里,再行讯问。

在李斯宅邸那幽深的后花园书房里,告状人巴邑说出了一番话。

那女商人巴清18岁嫁到了夫家,一年后公爹身亡,四年后夫婿也一病不起,两人并无子嗣,而小叔子巴邑当时只有六岁。就在族人们纷纷密谋巧取豪夺他家的丹砂矿时,巴清却牵着巴邑出现在丹砂矿里,宣称从此后巴家的生意全部由她接管。巴清对婆母十分孝顺,对巴邑更是视如己出,除此之外所有的精力都扑在经营上,厂矿生产的各个环节她都一手操持,还率领工匠改良水银的提炼技术。等到巴邑长大,巴清做主为他娶了大户秦家的女儿秦氏,而巴家的产业,也已经滚雪球一样壮大,吞并了很多小的厂矿。因为竞争产生的矛盾,才招致了泼天大祸,被人诬告。

李斯默默听着,这时问道:“如你说来,那巴清蓄养兵丁,是不属实的了?”

巴邑含泪说道:“丞相大人,所谓的蓄养军队,其实不过是雇佣了千百个看护厂矿的童仆。附近山中盗匪如毛,经常下乡劫掠,巴郡的大户之家,家家蓄养家丁,操练习武,所用兵器也不过就是木棒、棘枝之类,也不止我一家啊。经商人家,哪有蓄养军队、逐鹿中原之野心?请大人明察!”

李斯心里明白了大半,他正在拈须沉吟,那巴邑已经探手入怀,从贴肉的内衣里掏出一个小小锦盒,递了过来。李斯狐疑地打开,立刻耀眼生花,满屋子都明亮起来。

原来盒子里是一颗小鸡蛋般大的夜明珠,珠体呈现出罕有的粉红色,就算是那大秦王宫里,也未必见得有这般宝物。

俗话说拿人手短,李斯接受了巴邑的重礼,心里已有了主意。

第二天朝堂之上,多位朝臣都在奏本那巴寡妇清的案件,都建议从严处置。最后,李斯才不紧不慢地奏道:“蓄养军队何等大事,此事真伪,一查即明。据臣所知,那巴清的水银提炼技能在当世可算第一。所以巴家售卖的丹砂、水银质量之佳,为大秦国之冠。倘若真的杀了此女……”此话一出,秦王脸上就是一动。李斯知道切中了他的要害,接着把昨天听来的那些话舌灿莲花般说了一遍。一切都如他所料,在听到那巴寡妇清为亡夫守贞、孝敬婆母、抚养小叔、殚精竭智操持夫家生意时,秦王的脸色更加和悦。李斯趁热打铁,说道:“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巴寡妇清贞孝节烈,倘若蓄养军队一事不实,实该旌表!”

话音刚落,秦王已经下令:“查证此案事实,倘若的确是有人诬告,严惩不贷!”

李斯心中狂喜,脸上却不露声色。

要说这秦王的心事,李斯是摸得准准的了!要知道当其时秦国人在男女之事上极为随便,有作风大胆的妇人,居然离异六次之多。太后赵姬出事以后,带动得国内风气更加开放,淫奔案屡出不穷,各国都拿这作为秦国的笑料,秦王深以为耻,却无可奈何。正是因为母亲的淫行给秦王造成了很深的心理创伤,所以他后宫嫔妃无数,却绝不立后,在他眼里女人都是淫贱下流、败坏纲常的。等到知晓世间居然还有巴清这样的女子,不由得百感交集,生出了敬重之心。李斯正是摸准了他的心理,这才放胆一搏,当即奏效。

经过调查,证实所谓的巴清蓄养万人军队纯属扯淡。巴清被释放后,秦王传令她后宫觐见,温言勉励。巴清当场承诺,日后秦王宫所需的丹砂、水银等,全由巴家供应,价格保证业内最低。

秦王13岁即位,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建王陵地宫,王陵的设计者正是丞相李斯。陵寝内的墓室里灌注大量水银,棺椁要漂浮其上,营造出在地下扬帆出海遨游巡视的阵势。地宫穹顶则镶嵌大量的各色宝石夜明珠,形成日月星辰的样子。这个工程需要大量的优质水银,秦王痴迷冶炼长生不老药,也需要数量极巨的丹砂,而连年征战,国库并不充盈。所以听了巴清的承诺,秦王心花怒放。

那以后来自巴郡的丹砂、水银就源源不绝地运进了咸阳。有了秦王的支撑,数年过后,巴清的商业帝国已经垄断了整个大秦,时人称她为“丹砂女王”,实为天下第一商。

十几年后,秦王统一六国,号称始皇帝。他的人生迎来了巅峰时期,也就更加惧怕死亡,迷恋长生之术。他多次派遣童男童女去海外求取仙丹,同时秦王地官的修筑也加紧进行,对巴清的宠信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朝堂之上,后宫之中,他的身边总是摆放一只矮凳,巴清来到咸阳的时候,可以坐在他的身边叙谈,这种礼遇,天下仅此一人。

俗话说物极必反。这一天李斯被皇帝宣召进宫,发现皇帝的脸色极为难看,说有人状告巴清犯了欺君之罪。告状信上说她表面三贞九烈,骨子里却淫奔无耻,早就跟一个随从人员有了私情,还偷偷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已经十五岁了!

虽然在官员们的进谏下,始皇帝已经和太后赵姬母子和好,可这举报信一下子撕开了他心里的伤疤。喊李斯过来,正是要让他主持审理此案。

巴清再次被押到了咸阳,她这时已经五十几岁了,容貌依然美好。她的身边只带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叫子兰的童仆。

这类风化案件如果没有捉奸见双的话,也就只有滴血认亲能审理清楚了。

滴血认亲的那一天,咸阳城百姓倾城出动,都跑来看稀奇。

巴清和那孩童的手指被刺破,鲜红的血珠冒了出来,被滴进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碗里,堂上堂下鸦雀无声。血珠滴进去,沉到了碗底,隔了一会开始荡漾开去。还好,两缕血线各自氤氲,却一直没有交融。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巴清眼眶含泪,嘴唇抿得紧紧的,一声不吭。

始皇帝大发雷霆,立刻令李斯破获此案,务必找到真正的始作俑者。

几天后,诬告者被挖了出来。据他的口供,还是那些跟巴家有生意竞争的丹砂业者联合起来出巨资买通了人诬告的。案犯被车裂而死。而那巴清从始至终都不怎么说话,也不为自己辩白。

案情大白,最开心的是始皇帝,他迫不及待地下令,敕封巴清为“贞妇”,立白玉牌坊,彰其功德。并且下令,巴家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可以携带武器刀具。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民间所有私藏刀具武器者,都是灭九族的。

巴清在御林军的护卫下,带了子兰风风光光地回到了家乡。满城的百姓们倾家出动,迎接给巴郡挣了大面子的丹砂女王归来。巴清的眼睛一直在人群里巡视着,可她露出了失望的面色。

巴清回到府邸,仍然没看到那个迫切想见的男人,不由得怔忡不安。子兰劝道:“夫人,您这次出去两月之久,二爷始终随在京都,上下打点营救,这件事才得善果。案子一定,二爷立即马不停蹄返回家乡,主持建牌坊的事。此刻定是在外奔波呢。”

巴清神色恍惚,过了很久才命令子兰随她一起出去走走。

出了家门,往上走数百步就上了一处斜坡,夕阳西下,斜坡上很多工人正在劳作,那里已经有一座贞妇牌坊竖起了半截。天黑了,工人们陆续收工,工地上空空荡荡,看不见一个人影,巴清慢慢走了过去。一个中年男子靠着牌坊底部正在发呆,听见声音回过了头,男子慢慢站了起来。他是巴邑。

两个人面对面站立,巴邑先开口:“嫂嫂,你吃苦了。”

这一句话,巴清的泪水瀑布一样喷洒出来,她突然投身进巴邑的怀抱,两个人抱在一起吞声饮泣,很久很久。

巴清低声说:“邑,我没能面见秦王说清我们的事。我虽然在商场无往不利,可在情感上,就是个懦夫!”

巴邑轻拍她的肩膀:“我知道你的难处,别自责了。可这样下去,我们的事就要深埋心底,永不能见天日了!子兰怎么办呢?”

巴清惊恐地回头看了看,小声说:“这些年的确是委屈子兰这孩子了。母亲是富可敌国的巴清,他却要做低三下四的佣仆,也不知道身世之谜,这对孩子太不公平了!”

巴邑一把抓住巴清的手,说:“所以我们不能再拖延下去了!这件事,如果当年我们就公开了,也没什么大逆不道的,就算得不到皇帝的宠信,可是我们一家人甜甜美美生活在一起,总好过这样做贼一样偷偷摸摸!我决定了,立刻上奏秦王,坦承我们的欺君之罪,然后把所有财产都进献给国家,皇帝修筑长城,国库正空虚,我们一定能得到特赦,求个一家人团团圆圆,这是巴邑毕生的心愿!”

巴清惊恐地掩住他的嘴:“别乱说了!”

刚说完这句话,她忽然弯腰干呕起来,巴邑急忙给她捶背,突然惊喜地问:“清,你是不是……有喜了?”

巴清喘息了几下,艰难地点头说:“孽障,这些年都平安无事,我就大意了,没想到,年到五旬,还怀上了孩子!在秦王宫时我就万分焦急,唯恐被皇帝发现……”

巴邑抱住她,痛惜地说:“我们都老了,还能活几年?难道让这个孩子一出生也像子兰一样,交托给他人抚养,到最后回到家里当仆人吗?这世间第一商的家业,要我们的孩儿去承继啊!”

原来巴清年轻守寡,她貌美如花,精明强干,实在是世间罕有的奇女子。当巴邑成年后第一次跟着她巡视遍地厂矿时,目睹她处理事务时的智慧果决,她女王一般高贵绰约的风姿,令他的眼里心里,就只剩下这唯一的女子了。巴清把他的一厢情愿只当作是小孩子任性,一笑了之,张罗着给他娶了秦氏为妻。可秦氏嫉妒暴躁,偏狭执拗,夫妻俩一直不和。就连秦氏生下的三个儿女,他都淡淡的不太理会,一颗心完全扑在巴清身上,协同她创立了世间最大的商业帝国。

俗话说日久生情,在巴邑无微不至的体贴呵护中,巴清的一缕情丝终于牢牢种在了小叔子身上,他们秘密结合后不久,巴清偷偷生下了儿子子兰。为了掩人耳目,他们不得不把心爱的儿子送给他人抚养,到六岁时让他回家来做了贴身侍从,对待他当然是关爱备至,可名分上子兰只是一个佣人。巴邑最大的盼望就是休妻再娶巴清,但造化弄人,这贞妇牌坊一立,只怕是这心愿终生不得实现了。

又是二十几天过去,巴清的孕期反应更加严重,两人计议很久,还是畏惧秦王的残暴,无奈只能做打胎的决定。为此巴邑遍寻名医,可巴清已年届五旬,身体再健壮,打胎也是个性命攸关的事,一般郎中哪敢动手?

这一天黄昏时分,巴邑回到家中,突然家丁来报,始皇帝有旨。

巴邑大惊,始皇帝对巴家极度宠信,可一向的圣旨或者赏赐,都只针对嫂子巴清的,这次居然为自己下旨,只怕是凶多吉少。

他匍匐在地面,听宣旨官宣读圣旨,说巴家为国有功,巴邑随同嫂子创立家业,功莫大焉,特赐美酒一壶,要和夫人一起喝下。

赐酒?看着那个镶宝嵌玉的酒壶,巴邑心里直打鼓。宣旨官亲自斟酒,送到巴邑和秦氏面前,声称皇帝有旨,要亲眼看着他们喝下赐酒,才能回去复命。此时此刻,也由不得巴邑抗拒,只得一饮而尽,片刻之后就腹痛如绞。

宣旨官率人冷笑离去,巴邑奄奄一息,奋力吩咐家人去通报巴清,想临死前再见一面。秦氏疼得满地打滚,突然扑过来死死卡住巴邑的脖子,咆哮着:“死到临头了还想着那个老淫婆!实话告诉你吧,是老娘给始皇帝写了告发信,告发你们这对欺世盗名的奸夫淫妇!那天我就躲在牌坊后,你们的淫词荡语我都听见了!既然你们想休掉我,让你们的野种继承家业,我还客气什么?哪知道……哪知道皇帝不降罪于她,倒来让我陪你们死……”

秦氏的手渐渐没了力气,瘫在地上死去了。巴邑苦苦撑持着,终于巴清赶来了,她抱起爱人的头,泪如雨下地哭喊着:“邑,我带来了解百毒的奇药,能够起死回生的,我马上给你服用!等你好了,我们私奔吧!”

巴邑死死抓住她的手,眼神里露出一丝笑意:“别费事了。皇帝既然决意赐我死,活了又如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能放过你,我想一来是需要你的水银和丹砂,还有就是……他自命天子,慧眼如炬,刚封了你为贞妇,又怎能当着天下人承认自己看走眼了呢……这泱泱大国,他需要一个贞妇为一众女人的表率啊。所以你和子兰是平安的。我,知足了……”

他在巴清怀里,吐出了最后一口气。

巴邑死后,巴清过于悲痛,三个月大的胎儿也流产了,缠绵病榻足有两年之久,等到她能够起床处理事务,已然是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密布,状如老妇了。

巴清盘点资财,把巴家数代累积的堆积如山的财富,遍布国内的厂矿企业,除了秘密留给子兰一小部分成家以外,其余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修筑长城。她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就算自己再有钱,也仅仅是秦皇庞大财库的守门人而已,巴邑死后,她本就一无所有。

当巴清病体支离时,始皇帝命人把她接进成阳宫里,为她建造了养老的宫殿,每隔三五天,必要亲临她的住所,促膝相谈。巴清病了,他还亲手调了药羹喂她服用。始皇帝对巴清的礼遇厚待,对贞烈节妇的敬仰尊崇,天下人人皆知。于是女人们争先恐后效仿巴清,谁家女人能挣得一块旌表的牌坊,往往能引得方圆数百里内的人们争相夸耀,引以为豪。

几年后,巴清病死在咸阳宫。临终对始皇帝提出的唯一请求是,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巴郡归葬,那边有她的丈夫和全部家人。始皇帝痛快答应了,为巴清举办了举世皆惊的宏大葬礼,并在巴郡修建了一处“女怀清台”,用以表彰巴清这一生对国家的贡献。据说,在巴清的葬礼上,始皇帝还哭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98 字

+ 加入清单

唐王朝收复两京以后,安庆绪逃到河北,占领六十座城,继续顽抗。唐肃宗决定派大军进剿安庆绪。这一次进军,唐军一共集中了九个节度使带领的六十万兵力。这九路大军归谁统率呢,论地位和威望,应该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但是猜忌心很重的唐肃宗,怕郭、李两人权力太大,故意不设主帅,却派了一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宦官鱼朝恩作观军容使(监视出征将帅的军事长官),九个节度使都得听他指挥。

唐军攻打邺城的时候,史思明又举兵反唐,从范阳带兵救援安庆绪。六十万唐军,准备跟版军决战,还没来得及摆开阵势,忽然刮起一阵狂风,吹得沙尘弥漫,天昏地暗。九路大军没有统一指挥,就都像受惊的马群一样逃散了。

唐军打了败仗,鱼朝恩把失败的责任一古脑儿推给郭子仪。唐肃宗听信鱼朝恩的话,把郭子仪朔方节度使的职务撤了,让李光弼接替郭子仪的职务。

这时候,叛军又发生内讧。史思明在邺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整顿人马,向洛阳方面进攻。

李光弼到了洛阳,洛阳的官员听到史思明的兵势猛,有点害怕,有人主张退到潼关。李光弼说:“现在双方势均力敌,我们退了,敌人更加猖獗,不如把我军转移到河阳(今河南孟县),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李光弼下令把官员和老百姓全部撤出洛阳,带兵到了河阳,等史思明进洛阳的时候,洛阳已成了一座空城。史思明要人没人,要粮没粮,又怕李光弼偷袭,只好带兵出城,在河阳南面筑好阵地,和李光弼的唐军对峙。

李光弼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知道眼前的兵力不如叛军,只好智取,不好力攻。他听说史思明从河北带来一千多匹战马,每天放在河边沙洲洗澡吃草,就命令部下把母马集中起来,又把小马拴在马厩里,等叛军的战马一到沙洲,就把母马放出来和敌人的战马混在一起。过了一会,母马想起小马,嘶叫着奔了回来,敌人的战马也跟着到唐军阵地来了。

史思明一下子丢了上千匹战马,气得要命,立刻命令部下集中几百条战船,从水路进攻。前面用一条火船开路,准备把唐军的浮桥烧掉。

李光弼探听到这个消息,准备好几百枝粗大的长竹竿,用铁甲裹扎竿头。等叛军火船驶来,几百名兵士站在浮桥上,用竹竿顶住火船。火船没法前进,被烧得�傻瓜狭眩幌伦泳统撩涣恕L凭衷诟∏派戏⑸�石头炮向敌人的战船攻击,把船上的敌兵打得头破血流。有的连人带船都沉入水底;有的挣扎着爬上岸,没命地逃跑了。

史思明几次三番派部将进矿河阳,都被李光弼用计打退。

最后,史思明发了狠心,集中了强大兵力,派叛将周挚进攻河阳的北城,自己领了一支精兵攻打南城。

早上,李光弼带领部将一起登上北城,观察敌军军情,只见敌军黑压压的一大片,正一队一队向北城逼近。唐军将领嘴上不说,心里先慌了。李光弼看出大伙儿的心情,镇静地说:“别怕,叛军虽然多,但是队伍不整齐,看得出他们有点骄傲。你们放心,不到中午,保险能击败他们!”

接着,李光弼就命令将士分头出击。将士们虽然打得勇猛,但是敌人退了一阵,又来了后续部队。太阳已经到了头顶上,双方还不分胜败。

李光弼又召集部将商量,说:“你们观察敌军的阵势,哪个方向的战斗力最强?”

部将们回答说:“西北角和东南角。”

李光弼点点头,马上拨出五百名骑兵,派两名将领率领,分路攻打西北角和东南角。

李光弼把留下的将士都集中起来,严肃地宣布军令,说:“将士们看我的旗帜行动:我缓慢地挥旗,你们可以各自行动;如果急速挥旗着地,就是总攻的信号。将士们看到这个信号,必须奋勇向前,不准临阵退却。”说到这里,他拿了一把短刀插在靴子里,说:“打仗本来是拼死活的事儿。我是国家的大臣,决不死在敌人手里。你们如果战死在前线,我就在这儿自杀。”

将士们听了李光弼一番激励的话,都勇气百倍地杀上阵去。没有多久,部将郝廷玉从阵前转身奔回来,李光弼立刻派兵士带着他的剑迎上去,要把郝廷玉就地斩首。

郝廷玉见传令的兵士要杀他,大声叫嚷起来:“我的马中了箭,并不是退却。”

传令的兵士报告李光弼,李光弼立刻命令给郝廷玉换上战马,重新上阵指挥作战。

李光弼看到唐军士气旺盛,就急速挥动旗帜着地,下令总攻,各路将士看到城头旗号,争先恐后地冲进敌阵,喊杀声震天动地。叛军受到猛烈的攻击,再也抵挡不住,纷纷溃退,被唐军杀死、俘虏了一千多,还有一千多兵士被挤到水里淹死,攻北城的叛将周挚逃走了。

史思明正在继续进攻南城。李光弼把北城俘虏来的叛军赶到河边,史思明知道周挚已经全军崩溃,不敢再战,连忙下令撤退,逃回洛阳。

李光弼连续打退史思明的进攻,双方相持了将近两年。唐肃宗听信鱼朝恩的话,命令李光弼攻打洛阳,李光弼认为敌人兵力还很强,不该轻易攻城。唐肃宗接二连三派了宦官逼他进攻,李光弼冒险进攻,果然打了个败仗,李光弼也被撤了主帅的职。

史思明去了一个强大对手,就乘胜进攻长安。幸亏在这个时候叛军发生了第三次内讧,史思明被他儿子史朝义杀死。

叛军内部四分五裂,公元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

从安禄山发动叛乱,一直到史朝义失败。中原地区打了八年的内战,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安史之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吃瓜换班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248 字

+ 加入清单

齐襄公怕周庄王来打他,就叫大夫连称当大将,管至父当副将,带兵去守葵丘。两位将军临走央告齐襄公,说:“这是苦差使,我们也不敢推托,求您给个期限。”那会儿齐襄公正吃着甜瓜,一口一口地光顾着咬,还没嚼完呐,又咬了一大口。他们瞧着他的嘴一张一闭地吃着甜瓜,可不搭理他们,就说:“倒不是我们受不了苦,士兵也有家啊。”齐襄公又拿了一个甜瓜在手心上掂着,好像要知道那甜瓜有多沉,又好像想着怎么去回答他们的话。忽然他点了点头,说:“好吧!明年吃瓜的时候我叫人去接防吧。”他们很满意,擦了擦头上的汗,走了。

过了一年。有一天,他们俩吃着甜瓜,就想起期限满了,为什么国君还不派人来接防?是不是这儿甜瓜上市早呐?就叫人上临淄去打听。那个人回来,说:“主公没在都城。跟文姜逛去了。说是有一个月没回去了!”连称听了直气,说:“这个昏君!他本来娶了我的叔伯妹妹,这会儿有了那狐狸精,把我妹妹也扔了。依我说,咱们干脆打进去,杀了他吧!”管至父说:“别这样,也许他忘了。咱们先去催他一声吧。”他们派了一个小兵送点甜瓜去,顺便问问他什么时候换班。可巧齐襄公回来了,瞧见他们送甜瓜来,不是明摆着骂他吗?就发了脾气,顺手抄起一个甜瓜,往那个小兵脑袋上一砸。“啪”一下子,脸上全是瓜瓤、瓜子,水拉呱唧地从脑门子流到鼻子尖儿,又从鼻子尖儿流到嘴唇,害得那个小兵舔也不好,不舔也不好。齐襄公骂着说:“我叫你们怎么着就怎么着!回去跟他们说,过年吃瓜的时候再说!急什么?”

那个人回去这么一说。连称和管至父差点气炸了肺,直骂着。土兵们呐,也都盼着回家。好容易熬了一年,到日子了。恨不得回去见家里人。没想到还得一年。谁不恨呐?他们就凑到一块堆儿,全都气得什么似地要两位将军给他们作主。连称就想出兵。管至父拦住,说:“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要行大事也得有个名目。再说就凭着咱们这点兵力也不准打得了他。顶好里面有个联络,才能下手。”连称说:“跟谁联络呐?”管至父低失一想,说:“人倒有一个。先君本来不是顶喜欢公孙无知吗?后来诸儿即位,跟他不和,减了他的俸禄。他恨透了。老想干一下子,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不敢跟诸儿翻脸。依我说,咱们不如去跟他联络,约定立他为国君。这才有了名目,也有了内应。”连称说:“对!就这么办吧。我妹妹在宫里也恨透了这个昏君。咱们叫公孙无知跟她商量商量。三下里下手,事情就好办了。”

公孙无知和连氏都乐意这么办,天天等着机会下手。公元前686年(周庄王11年,齐襄公12年)冬天,连氏听见齐襄公要上贝丘去打猎,赶紧叫人去告诉公孙无知。公孙无知连夜带信给连称和管至父,叫他们偷偷地出兵上贝丘去围住他。

齐襄公带了几个贴身人和一队兵马到了贝丘,在树林子里放起火来。不多一会儿就劈劈拍拍地着起来了。把树林子里的野兽烧得没处躲,连蹦带跳地四处乱窜。齐襄公看着将士们个个勇敢,有使刀戟的,有使弓箭的,有空手逮住一只野兽的,不由得指手划脚地乐得直打哈哈。正在这会儿,一只挺大的野猪,猛一下子朝着齐襄公冲过来,吓得他手忙脚乱,赶紧拿起弓箭来乱射一气。那野猪凶极了,跑上一步,直直地像人一样地站起来,挺吓人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把齐襄公吓得从车上摔下来。亏得旁边的人乱哄哄地把那怪物打跑了,搀起齐襄公来。他这一摔,摔坏了腿。皱着眉头子直叫疼。士兵里有知道公子彭生的冤屈的,就咬着耳朵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怪物跟人似地站着叫,也许是公子彭生显灵了吧。”一传俩,俩传仨,不大一会儿,大家伙儿都见神见鬼地说公子彭生现形申冤了。

当天晚上,齐襄公为着腿疼就在离宫过夜。一来因为伤了的腿发疼,二来因为听说公子彭生显了灵,心里直烦,翻过来掉过去怎么也睡不着。三更了,还摸着疼脚呐。忽然有个臣下叫孟阳,慌慌张张地跑来,说:“糟了!连称和管至父带领着葵丘的兵马杀进来了!”齐襄公一听,魂儿都没了。跑又跑不了,走又走不动,只好呆在屋子里等死。孟阳说:“让我躺在床上,您快点躲到外头去吧!”孟阳就假装国君,躺在床上。齐襄公给他盖上了被子,满眼眼泪地朝他瞧了一下,一瘸一拐地走了。

他刚出了屋子,连称就进来了。瞧见“国君”朝里躺着,跑上几步,一刀把他砍了。拿着脑袋一瞧,虽说模模糊糊的,看不真着,模样可到底不对。他抽身出来,四处找去。齐襄公躲在漆黑的角落里缩成一团,一时倒也不容易找着。就是他那条腿弯不了,大模大样地伸在外头,给连称瞧见了,一下子跟逮小鸡似地把他抓出来,骂着说:“你这个昏君,年年打仗杀人,就是不仁;不听先君的命令,不要公孙无知,就是不孝;拿自个儿的妹妹当媳妇儿,就是无礼;甜瓜的约期过了,还不派人去换班,就是无信。你这个不仁,不孝,无礼,无信的家伙!我今天杀了你也是为国除害,给鲁侯报仇。”齐襄公给他骂得没有话说,脑袋昏昏沉沉的,就瞧见好多甜瓜、野猪、公子彭生,透亮地一层罩着一层地在他眼里颠颠倒倒地转悠,摇晃。一下子“轰”地一声,天昏地黑,什么也没有了。

连称和管至父杀了齐襄公,带领兵马,直打到都城里去。公孙无知早叫手下的士兵开了城门,接他们进去。他们立刻把大臣们都叫来,向他们宣告,说:“我们受了先君的命令,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大伙儿都不敢出声,低着头拜见新君。公孙无知即位,立连氏为夫人,连称为上卿,又叫国舅,管至父为亚卿。有一两个大臣装病不上朝,公孙无知也不难为他们。管至父直怕人心不服,君位长不了,就劝公孙无知各处找人才,请他们一块儿来办事。他想起他本家里有个挺有能耐的侄儿。要是他愿意出来,不愁君位长不了。公孙无知听了他这话,就叫人带着礼物去请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