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心中的孔子20篇

《孔子》主要讲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战争,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下面就是开学吧为大家推荐的一些关于心中的孔子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你认真看完,会对你有帮助的!

浏览

568

作文

433

写孔子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282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孔子既是中国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鲜为人知的政治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孔子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孔子观后感(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光,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就应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孔子观后感(二):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我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之后,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

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我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之后,孔子和弟子们,理解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一样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孔子观后感(三):

孔子,就是我古代着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万世师表,他的书直到这天都一向“畅销”。

随着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一生就会被拍成了(孔子)这部电影。

2010年2月5日,我和妈妈、爱妈妈还有小雅一齐到电影院看《孔子》。我怀着激动的心,坐到了位子上。电影开始了,一个个的奴隶被孔子救了出来。之后,孔子被撤了官,和徒弟们踏上了流浪的路程。大家在这过程中是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情。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都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学习了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了自我的素质,成为了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大家也一齐去看看吧!

孔子观后感(四):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最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我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潜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我想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盼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着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资料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的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透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我想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们敬佩的依然是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有《论语》一书。《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首先,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不耻下问的人。我们也知道,孔子有许多的"导师"。有的导师小到《两小儿辩日》中的孩童。从两个孩童的辩论中,孔子也明白了许多道理,甚至向两个孩童请教。从此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耻下问的特点。

其次,我认为孔子是一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国,他可"毁三都",为国,他可亲自率兵,可鲁国君上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孔夫子赶出鲁国。不过幸而孔夫子并未放弃,并和弟子在漂泊途中,依旧努力宣传。有许多次差点因此丢去性命。可这并不会阻挡孔子宣传仁、义、礼、智、信。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为国堪忧,强大无畏。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也是孔子爱人,爱己,为国分忧,无私无畏的特点。就像古人说的"士不可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而他的弟子也将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东方圣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孔子的名言大全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小编收集了关于孔子的名言大全,欢迎阅读。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孔子语录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不学礼,无以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孔子名句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 孔子名句

不迁怒,不二过。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 孔子语录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孔子名句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名句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 孔子名言

有教无类。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 孔子名句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孔子语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早晨,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耳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石老师领读后,我们也开始声情并茂地读起来,体会这位精神的巨人——孔夫子流芳百世的思想。

千百年前,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圣人——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伟大的惊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弟子有三千,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其弟子将他的言行和思想记载在《论语》中。通过《论语》,我知晓了关于他的很多不朽的名言,经过时间的流逝和洗礼,却仍然保存,流传至今,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孔子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一生信奉仁义礼智信,这是他治学,治国的基本观念。此外,他始终把"学到老,活到老"当作自己的目标,孔子把一生中的百分之八十都倾注在做学问上。他严于律己的同时,也竭尽心力地教诲自己的弟子,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然而,在这么伟大的伟人背后,也有许多说不出的艰辛。他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苦难,在他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但他有着一种高尚的品德,那就是乐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有人生的苦难都如同烈火淬钢般催熟他年轻博大的思想,但他在这座"困难"的高山上不断攀登,不知疲倦地周游列国,传道授业,渴望种子能够在未知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孔子的很多名言都很让人受益匪浅。《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篇对话: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大意是,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答道,"国君的行为要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要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要符合儿子的要求。"齐景公说,"说得好啊!要是真的国君的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不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不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不符合儿子的要求,即使有粮饷俸禄,我能来享用它吗?"也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虽然孔子已经仙逝,但他的思想永垂不朽,他改变了我的观念,让我懂得在困难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努力进取,叩开成功的大门,让我们在孔子精神的滋润中成长!

这就是东方圣人——孔夫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孔子心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以好学著称,对各种知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却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谁他那里有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到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面,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他让我们懂得他"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的精神品质。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体现了孔子德治主张的政治思想。

通过以上的资料,我对孔子的精神品质和政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孔子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是我心中的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的忘年交——孔子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69 字

+ 加入清单

远处,天际屹立着巍巍的雪山,山上仅有一小亭,取名伦理亭。命名者谁?学者孔丘也。

雪后的山上,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山上只有一亭,亭中只有一人。瓦铫煮春茶,淡香生骨瓷。看着红泥小火炉里滚沸的热水,袅袅的白雾缓缓升起,我猜测着他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一杯杯茶的饮尽,终于,一个熟悉的身影缓步走来。他穿着粗布衣服,却仍旧掩盖不了自身的浓厚气质。没错,他便是我的忘年交--孔夫子。

多年前,我与孔夫子在此相识,我仰慕孔夫子之学识渊博,孔夫子欣赏我之无拘无束,我们便结为忘年交。后来,孔夫子周游列国,游说诸王,我们便不能再来往,直到今天再次相遇。

夫子坐在石椅上,接过我递来的热茶轻酌了一口,笑容温和,“多年未见,你倒是成熟了许多。”

“人吗,总会长大。夫子近些年还好?”

“与书作伴自有什么不好的呢?只是,你今天找我来所谓何事?”

我抑制住激动不已的心情,“夫子,今日请您来,是有事情想要请教您。”

“哦?”

“夫子为何主张等级制和尊卑森严的命令服从理论?难道这不与您‘仁’的观点背到而驰吗?”

夫子笑容依旧温和,“这你从哪里看到的?”

“‘仁’是您思想的核心,等级制是从您弟子记录您言行的书里看到的啊。”

“你是指《论语》?”

“对呀”

听到这里,夫子大笑起来,“你们都是这么理解的吗?在我看来,‘仁’是人修养中的最高境界,是指导人们生活行动和衡量人们生活的最高准则。而服从理论是整个社会通过制度变革和伦理教化,让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对自己的角色产生伦理自觉。道德关乎善良,伦理则关乎自己所承担的角色的范围要求。‘仁’是一种最高境界的追求,服从理论是实现‘仁’的一种措施。”

我皱了皱眉,“哦。夫子,‘仁’我明白了,只是,这服从理论,我还没有完全明白。”

孔子伸手捋了捋花白的胡须,“嗯,打个比方吧。做君主,就应该努力具备君主的职业理论;做臣子,就应该努力具有臣子的职业理论;做父亲,就应当努力像一个父亲,做儿子,就应当努力像个儿子。同样,做政治家,就应当努力地具有政治理论;做文学家,就应当努力的具有文学理论。这一切,都有待于个体的理论自觉。”

“哦,夫子。我明白了。”,我端起热茶喝了几口,继续说道,“那么,世人皆说您德配天地,道冠古今。那您认为您到达‘仁’的境界了吗?”

孔子笑着摇头,“世人都只是讹传罢了。‘仁’在我看来尧。舜。禹都很难做到,更何况我这普普通通的老叟呢?”

夕阳渐渐西下,映红满天,残雪的山路上洒满了金色的碎波。

说罢,夫子轻轻叹了口气“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小伙子,我该走了。送你我用一生总结的几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哭扬,青春易过。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一阵风吹过,袅袅的水汽被吹的断断续续。我沉浸在夫子的言论中久久不能自拔,蓦然回首,山上空有一亭,一人,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给孔子的一封信作文450字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孔丘先生;

您好!

想起百家争鸣时期,我不得不感叹,您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让儒家学派在众多学派中脱颖而出,直至现在儒家思想已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关于儒家思想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您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我不赞同,自己不想做某些事情,或者说不能做,所以才推给别人,如果说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当然会竭尽全力去做,可自己不想做或不能做的事,并不代表别人也不能做,不想做,所以对于您的这个观点我有些异议。同时我也赞同您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这句话中即阐述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指明了在学习中应有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您视名利如浮云,您的存在只是为了让世人觉悟,让世人明白自己活着的价值和意义,让走上歧路的人们及时回头,您真可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您的著作[论语]在各个方面都激励着我,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您的品质,您的精神,也成了我进取不止的动力,您找到了自己活着的价值,您的付出我们都有目共睹,可无知的我还在迷茫,还在徘徊。

我希望您能帮我一个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国有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大家都重视男孩自然就忽略了我们这些女孩,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孩也有女孩的优势,可人们为什么看不到呢?您的思想,您的理论人们都倍受重视,如果您能在[论语]中写上一则“巾帼不让须眉”的话,我想重男轻女的观念就可以慢慢在人们心中淡化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舞剧《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最新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全剧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等六部分,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

且不说用舞蹈形式表达抽象的思想,其难度有多大;仅是舞美、服饰、舞蹈中对春秋时期文化元素的运用,就已是一项不易的工作。一群“80后”的主创,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舞台上艺术地再现了春秋时期的生活环境。舞台上,一些用于营造时代氛围的道具总是似曾相识,细想,原是仿制了那些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如灯台、案几、傩面具等。

该剧的服装基本定位在春秋时期服装样式。主创人员找到相关历史文物资料,借鉴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认真研究,提炼出最具时代特征的元素,结合现代审美进行了创作。演员一亮相就能看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都表明,当年的服装是“绕衿谓裙”,也就是舞台上呈现的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服装。其缠绕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的空间互补,获得动静结合的装饰效果。而从春秋时期的木俑、玉人,以及画像砖上都不难看到,“曲裾深衣”是当时盛行的服饰;所以在舞剧中诸多桥段都可以看到曲裾的元素。

该剧的舞蹈运用了春秋战国时候的舞蹈元素,根据当今现代人的审美特质进行融合,富有古代韵味也具有时代感。舞蹈的设计上也是对春秋战国舞蹈进行改良,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古典韵味又赋予了新的创意。比如序幕中的执羽舞蹈,借以表现孔子注重礼制规矩:男右手执羽,左手盖之;女左手执羽,右手盖之,所谓男左女右。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士者佩剑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剧中就设计一段剑舞:公赐剑于孔子,代表公对孔子的认可和信任。

不偏离历史,又非照搬描摹,《孔子》对文化遗产的成功运用值得称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了孔子的故事,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不同的孔子。我心中的孔子是一个好学,谦虚的人。

这说到好学,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孔子自身也做到了发愤忘食的境界。的确,孔子这一生是勤奋好学的一生,孔子曾向鲁国的音乐大师师襄学琴,一连学了十几天,师襄满意地说:"弹得不错。"让孔子另学一首新曲,孔子却摇头说,曲调虽然掌握了,但技巧应用很不娴熟,又过了几日,孔子已弹的行云流水般动听,却仍不满意,因为曲子的蕴含道理还没有领会,直到有一天,孔子领会到曲子的作者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时,他才兴高采烈地认为自己学好了一首曲子。

当他站在黄河岸边的时候,有感而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知道历史的滚滚洪流留下的永远不是那些凶残的统治者,不是那些只知道冲锋陷阵的武夫,而是那些智者。那些真正的胸怀天下,那些关心黎民苍生的先哲。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做到了,他没有做到的后人也帮他做到了,虽然他没有等到,但是历史铭记着他。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一个好学谦虚,一个坚定的关怀天下的圣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孔子关于做人的名言佳句

全文共 1249 字

+ 加入清单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小编收集了孔子关于做人名言佳句,欢迎阅读。

1、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1、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4、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5、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6、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7、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8、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9、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1、 过,则匆惮改。

22、 不迁怒,不二过。

2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5、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6、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7、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8、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9、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0、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1、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2、 巧言乱德。

33、 巧言令色,鲜矣仁。

34、 刚、毅、木、讷近仁。

35、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36、 听其言而观其行。

37、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8、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39、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0、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1、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2、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43、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4、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45、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46、 礼之用,和为贵。

47、 放于利而行,多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走近孔子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离开孔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蹦出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些人要在死后诞生。”尼采是疯狂的,也是自信的。而作为东方人的孔子,虽没有这样的豪言壮语,但历史证明了他完全有资格这么说。

在孔庙,我完全被其宏大的规模深深地震撼了。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经两千余年修建,孔庙由原来的故宅三间,发展而为占地327。5亩,南北长1120米,恢宏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庙内古木参天,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直逼北京的故宫和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孔子从一个普通人一跃而为万人崇敬的一代宗师,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孔庙的几个小时的行程中,最令我感叹的就是那十三碑亭。那里存放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所立的53幢碑石,这是历代尊孔的实录,也是孔子一步步被神化的真实记录。站在碑前,可以想象着几百年前,那些古代帝王们动用了多少人马,才把几十来吨重的大碑运来,并一本正经地到这儿来参拜的情景。其实,帝王们对孔子的态度与其说是崇敬,不如说只是利用。由于孔子在中国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孔子成了人人抢收夺的一块招牌。封建统治者利用孔子的思想来维护其封建统治,他们拼命将孔子偶像化,并不断塞进一些他们的私货冒充是孔子的原始儒学。立碑只不过是其为巩固统治而玩的伎俩而已。但不管如何,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这样深远的影响,这绝对是一个奇迹。孔子是无与伦比的。

怀着对孔子的敬佩,走在宽阔的石板路上,眼前豁然一亮,一座气势雄伟的大殿映入眼帘。“大成殿”几个金色的大字苍劲有力。朱红色的大门,深红色的墙,黄色琉璃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出大成殿的宏伟壮丽。特别显眼的是殿前那十根白龙柱,每根都是整石雕成,柱上长龙栩栩如生,似腾似游。壮观程度绝不亚于故宫大殿。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传说中孔子是位长相丑陋、身材矮小的老人,可眼前却俨然是个英俊慈祥、身材魁梧的长须老先生,想来是后人由于崇敬而把孔子美化了的缘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孔子仁爱的议论文

全文共 1632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爱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教育的使命。提供了有关孔子仁爱的议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范畴。“仁”具有多重思想内涵,它是一种情感诉求,也是一种伦理原则,是一种治国之道,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孔子的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爱思想,将其精髓发扬光大,既是学术使命更是时代的呼唤,特别是对今天我们的大学道德教育建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仁 仁爱 道德教育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引 言

中国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它是东方文化中最重要的一脉,其历史源远流长,其思想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精神血液;在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圈里,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根本所在,然而在今天重新面对孔子思想,却再次引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人说它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奴役人民的御用工具;是压抑自由、泯灭人性的精神桎梏……也有人说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液,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祖先留给我们永不过时的文化财富。而在这里我想表明的是,诚然“儒家传统文化思想”一度曾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障碍,但是我们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它,客观地讲儒家思想主流上是积极优秀的,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认真探究和汲取其精华有助于充实我们的思想,滋润我们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进步。

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卓越贡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开创的“仁”的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总体说来,以“仁”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孔子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臻至世界名贤,全在一个“仁”字上;而“仁”的内涵之渊博、丰富又实在值得今人深入理解、探究。

一、“仁”之探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天下归仁”是孔子的社会理想。《论语》中提到“仁”的次数多达到109次。《论语》中曾这样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在这里我看到孔子师徒强调要以行“仁”为已任,至于“死而后已”;可见“仁”在他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那么何谓“仁”?笔者以为其意蕴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理解。

1.仁者“爱人”

翻读《论语》,可以发现对“仁”的经典解释莫过于“爱人”二字,“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爱人”二字可以被看做是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爱人”即是说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因此,“爱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础。

关于“爱人”,有人说孔子的“爱”只是“爱奴隶主贵族”,也有人说“爱”是一种“不分亲疏远近的爱”,更有人说,“爱人”的对象只是那些遵循周礼的人,对于无视周礼、违背周礼的人,是“恶”而不是“爱”;因为孔子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但通读《论语》之后,如果仔细对其辩证思考,我们发现孔子讲的“爱人”不是指特定的群体,而是指爱一切人;同时他的爱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这表现为“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天下之“民”。这样孔子就通过“爱人”将家国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对后世儒家仁政学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如孟子强调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实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2.“克己复礼为仁”

“仁”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但人的情感具有多层次性,若放而任之而不以礼为之约束规范则可能陷入邪恶,故孔子以礼释仁,把符合礼之规范的情感视作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300)(《论语颜渊》)。那么对作为内在要求的“克己复礼”,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克己复礼”重在“克己”。“克己”即要学会自己约束、自我控制。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301)(《论语·颜渊》)这就是讲每个人要有“为仁”的态度和愿望,何以成仁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非“由人”,不是他人的推动和要求,而是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可见孔子在这里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同时它也暗示虽然仁德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很难实现,但并非遥不可及,通过个人自觉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其次,“克己复礼”之“礼”,贵在中和。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矣。”[1](149)(《论语·学而》);《中庸》也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62)(《中庸》第一章)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是要以礼节制之。同时,人的情感无论喜怒哀乐都要适中而不过分,这才符合礼,“《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177)(《论语·八佾》)

最后,“克己复礼”还须以仁充实礼。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孔子感慨万端,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他认为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制度又何谈建起呢?因此,任何礼乐都只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要建立起真正的礼乐文明还必须以“仁”作为作为内在的情感基础,以仁充实礼,从而实现仁德。

3.“忠恕之道”

孔子从“仁”的基本内涵出发,既提出了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又阐发了如何实行“仁”的外在行为原则即“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188)(《论语·里仁》)。那么“忠恕”二字何解?

首先,何谓“忠”, “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221) (《论语·雍也》);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要自立有成就也必须使他人也自立有成就,即所谓“尽己之谓忠”,自己所希望的,别人也同样希望,故应尽己之力帮助别人、启发别人,让别人去实现希望。

其次,何谓“恕”,“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61)(《论语·卫灵公》)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求他人去做,自己所不愿承受的(坏的状况)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学会包容他人,可见这种“成人之美”的精神,不可谓不是一条处理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如故。

总而言之, “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则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将心比心,宽恕待人。忠恕之道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才得以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二、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

前面,笔者已经就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仁”作了简要的探析,下面我们将由此展开探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或四个层次。

1.“仁爱”是一种情感诉求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既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更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仁爱之情是人类自然情感的生发,更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诉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仁”以孝悌为本,从孝悌出发,表明“仁”首先立足于亲亲之情。在这里,引出了“情”的范畴,那么在孔子那里,“情”指的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其“情”主要还是指“亲亲之情”和由亲情推开与放大的对社会他人的关爱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情”是善的。但是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里,我们发现“情”已经统摄喜怒哀悲之一切情感,其对象也越出亲亲、社会他人而不逮于“物”。因而,“情”也可能被指为恶的情欲并需要被加以引导与控制;那么该如何引导、控制情欲呢?《性自命出》称“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所谓“情生于性”就是说“情”是人生而有之,本性如此的。“情”作为人生而之的一种本性,当然也是内在于每个个人的、主体的,而孔子多讲“仁”、“为仁”

实属主体内在之事,体现为主体内在的情感诉求;而所谓“道始于情”即指“道”是从引导、调适“情”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那么接着,“道”是什么呢?《性自命出》中这样说“长性者,道也”;这就是说“道”生于对“情”的引导、调适,便具有“理”或“理性”的意义;而郭店楚简《语从一》中又云“仁生于人,义生于道”,此处的“道”自然是人道;但从儒家看,“人道”本于“天道”,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虽主“仁爱”但并不否定利欲的作用。这是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尊重和遵循,这种强调仁的情感性的思想和取向在儒学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可谓一以贯之,它教会人们要重视人的情感追求,理解、同情、关心他人,要把理解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需要作为“爱人”的重要内容。因此“仁爱”是维系整个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情感根基,是整个人类社会最显浅、也是最深沉的“爱”。

2.“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

东汉古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仁”字为:“仁,亲也,从人二[2]”。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也曾注释:“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3]” “从人二”说明了什么呢?这从字源上说明了“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 那么“仁爱”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论语》有云:“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在这里孔子强调要加强道德自律;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人生志向,而“礼”的普及是以“仁”为前提的,他主张用“仁道”来控制自己,克制过度的物质欲望,甚至在有必要时要敢于为“仁道”而自我牺牲,这是“克己”的最高要求。正如他所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为了“仁道”的实现,君子要无所畏惧,必要时要勇敢献身,舍身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千面年来不知激励和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道德理想的实现,他们无不敢于泣血人生,笑看风云;于是我们看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壮,看到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看到了林则徐“苟因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担当。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言词,不仅仅是慷慨激昂,更是“成仁”精神的真实写照。

“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为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孔子重视亲亲之情,在他看来,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指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重,但并不是无原则的绝对服从,子女应该“事父母几谏[1]”,要委婉规劝,使其改正。而“悌”也是不仅仅是兄长对胞弟的关爱之情,它也是双向的,弟妹兄长也应有敬爱之情,所谓“父慈子孝,兄弟友恭”就是这个道理。上面的主要是针对亲属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而对一般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也有他独特的看法。“孔子提出了“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恭” 即恭敬,要以“恭敬”之心对待他人;“宽”即宽厚,做人宽厚,待人宽容自然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喜爱;“敏”即“敏捷”,做事要勤恳干练,“天道酬勤”,自然会取得成果。“惠”即“慈惠”,要有恩惠之心,经常资助他人,就能使别人幸福,自己快乐[4]”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而使用人。此外,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而“温、良、恭、俭、让”也是这一精神的传达。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除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外,还有最高的道德要求与规范即如何把握“尺度”的问题,据此,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所谓“中庸”即“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指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传统的解释即程颐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5],他是把中庸看成固定的原则,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种“中庸”精神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礼之用,和为贵[1]”。这里的“和”就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同时这种和不是“一团和气”,不是折中和无原则,而是在承认矛盾与差异的基础上使双方共生共荣,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和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生焉[6]”,推行“中庸之道”实现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从而实现最高境界。当然我们也要反观中国历史,认清“中庸之道”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保证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另一方面它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7]”

3.“仁爱”是一种治国之道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教育弟子,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修养的“君子”,然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然后凭借他们的管理和教化,使社会和国家道德理想化。在孔子看来,治国就是治民,治民之本在于把握民心,故他提出了赢得民心的实政方针“道之以德”即实行“德治”和“礼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本,以内在化的道德教化为基本导向,同时还要以礼义规范为外在的调节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德”而“同心”,国家自然会兴旺发达。孔子主张“为政以道”,其终极目的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所谓“修己以敬”是指治国者要加强自我管理,严格要求自己;所谓“修己以安人”是指要加强各级官吏的管理,上司要给下属作榜样,带好头,这样才能提拔出优秀的人才;所谓“修己以安百姓”即是说对老百姓的管理,要“使民以时”让老百姓繁衍生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让老百姓“奔上小康”;“教之”对富裕起来的老百姓要进行道德才华,让人民过上富足而文明的生活;做到做好这三样,就能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社会走上文明和谐。

4.“仁爱”是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诉求和伦理原则,更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或称之为人生境界与理想人格。

人格是一个近代才有的概念,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品性或品格,它包含了智慧、品质、道德、能力等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构建人格观念的是孔子,他提出的“仁”就是最好的说明。在儒家的话语系统中,人格主要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的,虽然儒家不排斥功利,但他们反对完全以个人利益为生活目标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小人。因此君子与小人之分即人格与非人格之分,而孔子所说的人格即君子人格,它的人格包括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君子”的境界,紧接在上面的是“贤人”境界,而最高的境界则是“圣”即“圣人”的境界。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境界的实现就是“完成人格”,如胡适所说“成人即是尽仁道”《中国哲学史大纲》,即是仁。杜聿明也说过“作为一个个体道德的概念,仁被用来指那些道德上的修身而达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8]”;这是对仁塑造的理想人格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的最好阐述。事实上,孔子倡导的人格理想是与他倡导和睦有序的礼乐社会的社会理想相一致的,在这种理想社会中,理想人格的境界就是成贤成圣,道德自足。现在,我们要具体理解这种理想人格,必须从君子与小人之辩说起。

孔子指出,君子的人格境界、修养进路和行为准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么“君子”应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然后君子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物质利益君子应当秉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正确态度。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这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阐述,也是君子的内在要求。接着,再说“贤人”。所谓“贤人”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孔子曾称颜回为“贤人”,他是这样盛赞弟子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被后人称为“孔颜乐处”的精神风貌,则无疑根源于坚执宗教性操守特有的乐观性和理性面对变迁而显呈的洒脱性,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最后讲“圣人”,我们知道“圣”或“圣人”都是后人对前人的追封,孔子是怎么看圣人的呢,“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1]”,可见圣人是“见”不到的人格典范,又说:“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1]”,所谓“闻君子道”的“君子”即指圣人。那么对于这三种“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郭齐勇在《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中这样进行阐明的:

“理想的至上境界:圣人(超越于贤人人格的、理想的仁人与成人)――天道层[9]”

“现实的理想境界:贤人(超越于君子人格的、现实的仁人与成人)――人道层[9]”

“现实的道德境界:君子(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人道层[9]”

从上面的展示我们可以得知,圣人的境界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也并非遥不可及,我们可以通过贤人体验、仿效圣德,正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成圣”,“ 见满街都是圣人”。

孔子所塑造的人格境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代后人,如孟子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夫。[10]”;张横渠先生的四句经典更是深入人心,令人感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的“仁”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仁爱”思想不是一套抽象理论。孔子所推重的是“仁爱”的践行,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何以成“仁”的道德修养方法远胜于“仁爱”何以成立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孔子的一整套道德修养方法究竟是怎样的呢?且看下文一一分解。

第一,“为仁由已”人可以成仁,孔子概括之“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1];又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在这里孔子表明了道德实践,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牲。

第二,“求之于已”孔子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这就是说道德修养主要依靠个人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同时孔子倡导“内省不疚” ,要求严于律己,时常反省自己。

第三,“笃信好学”孔子十分注重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同时他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而道德修养之学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即儒者的修养,主要是靠自我觉悟,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摆摆样子,装饰自己以向别人炫耀。故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

第四,“躬行实践”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还是身体力行,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且,孔子强调要“言行一致”,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听其言而观其行[1]”,对于伪君子,孔子是深恶痛觉,“耻其言而过其行[1]”。

孔子的上述修养之道其终极目标是“成圣”,“何事于仁!必也圣乎![1]”。

三、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孔子仁爱思想与当代大学道德教育

孔子仁爱思想中最有生命力地方莫过于其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说,而且这些思想离我们并不遥远,可以说是“平民之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伦和谐紧密相关,特别是它所提出的伦理原则、价值标准、修养方法以及塑造的理想人格等等对于今天我们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文素质、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21世纪的头十年即将过去,这十年来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其发展真可谓是日新月月异,一日千里。就目前的情势来说,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思想文化活动异常活跃,“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也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极大考验[11]”,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各种西方式的“自由”思想像洪水猛兽般蜂拥而入,充斥整个社会和大学校园,因此我们看到现在许多大学校园里歪风邪气四处漫延,所谓“后现代”的 “自由”思想正一步步地侵蚀大学生们的头脑,他们大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具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上过分功利化,拜金主义十分盛行;道德行为上推崇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缺乏刻苦耐劳的精神和品格;[11]”人际交往上,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对父母亲友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奉献,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思想观念比较淡漠。学习创造上,急功近利,投机浮躁,缺乏学习创造力和价值判断力等等。总之,当代大学道德教育可以说是迫在眉睫,急需重视和解决。那么从孔子的“仁爱”思想中可以带给我们些什么启示呢?

1、以“仁心”铸人心,成材更先成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孔子仁爱思想或称为“人学”,通俗地讲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处事的学问,在孔子看来没有什么比“仁”显得更重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就是说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乐呢?没有仁者之心就不能正确对待礼乐,而如果一个人连礼乐就不懂的人是不能称其为“人”的,正如诗经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礼,胡不遄死![12]”因此,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仁爱或仁德之心,这是立人之本。今天的大学教育,倡导德智并重,以其作为对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所谓德智并重即不仅要高学问高知识同时还要高素质高道德,在这一点上立场和想法是相当正确的,但是这些观念学生并没有正确接受,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在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过程中忽视了自我道德的提高,在他们眼里,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才是“王道”,鼓吹大家“一切向前钱”,所谓“前途”变成了“钱途”,而对真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渐渐淡忘,这实质是在道德观念上过分功利化的体现。在拜金主义的驱使下,享乐主义也趁势滋长,这两种主义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副产品”,资本主义的本性是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在今天自由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物质利益第一”仿佛已成金律,其结果使人物欲激增甚至欲壑难填,从而对金钱、物质过分“依恋”,过分崇拜,从而走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至道德停步,人格精神缺失。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经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孔子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塑造一种完美的人格——“君子”的修养方法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或成材需要以“仁”和“义”为本。他曾用“松柏”比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赞扬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傲然挺立、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他终其一生对生命的本质、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与体验,是对崇高理想境界的追求和伟大人格的向往,这些所思所悟所言正是时下精神萎缩、人格精神丧失的大学校园所匮乏的“精神养料”。

孔子所向往的君子人格也是对现在大学校园职业化、技能化的强烈反讽。大学不是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的精神应该是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大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不再是书本上一点皮毛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学习创造力和价值判断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价值判断和如何学习的人;所谓知识构成素质的基础,能力构成素质的外显张力,而人格构成素质的最高灵魂,体现人的素质的整体风格;因此,大学生应当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和人格培育,只有拥有完善的人格才能真正地实现理想和抱负,正如《大学》中所云“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3]” ,这就是说成材之前先要成仁,而成仁的基础乃是修身,由身修而后治人,由治国而实现天下大同,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正是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有“仁爱”之心,以“仁德”为本,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精神素养,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面和价值观。

2、以“孝悌”为本,爱人达人,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强调要自立立人,而且还要“爱人”、“达人”,这其实是提出了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首先孔子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亲属人际关系,孔子认为“仁”具有情感性,“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他从孝悌出发,以孝悌为本,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而后他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家里做到孝与悌,对父母孝敬,对兄弟爱悌,那么必然在社会上对他人也能泛爱,博施,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这亲就将“爱”的对象层层推开即推己及人,从而实现爱人达人,兼济天下。当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曾都是“温室里的花朵”,从小生活优裕,过惯了对父母索取的生活,久而久之,他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父母所做的都是应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个人交际圈的扩大,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有些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到了大城市学习生活之后,对父母的“唠叨”与“教悔”不予理睬甚至视之为“老土”、“迂腐”,上学期间除了每到囊中羞涩的时候给父母打电话索要生活费外,很少主动打电话问候自己的父母,对于这样的学生能说他们“孝悌”吗?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在家里不能做到孝悌,自然在社会上也不能真正对他人关爱与博施;而今我们看到在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我们中间有很多大学生在人生观上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在人际交往中以是否利己为择友标准和交往目的,只渴望自己被别人理解和尊重,而忽略了自己应当首先要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甚至少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情感上极少与同学交流,彼此心灵之间围墙高筑,互不关心,结果造成了大学同学之间情感的淡漠,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造成大学生形象的严重损害,更是大学精神日渐陨落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及时加以纠正,莫让它扩大蔓延,否则这将是大学的悲哀,社会的悲哀,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在这样的现状下,孔子“仁爱”思想显得责任重大。孔子十分重视行为主体自觉性的培养和爱人达人的仁爱精神,使之为学生的人生原则和理想。这种仁爱精神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利他精神,利他人,利社会,利国家,这就是要“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同时,《论语》中这样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之五德,可以称作为仁。因此,今天要遏制住极端个人主义的扩张,就必须在大学生中极力伸张、倡导这五种品德。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加强对当代爱人达人的利他仁爱精神教育,是大学精神重振的必经之路,更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强自立,团结友善的和谐校园,只这样的大学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会兴旺。

(二)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孔子的仁爱思想并不是一种束之高阁、让人瞻仰歌颂的庙堂之学,不是空空而论,而是一种立于现实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对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的学说。众所周知孔子的仁学以“仁”为核心范畴,《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不胜枚举,而考量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及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仁”的旨意是出于维护与和谐奴隶制社会秩序,拯救渐趋没落的礼乐文化的需要。《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讲的就是要想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需要用礼来节制。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发现孔子仁学蕴藏着深厚的和谐意蕴。党的十六明确地提出了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其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因此,当前我们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辩证的扬弃、审视与梳理,充分发扬其促进“和谐”的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与自然之间的谐

人类生命是自然的育儿,人与自然从一开始就是统一的生命整体,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人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更依赖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人类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让自然按其自有的生命规律和价值存在方式成长与发展,人类才能真正与自然和谐统一,持久共荣。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人类在享受征服自然的快感中迷失了自我,过度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结果致使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地球在人类技术的车轮下早已是伤痕累累,不堪重负,令人痛心的是人类一直没有放慢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节奏,从不反思悔悟,而是执意孤行,愈演愈烈,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再不罢手人类一直所担心和恐惧的“世界末日”终将会提前到来。因此,在自然面前,与其和谐相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那么,促使人与自然走向和谐共荣的路径在哪?我们可以从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得到启示,找到出路。首先,孔子对天人关系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 孔子认为天即自然界有其自身特有的运行规律。接着孔子提出“知天命”、“畏天命”的概念。孔子认为人们不仅要认识自然规律而且要遵循自然规律,君子知天命,所以敬畏天命,按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而小人却对天命没有敬畏之心,所以他们肆意妄为,为所欲为常常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孔子的这一思想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然后,孔子讲:“泛爱众,而亲仁”。在这里“众”可以被理解为世界上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朋友还要爱我们生活的自然,要有慈悲精神爱天下众生,所谓善就是保护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最高价值的原则,因此孔子的仁学启示我们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必须以“敬畏天命”之心,“爱人及物”、“爱屋及乌”对待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最后,孔子描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知者乐水,仁者爱山[1]”将人的道德品性与自然对象联系起来,使自然界走入人的精神领域,又使人的本性返归于自然,不得不说是他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

2.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的一切活动都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中,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互帮互助,人类社会是很难继续前进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细看当前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和谐,在物质化和外向化的驱动下,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渐渐缩短,而心理距离却悄悄拉长。金钱和权力压倒一切,为了蝇头小利,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做文章,在职场、商场等各种社交场上无不是勾心半角、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的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这是人性的悲哀,是人性缺失所致。孔子人学,它是人性之学,生命之学,其中不乏讲述人伦和谐的思想。从字源上看,“仁”本身就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关于人伦和谐的论述《论语》中随处可见,“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就是说孔子主张爱一切人,从亲亲之爱到爱众人,推己已人,从而实现“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朋友有信”五伦,而后孟子提炼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0]”。虽然孔子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的论述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观点并没有过时,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对于今天整个社会形成互帮互助、明礼诚信、公平正义、平等友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肯定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个人活动与社会发着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今天我们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并存并重,德治是法治的基础,也是治世的根本。其中依德治国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孔子仁学中“礼治”的现代体现。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1]”,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又云“人而不仁,如礼何?”在他看来,仁是礼的基础,同时他也用礼来规定仁,“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及“礼之用,和为贵”,他认为只有用礼来规范的仁才是真正的仁。“仁”代表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礼”代表着外在的社会约束,这样孔子用“仁”与“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孔子主张实行礼治,《论语》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孔子主张德治与礼治,反对刑罚和杀戮,他主张建立一个没有残暴行为,没有刑杀,没有诉讼的理想社会,而这种理想社会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畅想。

4.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之一,所谓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就是人的身体与心灵的和谐或身心和谐,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大行其道,许多人都成了金钱的奴隶,在物欲和权力面前迷失了本心,甚至泯灭良心,把功名利实禄视奉为人生的全部内涵;不谈理想,不谈道德,不谈精神追求,在他们眼里,身体上的愉悦和满足远胜于心灵上的滋润与富足,于是我们看到社会中的“黄、毒、毒、赌”等丑恶现象总是屡禁不止,这些人其实在心理上的道德防线基本上崩溃了,道德意识渐渐淡漠,于是整个社会风气是江河日下,真可谓是“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啊,因此重新唤起民众的道德意识,宏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精神,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促成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十分必要的。孔子一生主张保持恬淡、平和的心态;在对待物欲与富贵的态度上,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这一方面孔子认为在名利富贵面前,要恬淡少欲,但不是禁欲;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更看重仁德与道义,更看重内在精神的修为,更看重于主观世界的改造。于此同时,孔子提出“为仁由己”的主张,这就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正所谓“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有仁者之心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就应当把“仁”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作为自己事业的成就之方。因此,今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应该“以义制利”,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名利富贵应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否则于我如浮云,要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纯洁的心,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而实现人与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和谐世界建设

2005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xx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2个多月后,“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同年9月15日,胡xx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回应和各国媒体的积极评价。时至今日,“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因为它喊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和谐世界”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 它蕴含着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和谐思想。因此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世界,必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借鉴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同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世界思想也必将为世界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根本精神基础。

1.“和而不同”是和谐世界的思想基础和总体原则。

“仁者爱人”落实在个人具体的行为上就是“和”,即和谐。“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和谐世界”的新理念正是根源于中国古代的这一政治思想,在现代国际社会政治层面的自然衍生,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东方意蕴。关于“和而不同”,孔子如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所强调的是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主张将不同的个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各安其所,各有所用,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对于今天的国际社会道理同样如此,今天的世界格局不再是一国独大,而是一超多强,而且越往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文化多元性、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的和谐世界,坚持“和而不同”,推进全球化的发展,改变发达国家经济中心地位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边缘地位,积极推进地区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维护全球经济安全,从而促使全球化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步骤。总之,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谐思想应当是引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谐相处进而“协和成邦”的普世原则,不失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总原则。

2.以“和为贵”“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和谐世界的理想蓝图。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强调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并通过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他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认为礼的作用,和睦是最重要的。同时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题,深刻阐述了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的道理,处理人际关系如此,处理国际关系亦是如此。在儒家经典文化中,“大同”的思想是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理想观念。《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以看出,“大同”社会的根本特点是“天下为公”,这是一个充满公平、和睦、幸福、诚信、仁爱的理想境界的和谐社会。今天,中国提出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从很大程度上是汲取了大同思想的精髓。中国矢志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和谐世界的对外战略方针顺应了大同世界要以和谐为本的自然法则。江xx主席就曾指出:“应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确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和平发展的安全机制,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所谓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上。[14]”国际社会只有确立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意识,才能真正创造出有利于各国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才能使和谐世界的构建成为现实。因此,这种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强调的共同安全观念无疑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精神的新体现。总之,“和谐世界”理念正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其中,才巨有如此巨大的文化张力和情感张力。

结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几千年浩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当之无愧地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导师;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志向,虽然至死理想未能实现,但他的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却影响和鼓舞了我们几千年,他一生“述而不作”,其思想精髓尽在“人学”之中,“人学”思想精深博大,即是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过时,仍然是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流着相同血液的炎黄子孙,今天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沿着先人的足迹,扛起播撒仁爱精神的大旗,将仁爱思想普及全社会、全世界,让“仁者”的光辉灿耀神州、灿耀宇宙。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2007.2-28-109-182-277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2004

[5]朱熹.论语集注[M].中华书局.2009

[6]子思.中庸[M].中华书局.2008

[7]张岱年.张岱年选集[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8]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9]郭齐勇.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第06期

[10]孟轲.孟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11]杜小安.大学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R].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9

[12]程俊英注译.诗经[M].岳麓书社.2000

[13]朱熹.四书集注[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的天空悠远而深邃,遥望这片天,群星闪烁。有两颗耀眼的星星穿越时空,成了现代和未来的指明灯。那就是儒家思想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孔子孟子。孔孟的思想影响着后来人,直到今天仍不褪色。

三人行,必有我师

求学道路漫长而艰辛,许多人一起学习,一起寻求心中的目标。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生如战场,不是胜就是败。而决定胜败的主要因素是能否得人心。孟子的仁政如是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成功非易事。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次磨练造就一个全新的你,而只要你愈挫愈勇,还怕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吗?可是成功后你便堕落,你以前的努力又有何用?现在安逸的生活不是自己创造的,终有一天,它不会再属于你,只有在忧患中不断磨练自己,才能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历史的天空繁星闪烁,滚滚长江水淘尽英雄。人们一直在追寻雁过雁往的飘逸,花开花落的浮沉,我们要用他们的思想——仁爱、和谐来主导我们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给孔子写的一封信格式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子

您好,也许您不认识我,那么我来自我介绍一下吧!我是一名来自21世纪的中学生。也许您在别人心中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但是您在我心中永远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您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您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从不曾离去。

我第一次见您是在我们的语文书上,您那高高隆起的脑门,充分显示了您的资深与博学,当时我心里就莫名地升起一种对您的敬畏感。孔爷爷,您知道吗,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只有努力读书,将来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而我读书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成绩还不甚理想。直到走进了《论语》,我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您的谆谆教诲让我如沐春风:您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使我深深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您的“仁爱思想”教育我做人应有高尚的美德;当我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时,您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不能读死书……

有一次,上学要迟到了,我从家里飞快地跑向公交车(一种现代的交通工具),因为太累,上车就占了一个座位,却没看到一位老奶奶正站在我的后面。当时我一转头,没想到书包碰掉了老奶奶的包,原本我是不想帮她拣的,但一想到您的“仁爱思想”,又立即帮她拣起来,还把座位让给了这位老奶奶,老奶奶直夸我有礼貌,把我夸得怪不好意思的。那一刻,我懂得了助人为乐的真正内涵,理解了“不学礼,无以立”的深刻含义。

谢谢您的著作,有了它们,我才会与书交上朋友;有了它们,我才了解您不平庸的一生;有了它们,我才有如此多的感慨。

我相您的著作会永远流传下去,因为您是当之无愧的东方伟人。最后,祝您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此致

敬礼!

您的忠实崇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有关《孔子》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341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他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他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他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他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他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他,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他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他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他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他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他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他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他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他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他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他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他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他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孔子名言名句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2) 放于利而行,多怨。

3)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4)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6)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7) 不学礼,无以立。

8)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9)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0)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3)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4)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5)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给孔子写的一封信格式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子

您好!很高兴能够给您写一封,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高兴。不知该怎样称呼您呢?您是那么的知识渊博,让人和蔼可亲。所以请允许我叫你一声“孔爷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话是多么的熟悉啊!如果没有您,哪里还有这样的名句?如果没有您,哪里还会有以“仁”为本的己想?如果没有您,那谁还能当我最恭敬的历史人物呢?

“好人的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从您身上,我也学到了非常多的道理,让人受益匪浅。

春秋时代,您被人们尊为“圣人”,相传有弟子三千多人,您是多么受人民爱戴。您学识渊博,大家有问题都会向您请教,但是您仍然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您到太庙去祭祖,一进太庙,您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虽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但您却答道:“有事必问,有什么不对?”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啊!

还有一次,您的弟子问道:“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字’”,您说到:“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您的身上,真的还有许多我们没有发现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啊!

一个外国人曾经说过“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这说的榜样不就是您吗?不!您给我们带来的是无敌的教诲啊!

现在,您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您的“儒家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无数代人。

尊敬的“孔子爷爷”,您永远受到我们大家的敬重,您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最后,愿天堂的您一路好走。

永远敬重您的一位中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写给孔子的一封信1000字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爷爷:

如果我是一位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您对写作的付出。如果我是一位画家,我就要画出一幅美丽的彩图来描绘您写作时的活力。如果我是一位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您伟大的画像。

但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您对祖国付出。您和您的弟子记录了一部书,看了这部书,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能让我从中学到勤奋自勉、谦虚进取、机敏好学、加强修养。所以我感谢您与您的弟子记录下的一部书——《论语》。我在这部书中学到了有谈学习方法的、学习态度的、修身做人的。

我在学习《论语》十则中学到了:“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您的这句话让我深有感悟。虽然您与我们二十一世纪隔得很远,不能亲口对我们说,但您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时时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一种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凭此可以做老师了。因为我的理想是当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所以时常温习旧知识。

我希望我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但我需要对知识掌握扎实,并能灵活运用的,这样我才可以为人师表。还有您的一句话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自我反省。在生活中,我看到不贤的人就自己注意有没有类似的缺点,如果有,我就会及时改正,补上自己不足的地方。

您说过“岁寒,然后只松柏之后凋也。”到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时,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在这句话中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体现了深刻的道理:在恶劣艰难的环境中,才能显出坚贞不屈的人格。我真希望您能够针对我的缺点给予帮助。

粗心是我的老毛病,每逢考试妈妈总是反复叮咛我:“要细心!要认真!”我却常常一进考场便忘得一干二净。我实在是痛恨我的粗心。在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主任肖老师对我说:“你平时数学成绩挺稳定的,基础也蛮扎实的,这次数学竞赛就让你去吧!”我是又高兴又害怕。比赛那天,一开始我就告诫自己要细心,可解题一入迷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完卷后我就检查,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就是没有“查”出一道做错的题来。

我得意地想:这回拿不到冠军,少说也是个亚军吧!十几位老师当场改卷,没等该下来我早泄气了。加号看作乘号,千克于克没互化,结果……我难过极了。孔爷爷,我希望您帮助我与粗心这个“敌人”永别。还有,我现在在班集体中当了班长,多少我管不住他们,他们天天都在教室中吵吵闹闹,成绩也不好,我总是很苦恼。

孔爷爷,希望您能教我一些方法,怎样管好这个班级,怎样让我们班成绩提高。我想我也只有从您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论语》中体会吧!

调皮的90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966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就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就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就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我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就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之后,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就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就是平时总就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就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我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之后,孔子和弟子们,理解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一样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就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就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观电影《孔子》有感作文1500字

全文共 1252 字

+ 加入清单

我记不起自己有多少年没写读后感或观后感了,今天把电影孔子认真的看了2遍,感受非常深刻。这位古代的圣人所说的很多话都是我一直学习的典范,我常常把佛教与儒教结合起来学习,它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有儒教比佛教更早流传的说法。

当我看到电影最后孔子结束颠沛流离19年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跪在城门顶礼膜拜的时候,我流泪了,那是一个对祖国对家乡有着无限深情却又无限感慨的垂暮老人,用他全部的爱发出的呐喊声: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

孔子除了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优秀的军事家,对治国一直主张仁义厚德也就是礼乐仁义。认为诗书礼乐是做为君子的必修,能以礼治国是国家社稷人民之福,礼法丧失国家就会大乱。

孔子有3000多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很多都追随先生流离云游,其中冉求 子路等弟子都被各列国请去做将领,孔子没有因为鲁国君上当初被齐国利用,驱赶自己被迫无奈离开心爱的国家而积怨,反倒教育自己身边的弟子:国危思将,国难用将。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志士仁人,宁杀身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危邦不入,乱邦不琚,为政不能急于求成。执政者,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凡非礼者,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名爵者,公弃也,不可以久居,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人间。不要去计较太多名誉的东西,要学会装装傻,发发呆。无为,万能无不为。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若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正所谓:为善者,天必报之以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这就是对孔子最好的写照。世上的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孔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应该去改变自己的内心,求仁得仁,一贫一贱,交情才见。

片中有3个镜头很有回味:

一:当卫国夫人看着自己欣赏的孔丘问:“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孔子解释道“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当卫国夫人邀请孔丘留在卫国,教自己学诗再见面的时候孔丘以“不便”拒绝。理由是“如斯好德好色之人”

二:当大司徒命令人把玉诀送给孔子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诀者,绝别也。

三:当大司徒年老派人接孔子回国的时候,带给孔子一个玉环,我们知道了:环者,归还也。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好电影,我会再次去观赏认真体会圣人每一句话的含义。

儒教的学说应该提倡弘扬的,它教给人们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什么是尊孝忠义,更教会管理者懂得以礼治理国家的道理,可以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者提出孔子学说老子学说重新搬出来的道理。

一部给我思想给我精神上了一课的好作品,也给我知识有了更多的收获,我对我的孩子教育也很主张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对爱国敬国,尊老爱幼,孝顺长辈,担当责任尤其重要。

仁 义 礼 立 信,是我小时候就经常听长辈们的说教,也是这些让我长大后去读孔子和老子的学说,虽然我书读的不多,理解也很不够,但我是真的很喜欢,以后还要更好的学习,让我的孩子也学习,相信可以帮助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孔子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45 字

+ 加入清单

暴雨,轰鸣的雷声,迷茫的路……跌于泥池,再爬起,大笑……几近痴狂的老人带着几近生根的痛苦,泥塑般让人触目,让人心惊。他,就是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其不可却执意为之的孔子!

电影中,孔子被一块玉玦决出鲁国,四海为家。离开时,适逢暴雨。在轰鸣的雷声暴雨下,在前途无路的迷茫中,孔子跌于泥池,挣扎爬起却于雨中酣畅淋漓的大笑。笑自己,一并的笑这世道。为何痛苦?为离别,为信仰。

鲁国,是孔子的家,是弟子们的家。那里有妻儿,有安定的生活。但这处故土,他注定不能承担信仰。孔子的政治抱负、礼乐梦想统统毁在这里。建武子台,推行礼乐,志堕三都,带着血汗与期望的举措统统被现实打得落花流水。末了,鲁定公无奈一笑:“论聪明,夫子还需学会如何装傻。若是执意如此,夫子恐怕下场还不如我。”

下场?是呀,世界如此杂乱,正是因为看清了局势,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人才会选择归隐。这个决定,多少有些自私,顾不得天下苍生;这个决定,却也何其聪明,天下混沌,苍生怎顾?何必为难自己,归隐已是不易。孔子却正相反,不会考虑下场!他不仅要顾苍生,还要为此赌上自己的一生。孔子不是不知道天下局势如何,也不是不知道自相残杀的人们有多不可救药。他知道,所以他不能放手不管,既然自己信仰的仁义可以救世,那么即使人们不信、不用、不取、不甘,他也依然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以求得这个世界对美德、对礼义的最大认同以及最大实现。他要救人,救整个天下的人。

大道通天,有路不如无路,无路便是有路。离开鲁国,无路。孔子豁然一笑,携其弟子始其行途——有路无路都是一般区别,天下一般混沌,走哪儿,都一样。

至卫,君弱国乱,储君无义。后宫干政,乌烟瘴气。乌云聚集,终降暴雨。离!

至郑,君弱国乱,下臣干政。不尊道义,喧扰讲学。离!

至蔡,君庸国乱,外封城门。围追堵截,可怜可笑。离!……

就这样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走,挫败感已熟悉如掌心纹路。大把的时间从掌心流逝,不觉,孔子老矣!

托书过冰河,冰裂,颜回救书,亡。

卫国起内乱,君危,子路护君,亡。

颜回逝时,怀中犹有书数卷;子路逝时,犹记夫子仪表之训,结缨而死。在孔子师徒心中,仁,义,高于生活,高于生命,高于一切。

齐国攻鲁,季子急召孔子回。赠玉环,孔子归。重返故土的孔子热泪盈眶,此生将尽,便寄希望于后世。风烛残年的孔子整理大量史书,将自己的信仰和痛苦寄予其中。虽心愿未了,再也无能为力。公元479年,孔子逝。

“世人都知道夫子您的痛苦,可未必能领会这痛苦的深度。”——南子见孔子,如是说。这痛苦的深度,恐怕只有孔子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