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怒发冲冠成语故事概括(优秀20篇)

努力向上,是一种接近生命本质的崇高姿态,好比一棵树,在风霜雨雪中扎根汲取土壤最深处的养分,伸手触碰天空最高处的阳光。每一簇枝叶都渴望,向上,向上!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怒发冲冠成语故事概括,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浏览

5378

作文

1000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2:狐假虎威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口废弃的井里,居住着一只青蛙。这只小青蛙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可满意啦,一有机会就要吹嘘一番。

有一天,它吃饱喝足后,蹲在井栏上闲得无聊,忽然瞧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起话来:“喂,海鳖兄,快过来,快过来啊!”于是,海鳖来到枯井旁边。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住处。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一瞧,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汪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刺鼻的怪味儿。

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昆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我过得快乐呢!我独自一人占据这口废井,自由无比!海鳖兄,为什么不进到井中观赏游玩一下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感到盛情难却,便走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海鳖只好慢慢地退了回去,反问青蛙:“你见过大海吗?”青蛙摇摆头。海鳖接着说:“海的广阔,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个年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个年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也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享受快乐呢!”

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据此,后人演绎出了两个意思相近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出山小草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出山小草

成语拼音:chū shān xiǎo cǎo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自谦。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出山:从山里出来;小草:植物。比喻隐士出来做官。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成语造句:他只不过是出山小草罢了。

出山小草的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谢安从隐居的东山出来在司马桓温那里做小官,一个人送草药给桓温。桓温拿出远志草问谢安为什么它有两个名字。谢安一时没有回答。参军郝隆说该药在山里叫“远志”,出山就是“小草”,谢安听了,十分惭愧。

出字开头的成语

出豕败御 出污泥而 出山小草 出言不逊 出尔反尔 出奇制胜 出类拔萃

包含有出字的成语

出言不逊 水落石出 初出茅庐 无出其右 出山小草 出污泥而 出豕败御 青出于蓝 一佛出世 汗出沾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好善恶恶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好善恶

【汉语拼音】hǎo shàn wù è

【近义词】:惩恶扬善、泾渭分明

【反义词】:是非不分

【成语出处】《说岳全传》第七三回:“好善恶恶,人人如此。”

【成语解释】崇尚美善,憎恨丑恶。

【好善恶恶造句】好善恶恶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帮到的。

【好善恶恶的成语故事

《说岳全传》第七三回:阎王看罢,笑道:“这腐儒还是这等倔强!虽然好善恶恶,人人如此。但‘若得阎罗做’这一句,其毁辱甚焉,汝若做了阎罗,将我置于何地?”胡迪道:“昔日韩擒虎云:‘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又寇莱公、江丞相亦尝有此言,明载简册,班班可考。这等说起来,那阎罗王皆是世间正人君子所为。贱子虽不敢比着韩、寇、江三公之万一,但是那公正之心,颇有三公之毫末。”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脚踏两只船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脚踏两只船

【拼音】jiǎo ta liǎng zhī chuan

【解释】比喻对事物的认识不清而拿不定主意,或为了投机取巧而跟不同的两个方面都保持关系。现一般形容玩弄他人感情的行为,含有贬义。

【出处】明;李卓吾《藏书》:世间道学,好骑两头马,喜踹两脚船。清;陈牧《增广留表新集》卷十二:临事不决,皆由脚踏两船,随风倒柁,何以定大难而剖大疑乎?曾绍山 《粉碎囚笼》三:这次回去,比第一次有了转变,替我们做了一点工作,可是仍然是脚踏两只船,看风头行事。秦兆阳 《在田野上前进》第十章: 周世荣 在傍黑前来找他来了。说了坦白话,承认自己这一年来确实是脚踏两只船,是想先把一部分土地入到社里来试试看。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三: 国珍 一面向 西吴 进贡,一面又替元朝运粮,脚踏两只船,左右摇摆。亦作 脚踩两边船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五: 萧队长 寻思,这人原先胆子小,干啥也是脚踩两边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餐风宿露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一个变化很多的成语:“餐宿露”,其读音是[cān fēng sù lù]。此成语是什么意思呢?

餐,就是吃饭;宿,就是住宿。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一般被解释为“在大风的环境里面吃饭,在有露水的地方住宿”,也有人说它指的是“把寒风当做饭吃,在露水里面住宿”。我个人认为前面的说法比较靠谱,不过无论是哪一个,都不影响它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个词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杂剧作家杨暹的《西游记》,对你没看错,这个戏曲比吴承恩写的那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还早了两百年,毕竟玄奘取经是唐朝的故事,中间一直有人当做故事来说,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在这部戏剧里面的第五本第二十出里面有一句:“师父力多般,餐风宿露忙投窜,宵衣旰食无撺断,受驱驰百万端。”

读过《西游记》的人估计都能想象到,这其实是形容玄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唐三藏)在取经路途上面的艰辛。

一开始我和大家说这个词有很多变化,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我发现,原来大家写这个词还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在苏轼的《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中说的就是“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和苏轼一样的还有陆游,他在《宿野人家》里面写作“老来世路浑谙尽;露宿风餐未觉非。”同样是宋代人,范成大在《元日》写的却是说“饥饭困眠全体懒;风餐露宿半生痴。”

究其原因,应该不是因为作者们记错了,而是因为在是个创作中讲究平仄押韵。为了和同一联诗的另一句对仗,所以必须考虑餐、风这两个平声字和宿、露这两个仄声字的位置,才能让整首诗符合格律,让诗文充满音韵之美。而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餐风宿露、风餐露宿都有记录,大家注意看好风和露、餐和宿位置对应就可以了。

“餐风露宿”,或者“风餐露宿”,都是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成语造句

在新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开拓者们都经历过餐风宿露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临危不顾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大将邓艾、钟会、诸葛绪联合灭蜀,蜀后主刘禅投降,大将姜维被迫投降,但他一心想恢复蜀国,鼓动钟会杀掉邓艾,然后准备出兵长安杀司马昭叛乱。部将夏侯和、羊琇、朱抚三人临危不顾,坚决反对钟会进行叛乱。

【出处】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留王传》

【解释】临:遇到;危: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英勇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临危不惧、临难不顾

【示例】思赴蹈于仁义,临危不顾,前哲所难。《周书·赵善传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简短成语故事奉公守法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時期,赵国出了一个名叫赵春的人,他善于用兵,屡建奇功,被赵惠文王赐号马服君,位列上卿。赵奢原来只是赵国田部吏,他忠于赵王室,处理事情公正无私。有一天他到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赵胜家的管事者仗着赵胜是赵国的相国,硬是不肯缴纳田税,表现得异常骄横。赵奢根据赵国当時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平原君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为此找到平原君赵胜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现在却纵容您家管事人违反国家法令,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国家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其他的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赵国灭掉。而如果您能够带头遵守国家的各项法令制度,那么上上下下的事情就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国家也就会强盛起来,赵家王朝就能稳若泰山。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看轻国家的法令呢?”赵胜听了很是信服,这个故事讲的是希望赵胜“奉公如法”。后来人们把“奉公如法”改成了“奉公守法”,沿用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励志成语故事忠心赤胆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唐三藏别了唐王,离了长安,马不停蹄,不一日来至法门寺。

众僧接到里面,相见献茶,用过斋饭,不觉天晚。众僧在灯下对三藏此行议论纷纷,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只是钳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而已。众僧不解,问道:“法师指心点头,是为什么呀?”三藏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在佛像前发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众僧听了,人人称羡,个个宣扬,说他是“忠心赤胆大禅法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这周我认真阅读完了《成语故事》,这本书把成语分成了三类,分别是:为人处事篇、坚强意志篇、求学求知篇。各类成语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很多道理。

如: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理想化,要切合实际,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办事。我的感悟是学习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通过不断积累新知识,才能取得好成绩。

玩物丧志,这个成语就告诉我们做游戏、看电视等等非主要事情,都不能过于沉迷其中,迷失方向,从而忘记了自己的志向,忘记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时间久了将变成废人。这个成语故事对我最大的警示是,我不能废寝忘食地看动画片。我很喜欢看《变形金刚》、《喜羊羊》等动画片,我一看到这些动画片,经常连饭都忘了吃,后来饭凉了也就不吃了,为看动画片,也不少挨骂。看了这个成语故事,我感觉到古人很早就知道的道理,我现在还没明白,我要赶紧改正,在不能“玩物丧志”了。

通过阅读《成语故事》我不仅知道很多成语的意思和应用,更让我受到了教育,知道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给我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多的帮助,我很喜欢这本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高材捷足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gāo cái jié zú

【典故】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高材:才能高;捷足: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才能出众

【近义词】高才捷足

【同韵词】西窗剪烛、尺籍伍符、乞丐之徒、不修边幅、阴险歹毒、人心似铁,官法如炉、舌战群儒、理冤摘伏、老弱妇孺、焚书坑儒。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争夺王位一直不分胜负,韩信可以与他们三分鼎足,蒯通劝他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只有高材捷足者先得之。”韩信却选择了帮助刘邦,结果被吕后骗进长乐宫杀害。韩信到临死时才后悔没听蒯通的话。

【成语示例】有力量者十二首都作也可;不能的作一首也可。高材捷足者为尊。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单刀赴会成语故事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

原指三国名将关羽随身带一口大刀和少数随从在东吴参加宴会。后泛指只身或仅带少数人去参加有危险的约会。含有赞颂赴会者富有胆略的意思。

成语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吾来日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看鲁肃如何近我!”

成语繁体:單刀赴會

成语简拼:DDFH

成语注音:ㄉ ㄉㄠ ㄈㄨˋ ㄏㄨㄟ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单刀赴会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辨形赴,不能写作“仆”。

近义词大智大勇、孤军深入

反义词群策群力

成语例子吾来日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看鲁肃如何近我。(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

成语谜语关羽见鲁肃

成语故事: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军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贝,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铁石心肠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平时形容人无情的时候都喜欢用铁石心肠,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铁石心肠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释义

心肠像铁和石头一样坚硬。形容人不容易被感情所打动。

故事出处

《隋书·敬肃传》:“称肃曰:‘心如铁石,老而弥笃。’”

出处译文

(薛道衡)评价敬肃说:“他的心肠如同铁石一样坚硬,办事非常老练。”

成语故事: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将父亲害死,迫不及待地登上帝位。他当上皇帝后,命令负责检察工作的司隶大夫薛道衡对天下所有官员进行考察。薛道衡这个人非常认真,经过一番细心的考察后,他向炀帝禀报了对众位大臣的评价。

他评价颍川郡宰敬肃说:“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意思是说他的心肠如同铁石一样坚硬,办事非常老练,对皇帝忠心耿耿。隋炀帝听后很高兴,从此特别喜爱敬肃。

朝中宠臣宇文述的家乡就在颍川。宇文述对颍川的父母官总是加以笼络,当然也不会不理敬肃。他经常写信给敬肃,请敬肃给他帮忙,保护他在家乡的亲戚朋友。敬肃是个刚直之人,怎会接受这种笼络?他每次收到书信后,根本不拆开来看,而是直接退给送信人。送信人害怕宇文述责怪他办事不力,没敢向宇文述如实禀报。

宇文述的亲戚朋友以为本地官员都畏惧他们,就在颍川肆意胡为,欺压百姓。敬肃将他们的罪行调查清楚后,不顾及宇文述的情面,将他们全都抓入监狱。宇文述得知这个消息,非常生气,从此恨透了敬肃,常常在隋炀帝面前进谗言,说敬肃不是个好官。

隋炀帝本来想提升敬肃为太守,让他充分发挥才能,可是宇文述一再反对,他心中就犹豫起来。经过左思右想,隋炀帝终于打消了重用敬肃的打算,而是重用了一班无耻的小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望梅止渴中班成语故事教案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活动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望梅止渴”的含义,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语“望”“止”“沉思”的含义。

2、通过故事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3、初步体会成语的结构特点,对成语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梅子每人一颗。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44、磁带/CD。

【活动过程】

一、品尝梅子,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师:你吃过梅子吗?你感觉吃梅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请幼儿品尝梅子,说说自己的感觉。)

师:你听过有一个成语,叫做望梅止渴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如果有幼儿知道这个成语,可以鼓励他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二、教师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出示挂图,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

师:究竟什么事望梅止渴呢?

—教师再次进行讲述故事,边讲述,边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播放故事CD,请幼儿看着图书,进一步理解故事。

—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看着图书,试着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三、通过讨论,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它是什么意思?

四、拓展经验,进一步了解成语。

1、鼓励幼儿积极说出自己知道的成语以及含义。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几本书,有《爱的教育》,《贝丝的快乐农场》,《父亲的城》,其中还有我最爱看的《中国成语故事》。

虽然,书还没看完,但是从已经看过的故事中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如;“半途而废中”的乐羊子,在贤惠妻子的劝告下,做到了路不拾遗,明白了一块布要一寸一寸,一尺一尺才能织起来,如果剪断,那从前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成功,如果半途而废,和剪断这块布有何不同呢。而我有时候就听不进老师和爸妈的劝告,没有耐心,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常常受到老师和爸妈的批评。

还有,“程门立雪”中的杨时,为了继续求学,放弃做官,千里迢迢冒着大雪去拜访老师,正巧遇到老师在睡觉,他就恭恭敬敬的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老师醒来,但他已成了雪人。杨时这种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和他相比我是那么的渺小。

看看我,经常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在讲课,而我在东张西望,做小动作,不认真听,既对老师不尊敬,又没学到知识。最后还得受老师和家长批评;夏天,爸妈怕我学习热,于是就把空调打开,而我却在里面玩,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

看这本书,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曹冲称象”里的曹冲的机智;“愚公移山”里的愚公的恒心……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更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食无求饱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这句话的用意在于:教导人为学要专心,不要被逸乐和享受分了心,并且虚心为学,不耻下问。

出处

此典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故事

孔子对学生们的学识和修养,有很多警辟的言论,其中有一条谈到做学问要有成就的重要条件,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以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敏”:迅速;“慎”:谨慎。“有道”:指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正”:是动词,“就……正”就是求教于人的意思。“也已”:助语词,了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志在专心做学问工夫,不要求饮食的满足,也不讲求居住的安适。做事迅速,讲话审慎;对自己的言行如有怀疑,应该求教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能够做到上面所讲的那些,就称得上是好学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寓言故事的成语和道理:亡羊补牢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故事道理: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它说明:羊丢了,把羊圈修补起来,剩下的羊就不会再丢。: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浮图七级,重在合尖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浮图七级,重在合尖

成语拼音:fú tú qī jí,zhng zài hé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做事。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浮图:佛塔;合尖:造好塔尖。比喻办成事情的关键在最后。

成语来源:《新五代史·李菘传》:“为浮屠者,必合其尖。”

成语造句: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02回:“浮图七级,重在合尖,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浮图七级,重在合尖的成语故事

后唐时期,唐明宗在朝会上要求百官推荐将领率军抵抗契丹的入侵,李菘举荐石敬瑭。石敬瑭早有反叛之心,对此心存感激,暗中派人对李菘说:“为浮屠者,必合其尖。”石敬瑭得到大军指挥权后就开始反唐,投降契丹成为“儿皇帝”

浮字开头的成语

浮图七级

包含有浮字的成语

浮图七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期期艾艾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形容口吃的人吐词重复,说话不流利。

出处:

“期期”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艾艾”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故事

据史书记载,汉初有个大将军叫周昌,他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只是有些口吃。周昌跟随刘邦入关破秦,担任中尉,后升为御史大夫。当时,刘邦平定天下已久,政治平和,便想废长立幼,废掉太子刘盈。这个举措无疑会给刚安定的汉朝带来一次大动荡,而且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会留下几世争位的局面。周昌坚决反对刘邦的做法,可因为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索性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意思是:“我虽不善言辞,但是知道此事不能这么办,如果陛下想废除太子,我就不服从您的命令了。”他这一结巴逗笑了满朝的文武百官,连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一边。

三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邓艾。邓艾作战勇猛,无人能敌,但他也有口吃的毛病,常常把自己的名字说成“艾……艾”。一次,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呀?”邓艾很巧妙地利用《论语·微子》中的一个典故回答说:“凤兮凤兮,难道不是一个凤?”后来,人们就用“期期艾艾”这个成语来形容人说话不流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画龙点睛成语故事意思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他画的动物就像真的一样。有一天,画家外出去玩,看到一面很大的墙,就提笔在墙上画了一条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画龙点睛成语故事意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语】: 画龙点睛

【拼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解释】: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成语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成语典故

原文

张僧繇⑴于金陵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⑶曰:“点之即飞去⑷。”人以为⑹诞(8),因点其一。须臾⑺,雷电破⑽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⑼在。[2]

原文注释

1。 张僧繇(yáo):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

2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3 。每:常常,每每。

4 。去:离开。

6 。以为:认为。

7 。须臾( xū yú ):一会儿。

8 。诞:虚妄,荒唐。

9 。皆:都,全都。

10。 破:击破

11 壁:墙壁

译文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求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734 字

+ 加入清单

1.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2.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3.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4.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囊萤映雪”这个成语,比喻人勤学好问。

5.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大学问家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6.程门立雪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比喻尊师重教,诚恳求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