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苏东坡的作文【最新20篇】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浏览

6757

作文

93

我心中的苏东坡作文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是谁诗书词画样样精通,是谁仕途坎坷,是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壁江山,是谁曾被朝廷派到当时离开封千里之遥的海南岛?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苏轼,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他的最著名的一首词要数中秋咏月的[[水掉歌头]]了。那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千百年来无人能与之匹敌。那漂亮的语言;那种才气;那饱含深情的文字,也许只有他才能在那黑暗的时代写出这千古绝唱。因为当时他与他弟弟以几年未见面,毕竟他们血脉相连,对弟弟的思念使他一不小心就写出了流传千于年的佳篇。陶醉在他的词中,感受着他留下的气息,我很喜欢他的诗和词,也喜欢他的才气和品德,他和弟弟曾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至在一次考试中他的文章写的实在是太棒了,主考官大文学家欧阳修错认为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将他划为弟二名,参加下面的选拔。

他有太多的离愁哭恨;悲绪情愁;心中的不快要用那饱含泪水的诗和词来表答。他只有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心情,那压抑许久的心,和那看破红尘的潇洒与自然。仕途的坎坷与不顺,使这个四川小伙子始料不及,最严重的一次是在他的晚年,他被朝廷贬官,往往是刚到被边地之后,朝廷既续贬他的官,把他贬到了那时还很遥远很荒凉的海南岛。他当时的身体以经很差,又要拔山涉水,身体肯定吃不消,那时的苏轼远离亲人和朋友,失意的心情,路旁的荒山野草,山泉溪水,短暂的美景。.很难想象苏轼当时的处境,苏轼若是没有宽广的心胸和东山再起的信心,恐怕他早就找一根白绳悬梁自尽或是投河自尽了。他和林冲一样一直忍着,只是他坚持到了最后,最后他终于在朝廷掌权人的更换后又不断升迁,最后得了善终。

斯人已乘鹤西去只留下那不朽的诗篇和我无尽的感伤,让我们哭让我们笑。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苏东坡传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人,他是一个虽屡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人,他就是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下了中外闻名的《苏东坡传》。在林语堂笔下,千年前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苏东坡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一位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精彩笔触,一位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出现在我们面前!

所有的困难挫折在苏东坡眼里都是云淡风轻,一飘而过。在苏东坡晚年,他不幸被人控告,后受到牵连苦难,被贬谪不毛之地——黄州。当地气候变化无常,环境十分恶劣。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兴致极高地给老朋友章谆写了一封信,信中大致写了黄州的环境气候很差,供餐简便,衣物朴素等。而几天后,苏东坡又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章谆表达自己对黄州的喜爱之情以及风景之美。

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保持着乐观的性格,这豁达乐观的天性真值得发扬光大!

当我们学习时遇到挫折;当我们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情时;当我们被人讥笑时,我们都要学习苏东坡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性格,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笑对人生!

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这就是苏东坡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眼中的苏东坡

全文共 1284 字

+ 加入清单

很小我就很喜欢看苏东坡的文学作品,他是我喜欢的文学家之一。苏东坡即苏轼,字子詹,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时人。我认为他很有才能,他的精神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他也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我很难读懂他。

苏轼毫无疑问是个有才华的人。他开创了豪放派词风,打破了以往宋词婉约的老风格。他也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在散文、诗歌、书法、音乐、绘画都精通,可以说他是位艺术通才。

苏轼也是位不会做官的人。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反对立即施行新法。王安石下台后,旧党司马光要求完全废除新法,苏轼又起来反对尽废新法。这样不管谁是宰相,他都一贬再贬,仕途坎坷,他的命运也很悲惨。堂堂的翰林大学士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乌台诗案”还差点要了他的命。快60岁了,还被贬到岭南,甚至海南。所以说他不会做官。一方面说明他实事求是不畏权贵,另一方面说明他思想具有保守性,不知圆通。

苏轼也是位乐观、坚强的人。他经历了那么多挫折,然而他没有趴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主张,顽强的与权贵阶级抗衡,百折不挠。即使胡须花白,他仍有追求从不悲观,就象涓流之不息。在黄州赤壁他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么豪迈的诗句,大气磅礴。他在《赤壁赋》上还说:“目视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当他被贬到岭南时,他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坊长作岭南人”的自信诗句。表现他闲适快乐,与贬低他的人作抗争。为什么苏轼这么坚强呢?因为他深受儒、道、佛等多种思想影响,遇事冷静,能想的开。其实他内心也是孤独的,我们很难理解他的心灵,他想解脱他也有追求与理想,可是时不利他处处遇刺。就象汉朝时期的李广,一生都未能封侯。

苏轼也是位有深厚感情的人。首先,他对人民很有感情。他在各地做官都颇有政绩。比如他在杭州做官时,为了防洪,他领导人民修筑“苏堤”,也就是今天杭州西湖的苏堤。他还带领军民治理黄泛,他借粮,亲自进入抗洪第一线。在他的诗作中,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其次,他对亲人很有感情。苏轼妻王弗早逝,但苏轼对她的爱始终不渝,在其妻亡十年后,他又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适,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到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读罢此词,我潸然泪下,太感人了!多么悲凉啊!多么痴情啊!另外他对弟弟苏情也深。当他因“乌台诗案”被投入监狱后要处于极刑时,他真的非常渴望见其弟一面。从《水调歌头》这首词中即可看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除外他对其优黄庭坚,其徒秦观等也有很深感情,在此不作赘述。

苏轼也是位亲自实践的人。他不迷信他人解释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也指出他人之谬处。亲自架着小舟夜行石钟山,找到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即”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如今,苏轼的身影我们无法看见,但苏轼的作品、气质、品行、精神永留人间。我们能从苏东坡身上获得许多东西,他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反省和学习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苏东坡巧骂贪官的故事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苏东坡微服出访,到江浙一带暗察民情。

这天,他来到浙江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宴,大家并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

席间,有人提议:“我们都来赋诗助兴,并且凭诗的好坏轮流坐首位,诸位看怎样?”

县令王笔说:“我领头先赋一首。”接着念道,“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一个官员马上接着吟道:“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

知府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这时,苏东坡吟道:“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苏东坡刚一念完,王笔忽然醒悟过来:好哇,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我还听不出吗?“龟”和“贵”“鳖”和“笔”是同音字呀。他当下指着苏东坡骂道:“狂徒,你胆敢骂人!”三联阅读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

苏东坡说:“要说骂人,我看你们刚才吟的诗才是骂人。试想: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烧成灰的,茶酒进肚要变成尿的,这还不是骂吗?至于我的诗才是祝寿的,龟鳖是长寿的标志,你们难道连这点常识也不懂吗?”

他的话说得王笔无言以对。知府杨贵这时才看出这位客人有来头,忙问:“请问贵客尊姓大名?”当他们知道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一个个都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苏东坡与杭州的故事

全文共 183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苏轼曾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通判杭州,又于元佑四年(公元1089)知杭州,共到杭州两次。苏轼在杭州的故事太多了,这里不一一列举,只大体说说史实。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他修井:苏轼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时,恰逢供给市民饮水的六井年久失修,不能供水了,苏轼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与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使百姓重饮六井水。

2、他赈灾:苏轼第二次刚到杭州,就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冬春水涝,之后又遇大旱。苏轼决定把用来修葺官舍的钱,先买米赈济饥,又反复上疏,奏请朝廷减轻本路赋税,免除积欠,加大常平仓米的购入,以备饥荒。由于苏轼的反复请求,朝廷决定拨本路上供米二十万石赈饥,宽减上供米三分之一,并赐度牒三百道以助赈饥。结果米价渐落,元佑5年春没有人饿死。但是,一些地方官吏无意恤民,专事献媚,看到元佑5年春没有死人,就立即报告朝廷,声称本年丰收,别无流民,要求收回度牒钱粮。苏轼反驳道:“去岁灾伤之甚,行路备知,便使今年秋谷大稔,犹恐未补疮痍;而况三夏之交,稻禾未了,未委(不知道)逐路提转(提刑转运官)如何见得今年秋熟,便申丰稔?” 五六月间,浙西数郡果然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淹没,六七月份米价再次上涨,“灾伤之势,恐甚于去年”。因为去年之灾,如人初病;今年之灾,如病再发。即使病情差不多,但因元气早伤,便难支持。加之这年春夏之交,风调雨顺,家家典卖负债以事田作,想夺一个大丰收。现在淫雨风涛,把将熟的农作物摧折殆尽,“民之穷苦,实倍去岁”。即使这样,一些地方官仍忌讳言灾。秀州嘉兴县的官吏,因不受灾伤词状,以致踩死四十余人。苏轼却接连多次向朝廷报告灾情,要求宽减本路上供米,并高价收购常平米,以备来年出粜救饥。应苏轼之请,朝廷拨上贡米二十万石赈饥,置饭舍以待饥者;设药局,置病坊以治病者。元佑四五年的灾情,比熙宁八年的灾荒还要严重,但因苏轼救灾得力,使饥者得食,病者得医,米价未能暴涨,后果要轻得多,而赈灾费用也少得多。

3、他治病:元佑四五年灾荒之际,瘟疫流行,杭州是水陆交会的地方,疫疾死亡率比别处都高。苏轼派人作稀粥、药剂,救活了很多人。考虑到杭州重镇,苏轼捐了五十两黄金,加上公费,合起来办了一个病坊,叫做安乐坊,收纳贫困病人,为其治病。苏轼亲率医生分坊治病,得医而愈者千余人。在古代官方慈善医疗事业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4、他浚湖:苏轼元佑四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而西湖起着为百姓和农田提供水源的作用,“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直接影响着杭州的存亡。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后人称为苏公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后来演变成“三潭印月”。呵呵,东坡肉的故事就是因浚湖而发生,有人已经讲了,我就不多嘴啦。

5、他开河:杭州中贯运河,舟行市中。但长期以来,地方官贪图方便,引引潮水入河,海潮每至,泥沙淤积,漕河失利,舟行困难,不得不三年一淘,劳民伤财。苏轼亲自视察杭之水系后,带领人民疏浚茅山、盐桥二河各十余里,水皆深八尺以上,是几十年来浚河从未达到的深度。又根据精通水利的苏坚的建议,在两河间筑堤闸,控制河水与潮水。自后潮不入市,河道不淤,舟楫常行。

6、他引水:上次修好的六井和沈公井再度废堙,杭州人饮水非常不便,一斛水甚至卖到八钱。苏轼决心彻底永久解决百姓用水问题,亲谒茅庐拜求前次参与治井现已年过七十的老僧。苏轼采纳了老僧的建议,用瓦筒取代竹管,并盛以石槽,使底盖紧密,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以瓦筒把六井水直接引至千家万户,并扩大了供水范围。从此,“西湖井水,殆遍全城”。

苏堤三潭印月就是他的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苏东坡与佛印对联故事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佛印在寺院,知道苏东坡要来,也照样清蒸一盘五柳鱼。刚好苏东坡进来了。佛印一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天我也要难难你。正巧旁边有只磬,他就随手将鱼放在磬里。

苏东坡早已看见,装作不知。刚坐下就故意“唉”地叹了口气。佛印素知苏东坡性格乐观,疑惑地问道:“太守,今天为何愁眉不展?”

苏东坡回答说:“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刚写好上联,下联就难住啦,一直想不出,所以心烦啊!”

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

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一听,心中好笑:这对联家家户户都贴烂了,他却拿来戏弄我,不知道苏东圾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於是不动声色的说:“我来给你对吧,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连呼:“啊呀,高才高才!原来你磬(庆)里有鱼(余)啊!快, 拿出来吃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乖乖地从磬里把鱼拿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林语堂笔下的那位乐天派,他是平民百姓口中一声声的“东坡先生”,他更是弟弟口中“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黎民百姓”的苏东坡,他更是苏轼。

道说苏东坡的一生,一字足矣:苦。苏轼一生劳累奔波,他去过海南、去过惠州、去过黄州,可以说人不是老死,而是累死的啊!我觉得苏轼与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很相像,像是在何处呢?在同样的为平民百姓一次次的申冤中,在一次次为人民着想时,在一次次警醒自己应当洁身自好,应当尽好大臣的本分里,在为国家付出,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假思索,再到最后心无愧对,无愧对于一切,苏轼的身上让我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向我描绘了正人君子的故事。

还是聊回苏东坡吧,虽说苏东坡确确实实是受了家庭的影响,促使他成为苏轼,然,更为重要的莫过于是他自己的努力。他若不勤奋,就不会在险境中做一回以耕田为生的农民,就不会有远近闻名的东坡肉了,好学是他在朝堂上的盾,善心是一把锋利的宝剑,勤奋是帮助他逃脱生天的刀,勇敢是使他不惧艰难排挤的矛,四个兵器他都有,怎能让他不名列前榜呢?“最怕天才也勤奋!”朱载上曾如此形容苏轼:“先生开卷一览便能够终身难忘,为何还亲自抄书呢?”苏轼却道:“不是的,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边抄边背,抄第一遍时,每段专抄三字做题目,第二遍则选两个字,到了第三遍便只取一字,只要提起这个字,我便能接下去。”朱载上觉得有趣,随后念一字,苏轼便应声背,且一字不差!足以证明,即便是像苏轼这样天分高的天才,学习还这般努力,那么天资庸俗的人应当更加发奋努力啊!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什么意思?就是上到上的玉帝太后,下到下的市井百姓。毕竟,在苏轼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从前,回想起背诵苏轼写的词《蝶恋花》,只因为好听,却独独未料这词背后的忧愁与无奈,苏轼的诗词别有一般韵味,那不是喜怒,更不是悲欢,而是发自内心的凄凉,就像苏轼的人生贬官,一贬再贬!直到天涯海角,无处不去!艰辛与痛苦,背井离乡是体会不到的。读了书后,了解到《蝶恋花》绝非字眼上的美好,此词乃是形容苏轼的人生,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一辈子都在路上的他,又告诉我,自王朝云离世后苏轼便“终身不听此词”命运如此无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论人或事,终难完美,不论什么都不是绝对的。与弟弟难再相见之情。人间友人知己离别之痛,世间国家朝堂乱之苦。纵使苏轼的一生,尽都是苦,但是他没有,他,仍旧是别人居心叵测挖空心思对付他且都能一笑而过之人,苏轼的身上,尽是难得可贵的精神。苏东坡,一个不平凡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苏东坡智对黄庭坚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一日,苏东坡黄庭坚郊游归家时,时值红日西坠,但见晚霞似火映红江面。黄庭坚胸中涌上一联,便停步对苏东坡说:“想那曹子建当年七步成诗,成为千古笑谈,你我三步一联如何?若不能对,当发后退七步。”苏东坡点头应允。黄庭坚说: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联中嵌入《满江红》这一词牌名,贴切自然,颇有趣味。黄庭坚吟罢,奋力拖东坡快走,东坡却蹲下身来不动,任黄庭坚怎样拉扯也不走。用力拽住东坡的胳膊,东坡一甩臂,黄庭坚冷不防跌出老远,未能等站起身来,便听东坡吟下联: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联中也用了一个词牌名,既和上联相对又含戏谑之意:黄庭坚摔了跟斗,引得“普天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他的文采飞扬,堪比西方文坛巨匠莎士比亚;他的口才咄咄逼人,如同法国政坛上叱咤风云的雨果;他的动人情感,又如英国作家约翰生。他的人性与人生让人捉摸不透,他就是北宋一代奇才苏东坡

但是,苏东坡一生风雨坎坷,饱受磨难,从密州一直被贬谪流放到詹州,他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最终被贬到北宋的蛮夷之地——詹州。

当我读到这时,静静地合上书本,掩卷沉思:苏东坡的人生为什么是如此悲惨,他被贬到詹州时,会抑郁,甚至想不开自尽吗?心中种种疑问使我又翻开书本,继续往下读。

苏东坡的做法却出乎我的意料,他豁达乐观,关心百姓,在蛮夷之地时也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处为百姓着想,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他曾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苏东坡的故事,让我意味深长,他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才华横溢,我不禁想到他——霍金。霍金是现在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又是“宇宙之父”。他二十一岁时患上肌肉委缩性侧索硬化症,全身瘫痪,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他的人生坎坷曲折,可与苏东坡相比。但他笑看人生,笑看风云,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证明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律与黑洞面积定理。他要是没有那顽强的毅力,豁达乐观的心,怎会取得巨大的成就,受到世人的赞誉。

笑看风云,不是项羽挥泪别虞姬、乌江自刎的自尊;笑看风云,是司马迁被处以宫刑的坚贞不屈,努力谱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笑看风云,是贝多芬双耳失聪后,依然努力演奏谱写一首首著名的歌曲;笑看风云是……

苏东坡的肉体虽然会死,但他的精神在历史中则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耀照明,可以滋润营养,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间的一颗微粒,生命却可以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读苏东坡传有感1000字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论自古以来,有哪个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屡遭贬嫡之后,仍能豁达乐观?苏东坡做到了。而谁又能将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跃然纸上?林语堂做到了。而谁又能从一本书中真正读懂一个人?这便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做到的。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辗转波折,这书若是由我来写,必将索然无味。虽有史册可供参考,可在细节的把握之上,林语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万倍。就拿苏东坡晚年在惠州盖房子的事来说,书中有:“他种了桔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枇杷树、几株桧树和栀子数。”我读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钦佩。这等细节,史料焉能记载如此详细。由此看,林语堂先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添加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这本书便骨肉俱全了。

书中一句甚好“人生如梦,一出戏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苏东坡如同陶渊明那样,早年胸怀大志,想要兼济天下。只可惜陶渊明未曾有苏东坡那样宽广的胸襟,因而罢官隐居。苏东坡不然,他一面感叹世事无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从他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点消极的情绪,反而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励着后人,这便是苏东坡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地方。也是他被世人广为称赞的地方。

苏东坡的一生,波折之处就在于他屡遭贬官。他因不满于新政,而遭小人陷害。在他少有大志时,朝堂上皆为贤臣,而到了他被贬之时,忠良之臣大多不复存在了,于是读此书就形同于读北宋的兴亡史。这也在他的诗文上体现了出来

苏东坡比其他文人更乐观。在他最初的流放岁月,他谪居惠州,只是一个普通的国民,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去想着如何让别人过得更好。甚至他在之后被流放到更远的地方时,自己最后的钱也化作了别人的幸福。

苏东坡的诗词其微妙之境,难以捉摸,就如下面这句,“旅枕梦残,渐月华收敛”,其意境极其微妙。此诗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怀念其弟子由时作的。如若译为现代文,大约如此:途中,枕席残梦,如水月光渐渐收敛。残梦,月华,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

《水调歌头》等名作,暂且不提。忽观这句“天浴血,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押韵,就不必再说,但就这一句铿锵有力,宛若大江东流。不仅气势磅礴,用词方面也极其到位。“明灭”“有无”两词生动传神,烘托了“天欲雪”的阴沉气氛,也暗示他百感交集的心境。于是用丝柔若奔来形容,我认为再好不过了。他的诗词往往暗含讽刺,《吴中田妇叹》就写出了赋税之沉重,灾情之严重,以及政府之腐败,官吏之残暴,饱含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苏东坡的诗词、文、书、画皆登峰造极。像东坡先生这样的全才不可不为之世所罕见。

最后我想用此书后记中的一段话来结尾,因为他评判的十分到位: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苏东坡传的好词好句

全文共 2563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小编收集了关于苏东坡传的好词好句。欢迎阅读。

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是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饱墨之光。

在势如奔马的狂波中逆流而上,在沿江的岸边一步步俯首躬身向上跋涉而行。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出外旅行的人,极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诸天命,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今日苏堤横卧湖上,此一小小仙岛投入水中的影子,构成了“三潭印月”,湖边垂柳成行,足以证明苏东坡在设计风景方面的奇才。

我们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须要写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天下之理,戒然后有慧,盖慧性圆通,必从戒谨中入。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也。

此一巨大的扁圆石头,呈苔绿色,背上满是晶莹的小水珠。青蛙尾尽处为一石洞,其中发出清脆的潺湲之声。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苏东坡说:“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这是孟子对孔夫子参政态度的概要结语。

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苏东坡若回到民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中国的农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阱里了。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

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自己真正喜爱的人。

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谈论到苏东坡,我们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因为每个文学批评家综括苏东坡的个性,必用孟子所说的这个“气”字。“气”本是普通字,是空气,是气体,是大气,是精神,是力量,是运动,是闷在心里的恼怒。在《孟子》里,“气”是哲学的概念,类似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气”。使伟人和匹夫显然不同的,往往是精力元气上的差异。在孟子的哲学上,“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的。人在世上生活下去,这个“气”可因得其陶冶营养而增长强大,亦可因消减而衰弱。

偶尔他们的船驶过一个孤立的茅屋,只见那茅屋高高在上侧身而立,背负青天,有时看见樵夫砍柴。看那茅屋孤零零立在那里,足可证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贫无疑,小屋顶仅仅盖着木板,并无瓦片覆盖。

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铐镣的夹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处贫溅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每一个革命在未得势之前,能表现出最大的力量与团结;但在既已得势,既已清除反对力量之后,则开始由内部的纷争而分裂,终至崩溃。在力图推翻别人时,人性中的精华发挥作用;在企图控制别人时,则人性中之糟粕发挥作用。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全文共 3884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作为文坛诗文大家,写作“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传世经典作品自然浩如烟海,不是我这十分之一吊子能读全的,也不是我想在这篇小短文中所能列举全的,仅就我熟悉的文字材料中常看到的在这做个记录,算是对自己对这些文章的温故知新吧。

东坡为一性情中人,寄人怀人文章自然情真意切。而说到人,弟弟子由不得不说是苏东坡最亲最思念的人。有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熙宁九年(一0 七六)在密州时作的。在神宗熙宁七年(一O 七四)九月,苏东坡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届满。他弟弟子由那时正在山东济州任职,苏东坡于是呈请调到山东去。他所请照准,这次他是升任密州太守。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词序写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兼怀子由”就可看出对弟弟的思念,东坡曾经这样感慨自己和弟弟的关系: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深情自不待说,留待后人慢慢咀嚼。

对待女人苏东坡的态度一直是“乐而不淫”,在当时的社会能做到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伟大如欧阳修也有丑闻,观念中才子好像都会与风流搭档。东坡一生三任妻子,首任妻子王弗是最让旷达豪放的东坡断肠的人。婚姻父母做主,结婚时东坡18,妻子王弗小他3岁,美貌贤慧,机敏贞静,知书达礼,两人相亲相爱,可惜王弗早逝。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还难以忘怀,依旧梦见她,写一首凄美哀怨的“悼词”《江城子》,据说,这首《江城子》是宋词史上第一首“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堂妹,读书不多,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润之与苏轼共同生活25年,跟着他享受了荣华富贵,也吃足颠沛流离之苦。是陪伴苏东坡青壮年时期生命最旺盛时的伴侣。

第三任妻子朝云原本是妻子的买的丫鬟,后来成为侍妾,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轼59岁,被贬往荒凉之地惠州。他想到朝云才三十出头,漂亮聪慧,没必要跟着自己受罪,就劝她也离开改嫁。朝云非常生气,第一次对他大发脾气,然后收拾行李,跟着他长途跋涉来到惠州,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苏轼对朝云既怜爱又感激,称她为“天女维摩”,晚年给她写了许多诗词,视为真正的知己。 朝云初到惠州时,见霜露已降,落木萧萧,不禁肃然而惊,悄然而悲。苏轼就作了一首《蝶恋花》,让她歌唱快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歌喉将啭,声音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泪满衣襟。 两年之后,朝云得了重病,不治身亡。临终之际,朝云握着苏轼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自己死了就死了,要他不必太伤心,倒要多多保重。 苏轼把朝云葬在惠州的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的松林里,在墓边筑了“六如亭”,撰写了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还作了一首《西江月》,表面咏梅,实则悼念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年过六旬的苏轼,一生旷达大度,从未曾为生活的苦难掉过一滴眼泪,却在朝云的墓前,追忆往事,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万丈红尘,吾谁与归?”

印象中,苏东坡少有写父亲的诗文传世,不知为何,这成为我读这传记的一大疑问,期待以后有所印证。

人事外,历史也是东坡吟咏的对象之一。其中我们不得不提咏史经典《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豪迈的一塌糊涂。只要你是男人,一读,丹田没有不涌起一股叫豪气的,这豪气直冲霄汉,再猥琐的人读它时也会挺直腰杆成为伟丈夫。词从苏轼由婉约变的豪气干云,开了一代词风。不知后世有多少英雄豪杰是有此词撑起的!是男人都要读一读,并且要好好的读!

三国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也一定要辑录。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翩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对三国如对苏东坡一样,有种莫名的好感,就连现在央视8台每晚一集的动画《三国演义》也看的乐此不疲。

还有写景状物入选我们义务教育课本的一诗一文,也拷贝下。一诗为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歌咏西湖的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那么多的咏西湖的诗句,独喜欢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喜欢此句不是说把西湖比作西子,或写的有多让人深刻,而是把一个人对某物某人的喜爱写到了极致,比如你对你喜欢的女人就可以这样说,是不是有点肉麻,可情人间就是这样的,有人说情话和马屁是不得有第三者在场说的,夸张的如李太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理同此。

一文则是《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一即兴小品文写到如此境界,也只有苏东坡了。

另外苏东坡有些不成文的思想碎片,充满着真知灼见,犹如夏夜天边闪耀的星辰,时常闪亮着你的眼睛,让人心生喜爱,特辑录两句让我们品味:

“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有多少人能安得住富贵、闲散。富贵思淫欲,闲散失斗志,忍痒见耐性。

“一、无事以当贵。

二、早寝以当富。

三、安步以当车。

四、晚食以当肉。

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弃也。若此可谓善处穷矣,然而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这是追求长生的东坡写给友人的长寿良方,对我们现代人仍很有启示,什么是富贵,怎样过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苏东坡的一生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大家一定先会想到文豪、诗人之类的词吧。而我心里最先想到的,却是人生赢家一词。

一堂课外阅读课上,老师准备给我们观看苏东坡的纪录片。

苏东坡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个诗人吗!我心里这样想着。但是实在也是没事可做,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看。

一阵凄凉的笛声如同风一般从宁静的江水上拂过,苏东坡和朋友们坐在江上的小舟里,望着挂在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听着那阵阵凄凉的笛声。

吹奏笛子的人正是苏东坡的一位友人。听着笛声的苏东坡便不解的问友人为何吹得如此凄凉,友人有些伤感的说道:“人都会有生老病死。等我们死了,就再也看不到这月光下如画的风景了。”

面对友人的回答,苏东坡却坚定的说:“与其现在抱怨人生苦恼,不如现在再多看看这江山明月。活着的时候看够了,死了也就不留遗憾了!”

影片结束了,苏东坡在月光下说的话却还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转眼间,一星期过去了。周末,妈妈带我去农场玩,我一直很不高兴。炎热的太阳像火球一样不断的烤着我的脸,喂马的时候还不小心踩了一点马粪。整个世界仿佛在和我作对,连太阳也咧着嘴对我坏笑。

这时,我却想到了苏东坡。恍惚之间,他好像笑着又说了一遍在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他所说的话。是啊,抱怨人生的苦恼不如好好享受人生。鞋子脏了可以再买一双更漂亮的鞋,天气太热也可以买冰激凌吃。想着想着,我不由得笑了。

真正的生命不是在于它的长度,而是在于它的宽度。幸福,也往往很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苏东坡

我曾听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品过“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的毕生,纵使命途多舛,也无法阻挡他忧国忧民的脚步。

居庙堂之高

为官,他心系黎民。

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苏东坡用太后的恩宠,请求大量的拨款,实现了针对于全城的公共卫生方案,修整出了一个全新的杭州。

淡水资源在当时是极其重要的,它主要源于西湖,而西湖起着可以为百姓和稻田供水的作用。

可是后来,西湖就开始日渐缩小,湖面蔓草丛生,六井年久失修,苏东坡也只好在“引湖水作六井”后,亲自去拜谒当年参与过这项工程的和尚,听取了他的意见,用陶瓦管代替竹管,上下用石板包围,以防水管再次被破坏。一切都计划好后,苏东坡利用自己的权力派遣了一千个兵,结果很早竣工,工程也做得很好。

供水工程结束后,苏东坡立即着手清除西湖中的水草,他向太后请求拨一万七千贯,又向朝廷上书。随后,他将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用以建筑湖上的长堤,这就是后来的“苏堤”。

处江湖之远

为民,他忧国忧君。纵使苏东坡经历过多次沉重的政治打击,但他并没有产生丝毫怨恨,只是身在野,心忧君。

绍圣三年,博罗大火全城付之一炬,地方官救济无家可归的百姓,临时搭棚供他们居住,官家衙署全都焚毁,全需重建。苏东坡担忧官方搜刮民脂民膏,便建议程之才公正处理这件事。

苏东坡站在惠州街上,看着百姓们一个个排着队向当地政府缴纳捐税,心中不觉向往平等的生活。更有甚者,竟因政府自私自利,再加上为了自己的利益所着想,只收老百姓们的现金。

在丰收时节,谷价下跌,有许多农民拉着满车的谷子,却因政府需缴纳的捐税按粮价高时计算和谷价的下跌,只能在低价市场出售。

苏东坡凭借与程之才的交情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揭发衙署积弊,向农民纯然勒索。他又请程之才和税吏、运输官举行会议,将他们说服并建议以当前谷价征税。数月后,他在听说三位官员已决定向朝廷呈请后欣喜至极。

苏东坡在朝不被奸邪小人所左右,勇于发表自己的政见,因指出王安石变法对老百姓的迫害,家破人亡。在野,一贬再贬,仍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老百姓谋福利,为自己谋求诗意的生活,被贬广州。

无论在朝还是在野,苏东坡都随心所欲,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所谓的“至情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苏东坡传读后感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1.相信真的有天才,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天性。虽然苏东坡不断被小人谗言,但还是不能影响到皇帝对他的喜爱。皇后说每次皇上举箸不思食的时候就是想看苏东坡的诗了。古今几人能做到?我等碌碌无为之辈,常常思索活着是为了什么。跟他们相比,我们活着是不是真的没有意义?只是为了人类繁衍?繁衍的轮回中几千年会出几个这样的人,等待他们为人类的文明增添浓墨的一笔。——2010年3月30日

2.做翰林学士时,苏东坡常在夜里深锁宫中。有一个极为崇拜苏东坡的,勤于搜求苏东坡的字,苏东坡每一个短简便条若由苏东坡的秘书交给他,他就给秘书十斤羊肉。东坡已经风闻此事。一天,秘书对友人的口信请苏东坡回复,东坡已经口头回复了。秘书第二次又来请求,苏东坡说:“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秘书说:“那人一定要一个书面的答复。”苏东坡说:“告诉你那位朋友,今天禁屠。”苏东坡是个很风趣幽默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眼中的苏东坡

全文共 1106 字

+ 加入清单

梦回北宋。道中遇雨,但见一人,目光深邃,丰神俊朗,竹杖芒鞋,不觉风雨,谈笑自若。诧异间,恍然大悟,他就是苏轼!

在我眼中,苏轼是天资聪颖的,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他21岁随父进京赶考,他的文章令大文豪欧阳修称赞。继而金榜题名,步入仕途。想想看,刚过弱冠的他能一举成名,这是何等的聪慧啊!

我眼中,苏轼是文采飞扬,豪放不羁的。初入仕途,年轻气盛的苏轼锋芒毕露,因为与当时主张变法的朝廷重臣王安石政见不同,先后被迫流放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知州。当时苏轼虽遭贬,但也不忘远大抱负,每到一处,就为当地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可是拥有济世之才的苏轼怎甘于做一个小小的知州。在一次醉酒之后,挥毫宣泄,却因此卷入“乌台诗案”。虽然死里逃生,但又一次被贬到黄州。这时的苏轼开始反思了,他抛开官场,抛开世俗,将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从而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篇章,而他面对困难时的乐观豁达,从容潇洒更是给世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在我眼中,苏轼是一生沉浮却有坦然从之的。元祐元年,久经坎坷的苏轼再次回到朝廷,性情刚直的他却耐不住官场的禁锢,毅然辞官,请求外放。他拿得起,放得下,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他也能潇洒的吟唱“大江东去”。

只可惜天妒英才,新党又重新执政,对早已不问政事的苏轼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这无辜的文人知道数年之后才得以昭雪,却不幸病逝在回朝途中,这个旷世奇才永远闭上了眼睛,不必再理会世俗的纷争。

苏轼在政治道路上一世坎坷,在情感路途中也不尽人意。

一贯豪放豁达的苏轼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他一生有三个女人为伴,他的第一任妻子名叫王弗,15岁时嫁给苏轼,她的善良与聪明能干,伴苏轼顺利的步入仕途,可却在11年后,带着苏轼的爱与牵挂离开了人世。四年之后,苏轼才续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温柔贤淑,伴他经历了26年的风风雨雨,最后也离他而去。无依无靠的苏轼在人生最低落的时候,遇到了出身卑微却善解人意的舞女王朝云。她成了苏轼孤独失意岁月里的解语花。然而34岁的朝云也是先他而去了。从此,这人世间的一切都化为了孤独,多情的苏轼只能与凄冷的月儿为伴了……

苏轼的一生可谓曲折多难,但他本人却并不消极。即使官场乌烟瘴气,也掩不住苏轼的光芒万丈;即使世俗再浑浊不堪,也污染不了苏轼的白衣胜雪;即使人生再坎坷艰难,也打不垮苏轼挺直的脊梁;即使死神再无情,也带不走苏轼情深似海。

我喜欢苏轼的词,更喜欢他融于词中的气度品格。他既有柳永的柔情委婉,也有辛弃疾的豪迈直爽;他既有李白的豁达潇洒,也有杜甫的济世情怀;他既有陶渊明的冲淡自然,也有范仲淹的远大抱负。

我想,苏轼这落寞的文人,其实并不落寞,因为他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苏东坡戏嘲张三影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喜作慢词,其词以描写男女之情见长。他曾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这三个别致的句子,获得“张三影”的雅号。他晚年退居乡间后,年逾八十,家中尚蓄有歌妓。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他,赠了一副对联,对张先进行戏嘲。对联写道: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联中引用了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元代发展成为曲剧《西厢记》)故事,将张先比做拈花惹草的秀才张珙。张先得联,亦制一联写道:

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这副对联,对自己作了表白,且韵词俱佳,深为东坡所赞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眼中的苏东坡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风雨的一生,我们或许永远无法亲身经历,只得停留于书本,然而他的释然心境和人生态度却是我们需要拾起的……

就算道路曲折,他也能够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就算风雨弥漫,他也可以“吟啸且徐行”,哪怕你将他一贬再贬,他甚至可以一笑置之地放下。“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那样的豪迈霸气,没有一处不透露着刚正不阿、超凡脱俗的气质,试问,如今,几人能够做到?

苏轼,一袭布衣,坦率纯真。在他的一生中,乌台诗案使他的征途一下子到了最低点,那就好像万丈深渊般。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不附权贵的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却因那样的一身正气和不阿谀奉承使他一生的仕途变得坎坷。然而,即便如此,苏轼却能够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却不觉苦闷,因为有词足矣。他给自己寻找精神寄托,苦中作乐,自己耕种、造房、写作,与农夫相契合。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

当苏轼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这古战场,面对这一片江水,他陷入沉思。他在祭奠英雄的同时也反省着,他清醒了,不再悲观了,于是便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泛游赤壁之后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写道:“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苏轼,豪迈之下,点点柔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所作,以及“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痛楚与哀愁。尽管隔着近千年的时光,我们仍能感受这般的痛苦之深、感情至深。

在宋朝乃至如今,苏轼的无人可替何尝不证明了他自己?他的心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般轻盈,他的心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他的心更有无畏于世事变迁的坦坦荡荡。

即便离我们如此遥远,但他用他的诗词拉近了后人与他的距离,在这历史的长河之中,不管时代如何在变化,苏东坡依然是苏东坡,豪迈却带着点点柔情。相信直到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就如《生命中的土地》所写到的,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苏东坡传读后感七年级作文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正如苏子由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东坡天赋才气,“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可见其才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气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遭受贬谪,却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苏东坡传》是文学大家林语堂为另一位大家所作的传记,本书可分为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四卷,书中详细叙述苏东坡的生平,使人感觉伴于东坡身侧历经其一生。

谈及东坡居士,恐不喜者少矣。他幽默达观,即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他关心百姓疾苦,每至一处为官,必竭力造福当地;他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他故妻;他不畏权贵,为人正直,以天下为己任。

他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旋涡中坎坷起伏。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被贬到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的让人同情。领着微博的俸禄,还有疾病缠身等等。但他并未消沉和堕落。他遨游赤壁,面对“江上清风与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面对一次次接连的打击,他风轻云淡地说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与超然脱俗使他日益成熟,渐渐使其灵魂升华。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几乎使他崩溃,但他总能坚守本心,面对困难一笑置之,不为利益所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其信念。

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东坡一生为人正直率真,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明知会得罪当权者,却仍坚持自我。正如他妻子朝云对他的观点“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用一颗平常心对一切的变故。也正如普希金所写“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遥远的岭南。由于路高山远,地区经济落后,岭南向来都被认为是不归之路。然而他却轻吟“报道先生春谁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入梦。被当权者知道后,又被贬到海南。兄弟二人抱头痛哭,认为此生不能再相见。渡海后,他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这就是苏东坡,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伴着滔滔江水,聆听匀匀古风,“一樽还酹江月”,他豪迈举杯;面对微微细雨,倾听穿林打叶,“竹杖芒鞋轻胜马”,他一笑置之;仰望皎皎明月,梦舞琼楼玉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望月生情。

苏东坡自我评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正是黄州使其成熟,惠州儋州使其升华。这就是苏东坡,凭借着乐观豁达,将生活活成诗和远方,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苏东坡与王安石是一对仇敌

全文共 105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苏东坡的敌人,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苏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苏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王安石的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嘉祐六年(1061年),二十六岁的苏东坡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苏东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众考官都欣赏苏东坡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却斥责苏东坡之文“全类战国文章”。王安石随后还在任苏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苏东坡的不满之意。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苏洵还写了《辨奸论》暗刺王安石矫饰反常、不近人情的举止,并预言他必将祸害天下。七年以后,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说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并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是人也!”吕诲的话与《辨奸论》如出一辙,可见苏洵事实上是代表旧党发出了攻击王安石的第一声。苏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苏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是苏东坡对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的行为非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讥刺。王安石则把苏东坡视为隐然的强敌,必欲把他驱逐出朝廷而后快。熙宁二年(1069年),苏东坡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重视,当天就予接见,然后又想让苏东坡修中书条例,王安石却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同年,苏东坡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或亡之事为问,王安石大为不悦。神宗又想让苏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却说苏东坡不是“可奖之人”。神宗说苏东坡文学出众,为人亦平静,司马光、韩维等大臣都称道之。王安石回答说东坡是“邪险之人”,还说三年前苏东坡遭父丧时,韩琦等赠送赙金不受,却利用运丧的官船贩卖苏木入蜀,还说此事是人所共知,所以苏东坡虽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当个通判,不可大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读书笔记——苏东坡人与事

全文共 1878 字

+ 加入清单

1 苏轼与苏夫人

做妻子本不易,做好妻子更不易,做苏东坡的妻子就不说了。但,苏夫人做得"圆通",做得"漂亮"--毕竟是进士的女儿,能读能写,但并非一个"士"。

在此摘取一生活细节:

在密州过苦日子时,苏轼因一事而愤怒,孩子却揪着他的衣裳对他哓哓不休。苏轼说:"孩子们真傻!"苏夫人说"你才傻。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好了,我给你弄点儿酒喝吧。"这时,妻子洗杯备水,为其温酒。

苏夫人温的不是酒,是心......

2 苏轼与佛印

佛印不算高僧,顶多算一风流潇洒的居士,因有苏轼在皇上面前的力荐,才出家为僧。他们二人的斗智很有意思:

"鸟" 字在俚语中颇为不雅。苏东坡想借此字开佛印的玩笑。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例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用“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3 苏轼与堂妹(小二娘)

苏轼的堂妹是他的初恋。也许是后人杜撰,也许是林语堂智慧。林语堂将苏轼的两首怀疑是写堂妹的诗分析得合情合理。特别是林氏分析出:苏轼希望在离堂妹家不远的常州安居,后来也在常州买了房子田地,而且最终在常州去世,简直是天衣无缝,让人不能不信服。

其一:厌从年少追新赏,闲对宫花识旧香。

其二: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荫结子时。与物寡情怜我老,遣春无恨赖君诗。

玉台不见朝酣酒,金缕犹歌空折枝。从此年年定相见,欲师老圃问樊迟。

堂妹去世后三个月,苏轼才得知噩耗。他给堂妹的祭文有如此片段,悲情难以言表:

一秀不实,何辜于神,谓当百年,观此胜振。云何俯仰,一呻再呻。救药靡及,庵为空云。万里海涯,百日计闻。拊棺何在,梦泪儒茵。长号北风,寓此一樽。

4 苏轼与朝云(天女维摩)

朝云一直是苏轼的知己,一起度过苏轼遭放逐的艰难岁月,同老年的苏轼颠沛流离。被苏轼称为"天女维摩"(一尘不染之意)的朝云,与苏轼有着共同追寻仙道生活的精神境界。

此人此情,难得之极,可堪一哭。

苏轼写给朝云的词: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采。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群带。

朝云去后,苏轼写过哀悼之词,以慰芳魂。

玉骨哪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花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污,洗妆不退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5 苏轼与吴复古

吴复古是苏轼的道士老友,二人交往甚密。他时隐时现,在济南,在京城,在广州,在海南.......吴复古总是恰如其时,未卜先知地带给苏轼各种消息。

林语堂这样写道:

吴复古是真正的道士,身体精神,轻松自在,一心无忧无虑,这是道家极其重视的,由于身体强,欲望少,他们大多能过一种为人所艳羡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吴复古对此世界一无所求。他时隐时现,等于随时提醒苏东坡,倘若他不为政治所纠缠,他就过那种飘荡不羁的日子。

遗憾的是没有苏轼与吴复古之间的文简书信。

也许他们之间本不该有文字,有文字本身就是负担,就有"羁","不自在"。我以为。

难得的是,吴复古的病逝尽管简单,但还圆满,因为他病逝时苏东坡在他跟前。临死时,苏东坡问有什么嘱托,他微微一笑,就闭上了眼。(他们之间,感觉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6 苏轼与儿子苏过

苏过是父亲时刻不离的伴侣。特别是在儋州时,过既是父亲的仆人,也是父亲的秘书。苏轼调教苏过采用家族一贯之教导,苏过后来有诗人画家文学家成就,可见虎夫无犬子。

有一情节甚是温馨可人:

苏过有一次将《唐书》抄写一遍,借资记忆。此后,又抄写汉书。苏东坡博闻强记,他记得读过的这些古史的每一行内容。有时就倚在躺椅上听儿子诵读这些书,偶尔会指出某些古代文人生平的相似细节,而评论之。

7 苏轼与章援

章援是章惇的长子。章惇就太特殊了,对苏轼而言。章惇位及丞相,是苏轼的政敌,对苏东坡兄弟俩苛酷无情,是苏轼被贬蛮荒之地的始作俑者。

这样一个人也是"作法自毙",最终也被放逐。此时,苏轼却写信给章惇的女婿:

子厚(章惇)得雷(雷州),为之惊叹弥日。海康地虽远,无甚瘴。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稳。望以此开譬太夫人也。

章援也担心苏东坡寻仇,苏东坡却回信之:

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因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好一个苏轼。

【几月前借到《苏东坡传》,因其破烂溜丢而放弃阅读。近日一友人推荐,才想起此书。说也巧,居然在新开的图书馆找到一本崭新的,墨香怡人。

读罢,觉得有些地方值得记录下来。于是整理,算作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