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苏东坡的作文(汇集20篇)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浏览

6696

作文

93

走近苏东坡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上个星期天,我参加了我们班的小队活动,我们要了解曾经当过“杭州市长”的苏东坡,和他的历史。

早上九点,我们小队的七名同学准时地来到了苏东坡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在苏堤的一端,纪念馆前大树参天,绿草如茵。在参观了纪念馆里关于苏东坡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后,我们来到了纪念馆里靠近西湖的一个平台上,采访了纪念馆里的一位老先生,并叫他给我们讲苏东坡在杭州时的各种有趣故事。

老先生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苏东坡当年疏浚西湖,建设苏堤的经过,并且向我们介绍了关于“东坡肉”来历的五个不同传说。不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东坡路”的来历。据说,苏东坡一次出游时在路上走得渴了,突然看见路边一位老奶奶在卖茶水,而老奶奶卖茶水很特别,穷人喝茶不要钱,有钱人喝茶只收一文钱。苏东坡喝完茶后发现身上只带了一两银子的“大钞”,并没有带零钱,于是和老奶奶说好下次来的时候再一起付钱。但接下来三次苏东坡都忘记带零钱了,于是苏东坡就写了一幅字当做茶钱送给老奶奶。由于当时苏东坡的字是全浙江最有名的,这件事传出去后,很多人都在这条路上摆摊,希望能碰到苏东坡,于是这条路就逐渐热闹起来。后来,大家就把这条路叫做“东坡路”了。

听完故事后,我们就沿着苏堤漫步,苏堤上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两旁的大树上时不时会有几只松鼠在追逐跳跃,看着苏堤现在的美景,我觉得我们真应该感谢杭州的“老市长”苏东坡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苏东坡与佛印的趣事

全文共 108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苏东坡有一个和尚好友,叫佛印,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下面是苏东坡与佛印之间的有趣故事,欢迎参考!

(一)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二)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三)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眼中的苏东坡

全文共 1284 字

+ 加入清单

很小我就很喜欢看苏东坡的文学作品,他是我喜欢的文学家之一。苏东坡即苏轼,字子詹,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时人。我认为他很有才能,他的精神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他也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我很难读懂他。

苏轼毫无疑问是个有才华的人。他开创了豪放派词风,打破了以往宋词婉约的老风格。他也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在散文、诗歌、书法、音乐、绘画都精通,可以说他是位艺术通才。

苏轼也是位不会做官的人。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反对立即施行新法。王安石下台后,旧党司马光要求完全废除新法,苏轼又起来反对尽废新法。这样不管谁是宰相,他都一贬再贬,仕途坎坷,他的命运也很悲惨。堂堂的翰林大学士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乌台诗案”还差点要了他的命。快60岁了,还被贬到岭南,甚至海南。所以说他不会做官。一方面说明他实事求是不畏权贵,另一方面说明他思想具有保守性,不知圆通。

苏轼也是位乐观、坚强的人。他经历了那么多挫折,然而他没有趴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主张,顽强的与权贵阶级抗衡,百折不挠。即使胡须花白,他仍有追求从不悲观,就象涓流之不息。在黄州赤壁他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么豪迈的诗句,大气磅礴。他在《赤壁赋》上还说:“目视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当他被贬到岭南时,他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坊长作岭南人”的自信诗句。表现他闲适快乐,与贬低他的人作抗争。为什么苏轼这么坚强呢?因为他深受儒、道、佛等多种思想影响,遇事冷静,能想的开。其实他内心也是孤独的,我们很难理解他的心灵,他想解脱他也有追求与理想,可是时不利他处处遇刺。就象汉朝时期的李广,一生都未能封侯。

苏轼也是位有深厚感情的人。首先,他对人民很有感情。他在各地做官都颇有政绩。比如他在杭州做官时,为了防洪,他领导人民修筑“苏堤”,也就是今天杭州西湖的苏堤。他还带领军民治理黄泛,他借粮,亲自进入抗洪第一线。在他的诗作中,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其次,他对亲人很有感情。苏轼妻王弗早逝,但苏轼对她的爱始终不渝,在其妻亡十年后,他又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适,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到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读罢此词,我潸然泪下,太感人了!多么悲凉啊!多么痴情啊!另外他对弟弟苏情也深。当他因“乌台诗案”被投入监狱后要处于极刑时,他真的非常渴望见其弟一面。从《水调歌头》这首词中即可看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除外他对其优黄庭坚,其徒秦观等也有很深感情,在此不作赘述。

苏轼也是位亲自实践的人。他不迷信他人解释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也指出他人之谬处。亲自架着小舟夜行石钟山,找到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即”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如今,苏轼的身影我们无法看见,但苏轼的作品、气质、品行、精神永留人间。我们能从苏东坡身上获得许多东西,他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反省和学习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苏东坡传读后感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苏东坡传》的第一章《文忠公》。

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非常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而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特别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向上向善作文)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后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眼中的苏东坡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他,令北宋的文坛不再陈词滥调;他,令古今众多文人墨客顶礼膜拜;林语堂先生曾评价:“像他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就是苏子——苏东坡

若谈苏子此生,那真是多才多艺,散文,书画方面颇有造诣,但为后人所最称道的,是他的诗词。如果将诗词比作世界,那苏子诗词便是浩瀚无边的大海,宽广而开阔。他本人也极为开阔,豁达。“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不屑与市井之人争夺凡夫俗子所看重的官位,只愿一叶小舟驶至江海,纵酒放歌过诗意人生。这充分表现出苏子的开阔。“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借门前西去的流水表现自己虽已不复年轻气盛,依旧有志有抱负,将他的豁达开朗表现地淋漓尽致。

若谈苏子此生,几番遭贬,仕途不顺,黄州、岭南、海南都留下过他的脚印。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从没有因跌落低谷而绝望,沮丧。面对政治和生活的不快,只淡然一笑,潇潇洒洒挥手而过。佳作中也颇有几首可以表现这个特点的诗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遭贬岭南,他的政敌章惇本是想让他遭受迫害,平淡庸俗了此一生,不想他由荒谷中开出花朵,从风浪中活出精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热爱生活,放纵自己,坚信一切都不能阻碍自己走出绚烂人生。

若谈苏子此生,豪迈中透着细腻,不羁中流露多情。那一首“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春景中透着静谧和谐,比“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多了份素洁与美好。“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表现出活泼与俏皮。而《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字里行间表现作者对亡妻逝世的痛苦和悲伤。“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往昔时光的美好已不复存在,尘满面,鬓如霜的苏子与亡妻也只能相见不相识,在自己的世界里怀念对方了。

苏子的品格与他对生活的态度,正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品质与态度。我欣赏苏子,喜爱苏子。

很多人惋惜他这一生只短短六十四年,而且他带着对于他衷心的朝廷、热爱的人民、记挂的亲友的一腔不舍逝于他乡。也有人说苏轼的死对北宋文坛的影响太大,他自己也不愿死去。但我却认为,他走了,正是他心灵安宁的归宿。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便是他对世界最美好的“告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走近苏东坡作文800字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词如其人。他的豪迈众所周知,故而他不经意间所流露的温柔和深情,才更为动人。

苏轼十六进京赴考,虽因考官的失误只得摘取榜眼,但事实上,他却是那个真正的状元,称其“鬼才”不足为过。贬至黄州时,那一首《赤壁赋》掀起了文学史的惊涛骇浪,拍碎了多少诗人“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美梦。晚年的苏轼,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狂傲和老当益壮的豪情,亦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荡气回肠的气势和超脱潇洒的神韵。

文如其人——他是浪漫之诗人,豪放之词家,超脱之文人。他的豪迈众所周知,故他的温柔和深情才更为扣人心扉。一首《江城子》,字字悲凉,句句断肠,无奈“十年生死两茫茫”,读来令人无语泪涟涟。一直以来,苏轼在人们眼中,几乎成了“乐观”的代名词,似乎他流露出的情感中有一丝悲哀都是令人诧异的。殊不知他也是人,而非仙非神。“小轩窗,正梳妆”,恍然间,他记起了亡妻梳妆时的娇美,他都记得,他没有忘。即使相隔十年,相隔阴阳两界,他都没有忘。辛酸泪,无处诉,月夜孤身一人,身居他乡,哭成此词,何人不感慨?何人不动容?

苏轼的人格魅力难以琢磨,他像一个熔炉,将“儒”、“佛”、“道”三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思想巧妙地锻炼融合在一起。他积极入世、忧国忧民;不计得失,信奉众生平等,却又认为死生是相生相成,追求内心平和。然而,要清楚苏轼究竟是怎样做到的,我们就不得不提“乌台诗案”。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轼的弟弟苏辙如是说。“乌台诗案”,他被小人诬陷,虽死罪可免,但却活罪难逃。一贬至黄州,二贬至余杭,三贬至琼州。琼州即海南,宋时仍是荒夷之地,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贬,再贬,贬至无可再贬之地。问起:“恨否?”他只是笑着:“何为恨?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我不是苏轼,也无法真正明白,这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后,究竟有多少的情感在其中。这是种对自己,对小人的释然、包容,而其中又有刻在他骨子里的积极、乐观与旷达。或许还有些什么。但是,由一个被迫坠入深渊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感受只有震撼和千万分的心疼。

苏轼有情有愁,他是个俗人;他的思想是汲取了世间精华,又仿佛脱离红尘。世人皆说李白是腾飞成仙,陶渊明是遁土化灵,他们都是“仙灵”。然而苏轼不一样,至始至终,他都在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心中的苏东坡作文500字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雨,淅淅沥沥得下着,细细的雨丝打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似乎,一切都显得那么萧瑟。即使是这样,你仍旧可以看见,一位老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迈着轻盈的脚步,泰然自若地在雨中行进。他,就是苏东坡

官场失意,文场败笔,爱妻病逝,仿佛一切都在与他作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甩烟雨任平生”。他甚至自嘲,“深入死灰之木,心似不系之舟”。仿佛上天就要将他的心摔个粉碎。

但是,他没有堕落,没有颓废。他坦然面对现实,他以旷达乐观的胸襟接受了这个现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纵使雨一直下,他心中始终有着自己的太阳伞,纵使风一直刮,他脑中始终有着自己的避风处。爱妻病逝,十年后的他仍就记得起爱妻“小轩窗,正梳妆”的模样。他是个有情有义的真男人。

即使自己鬓角微霜,面对外敌的入侵,仍旧“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虽然壮志未酬,但他自己被贬,却还忧国忧民忧天下。似乎整个国家的重担,全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这种社会责任感,超越了权力,地位,金钱……即使他夙愿难以实现,也无愧于国家,无愧于自己……

最终,他将种种不快,全都化成了江水,一句“大江东区浪淘尽”将自己的愤懑随江水而流逝,只留下一种乐观,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雨渐渐停了,山头升起了明媚的太阳,霞光打散了一切阴霾。他,驻足,四周环视,微微一笑,继续大步向前走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苏东坡有泄题之嫌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结为至交。后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元佑中,苏东坡奉命知贡举,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史书上称:李方叔落榜,后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但苏东坡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方叔读后,深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加深笃。

但近读明朝胡俨所著《胡氏杂说》,却有另一种说法。胡在书中说,苏东坡颇为欣赏李方叔。考前某日,苏东坡令其子苏叔党持一书简给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几上。随后不久,章敦之子章持和章援来访,李方叔仍然未归。章持、章援二人顺手在茶几上取简拆阅,是《刘向优于扬雄论》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于是悄悄将此书简带了回去,仔细研读。

不久,苏东坡入帏命题,果然是《刘向优于扬雄论》。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叹道:“苏公知贡举,而吾儿竟不第,命也。”苏东坡初以为第一名必为李方叔。及至出帏,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为惋惜,还寄诗给李方叔,其中有诗句说:“平生浪说古战场,遇镜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杂说》附记云:苏东坡此诗“真迹今在南昌李士濂家,与徐铉书稿及张即之手帖,共为一卷,字画皆可爱也。”胡俨在明亦为名儒,颇有盛誉,不像胡说之人,只是他未说明故事自何而来。

苏东坡若真的以考题暗示于所属意者,应该构成“泄题罪”。幸亏章氏兄弟只想获第,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苏东坡手简持出申告,追查起来,苏东坡纵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干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眼中的苏东坡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不然他的文章怎么会如此受人喜爱?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大爱无疆的人,不然为什么他可以辅佐皇帝,也可以陪农民谈天说地?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成就巨大的人,不然他的作品怎么会流传海外?

苏东坡在东城会考时,主审官时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时被苏东坡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三。一直到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其实是苏东坡。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苏东坡却没有一点儿与他计较的意思。苏东坡大方的气度和出众的才华让欧阳修赞叹极了。他说:“三十年以后,就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这正体现了苏东坡的才华横溢。

那一年,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一点点摆脱了内心的困惑,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涯。有时候,苏东坡干脆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夫、樵夫、商贩谈天说地。在他眼里,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而无论当多么小的官,苏东坡总不会忘记对人奉献自己的大爱,他灭蝗、抗洪、救孤儿,能力所及之事他从未错过。这正体现了苏东坡的大爱无疆、体贴平民。

苏东坡,他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他用摧枯拉朽的青春气息横扫北宋文坛。以气势恢弘的豪放词与花娇柳媚的婉约风一争雌雄,成为豪放派的一代宗师。这正体现了苏东坡的成就巨大。

苏东坡的一生,波澜起伏不定,既有高居庙堂的辉煌,也有被贬的流离岁月,但他从未泄气,反而在被贬期间创作了许多为人们广为流传的诗词。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有才华的,是有爱心的,也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就像落到石缝里的一颗种子,再恶劣的环境,也阻挡不了他的茁壮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苏东坡巧写对联

全文共 1353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诸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由于他才华洋溢,万古风流人物,因此在楹联上也流传他的一些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一听,倒也下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他立即对道: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

苏东坡与其妹苏小妹均为当时的著名才子、才女。某年中秋夜,兄妹二人在花园饮酒赏月。下洒菜中有一碟切开的咸鸭蛋,苏小妹便指着咸蛋出一上联,要哥哥对下联:剖开舟两叶,内藏黄金白玉。

此联用词形象典雅,有一定难度。因一时无恰当物品可对,苏东坡一时为难。此时正巧侍女端来一盘石榴,苏东坡剖开一个,下联应手而得:打破罐一只,中藏玛瑙珍珠。

兄妹正笑谈间,一侍女在一旁手持一只玉笛,吹奏乐曲助兴。于是苏东坡出一上联要小妹对下联:

水仙子”鬓挥“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东坡话声未落,一侍女怕打扰兄妹的雅兴,迈着细碎小步拿来一件夹衣,给小妹披上,小妹灵机一动,对出下联: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兄妹二人用拟人手法,各嵌入三个词牌名,手法精妙,风格曲雅。

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才华过人。有一次,他与苏东坡同乘一船,东坡忽见岸上有一个醉汉,骑着驴东倒西歪的样子,不禁出对戏道:醉汉骑驴,步步颠头算酒帐。

少游一时无可为对,忽见船尾艄公,摇着船一仰一俯的样子,于是对出了下联:艄公摇橹,深深作揖讨船钱。老销公听了,亦大笑不已。

秦观,他听说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久有爱慕之心。便去苏家求婚。苏洵让每个求婚者写一篇文章,交女儿批阅。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不与三苏同时,当是横行一世。”苏洵便将苏小妹许给了秦少游。成婚那天,小妹有意相难。

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便出第三个题目:“对对子”:闭门推出窗前月;

少游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见少游在池塘边不住喃喃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时,洞房门也“呀”的一声开了。

相传,苏小妹洞房之夜,三难新郎秦少游,已成千古佳话。然而秦少游进了洞房,口占一联反戏新娘之事,知者不多。这副对联是这样:微笑吹灯双得意;含羞解带两痴情。

这副对联中“微笑”、“含羞”将新郎与新娘的特殊心情表现出来,对仗工整,也切合当时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苏东坡的几段爱情故事

全文共 283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多少深情,才能写出这般情深,这就是苏东坡,让我们了解一下苏东坡的爱情故事吧!

有人说“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的情劫。”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记梦》

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 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

天公为下曼陀雨。

——《蝶恋花》

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润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 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上述的《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银涛无际卷蓬瀛。

落霞明,暮云平。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

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余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

卷霓旌,为谁迎?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

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

——《江城子》

当年他梦见和王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今他又追思朝云“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美丽的词句中熔铸了人生命运的无情与无奈。“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让很多人误解为就是写舜妃故事,以致混入叶梦得作品。其实苏轼和朝云在惠州相依为命时,都有慕道好佛之心。苏轼《朝云诗》中说:“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姻缘。丹成随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已浓带仙家气象,而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正要孤身渡海,自然更加用神仙笔调来追思和神往两人的过去与未来。

朝云十二岁时在杭州成为苏轼侍女,长大后才被苏轼收为侍妾。在苏轼的后半生中,朝云万里相随,九死不悔,始终对苏轼“钟敬如一”,直到三十四岁病逝于惠州。她是苏轼凄凉晚年唯一的红颜知己,能看出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在唱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时泪流满面,哽咽难语,而朝云逝后,苏轼也终生不再听此曲。苏轼还为朝云写过一首《殢人娇 白发苍颜》,词中也着力描写了朝云的美丽,两人一个“维摩境界”,一个“散花何碍”,感情在普通男女之情上得到了升华。当然,苏轼最著名的一首怀念朝云的词,还是要数《西江月 梅》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杨慎《词品》云:“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该词明为咏梅,实际是怀念朝云,全词笔墨高洁,意蕴空灵,已不是凡尘笔调,当年晁补之读到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时,叹息说,苏轼注定了是要迁到海外去的,因为这样的句子,实为海内人士所难道出。《红楼梦》里薛宝琴的词句“明月梅花一梦”,就是从苏轼《西江月》里化来的。由于苏轼写的是梅花,句子又是“不与梨花同梦”,所以《红楼梦》里的词句也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又作“明月梨花一梦”。同是怀念朝云,与这首《西江月》相比,《江城子》被湮没很久了,前者缠绵婉转,后者则多了一份悲慨壮阔之美。苏轼和朝云曾“青鸾紫凤、下层城”,在多年来辗转飘摇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体验到真爱的温暖。但如今朝云于惠州仙去,只有白发苍苍的苏轼独自面对茫茫江海。人世间一切悲欢扰攘,都犹如大型魔幻鱼龙蔓延一样,热闹之后,只剩下“千古恨,入江声”。这位孑然一身的伤心人,徘徊于苍茫浩渺的水岸云脚,银涛无际,暮霞散绮,充斥于天地间的,是无穷的追忆,无边的寂寥,无数的天风海雨,无尽的暮暮朝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苏东坡戏联友名对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秦观和柳永(屯田)都是苏东坡的好朋友。秦观因为那首《满庭芳》的词写得很好,特别是第一句“山抹微云”是个佳句,因而时人便称秦观为“山抹微云”,使这句词成了秦观的绰号。秦观的女婿范温对岳父有这个名字引为自豪。他常自我介绍说“我是山抹微云的女婿。”人们确也投以羡慕的眼光。

那时柳屯田的《破阵子》词中也有一句为人传颂的名句“露花倒影”。于是时人也称柳屯田为“露花倒影”。有一次,苏东坡同秦观、柳屯田同席而饮。酒至半酣,苏东坡诗兴大发,随口将二人的名字和绰号联成一副对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秦柳二人一听,同声大笑,深服东坡诙谐的捷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苏东坡传读后感七年级作文

全文共 1241 字

+ 加入清单

一提到苏东坡,就会引起人们敬佩亲切的微笑。但是在古代,处于乱世之中的他是官僚们的仇敌,虽然历朝的天子都对他怀着敬慕之心,历代皇后都对他帮助有加,但是苏东坡还是屡遭贬谪。尽管命运如此悲惨,东坡任然愈艰愈乐。

苏东坡的身体健壮结实,骨肉匀称,根据他的画像可知五尺七八寸身高,颧骨高,前额高大,眼睛很长而且闪闪发光,下巴端正,胡须长而末端尖细。苏小妹曾打趣他道:“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我喜欢苏东坡的诗,他的笔如同儿戏一般,随心所欲,写出来的诗也如同落笔一般,有的诗狂傲怪癖,有的却端庄严肃;有的能轻松言笑,也能郑中庄严。他的字也如同人一遒健朴茂,字字都是从真纯的心肺间流出。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见人的喜怒哀乐,也可以看尽世间的悲欢离合。东坡创诗的环境也是随心所遇的。就如苏家父子三人已是闻名大著,行走在举家东迁的路途中,在路遇环境恶劣的“新滩”时,东坡便著诗一首。又如,东坡遇有歌妓的酒筵,欣然参与,绝不躲避,十有八九的歌妓求诗之时,他毫不迟疑,即提笔写在披肩或执扇上,下面这首诗便是一例:“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但是,相对于诗,我更喜欢苏东坡的为人。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他虽生性孤倔强,喜欢说话,但是言之有理,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就如他开起玩笑来也是不分轻重的,有一次,在朝廷盛典中,在众大臣面前,他向一位道学家开玩笑,用一个文辞将他刺痛,后来又不得不承担此事的后果。苏东坡也自称生性急躁,遇到有不满意的事情,就觉得一定要说出来,一吐为快,一次,他厌恶某诗人的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但是最让人映像深刻的还是苏东坡的流放岁月。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后,主动要求到山东密州任职,担任该州的最高长官“知州”。当时的密州是个贫穷山区,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政府官员的薪俸也很低。十年之后,经过了103的乌台诗案的牢狱之灾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职位相当低而且并无实权的小官。宋神宗元丰七年,东坡又奉诏前往汝州就任,有幸的是,在路途中神宗驾崩,哲宗继位,大赦天下,然而不幸的是,因为路途艰辛遥远,东坡的幼子不幸身亡,而东坡也从此时赴朝为官,时间不长,东坡又因政见不合,而申请外调到杭州,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东坡又被外调至更远的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江苏常州病逝。

尽管东坡被多次贬谪外派,但是乐天派的苏东坡别没有放弃享受美好的生活,即使是在环境恶劣的海南儋州,也有不少的生活兴趣,他在《谪居三适》中写道,第一种乐趣是旦起理发,第二种乐趣是午窗坐睡,第三种乐趣是夜卧濯足……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过得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读苏东坡作文800字

全文共 803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当时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后来,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躁。他每有新作,立刻会传遍京师。当苏家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母亲病故的噩耗,后来父亲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守孝。之后,苏轼还朝,此时王安石变法开始。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是官样文章,也不忘加上点个人色彩。文中一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祸心……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逮,受到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因为“乌台诗案”,苏轼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管,经历了人生巨大的落差。

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苏东坡已经四十五岁了。经过十几年的磕磕碰碰,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与感慨,在各种文学形式的创作上,达到了他一生的顶峰,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石钟山记》,这些都是苏轼在黄州时写成的。

可以说,没有“乌台诗案”,苏轼便抒发不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没有了“乌台诗案”,没有了被贬黄州的经历,就没有了那些伟大的“千古名作”。人生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如何去面对。面对“乌台诗案”,面对贬官的经历,苏轼没有自暴自弃。相反,他振作了起来,留下了一篇篇伟大的作品。他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我读苏东坡,读出了他的那份坚强、那份自信、那份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苏东坡传读后感

全文共 1002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玉糁羹——苏东坡命名的美食

全文共 1266 字

+ 加入清单

“玉糁羹”是用山药烹饪的一道名菜。

山药,又称山芋、山薯。原名薯蓣。据《本草纲目》记载,唐朝时,因皇帝代宗名“预”,为避讳,改名薯蓣。宋朝时,又因宋朝英宗皇帝名“署”,再次改名为山药。山药的姓名如此坎坷,在植物界实为罕见,难怪《本草纲目》要特别记载它。

“玉糁羹”是海南的一道文化名菜。“玉糁羹”名很美。说它美,是因为此名是宋代大文学家、大美食苏东坡所起,它除了渗透大文学家的美文学成分外,还有一段亲情、美丽动人的小故事。

公元1097年,已被贬到广东惠州的苏东坡,再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儋州官员张中很仰慕苏东坡的为人与文采,把他当成朋友,让苏东坡住官舍的庭院内。再次流放的苏东坡,受到如此的厚爱,心情感动,写诗来表达当时的心绪,据《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为该屋题名“载酒堂”。苏老先生曾为载酒堂咏过一首诗:“临池作虚堂,雨急瓦声新。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和陶田舍始春怀古》)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访察岭南的湖南提举常平官董必得知苏东坡住官舍后,派人将苏东坡逐出官舍,张中也因此丢了官。苏东坡只得在城南的槟榔树丛中买地建屋居住,在众黎族百姓的帮助下,五间茅屋建成了,他把屋子命名为“桄榔庵”。

当局对苏东坡不好,使苏东坡在海南的生活过得很苦。当时大米缺,生活很是艰苦。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道出了当时的生活状态,“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那时,海南种稻很少,当地人以香为业。大米几乎都是从外地运来。因为台风等种种原因,运米大船常常断航。每每此时,当地居民只能以山薯(海南人将山药称山薯)充饥。苏东坡父子也入乡随俗,吃山薯。跟随苏东坡到海南的只有三儿子苏过,苏过见年迈的父亲身体不好,就想办法给他弄好吃的。苏过将山薯弄碎后,再给父亲搞羹。苏东坡吃得很美,即兴作诗一首,题为“过儿忽出新意,以山薯作出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诗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苏东坡的诗,说传说中的天上美品“酥陀”是虚幻不实的,其味如何不可知,无法与玉糁羹相比,但人间佳味,如隋炀帝所极为称道的“金齑脍”,却是不能与“玉糁羹”相比的。就物质生活来说,苏东坡父子在儋州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其实,清水淡煮的“玉糁羹”,只是一种原味原汁的食品,在饥饿之时,最美的应是肉类的荤菜,而不是什么蔬类的素菜。但苏东坡是个“超然自得”之人,在苦中找乐,简简单单的一碗“玉糁羹”,也让他诗情大发,写出了美丽的诗篇。

就这样,“玉糁羹”传至今。

玉糁羹怎样做呢?玉糁羹可做素的,也可做荤的。将山药去皮后切片并用刀拍打碎,豆腐切粒并用刀轻轻拍碎,鲜玉米用刀轻轻拍打裂口,鲜虾去壳去头挑肠线后切小段并用刀轻拍。高汤(鸡汤、鸭汤、猪肉汤等)适量,煮沸后,先下山药、虾仁与玉米,再煮开后文火煮十分钟,然后下豆腐,煮沸后下淀粉水勾芡成浓汤状,下蛋清,调味后即可起锅装碗,并下葱花、香油少许。

山药做成的“玉糁羹”,因美食家苏东坡的命名与钟爱,闻名于世,流传至今,令人难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眼中的苏东坡

全文共 1478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就读苏轼的诗篇,但自以为了解还是甚少。

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还是觉得很不了解,人无完人,但所有材料都一致指明,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优秀得让人产生敬意,直至有些畏惧。我固然可以用很多很多华而不实的词来装扮他,使人更不理解他,但这是很没有意义的,在搜索了许久后,我决定读一读别人眼中的东坡,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苏轼——一个人。

其实“苏轼”这个名字我就很喜欢。总是有一种大家风范的味道。

他是一位诗人,终其一生,他写的最多的也是诗。他的诗随着年龄的增大有变化,从豪放到婉约,再从婉约到豪放。但他终究,从他的本心来看,是一个率兴而为的人,比如我还不识几个字时就会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那种波澜壮阔的豪情,显现出了苏轼的一种奇才,这并不代表他不努力,小时侯由于父亲苏洵的刻苦努力,使苏轼耳濡目染,只有二十一岁的他便考取了进士第二名,他本是应考得第一的。他的诗词与同一朝代的李清照形成鲜明的对比,何尝不可以说此二人性格也是如此,苏轼牢记着忧郁不可以当饭吃,抑郁多了,会把自己逼疯的警句,成为宋朝,特别是后期,少有的乐天派。

在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不禁感叹北宋神宗年间朝廷的混乱,黑暗。其实主要是王安石不停在变法惹的乱。看着这些尔虞我诈就足以让人头痛了,苏轼竟还写了一些反对新党的诗,结果很自然地就被找个借口捉进监狱了。后来又被不停地谪迁,来到了杭州。从此我对王安石感觉极坏。

不过人家毕竟是苏轼,被贬到哪就玩到哪。在杭州为官的时候,不但疏浚西湖,把挖出的土建造了“苏堤”,还经常泛舟西湖,享尽欣赏美景之乐。常与黄庭坚,佛印和尚开玩笑,先不断其真假。其中实有一例另人捧腹,摘录如下:

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

苏轼有时候开玩笑也会开得过头,也会刺到某些人的痛处,但大部分人还是真心钦佩他的,以至于他被谪迁到哪,哪里的官员百姓会尽可能地帮助他。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李定等人如何对待苏轼,苏东坡从未恨过一个人,最多只是不喜爱而已。在他看来,恨一个人代表自己的无能与懦弱。在他的这种观点下,一些“坏人”试着改变自己“坏”的身份。当然这也使他自己少受一些苦。可谓是利人利己了。

很有意思的是苏轼与高俅的关系。高俅是《水浒》里最大的反面角色,差不多有点“恶贯满盈”的意味了。而实际上是苏轼向当时还是太子的宋徽宗推荐的高俅,使得高俅平步青云,官升的非常快。且不说这对梁山起义有什么后果。后来苏轼去世后,高俅对苏轼的子孙可算是报恩了,这一点高俅做的还是不错的。苏轼是爱才如命,但他接触,推举的人中,很少有人会不去害他,更不要提回报了,可苏轼依然过他安安稳稳的日子,后被贬到海南,仍旧是陶潜一般的田园生活。有言道“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尽管如此,他仍宽以待人,让人实在佩服。

匆匆几行。似不可述尽我心中东坡形象,他既才华横溢,又很幽默,很豪放。更多的是他一种处世不惊的宽阔心胸。不管他被贬到哪里,他还会用他微笑风趣的心看着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喜欢苏东坡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这个家喻户晓的大文豪让无数后人崇敬和偏爱。就连我这样不热衷于文人诗作的也都对他情有独钟。

然而不同于常人,一开始吸引我的并不是苏东坡的诗作,而是他的人格魅力。苏东坡一生坎坷,他因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落了个“元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并没有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而他却没有因此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而是依旧热爱着生活,乐观于人生,用豁达的心去面对人生的风雨,看淡得失进退,这种超脱让我为之倾倒。

方方也有一篇《喜欢苏东坡》,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中国的文化史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须拔起,那么整个中国的文化史都会因此而失重。

于是带着好奇和虔诚,我开始重新品味苏东坡的诗作,读完之后对苏东坡更生几分敬意。为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的洒脱折服;为他“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深情折服;为他“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追求折服……历史上最具有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而将庐山写的最有韵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有文化意义的湖是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具有文化意义的节是中秋节,将中秋节写的最有影响的是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东坡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他在文学上却留下一座高峰。他的诗作是文学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他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河。他留给我们的遗产更是宝贵:他一戏墨,就有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了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有了东坡肉、东坡饼各类佳肴;他一穿戴,就有了东坡帽、东坡屐在民间流传……如此等等,似乎苏东坡只要一动弹,就在历史上留下一抹色彩。时光在飞逝,却带不走他的诗作和精神,他的诗作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绵延千古而不衰,历经百代而不败……

喜欢苏东坡,但是同为女子,我却没有方方“来生便嫁苏东坡”的豪情。到是期许在某一天的梦里,我坐在湖边洗衣,一抬眼便看到一袭青衫的他,在湖边的亭中与众人吟诗饮酒。酒席一散,我们依旧只是彼此的过客。足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苏东坡传第七章王安石变法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天才与疯子

苏东坡一生中有个十分重要的人,叫王安石。可以说,讲不清王安石就讲不清苏东坡。

王安石与他的变法运动是分不开的。人们谈论王安石,主要也不过是因为他的变法。“王安石变法”从结果上讲,失败得很彻底。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可以说由于王安石的变法,北宋少苟延残喘了不下于五十年,也正因为此,对于王安石,历史上几乎是一边倒的骂声,到了民国,梁启超先生也比不过为王安石开脱,在勇于革命。

然而,我认为王安石是个天才,不应当叫疯子。首先,王安石对于经济学,确实有一定研究,否则,他也无法让皇帝动心,排除万难,也要变法到底。其次,王安石骂名很多,却仍然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虽说王安石的得宠同神宗老师韩维脱不了干系,但是其文采让富弼和文彦博赞评,甚至欧阳修也对他颇有好感。王安石的文才虽不敌苏东坡、范仲淹等名士,但也是佼佼者中的一员。最后,王安石的创新与尝试,这一点,虽前有古人,但后来者已进入了近代史,确实王安石的变法是错的,确实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很烂,确实王安石的变法不算顶尖,但是那些史学家,那些对王安石嗤之以鼻的文人,在批评的同时,为什么没有人试着以另一种方式变法?偏偏要等到上百年以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了,才试着变法图存?这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另外,我认为,尽管许多文人、史学家否认王安石,但许多时候,后人的评价带有成王败寇的嫌疑,成功者的成功被夸大,失败者的失败被辱骂,对于勇于创新者,成功了是天才,失败了是疯子。

即便,王安石有极大可能是神经病,即便,王安石,固执一端不听劝告,即便,王安石疯狂,即便,王安石失败了,是时代的罪人,但我仍想衷心地叫一声,“王安石,你是天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苏东坡传的好词好句

全文共 2563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小编收集了关于苏东坡传的好词好句。欢迎阅读。

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是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饱墨之光。

在势如奔马的狂波中逆流而上,在沿江的岸边一步步俯首躬身向上跋涉而行。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出外旅行的人,极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诸天命,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今日苏堤横卧湖上,此一小小仙岛投入水中的影子,构成了“三潭印月”,湖边垂柳成行,足以证明苏东坡在设计风景方面的奇才。

我们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须要写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天下之理,戒然后有慧,盖慧性圆通,必从戒谨中入。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也。

此一巨大的扁圆石头,呈苔绿色,背上满是晶莹的小水珠。青蛙尾尽处为一石洞,其中发出清脆的潺湲之声。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苏东坡说:“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这是孟子对孔夫子参政态度的概要结语。

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苏东坡若回到民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中国的农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阱里了。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

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自己真正喜爱的人。

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谈论到苏东坡,我们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因为每个文学批评家综括苏东坡的个性,必用孟子所说的这个“气”字。“气”本是普通字,是空气,是气体,是大气,是精神,是力量,是运动,是闷在心里的恼怒。在《孟子》里,“气”是哲学的概念,类似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气”。使伟人和匹夫显然不同的,往往是精力元气上的差异。在孟子的哲学上,“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的。人在世上生活下去,这个“气”可因得其陶冶营养而增长强大,亦可因消减而衰弱。

偶尔他们的船驶过一个孤立的茅屋,只见那茅屋高高在上侧身而立,背负青天,有时看见樵夫砍柴。看那茅屋孤零零立在那里,足可证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贫无疑,小屋顶仅仅盖着木板,并无瓦片覆盖。

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铐镣的夹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处贫溅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每一个革命在未得势之前,能表现出最大的力量与团结;但在既已得势,既已清除反对力量之后,则开始由内部的纷争而分裂,终至崩溃。在力图推翻别人时,人性中的精华发挥作用;在企图控制别人时,则人性中之糟粕发挥作用。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苏东坡吃鱼的故事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苏东坡指点厨师,用一尾西湖活草鱼,洗净剖开,裂上五刀,用火腿、葱、姜蒸制。厨师烧制好,送到书房。苏东坡一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连声呼道:“好一尾五柳鱼!”刚举筷想吃,忽然,看到窗外人影一闪,佛印和尚来啦。苏东坡心想:“嗨,好个赶饭和尚,早不来,晚不来!我刚要吃鱼,你却赶来了。今天我偏不让你吃,看你怎么办?”一伸手便把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在窗外早已见到那盘鱼了,心想:好啊,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 苏东坡笑嘻嘻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

佛印一本正经地回答:“小弟今天特地来跟你打听一个字。”

“什么字啊!”

“你姓苏的‘苏’字怎么写法?”

苏东坡一听,眉头一皱,知道佛印学问好,不会连个“苏”字也不会写, 一定有名堂,便装作认真地回答:“喔,‘苏’字嘛,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左边一个‘鱼’字,右边一个 ‘禾’字。”

佛印也假装糊涂地问:“喔,假如草字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 呢?”

苏东坡说:“那还是念‘苏’啊。”

佛印按著说:“那把‘鱼’搁到草字头上边呢?”

苏东坡急忙说:“嗳,那可不行啊!”

佛印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说把鱼搁到上面不行的,那就把鱼拿下来吧!”

苏东坡一下子醒悟过来!佛印说来说去,就是要吃他那盘五柳鱼。

展开阅读全文